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找不到的同学,我想写一篇散文诗精选表达我的心情,该怎样写?向各位大师请教。

在今天,阅读纸书变得有点“过时”,信息传播的更新换代,令人眼花缭乱。读文学经典,还有没有意义?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经典读物?这是许多孩子及家长所面对的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会教学和研究领域为古典文学,他多年来对两个领域比较感兴趣。一是古代小说研究,曾出版学术专著《水浒源流新证》《食货金瓶梅》《物欲红楼梦》《金粟儒林篇》及《水浒西游探源》(论文集)等。另一领域是文学经典的普及与传播,上世纪90年代,曾出版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文学普及读物“文学五千年”系列,后更名为“讲给孩子的文学经典”系列,曾多次再版。2017年,该系列由三联书店再版,分为《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4册)及《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3册)两部分。
近日,侯会做客澎湃新闻()问吧频道,回答网友关于少年儿童阅读文学经典的问题,解答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以及成年人自我教育中遇到的些许问题。以下为问答集锦。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内功大师:您好。我已经是大学生了,可是我经常反思我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在课本上学过托尔斯泰,学过莫泊桑,也学过莎士比亚,但当时完全懂不了,甚至十分抗拒。直到大学重新读起来,才知道有多好。可是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后悔自己的阅读量太小了……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在哪?正确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如何?


侯会:我认为啥时开始读书都不晚。大学如果学文,正是大量阅读的好时机。中小学功课紧,没时间;将来工作,恐怕时间也不多。现在正当其时。至于您想探讨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不是一两句能讲清楚的。总的说来,我倒主张多读点古诗文,我们的语文教育花在白话文上的时间太多了,究竟有没有必要?
泉:孩子四年级,请问怎样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理解能力?总觉得孩子对文章分析能力有限。
侯会:我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有些看法,动不动就让学生分析理解。一篇一看就懂的白话文,偏要孩子说出个子卯丑酉来,对孩子的提高究竟能有多大帮助?我抱怀疑态度。而且一篇好的作品,内含往往是多元的,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强求一致,就更糟糕。语文学习,重在熏陶,从小养成阅读习惯,多读多背,将来受益无穷。
石城瑀:老师好!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呢?

侯会:您这个问题有点大。不过我想作为家长,责任有二,一是营造环境,如果家里没几本像样的书,孩子的兴趣就很难培养。二是家长应起表率作用,家长爱读书的,孩子多半也爱读书。过去总说书香门第如何如何,现在家家都可以成为书香门第,全看家长怎么做。
暑天倦卧:侯老师您好,我的弟弟今年八岁,我希望能从小开始培养他的古文水平。你觉得在他这个年纪背《千字文》合适吗?
侯会:八岁的孩子应该上小学二三年级,文字上已经基本没有障碍,完全可以读读《千字文》《三字经》等蒙学读物。在古代,这两种读物同时具有识字及了解简单文化知识的作用,早的四岁已经开始背诵。好的老师会讲解内容,不负责的老师只是让孩子死记硬背。今天的条件比过去好得多,有各种版本,注释很细。孩子读读大有好处。其实《三字经》比《千字文》更适合孩子初读。
瘸腿橘猫:请问,小学生阅读古文经典,重点是在于学习句读,在于树立三观,在于熏陶文笔,还是在于养成阅读习惯?亦或者是在于其他?
侯会:看来您对经典阅读已经有较为深入的思考。愚见以为小学生阅读古文经典,还是要多读加精读。古今都有很好的选本,如《古文观止》及人教社版的《古代散文选》(是由张中行、隋树森等老先生编选的),最好能背诵一些。读多了,语感也就有了。而所谓明句读、树三观、熏文笔等,尽在其中矣。我前时与一位理科老教授聊天,他是某科中学教材的主编,他告诉我,一些教材编写者文笔太啰嗦,原因是古文读得太少。我深表赞同,古文读得多,白话文才能下笔简练而有逻辑,这也是我一惯的看法。
Alice:您好老师,我孩子今天进入二年级学习,平时喜欢读书,去年一年就读了青少年版的《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平时最喜欢买书回家读,对她的奖励就是给她买书读。不过她识字量有限,但她读的很快,我有意让她读出声来时她就读的慢了,我感觉她不认识的她也顺着往下读,意思她也能讲出来,不知这样可以吗?
侯会:识字应该有这个过程吧?有不认识的字就跳过去,保证意思能懂就行。如果每遇一个生字就要查字典,恐怕阅读的兴趣就要败坏了。但应引导孩子既能速读(这也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听说将来高考语文试卷单是题目就达万字),也要学会精读,找好的文章,一字一句地读,反复读,自有收获。

《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
雨滴囍:侯老师,你提到语文学习重在熏陶,多读多背。我家女宝4岁多,我除了陪她读绘本外,主要让她背诵唐诗,并且以内容形象,叙事性唐诗为主,请问您认为这样做是否符合她这个年龄的特性?另外,您认为还有哪些适合她这个年龄背诵的?
侯会:女孩子读诗还是挺好的。您说的叙事性唐诗是指《琵琶行》之类吗?其实可以多背点短诗,由绝句到律诗,再过渡到长诗。有专家认为四岁时记忆力已达峰值,除了诗,《三字经》《千字文》等也可读读讲讲,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不做咸鱼的大叔:侯老师你好,我是一个农家子弟,从小就喜欢看书,阅读让我有一双看到远方的眼睛,是我内心最丰盈的精神源泉。工作快十年了,看的书从原来的诗词曲赋文学作品到经济哲学宗教历史等各种杂书。困惑来了:阅读量越增长,越觉得自己浅薄无知,越是感觉恐慌越是不敢动笔写字,生怕挂一漏万,还请老师解惑释疑。
侯会:关于读书写作,向来有两种意见。有一种意见是多读,先别忙着动笔。另一种意见是不动笔墨不翻书。这里的“动笔墨”也指记笔记等,包括有了想法及时记录下来,思考成熟也可写成文章。我比较赞同后一种意见。有的时候,写便是一种思考,经过反复思考修改,最后写成文章。

如何选择阅读书目?真实:老师你觉得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算不算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经典?


侯会:我自己很少看武侠小说,有的老师(乃至文学教授)则很感兴趣。我想说,十几岁之前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还是好好打打基础吧。阅读如同吃饭,主食不可缺,副食要多样,武侠当主食就不合适。
Three smile:老师你好!如果让5-6岁孩子读一些报纸及简讯,是不是早点?有声朗读和无声阅读差距很大吗?
侯会:我觉得是早了点。报纸、简讯并无文学性可言,读多了会破坏语感。有声朗读和无声阅读各有利弊。读诗、读美文,还是朗读好。读一般书籍,不但要训练默读,还要训练能精度,能速读。
美丽最少年:若以增强自己的文学表达能力,什么书比较合适多读?
侯会:少年,这个问题我还没想过。读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读多了,不知不觉之中,表达能力就提高了。但也有人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据说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每天早上都要高声朗读法律书,他以此训练自己用词准确,语调铿锵。我在前面还讲过,有位老教授认为,多读古文,可使文笔简洁精炼。
熊:古代经典长篇小说还是太少太少,翻来覆去还是那几本,您提到的古代白话长篇小说有很多,但是不能读啊?太垃圾!
侯会:从整体上看,中国长篇小说起步早于欧洲。如《三国演义》问世于十四世纪初,而西方早期长篇小说《巨人传》,已是十六世纪的作品。西方长篇小说的全盛期是十八世纪以后;中国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差不多是十九、二十世纪(与印刷技术的革新有关)。但确如你所说,后期的作品有粗制滥造的倾向,好的不多,真正称之为经典的,仍只是六大名著、四大谴责小说等。
若蓝:请问教授,给四年级小朋友读经典是读原著好还是读简化的少儿版好呢?
侯会:我们所说的文学经典,一般指诗词散文,古代小说戏曲也包括在内,您所说的“简化少儿版”,是指《水浒传》《红楼梦》等小说吧?我建议还是读原著,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原汁原味才耐读。若只是作一些删节,还勉强可以。如果是用现代语言重新改写过,千万不要读。《教师月刊》七月号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内中就提到这个问题,您可参:.cn/s/blog_4c08bk.html
m:教授您好,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也没什么别的爱好。可能是一直对阅读很感兴趣,我文笔也一直不错,小学二年级就能写诗歌,四年级就能略谈朱熹,和年级的语文老师都像朋友一样。初中的时候沉迷手机,看书少了很多,靠吃老本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但是到高中我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差,可是同时我又重拾了阅读的兴趣,且阅读书籍的爱好也是只对名家名作感兴趣了。现在越来越爱读书,虽然看得比常人略慢,但是每一遍的阅读都让我很享受,然而以前的灵感反而不见。当下又面临高考,全国作文试题一片红,我的思维又被压抑,我感受到它在明显地退化。现在也没有时间读书,我几乎连语言表达都不自然了。我该怎么办,是会一直这样下去吗?
侯会:M兄,您对文学有感觉,也有一定才能,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希望您不要浪费掉(手机要控制啊)。才能往往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充分发挥,您如今读高三,课业重,加之语文课的写作要求又有诸多限制,因而没有“灵感”是很正常的。不知将来的报考方向是什么?如能学文,相信在宽松的环境下,写作能力将很快恢复,甚至突飞猛进,也说不定。
经天纬地qi:儿童在阅读经典时感到枯燥乏味,常常去寻求更加惊险刺激的网文,这是“娱乐至死”现象还是因为孩子的文字功底差导致的正常现象?以后会渐渐好吗?又该如何引导呢?
侯会:您说得是。现在诱惑太多,看网文,看连续剧,打游戏,都是诱惑。您让孩子坐在那里读经典,确实不容易。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观察了解自家的孩子(孩子跟孩子区别很大),看看他的兴趣爱好,学习特点,因人制宜,不要看别人孩子干啥就干啥。二是选择适合孩子水平的经典作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家长适当给以鼓励诱导,不要一上来就背《诗经》背《论语》,搞得孩子因枯燥而失去兴趣。此外,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微醉微醺:三年级小学生,喜欢看《追风筝的人》《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阿加莎侦探小说》,适合吗?有人说太深,可是孩子自己非常喜欢。
侯会:有阅读兴趣是大好事,三年级能读《简爱》,读莫泊桑,应该很不错。家长还可引导孩子多读一些传统诗文之类,多读文言作品,对将来的写作大有好处。现代文学大家,都有很好的旧学底子。
见青山多妩媚:侯老师好,我平时买的书多是经典的小说,但是有同学吐槽说我应该多看看现代文学。请问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侯会:您好!我赞同您的做法。经典是经过读者和岁月筛选的作品,应是开卷有益的。您所说的“现代文学”,意思有点含混。名家之作当然也该读,一些网络作品,就不宜多读,徒占时间精力,我曾说过,那也会“淹死人”的。
韓諾: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我喜欢读当代文学小说,对古典文学是看不透也吃不透,总是觉得食之无味。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推荐的故事性强的中国经典文学?谢谢老师。
侯会:你好。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曲等,不知你对哪些作品看不透、吃不透?其实没兴趣,不读也没关系。也许某一天,因某种契机,突然有了兴趣和感悟,再读也不晚。学习的动力,不光是兴趣,还有好奇心(或称求知欲或探索精神),好奇心强的人,往往走得远,钻得深,成就也更大。
洛阳丸子:11岁男孩儿,平常只爱读搞笑的,或者惊险刺激的故事书,对国学经典无兴趣。孩子比较保守,对未知的东西不愿尝试(不仅读书,包括没吃过的食品也是不会碰)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喜欢读经典名著?比如我个人喜欢《三国志》,适合他这个年龄看吗?或者是否可以适当玩一些文学作品改编的游戏,孩子会因为喜欢游戏进而对同名作品感兴趣吗?
侯会:您说的《三国志》是指史书还是小说?11岁的孩子如果没兴趣,不必强求。孩子的读书偏好有时能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的增长而改变,不必过于着急。通过游戏引导孩子读书,效果不好说。打游戏入了迷,比不读书还糟糕。总之,不宜操之过急。孩子五六年级,可以读读我的那两套书。我的博客里选载过一些内容,可以试着看看,或许能引发一点兴趣。
刘利萍:我女儿十岁刚要升五年级,诗词背了很多,正在看您写的讲给孩子的文学经典,她很喜欢,可是她看四大名著时还是有些费劲,我想问一下,是否我是操之过急了?
侯会:谢谢她喜欢我的书。我自己搞小说研究,对四大名著还是有感情的。但多年来我也有个看法,即初中以下的孩子,可以先不读。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西游记》还是可以读的,此外,孩子们的爱好有差异,对小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但作为家长、老师,则不必提倡及强求。多背诗词,背一些经典散文,好处多多。相信您的女儿一定越来越优秀。
先生张:侯教授您好,我家宝宝今年一岁了,从现在开始我就想让他开始学习,现在能比较听话地坐在我的腿上听我讲绘本。我想等他稍大一点带他背古诗,您看有必要吗?如果要必要,什么时候开始呢,入门应该读一些什么呢。谢谢您啦!

《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
侯会:您好,一岁的宝宝一定很可爱!多给他听听音乐,看看画片吧。以后可以给他读读古诗,古诗词韵律优美,听得多了,自然会感兴趣,不过先不用让他背。有人说,四岁是学汉字的最佳时机,这个我没做过专门研究。但看看周围的孩子,确实有道理。识字后再背诗词也来得及。不忙,孩子学知识的时间还长着呢。
行子:向教授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播致敬!想沾小朋友们的光请教侯老师一个小问题。请问阅读注疏本常备哪些工具书比较好?遇到有不少字词,《辞源》和《故训汇纂》也查不到。
侯会:您客气。《辞源》我用过,《故训汇纂》我没用过。我常用的是《汉语大词典》(12册)及台湾的《中文大词典》(40册),但仍有找不到的字词,没办法。
imagine:老师,我比较喜欢读国外的文学和当代作家的书我觉得这些书籍比较适合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处于小白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当代许多读者的一种现状,但自己又想去接触古典文化却不知如何入手,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老师您能给一些建议吗?
侯会:外国的、当代的要读,古代的也要读一些,打个基础。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主要是一种修养,同时也在培养一种能力。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写得好,得益于他古文读得多。有位学者唐德刚,写得一手好文章。他小时背过《左传》,下笔自然不同一般。
鹿家先生:老师您可以推荐一些耐看的少儿读物么,三年级以上的,现在的小朋友玩手机玩的厉害,放下手机想看书了,又不知道推荐什么。
侯会:家长如果有足够权威(没有对家长不敬的意思),可以给孩子规定玩手机的时间(一天一小时),想要多玩,有附加条件:背熟一首绝句,可以多玩20分钟,背熟一首律诗,可以多玩40分钟。我想说,对于读书还没入门的孩子,要想办法引导、鼓励,加一点压力。至于相关的书籍,现在太多了。我的《讲给孩子的中国文学经典》《讲给孩子的世界文学经典》,既是读书指南,里面也引了大量诗词作品,还有不少小说、戏剧的情节故事。三年级的孩子,可以在家长辅导下读;程度好一点,完全可以自己读。主要是指引门径,了解中外文学有哪些好东西。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1) 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2) 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3)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初一二调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2.B(3分)[解析]“怪诞不径”为“怪诞不经”

3.D(3分)好像身旁没有别人似的;形容从容自若或态度傲慢。词义与语境不合。

4.C(3分)(A.否定不当,去掉“不要”。B.搭配不当,“挑起了……重担”或“承担……任务”。 D.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5、C.(3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

6、(11分,每空一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⑥沈从文,《湘行散记》

7、(1)因为在遗嘱中白求恩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远在家乡的前妻和异国的朋友。这是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体现,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真情流露。(2分)(2)示例:中加友谊世代传。(2分)[解析](2)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对对联应注意之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然后结合材料和上联内容对出下联:中加友谊世代传。

(一)8、 励:振奋(1分)    险:轻薄(1分)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分)

9、(1)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分)

 (2)不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2分)

10.作者就修养和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分)无论修养,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1分)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1分)增强了论述效果。(1分)

11.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2分)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分)

13.突出其丑陋,(1分)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1分)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1分)

14.这样写,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1分)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心灵“不残疾”。(1分)所以人们要“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它。(1分)

15.它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1分)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1分)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1分)猫的心灵是美好的,(1分)所以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16.(2分)提示:根据“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一句来谈论即可。

17、(2分)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8、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1分)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2分)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分)

19、第②段,(1分)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2分)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1分)      20、(2分)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21、评价等级及赋分标准:

一等(46-50分)立意新颖,选材不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表达生动结构精巧,层次清晰

二等(41-45分)题意符合,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语言通顺,用词准确

  表达明白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三等(36-40分)题意基本符合,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感情比较真实语言较通顺,语病常出现,表达较清楚结构较完整,层次稍清楚

四等(31-35分)主题不太合适,中心不太明确,内容不够具体,感情不够真实语言大体通顺,语病出现较多,表达比较含糊段落可以划分,条理不够清楚

五等(21-30分)文不对题,辞不达意,内容空洞,感情匮乏语句不通,用词不当

  表达不清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六等(1-20分)作文不符合写作要求。如:内容透露考生学校、姓名等真实信息;文体超出要求;字数不达要求;恶搞语文等。

七等(0分)题意违法、违纪、违道德;涉嫌抄袭;没有文字等等。

  注:①要求卷面整洁,格式正确,文字正确,规范工整。

      ②对于套写、抄袭的作文,视情节适度降等或以零分处理。

  • 科目:2 来源:全国中考热点 语文 初三 题型:048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美]玛丽·卢·克杜勒

      ①“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②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③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④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姗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⑤我的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姗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⑥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我默默地发誓。

      ⑦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吗?”“你用苏姗娜的那把不行吗?”父亲问。“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⑧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字他没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⑨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他挂上电话后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我回答道。

      ⑩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我们按响了铃。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请进!”他和父亲亲切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于,打开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我心想。

      (11)奏完一曲,他转过身来对父亲说:“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说完他把琴交给了我。

      (12)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我有了自己的琴了!我轻轻抚摸着琴。这把琴是用一种金光灿灿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那么温暖。“多漂亮阿!”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13)我们回到爱丽斯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朝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14)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象。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颏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15)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身着白色队服,我伊然像个女王,坐在小提琴组的第三排。

      (16)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礼堂里座无虚席。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音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17)岁月似乎过得更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18)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19)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每次打开行李布置居室时,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仍然多么珍爱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20)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21)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22)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衬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干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23)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时他竭力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过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25)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轿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我一直祈祷着会有人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26)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七美元”。“真的吗?”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七美元。”我又说了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27)他走后我随即关上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候在车子里。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28)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咔嗒”一声打开箱子。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琴,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1)这篇文章采用________的记叙顺序,以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________的感人故事。

    (2)“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

    (3)第(12)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4)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这种情感的?

    (5)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6)“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7)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出来时,满脑子仍然是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的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在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一定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A 道:“农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B   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C   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D     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黑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 一个被开除的 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的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起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晚上,父亲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酒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 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的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小题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小题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ABCD处。
    词语:轻蔑、凛然、断然、蔑视、哀求、恳求
    小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里活动。
    ①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②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小题4: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小题5: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小题6:文章结果虽出人意料,但文中却多次埋下伏笔。在文中找出运用伏笔手法的句子,写下来。
    小题7:文中的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出来时,满脑子仍然是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的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在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一定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A 道:“农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B   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C   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D     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黑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 一个被开除的 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的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起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晚上,父亲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酒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 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的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小题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小题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ABCD处。
    词语:轻蔑、凛然、断然、蔑视、哀求、恳求
    【小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里活动。
    ①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②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小题4】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小题5】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小题6】文章结果虽出人意料,但文中却多次埋下伏笔。在文中找出运用伏笔手法的句子,写下来。
    【小题7】文中的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 科目: 来源:2011届宁夏甘城子中心学校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出来时,满脑子仍然是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的要挂了。
    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他慌了:“在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一定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A 道:“农家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B   拒绝。
    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C   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班主任D     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黑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 一个被开除的 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但父亲却真的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起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晚上,父亲拿出了珍藏多年的老酒。
    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酒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正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 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的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小题1】通读全文,将故事的主要情节填写完整。
    【小题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ABCD处。
    词语:轻蔑、凛然、断然、蔑视、哀求、恳求
    【小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人物的心里活动。
    ①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四处求过多少人呀!
    ②听到这里,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小题4】文章结尾写到:“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请写出这样结尾的好处。
    【小题5】这篇文章后半部分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小题6】文章结果虽出人意料,但文中却多次埋下伏笔。在文中找出运用伏笔手法的句子,写下来。
    【小题7】文中的班主任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 科目:3 来源:双色笔记八年级语文(上) 题型:048

      “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姆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我的手臂渐渐长长了,也试着学拉苏姗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我默默地发誓。

      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吗?”“你用苏姗娜的那把不行吗?”父亲问。“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字他没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他挂上电话后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我回答道。

      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我们按响了铃。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请进!”他和父亲亲切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一定会叫你大吃一惊。”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子,打开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我心想。

      奏完一曲,他转过身来对父亲说:“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说完他把琴交给了我。

      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我有了自己的琴了!我轻轻抚摸着琴。这把琴是用一种金光灿灿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那么温暖。“多漂亮啊!”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我们回到爱丽斯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朝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像。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颈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身着白色队服,我俨然像个女王,坐在小提琴组的第三排。

      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礼堂里座无虚席。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音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岁月似乎过得太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每次打开行李布置居室时,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仍然多么珍爱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村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用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干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时他竭力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过他。

      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轿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我一直祈祷着会有人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七美元。”“真的吗?”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七美元。”我又说了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他走后我随即关上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候在车子里。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咔嗒”一声打开箱子。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尽,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2)“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

    (3)第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4)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这种情感的?

    (从中体会如何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5)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6)“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7)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 科目:3 来源: 题型:048

      ①1987年,是我生命中的第10个秋天。那一年,父亲被派往郑州ch$u________备单位的办事处,我们的家也从北京迁往郑州。那一年,也是我生命里至关重要的一年。

      ②我们居住的大院子里,都是和我们一样的家庭。即使是年龄相仿的孩子,我们也很少讲话。老老实实地上学、放学、回家、写作业、劳动、睡觉,我们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我们都是孤独而承受着太多期望的一群。

      ③直到1987年的那个秋天,我认识了青福。

      ④青福是我的同桌,一个很喜欢说话的男生。用现代的医学观点来看,他可能属于“儿童多动症”的那一型。他很喜欢问我关于北京的事情,问我那里的路,那里的车和那里的人。其实我什么也不知道,但是他脸上的慕表情还是让我无比受用。加上他层出不穷的游戏花样,同样令我觉得新奇。很快的,我们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⑤我们最喜欢的游戏是打弹珠。在北京的时候,我也曾见过别的孩子在路边玩这个,可是总有人把我拉开,告诉我说这是坏孩子玩的游戏。我从未想到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东西。更不曾料到我会被它完全迷住。我们面对面地蹲在地上,或者跪在地上,全神贯注地盯着某一个彩色的玻璃球,然后,将手中的弹珠轻轻一弹,“砰”的一声,击中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优秀的弹珠,它会有一个战无不胜的名字。我的叫“美洲豹”,他的叫“东北虎”。

      ⑦当然,我们常常会争吵,因为他总是能赢得更多的弹珠,而我总是认为他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技巧没有告诉我,于是每一场战斗结束,我们几乎都会s9________打一番,结果通常以两败俱伤而告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下一次的游戏。

      ⑧在青福的带领下,我还学会了扒拖拉机。在放学的路上,经常会有拖拉机“突突”地冒着黑烟从身边开过。青福总是很轻松地一跃,扒上拖拉机的后箱栏杆,然后回头冲我得意地笑,或者挥手示意我一块儿上。我起先有些犹豫,可是他意气风发的样子实在令人妒,于是,我也模仿着一跃而上。青福发黄的汗衫和我雪白的衬衣,就一起在拖拉机的背后迎风飘扬。

      ⑨记得一次考试,我只得了92分,经过父亲严厉的斥责,我也觉得无比羞愧。在北京的日子,我从来没有低于95分。

      ⑩讲到这里,我一定要说说青福的家。青福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我一直很羡慕青福的父亲不催促他们洗澡,尽管他们兄弟几个的体息远近闻名,但是青福家里的两个女孩却总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尤其是青福的小妹妹,刚刚上一年级,那么清ch8________的一双眼睛,我甚至想过长大以后要娶她回家。

      是的,就在我垂头丧气的时候,迎面走来了青福的爸爸。“小双,怎么了?被老师批评了?”

      “是被爸爸批评了。我没有考好,才92分。”

      “哈哈哈哈……92分?这么高的分数?我家里的5个孩子,最多也才得过88分。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过来和青福一块玩儿吧,青福这回考了86分,我刚刚奖励了他一个新的弹珠。怎样,要不要来试试?”

      那一刻,我真的希望能住进青福的家。

      然而,好景终究是不长久的。父母的工作在刚刚迁入郑州的时候是紧张的,所以,我才有了那么多的机会和青福在一起,尝试种种新鲜的游戏。但是,当他们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而我的学习成绩又直线下降,我的厄运也终于来临了。

      “小双,从今以后不许再和青福来往,也不要再去青福的家!”

      他们毫不怀疑地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交往了青福这样一个“坏孩子”类型的朋友。

      我只能偷偷地继续着我和青福之间的友谊,但是蹲在地上被磨破的裤子和拖拉机弄黑的衬衣,xi8________漏了我所有的秘密。但是1987年的那个秋天,我是那么快乐,那么快乐。

      后来,父亲终于痛下决心,舍弃在郑州已经打点好的一切,将工作移交之后,又调回了北京。我和青福,也就此告别。

      我又回到了1987年之前的生活,孤独的,沉默的。只有在和青福通信的时候,我才感到一些快乐和自由。直到高三毕业,我都和青福保持着信件的来往。真的感谢他写了那么多的信,很难想像,那样一个粗的男孩,文字会那么优美。从1987年以来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他一直都是我唯一的朋友。

      后来,我被送往国外念书,突然就与青福失去了联系。

      再回到北京,是1998年的事了。一天,我在晚报上意外发现了一篇追忆童年往事的文章,那里面如此的情节,弹珠,小双,拖拉机——温暖的情节使我想落泪——不用怀疑,一定是青福。随后与报社联系,终于与青福重聚,当年的顽皮少年,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大学里的研究生了。

      而多年以后,我的父母也意识到当年的错误。因为当年同我一样住在那个大院子里的孩子,大多都养成一种孤僻、清高的性格,而我幸而拥有青福这样的朋友。

      假如没有青福,我的记忆中会不会有过童年般的快乐,我的人生是不是完完整整?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慕(  )  ②妒(  )  ③模仿(  )  ④粗(  )

    (2)给下列拼音处填写汉字。

    (3)第②段中“孤独而承受着太多期望”一句暗示了大院里的孩子们接受着怎样的家庭教育?

    (4)文中讲述了“我”和青福交往的哪些事情?试概括出来。

    (5)你怎样评价青福的爸爸及他的教育方式?

    (6)作者对青福的评价是一个“粗糙”的男孩,该如何理解此词的含义?

    (7)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何用问句?

    (8)文中青福的爸爸和作者的爸爸的个性特征是通过他们的语言描写得以体现的。写出你爸爸的语言,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及精神风貌来。

    (9)想像作者与青福重聚时的情景,选择合适的角度加以叙写。

    (10)我们学过许多抒写友情的古诗,请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要求写出诗题、作者和诗文。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眉山】(2)阅读下面一则幽默诙谐的故事——《接电话线》,按要求完成作文。

    一位年轻律师在城东的一条繁华街道新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他花了很大的一笔资金装修了他的事务所。他又买了一架豪华的电话机,作最终的装饰。现在这架电话机正漂亮地在写字桌上亮相。

    秘书报告,一个顾客来访。对于首位顾客,年轻律师按规矩让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钟。而后让顾客来时,律师拿起了电话听筒,为了给客人更深刻的印象,他假装回答一通极为重要的电话:“尊敬的总经理,我已对他说了,我们只是彼此浪费时间罢了……当然,我知道,好的……如果您一定要坚持的话……可是您要明白,低于2000万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后再联系,再见。”

    他终于挂上了电话,对面那位在门口站着不动的顾客,好像非常尴尬。“请问你有什么事?”律师微笑着问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客人犹豫了半晌,低声说:“我是技术工人,公司派我来给你接电话线。”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自定中心,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讲述故事),抒发感受,发表见解……但一定不要对原材料进行扩写、续写【吉林】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藏族小朋友亮相开幕式  震区孩子们现在怎么样

    2010年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在世博文化中心举行,两位来自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藏族小朋友出现在了舞台上,他们让人格外牵挂。其实,在玉树地震灾区,像他们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下面就让我们来结识两位同龄的朋友。

    才仁措毛,15岁,在玉树结古镇民族中学读初三。地震后家里房子垮塌,教室也转移到学校的操场上。她想去结古镇的安置点当志愿者,可是她的奶奶不让去,让她安心准备读书。他的左手在玉树地震后的一次余震中,不小心被刀割破。

    原仁拉毛,14岁,在玉树结古镇民族中学读初中。目前随母亲临时居住在玉树赛马场安置点,帮助父母照看家里众多的弟弟妹妹。他的父亲在结古镇上班,地震后事情很多,经常早出晚归。过些天,才仁拉毛可能会被送到西宁等地的学校继续读书。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

  • 科目: 来源:学年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陈先生除了数学以外,很喜欢给我讲人生的道理。当然他最强调的还是要做好数学,要让自己有看家本领。他认为课题的选择是发展中国数学的关键。要选择好的课题,不仅需要远见,还需要勇气。他总说,不要盲目地从众于潮流。他是在别人都想去美国的时候,选择了去德国。陈先生选择去德国是为了学习微分几何。微分几何在当时不是最热门的方向。他的这些选择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陈先生胸襟宽广,讲话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他幽默地说,他这个国际数学大师的头衔也不知是谁叫出来的,现在大家都这么称呼他了。先生也风趣地教导我,出了名的人就不能做坏事了,说话就必须小心了,特别是不能讲朋友的坏话,做好人和做坏人的差距往往在一念之间。我知道按照陈先生的标准任何人都应该称为朋友。
    陈先生他总是乐意和社会各界朋友交往。学生记者采访他,他会愉快的接受;中学请他去演讲他会高兴地答应;电视台请他去做节目他会准时赴约;天津市小学生的数学竞赛要用陈省身杯这个名称他慷慨允诺。记得有一次电视采访,女主持人请他看着镜头,他毫不迟疑地说,“你这么漂亮,我当然看你了。”陈先生的幽默和机智使摄影室的气氛一下轻松起来,在场的师母也笑了。陈先生的大师风范,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南开大学很多师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陈先生为人低调,从来不炫耀自己,也不批评别人的数学做得不好或者事情做得不好。陈先生告诫我们年轻人一定不能让人认为你有钱,而且一定要说钱不重要,这样人就超脱多了,问题就少多了。他最关心的还是数学,是他倾注了全部心血创立的南开数学所,其他的一切早已在九霄云外了。
    先生曾主动表示给我写个条幅。1998年我专程到陈先生在伯克利的家中去取先生为我写的条幅。当我看到条幅后,吓了一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丁丑夏书,赠永川共勉,陈省身”。我哪敢与陈先生共勉,所以这个条幅我一直不敢挂出来。先生走了,我把这个条幅挂出来了,算是对陈先生的敬仰和缅怀。
    陈先生常常告诫我,一个人的一生做不了很多事,要有所为就必须有所不为。陈先生说人不能太自私,但也不能太不自私。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有自己。有一次陈先生请我到一家很好的餐馆吃牛排,吃饭的时候谈到国内正在发生的水灾。他说他捐了一些钱,算是表示一点心意,我们在这里吃很好的菜,这时却有人正忍受着洪水带来的饥寒,甚至还有人被洪水吞噬了生命。尽管陈先生平时很超脱,但是我看得出他心中仍然装着我们中国人的事,装着骨肉同胞们的疾苦冷暖。
    陈先生常对我提起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不觉为之动容:“高斯、希尔伯特这些人真是伟大,见到他们真应该给他们磕头。”当我们对数学所的一些事的看法不一致时,陈先生会直言道:“现在我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意见不一样。”我回答陈先生,“虽然我们的意见不一样,但是我们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陈先生听了我的回答很高兴。陈先生对不同意见的宽容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领袖的风范。
    回国后,我邀请陈先生和师母来我家里做客。吃过晚饭后,陈先生兴致很好。一定要看我写的东西。我说,我有空时写写散文和随笔,也喜欢对联,但实在是没有时间整理。在陈先生的逼迫之下,我告诉他,我用了“流水无情”去对“苍天有眼”,并请一位书法家写了一个条幅“须知苍天有眼,莫怨流水无情”。陈先生没有回答我的话,他沉默了好一会,突然说道:“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好。”过了一会,他又重复了两遍。
    有一次和陈先生聊天。他精神很好,感叹到:“怕死的人没出息。”我也是感慨万分,便补充到:“怕事的人也没出息。”先生说:“好!”
    恩师离去了,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伴随我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选自《南开大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主要运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对恩师陈省身先生进行描写,在质朴如话的叙述中,表达了对自己的恩师的无限敬爱与缅怀之情。
    B.大师陈省身先生送给学生永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条幅,用意是激励学生要静下心来,孜孜以求地研究学问,不能被功利色彩所蒙蔽。
    C.陈先生说真应该给高斯、希尔伯磕头,这表现了他对大数学家的极为仰慕,可见他率性的品格,另外,也是陈先生对我国缺乏大数学家的委婉批评。
    D.陈先生不是清高之人。他乐意和社会各界交往,欣然接受采访,慷慨允诺数学竞赛用自己的名字等,表现先生在与人交往时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E.为国内灾民捐款,可以见证陈先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件事恰好构成了他说的“太自私了没有朋友,太不自私了没了自己”的反证。

    【小题2】陈省身先生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陈省身先生为何对作者的“苍天有眼,流水无情”大加赞赏?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认为给数学家写传记,应该突出其在数学领域内的巨大成就,而本篇传记却记述了一些“琐事”,对此你如何认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山西省高二暑假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 500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A.文段开头一句,运用比喻,显示了传主的自信和自谦,并隐喻了传主人生的微不足道。

    B.“蛛丝马迹”一词幽默而又意味深长,自嘲了自己学识水平低下和哈罗公学校长的慧眼。

    C.文段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了自己求学中的尴尬和兴趣爱好,语言诙谐幽默。

    D.文中叙述“背诵”和“征兵考试”两件事,旨在批判当时的教育制度扼杀青少年的个性。

    E、学习英语、背诵长篇史诗、玩锡兵,这些事例隐含着传主的一个观点,学习要有自己的爱好,它关系自己今后的志向和发展。

    F、本文语言诙谐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它折射出传主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

    3.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全文和“补充介绍”,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请分条列举(可联系自身实际)。(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届山西省高二暑假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 500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A.文段开头一句,运用比喻,显示了传主的自信和自谦,并隐喻了传主人生的微不足道。

    B.“蛛丝马迹”一词幽默而又意味深长,自嘲了自己学识水平低下和哈罗公学校长的慧眼。

    C.文段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了自己求学中的尴尬和兴趣爱好,语言诙谐幽默。

    D.文中叙述“背诵”和“征兵考试”两件事,旨在批判当时的教育制度扼杀青少年的个性。

    E、学习英语、背诵长篇史诗、玩锡兵,这些事例隐含着传主的一个观点,学习要有自己的爱好,它关系自己今后的志向和发展。

    F、本文语言诙谐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它折射出传主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

    2.此文诙谐幽默,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试简析它们的作用。(6分)

    3.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全文和“补充介绍”,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请分条列举(可联系自身实际)。(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散文诗精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