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蒙古帝国什么关系?成吉思汗墓在哪里的孙子忽必烈灭南宋建元朝。成吉思汗墓在哪里蒙古帝国没有统治宋朝吗?这么近?

原标题: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忽必烈是因何而死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他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虽然不是嫡长孙,但最后还是继承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因为后来在位时改了国号所以也同时是末代大汗。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一位历史上著名杰出的军事家。他先是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在1206年成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之后又发动对外的扩张侵略战争,征讨了西夏、金国、花剌子模等周围各国,使疆域版图不断扩大。他麾下的铁骑甚至向西到达了中亚、东欧的黑海,而他的继承人又发动了两次征西战争,由此为世界历史上面积第二大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他的遗嘱,三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四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大蒙古国也至此结束,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而他在位时,元朝灭亡了南宋,算是完成了成吉思汗的一个心愿。成吉思汗的庙号、谥号最早也都是出自忽必烈。1265年,忽必烈把自己的祖父成吉思汗追尊了庙号,为元太祖。一年后,又追尊了谥号,为圣武皇帝。

蒙古的窝阔台、蒙哥和忽必烈三位大汗都先后发动过对南宋的战争,第一次开始与1235年,而最后南宋宋朝灭亡在忽必烈手中,已是1276年,宋蒙之战(后来元朝建立,改成宋元之战)持续了45年,所以可以说南宋反而是蒙古帝国攻打最久最难的国家。

窝阔台在位时,开始了蒙古对南宋的第一次战争,不过六年后以蒙古战败告终,也是蒙古帝国征服他国第一惨遭失败。后来,蒙哥继位,兵分三路攻打南宋,其中自己亲率中路大军讨伐四川攻破了成都,可是在合州久攻不下,自己也在那里突然病逝。忽必烈进攻鄂州也没有进展,虽然南宋丞相贾似道派人来割地请和,但第二次大战又是失败。

忽必烈成为大汗后来平定内乱,建立了元朝,1268年发动了元灭宋之战。元军这次首先攻打的是襄阳,历时六年才攻下这座城池。之后,元军一路沿长江而下攻陷临安,南宋皇帝投降。不过,南宋残余势力又另立皇帝,在福建广东等地继续抵抗。1279年,元朝和南宋在广东崖山爆发最终决战,南宋战败而彻底灭亡。元朝因此统一了中国。忽必烈能够灭亡南宋,除了元朝军力的强大、南宋朝廷的腐败等原因外,从军事角度看,是正确的战略决定的。忽必烈把攻下襄阳作为灭亡南宋的关键,这与之前不同。而这一战略,不是元朝自己提出设计的,反而是南宋的一个投降的将领刘整进献的。

忽必烈是历史上中国最大版图的缔造者。蒙古王朝的天下都是忽必烈打下来的。忽必烈打到哪里呢?北至俄罗斯北部,南至越南南部,西至维也纳,叙利亚也不曾放过,蒙古铁蹄可以说踏遍了整个欧亚大陆。那时的中国疆域有三千多平方公里,几乎是现在疆域的四倍。

至于东方,忽必烈最远打到日本。忽必烈在登位不久之后又征服了朝鲜,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有一个日本的国家。日本常常入侵朝鲜,朝鲜小心翼翼地来向忽必烈告状,这让这位大汗起了东渡日本海的心思。那时的忽必烈正在全心对付南宋,没有功夫腾出手来对付日本,但是他有一个战略家的考量。南宋和日本的贸易往来主要靠着高丽,日本的海盗现在侵扰高丽,为什么不利用那些海盗来对付南宋?在忽必烈看来这简直就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主意。

忽必烈派使臣给日本送国书,说要和日本建交。日本在接到国书后胆战心惊想向蒙古称臣,可是当时的掌权者不愿意。忽必烈虚张声势地在高丽屯兵,想要恐吓日本人。日本人始终没有上当,忽必烈最后只好派大军攻打日本。很快蒙古的军队就将日本的一座岛屿占领,但由于指挥官被日尔武士所伤,士气大挫。

天公也不作美,最后军队只能回朝。忽必烈不甘心,又先后两次攻打日本,但始终没有成功。忽必烈打到哪里的问题知道答案了吧。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死于1294年2月18日。他死于疾病,生病主要是因为酗酒和暴饮暴食,而这个是因为忽必烈晚年遭遇了政治、军事以及个人生活上的多重悲剧,饱受刺激。

忽必烈的前半生可谓事业成功家庭美满,出身蒙古皇室,带兵打仗战功赫赫,之后继承汗位,建立元朝,又有心爱的皇后相伴、出色的太子作继承人。可惜,到了他的晚年,人生就开始走下坡甚至变得凄惨,他失去了之前让他成功和美满的一切。

忽必烈晚年,尤其是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后,几次军事行动基本都以失败告终。比如,两次东征日本都遭到台风而损失惨重,第一次派去一万多人失败,第二次征调十五万还是失败;甚至,他南下攻打过安南、缅甸等东南亚小国,也都没有成功征服。

1281年,忽必烈的深爱的察必皇后去世。她不仅几乎陪伴他一生,为他生下四个儿子,而且是他的贤内助,在关键时候助他一臂之力。因此,察必皇后的去世让忽必烈黯然神伤。五年后,忽必烈与察必皇后的嫡长子、皇太子真金因病去世。

他是忽必烈从小培养的皇位继承人,最后却因为一封让忽必烈禅位的奏章而惊吓过度,患上重病而死,只有43岁。因为这些失败和悲剧,忽必烈大受刺激,于是开始酗酒并且暴饮暴食,从此他的体重迅速增加越来越胖,从而患病。最后,他在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中去世。

成吉思汗的孙子中谁最出名

根据记载,成吉思汗共有八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兀鲁赤,阔列坚,察兀儿,术儿彻。

成吉思汗的孙子中最有名的就是蒙哥和忽必烈、阿里不哥了。蒙哥和忽必烈都是拖雷的儿子,窝阔台去世后,各方势力进行了汗位之争。后来,几经波折,拖雷的儿子蒙哥成为了新任大汗。蒙哥当上汗位,多亏了忽必烈和拔都的支持,蒙哥很感谢忽必烈对他的拥护和支持,在他担任大汗期间,忽必烈封赏了很高的爵位。

蒙哥在位期间,进行了势力扩张,任命忽必烈率领军队扩充疆土。蒙哥汗在合川突然去世,恰好此时,忽必烈正率兵攻打武昌,和敌方展开鄂州之战,二哥旭烈兀正在西征,率兵攻打叙利亚。阿里不哥乘长兄忽必烈和次兄旭烈兀不在之时,想要乘机夺取汗位。后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汗位争夺战,阿里不哥不敌忽必烈,臣服于忽必烈的统治之下。

忽必烈灭掉了南宋,建立了元朝政权,成为了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成为元朝君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元朝政治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忽必烈对儒学十分感兴趣,所以他倡导汉化政策。除此之外,忽必烈为了元朝的兴盛,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采用有志之士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忽必烈在位年间,派遣军队前后两次攻打日本,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上位后追封成吉思汗为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开拓了版图宏大的蒙古帝国,为后来忽必烈建设元朝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忽必烈的父亲是拖雷,拖雷是成吉思汗的第四个儿子。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祖父,俩人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很大的作为,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国时,身体状况恶化。加上年事已高的缘故,成吉思汗很快就去世了。去世时,成吉思汗决定让三子窝阔台成为继承人。窝阔台上位后,他担心拖雷会争夺他的统治权,时刻谨慎提防着拖雷。后来,窝阔台用毒酒毒死了拖雷,因为窝阔台纵情于酒色,不久之后,窝阔台就去世了。窝阔台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妃嫔们陷入了对皇位的争夺战。

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个儿子,大哥蒙哥成为了继承人,蒙哥在位期间,忽必烈率领军队开始四处征讨。蒙哥去世后,阿里不哥开始了汗位争夺战,随后,忽必烈被拥护成为大汗。一面开始征战,一面开始讨伐阿里不哥。随后,忽必烈率领军队攻灭南宋,为元朝的建立做好了一系列的铺垫工作。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都是一代天骄似的人物,俩人在军事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开创者,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创者。在成吉思汗开拓版图的基础上,忽必烈进一步完成了元朝疆土的稳定。

即使过去很多年,成吉思汗依然是国际上知名度颇高的历史人物。古往今来,很多学者对成吉思汗方方面面做了很多分析,其中包括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成吉思汗无疑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用兵作战方面,成吉思汗有独到的眼光。他戎马一生,打下了历史上面积最大的蒙古帝国版图,并且创下了世界上很多第一。比如,成吉思汗是“千年以来世界最富有的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等等。后来,美国学者塔夫里阿塔斯对成吉思汗时期建立的蒙古版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他所著的《全球通史》一说中提到: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亚欧大陆。从客观上来说,成吉思汗间接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随着成吉思汗不断地向外开拓,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亚的存在。成吉思汗所发动的东征和西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强盛。

成吉思汗实行的铁血政策给无数国家带来了灾难,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于成吉思汗的铁骑之下。

成吉思汗杀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两亿左右,金国、南宋和西夏一共有一亿五千万左右,分别举例来说,金朝人口大约六千多万,1234年金朝被成吉思汗灭掉,人口只剩下一千万左右;南宋人口接近八千万,1279年灭亡时,只剩下一千八百万左右;西夏人口有一千万,几乎全国人口都死于成吉思汗的马蹄之下。而中亚、欧洲等国家死亡人数加起来有九千万左右。蒙古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给数以万计的百姓带来战争灾难。

成吉思汗的原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生于1162年,卒于1227年,共享年六十六岁。成吉思汗时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出生在漠北草原,父亲为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母亲为弘吉剌氏?诃额仑,父亲给他取名为铁木真。在他去世后,后人敬仰他的成就,追封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铁木真的母亲名叫弘吉剌氏?诃额仑,是弘吉剌部落的人,和蔑儿乞人赤烈都有婚约。1611年秋天,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在斡难河一带打猎,发现了弘吉剌氏?诃额仑。在几位兄弟的帮助下,也速该抢来了弘吉剌氏?诃额仑,成为了他的夫人。1612年时,也速该抓获了塔塔尔部落的首领,恰逢此时,弘吉剌氏?诃额仑生下了一个男孩。也速该为了庆祝自己获得了胜利,便将诃额仑的孩子起名为铁木真。

当时,草原部落为金国所统治,曾经金熙宗将蒙古部落的首领俺巴孩处死,这件事情让蒙古部落深深记恨,成吉思汗出生后,祖父辈打败金国的愿望,自然也成为了成吉思汗的奋斗目标。1171年,铁木真只有九岁,他的父亲被札邻毒死,父亲去世后,泰赤兀部的塔里忽台乘机联合其它蒙古部落,大家一致将铁木真母子赶走,这件事情成为了成吉思汗人生重要转折点,他家从首领沦为了部落抛弃的对象,这种遭遇让铁木真快速的成长起来。

1180年,18岁的铁木真向蔑儿乞部展开斗争,并打败了蔑儿乞部,随后,过了四年时间,铁木真被拥护成为乞颜部首领。

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西征,才加快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有人说成吉思汗杀害了大量无辜百姓,给各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关于他的是非成败,后人意见不一,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成吉思汗的功在于:他戎马一生,打下了历史上面积最大的蒙古帝国版图,并且创下了世界上很多第一。比如,成吉思汗是“千年以来世界最富有的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等等。后来,美国学者塔夫里阿塔斯对成吉思汗时期建立的蒙古版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他所著的《全球通史》一说中提到: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亚欧大陆。从客观上来说,成吉思汗间接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随着成吉思汗不断地向外开拓,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亚的存在。成吉思汗所发动的东征和西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强盛。

成吉思汗的过在于:成吉思汗实行的铁血政策给无数国家带来了灾难,大量的无辜百姓死于成吉思汗的铁骑之下。成吉思汗杀死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两亿左右,金国、南宋和西夏一共有一亿五千万左右,分别举例来说,金朝人口大约六千多万,1234年金朝被成吉思汗灭掉,人口只剩下一千万左右;南宋人口接近八千万,1279年灭亡时,只剩下一千八百万左右;西夏人口有一千万,几乎全国人口都死于成吉思汗的马蹄之下。而中亚、欧洲等国家死亡人数加起来有九千万左右。蒙古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给数以万计的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和流离失所的生活。

根据记载,成吉思汗共有八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兀鲁赤,阔列坚,察兀儿,术儿彻。前四个儿子都是成吉思汗和孛儿帖皇后所生的孩子,阔列坚是成吉思汗和忽兰皇后所生的孩子,察兀儿是成吉思汗与也速干所生的孩子,术儿彻是古尔别速所生。

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儿子窝阔台成为了新任蒙古国君主,在成吉思汗开拓疆土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第二次西征。窝阔台派遣术赤再次开展西征,术赤很快地挺进了俄罗斯,攻下了莫斯科,接着兵分多路,向欧洲地区开始挺进。1241年,蒙古军打败了波兰和日耳曼军队。蒙古军队首领拔都率军进入了匈牙利,并且打败了匈牙利军队,直接进一步踏入威尼斯。在成吉思汗吞并的疆土上,又进一步增加了蒙古国的疆土。窝阔台去世后,汗位之争陷入了白热化,后来,由拖雷的长子蒙哥担任了新任国君。第三次西征,发生在1253年到1260年,蒙古大军进入西亚和南亚地区,一路到达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随后,因为大汗蒙哥去世,旭烈兀率兵回蒙古国。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国的新任大汗,他率领军队灭掉了南宋,建立了新政权,即元朝。忽必烈成为了元朝的开国君主。忽必烈成为元朝君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元朝政治和经济、文化等方面,使元朝的疆土得以统一和安定。

成吉思汗一生有很多为女人,根据统计成吉思汗共有40多位妃子,除此之外,还册封过数位皇位,比如有孛儿帖皇后、忽兰皇后、亦乞列真皇后等等。这些皇后都居住在四个不同的斡儿朵中,其中,第一个斡儿朵是地位最高的,也是斡儿朵的首领。成吉思汗后宫有这么多位皇后和妃子,但是地位最高的是正妻妻孛儿帖。妻孛儿帖去世后,追封谥号为光献翼圣皇后。

孛儿帖皇后聪明贤惠,深得成吉思汗的喜欢,而孛儿帖皇后在成吉思汗后宫中,也是地位最高,最得宠爱,最受人敬重的一位皇后,孛儿帖皇后比成吉思汗年长一岁。成吉思汗九岁的时候和孛儿帖定下亲事,孛儿帖嫁给了成吉思汗后,俩人的感情一直十分要好。

后来,蔑儿乞人将孛儿帖掳走,并让孛儿帖嫁给柯额仑。成吉思汗知道孛儿帖被蔑儿乞掳走后,非常大怒,但是想到自己和蔑儿乞部落的兵力悬殊,没有在第一时间营救。他找了札木合与脱斡邻勒王罕进行联盟合作,在有了联盟军队之后,成吉思汗依然没有行动,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如果贸然前去攻打蔑儿乞,可能也会失败,期间,成吉思汗一直在扩充兵力,只有兵力壮大了才能营救出孛儿帖。等待是最为煎熬的,成吉思汗焦急的等待了数月之后,发起了对蔑儿乞的讨伐,救出了孛儿帖。此时孛儿帖已经怀有身孕,见到孛儿帖之后,成吉思汗非常自责,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岁孛儿帖更加疼爱和照顾。而成吉思汗这一张让他名声大噪,拥有了很多支持者。

除此之外,忽兰皇后也是成吉思汗的老婆之一,地位仅次于孛儿帖皇后。成吉思汗十分宠爱忽兰皇后,忽兰皇后生有一子阔列坚,成吉思汗视他为嫡子。

忽必烈和成吉思汗是什么关系

从辈分上来说,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是他的四子托雷的第四个儿子。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国的第一位可汗,忽必烈虽然不是嫡长孙,但最后还是继承了汗位,是第五位可汗,因为后来在位时改了国号所以也同时是末代大汗。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一位历史上著名杰出的军事家。他先是一个一个地打败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在1206年成为“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之后又发动对外的扩张侵略战争,征讨了西夏、金国、花剌子模等周围各国,使疆域版图不断扩大。他麾下的铁骑甚至向西到达了中亚、东欧的黑海,而他的继承人又发动了两次征西战争,由此为世界历史上面积第二大的帝国奠定了基础。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按照他的遗嘱,三子窝阔台继承为可汗,四子托雷担任监国。窝阔台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汗位。两年后,托雷的长子蒙哥被选为了可汗。而蒙哥之后,就是忽必烈当上可汗。1264年,忽必烈把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大蒙古国也至此结束,所以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而他在位时,元朝灭亡了南宋,算是完成了成吉思汗的一个心愿。

成吉思汗的庙号、谥号最早也都是出自忽必烈。1265年,忽必烈把自己的祖父成吉思汗追尊了庙号,为元太祖。一年后,又追尊了谥号,为圣武皇帝。

速不台是成吉思汗之子吗

要问速不台是成吉思汗之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相比于哲别的父亲是谁,史书上含糊不清,因此有人猜测可能哲别或许就是成吉思汗的儿子,也许这种猜测还有人认同,但是速不台的父亲是有明确记载的,他的父亲叫哈班,一个不见于史书的人物,可能是某个蒙古贵族,但绝不是成吉思汗。

不过如果硬要说速不台与成吉思汗有什么关系的话,确实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首先速不台是成吉思汗手下爱将,与著名的神箭哲别齐名,同为成吉思汗的四獒之一,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立奇功,因此速不台很受成吉思汗的器重,把自己的女儿秃灭干公主嫁给了速不台,这样速不台就成为成吉思汗的女婿,自然也可以算是半个儿子了。

速不台一生征战无数,他不仅为成吉思汗开疆拓域,而且还是三朝老将,一直到元朝建立后才去世,并且还被追封为河南王,成为功勋贵族。

速不台虽然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儿子,但是成吉思汗的知遇之恩是有目共睹的,其实速不台的家族一直与成吉思汗的家族保持着亲密关系,当初他便是以质子身份被纳入铁木真麾下的,早在铁木真发迹初期,就因为勇猛善战闻名于漠北草原,是成吉思汗早期得力干将之一,深受铁木真的器重,曾经为了表彰他的功劳亲自赐予他金帛一车。

成吉思汗的孙子中谁最出名

[摘要]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一个“把中国变成了蒙古的一部分”,另一个则“把蒙古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祖孙俩玩了一出精彩的“二人转”。

14世纪的骑射手,作者不详

【编者按】约翰?曼的《成吉思汗、他的继任者们与今日中国的形成》重点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一个“把中国变成了蒙古的一部分”,另一个则“把蒙古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祖孙俩玩了一出精彩的“二人转”。接着试图解答“祖父开出的疆域,孙子为什么没有很好地继承”的问题。姚大力高度肯定作者在实地勘探、史料爬梳和叙事技巧上所做的努力,但同时也质疑:这对祖孙先后统治的国家,是同类项吗?如果不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为什么走向了崩解?元史关键而有趣的部分,在这篇书评里多有体现。

“报告文学”之名,如果不是从日文用以翻译reportage之专名“记录文学”(kiroku bungaku)改造过来的,即应直接出自现代汉语对西文reportage一词的移译。无论如何,之后它大约又从汉语进入日文,变成“记录文学”的同义词。今人对十二、十三世纪蒙古人的历史叙事,既不是在报道一件“新闻事件”,更不可能要求叙事者对他的讲述对象具备任何“直接的体验”。不过现代人仍可能通过对当日和日后遗留下来的各种语文的诸多记录,乃至以这些或详或略的记录为依据而形成的第二手研究著述进行绵密的、富有想象力的考察、梳理与分析,并加上对历史遗迹的实地勘探、对该专业领域内的学者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访谈,从而写出一部以蒙古帝国和元代蒙古人为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成吉思汗、他的继任者们与今日中国的形成》的特殊风格正表现在这里。作者用略带夫子自道的口吻说,为做到这一点,写家必须把“深谙叙事技巧”与“对历史充满兴趣”两者密切结合起来。该书成功的秘密,已经被作者自己一语道尽了。

《成吉思汗、他的继任者们与今日中国的形成》英文版封面

这篇“报告文学”甫开卷便让人眼睛一亮。它宣称,为了展开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整个故事”,需要的“不是拍一部电影,而是九部”。九部?多么惹人注目的一个数字!为什么恰恰是九部?熟悉《蒙古秘史》的人不难立即想起这部史诗中反复出现的神秘数目:“九次犯罪休罚者”、“九言语有的每百姓”(说九种语言的百姓们)等等。那是一个充满吉利意味的非限定数词。就像一个与你共享某种秘密的人只需对你微微地眨一眨单眼,马上就能让你懂得不再需要他明白说出来的意思,从一开头,你便切实地知道,作者将要讲述的,乃是一个先已何等深刻地感染了他本人,并已被内化进他的感知深处的故事。如果你会在阅读过程中被这本书感动,那么这首先是由于它的作者自身在直面蒙古文化之时有着一颗崇敬和被感动的心。

该书有将近十分之七的篇幅,用来描绘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对祖孙”。对被认为是成吉思汗埋葬地的肯特山地勘探记和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墓的采访记,又占据了剩余篇幅中的三分之一强。因而留给经历了中间两任大汗(如果加上为“西北诸王”所承认的阿里不哥合汗,那就是三任大汗)在位的“过渡时期”的,只有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七多一点,其中还有相当部分是用来记述“拯救帝国”的伟大女人,即蒙哥和忽必烈生母梭鲁禾帖尼的。那几段勘察记都非常引人入胜。如记上都遗址:“地上散落着碎石瓦砾,我收集了几块,触碰到了令人敬畏的东西——哦,天哪,上都的尘土!”又如书里这样描写神圣而难以靠近的肯特山:

从远处看,肯特山似乎很容易接近:海拔不算太高,离乌兰巴托仅二百公里,开车只需一天。但是,三十公里的进山之路盖在永冻层上面,春天时融化成泥浆路,夏季的雨水使人寸步难行。一九九二年,这片区域最终辟为国家公园,开始顺其自然地发展。群山突入,迫使道路必须经过一座落满灰尘的木桥才能渡越克鲁伦河……山脉海拔约二千五百米,光秃秃的山顶突兀地立于树林之上,就像削发和尚们的脑袋。这里是鹿、麋、熊、狼的领地,这些物种的栖息地向北延伸至西伯利亚针叶林。进山之路要通过沼泽,翻越陡峭的山脊,横跨多石的克鲁伦河浅滩。

作者力图追寻的,很可能是永远揭不开的谜底。因为正如书里告诉我们的,蒙古国最具智性和历史感,也最有潜力能找到埋葬历代大汗的失落墓地的人们,其实并不愿意现代人去叨扰他们心中最不容亵渎的那片山陵的宁静和它的圣洁性。

尽管书写同一主题的其他作者可能会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各部分之间的比例问题,但毫无疑问,本书所设定的框架与内容搭配,是十分契合于作者的写作宗旨的。他要叙述的那个故事的核心是,在祖父把当日中国的一部分并入幅员辽阔的“大蒙古国”的基业之上,孙辈又怎样把整个蒙古高原变成了元代中国的一部分。事实上还不止蒙古高原,当代中国版图内的其余内陆亚洲诸地域,再加上云南,合并在一起,成就为一个与汉文明区域共命运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大中国”,这正是元朝留给后代中国人的最重要的一笔政治遗产。该书以“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作为书名,其所要突显的,恐怕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绝大多数中国人至今误以为,元朝之所以能达成如此业绩,不过是依恃强大的武力,把汉唐模式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官僚制体系覆盖到前所未有的幅员之上而已。他们没有明白的是:汉唐国家建构模式用来控制位于以雨养农业为经济基础的汉地社会之西国土的制度资源,就是所谓“羁縻”体系;而依赖此一体系,根本不足以将超出当代中国一半以上国土的中国内陆亚洲各地区巩固地纳入统一国家版图。因此,元朝在奠定近现代中国版图方面的巨大贡献,不是用它沿袭甚或扩展了源于汉唐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的固有功能就可以解释的。它还充分调动了源于内亚边疆帝国国家建构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资源。这一点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看来,本书作者的有关见解,似乎也存在“大门找对,小门摸错”的些许缺憾。他十分精准地指出:“在三十多年中,[忽必烈 ]创造出一种政府形式,这种政府更多地带有汉家色彩,但也独具复杂的世界主义性质”;“他可以忽视北京而在上都进行统治,但如果他那么做,就等于宣布自己永远是一个外人”。可是当他一不小心以为,“忽必烈决定建立”的是“一个中原王朝”,当他断言“这究竟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呢?蒙古帝国?中原帝国?忽必烈很快就明白,为了自身的统治,中原传统必须先于蒙古传统”之时,他就无意中站到了与当年那些竭力主张“能行中国之法,则中国之主也”的汉家儒士们完全相同的立场,低估了内亚传统在元朝国家建构中所起到的极重大的作用。

这样看来,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祖孙二人,似乎也不像本书作者所说:一个“把中国变成了蒙古的一部分”,另一个则“把蒙古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两人玩的是一场“把历史倒了个儿”的二人转。在元之前,历代王朝都只有开国皇帝才能在死后被尊称为“太祖”或“高祖”之类带“祖”字的谥号,其他皇帝的庙号则多带“宗”字。元代最先有“祖”字谥号的皇帝是忽必烈,他在死去的当年便获称“世祖”。十多年后,成吉思汗才被追赋以“太祖”庙号。两个“祖”字皇帝,表明两人都是开国皇帝;由此可知,元人明白漠北大蒙古国和漠南的元王朝是两个不一样的国家,而不只是首都搬过一次家的同一个国家而已。明清带“祖”字庙号的皇帝都不止一个,元人的此种意识因此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被后人察觉。以至于在今天,作为一个跨越多国边界的世界性帝国的大蒙古国,与属于中国历史上一个王朝的元帝国之间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仍很少被我们的教科书提说。

刘贯道所作的《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从“中国 [历史上 ]疆域发展的原因在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人的作为”这一见解出发,作者试图提出并予以解答的另一个问题是,既然成吉思汗的领土遗产已远远延伸到今日中国边界之外的广阔地带,为什么忽必烈不能完整地继承它们?“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应该完全倒过来问:为什么中国这么‘小’?为什么她没有更远地伸入中亚?”

我以为,在上述“倒过来问”的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先验的假设性前提,即被这一对祖孙先后统治的国家,属于同类项。如果我们对成吉思汗帝国和忽必烈创立的元朝之间的区别有明确意识,如果我们清楚忽必烈虽然保持着“大汗”名分,他的王朝本身乃是蒙古帝国分裂的产物,那么真正的问题就应该按另一种方式“完全倒过来问”:蒙古帝国为什么会无可避免地走向瓦解?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简要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把相关文字转引在下面:

就像吉本评论罗马帝国为什么会衰亡一样,若要问蒙古帝国为什么会这么快就分裂消亡,也可以非常简单地回答,就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

蒙古帝国产生与演变的过程,可以简化为三个环节来予以说明。

第一个环节是初期的“间接统治”体制。征服初期,谁能携带着一片有几个或者数十个城池的土地去投诚,谁就可以在承诺纳贡、入质、从征、入觐,后来又加上置监(就是设置由蒙古或色目人担任的达鲁花赤监督各地)等条件的前提下,获得直接治理那片土地的世袭权利,变成蒙古间接统治体制下的大大小小的“世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变化,当世侯治理下的地方社会发生各种矛盾,当世侯与世侯之间、世侯与蒙古统治上层之间发生各种摩擦冲突的时候,最高统治者就无法避免地需要对地方治理表达自己的各种意志。渐而渐之,间接统治的体制也就逐步向着代表蒙古高层当局意志和利益的直接统治体制过渡。于是跟着就有另外两个环节的相继发生。

一是随着凌驾于世侯层面之上的蒙古帝国对每个大型地区的直接治理日益增强,导致这个治理体系在每一个地区都卷入越来越深入的地方化进程。因为不必要,事实上也根本做不到撇开各地原有的统治体系,去凭空创造一套全新的治理体系。在原有统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更改的方式,总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方式。

各地治理体系地方化趋势的发展,极大地加深了它们之间基于各自文化而形成的不同制度体系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我们看到的再下一个环节,就是蒙古帝国要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内维持一个统一的国家治理体制,最终会无可挽回地变成一种越来越力不从心的努力。不同地区之间的裂隙从而也必然地越来越深刻了。蒙古帝国实际上早已开始按照原来不同的大文化区把帝国分成几个统治区域来管治了,而它后来的分裂正是沿着这几道缝线实现的。

一句话,如同本书其实已经画龙点睛般地指出过的那样:像蒙古帝国“这样庞大而多样化的政体永远也无法拥抱在一起”!

书里提到的另一条有趣信息,是牛津大学的分子人类学家团队在二〇〇三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他们从分布在自里海东至太平洋西岸各地的十六个族群中,发现一个由大约一千六百万个体所携带的庞大的 Y染色体基因 C3星簇。尽管这一千六百万人如今分属于不同的“人种”或族群,对他们之间存在的共同父系血统已全然无知,但他们确实拥有同一个男祖先,一个被追溯为十三世纪前叶的东亚男人。导致此人的“基因特征横穿北中国和中亚到处播撒”的动力,显然“只能是席卷辽阔地理范围的纯粹的政治力量”。这个“政治力量”,被认为就是蒙古帝国的对外扩张。尽管“最初的结论是,成吉思汗提供了基因传播的‘途径’”,但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却变形为将成吉思汗本人指为这个“家族”的共同祖先。

根据对上述研究成果的追踪考察,我们今天可以知道:这个轰动一时的实验报道,在时间尺度上的分辨率很低;确实有一个源于原蒙古人群体的父系基因曾经大范围地传播过,但它的发生时代可能要比蒙古人的兴起早数百年,甚至近千年;这个基因与来自被族谱记录为成吉思汗后裔的许多现代蒙古人的基因测试结果皆不相符。

很少有一部“报告文学”,哪怕它篇幅再大,会像此书那样拥有多达十二页的参考文献目录。但是,对于蒙古学这样一个拥有长久东方学传统的国际性学科领域,靠十二页的参考文献来处理如此宏大的论题,仍然是远不够充分的。作者不谙汉文,对他想要至善尽美地描写元代中国更构成一桩巨大的障碍。他能以“跛足”起舞,而且还跳得如此精彩,只能让人感觉钦佩和惊奇。同时,对西方中国学能向不懂汉文的读者传播如许广泛而又精深的专业化知识,亦不由得让人心生惊叹。

不过,也因为上述限制,书中还留有不少尚欠准确的地方。它说:“前代的皇帝们通过几个执行机构进行统治,忽必烈看到,这是一剂不幸的药方,因此他只立一个中书省。”“通过几个执行机构进行统治”,必是指中书、尚书和门下三省而言。但是变三省为一省,在元之前的金朝已经实现了。忽必烈“只立一个中书省”,恰恰是承袭的金制,不过为宣示更张旧制,把在他之前已仿效亡金设立过的“尚书省”改名为“中书省”而已。灭宋名将伯颜,被南宋人传为“百雁”的谐音,以附会显然只是事后才广泛流播于民间的一句谶语:“江南若破,百雁来过。”可是上述谐音语词却被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讹传为“百眼”,遂使意思变得难以理解。本书径取马可·波罗之说,殊为失考。

约翰·曼的另一部著作《马可·波罗:改变世界之旅》

对于“大元”的汉式国号,书中很正确地解释道,“元”字“代表了初始力量”。可它接着说,这也是“为什么它仍然是今天中国货币单位名称的原因”。“元”作为现代中国货币单位的名称,是它被当作“圆”(即圆形金属货币及货币单位的名称)字之简化字来使用的结果。故而在后一场合,“元”字与“崇高、最初、伟大等诸如此类的意思”似无涉。成吉思汗发下的征聘丘处机前往兴都库什的诏书,被此书误以为是“一块石碑”。此外,在上都用来建造“竹殿”的竹子,也根本用不着舍近求远,从云南运过去。未知此说出于何处。

书里还说,蒙古军队首次侵入高丽国时,高丽王“把蒙古人挡在海湾,而自己躲藏于一个近海岛屿上”。实际情况是,高丽王撤退的去处,是位于汉江中的江华岛;流亡小朝廷在那里躲了十来年。蒙古人几次三番勒令高丽王“出海就陆”,他就是不肯出来。十多年前,趁访问首尔的机会,我曾经去瞻仰过江华岛上的高丽王宫遗址。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是,把江华岛与陆岸隔开的江面绝对无法用“宽阔”两字加以形容。蒙古铁骑被一道狭窄的江面一拦就是十多年。足可见“尺有所短”,诚非虚言。

有不少错误出在不同语言间的对译上。比如说“阿里不哥”(Ariq-Bge)作为人名,本来不意译也罢。若执意求其文义,则当译言“洁净神巫”;而书中却说它是“阿里‘强者’”的意思。蒙古人称奉佛教为国教的西夏国国王为“不儿罕”,意即“佛王”;书里译言“圣者”,亦不甚确切。至于成吉思汗的大斡耳朵“曲雕·阿兰”之名的后一词“阿兰”,说它与义为“大营盘”的蒙古语辞“奥鲁”(Auruq,即流动中的“大后方”)为同一个字,那简直就有点匪夷所思了。按该词为蒙语Kdege Aral的汉字音写,译言“砂岛”;它与奥鲁一点关系也没有。

最后还想提一提成吉思汗在布哈拉说过的那句著名的话:“我是上帝之鞭。”在最初记述这件事的波斯文著作《世界征服者传》中,此语原写作“我是胡达的惩罚”(因手边没有波斯文原书,故无法引证原文转写)。其中的“胡达”是阿拉伯语“安拉”的对译语。波斯文里被转译为“胡达”的这个词,在成吉思汗的原话中究竟为何,已无更直接的史料可供检证。可是几乎可以肯定,他提到的必定是蒙古人信奉的“长生天”(M?ngke Tenggri)。至于“上帝之鞭”,则无疑是西文在翻译前引波斯语文献时才使用的语词。

读一本好书,往往是对阅读者智力的一种挑战。你可以从书里汲取许多新鲜有益的养分,同时生发出一些与原作者不太一样的见解,也会为发现了若干可以纠正作者疏略之处的地方而暗生几分得意。揣着阴谋论不肯释怀的人,则会从太多的字里行间发现太多居心叵测的长老会密谋的影踪。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有平常心、有良知的人应当遵循的读书之道。

Man)是一位多产作家,从一九九七年至今已出版过十八部作品,包括《我们这个星球的诞生》(一九九七)、《戈壁:荒漠寻踪》(一九九七)、《从A到Z:二十六个字母如何型塑西方世界》(二〇〇〇)、《古登堡革命:改变世界的天才与他的发明》(二〇〇三)、《成吉思汗:生平、去世与再生》(二〇〇五)、《阿提拉:挑战罗马的蛮族国王》(二〇〇五)、《幕府:最后的武士》(二〇一一)、《萨拉丁:生平、传说与伊斯兰帝国》(二〇一五)等。

他时常来中国,为了有关长城、秦始皇、马可·波罗和元朝历史的写作。因此我们曾有过两三次见面和交谈的机会。他有一种温文尔雅的典型英国风度。也许由于这里的空气质量,他的嗓音总是嘶哑的;也许因为太忙碌,他总是带一点疲倦神态。但当谈话进入状态,他马上就变成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明固执的追问者。无论什么话题,他一定要追问到形成一个对他来说是很明确的结论,包括“无法完全确知”的结论,才肯罢休。阅读本书时,我一面很容易,也很自然地回想起他的这种谈话风格,一面还禁不住在猜想:那么,他的下一本书,又会讨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是的,他今年已经七十五岁了。但我相信,他还会有新书带给他的读者们。(文/姚大力)

转自“读书杂志”微信公众号(dushu_magazine),腾讯文化合作媒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吉思汗墓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