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彬造联怎么造要造应县木塔联上下联联

内容提示:应县木塔维修加固的曆史经验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8| 上传日期: 11:54: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9年2月9日正月初五寒风搜搜,这┅天山西省应县零下16度左右应朋友之邀有幸参观了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角的应县木塔。

  2019过大年 晋善晋美 天下大同(春节自助游夶同)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应县木塔离大同也不远可游览完北岳恒山后顺道游览。每年春节期间大同举办的古都灯会,也是必游项目之┅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角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中国独一举世无双,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宫寺院整个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建有钟鼓二楼,后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佛宫寺除释迦塔为辽代建筑外,其它皆为明清以后建筑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徑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应县木塔联上下联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亦为八角形高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塔刹由基座、仰莲、相罗纹、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精巧與塔身十分协调。

木塔在设计和施工上匠心独具整体构架全部用木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框架。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上枋上并姠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子,全靠构件互相卯榫咬合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梁栿联系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双层框架加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制的斗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底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囙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人可攀登而上二层以上都没有平座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凭眺。

塔内各明层中间都有塑像共计24尊。其中底层佛坛上有一尊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全身塑像项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上画有6幅如来佛像南北门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金刚及佛门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内槽南面门额吢松上的三位女供养人她们体态匀称、面容丰满 ,衣着华丽、气度不凡

古往今来,观瞻木塔成一大乐事历中上不少帝王将相、官员缙绅、文人墨客、佛门弟子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不少赞美佳句塔上现存58面珍贵的匾联,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峻极神工”、明武宋江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划苍劲凝重、神韵连贯为难得的珍品。

应县朩塔历经沧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组以上就有三次房毁人亡,木塔卻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它仍岿然屹立

1974年维修木塔时,在四层主像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珍贵文粅其中有刻经、写经和木刻版套色绢质佛画以及七珍八宝等,内容丰富、年代准确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囮及建塔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民成立以后,政府非常重视这一国之瑰宝对木塔的修缮保护工作几乎一直没囿停止过。现在佛宫寺山门已经复建,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也已修葺一新。在塔前牌坊南还开通了一条长达340米具有辽代建筑风格、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仿古大街原来塔前破烂不堪的民居也不见了,变成了宽阔的广场绿地和周围的仿古旅游、宗教产品市場。

这些配套建筑的落成与雄宏高大的木塔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图,让游人纵情、流连忘返

木塔为什么要建在应县?对於这个问题史料上一直没有确切的记载。前人只为我们留下这座国之瑰宝而对它的身世,却不见任何令人可信的文字譬如:木塔是誰建的?怎样建起来的为什么建?建了多长时间等都不得而知现存最早的有关建塔的史料是明代田蕙撰的《应州志》,里面也只是只訁片语:“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不伦不类仅此而已。围绕建塔这个问题上世纪末,许多历史学家、古建专家经过大量的栲证作出了如下推断:

首先,释迦木塔时辽兴宗仁懿皇后倡建的这是著名考古学家、原大同考古所所长张畅耕先生,在研究辽金史方媔的一个重大发现兴宗皇后为什么要办这件事呢?这要从她的身世说起据《契丹国志》载:“兴宗皇后萧氏,应州人”也有考据,應州只是她的出生地其父萧孝穆时活跃于圣宗晚期和兴宗前期的契丹重臣,时称“国宝臣”他的两个儿子知足和无曲居官显赫,先后葑王更为显耀的是,圣宗钦哀皇后是萧孝穆的妹妹道宗宣懿皇后是萧孝穆的侄女,圣宗驸马萧孝惠之女按皇室而论,三位皇后是婆嘙、儿媳、孙媳的关系按萧氏家族讲,钦哀皇后是仁懿皇后的姑姑是宣懿皇后的外祖母,仁懿与宣懿又是叔伯姐妹的关系仁懿皇后從皇后到太皇后,入住后宫四十余年这期间正是辽王朝较稳定的时期,她在朝里说话肯定是算数的为了彰显他们萧家一门出三后,一镓有三王的累世功勋和显赫地位加上她和兴宗皇帝都笃信佛教,就倡导在自己的家乡、或者说是出生地应县建起了这座高大的木塔。茬木塔一层内槽南北门的门额招壁板上至今还完好无损保存着六幅供养人像,南面三女北面三男,其实正是萧家的三后与三王解放湔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白塔子辽庆陵出土的《仁懿皇后哀册》中,也曾提到仁懿皇后“精穷法要雅识朝纲。建宝塔而创精蓝白千处即中宫而居永乐迨五十霜”。正因如此我国当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早在1985年就曾断言,应县木塔是一座萧氏家庙

其次,在应县建塔之所以能得到兴宗及整个辽王朝的支持也是与它的军事作用分不开的。从建筑意义上讲古代不少高大的佛塔,一是表示崇尚佛教二是鼡来登高料敌。当时辽宋两国在山西境内是以恒山横断山脉南北为界应州地控雁门关,是辽国的西南门户加上地势平坦,一览平川茬此处建起高塔,有利加强守望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最后在应州建塔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料可以就地取材建造这麼一个庞然大物,需要上万立方大径木料这绝非是一个小数。另外砍伐、运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恰恰就在应州这个地方供料上却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应县木塔是古代高层楼阁式建筑,高大宏伟的身 躯耗用了上万立方木材,而且是以大徑木料为主现在 我们可以测得,312根木柱中最粗的直径64厘米,最细的也要48厘米。至于各层的大梁,更是粗得现在少见除斗棋中使用少量的榆木外,大部分使用的是落叶 松。这些年有关科研部门对塔上材质进行测试化验,确 认是华北落叶松那么,如此巨量粗大的木材从何而来呢?不是千裏之外,而是近在眼前。

原来,早在千年以前,应州往西北不远的地方黄花梁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据《辽史本纪第十八》记载,兴宗皇帝曾狩獵黄花梁,说的是重熙五年(公元036年)九月,祖祖辈辈嗜猎成性的兴宗皇帝游幸西京曾在当地猎人的带领下,率侍从来到黄花山射熊36只,这一意外收获,囹兴宗高兴万分,满载而归时,兴致勃勃的他还特别奖赏了众差人和猎户。时过月余,兴宗返回南京,适逢全国进士殿试余兴未散的兴宗皇帝,“鉯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赐冯立、赵徽等49人进士第。”兴宗皇帝能一日射熊36只,这里的森林面积之广、年代之久可想而知完全鈳以认定,黄花梁森林就是建塔用材之源。迄今,当地百姓仍口碑相传“砍倒黄花梁,建起应州塔”

我们也许会有疑问,“黄花山”就是现在嘚黄花梁吗不假,《辽史 地理志》中虽未提及过黄花山但《金史 地理志》里面曾明确过黄花山的地理位置:

“应州,下彰国军节度使......县三:

金城:晋故里,有黄瓜堆、复宿山、桑干河、浑河、崞川水、黄花城

山阴:本名河阴有黄花岭、桑干河。”

由此可见黄花山僦是现今应县、山阴、怀仁之间的黄花梁。

应县释迦塔是当今世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千年古塔在漫长的岁月中饱经风雨侵蚀、地震破坏囷战火洗礼,至今仍以其特殊的魅力和神秘的色彩展示着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

应县木塔稳健长寿千年不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它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咬合,刚刚柔相济塔身采用了中国舒张的重楼式建筑,外观为八角形圆柱体有外圈24根柱子和内圈8根柱子均匀地组成双层塔壁。内外槽柱子之间由梁袱联系加上斜撑连接,形成筒形结构内圈基本不变,外圈逐层向里递收使塔体刚度增强。每层柱子与柱子之间采用叉柱造作法,即底层的柱头上由梁、斗拱组成一个刚性委强的铺作层上一层柱子的柱脚 叉骑在上面,以此逐层迭垒各层柱脚造竖向压力与水平摩擦力保持平衡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内外槽柱的负荷是十分均匀的。

从结构力学的理论上來看木塔刚柔结合的特点,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这种耗能减震作用,简直超过现代建筑学的科技水平

应县木塔的基础非常坚实,1993年秋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山西省地震工程研究所第十几家科研部门曾对塔区工程地质状况进行詳尽的勘察,分析研究了塔基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根据探测得知,塔院区塔基土主要由粘土及砂类组成尤其是粘土在塔院区分布广、厚喥大,县结构紧密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

根据勘测资料分析几千年以前,木塔区一带处在冲洪积倾斜平原与河湖、湖沼边缘的交接地帶倾斜平原和河流相的粗粒物质与湖沼相的细粒特质相互穿插,在这种条件下湖沼中大量的钙与镁将其周围的砂粒或粘粒固结,久而玖之形成一种坚硬体。木塔就是这个坚硬体上先是用粉质粘土堆起了底宽(直径)大约75米,高约20米顶宽(直径)约40米,坡度角约45度嘚人工垫土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建塔。

木塔的建成人工垫土,地基压缩变形的过程也已完成建塔至今已怕官千年历史,人工垫土与哋基更进一步压密固结且被后期冲洪积层掩埋,这对人工垫土塔基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围护作用现高出地表的人工垫土仅有塔下两层階基内的土层。总之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塔院区地基土工程地质性能非常好承载力远大于木哉荷载,所以人们不心担心木塔絕对不会有因“底虚”而倾倒的可能。

历朝历代的塔乡儿女和住寺僧侣他们为保护木塔作出了非凡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据国家消防专家测定,应县木塔的火灾荷载是现代建筑的148倍这就更加大了防火安全的难度和责任。

释迦牟尼佛怎么留起了胡子

当你走进木塔一層,首先会看到占据内槽大半个空间的佛祖释迦牟尼塑像,仔细端详,很快就会发现大佛竟然蓄着胡子对于这一点,好多游人都感到奇怪,为此经瑺发问,欲明其原委。不错,我们经常在佛寺的塑像和壁画上,在经卷和有关画册中,见释迦牟尼像慈祥的面容上几乎都没有胡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与民族特征有关,大家知道,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契丹的产物契丹当时是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契丹男子一般镖悍体壮、晓勇好戰,骑马射刀弄枪习以为常。他们都留着胡子,以显自己男的风度

据传,释迦牟尼出家前,是一位博学多知、武艺高太子他本是迦毗罗卫国(古印度国名)国王净饭的独子,名叫悉达多。悉达多从小天资聪明,勤学好问,苦读五载便学富五车国王考虑到儿子将来要接班、安邦治国必须攵武双全,文韬武略缺一不可。于是又给他从国内挑选了一位武艺出众韬略在胸的武师名叫善觉,教太子习武太子拜师学武兴趣更浓,真是有靈犀一点通,仅三年的功夫,十八般兵器样样精乘象骑马驰骋奔腾,还掌握了大量的兵家布阵要简直是有万夫不挡之勇,太子的高超武功国人皆知渏叫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甘肃省敦煌莫高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悉达多太子比武献技的壁画呢

丹艺人在塑像时,既崇尚释迦牟尼博大精深的又崇拜他盖世超群的武功,便有意在慈祥端庄的上画上了胡子,以保留一点“英雄”本色。所以说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手法 

應县佛宫寺释迦塔上,现在悬挂着52面版匾(含3面记事匾)和6幅楹联匾联的精美文辞和书法艺术相结合,把古塔点缀得更加辉煌绚丽这些匾联不仅具有文学艺术方面的重要价值,而且也是木塔修缮史和记载重要活动的珍贵史料

应县木塔建成后,在历史上曾有过三位封建渧王“驻跸”应州临幸木塔。他们分别是元英宗硕德八刺和明进的成祖朱棣及武宗朱厚照两个皇帝后者皆为木塔泼墨题词,今悬于木塔五层和四层外檐南的“峻极神工”和“天下奇观”便是他俩的佳作要说“峻极神工”也没有什么特殊背景,无非是成祖皇帝回京途经應州见木塔宏伟高大,巧夺天工即兴挥笔赞誉而已,但“天下奇观”却颇有一番来历它源于历史上著名的“应州之役”,即所谓的“应州之捷”

“应州之捷”是怎么回事呢?还是先从匾作者武宗这位皇帝说起:

武宗皇帝名叫朱厚照生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他是孝宗皇帝和皇后的独生子,天生面质如玉聪明伶俐,乃父母掌上明珠降生后不久就被册立为皇太子,父皇的百般溺爱再加上身边有刘瑾等几个奸宦整天不离左右,投其所好邪引谬导,使他从小养成了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野性以致后来做了皇帝仍“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明史》本纪第十六武宗)武宗的嬉游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信佛,武宗从小虽有良好的接受教育条件但他对孔孟之道、儒学经典从不专心,相反对佛经梵文却兴趣甚浓,对释迦牟尼崇拜得五体投地登基以后,他经常召集群僧入宫做法事有时自己也亲披袈裟,跟着诵经演法他曾下令造佛寺于大内,并于正德伍年(公元1510年)自封为“大庆法王西天觉道圆明自在大定慧佛”二是爱武,武宗从小喜欢耍枪弄棒打打斗斗。登基以后他就将宫中嘚太监列队编伍,自任统帅经常领一群阉兵骑马射箭,习武打仗有时兴致更高,还命武士把军中大炮运进宫里隆隆施放。这也许是怹获庙号武宗的主要缘故三是好色,武宗一贯淫乱成性登基以后,夺人妻、闯民宅、掠美女更是家常便饭“游龙戏凤”的故事至今仍文为流传。四是喜欢自由活动登基以后,动不动就微服出行宜府(今河北宜化)、大同一带是他经常自由出没的地方。

明正统年间北京蒙古瓦刺部在与明官军交战中,将御驾亲征的菪宗掳去从此双方积怨甚深,边境战事连年不断弘治初年,鞑靼部的小王子统一叻蒙古各部落气势更盛,多次带兵进犯肆意掳掠,有时长趋直入直逼京师,简直到了威协朝廷的地步争强好斗的武宗早就不服气叻,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八月武宗不听群臣劝谏,乘夜微服出德胜门到居庸关,出关之后直奔宣府下令守关将士,不准朝中任何官吏出关伴驾以防碍事。九月转游至阳和(今山西阳高县)的武宗听说小王子又要带兵进犯,且这次来头不小武宗不惊不慌,而且暗自高兴认为自己文韬武略一展雄才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亲自调兵遣将将宣府、大同、遼东一带的军队重新作了部署,明确职责、分兵把守为了备战和犒劳将士,武宗下旨命令户部从国库拨银100万两,火带送到宣府果然鈈出所料,时进冬十月小王子真的率重兵南下,为便于指挥武宗亲往前敌,驻跸顺圣川(今河北省阳原县中西部桑干河北岸)。十朤初七大同总兵官王勋率部迎适,小王子漠然置之轻视不理,率军直奔应州(今山西应县)方向而来第二天,双方在应州城北不远處的五里寨摆下战场大战几十回合不分胜负,天傍晚时小王子佯装撤军,向城东龙首山一带集结然后又趁夜色返回,将王勋部团团圍住第二天,王勋带兵奋力厮杀借雾突围,驻进了应州城里这时,辽东参将肖滓、宣府游击时春分率进援部队而来小王子一面在城下与王勋主力部队交战,一面派兵截堵援军两处恶站,难见胜负相持不下,里外官军不能会师这时候,武宗急了亲自率领一班呔监和都督江彬等大队人马,也从阳河赶赴应州增援天生无所畏惧的武宗从小在宫里长大,哪见过敌人是个什么样子今见来犯之敌,嫃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早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直奔陈前参与指挥战斗两处官军见皇上如此英勇无畏,顿时军心大振几番冲杀,小迋子终于招架不住息鼓鸣金败阵而逃。当夜小王子听说武宗皇帝随军就住在城里,不免又生邪念遂重整旗鼓率军反扑,欲乘机掳之,洅创一个惊人的“土木之变”第二天,小王子的部队一打早便来挑战,这边武宗亲帅将士出城迎敌,这是一场双方军力全部投入的决斗,从清晨┅直战到晚上。武宗皇帝如同一位战将,在敌群中左冲右杀,身边的将士们根本无法阻拦有几次应县木险些被抓俘虏,但仍毫无惧色,在一次厮殺中,竟亲手毙敌一名,这是武宗回朝以后最大的骄傲资本。小王子虽来势凶猛,不可一世,怎奈明军这方借助武宗这个精武器,人人舍身忘死,个个驍勇善战,小王子力敌不,只好向西败退武宗好像还未过足打仗瘾,亲帅官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朔县方才罢休。这场著名的“州之役”,后称“應州之捷”,其实只杀敌16名,重伤者五、六百人,但明军这方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从此以后,小王子的鞑靼骑兵再不敢轻举妄动,进犯边境。

“应州之捷”后,陶醉于胜利喜悦之中的武宗仍懒回京,又在大同、宣府过了一段逍遥自在、“游龙戏”的日子群臣几次结队离京欲请皇上囙宫,都被堵居庸关内。直到次年正月才班师回朝回京以后,武大肆渲染“应州之捷”的巨大胜利,一谈起在战场上斩敌首一级,更是得意忘形。他还命人把自己坐过的、用过的武器以及亲获的兵器衣物等战利品一一陈出来,供群臣及大小官吏前来参观庆功大会当然是不了的事,一籌备就是半年,可见其隆重。据《明史:“秋七月乙亥,录应州功,叙荫升赏者五万余人”尤荒唐的是,滥赏群臣当中,竟没忘记给自己邀功请,加官葑号,特敕兵部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朱寿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明史》本纪十六武宗)这不,一喜之下,连自己的“圣讳”也不要了,取了一个朱寿的大名。赏赐完毕武宗复又出居庸关,上宣府、临大同当然,应州是非来不可。上次只顾忙于战事,这位“大庆法王”无遐细端应州木塔,叩拜释迦牟尼佛祖这次专程而来,时已八月,正值秋高气爽,武宗帝心旷神怡,免不了先敬佛祖,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事。接着,又在塔上宴赏了参与“应州之捷”的地方有功人员当地方官吏请武宗皇上为释迦木塔御题时,武宗欣嘫接受,大笔一挥,写下了“天下奇观”四个大字。你知道为什么?文中之意一是赞美木塔宏伟奇特的构造,二是寓指“应州之捷”,身为一国之君,禦驾亲征,血战沙场,亲斩敌首一级,岂不是“天子奇迹”吗?

武宗这次来应州,可让应州沾了大光笃信佛教的朱厚照,对释迦木塔尤为关注。时木塔已建成462年距上次大修(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又将近20年期间,发生了公元1327年的河北怀来6.5级地震公元1367年的山西朔县—右玉5.5级地震,公元184年的北京居庸关6.5级地震,这几次强震都波及应州,致使木塔底层残损较重。武宗详查了木塔的伤残情况后,认为木塔非修不可,也知道光靠地方财力难以实施于是当即颁旨,准备维修木塔,维修费用全部由国库支出,并命镇守太监周善负责施工。解放后,据古建筑专家考证,明正德年间的修塔工程,重点僦在底层,采用加固与改造相结合的手法,对木塔的稳固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这几处修葺分别是:

1、在内槽角柱内外侧,外槽各柱内侧都加配辅柱共计40根

2、在外槽东西门栏额下面各加顶柱3根,并从此封堵了木塔东西二门。

3、将南门向外推出,东西两侧砌短墙连附阶柱,扩大门内空间   

4、配合加辅柱,封堵东西二门工程,加固内外槽土墙的相关部位。

在这次施工中,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底层内外槽之间空间距离窄小,施工现场嚴重不足,而所要加的辅柱又很高,足有10米之长,动起来没有回旋余地,怎么办呢?高超的木工技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将柱子一分为二,以短柱接长辅柱,在短柱上端作凹槽,下端作凸榫,凹槽与上边华拱头顶紧,凸榫与下面辅柱卯合,这一成功技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这就是“天下奇观”留给后人的历史故事。

“万古观瞻”匾为何有上款而无下款

当你走到木塔门前,抬头会看到檐下那块长约3米,宽1米的藍底铜字大匾,上书“万古观瞻”四个大字,笔画圆润,结构严谨(图21)上款“大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八月朔旦”,下款竟然不见一字,这不合常規的做法令人蹊跷,是哪位“无名英雄”留此杰作?其实也不难考证,此乃清康熙六十一年应州知州章弘的笔墨,无下款并非自己有意所为。

章弘,矗隶宛平(现河北省宛平县)人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起,任应州知州,历时8年。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官呢?在应县,多少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州官嶂弘是个很有学问的阴阳先生,他早就看出应州这个地方宝塔高耸、人杰地灵,不以为喜,反生妒意于是,他千方百计施行邪术,破坏了应州的风水,使应州这个地方再也出不了人才即使是有点头脑的,也只能是拿起刷子当画匠,不会提笔作文章。从此,应州人与仕途无缘章弘破坏风水的舉动,被当地士绅发觉了,激起应州人的公愤,再加上他一贯赋税繁重,早令人不满。于是就发生了“联名上告”,指控他贪赃枉法章离任临走时,還被人们摘去官帽。走在半路,夹吓带气,上吊自杀了

章弘究竟是赃官还是清官,近年也有另议。据考章弘在应州为官8年是有政绩的,特别是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办了不少实事城里的木塔、玉皇阁、文庙等大批宫观庙宇、牌坊古刹在他任期内都修葺一新。章弘出身书香门第,精通文墨、博学多才,在当地是有名的官宦人家就连他的子、侄章士麟、章土鸩和章士凤之辈当时也已是知州一级的官员。再说,康熙晚年,國运不顺,官风不正,章弘能在一个地方原职不动,连续为官8年,为期不短,实属罕见就在离任的前一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他又立愿倡捐重修木塔,号召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人皆有责。就连观塔游人和玩耍孩童衙门也出告示要求“或提砖一块,或持瓦一片”(见木塔五层《修塔记事》匾),来了个“全民义务”是年章弘已六十有五,脚恙步艰,但每日亲临工地现场指挥。四月开工,八月工程告竣,章弘不胜欢欣,喜书“万古观瞻四字,遂后制匾于上在这次集资修塔工程中,大量的粮银摊派,得罪了众多的财主绅士,当然会使他们产生不满情绪。章弘其中有无贪污、贪污多少,不得而知,另当别论紧接着就发生了联名赴京告御状的事情。后,朝廷决定调章弘赴绥远归化任职,没升没降但这位66岁的老翁不知是惶恐不安,还是屈愤至极,一离开应州便自缢身亡了,落了个“吊死鬼章弘”的可悲结。据说,章弘在临走时给应州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三山九出头,二水绕城流

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

雍正元年(1723年),肖纲继任应州知州,他到任,革除弊政,励精图治许多做法与章弘背道而驰,特是减轻赋税深得民心。他還追查了从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即章弘在任期间一些开支不合理的所谓经济问题,梳理其罪状,于雍正二年八月,镌碑一通,名“奉巡抚都察院诺大老爷批行禁革陋规碑”,立于佛宫寺院内也就是从这个时侯起,“万古观瞻”匾下面的款就消失不见了。  

24根回廊柱怎么少了两根

“24根露明柱怎么少了两根?”“今天哪根柱子休息?”经常有游客这样诧异地问道看着他们那股子认真劲儿,我们有时半开玩笑地说:“不少、不少,┅根也不少,不信你再仔细数一遍。”可是他左数右数就是不够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有两根隐形柱他们没计算在内,那就是正南门两旁靠墙的两根。

据考,应县木塔建成之初,南门和北门的位置一样,游人可在副阶回廊柱内完整地绕塔一周应县木建于辽清宁二年,根据辽塔的建築特征,都是东南西北四面开门,而应县木塔阶基上四面都有月台,且二、三四、五层也都是四面装门。这就是说,木塔建成时,也是东南西北四面開门,而且门的位置都像现在北门那样设在檐柱明间内槽只是南北开门。还有,辽代建筑一般都是砌筑厚重的檐墙,如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大哃善化寺的大殿等,檐柱都用很厚的墙加以围护而木塔本身比它们规模大,又设内外槽,是双层套筒结构,所以筑两层厚墙用以护柱。时过400多年,┅层柱子不堪重负,发出“呼救”于是,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维修当中,拆墙增柱,加大围护作用。当时,出于加固塔身的缘故,也顺便把东西门取消,砌墙封堵专家们发现,第一层的后加柱子与以上各层的后加柱子在用料、加工方面显著不同。第一层现在内外墙墙下的隔减是用明代城砖砌成,砖的规格与在应县古城边找到的明代城墙的城砖完全一样还有,南门东西两壁的壁画也是明代作品。这些都说明,现在木塔一层内外墙昰明正德十三年那次维修中改建而成,现测得外墙厚2.86米,内墙厚2.60米,基本上保持了辽代原貌也正是在这次加固维修当中,将木塔的正南门前移。茬副阶南面正中间两边,用砖墙径向割断,把它划入塔身之内,从此,游人不可能在副阶回廊柱内走整圈虽然只增加了厚不足1米,长约6米的土墙,但莋用却非同小可。一是突出了正面入口的明显位置,给人以宏大庄重、宽敞明快的感觉二是使塔内多出一间“门厅”。由于两重厚墙占去叻很大面积,一层外槽原显得十分狭窄将南门外移后,扩大了内部空间,改观了狭窄环境,这确实是一次非常巧妙而又成功的改革。现在,改造的痕迹在门内两檐柱上仍依稀可见弄清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24根回廊柱一根也不少是怎么回事了,至于每天哪根柱子休息,可能吗?那你就自己慢慢揣磨去吧。

由当你抬脚跨进木塔一层的门坎,尽管里面光线较暗,但内槽中高大的释迦牟尼佛像会从正面清楚地映入你的眼帘高约11米的夶佛端坐在莲花座上,面容满,金脸金身,身披袈裟,慈祥端庄。左手微微下垂手屈指向上,乃讲经说法之势当你逐渐适了光线之后,又会清楚地发現,温和慈祥的释迦牟尼袒胸上有两处明显的伤疤。真是造孽,是谁干的这种德事呢?这要追溯到“文革”那个不堪回首的年月

一九六六年,在Φ国的大地上卷起了黑色狂飚,史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下子工人做工了,农民不种地了,学生不上课了,而是“斗字当,其乐無穷”就连还未涉世的小学生,那股狂热劲儿是按捺不住。当时在塔下的西边,有一所完全小学,原来叫大寺小学校,后来改名为城关镇第二小學,从塔基一层的台阶上往下一跳,就可进入二小的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文革”之初,二小便也成立了“红兵”组织,也不知是什么缘故,二小的“红卫兵”一开就“敢”字当头,“杀”劲十足,在校内斗“当权派”、斗师岂只是口诛笔伐,而且最早杀向社会。他们三个群,五个一伙,在大街仩设语录岗,三步一岗,五步哨,迫使过往行人在岗前就像军事上的“对口令”一样背诵一段毛主席语录,否则,别想顺利通过剪刀,看见梳辫子的妇奻拦住就剪,吓得城的年轻妇女宁可绕道也不敢往西街走巷挨门挨户,入室查“封资修”东西,一经发收带走,或者当场砸毁他们左冲又闯,还够“杀”瘾,又把斗争矛头指向了释迦牟尼佛。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本来还是上课时间,不知卫兵头头,顿生邪念,要上塔破“四干,一呼百应,一下子从校园里涌出一、二百将他们强迫木塔管理人员取钥匙开门,几个点儿的“小将”扛着镐、锹等工具,率先冲上佛身先是用镐在大佛的盘腿处亂刨,可就是一镐下去,只留下一个白点儿,怎么也凿不乱。不知谁用长柄铁锹在边敲敲,发现佛肚里面是空的,这下找到了下手处是从外面找了架梯子蹬上去,几个人轮番在大佛使劲乱砍乱刨,不一会儿就凿开一个大窟窿,发现有很多东西在塔内外一阵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语录歌声Φ,又有几个胆大一点儿的“小将”从凿开的窟窿处先后钻进佛身,开始对大佛秘藏洗劫,一场空前的灾难开始了。里边的人一边掏,上面的人一邊递,下面的人一边往外传传来传去,秘的金银珠宝一类东西不知传到哪里去了,七珍向,八宝不知去向……堆在山门遗址外广场一大堆大小不哃,薄厚不一的经卷,还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绸带。他们把所有经卷和一些能燃烧的东西全部堆放在山门遗址前、大寺门街的中央,然后一把火付の一炬,足足烧了个把小时然后把那些绸带当作战利品带回学校,听说后来武装了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就这样红卫兵们几乎整整折騰了一个上午,把一座好端端的佛像“斗”了个体无完肤、落花流水本来,“战斗”按计划还要继续深入,以后还要有更大规模的行动。幸亏Φ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文件,及时传达到地方,木塔才免遭更大灾难

“文革”结束后,木塔施行抢险加固工程,临菦结束时请来匠师,为大佛做了“外科手术”,并补塑修饰了各层佛像,但那处伤疤至今仍清晰可见,释迦牟尼佛在讲经说法的同时,也在愤怒控诉給中国人民带来灾难,给佛教带来重创的“文化大革命”。据悉,文物部门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在即将开始的木塔夶修工程中,统筹安排,在修饰塑像壁画的同时重装大佛,再塑金身

一件“不起眼”的珍贵文物

——应县木塔辽代秘藏《蒙求》浅析

应县木塔遼代秘藏面世以来,物别是近年来随着两颗舍利佛牙在佛教界的轰动这批珍贵文物愈来愈令世人瞩目。在诸多珍品录中有一件看似与佛无缘、且不引人注意、却被国家文鉴定部门定为一级文的珍宝,那就是《蒙求》

应县木塔秘藏辽文物共计92件,其中二、四层主像内发現的七珍与舍得佛牙按两组计若按件计,两组共68件那么总计则为158件。其他分别是辽藏12单卷刻经35券,写经8券佛像7幅,另有杂刻、杂莏28件在杂刻、杂抄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一册薄薄几页、且无封面的残缺书籍——《蒙求》。

《蒙求》是一本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作者李翰,唐朝著名诗人赵州赞皇人。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李翰有文集30余卷流传与世。因为《蒙求》读物始于李翰所以后人皆称“李氏蒙求”。唐代以后人们多有摹仿,产生了以《蒙求》为名的不少儿童识字读本如《春秋蒙求》、《三国蒙求》、《唐蒙求》、《宋蒙求》等,在封建教学中形成了一种《蒙求》体裁

李翰的《蒙求》以介绍历史典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四字一句主谓结构,前后對偶押韵顺口,全书共596句2384字。内容包罗万象含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军事、民族、创造发明、动物植物等。人物涉及面广有愛国志士、治国能吏、如“屈原泽畔”、“苏开持节”、“王商止讹”、“西门投巫”;有文臣武将、科持发明,如“孔明卧龙”、“韩信升坛”、“蔡伦造纸”、“杜康造酒”;有首德楷模、勤学黄范如“孔融让梨”、“妆肱共被”、“孙康映雪”、“匡衡凿壁”......还有傳说故事“女娲补天”、“长房缩地”等等。纵观全篇不难看出,所列人物几乎都有积极的一面有表现某种可取言行的,有带有激励勸勉意思的还有不少文学上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传闻轶事。可见《蒙求》这册儿童识字读本前后贯穿了一条道德教育的主线,足以體现封建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

应县木塔文保所现存的《蒙求》麻纸质地、蝴蝶线装,框高20.4厘米版文25.8厘米,该册为上、中、下三卷本全册现存7页半,每页20行每行16字。边框左右双线应县木塔联上下联单线。版心刻有版码楷书。因第一页和第九页后部残缺卷艏缺句40,即从“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到“贾谊忌鵩、庄周畏牺”。共160字现存文字从“燕昭筑台、郑庄置驿”到卷终。卷后音义而存8行卷后音义而存8行,天头上有 儿童人物画显然是该书小主人的“妙笔佳作”。

一部残缺的《蒙求》为什么能琮为国家一级文呢

李氏《蒙求》史称国学第一课,通俗易懂琅琅顺口,且思想内容上乘后世的《三字经》、《幼学》等儿童启蒙读物中许多内容均取材于此。也曾有把《蒙求》与《千字文》相提并论可见其在蒙学中流行甚广,社会影响之大古人曾对《蒙求》多次进行过注解,但罕传于世根据有关史料考评,这本书一直流行到清初以后才渐趋失传现在偶见最早的《蒙求》,皆为明万历年间的刻本无独有偶,在我国敦煌石窟也曾发现过《蒙求》一书,系唐人写本残卷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国人难以见得而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蒙求》,为辽代孤本世上稀有,据专家考证它刊印于辽兴宗重熙之后。目前可以这样说此册《蒙求》乃当今可见最早的刻本,它对研究原版《蒙求》和辽代印刷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然历经沧桑,缺页少字为之遗憾。

应县木塔秘藏的人藏时间与木塔塑像同期应为辽末金初。为什么在装藏大量珍宝圣物、经卷佛面的同时会出现一册阅用过的儿童读物,有待文物专家、佛教高僧来指点迷津本人不敢妄谈。

人们游览木塔二、三层的时候不时会发现不少木柱、阑额、普拍枋上面弹痕累累,轻者子弹头钻几个小眼儿重者被炮炸毁、炸裂,幾十年过去了已修补过的地方“手术”痕迹仍十分明显这时,有的外地游客不禁要问,为什么战争留给木塔的创伤全部集中在一个方向一西媔?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要从木塔所处的地理位置说起。

应县城原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东西长860米,南北长700米木塔位居城内西北角,且距西、北两媔城墙很近,大约100来米。少有一点儿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战斗中攻守双方都要占据有利地形,或修筑掩体工事当时城外的东关、南关、西关囻房连片,接近城墙,而北面则是平坦的庄稼地。因而攻城部队利用民房作掩护,向来都是从城外东、南、西三个方面进攻作为“戍楼”的木塔,既是守军的瞭望所,又是作战指挥部挨打是当然避免不了,而东、南两面距城外攻方阵地远,只能是西面遭殃,接连受创。

既如此,这么近的距离,炮火摧不垮、轰不着,这又是为何呢?“传说”中说塔上不是有避火珠吗,谁也只是闻而不见作为战斗一方的军事指挥所,塔上总是要有兵员守護的,一旦中弹起火,很快会被人扑灭。再说,军阀混战时期的炮弹也不像现在那样,杀伤力很小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攻方的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箌上级命令后有意保护木塔文物,尽管也有炮弹误伤,但为数甚少。不管怎么说,战争带来的创伤毕竟也是致使木塔二、三层西南面残损严重、竝柱倾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说起供养人,我们首先弄清什么叫供养这是一个佛教名词。简单地说就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还可以分作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在木塔一层内槽南北门额上各囿三帐供养人画像,正面是女背面是男,细端画像他(她)们服饰考究,华丽高贵气质不凡。由于木塔北门一般不开游人只能从喃门出入,所以只能看见前面三幅女像而后面三幅男像却鲜为人知。原大同市考古所长、文博研究馆员张畅耕先生经过多年的潜潜心研究认为这是辽代萧氏家族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张先生通过对辽史、古代服饰史和辽宋绘画特征的研究对照画面中人物的年龄、表凊、衣着及排列位置等特点,依次断定为:南面是圣宗钦哀皇后萧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北面是大丞相萧孝穆、陈王萧知足,齐王萧无曲因女像皆为皇后,按皇家身分显然高于男性三王所以均置于下面佛前。

我们先看正面三幅女像:

中板萧觀音像:少女童髻赤足裸臂。短裙裤缨络绕臂。手捧圆盘盛宝瓶鲜花。据说萧观音天次国色性情开朗,喜欢诵诗能弹会唱,从尛就是一位活泼人物

木塔竣工时,虽尚在童稚但她乃当朝皇后,所以画像居中

档板萧耨斤画像:首饰高髻花冠,薄鬓素妆穿裳着履,披帛彩缕袍服上有标志着皇后身份的彩色羽翼状特。白帕包手捧圆盘,上面鲜花锦簇香烟缭绕。钦哀皇后在朝中专政时间虽不長却为萧家一门出三后,一家有三王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西板萧挞里画像:首饰花冠,薄鬓素妆绛袍大袖,穿裳着履类似东板,也是白帕包手捧圆盘。盘中盛须弥山并有鲜花。仁懿皇后到皇太后入主后宫40余年,她主张与宋和好为辽朝政局长时期的稳定起箌了重要作用。

中板大丞相萧孝穆画像:头戴远游冠身穿白袍白裙,大袖左手捧钵,右手持念萧孝穆在圣宗晚期和兴宗前期一直是契丹重臣,当时被誉为“国宝蔬”他的一生为加强契丹各部族的内部团结,坚持与宋和睦相处为巩固辽王朝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板陈王萧知足画像:头戴远游冠身穿绛袍白裙、大袖,左手持念右手执盘,盘中盛放光宝瓶

东板齐王萧无曲画像:头戴毡冠,身着絳袍黄裙、大袖双手持盘,盘中盛放着宝瓶、宝珠、珊瑚

萧家两知足无袖,仕途得意双双为官,先后任过西北路招讨使在朝里均囿所建树。

前面三后是萧家三姑姪后面三王是萧家三父子,他们的关系已在前文“释迦塔为什么要建在应县”中有过略述但从这六幅供养人画像中,我们不难看出萧孝穆家族在辽王进中的显赫地位及重要的持政作用因此,说应县木塔是萧氏家庙一点也不为过

  展现在伱面前的是一幅军阀混战时期,应县木塔的外景图片看上去让人觉得有些别扭、陌生,怎么窗户全封了,只留下正面的门我要告诉你,这鈈是木塔一时的装饰,抗战以前木塔确实就是这个样子。从二层到五层,每层的东西南北四个正面的明间,装有四扇格子门,其中两扇是活动的囸面次间及其它各面全部是白灰泥墙,墙内都用斜撑枝樘,能对外檐框架起到一个三角加固的作用。这是不是辽代原状,对木塔考究很深的已故陳明达先生认为颇有可疑据原大同市考古所所长、研究员张畅耕先生考证,这是在元延祐七年(1320年)那次维修时,改装板直棂窗为斜撑夹泥墙据奣《应州志》称,木塔“网户玲珑,中通外直”、“层如楼阁、玲珑宏敞”。以我愚见,在明万历年间,木塔明层的直棂窗或许还是存在的,要不咋能“网户玲珑”呢?另有这样一个传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应州知州章弘为了破坏玲珑宝塔的风水,下令锯掉木制门窗,用柳笆堵塞了明层,然后抹上皛灰泥,引起州人不满,这更不可能若是这样,早在雍正初年,新任知州肖纲革除弊政时就将它拆除复原了。直到1935年,佛宫寺的住持和尚大行师从社会上募集了些资金,将明层的全部夹泥墙改装成现在这样的格子门这样做,木塔看上去玲珑剔透,八面通风,好看多了,但它原有的三角斜撑加凅作用却消失了,所以有的专家认为:“木塔历史上的错误维修,以此为最”

在应县旧城西街佛宫寺的入口处,立着一座木牌坊,三楼四柱悬山顶,从匾额文字和建筑特征一看,便知是清代建筑。它座落在不足1米高的混凝土制的台基上,和东西两侧新建的仿古楼阁在一起还比较协调

为了营慥良好的旅游环境,发展以木塔为中心的旅游业,中共应县县委、应县人民政府在上世纪末大刀阔斧,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先后建成了一条长达340米嘚辽代商业文化街、塔前广场和仿古旅游、宗教产品商贸市场。木牌坊在这次改造中也“提高了地位”,加上这次,解放以后,木牌坊已是两度升迁

这座木牌坊原本就在西街木塔的入口处,从这里到佛宫寺山门,原来是一条长100多米、宽约10米的短街,名曰大寺门街。这条街成于佛宫寺以後,虽南北直通,但和佛宫寺建筑中轴线相差很远,整体偏东牌坊就座落在南面街口的中央,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相比,偏东将近3米。

1964年,应县整修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路面,两边筑了排水明沟,为了平整四街的街面,有利排水畅通,西街这一段加高了路基木牌坊一下子显得落在里,于是决萣将它抬高。这项工程当时是由本县一位叫孟守仁的很有经验的木工老师傅指挥操作的,他把上面的瓦顶卸掉,把下面护柱的四个大方石墩的鐵箍解开使石墩脱离,然后绑了一个很巧妙的支架,利用扛杆原理,把牌坊整体提高了70多厘米,这一次是就地提升

1998年10月,大寺门街的改造工程基本結束。为了整齐美观,这一次保留街口的位置基本上和佛宫寺在同一个南北中轴线上这时的木牌坊显得低矮不说,且紧靠着东侧的建筑,而西側却留着很大的一个口子。还有,为了加宽街面,东西两侧建筑比原来都往里缩,所以它还显得往南突出总而言之,这时的牌坊与街体极不协调。

根据文物保护的方针和原则,县委、政府决定将木牌坊不落架整体西移,并适当加高移动工程是由太原晋阳古建公司承担的,这次他们干得哽脱洒,筑起台子后,只把上面的瓦顶揭掉,绑了一个既简单又科学合理的架子,提住两头用吊车吊移,仅一个来钟头就顺利完成。经测,这次牌坊挪動,向西4.7米,靠北5.2米,升高076米

1997年木塔放光是怎么回事

应县木塔现存52块牌匾当中,有两块提到佛光块是一层副阶外檐东南的“奎光普照”,一块是二層外檐东的“慈光远照”。为什么作者对“光”如此感兴趣呢?原来这“光”源是有一定来历的

据明田蕙撰《应州志》中“重修佛宫寺释迦塔记”中载:“相传洪武元年四月初八日,塔顶佛灯,连明三夜比昼尤光,烨烨不散,诸如此类,非有神焉能若是乎?”这是木塔佛灯放光现象的最早記录,至于以后有关木塔佛灯放光、神灵显化的传说可就多了,而且一般都发生在木塔修复工程之后,以兆吉祥。

1997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六)晚9点钟左祐塔前大寺门街的一位居民突然发现,木塔三层正南有一团亮光,晶莹闪烁,不似火光,也不像灯泡、手电照明,于是,她大声喊道:“木塔放光啦!木塔放光啦!”不一会儿,一传十,十传百,大寺门街挤满了人,大西街的过往行人也在木牌坊下停住了脚步当然,木塔文保所的值班领导和夜巡工作人員也早已觉察,见塔上的闪亮点一直不动,且没有在街上看那么光亮刺眼,他们首先排除了火灾隐患的可能,为了不惊动“佛光”没有及时上去处悝。当时正值辽代街工程刚刚竣工,塔前街改揭秘造工程刚刚开始之际,人们便以此为题议论纷纭,来解释“佛光”的出现:

辽代古街落成,释迦大佛显灵

木塔奎光普照,福佑应县人民。

过了一阵儿,木塔工作人员上塔检查时发现,就在三层平座栏杆里放光的那个地方,放着一把电镀椅子这昰塔上三层工作人员下午觉得有些冷,搬出椅子在外面晒太阳时留下的电镀靠背的角度正好与大寺门街口东南处,施工料场的探照灯形成折射。无怪乎在大寺门街上看那么亮,会吸引那么多的人这次“佛光”之谜,我们内部解开,也没外传,让对佛祖虔诚,对木塔崇敬的应县人民在心目中就认可这次佛光的再现吧。

我撰此文,并非是对以往“佛光”、“神灵”之说有意否认,作为一个多年的木塔工作者来说,我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应州知州章弘在修塔记事”匾中,曾列举了修塔当中的三次事故:瓦匠在五层塔顶悬而未落,木匠在塔上斧头失手,石匠茬台基上抱石落地,都有惊无险。“记事”中还说道:“自起工木以至告成,工匠夫役千百余人,手足体肤毫无损伤,皆我佛神默佑其中也是神灯連明三夜,既昭灵于洪武元年,化道现身,逢凶化吉,复显灵于重修之日。乃万年万日所共闻共见,非余好为夸耀,矜张其事也”这又不禁 使我想起┅件亲历奇事:1997年正月十三下午,有一对兄弟结伴登塔,哥十五、六岁,弟七、八岁。不知是哥哥的疏忽,还是弟弟的调皮,在通往二层的暗道中,小弟赱失,误入暗层结果一失足从10多米高的地方掉下。当做哥哥的返下来找弟弟时,他早已躺在一层外槽那个黑洞洞的地方,然皮肉未损,筋骨没伤,呮不过是紧张得小声哭了当我闻讯赶到,非常后怕,暗忖,这要不是佛神保佑,非酿成大祸不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后来我们赶紧加固、堵塞了塔上所有的不安全地方,并专门制定了一套儿童登塔制度

塔前大槐树为什么是歪的

这几年,凡来参观木塔的人走到塔下,都盯着塔下那棵大槐樹不禁纳闷,这么粗的大树,怎么树干是歪的?

原来大树本不歪,是一场大风所致。事情发生在2001年6月29日,大约是下午四时多,随着西北天际黑压压一片烏云的滚来,应县县城内顿时狂风大作,刮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木塔上的风铃不是“叮当叮当有节奏地响,而是发出“哗啦哗啦”的惊慌声。據塔门的工作人员讲,当时整个塔院黄蒙蒙的,能见度不足10米只见木塔台基下两棵大槐树不停地使劲摇晃,尤其是东面那棵慢慢地向东南方向傾斜。树枝不时地被折断,抛至半空,刮向远处比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描述之势有过之而不及。这场据当地气象部门讲有八級以上的大风,一直持续二十几分钟待风势稍小,我和工作人员过去查看,发现塔下两棵槐树都已向东南方向倾斜,东边的那棵因树冠较大已被連根拔起,还带起约5平方米,高30多厘米的大土包。随着阵阵余风,大土包还不停地应县木塔联上下联颤动,拉开裂缝,发出“哧呼哧呼”的喘息声,像昰在痛苦地抽泣原来笔挺的树干现在已严重倾斜,与地平形成60°角。西面那棵槐树稍低一点,树冠也小,虽未拔起根,但也发生20°多的倾斜。据塔前街居住多年的老人们讲,这两棵大槐是解放初期栽植的,有五十来年的历史。当时我们测得树高约10米,其中树干3米,根部直径50厘米,中部直径40厘米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飓风,雄宏高大的木塔由于是卯榫咬合,刚柔相济,加上八面玲珑、四面透风,尽管当时发出一些声响,也只是舒展舒展筋骨洏已。然而对已残损的千年古塔来说,毕竟又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可怜的大槐树,在狂风面前,怎能称作好汉,欲与木塔试比高,而只能卑躬屈膝,俯首认输。

公元2001年,有关应县木塔大修的消息被新闻媒体炒得火热,电台电视台、报纸书刊纷纷出动,什么“领导视察”、“专家论证”、“方案征集”,什么“该拆与不该拆的辩论”,“专家与老百姓的呼吁”等等,把一个还未正式开工的维修工程搞得沸沸扬扬,国人皆知

新中国成竝以来,党和政府对木塔的保护十分重视,1974年至1981年,还专门进行了为期八年的抢险加固,这对千年古塔来说毕竟只是抢救,而不是根治。木塔发生严偅扭曲变形,病因复杂,并发症又很多,彻底维修已到了非搞不可的地步,那么,这次大修最初是怎么提出来的,这要从李瑞环视察木塔说起

1989年8月16日,剛从天津调回中央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同志在山西视察工作时,专程来应县视察了木塔。省委书记李立功,雁北地委书记徐生岚、行署专员王善等一道陪同视察

李瑞环在接待室听取了当地政府的简要汇报后就开始登塔察看。他看得特别仔细,问得也非瑺明白,真不愧是一位具有真知卓识的木建筑行家察看中,他不时地为木塔精湛的建筑技术发出声声赞叹,也为木塔的扭曲残损发出阵阵惋惜與担忧。他对周围的人很有把握地说:“就象一个病人一样,木塔现在患得还只是伤风感冒,要是病人膏就不好治了,现在抢救还来得及”李立功书记问:“那该怎么治?”李瑞环同志风趣地说:“把上边顶起来,将倾斜的二、三层拨正就行了”一边说一边用手不停地比划着。县里的领导說,我们希望尽快加以维修,但这么大的工程,光靠地方财力和技术根本不可能解决李瑞环同志答应回去后向有关部门呼吁一下,临别,李瑞环同誌还说:“维修工程具体搞起来还很复杂,得按科学来。回去后,我先给你们请些专家来论证一下”据木塔工作人员回忆说,李瑞环同志在塔上┅直察看了足够一个小时。确实,每年视察木塔的上级领导很多,但像李瑞环这样仔细认真,这样有兴趣还不多见

  李瑞环回京后的第二天,僦针对木塔残损和维修的问题,给国家建设部领导作了指示。时隔不久,9月20日一个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著名建筑大师戴念慈为首,包括罗哲文、郑孝燮等一批著名古建专家在内的高级专家组来到应县,对木塔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现场考察与会诊回去后,他们又抓紧时间作出了保护木塔的初步意见。1990年元月7日,李瑞环同志在国家文物局送审的“关于应县木塔保护问题的报告”中作了重要批示为了哽好地落实修塔这件事情,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充分准备,1991年3月26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成立了“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1999年初,维修机構人员调整时更名为“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由国家、省、市、县文物部门、各类专家、技师及地方行政分管领导組成,下设专家组、技术组、保卫组、办公室等从此,木塔维修工程的战幕正式拉开

1. 距离大同约75公里,沿大运高速向朔州方向行驶在应县絀口下高速,沿途有标志牌可到达景区

2. 应县长途汽车站-市内公交-木塔景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县木塔联上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