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点买个码对缺乏科研实际经验的初学者;初学者来说,难吗?

    (佛法深广无边,对每一个众生的各种烦恼、痛苦都有对治的殊胜甘露妙法。一般凡夫之人不深信佛法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在于他们常常自我感觉到他们没有得到佛菩萨的任何加持与感应。实际上,这是他自己缺乏观察与恒心所造成的:如果他认真观察的话,身边许多学佛念佛之人通过佛法而受益的事比比皆是;如果他自己有恒心的话,持之以恒、如理如法地修持下去,别说感应了,解脱之事都能决定成办。很多知识分子的学佛经历都已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毕业于甘肃庆阳师专的常灵平,以她二十多年的学佛历程,不但使自己受益无穷,同时还把佛法的阳光也善巧方便地洒向了别的众生。希望那些整天对佛法抱有怀疑、观望心理的人,都能从常灵平的感应录中受到些许启发,从而坚定地走向佛法的解脱世界。)

    佛法是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真相的大科学,这“宇宙”是指我们的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我们自己。也就是说,佛法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及生活的环境,叫我们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在现实生活中快乐美满、趋吉避凶、离苦得乐。那佛法的大意又是什么呢?她指导我们的总原则又是什么呢?唐代的大文豪白居易也曾就此问题问过一个老和尚,老和尚淡淡地答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有些嫌老和尚轻慢了他,便道:三岁小儿皆识此语。哪料老和尚紧逼着他说:八十老翁行得吗?

的确,只要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你一定可以离苦得乐,因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而在我们所处的末法时代,我个人以为最大的善行便是学佛、念佛了。只要你时刻把佛号咒语提在心间,那些恶念、恶行又何从生起呢?用佛号、咒语赶走恶念,净化恶念,那你就一定可以得到诸佛菩萨的护念。在我身边发生的这两件小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000年4月,正当我为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时,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一个电话,告诉我母亲病危,医院诊断为“尿毒症引发血小板减少”,尽管正在接受输血、打点滴,但红血球还是持续下降。母亲已是七十四岁的老人,大夫告诉家人说:“回家准备后事吧。”

我不敢麻痹大意,就于当夜坐班车赶回了故乡。故乡的春天暖融融的,故乡的大地一片嫩绿,但我却无意欣赏眼前的美景。风急火燎地回到了家,母亲已从医院转回到了家里。她躺在床上又是发烧又是尿血,生命确已到了弥留之际。在这医药不治的危难时刻,我们几个兄弟姊妹共同决定为母亲念阿弥陀佛以求佛菩萨慈悲护持,因为人力在这种场合下看来是派不上任何用场了。我的弟弟还发愿说:“宁肯让我减寿三年,也希望母亲能早日康复。”

我们虽发愿念佛,但能否仰仗佛力战胜业力,大家心中都无太大把握。虽然我已学佛二十多年,但毕竟修持功夫太差。不过一想到佛是“实语者、如语者”,我们的心中就稍稍安定了一些。因为既然佛陀教导我们要信心坚定、要深切愿行,那我想只要我们一心坚定,奇迹就一定会出现。于是我们几个开始分班努力地念起佛来。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母亲仍在发烧,但她已主动要求喝水了,不过还是不能进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七天。一个正常人七天不进食都会承受不了,更何况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

我们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大家还是专心致志地继续念佛。结果到第八天时,母亲的病便奇迹般地开始有所好转,她的体温下降了,并能喝一点面糊。最后到第十天时,她居然能自己坐起来吃几口饭。我们欣喜若狂,急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医生。他们也很吃惊,主治大夫亲自到我家为母亲把脉治疗,过后连连摇头,感到大惑不解。就这样,我们几个在母亲好转的迹象鼓舞下继续念佛,而母亲也开始一面吃药调理,一面专心念佛。最终,两个月后母亲就能下地行走了。

如果不是念佛的感应,我母亲的寿命何能得以延长?现在母亲她自己每天坚持念佛一万多声,拜一百多拜,而且生活已能完全自理,这更增强了我们全家念佛的信心。可能有人会说这纯属巧合,岂可一概而论,难道佛号有胜过医学的如许之威力吗?我当然不会否定医学的作用,但我更希望这些人们也别轻易否定佛学的影响。更别像有些夜郎自大之徒那样,喝了几瓶墨水,读了几本世俗之书,就认为自己有了反对佛法、批驳佛教的资格了。一套《四库全书》,假若一个人活一百岁,那他读一百年也读不完。更何况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法!真可谓“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曲士不可语于道者”也。只有从有限的时空局限中跳出来,才能看到宇宙广阔无边的天地。

对佛法的认识同样是这个道理。

另一位念佛感应的事例则来自我的一位老乡。这位崔大姐现已退休,平常我一直劝她信佛、念佛,但她却总是说:“我们做个好人,不干坏事就行了,我才不信佛呢!”不过今年春节期间,她和她女儿渭丽却来到我家,说是要给佛菩萨还愿。我感到很诧异,她们于是向我细说了其中缘由。

原来去年11月时,崔大姐的女儿临产前突然跌倒、不省人事。抬到医院后又因条件所限无法医治,医院让赶快把病人送往市医院治疗。后经住院诊断为子宫瘤,只有通过手术才能保全产妇与婴儿的性命安全。但那时正处于昏迷中的病人乱抓乱打,医生根本无法给她输液,故而也不敢轻易开刀。在这危急时刻,崔大姐才想起了我平时劝她念佛的话,于是便拼命地念起阿弥陀佛来。同时还对佛许愿道:“佛菩萨啊,保佑我姑娘平安生产吧!我给您烧高香、买供品啊!”就这么一直持续不断地念诵佛号,结果真给她平安地念出了一个女婴来,而且母女全都安然无恙。这不,今天她们就是来还这个愿的。崔大姐一面说着,一面忙着摆上她们带来的水果,母女俩还一同向佛磕头谢恩。

我现在还暂时无法给她们讲解所谓自性佛的含义,也无法告诉她们,佛菩萨哪里稀罕我们这些所谓的“高香”与“供品”,毕竟她们才刚刚向佛门迈进一只脚。我便随顺她们说,既然危急关头你能记起念阿弥陀佛,那就说明你善根很深厚,从今往后更要信佛念佛,要不就太忘恩负义了。

结果一直到现在,崔大姐她们娘俩也没忘佛恩,还能坚持终日念佛。

我身边通过念佛得到感应的人还有很多,我并不想也不敢杜撰一些自我幻想出来的虚假事例来证明佛法的伟大,佛法本身也根本不需要我如此为她“添砖加瓦”,因她本身就具备跨越一切障碍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不说念佛的感应问题,不说佛法在危难关头给人带来再生希望的问题,单就学佛以后我个人的身心体验而言,我都能由衷地感到佛法对人心的巨大净化作用。

在未学佛之前,我根本发现不了自身的缺点、毛病,而且牢骚满腹,处处看别人的不是,整天埋怨周围环境,埋怨命运对我的不公。学佛后,这些自私自利的狭隘想法和做法都得到了一定的扭转。所以我一直在想,既然佛视众生犹如一子,那他就会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而什么才是佛陀最珍贵的遗产呢?那就是智慧!是佛陀证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如果一个人有了这种智慧,则一人之生活就会安乐、平和;一家人有了佛法的智慧,则一家庭团结友爱、和睦幸福。推而广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人民学佛向善,求道向真,则这个团体、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会熄灭贪嗔之火,共趋和乐大同世界;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来行持佛法,这世间肯定变成人间净土。

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祈愿国泰民安、世人康乐。要想达到这个理想的境界,只有人人都来学佛念佛。

(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念佛感应事例,可能有些人还会抱有怀疑态度。其实只要你稍微动点脑子,稍微做点观察,我相信这些所谓的怀疑便都可冰消瓦解。你可以暂时不接受这样的事例,但最好不要轻易否认眼见的这些实法。特别是对牵涉到一些甚深智慧的见解,更不要随便诽谤,因为这是愚者的一种彻头彻尾的肤浅表现。就像不会开车的人千万别贻笑大方似的怀疑车子会跑,或者怀疑会开车之人的“可信性”。还不如自己实地训练一下,通过勤学,你一定能驾着方向盘纵横四海,别览一番大好风光。

对学佛的态度也应如此,试着去了解一下她的义理,如果觉得正确,那就试着信愿行一把。只是千万别抱着投机的态度,也别总是打着如意算盘:念多少声佛,得多少金元宝。如果要对自己的生死负责的话,那就横下一条心来,大死一回,然后你再告诉别人,看你是否得到了大生!)

(生活中的许多人都练过或想练气功。对于气功,我的看法是:有些功法对人的身心有一定的利益,并促使某些人在获得健康的同时趋入佛门。我碰到的很多虔诚的佛教徒都是先凭气功练身,后又入佛门修心的。但有一点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大多数的气功与佛法相比并不究竟。还有一些功法则直接与佛法相违背,带累众生求道不成反而受害。不过若是你能透过此种功法而转入佛门,那你还是应该赞叹这种功的,否则你也入佛门无因。在末法时代,还有少数功法则将众生越来越引向背离佛陀教言的地步,使众生在背觉趋迷的坑中越陷越深,这种功法则绝对是邪教魔说。

如《慧海经》云:“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此种描摹正揭示了末法时代正邪颠倒的混乱局面。真正的修行人值此末世必将遭遇多种违缘,邪教功法当然也属其中之一。但既是真正的修行人,那就定当违缘面前不低头,如此则必将取得修行的最终胜利。

新民的经历恰好就能说明这一点。)

   我叫新民,1970年9月出生于河南长垣的一个小村庄里。童年、少年时代的我是在贫寒的家境中度过时光的,虽然年少,但也颇识几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之理。等到上高中时,又逢父亲生病,几种复杂的病杂在一起,用药又相互冲突犯忌,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此刻更是面临雪上加霜之困窘。那时的我整日处在忧郁困顿之中,不平又无奈之余,便常常找来鲁迅的文章与杜甫的诗歌以期自勉。于是考大学便成了我心中的神圣理想,我发誓无论如何也要发愤努力,一定要冲出这让我日益感到窒息封闭的县城,我要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去了解外面的天地。  以这样的雄心壮志,1988年9月我终于被西安交大数学系录取了。

刚开始时,我非常不适应数学系的课程,因我不知道那些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心中一片茫然。日日机械地听课、学习、吃饭、睡觉,结果初入大学时的慷慨热情很快就消散掉了。离开了小县城,来到了相对广阔的大世界,原本想得到一些轻松宽慰,孰料环境变了,心里面的郁闷却一如往昔。在这里,我发现自己才枯力竭。就像无法改变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一样,我也同样无法改变我自身的任何境遇。

恍惚当中,一个学期接着一个学期就这么匆匆而过了。

夜深人静之时,眼望陷于沉沉黑夜中的校园,我就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个人的渺小与卑微。联想起被局促在穷山恶水中的父母,被围困在书山题海中的我,一种在历史长河的汹涌间顿见个人的无常与无力的感觉,让我稍稍觉悟到一点名利如浮云般的虚幻。

既然人事不可恃,那又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存在呢?生命不可能就像微风吹过一般了无痕迹、无所依凭吧?我心中总是隐隐觉得,悲观归悲观,但我还不至于绝望。我要为生命找到可以让我心平气和、心安理得的生存理由。

于是便常常跑到书店,买来《老子》、《庄子》、《易经》、《论语》、《史记》之类的书来读,还有《山海经》、《奇门遁甲》、《三国志》等。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空虚的我见到玄妙的文字便想从中寻觅到一种可以充实自身的智慧。尽管稀里糊涂,但眼界也确实稍微被打开了一点。我开始懵懵懂懂地相信,一定有一种不同于课堂教育的另外的学问境界存在着,我应该更加努力地向那个境界攀升。

后来不知怎么得到一个折叠本的《金刚经》,也不理解里面的经义,反正非常珍爱,似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它带在身边,就算作是一种护佑与依赖吧。

真正感到这个世界别有洞天的,是在参加了一个气功学习班之后。我亲眼见到许多人减轻或解除了病痛,他们表现出来的发自内心的感激喜悦和生机活力,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很快就被课堂之外的这些传统的东西折服了。我很欣赏教授我们气功的那些老师,他们身上洋溢了别样的一种气息:谦和、节制、敏捷、负责。原先读《易经》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不太理解,而他们的行持就仿佛是一个注解、一个示范。从中我引申到,如果一个人要是达到了这种功法的最高境界,那就证明许多古圣先贤确实不是凭空臆想,他们真是了达了宇宙人生的隐秘规律,并借助一些独特的功法也将我们带入那个非世间智慧所可理喻的世界。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练了一段时间的气功后,我发现了潜藏在自己心地里的生命力,那是一种原先想都想不到的内在活力,借着练气功而终被激发了出来。于是课余时间我更加勤奋地研读这种气功的理论教材,直待深入进去以后,我发现它的名词术语都是传统道家的东西,距离现实生活的体验似乎很远。记得这个功法的创始人曾说过,他们这种气功就是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交接处,建构起一座桥梁为人类造福。对此理想我甚为景仰,视之为改造未来社会、人心的一个路标。从此,灰色的大学生活便泛起些许的亮色来。

1992年大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复旦大学数学所读研究生。复旦是江南才子聚会之地,上海又是海派文化的中心。眼见周围的人纷纷出国深造,或者谋求开公司挣大钱,我就觉得抱着研究中国传统与现代科学融会途径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形单影只、力不从心。在这里,大家仿佛都认为,这种念头那是李约瑟等人才应当固守的,一个现代青年致力于这方面的发展实在是愚不可及。

别人的看法是不会打消我的念头的,但随着自己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我自己对这种功法的理念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我越来越觉得传统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的融会发展是一个背景很宽的题目,而对于一个确定的问题,两个语言知识系统的分析与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传统学术的概念术语,如太极、阴阳、有无、虚实等都没有明确的量的关系。而现代科学以物理、数学为典范,表达规律的等式实质上都是要在某种变化中,表示出一种能用量的关系显示出来的不变性的规律。只有一个参照系的物理学是相对简单的,但两套思维模式势必要带入多个参照系,相互间还要建立必然的联系。当允许多个观察、参照、测量、计算并行在一个系统之中时,这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会怎样呢?而且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就必然牵涉到一个人的观察角度、立场、自身状况等因素,这个参照系统就会因人而异、千变万化,那所谓的不变性又到哪里寻找呢?

不光是对这个功法的理论框架产生了怀疑,进而对所有的人文、自然科学新理论的创制,我都有了一些疑惑。当把多个独立并列的认知等作为基本的东西,引入到新的概念体系中以便构建新的知识系统时,参照系也必然是相互独立的多个,以对应于多个认知与价值系统,逻辑也将是多元而非仅仅二元。这样,问题一下子就变得极为复杂,继续往前探究则完全是在黑暗中了。

参照系永远都是参照系,它并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体。想到这个问题,我的眼前豁然一亮,尽管我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我是一件异常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情——我明白自己开始返本还源了。我一下子就醒悟到,我一直在外围、在周边打擦边球,那么多烦恼困惑都是因为我没有想到过我是什么、我的心是什么、是外部环境还是自己内心产生了烦恼;曲曲折折的探求,特别是练气功也真有点像“头上安头”,身体机能确实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精神面貌也高扬了许多,为此我还是要感激那种功法、感谢那些气功老师的。只不过我开始考虑,这些气功是否都是让你换一个“参照系”去重新感受一下这个世界?参照系一换,当然感受就不一样。以往你执著于外部世界,现在你的眼睛则老盯着“气”,这肯定会带来两重世界的感觉。放大镜聚焦在纸上是会将纸烧着的,你将专注于钱的心念专注在你的气感、肉身上,这个肉身不发生改变才怪呢!

传统与现代都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时间离开了人则毫无价值与意义。所以绕来绕去还是回到了那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人的本质问题上来。我就是练得身轻如燕了,本质问题搞不懂,也大不了就是在人的糊涂本质上又多了一个燕子的参照系而已。飞来飞去的我当然可以多见多闻、打开另一扇窥探世界的天窗,不过这一切于我的本质又有何关涉呢?

那么宇宙的本体在哪里?我自己的本体又在哪里呢?

猛然间想到了日日带在身边的《金刚经》,为何不打开它看看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开示呢?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让我震惊不已。天哪,难道我也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吗?如果是的话,那每天勤于练功、苦于思索岂不更是幻中之幻了吗?这虚妄既然是与真实相观待才存在的,那真实又在哪里呢?

从此我开始了新的思索。

刚开始放下气功、转随佛学时的欣喜,很快就被新探索的艰苦打破了。没有上师,只靠自己摸索实在是太难、太痛苦了。为此我时常悲叹自己业障深重、愚痴执著、学不如法。而一个没有上师指引、自身业障又很深重的人,加之六根逐世间,贪嗔痴迷慢,这个样子是很容易走火入魔的。1999年3月,我就真的掉入了邪魔的陷阱。

那时我已于东华大学应用数学系任教了四年。复旦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后,我就一直在这家大学任教。记得三月的一个清晨,我看到窗外有一个非常漂亮、文静的女孩在练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功法。尘情一动,我马上就对她产生了好感。谁知这一凡情萌生却带给了我终生难以忘怀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练的是一种后来我才意识到的邪教之功。

肥皂泡终归是要破灭的,但在它没破灭前总还是要折射出一些华丽光彩的,使那些眼力不佳之人为之眼花缭乱。我就是这些两眼目盲中的一个。尽管我也曾反复思维过一个月,但没有接受过任何明师指点、没有任何正法传承,又因懈怠放逸而从未深入过经藏闻思的我,又如何能做出正确判断呢?不多久我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与从容,在恍惚不定中落入了邪教的陷阱……

整整有一年时间,我天天挣扎在死亡与再生之间。一直到2000年的5月,在听了一位朋友直击脑髓的训诫,并看了他带过来的《心经》与《楞严经》后,我才涕泪纵横地再次感到了佛陀的伟大与佛法救人慧命之功。这位朋友告诉我说:“你以前觉得气功与新兴科学都在外围打转,都没有直指心性的大解放,绕来绕去,只不过换了一个不同的参照系再去执著而已。而这个邪教更可怕,它宣称的解脱分明执著在一个有限的有形器世间内,这算哪门子解脱?况且这种解脱还要以丧身失命为代价,分明是推人陷火坑嘛!解脱是你超越了生死,绝不是自我戕害。你怎么这么糊涂?”

更振聋发聩的来自看《心经》与《楞严经》的体验。我这下算是彻底理解了因缘的道理——我为何迟至现在才看到它们?除了因缘,别无他解。

这两部经告诉我,一切有形有相、有作有为的东西皆是幻影,都是空相而不可得。如何是真正的解脱?那就是不要著相,一切放下。那么又是谁在著相?谁来放下?

当我颤颤巍巍地捧着经书、小心翼翼而又激动无比地得出这个结论后,那种死而复苏的感觉真让人永生难忘。

佛陀的智慧确实是究竟无比!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拨开乌云见青天。而且最关键的是,他还给了问题以本来面目——他轻松而又慈悲满怀地向我们指出:识取自心,万事毕矣!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练”心?

佛陀不用任何故弄玄虚之词,不需要你掏任何学费,没有任何建构所谓庞大体系的野心,也不让你绕来绕去。他平实而亲切、直接而透彻地告诉我们:一切的一切,无不是自性、自心的作用,无一不是妙明真性的显现,不论山河大地、山川草木、男女老少……所谓练心即是明了它的本性为空,但不妨应物现形,只要不执著就行。其实原本就不需要执著,一个幻化的你执著一个幻化的境,究有何意?

我只能惊叹于佛法的伟大,同时忏悔自己的愚痴。既然罪从心起那就还将心来忏吧,我相信“心若灭时罪亦亡”。

经此障难,我总算认清了一念不觉所招感后果的严重。六根所染触的六尘境界虽极尽变幻麻痹之能事,也无非是一个个围城陷阱。扰人自扰,误人自误,如长久沉溺必求出无期。

接下来的我便甩掉了以往的包袱,开始真正在佛学大道上精进不辍起来。

     当把《弥勒菩萨所问经》、《楞严经》反复研读过后,我再一次惊叹于佛陀对末法的授记,无一不照彻世间所有邪教的真实面目。真乃“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啊!我于是至心发愿:生于末法,我一定要常随佛学,常随善知识学。愿勿再造作任何恶业,愿所有善事功德一并回向法界众生共发菩提心。

闻思了一些经论后,我便又踏上了求师访道之途。

记得在2000年暑假,我来到了成都昭觉寺,看到大雄宝殿里挂着一位老师父的大幅相片。他笑吟吟地站在那里,非常的慈祥、宁静、和蔼,仿佛是从一个非常清净欢喜的地方来到这里似的,一点都没沾染上这里的凡俗和喧嚣,眼睛亲切平和地注视着每一个人,似乎洞察了一切人的甚深心地。始终微笑着的嘴唇,似乎可以说出给苦恼者以真切安慰的话语,可以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可以给种福者以踏实的信心;可以给问法者以甚深的法味。我不禁长久地痴痴地站在那里看得入了神。他是谁呢?等问过了旁边的师父以后,满心的欢喜立刻化为悲哀,这位老师父已圆寂一年有余了……

我不禁流泪哀叹,恨自己无缘得以亲近这么慈祥亲切、洞达明彻的上师。悲泣之余,我在老人家的相片前庄重发愿:祈求三宝加持,让我得遇明师,受其教授。

也就是在这一天,我正式在昭觉寺皈依了三宝,并取法名智贤。拿到皈依证的当下,我的确是欢喜莫名。从今往后,我就是一名正式的佛弟子了。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我再也不愿把有限的宝贵年华投入到如烟世事当中了,我也不愿再在各种外道与邪教间痴心妄想了。就把这一生都用来追随佛陀的行持吧。以佛为师,终生不悔。

又是一年过去了。我依然在努力,依然在寻访上师。

我不知道因缘会最终将我带往何方。但我清楚的是: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佛法指引着它去寻找光明……

 (新民讲了很多他的经历,他皈依时心中发下的大愿。如果真能行其所愿,一生追随佛陀足迹,永不退转、常随佛学,那他则决定能成就解脱大事。因为《宝云经》中说得非常清楚:“仅闻释迦牟尼佛圣号亦获不退果。”更何况他不仅听闻还积极行持。)

   (周溥,毕业于北大的物理教师,再加上几十年丰富的人生阅历,他的学佛绝非偶然冲动,在这种选择背后,一定有他自己的深思熟虑。)

  我叫周溥,生于一九三九年。我的生活一直到五八年高中毕业之前,都还算风平浪静。但就在毕业考试之后,由于言论方面的原因我被错误批判,后又被开除学籍,这可算是我人生当中经历的最大一次波折吧。后来我经原学校甄别又得以重返校园,于是我抓住这一机会奋力拼搏,终于考入了北大物理系。毕业后我被分配至冀南农村当了一名中学教员,直至八六年才调到县志办公室负责编辑、出版县志工作。

  说起我与佛教的缘分,那还得上溯自七二年。当年的《参考消息》上刊登了一篇《无际大师肉身供奉东瀛》的文章,这则消息让我阅后顿觉耳目一新。为什么唐代佛教高僧的遗体能千余年保持不坏呢?在这具肉身的背后有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呢?作为研究物理学的我,当时怎么也想不通这件以世俗常人眼光看来极不合理的事件。难道物质真的会不灭吗?就在我与其它教员就此事热火朝天地展开辩论时,我们亲身经历的一件怪事,却在更大程度上颠扑了我的神圣科学信条。

  有一天傍晚,我们几个正在屋里闲聊,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篱笆的“咔咔”扭动声。我们急忙赶到外面,这一下大家全都傻了眼:只见一个怪物正落在上面。那家伙有一个人那么高,两只大眼又圆又亮。在我们的群起围攻下,那怪物开始夺路奔逃。这时最让人震惊的事发生了,“他”边逃边变小,开始还像兔子一般大,后来竟钻入地洞再也寻觅不着。说是错觉吧,可几个人确实同时发现,而且所见相同。说是事实吧,这事实却让我如此费解。“他”没翅膀却能离地飞行,空气动力学显然帮不了“他”的忙。那万有引力定律对“他”起作用吗?“他”又不是处于绝对零度。而且“他”居然越变越小,消失了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所有这些问题都萦绕在脑际,但在那个特定的年月里,我却无从得到答案。直到七六、七七年之际,在我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第一个指导我趋入佛门的张老师后,这些问题才渐渐有了眉目。

  记得我当初被张老师接引的因缘,还是因为看了他的修法实践,后来思量方知,这可能也属于“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的佛菩萨们的一种方便示现吧。张老师似乎早已看透了我这人喜新乐奇的心理,便先给我示现一些小神变,然后再告诉我神通乃圣末边事,搞不好成佛无望、着魔有份!学佛最主要的是开智慧、发菩提心。我见张老师的当儿,他正在指导几个弟子修藏密中的破瓦法,只有几天工夫,一个弟子的头盖骨上便消失了一块顶骨,并可插入吉祥草,而他的头皮却丝毫无损!这是多么神妙的一件事啊!张老师却淡淡地说,这在佛法看来实乃小事一桩。佛教的修心法门可让你改变一切物质存在,只要你懂得了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什么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什么是心的本性……你就可以体认到“一花一叶皆是如来”的出入大千世界的那种自在无碍。

  更让我增强信心的是,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乐新师兄也修开了顶,而且预知时至。她在临终前交待了几句后,立即卧床以狮子吉祥卧式洒脱往生!

  我开始渐渐接近了张老师,也由此而接近了佛法。有一阵子,我脑子里的物理学、科学概念使我对张老师的开示十分反感,我一遍一遍地告诉他说,我们现代天文学认为,太阳在几十亿年后会演化成什么样子,而地球也终将在巨大的热能包围下开始毁灭……但张老师就那么淡淡地笑着听我讲完,然后他呷了一口茶,轻描淡写地说:“你是不是为此而深感悲哀?其实大可不必。佛教也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在地球毁灭时会有大火等灾变。只不过我们更有与天地同化,甚至完全超越任何形式存在的理论及实修法门,可以让我们逍遥于三千大千世界之间。信不信由你,更何况我们的本性原本无生,又从何有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才是你的实相啊!而且即就是地球被毁,也不过像烧毁一座房屋那样,你作为房子的主人难道也要困死其中吗?”

  望着张老师坦然、自信的面容,我头一次在内心深处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人类的希望只有在佛教里才能找得到!

  越来越多地了解了佛法,也就对佛陀的超越一切的大智慧越来越佩服。特别是当我接触了佛教中观的般若正见后,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此生都要用来体证生命的最究竟状态!此生都要为众生都能体证生命的圆满实相而奋斗不息!想想看,正因为空故而可显,而当显时自性又为空。现空不二的这种境界,你在哪一个哲学流派里能找得到呢?空性并不可怕,它只是摆脱了一切精神、物质束缚后的结果。我相信,证悟空性一定是一件大乐事,而且于我们并不陌生,就像禅宗所谓在十字街头忽然遇见亲爹一样——那么的自然!又是那么的惊喜!

  当我在学佛的大道上迈开步子往前走时,九五年,我的上师——张老师却不幸圆寂了。对他来说,“死亡”应该是一件乐事,他终于可以回归法界本体了。但对我来说,张老师的圆寂却留给了我两点严峻的启示:第一,生死无常;第二,明师难遇。好在张老师于圆寂前还留给了我一份人间最珍贵的遗产:他告诉我要到喇荣佛学院去,去终生依止法王如意宝及其他的大德们。

  我不知该怎样感谢张老师!在我于两年后,也就是九七年最寒冷的一月份,在历尽了千辛万苦赶到佛学院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师恩难忘”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张老师把我送进了一个也许是整个南瞻部洲都独一无二的生命“再造场”!

  我的年龄已不小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都经历过来了。如果没有值遇佛法的话,我想,横在像我这样已过花甲之年的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趋向死亡。一想到坟墓里的阴冷黑暗,我就为自己感到庆幸。尽管我早已不是年青人了,但我却最终走在了永远年青的青春之路上。世间的名利之路谁愿意走就让他们走吧,这条路只能是使生命无意义地走向终结而已。尽管我也不过是个凡夫,但我相信,我所选择的道路通向解脱,前方一定是无限光明!

  (周先生现在已六十二岁了。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无神论的的氛围中度过的,晚年又来到了白雪皑皑的雪域神山,在寂静的喇荣沟守着一间小木屋、守着满头银发精进修持白法。有时候,我看见他拿着笔在钻研佛经,那神态真的神似知识分子参研学问时的神情;有时候,又见他完全以老修行的姿态,手拿念珠、气定神闲地念咒。每当看到他的苍苍白发,我就从心底希望更多的老年人在垂垂老矣之时,也能从世间的过眼浮云当中清醒过来。看看老周吧,你一接触他就会感觉到这个人从头到脚都散发着快乐。虽是年过花甲之人,但无论看他磕长头或是挑水,一点衰败的迹象都寻觅不着。且不说学佛带给他的了生脱死的希望,单就使他心情愉快、身体健康而言,明眼人都能感受到佛教对一个人生理、心理的再塑。周先生的景况总让我想到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一句话,“愉快可以使你对于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都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哪些,它们都可以使你身心发展、身体强健。”

  而周先生有次在跟我探讨完一个佛教方面的问题后,曾深有体会地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要是世间人都能感悟到学佛带给我的愉悦那该多好!这样,他们至少知道佛法是断除烦恼的一个多么有效的法门。”)

(佛陀的慈悲护念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学佛过程中碰到的违缘,可能恰恰是在佛法的妙力催化下,让前世的业障以最轻微的方式显现而已。我们绝对不能在此时退失信心,反而应该为即将报尽前世之恶因而感高兴。与烦恼、痛苦、疾病、灾难等一切业力进行斗争时,都应该抱有这么一种态度:以坚定的心紧紧依靠佛法;以感恩的心对待前世的冤家;以平淡的心空掉所有障难。

来自浙江金华的叶景蕴老师就以这么一颗坚定而豁达的心,在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中坚持走到了现在。以佛法为支撑的她,从未退失过对因果正见的信心。

如果你现在也正遭受所谓命运折磨的话,请对照一下叶景蕴老师,然后再扪心自问一下,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会不会因困难而动摇。)

     1935年,我出生在旧时代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留学日本的电机工程师,在武汉工作。母亲精通四书五经并擅长书法。那时我们全家在武汉的生活过得相当美满,因父亲收入不菲,有了可靠而稳定的收入,母亲就专一在家带我们几个孩子。

不过世事无常,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彻底打破了我们一家合家团圆的美梦。那年冬天正值祖母欲过七十大寿,母亲就带我们到上海做祝寿的准备。没想到这次离开武汉温暖的家竟成为永远的诀别——我们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后,正值“八?一三”战争爆发,战乱阻隔,音讯全无,我们就滞留在了上海。后来上海沦陷我们就更回不了武汉了。而父亲则随厂迁到重庆,武汉的家就这样彻底荒废了。父亲在重庆日日为祖母和我们在沦陷区的安全担忧,后来通过他的朋友我们才得知,他那时几乎夜夜失眠,担心我们的遭遇、担心我们的生活,以致最终抑郁成疾、不治而死。想不到重庆竟成了父亲最终客死异乡之地,尸骨都无法运回家乡。

父亲死后,在颠沛流离中渐渐长大的我,慢慢体会到了母亲的坚强与伟大。记得很久以前曾听母亲讲过,她是在保姆的启蒙下开始信佛的,因而从小就乐观豁达。独自一人得支撑起我们在上海一家老少的全部生活,她便凭着她的学问和书法技艺到处当家庭教师、做秘书、为别人写对联扇面……全靠她一人的劳苦奔波,我们终于得以熬过艰苦的战争岁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经她的学生举荐,她在津浦铁路局找到了一份工作,1947年又到上海工务局工作,1959年退休,1990年去世。

纵观母亲一生,她留给我最大的财富便是教会了我念佛。由于从小就生长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里,加之身体本来就不好,母亲便带着我一起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以求仗佛菩萨之神力帮我度过困厄。从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接受佛菩萨的存在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祖父虔诚信佛,他不但世间学问好,更热衷于钻研佛理,且一生持素,还经常到上海功德林素食处参加研讨。在他的影响下,伯父、姑妈也全都信佛,现在又加上母亲的耳濡目染,所以学佛当然也就成为了我的“遗传种姓”。

解放初期,我于高中毕业后就考入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5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金华教书。在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在工作中我也总能以宽厚之心待人,不计较个人恩怨。在尽全力与所能把学生教好的过程中,我一直用佛教的“上报四重恩”的感恩原则对待我的工作,因而我也很少为工作产生过烦恼,我总觉得这是我为众生该尽的义务。如果做不好的话,那就太负佛恩浩荡与众生的养育之恩了,也对不起死在战乱中的父亲与含辛茹苦养育我成人的母亲。

不过可能是由于前世孽缘吧,尽管我一生行持佛法,但坎坷、痛苦、磨难总是伴随着我的一生。如果是一个不信佛的人,那他可能会把这些都归之于“天命”;即或是一个信佛的人,如果他道心不坚、见解不正的话,可能在面对我所遭遇过的这些挫折时,他也会对佛法生起邪见,认为佛法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利益。对此,我倒是常常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话:“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平静地接受一切在外人看来所谓命运对我的“不公”,因为我知道这一切都是铁定的因果律在我身上不移的作用,我只有承担下来,并不断用佛陀的教言去力争早日跨越它们。我相信,最终我们一定会经由苦难之舟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

1960年我们夫妇生下一个女儿,但一生下来她就带有先天残疾,身体很弱,三天两头得病,动不动就要往医院跑。她自己受尽了针药之苦,我们夫妇也终日不得闲。那时每每在把她从医院接回来后,夜深人静之时,我们四目相对,唯有辛酸弥漫整个空间。若不是佛法给我的一点精神支柱,恐怕我们早就在别人的歧视目光中、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彻底崩溃了。女儿的性格非常温顺、讨人喜欢。她自己也很懂事,尽量不拖累他人。尽管动过三次大手术,不过凭着她的顽强努力,在读完高中后,她还是取得了浙江电大英语专业的毕业证书。可惜的是,在她拿到证书刚刚工作一年之后,1982年的元宵之际,以二十二岁的如花年龄,她竟先我们撒手归西了。

那时我已年届五十,老来丧子恐怕应该是人生最大的悲痛与无奈吧。不过受佛法熏陶的我,在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中已渐渐看穿了一些世事表象:武汉的家被毁可说是人生无常、缘起缘灭、性空无自性的一个尽管让人难过但又无可回避的例证;女儿的夭折恰恰说明人身的不可靠与脆弱——一口气上不来就成了尸体。她这辈子生活了二十几年,没有一天是快乐、自在的,每天都要与痛苦作斗争,经历的磨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这只能归之于她自己,还有我们过去世种下的恶因,否则就不会感召这样的恶果。对她来说,受尽了苦难后丢掉这身臭皮囊也应该算是一种解脱吧。愿她能在我们日日念诵的阿弥陀佛圣号声中找到自己最好的归宿。

随后的岁月中,我决心更要努力学佛。以前也念佛,但基本上停留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退休后,我决心要深入经藏了,因为我越来越感到自己佛学知识的贫乏。这种贫乏让我不但解决不了自己的疑惑,更不可能帮助周围那些生活在困难、痛苦、麻木、造孽状态中的人们。而且生命已度过大半,对我来说现在的状态真是如少水鱼,再在世海里沉浮究有何乐呢?每天看着夕阳落在青山的那一面,我就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又是一天过去了啊!

如果没有佛法照耀,那应该说我们是在一天天离光明而去,一步步走向黑暗。

学了几部大乘经论、看了一些大善知识的文章后,更加坚定了我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的决心。我觉得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地步,那就一定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否则,所有的为善之举都不可能长远、广大、针对一切众生。

既然因果可以解释得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境界,那就在日常的行持中去注意培养点滴的善因、努力戒掉一切的恶习吧。要不然,这贪嗔痴的恶因一旦种下,等将来它们以利滚利的方式成倍增长时,吞下这恶果的不会是别人,还得是你自己。我个人认为,去除我执的习气是修行过程中最难过的一关,但又是息灭贪嗔痴最重要的一环。当你真的看破一切、放下万缘时,还有什么可供你生贪、生嗔的对境呢?“你”都没有了,“你”的恶习又何从得生呢?

我的坎坷人生路让我比一些死死陷在“五欲”的泥淖里、被“五毒”熏心的人们要清醒一点。“爱不重不生娑婆,欲不除不生极乐”啊!这“爱欲”二字正是我人痛苦的根源:我们因爱而生贪,因欲而生烦恼;因爱而有离愁别恨、生死情缘;因欲而有颠倒错乱、丧身失命。如果能以慈悲对待所有众生,则又哪来个人恩怨?如果能以智慧放任旷达于世事人情中,则又哪里会有烦恼、悲苦呢?

我不知道我前方的路还有多远,但我相信:有佛法在心,这解脱生死之事就一定能成办!

   (对叶景蕴老师而言,她的人生旅途充满了漂泊不定:从武汉到上海,又从上海到金华。年龄虽已过花甲,但从她在电话里的声音与语气听来,人应该是非常精神且充满活力的,言谈之中处处可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屈的顽强气质与禀赋。) 

我成长于50年代,家庭背景既非巨贾富豪,亦非达官显贵。但因父亲乃习武行医之人,又在某个省级单位工作,故而收入也还可观。父母对我们几个子女倾注了全部的爱,以至我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甜水中渐渐长大,于同龄人中颇有点大哥大姐般的自豪感。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无情的烈火会将我们家毫不留情地全部焚毁。父母积蓄多年的资产转眼成空,不仅如此,祸不单行的是,我那年仅十岁的大姐又突患恶疾,终因医治无效而丧生。就连我们家在银行里的一笔存款,也因银行宣布倒闭而如石沉大海……这突如其来的巨变使我们陷入了山穷水尽、困顿窘迫的境地。昔日宾客满门、不请自来,而今却形同陌路人,唯恐回避不及,真是应验了“人情似纸张张薄”那句古话。父母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精神几近崩溃。父亲曾感慨地说道:“凡事靠自己,万事不求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样的激励教育下,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愤学习。

1963至1976年,那个不堪回首的动荡年代,我断断续续地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可能是前世的宿缘赋予了我一个聪慧的头脑,使我对任何一门学科都能轻车熟路般地掌握。并由于品学兼优的缘故,我还被连续任命为校学生代表、红卫兵总勤委员,以及市学生会委员。记得刚上小学时,我就向往着将来能做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要干一番大事业,为人类做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读高中的时候,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优异,再加上“仕途”顺利,这一切更激发了我的理想烈焰。学生时代总是美好而令人难忘的,同窗好友欢聚一堂,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共同砥砺。此时的我,内心每每都会生起一种强烈的愿望:读大学,出国深造,做一名卓越的物理学家,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然而由于命运的捉弄,让我生不逢时地处于那个特殊年代——学生无论成绩多好,也不能直接考大学。直到恢复高考后,我才一举考入四川师大化学系。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成都市一所中学任教,由于我对教育工作非常投入,故而仅三年的时间,教学工作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1987年,我所负责的毕业班,90%的学生都考上了中专、中师、幼师、重点高中,“优秀教师”的称号可算是名副其实了。

然而我却不甘心一辈子仅做一名教师,尽管中学时代的鸿图大志已不可能实现了,但就算鞠躬尽瘁一生,最后获得了教师界的最高荣誉“特级教师”,这也远远不能抚平我心中理想的失落。因为当时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而人们的目光又一致向钱看,于是我也不得不另谋出路。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我毅然决定下海经商。尽管并没有放弃教育工作,但工作态度、质量肯定大不如前。为人师表而未尽心尽职,这让我对于自己后期的教育工作至今仍深感内疚,总觉得愧对学生。

被金钱磁力深深吸引的我,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在商界崭露头角:从小型经营、涉足运输行业,再到承包工程、添置私车,最后还飞到北京,成功地开办了一家公司。当然在这风风火火的创业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纠缠不清之事。

也许是我目光太短浅的缘故,在正式开始发展商品经济的80年代,我竟然觉得自己已经有了用不完的钱,而我并不想成为金钱的奴隶。在我看来,挣钱就是为了享受,于是我又开始热心于如何花钱。很快,我便按自己的心愿,于峨眉电影制片厂附近建筑了一幢三层楼的别墅。

不动产添置完毕,我又向“动产”领域开拓奋进。由于我的性格比较开朗,爱好也特别广泛,尤其对旅游和摄影更是情有独钟,很自然地我便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此期间,我也发表了一些作品,并游遍了大半个中国的风景、名胜,巴山蜀水更是不在话下,就连人迹罕至的藏区也涉足前行。

当时的我没有任何信仰,是个十足的无神论者。见到藏族同胞简单、原始而贫苦的生活,自己则以幸运儿的姿态报以同情和怜悯。对于西藏这块神圣的土地,虽早有所闻,但却始终不能理解,更没有想到要去揭开她的神秘面纱。

从经商到旅游,马不停蹄的奔波倒反而更加勾起了我的无限欲望。挣钱挣到最后让我觉得也无非就是图个享受,享受来享受去也无非就是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打转转。我有了一幢别墅,也不过是比别人多占了几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而已;玩来玩去,除了用摄影机拍下一张张风光照片之外,所有的这些景点,于我的人生当中并没有留下任何刻骨铭心的记忆。

看来我不能只做这种人去楼空的买卖,我得让我不安分的心真正充实起来,我得干点“实在”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业绩”。恰好由于80年代末期在四处云游期间,我广交了各路朋友,并结识了各阶层的人士,这让我又生起了强烈的从政欲望。

于是,我开始与一些重要人物八拜结义、称兄道弟,或以姐妹相认。他们则热情地邀我加入民盟或国民党,我便义无反顾地开始着手办理有关手续。隔三差五,我这帮热火朝天的朋友便要到我家来聚会,我们还常常举行音乐舞会,总之所有的“政治活动”都离不开吃喝玩乐。自小被认作“丑小鸭”的我此时也开始美化起自身来:穿名牌服装、做流行发式,甚至在脸上涂红抹绿……如今看来,真是贻笑大方,也不知当时是哪根神经出了毛病,的确有点若醉若狂的感觉。

1989年底,我终于从教育界调入区政府的一个部门工作。虽然当时的工作非常轻松,待遇颇丰,但我却仍不满足,仍在努力地按照政界朋友们为我铺设的云梯攀登,因为我那时太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了。

就像经商干久了令我感到疲厌一样,与这帮政界人士混久了,我也渐渐了解了他们的底细。其实,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任何崇高的政治理想,完全是把“治国经邦”的理想堕落成政治投机的一种买卖与生存之道,政客生涯是与商人赚钱谋利并无二致的一种换了形式的利己活动。

特别可恶的是,在“人民公仆”的幌子下,这些人还要遮遮掩掩,把偷鸡摸狗、欺男霸女、骗吃骗喝全都美其名曰“工作需要”,这实在令我倒足了胃口。于是天生好动的我在人性未泯的情况下,又把目光转向别的充实生命意义的领域。

1990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气功,其令人耳目一新的理论,以及种种不可思议的特异功能现象,打破了我那僵化的“唯物论”的陈腐观念,我也开始研究起所谓的人体生命科学来。经过短期的培训,我自身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特异功能,如遥诊、遥治、透视……仅开天眼一项就已令气功界的朋友们羡慕不已。此时的我已对金钱、地位的追求逐渐丧失了兴趣,遂一门心思投入气功事业。不久之后,我又被纳入所谓的“传人班”进一步深造。

随着对气功研究的深入,我对宇宙、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但更多解不开的谜团又开始缠绕着我。当时因感觉道观及佛寺的气场好,是练功的好地方,故时常出入道观及佛寺。那时我学得很杂,各宗各派的理论都想弄个水落石出。权衡再三,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佛教,并开始恭阅佛经及部分大德的开示,此时才算初步体会到佛法的精深与伟大,修炼气功时的诸多谜团也随即迎刃而解。我越学越觉得佛法深不可测,远非以我的小聪明所能通达。

这一阶段的气功修炼及初步接触佛门,对我后来的人生观的重新确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比不知道,一旦把佛法与当初曾让我魂不守舍的气功一对照,我马上就能感觉到佛法“一法不立”的伟大与究竟。气功要么执著在“气”上,要么执著在“死定”上,这些都是妄心乱动,背离本自无生的无为状态越来越远,还常常以神通逞奇炫异,更是远离佛法的大机大用。真能体证佛法的“真空妙有”,则又有何物、何情可让你执著呢?又有哪一物、哪一种功不是你的妙明真心的显现呢?还用得着拼死拼活去练个什么“阳神”、“气感”、“大小周天”吗?

1990年底在大善知识的引导下,我终于在昭觉寺的清定上师前受了皈依,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历来热衷于旅游的我此时更是名正言顺地云游名山古刹,觐见大德高僧,故而对显密各宗多少都有些接触。

从皈依算起,我学佛已有十一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尽管我如饥似渴地闻思佛法,但惭愧的是,却始终未能专一修持。刚听到一点佛法的正味,家里马上又以事勾牵,让我不得不急忙返回。回到世俗中,正知正念立刻就像被埋藏在了阿赖耶的最底层,死活提不起来。而多生累劫的习气等无明种子提都不用提便踊跃现前。烦恼依旧、痛苦依旧,特别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时刻提醒,自己又没有精进持久的耐心,眼睁睁地看着大道,但就是上不了路,即就是上了路也一步三停。以自己这种根基,再不专一行持,解脱何时方有出期?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绝没有权利要求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学佛,但我想提醒诸位知识界的朋友:不论我们是否相信轮回,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开发出自己本具的“善心”,并以之调伏我们的自私心。我们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他人的慈悲、爱和关怀,因为在生活中开发出这种善心,便足以弥合我们和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为这五浊恶世带来难得的祥和与平静。有了爱与慈悲,还能让我们在面对生死时无所畏惧也无所遗憾,因为我们既已在这世上播下了善心的种子,那还会惧怕它不生根、开花、结果吗?

   (彭拉所讲述的故事是完全真实的,这一点从她那诚恳的语气当中就能了知。我本人非常喜欢诚实的人格以及诚实的语言,这一点我想法国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蒙田恐怕也有同感。他在《随笔集》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我所喜欢的语言——不论写在纸上的还是用于口头的,它们都朴实自然、简洁有力、趣味横生,既不是纤弱精巧的,也不是激越生硬的。”这几句话不但适合于彭拉的叙述,也同样适合于她的为人作风与学佛气派。)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是1954年从东北工学院毕业的。我们全家老少几代都有人信佛,如父亲,他是每天必定要在佛前烧香的。而我的曾祖母和祖母也都信佛,祖母因她早先生下的男孩子全都死掉了,于是便接受了曾祖母的建议而学会了念佛号。在她念阿弥陀佛圣号还没多久,她就又生下了两个男孩。这次她不但把他俩全都养活,还把他们抚养成人,这其中的一个就是我父亲。

我是父母单位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从我之后,单位里才开始有其他的孩子陆陆续续考上大学,父母为此觉得我给他们的脸上增添了不少光彩。1985年,我从一所师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学校教书,从此以后,每天过的日子就是上班挣钱,挣钱吃饭,吃饱饭再去上班。这样的生活过了几年后,想不到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里,我的生活轨迹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992年,我在对佛法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出于想摆脱单调生活的愿望、给贫乏的人生找一个信仰当依靠的情况下,皈依了驻锡在离我家很近的成都昭觉寺里的清定大和尚。皈依时,清定上师给我取了法名叫智明,并在大雄宝殿里,亲自领着我们念皈依文。新皈依的和过去皈依过的人合在一起,大概有好几百。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我穿着大红色的呢子上衣,上师就坐在离我不远的法座上。整个皈依过程中,他老人家一直都在冲我们笑,笑得如此真诚而灿烂。我被这笑深深地打动了,觉得他真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人。

没过多久,有一天我又到昭觉寺闲逛,刚好看到上师在大雄宝殿外面的空地上,正非常虔诚地对殿里的三尊佛像顶礼。那种无比的虔诚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我想,像他那样过去在军队中做过少将的高级将领,都这样虔诚地礼拜佛像,看来这佛像恐怕不会是简单的泥坯塑金的几尊偶像,这里面一定大有名堂。可惜当时尽管感动了半天,但还是没能真正发心去精进修行。

又有一次,我来到了成都文殊院,看到最里面一间殿堂的右边挂着一幅字画,那字里表达的意思是:人生皆苦海。这在我内心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看来寺庙真是个神奇的地方,居然在讲有关人生的问题。

刚好我的邻居也是个学佛的,他还参加了文殊院的“青年佛学会”。学会的学员每周都有几个晚上组织听课,而且还经常到外地去参拜高僧大德。邻居把从佛学会借得的《观世音菩萨传》拿给我看,没想到我一看便看得眼泪直流。他又借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等录像带,以加深我对佛法的理解。 

就这样,在各种因缘的交汇冲撞下,大概过了三个月的样子,有一天,在我内心深处终于生起了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开始真正修行了!马上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昭觉寺找到清定上师,请他给我传“加行法”。得到传承后,我立即开始了五加行的修持,结果在刚刚开始磕大头时,我就得到了他的大力加持。现在想来,如果没有他当初的护佑,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加行修完的。

从对治我的嗔恨心到矫正我的邪见;从帮助我树立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到培养我初步养成视众生如父母的大悲心,可以说,我的整个修行过程,都是他老人家一步一步扶着走过来的。如果上师对我们众生的恩德可以用言词来形容的话,那么整个虚空也容纳不下他对我们的福泽。生生世世,我都报答不了上师对我的恩情,唯有像上师一样发大菩提心、誓愿度尽法界一切众生,方才能告慰上师殷殷深情。

修行每天都在进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在念经中我渐渐地感受到了快乐,心也开始体验到一份以前从未领受过的宁静。手不断地在拨动着念珠,口里不断地念诵着咒语,心里似乎便有了一种已离开了尘世的喧嚣与嘈杂的平和的快乐。这时我不再觉得念经咒是件苦差事,它已完全变成了一种享受。

也就是在修行刚刚有了一点起色时,违缘也就开始不断地向我袭来。不过我已不再像原先那般害怕、诅咒违缘了,因为我明白,该我承受的,我必须承受,更何况这时我心里还多了另一种依靠,那就是念经。既然在念经中能找到快乐,那我又何必去留意外在的幸与不幸呢?即就是天大的事情发生了,我也有念经这根柱子支撑。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全天候地想着念经,念经成了我唯一的快乐。

不过此时的我,还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论,所以对修行的次第以及甚深的中观见都不了解,而这些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又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啊。正当我想迈步深入经藏时,一件人天同悲的事情却赶在了我的计划之先,没有任何预警地发生了——1999年,对我恩深无比的上师示现圆寂了。噩耗传来,我急忙赶到昭觉寺,却只能看见上师已被安放在水晶棺里的遗体。坐在他老人家的遗体旁,透过水晶棺,我能清楚地看见那熟悉而又安详的面容。尽管当时我早已是泪流满面,但还是与僧众一起在藏经楼忍悲含痛专修了“上师无上供养法”。我一边流着泪,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发愿:从今往后,我坚决不说上师不愿意我说的话;坚决不做上师不愿意我做的事;坚决不想上师不愿意我想的事。否则,就太对不起清定大和尚对我们大家的再造之恩了。

第一个皈依师的圆寂让我难过了很久,也让我清醒了许多:再这么晃晃悠悠地修下去,恐怕这一生就将在大大咧咧中蹉跎过去了。没有哪个上师、没有哪个法是专为我而准备着的!自己不去抱定“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又如何能打破生死关?无常是不会为我一个人大开绿灯的,一定要起而精进了!因为在无常的催逼下,我已越来越感受到尽快闻法、尽快获取了生脱死的把握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自认为自己念经已很精进了,每天不看电视、不唱歌、不跳舞,只要一有时间就开始念经咒。这种专一持咒的修行,我想一定会对我以后修禅定时的“止观双运”有很大帮助。

同时我也知道了怎样把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知道了怎样以对治自己的烦恼来净化内心;还知道了轮回是怎样产生的,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断除,以得到永恒的快乐……这样行持的结果便是:我的内心越来越平静,即使遇到困难、复杂、不顺利的事情,我也能静心对待。这时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伟大。

我所接受的佛法熏陶让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确实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现代化的享受。但是现代化的设备,不论是彩电、空调、电脑,还是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都不能解决我们的生老病死、爱憎离愁的烦恼;无论什么样的主义、论调,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我们日日必须面对的这些苦恼。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只有至高无上的佛陀,是他为我们指出了彻底解决这些困惑的唯一正确方法。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帮助我们最终消灭痛苦、获得快乐。不信你去试试看,看黑格尔、康德、萨特、罗兰?巴特……这些人哪一个能让你生死无惧!

茫茫人海中,人们都在寻找快乐。但为什么凡夫以寻求快乐为目的,而结果往往找到的都是苦呢?要真正断除苦的根源,得到永恒的快乐,除了学佛,别无他途。可能你的心里会抗拒这个观点,那就让事实来裁判吧,只是千万别用你的一生来做赌注!我始终觉得聪明人的智慧就在于能尽早迷途知返。

   (圆度曾就读于武汉工业大学资源工程系,后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计算机仿真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在苏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工作。)

  我的家乡在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那里有许多历史名胜与游览圣地。坐落在黄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太平湖畔的一个小山庄,就是我的出生地。

  七一年夏天的一个拂晓,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据大人们说,小时的我不爱哭泣,经常沉默不语。

  在体弱多病中度过了童年时光,六岁时就被父母送进了学堂。贫穷的农村,读书是孩子们跳出农门的唯一希望。在父母的严厉管教和谆谆教诲下,我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好思考的习惯。

  尽管这里是九华山脚下,但父辈们都是在新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都不信佛。只是偶尔能从奶奶等祖辈人口中听到诸如“菩萨保佑、消灾免难、儿孙平安……”等祈祷的话语。她们生病了,就托人去九华山上的佛殿里弄点香灰,冲水喝下,并说这是仙方,能治百病。这时,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笑话她们:“都新社会了,你们还那么迷信哪?书上说病是由人体中的病菌感染而引起的,一定要打针吃药!”但有时她们的病确实就这样不治而愈。

  小时候,由于我既钓不到鱼也打不来鸟,故而常被伙伴们冷落。所以我就自己去看书,自寻其乐。《西游记》、《封神演义》、《上古神话演义》等也就是那时候读的。我对小说里的神奇故事非常入迷,看着看着就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也成了那腾云驾雾的神仙。大人们常常斥为“神话与幻想”的荒诞故事,我却不以为然。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家里坐着,恍惚中好像看到了墙那边邻居家的情景,且历历在目。当时并不觉得奇怪,第二天却感到十分诧异。我的视觉怎么会透过那堵墙呢?小说里说的神话难道真是实际存在的吗?

  为了抹平心中的疑惑,我在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把这些事弄明白。

  一天,邻居家的奶奶去世了,很多人都去哀悼。当时我不明白,究竟什么是死呢?大人们就告诉我:人有生就有死。年纪大了,人身体里的精华消耗完就死了,就像油灯里的油已经烧完,自然灯就灭了。“人死如灯灭”呀!

  他们的说法根本解答不了我对死亡的困惑,而两位表哥的死,更使我由困惑进入对死亡的恐怖中。大约八岁那年,大舅一家因采食野蘑菇时,误食了有毒的蘑菇,致使全家生病。而大表哥更因抢救无效,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同时我二舅的独子,只有十五岁,却不幸得了骨髓癌,几个月后,也命丧黄泉了。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死亡事件使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看来人并不一定要到老年才会死,油灯也并非要到油尽了才会灭呀!

  带着儿时的这些困惑,我进入了中学。中学的学习非常紧张,同学之间的竟争也很激烈。尽管如此,我对人生真谛和宇宙奥秘探索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记得那时,一本杂志上登了一篇关于“印度小姑娘回忆前世”的文章,看后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佛教说的对吗?六道轮回真的存在吗?若佛说的是正确的话,那么生命本身就是永恒的,我何必还要惧怕死亡呢?

  同时我也认真思考过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 E= D mc 2 ,如果真像相对论所说的那样,当我们以光速运行时,就可永远保持年青,那我们不就可以不死了吗?

  孰是孰非?这种未竟的探索又一直延续到我的大学时代。

  先是拼命从西方哲学思想中汲取养料,不论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尼采的“太阳之子论调”等等学说,统统全往脑子里填。尽管后来从中了知了“心并不完全从属于物质”的观点,但却始终抹不去心中“生死问题”的阴影。

  再把目光转回自然科学。物理课上,老师讲到一个正电子与一个负电子接触后将产生两个γ光子,电子是有静置质量的,而光子却没有静置质量。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那么宇宙最小的颗粒到底是什么呢?百思不解中,现代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的一句话深深吸引住了我,“现代微观物理学研究的尽头竟然是来到了老庄的墓前。”也就是说一切是从“无”产生的,即中国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受此启发,我又把注意力投向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我发现西方文明是从外而求道,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从内而探玄。儒家强调“诚心正意,在明明德”,主要是讲做人的道理。道家主要强调要“至虚极,守静笃”、“心如太虚,返本还源”,主张一切清静无为,即可入道。这些观点都使我受益良多,但生死究竟、宇宙实相问题还是没得到根本解决。

  九十年代“气功热”开始流行,我当然也“理论联系实践”,天天学习“站桩”、“静坐”,没过几天就有了“气感”,而且很快就体验了“意念力”。但越练越发觉,这样练下去终究没有太大实义。当时炼气功的口号和宗旨无非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开发智力,造福人类”等等,然而不论是身体还是智力,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就算自己一个人长生不死,那世界对你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天午饭后,到别的宿舍串门,见桌上有一套《三言》,随手一翻,看到了一个关于《金刚经》的故事,是讲读诵《金刚经》的功德的,故事情节很生动感人。出于好奇心,当天下午,我就到了学校旁边的“宝通禅寺”取得了一本《金刚经》。一口气读完后,心中似乎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心如止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佛经。

  心中的迷茫自此开始烟消云散,思想境界也陡然打开。我知道了,世界是无边的,时间也是无尽的,众生因无明而虚妄执着“我、人、众生、寿者 " ,故而流转轮回,受苦无尽。佛教原来不是迷信的,它乃是阐述宇宙人生真理的宝库。特别是对其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名为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法句感触非常深。我知道强行把念头空掉,根本不是道,而应该心如明镜一样,“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如此则全妄即真,则一切皆无非般若妙用。

  此后,我又读了《六祖坛经》、《心经》、《圆觉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对佛法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佛陀宣讲的“缘起性空”的观点,我觉得非常科学,因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逃不出缘起性的规律。因缘聚合,万物产生;因缘分离,万物消失。如果仅有种子尚不能萌芽,必须还要有水、土壤、一定的温度等助缘方可。

  记得看了《楞严经》后,心中大快,佛陀对波斯匿王说:一切外境都是无常的,而人的认知能力——“觉性”则是永恒的。也就是说,人死并非如灯灭。经中通过“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终让阿难尊者认识了觉性。并且经中还指出了世界的由来:“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至此,儿时的疑问全部得到了解决。

  上研究生之后,我一边进行专业的学习研究,一边继续研究佛法,并越发觉得科学里面包含很多佛法的道理。就拿我的专业来说吧,所谓的计算机仿真就是用计算机模拟现实事物的发展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规律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数学抽象,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事物的状态完全用数据表示。然后依靠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输入一定参数后,就可以计算出事物的具体发展状态,这样就会发现很多预先没有预料到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技术已发展得相当先进,它的原理与上述“计算机仿真”一样,但它是更全面的仿真,即用计算机来仿真现实的外境。身体虽然只在一处,可心却能亲临其境地到其他处旅游,甚至能感受参加足球比赛的滋味等。不过实际上,这一切全都是虚幻的,只不过是做一些数据游戏而已。

  其实,如果我们认真思考一下,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也是虚幻的。我们的大脑好比“数据处理中心”——计算机,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系统将外境的信息变成数据后,传送给大脑,大脑经过模式识别,就认知了外境,然后指挥人体相应的部位,对外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然而,感官有它的局限性。比如一个距离我们 100 亿光年的天体,等我们看到它时,说不定它早已不存在了,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它 100 亿年前的情况。同样道理,从眼睛看到物体,再到形成认知时,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事物的过去”。不仅如此,我们的感官在告诉我们外境的信息时,也并非永远正确,特别是当感官出了问题时。如眼睛有问题时,会看到虚空中总是有空花。因而爱因斯坦感叹地说,“时间和空间都是我们的错觉,……我们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不仅五官会欺骗我们,其实我们的心更会骗我们。如“杯弓蛇影”、“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望梅止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等。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心灵能改变物质。现代心理学的许多研究也说明,心理状态的改变,外境也随之有相应的改变。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外境的实质性,我们是否要用新的眼光来看问题?

  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佛陀就在《金刚经》中揭示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这样在探索中临近结束了。毕业前夕,我常常在西湖边独自散步,静静地思考着未来的路。何去何从呢?大部分同学要么是“铁托派” (铁了心考托福出国深造) ,要么是“直博派” (硕士、博士连读) ,我该是什么派呢?尽管尚未十分明确今后的人生方向,但我已对这个虚幻的世界生不起丝毫留恋,这一切全都得归之为佛法的熏陶吧。

  苏堤上的依依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翠黄色的嫩枝似乎要抹平心中的思绪。金色的月亮缓缓升起,湖中的小鱼不时地窜上水面,荡起层层涟漪 ,圆圆的水月顿时变得奇形怪状起来。当波光粼粼的水面慢慢又恢复平静时,我不禁想到了“猴子捞月”的故事。世人都笑猴子太傻,其实我们人又能聪明到什么地步呢?千江有水千江月,千人当中又有几人能返本还原、直认心月呢?哪个不是起舞弄清影,与幻象共舞?就这么思前想后了很长时间,最终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学佛环境,我还是选择了教师职业。

  在苏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工作的日子里,我总是给学生重复着那些老教材里早已落后的知识。因为计算机行业属于新兴学科,每半年知识就有较大更新。所以每次领工资时,我的脸总是发热,心中很惭愧,这是误人子弟呀!再看看满头银发的老同事,他们有的已工作三、四十年了,为了多涨几十元的工资而谋求提职称,竟还像中学生一样,为应付英语考试而忙得不亦乐乎。我不禁想到:他们是不是我未来的写照呢?

  在年终庆祝宴会上,一位老院长即将退休。我对他说:“您身体这么好,六十岁了,还像四十来岁的人,为什么不去西藏旅游呢?那里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我的意思是想让他来藏地看看佛塔、僧人,也算结个善缘。“算了吧!有空了,我去钓钓鱼,打打麻将,平时炒炒股票,还是挺好玩的。”老院长一笑了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结果好玩了没有四个月,他就被查出是胃癌晚期,两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

  几乎每隔几天,布告栏上都有新讣告贴出来,也有很多是年轻人的。那时我也正在按《大圆满前行》反复观修无常:一切都是无常的,有生必死,聚极必散,高极必堕……我真的觉得,我们所有众生那脆弱的生命简直就像秋天里的苍蝇,还能蹦跳几天呢?

  不行,我绝不能就这样度过我的一生!

  那就走吧!真真切切给心找一个不生不死的归宿吧。

  就这样,我来到了喇荣。

  这里没有大城市里那种恼人的喧嚣,也没有社会上那种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在自己的小茅棚中自在度日,闲时看书,累了可以自由地享受阳光的温暖。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快乐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诚哉斯言!

  人生的道路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明天的话就留到明天再说吧!

    我的俗名叫刘玉鹏,法名吉祥戒。原是烟台大学化学生物理工学院的讲师,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我所在的科研课题组曾多次荣获国家、省、市、校等各级各类的奖励,本人亦曾在《生命的化学》、《中国粮油学报》、《烟台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科研论文。

  回顾我所走过的人生轨迹,几多辛酸、几多欣慰、几多坎坷、几多风雨。当静下心来想要打理一下自己的思绪时,才发现恍惚间我已走过近四十年的人生路了。

  我记得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对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以及人的来龙去脉有着异乎寻常的浓厚兴趣。那时的我总是在面对自己瞬息万变的内心变化、奇妙诡谲的梦中风景、天天生长发育的稚嫩身躯时,不由自主地就惊叹不已,同时又大惑不解:为什么我的眼光只能看到眼前的物体,但心却可以纵横上下几万里?为什么过去的人与物都不能以同样的面目再现眼底,但心却可以任意推拉许多年的岁月,以至于很多年前的往事就像刚刚发生过一样,历历在目?为什么白天的感觉实实在在,梦中的情景在正做梦的人看来,也同样实实在在,但你一觉醒来却发觉那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那么白天与梦的界限到底又在哪里?前年我比门前的小树高,今年我已超过它半头。它长大了要被人们采伐掉做成木材,我长大了会不会也像它一样,被人拦腰砍取?为什么它只能被我们利用,却不能反过来利用我们?那我将来又能不能自己做主呢?是谁在控制着我们的一切行为与思想?是大脑还是心?这个心是心脏吗?如果是心脏的话,那为什么肝脏控制不了我们的行动与思维,既然同样是生理器官?为什么好多事情我都控制不了,包括控制自己的身体都做不到?思想既然可以一会儿就跑到外太空去,这么大的能力为何在对付一个小小的躯体时,往往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飘来,又最终流向哪里?是像爷爷奶奶那样,死后就被埋在土里吗?……

  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好奇,让我一方面比同龄的孩子多了几许成熟与思考,同时也让我丧失掉了很多少年儿童应该有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因为那时的我毕竟还不知道思想与思考的魅力,我只是觉得这些很明显的问题摆在那里,不思考岂不太愚痴了,但我又实在得不到问题的答案!

  这种困惑让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系,那年我十七岁,带着不解的疑团,还有对未来最美好的设想,从偏僻的山东农村来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都市——北京。

  第一次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的结构时,感觉诧异极了:难道我们人体就是由这千千万万个微小生命组成的吗?详细观察,一个细胞很像一个小社会,那里有指挥部、有加工厂、有通讯组织、有交通运输部门,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以及分工的精密程度,简直让人目瞪口呆。然而让我不解的却是:细胞的神奇有些像电脑的特征,即它们都是物质的结构与运作,毕竟没有灵性。我们都知道,计算机是由人设计制造的,比人脑还精确的计算及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都要靠由人脑创造出来的各种零部件来承担。那么人体细胞那种微细而精密的结构,又是靠谁来设计、安装、指挥运行的呢?那个能设计制造的具有灵性的“我”又在哪里呢?

  从小而来的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苦恼,此时并未因迈进神圣的大学殿堂而得到缓解。我开始以更大的困惑、长时间地思考这个问题。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兴奋地接受了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自以为对生命的思索从此就可以划上休止符了。进化论告诉我:在宇宙形成之初,原始的、没有生命的分子海洋中,由小分子相互间的作用,逐渐形成氨基酸、核苷酸等分子,这些分子进一步的衍生,便形成了一些较大的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等,再由这些较大的分子开始形成原始细胞。而有了细胞,便意味着最初的生命就此诞生。生物体长时间的生活经验信息贮存在染色体上进行遗传,最后由类人猿就进化到人。这种自然演变的进化学说可谓已达到了相当精确的地步,以至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都自认为那个有关灵性“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就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但时隔不久,我就发现自己被自己的思维欺骗了,自然进化产生生命,就如同计算机可以不经人类设计与调适,自动就会产生并运行一样,都是那么的滑稽可笑。

  随着大学生活的结束,我带着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一种欣喜,也带着那份长时间的迷茫,进入了社会这个更为广阔的课堂。如果说在学校里主要是靠大脑,并借助显微镜来推理并验证关于生命的种种假说的话,工作和生活又从另一个侧面让我愈加混淆了我的身份与职责。原先我是不明白我的生理与心理属性,现在我连我的社会属性也搞不清了。我先是被分配到青岛医学院工作,由于在工作及个人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烦恼,故而现实逼迫着我反复思维人生,反复思维我是谁?在父母面前,我是儿子;在领导面前,我是下属;在学生面前,我是老师;在师长面前,我又是学生;在妻子面前,我是丈夫……

  仔细想想,一个人竟然可以同时拥有如此众多的身份与定位,难怪人被称为最复杂的社会动物。那么作为人,他最基本的属性又是什么呢?再比如一个人的名字,小时我叫玉爽,上小学后更名为玉蓬,最后才定名为玉鹏,取“大鹏展翅九万里”之喻。显然,名字与一个人的本性是没有任何必然关联的,你可以叫张三,当改名叫李四后,别人也就随着叫起了李四。在背后,人家还会给你起上各种别名以及外号。以此类推,如果名字不是你,那么骨头、血液、器官等等就是你了吗?

  在一个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之人的眼中,假如你连真理的边都摸不着,那么这样的生活,即就是以锦衣美食来包裹,与一个躲在贵妇人怀中的哈巴狗又有何异?在艰难的求索中,终于有一天我抬脚迈进了一座寺庙,也许是因缘所致,也许是偶尔机遇的促使,也可能是当时久已疲惫的心,总算想到了要到这红墙碧瓦之内的殿堂里歇上一歇,反正在一种难以说清的情绪之中,我走进了青岛的湛山寺。

  一个老和尚见到我后,很和蔼地送给了我几本佛学小册子。他当时说的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小伙子,只要能用一生的时间去窥探到佛法对我们本性揭示的一点点光亮,就足以让你对佛陀的悲与智感激涕零了。好好努力吧,莫辜负他老人家呀!你自己体会体会,看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在骗你。”老师父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发现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居然有热泪滚落下来。我真的是很感动,感动于一个老人对一个素不相识之人那种掏心掏肺的赤诚。当时我就在想,恐怕只有佛门中人才会如此以向众人传授真理为天然职责吧!不管这种真理是他们自以为是的真理,还是真正的真理,我都必须认真拜读一下这几本小册子,因为我不想违背一个老人的善良心愿。

  在那本书中,我第一次看到了“人是从光音天而来”的说法,这让我既震惊又好奇。书中说,光音天的人看到地球上蓝色的海洋、绿色的大地后,便飞到这里玩耍嬉戏。结果终因贪恋我们这个星球的甘泉与地肥,而失去了飞行的神通,只能居留在地球上,并逐渐将由光组成的身体变成为有质碍的肉身了。这种理论给了我一个最直接的启发,那就是:光音天人到地球上来是一种生命的轮回现象;同时它又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光音天人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对佛学的认知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口,从此,我开始留心起生命的轮回理论,而且连我都感到大惑不解的是,我渐渐认同了佛法对生命解释。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儿时同一个村子的同时上学的伙伴,在同样的教育环境、同样的老师培养下,学习成绩却相差极其悬殊,而且每人的性格、爱好、特长,乃至长大后进入社会的不同境遇,绝不能简单地以随机理论来解释,因为很多时候,人们的境遇相同,但命运却截然相反。所以我相信,人应该是有前世的,每个人前世的行为、习惯、积累、好恶都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天赋”。我认为这是我了解到的最合理的一种解释。

  而那个一直萦绕脑际的有关“灵性”的问题,也在佛法的观照下涣然冰释。我相信存在一个自性的觉悟,此自性觉无始无终、无来无去。正像我们人体,因为心脏不断跳动,呼吸瞬间也不能停止,乃至睡眠时也不能让心脏、呼吸等器官处于“休眠状态”,这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同样,有一个无生无灭的觉性,我们才有了各种眼能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    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    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答出第一句即可)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答出一种即可)。    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

1、地理位置,土地面积。    2、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华夏文明的发展、华夏文明)。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3、C、A、B。    4、历史悠久和资源丰富。    5、评分说明:能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进行较为充分的议论,语言通顺,给满分。其余酌情扣分。

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3、有沙源。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4、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5、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

1、奇妙。    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3、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也可)。    4、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不断发展演变。

1、①短期气候预测的意义;②短期气候预测的含义;③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发展的进程;⑤短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    2、示例:如果你认为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那就错了。或:短期气候预测不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运用设问句,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时间概念的气候预测。    4、但;而。    5、同义成语: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反义成语:一成不变、始终如一。    6、对气象学本身,可以谈“科学研究允许失败”、“科学研究要不断修正失误”、“科学研究无止境”等;对说明文写作,可谈“实事求是”“准确”等。

1、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2、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或:成为悬河,河水泛滥)。河水受到污染。    3、①黄河受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②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农业和化肥。    4、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    5、不能。“主要”表示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有别的排放渠道;去掉后就变成了附近污水全部排放进了黄河,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1、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    2、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它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3、作比较、举例子。    4、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

1、彩色棉产业用“不用染料,不用着色”的彩色棉就能产出彩色棉纺织品及色彩艳丽的衣服。    2、第3节第一句(或“彩色棉花色彩自然柔和”)。    3、举例子、列数字,意在说明这种彩色棉具有在种植过程和纺织过程中使产品及周围环境不受到污染的优点。    4、彩色棉(或:神奇的彩色棉)。

1、①dùn。②shèng。    2、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3、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4、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5、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6、①②③║④⑤。    7、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分。    8、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1、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能不受污染。    2、前一句: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后一句:表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18、A、D。

1、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2、墙上、墙根(墙角、墙前)。    3、举例子。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层次丰富9多)、景致幽深(深)等自然和谐、富有情趣等。

1、yǎn。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③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或: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    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

1、时间、举例子。    2、A.森林茂密,B.草地茂盛,C.动物成群,D.湖泊众多,E.鸟类繁多。(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3、“土地的开垦”或“开垦”(超字扣1分,答为其它词语不得分)。    4、描写具体生动,用词恰当,即可得满分。

1、①║②③④⑤。    2、黔灵公园。    3、A。    4、列数字、作比较。    5、略(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古迹、革命纪念地都符合要求。介绍时应该有名称、特点两个内容,写出一个内容得1分)。

1、捷径、删除、旺盛。    2、设问。提出质疑,统率全篇。    3、海马的位置、直径(或“大小”)和长短。    4、D。    5、B。    6、特征:在环境刺激和主体关注下其神经细胞会不断增殖。功能:能支配记忆力,即把外界通过侧头叶送来的信息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筛选“调度”再送回侧头叶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删除。(如只答出“能支配记忆力”得1分)。    7、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分类别、打比方。指纹的类型(或形状)。列数字。指纹的特征。    2、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而且固定不变。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题目,答出两个以上的用途,如指纹破案、指纹诊病、指纹锁、指纹艺术、指纹档案、指纹谱学、指纹仿生,等等,均可得分。如有创见和奇思妙想可加1分。

1、比较一:观测天体的遥远程度。比较二:观测天体的明暗度。比较三:观测图像的清晰度。(超原文而不作归纳的不给分)。    2、说明哈勃望远镜功能强(答成“说明哈勃望远镜”或“说明海尔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均不得分)。    3、天文,地基望远镜,海尔、凯克等。空间望远镜,哈勃。(位置可以互换)    4、举例子。凯克望远镜观测的图像更清晰。

1、①鱼类是通过它的特殊器官把氧气直接输入血液。②a.人造肺是通过许多超细纤维管,b.将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分子变成可供人呼吸的气体,c.再通过嘴上的呼吸送入人的肺中。(每一点1分)。    2、D。    3、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可以像鱼一样在海洋中畅游。    4、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    5、①第3段:人造肺的特点;②第4段:人造肺的功用和潜在危害;③顺序:逻辑顺序,由特点到功用。

1、遥感卫星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未去掉“就”只给l分)。    2、与第②③④⑤段对应,正确顺序应为②①③。    3、指恶性循环。    4、用“仅”字突出遥感卫星比人工调查相比,效率非常高。不用“仅”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1、文、惰。  2、不可以去掉;这种特殊的工具是使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的前提;或答:强调中国的笔(或笔、毛笔)是使书法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或答: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工具,中国人的书法就不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分,答“不一定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的不给分。    3、①用兽毛制成的,②书写极富弹性,③笔画变化无穷,④欧洲的鹅管笔、钢笔、铅笔和泊画笔不能比拟。(意思对即可,第①点1分,第②③点1分,第④点1分)。    4、①与第一段领起句相照应:②两个主要因素比较,“中国字是象形的”比“笔”更重要,故要放在前面。(两个原因答对一个即给分)。

1、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2、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3、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5、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意思相近均可)

1、电子计算机人的大脑。    2、人的大脑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3、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4、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由于,虽然,但。    2、①作诠释,②分类别,③打比方。    3、“这一特性”: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它”:指纹。    4、第一段: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第二段;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5、当图章;借助指纹破案;研制出“指纹锁”。

1、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2、俄罗斯更加发达。因为俄罗斯涉及到了人的登陆,而美国尚未涉及。    3、不多余。因为这样表达才是准确的符合说明文的语言使用要求的。    26、因为飞往火星的单程需要时间将近一年,而较好的发射时机要隔一年才有一次。所以飞往火黑的时间至少需要2-3年。

1、比喻、排比。说明雪花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2、引用说明,说明雪花六角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3、多年(如果答“1711年”或“1700年”均不给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的成就。答对大意即可给分。如不涉及“科技”“古代”则适当扣分。    4、与“直到”相呼应。说明(强调)我国这一发现之早。

1、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答对2种即可。    2、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最佳说明方法。上面文段是要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因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最能体现生物的多样性。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3、“近”字不能去掉。用了“近”字,表达的是概数,能准确地表现人们对许多硬壳虫未作研究的状况。

1、能从千里之外将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传送到自己面前。    2、用语言和符号所难以表示的任意图形、绘画,以至色彩、动作等,通过电信手段传送给对方,为对方的视觉所接收的一种通信方式。   3、(此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满分)。A.不恰当,因为图像通信本包括文字、画面、景物等,而语言本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文字本又是一种符号;不如改为“如同电话交流的语言”,“像电报那样的符号”,“如数据通信中的数据”,加上了限定语,表达就确切了。B.恰当的,因为图像通信传送的正是用语言、符号难以表示的图形、色彩等,因此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形式来表示它们的区别自然是恰当的。    4、安全、可靠。①在现代战争中用以拍摄现场情况十分安全;②能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信息自然十分可靠。第⑥段第一句句子显得比较突兀,不如改为“用现代电信手段传送信息是‘即时’的,因而它具有‘迅速’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安全、可靠……”。    5、作比较。人眼所看到的信息丰富,从而也突出了图像通信的优越性;

1、利用波浪发电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历史和现状。    2、具体、清楚而又形象地说明海浪所蕴藏的能量之巨大。    3、要了解波浪发电装置的原因,必然先了解波浪能的特点。    4、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周围运动,岸边的水分子运动轨迹是椭圆;岸波能量易消失,波浪输出功率有波动。    5、举例子列数字波浪发电被人利用而走向实用化。    6、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的特点。    7、(此题有两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都对)A.好的,因为第⑨、⑩两段的例子足以说明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情况;B.不好,因为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方式是多样的,若删去,则可能给人误解只有“浮标式”一种。

1、大量开采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被污染。    2、①水资源枯竭殆尽;②人类为自己不珍惜水资源而后悔莫及。    3、列数字作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十分贫乏。    4、列数字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5、不矛盾。因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大量水资源已无利用价值。    6、①黄浦江水环境日趋恶化;②咸潮入侵,使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

1、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服装设计师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服装设计师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    2、设计师们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或答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    3、①避免污染环境。②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③选用无害于人类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    4、环保;休闲;健康。    5、列数字;据例子。    6、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穿上环保服装。    7、强调了塑料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比例很小。

1、竭。    2、(每个区别点1分,写错一处不给分)

风势强(强风、风力强)
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

3、①气候异常,东亚季风势力强。②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4、作比较、列数字;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    5、①第③段总写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的多种原因;第④段具体剖析其中的一个原因。②第⑤段的第一句承上启下,总结了第④段,与第④段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6、土地沙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    7、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或“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针对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等,来提出具体措施,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究目前能否实现。    8、A类答案:本文主要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因为文中大部分内容在介绍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B类答案: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文中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说起,更有力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C类答案:本文前半部分重在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后半部分重在论述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是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

1、逻辑顺序。    2、列数字和举例子。    3、沙尘暴的原因。    4、A.内蒙古;B.青海柴达木盆地;C.黑、蒙、甘、新四省区调查区。    5、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滥垦、滥伐、滥用水资源。    6、土地灾难,水的灾难,空气灾难。

1、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    2、辣度。或“辣度的测量”、“辣度的测量方法”。    3、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4、⑴ ③④;⑵ ⑤⑥⑦;⑶

⑧。    5、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    6、吃辣椒的好处和越吃越想吃的主要原因。

1、因为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2、指臭氧层中的臭氧稀薄区域。    3、CFC类物质(或氟氯烃)进入同温层,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对臭氧分子有很强破坏作用的自由氯原子。    4、会带来大量的皮肤癌患者,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    5、因为第二段先说臭氧层被破坏的现状,第三段再说导致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这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有“由现状到原因的逻辑顺序”意思的也可得分)。

1、① tiáo;②hè。    2、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1990年则增长为11.6亿(或:增长了6.2亿)。    3、不能删去。“大约”表明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是一个约数;删去“大约”,则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4、列数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5、甲。    6、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7、①②║③④║⑤(划对一处给1分)。

1、纸张严重老化(或书籍化为尘土等,意思相符,不超过字数即可)。    2、主要说明造成书籍危机的原因。    3、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    4、①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5、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6、③句和④句之间。

1、列数字;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或“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    2、动力能源;飞行速度。    3、状况(或“成果”);设想。    4、“也许”表推测、估计,删去后语意变得比较肯定,而人们对几十年、上百年后的情况,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1、第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成员状况。第二部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第三部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    2、因为总理事会既负责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常工作,又在部长会议闭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能。    3、①“一国”指中国;“四席”指大陆、香港、澳门、台湾。②“两岸”指台湾海峡两岸;“四地”指大陆、香港、澳门、台湾。    4、单独关税地区。

1、D。    2、(绿茵时代或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3、“当然”承接上文;“也”引出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又一原因;“我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强调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人为因素。(解说正确一词得1分)。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与蒸发量的比例失衡,降雨量少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    5、撒哈拉成为沙漠的原因是:①自然原因。由于季风雨的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②人为原因。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撒哈拉大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原因和启示各记2分)。

1、“中华飞豹”飞机成为关注焦点。    2、从性质、特点、作用等方面对“中华飞豹”飞机作了介绍说明。第①②④⑤为概括说明,③句为具体说明。(性质、特点、作用三个方面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得3分,全对得5分)。    3、(列数字)“中华飞豹”飞机作战半径大,可达1650公里。(打比方)“中华飞豹”飞机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杀手锏”。(作比较)“中华飞豹”飞机的部分性能已超过“美洲虎”。“狂风”、苏-24等飞机。    4、新一代作战飞机,新型战鹰,“杀手锏”。

1、横线①:萎缩。横线②:气候。    2、C。    3、第一画线处:是一、二段的中心句。(只答“中心句”得1分)。第二画线处:承上启下或过渡。    4、末段。    5、作诠释。    6、逻辑顺序。

1、①脚瘦小,难以支撑身躯;②身躯成流线型,翅膀窄又长,尾巴长,身躯轻巧。(答出三点即可)。    2、描写。    3、①列数字;②举例子、打比方。    4、(在飞行中)吞食猎获物,饮水,喂孩子(吃饭)。

1、酸雨的危害。    2、①使土壤酸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②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③加快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    3、①下定义。②列数字、举例子。    4、能紧扣上文,并且是总结性语段,即可得分。

第二部分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几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________,而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__________,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2.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④段横线处写一句话,使文章结构完整。

3.阅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说说“不耻相师”的含义。

(2)在第⑦段两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a.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于是,他就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教授大为惊喜,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后来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而流传开来,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车公司的总裁。

我没有读过这本在韩国曾引起轰动的书,但凭我的人生经历,我已经感知到了它要说的一些道理:b.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是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节选面《读者》2001.8)

1.文中划线句a反映了“韩国成功人士”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

2.根据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3.文中划线句b是否真的说什么事都用不着“钢铁般的意志”、用不着“技巧和谋略”?此话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5.文中告诉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引出新的观点。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变换角度提炼出言之成理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线,有曲线和直线之分。曲线很复杂,而直线却是最简明、最理想化的。因此,我曾一度向往直线,希望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一直前行”。渐渐地,我发现生活中的直线几乎是没有的,而曲线却是无所不在。后来,我终于明白: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那一条条的曲线,有弯曲,有转折,能引导你的视线作变化无穷的追逐,能引起你无限的遐思……

曲线是美的,而美的东西往往又是由曲线构成的。

那皎洁的明月,是由曲线构成的;雄伟的山峰,是由曲线构成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是由曲线构成的。大自然是美丽的,曲线是美丽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路是崎岖不平的。而正是由于这崎岖不平的人生风景线,才使得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当一个人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蓦然回首时,他定会为自己留下的曲折坚实的脚印而欣慰。人生的曲线,给人希望,催人奋进,它展示了人类奋斗的力量和奋斗的美。

古往今来,有许多成功的人,他们的人生路都是铺满荆棘的。①司马迁受宫刑,在痛苦的煎熬中,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②失聪,预示着一个音乐家音乐生命的结束,而贝多芬却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了《命运交响曲》这部不朽的乐章。③张海迪,高位截瘫,但她却靠自学掌握了四门外语,成了著名作家。④他们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又恰恰显示出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强大生命力!⑤这生命力的本身也是一种美。⑥

美,是生活中的曲折,是挫折时的意志,是逆境中的抗争,是山重水复中的求索,是柳暗花明时的欣喜!

2.文中说“曲线比直线更富有魅力。”这里的“直线”应如何理解?

3.请用“‖”在下列序号中为第十段文字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4.读了此文,你一定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老师走上讲台的原因很多,每一个老师都有他们自己的动机。如果把老师的内在动机排一排队,可以发现大致上老师有四种不同的类型。

②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这种老师视教书为谋生的手段,认为教书是一种赚钱的、用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只要能把饭菜放在家庭的饭桌上,什么学生、学校、教书都是次要的。在美国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种动机可以理解。

③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自傲是一些老师工作的原动力。这些老师,他们往往知识渊博,功底深厚,只要能满足“自傲”,就很愿意与他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他们可能并不在意他们的付出,他们追求的是发现自我、证明自我,从中感到满足。这类老师工作会很努力,可能会很出色。但因为自傲的原因,他们害怕失去面子而过于重视结果,所以面对“不听话”的学生,这种老师很容易失去耐心。

④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他们把教书看成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动力。在教书的过程中很注重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改造人。他们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注重告诉学生怎样做人。他们往往以能影响、改变学生的生活轨道为乐趣。例如,亨利克先生常常会把正常的课停一停,讲一些世界名人的社会生活之类的东西。当从亨利克先生的最后一节课里走出来时,我意识到,我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人活着的每一天不是为了悲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需要愉快地去生活。

⑤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他们在重压之下还是不断地去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他们很努力地工作,一次又一次地遭难,都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就好比父母生养孩子一样,他们任劳任怨地为孩子干这干那,却从来不企盼得到一丝回报。以一种养育自己孩子的心态去教育学生的老师,是有着强烈天赋爱心的老师。他们是那种可以让你像信任父母那样去信赖的人。这种老师应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

⑥总之,无论哪种老师以什么动机走上讲台,都应注重自己的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喜爱。(节选自《放飞美国》,有删改。作者矿矿,华裔,目前在美国读中学。)

1.选文第④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2.选文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3.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给第④段或者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在第④段中,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从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说为什么。

5.写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①人类进化、社会进步到现在的程度,靠的是奋斗;人类文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仍然要靠奋斗,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拼搏,艰苦奋斗,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胜利。进入新世纪,我们要再创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更需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

②奋斗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精神境界。奋斗需要立志高远,需要真才实学,需要真抓实干。人生百年,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忙碌,还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强盛而奋斗?答案很清楚。为自己着想而苦心经营,其行为卑琐,境界低下;为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其生命绚丽,境界高尚。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凡事要奋斗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现在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奋斗观,把个人奋斗融入到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之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是有价值,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有勇气和能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③我们高兴地看到,有无数同志正以这样的奋斗观,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们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畏艰辛,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不久获得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年轻的副院长袁家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大学毕业后,走上了为祖国航天事业服务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多年。谁都知道,我国的航天基地几乎都在贫困荒凉、气候恶劣的地区。十多年间,袁家军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硕士学位,又在攻读博士学位。是重要的是,他为我国宇宙飞船“神舟号”的发射成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许,像袁家军这样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并不那么富足,但谁能说他们的艰苦奋斗没有获得丰厚的回报呢?他们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人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他们无所事事,饱食终日;庸庸碌碌,不思进取,荒废了大好年华。更有一些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把奋斗只局限在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范围内,丝毫不把祖国和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人民尊敬的,这样的人生也不会是有价值的人生。

⑤21世纪,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昂扬的奋斗精神。伟大的事业、伟大的实践要求我们,鄙弃庸俗,追求崇高,走出“小我”,成就“大我”,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选文有改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狭隘(        )        ②恶劣(        )

4.文章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样的奋斗观”指的是什么?(用文章原句回答)

5.为什么说像袁家军这样的人”人生的意义真实而伟大”?

6.文章第③段中”丰厚的回报”指的是什么?请根据你的理想,简要回答。

7.仿照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奋斗需要……需要……需要……”的句式,在“友谊”“理解”“创新”三个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代替“奋斗”写一句话。(不可照抄原句内容)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鹤,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耗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村)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本文大量引述了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两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谈一个方面即可)

(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是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1.仔细阅读全文后概括出全文的中心

4.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

5.选出引号内加点的词语在感情色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C.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

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答](      )

6.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革?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国斯坦的相对论?

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的。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他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①段的横线处补入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应当在第__________段的末尾。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要求培养有“科技内涵、艺术气质、经贸才干、外语本领”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需要。

4.第④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5.汉语中许多成语都表达了创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别具匠心”等,请你再写出两个表达创新意思的成语。

(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儿童的母语学得这样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把学习母语的儿童和学习外语的成年人作一比较,因为这样的比较既有意思又有启发性。一方是没有知识也没有阅历的儿童,另一方是智力已得到充分发展的成年人;一方的学习是无计划的,另一方的学习安排得有条不紊;一方没有专职教师,只有父母、兄弟姐妹和一起玩耍的伙伴,另一方却有受过训练的语言教师;一方只是得到口头指点,另一方不仅如此,还有教科书、词典和直观教具。但结果却是:一方完全掌握语言,不管多笨的儿童也能掌握;另一方在多数情况下掌握得不完善、不准确,甚至连在其它方面颇有才华的人也是如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②有些人认为儿童的发音器官比成年人灵活。可是,儿童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正确发音,而是要犯许多错误的。他们舌头和嘴唇的灵活性是后天才获得的,并且经历过不少困难。有些人坚持认为儿童的耳朵特别灵敏。但耳朵也需要训练,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儿童觉察不出一些成年人听起来极其清楚的声音差异。

③在我看来,真正的答案部分在于儿童本身,部分在于周围的人。儿童学习母语的时间是最有利的:出生后就开始学习,并且从早到晚听人们讲母语,听到的总是真正地道的母语--发音准确,语调自然,用词恰当,造句无误。儿童稚嫩的大脑能没有阻碍地吸收母语,吸收那泉水般涌出的、清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④可以这样说,儿童一年到头都有家庭教师在上课;而学语言的成年人每周则只有有限的几小时,就这仅有的几小时通常还是和别人共事。另外,儿童所学的母语,都伴有正确的手势和面部表情,这里毫无不自然之处;而在学校的语言课上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六月酷暑时谈论冰雪,在一月严寒时谈论炎热。而且,儿童所听到的通常是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东西,当他们一次一次成功地表达了自己想说的东西时,他们的愿望总是得到理解,得以实现。

⑤虽然儿童的“教师”可能没有受过语言教学训练,但是他们总是对儿童表现出深切的关怀。他们竭尽全力使他们教的东西易懂、有趣,他们总是一次次地重复同一短语,而且,嘴里说什么,同时就做什么。他们为儿童所取得的每一微小进步而高兴,儿童的每一尝试都舍得到关注和鼓励,这样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都变成了一个个游戏。不幸的是,这些常常未引起语言教师的重视。他们要求学习语言的人从一开始就将语言使用得无懈可击。他们让学生用过多的时间死抠某个问题的细枝末节,因而常常扼杀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或许我们应该把学习者抛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使他们尽可能快地自己学会游沫。这样,大量的语言材料会在他们的头脑中自行排序,而无须学习太多的形式技巧,也无须听取不厌其烦的讲解。

为什么说“这样的比较既有意思又有启发性”?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说明。

有哪两种解释儿童母语学得好的错误观点?

“在我看来,真正的答案部分在于儿童本身,部分在于周围的人”一句中,“在于儿童本身”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下边句子画线部分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或许我们应该把学习者抛到语言的海洋中去,使他们尽可能快地自己学会游泳

(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如把我们日常所经历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是战不胜自己。

②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懦弱;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需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缺乏科研实际经验的初学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