沃送的沃骑手是沃通行证干什么用的?

老兵一度认为自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

夕阳照射在断垣残壁上,年迈的躯体伤痕累累。拼命半辈子,好像什么都留不住:金钱,家人,城池,战友……

陆军五星上将,西点军校校长,菲律宾陆军元帅,美国陆军参谋长,驻日盟军总司令……这一串头衔加在一起,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那个叼着玉米芯烟斗,才华横溢而又傲慢自负的美国将军。他成长于军营之中,接过了父辈的旗帜;打过两次世界大战,降服了日本法西斯,但又败在神秘的红色中国手下;屡出奇兵而又轻敌大意;战功赫赫而又充满争议。最后,他悄然消逝,给世界留下了一个老兵的背景。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于阿肯色州小石城(克林顿的同州老乡),再准确一点,是出生在小石城的陆军军营里,因为他的父亲亚瑟麦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当时是驻扎在当地的一名陆军上尉。麦克阿瑟家族是苏格兰移民后裔,亚瑟麦克阿瑟是第二代,正好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他于1862报名参加了北方联邦军。他在战争中善战多谋,仅仅两年就从少尉升到少校,实际指挥着一个团的部队。到战争结束,也已经成为了一名上校,但这时的美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军队了,亚瑟麦克阿瑟复员。但已经习惯了军队生活的亚瑟麦克阿瑟难以适应普通人的生活,于是在半年后重新参军。但这一次他又得重新从少尉干起,虽然很快升到上尉,但由于无仗可打,难有军功,所以很难升迁。

1875年2月,亚瑟·麦克阿瑟上尉在一个舞会上遇见了22岁,来自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金发美女玛丽·平克尼·哈迪(Mary “Pinky” Hardy),两人一见钟情,于三个月后举行了婚礼。有意思的是,玛丽的两位兄弟都曾就读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并在南北战争中为南方邦联而战,因此他并不被岳父一家喜欢,不过这并不影响这对新人的感情。

▲ 麦克阿瑟一家(左一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由于当时的美军允许军官家属随军,这对恩爱小夫妻没有“两地分居”过,到1880年,他们共生育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出生地,当时为军火库,

现为麦克阿瑟军事博物馆

麦克阿瑟出生于军营,从小也就在军营中玩耍、学习和长大,随着父亲的调动,先后在温格特堡、塞尔登堡、利文沃斯堡生活过。1886年,老麦克阿瑟的部队被调到利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这里靠近铁路和大城镇,条件比较好,麦克阿瑟也在这一年上了小学。他的母亲出身于上层社会,富有教养,而小学的两位女老师也在礼仪方面要求严格,麦克阿瑟的一生风度优雅自然,与儿时受过这方面的良好教育有关。

▲条件不错的利文沃斯堡

在利文沃斯堡,麦克阿瑟经常能看到全副武装的分列式、骑兵操练和炮兵实弹演习。附近的小镇有“老兵之家”,在那里他常常看到那些穿着内战时的蓝军装、炫耀着各种徽章的老兵,着迷地听他们讲述从葛底斯堡到墨西哥战争中的各种精彩故事,这种生活状态,简直就是美国的“军二代”和“大院子弟”了。1889年,老麦克阿瑟苦尽甘来,被提升为少校,调到了华盛顿,进了“大机关”,担任陆军副官署长助理。4年后,又调到了位于圣安东尼奥市郊的得克萨斯军区总部,主管人事和档案。

回到西部后,麦克阿瑟被父亲送进了一所私立学校——西得克萨斯军事学院,一所由美国新教主教,神学博士约翰斯顿主教开办的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军官候补生”,穿着西点军校的灰制服,施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按中国的划分习惯,这里相当于一所寄宿制的私立中学。进入了这所学校后,过去一向以调皮捣蛋而闻名的麦克阿瑟突然刻苦起来,这大概是因为从小受到了军营的影响,也有被母亲从小严格教育的结果。

▲麦克阿瑟的母亲从小就对儿子灌输“从不接受失败”的思想

麦克阿瑟很快就在各方面超越了所有的同学,在一年级末,他就成了模范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还是一名网球好手、熟练的骑手、橄榄球队边锋和棒球队主力。他的交际才能也不错,拥有一大帮朋友,女孩子们也很喜欢他。不过这时他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上西点军校。

1899年春,在母亲的陪伴下,麦克阿瑟来到了灰色的“哈得逊修道院”(西点军校别称)参加入学考试。由于有长期优秀建立的信心,足够的知识积累,以及花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他对通过考试把握十足。西点军校入学考试以困难著称,即使有所准备,但仍然只有75%的人能通过。事实证明麦克阿瑟并不是盲目乐观,他一举通过考试,成为了西点军校的学员(当届共录取了143名)。

▲西点时期的麦克阿瑟(堪称帅哥)

当时西点军校的条件远不如后来,不仅住宿条件差,管理上也很变态。按当时的制度,学员整个4年期间都得待在学校里,可以骑马外出6英里,但不得停步、下马或与任何人交谈;可以在河上划船,但不得靠岸或与任何船上的任何人交谈;两年后才可以有10星期的假期,然后返校再过两年修道士般的日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美军高层认为,这样才能将年轻人造就成为国家需要的军官。这种日子其实是非常难熬的,但他的母亲麦克阿瑟夫人,在西点对面的旅馆里长期包租了一个房间,以便每周都可以见到儿子。由于这个原因,麦克阿瑟获得了一张周末特别通行证,可以在周末见到母亲,这令年轻的麦克阿瑟有了一个放松和倾吐的机会,是他顺利度过四年严酷的军校生活的重要原因。

一年级的麦克阿瑟同以前的新生一样,都要被高年级生花样百出地戏耍甚至欺辱。麦克阿瑟默默地忍受了这些,而当校方要求他举报时,他只供出了那些已经被开除或被揭发过的人,这一举动使他得到了同学和学长们的尊重。而当他升入高年级后,并没有选择去欺负新生。与有先天疾患,全靠自律才在文化课上勉强过关的巴顿不同,麦克阿瑟似乎是个天才,在学习上不用费太多劲就能学得很好。两年结束后,全年级还剩下104人,而麦克阿瑟仍是最优秀的学员,除绘图课外,他的数学排名第一,其他各科均在前5名之内,综合排名居榜首。

▲进入高年级的麦克阿瑟显得比较放松

这时他准备休10周的假期了,令他激动和向往的是他又将见到父亲,在菲律宾参加了美西战争并且平定了菲律宾独立运动,已经升为少将的老麦克阿瑟将要返回美国。麦克阿瑟对父亲这段功勋感到十分自豪,这也使他非常看重荣誉,对微不足道的漠视和无礼都非常敏感。麦克阿瑟曾因病住院,缺席了几次数学考试,出院后发现自己被列入“差生”名单。对此他非常愤怒,他找到教官,指出他在以往的考试中成绩很好,根本不是差生,不惜以退学相威胁,迫使教官把自己从“差生”名单上划除。

在毕业时,麦克阿瑟总平均成绩为98.14分,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年以来最好的,而此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此时全年级也只剩下了92人。毕业后首先要面临的是选择兵种的问题,最开始他想效仿父亲,去步兵部队。而经验老到的老麦克阿瑟劝阻他不要这样,因为升迁太慢,而工程兵则升迁很快。麦克阿瑟听从了劝告,最终选择了工程兵部队。

此时美西战争已经结束,菲律宾人正试图谋求独立。美国并不愿让到嘴的肥肉溜走,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独立运动,当时主要的独立派别都已被镇压,但仍有零星的反抗。麦克阿瑟刚刚骄傲地戴上了闪闪发光的少尉金质肩章,就接到了前往菲律宾的命令,他被派往第3工兵营,并于9月乘运输舰“谢尔曼”号前往马尼拉。

▲麦克阿瑟的工程兵徽章

在经过了五个星期的海上航程后,麦克阿瑟和十几名同学一起抵达马尼拉,等待他们的是非常枯燥的生活。在最开始的几个月里,麦克阿瑟少尉负责在菲律宾南部岛屿进行的建筑项目。监督塔克罗班的码头建设,他非常尽责,工程质量也很高。在40年后,经历了战火的码头仍然挺立,令他十分激动。

▲麦克阿瑟少尉在菲律宾的珍贵签名留影,

他骑着一匹非常矮小的当地马

1903年11月,他在吉马里斯岛工作时曾遭到两名武装人员的伏击。其中一人用步枪打穿了麦克阿瑟的军帽。还没来及开第二枪,麦克阿瑟就拔出左轮手枪将两人都击毙了。一名军士冲到现场,查看了两具尸体,又瞟了一眼麦克阿瑟帽子上的洞,敬礼并用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说:“请少尉原谅,不过您今后将一生平安!”1904年春天,麦克阿瑟经考核提升为中尉,并被任命为马尼拉工程总指挥助理,但不久以后他就患上了疟疾和癣菌病,倍受病痛折磨,因此,在1904年10月回到美国养病。由于工程总指挥在报告中对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一年的表现赞美有加,回国后被分到旧金山的地区工程兵办公室,负责清理内华达山脚沙矿开采后留下的环境垃圾的工作,深山矿区中良好的自然环境使麦克阿瑟逐渐恢复了健康和活力。

1904年2月开始的日俄战争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一直对远东感兴趣的老麦克阿瑟被任命为驻东京大使的临时武官,前往远东,希望能考察日军的战斗力。麦克阿瑟也请求随父亲一同前往,但因军阶太低、资历过浅而遭到拒绝,不过不久后老麦克阿瑟的副手奉命回国,麦克阿瑟顺势顶替这个位置,达到了目的。但是当他们到达日本时,战事已经结束,但他们并不愿空手而归,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了历时8个月,遍历远东各国的细致考察。

▲麦克阿瑟父子游历远东路线

这次旅行成为对麦克阿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这次旅行后,麦克阿瑟父子都认为,日本将崛起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且终有一天,亚洲将变得经济发达,美国的生存将更多地依赖于和远东的关系,而不是欧洲。后来的历史表明,他们的判断相当准确,而且麦克阿瑟后来的事业也主要集中在亚洲。在此之后,麦克阿瑟回到美国,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罗斯福总统副官,后来又担任过工兵连长和营部副官。

1912年9月5日,已经成为中将的老麦克阿瑟因心脏病去世,这给麦克阿瑟母子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从此以后,他无论到那儿,都带着一个相框,里面是他父亲——亚瑟·麦克阿瑟将军微胖的面容,为了纪念父亲,后来麦克阿瑟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为阿瑟·麦克阿瑟四世。

1914年,因为邻国墨西哥内乱,美国出兵干涉,麦克阿瑟获得了一次参战机会,他随第2步兵师第5旅出征,在韦拉克鲁斯登陆,准备进军墨西哥城。

在这次行动中,麦克阿瑟上演了只带了几名向导就穿插到墨西哥军队防线后方,并成功开回了3辆机车的惊人之举,为部队解决了有车厢没车头无法沿铁路机动的问题。他因此被提名授予荣誉勋章,但由于为他作证的墨西哥人被认为“不可信”而没有被授予,之后此事一直令麦克阿瑟耿耿于怀。进军墨西哥城的行动后来因为欧洲局势紧张而被取消,而麦克阿瑟也很快等到了可以真正大显身手的机会。

1917年,在一战爆发三年后,美国终于决定参战。为此组建了从各州抽调人员组成的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战。该师人员来自美国各地,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被麦克阿瑟称为“彩虹师”。由于时间紧迫,麦克阿瑟想尽办法为42师配备军官和兵器,简直成了工作狂。到达法国后,美军指挥部一度试图将彩虹师拆散充实其它部队,这令麦克阿瑟非常不满,他越级向陆军部报告情况,最终保住了彩虹师,但却因此得罪了前线指挥部的参谋人员,更惹恼了潘兴。

▲彩虹师的标志本来是一个半圆弧,后来被士兵们

截去一半以纪念那些伤亡的战友

彩虹师到达法国后,最初被配属给法国第7集团军。1918年2月20日,法军计划进行以一次小规模袭击,麦克阿瑟以师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行动,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在泥泞的土地上率领士兵隐蔽接近德军阵地,跳进敌军战壕亲自抓获了一名德军上校,并因此获得了第一枚银星奖章。

在整个一战期间,麦克阿瑟一方面要率军同德军作战,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上级挖走自己师里的优秀军官,以保证全师的战斗力。而对于自己的下属,他总是首先考虑士兵,重视收集分发给养,检查冻伤和战壕足,把热饭送到前线等细节,许多下级官兵都对他非常感念,乐于效命,他也始终坚持和一线官兵一起参加战斗。对于这一点,以严厉守旧著称的潘兴并不认可(不过对于其勇敢还是予以了肯定),而盟友法国人却非常欣赏。

▲1918年在法国的麦克阿瑟,戴着独特的军帽和围巾,

为的是能容易被部下认出来

1918年8月,美国终于单独组建了一支有14个师,35万兵力的集团军。有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潘兴计划进攻圣米耶勒的德军凸出部。进攻定在9月12日,这时的麦克阿瑟正好得了流感,非常虚弱,但他仍然坚持换上士兵服,拿起步枪和刺刀,随士兵一起冲锋。就在这次战斗中,巴顿也率领美军坦克部队参战,目睹了麦克阿瑟勇敢无畏的一幕。巴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当一发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尘土扑面而来时,巴顿不由得向后退了一步,麦克阿瑟则挺立不动,并且还幽默地说,“别害怕,上校,你是听不到打中你的那发炮弹的。”这一天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的表现使他赢得了银星勋章和巴顿永久的尊敬,称之为“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潘兴将军向麦克阿瑟授勋,注意二人军帽的差别,

这形象地反映了他们在治军风格上的不同

麦克阿瑟后来成为了彩虹师师长,在一战期间他两次中毒气,数次患病,但没有受伤,再加上他关心战斗力而不注重军容风纪的做法与潘兴相左,最终没有获得荣誉勋章,这也成了许多人为其打抱不平的事情。彩虹师在法国战斗了264天,参加了马恩河战役、圣米耶勒战役、默兹-阿尔贡进攻战,总共伤亡了14,683人。初次上阵的美军付出了巨大牺牲,也成为压垮同盟国的最后一根稻草。1918年11月11日,无力再战的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战争结束了,彩虹师也被裁撤,麦克阿瑟获得了准将的军衔,但无仗可打,似乎得赋闲了,不过此时他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机会。1919年6月,由于其毕业时的优秀成绩,以及在菲律宾、墨西哥和法国的一系列显赫战功,他被陆军部提名为西点军校的校长,试图让这个昔日的优等生来挽救他水平日渐下降的母校。

▲麦克阿瑟的军帽又“正常”了,因为他现在是校长

只有39岁的麦克阿瑟当校长显得有点嫩,他也的确是西点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但是足够的历练使他一点也不怯场。上任后的麦克阿瑟在进行充分的分析后认为,现代战争将是由职业军官带领着“业余”士兵来打,军校则需要提前有所改革来适应这种变化。当时的西点军校由充斥着老旧人物的学术委员会把持,改革实际上阻力很大,于是他决定采取渐进方法来推行自己的设想。他从课堂、教师和学员几方面入手,以《世界战争研究》取代了《内战研究》;新设了历史系;把内燃机、计算尺等引入课堂;要求教官每年至少去非军事类大学学习一个月;不再举办夏令营,而是送学员到军营,接受正规军教官的训练;还创立了一套运动比赛体系,运动项目从3项扩大到17项,每名学员至少参加一项。这些措施基本奠定了现代西点军校的风格和培训模式,大多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1922年6月,麦克阿瑟的校长任期到了,由于潘兴对其评价不高,被再次派往没有多少美军,也没有合适职位的菲律宾,这等于宣布麦克阿瑟被“发配”了。1922年9月,心怀愤恨的麦克阿瑟到达菲律宾,在“马尼拉军分区”任司令,“统领”着仅有的500名美军,十分无聊。

不过熟悉远东情况的麦克阿瑟不会甘于寂寞,过了一年闲散日子后,他被任命为新设菲律宾师23旅旅长,此于是他开始制定菲律宾的防御方案,防御的对象自然是当时已经崛起,有可能成为美国未来敌人的日本。在他制定的方案中,需要守住的关键战略要地是马尼拉湾,而马尼拉湾的关键在于巴丹半岛和其南边的小岛科雷吉多尔。这些都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印证。1924年,一直压着麦克阿瑟的潘兴退休,麦克阿瑟终于被提拔为少将,调回国内任职。1928年率领美国队参加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然后又被任命为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麦克阿瑟

1930年,时任陆军部长的赫尔利顶住来自潘兴等人的压力,力挺麦克阿瑟出任参谋长。在他的任期正逢经济大萧条,而这造成了一个日后让他陷于争议的事件。1932年5月,2万多陷于困顿的一战老兵和家属聚焦在华盛顿,要求政府偿付他们的退伍补助金。他们在国会大厦附近露营,每天有秩序地请愿,史称“酬金进军运动”。6月15日,众议院通过支付退伍金的法案。但参议院在总统胡佛的压力下拒绝批准,老兵们备受刺激,继续请愿。7月27日,请愿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开枪打死两名老兵后,请愿队伍开始攻击警察,反应过度的胡佛下令麦克阿瑟率军镇压。麦克阿瑟以及当时的部下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率领着包括装甲力量在内的军队包围了示威者,将所有人驱赶之后火烧了营地。这种无情镇压昔日袍泽的举动令他形象大损,胡佛更是因此在之后的大选中不敌罗斯福,丢掉了总统位置。

▲镇压请愿的一战老兵使

麦克阿瑟陷于巨大的争议之中

不过麦克阿瑟的才能仍然被罗斯福看重,因此得以继续担任参谋长直到1935年期满,卸任后出任菲律宾政府的军事顾问(此时菲律宾已获半独立地位)。1937年12月31日从美国陆军退役,出任菲律宾陆军元帅(真是奇特的经历)。在他当“元帅”期间,一直为菲律宾的防御做准备,无奈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不愿为遥远的菲律宾花钱,经费不足使屡屡使他陷于捉襟见肘的地步,直到日本已经在亚洲全面点燃了战火的时候,菲律宾的防御准备多数仍留于纸上。

1941年,美国已经感觉到来自日本的严重威胁,而一旦开战,菲律宾将首当其冲。于是美国在7月召回了麦克阿瑟“元帅”,让他重新入伍任职。这一点倒是跟他父亲一样,军人生涯被分成两截。不过这一次“元帅”不用再从少尉干起,而是继续以中将的身份负责美军在远东的布防。但因为之前欠账太多,美菲联军无论从人数、训练水平还是武器装备上都远远达不到能有效抵抗日本入侵的程度。在12月7日珍珠港遭袭之后,日本展开了对东南亚的全面入侵,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4军在吕宋岛的南北两侧登陆,形成了对马尼拉的夹击之势。

▲日军入侵菲律宾路线,

美菲军损失惨重,困守巴丹

由于战前准备不足,以及麦克阿瑟对日军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海空力量丧失殆尽,美菲陆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军,麦克阿瑟屡次请求增援而无法得到满足,绝望之下几乎就要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残余的美菲军被迫退守巴丹半岛,眼看麦克阿瑟大势已去,罗斯福命令他立即撤退到澳大利亚。

麦克阿瑟神情暗淡一筹莫展

在被日军陆海空全面包围的情况下,即使只把少数几个人撤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克阿瑟一家以及菲律宾总统奎松等人先后乘坐潜艇、鱼雷艇和B-17轰炸机,非常惊险地从日本人的眼皮下撤离了菲律宾。轴心国宣传机器对此事大加嘲讽,称他为“脚底抹油的将军”。从来没有抛弃过部队,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惨败的麦克阿瑟哪里能咽得下这口气,他撂下了狠话,也是诺言:“我还会回来的!”留在巴丹半岛的美菲军最终投降,很多人在被日军驱赶到战俘营的“死亡行军”中死去。

但麦克阿瑟此时还顾不上反攻,他先要守住澳大利亚。他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很快又前移至莫尔斯比港,旨在守住这里,把日军挡在新几内亚。吸取了教训的麦克阿瑟显然判断准确,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果然出兵新几内亚,企图夺占米恩湾,从侧翼攻克莫尔斯比,而做好了充足准备的美澳联军克服种种困难,成功阻击了日军,挫败了日军的图谋。

▲莫尔斯比防守战,这一次麦

克阿瑟没有让菲律宾的悲剧重演

缓过气来的麦克阿瑟开始筹划反攻。在与海军进行协商后,确定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两条反攻路线,北线由尼米兹指挥,沿马绍尔群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一线挺进。南线则由麦克阿瑟指挥,沿新几内亚、印尼、菲律宾一线挺进。北线海域广阔,适于以海军为主作战,南线岛屿众多,适于以陆军为主作战。但这一线日军据点众多,设防坚固,如果逐个打击,推进速度将大大低于北线的尼米兹。在充分研判了敌我形势后,麦克阿瑟采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战法——蛙跳战术,即绕过日军的重兵据点,攻击其后方的弱点岛屿,切断其补给,不战而曲人之兵。这其中尤以围困拉包尔为经典战例。

▲盟军反击日军的新几内亚战役

拉包尔位于新不列颠岛北侧,是新几内亚的首府,也是日军西南太平洋的主要基地。日本陆军第八方面军司令部和海军东南方面舰队司令部均驻于此。最多时有11万日军,建有机场和港口,设防坚固。在1943年盟军发动的新几内亚战役中,麦克阿瑟对驻扎重兵的拉包尔围而不打,只在新不列颠岛的南部登陆,但不并向深处前进,而远远地监控日军,再用海空力量加以封锁,使十多万日军困于孤岛,有劲使不出。日军被迫自种粮食来“生产自救”,盟军也避免了强攻可能导致的重大伤亡。

麦克阿瑟的“蛙跳”战术收到了奇效,他所率领的盟军也一路“跳”回了菲律宾。1944年10月,在陆军航空队和在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下,盟军先后登陆莱特岛、棉兰老岛和吕宋岛。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在雨中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讲:“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麦克阿瑟从登陆艇上涉

水上岸,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此后占据全面优势的盟军势如破竹,日军虽竭力抵抗,但根本不是对手,大都“玉碎”了。1945年1月盟军开始在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湾登陆,29日在巴丹半岛登陆;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光复了马尼拉,占领巴丹半岛,收复了科雷吉多尔。4月,他又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这是麦克阿瑟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

8月15日,在挨了两颗原子弹后,日本终于服软投降。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本的军事占领。9月2日,光辉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盟国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他特意把在菲律宾为自己“顶缸”而被日军俘虏的温赖特将军和英国珀西瓦尔将军安排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他准备了5支派克金笔用作签字。他用第一支笔签了“道格”两字,送给站在身后的美军中将温赖特;第二支笔接着写了“拉斯”,然后送给英军司令珀西瓦尔;第三支写了“麦克阿瑟”就收起来,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第四支笔签了职务“盟军最高统帅”,送给美国西点军校;第五支笔签了年月日后,送给妻子琼妮。

▲由于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麦克阿瑟成了实际上的“太上皇”

麦克阿瑟按照西方制度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解散了财阀、释放政治犯、解禁报纸、改革土地制度、允许组织工会;将天皇拉下神坛,使日本永远摆脱了封建专制独裁;并强加给日本一部新宪法,保证了日本不再拥有发动战争的权力。在这一点上,麦克阿瑟算得上一位有政治远见的英雄,他把西方民主强加于日本人,从而造就了战后的新日本。但由于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使他包庇并起用了一批未能得到彻底清算的日本战犯,又埋下了右翼势力的种子。

刚刚结束大战的世界很快战火又起,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韩国首府汉城在6月28日被攻陷,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军支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起草的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任命麦克阿瑟为总司令。而此时韩军和驻韩美军被朝鲜人民军打得节节败退,收缩在背靠大海的釜山,眼看就要全军覆灭。麦克阿瑟在分析了朝鲜的地理和双方的态势后,决定在仁川实施两栖登陆。但仁川的陆海况实际上并不适合登陆,不利因素倒是很多:洋流速度快,入口狭窄,岸防工事坚固……几乎所有的参谋人员和部下都反对这个计划,但自负而坚定的麦克阿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正因如此,朝鲜才绝不会想到美军会在这里登陆,能达成充分的突然性。

▲仁川登陆一举扭转了战局

1950年9月15日早上6时30分,仁川登陆开始,正如麦克阿瑟预料的那样,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就突击上岸,之后立即向汉城前进,完全切断了朝鲜军队的补给线,朝军立即陷入被动,迅速溃败,美韩军向北一路追击,眼看就追到鸭绿江边将朝军全部消灭,而这时刚刚建国只有一年的红色中国出手了。实际上中国对美国早有警告,一旦过了三八线就会出兵。然而近代中国贫弱不堪的形象深入人心,美军屡战屡胜,打垮了日本,又刚刚击败朝鲜,无论是杜鲁门还是麦克阿瑟,根本没有把中国的警告当一回事。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悄然进入朝鲜,采取夜间行动的方法隐蔽了行踪,在完成了部署后,对美韩军发动了突然攻击。轻敌冒进,毫无准备,对中国军队茫然无知的美韩军挨了当头一棒,韩国第6师大部被歼,美军骑兵第1师受创,一直溃退到清川江一线。一个月后,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韩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被歼灭,给美军第2、第7师和陆战第1师受到严重打击,第25师、骑兵第1师受重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也在混乱的撤退中车祸身亡,麦克阿瑟在两个月内丢掉了三八线以北的地区——他为自己的轻敌和自负付出了沉重代价。

▲美军在朝鲜度过了一个狼狈而难捱的冬天

紧急接替沃克的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在后勤方面的弱点,在接下来的两次战役中打成了平手,朝鲜战争最终变成了谁也吃不掉谁的拉锯战。眼看全面取胜无望,急于从朝鲜抽身的杜鲁门力图达成停战,而麦克阿瑟则一心想要像对日作战那样翻本完胜,屡屡放出“不和谐”言论,二人之间的矛盾渐渐不可调和。最终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总统胜利了——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解除了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注意是“一切职务”),并被要求立即回国。其实麦克阿瑟本人很快就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倒是日本人显得非常悲痛,1952年4月12日,当麦克阿瑟离开大使馆回国时,大约25万日本人伫立在通往机场的公路两旁,许多人脸上泪水纵横,大概此时的日本人已经感受到了他带给日本的好处。

▲回到美国的麦克阿瑟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与总统给予的冷遇不同,一贯有英雄崇拜传统的美国民众并不计较麦克阿瑟在朝鲜的失败,他们走上街头,用鲜花和彩带迎接这位经过了两次大战的将军,这使他深受感动。

▲“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演讲

麦克阿瑟来到华盛顿,在参众两院发表了感人肺腑的告别演说,演说的结束语至今仍为人铭记:“我52年的军旅生涯就要结束了。我在世纪之交以前参军,圆了我少年时代的希望与梦想。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大平原’操场上宣誓以来,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希望与梦想很早就被遗忘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候最流行的一首歌谣,唱起那首歌来就让人倍感自豪——‘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正像这个歌谣所说的一样,我这个老兵现在也要结束我的军旅生涯,要隐退了。我想说,上帝的光明让我这个老兵看清了自己的职责,这个老兵曾努力尽职,再见。”从此“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就成为麦克阿瑟的名言,也成为全世界老兵的共同心声,无论哪个国家的老兵,听到这句非常有感染力的话都会无比的感慨。

已经70岁,不再担任任何职务的麦克阿瑟无官一身轻,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一向争强好胜的麦克阿瑟仍然不甘寂寞,再加上有财团和政治势力的怂恿,他竟然产生了竞选总统的想法。实际上在1944年战事正酣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共和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当时他表示自己还要指挥作战,无意于此,而现在他觉得可以真的去试一试了。事实证明,虽然麦克阿瑟朋友不少,也愿意帮他拉选票,但他的政治天赋远远不及军事方面。民众虽然认可他是一个战争英雄,但却对他的政治才能表示怀疑,最后他不得不眼看着当年的部下艾森豪威尔登上总统宝座。此时,他的心情大概跟在菲律宾被日军击败一样沮丧,因为他觉得人生没有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又一次“惨败”了。

▲晚年的麦克阿瑟风度不减当年,目光中隐隐透着犀利

不过屡经大起大落的麦克阿瑟并不会让这种心情持续太久,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拳击、棒球和橄榄球,他从观看比赛中又感受到了浓郁的狂热气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他仍然是当年那个不知疲倦的西点学员和运动员。

▲老校长麦克阿瑟最后一次回到西点军校

1962年5月2日,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西点军校,接受军校最高奖励——西尔维纳斯·塞耶荣誉勋章。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兴发表了最后一次也是最感人的一次演讲《责任—荣誉—国家》:“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渴望但徒然地聆听着远处那微弱而迷人的起床号声和那咚咚作响的军鼓声。在梦境里,我又听到隆隆的炮声,噼啪的步枪射击声,战场上古怪而悲伤的低语声。然而,在我黄昏的记忆中,我总是来到西点,耳边始终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美国陆军医疗中心)因胆结石去世,享年84岁。去世后,美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享受到了星条旗覆盖、炮车运灵柩的最高礼遇,许多美国民众也自发地来送别他们心中曾经的英雄。麦克阿瑟安葬于弗吉尼亚的诺福克,这是他生前选定的地点,因为这是他母亲的出生地。

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矛盾色彩。他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学在军营,养成了勇敢、坚强、自信、高傲的性格。他是西点历史上成绩最好的毕业生,是一战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最年轻的少将、最年轻的西点校长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和父亲皆为将军,同获过荣誉勋章;是唯一参加过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军;还是唯一被外国授予元帅称号的美国人。同时,他也是对太平洋地区影响最深的美国人。他既打败了日本,又改造了日本;既把日本拉入了文明世界,又没有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埋下了右翼势力的祸根。既有跳岛战术和仁川登陆的神来之笔,又有因为失误和自负而导致的惨败。尽管如此,麦克阿瑟仍然为世人所铭记,虽然时间渐渐逝去,却永远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老兵的背景。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老兵一度认为自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

夕阳照射在断垣残壁上,年迈的躯体伤痕累累。拼命半辈子,好像什么都留不住:金钱,家人,城池,战友……

陆军五星上将,西点军校校长,菲律宾陆军元帅,美国陆军参谋长,驻日盟军总司令……这一串头衔加在一起,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那个叼着玉米芯烟斗,才华横溢而又傲慢自负的美国将军。他成长于军营之中,接过了父辈的旗帜;打过两次世界大战,降服了日本法西斯,但又败在神秘的红色中国手下;屡出奇兵而又轻敌大意;战功赫赫而又充满争议。最后,他悄然消逝,给世界留下了一个老兵的背景。

1880年1月26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于美国于阿肯色州小石城(克林顿的同州老乡),再准确一点,是出生在小石城的陆军军营里,因为他的父亲亚瑟麦克阿瑟(Arthur MacArthur)当时是驻扎在当地的一名陆军上尉。麦克阿瑟家族是苏格兰移民后裔,亚瑟麦克阿瑟是第二代,正好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他于1862报名参加了北方联邦军。他在战争中善战多谋,仅仅两年就从少尉升到少校,实际指挥着一个团的部队。到战争结束,也已经成为了一名上校,但这时的美国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军队了,亚瑟麦克阿瑟复员。但已经习惯了军队生活的亚瑟麦克阿瑟难以适应普通人的生活,于是在半年后重新参军。但这一次他又得重新从少尉干起,虽然很快升到上尉,但由于无仗可打,难有军功,所以很难升迁。

1875年2月,亚瑟·麦克阿瑟上尉在一个舞会上遇见了22岁,来自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金发美女玛丽·平克尼·哈迪(Mary “Pinky” Hardy),两人一见钟情,于三个月后举行了婚礼。有意思的是,玛丽的两位兄弟都曾就读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并在南北战争中为南方邦联而战,因此他并不被岳父一家喜欢,不过这并不影响这对新人的感情。

▲ 麦克阿瑟一家(左一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由于当时的美军允许军官家属随军,这对恩爱小夫妻没有“两地分居”过,到1880年,他们共生育了三个孩子,最小的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麦克阿瑟出生地,当时为军火库,

现为麦克阿瑟军事博物馆

麦克阿瑟出生于军营,从小也就在军营中玩耍、学习和长大,随着父亲的调动,先后在温格特堡、塞尔登堡、利文沃斯堡生活过。1886年,老麦克阿瑟的部队被调到利文沃斯堡(Fort Leavenworth),这里靠近铁路和大城镇,条件比较好,麦克阿瑟也在这一年上了小学。他的母亲出身于上层社会,富有教养,而小学的两位女老师也在礼仪方面要求严格,麦克阿瑟的一生风度优雅自然,与儿时受过这方面的良好教育有关。

▲条件不错的利文沃斯堡

在利文沃斯堡,麦克阿瑟经常能看到全副武装的分列式、骑兵操练和炮兵实弹演习。附近的小镇有“老兵之家”,在那里他常常看到那些穿着内战时的蓝军装、炫耀着各种徽章的老兵,着迷地听他们讲述从葛底斯堡到墨西哥战争中的各种精彩故事,这种生活状态,简直就是美国的“军二代”和“大院子弟”了。1889年,老麦克阿瑟苦尽甘来,被提升为少校,调到了华盛顿,进了“大机关”,担任陆军副官署长助理。4年后,又调到了位于圣安东尼奥市郊的得克萨斯军区总部,主管人事和档案。

回到西部后,麦克阿瑟被父亲送进了一所私立学校——西得克萨斯军事学院,一所由美国新教主教,神学博士约翰斯顿主教开办的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军官候补生”,穿着西点军校的灰制服,施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按中国的划分习惯,这里相当于一所寄宿制的私立中学。进入了这所学校后,过去一向以调皮捣蛋而闻名的麦克阿瑟突然刻苦起来,这大概是因为从小受到了军营的影响,也有被母亲从小严格教育的结果。

▲麦克阿瑟的母亲从小就对儿子灌输“从不接受失败”的思想

麦克阿瑟很快就在各方面超越了所有的同学,在一年级末,他就成了模范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还是一名网球好手、熟练的骑手、橄榄球队边锋和棒球队主力。他的交际才能也不错,拥有一大帮朋友,女孩子们也很喜欢他。不过这时他已经有了更高的目标——上西点军校。

1899年春,在母亲的陪伴下,麦克阿瑟来到了灰色的“哈得逊修道院”(西点军校别称)参加入学考试。由于有长期优秀建立的信心,足够的知识积累,以及花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他对通过考试把握十足。西点军校入学考试以困难著称,即使有所准备,但仍然只有75%的人能通过。事实证明麦克阿瑟并不是盲目乐观,他一举通过考试,成为了西点军校的学员(当届共录取了143名)。

▲西点时期的麦克阿瑟(堪称帅哥)

当时西点军校的条件远不如后来,不仅住宿条件差,管理上也很变态。按当时的制度,学员整个4年期间都得待在学校里,可以骑马外出6英里,但不得停步、下马或与任何人交谈;可以在河上划船,但不得靠岸或与任何船上的任何人交谈;两年后才可以有10星期的假期,然后返校再过两年修道士般的日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美军高层认为,这样才能将年轻人造就成为国家需要的军官。这种日子其实是非常难熬的,但他的母亲麦克阿瑟夫人,在西点对面的旅馆里长期包租了一个房间,以便每周都可以见到儿子。由于这个原因,麦克阿瑟获得了一张周末特别通行证,可以在周末见到母亲,这令年轻的麦克阿瑟有了一个放松和倾吐的机会,是他顺利度过四年严酷的军校生活的重要原因。

一年级的麦克阿瑟同以前的新生一样,都要被高年级生花样百出地戏耍甚至欺辱。麦克阿瑟默默地忍受了这些,而当校方要求他举报时,他只供出了那些已经被开除或被揭发过的人,这一举动使他得到了同学和学长们的尊重。而当他升入高年级后,并没有选择去欺负新生。与有先天疾患,全靠自律才在文化课上勉强过关的巴顿不同,麦克阿瑟似乎是个天才,在学习上不用费太多劲就能学得很好。两年结束后,全年级还剩下104人,而麦克阿瑟仍是最优秀的学员,除绘图课外,他的数学排名第一,其他各科均在前5名之内,综合排名居榜首。

▲进入高年级的麦克阿瑟显得比较放松

这时他准备休10周的假期了,令他激动和向往的是他又将见到父亲,在菲律宾参加了美西战争并且平定了菲律宾独立运动,已经升为少将的老麦克阿瑟将要返回美国。麦克阿瑟对父亲这段功勋感到十分自豪,这也使他非常看重荣誉,对微不足道的漠视和无礼都非常敏感。麦克阿瑟曾因病住院,缺席了几次数学考试,出院后发现自己被列入“差生”名单。对此他非常愤怒,他找到教官,指出他在以往的考试中成绩很好,根本不是差生,不惜以退学相威胁,迫使教官把自己从“差生”名单上划除。

在毕业时,麦克阿瑟总平均成绩为98.14分,是西点军校创办一百年以来最好的,而此纪录至今无人打破,此时全年级也只剩下了92人。毕业后首先要面临的是选择兵种的问题,最开始他想效仿父亲,去步兵部队。而经验老到的老麦克阿瑟劝阻他不要这样,因为升迁太慢,而工程兵则升迁很快。麦克阿瑟听从了劝告,最终选择了工程兵部队。

此时美西战争已经结束,菲律宾人正试图谋求独立。美国并不愿让到嘴的肥肉溜走,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独立运动,当时主要的独立派别都已被镇压,但仍有零星的反抗。麦克阿瑟刚刚骄傲地戴上了闪闪发光的少尉金质肩章,就接到了前往菲律宾的命令,他被派往第3工兵营,并于9月乘运输舰“谢尔曼”号前往马尼拉。

▲麦克阿瑟的工程兵徽章

在经过了五个星期的海上航程后,麦克阿瑟和十几名同学一起抵达马尼拉,等待他们的是非常枯燥的生活。在最开始的几个月里,麦克阿瑟少尉负责在菲律宾南部岛屿进行的建筑项目。监督塔克罗班的码头建设,他非常尽责,工程质量也很高。在40年后,经历了战火的码头仍然挺立,令他十分激动。

▲麦克阿瑟少尉在菲律宾的珍贵签名留影,

他骑着一匹非常矮小的当地马

1903年11月,他在吉马里斯岛工作时曾遭到两名武装人员的伏击。其中一人用步枪打穿了麦克阿瑟的军帽。还没来及开第二枪,麦克阿瑟就拔出左轮手枪将两人都击毙了。一名军士冲到现场,查看了两具尸体,又瞟了一眼麦克阿瑟帽子上的洞,敬礼并用浓重的爱尔兰口音说:“请少尉原谅,不过您今后将一生平安!”1904年春天,麦克阿瑟经考核提升为中尉,并被任命为马尼拉工程总指挥助理,但不久以后他就患上了疟疾和癣菌病,倍受病痛折磨,因此,在1904年10月回到美国养病。由于工程总指挥在报告中对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一年的表现赞美有加,回国后被分到旧金山的地区工程兵办公室,负责清理内华达山脚沙矿开采后留下的环境垃圾的工作,深山矿区中良好的自然环境使麦克阿瑟逐渐恢复了健康和活力。

1904年2月开始的日俄战争引起了美国的注意,一直对远东感兴趣的老麦克阿瑟被任命为驻东京大使的临时武官,前往远东,希望能考察日军的战斗力。麦克阿瑟也请求随父亲一同前往,但因军阶太低、资历过浅而遭到拒绝,不过不久后老麦克阿瑟的副手奉命回国,麦克阿瑟顺势顶替这个位置,达到了目的。但是当他们到达日本时,战事已经结束,但他们并不愿空手而归,而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了历时8个月,遍历远东各国的细致考察。

▲麦克阿瑟父子游历远东路线

这次旅行成为对麦克阿瑟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事件之一。这次旅行后,麦克阿瑟父子都认为,日本将崛起为一支重要的力量,而且终有一天,亚洲将变得经济发达,美国的生存将更多地依赖于和远东的关系,而不是欧洲。后来的历史表明,他们的判断相当准确,而且麦克阿瑟后来的事业也主要集中在亚洲。在此之后,麦克阿瑟回到美国,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罗斯福总统副官,后来又担任过工兵连长和营部副官。

1912年9月5日,已经成为中将的老麦克阿瑟因心脏病去世,这给麦克阿瑟母子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从此以后,他无论到那儿,都带着一个相框,里面是他父亲——亚瑟·麦克阿瑟将军微胖的面容,为了纪念父亲,后来麦克阿瑟把自己孩子的名字取名为阿瑟·麦克阿瑟四世。

1914年,因为邻国墨西哥内乱,美国出兵干涉,麦克阿瑟获得了一次参战机会,他随第2步兵师第5旅出征,在韦拉克鲁斯登陆,准备进军墨西哥城。

在这次行动中,麦克阿瑟上演了只带了几名向导就穿插到墨西哥军队防线后方,并成功开回了3辆机车的惊人之举,为部队解决了有车厢没车头无法沿铁路机动的问题。他因此被提名授予荣誉勋章,但由于为他作证的墨西哥人被认为“不可信”而没有被授予,之后此事一直令麦克阿瑟耿耿于怀。进军墨西哥城的行动后来因为欧洲局势紧张而被取消,而麦克阿瑟也很快等到了可以真正大显身手的机会。

1917年,在一战爆发三年后,美国终于决定参战。为此组建了从各州抽调人员组成的第42步兵师,麦克阿瑟出任师参谋长,晋升为上校,赴法国参战。该师人员来自美国各地,犹如跨越长空的彩虹,被麦克阿瑟称为“彩虹师”。由于时间紧迫,麦克阿瑟想尽办法为42师配备军官和兵器,简直成了工作狂。到达法国后,美军指挥部一度试图将彩虹师拆散充实其它部队,这令麦克阿瑟非常不满,他越级向陆军部报告情况,最终保住了彩虹师,但却因此得罪了前线指挥部的参谋人员,更惹恼了潘兴。

▲彩虹师的标志本来是一个半圆弧,后来被士兵们

截去一半以纪念那些伤亡的战友

彩虹师到达法国后,最初被配属给法国第7集团军。1918年2月20日,法军计划进行以一次小规模袭击,麦克阿瑟以师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行动,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在泥泞的土地上率领士兵隐蔽接近德军阵地,跳进敌军战壕亲自抓获了一名德军上校,并因此获得了第一枚银星奖章。

在整个一战期间,麦克阿瑟一方面要率军同德军作战,另一方面还要防止上级挖走自己师里的优秀军官,以保证全师的战斗力。而对于自己的下属,他总是首先考虑士兵,重视收集分发给养,检查冻伤和战壕足,把热饭送到前线等细节,许多下级官兵都对他非常感念,乐于效命,他也始终坚持和一线官兵一起参加战斗。对于这一点,以严厉守旧著称的潘兴并不认可(不过对于其勇敢还是予以了肯定),而盟友法国人却非常欣赏。

▲1918年在法国的麦克阿瑟,戴着独特的军帽和围巾,

为的是能容易被部下认出来

1918年8月,美国终于单独组建了一支有14个师,35万兵力的集团军。有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潘兴计划进攻圣米耶勒的德军凸出部。进攻定在9月12日,这时的麦克阿瑟正好得了流感,非常虚弱,但他仍然坚持换上士兵服,拿起步枪和刺刀,随士兵一起冲锋。就在这次战斗中,巴顿也率领美军坦克部队参战,目睹了麦克阿瑟勇敢无畏的一幕。巴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当一发炮弹在他们身边爆炸,尘土扑面而来时,巴顿不由得向后退了一步,麦克阿瑟则挺立不动,并且还幽默地说,“别害怕,上校,你是听不到打中你的那发炮弹的。”这一天麦克阿瑟在战场上的表现使他赢得了银星勋章和巴顿永久的尊敬,称之为“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

▲潘兴将军向麦克阿瑟授勋,注意二人军帽的差别,

这形象地反映了他们在治军风格上的不同

麦克阿瑟后来成为了彩虹师师长,在一战期间他两次中毒气,数次患病,但没有受伤,再加上他关心战斗力而不注重军容风纪的做法与潘兴相左,最终没有获得荣誉勋章,这也成了许多人为其打抱不平的事情。彩虹师在法国战斗了264天,参加了马恩河战役、圣米耶勒战役、默兹-阿尔贡进攻战,总共伤亡了14,683人。初次上阵的美军付出了巨大牺牲,也成为压垮同盟国的最后一根稻草。1918年11月11日,无力再战的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战争结束了,彩虹师也被裁撤,麦克阿瑟获得了准将的军衔,但无仗可打,似乎得赋闲了,不过此时他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机会。1919年6月,由于其毕业时的优秀成绩,以及在菲律宾、墨西哥和法国的一系列显赫战功,他被陆军部提名为西点军校的校长,试图让这个昔日的优等生来挽救他水平日渐下降的母校。

▲麦克阿瑟的军帽又“正常”了,因为他现在是校长

只有39岁的麦克阿瑟当校长显得有点嫩,他也的确是西点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但是足够的历练使他一点也不怯场。上任后的麦克阿瑟在进行充分的分析后认为,现代战争将是由职业军官带领着“业余”士兵来打,军校则需要提前有所改革来适应这种变化。当时的西点军校由充斥着老旧人物的学术委员会把持,改革实际上阻力很大,于是他决定采取渐进方法来推行自己的设想。他从课堂、教师和学员几方面入手,以《世界战争研究》取代了《内战研究》;新设了历史系;把内燃机、计算尺等引入课堂;要求教官每年至少去非军事类大学学习一个月;不再举办夏令营,而是送学员到军营,接受正规军教官的训练;还创立了一套运动比赛体系,运动项目从3项扩大到17项,每名学员至少参加一项。这些措施基本奠定了现代西点军校的风格和培训模式,大多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1922年6月,麦克阿瑟的校长任期到了,由于潘兴对其评价不高,被再次派往没有多少美军,也没有合适职位的菲律宾,这等于宣布麦克阿瑟被“发配”了。1922年9月,心怀愤恨的麦克阿瑟到达菲律宾,在“马尼拉军分区”任司令,“统领”着仅有的500名美军,十分无聊。

不过熟悉远东情况的麦克阿瑟不会甘于寂寞,过了一年闲散日子后,他被任命为新设菲律宾师23旅旅长,此于是他开始制定菲律宾的防御方案,防御的对象自然是当时已经崛起,有可能成为美国未来敌人的日本。在他制定的方案中,需要守住的关键战略要地是马尼拉湾,而马尼拉湾的关键在于巴丹半岛和其南边的小岛科雷吉多尔。这些都在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印证。1924年,一直压着麦克阿瑟的潘兴退休,麦克阿瑟终于被提拔为少将,调回国内任职。1928年率领美国队参加在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然后又被任命为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麦克阿瑟

1930年,时任陆军部长的赫尔利顶住来自潘兴等人的压力,力挺麦克阿瑟出任参谋长。在他的任期正逢经济大萧条,而这造成了一个日后让他陷于争议的事件。1932年5月,2万多陷于困顿的一战老兵和家属聚焦在华盛顿,要求政府偿付他们的退伍补助金。他们在国会大厦附近露营,每天有秩序地请愿,史称“酬金进军运动”。6月15日,众议院通过支付退伍金的法案。但参议院在总统胡佛的压力下拒绝批准,老兵们备受刺激,继续请愿。7月27日,请愿队伍与警察发生冲突,警察开枪打死两名老兵后,请愿队伍开始攻击警察,反应过度的胡佛下令麦克阿瑟率军镇压。麦克阿瑟以及当时的部下巴顿和艾森豪威尔,率领着包括装甲力量在内的军队包围了示威者,将所有人驱赶之后火烧了营地。这种无情镇压昔日袍泽的举动令他形象大损,胡佛更是因此在之后的大选中不敌罗斯福,丢掉了总统位置。

▲镇压请愿的一战老兵使

麦克阿瑟陷于巨大的争议之中

不过麦克阿瑟的才能仍然被罗斯福看重,因此得以继续担任参谋长直到1935年期满,卸任后出任菲律宾政府的军事顾问(此时菲律宾已获半独立地位)。1937年12月31日从美国陆军退役,出任菲律宾陆军元帅(真是奇特的经历)。在他当“元帅”期间,一直为菲律宾的防御做准备,无奈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不愿为遥远的菲律宾花钱,经费不足使屡屡使他陷于捉襟见肘的地步,直到日本已经在亚洲全面点燃了战火的时候,菲律宾的防御准备多数仍留于纸上。

1941年,美国已经感觉到来自日本的严重威胁,而一旦开战,菲律宾将首当其冲。于是美国在7月召回了麦克阿瑟“元帅”,让他重新入伍任职。这一点倒是跟他父亲一样,军人生涯被分成两截。不过这一次“元帅”不用再从少尉干起,而是继续以中将的身份负责美军在远东的布防。但因为之前欠账太多,美菲联军无论从人数、训练水平还是武器装备上都远远达不到能有效抵抗日本入侵的程度。在12月7日珍珠港遭袭之后,日本展开了对东南亚的全面入侵,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4军在吕宋岛的南北两侧登陆,形成了对马尼拉的夹击之势。

▲日军入侵菲律宾路线,

美菲军损失惨重,困守巴丹

由于战前准备不足,以及麦克阿瑟对日军判断错误和处置失当,海空力量丧失殆尽,美菲陆军兵力有限,装备低劣而缺乏训练,无法抵挡日军,麦克阿瑟屡次请求增援而无法得到满足,绝望之下几乎就要拿父亲留下的手枪自杀。残余的美菲军被迫退守巴丹半岛,眼看麦克阿瑟大势已去,罗斯福命令他立即撤退到澳大利亚。

麦克阿瑟神情暗淡一筹莫展

在被日军陆海空全面包围的情况下,即使只把少数几个人撤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麦克阿瑟一家以及菲律宾总统奎松等人先后乘坐潜艇、鱼雷艇和B-17轰炸机,非常惊险地从日本人的眼皮下撤离了菲律宾。轴心国宣传机器对此事大加嘲讽,称他为“脚底抹油的将军”。从来没有抛弃过部队,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惨败的麦克阿瑟哪里能咽得下这口气,他撂下了狠话,也是诺言:“我还会回来的!”留在巴丹半岛的美菲军最终投降,很多人在被日军驱赶到战俘营的“死亡行军”中死去。

但麦克阿瑟此时还顾不上反攻,他先要守住澳大利亚。他将司令部设在布里斯班,很快又前移至莫尔斯比港,旨在守住这里,把日军挡在新几内亚。吸取了教训的麦克阿瑟显然判断准确,中途岛战役之后,日军果然出兵新几内亚,企图夺占米恩湾,从侧翼攻克莫尔斯比,而做好了充足准备的美澳联军克服种种困难,成功阻击了日军,挫败了日军的图谋。

▲莫尔斯比防守战,这一次麦

克阿瑟没有让菲律宾的悲剧重演

缓过气来的麦克阿瑟开始筹划反攻。在与海军进行协商后,确定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两条反攻路线,北线由尼米兹指挥,沿马绍尔群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一线挺进。南线则由麦克阿瑟指挥,沿新几内亚、印尼、菲律宾一线挺进。北线海域广阔,适于以海军为主作战,南线岛屿众多,适于以陆军为主作战。但这一线日军据点众多,设防坚固,如果逐个打击,推进速度将大大低于北线的尼米兹。在充分研判了敌我形势后,麦克阿瑟采用了一个非常高明的战法——蛙跳战术,即绕过日军的重兵据点,攻击其后方的弱点岛屿,切断其补给,不战而曲人之兵。这其中尤以围困拉包尔为经典战例。

▲盟军反击日军的新几内亚战役

拉包尔位于新不列颠岛北侧,是新几内亚的首府,也是日军西南太平洋的主要基地。日本陆军第八方面军司令部和海军东南方面舰队司令部均驻于此。最多时有11万日军,建有机场和港口,设防坚固。在1943年盟军发动的新几内亚战役中,麦克阿瑟对驻扎重兵的拉包尔围而不打,只在新不列颠岛的南部登陆,但不并向深处前进,而远远地监控日军,再用海空力量加以封锁,使十多万日军困于孤岛,有劲使不出。日军被迫自种粮食来“生产自救”,盟军也避免了强攻可能导致的重大伤亡。

麦克阿瑟的“蛙跳”战术收到了奇效,他所率领的盟军也一路“跳”回了菲律宾。1944年10月,在陆军航空队和在海军第3舰队的支援下,盟军先后登陆莱特岛、棉兰老岛和吕宋岛。10月20日,麦克阿瑟率部在莱特岛登陆之后,在菲律宾总统的陪同下,在雨中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演讲:“菲律宾人民,我回来了!”

▲麦克阿瑟从登陆艇上涉

水上岸,兑现了当初的诺言

1944年12月,麦克阿瑟晋升为陆军五星上将。此后占据全面优势的盟军势如破竹,日军虽竭力抵抗,但根本不是对手,大都“玉碎”了。1945年1月盟军开始在马尼拉以北的仁牙因湾登陆,29日在巴丹半岛登陆;经过一个月的激战光复了马尼拉,占领巴丹半岛,收复了科雷吉多尔。4月,他又受命指挥太平洋地区所有美国陆军部队的作战行动。

▲这是麦克阿瑟一生中最为荣耀的时刻

8月15日,在挨了两颗原子弹后,日本终于服软投降。麦克阿瑟则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本的军事占领。9月2日,光辉的时刻终于到来了,盟国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他特意把在菲律宾为自己“顶缸”而被日军俘虏的温赖特将军和英国珀西瓦尔将军安排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他准备了5支派克金笔用作签字。他用第一支笔签了“道格”两字,送给站在身后的美军中将温赖特;第二支笔接着写了“拉斯”,然后送给英军司令珀西瓦尔;第三支写了“麦克阿瑟”就收起来,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第四支笔签了职务“盟军最高统帅”,送给美国西点军校;第五支笔签了年月日后,送给妻子琼妮。

▲由于实现了对日本的单独占领,

麦克阿瑟成了实际上的“太上皇”

麦克阿瑟按照西方制度对日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解散了财阀、释放政治犯、解禁报纸、改革土地制度、允许组织工会;将天皇拉下神坛,使日本永远摆脱了封建专制独裁;并强加给日本一部新宪法,保证了日本不再拥有发动战争的权力。在这一点上,麦克阿瑟算得上一位有政治远见的英雄,他把西方民主强加于日本人,从而造就了战后的新日本。但由于后来朝鲜战争爆发,使他包庇并起用了一批未能得到彻底清算的日本战犯,又埋下了右翼势力的种子。

刚刚结束大战的世界很快战火又起,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韩国首府汉城在6月28日被攻陷,6月27日,杜鲁门下令美军支援,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国起草的决议,组织联合国军参加朝鲜战争,任命麦克阿瑟为总司令。而此时韩军和驻韩美军被朝鲜人民军打得节节败退,收缩在背靠大海的釜山,眼看就要全军覆灭。麦克阿瑟在分析了朝鲜的地理和双方的态势后,决定在仁川实施两栖登陆。但仁川的陆海况实际上并不适合登陆,不利因素倒是很多:洋流速度快,入口狭窄,岸防工事坚固……几乎所有的参谋人员和部下都反对这个计划,但自负而坚定的麦克阿瑟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认为,正因如此,朝鲜才绝不会想到美军会在这里登陆,能达成充分的突然性。

▲仁川登陆一举扭转了战局

1950年9月15日早上6时30分,仁川登陆开始,正如麦克阿瑟预料的那样,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就突击上岸,之后立即向汉城前进,完全切断了朝鲜军队的补给线,朝军立即陷入被动,迅速溃败,美韩军向北一路追击,眼看就追到鸭绿江边将朝军全部消灭,而这时刚刚建国只有一年的红色中国出手了。实际上中国对美国早有警告,一旦过了三八线就会出兵。然而近代中国贫弱不堪的形象深入人心,美军屡战屡胜,打垮了日本,又刚刚击败朝鲜,无论是杜鲁门还是麦克阿瑟,根本没有把中国的警告当一回事。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悄然进入朝鲜,采取夜间行动的方法隐蔽了行踪,在完成了部署后,对美韩军发动了突然攻击。轻敌冒进,毫无准备,对中国军队茫然无知的美韩军挨了当头一棒,韩国第6师大部被歼,美军骑兵第1师受创,一直溃退到清川江一线。一个月后,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韩军第7、第8师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被歼灭,给美军第2、第7师和陆战第1师受到严重打击,第25师、骑兵第1师受重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也在混乱的撤退中车祸身亡,麦克阿瑟在两个月内丢掉了三八线以北的地区——他为自己的轻敌和自负付出了沉重代价。

▲美军在朝鲜度过了一个狼狈而难捱的冬天

紧急接替沃克的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在后勤方面的弱点,在接下来的两次战役中打成了平手,朝鲜战争最终变成了谁也吃不掉谁的拉锯战。眼看全面取胜无望,急于从朝鲜抽身的杜鲁门力图达成停战,而麦克阿瑟则一心想要像对日作战那样翻本完胜,屡屡放出“不和谐”言论,二人之间的矛盾渐渐不可调和。最终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总统胜利了——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国和联合国的政策”为借口,解除了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注意是“一切职务”),并被要求立即回国。其实麦克阿瑟本人很快就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倒是日本人显得非常悲痛,1952年4月12日,当麦克阿瑟离开大使馆回国时,大约25万日本人伫立在通往机场的公路两旁,许多人脸上泪水纵横,大概此时的日本人已经感受到了他带给日本的好处。

▲回到美国的麦克阿瑟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

麦克阿瑟回到美国后,与总统给予的冷遇不同,一贯有英雄崇拜传统的美国民众并不计较麦克阿瑟在朝鲜的失败,他们走上街头,用鲜花和彩带迎接这位经过了两次大战的将军,这使他深受感动。

▲“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演讲

麦克阿瑟来到华盛顿,在参众两院发表了感人肺腑的告别演说,演说的结束语至今仍为人铭记:“我52年的军旅生涯就要结束了。我在世纪之交以前参军,圆了我少年时代的希望与梦想。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大平原’操场上宣誓以来,世界上发生了许多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希望与梦想很早就被遗忘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候最流行的一首歌谣,唱起那首歌来就让人倍感自豪——‘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正像这个歌谣所说的一样,我这个老兵现在也要结束我的军旅生涯,要隐退了。我想说,上帝的光明让我这个老兵看清了自己的职责,这个老兵曾努力尽职,再见。”从此“老兵永远不会死,只会悄然隐去”就成为麦克阿瑟的名言,也成为全世界老兵的共同心声,无论哪个国家的老兵,听到这句非常有感染力的话都会无比的感慨。

已经70岁,不再担任任何职务的麦克阿瑟无官一身轻,可以安享晚年了。但是一向争强好胜的麦克阿瑟仍然不甘寂寞,再加上有财团和政治势力的怂恿,他竟然产生了竞选总统的想法。实际上在1944年战事正酣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共和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但当时他表示自己还要指挥作战,无意于此,而现在他觉得可以真的去试一试了。事实证明,虽然麦克阿瑟朋友不少,也愿意帮他拉选票,但他的政治天赋远远不及军事方面。民众虽然认可他是一个战争英雄,但却对他的政治才能表示怀疑,最后他不得不眼看着当年的部下艾森豪威尔登上总统宝座。此时,他的心情大概跟在菲律宾被日军击败一样沮丧,因为他觉得人生没有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他又一次“惨败”了。

▲晚年的麦克阿瑟风度不减当年,目光中隐隐透着犀利

不过屡经大起大落的麦克阿瑟并不会让这种心情持续太久,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拳击、棒球和橄榄球,他从观看比赛中又感受到了浓郁的狂热气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他自己的心目中,他仍然是当年那个不知疲倦的西点学员和运动员。

▲老校长麦克阿瑟最后一次回到西点军校

1962年5月2日,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西点军校,接受军校最高奖励——西尔维纳斯·塞耶荣誉勋章。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兴发表了最后一次也是最感人的一次演讲《责任—荣誉—国家》:“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渴望但徒然地聆听着远处那微弱而迷人的起床号声和那咚咚作响的军鼓声。在梦境里,我又听到隆隆的炮声,噼啪的步枪射击声,战场上古怪而悲伤的低语声。然而,在我黄昏的记忆中,我总是来到西点,耳边始终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1964年4月5日,麦克阿瑟在沃尔特·里德陆军医院(美国陆军医疗中心)因胆结石去世,享年84岁。去世后,美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享受到了星条旗覆盖、炮车运灵柩的最高礼遇,许多美国民众也自发地来送别他们心中曾经的英雄。麦克阿瑟安葬于弗吉尼亚的诺福克,这是他生前选定的地点,因为这是他母亲的出生地。

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矛盾色彩。他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学在军营,养成了勇敢、坚强、自信、高傲的性格。他是西点历史上成绩最好的毕业生,是一战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准将、最年轻的少将、最年轻的西点校长和最年轻的陆军参谋长;他和父亲皆为将军,同获过荣誉勋章;是唯一参加过一战、二战和朝鲜战争的美国将军;还是唯一被外国授予元帅称号的美国人。同时,他也是对太平洋地区影响最深的美国人。他既打败了日本,又改造了日本;既把日本拉入了文明世界,又没有彻底清算军国主义,埋下了右翼势力的祸根。既有跳岛战术和仁川登陆的神来之笔,又有因为失误和自负而导致的惨败。尽管如此,麦克阿瑟仍然为世人所铭记,虽然时间渐渐逝去,却永远给世人留下了一个老兵的背景。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沃通行证干什么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