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是谁的作品?

请点击右上角“私信”查看~

1949年出生于韩国首尔,12岁时接触绘画,他的绘画天赋很快被展现出来。一年后,因为他的绘画能力出色,被邀请指导当地高中的美术课,从此开始了这位艺术家的艺术生涯。 

1973年,Sung Sam Park从韩国的中央大学毕业后,移居法国巴黎,在那里他同其他的年轻艺术家一起学习绘画,并接受了早期的法国印象派的影响。

1984年,在汉城奥运会举办的绘画比赛中取得了金奖,如今,这幅画依然挂在韩国的现代公司总部。  

成弘夫,山东菏泽人,汉族,1945年9月生。菏泽师专中文系毕业,天津美术学院结业。中国著名

、山东菏泽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画教研室主任、中国美协术家协会会员、

高级画师。作品曾参加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当代中国

展"、"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第六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香港与澳门主办的"中国艺术大展"、"东方名家教授书画展"、"东方水墨画展"等多次省级以上与国际性大展。

曾获"牡丹杯"国际书画大展三等奖;"芦湖杯"与"延边民俗节"全国书画大展二等奖;第三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与"中国禅佛书画展"优秀奖。作品《黄土悠悠》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铜奖。《破晓》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黄土魂》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全国书画大展。巨幅国画《长青图》为国务院收藏,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方毅、谷牧等的亲切接见。1997年3月9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书坛画苑》栏目中,以《

家成弘夫》为题,作了专题报导。之后,中央电视台二套、四套、八套节目,又多次重播。出版专著有《成弘夫

速写集》和诗集《旅游记怀》。作品《大山的孩子们》入选200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 作品被国内外图书馆馆美术馆及友人收藏。如各省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法国、英国、美国、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泰国等国友人或馆藏。传略辑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1989年曾应国务院办公厅之邀赴中南海作画,巨幅作品《长青图》为国务院收藏。 1991年作品《母.子.月》入展全国第一届“当代中国

展览”。《梅雀图》入选全国第六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览”。

1993年作品《夜》入选全国第二届“当代中国

1995年作品《大山的孩子们》参加“当代中国

名家邀请展”。《成弘夫

集》和诗集《旅游记怀》出版。

1997年作品《破晓》获全国第三届“当代中国

展览”优秀奖。《成弘夫山水画速写集》出版。3月9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书坛画苑》栏目中以《

家成弘夫》为题作了专题报道。之后,中央电视台二套、四套、八套节目又多次重播。

1998年作品《黄土悠悠》获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亨杯”全国书画大展铜奖。晋升为教授职称。

1999年作品《欲晓》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优秀奖。2000年作品《黄土魂》人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世纪.中国风情”全国书画展览。《太行深处》获全国第四届“当代中国

2002年作品《大山魂》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3年作品《悠悠土林》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美术书法作品展览”《厚土》获中国美协主办的“海潮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铜奖。

认识成弘夫,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大学刚结业,被分配到菏泽学院中文系教书,正巧和他住在同座宿舍楼的同一层里。由于我平时对书画的爱好,便一来二往与他逐渐成了无所不谈的挚友。虽然后来我调到报社工作,但一有机会便和他聚在一起谈画艺。

常言道“画如其人”、“观其画如见其人”。每当看到成弘夫的新作,都让我不约而同地想到他这个人,想到他那坎坷的经历,想到他在大学读的是中文,而在毕业留校时却进了美术系从事专业教学。以及他不善言谈,不善交际,不修边幅,不好

,埋头拼搏的情况。他是个强者,一步一个脚印地用自己的实践实现着

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曾说:“虽然我过去吃过大苦,受过大罪,有20年的悲惨遭遇,但现在我感到,这却是我用金钱难以买到的财富”。不是吗,他精神世界里的一切,不都凝聚在他的作品里吗?读他的画就是读他这个人。

翻开成弘夫的画集,总让人感到一种磅礴、雄浑、昂扬的视觉冲击——大气。从早年的《母、子、月》、《巍巍岱岳》、《晓雾初开》,到后来的《欲晓》、《悠悠黄土》、《土林悠悠》等作品。无不给人一种屹立于天地间的那种阳刚大气与浩然正气。让人观止,使人仰崇,叫人振奋,激人勇进。这不也正是作者一贯孜孜追求和心境的写照。也是践行他悬挂于案头的一句座右铭“画自己的画,走自己的路。作人正,扬正气。”

这些年,成弘夫跑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长城内外。然而他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太行和大西北的黄土高原、戈壁大漠。他说他非常热爱那里“原始、荒凉的可怕,但又喷射着阳刚大气的那十分壮美的自然风光。那里没有人为的雕饰,没有虚假的伪装,谁站在它面前,都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更激发起那些有志者去拼搏奋斗。”曾不止一次有人问他:“你在天津美术学院学的是花鸟画,回来后怎么又主攻起山水来呢?”他回答:“我感到用

这种形式,才能更好地将我心中的激情抒发出来。”

他深厚的文学功底,饱经风霜的生活阅历,敏锐的洞察力和驾驭艺术语言的能力,使他的画那么富有内涵,那么耐人咀嚼,寻味,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如他那幅《大山里的孩子们》作品,画面上那铺天盖地的大山,浓重的墨彩,那婉蜒起伏的山间小道,小道上那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孩子们,给人多少激动,多少联想。96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专题栏目的编导们专程去采访他时,曾问到这幅画是怎么创作出来时,他十分感慨地说:“那是90年春天我第一次带同学去太行山写生时,太行山深处一个前不见村,后不见店的山路旁,见到一间用石头垒起来的小屋里面,有7个小学生在一位不足16岁的小姑娘的领读下,正在朗朗

读书。那清脆的读书声冲出石屋,回荡在寂静的山谷中……。回校后,这件事一直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力图用我的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成弘夫还善于画树,尤其是画那些疤痕累累、满身创伤、历经沧桑而郁郁郁葱葱的松、柏和其它古老之树。赋予树以灵性,给观者以启迪。如他为国务院画的那幅《长春图》,几株古柏满身痍痕,枝杆穿插如虬似龙,柏叶葱茏,生机盎然,它给人多少想象啊。再如那幅《生命》作品,画面上那棵谁也不知长了多少年的老树,依然枝茂叶繁,谁见了不慨叹,不引发一串联想。

成弘夫长于巨幅大作,画大山幽壑、黄土高坡,可对身边平凡的小景,也善于发现它的美,特别是生长他的故乡纯朴的田园风光,更是他常去表现的题材。如他的《乡情》、《村头的小河》、《故乡的髡柳》、《故乡秋浓》等作品,无不透露出对家乡的眷恋,对童年生活的缅怀,总以扑面的生活气息打动着读者。

“文艺当随时代”。成弘夫有着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熟练掌握传统艺术的表现模式。但面对不断更新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东西文化地撞击,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招摇过市,人云亦云。他时时都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这从他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展中多次获奖,足可验证他已和别人拉开了距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貌。我们也可以从他不久前写的一首小诗中,察看他求索的决心:“艺海苍茫何是涯,峰高无处不难爬。学画本若苦行僧,寂寞跋涉浑不怕。天赐我趣走此道,甘将心血一路洒。莫言哪日成正果,自有后人论高下。”我相信,他一定会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 .博宝艺术网[引用日期]

《溪山行旅图》局部,重重密林中有“范宽”二字。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文物局书画专项责任鉴定员,江苏省馆藏文物书画类定级专家,江苏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专家指导小组成员。

上一次,我们谈到了鉴赏与鉴定,还简单的提及了鉴定的难与易,这一次,我们接着聊一聊鉴定有多难。

说一个例子,范宽,这是一个大家不太熟悉的名字,但是提到他的一张作品——《溪山行旅图》,见过有印象的人就多了,这幅画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这幅画被誉为是北宋山水画的典范,也是范宽流传至今惟一没有争议的作品,几乎所有介绍中国画史的书都会提到这幅画,可以称得上是一幅确凿无疑的“真迹无上神品”。 甚至一位当代学者在画幅下部重重幽深的密林中找到了“范宽”二字,画面中有了作者本款,再讨论这幅画的真伪问题似乎完全多余。然而,恰恰这“范宽”二字出了问题。范宽,本名范中正,字中立,为人宽厚,大家就称呼他为“范宽”。这道理就像包拯,有人称他为“包青天”、有人称他为“包黑子”,这些都是外号,所以,包拯不会自称为“包黑子”,更不会在正式的情况下称自己为“包黑子”,同样,范宽怎么会在自己的杰作上用外号题款,理所应当是写上“范中正”或“范中立”,那么,画中“范宽”二字就是后添的伪款。问题来了:《溪山行旅图》中出现了伪款,这幅画到底是不是范中正真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江湖之侠岚2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