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付出,就今天你所付出的是为以后的你做铺垫幸福生活做铺垫”这个句子是谁先创作的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分类复习(基础知识)

一、1.瞬 碌 辜 伫 憩 雏 谧 藤 稽 篝 攥 饰 祷 躏 卓 皱 绵 嬉

4.以一已 精精一兢兢 克一刻 尉一蔚校荣一校容 涣一焕 兴兴一欣欣 5.泻一泄 到一道 义一异 查一察 众一重 晦一诲 6.“津津有味”改为“专心致志”,“骇人听闻”改为“有价值”或“令人深思”,“千姿百态”改为“精彩纷呈”,“苦心孤诣”改为“用心良苦”。 7.(1)D (2)A 8.(1)忠一衷(2)德高望重 (3)将“所有的同学”改为“其他同学” (4)将“;”改为“,”

四、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4.为有源头活水来15.稻花香里说丰年16风正一帆悬17.却话巴山夜雨时 18.青山郭外斜待到重阳日 19.烟笼寒水月笼沙20.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怡然自得21.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22.吹面不寒杨柳风23.刚落地的娃娃 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健壮的青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24.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25.学而时习之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6.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27.断肠人在天涯28.谁家新燕啄春泥29.老骥伏枥30.曲径通幽处31.随风直到夜郎西32.似曾相识燕归来33.惊起一滩鸥鹭34.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

五、35。①③②④36.一个天真的小孩说:“像奶奶的白发。’’(一个精明的商人说:“像我的货物,从天上运来。”一个健壮的牧羊人说:“像我的羊群。”)(缺少“饥饿”之类的修饰限制成分扣分,人物身份与说话内容不一致,不用比喻者,均不得分) 37.(1)答案一:甲河流矢志不渝,勇往直前,不畏困难(或甲河流急于求成,不够慎重)答案二:乙河流审时度势,讲究策略,不盲目行事(或乙河流谨慎有余,缺少在实践和探索中寻找或创造机会的精神)(意思对即可)(2)略38。略

  • 科目: 来源: 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题。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   纷呈,字里行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1  ”,开阔大气,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元初年王湾的“ 2  ,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自然的瑰奇壮丽、变   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时,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向了极致。北宋苏轼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 3  4  ”两句,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人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元曲曲牌名称大多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狂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双、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   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   (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彩:①颜色。②花样,精彩的成分。     采:①摘。②精神,神色。

    2.阅读第②段,对文中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作冬景,春日盛开的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句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B.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反问高度赞美友人的才华,也劝慰、激励失意的朋友抖擞精神迎接未来,送别诗写得豪迈向上,明朗健康。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句新奇真切,雄奇瑰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在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之际,花鸟也有感时事而流泪心惊,实则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怀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3.阅读第④段,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④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4.阅读“链接材料一”,判断对下列诗句中“炼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着一“敲”字,写出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敲门声惊动了归巢栖息的鸟,来反衬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B.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分析:着 “入”、“归”二字,不说红、青的颜色由桃花、柳叶所生,而是由外进入其中,颇富情趣,写出了春归大地,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的盎然生机。

    C.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着一“卷”字,这里是“席卷”的意思,写出了北风从地面席卷而过,表现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驰,借助风势,如磅礴倾涛,场面雄壮。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

    5.阅读“链接材料二”,判断下列各项不能构成“集句联”的一项是

    B.屏间记曲拈红豆(王彦泓)    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

    C.新荷出水双飞鹭(欧阳修)    碧草粘天一落鸥(杨万里)

    D.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6.学校开设了古典文学选修课《诗乐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明清小说品读》,校刊小记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评价,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

    A.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B.宋词:怎一个“爱”字了得!

    C.元曲:以俚俗唱尽百姓心声。

    D.明清小说:绘尽世间百态,遍尝人生甘苦。

    7.阅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刘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记载中了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师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题目是《 

  • 科目:困难 来源:2015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

    ①中国的古典文学,凝聚了数千年中华大地的灵气。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共同谱写了一部中华文化的乐章,其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

    ②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万木竞发,生机勃然,异 纷呈,字里行间闪烁着热情和想象,跳动着自由和欢乐。初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1) ”,开阔大气,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吐出这样的豪情;开元初年王湾的“ (2) ,江春入旧年”,意境壮阔高朗,对盛唐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边塞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勾勒出塞外大自然的瑰奇壮丽、变 莫测;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李白靠天才的想象奏出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没有奔放、飘逸的才思,怎能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气势磅礴的诗篇?因此,他的诗作被称为“盛唐之音”。当胸怀国事、心系苍生的杜甫在长安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慨叹时,盛唐气象已经进入了尾声。

    ③两宋是词的黄金时代。天才的词人们文采斐然,又洞晓音律,每填一阕,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与诗相比,词更富性灵,以情胜,以韵胜,最是怡人心目。晏殊、欧阳修的小令是两宋词坛上第一批报春的花朵,柳永、李清照的词作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把婉约词推向了极致。北宋苏轼则首开豪放词派,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书挟海上风涛之气”。南宋辛弃疾继之,稼轩以词述报国之志,词风“慷慨纵横”,如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 (3) , (4) ”两句,热情歌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表现出词人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④元曲的出现,为_______的中华文学园圃里,又增添了一朵绚丽奇葩。它不仅是_______,而且是________。元曲曲牌名称大多俚俗,语言亦通俗活泼,如写一醉翁“野花路畔开,村酒槽头榨。直吃的欠欠答答。醉了山童不劝咱,白发上黄花乱插”,人物的酒醉狂态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融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从来没有一种诗歌体裁像它那样走近民间。

    ⑤明清是小说的繁荣时期。从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说无疑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后的辉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章回小说中的故事、人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个性化人物深入人心,如关羽的忠义无双、孔明的足智多谋、 ① 等。在刻画曹操的 ② (性格)时,写了他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将错就错杀了吕伯奢,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而清代的《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巨著,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唐宋诗人进行诗词创作,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集句联是从前人的诗词文赋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词性、结构、平仄等要求组成对联。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集句难度不亚于深山探宝、苍海寻珠,作者非有较高文学底蕴不能驾驭。历史上许多文人都在这方天地里,乐此不疲。

    1.下列词语选自文中第②段和第④段。根据词典释义判断字形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彩:①颜色。②花样,精彩的成分。 采:①摘。②精神,神色。

    换:①变换,更换。②兑换。 幻:①没有现实根据的,不真实的。②奇异地变化。

    肖:xiāo衰微。 xiào相似,像。

    禁:jīn ①禁受,耐。②忍住。 jìn ①禁止。②法令或习俗所不允许的事项。

    A.异采纷呈 变幻莫测 惟妙惟肖(xiāo) 忍俊不禁(jìn)

    B.异采纷呈 变换莫测 惟妙惟肖(xiāo) 忍俊不禁(jìn)

    C.异彩纷呈 变幻莫测 惟妙惟肖(xiào) 忍俊不禁(jīn)

    D.异彩纷呈 变换莫测 惟妙惟肖(xiào) 忍俊不禁(jīn)

    2.阅读第②段,对文中诗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春景比作冬景,春日盛开的梨花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句意境壮美,颇富有浪漫色彩。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运用反问高度赞美友人的才华,也劝慰、激励失意的朋友抖擞精神迎接未来,送别诗写得豪迈向上,明朗健康。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极言山之高峻陡峭,又写出了瀑布从高空直泻而下的壮观景象。诗句新奇真切,雄奇瑰丽。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花鸟人格化,在国家分崩离析、战火纷飞之际,花鸟也有感时事而流泪心惊,实则写出了诗人睹物伤怀的亡国之痛、离别之悲。

    3.阅读第④段,根据语意,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百花争艳 ②诗情画意 ③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

    ④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

    A.①③④ B.①④③

    C.②③④ D.②④③

    4.阅读“链接材料一”,判断对下列诗句中“炼字”的分析,不恰切的一项是( )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分析:着一“敲”字,写出了在月光皎洁、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敲门声惊动了归巢栖息的鸟,来反衬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B.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分析:着 “入”、“归”二字,不说红、青的颜色由桃花、柳叶所生,而是由外进入其中,颇富情趣,写出了春归大地,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的盎然生机。

    C.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分析:着一“卷”字,这里是“席卷”的意思,写出了北风从地面席卷而过,表现了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驰,借助风势,如磅礴倾涛,场面雄壮。

    D.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分析:着一“闹”字,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令人联想到杏枝摇曳、蜂飞蝶舞的美丽春光,写出了杏花开得繁盛的情状。

    5.阅读“链接材料二”,判断下列各项不能构成“集句联”的一项是( )

    A.举杯邀明月(李白) 放眼看青山(白居易)

    B.屏间记曲拈红豆(王彦泓) 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

    C.新荷出水双飞鹭(欧阳修) 碧草粘天一落鸥(杨万里)

    D.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6.学校开设了古典文学选修课《诗乐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明清小说品读》,校刊小记者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评价,下列回答不得体的一句是( )

    A.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

    B.宋词:怎一个“爱”字了得!

    C.元曲:以俚俗唱尽百姓心声。

    D.明清小说:绘尽世间百态,遍尝人生甘苦。

    7.阅读第②段和第③段,在横线处按原文填空。

    8.阅读第⑤段和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尊刘贬曹”的思想,通过杜撰“杀吕伯奢”等情节塑造的曹操形象,与我们从正史记载中了解的“真曹操”是大不相同的。陈寿《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说:“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老师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评论,并用评论中的观点作为题目,你为这篇评论拟定的题目是《 ③ 》。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A.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为“我”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B.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C.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多用四字句和文言词语,既使文章语言凝练典雅,也可借此暗示黄岳渊先生的高雅。
    D.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E.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小题2】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品读文章第⑨段,简要解说作者所“顿悟”的“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内涵,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生只做一件事”。(6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①诗歌总是使人难忘。我已经很少阅读诗歌了,然而诗歌中的一些意象,比如日本俳句中的菊花与刀,前苏联诗歌中的路,英国诗歌里的夜莺与云雀,却无论如何挥之不去。

    ②类似的自然还有荒原。少年时读过的唐诗,诸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片孤城万仞山”、“远目不堪空际送”这样的句子,我至今耳熟能详;而 T? S?艾略特的《荒原》,“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在荒原上/孕育出丁香,把回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用春雨/搅动那些迟钝的根。/冬日使我们温暖,它以遗忘的雪/覆盖大地,用干枯的块茎/喂养弱小的生命……”十多年过后,我还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

    ③是什么使荒原让我如此刻骨铭心?某年某月,当我在北京听到根据日本民歌改编的吉他曲《荒城之恋》时,竟禁不住潸然泪下―――既感叹中日文化之间难以言说的千丝万缕,更为飘然逝去的岁月无限感伤。想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名篇所蕴含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精妙的语言,广阔的文化语境,对人类生活和文明的深邃的洞察;而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荒原意象带给我的强烈对比和无限想像―――少年时居住在江南小镇,杏花春雨中感受荒原的粗犷、苍凉和沉寂,无法不怦然心动;读到艾略特,我正在喧嚣的上海,荒原的辽阔与地老天荒、荒原上那些卑贱的、渺小的生命之坚韧的律动,让我觉得在大都市所有的寻梦和挣扎都是在自寻烦恼―――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或许是当时潜意识的梦想。

    ④然而,认真想来,如果不考虑诗歌的审美,我所谓的想像和潜意识是否有点矫情?因为实际上,大概在五年前,我曾因一个项目来到了西部;我本有很多机会去看看荒原、直面荒原甚至走过荒原的,可是,总是因为怕错过一些所谓的商机而最终未能成行。扪心自问,即使经过诗歌无尽的洗礼,我是否依然俗不可耐?我的诗情画意是否仅仅耽于想像之中?而诸如荒原这样的景致,如果仅仅在想像中被人记起,如果记忆后仅仅是抒情、观赏或者把玩的对象,这是不是人类和自然的悲哀?可以没有荒原吗?

    ⑤这使我想起很多人对流浪歌曲的喜爱。大概是以三毛的《橄榄树》为滥觞,流浪的歌吟便充斥于华语歌坛,仿佛整个华人世界就是流浪的故乡。时至今日,歌坛对于流浪的缠绵之情依然经久不散。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那些词曲作者,那些歌手,有多少像三毛一样羁旅天涯、浪迹世界的感受?又有多少愿意去真正地流浪?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过是在城市呆烦了之后,因为休闲以及一些商业目的,到另一座城市或乡村逍遥地作了一番“伪流浪”。

    ⑥荒原的情形与此并没有两样。荒原的确是粗犷的,但粗犷的另一面可能是严酷;荒原是苍凉的,但苍凉的背后隐藏着凄苦;荒原是沉寂的,但沉寂并不是宁静;荒原上生命在坚韧地律动,然而却又是如此孱弱;荒原上的爱情或许激烈奔放,但那爱情却绝对包涵着无奈。荒原有大美存焉,然而大美又怎么能替代人间烟火?所以,高适、岑参们的“边塞诗”究其实是远戍边地的无奈的宣泄;艾略特如果不是在慕尼黑隔岸观火,估计也没有抒写荒原的闲情;至于像我这一类修炼不到家的凡人俗子,无病呻吟是常有的事。因此,荒原经常是停留于艺术的虚幻和人们的想像中,走过荒原大多是一种形式,一种见证。有多少人抛弃了尘世的欢乐向荒原迁徙?所以,荒原似乎总是亘古不变,荒原似乎就这样一直在地老天荒。

    ⑦但是,追求平等与福祉应该是人类无法舍弃的权利和义务,我们有什么理由听任荒原一直荒芜下去?仅仅为了审美的满足,而后抱着某种优越感去俯视荒原上的同类,这是不是太不公平?由此,就分外觉得福利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可贵:研究贫困的荒原,走进寂寥的荒原,然后去想办法改造荒原。这样,即使一片荒原都不存在了,所谓的艺术因之失去了一个永恒的主题,却难道不是人类与自然一大真正的进步?所以,我渴望走过已经不再是荒原的“荒原”,企盼所有的荒原都像我的家乡一样山清水秀,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

    ⑧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写作本文的此刻,阿富汗南部的荒原正笼罩在战火之中,坎大哈和扎兰季在悲伤地哭泣。或许,我所有期待终归只是一种妄想,荒原,将可能永远无法逃脱荒原和寂寥的宿命。

    18.(1)第三段中“强烈对比”,从审美角度说,是指□□美和□□美的鲜明对比。(各填两个字)(2分)

    (2)文章说,荒原和表现荒原的作品能给人“审美的满足”,其美感具体体现在

    20.第①段中说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不少意象,如梅、兰、竹、菊、松、柳、荷花、月亮等等,常有较为固定的意义。请你再另举四个意象,并各用一句话对其意义作简要说明。(4分)

    A.“成为真正的大地之子”,是作者始终不渝的真挚愿望,也是他喜爱荒原作品的一个原因。

    B.第⑥段中的“隔岸观火”,在这里指远离了荒原,用全新的视角思考荒原,才能真切地反映那里的严酷、凄苦和生命的孱弱而艰难以及爱情的无奈。

    C.文末“也期待诗歌再现的荒原一片绿色”,寄托了作者打破艺术窠臼,期待创新之作的美好愿望。

    D.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人们研究荒原,走进荒原,改造荒原,使荒原不再荒芜。

    E.本文谈的是诗歌中的意象问题,重点分析了中外著名的荒原作品令人青睐的原因及其审美价值之所在。

    F.作者反对抱着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去描写人类的原始和落后状态。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因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A.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为“我”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B.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C.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多用四字句和文言词语,既使文章语言凝练典雅,也可借此暗示黄岳渊先生的高雅。

        D.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E.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14.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品读文章第⑨段,简要解说作者所“顿悟”的“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内涵,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生只做一件事”。(6分)

  • 科目: 来源:2012届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A.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为“我”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B.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C.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多用四字句和文言词语,既使文章语言凝练典雅,也可借此暗示黄岳渊先生的高雅。
    D.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E.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小题2】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品读文章第⑨段,简要解说作者所“顿悟”的“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内涵,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生只做一件事”。(6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2届福建省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先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

    ③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

    ④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子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⑤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节:序言。

    ⑥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睛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已。

    ⑦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已,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曾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A.外婆家后园的花红柳绿、虫鸣燕舞给儿时的“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为“我”成年后的养花之渴望做了铺垫。

    B.作者认为,自己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是因为自己连养花种草都做不好。

    C.第⑥段叙述黄岳渊先生辞官种花之事,多用四字句和文言词语,既使文章语言凝练典雅,也可借此暗示黄岳渊先生的高雅。

    D.文章先从自己种花草的经历谈起,再对照黄岳渊种花草的故事,顿悟出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道理,由事入理,说理既深刻又形象。

    E.作者对种花草一事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未种时的渴望、如愿后的高兴、秋收时的苦恼、彻悟后的淡然的过程。

    2.作者翻阅《花经》本是要寻找种花方法的,却转述了“序言”中黄岳渊先生的事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3.品读文章第⑨段,简要解说作者所“顿悟”的“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的内涵,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人生只做一件事”。(6分)

  • 科目:困难 来源:2016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赵朴初先生为其书斋起名梓室,因为先生工木土,而先生便以梓翁自喻。

    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在上海同济,他创办了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教学之余,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遍踏大江南北;参与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1956年,他出版的《苏州园林》一书,成为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阐述了苏州园林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接着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后《说园》出版,已是热到洛阳纸贵了。叶圣陶评述《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有人称它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他不仅对于古建筑、古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正是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他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故乡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其江南园林情结。因此对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坚决反对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疾呼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文物。于是,他被作为当时在北京正受批判的梁思成的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自此,他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老运动员”。在困境中,他仍专注于古园林事业的研究,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作为教师,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他对报考的研究生,都要加试“百科知识”一门课。学生们对听他的课,又爱又怕。怕他会提出许多“刁钻”的要求。如记笔记要用毛笔,写字要用繁体,而且还要竖写等。尽管如此严苛,学生们仍爱听他的课。上大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他授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中深入浅出地“传道”,让学生们在轻松的谈笑中获得知识,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升华艺术境界。他倡导文理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把昆曲引进课堂,还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学生们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陈从周提倡做学问要讲究世系和传承。有人认为这样会导致门户之见。他却认为,讲世系则有凝聚力和鞭策力,可以逼学生用功,掌握自己派系的精髓,不使失传。由文史到国画,再到古建筑园林,他都问学前辈,就教名师,如陈植、梁思成等先生,一路自修不辍。他不是学建筑的科班出身,本学文学,后因兴趣而改行,故业内有人非议他的学问不正宗。但实践证明,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

    (摘编自张昌华《陈从周:中国园林第一人》)

    ①冯其庸评价陈从周:“兄治园林,皆能融会贯通,化而为一,所谓文武昆乱不挡,是为大家,是为人师。”陈从周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造园重视借景,造园与为学又何独不然。”(摘自《光明日报》《满眼溪山独去时》)

    ②陈从周擅丹青,在松、梅、菊、竹中,尤喜绘竹。他的画竹小品或孤枝独干,或竹叶一蓬,题字则为“清风之竹”、“清风过后一帘青”等等。下钤的闲章是“有竹为家”。典出郑板桥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摘自张昌华《曾经风雅》)

    ③陈从周先生的同代或之后,有着许许多多古建筑史家、园林学家。他们钩沉史料、测绘勘察,会墨线绘图,抑或计算机上网,可能还会胡诌几句海德格尔、胡塞尔。但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摘自《拾贝岛民的日记》)

    ④陈从周不是像同代或之后一般的匠人那样简单地进行技术继承,也不会生吞活剥机械照搬西方迎合时尚,而是把对苏州园林和中国古园林的研究事业作为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价值的归属。(摘自张昌华《曾经风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梓人是工匠之意,赵朴初先生以梓室名陈从周先生的书斋,先生也喜以梓翁自喻,可见他并不是“家”,而对于匠人、土木匠、教书匠的身份却欣然认同。

    B.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盛赞钦敬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著作由于“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而臻于高境,《说园》也被人誉为“诗词界的《人间词话》”。

    C.学生们爱听陈从周先生的课,阶梯教室总是“爆棚”,是因为他能深入浅出传道、生动形象授课,教学思想和方法既有创见又灵活,让学生们在轻松中获得知识。

    D.陈从周先生“有竹为家”的钤章,正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操守的写照。他对于古园林艺术的热爱和为保护救护园林而做出的努力都是这种精神品藻的体现。

    E.本文通过记叙陈从周先生的在园林、教育和治学等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独立坚守的文化品格,文中的相关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2.陈从周先生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他对中国园林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拾贝岛民的日记》说“少有人像他这样挚爱自己的故园”,陈从周“挚爱自己的故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业内有人非议陈从周先生非科班出身,学问不正宗,而他却开辟了建筑和园林事业的新境界,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中档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②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④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写书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了。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最重要的是读好书,读那些经过时间圈点的书。   ⑤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⑥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学活用。读书读到这般地步不只有乐,而且有成矣。      
      ⑦其实,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我从小喜欢看书,家里人形容我一看书就要吃东西,一吃东西就要看书,可见不是个正襟危坐的学者,最多沾染了些书呆气,或美其名曰书卷气。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是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其中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翻到“捣麝①成尘香不灭,拗莲②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 科目:中档 来源:期中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完善句子的作者、出处、完整全文或修改错误的作者、出处、内容,请

1,有些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难以互相理解,就像天空下起了雪,你觉得美,他觉得冷。

2,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3,放得下就不孤独,站得远些就清楚,不幻想就没感触,不期待就不在乎。

4,“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

5,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你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看脸,看秤,看余额。

6,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7,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适应孤独;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所以你要一直奋斗。

8,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起大合,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也不会明白命运为何这样待你。只有在你经历了人生种种变故之后,你才会褪尽了最初的浮华,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

9,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和亲附别人上面。所谓圈子、资源,都只是衍生品。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内功。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来亲附。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栖;自己是大海,百川才来汇聚。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而不是倒过来。

10,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11,生活只有两种选择:重新出发,做自己生命的主角;抑或停留在原地,做别人的配角。

12,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可能每件事都非常完美,但是不完美的事情是为了以后的完美而作铺垫的,坦然的面对每一次缺憾,迎接下一次挑战。

13,经验往往被人们当成愚蠢与悲伤的同义语。其实大可不必。假如我愿意井确实从经验中学习,那么今天的教训就会为明天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14,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15,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天你所付出的是为以后的你做铺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