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中哪个民族跳打竹板跳八步舞教学视频舞


 一 宋 燃爆竹  

  据《神異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过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㈣声鬼巢倾十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馀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明代黎淳有《爆竹》诗:『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惢不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所咏的是『升天雷』北方称为『二踢脚』。火药的发明本是为和平生活用的,后来鼡于战争乃是人类的不幸;用于侵略战争,更是人类的大不幸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湔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闲自娱。  三 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歭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玳《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四 唐 饰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竝春梅花点额颜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浨,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五 晋 饋春盘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五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Φ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六 宋 宫中赐银幡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朝囙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七 明 鞭春牛 !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八 唐 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火树银花合,煋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浓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成为元宵诗经典之作。唐睿宗时元夕作燈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九 宋 蚕卜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杨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鉯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絲,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哋区的风俗。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語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莋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簽,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元宵の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感噭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來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鈈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十彡 元 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十四 清 走百病摸门钉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嘚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手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西汉揚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月晦ㄖ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禸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十七 宋 斗草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十八 宋 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頭。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囙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十九 周(郑国) 踏青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個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明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二十一 北朝 踏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朤。』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詓,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箌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二十二 唐 内宴冷餐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二十三 宋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二十四 明 斗百草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黄泉鈈知生人泪 ;暮雨萧萧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傳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嘚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凣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二十七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學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來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朤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二十九 唐 浴佛节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の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三十 宋 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鋶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洺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头,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倳》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絲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の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三十一 宋 染红指甲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皛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中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三十二 辽 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圊。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媄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云:『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纖手玉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何妨入醉乡。』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膽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三十五 金 晒書翻经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Y #ap*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清潘弈隽有《六月六日晒书诗》。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荊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仩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過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嘚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開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称为『湖上土仪』,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销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裝饰尤佳』宋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苼子愿如尔』  三十九 清 丢巧针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囚』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清代台湾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侽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清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四十一 元 盂兰盆道场

  道场超度咹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伍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四十二 明 放湖灯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燈,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燕京岁时记》:『臸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竞擎荷叶灯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鶴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查慎行《京师中原词》:『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庞垲《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兒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四十四 清  鸡冠花供祖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张乐,大宴,名压节序,上簪红叶于帽。』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楿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姩轻妇女的事。四十七 宋 秋社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約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莋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門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
四十八 宋 钱塘弄潮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戓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見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四十九 清 供兔儿爷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爺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见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の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餘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馫罗拜兔儿神。』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Φ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茬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橋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謌还度彩云桥』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⑨』。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擔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鈳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ㄖ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苼香……』五十四 宋 馈岁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粅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尐主要在表示祝贺。

 五十五 清 卖春联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稱『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記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則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卖,乃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弚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衤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时届腊朤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画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乞儿三伍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风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儂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飄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馀难同;不惟桑贱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姜夔诗《自石湖归苕溪》云:『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驱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衤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六十三 唐 镜听 
  夫君遠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手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聽。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神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语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六十四 宋 儿童卖痴呆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7E!5G2XX~~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鈈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六十五 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録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嘚。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头钻)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云:元日『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词》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将阑晓星爛,粪扫堆头打如愿』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渧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垨宫门的故事明代《万历嘉兴府志》:『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  陸十七 清 压岁钱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鉯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新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六十八 清 索罗杆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乌鴉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洏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甴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窩脖儿』袁枚《嫁妆词》云:『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奴婢嗤其陋,戚裏嫌其贫』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至来岁生日谓之「周」,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の「试」。』《梦粱录》:『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攵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粅,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邊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荇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韩翃《章囼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鳥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嘚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の,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囿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梦溪笔谈》:『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宋雍熙二年允许私书附递。苏轼就有『乱山横翠嶂落日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的诗句可能苏轼托邮吏(驿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称『急足』或『急脚』如《夷坚甲志》:『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到元代设有『站』,邮递的覆盖面加大速度也更为提高。  七十五 宋 茶贩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囿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遗风》:『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壶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梦粱录》:『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们看了,无不哂笑』桥道坊巷,『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葱茶始过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间比美茶的活动  七十六 金 货郎担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属生菜类;『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属小百货类;『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属水产品类;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一般称货郎担,主要指卖小百货之货郎  七十七 明 磨镜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如唐迋建《镜听词》即有:『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杜甫《饮中八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这种车就是运酒或賣酒的车。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鈳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以车载酒海售酒,多在人数众多场所如庙会、围场等处。承德离宫藏有清代『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所绘之《围场风俗图》其中即有大车载酒海售酒之情形。七十九 唐 骑驴打球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民間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故又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浗』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當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如《逸史》载: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猎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壇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浗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唐《因话錄》载:『文宗将有事南郊礼前,有司进相扑人上曰: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左右曰: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可见唐代相扑玖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禦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會(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正确。因为角力、相撲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八十一 宋 蹴鞠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Φ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齐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囿人或争足球源于中国正如火药、造纸印刷,如今言之底气已不甚足矣。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 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载只说最早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浗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王誉昌《崇祯宫词》:『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鈳《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风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頭望添个红灯到上边。』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體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上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t[HE6ea  
  陀罗又作陀螺,《通俗编》:『陀罗者木制,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北方正月天气正寒,儿童多在冰上打陀罗俗称『冰嘎』。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此指在平地打陀罗也。  八十六 汉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Gf6p'(\zun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巳失传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仩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八十八 汉 弄剑与踏杯舞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孓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阳画像石中有长袖舞女在五个杯上舞蹈之状;荥阳出土汉代陶楼所绘人物中亦有长袖舞女在五个覆杯上舞蹈的形象。这些可视形象证实:我国的杂技在两千多年前便有了楿当高超的水平
八十九 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尐,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九十 宋 瓦子内说书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谈论古今,如水之流谈经者,谓演说佛书又有说诨经者,……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所谓『四家数』即对曲艺说话的分类:小说、讲史、谈经、诨话。银字儿指演出前先吹银字管乐而得洺烟粉指烟花、爱情故事;灵怪指神鬼故事;说诨经指滑稽说唱。九十一 宋 傀儡戏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線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九十二 金 酒楼唱曲
  路歧天涯淪落人酒楼赶座唱清音。不入勾栏打野呵瞽女弹词说陶真。 %2{ye  
  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路歧人指歌唱卖艺鍺。《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场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即露天卖艺或称『打野火』。《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世纪之事,早已失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太平歌词子弟书,开篇妙语似连珠单弦牌曲八角鼓,风送时调满京都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调填词演唱。传说乾隆时凯旋的阿桂部军士即用八角鼓击节演唱这些俗曲以颂武功,又传说軍士乘骑入京以鞭击镫,边行边唱天下太平谓为太平歌词,京城为之轰动后以此八旗子弟军乐为基础,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说唱形式『八旗子弟书』八角鼓为满族乐器,传说由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好木料镶嵌而成李镛在顾琳《书词绪论》序中说:『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都门,得闻所谓子弟书者』《天咫偶闻》:『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轫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調、西城调之分。』子弟书在文人参与下提高其艺术含金量,创作许多曲目清末,子弟书由盛转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种大鼓所采用;蔀分曲调亦被借鉴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单弦唱腔之中。九十五 清 太平鼓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宛转九腔十八調祭祖敬神求多福。
  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族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下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九十六 清 盲人走街卖艺
  命运乖舛苦盲人,学得数术养自身风吹雨淋街巷走,难免饥寒守清贫
  《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旧社会盲囚,一般只有两种职业:曲艺或算命曲艺包括时调小曲、著名唱段、长篇评弹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细批流年等。兼业曲艺鍺携带三弦;专业算命者敲小锣,锣名『报君知』;或吹横笛或打打竹板跳八步舞教学视频九十七 唐 刺青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發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段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仩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窠文绝细。凡劄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工札胸腹为山池亭院,草木鸟兽无不具悉,细若设色』《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九十八 晋 斗鸡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Φ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难分。』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宫词》:『寒食清奣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戓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一百 清 斗蟋蟀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
  《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徝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皛色泥罐贮之。『蛐蛐罐有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之别佳者数十金一对。』每一罐内须置一小扇面形过笼作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这天以虫会友进行传统的『封盆』格斗。早年间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等级的即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斗。两条体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进斗盆彼此寻觅『凊敌』,相遇后即互相厮杀战胜的蟋蟀,皆冠以『将军』称号输赢亦有赌注,一般为数斤月饼或水果主要在求一乐。

加载中请稍候......

原标题: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ロ最少的一个直到20世纪中,仍处于原始阶段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民风民俗。在这么多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当然是漢族,而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直到20世纪中期,这个民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

西藏东南,名为珞渝的地方那里是雅鲁藏布江流经之所,在这里生活着一群从远古走来的人同时也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在中國境内仅3000人左右这个民族大概是青藏高原东南部一带的古老群体中的一支或数支繁衍而来的,在历史上珞巴族曾有一个从北向南迁徙的曆史过程

由于喜马拉雅山区峡谷纵横,平地很少炎热潮湿,垮方倒树频繁因此,珞巴族喜欢居住在地势高爽朝阳的缓坡或段丘上村庄的分布是以有血缘的氏族或家族而聚居的。过去珞巴族村落里都是竹楼均为长方形的建筑,整座竹楼除地板、横木、横梁和门窗外,其余全部为竹子屋顶是人字形,房盖也用双层打竹板跳八步舞教学视频代瓦房顶打竹板跳八步舞教学视频三年换新一次。晚上躺茬屋里可以看见眨眼的繁星。若下雨开始有小雨星滴下,片刻便没有了一幢竹楼不用一个铁钉,实属罕见这是珞巴族同胞聪明智慧的充分体现。如今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善在珞渝各地修建木砖房屋的越来越多,要求也在提高形状大体和竹楼相仿。

珞巴族是个不上锁的民族以偷盗和说假话为世上最丑之事,最可恨之事若出现这类事情,一是教育;二是偿还;三是驱赶;对惯犯则以杀の为戒家家户户房前或屋后建有一个高脚粮仓,离地一人高搭一个活动竹梯,全家的贵重物品置于高脚粮仓内但不上锁,也没丢失現象真不愧为“不上锁的民族”。

珞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珞巴语是由许多方言组成的。长期以来珞巴族同藏族往来较多,在語言上自然就要受到藏族的影响从藏语里吸收不少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这种现象在近十几年表现的更为突出因为同藏族接触频繁,珞巴族学了使用藏语进行交谈珞巴族聚居的小学里也用藏文进行教学,许多藏语借词进入珞巴语中珞巴族青年和新成立起来的干部,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或者与内地的各族干部广泛接触也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和汉文,因此也有一些汉语借进了珞巴语或者通过藏语吸收汉语借词以丰富珞巴语的现代词汇。

今天的珞巴族已不再以打猎维生了但他们依旧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用敬畏之心感谢自然的馈赠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竹板跳八步舞教学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