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借我八十万?哈如何在上万条评论里找到我自己己都觉得可笑,太想有一个正常的生活了

说在前: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电影完整基于"丹麦女孩"的小说改编而成,并非真实事件.而本文为三月份影片制作期间,笔者搜集到的关于人物原型的真实故事,评星为当时的期待值(必须评分才能够发布,现在已不可更改).内容并无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真实的故事即使放在现代,也仍充满着离奇和边缘的色彩,是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电影版本中出现了许多妥协. 上个月,小雀斑Eddie Redmayne荣膺87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后,进展缓慢的<丹麦女孩>电影计划终于被提上日程,而主角就是这位新晋影帝.这是

没有梦想的懒人 评价:5颗星

这对艺术家相识于学生时期,后来于1904年成婚,婚后一起工作,共同办展,感情颇为甜蜜,然而,这段感情在不久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在当时的主流社会中极富争议的话题.一次格尔达的模特缺席,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替代.于是,Gerda想了一个主意,她央求自己的丈夫Einar穿上丝袜.衬裙与高跟鞋来当她的画作模特.Einar一开始还是有点抵触的.但模特一做就是几年,让Einar渐渐开始习惯,并从心底里开始觉得扮作女人.骚首弄姿是一件很舒服惬意的事情,他开始主动起来.这次意外令艾纳多出一个女性人格"莉莉&quo

小亚亚。 评价:5颗星

这部电影是根据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艾纳尔·韦格纳真实的故事改编的,虽然对男扮女的事件习以为常,同性恋,双性恋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但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情有独钟,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很新颖独特的电影题材,也是一个完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再加上由奥斯卡最佳导演汤姆·霍珀的倾心打造,新晋奥斯卡影帝"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逆天的演绎让我对这部电影更是期待. 电影的开头讲述了一对很恩爱的夫妻,她们幸福甜蜜,一起并肩画作,过了七年之痒,他们还能爱得让人如此羡慕.她们一起参加了各种聚会,眼里眉目都是对对方浓浓的爱

阿芙乐尔 评价:5颗星

出乎意料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更深刻的不是女主而是女配 谁说The Danish Girl 只能指女主 没有Gerda lily甚至不会穿上女装 脆弱善良如普通女孩 她也乞求过"give my husband back" 即使lily与其他男子纠缠 她未曾接受hans 这才是爱 我敬仰的那种. 给五星 是希望电影能影响到更多的人 lily被各种医生视为"同性恋""精神分裂症"是很绝望的 可以反观现实 当今多少人高抬LGBTQ大旗 却看不起或误解TRA

人类的创世传说里,有一个小岛的传说是这么写的,神在造人时,让婴儿自己选择性别,然后神给ta性别. 可万一,神打了个盹,偷了个懒,花了个眼,给错了呢? 又或者,本来就没有性别之分.在原始时代,简单的人类用最简单的方式,划分出了生理构造不同的人类,并加以"男女"用来区分,然而这种落后的性别划分不管从心理学,社会学还是任何角度来看,都太简单了.简单到完全忽略了基因,性格及其自我认知.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要坚持这种愚蠢的性别划分吗? 在看电影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心痛.心痛妻子和丈夫的永别,

白色的福特汽车在小区里扬起一阵风,你走,带着黑色皮箱,留下雪白的纸和脐橙. 北京的阳光虚幻般美好,我按下了play 键. 丹麦女孩. 是的,风云变幻的丛林,还有你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我知道,那种美,容易致命.然而,更加致命的东西,叫做偏见. 最初,我们接触到的讯息,分为黑白,极为明晰.但是,随着成长,似乎有些经验变成了套索,它禁锢我们的思想,扭曲我们的动机,甚至,试图指手画脚去篡改或评判他人的人生. 这,的确过分了. 我想1933年的<man to woman>,在当时那个时代,不啻为一枚深水炸

花痴袭人 评价:5颗星

导语:一部奥斯卡最佳导演与最佳男主角强强联手的"冲奥"力作:一部集结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演员的LGBT影片:一部讲述跨性别艺术家另类人生的传记电影--本期<麦田电影院>将带你走进上世界20年代的丹麦,观览北欧的自然风貌,感受油画般的唯美镜头,聆听扣人心弦的配乐,看<国王的演讲>导

Lily一直在,若没有戈尔达男人般的性格,她或许也不会在艾纳身体里睡那么久.     抽走心跳永远比无法忠于灵魂温和得多.     或许每个人本都是分裂的,因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自私到只爱自己,爱别人也是因为能愉悦身心,还是爱自己.     Lily不像我们这般自私-容许自己安逸地不去挖掘另一个自己.     我这般不自知地苟且偷生,Lily这般真诚地追随造就她灵魂的每一丝空气-

蓝莓柠檬水果茶 评价:4颗星

我知道这部电影属于LGBT题材,但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喜欢上了艾纳和格尔达的配对.我在看它之前没有看过剧情简介,也没有阅读过任何形式的剧透.所以随着剧情地慢慢展开,我渐渐开始怀疑,格尔达到底是不是个les.我一度以为她是,我以为她会爱上莉莉.但是等整个故事讲完,等莉莉闭上眼睛的时候,我才明白,格尔达爱的一直都是艾纳.她乞求莉莉将艾纳还给她,又因为艾纳的消沉最终还是选择了让他变成莉莉.艾纳和莉莉此生最高兴的那一刻,却是格尔达最难过的时候.她无法放弃艾纳,即便她知道属于艾纳的那一部分正在被莉莉蚕食.但

首先,服化道到摄影,不用说,都是精致到教科书级别的,奥斯卡必须有.审美上很享受,个人觉得比<卡罗尔>都要美,都要耐看.特别是女主Alicia,被拍出了古典美的极致境界,非常迷.而在剧作层面,主要是以人物的内在变化推动剧情发展,正是导演汤姆霍珀最擅长的,起承转合自有韵律,即便对变性人本身略有心理障碍的人也能轻易代入.(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小雀斑的表演,这毋庸置疑吧!)在我看来Einar和Gerda之间的情感异常真实且强烈,从情感束缚到后来的互相伤害,直至两人都遍体鳞伤了还在互相打气,只因抑制不了自

ダメ人間 评价:3颗星

Einar Wegener,上世纪30年代知名画家,性别认知障碍者,首个接受变性手术者,老婆Gerda也是画家,还对老公延展出来的女性人格有百合倾向.这么一大堆好素材,摆谁哪里能出不来效果,也就是想不明白,究竟是要多不走心才能漆成这种款式的花瓶子.<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导演Tom Hooper这次交出的奥斯卡命题作文并没有打动人,充其量只能说是四平八稳,毫无惊喜.是,画面是很美,小雀斑也很美,然后呢?通篇浮光掠影,人物却充斥着与我无关的浅白.电影并不是靠着丹麦好老婆面对困难不

电影的剧本是最大的槽点,比如缺乏对夫妻相识相爱的交待.对Lili变性的心路历程没有渐进式的铺垫,甚至,有意回避了男女主人公心理阴暗的一面,以及当时社会习俗对变性人的疯狂抵制,所有这些让Lili的性格无法很立体的展现出来.相反,艾西莉亚·维坎德在电影中的表演内敛而细腻,演技婉转而不夺惊雷,这种了无痕迹的表演才是最体现演员功底的地方.

Wegener.埃纳尔和格尔达是一对甜蜜恩爱的画家夫妇,由于妻子格尔达取材的模特不够亮眼,她的画作

徐汇猪婆 评价:3颗星

先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优点吧.首先摄影和配乐还是很美的.但看多了略带复古.灯光昏黄阴暗的腔调,其实也就免疫了.其次化妆比较细腻.从艾纳一开始穿女装的拙劣搭配,到后来熟能生巧.渐入佳境毫不费力的玩转各种贵妇风,然后是做完手术后的苍白脸孔.最后要夸一下小雀斑真的是蛮拼的.从在镜子前面自恋的欣赏自己的身体,再到进妓院去模仿女人妖娆的肢体动作,都可以看的出来.但所有的优点,并不能盖过这部电影的硬伤.男变女之间的角色转换太突然了.艾纳喜欢穿女装,真的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一夜之间就着迷了.完全没有经历过一个时间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在上映前确实是做足了噱头,世界上第一个变性人的故事是近期总能让观众高潮迭起的LGBT题材(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这几年突然间大家就像赶潮流似的扑向这类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公共场合大声谈论宣告支持,好像在极力标榜自己的平等自由博爱...有些用力过猛,显得稍稍莫名其妙且可笑),预告片精致唯美的画面和流动煽情的音乐,小雀斑主演又是女装登场立马引一大票人猛增期待大开他会不会一人拿下奥最佳男女主的玩笑.不管是哪个原因,总之我也是这帮被吸引的人之一,进场前心里还满怀期待的乐呵着,可是看完后我真是像

千千她妈 评价:3颗星

汤姆霍珀是我比较不喜欢的著名导演,不喜欢他是从<国王的演讲>得了奥斯卡开始,我是挺芬奇<社交网络>的,直到今天我还是觉得<社交网络>更胜一筹.之所以对汤姆霍珀是不喜欢而没沦落到讨厌是因为我还挺喜欢<悲惨世界>的,但可能是因为那里面的音乐而不是电影本身. <丹麦女孩>真的很难看,难看到我坚持看完是因为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好,我想看个究竟.究竟是小雀斑演得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摄影好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小本来客串所以大家说影片好?究竟是

圣诞节当晚,我去香槟的艺术电影院看了<丹麦女孩>.预告片已经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让人惊叹的演技,还有本身话题性强,够吸引眼球的主题--世界上有记录的第一位"变性人",很多观众和我一样,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观后感并没有那么畅快,舒适吧顶多.(喝一口牛奶)纳仔先一条条讲哈~ I 莉莉·艾尔伯莉莉·艾尔伯(Lili Elbe)出生时是个男孩,名叫埃纳·莫恩斯·韦格纳(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艺术界,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风景画

肥嘟嘟左卫门 评价:3颗星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述变性人的电影,它讲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做变性手术的人.大多数人可能难以理解他(她)们的感受.变性手术十分痛苦,无法被理解十分痛苦,忍受异样眼光和议论十分痛苦,而这些加起来,都不如人格和身体的性别分裂带来的痛苦.否则,他(她)们也不会做此选择了.想象一下,我是男性,如果我一直被迫穿女装,以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和参与社会生活,将是多么的痛苦.而他(她)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倒错,那比起服装和身份,又是何等的变本加厉.不用说更深的心理层面了.这便是我如何理解这部分人士的感受的.

跨性别话题于电影其实完全不是新鲜事,无论是小众大众,大牌演员,大牌导演都有涉足跨性别话题的电影,其中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品,且年代跨度也不小,所以这部丹麦女孩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我实在是很无语.好吧,一个新近人气导演,一个新科影帝,从影子都没有就开始锁定各种关注,事实上也因为这样的关注度让一个本来很有看头的故事糊掉了,真心可惜.      我其实挺喜欢电影的色调,明亮,浓稠,华丽,慵懒,非常符合欧洲人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格调.但是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什么,所有的情节都是一抹而过,小雀斑各种美嗒美嗒美美嗒,

布景是美的.造型是美的.音乐是美的.人都是美的.只是对于我,这是一个无比揪心,孤独,凌乱,黑暗,甚至是丑陋的故事.所有小心翼翼的遮掩,都像片中Lily和Gerda中间挂起的薄纱,明知世界已经崩塌却还详装镇定.剧中Lily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言语挑逗,最后被拳打脚踢.导演将这一切最后设定在一个环形露天剧场,Lily倒在中央,构出又一幅美丽的油画.全片自始至终Tom

冲着小雀斑来的 可惜这次有点失望了 电影大部分都是浮在表面上的华丽的表演 可是故事打动人的地方却没展现出来 Greta的心理活动描写也是够少的 书里对Greta背景的描写居然一点都没有 这个剧本真的是 一言难尽 一星为Lili Elbe本身 一星为女主演技 一星给Eddie的女装扮相

子曰无涯 评价:3颗星

我不懂什么拍摄手法艺术角度人性之类的,单纯从我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来看,女主人好到近乎圣母,男主几乎是个小白莲. 我看了开头十分钟觉得男主帅,女主美,颜值都棒,画面好看.看了一下豆瓣还有人差评我觉得不科学,看到一半,三观炸裂. 从男主第一次扮女装个别人接吻被女主看到之后,我的三观就开始崩塌.自己男人背着自己和别人接吻,这是出轨吗?!这必须是啊!男主顶着莉莉的名头硬生生把女主头顶绿成一片草原啦!东撩撩,西撩撩,男主表示:这都是莉莉的锅,和我无关! 女主真是大度,不论男主作什么妖,即使已经心里很难受了,

再来一瓶 评价:3颗星

格尔达的情感线比艾纳的更清晰,艾纳这个人物甚至还不如金星有个性.人物动机和心理如果不交代清楚,就会让人物变得偏执,无法让观众产生共鸣,更无法移情于他.何为交代清楚了人物动机?使人物行为合理?比如格尔达近乎崩溃的那晚,哭着问莉莉:"你能让我的丈夫出来吗?我需要我的丈夫."莉莉表示"对不起哦我不能哦",格尔达狼狈不堪地去找温柔稳重且关爱她的男二汉斯,几乎是出于本能地抱住了他,而后情不自禁却尽量克制的和他接吻.取完暖,清醒过来,落荒而逃.这个细节很好,从事情开始失控后,格

这位公子 评价:3颗星

这电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起了一阵鸡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阵钢琴背景音乐中抬头微笑的画面简直让我像中了一枪.鸡贼如我,都决定等到上映的时候无论如何要去贡献票房.但正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现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没有勇气说我会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Tom Hopper一向擅长于导演这种历史题材,但其实当初去看悲惨世界,我就没法被他折服.对画面,场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偏电影最重要的任务--讲故事,他却好像总是没什么才华.The Danish Girl也是如此,本来最期待的部分就是E

汤姆·霍珀一直是一位个人很喜欢的导演,从之前国王的演讲到悲惨世界无一不体现着他对场景的操控力,作为一名男性导演,最为不易的是他对观众感情的煽动,每一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论拿的是小金人还是钻石人都掩盖不了一个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观视角,说人话就是:他直男癌.国王的演讲--讲诉了约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帮助下克服各种生理心理问题,在公众前完成演讲的故事.为什么这部影片没有看出导演的毛病呢?人家是国王啊,额,对了,人家是个雄性国王.然而,当今社会,观众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这

leee_托福你个小 评价:3颗星

第一次在豆瓣写只是觉得TH导演辜负了这个故事昨晚去查了GERDA本人的经历,本人是les[双]那么,一切都好说了.[我这个假设估计也是半真半假]1902,EINAR和GERDA 相爱结婚.1912 LILI 诞生,两个人到巴黎.1930,因为性别无法继续[丹麦不允许两个女人的婚姻]1931 LILI 因为手术死亡,GERDA立马回丹麦一股子百合味GERDA本人的作品我也看了,先锋大胆,表现女性的情欲,以及两个女人的春宫图在那个年代,可以画出这种作品,想必是敢于表达情欲的勇敢女性怎么想,都觉得LI

本来期待艾迪·雷德梅恩演技再度大爆发,结果本就单薄清秀的外形其实反而很好的帮助他演绎了这个角色,相比之下我倒是更想看汤姆·哈迪或者马修·麦康纳来演"丽丽",至少会很好笑......附上浓妆,穿上长裙,带上假发,然后就是害羞的傻笑,游移不定的眼神,嘿我说这个角色的挑战程度比霍金至少差了至少两条街.此外,影片差点就成功的让人讨厌上丽丽小姐,特别是最后不听劝告硬要手术的时候,为了表现忠于自我,也不用在变性后把智商也变低吧,导演和编剧真是没安好心啊.        艾丽西亚·维坎德演这种有点小

抱着12分的期待去看这部电影,收获的却是7分的心情.我想可能是因为受了Carol的影响吧,特别渴望看到一部精致的电影,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我承认小雀斑的演技自是没话说,女主同样表现出色.但是!故事太半吊子了!有种不着力的感觉,想要宣泄的情绪没有宣泄出来,硬生生地给憋了回去.于是去查了下原型,顿时大开眼界!导演和编剧居然放弃了一个本身那么具有挖掘性探讨性可以深深进入那个倒错的混乱的扭曲的世界的契机.而去另外塑造一个温馨感人甚至是模范的故事,简直令我气结.个人认为,按原型来看,女主比男主更有意思更值得

上尉是郑处娇妻 评价:3颗星

和两位PhD同僚看完之后,我的内心一串666666和2333333.不是很能理解后面的女生一直在抽抽,生怕自己回豆瓣打个两星三星会被豆瓣的"政治正确"吐槽致死.还好豆瓣的网友三观都还是比较正的.这是一个1920年代的故事,可是我们是在2015年拍这个故事.我们的诠释,可以更体贴一点女性吗?在看影片的时候,因为编剧的原因,我一丝一毫没有办法感动.It's always better

影片的开始是令人艳羡的画家夫妇,有才,有钱又有名.两人不同的是einar是那个瞩目的为人称赞的画家,而Gerda是活在einar才华阴影下的画家和深爱einar的普通女人.在einar被高调称赞的那个画展上,Gerda眼底露出一丝失落,转瞬又恢复为丈夫高兴的小女人.晚上回家时,Gerda在大街上大笑嘲讽着画展上称赞einar那个人浮夸,却又能与einar亲密无间.Gerda一直矛盾,einar一直很乖.在朋友的聚会上,作为一个模范丈夫,einar毫不羞涩地直白表达对Gerda的爱意,说到两人的邂

[丹麦女孩]你来自丹麦.故乡如你笔下一幅凝重而悠扬的油画,而你也恰似妻子笔下的油画,色彩艳丽却不染俗尘.指尖抚过纱

结婚彩礼,离婚返还问题!您好;男女双方结婚男方家婚前给予十万彩礼,婚前男方说没钱买家具,所以女方借五万,男方答应婚后还(心想着女方嫁妆过来还还掉)女方结婚前一天给二十万嫁妆给女儿(因女儿不在家用母亲身份证存,存折名字是女方母亲的)半年期间男方一直未有稳定收入,女方收入还行所以家庭支出大部分女方支付!最近感情一直不好,经常吵闹... 展开

结婚彩礼,离婚返还问题!您好;男女双方结婚男方家婚前给予十万彩礼,婚前男方说没钱买家具,所以女方借五万,男方答应婚后还(心想着女方嫁妆过来还还掉)女方结婚前一天给二十万嫁妆给女儿(因女儿不在家用母亲身份证存,存折名字是女方母亲的)半年期间男方一直未有稳定收入,女方收入还行所以家庭支出大部分女方支付!最近感情一直不好,经常吵闹的双方要求要离婚~男方提出要归还彩礼!!我的问题如下;1.因家具借的五万块-女儿拿出自己的两万块和男方结婚当天的见面礼两万块还给母亲(见面礼男方两万多,女方8500)另一万男方至今未还!!这个怎么鉴定?2.女方婚前给予女儿的嫁妆二十万(说明是以后小孩的教育基金)但现在没有孩子!男方是否可瓜分?3.结婚半年内男方没什么收入,靠女方工资及结婚见面礼剩下的一万块支撑!要说的是男方从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一直未上班,现在才开始上两个月的班~工资才领一次就两千多,但他自用~可刚被他告知在女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去年谈恋爱期间欠下外债一万多,不知真假?因为大部分外出开销都AA只有双方不在一起时在异地,男方一直跑来找女方的往返路费这些能算是共同借贷嘛?女方有无责任一起承担?4.在男方没什么收入的情况下女方婚后的工资是否作为共同资产?请您详细解答!!谢谢!!

  我的文章,很多上面的人都能看到,有的在内部刊物发表,有的被相关领导批示过,也有政府部门联系过我,还有智库针对我的文章发表过评论。

  所以这一篇,我也希望能被看到。

  这一篇讲下,作为一个看好国家前途的中产阶级,对目前的中国有哪些不满意,仅代表我个人看法,我自认为还算努力,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甚至14个小时很正常,做事情到凌晨两三点是家常便饭。

  但我说的这些不满意,都是凭借我个人努力无法改变的,必须寄希望于国家行动起来。

  我自己觉得,中国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按照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直接影响民族前途命运,正在不断恶化,大家却都觉得不是问题,觉得不重要,没有意识到严重性的问题;

  第二类是全国都知道很重要,都知道要努力解决,但是路却走错了的问题;

  第三类是全国都知道重要,都在努力解决,而且总体在改善的问题。

  一、我们先说第三类问题,也就是“有欠缺,国家重视,正在改善”的问题:

  这个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这也是最不需要担心的问题。

  我国目前在经济水平上,确实和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但是我国目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上下都在追求发展。

  我之前写过很多文章,关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其实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在很多方面有不足,有的还差距极大,中国在中高端产业方面一个个的拿下来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技术一突破,中国的规模优势简直是无解的存在,我自己观察过很多微观的例子,中国的技术公司,在萌芽突破期和产品认证期经历的时间最长,而一旦度过了这个漫长的成长期,技术和客户认可上获得突破,一般几年之内欧美日同类公司就会被迅速打垮,开始退出,转行,并购或者破产。

  我极少看到,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公司在同一技术水平线上的时候,日本美国欧洲公司还能很好的活下去的,无一例外走向衰落。

  像LED芯片产线上最昂贵最为核心的MOCVD设备,全球本来是德国爱思强和美国Veeco两强,但如果看爱思强的财报,2017年一季度来自LED行业的营收还占到44%,到2018年第一季度来自LED行业的营收就只占14%了。

  这家公司本来主营业务是生产MOCVD设备,因为中国中微半导体的崛起,该公司不得不开辟新业务,在MOCVD设备领域淡出。

  在举例高铁的例子,我国实现技术突破之后,目前的世界已经形成了中国和欧洲对决的局面。世界四大轨道交通公司,分别是中国中车(601766,股吧)(/2418187.shtml

  今天可以说,很遗憾,我认为

内地一线城市已经在去往香港模式的路上,二三线城市房价这两年也在猛涨,数亿中国人涌入一二三线城市,参与永无止境的牢笼游戏,大量的努力成果在激烈的互相竞争中被白白消耗。

  本来三个人各有一百万,可以买3套房,通过控制的方式,3套房变成只有2套,于是变成了2个人各自花150万元买了2套房,生活品质并没有提高,而付出的成本则大大增加,剩下那个人只能租房住。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严厉口号,但是我没有发现任何关于改变土地供应基本政策的内容,所以我认为,这个遏制还是在以现有空间进行调控为主。

  三、第一类问题,人口三大结构(宗教,民族,年龄)失衡

  这是被人们忽略的问题,也是在民间和庙堂都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

  但是我要说,能够伴随人类几千年,而且对人类社会破坏最大,最难处理的问题,就是以宗教和民族为核心的人口问题。而这类问题的特点,是一旦形成规模,则极难平和的根治,就跟癌症一样,只能以对身体伤害极大的化疗来解决。

  我国的主流文化人群,是占人口93%的无宗教信仰者(盖洛普国际2014年底数据),和占人口90%以上的汉族人口,这样的结构是我国无宗教文化和种族冲突的人口基础。

  除了人口的宗教信仰结构,民族结构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年龄结构。实话实说,在人口这个千年大计问题上,人口的宗教,民族和年龄三大结构的处理上都是有问题的。

  我国应该促进宗教世俗化,促进宗教中国化,引导青少年在成长时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远离各种宗教学习班,成年以后再自主选择宗教信仰。

  必须引导我国的宗教信仰者,有文化自信对外来宗教进行中国化改造,使之适应中国的土壤,正如当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中国化改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思想,最终获得革命成功,马克思主义也获得了发展。

  换句话说,要引导我国的宗教信仰者怀有这样的思想:是我作为中国人将外来宗教进行改造,而不是我作为中国人被外来宗教改造,作为中国人的我是主体,不适合中国国情的糟粕宗教理念,应该予以抛弃,这样宗教也才能够拥有更长远的生命力。

鼓励宗教生活世俗化,而不是将世俗生活宗教化。

  我从云南坐飞机回深圳,就发现飞机上的餐食全部是清真,作为乘客都没有选择,非清真餐食被完全逐出菜单,而企业生产的东西是否清真,话语权被宗教人士掌控,造成利益输送。

  奖励将外来宗教中国化的信仰者,遏制甚至惩罚将中国人彻底外来宗教化的行为。

  我国出现的一些怪现状,不是我们将外来宗教中国化,倒是出现了外来宗教将我们异国化,甚至出现将阿拉伯语认为是自己的语言的精神阿拉伯人,将国外的相同宗教信仰者当同胞,修建大量阿拉伯风格寺庙,越是阿拉伯化越有信仰的怪现状。

  阿拉伯黑袍和极端服饰在我国一些地区不断出现。

  寸土寸金的深圳市区梅林一带,就有占地数千平米的寺庙,典型的阿拉伯风格,使用中国人的钱来宣扬异国文化。这样的事情在全国不少,反而还被当成“政绩”。

  今天欧洲面临的宗教危机,很难有解法,因为不管他们怎么努力,外来宗教人口在欧洲比例都在大幅上升,而本土文化人口比例在不断下降,这从长远来看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大方向是汉族向少数民族进行利益输送,这是带动少数民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手段,我并不认为有太大问题。

  然而这样的行为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汉族人口要占到绝对比例,否则利益输送的“痛感”会逐渐增强。今年的贵州高考少数民族加分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更是有大量贵州汉族学生家长进行了抗议,并且选举出代表和政府进行了对话。

  这些代表,基本都受过良好高等教育,同时具有不错的工作岗位。

  一个地区出现汉族人集体起来抗议和争取汉族利益的群体活动,是极其罕见的,上一次类似的情况,还是九年前的某西部省会城市,只是谁也没想到这次是出现在贵州。

  这背后就是贵州人口民族结构发生巨变,根据人口普查,贵州汉族人口1982年还有74%,2010年下降到了64.3%,2018年的高考加分,加分学生比例更是高达40%以上,这比2010年35.7%的少数民族比例,又有很大的上升,说明年轻人口中汉族比例在继续下降。

  在大面积加分比例下,已经出现2018年全省高考文科状元,因为是汉族而险些上不了北大的情况。

  实际上,由于利益的驱使,中国不少少数民族都是由汉族修改民族而成,

  最高潮就是上世纪80年代,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比例猛然上升20%,远远超出人口自然增速,背后就是大量汉族被“民族识别”的形式集体修改成少数民族。

  我就认识一个妹子,她明明是辽宁汉族人,但是身份证上确是满族,她说的是要搞满族自治县,需要有民族比例,所以把民族成分改了。

  贵州的情况并不是孤例,宁夏,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区,汉族人口比例都在持续下降,像贵州这样的高考加分现象,在这些地区也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严重。宁夏还通过民族识别对公务员考试进行加分,让能力不合格者通过进入政府部门,这比高考加分更加危险。

  再次强调一次,如果人口的民族结构发生变化,那么利益输送就是不可持续的,当初的那些通过使用各种手段修改民族的假少数民族,为什么不能全部改回来?利益输送的强度和方式,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很多少数民族已经高度城市化,经济条件和受教育水平已经与汉族无二,则无需继续扶持。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利益输送,绝不仅仅是教育利益,权力利益和经济利益,还有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忍让。在微博上,有网友向大V投稿,我国拍摄的抗美援朝《三八线》电视剧里面,出现了和历史不符合的,厨师对战士们说“准备了白菜大肉”。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危害,在中国国内已经有了样板,那就是全国生育率最低,

  老龄化最严重的东北地区。今天东三省的养老金,在全国率先实现亏空,处于依靠中央补贴的状态,2018年7月26日《南方周末》的报道,辽宁省人社厅曾测算,2016年养老金的缺口是337亿,2017年缺口是412亿,2018年是501亿。

  老龄化带来的绝不只是养老金,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死气沉沉,年轻人是社会变革和改革的主力军,为什么国内的大公司,阿里巴巴,华为,小米…不只是企业,乃至于当前的执政党,都要强调干部年轻化,因为更有利于学习和变革。

  在年轻人稀少,缺乏新鲜血液的企业,尤其是老国企,想搞改革,其难度可知一二。

  如果在十年前,十五年前就在东北放开计划生育,将会极大的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而现在还在顽固的坚持计划生育,究竟是为什么,辽宁省现在生育率估计在1以下,全面放开二胎也没几个人生,更何况是三胎?

  老龄化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引进外来移民的声音逐渐增强。

  2018年3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的文章

  《王辉耀:来华逐梦路更畅》,里面有这样的文字:

  “”尽管近几年外籍人士在华人数不断增加,但中国在国际人才引进方面与国际社会相比,差距仍然显著。”

  “据联合国统计,2013年我国外籍人士占总人口比例为0.06%,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的10.8%,低于3.2%的世界平均水平。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抓住了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时期,将有效推动国际人才流向中国。”

  “我们看到,很多发达国家先后进入银发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吸引外国人才,国际人才竞争加剧。中国踏上新征程,释放“

  移民红利”的时代将逐渐开启”

  王辉耀还有很多文章,都在极力呼吁引进移民,他是国务院参事,有相当的影响力。

  就此文而言,我国要是对标发达国家移民10.3%的平均水平,那不是要引进1.43亿移民?在王的文章里面,总是把移民,留学生和“国际人才”“红利”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全球人才是非常稀少的,全球在世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就是一百多名。

  全球排名前2000位的高校,基本上包括了这个地球上最顶级的科学家,一个高校算300名一流科学家和教授,也才60万人。

  全球排名前2000位的公司,一个公司200个技术领军人才和顶尖工程师,总共也才40万人,一个公司50个顶尖管理人才,总共也才10万人。

  这三项相加,总共也才110万人,这基本就是全球一流人才的数量了,我国能引进多少?就算我国能引进20%,也才22万人,

  如果觉得这个标准太高,那么标准放宽十倍,220万人才也足够了。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真正的人才,是极其稀少的,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前1%的顶尖科学家,全世界也就3000多人。

  要是真的像王辉耀那样对标发达国家10.3%的比例,引进1.43亿移民,绝大多数都不会是什么人才,事实上,王自己在北美生活过,他应该很清楚美国八九千万黑人和墨西哥人,究竟是不是美国人中的先进者,是不是引领美国前进的主要力量。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系统性的讲下,我眼中中国存在的三类严重问题。

  我不希望我的国家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十几亿中国人日以继夜的辛苦工作,争抢教育资源,拼命工作还房贷,除了少数富人,大多数人,即使是年收入在发达国家都属于高收入的人群,也生活在无法停止的劳碌,在城市牢笼里面无止境的激烈竞争,用几十年的时间还贷款,最后却只能生活在几十平米狭小空间。

  即使经过不断的建设,终于把中国推进发达国家大门。

  但是生活品质和居住空间远不如西方国家,同时在计划生育继续实行下,生育率低到不可承受水平,人口宗教和民族结构变化造成国内民族和宗教矛盾增加,同时因为老龄化最终大量引进外国移民,幻想依靠“国际人才”和“移民红利”以摆脱老龄化困扰”

  如果这一切真的发生,那是我最不想看到的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在上万条评论里找到我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