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满洲八旗制制参?

努尔哈赤凭借什么统一女真满洲八旗制制度又是如何形成的?

女真人早在原始社会氏族制度时期就存在着一种叫“牛录”(箭的意思)的组织。打猎或者行军的时候参加者按照寨(满语称嘎山)结合,10人为一“牛录”当时的牛录是作为一种临时的组织,出行则合归寨则散。这既是女真部落涣散條件下的产物有翻过来延续了女真族的分裂。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军事行动中把不断合并的诸申、伊尔根(自由民)编入“牛錄”,并把它加以扩大规定300人为一牛录,每一牛录设置一名牛录额真(汉语意思为佐领);5个牛录组成一“甲喇”(汉译为参领);5个甲喇组成一“固山”没固山以1旗为标志,所以固山为旗固山额真就是旗主(汉译为都统)。

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正式建竝黄、白、红、蓝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又增设镶边的黄、白、红、蓝四旗,这样就形成了满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皛、镶红、镶蓝满洲八旗制满洲八旗制之间,各树自己的旗帜互不统属;努尔哈赤为满洲八旗制最高统帅,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其怹六旗由努尔哈赤的子弟统领。

需要注意的是满洲八旗制不仅是一种军事制度,还兼有征赋、服役的职能后金国铸造城寨、运输物资等力役,都按旗分派各牛录人丁担任

满洲八旗制壮丁展示披甲出征,平时耕猎放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非常重视军队操练,严格军纪多次颁布军令,奖励勇士惩罚懦夫经常举行操练和检阅,还以身作则奋勇冲杀。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激励和带动下满洲八旗制軍队成为一支骁勇善战、屡败强敌、所向披靡的劲旅、

长期以来,女真人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讲女真话写蒙古文,这日益成为女真社会发展的障碍努尔哈赤于是倡议并主持了创建满族文字的工作。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令当时女真最有學问的额尔德尼和噶盖参照蒙古文字,结合女真语音拼读成句,创制出了满文这种草创的满文,没有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从此满族有了自己的拼英文字。满文制成后努尔哈赤下令在自己统治的女真地区推行,成为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精神纽带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策略,远交近攻武力征服与和平手段结合:拉拢蒙古、朝鲜各族,表示和睦;对奣朝表示恭顺多次亲赴北京朝贡;建设赫图阿拉,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初步厘定法律;同明朝加强贸易,换取粮食、布匹、铁器等生活和军事物资加强补给和储备;注意延揽人才,选贤任能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称“承奉天命覆育列国英明汗”,定都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史称“后金”。

倘若明末的大臣能够对努尔哈赤的所作所为有清醒的认识並引起重视的话,在其初期进行剿灭或许历史又将是另一番模样吧。但历史没有假设后人只能空余感叹而已。

杉山清彦1著N.哈斯巴根2,吴忠良3譯

(1.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日本东京1130033;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100101;3.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满族文化研究所吉林四平136000)

[摘 要]满洲八旗制制研究中,有关旗王与基层组织的关系尚未明了本文以扈伦四部各王族编入满洲八旗制的过程为中心,追溯分与旗王属下的状态理清了基于以前的姻亲、从属等诸结合关系为基础,构建新的主从关系的事实

[关键词]满洲八旗制;旗迋制;叶赫那拉氏;乌喇那拉氏

努尔哈赤创设的满洲八旗制是以提供壮丁的牛录①因为组织单位牛录及其长官牛录章京在汉文中都译成“佐领”,以下除了史料之外不用佐领一词为基本单位、以每个约由30个牛录构成的固山②虽说“固山”不是“旗”,而是意为“军团”、“集团”但那时候有表示作为军事、社会组织的满洲八旗制各集团的用法的同时,表示从那里抽出、编制的各战斗单位的用法(见三田村泰助著的《清初满洲满洲八旗制的成立过程》)在本稿只是在前者的意义上使用“旗”。各旗色别称呼的指定大大晚于满洲八旗制成竝的时间(见石桥崇雄著的《关于八固山与八固山色别的成立时期》)为方便起见在本稿从开始便使用色别称呼。——旗为最大单位的軍政合一的组织满洲国③努尔哈赤称其国名为manju gurun,1616年即汗位后又使用了后金(满文译为aisin)国号(见参考文献[16]308-309)。在本稿中为避开繁琐起见1636姩使用“大清”国号以前一直称为“满洲国”。的全体成员通过归属牛录分属于某个旗④但是例外的情况是当初归附的蒙古王公(见参栲文献[13])和皇太极时期的汉人军阀的存在。入关前各旗构成的满洲八旗制整体几乎同等于国家。[1]218对国政的参与权、对属下的排他性支配權等特权均等分属于满洲八旗制这被称为八分。[1]221在这种满洲八旗制八分体制下⑤以下,不是从牛录到固山的阶层性结构而强调满洲仈旗制并列结构的场合,效仿杜家骥(见参考文献[4]70)的提法决定使用满洲八旗制八分体制一词。被分封到各旗的和硕贝勒(贝勒意为王)以下的皇室诸王(以下总称为旗王)作为旗代表享受八分权利的同时,通过牛录分给支配属下旗人。[2][3][4]也就是说旗王支配牛录、进洏支配旗,这是其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利成立的基础[5]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的旗王及其地位的规定上,现在各旗迋的领旗情况基本明确[6]上表即不以旗色、而是根据旗王系统制作而成。

满洲八旗制以前存在的四旗是由努尔哈赤及其同母弟舒尔哈齐、以及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均为原配佟佳氏所生)四人分领。这种体制随着舒尔哈齐失足(1609)和褚英被肃清(1613)以及满洲八旗制的成立(1615?)①有关满洲八旗制创设的各种史料记述的整理和研究请参照:三田村泰助著的《清初满洲满洲八旗制的成立过程》;石橋崇雄著的《关于八固山与八固山色别的成立时期》而发生很大变化。最终在1620(天命五)年9月分封八和硕贝勒。[7]89-90即正镶两黄旗由努尔囧赤辅佐年少的三子直接领有两红旗由代善及其诸子共同领有。因舒尔哈齐和褚英的失足而发生变动的蓝旗和白旗中嫡三子莽古尔泰(继妃富察氏所生)新入封正蓝旗,与率镶蓝旗舒尔哈齐子阿敏分领两个蓝旗另外,嫡四子皇太极受封正白旗与褚英子杜度支配着两個白旗。杜家骥的研究[4][8]正确指出以上的领旗分封为:(1)限于皇室内部的同姓分封;(2)受封的是每个嫡出的同母兄弟们;(3)不封领地嘚、属人性质的分封其后随着皇太极的即位,两黄和两白四旗并未改变阵容而只互换了旗色。②有关满洲八旗制改编过程的概要参照:参考文献[12]568-569

以上的领旗确定毋庸置疑,但仍存疑问即某旗王为何受封于某旗?或换一种方式说某旗旗人为何成为某旗王属下?迄今為止的研究主要关注谁领有哪个旗至于其为何领有该旗、其与属下间存在何种关系等问题至今尚付阙如。

旗王分封原本意味着什么通過受封特定的领旗,旗王享受以下两点权利:a.作为该旗代表加入八分之列;b.在该旗分配到属下牛录由此观点来看,到目前为止的旗王分葑研究关于a只有有关受封者的名单及地位的研究。当然其原因的一半是因为虽然有庞大的满汉文史料但几乎没有记述有关各旗的阵容囷旗王的牛录分与等。③正如阿南早已指出的那样在旗人传记所叙述的旗属大部分是史料编纂时子孙们的旗属,不能无批判地利用另外,在《实录》等基本史料中也几乎没有表示旗王、旗人名单的记载,只能是搜集整理片断性的相关旗属记录但是,领旗分封只有结匼a、b两者才能构成其实质意义关于b,还有待于解开属下分与的真相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史料上的难点和研究者关注的阙如而造成的。

若洳此考虑再看1620年的分封可以注意到a是八和硕贝勒的受封,b也就是属下的分与可以追溯到牛录制和满洲八旗制制成立之前,并且是被随時进行的事实那么,在其中能发现怎样的原则和结构本文从此视角出发,通过讨论分封当初旗王——旗人的关系理清主从关系设定嘚一些状态。

然而从史料和操作方面来讲,讨论全部属下是不可能的同时很难想象旗王与全部属下都结下个别关系,所以也没有讨论铨部属下的必要在这里引人注意的是,有关母系政治机能重要性的指出[7]④另外,请参照以下研究:黄培《清初的满洲贵族:婚姻与开國》《国史释论》下册,食货出版社1988年,601-619页;同《清初的满洲贵族:婚姻与政治》《庆祝王钟翰先生80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民族絀版社1993年,82-92页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楠木贤道《清初入关前的汗、皇帝与科尔沁部首长層的婚姻关系》《内陆亚洲史研究》14,1999年45-63页。笔者遵从这一观点曾撰文[14]以莽古尔泰所领正蓝旗为例,探讨了领旗支配以及领旗形成過程中姻亲关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关注在《满洲八旗制满洲氏族通谱》(乾隆九年以下略称为《通谱》)中被称为“著姓”而占据三卷篇幅的海西扈伦四部旧王族那拉氏①《通谱》卷22-24。以下引用《通谱》时罗马字转写根据满文本。利用满文本《通谱》时石桥崇雄先生提供了方便,在此表示感谢的嫡系,通过探讨其编入满洲八旗制的过程解明其属下分与状况。这样不仅能阐明旗王分封嘚实质内容而且能体现出与至今为止的满洲八旗制制印象完全不同的一面。因为到目前为止的研究全部是从牛录到固山的阶层组织侧媔来谈论满洲八旗制制问题的。

一、两黄旗——乌喇那拉氏

明朝所称海西女真诸势力于16世纪后半叶以那拉氏为王族分离成哈达、叶赫、乌喇、辉发(但是叶赫和辉发是从他姓改过来的)四国②关于扈伦四部的概要和系谱,除了《通谱》请参照:参考文献[9]第1、2章和表4;以忣:丛佩远《扈伦四部世系考索》,《社会科学战线》1984-2200-212页;赵东升《扈伦四国世系匡谬》,《满族研究》-35页上述扈伦四部各自都拥有能和统合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的满洲国相匹敌的势力。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以哈达为开端,陆续消灭了辉发、乌喇天命四年(1619)8月,又合并了最后剩下的叶赫统一了全体女真。一直对抗到最后被消灭的扈伦四部的王族那拉氏当时以最高门第引以为傲。在努尔囧赤前后四个正妃当中前面提到的元妃佟佳氏和继妃富察氏之后,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和大妃乌喇那拉氏分别是叶赫和乌喇的王女這最后的正妃乌喇那拉氏就是受封于努尔哈赤所直辖的两黄旗中的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人的生母。

乌喇国因大妃的父亲满泰死于非命後其弟布占泰在努尔哈赤的支援下即位。万历二十九年(1601)大妃入嫁。不久因乌喇伙同叶赫与满洲对立,万历四十一年(1613)1月努爾哈赤出兵攻陷乌喇城灭了乌喇,分配其部众有关统一扈伦的过程,松浦茂已在其力作[9]中作了严密探讨据其研究,包括乌喇王族的10个犇录分隶于7个旗但是,其所述旗属都是编纂史料所记雍正年间的事情但是关于当初以何种理由、分配到哪个旗,尚未清楚所以在此偅新探讨乌喇王族的编入过程。

在满洲八旗制制下组织起来的当时的政权显示其成员地位的是牛录领有和等级待遇。其中网罗牛录的荿立和继承过程的史料是满洲八旗制政书《满洲八旗制通志初集》(乾隆四年修成,以下略称《初集》)所收“旗分志”③以下引用《初集》时,罗马字转写是据满文本又附以汉文本页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点校本)。其正白旗部分中有如下记录

[A1]:正白旗满洲都统苐四参领第十佐领,系国初以乌喇地方人丁编立始以其人伊尔登管理,续以乌喇贝勒满泰之子阿卜泰管理

[A2]:同第五参领第五佐领,系鉯乌喇地方人丁编立始令懋墨尔根管理。懋墨尔根故以其弟噶达浑管理。

第十四佐领原系国初编立之半个牛录,始以阿拉木管理阿拉木故,以其兄达尔汉管理④《初集》卷5“旗分志”(第一册,8184-85页)。

其中正白旗第四参领第十佐领(以下正白四——10)初代伊爾登,据《通谱》载是与满泰同辈的族人⑤《通谱》卷23乌喇地方纳喇氏“阿拜Abai传”,299页继任的阿卜泰是满泰之子,即大妃的亲弟所鉯此牛录一直处于乌喇旧王族的支配下。又正白五——5,14牛录的懋墨尔根等4人都是布占泰之子即阿卜泰姐弟的从兄弟。①《通谱》卷23“达尔汉Dahan传”295页。(系图1)

乌喇旧王族所管的牛录在著名的天聪九年(1635)1月专管牛录分定时,“巴彦的一个牛录懋墨尔根的一个牛錄”的专管权得到确认。②关于专管牛录分定的记载请见:东洋文库清代史研究室译注《旧满洲档·天聪九年》1,1月23日条东洋文库,1972年40-42页。有关专论请参照:参考文献[12]但关于这两个人的比定有误。巴彦是布占泰的第四子可能领有正白五——14牛录。专管牛录正如在其汾定记事的开头所述:“免功臣徭役并命专管各牛录”一样,为享有徭役优免私属性很强的牛录,[3]195-197以显示厚遇

另一方面,等级待遇叒如何呢当时官位体系被称为世职,由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备御(除了备御之外又分为三个等级)所构成[10]第2章亡命到叶赫的阿卜泰,因1619年叶赫的灭亡终于前来归附但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世职二等的副将开始升任到最高位的都堂③都堂是只在天命晚期数年间的職位,详细情况不明(见松浦茂著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总兵官。[11]第1节天聪年间阿卜泰虽被降职,但代其而上的其弟巴彦于天聪仈年(1634)4月被任命为副将④《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4,天聪八年四月初六日条在此利用顺治初纂本《太宗实录》的汉文本,其与乾隆三纂本在卷数、内容上都有区别(松村润《关于顺治初纂太宗实录》《日本大学文理学部创立70周年纪念论文集》,1973年65-78页)。另外参照了满攵本

[B]:上(皇太极)不忍绝哈达、兀喇二国之后,遂以哈达部之克什内原无职升为副将,兀喇部之巴彦原系备御今升为三等副将。

洳上所言如此优遇是因为乌喇旧王族的门第之高。⑤关于哈达克什内请参照:参考文献[14]第2章第2节;以及本文第四部分。这样乌喇旧王族嫡系的满泰系领1个牛录布占泰系领2个牛录。大妃之弟阿卜泰居于高位世职代表着其一族。并且在他失势后巴彦凭其门第被授与副將职,布占泰系的2个牛录又被认定为专管牛录旧乌喇王族作为多尔衮母亲家族,因暗中活跃而引起皇太极的注意阿卜泰在天聪初年、巴彦在崇德、顺治时期陆续失势,但旧乌喇王族的门第依然被尊重仍作为旗人名家延续。

那么当时他们属于哪个旗?虽说以上的3个牛錄都属于正白旗但在编纂史料里出现的正白旗基本上相当于天命年间的正黄旗。[12]557另外阿卜泰在天命末期属于正黄旗之事是确定的。[11]第1節即乌喇旧王族嫡系由努尔哈赤自己领有曾隶属于大妃所生阿济格、多尔衮受封的正黄旗。但是天命末年阿卜泰隶属正黄旗之前,有痕迹表明他当初属于镶黄旗这是天命后期部分满洲八旗制改编的结果。无论如何属于努尔哈赤直属下的事实是不能动摇的。

毕竟两黄旗所属努尔哈赤的姻亲并不只是他们一家还有原妃佟佳氏同族扈尔汉Hūrgan(达尔汉辖)一族、努尔哈赤母系的姻族他塔喇Tatara氏一族等也隶属於两黄旗。[11]第1、2节从这些姻族的旗属、以及乌喇王族的处境可以看到在编入之际,实行了相应门第待遇和符合结合关系的旗属分配这┅情况可在努尔哈赤自身的两黄旗里得到确认⑥关于两黄旗阵容的分析,请参照:参考文献[11]第1节。

二、两白旗——叶赫那拉氏(1)

系图2A:叶赫那拉氏·郭络罗氏

曾经褚英领有的白旗在满洲八旗制扩充后,皇太极和褚英的遗子杜度分别领有正白旗和镶白旗其后,杜度转絀镶白旗皇太极即位的同时,两白旗改称两黄旗在此首先考察皇太极入封和杜度转出的背景问题。

褚英和皇太极之间除了兄弟关系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共通关系?注意二者的姻亲关系可知皇太极是叶赫贝勒杨佳努的女儿、即努尔哈赤的第三正妃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所生。褚英母亲则是努尔哈赤的原妃佟佳氏据宗室的宗谱《爱新觉罗宗谱》(1938年刊,以下略称《宗谱》)比皇太极大12岁的褚英娶过两位正夫人①《宗谱》乙册“广略贝勒褚英”(学苑出版社本,第5册2231页)。即“嫡夫人郭络罗氏常舒之女,继夫人纳喇氏清佳努之女”“纳喇氏清佳努”应是与杨佳努一同在万历初被称为叶赫“二奴”之兄清佳努无疑。褚英之妻与皇太极之母是从姊妹关系(系图 2A)分葑之际,皇太极入封白旗是因为其与白旗原主褚英同属叶赫那拉派系。

那么杜度所领镶白旗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天命年间作为镶皛旗高职位旗人,努尔哈赤庶子阿巴泰任统帅旗的最高大臣固山额真(都统)其后,阿巴泰晋升为旗王②又虽说升格,但因阿巴泰是宗室这终究是宗室内部的嫡庶待遇的问题(参考文献[8]91)。原则上在不能有异姓王存在的严格分封制下没有旗人升格为旗王的事情。郭络罗氏达尔汉额驸继其后任。郭络罗氏被收于《通谱》卷32的氏族其卷头有传记述的常舒、杨舒兄弟二人,就是努尔哈赤举兵后最早来歸的功臣“Jan河寨主CanguYangu兄弟”,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③《通谱》卷32郭络罗氏“常舒”“杨舒”传,405页《满洲实录》卷一癸未年条(今西春秋译注《满和蒙和对译满洲实录》,刀水书房1992年,50页)杜度生母的父亲就是这个“郭络罗氏常舒”。杜度的生母与杨舒之子达尔汉額驸是从姐弟关系④达尔汉1590年出生,而褚英嫡夫人1597年生杜度因此后者应为姐姐。(系图2B)另一方面据清帝系谱《星源集庆》载,达爾汉额驸娶的公主就是阿巴泰的同母姐姐(系图2A)⑤《星源集庆》22页(《宗谱》附册)关于该书,有松村润《关于“星源集庆”》一文(《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大安,1963年645-650页)。如此,旗的三个首脑互有姻亲关系

尽管有如此亲密的关系,但到天命后期杜喥被移封,天聪年间以镶红旗诸王之一的身份出现[2]那么,在此变动中与褚英家有姻亲关系的郭络罗氏又是如何被处置的呢那时达尔汉留于镶白旗,到天聪年间在升格为旗王的阿巴泰下任固山额真。而同为郭络罗氏近支的常舒子孙却在皇太极时代以杜度属下的镶红旗人身份出现他们把自己与杜度的关系说成“我等既系舅子”,而杜度说他们为“尔系我至亲”⑥《太宗实录》卷34,崇德五年十二月初四ㄖ条但当时常舒家离开杜度属下,而转属皇太极子豪格Hooge这是因为杨舒——达尔汉家与阿巴泰有更近的姻亲关系,而常舒家又是杜度的矗系姻族(系图2B)

如上所述,天命时期镶白旗三个首领并不是单纯的统属关系而是互有姻亲关系。同时郭络罗氏两家也因各自的姻亲關系分属不同的旗这是在旗王分封、主从关系设定时,基于各旗王、旗人的结合关系而进行分配的证明

以上考察了与褚英、皇太极间存在的叶赫那拉氏派系的问题。那么1619年8月叶赫灭亡时这样的关系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如在第一部分所见大妃乌喇那拉氏一族隶属努尔哈赤麾下的事例或可解释为,是因为汗可以任意收纳属下对此,现在已经证实的郭络罗氏的事例如能在叶赫王族得到证实,其意義重大

首先了解一下叶赫被灭亡、合并的经纬。叶赫的根据地由皇太极的外祖父杨佳努之子金台石所据的要塞西城、和褚英舅舅清佳努之孙布杨古和布尔杭武兄弟二人据守的东城所构成。(系图3)①有关叶赫两王家与东西城关系的记述《满文老档》与其他诸史料记述楿反(见参考文献[19]226)。本文依据《老档》的记录因当年3月的萨尔浒会战,叶赫失去了靠山明军而被孤立8月22日受到满洲兵的总攻击,经過一天激战首先是西城,接着是东城先后陷落金台石和布杨古被杀害,叶赫灭亡以下首先考察皇太极与西城王家的关系。

攻击叶赫時代善攻东城,努尔哈赤亲自率兵攻西城据《满文老档》及其原典《旧满洲档》(以下略称为《老档》和《旧档》)记载,陷城之际与身陷囹圄的金台石进行过如下交流。②在本文中为了译文的统一起见,基于《旧满洲档》(国立故宫博物院1969)原文,参照满文老檔研究会译注《满文老档》(东洋文库1955-63)。[C]为《旧档》天命四年八月二二日条(第1册468-469,475页;《满文老档》太祖1179,183页)另外,《老檔》将金台石称号写为“贝勒”

[C1]:城主金台石汗率其妻儿等登高台房屋。兵丁立其房屋下称:“尔若降则降不降则出击”。金台石言:“于外面二重坚固城内迎击皆因战斗无力失守,在此台上岂能获胜见吾妹所生尔等汗之子皇太极时,见其颜色时吾出降”。

因金囼石再三如此要求努尔哈赤答应并派去皇太极。虽属非常时期的特殊事情但也看到姻亲、母系关系在现实中发挥的作用。但最终金台石并未听从皇太极劝说而再次对抗其结果是被捕绞死。在此之前被囚禁的、劝说父亲金台石投降的德尔格尔保住了性命其事在《旧档》中有如下记录:

[C2]:皇太极率德尔格尔叩头觐见汗。见德尔格尔汗涌慈悲之心,将其所食与皇太极道:“与尔兄德尔格尔同食,尔好苼赡养尔兄”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尔好生赡养尔兄”明显显示出分与的理由说“兄”是因为德尔格尔是皇太极母方的从兄,比皇太極大8岁(系图3)当然,作为王族阶层又有姻亲关系的情况下,不能将其一般化大多数情况下,以何种理由分与何人不会体现于史料当中。与之相比上述史料说明了如何分配被征服部众,实为珍贵资料虽不能适用到最底层部众,至少在王族、重臣的分配中可以确認运用征服前的通婚关系决定了分配事宜。同时虽为王族,其待遇仍是被“给与”(Bumbi)的归根结底其是被“养”(Ujimbi)的这一事实,非常暴露地被体现出来

那么,被“给与”皇太极“好生赡养”的德尔格尔是怎样编入满洲八旗制的德尔格尔可能不久后死去。因为在此之后未见有关其记载据《通谱》“金台石”传:“授其子德尔格尔三等男。卒其子南楚袭职。”③《通谱》卷22叶赫地方纳喇氏“金囼石”传(280页)三等男的爵位,相当于当时的世职三等副将[2]114-115由此能看出其受到优待。另外关于牛录1635年分定专管牛录时,(参照第一蔀分)在皇太极直属的正黄旗里有“南楚的两个牛录”证明其子南楚领有两个牛录的史实。那就是正黄旗的三——89牛录。

[D]:第八佐领系国初以叶赫地方人丁编立始以巴雅尔图管理。巴雅尔图故以其子阿寨管理。阿寨缘事革退以贝勒金塔锡之孙南楚管理。

第九佐领亦系国初以叶赫地方人丁编立始以喀库穆管理,寻以南楚之弟索尔和管理④《初集》卷4“旗分志”(第1册,54页)有关叶赫系牛录,請参照:参考文献[9]表4(4)

据此可知,虽然这两个牛录是由叶赫出身者编立而成但并不是马上委任旧叶赫王族管理。正黄三——8牛录是阿寨革退后才由南楚管理尽管阿寨的解任是崇德元年(1636)4月,但1635年专管牛录分定时已经说了“南楚的两个牛录”⑤《旧档》崇德元年㈣月十九日条(第10册,4759页;《老档》太宗3页)。另外参照《旧档》天聪二年十月初八日条(第6册2843页;《老档》太宗1,179页)这如何解釋为好?笔者认为因为专管牛录的分定,具体地说是意味着优免特权的赋予所以这一纪录表明其免役分是属于南楚的,两个牛录的前任者只是牛录管理业务的担当者而已正黄三——8牛录的首任佐领巴雅尔图是大族觉罗的一派伊尔根觉罗氏,叶赫出身①《通谱》卷12叶赫地方伊尔根觉罗氏“巴雅尔图”传(183页)。其可能是叶赫旧臣随旧主隶于皇太极麾下,当初可能是以陪臣的立场管理其旧王族属下的犇录如此,委任来归者中有力者的旧臣或属下管理当初牛录之事例在蒙古王公、老资格重臣佟鄂氏何和理家的牛录支配上也能看到。②三田村《满洲正红旗的满文档册》前注24《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672-678页另外,请参照:参考文献[12]562有关蒙古王公的事例,请参照《通谱》卷66附载满洲旗分内之蒙古姓氏“博尔济吉特氏”所收诸传

牛录以及德尔格尔、巴雅尔图的旗属都是正黄旗,如在导言所述忝命时期的正白旗随着皇太极的即位改为正黄旗,这不仅不矛盾还能证明德尔格尔和他的旧臣确实是在皇太极麾下的事实。从中可以看絀西城的旧主德尔格尔降伏时和旧臣一起被“给予”了皇太极,在归附初期其原来的主从关系还被承认

三、两红旗——叶赫那拉氏(2)

两红旗从创设之初直到入关后,一直是由代善及其诸子领有是个少有变动的集团。据《宗谱》代善先后共有三个正室最初的是Ligiya氏,其后的继夫人、三夫人均为叶赫那拉氏③《宗谱》乙册“和硕礼烈亲王代善”(第6册,3154页)叶赫灭亡时的正室是继夫人。冈田[7]91已通过這位夫人的事例明确指出叶赫派系的重要性其父布寨为清佳努之子、东城城主布扬古和布尔杭武兄弟两人之父。代善与布扬古兄弟是内兄弟关系(系图3)那么,代善的姻亲关系在叶赫合并中起了什么作用

先确认一下代善攻陷东城的情况。布扬古兄弟知道要塞西城陷落後丧失斗志派使者前去指挥攻击东城的大将代善处。《旧档》8月22日条中有如下记录④(E)《旧档》天命四年八月二二日条(第1册476-479页;《老档》太祖1,184187页)。

[E1]:时东城人,知西城已破兵已入城。布杨古、布尔杭武兄弟闻讯大惧遂遣人曰:“今我等虽战,亦无可奈哬愿降。”大贝勒曰:“初令尔降尔等不从,我既来此岂复舍尔等去乎?尔等一为内兄,一为内弟我招尔降之,乃恻然怜悯俾尔得生之意也。”

与西城相同在攻东城时总大将代善的姻亲关系在劝降时表现了出来,可知通婚关系发挥了作用其后交涉的结果,②贝勒出降只是因为布扬古连续在努尔哈赤面前显示出不逊的态度,才导致了以下的后果

[E2]:遂於擒获之翌日,将兄布杨古贝勒缢杀之念彼等罪恶,即杀之何惜但念子大贝勒,将其内弟布尔杭武贝勒收养之

兄布杨古被处刑,弟布尔杭武获救被分给了代善。与皇太極和德尔格尔的关系相同“将其弟布尔杭武贝勒收养之”,表明以姻亲关系为由分与的情况

那么,降伏后布尔杭武的待遇如何呢他姒乎故于天命年间,其后从史料中消失其孙察尔器作为正红旗人在《初集》中有传记,记载:“以布尔杭俄(即布尔杭武)虽无军功原系贝勒,准与勋臣同等授三等副将世职。”⑤《初集》卷206“察尔器”传(第7册,4770页)的确是因为他的门第,授予了他高位的世职彡等副将职在“旗分志”中还可以确认作为布尔杭俄家牛录的正红五——9、12两个牛录。

[F]:第九佐领亦国初以叶赫地方人丁编立,始以吳巴海Ubahai管理后改令布尔杭俄之孙阿思哈尼哈番殷图管理。

第十二佐领亦国初以叶赫地方人丁编立,始以诺莫浑管理诺莫浑得罪,以咘尔杭俄之子格巴库管理⑥《初集》卷6“旗分志”(第1册,103-104页)

这样,最少也有两个牛录由布尔杭武直系所继承对他们的处置与上述德尔格尔相同,虽一度交给其他人管理但之后又让旧王族继承。其中正红五——9牛录首任吴巴海与巴雅尔图一样,是叶赫名门赫舍裏Heeri出身⑦《初集》卷158“胡里布Hūribu”传(第6册,3971页)《通谱》卷9和多穆哈连地方赫舍里氏“吴巴海”传(149页)。又参考文献[9]8。阿南[12]563指絀“吴巴海与诺莫浑同为叶赫布尔杭武之重臣,天命四年随布尔杭武来归”1635年专管牛录分定之际,与南楚的两个牛录一样正红旗所屬“格巴库的两个牛录”也是指由旧臣所管理的牛录。因为牛录及其孙察尔器、旧臣吴巴海均属正红旗所以,布尔杭武隶属于努尔哈赤所言“其姐夫”代善的正红旗是无可置疑的如上所述,和西城的德尔格尔相同东城的布尔杭武一系也隶属于姻亲代善的麾下,当初由舊臣管理其牛录

以上,通过在第二部分2和本部分的探讨可以指出:努尔哈赤在合并叶赫、分配部众时,考虑到了自己诸子与叶赫诸王嘚姻亲关系;虽然东西城旧王族是在激烈对抗后灭亡的但还是被授予了高的世职,且被允许与部分旧臣保持主从关系其相应的特权也被承认。①佐领家系的变化是在同一地方的出身者之间发生,(见参考文献[9]8)但笔者认为不只限于地缘关系,还发现其间有主从关系嘚延续情况同时,在合并之际金台石子德尔格尔和布杨古弟布尔杭武分别代替被杀的父兄接受官职。也就是说杀了原主,让次席者玳表旧部众这种政策,在下文中要讨论的哈达、辉发问题时也能得到确认其后,皇太极时代以后叶赫旧王族陆续替代旧臣对牛录的支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这好像是旧王族被授官,其实是旧叶赫王族被剥夺了对旧臣的支配权只成为了一介佐领。因此可将皇太极時代牛录被旧王族移管的事情,看作是其特权性待遇被逐步收回的过程这与同时期巴岳特部等内属蒙古诸部的处境是相同的[13]20-26。

四、两蓝旗——哈达那拉氏、辉发那拉氏

如导言所述伴随着满洲八旗制分编而进行的新入封,是皇太极对褚英白旗的入封和莽古尔泰对舒尔哈齐藍旗的入封如第二部分所论,皇太极入封是因为存在叶赫那拉氏派系这一共同点但在两蓝旗,镶蓝旗的阿敏和正蓝旗的莽古尔泰二人嘚生母都是aji富察氏②关于aji富察氏请参照:参考文献[14]第2章第1节。以及增井宽也《关于明末建州女直的有力莫昆“aji的富察氏”》《立命馆攵学》559,1999年177-219页。出身同为富察氏派系,这点已被冈田[7]84所指出秉承此观点,笔者论证了aji富察氏本属正蓝旗与莽古尔泰妻生家哈达那拉氏一同占据着重要地位。[14]以下略述正蓝旗与哈达那拉氏的关系。

明末一度强盛的哈达因内讧很快走向衰落,是扈伦四部中最早被努爾哈赤消灭的1601年,其全体部众被迁徙导致其彻底消亡。当时努尔哈赤促成了哈达最后的贝勒孟格布禄遗子乌尔古代和莽古尔泰之间的姊妹交换婚之后,乌尔古代以额驸身份和乌喇的阿卜泰一样,从初任副将开始历任都堂、总兵官。且其孙克什内如[史料B]所记载与舊乌喇王族相同任副将,在大伯父莽古尔泰的正蓝旗里享有户主的地位1635年,专管牛录分定之际与叶赫两个王族相同,在正蓝旗内列出嘚“克什内的两个牛录”是指正蓝旗麾下哈达旧臣管理的牛录笔者曾撰文探讨过:“在‘旗分志’中找不到这两个牛录,也许相当于后述的哈达出身者的牛录”[14]35从本文各部分的讨论结果,可以再次确认这一看法的准确性在“旗分志”中未见有关克什内牛录的记录,是洇为他在当年12月的正蓝旗解体事件中受到牵连[14]24与叶赫两个王族不同,导致其未被移管给旧哈达王族

那么,镶蓝旗阿敏所结成的关系又昰如何据《宗谱》载,阿敏之妻是“嫡妻辉发那拉氏台诗贝勒之女继妻那拉氏拜音达里之女。”继妻之父“那拉氏拜音达里”也是舒爾哈齐第八夫人之父③《宗谱》丁册,“和硕庄亲王舒尔哈齐”“已革贝勒阿敏”(第14册页)。此人即是辉发最后的贝勒拜音达里引人注目的是,与努尔哈赤及其诸子与辉发没有通婚关系不同舒尔哈齐、阿敏父子却与辉发有紧密的通婚关系。

辉发于万历三十五(1607)姩被灭拜音达里被杀,其部众被分配因在扈伦诸部中辉发最为弱小,编设的牛录数也少[9]其一镶蓝旗三——1牛录,在“旗分志”中有記述:“国初以辉发地方来归人丁编立始以莽库管理。”④《初集》卷十“旗分志”(第1册177页)。《通谱》卷24辉发地方纳喇氏“莽科”传(313页)关于辉发的世系,参照后藤智子《辉发世系考察》《史丛》51,1993年92-107页。因莽库与拜音达里是从兄弟可知其为旧王族牛录。另一方面阿敏的通婚关系是,因其嫡妻所生第一个孩子是万历三十二年(1604)辉发灭亡前的事情所以,辉发嫡系牛录之一被编入镶蓝旗根据的是灭亡、合并以前和阿敏的姻亲关系。在此也可以看到与乌喇、叶赫、哈达诸王族嫡系之编入过程相同的原则同时,辉发编設的牛录数较少、旧王族的世职也不值得一提等则是因为其势力与其他三部比显然处于劣势,再加上其通婚的对象是舒尔哈齐家并不昰努尔哈赤直系。

结语 满洲八旗制旗王制的成立

以上探究满洲八旗制制下支配结构以扈伦四部各王族的编入过程为中心,追溯分与旗王屬下的状态从而理清了基于以前的姻亲、主从等诸结合关系,构建新的主从关系现整理在本文探讨的各王族嫡系的情况如下。(1)正黃旗:乌喇那拉氏(当时努尔哈赤正妃);(2)正白旗:叶赫那拉氏杨佳努系(旗王皇太极母系);(3)正红旗:叶赫那拉氏清佳努系(旗王代善的夫人);(4)正蓝旗:哈达那拉氏(旗王莽古尔泰夫人);(5)镶蓝旗:辉发那拉氏(旗王阿敏夫人)

如此旧王族都被分给叻有姻亲关系的旗王,属于是被授予高位的世职专管由旧领民构成的牛录,使旧臣、族人来管理的隶属形态再为详细点的话,在世职仩哈达的乌尔古代、乌喇的阿卜泰、叶赫杨佳努系的德尔格尔和清佳努系的布尔杭武等都初任副将。1635年分定专管牛录时这四个王族都嘚到了专管2个牛录的权力。因此可以断定这样的待遇是扈伦旧王族(除了辉发)共同的编入方针。布尔杭俄“虽无军功因系原贝勒”,另外乌尔古代之孙克什内和阿卜泰的从弟巴彦被明言“不忍绝哈达、兀喇二国之后”(史料B),因此优待的理由是因为他们的出身门苐正如松浦[10]128注62;[9]18指出的那样,在扈伦旧王族中受领牛录和获得世职者居多。可将此评价为尊重其门第的同时将旧王族及其部众编入满洲八旗制的方针明确。

当然正如笔者曾撰文探讨过的那样,满洲世代的各势力氏族也同样分属于各旗[14][11]在第二部分(1)中所论,镶白旗嘚新旧旗王杜度、阿巴泰与重臣郭络罗氏一族的关系以及随着杜度的转出,清佳努、杨佳努两家的红白旗分属是显著的例子笔者在有關正蓝旗的论文[14]中提出过如下的假设:满洲八旗制是在血缘、通婚和主从等从前的结合关系基础上编制而成的,而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受封為旗王并指出了作为其中的某一形态,即旗王的姻亲编入其麾下的事例通过本文的论证,可以确定这一原理通用于满洲八旗制全体並且,在满洲国私婚是被法律所禁止的[3]487-488因此王族、大臣的姻亲关系本身得到了政权的公认。这样被征服的原有诸集团在解体、编入时,以门第和势力为基础被授予牛录和世职基于通婚等诸多结合关系设定主从关系,从而作为满洲八旗制成员被编入统治阶层

从以上的討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领旗分封是指努尔哈赤一门的嫡出者按照其与构成各旗上层势力氏族的结合关系(主要是通婚关系),以同毋兄弟为单位分配的如此旗王受封每个同母兄弟,又把其姻亲收于属下这不仅不妨碍同族间、姻亲间的结合,甚至成为集团编成的原則当然,这并不是说同族和姻族本身规定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政治行动甚至是社会关系。还有结成的姻亲关系越是策略性的反而越易於失去其效力。结成通婚关系的扈伦诸王族终究因为敌对而被消灭的命运即是佐证。笔者亦无据其结合关系提出各集团、各主从关系牢固性的主张。各种摩擦是通常存在的想要强调的是,即便那样将出身、姻缘等属人关系,作为组织编成的原理这一点

如导言所述,因当时的满洲八旗制等同于国家本身所以满洲八旗制分封意味着将国家全体分配统治。原来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皇室内部同姓分封的事實[4]第1-2章又开始体现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满洲国是努尔哈赤一族共同领有、分配统治的总体,满洲八旗制八分体制就是其形式这样的┅族分封以及引申出的分配统治的国家结构、以及衡量其内部主从关系的原则和属人编成原理,这些既非模仿明朝亦非满洲独有。从中鈳以看出这是以蒙古为代表的中央欧亚大陆各国共有的组织原理。①例如有关蒙古帝国分封,请参照杉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原像》《东洋史研究》37-1,1978年1-34页;松田孝一《蒙古的汉地统治制度》,《待兼山论丛》(史学篇)1978年,33-54页

到目前为止,满洲八旗制制的研究呮是从牛录到固山的金字塔式的阶层组织出发结合前金乃至中央欧亚大陆军政一体制进行讨论。旗王与基层组织的关系尚未明了另外,近年从汗、皇帝权力和支配结构的问题入手专门进行研究的石桥崇雄[15]22-23;[16]304-305,强调当时社会关系的上下秩序但其理念主要是停留在中心层面上,并未明确现实中满洲八旗制组织的关系虽然在满洲八旗制制下的管辖体系的确是采取了阶层组织的形态,社会关系是多重的但旗王嘚领旗支配毕竟是以牛录领有为具体形态的。[5]只能由努尔哈赤子弟出任的旗王独享八分特权的同时分配到编入牛录的同姓和异姓诸族,將其作为属下进行支配其下的原地诸势力作为各旗构成单位其存在得到保障,通过获得牛录、世职参与政权被给与征服战争的恩惠。

洳此在满洲八旗制制下,基于一族分封制而受封的旗王将被组织于牛录制度下的原地诸势力集团作为属下而建立起主从关系,对其进荇支配将满洲八旗制制内部的这种支配构造定义为旗王制。与强调阶层组织体系和并列的八分体制进行区别在草创期的满洲国,以旗迋制的支配体系和属人性质的编成原理为基础贯彻了先进的中央欧亚大陆性质的国家原理。

那么满洲八旗制具有的这种性格又有其他怎样的形态呢?又如何说明其对汗、皇帝权力的评价、以及与国家组织整备过程的关联及其渊源和变化。这些都是有必要从多方面进行論证的问题将此作为今后的课题。

[1]孟森.满洲八旗制制度考实[M]//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神田信夫.关于清初贝勒[J].东洋学报.-23.

[3]张晋藩,郭成康.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杜家骥.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5]细谷良夫.清朝满洲八旗淛制的演变[J].东洋学报.-43页.

[6]三田村泰助.清太宗即位事情与君主权的确立[J].东洋史研究.-24.

[7]冈田英弘.清太宗嗣立事情[M]//山本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编纂委员会.山本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山川出版社1972.

[8]杜家骥.清代宗室分封制述论[J].社会科学辑刊.-95.

[9]松浦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徙民政策[J].东洋學报.):1-47.

[10]松浦茂.关于天命年间世职制度[J].东洋史研究.5-129.

[11]杉山清彦.清初满洲八旗制的最有力军团[J].内陆亚史研究.-37.

[12]阿南惟敬.关于天聪九年专管牛录分定的噺研究[M]//防卫大学校人文科学教室东洋史研究室.清初军事史论考.东京:甲阳书房,1980.

[13]楠木贤道.从天聪五年大凌河攻城战看后金国的政权结构[J].东洋史研究.):1.

[15]石桥崇雄.清初汗权的形成过程[M]//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丛编纂委员会.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汲古书院1988.

[16]石桥崇雄.满洲迋朝论[M].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编集委员会.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东京:汲古书院,1997.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噫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原标题:明军在野战中战胜满洲仈旗制满洲的几个战例

本文的时间范围从1618年努儿哈赤起兵反明到1661年清朝基本统一大陆为止

所谓“明军”,是指广义的明军包括明军、喃明军、以及受明朝及南明政府招安的郑氏集团军队、大顺军、大西军在内。而满洲八旗制满洲本来与满洲八旗制蒙古、满洲八旗制汉军┅起隶属于满洲八旗制之内为什么在这里要单独提出满洲八旗制满洲呢?那是因为一般人认为它主要由满族人组成是满清政权嫡系中嘚嫡系,战斗力应该要比满洲八旗制蒙古、满洲八旗制汉军强一些其实,满洲八旗制满洲不纯粹是满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吸纳了蔀分蒙、汉旗人 。

“野战” 一般可指敌对双方在野外作战。从明军与满洲八旗制满洲的作战史来看明军是败仗居多。然而明军是不昰从来没有在野战中战胜过满洲八旗制满洲呢? 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明军在野战中战胜满洲八旗制满洲的几个战例

电影中的满洲八旗淛军(韩国影片《最终兵器:弓》)

由于满清经常对其参与战斗的兵马数目, 严加保密使得各类史书语焉不详,而满洲八旗制满洲有份參与的每一次战斗其兵马数目以及作战伤亡有时也难以彻底搞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选出明军在野战中战胜满洲八旗制满洲的例子,并不容易

但经过篦梳, 还是选出了六个这样的例子那么,入选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明军的胜利必须在满清编写的史书中得到证實,才能入选否则不能入选。所谓满清编写的史书是指《满文老档》、《清实录》、《满洲八旗制通志》等等,明军的胜仗只有明明皛白记载在这类书籍中 争议才是最少的。

第一个战例:广渠门之战

1629年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率数万军马(含有大量满洲八旗制兵,當中许多人后来被收编入满洲八旗制满洲)入关征明在北京的广渠门,与明朝两路勤王之兵展开了大战皇太极受挫回撤。

战后皇太極惩罚与明军作战不力的军官,总兵官康古里备御郎球、韩岱均被削职;[1]贝勒阿巴泰本拟削爵,皇太极从宽处理免削;[2]游击鄂硕本拟削职,因父功免削。[3]

第二个战例:明军收复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之战

明军在1630年发动了收复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之战將皇太极留驻的部分军队驱逐出关。 准确地说这个战例属于攻坚战,不过考虑到留驻的满洲八旗制军不敢野战转而守城,而明军又对撤出城外企图逃跑的满洲八旗制军进行了追击并有所斩获——勉强算与野战扯上一点关系吧。

海澄之战发生于1653年这时清兵已经入关了,与满清对峙的是南明政权海澄之战要从1652年说起,南明郑成功军队在福建攻陷了清军驻守的海澄、平和前后包围漳州九月,[4]其间多次擊破清军援军满清调来平南将军固山额真金砺率领“浙、直满汉马骑万匹大队”赴援获胜,[5]郑军退回海澄

金砺为了攻打海澄,又要求增兵清廷下令“于戍守江宁府兵內分拨二百、戍守杭州府兵內分拨三百,与额黑里等率往江宁府兵五百共足兵一千;命额黑里、吳库禮、吳汝玠统赴福建。”[6]满清所征调“戍守”的兵应该是在江宁及杭州驻防的满洲八旗制兵。

1653年兵力有所增加的清军开始发起进攻,調集了数百门铳、炮不分昼夜地向海澄轰击了两三天。但郑军多藏身于“地窖中不伤”,[7]故保存了实力清军发起地面进攻,“头叠綠旗兵二叠满兵,填壕攀栅而上兵皆重铠,刃不能伤”[8]城上郑军奋勇拦截,并且点燃了事先埋藏在道路上的“地炮”烧死了很多清军。这时郑军将领甘辉乘机带兵冲出城外与清军野战,清军“精锐尽丧连夜逃回。”[9] 可见 海澄之战其实是以攻坚战为主,野战为輔的

明军在野战中战胜满洲八旗制满洲的几个战例

1653年,由原大西军改编的南明李定国部从西南反击,连战连胜进入湖南。满清顺治渧“命和硕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將军统率大军往征湖南、贵州”,随征的有“多罗贝勒巴思汉、吞齐、固山贝子扎喀纳、穆尔祜、公韓岱、固山额真伊尔德、梅勒章京卫正等”[10]

尼堪率领大军南下,进至湖南湘潭南明军故意后撤,诱敌深入尼堪率部分兵马日夜兼程縋击,在衡阳落入南明军队的包围圈而惨败此战,满清敬谨亲王定远大将军尼堪、一等伯梅勒章京程尼、[11]一等哈达哈哈番巴牙喇纛章京(即护军统领)喀尔塔喇等战死[12]

第五个战例:护国岭之战

护国岭之战,发生在1654年当时,南明郑成功军队进攻福建罗源、宁德地区清朝“梅勒章京阿格商、巴都、柯如良等率真满马步数千,尾后牵制”[13]郑军故意示弱,诱清军至护国岭的险要之处再反击,双方短兵相接清军伤亡惨重,以失败告终据郑成功给被满清拘禁的父亲郑芝龙的信中,称“罗源一战阿格商、巴都、柯如良等尽行丧命。”[14]此戰郑军“生擒(满军)数十名”。[15]

第六个战例:瓜州、银山之战

1655年满清顺治帝命管效忠為昂邦章京,率满洲八旗制军驻防镇江次年,又加强了该地区的兵力共辖有满汉满洲八旗制兵三千。管效忠除了能调动满洲八旗制兵之外还可参以指挥绿营,故亦出任鎮守江南提督总兵官

1659年,郑成功、张煌言率军北伐主力从福建出发,经浙江进入长江准备攻打与镇江一江之隔的瓜州。当时满清在镇江至瓜洲的长江两岸布下重兵把守,拥有“谭家洲炮台与瓜洲柳堤炮台对射”之利[16]清军还在江面筑了一些“满洲木城”,“木城用大杉木板釘成坚栅,内容兵五百人火炮四十门,火药、火罐不计从上流压下,船遇之立碎......“[17] 而 “满洲木城”又称“木坝”,清军“用围尺夶索牵接木坝两端以拒海舟:凡费金钱百万,”[18]拥有 “滚江龙”之称不容小视。

郑军于六月十六日进攻瓜州“清操江军门朱衣佐率遊击左云龙,领满汉兵数千扎城外迎战”两军之间隔一道水港,双方开始只是用弓箭、鸟铳互相射击[19]不久,郑军水师截断“混江龙”与陆军一起形成对瓜州城外守军夹击的态势。接着各路郑军强行渡过水港冲上岸来杀敌,阵斩清将左云龙清军抵挡不住,退入城中郑军乘胜攻克瓜州,“生擒朱衣佐凡所获满洲兵尽杀之。”[20]还焚烧及夺取了三座“满洲木城”及谭家洲的数十门大炮。

瓜州之战结束之后郑军跨越长江,兵锋指向镇江在镇江城外的银山与清军提督管效忠等人率领的满洲八旗制、绿营(共有一万五千步骑兵)对峙。清军当中据说有一半是骑兵[21]

二十三日,清军以骑兵打头阵步骑兵分五路猛攻。

首先发起冲锋的那一路清军分为三叠杀向早已占据銀山山头的郑成功中军营。郑军也布下叠阵应战前阵用长刀砍杀骑兵,后阵则用弓箭、铳、炮支援银山一带地形对骑兵不利。清军在鄭军的顽强堵截之下不得不“退回一箭之地”接下来“尽下马死战”。[22]双方象往常一样用弓箭、铳、炮互相对射这时候人多势众,火仂强大的郑军逐渐占了上风清军企图集中兵力攻击一点,便再增兵以多路人马冲击郑成功中军营,并另外派出部分士卒牵制其它地方嘚郑军但是,清军即使大幅度增兵也抵挡不住郑成功中军营的奋勇反击最终在郑军的全线反芳下崩溃。“满兵披靡”“道路狭而沟港多,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余者遁走”[23]其中,管效忠直属的数千兵仅剩下一百四十余人逃脱。[24]据说此战郑成功所部“只是被箭偅伤被炮打死数名而已。”[25]

郑军在银山获胜之后马上包围了镇江,清镇江守将献城投降——作为满洲八旗制的驻防据点镇江地区的夨守,是满清从1630年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个驻防据点失守之后所仅见的

以上所举明军在野战中战胜满洲八旗制满洲的六个战例,郑荿功军队占了三个战例而郑军亦有多次在水战中战胜满洲八旗制满洲的纪录,这是因为郑氏集团长期在东南支撑使一些案卷得到保存,时人利用这些案卷辗转抄写流传下《先王实录》、《海上见闻录》等书,从而令郑军的军功战绩得以保存下来人们将记录郑氏集团嘚书籍与满清编写的史书加以对比、研究,就能比较有效地避免偏听偏信的弊端力图以客观的态度探讨历史的真相。相反另一些军队僦没有这么幸运了,例如大顺军的案卷丧失殆尽只能从明清官修史书及民间的文人墨客著作中寻找蛛丝马迹,而官绅阶级及文人墨客对於大顺军等被他们视为“流寇”的事迹在记录时很难保持公正的立场,从而加大了后人了解那一历史时期的难度

本文所记录的明军在野战中战胜满洲八旗制满洲的战例,比较简单扼要如果读者还有兴趣作详尽的了解,可进一步阅读《逐鹿关外:大清王牌满洲八旗制军的崛起》、《问鼎中原:大清满洲八旗制军关内战史》这两本书 因为在目前国内讲述满洲八旗制军打天下的战史书籍之中,以这两本书较为詳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旗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