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梦见生活琐事事的问题。请看以下问题。希望聪明的朋友给我提个建议。

大风号出品
《心动的信号》开播 | 有一天,我们可不可以如此幸福?
前段时间,曾被称为娱乐圈内行走的荷尔蒙的朱亚文,充满霸气的花式秀恩爱大法几次在热搜牢牢占据榜首。这一切都跟他本人的感情观有很大关系,无论事业还是爱情,他都要把命运牢牢握紧,全力生活,全力去爱。这份难能可贵的情深,叫粉丝动容。
DR钻戒所倡导的“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观,在这个速食的人间里同样难能可贵。人们会说,爱或是放肆,或是主动。但少有人提及,爱其实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克制,只为一人的忠诚。这才是最为难得的许诺。
在这个佛系恋爱的凉薄世间,大家习惯了素食爱情,快餐婚姻。90后的集体安全感缺失,导致大量年轻人假装并不需要爱情的存在。面对婚姻,物质、匹配度等等这些量化的衡量标准全部都在爱情之上,一场婚礼的含义愈加复杂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这并不意味着打算相守一生,随缘来去,内心更“安全”一些。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现状——集体对爱的胆怯。
很多人都说,走入婚姻后,为生活忙碌奔波,为柴米油盐焦头烂额,慢慢过了谈恋爱的年纪,更多的是生活琐事。早已没有了恋爱时的烂漫,更多的是婚姻沉淀下来的平淡。既然如此,只要各方条件匹配,岂不是跟谁都能过了。反正日子注定是日子,与谁在一起都一样。承担伤筋动骨的那些缠绵爱情,反倒看起来胆战心惊,拥有起来忐忑不安,生怕自己受到伤害。慢慢的,都变得不敢爱了。
学游泳的人都该知道,教练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先进入水,水才能将你浮起来。起初几次人们都会怕水,死死抓着栏杆不松手。教练会说,你不信任水,与它对抗,它只会呛你。只要大胆放手一次,肯定发现能浮起来了,双手一划,便会游了!当完全不害怕它,与它融为一体的时候,它开始赠你助力,越游越远。人们对爱的胆怯与对水的胆怯一样:要先信任它,信任爱的存在,信任自己能够得到。
聪明的男人,对女人的喜爱并非仅仅在于对女人容貌上的流连,更得是对灵魂与气质的双重痴迷。两人会很快因为天雷地火般的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男人将许诺的一生一世,他答应过的种种,全部做到。不会逃避挫败、无常、人性缺陷,始终与心爱的姑娘一起自我成长。
聪明的女人,嫁得是爱情。并去学着经营它,会慢慢发现,爱只能是一种付出,而不是一种得到。不能指望经由一个人去得到爱,只能经由这个人去感受爱的感觉、摸索爱的要领,从而进入爱的常态。幸福是这么来的。爱是一条道路,而不是手里的礼物。
爱如潜水,先进入它,拥抱它,实施它,与它融为一体,爱就给了你浮力。婚姻是用这个并且只能用这个游下去。爱和游泳一样,这技能都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忘记太久了而已。
一段有爱的婚姻,经得起时光飞逝,经得起平淡流年,也许你在古稀之年所期盼只是老伴健康平安,一齐坐在公园里晒太阳,回忆当年相爱的完美时光,感受深情的余味。你牙掉了,我喂着你,我眼花了,你扶着我。
爱情,以难以信任姿态却真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滋润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一起作业,共同成长为更好的彼此。这也是DR钻戒的爱情观,真爱,要此生不渝。
由DR钻戒行业赞助的恋爱社交推理真人秀节目《心动的信号》将于今晚8点心动上线。8位素人男女将在“信号小屋”开启为时一个月的合租生活。明星嘉宾朱亚文、张雨绮、姜思达、官鸿、杨超越、姜振宇组成的心动侦探团将与网友一起探测爱情信号。节目悬念跌宕,明星之间的观点激烈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真爱火花,非常值得期待。
在《心动的信号》开播之际,DR君愿天下所有单身男女拥抱真爱,珍惜每一个愿意为你忠诚一生的人。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26K3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5K1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有没有想过,也许一辈子你都是个小人物?
我微信名 就叫 小人物
我今年14,先把话撂这,我不可能只当个小人物,也不甘心会是。
还是先好好活下来吧,这个操蛋的社会!
当年我就看过这个帖子,但是转眼五年过去了,对比五年前在被窝里翻虎扑的我,现在我离平凡又近了一步。当年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还当上了班长,我满心以为我的未来是花团锦簇、鲜衣怒马的。可是高中的生活一言难尽,回顾那三年,至少我不敢面对自己说,我在高中里已经是为了未来拼尽全力了的。现在我可能是处在我人生最后一次转运的路口了,考研,考上了也许能延续这不醒的旧梦,考不上只能淹没在平凡的求职大军里。但谁又在乎呢,我希望四个月后的我能再在这个帖子里留言,来证明我这三个半月里,为延续自己不甘平凡的旧梦,尽了最后一丝努力。
引用 @ 发表的:& & & & 这是我的生活,我的故事。& 小时候确实是老家周围这一片儿平房区里学习最好的,很多邻居和亲戚都知道并也喜欢用这点夸奖我和我爸妈的教育,一个砖厂搬砖的,一个砂轮厂三班倒冶炼的,能有什么教育方法?无非就是没事儿时让我去跟他们一起体验工作的艰辛,坚定我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罢了。& & & & 那时候“小升初”还是需要考试的,不知道有没有现在的所谓“划片儿”的说法,可能是有,不过周围确实也有很多小伙伴去了所谓的“市区”小学、中学读书,而我……虽然住的地方叫做新华街道,但却是从冬天自己带柴火生炉子、上厕所得去露天厕所的福民乡中心小学毕业,考了全市第一的成绩却去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六中,还因为学校老师之间关于快慢班的分班不均衡问题被后来对我很不错的班主任李老师从“快班”名单中抓阄儿抓出来到了所有差生集中的8班。(后来又听说是快班的班主任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说我是一个十分淘气不好管教的学生,于是想办法把我踢出来了。)& 作为最差生集中的初一7班和8班一开学却在高中部的楼里上课,但那时候的楼里也是没有卫生间的,上厕所一样要去和平房区初中部班级也去的露天厕所。后来学校实在受不了我们这俩总是打架的烂班了,把从楼里赶到自行车棚边的平房,又恢复到了冬天自带柴火烧炉子的岁月,还有动不动就全体男生拿桌板、凳子条出去打架,偶尔也会抽下双人桌樘里面挡板上的片刀出去吓唬吓唬人……班级学习情况每况越下,只有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能镇得住,全班可能只有不到5个人学习,我除了做班长,还做了支书,好几科的课代表的工作,没办法,但成绩一直是老师们的骄傲,是他们还有心思来我们班上课前备课的原因,我的成绩放到快班也是前十名,真的是难为了老师们了。这段时光我总是回忆,人们说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人,一种是老人,没有未来了,另一种人虽然年轻,但也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总喜欢回忆过去,是这样么? 10几岁的孩子,当然还有情窦初开的小心思,偶尔会忘了所谓的“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的教诲。我记得坐在我后面的那个女孩儿叫武琳,不知道当时为何那么喜欢啊,总是有事儿没事儿回头看看他,找机会说几句话什么的,她当然也是比较敷衍我,不过当时却觉得敷衍的话也是那么的美妙动听!(其实,城市里的孩子怎么会跟我这种郊区出来的,垃圾8班的人一起玩儿呢)后来她不知道怎么弄的去了楼里的快班,虽然也是一个学校,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在一个班就好像离了好远,去了另一个城市一样。临走之前我把自己常把玩的一个挂在钥匙链上的小刀送给她。(后来在我一个也在快班的朋友的书包里看到了这个小刀,我问哪来的,我朋友说新来班里的一个女孩儿送给他的……)虽然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老师,幸好我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在六中的一年半时间里,从没考过第二,最差一次也是并列第一,还是因为班主任李老师的地理科目怕我骄傲而把我的满分改成了99分。& 班主任李老师是个好人,虽然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但对我依然很关心,想帮我转到快班去。后来我也去了最好的2班待了一上午。好班就是不一样,人多的整个教室学生分成两组,就中间一个过道。我还清晰的记得数学课的老师看到我,还问我,你咋跑这来了?(其实他不教我过去的8班,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一眼就认出了我)我说我转过来了。下午2班班主任找我去办公室,说同样也是快班的4班班主任知道我去了2班就跟校领导闹了,她们两个班级有很激烈的竞争关系,所以我不能再在2班呆下去了。一个曾经教过我爸的杨姓副校长跟我爸说,去快班肯定不可能了,如果想转学,立马就给办手续。
三中是市内一所不错的初中,也有快班,但进去需要拿400块钱,那时候因为这400块,我没有去快班,而去了一个平行班里成绩最好的6班,因为年级第一在6班,其实转学也需要花钱吧,但家人从未跟我提起过。那时候6班的班主任贾老师还不是很相信我的成绩,我虽然来之前在6中最后一次考试的9科成绩也800多分,但贾老师还是比较相信她班级里那总是考前四名的女孩子更强,觉得我很难超过,可能是因为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来的,成绩无法让她信服。之后的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五,当然这已经是所有男生里面最好的了,后来渐渐的那前四个女孩的成绩就不那么稳定了,年级第一的女孩也再没考过第一。& & & & 那时候每次放学都疯狂的快速骑车回家看《灌篮高手》,18点左右通化台放的,那时候没有晚自习。因为喜欢《灌篮高手》,用一个暑假练会了运球,但因为家附近没有篮筐,直到现在投篮都是我的弱项!
在没有《灌篮高手》的放学时光里,总喜欢骑车跟在一个好像叫宁佳妍的女同学的后面,名字我记不清了,短发,干练,声音清脆……她家比我家远,在张家住,但在市区有一段是顺路。她可能知道我喜欢她,有时候她故意放慢速度,后面的我也放慢速度,或者找理由聊几句,或者无聊的又快又慢的来回骑。但我从未表白过,那时候没有“屌丝”这个词,但我感觉那时候的我就是。 到初三后期成绩基本都在年级前十。后来在一次体育课测试100米,我在跑到一半时突然大腿肌肉拉伤,回家躺了一周,回到学校立马就赶上一次大考,那次我居然考了年级第一。但那次没有公布成绩大榜,原因是用的题可能是泄露了,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的很不错,他自己也承认了,但那次的题难,我当然知道自己是真实水平,题虽然难,其他人分数都下降了,但我的分数居然跟过去差不多,所以除去那个“抄”的考生,我的成绩就是年级第一,虽然成绩没有公布大榜,但奖品没少,给了我一只不错的钢笔。贾老师也让我爸妈放心,说我肯定能考上市里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5中。可能我也因此大意了,最后距离5中的录取分数线差了1.8分。其实如果当时头一回开始的中考体育加试的10分我要是都得了,也就上分数线了。&
如果去5中,需要拿几千块钱,好像是5800元,差1-10分是这个档。为了省一点,少拿一点,选择了去读一所当时属于铁路系统的高中,铁路一中,但这一年一中也开始对不是铁路系统的还得是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收“录外费”,我拿了3800块。这是1998年的事儿了,为了省2000块,没有去省重点高中,可能是我这辈子很后悔的一件事儿,当然,我自己没有钱,也没权利责怪只是普通工人的父母。& & & & 三年时光一晃而逝,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洗漱吃饭然后骑车去上学,在梅河大街路边还有在“法×轮×大×法×好”的条幅后面锻炼身体的大爷大妈,不过到冬天他们也坚持不了室外的静止锻炼了,而我还要顶着风雪和青月,带着握紧成拳头的双手和冻僵的双脚去上学,后来一个特别冷的冬天实在受不了了,去学校外面一个公寓住了几个月。公寓寝室里有几个同学和校友,还有一个外地的小学生,很不容易;一个外地来实习的小大夫,是一个男妇科大夫,我们总说男妇科大夫就是流氓,他老郁闷了;还一个大叔好像是老师,他洗脸和洗脚的毛巾是同一条;还一个总是装作社会人的大个子初中生,一副大大咧咧上完义务教育就回家干活的样子;后来又来了一个小帅哥,听说是从前本地的黑社会头子田波的会计,那阵儿全国打黑,田波集团已经完蛋,他这是在这避避风头,投奔他在附近的幼儿园工作的姐姐。当然多数还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氛围也不错,因为有一个自习室,想学到几点都行。但我不擅长熬夜,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熬夜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于是我决定起早去自习室学习,那时候也没有手表,没有闹钟,后半夜就凭感觉醒了,看着窗外的光线似乎有些发亮,以为开始亮天了,迷迷糊糊穿衣服去了自习室,打开灯,坐下来准备看书,一抬头看钟,才凌晨2点,再看外面,发亮的光线原来是新下的雪反的光,太困了就回去接着睡了。那公寓的管理员也是个奇葩,看着有些经历,长得也挺爷们儿,会做饭,偶尔还让我们花钱点菜在公寓里吃饭,当然偶尔早上出门上学太早他没起来开门,去管他拿钥匙时会看到他被窝里有不同相貌的女人。
每天中午花1块钱一个盒饭,半盒饭,半盒菜。吃完就去打篮球,踢足球,下午的体育课和体活课也去玩,周六周日早上起早去打球一上午,中午回家吃饭。操场都是炉灰渣滓,极容易受伤,我现在左脚大拇指骨节的变形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伤,后来修了两块柏油的篮球场,必须得不吃饭去占场地,换着一拨人再吃饭才能玩儿了。那个年月没有晚自习,放学就骑车追着公交车往家跑,整个中学时代,前前后后骑了近7年的自行车,导致我现在大腿粗得买裤子都费劲。
我们班虽然是3个快班里最差的,但班长学习很不错,经常考年级第一,年级前四也是固定4个人,每次考试他们四个人中的第四也总是比第五的多出好几十分。自从文科会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开始稳定在年级前二十,到高三后稳定在前十,倒数第二次模拟考试考了第一,放到一样考题的5中是第六。其实我的成绩很稳定,这一次考了第一的考试题其实很难,大家分数都很低,而我还是保持了过去的分数没啥变化。校长亲切的接见了我,对我冲破那“四人组”表达了惊讶和惊喜。问我敢不敢报考吉大,西安交大之类云云,我不置可否,啥也不懂啊,当时的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东西只有听信老师的份儿,老师说啥就是啥了,真希望当时遇到个心地善良为学生着想的班主任。那时的网络都集中在网吧里,基本就是qq网聊、网恋和游戏,身边太多原本成绩很好的人因为游戏和约见全国各地网友而堕落,吓得我不敢进去,当然当时10块钱左右一小时的网费也不是我这动不动一个月饭费只有100块的穷学生能承受的。& & & & 我对大学基本也一无所知。而“第一”这一战却让我信心大增,按成绩排考场和座次是我们学校的习惯,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坐在了年级第一的位置,很多同学跑过来问我感觉怎么样……那个年月都是先报志愿后高考,我提前批次报了华东师大,第一批报了华东理工(知道自己考不上复旦,上交大之类的高校,从小没出过远门,那时候就想离家远些,再远些,去大城市,就寻思考上海铁道学院,结果高三那年这学院被同济合并了),另外报了四所西安的大学,那时候流行开发大西北嘛。可2001年我考砸了,只考了刚过500分。落榜了。&&
& & & & 那时候没有电话查询成绩的途径,只是上面发分数到学校。记得去取分数那天,我同学李贵到我家跟我一起去学校,半路遇到已经取到成绩和*河蟹*书的同学,一个女同学,跟我欢乐的打招呼,还说我考得不错,过了500分呢,我当时真应该上去抽她,我俩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过节!去了学校,一些同学从教学楼里出来看到我后都说不出什么话,因为他们也都看到了我的成绩。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白老师,没有给我好脸色,直接把分数条和*河蟹*书丢给我,而笑呵呵的对我同路来的同学说,你的是优秀*河蟹*,我那同学被学校忽悠的报了西安交大,而分数刚刚够,那个年月刚过提档线是根本很难上的,因为人工提档,走后门的还很多还很猖狂。
天知道我是怎么回家的,真希望这回家的路再长些、再远些,给我一些时间……那时候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周围的邻居,亲戚,都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大型考试。咳,感觉特对不起父母……没办法,去5中复读了,拿钱也得去了,只有5中有单独的复读班。复习班里很多立志非清华北大不去的高手,后来这些高手都去了更强大的加强班,他们走后我又成了班主任的香饽饽。还记得那年学校组织我们在食堂里看韩日世界杯上中国队的首场比赛,也是因为在食堂里吃了一次鱿鱼做的菜,差点吐了,从此再也不吃做成菜的鱿鱼。那年月市教育局的高考优秀考生奖励还只是发给考上清华北大中科大的人呢,其他大学都不给奖金的。 那年月计算机专业多火啊,我也利用假期报了个班儿学学计算机,纯粹的入门学习,刚开始就是练习打字,每天不停的敲,第一天把五笔字型表背下来了,第二天速度能到每分钟30个字,第三天我把一个打英文单词的游戏里的老师的记录给破了。 高考“补录”开始了,最好的可能就算四平师范学院(现在叫吉林师范大学了)和长春光机学院(现在叫长春理工大学)了,没有太好的学校,当然就这几个学校的补录专业也没有他们的王牌专业,狠狠心,继续复读,我那上了西安交大分数线的同学李贵也回来了,穷乡僻壤的搬着行李去了,名额也被人顶了。& & & & 再等一次高考的机会而已。每天就是做题,玩,中午去校外的一个人家定饭去那吃,一道“干煸三丝”至今令我难忘,不过其他几个同学却不喜欢吃,边吃边看《寻秦记》,吃完回来下五子棋,象棋,或者出去踢毽子。晚自习上到9点多,回家都快10点了,打开灯,摆开书,不善熬夜的我看不了一会儿就睡着了,收音机里还放着人声缓缓飘来,太旧了,放着放着声音自己就变大了,爸妈再过来帮我关上,看看我有没有盖被,看看床下的电炉子还暖和不暖和。爸妈为了方便我学习,在屋子旁边自己盖了一间4平左右的小屋子给我住,我以为这样能让他们也休息好,其实,他们还是每晚都默默的关注着我。
高四了,保守点,每个批次都比上一年报的学校差了一档,也不想走远了,离父母近些。那一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分数线出的很晚,二批次都完事了它才出来,等待的时候总是很煎熬,我经不起了,爸妈其实更受不了。还好顺利考上了。& & & & 其实我不是学霸,只是为了改变生活而学习,学了这么多年,早就不喜欢学习了,不喜欢高中的所有科目,听说计算机挺火,也不了解计算机需要学什么,所有的志愿我都报了计算机专业。之后才联系到了在东师工作的二大爷,说计算机专业不太好,想帮我转到有学校唯一院士的生科院,可惜那年改电子投档了,我的分数还不够生科院的分数,于是作罢。在师范类大学里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了4年也基本就饭吃了。我努力了一学期,很努力,但还是学不好,可能高中的方法不对,大学的方法我又找不到,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千差万别,别指望能有高中那样负责的老师了,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途径,时间就一点点溜走了。(后来回过头来看,没有舍得花钱买学习资料是我的一大失误,既然老师不好好教,问同学也不是经常可行,基本好的学习资料极其重要,可当时每月400生活费的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4年里最后的成绩都是勉强及格,多的也就80来分,我绝望了,后来的考试都是考前一周突击,也都能过,于是就这么过活了。
其实也没闲着,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我都喜欢尝试。我进了宣传部,我有美术天赋,只是学美术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但在宣传部我找到了才能发挥的地方,那年月POP手绘海报刚刚兴起,在长春也是不多人掌握的技艺。我有幸进了校社团宣传部后来又进了学生会宣传部,跟美院的一个哥们叫王军,学习POP。因为这方面对系里的贡献还拿过“学有专长奖学金”,当然这都是后话。在社团还认识了后来的学油画的女友,本溪人,为了她我选择了来沈阳,而她,选择了体育,又选择了扬州。
我真的不适合学计算机。如美术,如音乐,甚至如体育,编程也是一种需要天赋才能学好的科目!可惜,我没有发现我在计算机这方面有哪怕一点点天赋。我写得一手好字,我懂国画,我会篆刻,我嗓子也不错,乐感很好,我学一些体育项目很快,我有一点好文笔,我学摄影无师自通。我这届学生还不能选专业,换专业,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曾经想过考心理专业的研究生,心想学好了开个心理诊所或者上电视当嘉宾,再次也去学校混个老师当当,谁知那一年东师的心理系不招跨专业考生了。同学们考研的考研,进IT企业的进IT企业,很多南方同学回老家拿着父母的钱去创业或者进了家族企业,还有人考了我当时根本不知为何物的公务员……我的家境不支持我再读下去了,我也确实不想再深入的学习计算机了,老老实实的找了一所高中当计算机老师,当时天真的觉得以我的才能当一个优秀的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绰绰有余,也天真的以为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是有地位的,平等的,相互之间和睦共处的,以我的毕业学校混几年就能当上个校领导的……& 沈城最好的一所高中之一,但这跟我的科目毫无关系。连澡堂子里的搓澡师傅都说我们学校的老师,那不得一个月挣7,8000啊,我说那是年薪,换来的是满脸的不信。这样的对话我都懒的理了,也懒得解释,说了也没人信,打车回单位我都说目的地是学校对面的一所医院的名字,免得又起“争执”。名气是有,但那只是主科老师出去赚外快的工具而已,为什么2006年大规模招聘来了那么多同样是沈城不错高中的“成手”?所谓“想教点儿好的学生”我现在是不信了,出去补一次课1000块起的价格,于我无用,谁补计算机啊,都免费修电脑成习惯了,不把家里电饭锅拿来修我就感觉万幸了。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曾经也算是一个小地方的天之骄子,到头来混个到不了当地“社平工资”的稳定工作,希望爸妈也算满意吧,虽然有时候我刻意的回避他们关于薪水的疑问。没办法,女老师抢手,在婚恋市场是香饽饽,我只能暂时换取他们的关心。而他们的朋友,邻居,亲戚比他们还关心,关心的我都不想回老家了。老人嘛,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替他们有出息,我理解。
小时候想做个总理的梦想早已灰飞烟灭,现在爸妈还时不时的拿这个开我的玩笑。家里那片儿小时候的玩伴都已各奔东西,有的去北京搞IT几年不和家人联系找了个有钱的抚顺女友移民去了意大利,有的去福建混了几年车床工改行做了摄影师找了个学化妆的姐姐女友准备去哈尔滨合作己的影楼,有的在市区和老婆家一起开了超市,有的在外地倒药……这些个可能都没读过高中吧,还有两个联系的,一个读了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在老家的铁路医院里当医生,一个初中没念完去当消防兵的现在和通化师院英语专业毕业的媳妇儿开了个连锁培训学校。对了,这哥们儿还让我回去帮忙管理学校呢,说现在手底下全是大学生,有时候管理有些费劲。
沈阳大,真大,比长春大,比我的老家大多了去了。活了这么大,除了大学四年的长春,只去过松花江看过雾凇,去本溪火车站边的小旅店住过两次,对,单位还组织我们去过一次山西……我还没看到过海的宽阔,还没看到过长白山的雪,天池的水,还没看到过新疆的葡萄园,还没看到过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没看到过香格里拉脚下的丽江古城,还没看到过西藏喇嘛一路虔诚的跪礼,还没看到过苏杭园林的瑰丽,还没看到过三亚南海边的细沙,还没看到过香港的明星路、澳门的赌场、海峡对面的阿里山……还没坐过飞机去看看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的堕落!除了在电脑里用Googleearth领着媳妇儿看看这辈子可能都去不了的地方。
现在只想着能在城市森林里有一处自己和家人的栖身之地,能帮爸妈也住进楼房,完成他们的梦,让同是外地人的妻子能有一份不太辛苦能交到朋友的工作,让不满一岁的女儿有一所不再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去读书……
30多年了,前20多年都奉献给了学业。奋斗?这哪能叫做奋斗,只是与书本为伴的普通生活而已。30平米没有产权的平房小屋是我现在的记忆和老家的现实,头顶星月风雪骑车上学的影像时而还出现在睡梦中,在铁北旧货市场卖旧衣服;凌晨1点多起床去早市进菜、卖菜;去妈妈的砖厂帮忙从5,60摄氏度的能见度不到5米的砖窑里往外搬一车上千斤的砖头;去爸爸干活的工地搬水泥、当力工;在春节前去摆地摊卖袜子还遇到了已转行进税务局的初中政治老师(那时候没有城管),他认出了我就没有没收我的东西…… “不好好读书,你只能做这些”,爸妈质朴、简单的教诲,还时而让我从某个晚上的梦境里惊醒。而这些,我不能再对我的女儿说,我也想尽我可能给我女儿最好的童年时光…… 自认为多才多艺,也因此才从几百个简历中被选中来这里的我,现在的工作变得单一,又单一。高中的计算机老师,这个称呼我都不好意思在外人询问时回答,几乎没有人知道我这个科目的全称叫信息技术,有时候躲不过我宁可说自己是物理老师或者数学老师。这一个没有考试,没有会考,不进高考的科目,学生们只想着能打游戏,能上网的科目,让我如何有积极性呢。现在的工作有时候又特别复杂,特别复杂,其实我不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还要修电脑,打扫机房,实验楼的实验器材我也得去搬,活动的条幅我得去挂,铺网线我得去,安电话我得去,阅卷得去,修投影得去,有活动的摄影摄像我得去,恨不得家里的电饭煲坏了都拿来让我修。学校里所有能跟计算机沾上边的领导都觉得我会做,我能做,我学得快,我能做好,我闲着也是闲着,学生的体育加试也要我去,我当时就无语了……去就去吧,完事了你们出去喝酒庆祝算加班,我就直接回来接着上课当没有这回事儿!我还去抓过抽烟的学生,订外卖的学生,搞对象的学生,不上课的学生,去网吧的学生,放孔明灯的学生,打群架的学生,抑郁想自杀的学生,玩手机的学生,上课捣乱的学生……其实很多时候是管不了他们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家长都管不了,家长还都当自己家孩子是块宝儿,放到学校你们必须得给我教育好,教育不好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不敢打也打不过他们了,领导他们都敢打,我也怕被他们打。
现在的我身有长技却不知还能否有用处,我经常觉得我的才华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也想在现在的岗位上多做点儿跟老师有关的事儿,有意义的事儿,起码是跟我当初的选择的初衷有关的事儿。岁月真是一块磨刀石,旧的磨刀石,它上面弯弯的,打磨过太多不锋利的刀片。我早已没了棱角,锋利的一面曾经正对着它,不惧怕,而它只是负责把我磨得圆一些、更圆一些,而没有刃。
工作到了第7个年头,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再也没有为了买一部手机花掉一个月薪水的冲动,为了买到心仪的球鞋从体育场走到太原街再走到中街的固执,为了给爱人一个惊喜把自己当礼物冒着风雪坐长途大巴去看她的执着……现在,一切事情变得琐碎,变得提不起我的兴趣,我懒了,懒了,什么事都想往后拖,但生活还在继续,还得为那些琐事奔忙,争吵,心烦,不屑,无奈或者放弃……
那就暂时忘掉好了,谁让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酒。喝了它,醉,做一个美梦。谁还不会做梦呢!我不善饮酒,但我从不惧怕。人生。。。。。。
发自手机虎扑 m.hupu.com
引用 @ 发表的:& & & & 这是我的生活,我的故事。& 小时候确实是老家周围这一片儿平房区里学习最好的,很多邻居和亲戚都知道并也喜欢用这点夸奖我和我爸妈的教育,一个砖厂搬砖的,一个砂轮厂三班倒冶炼的,能有什么教育方法?无非就是没事儿时让我去跟他们一起体验工作的艰辛,坚定我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罢了。& & & & 那时候“小升初”还是需要考试的,不知道有没有现在的所谓“划片儿”的说法,可能是有,不过周围确实也有很多小伙伴去了所谓的“市区”小学、中学读书,而我……虽然住的地方叫做新华街道,但却是从冬天自己带柴火生炉子、上厕所得去露天厕所的福民乡中心小学毕业,考了全市第一的成绩却去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六中,还因为学校老师之间关于快慢班的分班不均衡问题被后来对我很不错的班主任李老师从“快班”名单中抓阄儿抓出来到了所有差生集中的8班。(后来又听说是快班的班主任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说我是一个十分淘气不好管教的学生,于是想办法把我踢出来了。)& 作为最差生集中的初一7班和8班一开学却在高中部的楼里上课,但那时候的楼里也是没有卫生间的,上厕所一样要去和平房区初中部班级也去的露天厕所。后来学校实在受不了我们这俩总是打架的烂班了,把从楼里赶到自行车棚边的平房,又恢复到了冬天自带柴火烧炉子的岁月,还有动不动就全体男生拿桌板、凳子条出去打架,偶尔也会抽下双人桌樘里面挡板上的片刀出去吓唬吓唬人……班级学习情况每况越下,只有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能镇得住,全班可能只有不到5个人学习,我除了做班长,还做了支书,好几科的课代表的工作,没办法,但成绩一直是老师们的骄傲,是他们还有心思来我们班上课前备课的原因,我的成绩放到快班也是前十名,真的是难为了老师们了。这段时光我总是回忆,人们说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人,一种是老人,没有未来了,另一种人虽然年轻,但也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总喜欢回忆过去,是这样么? 10几岁的孩子,当然还有情窦初开的小心思,偶尔会忘了所谓的“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的教诲。我记得坐在我后面的那个女孩儿叫武琳,不知道当时为何那么喜欢啊,总是有事儿没事儿回头看看他,找机会说几句话什么的,她当然也是比较敷衍我,不过当时却觉得敷衍的话也是那么的美妙动听!(其实,城市里的孩子怎么会跟我这种郊区出来的,垃圾8班的人一起玩儿呢)后来她不知道怎么弄的去了楼里的快班,虽然也是一个学校,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在一个班就好像离了好远,去了另一个城市一样。临走之前我把自己常把玩的一个挂在钥匙链上的小刀送给她。(后来在我一个也在快班的朋友的书包里看到了这个小刀,我问哪来的,我朋友说新来班里的一个女孩儿送给他的……)虽然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老师,幸好我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在六中的一年半时间里,从没考过第二,最差一次也是并列第一,还是因为班主任李老师的地理科目怕我骄傲而把我的满分改成了99分。& 班主任李老师是个好人,虽然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但对我依然很关心,想帮我转到快班去。后来我也去了最好的2班待了一上午。好班就是不一样,人多的整个教室学生分成两组,就中间一个过道。我还清晰的记得数学课的老师看到我,还问我,你咋跑这来了?(其实他不教我过去的8班,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一眼就认出了我)我说我转过来了。下午2班班主任找我去办公室,说同样也是快班的4班班主任知道我去了2班就跟校领导闹了,她们两个班级有很激烈的竞争关系,所以我不能再在2班呆下去了。一个曾经教过我爸的杨姓副校长跟我爸说,去快班肯定不可能了,如果想转学,立马就给办手续。
三中是市内一所不错的初中,也有快班,但进去需要拿400块钱,那时候因为这400块,我没有去快班,而去了一个平行班里成绩最好的6班,因为年级第一在6班,其实转学也需要花钱吧,但家人从未跟我提起过。那时候6班的班主任贾老师还不是很相信我的成绩,我虽然来之前在6中最后一次考试的9科成绩也800多分,但贾老师还是比较相信她班级里那总是考前四名的女孩子更强,觉得我很难超过,可能是因为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来的,成绩无法让她信服。之后的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五,当然这已经是所有男生里面最好的了,后来渐渐的那前四个女孩的成绩就不那么稳定了,年级第一的女孩也再没考过第一。& & & & 那时候每次放学都疯狂的快速骑车回家看《灌篮高手》,18点左右通化台放的,那时候没有晚自习。因为喜欢《灌篮高手》,用一个暑假练会了运球,但因为家附近没有篮筐,直到现在投篮都是我的弱项!
在没有《灌篮高手》的放学时光里,总喜欢骑车跟在一个好像叫宁佳妍的女同学的后面,名字我记不清了,短发,干练,声音清脆……她家比我家远,在张家住,但在市区有一段是顺路。她可能知道我喜欢她,有时候她故意放慢速度,后面的我也放慢速度,或者找理由聊几句,或者无聊的又快又慢的来回骑。但我从未表白过,那时候没有“屌丝”这个词,但我感觉那时候的我就是。 到初三后期成绩基本都在年级前十。后来在一次体育课测试100米,我在跑到一半时突然大腿肌肉拉伤,回家躺了一周,回到学校立马就赶上一次大考,那次我居然考了年级第一。但那次没有公布成绩大榜,原因是用的题可能是泄露了,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的很不错,他自己也承认了,但那次的题难,我当然知道自己是真实水平,题虽然难,其他人分数都下降了,但我的分数居然跟过去差不多,所以除去那个“抄”的考生,我的成绩就是年级第一,虽然成绩没有公布大榜,但奖品没少,给了我一只不错的钢笔。贾老师也让我爸妈放心,说我肯定能考上市里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5中。可能我也因此大意了,最后距离5中的录取分数线差了1.8分。其实如果当时头一回开始的中考体育加试的10分我要是都得了,也就上分数线了。&
如果去5中,需要拿几千块钱,好像是5800元,差1-10分是这个档。为了省一点,少拿一点,选择了去读一所当时属于铁路系统的高中,铁路一中,但这一年一中也开始对不是铁路系统的还得是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收“录外费”,我拿了3800块。这是1998年的事儿了,为了省2000块,没有去省重点高中,可能是我这辈子很后悔的一件事儿,当然,我自己没有钱,也没权利责怪只是普通工人的父母。& & & & 三年时光一晃而逝,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洗漱吃饭然后骑车去上学,在梅河大街路边还有在“法×轮×大×法×好”的条幅后面锻炼身体的大爷大妈,不过到冬天他们也坚持不了室外的静止锻炼了,而我还要顶着风雪和青月,带着握紧成拳头的双手和冻僵的双脚去上学,后来一个特别冷的冬天实在受不了了,去学校外面一个公寓住了几个月。公寓寝室里有几个同学和校友,还有一个外地的小学生,很不容易;一个外地来实习的小大夫,是一个男妇科大夫,我们总说男妇科大夫就是流氓,他老郁闷了;还一个大叔好像是老师,他洗脸和洗脚的毛巾是同一条;还一个总是装作社会人的大个子初中生,一副大大咧咧上完义务教育就回家干活的样子;后来又来了一个小帅哥,听说是从前本地的黑社会头子田波的会计,那阵儿全国打黑,田波集团已经完蛋,他这是在这避避风头,投奔他在附近的幼儿园工作的姐姐。当然多数还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氛围也不错,因为有一个自习室,想学到几点都行。但我不擅长熬夜,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熬夜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于是我决定起早去自习室学习,那时候也没有手表,没有闹钟,后半夜就凭感觉醒了,看着窗外的光线似乎有些发亮,以为开始亮天了,迷迷糊糊穿衣服去了自习室,打开灯,坐下来准备看书,一抬头看钟,才凌晨2点,再看外面,发亮的光线原来是新下的雪反的光,太困了就回去接着睡了。那公寓的管理员也是个奇葩,看着有些经历,长得也挺爷们儿,会做饭,偶尔还让我们花钱点菜在公寓里吃饭,当然偶尔早上出门上学太早他没起来开门,去管他拿钥匙时会看到他被窝里有不同相貌的女人。
每天中午花1块钱一个盒饭,半盒饭,半盒菜。吃完就去打篮球,踢足球,下午的体育课和体活课也去玩,周六周日早上起早去打球一上午,中午回家吃饭。操场都是炉灰渣滓,极容易受伤,我现在左脚大拇指骨节的变形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伤,后来修了两块柏油的篮球场,必须得不吃饭去占场地,换着一拨人再吃饭才能玩儿了。那个年月没有晚自习,放学就骑车追着公交车往家跑,整个中学时代,前前后后骑了近7年的自行车,导致我现在大腿粗得买裤子都费劲。
我们班虽然是3个快班里最差的,但班长学习很不错,经常考年级第一,年级前四也是固定4个人,每次考试他们四个人中的第四也总是比第五的多出好几十分。自从文科会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开始稳定在年级前二十,到高三后稳定在前十,倒数第二次模拟考试考了第一,放到一样考题的5中是第六。其实我的成绩很稳定,这一次考了第一的考试题其实很难,大家分数都很低,而我还是保持了过去的分数没啥变化。校长亲切的接见了我,对我冲破那“四人组”表达了惊讶和惊喜。问我敢不敢报考吉大,西安交大之类云云,我不置可否,啥也不懂啊,当时的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东西只有听信老师的份儿,老师说啥就是啥了,真希望当时遇到个心地善良为学生着想的班主任。那时的网络都集中在网吧里,基本就是qq网聊、网恋和游戏,身边太多原本成绩很好的人因为游戏和约见全国各地网友而堕落,吓得我不敢进去,当然当时10块钱左右一小时的网费也不是我这动不动一个月饭费只有100块的穷学生能承受的。& & & & 我对大学基本也一无所知。而“第一”这一战却让我信心大增,按成绩排考场和座次是我们学校的习惯,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坐在了年级第一的位置,很多同学跑过来问我感觉怎么样……那个年月都是先报志愿后高考,我提前批次报了华东师大,第一批报了华东理工(知道自己考不上复旦,上交大之类的高校,从小没出过远门,那时候就想离家远些,再远些,去大城市,就寻思考上海铁道学院,结果高三那年这学院被同济合并了),另外报了四所西安的大学,那时候流行开发大西北嘛。可2001年我考砸了,只考了刚过500分。落榜了。&&
& & & & 那时候没有电话查询成绩的途径,只是上面发分数到学校。记得去取分数那天,我同学李贵到我家跟我一起去学校,半路遇到已经取到成绩和*河蟹*书的同学,一个女同学,跟我欢乐的打招呼,还说我考得不错,过了500分呢,我当时真应该上去抽她,我俩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过节!去了学校,一些同学从教学楼里出来看到我后都说不出什么话,因为他们也都看到了我的成绩。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白老师,没有给我好脸色,直接把分数条和*河蟹*书丢给我,而笑呵呵的对我同路来的同学说,你的是优秀*河蟹*,我那同学被学校忽悠的报了西安交大,而分数刚刚够,那个年月刚过提档线是根本很难上的,因为人工提档,走后门的还很多还很猖狂。
天知道我是怎么回家的,真希望这回家的路再长些、再远些,给我一些时间……那时候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周围的邻居,亲戚,都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大型考试。咳,感觉特对不起父母……没办法,去5中复读了,拿钱也得去了,只有5中有单独的复读班。复习班里很多立志非清华北大不去的高手,后来这些高手都去了更强大的加强班,他们走后我又成了班主任的香饽饽。还记得那年学校组织我们在食堂里看韩日世界杯上中国队的首场比赛,也是因为在食堂里吃了一次鱿鱼做的菜,差点吐了,从此再也不吃做成菜的鱿鱼。那年月市教育局的高考优秀考生奖励还只是发给考上清华北大中科大的人呢,其他大学都不给奖金的。 那年月计算机专业多火啊,我也利用假期报了个班儿学学计算机,纯粹的入门学习,刚开始就是练习打字,每天不停的敲,第一天把五笔字型表背下来了,第二天速度能到每分钟30个字,第三天我把一个打英文单词的游戏里的老师的记录给破了。 高考“补录”开始了,最好的可能就算四平师范学院(现在叫吉林师范大学了)和长春光机学院(现在叫长春理工大学)了,没有太好的学校,当然就这几个学校的补录专业也没有他们的王牌专业,狠狠心,继续复读,我那上了西安交大分数线的同学李贵也回来了,穷乡僻壤的搬着行李去了,名额也被人顶了。& & & & 再等一次高考的机会而已。每天就是做题,玩,中午去校外的一个人家定饭去那吃,一道“干煸三丝”至今令我难忘,不过其他几个同学却不喜欢吃,边吃边看《寻秦记》,吃完回来下五子棋,象棋,或者出去踢毽子。晚自习上到9点多,回家都快10点了,打开灯,摆开书,不善熬夜的我看不了一会儿就睡着了,收音机里还放着人声缓缓飘来,太旧了,放着放着声音自己就变大了,爸妈再过来帮我关上,看看我有没有盖被,看看床下的电炉子还暖和不暖和。爸妈为了方便我学习,在屋子旁边自己盖了一间4平左右的小屋子给我住,我以为这样能让他们也休息好,其实,他们还是每晚都默默的关注着我。
高四了,保守点,每个批次都比上一年报的学校差了一档,也不想走远了,离父母近些。那一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分数线出的很晚,二批次都完事了它才出来,等待的时候总是很煎熬,我经不起了,爸妈其实更受不了。还好顺利考上了。& & & & 其实我不是学霸,只是为了改变生活而学习,学了这么多年,早就不喜欢学习了,不喜欢高中的所有科目,听说计算机挺火,也不了解计算机需要学什么,所有的志愿我都报了计算机专业。之后才联系到了在东师工作的二大爷,说计算机专业不太好,想帮我转到有学校唯一院士的生科院,可惜那年改电子投档了,我的分数还不够生科院的分数,于是作罢。在师范类大学里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了4年也基本就饭吃了。我努力了一学期,很努力,但还是学不好,可能高中的方法不对,大学的方法我又找不到,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千差万别,别指望能有高中那样负责的老师了,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途径,时间就一点点溜走了。(后来回过头来看,没有舍得花钱买学习资料是我的一大失误,既然老师不好好教,问同学也不是经常可行,基本好的学习资料极其重要,可当时每月400生活费的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4年里最后的成绩都是勉强及格,多的也就80来分,我绝望了,后来的考试都是考前一周突击,也都能过,于是就这么过活了。
其实也没闲着,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我都喜欢尝试。我进了宣传部,我有美术天赋,只是学美术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但在宣传部我找到了才能发挥的地方,那年月POP手绘海报刚刚兴起,在长春也是不多人掌握的技艺。我有幸进了校社团宣传部后来又进了学生会宣传部,跟美院的一个哥们叫王军,学习POP。因为这方面对系里的贡献还拿过“学有专长奖学金”,当然这都是后话。在社团还认识了后来的学油画的女友,本溪人,为了她我选择了来沈阳,而她,选择了体育,又选择了扬州。
我真的不适合学计算机。如美术,如音乐,甚至如体育,编程也是一种需要天赋才能学好的科目!可惜,我没有发现我在计算机这方面有哪怕一点点天赋。我写得一手好字,我懂国画,我会篆刻,我嗓子也不错,乐感很好,我学一些体育项目很快,我有一点好文笔,我学摄影无师自通。我这届学生还不能选专业,换专业,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曾经想过考心理专业的研究生,心想学好了开个心理诊所或者上电视当嘉宾,再次也去学校混个老师当当,谁知那一年东师的心理系不招跨专业考生了。同学们考研的考研,进IT企业的进IT企业,很多南方同学回老家拿着父母的钱去创业或者进了家族企业,还有人考了我当时根本不知为何物的公务员……我的家境不支持我再读下去了,我也确实不想再深入的学习计算机了,老老实实的找了一所高中当计算机老师,当时天真的觉得以我的才能当一个优秀的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绰绰有余,也天真的以为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是有地位的,平等的,相互之间和睦共处的,以我的毕业学校混几年就能当上个校领导的……& 沈城最好的一所高中之一,但这跟我的科目毫无关系。连澡堂子里的搓澡师傅都说我们学校的老师,那不得一个月挣7,8000啊,我说那是年薪,换来的是满脸的不信。这样的对话我都懒的理了,也懒得解释,说了也没人信,打车回单位我都说目的地是学校对面的一所医院的名字,免得又起“争执”。名气是有,但那只是主科老师出去赚外快的工具而已,为什么2006年大规模招聘来了那么多同样是沈城不错高中的“成手”?所谓“想教点儿好的学生”我现在是不信了,出去补一次课1000块起的价格,于我无用,谁补计算机啊,都免费修电脑成习惯了,不把家里电饭锅拿来修我就感觉万幸了。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曾经也算是一个小地方的天之骄子,到头来混个到不了当地“社平工资”的稳定工作,希望爸妈也算满意吧,虽然有时候我刻意的回避他们关于薪水的疑问。没办法,女老师抢手,在婚恋市场是香饽饽,我只能暂时换取他们的关心。而他们的朋友,邻居,亲戚比他们还关心,关心的我都不想回老家了。老人嘛,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替他们有出息,我理解。
小时候想做个总理的梦想早已灰飞烟灭,现在爸妈还时不时的拿这个开我的玩笑。家里那片儿小时候的玩伴都已各奔东西,有的去北京搞IT几年不和家人联系找了个有钱的抚顺女友移民去了意大利,有的去福建混了几年车床工改行做了摄影师找了个学化妆的姐姐女友准备去哈尔滨合作己的影楼,有的在市区和老婆家一起开了超市,有的在外地倒药……这些个可能都没读过高中吧,还有两个联系的,一个读了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在老家的铁路医院里当医生,一个初中没念完去当消防兵的现在和通化师院英语专业毕业的媳妇儿开了个连锁培训学校。对了,这哥们儿还让我回去帮忙管理学校呢,说现在手底下全是大学生,有时候管理有些费劲。
沈阳大,真大,比长春大,比我的老家大多了去了。活了这么大,除了大学四年的长春,只去过松花江看过雾凇,去本溪火车站边的小旅店住过两次,对,单位还组织我们去过一次山西……我还没看到过海的宽阔,还没看到过长白山的雪,天池的水,还没看到过新疆的葡萄园,还没看到过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没看到过香格里拉脚下的丽江古城,还没看到过西藏喇嘛一路虔诚的跪礼,还没看到过苏杭园林的瑰丽,还没看到过三亚南海边的细沙,还没看到过香港的明星路、澳门的赌场、海峡对面的阿里山……还没坐过飞机去看看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的堕落!除了在电脑里用Googleearth领着媳妇儿看看这辈子可能都去不了的地方。
现在只想着能在城市森林里有一处自己和家人的栖身之地,能帮爸妈也住进楼房,完成他们的梦,让同是外地人的妻子能有一份不太辛苦能交到朋友的工作,让不满一岁的女儿有一所不再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去读书……
30多年了,前20多年都奉献给了学业。奋斗?这哪能叫做奋斗,只是与书本为伴的普通生活而已。30平米没有产权的平房小屋是我现在的记忆和老家的现实,头顶星月风雪骑车上学的影像时而还出现在睡梦中,在铁北旧货市场卖旧衣服;凌晨1点多起床去早市进菜、卖菜;去妈妈的砖厂帮忙从5,60摄氏度的能见度不到5米的砖窑里往外搬一车上千斤的砖头;去爸爸干活的工地搬水泥、当力工;在春节前去摆地摊卖袜子还遇到了已转行进税务局的初中政治老师(那时候没有城管),他认出了我就没有没收我的东西…… “不好好读书,你只能做这些”,爸妈质朴、简单的教诲,还时而让我从某个晚上的梦境里惊醒。而这些,我不能再对我的女儿说,我也想尽我可能给我女儿最好的童年时光…… 自认为多才多艺,也因此才从几百个简历中被选中来这里的我,现在的工作变得单一,又单一。高中的计算机老师,这个称呼我都不好意思在外人询问时回答,几乎没有人知道我这个科目的全称叫信息技术,有时候躲不过我宁可说自己是物理老师或者数学老师。这一个没有考试,没有会考,不进高考的科目,学生们只想着能打游戏,能上网的科目,让我如何有积极性呢。现在的工作有时候又特别复杂,特别复杂,其实我不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还要修电脑,打扫机房,实验楼的实验器材我也得去搬,活动的条幅我得去挂,铺网线我得去,安电话我得去,阅卷得去,修投影得去,有活动的摄影摄像我得去,恨不得家里的电饭煲坏了都拿来让我修。学校里所有能跟计算机沾上边的领导都觉得我会做,我能做,我学得快,我能做好,我闲着也是闲着,学生的体育加试也要我去,我当时就无语了……去就去吧,完事了你们出去喝酒庆祝算加班,我就直接回来接着上课当没有这回事儿!我还去抓过抽烟的学生,订外卖的学生,搞对象的学生,不上课的学生,去网吧的学生,放孔明灯的学生,打群架的学生,抑郁想自杀的学生,玩手机的学生,上课捣乱的学生……其实很多时候是管不了他们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家长都管不了,家长还都当自己家孩子是块宝儿,放到学校你们必须得给我教育好,教育不好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不敢打也打不过他们了,领导他们都敢打,我也怕被他们打。
现在的我身有长技却不知还能否有用处,我经常觉得我的才华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也想在现在的岗位上多做点儿跟老师有关的事儿,有意义的事儿,起码是跟我当初的选择的初衷有关的事儿。岁月真是一块磨刀石,旧的磨刀石,它上面弯弯的,打磨过太多不锋利的刀片。我早已没了棱角,锋利的一面曾经正对着它,不惧怕,而它只是负责把我磨得圆一些、更圆一些,而没有刃。
工作到了第7个年头,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再也没有为了买一部手机花掉一个月薪水的冲动,为了买到心仪的球鞋从体育场走到太原街再走到中街的固执,为了给爱人一个惊喜把自己当礼物冒着风雪坐长途大巴去看她的执着……现在,一切事情变得琐碎,变得提不起我的兴趣,我懒了,懒了,什么事都想往后拖,但生活还在继续,还得为那些琐事奔忙,争吵,心烦,不屑,无奈或者放弃……
那就暂时忘掉好了,谁让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酒。喝了它,醉,做一个美梦。谁还不会做梦呢!我不善饮酒,但我从不惧怕。层主现在怎么样了
马克一下。
超级有感触
引用 @ 发表的:& & & & 这是我的生活,我的故事。& 小时候确实是老家周围这一片儿平房区里学习最好的,很多邻居和亲戚都知道并也喜欢用这点夸奖我和我爸妈的教育,一个砖厂搬砖的,一个砂轮厂三班倒冶炼的,能有什么教育方法?无非就是没事儿时让我去跟他们一起体验工作的艰辛,坚定我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罢了。& & & & 那时候“小升初”还是需要考试的,不知道有没有现在的所谓“划片儿”的说法,可能是有,不过周围确实也有很多小伙伴去了所谓的“市区”小学、中学读书,而我……虽然住的地方叫做新华街道,但却是从冬天自己带柴火生炉子、上厕所得去露天厕所的福民乡中心小学毕业,考了全市第一的成绩却去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六中,还因为学校老师之间关于快慢班的分班不均衡问题被后来对我很不错的班主任李老师从“快班”名单中抓阄儿抓出来到了所有差生集中的8班。(后来又听说是快班的班主任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说我是一个十分淘气不好管教的学生,于是想办法把我踢出来了。)& 作为最差生集中的初一7班和8班一开学却在高中部的楼里上课,但那时候的楼里也是没有卫生间的,上厕所一样要去和平房区初中部班级也去的露天厕所。后来学校实在受不了我们这俩总是打架的烂班了,把从楼里赶到自行车棚边的平房,又恢复到了冬天自带柴火烧炉子的岁月,还有动不动就全体男生拿桌板、凳子条出去打架,偶尔也会抽下双人桌樘里面挡板上的片刀出去吓唬吓唬人……班级学习情况每况越下,只有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能镇得住,全班可能只有不到5个人学习,我除了做班长,还做了支书,好几科的课代表的工作,没办法,但成绩一直是老师们的骄傲,是他们还有心思来我们班上课前备课的原因,我的成绩放到快班也是前十名,真的是难为了老师们了。这段时光我总是回忆,人们说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人,一种是老人,没有未来了,另一种人虽然年轻,但也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总喜欢回忆过去,是这样么? 10几岁的孩子,当然还有情窦初开的小心思,偶尔会忘了所谓的“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的教诲。我记得坐在我后面的那个女孩儿叫武琳,不知道当时为何那么喜欢啊,总是有事儿没事儿回头看看他,找机会说几句话什么的,她当然也是比较敷衍我,不过当时却觉得敷衍的话也是那么的美妙动听!(其实,城市里的孩子怎么会跟我这种郊区出来的,垃圾8班的人一起玩儿呢)后来她不知道怎么弄的去了楼里的快班,虽然也是一个学校,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在一个班就好像离了好远,去了另一个城市一样。临走之前我把自己常把玩的一个挂在钥匙链上的小刀送给她。(后来在我一个也在快班的朋友的书包里看到了这个小刀,我问哪来的,我朋友说新来班里的一个女孩儿送给他的……)虽然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老师,幸好我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在六中的一年半时间里,从没考过第二,最差一次也是并列第一,还是因为班主任李老师的地理科目怕我骄傲而把我的满分改成了99分。& 班主任李老师是个好人,虽然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但对我依然很关心,想帮我转到快班去。后来我也去了最好的2班待了一上午。好班就是不一样,人多的整个教室学生分成两组,就中间一个过道。我还清晰的记得数学课的老师看到我,还问我,你咋跑这来了?(其实他不教我过去的8班,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一眼就认出了我)我说我转过来了。下午2班班主任找我去办公室,说同样也是快班的4班班主任知道我去了2班就跟校领导闹了,她们两个班级有很激烈的竞争关系,所以我不能再在2班呆下去了。一个曾经教过我爸的杨姓副校长跟我爸说,去快班肯定不可能了,如果想转学,立马就给办手续。
三中是市内一所不错的初中,也有快班,但进去需要拿400块钱,那时候因为这400块,我没有去快班,而去了一个平行班里成绩最好的6班,因为年级第一在6班,其实转学也需要花钱吧,但家人从未跟我提起过。那时候6班的班主任贾老师还不是很相信我的成绩,我虽然来之前在6中最后一次考试的9科成绩也800多分,但贾老师还是比较相信她班级里那总是考前四名的女孩子更强,觉得我很难超过,可能是因为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来的,成绩无法让她信服。之后的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五,当然这已经是所有男生里面最好的了,后来渐渐的那前四个女孩的成绩就不那么稳定了,年级第一的女孩也再没考过第一。& & & & 那时候每次放学都疯狂的快速骑车回家看《灌篮高手》,18点左右通化台放的,那时候没有晚自习。因为喜欢《灌篮高手》,用一个暑假练会了运球,但因为家附近没有篮筐,直到现在投篮都是我的弱项!
在没有《灌篮高手》的放学时光里,总喜欢骑车跟在一个好像叫宁佳妍的女同学的后面,名字我记不清了,短发,干练,声音清脆……她家比我家远,在张家住,但在市区有一段是顺路。她可能知道我喜欢她,有时候她故意放慢速度,后面的我也放慢速度,或者找理由聊几句,或者无聊的又快又慢的来回骑。但我从未表白过,那时候没有“屌丝”这个词,但我感觉那时候的我就是。 到初三后期成绩基本都在年级前十。后来在一次体育课测试100米,我在跑到一半时突然大腿肌肉拉伤,回家躺了一周,回到学校立马就赶上一次大考,那次我居然考了年级第一。但那次没有公布成绩大榜,原因是用的题可能是泄露了,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的很不错,他自己也承认了,但那次的题难,我当然知道自己是真实水平,题虽然难,其他人分数都下降了,但我的分数居然跟过去差不多,所以除去那个“抄”的考生,我的成绩就是年级第一,虽然成绩没有公布大榜,但奖品没少,给了我一只不错的钢笔。贾老师也让我爸妈放心,说我肯定能考上市里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5中。可能我也因此大意了,最后距离5中的录取分数线差了1.8分。其实如果当时头一回开始的中考体育加试的10分我要是都得了,也就上分数线了。&
如果去5中,需要拿几千块钱,好像是5800元,差1-10分是这个档。为了省一点,少拿一点,选择了去读一所当时属于铁路系统的高中,铁路一中,但这一年一中也开始对不是铁路系统的还得是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收“录外费”,我拿了3800块。这是1998年的事儿了,为了省2000块,没有去省重点高中,可能是我这辈子很后悔的一件事儿,当然,我自己没有钱,也没权利责怪只是普通工人的父母。& & & & 三年时光一晃而逝,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洗漱吃饭然后骑车去上学,在梅河大街路边还有在“法×轮×大×法×好”的条幅后面锻炼身体的大爷大妈,不过到冬天他们也坚持不了室外的静止锻炼了,而我还要顶着风雪和青月,带着握紧成拳头的双手和冻僵的双脚去上学,后来一个特别冷的冬天实在受不了了,去学校外面一个公寓住了几个月。公寓寝室里有几个同学和校友,还有一个外地的小学生,很不容易;一个外地来实习的小大夫,是一个男妇科大夫,我们总说男妇科大夫就是流氓,他老郁闷了;还一个大叔好像是老师,他洗脸和洗脚的毛巾是同一条;还一个总是装作社会人的大个子初中生,一副大大咧咧上完义务教育就回家干活的样子;后来又来了一个小帅哥,听说是从前本地的黑社会头子田波的会计,那阵儿全国打黑,田波集团已经完蛋,他这是在这避避风头,投奔他在附近的幼儿园工作的姐姐。当然多数还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氛围也不错,因为有一个自习室,想学到几点都行。但我不擅长熬夜,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熬夜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于是我决定起早去自习室学习,那时候也没有手表,没有闹钟,后半夜就凭感觉醒了,看着窗外的光线似乎有些发亮,以为开始亮天了,迷迷糊糊穿衣服去了自习室,打开灯,坐下来准备看书,一抬头看钟,才凌晨2点,再看外面,发亮的光线原来是新下的雪反的光,太困了就回去接着睡了。那公寓的管理员也是个奇葩,看着有些经历,长得也挺爷们儿,会做饭,偶尔还让我们花钱点菜在公寓里吃饭,当然偶尔早上出门上学太早他没起来开门,去管他拿钥匙时会看到他被窝里有不同相貌的女人。
每天中午花1块钱一个盒饭,半盒饭,半盒菜。吃完就去打篮球,踢足球,下午的体育课和体活课也去玩,周六周日早上起早去打球一上午,中午回家吃饭。操场都是炉灰渣滓,极容易受伤,我现在左脚大拇指骨节的变形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伤,后来修了两块柏油的篮球场,必须得不吃饭去占场地,换着一拨人再吃饭才能玩儿了。那个年月没有晚自习,放学就骑车追着公交车往家跑,整个中学时代,前前后后骑了近7年的自行车,导致我现在大腿粗得买裤子都费劲。
我们班虽然是3个快班里最差的,但班长学习很不错,经常考年级第一,年级前四也是固定4个人,每次考试他们四个人中的第四也总是比第五的多出好几十分。自从文科会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开始稳定在年级前二十,到高三后稳定在前十,倒数第二次模拟考试考了第一,放到一样考题的5中是第六。其实我的成绩很稳定,这一次考了第一的考试题其实很难,大家分数都很低,而我还是保持了过去的分数没啥变化。校长亲切的接见了我,对我冲破那“四人组”表达了惊讶和惊喜。问我敢不敢报考吉大,西安交大之类云云,我不置可否,啥也不懂啊,当时的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东西只有听信老师的份儿,老师说啥就是啥了,真希望当时遇到个心地善良为学生着想的班主任。那时的网络都集中在网吧里,基本就是qq网聊、网恋和游戏,身边太多原本成绩很好的人因为游戏和约见全国各地网友而堕落,吓得我不敢进去,当然当时10块钱左右一小时的网费也不是我这动不动一个月饭费只有100块的穷学生能承受的。& & & & 我对大学基本也一无所知。而“第一”这一战却让我信心大增,按成绩排考场和座次是我们学校的习惯,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坐在了年级第一的位置,很多同学跑过来问我感觉怎么样……那个年月都是先报志愿后高考,我提前批次报了华东师大,第一批报了华东理工(知道自己考不上复旦,上交大之类的高校,从小没出过远门,那时候就想离家远些,再远些,去大城市,就寻思考上海铁道学院,结果高三那年这学院被同济合并了),另外报了四所西安的大学,那时候流行开发大西北嘛。可2001年我考砸了,只考了刚过500分。落榜了。&&
& & & & 那时候没有电话查询成绩的途径,只是上面发分数到学校。记得去取分数那天,我同学李贵到我家跟我一起去学校,半路遇到已经取到成绩和*河蟹*书的同学,一个女同学,跟我欢乐的打招呼,还说我考得不错,过了500分呢,我当时真应该上去抽她,我俩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过节!去了学校,一些同学从教学楼里出来看到我后都说不出什么话,因为他们也都看到了我的成绩。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白老师,没有给我好脸色,直接把分数条和*河蟹*书丢给我,而笑呵呵的对我同路来的同学说,你的是优秀*河蟹*,我那同学被学校忽悠的报了西安交大,而分数刚刚够,那个年月刚过提档线是根本很难上的,因为人工提档,走后门的还很多还很猖狂。
天知道我是怎么回家的,真希望这回家的路再长些、再远些,给我一些时间……那时候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周围的邻居,亲戚,都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大型考试。咳,感觉特对不起父母……没办法,去5中复读了,拿钱也得去了,只有5中有单独的复读班。复习班里很多立志非清华北大不去的高手,后来这些高手都去了更强大的加强班,他们走后我又成了班主任的香饽饽。还记得那年学校组织我们在食堂里看韩日世界杯上中国队的首场比赛,也是因为在食堂里吃了一次鱿鱼做的菜,差点吐了,从此再也不吃做成菜的鱿鱼。那年月市教育局的高考优秀考生奖励还只是发给考上清华北大中科大的人呢,其他大学都不给奖金的。 那年月计算机专业多火啊,我也利用假期报了个班儿学学计算机,纯粹的入门学习,刚开始就是练习打字,每天不停的敲,第一天把五笔字型表背下来了,第二天速度能到每分钟30个字,第三天我把一个打英文单词的游戏里的老师的记录给破了。 高考“补录”开始了,最好的可能就算四平师范学院(现在叫吉林师范大学了)和长春光机学院(现在叫长春理工大学)了,没有太好的学校,当然就这几个学校的补录专业也没有他们的王牌专业,狠狠心,继续复读,我那上了西安交大分数线的同学李贵也回来了,穷乡僻壤的搬着行李去了,名额也被人顶了。& & & & 再等一次高考的机会而已。每天就是做题,玩,中午去校外的一个人家定饭去那吃,一道“干煸三丝”至今令我难忘,不过其他几个同学却不喜欢吃,边吃边看《寻秦记》,吃完回来下五子棋,象棋,或者出去踢毽子。晚自习上到9点多,回家都快10点了,打开灯,摆开书,不善熬夜的我看不了一会儿就睡着了,收音机里还放着人声缓缓飘来,太旧了,放着放着声音自己就变大了,爸妈再过来帮我关上,看看我有没有盖被,看看床下的电炉子还暖和不暖和。爸妈为了方便我学习,在屋子旁边自己盖了一间4平左右的小屋子给我住,我以为这样能让他们也休息好,其实,他们还是每晚都默默的关注着我。
高四了,保守点,每个批次都比上一年报的学校差了一档,也不想走远了,离父母近些。那一年东北师范大学的分数线出的很晚,二批次都完事了它才出来,等待的时候总是很煎熬,我经不起了,爸妈其实更受不了。还好顺利考上了。& & & & 其实我不是学霸,只是为了改变生活而学习,学了这么多年,早就不喜欢学习了,不喜欢高中的所有科目,听说计算机挺火,也不了解计算机需要学什么,所有的志愿我都报了计算机专业。之后才联系到了在东师工作的二大爷,说计算机专业不太好,想帮我转到有学校唯一院士的生科院,可惜那年改电子投档了,我的分数还不够生科院的分数,于是作罢。在师范类大学里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了4年也基本就饭吃了。我努力了一学期,很努力,但还是学不好,可能高中的方法不对,大学的方法我又找不到,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千差万别,别指望能有高中那样负责的老师了,没有及时找到合适的途径,时间就一点点溜走了。(后来回过头来看,没有舍得花钱买学习资料是我的一大失误,既然老师不好好教,问同学也不是经常可行,基本好的学习资料极其重要,可当时每月400生活费的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一点。)4年里最后的成绩都是勉强及格,多的也就80来分,我绝望了,后来的考试都是考前一周突击,也都能过,于是就这么过活了。
其实也没闲着,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我都喜欢尝试。我进了宣传部,我有美术天赋,只是学美术太贵了,家里负担不起。但在宣传部我找到了才能发挥的地方,那年月POP手绘海报刚刚兴起,在长春也是不多人掌握的技艺。我有幸进了校社团宣传部后来又进了学生会宣传部,跟美院的一个哥们叫王军,学习POP。因为这方面对系里的贡献还拿过“学有专长奖学金”,当然这都是后话。在社团还认识了后来的学油画的女友,本溪人,为了她我选择了来沈阳,而她,选择了体育,又选择了扬州。
我真的不适合学计算机。如美术,如音乐,甚至如体育,编程也是一种需要天赋才能学好的科目!可惜,我没有发现我在计算机这方面有哪怕一点点天赋。我写得一手好字,我懂国画,我会篆刻,我嗓子也不错,乐感很好,我学一些体育项目很快,我有一点好文笔,我学摄影无师自通。我这届学生还不能选专业,换专业,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曾经想过考心理专业的研究生,心想学好了开个心理诊所或者上电视当嘉宾,再次也去学校混个老师当当,谁知那一年东师的心理系不招跨专业考生了。同学们考研的考研,进IT企业的进IT企业,很多南方同学回老家拿着父母的钱去创业或者进了家族企业,还有人考了我当时根本不知为何物的公务员……我的家境不支持我再读下去了,我也确实不想再深入的学习计算机了,老老实实的找了一所高中当计算机老师,当时天真的觉得以我的才能当一个优秀的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绰绰有余,也天真的以为学校里的老师们都是有地位的,平等的,相互之间和睦共处的,以我的毕业学校混几年就能当上个校领导的……& 沈城最好的一所高中之一,但这跟我的科目毫无关系。连澡堂子里的搓澡师傅都说我们学校的老师,那不得一个月挣7,8000啊,我说那是年薪,换来的是满脸的不信。这样的对话我都懒的理了,也懒得解释,说了也没人信,打车回单位我都说目的地是学校对面的一所医院的名字,免得又起“争执”。名气是有,但那只是主科老师出去赚外快的工具而已,为什么2006年大规模招聘来了那么多同样是沈城不错高中的“成手”?所谓“想教点儿好的学生”我现在是不信了,出去补一次课1000块起的价格,于我无用,谁补计算机啊,都免费修电脑成习惯了,不把家里电饭锅拿来修我就感觉万幸了。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曾经也算是一个小地方的天之骄子,到头来混个到不了当地“社平工资”的稳定工作,希望爸妈也算满意吧,虽然有时候我刻意的回避他们关于薪水的疑问。没办法,女老师抢手,在婚恋市场是香饽饽,我只能暂时换取他们的关心。而他们的朋友,邻居,亲戚比他们还关心,关心的我都不想回老家了。老人嘛,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替他们有出息,我理解。
小时候想做个总理的梦想早已灰飞烟灭,现在爸妈还时不时的拿这个开我的玩笑。家里那片儿小时候的玩伴都已各奔东西,有的去北京搞IT几年不和家人联系找了个有钱的抚顺女友移民去了意大利,有的去福建混了几年车床工改行做了摄影师找了个学化妆的姐姐女友准备去哈尔滨合作己的影楼,有的在市区和老婆家一起开了超市,有的在外地倒药……这些个可能都没读过高中吧,还有两个联系的,一个读了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在老家的铁路医院里当医生,一个初中没念完去当消防兵的现在和通化师院英语专业毕业的媳妇儿开了个连锁培训学校。对了,这哥们儿还让我回去帮忙管理学校呢,说现在手底下全是大学生,有时候管理有些费劲。
沈阳大,真大,比长春大,比我的老家大多了去了。活了这么大,除了大学四年的长春,只去过松花江看过雾凇,去本溪火车站边的小旅店住过两次,对,单位还组织我们去过一次山西……我还没看到过海的宽阔,还没看到过长白山的雪,天池的水,还没看到过新疆的葡萄园,还没看到过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没看到过香格里拉脚下的丽江古城,还没看到过西藏喇嘛一路虔诚的跪礼,还没看到过苏杭园林的瑰丽,还没看到过三亚南海边的细沙,还没看到过香港的明星路、澳门的赌场、海峡对面的阿里山……还没坐过飞机去看看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的堕落!除了在电脑里用Googleearth领着媳妇儿看看这辈子可能都去不了的地方。
现在只想着能在城市森林里有一处自己和家人的栖身之地,能帮爸妈也住进楼房,完成他们的梦,让同是外地人的妻子能有一份不太辛苦能交到朋友的工作,让不满一岁的女儿有一所不再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去读书……
30多年了,前20多年都奉献给了学业。奋斗?这哪能叫做奋斗,只是与书本为伴的普通生活而已。30平米没有产权的平房小屋是我现在的记忆和老家的现实,头顶星月风雪骑车上学的影像时而还出现在睡梦中,在铁北旧货市场卖旧衣服;凌晨1点多起床去早市进菜、卖菜;去妈妈的砖厂帮忙从5,60摄氏度的能见度不到5米的砖窑里往外搬一车上千斤的砖头;去爸爸干活的工地搬水泥、当力工;在春节前去摆地摊卖袜子还遇到了已转行进税务局的初中政治老师(那时候没有城管),他认出了我就没有没收我的东西…… “不好好读书,你只能做这些”,爸妈质朴、简单的教诲,还时而让我从某个晚上的梦境里惊醒。而这些,我不能再对我的女儿说,我也想尽我可能给我女儿最好的童年时光…… 自认为多才多艺,也因此才从几百个简历中被选中来这里的我,现在的工作变得单一,又单一。高中的计算机老师,这个称呼我都不好意思在外人询问时回答,几乎没有人知道我这个科目的全称叫信息技术,有时候躲不过我宁可说自己是物理老师或者数学老师。这一个没有考试,没有会考,不进高考的科目,学生们只想着能打游戏,能上网的科目,让我如何有积极性呢。现在的工作有时候又特别复杂,特别复杂,其实我不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还要修电脑,打扫机房,实验楼的实验器材我也得去搬,活动的条幅我得去挂,铺网线我得去,安电话我得去,阅卷得去,修投影得去,有活动的摄影摄像我得去,恨不得家里的电饭煲坏了都拿来让我修。学校里所有能跟计算机沾上边的领导都觉得我会做,我能做,我学得快,我能做好,我闲着也是闲着,学生的体育加试也要我去,我当时就无语了……去就去吧,完事了你们出去喝酒庆祝算加班,我就直接回来接着上课当没有这回事儿!我还去抓过抽烟的学生,订外卖的学生,搞对象的学生,不上课的学生,去网吧的学生,放孔明灯的学生,打群架的学生,抑郁想自杀的学生,玩手机的学生,上课捣乱的学生……其实很多时候是管不了他们的,因为现在的孩子家长都管不了,家长还都当自己家孩子是块宝儿,放到学校你们必须得给我教育好,教育不好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不敢打也打不过他们了,领导他们都敢打,我也怕被他们打。
现在的我身有长技却不知还能否有用处,我经常觉得我的才华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也想在现在的岗位上多做点儿跟老师有关的事儿,有意义的事儿,起码是跟我当初的选择的初衷有关的事儿。岁月真是一块磨刀石,旧的磨刀石,它上面弯弯的,打磨过太多不锋利的刀片。我早已没了棱角,锋利的一面曾经正对着它,不惧怕,而它只是负责把我磨得圆一些、更圆一些,而没有刃。
工作到了第7个年头,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再也没有为了买一部手机花掉一个月薪水的冲动,为了买到心仪的球鞋从体育场走到太原街再走到中街的固执,为了给爱人一个惊喜把自己当礼物冒着风雪坐长途大巴去看她的执着……现在,一切事情变得琐碎,变得提不起我的兴趣,我懒了,懒了,什么事都想往后拖,但生活还在继续,还得为那些琐事奔忙,争吵,心烦,不屑,无奈或者放弃……
那就暂时忘掉好了,谁让聪明的人类发明了酒。喝了它,醉,做一个美梦。谁还不会做梦呢!我不善饮酒,但我从不惧怕。长大后,我们都成了最普通的人,活着真的好累,肩上的担子好重好重…
引用 @ 发表的:同学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河蟹*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河蟹*,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借用别人的帖子回复一下,虽然已经无数次见到此贴,有点反胃了都,但仔细想下,还是值得与步行街的TZ们共勉的。五年多了还好吗
引用 @ 发表的:& & & & 这是我的生活,我的故事。& 小时候确实是老家周围这一片儿平房区里学习最好的,很多邻居和亲戚都知道并也喜欢用这点夸奖我和我爸妈的教育,一个砖厂搬砖的,一个砂轮厂三班倒冶炼的,能有什么教育方法?无非就是没事儿时让我去跟他们一起体验工作的艰辛,坚定我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罢了。& & & & 那时候“小升初”还是需要考试的,不知道有没有现在的所谓“划片儿”的说法,可能是有,不过周围确实也有很多小伙伴去了所谓的“市区”小学、中学读书,而我……虽然住的地方叫做新华街道,但却是从冬天自己带柴火生炉子、上厕所得去露天厕所的福民乡中心小学毕业,考了全市第一的成绩却去了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六中,还因为学校老师之间关于快慢班的分班不均衡问题被后来对我很不错的班主任李老师从“快班”名单中抓阄儿抓出来到了所有差生集中的8班。(后来又听说是快班的班主任听信了别人的谗言,说我是一个十分淘气不好管教的学生,于是想办法把我踢出来了。)& 作为最差生集中的初一7班和8班一开学却在高中部的楼里上课,但那时候的楼里也是没有卫生间的,上厕所一样要去和平房区初中部班级也去的露天厕所。后来学校实在受不了我们这俩总是打架的烂班了,把从楼里赶到自行车棚边的平房,又恢复到了冬天自带柴火烧炉子的岁月,还有动不动就全体男生拿桌板、凳子条出去打架,偶尔也会抽下双人桌樘里面挡板上的片刀出去吓唬吓唬人……班级学习情况每况越下,只有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能镇得住,全班可能只有不到5个人学习,我除了做班长,还做了支书,好几科的课代表的工作,没办法,但成绩一直是老师们的骄傲,是他们还有心思来我们班上课前备课的原因,我的成绩放到快班也是前十名,真的是难为了老师们了。这段时光我总是回忆,人们说总是喜欢回忆过去的人,一种是老人,没有未来了,另一种人虽然年轻,但也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总喜欢回忆过去,是这样么? 10几岁的孩子,当然还有情窦初开的小心思,偶尔会忘了所谓的“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息”的教诲。我记得坐在我后面的那个女孩儿叫武琳,不知道当时为何那么喜欢啊,总是有事儿没事儿回头看看他,找机会说几句话什么的,她当然也是比较敷衍我,不过当时却觉得敷衍的话也是那么的美妙动听!(其实,城市里的孩子怎么会跟我这种郊区出来的,垃圾8班的人一起玩儿呢)后来她不知道怎么弄的去了楼里的快班,虽然也是一个学校,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在一个班就好像离了好远,去了另一个城市一样。临走之前我把自己常把玩的一个挂在钥匙链上的小刀送给她。(后来在我一个也在快班的朋友的书包里看到了这个小刀,我问哪来的,我朋友说新来班里的一个女孩儿送给他的……)虽然都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和老师,幸好我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好,在六中的一年半时间里,从没考过第二,最差一次也是并列第一,还是因为班主任李老师的地理科目怕我骄傲而把我的满分改成了99分。& 班主任李老师是个好人,虽然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但对我依然很关心,想帮我转到快班去。后来我也去了最好的2班待了一上午。好班就是不一样,人多的整个教室学生分成两组,就中间一个过道。我还清晰的记得数学课的老师看到我,还问我,你咋跑这来了?(其实他不教我过去的8班,我也不知道他怎么一眼就认出了我)我说我转过来了。下午2班班主任找我去办公室,说同样也是快班的4班班主任知道我去了2班就跟校领导闹了,她们两个班级有很激烈的竞争关系,所以我不能再在2班呆下去了。一个曾经教过我爸的杨姓副校长跟我爸说,去快班肯定不可能了,如果想转学,立马就给办手续。
三中是市内一所不错的初中,也有快班,但进去需要拿400块钱,那时候因为这400块,我没有去快班,而去了一个平行班里成绩最好的6班,因为年级第一在6班,其实转学也需要花钱吧,但家人从未跟我提起过。那时候6班的班主任贾老师还不是很相信我的成绩,我虽然来之前在6中最后一次考试的9科成绩也800多分,但贾老师还是比较相信她班级里那总是考前四名的女孩子更强,觉得我很难超过,可能是因为从城乡结合部的初中来的,成绩无法让她信服。之后的第一次考试考了第五,当然这已经是所有男生里面最好的了,后来渐渐的那前四个女孩的成绩就不那么稳定了,年级第一的女孩也再没考过第一。& & & & 那时候每次放学都疯狂的快速骑车回家看《灌篮高手》,18点左右通化台放的,那时候没有晚自习。因为喜欢《灌篮高手》,用一个暑假练会了运球,但因为家附近没有篮筐,直到现在投篮都是我的弱项!
在没有《灌篮高手》的放学时光里,总喜欢骑车跟在一个好像叫宁佳妍的女同学的后面,名字我记不清了,短发,干练,声音清脆……她家比我家远,在张家住,但在市区有一段是顺路。她可能知道我喜欢她,有时候她故意放慢速度,后面的我也放慢速度,或者找理由聊几句,或者无聊的又快又慢的来回骑。但我从未表白过,那时候没有“屌丝”这个词,但我感觉那时候的我就是。 到初三后期成绩基本都在年级前十。后来在一次体育课测试100米,我在跑到一半时突然大腿肌肉拉伤,回家躺了一周,回到学校立马就赶上一次大考,那次我居然考了年级第一。但那次没有公布成绩大榜,原因是用的题可能是泄露了,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的考的很不错,他自己也承认了,但那次的题难,我当然知道自己是真实水平,题虽然难,其他人分数都下降了,但我的分数居然跟过去差不多,所以除去那个“抄”的考生,我的成绩就是年级第一,虽然成绩没有公布大榜,但奖品没少,给了我一只不错的钢笔。贾老师也让我爸妈放心,说我肯定能考上市里唯一一所省重点高中5中。可能我也因此大意了,最后距离5中的录取分数线差了1.8分。其实如果当时头一回开始的中考体育加试的10分我要是都得了,也就上分数线了。&
如果去5中,需要拿几千块钱,好像是5800元,差1-10分是这个档。为了省一点,少拿一点,选择了去读一所当时属于铁路系统的高中,铁路一中,但这一年一中也开始对不是铁路系统的还得是成绩差不多的学生收“录外费”,我拿了3800块。这是1998年的事儿了,为了省2000块,没有去省重点高中,可能是我这辈子很后悔的一件事儿,当然,我自己没有钱,也没权利责怪只是普通工人的父母。& & & & 三年时光一晃而逝,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洗漱吃饭然后骑车去上学,在梅河大街路边还有在“法×轮×大×法×好”的条幅后面锻炼身体的大爷大妈,不过到冬天他们也坚持不了室外的静止锻炼了,而我还要顶着风雪和青月,带着握紧成拳头的双手和冻僵的双脚去上学,后来一个特别冷的冬天实在受不了了,去学校外面一个公寓住了几个月。公寓寝室里有几个同学和校友,还有一个外地的小学生,很不容易;一个外地来实习的小大夫,是一个男妇科大夫,我们总说男妇科大夫就是流氓,他老郁闷了;还一个大叔好像是老师,他洗脸和洗脚的毛巾是同一条;还一个总是装作社会人的大个子初中生,一副大大咧咧上完义务教育就回家干活的样子;后来又来了一个小帅哥,听说是从前本地的黑社会头子田波的会计,那阵儿全国打黑,田波集团已经完蛋,他这是在这避避风头,投奔他在附近的幼儿园工作的姐姐。当然多数还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氛围也不错,因为有一个自习室,想学到几点都行。但我不擅长熬夜,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熬夜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于是我决定起早去自习室学习,那时候也没有手表,没有闹钟,后半夜就凭感觉醒了,看着窗外的光线似乎有些发亮,以为开始亮天了,迷迷糊糊穿衣服去了自习室,打开灯,坐下来准备看书,一抬头看钟,才凌晨2点,再看外面,发亮的光线原来是新下的雪反的光,太困了就回去接着睡了。那公寓的管理员也是个奇葩,看着有些经历,长得也挺爷们儿,会做饭,偶尔还让我们花钱点菜在公寓里吃饭,当然偶尔早上出门上学太早他没起来开门,去管他拿钥匙时会看到他被窝里有不同相貌的女人。
每天中午花1块钱一个盒饭,半盒饭,半盒菜。吃完就去打篮球,踢足球,下午的体育课和体活课也去玩,周六周日早上起早去打球一上午,中午回家吃饭。操场都是炉灰渣滓,极容易受伤,我现在左脚大拇指骨节的变形就是那时候留下的伤,后来修了两块柏油的篮球场,必须得不吃饭去占场地,换着一拨人再吃饭才能玩儿了。那个年月没有晚自习,放学就骑车追着公交车往家跑,整个中学时代,前前后后骑了近7年的自行车,导致我现在大腿粗得买裤子都费劲。
我们班虽然是3个快班里最差的,但班长学习很不错,经常考年级第一,年级前四也是固定4个人,每次考试他们四个人中的第四也总是比第五的多出好几十分。自从文科会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开始稳定在年级前二十,到高三后稳定在前十,倒数第二次模拟考试考了第一,放到一样考题的5中是第六。其实我的成绩很稳定,这一次考了第一的考试题其实很难,大家分数都很低,而我还是保持了过去的分数没啥变化。校长亲切的接见了我,对我冲破那“四人组”表达了惊讶和惊喜。问我敢不敢报考吉大,西安交大之类云云,我不置可否,啥也不懂啊,当时的互联网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东西只有听信老师的份儿,老师说啥就是啥了,真希望当时遇到个心地善良为学生着想的班主任。那时的网络都集中在网吧里,基本就是qq网聊、网恋和游戏,身边太多原本成绩很好的人因为游戏和约见全国各地网友而堕落,吓得我不敢进去,当然当时10块钱左右一小时的网费也不是我这动不动一个月饭费只有100块的穷学生能承受的。& & & & 我对大学基本也一无所知。而“第一”这一战却让我信心大增,按成绩排考场和座次是我们学校的习惯,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坐在了年级第一的位置,很多同学跑过来问我感觉怎么样……那个年月都是先报志愿后高考,我提前批次报了华东师大,第一批报了华东理工(知道自己考不上复旦,上交大之类的高校,从小没出过远门,那时候就想离家远些,再远些,去大城市,就寻思考上海铁道学院,结果高三那年这学院被同济合并了),另外报了四所西安的大学,那时候流行开发大西北嘛。可2001年我考砸了,只考了刚过500分。落榜了。&&
& & & & 那时候没有电话查询成绩的途径,只是上面发分数到学校。记得去取分数那天,我同学李贵到我家跟我一起去学校,半路遇到已经取到成绩和*河蟹*书的同学,一个女同学,跟我欢乐的打招呼,还说我考得不错,过了500分呢,我当时真应该上去抽她,我俩之间好像没有什么过节!去了学校,一些同学从教学楼里出来看到我后都说不出什么话,因为他们也都看到了我的成绩。到了班主任的办公室,白老师,没有给我好脸色,直接把分数条和*河蟹*书丢给我,而笑呵呵的对我同路来的同学说,你的是优秀*河蟹*,我那同学被学校忽悠的报了西安交大,而分数刚刚够,那个年月刚过提档线是根本很难上的,因为人工提档,走后门的还很多还很猖狂。
天知道我是怎么回家的,真希望这回家的路再长些、再远些,给我一些时间……那时候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周围的邻居,亲戚,都觉得我似乎不适合大型考试。咳,感觉特对不起父母……没办法,去5中复读了,拿钱也得去了,只有5中有单独的复读班。复习班里很多立志非清华北大不去的高手,后来这些高手都去了更强大的加强班,他们走后我又成了班主任的香饽饽。还记得那年学校组织我们在食堂里看韩日世界杯上中国队的首场比赛,也是因为在食堂里吃了一次鱿鱼做的菜,差点吐了,从此再也不吃做成菜的鱿鱼。那年月市教育局的高考优秀考生奖励还只是发给考上清华北大中科大的人呢,其他大学都不给奖金的。 那年月计算机专业多火啊,我也利用假期报了个班儿学学计算机,纯粹的入门学习,刚开始就是练习打字,每天不停的敲,第一天把五笔字型表背下来了,第二天速度能到每分钟30个字,第三天我把一个打英文单词的游戏里的老师的记录给破了。 高考“补录”开始了,最好的可能就算四平师范学院(现在叫吉林师范大学了)和长春光机学院(现在叫长春理工大学)了,没有太好的学校,当然就这几个学校的补录专业也没有他们的王牌专业,狠狠心,继续复读,我那上了西安交大分数线的同学李贵也回来了,穷乡僻壤的搬着行李去了,名额也被人顶了。& & & & 再等一次高考的机会而已。每天就是做题,玩,中午去校外的一个人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生活琐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