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刘正国国的七孔笛可以买到吗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吹奏乐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开有七个指孔的新型 竹笛一一七孔笛。

传统的"六孔笛',(本说明书所述"六孔"、"七孔"等均为指孔)以其 独特的魅力在当今普遍地流行着,成为中国民族民间乐器中最为质朴的经 典之器。中国传统竹笛的这种"六孔"之制,实际上已流传了千百年,几 乎一直保持不变(只是近现代由匀孔易为非勻孔)。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始, 就有不少人对这一管乐器进行过加孔、加键,增长、缩短等各种各样的改 革试验,但都无法取代传统的六孔之制。

迄今为止,对传统六孔笛进行加孔改制的见有各种样式,诸如"十孔 笛"、"九孔笛"、"八孔笛"和"七孔笛"等。其中所见"七孔笛"的主要

形制有两种 一是在传统六孔的上把第六音孔的上方背面增设一个附加音 孔(用上把的大拇指按),以方便筒音的滑音及宫调的翻奏(参见附

图1, 图中36为第六音孔,51为附加音孔);二是在传统六孔下把的第一音孔与 第二音孔之间增设一个附加音孔,以方便半音和转调的演奏,多见于大低 音笛(参见附图2,图中31为第一音孔,32为第二音孔,52为附加音孔)。 上述所有这些改制(包括十孔笛、九孔笛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并不 改变六孔笛的笛尾开设基音孔和助音孔的结构特征(筒音与第一音孔一直 保持着大二度的音程关系),也不能拓宽传统六孔笛的实际演奏音域,只是 为某些转调或指法带来了些许方便,对传统六孔笛的结构和演奏性能并没 有本质上的突破,意义不大;此外,由于附加音孔的增设,对传统指法影 响较大,得不偿失,从而不能取代或动摇普遍流传的传统六孔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保留现有六孔竹笛演 奏技法的基础上,具有更宽音域的七孔笛,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 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施。

一种七孔笛,是基于现有六孔笛的改制,其具体形制是首先废除传 统六孔笛笛尾的全部四个基音孔和助音孔,使管体的长度即为管内空气柱 震动的实际长度,再在管尾与下把第一音孔之间开设附加侧孔一个,起用 六孔竹笛演奏中长期闲置的小指来按闭。所开的附加侧孔位置约位于管尾 距第一音孔的三分之二处。

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是在完全继承和保留传统竹笛的"六孔,,结构 形制和演奏指法的基础上,通过下把附加一个侧孔以取代原有的基音孔和

助音孔的办法,使传统竹笛的音域得以向下扩展一个小三度(可以多出两 三个音)、向上扩展一个大二度(对于梆笛,这种扩展会更加明显),总共 扩展音域达到一个纯四度,实现了中国竹笛在结构形制及演奏音域上千百 年来的重要突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

图1为现有^R术中一种七孔笛的结构示意图2为现有技术中另一种七孔笛的结构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吹孔 2、膜孔 3、音孔(指孔)

31、第一音孔32、第二音孔 36、第六音孔 4、附加侧孔 51、附加音^L 52、附加音孔 6、助音孔 7、基音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的结构形制,以D调的曲

笛为例,其笛尾的制式是附加侧孔4与原六个音孔(指孔)3中的第一音

孔31的孔距约为4. 3厘米(音程关系为大二度),管底口与附加侧孔4的

距离约为8.2厘米(音程关系为小三度),该附加侧孔4大致位于管尾距离

第一音孔31的三分之二处,发音为基本调的"徵"(sol )声(取代原筒音),

新管体的筒音向下扩展为"角"(mi)声,其余上部结构均同传统六孔笛。

该附加侧孔4的设置角度或高度以小指能够自然把持为宜。

本实用新型所述"七孔笛"通过附加侧孔(小指孔)和笛尾结构的改

制(废除四个基音孔和助音孔),在传统竹笛的六孔下^/f身的偏侧面开设

附加音孔一个(小指按孔),管身的长度为管内空气柱震动的实际长度,也

即管长决定基音的高度(无基音孔和助音孔),使传统六孔竹笛在完全保留 原有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其音域得以向下扩展一个小三度音程、向上扩展

--个大二度音程,总共扩展一个纯四度,使传统竹笛的音域达到了近三个 八度。以第三孔为"F"调的梆笛为例其最低音为"d、一字组"的a,而 最高音则达到了 "小字四组"的g ,比传统六孔竹笛的音域整整拓宽了一 个纯四度。

在实际演奏中,若小指不按闭"七孔笛"的附加侧孔,该孔所发之音 即如传统六孔笛的"筒音",所有演奏指法及感觉与传统六孔笛一模一样; 若小指按闭附加侧孔,则可获得向下扩展一个小三度的浑厚低音,还可视 乐曲及多宫翻奏的需要,半闭附加侧孔,获得其中所需的大、小二度音程。 同时,由于笛尾结构的改变,原有六孔梆笛根本吹不出的极高音区的"商" 音也可以轻松获得。

此外,所述"七孔笛"的管尾与附加侧孔的距离还可以视筒音音程的 需要在实际制作中进行缩短(形成大二度关系)或加长(形成大三度关系)。

1、一种七孔笛,包括吹孔、膜孔、第一至第六音孔或指孔以及位于管尾的基音孔和助音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音孔和助音孔由一附加孔所替代,所述附加孔设于笛身管尾端与第一音孔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七孔笛,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孔设于 笛身管尾端距离第 一音孔之间约三分之二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七孔笛,其特征在于所述附加孔为由 小指操控的侧位孔。

本实用新型涉及了一种“七孔笛”,是基于现有“六孔笛”的改制,其具体形制是首先废除传统六孔笛笛尾的全部四个基音孔和助音孔,使管体的长度即为管内空气柱震动的实际长度,再在管尾与下把位的第一音孔之间开设附加侧孔一个,起用六孔竹笛演奏中长期闲置的小指来按闭。本“七孔笛”旨在完全继承和保留传统“六孔笛”的结构形制和演奏指法上的优势,并通过下把位附加一个侧孔以取代原有基音孔和助音孔的办法,使传统竹笛的音域得以向下扩展一个小三度、向上扩展一个大二度,总共扩展音域达到一个纯四度,实现了中国竹笛在结构形制及演奏音域上千百年来的重要突破。

刘正国 申请人:上海师范大学


  • 作者:  刘正国 著 时白林 陆春龄 题词
  • 出版社:  《中国竹笛》编辑部 出品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刘正国

  早报记者 韩晓蓉 见习记者 邱萧芜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刘正国既是古老乐器龠(yuè) 演奏家,还拥有独家绝技“空管吹律”。

  ■ 刘正国可用空管吹音律

  ■ 并擅长演奏古乐器龠

  他可以让出土文物响起美妙的乐声,还能用纸卷成筒演奏出动听的旋律。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刘正国既是古老乐器龠(yuè) 演奏家,还拥有独家绝技“空管吹律”。如今,61岁的刘正国面临退休,他很想将一身技艺传承下去。

  刘正国教授早年习笛,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研究和乐器开发,现为国家一级演奏员,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国家专利乐器“九孔龠”、“七孔笛”的发明人。

  在多年的演奏过程中,他练就了空管吹律这一绝技,可在一根不开任何音孔和吹孔的自然空筒上吹奏出一连串的自然泛音和旋律甚至乐曲。即便是一张普通的纸卷成一个筒,也可演奏出完整的乐曲。

  今年5月,刘正国应意大利等中欧三国的邀请,带领学生赴欧洲进行文化交流巡演,刘正国不仅用中国贾湖的“骨龠”演奏,更展示了他的独门绝技“空管吹律”。

  学会至少要5至10年

  刘正国教授表示:“龠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它和一般的乐器不一样,龠没有吹嘴。吹龠讲究的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用任何一根空管都可以吹奏出美妙的乐曲。而想要完全掌握这门技艺,需要5到10年。”

  “我把这种人类失传了几千年的古老艺术给挖掘了出来,当然想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但是龠这门乐器想要学好又必须下狠工夫。”刘正国表示。目前,刘教授收了一个徒弟,是南京艺术学院一名副教授,此外还有研究生跟着他学吹古龠。

  刘正国坦言:“演奏龠这门乐器,需要一定的天赋。有些人就算花上十年八年,也不一定有所成。我非常希望遇到有天赋的学生,以前曾经有过一个,但是很遗憾他没有坚持下去。”

  刘正国谈起一次在北京举行的民族乐器比赛时曾有一名选手吹奏了龠:“我的绝技对任何人都不保留,只要你想学,我就愿意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济刘正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