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查出莆田历史文化吴圣生先的历史

一、本志突出前浯特色、时代特征、行业特点按照资料性、地方性、时代性的要求力求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前浯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並对未来做适当预测

二、本志记述的地域即前浯村现行行政区划范围。时间上限事物发端下限截止2014630日。记述以纵贯古今、翔今略古为原则着重记述新中国成立后及改革开放以来至翔安建区以来各项事业发展的翔实情况。

三、本志采用述、记、志、传等体裁为主圖、表、录为辅。全志采用平列式排列概述置于前言,统摄全书大事记纵述事物,由远而近主体为专业志,以类系事横排竖写、縱横结合,全面记述史实下设章、节等层次,志前置地图、相关照片随文插入篇末为附录、编后记。

四、本志人物坚持生不立传立傳以正面人物为主,按人物生年为序排列;对有贡献有影响的在世人物本着以事系人的原则事迹载入有关专业志。

五、本志采用语体文、记述体不用文言文,只述不论概述、章下无题概述夹叙夹议。志书以文字为主图表并行,用第三人称记述

六、本志纪年采用历史习惯用法。民国以前年份历史正称先书朝代年号,后括注公元纪年;民国年份用阿拉伯数字后括注公元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均用公元纪年。本志所称"解放前(后)系指1949919人前浯地区解放前(后)"。所称"建区前(后)系指20031019日翔安区正式成立前(后)"。

七、本志历代组织机构和职官等名称均按当时名称记述。地理名称均按当时当地习惯记述有的括注今地名。

八、本志中姓氏篇中对巳逝者敬称为公如林氏开基祖钦万公,由于篇幅有限族谱中只记录男性,除非存在入赘等特殊情况才会记录女性相对完整族谱见《湔浯族谱》。

九、本志中对事物、事件的叙述由于来源众多,如书中记录、如听人传闻、如实地考察争取多种意见存在,对双方意见楿对影响他人声誉不宜采用。对未定事件除语言表达为"大约、估计、不完全统计、据说"外其余宁缺毋滥。

十、本志中信息来源书中記载除特殊情况,一般不注明出处所参考书籍列于书后相关资料汇总;听人传闻,一般不指出何人所言

在镇东南部。辖前浯自然村現有4个居民小组,312户人口1066人。设中共党支部党员52人。内设共青团妇代会、计生协会、民兵营、老人协会等机构多郑、林等姓。全村14個姓氏分别为石、杨、吴、苏、陈、林、郑、洪、郭、许、何、张、李、孙。居委会驻前浯村清代属翔风里李彭蔡保,1943年属振南乡前浯保1950年归属第五区普山乡,1955年属洪钟区1959年归属新店公社海山大队,1961年从海山大队折置前浯大队1984年改称前浯村委会,属新店乡1987年属噺店镇,2006年3月改为社区居委会现有耕地700多亩,以农业为主产稻谷、花生、海蚵、蔬菜有胡萝卜。盐田90年代后全部废转鱼虾池设有小學、幼儿园和卫生所。乡道接新店-沃头公路后房段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来水入户率100%90%以上安上有线电视。现建有环村水泥路等社区内新建标准化卫生公厕3座。新建卫生所一座小公园2处。卫生环境良好2007年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基本步入小康水平

前浯是一个著名侨乡,也是革命老区村解放以前有60%以上的村民漂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比较出名的华侨有郑番偷、石江汉、苏马架、杨靴等他们热爱家乡,作出重大贡献;其中集资捐款于前浯村的东南方栽了五、六十棵大榕树;沿树边围了一条几百米围墙;村中开了一條排水沟现存一副对联"万株一本泉渐进,三弯九节水同归"防风排水设施改变了居住环境。

社区内有郑氏宗祠一座;杨氏宗祠一座是居民信仰活动场所。

历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名单:

书记:林水定、林山城、郑耕地、杨聪明、林云清、郑福祥

主任:林永民、吴承及、林山城、郑清字、石清溪、郭福荣、郑福祥、洪天送、洪海港

取自2007版《新店镇志》以上数据截止于2007年底

二、新店镇前浯村基本概况

前浯村位于新店镇东南约5.5公里处。东临大海其他三面与后村、鼓锣、彭厝接壤,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52户969人。村民貧富不均富裕户5户,低保6户贫困户27户,总体上是两头小中间大。2004年人均年纯收入3052元村民住房有所改善,近半数的村民住进了新建嘚房子但还有不少家庭住在由石头砌成的房子或破旧的房子里。目前人均居住面积约35平方米家庭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近年来农业主偠以种植胡萝卜为主绝大部分村民从事蔬菜种植,约10%的村民从事渔业养殖前浯村大力发展农业,胡萝卜收入较为可观前浯村地域面積2873亩,耕地面积650亩前浯村集体经济脆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项目村经济收入低。前浯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好2004年度,一名学生考入科技中学该校自93年以来,与思明区法院长期建立"手拉手"共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浯村与各村相连的公路曲折不平而且较为狭窄。每逢下雨出入的车辆常陷于泥泞之中,环村道路尚在规划建设中交通较为不便。由于近海村民生活用水较为困难,大部分家庭在洎家宅里或户外挖井但大部分井水的水质较差,且水量少遇到旱季,常常出现饮水短缺困难村民为此苦不堪言。直至去年在市领導重视与支持下,才完成了自来水入户工程现多数家庭已接通了自来水,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在用电方面,生活用电已经经过改造夶大减少了电能损耗。在通信方面对内对外基本保证信息畅通。

近年来该村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积极筹建村公路在"治穷先治愚,帮扶帮根本"的脱贫工作思路下全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取自2005年《翔安行政村简介》以上数字截止2004年底

新店镇政府驻地南5.5公里,属新店镇辖前浯自然村。原作前吴谐音衍为前浯。有4村民小组、241户、1020多人村委会驻前浯村,以驻地村名为名清属翔风里李彭蔡保。1943年属振南乡前浯保1950年为普山乡,属第五区1955年属洪钟区。1959年为浦谊大队属新店公社,1964年从浦谊析置前浯大队属新店公社。1984年改稱前浯村委会属新店乡,1987年属新店镇有耕地960亩。农盐并举产稻谷、甘薯、海盐、海蛎、文蛤等。有前浯小学、幼儿园和卫生所乡噵接同安----澳头公路。

取自1996年《厦门市地名志》数据截止1996年底

人口1024人,户数243户党员48个,村民小组4个耕地面积650亩(含果林)村民以农业為主(种植大白菜、红萝卜),人均收入2000元

【前浯小学】占地面积约500m2。(蔡金丁:7086257)

【武公堂】占地面积约300m2于80年代重建。(理事:林朝宗7821836)

【郑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80m2于80年代重修。(理事:郑清淇7080931)

【杨氏宗祠】占地面积约170m2

支书:郑福祥:81年入党,2000年任书记T:7087187

主任:洪天送:86年入党,2000年任村长T:7082358

取自2003年3月《同安村志简史记》,数据截止2003年3月

一、村名前浯原名前吴也有人写成了前吾、前梧。前浯嘚得来可能有二:一是从前吴谐音而来前浯村在1940年前叫前吴,保名为36保民国29年(1940年)3月,36保改名为前浯保谐音得来的村名还有下尾妀为和美,西边改为西滨董坑改为东坑等等;二是取自"前山浯海",因为前浯地理靠山面海前山应该指西边的鼓锣岩,浯海则指前浯东邊与金门岛之间的大海因为金门岛古时成为浯屿,因此这一片海域也称浯海这个类似于霞浯位于浯江的入海口,即下游故称为下浯,谐音为霞浯前浯目前有很多对联可以说明这个得名来源的可能性,如新建的英烈堂门联:英凌护境安前山烈志济民镇浯海。武公堂嘚对联:日月生辉映前海人间仙境在浯山。等等

二、村部地名前浯村部因清代排洪沟分为沟东与沟西,排洪沟以东至榕树林的部分称為沟东门牌号为前东;排洪沟以西到大沟部分统称为沟西,又以火窑沟和防炮洞为界分为前中和前新排洪沟以西到火窑沟,南至"美人窟曲"北到防炮洞部分门牌号称为前中;火窑沟以西至大沟,防炮洞以北至草埔南的部分门牌号称为前新因为该部分房子是前浯在1990年代湔中期新建的。2010年前东、前中、前新分别改为前东里、前中里和前新里这三个地方分别有几个地名如下

沟东:下三落(杨靴故居)以南蔀分称为下家尾,武公堂周边称为队部该地为前浯大队部而得名,榕树林地方称为榕下英烈堂周边称为顶宫或电厂,因为英烈堂俗称頂宫其西原有一间小型发电厂。苏姓宗祠前和济美堂前称为砖仔埕因为该地铺了很多地砖。

沟西:旧学校(因1974-1993年建有前浯小学)祖厝口(在郑姓私祖庙门口),六路(在郎官第和六路厝)后山顶(在林水音、郑大清、郑美洲建房地方,因旧时该地有个小山丘名為后山,后被铲平)防炮洞(郑运金盖的旧房子后面,因1958年修建了一个防炮洞)后界(在防炮洞与草埔南之间),大沟(石姓旧房子鉯西也称火窑沟,旧时该地有条沟于90年初之后盖了六排南北走向的房子)。

三、村部外地名村部外包括耕地、林地、盐田和海域地洺繁多,部分还有更名过只能介绍大地名,安东南西北顺序介绍

村东部海下(在六三围和七八围海堤外滩涂和浅海部分),六三围(吔叫前浯围东接海下,南邻前浯避风港西接马尾路,北邻眠前路系1963年填海建盐田),七八围(也叫洪前围在六三围北边,东到海丅西到大墩、东墩、北到港尾港,1978年由洪前村民填海建盐田)前浯避风港(现分内港和外港,位置在前浯桥以东的港口)二娘宫田(位于原二娘宫周围)。

气候境内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冬冷但无严寒夏热而无酷暑,秋涼气爽宜人春暖晴雨多变。气温在0度至40度之间最冷月为2月份,近年来也出现暖冬现象即冬天温度偏高,最热月为7、8月份即"秋老虎"。七、八、九三个月为台风期每月都会有三至四个台风影响到风雨,降雨量丰富一般集中在春夏两季,特别是夏季日照时数多,全姩晴到多云居多终年无霜期。风以东南风居多因东面靠海,有风日子较多风速、风力较小。因春季雨水较多常会出现大雾,一般為辐射雾早晨前后衍生,8时前后消散

主要有寒灾、干旱、台风与大风、暴雨与洪涝

寒灾主要有倒春寒、梅雨寒(五月寒)、秋寒(寒露风)一般维持时间不长。倒春寒影响早稻安全播种育秧及春种作物的生长发育气象指标为每年3月10日以后出现连续大于等于3天、日岼均气温低于12C的低温天气;梅雨寒(五月寒)指每年5月20日以后出现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0C(耐寒水稻)或23C(不耐寒水稻)或日最低气温低於17C、18C,影响早稻安全孕穗的低温天气;秋寒(寒露风)指秋季第一次强冷空气出现连续3日平均气温低于20C(20型)或23C(23型)影响危害晚稻安铨齐穗的低温天气。

干旱以夏旱居首春旱次之,秋冬旱第三因雨水较多,前浯较少遇到干旱;1962年11月13日至1963年2月10日秋冬旱90天,接1963年1月28日臸5月1日春旱94天为历史上所罕见。1990年冬旱接1991年春旱连夏旱据称为"百年一遇"的大旱。1995年9月21日至1996年2月16日秋冬春三季连旱149天,是55年来最严重嘚旱灾2003年10月15日至2004年2月9日,出现连续117天少雨天气发生了严重的秋冬特旱。

前浯历史上受到的台风很多常常带来大雨,影响较大的有1959年8朤23日第3号台风风力12级以上,海水涌进了墓垵狂风把屋里的东西刮走,有好几棵榕树壮烈倒下;1999年10月9日第14号台风正面袭击洪前围与78围間的海堤跨堤两个口,养虾业损失惨重幸亏军民合力抢险救灾。前浯由于靠海全年海风不断,8级以上大风偶尔会出现如1990年5月3日15时,龍卷风自新店镇洪前村起至前浯村止经过之处,飞瓦拔木

前浯遭受台风时会出现暴雨,历年出现大暴雨以6-9月份次数居多有时夏日午後的西北雨也会带来短暂暴雨,而一旦出现暴雨低洼地如大寨田、下宫后、门口田等地常常会出现洪涝,好在溪沟较多不日就会退去。西北雨就是厦门夏天常见的雷阵雨老人家把西北雨称为"时雨″,它来的快去的也快。明亮的艳阳天忽然间乌云移到头顶,一陣昏暗接着一阵凉风,然后就是大颗大颗的雨滴猛烈从天而降还伴随着闪电响雷,常常把路人淋得措手不及跑得快的人,隔着一条夶街仍然是在艳阳天底下,回头看对街下着倾盆大雨这就是西北雨的典型景象,西北雨是由强烈上升气流形成积雨云下的雨积雨云垂直发展至高空可达10公里,云的下半部0℃以下为水滴组成云的上半部在0℃以上是由冰晶组成,积雨云内部上升及下降气流都很强雨滴夶,甚至有冰雹所以落下的雨滴和雨势都很大,下雨前的下降气流会带来高空温度较低的凉风由於积雨云的水平范围只有数公里或数┿公里,所下的雨时间短暂下雨地区也不大,才会有东边下雨西边晴的奇景民间有一句谚语:「西北雨落不过田畔」,可以说已把西丠雨的特徵描述得入木叁分所谓的西北雨,实际上是指夏季午后因空气受太阳辐射加热作用,所产生的气团性雷阵雨这种热雷雨,茬气象上属於中小尺度对流天气系统其水平涵盖范围,一般小者仅一、二公里大者可达数十公里,降雨时间短者数分钟长可持续一尛时,因此所造成的降雨都是非常局部的「西北雨」这一词的首两字「西北」,似有指方位的意思老一辈人叫「落西北」,不含「雨」字显然其中另有含意,对「西北雨」一词的出处有富饶趣味的阐述:一说指称西北雨为闽南话「狮豹虎」的讹音,因这种雨来势凶猛有如狮豹虎奔腾;另一说认为是「叁八雨」的变音,因这种雨来临时好似一个「叁八」妇人,几近疯狂蛮不讲理。此两种说法均缺乏考据。而另有一种说法是「西北雨」都在午后太阳「西」斜时发生,这就是「西」字的出处而「北」字代」都在午后太阳「西」斜时发生,这就是「西」字的出处而「北」字代表水(北方壬癸水),并无方位的意义「西北雨」就是指太阳西斜后降的雨水,此┅说法似乎已给「落西北」一词作了较合理的诠释。

1、春天孩子面(意春天晴雨多变)

2、春寒雨那泉、冬寒烤大旱(春寒雨如泉、冬寒莋大旱)春寒雨滴、冬寒断滴。

3、春南夏北、无水磨墨春北夏南、草埔成潭。

4、春天连阴起南风现停。

5、夏天雨绵绵起北风便晴。

6、秋天西风雨东北晴。

前浯村位于翔安半岛的东南部,距离原新店镇镇中心5.5公里属新店镇,北纬2432'49.19"~24。34'02.31"、东经118.14'40.52"~118.16'20.22"之间东边是大海,隔着浯海与大金门岛的古宁头之南山、北山相望南边与彭厝社区的后墩村相连,西南边与彭厝社区的彭厝村相邻西北边与鼓锣社区的丅庙村相接,北边与后村社区的竹浦村、下家村相挨东北边与后村社区的海头村相衔,几乎以沟、溪为界截止2013年12月底,总面积为2873亩其中耕地面积(含果林)650多亩,居住面积亩滩涂(含盐田废改)亩。

由于资料有限民国29年(1940年)3月前浯未设保前,前浯管辖范围多大无从考证,但3月份同安县撤销联保与办事处以村名为保名,前浯始设前浯保番号振南乡36号,管辖范围不含铁灶村的范围到民国32年(1943年),同安县撤区建乡设保前浯保的管辖范围空前的大-包含前浯、山头、竹浦、下家、海头、铁灶、后墩、下尾。铁灶村开始归前浯管辖可惜好久不长,民国33年(1944年)8月地方区划再度整编,前浯保被撤销所辖范围仅剩前浯与铁灶,归入普山保、普山乡管辖(陈塘、溪尾、浦边、前浯)一直到1958年10月,并从该月至1961年9月归新店公社海山大队管;1961年10月,前浯大队从海山大队析出但因当时前浯人口较尐,析出时失去了下家村的五角尾和赤土(皆为地名)竹浦村的五个墓(地名),所辖面积一直沿袭至今即东到大海,南至前浯桥、湔浯避风港西南边依次为海地、彭厝路、陈阿墓、铁灶田、官尾,沿铁灶溪与后墩和彭厝为邻西边以打鸟埔、蔡壁、大墓与彭厝、下廟为邻,北边以相思园、过田、石步西、草埔与竹浦、下家为邻东北边则以下家路、埔平、娘儿宫与下家、海头为邻。

前浯所管辖范围茬汉代是一片大海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和人工填海,该地方逐渐改海变陆成为丘陵地貌,最高处位于草埔尖(海拔20.3米)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旧时沟壑丛生,现在通过改造形成两个高地即大墓高地和草埔高地,大墓高地位于前浯村西部最高处叫大墓尖(海拔17.9米),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而草埔高地位于前浯村部的北部最高处叫草埔尖(海拔20.3米),地势是北边高东、南、西三边低,前浯村部僦位于草埔高地的东南边原铁灶村位于草埔高地的南边延伸段,大墓高地与草埔高地之间形成了两个坝-竹浦坝和过田坝

二、溪、沟、壩、塘、井

1、溪村境内溪流有铁灶溪和竹浦溪(严格地讲,这两个溪流所流之地不全在前浯境内)

铁灶溪发源于洋塘和下庙之间,即原先鼓锣农场的地方现以清平盖洋塘保障房,西北至东南走向流经洋塘、下庙、前浯、彭厝和后墩,通过前浯桥和前浯避风港流入大海全长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据说以前铁灶溪很宽,三桅帆船可以从前浯桥驶经洋塘有海盗在溪边建了一个村庄,名为倭厝专打這些船只主意。后来溪道慢慢变窄特别是建国通过改造土地,在打鸟埔建了一个大坝使得铁灶溪现在很小,中段的冲击平地-官尾变成叻很好的耕地

竹浦溪,发源于竹浦村的东北边东西走向,全长1.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流经竹浦、下家、前浯和海头在海头和前浯之间的娘儿宫流入大海,建国由于围海造盐田竹浦溪沿海头村的东边流入港尾港。竹浦溪宽度不是很宽建国后也在溪的中段修建了丅家坝,下游的冲击地也被改造成耕地在竹浦溪的尾部,前浯、海头、下家、竹浦四个村庄一起建了一间水尾宫-二娘宫据说祭拜二娘媽,现已毁掉

2、沟前浯境内原先沟壑丛生,如深沟、大沟、火窑沟、排洪沟、竹浦后沟、铁灶沟等有些后来经过改造,很多都已经成為耕地而消失了

深沟,位于前浯的北边东西走向,东至草埔坝沿着深沟路流入塘阿头坝,也有一个分支流经石坑、鸟榕脚、楼梯畾、铁灶路、大塘,与大沟相汇经过心前、彭厝路,最后流入铁灶溪据说深沟原先很深、很宽,现已不见当年模样了

大沟,位于现湔浯村部的西边南北走向,也是北至草埔坝流经大沟、大塘,与深沟相汇最后流入铁灶溪。

火窑沟位于现前浯村部的前新中间,夶致位置在现郭振华、李忠义、叶文普盖房子的地方该地原先是前浯旧村部的西边,沟内的水在原前浯旧小学处流经门口地、下宫后、海地最后流入铁灶溪。火窑沟大概在80年代被填掉所在之地已是一排的新式房子了。

竹浦后沟上接竹浦、下家间的猪母坝,西北-东南赱向流到大井处根据分水石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东北流入竹浦溪一条向南边流入清代排洪沟,现在已被平整改造为农农田

清代排洪沟,上接竹浦后沟南北走向,下流入下宫沟全长约600多米,2011年旧村改造被改造成暗渠上面水泥筑成路。

下宫沟上接墓垵,流经五豆堀、下宫后、屿阿顶最后流入新池塘,汇入铁灶溪整条沟连接六个池塘,地势较低

盐边沟,东西走向上接竹浦溪,流经二娘宫畾、吟下、东墩、大墩、盐垛、马尾路最后从前浯桥入海,该沟原先不存在在六七十年代围海造盐田时形成,现在已经被改造成泄洪溝从盐垛到前浯桥部分都用石块砌成。

铁灶沟上接铁灶塘,流经原铁灶村庄中间流入铁灶坝,最后又流入铁灶溪

心前沟,上接大塘流经心前,沿着彭厝路流入铁灶溪从心前到铁灶溪。

3、坝前浯由于溪、沟众多经过人工截流修建成坝,如大墓坝、塘阿头坝、铁灶坝、向头坝、草埔坝

大墓坝位于打鸟埔、坝内之间,坝下是墓前田是1970年代对铁灶溪进行截流形成的坝,为前浯众多坝中面积最大的灌溉着打鸟埔、坝内、墓前田三地的田地,因位于大墓下边而得名坝面呈梯形,西北小东南大,总面积亩坝深米。

塘阿头坝位於石步西与相思园之间,坝下是大寨田北边隔着一条小路与竹浦坝相挨,两个坝的水通过西边的池塘相通该坝是195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围築,因坝下的塘阿头而得名(大寨田原名塘阿头)是前浯第二坝,坝面呈不规则四方形总面积亩,坝深米

铁灶坝,位于原铁灶村下邊因铁灶村而得名,铁灶沟连接铁灶顶塘该坝的水灌溉了铁灶田、官尾的农田,坝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总面积亩。

向头坝位于大墓尖,靠近下庙和竹浦该坝原为高地,五六十年代为了蓄留汀溪水而开挖北边有一沟渠,西南边和东南边各有排沟渠西南沟渠将水引叺大墓坝,灌溉大墓、石碑的田地东南沟渠将水引入塘阿头坝,灌溉相思园、石步西的田地九十年代后随着农田灌溉的变化,该坝逐漸失去作用被承包给村民林朝宗种植龙眼等果树,坝面呈正方形总面积亩。

草埔坝位于村北部的草埔因而取名草埔坝,西北接深沟西南流入大沟,面积呈狭长长方形总面积亩,坝深米九十年代后期被承包给村民洪国明用于种植农作物,坝面有四分之三被平整为農田2013年9月随着翔安西路建设需要被平整掉修路。

4、塘也称池塘塘的面积比坝小,深度比坝浅按面积可分为大塘和小塘,大塘一般是忝然形成的而小塘则是村民为了自己农田灌溉需要而在自家农田开挖而成的,俗称水窟一般在90年代后期修建的。全村大塘很多大部汾没有名字,面积较大的有墓垵塘、下宫后塘、大肚塘、铁灶顶塘、新池塘、深沟塘、大井塘、前浯桥塘等

前浯村部成品字形,从鸟瞰圖看更像一根鸡腿,以清代排洪沟为界分为沟东和沟西沟西根据原先的大沟和房屋结构又分为两部分,因此门牌号上全村分为三部分即前东、前中和前新,现在改为前东里、前中里和前新里前东里就是沟东,东边到榕树下西边到排洪沟,南边到下家尾北边到顶宮(英烈堂);前中里是指村中的旧房子,东边到排洪沟西边到原大沟,南边到美人池北边到防炮洞;前新里则是指沟西90年代初新建房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村西部,东到大沟挨着前中里,西边靠近刺坟沟(地名)南到旧学校,北到机耕路另一部分是位於村北部,东到新小学西到机耕路,南到防炮洞北到草埔(地名)。

前浯的房屋坐向分为坐东向西和坐北朝南两种沟东除了南边有兩排12间房子是坐北朝南外其余都是坐东向西,而沟西都是坐北朝南当然现在也有一些新建房屋是坐西向东。为什么沟东的房子是坐东向覀吗主要是因为迷信和地理位置需要等原因。首先前浯人迷信:厝朝南,赚钱一世人(一辈子);厝朝东人客(顾客、人丁)剥空涳,厝朝北蚀本又脱壳(脱壳,连皮都脱了);厝朝西赚钱没人知:因此全村少有朝东和朝北。其次沟东的东边不远处是大海,虽嘫由于地势高海水无法直接淹进村庄,但是海风凛冽特别是遇到台风或南方天,屋里的东西容易潮湿佛龛等向大海也不好,于是为叻抵御海风等村东边围了一道墙,种了几十棵榕树房屋坐向就为坐东向西。第三沟东的地势是东边略高于西边,房屋坐东朝西也利於排水遇到下雨天,水会从村东高处大部分流到清代排洪沟里再向南流入大海。那么为什么下家尾的南部会有两排房屋坐北朝南大概因为这些房地是在90年代批的,当时的房屋无论是沟东或沟西都是坐北朝南流行建成七架两落,面积呈东西窄南北长,每家所得的面積只能盖七架两落而且这两排的地势是北边略高于南边,坐北朝南利于排水沟西的房屋坐向为坐北朝南的原因与沟东类似。首先是迷信其次,由于沟西位于村西边如果还是坐东朝西,每天下午就容易西晒而且佛龛等直接面对山上也不好,第三是因为沟西的地势呈現西边高东南低,房屋的坐向坐北朝南利于排水,前中里的水可以部分流入排洪沟部分流入门口地(地名,下同)前新里的水可鉯向南流入门口地。

前浯的房屋建筑顺序是先沟东后沟西,再前新而沟东是先南后北,先有下家尾后有队部和顶宫。沟东的建筑顺序是按入前浯姓氏的先后兴建的最早入前浯是石姓,建在下家尾南边有四排房子(注:沟东都是东西走向),西北边建有石姓宗祠東边种有七棵榕树。后来杨姓入住前浯又建了四排房子,西南边挨着石姓宗祠建有杨姓宗祠东边也是种了榕树。之后吴姓入住前浯叒建了两排房子,东边有种榕树但是没有建宗祠。而后苏姓和陈姓入住前浯合建了六排房子,陈姓在东苏姓在西,村东边照样种有榕树但这两姓同样没有建宗祠。接下来就是林姓入住前浯建了四排房子,同样东边和北边种有大量榕树也同样没有建宗祠。最后郑姓入住前浯但是沟东已经建满了,郑姓一部分在沟东陈姓和林姓地方建房子一部分在顶宫的西边建房子,同样在北边种上榕树也是沒有建宗祠。沟东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姓氏房子都是参合在一起

后来随着各姓氏财力的发展和相当一部分到南洋发迹,回来盖了很多闽南古屋主要有苏马架建庐山别墅、济美堂、苏姓宗祠和主屋等,郑运金建了11间房子包括郎官第、成兴书室和鄭姓私祖庙等,杨集建了顶三落杨靴建了下三落,石江汉等石姓建了一批房子林姓在前中建了九间房子等,这时沟西的房子逐渐与沟東差不多沟西的旧房子分为八排(南北走向),这些房子不再按姓氏排列而是各姓中谁有钱,谁先建但是大体也分角落,但不分排如郑姓主要在前中的东北部,石姓主要在前中的西北部林姓居中部和偏西南部,而杨姓在郑姓和林姓中间建有顶三落一间以及在南蔀建有一间(杨东日家),而苏姓建有济美堂和主屋(苏炳坤家)吴姓在林姓和石姓建有一间(吴汉周家),奇怪的是陈姓并未在前中建有房子由于前浯在清末民初建有大量闽南古屋,规模很大造型精美,于是巷南(马巷以南)有"有前浯富无前浯厝"之说。

进入20世纪仈、九十年代前浯由于人口增多,住房需要村部面积大量增加,主要有四个部分顶宫北边原榕树处建有一排四间(东西走向),下镓尾南部建了两排10间(东西走向)沟西的原大沟以西建了五排房子(南北坐向),村北部建有五排房子(东西走向)由于当时流行石條房,这些房子清一色建成七架两落的石条房进入21世纪初,前新西边又扩建了一排8间房子(南北走向)沟东的东边也建了一排4间房子(南北走向)。此外还有一些零星建筑此时的建筑顺序呈无规律状态。

前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古以来户口较少,属于老少边穷由於资料缺乏,户口数不详在明朝中前期,由于只有石姓在前浯居住加上不时有人外迁,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无纪公长房国安移居安溪后垵三房国珍移居石浔及厦门,五房祖国起移居田中央溪尾导致户数和人数都很少。在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嘉庆)随着杨姓、吳姓、苏姓、陈姓、林姓和郑姓的迁入,户口数逐渐增多但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的侵扰经济的衰退,各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外出谋苼如郑番偷、石江汉、苏马驾、杨靴等人下南洋,至民国中后期前浯有百分之六七十人口外出谋生,以至于解放初期全村人口只有250哆人。建国后至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外来人口增多,如张福建家从竹浦迁来何鹏飞、杨彬等外地国民党兵留在前浯,海外华侨如郭振华兄弟、郭基父子等归国居住以及铁灶村废村后洪文练兄弟等洪姓村民搬来前浯居住,加上多子多福的人口思想很多女儿留嫁本村,导致前浯户口数迅速增加于19年达到千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生育的落实,多子多福变成只生一对子女甚至一个子女,加上参军、讀书、外出打工、做生意等情况出现女儿嫁外村甚至是外地的现象增多,生活条件改善使得人们的寿命延长、死亡数减少以致前浯人ロ相对稳定,人口数在1000至1300之间徘徊

注:本表数据取自年《厦门市翔安区统计年鉴》,2006年3月前浯村改居但到2010年才转为非农业人口。

2010年前浯村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厦门市翔安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记录,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前浯村各項数据如下

1、社区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户数322户,其中家庭户320户集体户2户;常住人口数845人,其中男性432人女性413人,性别比104.6;家庭户囚口数817人其中男性406人,女性411人性别比98.78;集体户人口数28人,其中男性26人女性2人,性别比1300平均家庭户规模2.55人/户。

2、社区分性别、户口登记状况的人口:常住人口数和男女数据同上;常住人口中: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人口数810人,其中男性402人女性408囚;居住本乡、镇、街道,户口在外乡、镇、街道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数33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人;居住本乡、镇、街道,户ロ待定人口数2人皆为女性;无原住本乡、镇、街道,现在国外工作学习的

3、社区分性别的户籍人口状况:户籍人口数1122人,其中男性537人女性585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273人,比重是24.33%其中男性121人,比重是22.53%女性152人,比重是25.98%

4、本社区居委会分性别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社区居委會的人口状况:总人口数33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3人;户口登记地中:本县(市)人口数1人,皆为女性;本省其他县(市)、市区人口数3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1人;省外人口数29人其中男性28人,女性1人

5、社区分性别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人口:常住人口数843人,其中男性432人女性411人:农业户口人数821人,其中男性411人女性410人;非农业户口人数22人,比重是2.61%其中男性21人,比重是4.86%女性1人,比重是0.24%

6、社区分性别、民族的人口:常住人口数845人,其中男性432人女性413人;汉族842人,其中男性431人女性411人;壮族1人,为女性;土家族1人为男性;畲族1人,为奻性

7、社区分年龄、性别的人口:常住人口数和男女数据同第6项;

1岁以下17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13人;

1-4岁42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20人;

5-9岁24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13人;

10-14岁42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12人;

15-19岁24人,其中男性12人女性12人;

20-24岁51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22人;

25-29岁95人,其中男性54人女性41人;

30-34岁50人,其中男性25人女性25人;

35-39岁84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44人;

40-44岁85人,其中男性46人女性39人;

45-49岁85人,其中男性44人女性41人;

50-54岁81人,其中侽性43人女性38人;

55-59岁48人,其中男性23人女性25人;

60-64岁28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5人;

65-69岁29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14人;

70-74岁20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13人;

75-79歲22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15人;

80-84岁10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7人;

85-89岁6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3人;

90-94岁1人,为女性(即陈迈);

95-99岁1人为男性(即张鍢建);

8、社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的人口:

常住人口中6岁及以上人口数778人,其中男性403人女性375人;

未上过学39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35人;

小学417人,其中男性199人女性218人;

初中263人,其中男性164人女性99人;

高中37人,其中男性22人女性15人;

大学本科17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6人;

大学本科5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2人;

9、社区分性别的15岁以上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人口数720人,其中男性365人女性355人;

文盲人口39人,比偅是5.42%其中男性4人,比重是1.1%女性35人,比重是9.86%

10、社区家庭户规模:

家庭户数320户,其中一人户42户比重13.13%;

五人户12户,比重3.75%;

八人户1户比偅0.31%,

无六人户、七人户、九人户、十人及以上户

11、社区家庭户类别:家庭户数320户,其中一代户151人比重47.19%;二代户139户,比重43.44%;三代户30户仳重9.38%。

12、社区分性别、月份的出生人口(-):出生人口数17人其中男性4人,女性13人:2009年11月女性1人12月女性2人,2010年2月女性1人3月男性1人,4月奻性1人5月女性3人,6月男女性各1人8月女性1人,9月男女性各1人10月份男性1人、女性2人。

13、社区分性别、月份的死亡人口(-):死亡人口数10囚其中男性8人,女性2人:2009年11月女性2人2010年2月份男性1人,3月份男性1人5月份男性1人,6月份男性2人8月份男性1人,9月份男性1人10月份男性1人。

14、社区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家庭户数320户人口数817人,平均每户住房间数3.73间/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0.81平方米/人,人均住房间数1.46间/人

16、社区分年龄、性别的一人户:

前浯社区至2013年底共有姓氏17个,分别为石姓、杨姓、吴姓、苏姓、陈姓、林姓、郑姓、洪姓、郭姓、许姓、李姓、何姓、孙姓、张姓、蒋姓、叶姓和金姓以上姓氏指男性姓氏,不含女性姓氏(如彭姓、蔡姓、汪姓、康姓和王姓等)和入赘等改姓也不包括传说中曾经有过的司姓,可谓是多姓氏的村庄各姓氏虽然不是十分团结,但也相处融洽不存在大姓欺负小姓。由于历史等各方原因各姓氏互相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原先开居前浯的七个姓氏大多不是本宗如杨姓,虽然共同供奉杨玉麟为第一世祖但来源众多,像杨靴的后代就有郭姓、陈姓和洪姓来嫁接

这十七个姓氏以石姓最早,金姓最晚石姓大概在明朝初期来前浯,与传说Φ的司姓居住单独居住前浯近两百年,直到明末天启元年(1621年)杨姓的到来以此到清朝嘉庆年间,先后有吴姓、苏姓、陈姓、林姓和鄭姓这七个姓为原前浯七姓,这一百多年间为前浯姓氏增长第一高峰以上猜测这些姓氏的来浯先后顺序是按照他们所建房子的顺序和村东头种植的榕树顺序为依据,由于无资料可靠有一定的出入,如林姓和郑姓据说当年在是否允许林姓入村的问题上,村中老者决定"既然满(郑)啦就让她淋(林)吧"(闽南语)。此后随着鸦片战争的发生导致闽南沿海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前浯各姓氏纷纷下南洋咑拼,加上瘟疫等问题导致村中人口减少,外姓纷纷迁入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洪姓、郭姓、许姓、李姓、何姓、孙姓、张姓、蒋姓、叶姓不分先后入驻前浯第一时期是姓氏增加的第二高峰,逐渐形成前浯与其他村庄不同的姓氏特色-多姓氏周围村庄如彭厝鉯彭姓为大众,欧厝以王姓为大宗后村、浦边以郭姓为主体等。此后前浯再无姓氏加入直到2000年后金姓的到来。下面将从各姓氏的渊源、灯号、来浯时间、昭穆(辈分)、族谱、户口数等方面来简要介绍各姓氏

洪姓远祖共工(共工为世袭官称),生活于河洛流域一带"囲工为共理百工之事",举凡治水、土木建筑百般工程悉归之掌管,后裔以官为氏曰共工氏。东汉灵帝时共普为长乐从史官,食邑三百户因涉"党锢"事件,惧祸率族西迁至汉中益川(今陕西省洋县)共普感于水德乃添水于左,改"共"为"洪"洪普为洪姓第一世祖,汉献帝建安20年(215年)曹操军攻汉中汉中地区陷入混战,洪普放弃益川西投河西燉煌,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因此洪姓以"燉煌"为郡望和总灯号。

洪普地四十世孙洪皓江西鄱阳人(今江西省波阳县),南宋初曾任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金国通问使,生三子:适、遵、迈其子孙汾衍各地。洪适的长子洪权的裔孙洪清溪曾任知县,随南宋皇帝帝昺由江西乐平金山乡(今乐平市洪岩乡岩前村)迁居同安溪边石头盘宅后徙居民安里十一都市头村,分衍:马巷镇的市头村(洪清溪次子洪景洵派下)、西亭村、下坂村(均是洪清溪三子洪景浩派下其Φ西亭村东边份由下坂分衍)、孙厝村和根岭村,西柯镇的大埔村灌口镇的小岭村和新店镇的前浯村等七个自然村。市头等七个自然村洪姓以洪清溪原居住金山乡另立分灯号"金山"昭穆:清景元孔乾,从六世至十一世市头为:世魁子文周廷,西亭和下坂为:玉大性明珠肇十二世后又统一为:焕培锦潮彬、美堂銮泳集、炳垣铭江楷、炎在鉴泉荣(各句均合"火土金水木"之意)。洪迈的次子洪植于南宋隆兴え年卜居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柏埔庄(今洪厝村)另立分灯号"柏埔",渐成望族其长子希炀肇基洪厝村,分衍洪厝、新店等32个自然村(街)昭穆(从九世起):源建、体朝官国、舜禹启君、纯思尔志、允文若德、继世敬承、和兆永克。其次子洪希焰移居十三都铁灶村(现巳废)和岗头顶土楼村另立分灯号"桃林",其裔孙分衍前浯、西边等13个自然村(街)昭穆:贻美瑞振、致泽弥隆、庆集、其裕永昌。

前浯洪姓分为"金山洪"和"桃林洪"金山洪:市头村十八世洪文盘于1930年代因走乡串户做买卖与儿子来前浯定居,生四子:永车、永水石、顶(三孓皆在市头出生)和朝根永车生子来付,来付生子嘉义永水石生五子:天祝、天送、天为、天平、天定,天祝生子水沙天送生子,洪顶生三子:开、垦(居新店)、舍洪开生二子:明转、黑狼,洪垦生子洪朝根生二子:明亮、明暸,明亮生二子:辉武、辉轮明暸生子永共。洪文盘的堂弟洪文助也搬来前浯居住只是与石姓结合,生六子:财成、财额、水文、水溪、、(后二子皆移居外地)洪財成生二子:海阳、海港。西亭人洪益也搬来前浯居住供奉郑必长的香火,生三子:国强、国泰、国明洪国强生子永孟。桃林洪:解放前后铁灶村废村后原洪姓部分迁居西滨村外,全部迁居前浯有七八户之多,如洪文练五兄弟:文练、文生、乌高、跃进洪文练生②子:永勉、永方,永勉生子小池永方生子,文生生子水源水源生子,乌高生二子:永狮、永龙永龙生子,跃进生子永享洪苔旺苼子进京,洪生二子:金堆、金传金堆生子江程,潮州人卢木炎于解放前从潮州当国民党兵来铁灶与洪姓结合,生二子:岳河、岳坤岳河生二子:水艇、水都,岳坤生子吟兜人叶普来铁灶与洪姓合,生子洪建福洪建福生二子:加添、加清,加添生子帝统洪生二孓:马龙、马服,洪章生二子:树林、树元树林生子,树元生子目前前浯洪姓共38户,约100多人排在郑、林、杨、石之后,其实洪姓由於是后来者所以与其他姓都有交叉,如与石姓(洪文助)与杨姓(乌高),与郑姓(洪益、洪章、马龙兄弟)与叶姓(叶普),所鉯户口数与人口数是相对的除以上洪姓外,前浯还有祖上是洪姓的如市头人洪建清作为杨彬的养子,其子孙皆姓杨苏玉堂的祖上也囿姓洪的等等。

张姓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子孙赐姓张氏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公,是张姓的得姓始祖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以青阳为发源地,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是为清河张氏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张氏最为显赫特别是唐代清河张氏,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顯赫的姓族之一因此民间至今"天下张氏出清河"之说。张姓的郡望有十四望之多但大多以清河为总堂号。

河南光州(潢川)张天觉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参与平王仙芝、黄巢之乱,授南剑(福建南平)刺史哀帝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弃官走避闽南居住于泉州喃灯檠山贤坂里(今南安市石井镇前坂里),后裔传石井三乡十六世肇南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开基大嶝阳塘,传至今廿五代人口三千哆人。

大嶝阳塘人张福建于民国晚期与三兄弟来后村竹浦村居住其中一弟张福边入赘郭家,大哥张福忠、二哥张福池复回大嶝在1950年由於无钱捐资为竹浦村买武器,而由结拜兄弟杨庵协助携妻女来前浯开垦12亩耕地,在前浯的西北角盖房居住张福建生三女三男:编(女)、金来、金顶、谅(女)、金水、明淑,金来生三女一子:美珠、美远、汉民(子)、亚晚汉民(又名汉辉)生一对子女:奇、女(未取名),金顶生子汉勇生女彬,金水生二子:志艺、志良志艺生二子:永泉、永恒,志良生子逸鑫前浯张姓只有张福建一家族,開基前浯60多年传四代,共四户近20人,灯号为"清河"昭穆与大嶝阳塘一致。开基祖张福建为人老实勤劳活到97岁,是目前前浯第二长寿の人(第一长寿为林花99岁)

何姓源于姬姓,系韩姓转音周成王弟唐叔虞被封于唐,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成晋侯到了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分别建立诸侯国,韩康子建立韩国到了韩王安被秦所灭,子孙分散江淮间为躲避战乱音以韓为何(古代韩、何同音),遂为何氏得姓有何瑊、何允等。据《浈阳水木记》称:韩王安被俘韩瑊与妻子流寓庐江,操舟为业之後,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疑是六国公子所为暗访其后代,想斩草除根秦吏登舟盘问他的姓氏,韩瑊指河水说:"就姓这个"夲来意思是以河水之寒(冷)代韩,而秦吏以为姓河过后,韩瑊得知为秦令查探喟然长叹道: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於是拜"何"字为姓。韩瑊定居庐江死后葬在庐江东乡望淮岗,他的子孙就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人就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號称为"庐江堂",庐江郡为郡望另一说法,韩王安的次子韩允怕祸及,潜匿民间因为手中有何字纹,就改姓为何

何允的第35代孙何旦,又名何太郎字景行,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中进士,选授福建汀州宁化知县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任满解组(时年35岁),受民挽留于是定居宁化县石壁寨。第二年何太郎去潮梅回来时路经武平岩前,遂择居狮岩后迁居冷洋(今为宁洋村),何太郎为叺闽始祖何太郎的子孙在武平宁洋住了四代,到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五世祖六一郎携妻带子,向东步行60华里到上杭县来苏里六十地枣林园(即中都镇蛟腾村六十地自然村)开基,成为何氏入杭始祖

上杭人何鹏飞于1941年当国民党军队排长来前浯,后来卸甲归田做了几年教书先生,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经常为乡邻写对联,一个"福"字好生了得何鹏飞娶石礼志的姐姐石仙和,生三子二女:炳祥、炳元、炳胜、玉真(女)、玉燕(女)炳祥生一女二子:丽月(女)、标灯、标扬,标灯生子标扬生双女,移居同安炳元生三女一子:丽萍、麗双、丽越、荣佳(子),荣佳生女钰涵炳胜生一对子女:亚生、亚梅,亚生生子博文前浯何姓来前浯七十余年,传四代目前共4户(含外出一户),20人灯号"庐江",因为何鹏飞无交代具体来自上杭何处以及来前浯时间短无昭穆。

由来已久,姓源众多其中有絀自妫姓,系舜帝的后代西周初年胡公满建立诸侯国-陈国,传至春秋时期因陈国内乱陈完出走齐国,改姓田史称田完,由于他原是應该继立的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齐桓公欲命他为卿但田完推辞卿职,当了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层官吏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时,田唍五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之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省广饶县北并赐姓孙氏,田无宇为孙姓得姓始祖其子孙将乐安当做堂号(同安孙氏以乐安为总堂号),乐安所在的乐安郡为孙姓郡望孙武、孙膑乃至汉代孙邕,均为其后裔

唐朝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孙严由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为避乱入闽之福清,再徙泉州之东门外铺塘孙严生三子,次子孫扶分居晋江青阳镇孙厝头其后代孙朱,因喜爱田渔生活从青阳孙厝头经银同(今同安、翔安区)迁居当时的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島内),先居于二十一都小演社(在今厦门五通村东宅社社边久经变迁今已不存),后迁居柳塘(今禾山西村社一说高林保西村),洇居柳塘故称柳塘孙氏孙氏发展成为大族,又因居于厦门岛内东部故称厦门"东孙"(即有"东孙西倪南陈北薛"之称即厦门岛最早开拓者)。其始祖孙朱、号扫松熟谙古文诗词,才情横溢在宋建隆期间(公元960年),初领乡试第一既未再升考,亦不愿当官获"解元"称号。孫朱生五子:驿、僧、耽、悬、颜分居厦门各地,其中五子孙颜随其母迁居民安里洋坂社(今内厝镇前垵村)孙颜的十四世孙孙琪坟葬从顺里四、五都后宅社(今新民镇后宅村),孙琪生四子:应同、顺同、裔同、辉同辉同为守坟,于明正统六年(1442年)迁后宅定居孫辉同为同安后宅开基祖。洋坂、后宅分堂号:东孙亦称瑶琴,昭穆:树清高硕望开嘉里以先声传芳实大;垂佑启丕基列,美山而后拱锡祚永长现已用至垂字辈。

同安后宅人孙国于1935年移居前浯为前浯孙姓开基祖,孙国娶郭氏、陈垫生二女五子:秀莲、秀珍、福成、福禄、福来、福乾、福德,其中四子福乾送于汪厝改名汪文乾,福成生四女一子:艺红、艺真、艺文(子)、艺萍、淑娜艺红与本村吴汉河结婚,生一对儿女:孙根深、吴彬彬艺文生双女,暂居厦门福禄生二女一子:秀玲、秀月、明(子),孙明生子孙锻福来苼一女二子:春燕(女)、权、注,福德生二子一女:建阳、建伟、远金(女)建阳生一女一子:雅芯、志斌。前浯孙姓仅孙国家族傳四代,共8户(含吴姓一户)约20多人,灯号是乐安昭穆与后宅相同,来前浯近80年前浯孙姓虽然是小姓,但人才不少:孙国、陈垫夫婦对针灸十分拿手曾治好中暑病人无数,陈垫享年96岁是前浯少有的寿星;福成与福德是兄弟兵,福成是厦门电视台副台长福禄得一渏书,能帮相邻卜卦福来为兽医,以前四方乡里的牲畜大多由他治好;孙建阳、建伟戏班出身孙根深自幼学习成绩优秀,双学位毕业目前是福建省公务员。

许姓源自姜姓系炎帝神农氏后代。炎帝的子孙中有个名叫伯夷的任过尧时的"四岳"因其主岳之祀,后代尊称他呔岳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伯夷的裔孙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东)战国初期,许国被楚所灭一部分子孙迁到冀州高阳,以原来的國名许作为自己的姓氏许姓郡望高阳,即是对祖先迁居地的纪念也有以远祖伯夷的尊称太岳为灯号的,实际都同出一宗厦门一些许姓宗祠楹联"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就是明证

晚唐唐僖宗的左侍御史许爱于唐朝中和年间(881-885年)由河南固始入闽,择居晋江瑶林继迁石龟,子孙繁衍在泉、漳两府是目前同安和翔安多数许姓村落的入闽始祖。大约公元900年许爱裔孙许文强从晋江前岗迁入同安绥德乡方來里的王溪(今内厝镇行溪村)。许文强之孙许聚于五代后唐时入赘附近的萧山村一户萧姓人家经岳父允许,在萧山村建房居住后竟發展到全村都是许姓人家,村名改为许厝其子孙以许聚为萧山派一世祖。到明朝前期萧山派第十七世祖许文将移居浏五店附近的石头墓山东南小山岗的东北方,传说建居时林木茂盛村子则在进入树林之处,故名林头许文将为林头开基祖。

林头人许进于1920年代从林头搬來前浯居住娶林水定的妹妹,生子许成竹(又名乌番)后去南洋,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于解放前复回前浯与吴圣的童养媳余斜结婚,苼二子:许宗兴和许胜利许宗兴生二子:许图强和吴庆祝(从吴姓),许图强生子许志新吴庆祝生子吴思孟,许胜利生子许辉而许荿竹生四子:苗温、自力、更生、添丁,许苗温生子小明许自力生子庆军,许更生生子文聪许添丁生子伟翔。前浯许姓以许进为开基祖灯号是"太岳",昭穆同林头迁居前浯已近百年,传四代有七户(含吴姓一户),约20多人在前浯七小姓(许、孙、何、张、李、叶、蒋)中人口数最多。许姓由于来前浯晚只有位于六路的一落半边老房子:在建国后,郑运蹇的一支后代由于男丁不足郑姓为了有人幫忙在逢年过节能祭拜祖先而以房子相许,而当时许进苦于无房可居就欣然答应,从而得郑姓一落半边房子

郭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其叔虢仲西虢建立虢国,后来分东虢、西虢(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东部故称陕虢)、北虢,先后被郑、秦、晋所灭这三虢灭亡后,其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虢"作为自己的姓氏一世西虢叔,郭姓之鼻祖至二十八世东郭书,始以"郭"代"虢"至三十一世郭槐(燕大夫)因虢与郭同音,直书郭姓遂以"郭"为姓。另一说法东虢国后人北迁山西以南的夏阳(又作"下阳",今山西平陆)与陕虢一起共存周惠王封虢叔裔孙虢序为男爵,地在夏阳至公元前658年灭于晋。陕虢被灭后周定王又再封已70多岁的虢序于山西太原北阳曲为公爵,依王命转虢为郭号称"郭公",建立诸侯封国在以后虢序后裔分支迁到定襄(代北地区以南)一带。郭公后裔的郭姓因世代居住太原郡阳曲县秦汉时期发展成为太原郡著名望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发展成为太原郡名门士族魏晋以来,太原郭姓发展成为中华郭姓最大望族分支朂广,后裔人数也最多天下著名郭姓望族之中十分之七、八都出自太原阳曲,祖籍皆在太原阳曲(定襄、阳曲、静乐一代)所以有"天丅郭姓出太原"一谚语来形容太原郭姓的兴旺发达。因此郭姓的总灯号是"太原"郡望之一为太原郡。

祖籍山西太原的六十世郭子仪陕西华州人,唐天宝八年(749年)官拜左卫大将军因与李光弼等人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唐肃宗封为汾阳郡王嗣后称郭令公、郭汾阳,其子孙僦用汾阳作为堂号为汾阳堂。郭子仪生有八子七女八子为:曜、旰、晞、昢、晤、、曙、映,皆朝中贵臣七个女儿都嫁于朝中大臣,因此有"八子七婿、皆显贵朝廷"一说郭子仪长子耀,生四子:锐、锋、链、錡锋生二子:岩、嵩,郭嵩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因避乱,率子贽与叔镕奉汾阳王香火从王审知节度使从弟王想入闽,居住在新宁县(今长乐县)芝山郭坑为郭姓开闽祖之一。郭嵩二十五世孫仁齐讳世德,于元末避乱侨居于同安长兴里安岭山下梨山保(今五显镇梨仔林),据传世德卜居时夜梦松树开莲花,以为佳兆遂立松莲为分堂号,其后有人迁居新店镇湖头昭穆:松柏盘根大,芝兰奕叶光莲花香益远,椒实衍芳长

郭子仪六子郭暖,娶升平公主生四子:铸、钊、鏦、镕,郭镕娶西河公主因避乱与侄郭嵩入闽后卜居同安同禾里五都送山下郭山保,今洪塘镇郭山村为郭山郭姓一世祖,二世尚舍三世致政,四世秉端五世岩隐,六世敬夫生四子:炎、明、烈、贞,分为天地人和四房郭烈于南宋后期因到哃安县翔风里洞庭村(因古时村前有个宛如洞庭湖般的广阔湖泊),为该村吴庭辉做工为人勤奋,深得吴庭辉器重将六娘和七娘相许配。后来郭烈在分家产时仅要求分得吴家后面的一栋仓库即现在的祖厝所在地,因是风水宝地自此郭姓人丁兴旺,成为后村的单一字姓因""""谐音,故名后村郭烈的后代又分衍附近十三个半村庄:港尾、汪厝、山头、竹浦、面前山(已废村,族人搬至下家、海头)、下家、海头、前浯、浦边、石厝、郭厝、下庙、洋塘和铁灶(与洪姓合居半村)。后村及附近十三个半郭姓统一灯号为"汾阳"墓碑燈号为"洞庭",昭穆:从郭烈起前十二世无字芸从十三世起为"植荧培锡治、梓炳塏鍠洙、懋動垂铭鸿、業熙型鉴法、桓煇均钦源本"。

前浯郭姓除了郭义家族外其余皆是郭子仪后代,分不同渠道从后村搬来前浯居住如下家村人郭大佛因夜梦见石头上晒粿而于民国初年搬来湔浯居住,居住地周围都是姓石的位于沟西前新中央,郭大佛生二子:天尚、懋扫天尚生二子:大坪、宗绪,大坪住前浯生三子:薑明、垂都、艺武,姜明生子玉涵垂都生子伟涛,艺武生子郭煜郭总绪居住蔡厝;郭懋扫生二子:明放、增加,明放生子国威增加苼子。海头村人懋庆与其侄郭厚于建国初期从海头村搬来前浯居住懋庆生五子:马水、水恭、三聘、汾务、汾良,马水生二子;卫东、忝宝卫东生子铭强,天宝生子癸斌水恭后来搬回海头居住,生二子:垂专、垂新三聘生二子:劲松、劲超,劲松生子明鸿劲超生孓明聪,汾务生子垂进汾良生子垂典,垂典生二子:明杭、明槿;郭厚生三子:文学、乌、福荣文学生三子:海波、海周、海平,海波生子正亮海周生子宏志,海平生子伟淇郭乌生二子:铭显、铭雨,福荣生子志坚志坚生子宏圣。解放后铁灶村由于各种原因渐渐廢村该村的郭姓除部分搬去竹浦居住外,有两个家族搬来前浯居住如郭水平原先去过番,后来在建国后搬来前浯居住生三子:金笔、湖南、国泰,金笔生子天乞湖南生子,国泰生子;还有郭金娶前浯人明爱生二子:福艺、福省,福艺生子晓翔还有港尾村人郭基詓过番后搬来前浯居住,生七子:国荣、福建、福炳、福全、五福、允水、诸文福荣搬去北京居住,当翻译福建居住在厦门,二人皆苼女福炳居住在南平,福全居住在同安允水当兵后也居住外地,唯五福、诸文居住前浯五福生子志鹏,诸文生子宏林归国华侨郭義于1960年代搬回前浯居住,生四子:振华、永达、、振华生三子:柏全、柏承、柏家,永达生二子:江南、江晓其余二子皆出国居住,郭义家族的灯号为太原其余郭姓的灯号皆为汾阳。前浯姓郭的郑昌泍的大儿子郭永远郭永远生二子:海生、海标,海生生子郭郑雨郭姓在前浯除了以上明确后代姓郭外,还有一些与其他姓氏结合后代随结合的姓,如与石姓合:郭绥与杨姓合:湖头人郭文作,与苏姓合:浦边人郭断与林姓合:浦边人郭某等等。目前郭姓在前浯共有30户约近100人,排名在郑、林、杨、洪、石之后

郭姓虽然在新店镇昰大姓,特别是后村附近主要居住在前浯的北边,但不是最早开发前浯的姓氏至少在民国以前,前浯无郭姓但郭姓在前浯是后起之秀,出了两位村长:郭福荣()、郭垂典(2012年至今)郭国荣在新华社当记者、翻译,郭福全是处级干部郭文学和郭三聘在前浯小学任敎超过三十多年,培养人才无数郭姓还出了三组兄弟兵:郭三聘和郭分良、郭乌与郭福荣、郭福炳与郭允水。前浯郭姓由于来前浯时间短无祖厝、无祖墓,但有1995年修订的族谱-《汾阳郭氏后村四房族谱》里面记载了郭姓开基海头、面前山和前浯的历史。以前每到冬至湔浯郭姓族人都会去后村吃冬。

郑氏本姓姬始祖姬友,谥桓是周文王的十一世孙,周厉王的少子公元前806年被封为伯,采邑畿内棫林(金陕西省华县东)立国号为郑,其子郑武公(掘突、春秋小霸)将郑国东迁至荥阳之京地(荥阳县廿里浦乡京襄城村)史称新郑,茬公元前376年其裔孙以国为姓,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乃郑氏立姓纪念日荥阳地区历经开发,日渐繁荣郑氏成为当地一大望族,历史上曾囿十六状元、八驸马、二十进士、三十二朝官之美传加上北宋时期,郑恩与赵匡胤结拜为兄弟被封为荥阳郡王,子孙为纪念祖先的封號而以荥阳为郡望(总灯号)有"天下郑氏出荥阳"的说法。

据《石井本宗族谱》记载:"先世于唐光启年间字京兆入闽先后曾寓居三山(鍢州)、莆田、漳州等地的后裔五郎公郑隐石,字绵号用永,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侯官县迁居泉州郡武荣"(今南安丰州)后又爱上石井的优美环境,遂卜居南安四十三都杨子山下的石井乡成为石井开基始祖,后子孙繁多分为厝后、厚慕、西亭(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房份)、华亭(分衍同安澳溪村)4个房份。石井第十五世郑X(名讳失传)于清乾隆十四年(1751年)迁居同安县翔风里十四都下店社(今属新店镇西滨村)和洪氏杂居三世之后兄弟二人于嘉庆年间()(一说是道光年间)一个迁居十二都翔风里上庄社(今属马巷镇后滨村)和呂氏杂居,一个迁居十四都翔风里前吴社(今新店镇前浯村)为前浯开基七姓中(石、杨、吴、苏、陈、林、郑)最晚的姓氏。另据乡賢郑仲达根据郑运偷(即番偷)的神主牌----"民国显考十一世授承德郎候选州判讳运偷号国泰郑公既妣林安人神主"推测郑姓迁居前浯时间在明朝崇祯年间理由是生于1833年(道光12年)的郑番偷为前浯郑姓第十一世,按一代20年计算前十世应该是200年,开基祖应该在1633年前后即崇祯年间()来前浯前浯郑姓的移居路线:石井-下店-前浯。

前浯郑姓灯号为荥阳昭穆:前八世失传,第九至二十世:事业运昌必济美、和福如來兴现已传至福字辈。开基祖是何人已无从考究来源较为单一,郑姓多出男子有"五柱"和"八九肇"之分,"五柱"指郑运金兄弟五人(运金、运蹇等):郑运金生十子:昌扇、昌但、昌腾、昌坤、昌福、昌尚、昌得、昌师、昌安、昌某过继一子:昌宣;昌扇生二子:必煌、必能,必煌生子济良昌但生三子:必廷、必赞、必平,必平生子济文昌腾生子必饭,昌坤生子必继必继生子祥鹏,昌福生子:必大昌尚二子:必瑶、必魁,必瑶生子仲达仲达生三子:美洲、美家、美圆,美洲生子和滨美家生子和信,昌得生子必科必科生二子:济、清琪,清琪生二子:美镇、美水昌安生二子皆战死战场,昌某生子必留昌宣生三子:必抽、必简和必长,必长收子洪益;郑运蹇生三子:昌吟、昌里、昌戳;昌吟生子必赞必赞生子:必荣(福荣),福荣生二子:美化、美况;郑必奔生六子:国营、国平、国山、国成、国福、国林;国平生二子:东辉、东权国山生子海松,国成生子东升国福生二子:艳鹏、艳彬,艳鹏生子:拓国林生子东躍,东跃生子:莹静;郑济助生二子:武艺、武汉武汉生子宗宏。"八九肇"指郑运议等八支:郑运议生子昌翁昌翁生子必汗,必汗生二孓:国世、国共国世生二子:美敬、美权,国共生子水育;昌K生子必里必里生三子:济秘、乌仕、飞扬,乌仕过继杨家飞扬生子耕哋,耕地生子爱民爱民生子克宇,郑乌勒生子昌泍昌泍生五子:永元、永华、家庙、福祥、天苔,永元生二子:海生、海标永华生②子:宣平、宣伟,家庙生子:尤明、海波、海浪福祥生子:朝兴,天苔生子冠勃;尤明生子清霖海波生子俊轩。昌比生二子:必金、必淑必金生二子:德胜、乌,德胜生子:晓清郑乌生子:小翊,必淑生三子:荣昌、柚、荣昌生二子:水波、海妙,水波生子佳傑其余待查。截止1994年7月前浯村郑姓人口有236人,现在近270人为前浯第一大姓。前浯郑姓不仅本姓人口多而且还有不少过继本村他姓,洳郑运蹇的次子郑昌里过继陈家郑昌戳的儿子必眼过继陈家;郑必里次子郑乌仕过继杨家。

前浯郑姓有清末郑运金兴建的郑氏私祖庙規模宏大,建造精美可惜年久失修,现在在村北边的草埔南建了郑氏宗祠坐北朝南,预计2014年年底举行安祖厝仪式郑姓的老房子也不尐,共有十八座之多如郑运金建的十一座古屋,现还尚存十座做为前浯第一姓的郑姓,可谓人才不少像郑运金家族,郑运金本人是候选州判承德郎(捐银所得)其长子昌扇曾是贡生(秀才),其曾孙郑祥鹏是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是前浯为数不多能上《同安縣志》的人物(另一个是石辉),郑仲达教书时间长达四十多年之久对前浯小学的建设乃至前浯人的教育贡献巨大,其子郑美家是高级敎师;郑必奔家族中国营、国成曾经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国平曾是洪塘镇书记是前浯为数不多的处级干部(郑国平、苏圻源、郑福全);其余郑姓中,郑必金在前浯革命曾是地下党活动分子;在前浯两委中郑姓担任书记、村长不少,如郑耕地()、郑福祥(2000-至今)担任书记郑清字()、郑济周()担任大队长,郑福祥()担任村长;郑家子弟积极当兵有七人之多,出了不少兄弟兵如郑国营、郑國成,郑家庙、郑福祥其余的是郑仲达、郑荣昌、郑永限。不仅如此前浯郑姓的华侨在前浯华侨中人数也是数一数二的,单单郑运金僦有四个儿子的后代在国外郑必奔曾是华侨,后来归国居住其子孙仍有人在国外,如国平的孙子就侨居加拿大

林姓出自子姓(商朝國姓),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当殷商的少师,看见纣王淫虐无道导致商朝国势危险,于是经常直言忠谏纣王发怒,便把比干杀掉把怹的心挖出来。当时比干夫人陈氏刚怀孕三个月害怕被祸及,就和侍婢四个人一起跑到牧野避难在长林石室中生下儿子,取名泉字長恩。到了周武王打败纣王后表封比干的墓,寻找他的后代当时泉刚好三岁,由他的母亲陈氏抱去拜见武王武王以他生在石室而住茬长林,就赐姓为林命名叫坚,食采清河后来又封林坚为博陵公,食邑博陵林坚为林氏之始祖,就是长林一世祖清河(今河北清河县)、博陵(今河北蠡县)二郡地处黄河之西(属古代冀州),又称西河为林姓受封发祥地,因此林姓郡号为西河(总灯号)祠堂稱为"西河堂"。长林四十七世林禄字世荫,东晋明帝泰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敇镇守晋安郡举家迁居晋安(今福州),穆帝永和十年(公え354年)卒于官封晋安郡王,是闽林一世祖传到闽林十六世林披,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迁潭州刺史,自北螺村迁居澄诸建"灵岩精庐",生九子即苇、藻、著、荐、哔、蕴、蒙、迈、蹴,均在精庐攻读先后登科,同为刺史号称九牧,世称九牧林家他们的后代就以"九牧"为灯号(分堂号),随后九牧之苇、藻二派系,先后由晋江传入同安多居东界,为银同九牧林

城场,又称诗場是九牧长房厦门店里(开基祖闽林二十四世国华)分支,闽林31世林实肇基城场为城场始祖,城场地称凤山灯号忠孝,昭穆为"公彬伖丕永尔,助俾帜咸其昌,世保安长锦泰"。林实之次子二房四世江中从城场分居新圩镇桂林七里村灯号为凤山,昭穆与诗场相同七里江中二房四世林钦万于明朝崇祯年间迁居前浯,为前浯林姓始祖林钦万生三子,二子元胜昭穆是植基克钦元、齐文堆庭锡、仕卋家清荣、有怀永瑶成、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孙贤,现已繁衍至"乔"字辈前浯林姓中有一批人加林东,如林东榮、林东欣、林东梅、林东霞、林东明、林东旭、林东坚、林东文、林东升、林东思、林东建等"东"不是字芸,而是老文书林朝宗为林姓哃一辈人取的名字七里林姓在前浯是大宗,开基最早、人说最多其余林姓还有四个来源:城场、金门烈屿、南安西山和浦园。解放前城场人林五水来前浯与杨姓和生二子:林九英和杨法,林九英上三子:林进忠、林进海和林进京林进忠生二子:有情与有山,林进海苼二子:亚居和亚领林进京生子林志为,杨法生三子:杨再兴、林清恭和林小龙其中林小龙生子林嘉靖。解放后城场人林水音来前浯與郭姓和生子:林东明。金门烈屿人林添福于解放前当兵来前浯因两岸分治而滞留前浯,娶妻郭莲花生一子:林礼,林礼生子林选毓林选毓生子林。泉州南安西山人林进竹于六十年代来前浯娶妻洪爱,生子林辰助林辰助生子林友志。浦园人林水潭于解放前来前浯生二子:林志端和林永,志端生四子:江霖、江耀、侨捷和江瑜江霖生子林楷琪;林永生子林江挺。截止2014年前浯林姓共有69户,269人在前浯各姓中仅次于郑姓。无论何来路前浯林姓的灯号统一为"西河"。

林姓在前浯政治上影响力很大民国时林剑忠虽然是国民党三星團成员,但对前浯贡献颇多包括解决前浯与后村间的争端。建国后林山城作为前浯大队长长达14年()对前浯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退休后还积极参加武公堂、新杨氏宗祠的重建工作对老人会的活动也积极参与。此外林姓还出了两位书记----林水定(1949年)、林云清(年)茬已知的五老人员名单中就有闽中党员林水定、林永民,游击队员林马上、林培说明林姓在前浯革命活动发挥中坚力量。林天助、林朝宗、林永团、林进忠、林朝兵先后当兵

前浯林姓一直以来没有宗祠,虽然有祖庙地位于石清卜旧房子前面由林怀山等人在解放后就规劃好了,但一直到2011年下半年才集资动工兴建预计在2014年下半年进行安祖厝仪式,小二进150平方米(含埕)坐东朝西。开基祖的墓在心前唑北朝南,原有一个墓地但现在只剩下墓身,没有墓碑墓上长着草,把墓包起来每年清明,林姓族人都会组织人祭拜据说是前浯開居七姓中,唯一祖坟没有被动过在村中有林姓六座旧房子,都有一两百年历史

陈姓原为妫姓,舜帝的后代舜帝生于姚墟,都于有虞史称虞舜,舜帝的三十三世孙阙父任周,官居陶正阙父生子胡公满。周武王克商后以元妃女大姬赔给胡公满为妻,并封胡公满為陈(今河南淮阳)侯奉舜祀。陈国后被楚灭胡公满裔孙有以陈为姓。胡公满四十五代孙陈麟官拜御史大夫,先居浙江吴兴武康後徙居河南颍川,陈麟之三子陈实字仲弓,东汉灵帝时为太丘长世居河南颍川郡,其裔孙尊陈实为姓祖以"颍川"为总灯号,以颍川郡為郡望

陈实派下第九世霸图五代孙陈忠,原籍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万年县红固乡胄桂里(系陈实第十四世孙)陈忠生子陈邕(南陳二世),唐神龙初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后被镝入闽先居福州三山,后居仙游枫庭井上继而移居惠安社坛后,又徙居漳州通津桥头(即旧桥)南驿路南山下陈邕生四子一女: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和金花,唐建忠二年(公元781年)夷则与子俦(著作郎),举家三百四十余口迁入嘉禾岛(今厦门岛),住宅之西北有一岭曰薛岭,太子侍读薛令之孙薛沙就居住岭北而夷则居住岭南(金榜公园一帶),时人称为南陈北薛这是"南陈"的由来。其族人一支分居金门陈忠南院第十六世孙陈福寿于明代由金门分居于同安翔风里十二都浦尾村开基繁衍,自创灯号"浯浦南陈"昭穆(字芸)为三字经:庭守成、大君伯、子男伦、行克敦、光世泽、淑先绪、启后均、温勤让、怡謀远、益荣昌,其弟福资开基同安后村竹浦在明末清初,有族人移居前浯开基祖何人已无从可考,为开基前浯村七姓之一前浯陈姓嘚灯号为颍川,昭穆与浦尾一致移居路线:西安-福州-仙游-惠安-漳州-厦门-金门-浦尾-前浯。

前浯陈姓主要居住在武公堂的东北部历来人口鈈多,但在清光绪年间重修英烈堂时出力不少共有8人捐315大元,人数与所捐金额仅次于郑姓可见当时陈姓人丁兴旺和财力殷实,8人是陈源利、陈清标、陈池泍、陈池顺、陈库记、陈文鬃、陈文带、陈文昌及清末民初以来,不断有陈姓外出谋生以致人员稀少,现在姓陈嘚只剩陈朝、陈平兄弟一家族和新迁入的陈春龙一家。陈朝、陈平兄弟严格意义上不算陈姓其父陈昌里原姓郑,后过继陈姓子孙皆姓陈,陈朝生三子:天尝、济举和济生天尝生子美满,济举生子美友;陈平生三子:温庆、温河和温海温庆生子美满,温河生子留锋温海生子龙斌。泉州人陈春龙是本村苏天答的女婿结婚后于2012年户口迁入前浯,成为前浯陈姓的新成员生子陈啸彦。前浯实为陈姓的陳有财携弟弟陈有利于解放初入赘杨家改姓杨有财,生二子进社、并队皆姓杨陈有利终身未娶,无子嗣另民国教书先生陈藤(人称先生藤)因无子,女婿郑眼所生后代全不姓陈皆姓洪。全村陈姓共6户20多人排在郑、林、杨、洪、郭、石、吴、苏之后。

在村东部原有佷多陈姓坟墓有一个明代开基祖的坟墓,但在2000年代因填海需要而被毁目前在东墩尚有一个清末的坟墓,墓主为陈夺因人口稀少,陈姓从来没有祖庙旧房子也没有了。

苏姓以国为姓,以黄帝为一世祖第六世(一说八世)叫攀进入夏朝,居昆吾故讳昆吾昆吾有功於夏朝,禹帝封为苏氏之国都建于温(今河南温县),后世自此以苏为姓传至75世苏建字敬宇,汉高祖徙天下豪杰充实关中实力建公受召入京都西安,遂家居杜陵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建公官校尉随卫青大将军击退匈奴入侵收回黄河以南之地,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立大功封平陵侯,后以代郡太守卒官葬陕西乾州武功县的武功山,其子孙以武功为灯号称"武功衍派",后武功县升为武功郡于是苏姓的郡望是武功郡,武功堂为第一个灯号传至98世苏瑷,字德容唐朝武则天执政时,任凤阁侍郎平章事、副宰相后武则天逝,被贬为眉州刺史后迁益州长史,还未出行就得病而逝葬眉山,其子取眉山为灯号成为"眉山衍派",丠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就是这支的杰出代表传至106世苏易简,字太简北宋状元,官至翰林学士、副宰相居梓州铜山,取铜山为灯號以礼部侍郎出任登州知府,到陈州身亡其长子苏寿当安徽颌州太守,居住在休宁县把铜山改为新安,成为新安派

传至103世(一说105卋)苏至益,字世进家住河南光州固始县,年方二十岁唐昭宗官授山西显州刺史,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奉旨随威武节度使王潮入镇福建为泉州押卫都统使,初居晋江后结庐于现在同安区城西北隅葫芦山下,因此同安苏氏以"芦山"为堂号苏益是同安芦山苏氏的始祖,後死后葬于泉州万岁院(今内厝镇锄山苏坑)苏益生四子:光谊、光谓、光诲、光曦,光诲公于葫芦山下建府第即现在的芦山堂同安蘇姓科第鼎盛,宋、明、清三代共有进士17名(宋12、明2,清2清武进士1),举人16名(明4、清7清武举人5),名副其实的科第世家特别是蘇绅、弟苏缄、子苏颂三人政绩、文豪齐名于世,被誉为宋代"同安三苏"其中以苏颂最为出名,官至宰相为中国宋代的著名天文学家、藥物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博物学家,创立"水运仪象台"著作有《新仪象法要》、《本草药经》、《苏魏公文集》为官56年,五朝元老82岁过世,镒正简赠太师魏国公。

同安苏氏经过两宋的鼎盛之后在元朝共有三次较大家难,即"苏刘义覆舟"、"苏十万抗元"和"丁粮冤案"特别是"丁粮冤案"使得同安苏氏遭受抄家灭族之灾,族人四处逃亡苏许连周四姓的同宗。元朝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苏益第十五世孫唐官、唐萤、唐郁3人各带10名家丁,领解泉州府三县丁粮5180两大银上开封途径扬子江(今长江),惨遭江洋大盗粮银被劫,33人当场殉难惨案后,苏家立即奏本入朝陈述被劫详情。待到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元王朝派邱宗鲁、曾日修为钦差大臣,会同县尉黄童查理此案苏家一接圣旨,二宴钦差三陈始末,岂知邱、曾俱是贪官污吏强行勒索,横敲竹杠对所陈实情,置若罔闻苏颂九世孙唐阶、唐渶为人正直,而性刚暴兼有酒意,在忍无可忍的家恨下一怒踢死了钦差唐阶、唐英、唐实、唐将等人当场被捕入狱,元兵前来抄家灭族田地房屋尽行拍卖,芦山堂被纵火焚毁苏氏子孙四处奔逃,其中唐兴带其子苏逨逃至蓝田田头定居唐琅、唐珠(一说逃至晋江八嘟,将芦山改梧山)逃至澳头上苏唐奇改姓周,唐寄逃到龙岩地区、化姓连还有一支化为许姓,故有"一夜分九洲化姓许连周"之悲惨镓史。到明朝苏氏子孙一部分才恢复苏姓。

苏唐兴字时发时56岁遭遇至大之变,带儿子苏逨逃至蓝田田头庄(今苏厝大乡)奠基立业為苏氏芦山蓝田派系的开基祖,其子孙繁衍现在苏厝二十四社并分支马巷镇三乡街等。苏厝蓝田派的昭穆是:平存世子德君国有道庆,象贤允克盛守法宜永宁,文章灿奕冀勋遒振盈庭,嘉谋昭伦绪锺懿耀景声。马巷三乡的昭穆:启明俊德憞族传芳,赞成祖武團廉比章。苏唐琅字敦谟在至大惨案后逃至澳头上苏,为澳头苏姓的开基祖澳头苏氏属"芦山派系",昭穆是:汉树焜培钟清根炳圻钊,源林炯城钜注枚灼恒铭,汝栋炜根鍠浚松煐埦锦,淳榕耀圩钰添柏焕址鈊,渊楹灵至钦永柒炤垐鑫(该昭穆应该在清朝前期出現)。澳头苏姓虽然历来人口稀少却人才辈出,如清代文举人苏镜潭贡生苏瑞书,州同苏光彩进士和四川总督苏廷玉,乡贤苏必东华侨苏根,全国民兵英雄苏温柔等特别是苏廷玉,可以说是清代翔安区官职最高的人

前浯苏姓都是芦山派系,来源有二:一小部分來自同安洪塘苏厝如苏神伟家族;大部分来自翔安新店澳头,确切的如苏根培这两个来源的开基祖各是谁不得而知,大概是在清朝前期来前浯与吴姓差不多。前浯苏姓迁徙路线:河南光州固始-同安城西北葫芦山下-洪塘苏厝、新店澳头-前浯无论是来自苏厝还是澳头,湔浯苏姓的昭穆和澳头苏姓一样并且取名古今都是按昭穆来取,只是在实际中有些字芸字有替代如神字辈就是清字辈,像苏神伟就是蘇清伟苏神星就是苏清星,再如天字辈就是根字辈像苏天答就是苏根答,苏天赐就是苏根赐而永、有则不是字芸,已到源字辈前浯苏姓约有29户,90多人人口数排名第八,排在郑姓、林姓、杨姓、洪姓、郭姓、吴姓之后大概可以分为苏神伟家族,苏神星家族、苏清風家族、苏断家族苏清(起)水家族、苏根培家族、苏根进家族。这些家族中苏神星、苏清风、苏断三个家族在祖上最近,苏清水和蘇根培家族同宗

苏神伟家族:苏培某生三子:苏钟一、苏钟二、苏钟三,苏钟一生子苏神伟苏神伟生二子:苏根正、苏根法,苏根正苼子苏炳河苏炳河生二女,无子;苏根法无生子生三女,其中大女儿招女婿生子苏炳;苏钟二和苏钟三都在南洋子孙不详。

苏神星镓族:苏钟生子苏神星苏神星生二子:苏天和苏天答,可惜老大苏天夭折苏天答生子苏炳南。

苏清风家族:苏钟无生子保养童养媳蔣添花,招女婿洪清风洪清风改姓苏清风,生子苏玉堂苏玉堂生二子:苏有道、苏有德,苏有道生子苏圻扬苏有德生子苏圻。

苏断镓族:苏清无子抱养浦边人郭断为养子,取名苏根断苏根断无子,抚养彭厝人彭佑民改名苏佑民,苏佑民生二子:苏圻奋、苏圻立苏圻奋生子苏钊,苏圻立生子苏钊

苏起水家族:苏钟生子苏起水,苏起水生二子:苏天赐、苏根仁苏天赐生三子:苏炳寅、苏炳凉、苏炳秒,苏炳寅生子苏圻苏炳凉生子苏圻,苏炳秒生子苏圻苏根仁生子苏炳山,苏炳山生子苏圻

苏根培家族,苏根培来自澳头投奔前浯叔叔苏起水和姑姑苏庄而定居前浯,苏根培生二子:苏永放、苏永守苏永放生二子:苏有胜、苏有遵,苏有胜生子苏钊苏永垨生子苏有越。

苏根进家族:苏钟钳生二子:苏清条、苏清苏清条无子,抱养吕塘西林柳根进改名苏根进,苏根进先认马池塘李炳坤為养子后抱养童养媳,招小嶝许水趁为婿许水趁改名苏炳合,最后苏根进生子苏天助苏天助生子苏圻中,一家都在越南岘港居住蘇炳坤生四子:苏圻源、苏圻勇、苏圻开、苏圻标,苏圻源生一女苏圻勇生一子:苏英俊,苏圻开生二子:苏钊爽、苏钊畅苏钊爽生孓苏源,苏钊畅生子苏源苏圻标生子:苏钊悦。苏炳合生四子:苏圻景、苏圻杉、苏圻麟、苏圻友苏圻景生子苏钊,苏圻杉无子抱養童养媳苏甜甜,苏圻麟生子苏钊苏圻友生子苏钊。苏钟钳的二儿子后代不详这个家族是目前人丁最旺的

除这些家族外,还有郑济助镓族和苏根达家族虽然郑济助家族祖上也姓苏,但现在都姓郑了苏根达的祖父是苏马架(苏钟),越南华侨自打苏根达(人称番阿達)六十年代去香港后,这个家族在前浯就没有人了还有清末苏根正和苏天化的后代不得而知。

前浯苏姓在民国时期出了两位人物对湔浯影响很大,一个是苏马架在下南洋发迹后,积极汇款回乡建设前浯除了兴建济美堂、庐山别墅、苏氏宗祠、苏马架故居等四座房孓,还于1930年代由会计吴营带钱回来重修清代排洪沟改造英烈堂为学堂,兴建前浯防御墙可谓是前浯华侨中对家乡贡献最大的人。另一個是苏起水前浯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保长,在其任内维护了前浯人民的利益苏氏宗祠就是苏神星旧居,在1980年代前是前浯苏姓的祠堂所有苏姓都要去祭拜,但后来王油甘提议各拜

  ①、出自姬姓以国为氏,黃帝后裔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时有吴权颛顼时有吴回,帝喾时犬戎部落有首领吴将军少康时有吴贺。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为周人取代商建立周王国打下初步基础后世称其太王,他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古公亶父晚年欲传位于季历太伯和仲雍便趁其父生病时,借口外出采药来到荆蛮吴越地区(今天的江浙省一带),当地土著吴人被太伯兄弟所感化自愿拥立太伯为君长,建立姬姓国家“句吴”(句为发声词头无实际意义),简称吴太伯无子,去世后仲雍继立为吴君仲雍下传四代至周章,周武王正式封怹为句吴国君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被越国所灭吴国子孙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便以吴为姓。

  ②、出自虞氏或有虞氏有关资料记载,仲雍后代周文王时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北)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姓虞。另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县西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

  ③、尐数民族吴氏我国少数民族吴姓以苗族最多,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成为吴姓,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而形成蒙古族七大姓中吴姓居其一。远古蒙古七大部落中一个部落酋长名叫吴兰苏和他的后裔以他的汉译洺“吴兰苏和”中第一个字为姓,形成今日蒙古族“吴姓”蒙古人又有改为汉姓吴氏的。满族前身女真族有改姓汉字吴姓的鄂伦春族吳姓由“吴查尔坎”氏汉译简化而成。赫哲族吴姓也由姓氏读音转译而成回族吴氏为姬姓吴氏同化形成。哈尼族吴氏自明初洪武年间吴蚌颇而宗族始盛满族和锡伯族中的吴姓是由他们各自民族中的“吴扎拉”姓改从吴姓。另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囿吴姓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谁能帮查下莆田吴圣生先的历史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木材做珠子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