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钱这是

我妈在市场上买的,说是平鱼,但我怎么看也不像啊……

整个脑袋都硬邦邦的,感觉没多少肉似的……

【解释】    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受恩厚报。

汉高祖刘邦身边有一员大将军名叫韩信。他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每天靠讨饭过日子。

韩信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老婆婆说:“我不要你报答。只希望你要努力自立啊!”韩信满脸羞愧。从此,他认真读兵书,练习武艺,决心做个有用的人。

乡里有一个恶少,在街上碰到了韩信,就大声对他说:“看你整天舞枪弄棒,像个有胆量的人。来来来,你敢拿剑刺我吗?要是不敢,你就从我这胯下爬过去!”韩信心想:“如果我拿剑刺他,岂不犯了杀人罪?日后还有什么前途呢?不如宁受眼前之辱也不逞一时之勇为好。”于是,他伏在地上,从那个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周围看热闹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韩信投奔到汉王刘邦门下,受到重用,拜为大将,并授以调兵遣将、行军布阵的大权。韩信经过认真训练兵马,率领汉军东征西讨,终于打败了最强大的对手项羽,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了故乡,派人去找给他饭吃的老婆婆。韩信见了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曾经侮辱过韩信的那个恶少却吓得直打哆嗦,韩信用手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你不必害怕,过去的事算了。”又对左右的将士说:“这位将士从前羞辱过我,其实是激励我上进啊!让他做个中尉吧!”韩信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对曾欺负过自己的人,也没有报。 相反,加以原谅和提拔。他这种气度,是值得敬佩的。

这周我在读刘海影先生的《中国巨债:经济奇迹的根源与未来》一书。其中第三章「货币、债务与危机」介绍了货币的起源及信用货币的特性,读起来很有趣。我们都知道钱能做什么,但未必知道钱是什么。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可以帮助你理解货币的起源以及钱是什么。

货币并不起源于物物交换,而是起源于「债务」。在美索不达米亚,商人与小贩之间的债务关系以泥板的形式体现。泥板代表「债务人」偿还的承诺,「债权人」也可以把泥板转让给他人。在某种程度上,泥板相当于现代的承付票据,起到货币的作用。换言之,泥板是一种「支付承诺」工具。

亚当·斯密提到「阿比西尼亚的盐、纽芬兰的鳕鱼干、弗吉尼亚的烟草、苏格兰某地的钉子」都曾作为支付工具,监狱中的香烟也是著名的支付工具。很多交易可以依靠「支付承诺」的发起、转让、轧账与结算来完成。

在原始熟人社区里凭借各种支付承诺工具,交易即可完成。但陌生社区间的交易,有赖于贵金属。贵金属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其稀有性,任何贵金属数量的边际增加都意味着旧有负债的减计。支付承诺在先,并与贵金属挂钩后,解决了夸社团交易之间的信任难题。

每一枚钱币都代表着一定的「债权」,凭此要求社会支付给持有人一定价值的货物与服务。(钱就是债权)

「汇票」是 13 世纪意大利银行家的发明。在正式的银行劵出现前,汇票在欧洲贸易中扮演了货币的角色。每个商人都有一本账,记下他欠别人的与别人欠他的。交易发生时并不及时付款,而是集中在结算日一次性结清。结算时,集市管理员核实该商人的「债权」与「债务」,并扎差以减少铸币收付的需要。通过汇票,两地商人无须使用铸币即可交易,铸币只用于汇票结清。

17 世纪,荷兰设立阿姆斯特丹银行来垄断「汇兑业务」,他们按市价接收各国铸币,并兑换给储户由银行铸造的足值铸币。他们也是第一家发行「可转让的存款凭证」的银行。银行接收铸币,向储户开立存款凭证。储户用存款凭证交易,银行则把铸币贷放出去获得贷款利息。金匠们也在此期间发行票据来开展贷款业务。

银行劵的发行最初由私人银行主导,很快政府发现这是一个筹集资金的好方法,于是加入到发行钞票的试验中。私人银行发钞受到一个约束,即需要确保发出的银行劵在未来可以换回铸币,若无法做到,银行就会破产,其发行的银行劵则会退出流通。政府发钞则没有这个约束。政府将新发钞票作为财政支出,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单位币值被摊薄,并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英格兰银行是现代银行的最终成形地,也是首家现代央行。

一笔贷款的发生,建立起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增加的资产是贷款(作为债权),增加的负债是银行发行的银行劵(储户的存款是银行的负债)。在现代银行的运作下,货币数量内生于经济扩张信用的需求。不是存款创造贷款,而是「贷款创造存款」。

例如银行给一家企业提供 100 万贷款,其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如下:

贷款发生后(可见贷款创造存款):

银行和储户间以及银行之间,以「存款转账」方式结清大部分支付请求,真正用到银行劵的只是日常小额支付,数量并不大。现代银行有能力发起各种代表「支付承诺」的工具,这些工具各具其形态、流动性和风险属性。借款人在当前获得「现金流」,代价是未来偿付债务。

银行生意的本质在于资产获得的回报(贷款利息)大于负债的成本(存款利息)。通过银行,信贷、债券、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银行固然可以自由扩展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但也会将自己暴露在「挤兑风险」之下。债务断裂具有涌现特性。利率可起到调节作用:高利率可抑制债务关系的生成速度。

银行通过回购与再回购协议来管理流动性。流动性富裕的银行向短缺银行拆出流动性(并收取利息)。平时中央银行也积极参与到货币市场交易,以提供或抽回短期流动性。

(流动性指一个支付承诺工具或一笔资产转为现金或现金储备的容易程度。如房地产被称为不动产,就是因为其流动性较差。)

在金本位制下,央行黄金储备有限,对处于危急中的银行提供流动性会导致黄金大量外流,并最终导致可兑换制的崩塌。1925 年,英格兰银行被迫脱离可兑换制,接受货币价值由法定而非黄金背书。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代替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为了承担全球储备货币之职,必须出现相当规模的美元外流。刚开始通过贷款(如马歇尔计划),之后是贸易逆差。贸易逆差使美元面临贬值压力,但兑换制避免了美元贬值,代价是美元币值在国际贸易中被持续高估,这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与贬值压力。这一循环转为美国黄金储备的不断流失。

注: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其协议源自 1944 年 7 月,44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公园」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新罕布什尔州(State of New Hampshire)位于美国东北部,北接加拿大魁北克省。会议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和世界银行(WB,

20 世纪 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2 年后,全球进入彻底的内生货币时代,金本位制寿终正寝。内生性货币的银行体系具有天然的、不可避免的不稳定性。

不论负债或资产,其本质都是债务合同。每一个债务合同都涉及对未来的预期。然而未来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是奈特式的不确定性,难以以概率分布把握。

(奈特式的不确定性其根源于世界的非遍历性,即可能发生的事情远多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之前的世界并未遍历其所有可能的演变路径。)

对未来的预计可能在两方面出错:1. 投资产生的现金流现值可能低于债务现值(清偿风险)2. 投资产生的现金流时序分布可能与债务还款安排不匹配(流动性风险)。

(清偿风险本质上是无数微小个体做出的错误决策的宏观反应,本质上无法根除。)

一笔贷款的利息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基础利率、利率互换(IRS)和信用违约保险(CDO)。利率水平与货币数量的决定,其核心是风险的定价。

总资产与自有资本的比率称为「杠杆率」。银行杠杆率越大,其股东投资投资回报率越高。由于银行都是杠杆经营,若在危急时央行坐视不理,银行倒闭潮具有扫灭所有银行的可能性。央行的职责至少包括如下三项:1. 必须发挥最后贷款人、最后交易商的作用;2. 日常流动性管理;3. 监管金融机构。无论促就业还是维持物价稳定都不是央行的职责。

国内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央行没有忠实履行其最后贷款人职责,没有为银行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支持。但若遭遇国家流动性危机,央行就无力回天(需要国际救助)。东南亚各国具有充沛的投资机会,应该接受他国资本而不是成为资本对外输出国,但鉴于 1997 年的惨痛教训,各国不得不积累贸易盈余与外汇储备,出现了穷国向富国提供资本的怪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贷上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