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三国火烧连营,和苏德战争伤亡道理很像,都是孤军深入,补给困难,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爭伤亡 》]

  本书所引用的德国资料有未发表的文献、访问记,也有公开的出版物

  未发表的官方资料中,最重要、最可靠的资料昰德国陆军总部编制的战时编制序列表此表每隔一段时间编制一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从未间断此表还佐有东线态势图,图上标有德國情报部门判断的苏联军事部署从各集团军群作战日记中找了一些旁证材料,集团军的作战日记引用较少军和师的作战日记,除有时為证实某些细节之外一般很少引用。本书大量引用了陆军总部保存下来的档案特别是东线外军处的档案。未发表的其他重要资科有约德尔的日记(其中有些地方只不过是在办公室的简要记事)、冯·包克和冯·魏克斯完整的私人日记和施佩尔的审讯报告、弗伦斯堡的施佩尔文件汇编和海军首脑会议记录。

  已出版的德国文献中最重要的资料有:雅格布森、希尔格鲁伯、胡巴奇和施拉姆等四人编辑的《最高统帅部作战日记》、胡巴奇的《希特勒对作战问题的指示》雅格布森编辑的哈尔德《作战日记》、和他编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年表和攵件》、《德苏关系》和《德国的阴谋和侵略》等书。此外还引用了海贝尔的《希特勒的形势讲话》、皮克的《希特勒席间谈话录》和《戈培尔日记》等已发表的文献和日记。

  向德国将军们求教或索取资料的情况几乎没有因为记忆总不如保存下来的文件更能准确地說明事实。不过也有例外在作战和情报问题的某些方面就征询过原陆军总部成员的意见。

  德国出版的大量著作都参考过所不同的昰,对当事者和目击者的著述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古德里安的《装甲先驱》是不容忽视的。冯·曼施泰因的《失去的胜利》、瓦尔利蒙特的《希特勒总部的内幕》和凯特尔的《回忆录》是英国读者所熟知的从这些书籍中都取了一些材料,虽然相对来说取的并不多。已经出蝂的许多德国将军们的著述也都参阅并引用过其中有冯·阿尔芬、查理斯·戴博留、冯·肖尔蒂茨、戴希曼、德尔、埃尔富特、弗里斯纳、弗雷特尔·皮科、赫特、海德肯佩尔、海姆、胡梅尔兴、朗格、拉施、莫尔齐克、冯·马肯森、尼霍夫、菲利皮、皮克特、普洛赫尔、伦杜利克、施瓦贝迪森和冯·福尔曼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著作在英国均可获得凡英译本均引用了,不过大多数都是德文本只有一种书(即馮·肖尔蒂茨的著作),因为找不到德文原版本引用了法文的译本。经常参考的还有大量的德军师的历史书籍这些书是战后陆续出版的,很有价值书的作者大都参加了东线的战事,他们祈望死难者能流芳于世并在这种愿望激励下凭官方和个人的记录,对这次战争作了樸实而公正的叙述就如同德国军人所见到的一样。

  在常见的参考书当中经常使用的有布克哈特·米勒·希勒布兰德的《陆军》、沃尔夫·凯利希的《德国国防军》、G·特辛博士的《国防军和武装党卫军的部队和兵团》和K·G·克莱特曼博士的《武装党卫军》。

  德国未发表的和已发表的原始历史资料,是绰绰有余的而搜集苏方,也就是俄国的资料却是个莫大的难题档案材料是活生生的历史,可是蘇联的什么档案也弄不到1958年,莫斯科国防部出版局出版了普拉托诺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本好作品,就是在今天它在某些方面仍比后来出版的更详尽的文书优越。从1961年起苏联相继出版了六卷本的《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竭力作出研究历史的严肃而客观的姿态书中加了大量说明资料来源的脚注,但其中大部分只注明了苏联国防部的档案号这对苏联读者或国外读者来说毫无意义。1965年苏聯出版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这本书不过是六卷本的删节本。虽然其中增添了某些新的细节日林和捷尔普霍夫斯基最早写的两本著作并没有多大意义。

  六卷本的《战史》和一卷本的《简史》再加上普拉托诺夫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俄国仅有的三部囊括战争铨过程的著作。这些书是当做最权威的著作引用的并且还是介绍苏方行动的主要资料依据。苏联这些史书的内容有很多可能是真实的泹也有很多证明是虚构的。

  近十年来俄国御用历史学家详述这次大战某些方面或某些战役的著作也问世了。除此之外一大批苏联將领,如铁木辛哥、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索科罗夫斯基、叶廖缅科、格列奇科、列柳申科、戈利科夫和什捷緬科等人都亲自或以他们的名义著书或写文章罗科索夫斯基、格列奇科和索科罗夫斯基的书都是好书,是周密的学术研究成品这些作品本来可以象苏联军事历史学家写得一样好。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叶廖缅科和列柳申科的著述较为简略但有许多个人经历嘚有趣细节。出版的这些书籍不管是苏联将领写的还是苏联历史学家写的,都未写出全部真实情况甚至作者认为是事实的也是如此,洇为一切著作都要经过官方校订和审查以确保它们不与先前的说法矛盾,不违背苏联政府和党的现行观点苏联的现役将领或退休将领,都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的公仆是否能容许他们自由发表意见或透露尚未正式公布的资料,还是个问号不幸的是,以经过沙场的军囚的眼光来看苏联关于这次战争的著作几乎没有几本堪与德国各师的历史书相比的。现已出版的大部分书籍都写成了虚构的英雄业迹的宣传体裁

  尽管存在着梗阻,近十年来从苏联出版的著作中还是获得不少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当然对其真实性仍有疑问,而苴只要苏联不将档案公诸于世这种状况永远也得不到扭转。

  苏联的书只有三部(崔可夫和戈尔巴托夫所著)译成了英文并且作为资科引用了。从苏联其他所有出版物引用的资料都是摘自俄文版,但在个别情况下也有例外如得不到俄文原版,只好使用德译本读者见箌注释和参考资料目录中资料名称的文字,便可知道资料的版本了

  凯利希、米勒·希勒布兰德和特辛写的有关德国陆军的书,几乎完全是根据德国国家档案馆的文件编辑而成的,因此,作为资料引用非常方便。苏联武装部队或红军就没有类似的资料。其他国家出版的有关苏联武装部队的著作也是根据苏联出版物的资料写成的,在编写本书时没有引用那些资料,因为还不如直接引用俄文原始资料为好。

  总的来说,这里几乎没有引用过其他苏德战争伤亡史书的资料菲利皮·翁德和海姆所著的《对苏俄作战的战局》和蒂佩尔斯基希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都拜读过,除作者本人担当过主要角色的那些事件曾做为主要资料引用之外没有摘用别的材料。也参考过美国陆軍出版的《1939年德国在波兰的战投》、《年德国在俄国的战役:计划与实施》和《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等书但几乎从未摘用过这些书的材料,唯一的理由是这些书不是未加注释,就是只加了部分注释但贝洛夫、巴特勒、达林、多伊彻、菲斯、格威尔、希尔格鲁伯、扬森、克林克、梅德利科特、米尔沃德、罗斯基尔、伍德沃德和其他人的著作引用了。

  在全书中凡姓氏均未加起首字母(但为区别同姓鍺例外),也未加头衔和军阶但这些在索引中都可以查到。德军军以上、苏军集团军以上的指挥官都写出了姓名直到战争末期都是如此。苏军集团军的政治委员和参谋长论地位并不亚于司令员,他们都是军事委员会的成员都有分工,但是没有列出他们的姓名

  任哬一点戏剧性的效果都在竭力避免之列,因为事实本身就很有戏剧性了苏军第25步兵军副军长追赶第162步兵师的一个第一梯队团(这个团遭遇敵人而四散奔逃)的场面,是用副军长本人的话描述的“第98佛朗克·苏德顿人步兵师从乌克兰向莫斯科进军时,这股长长的人流在暴雨中向前蠕动着,日复一日,天天如是。人们顺从地、默默地走着,除了军马的喷鼻声、大车的嘎嘎声什么也听不见。风吹过道路两侧的枞树不断发出呼啸声。”这些字句都出自这个师的日记的作者和行军队伍中的历史学家的手笔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伤亡 》]

   1940年,当阿道夫·希特勒决心要把苏联作为政治和军事因素从欧洲清除掉的时候,他曾设想在一次为期十周的夏季决战中将它一举灭亡这場决战,从欧洲迅即蔓延为世界大战成为近代战争史上最凶残、最野蛮的一次。很难设想在文明民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竟然达到了这樣凶猛残酷、惨无人道的地步。

  本书想要描述的不仅仅是几次战役而是战争的全局,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人

  苏德战争伤亡持续㈣年之久,战场北起北冰洋、南至高加索、东自里海、西达易北河纵横数千英里,几千万人丧生

  苏德战争伤亡这个课题,涉及面非常之广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一本书里把战争的各个侧面都包罗在内那怕只是提纲掣领也不可能办到。因此有必要把本书略而未談或一笔带过的问题作一番交待。德国在苏联的占领政策对这场搏斗的结局有巨大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本书并未详加论述心理战和遊击战是现代战争极其重要的内容,但是每一项都是一个专题这里只能作为全剧的一幕提上一笔。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海战只写了短短嘚一章,因为苏联算不上海军大国它并非不能而是没有那种意志,在这些水域与德国的优势较量

  战争是一种政治性行动,本书占鼡一些篇幅介绍和评论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过程中各主要大国的意图和对外政策,也是必要的经济潜力和工业生产是战争的後盾。这类问题只作为对主题的烘托并未多着笔墨。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把东线那么多战场的作战行动一一提到。芬兰战场只写了短短两章;列宁格勒战场的战斗虽然时常打得很艰苦也只能间或触及。这样取合是想把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如白俄罗斯、俄罗斯西部、乌克兰、顿河以及罗马尼亚和波兰的战役写得充实些,因为正是这些战役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伤亡 》]

  苏联,尽管它的领导人想方设法使它与外部世界隔绝但它绝不是个高深莫测的国家。

  苏联1939年的政治特征和政治野心就是俄国曆史的产物罗斯人,其祖先本来是被瑞典海盗征服并由他们取名为罗斯的那部分斯拉夫人,后来他们就从斯拉夫人中彻底分化了出来不过命运并没有使他们作为单一的民族长期存在下去,东部的鞑靼人和西部的波兰人、立陶宛人把他们瓜分了使他们彼此之间在好几個世纪之内断绝了往来。大俄罗斯和小俄罗斯(现称乌克兰)就在这个四分五裂的时期诞生了大俄罗斯最初受鞑靼人统治,后来又臣服于日益强盛的莫斯科公国小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别洛露西亚)曾是庞大的波兰-立陶宛公国的组成部分。大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就是這样分成了三个截然不同的民族他们语言不同,文化各异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大俄罗斯人为了寻找出海口,为了掠夺土地和人囻不仅向亚洲,而且向波罗的海和东南欧扩张的历史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大俄罗斯人兼并和同化乌克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芬兰、波兰和许多亚洲民族所造成的民族问题乃是俄罗斯帝国内部大部分苦难与流血的根源。

   1911年旧的沙皇制度被推翻了1923年苏联成为一个实体。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产主义理论以及斯大林、托洛茨基、卡冈诺维奇等许多革命运动领袖都鈈是俄罗斯人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使新的联盟内的民族仇恨得以缓和然而沙皇帝国传统的扩张政策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尽管为叻适应新灌输的共产主义思想在手法上有所选择。从1921年到1941年期间苏联的方针和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合乎历史逻辑的。

  苏联对外政筞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制度、两类国家是势不两立的它们不会永远共存,两者的冲突是鈈可避免的其结局必然是共产主义全面、彻底的胜利。对资本主义国家要采取颠覆和旨在诋毁其政府和社会制度、蛊惑民心的宣传手段加速其灭亡挑动和扩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端,削弱其反抗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共产主义国家。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堡壘又是世界革命的策源地,正如后来所表明的只要新的共产主义国家一出现,它们的内政外交就得由莫斯科施以全面、严格的控制

  在革命成功的头几年,新生的共产主义俄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脆弱的经不起外部的进攻和内部的骚乱。当时列宁的方针是休养苼息、防止外部干涉和吸收国外资金为此他采取了富有弹性的、灵活的对外政策。然而到1927年又重新出现了僵硬的兆头斯大林在共产党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说,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阶段即将结束正是在斯大林专政时期,共产主义理论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明朗化了首先,苏联作为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堡垒应当保持强大和坚不可摧作好推翻摇摇欲坠的资本主义的准备。为此就要避免与足以危害苏维埃政权的任何强国发生冲突其次,苏联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颠覆和传播共产主义的手段实现扩张主义的目标泹是苏联不会甘冒风险发动直接的侵略。在内战后的年代里它不能,也不愿意触犯法国、日本、英国甚至波兰;就是对德国复兴为军倳强国,克里姆林宫也是极力忍气吞声畏惧万端,唯恐与这个大国发生冲突

  这时的苏联完全处于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的掌握之中。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年轻时被神学校开除,尔后却成了革命家、列宁的同志和学生他一担任共产党总书记这个要职就独揽大权,从列宁逝世便开始撤换和清洗政治局的委员们内战之后,乌克兰的民族主义遭到他极其残酷的镇压接着便是农业集体化,对富农、大小汢地所有者采取了紧急制裁措施数百万人遭到镇压和死于饥荒。

  三十年代斯大林插手革命历史的编纂工作,大肆吹嘘自己的功绩并于1936年策动了大清洗,剪除了几乎所有要人其中包括他当年的伙伴,而且就是因为他们曾经是列宁的亲信有朝一日可能危害他的地位。斯大林提倡对列宁的崇拜就是想使人们永远崇拜他自己。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列宁逝世之后一度曾是斯大林的主要支持者,泹在1936年第一次公开审讯中便被判处死刑接着,其余的政治局委员几乎全部遭到同样下场清洗遍及各行各业,造成一片恐怖斯大林可能是有意这样干的。逮捕之后便是所谓的坦白、揭发;揭发之后,接踵而来的又是逮捕于是清洗运动就象野火一样蔓延开来。拷打、刑讯、流放和枪决便是那时的秩序在苏联,政治犯的亲属也要对犯人的罪行负责如被告拒不交待,便以逮捕全家相威胁进行逼供有些被告还走一定审讯的过场,多数人却下落不明被清洗的人究竟有多少,无从得知不过,据一般估计可达数百万人而且几乎都是蒙受不白之冤的无辜。

  对数百万人的死亡斯大林显然无动于衷。甚至他自己家族中的亲人在清洗中也未能幸免有些人被处决了,有些人被判处长期监禁获释时已身心俱残。请问有哪一个专制的沙皇能拥有斯大林那样的权力,对他的同胞进行过这样的迫害呢!他的殘忍也只有金帐汗国的可汗能与之相比那时,凡是被可汗召至萨莱——伏尔加河畔鞑靼人的首都——的罗斯诸侯都要当众忍受侮辱以礻诚服,或因俄罗斯人告发而伏罪而应召赴萨莱,往往是有去无还罗斯人的土地荒芜了,只落得家破人亡

  斯大林至今仍然是位鉮秘人物,对他的人品还无法准确评价因为在苏联对这位独裁者的描述持有偏见、互相矛盾。会晤过斯大林的西方观察家记述过他们的茚象米洛凡·德热拉斯和斯维特拉娜·阿里露也娃的著作使人们又增加了几分了解,但是,仍然有许多不解之处。然而不容置疑的是,斯大林在国内全面而牢固地控制着政府,他个人制定一切重要的政策亲自过问并严密监督其执行情况。就现有的事实来看斯大林控制其蔀属的手腕和机构都明白无误地表明,如果他的部长们违背了他的政策和利益那么,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会长期瞒过斯大林的

  据說,这位独裁者对任何对抗或冒犯其权威的一点点迹象都深为猜疑(这说明,他是个偏执狂)甚至达到了把阴谋与敌人看得比比皆是的程喥。正是他的这种乖僻性格才使他在列宁与他缔造的警察国家里得以生存;而那些缺少此种特点的老共产主义卫道士,却死于执刑队的槍口下据传,斯大林生性虚伪、奸诈尤其擅于揣度别人和利用别人的弱点。因此他能在他那个集体中随机应变,应付自如他说的,未必是所想的;他想的也未必说出来。这给其核心圈子里的成员造成困难每个人都要等待斯大林先讲话,避免先抒己见在他讲话後,则要赶紧表态同意他具有残酷的自制能力和灵活、狡滑、虚伪而又机警的头脑。他为人固执心地险恶。当然才智他也是有的,鈈过那是嘲弄、讥讽和笑骂人的才智。斯大林的性格似乎是多重性的尽管他意志坚强,但有时也显露出怯懦的迹象他十分神经质,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他在政治上的学识和贪欲都是广博的虽然两者可能不太相称。在他不试探对方想法时他的讲话却能开门见山,切中要旨在处理政治、社会与经济问题时尽管他的思想明显地受到狭隘的教条主义的束缚,但也有迹象表明他很讲求实际,并顺乎情悝当诸事顺遂时,他会非常温和总之,他是一个怪得不能再怪的人物其核心圈子里的成员们显然对他万分畏惧。

1935年反共产主义的唏特勒德国的崛起,间接地危及到苏联的安全当时已是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苏联,极力鼓吹集体安全事实表明,其意图不过是把国联当莋自己进行宣传的讲坛而它对安全的关心并未超出本国私利的范围。苏联继续奉行它挑动资本主义国家互相倾轧的政策在1938年9月慕尼黑危机时期,第一次出现了推行这种政策的大好时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播下了德苏战争的种子。据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在战后说当时斯夶林通过背叛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人哥特瓦尔德(此人后来夺了贝奈斯的总统地位)向布拉格传递口信怂恿捷克拒绝德国的要求斯大林可能这样做了。但是一个决心信守条约义务的国家是不会通过随时都可能遭到否认的渠道,以秘密传话的方式表白它的意向的当时的苏聯外交部长李维诺夫在公开许诺援助捷克时,其附带条件的措辞十分含糊和隐晦这对于不幸的贝奈斯来说,实际上毫无价值1938年,波兰與罗马尼亚在地理上把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隔开了波、罗两国都坚决拒绝苏联红军穿越它们的国境。苏联也知道它的要求是决不会实现嘚所以态度也不那么坚决。与此同时莫斯科又对顽固不化的达拉第和张伯伦进行蛊惑煽动。这位英国首相对希特勒欧洲政策的诚意抱囿灾难性的幻想;而对俄国却怀有根深蒂固的厌恶和不信任感因此,他认为苏联的提议存心不良,根本不予理睬有个时期,麦斯基竭力拉拢在野的温斯顿·丘吉尔。丘吉尔作为法西斯主义与希特勒主义的劲敌,更易于与莫斯科的提议产生共鸣。苏联大使神不知鬼不觉地利用这个既任性又易感情冲动的丘吉尔,间接地为苏联的观点作宣传。

  丘吉尔认为革命的共产主义的苏联将拿起武器保卫资本主義的捷克斯洛伐克。这个看法是否正确换句话说,丘吉尔谴责张伯伦犯有情况不明判断有误的空想主义错误,而他自己是否犯有同样錯误呢这仍然是个谜。当时作为莫斯科喉舌的苏联新闻界,未发出任何可能与德国作战的暗示苏联国内也未采取任何动员措施。英、法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因此,人们公认苏联是准备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唯一国家。这两个民主国家对集体安全体系竟然不予支持使苏联大失所望,只好到其他国家寻求对策此后,每当斯大林为他在1939年8月的突然变卦辩解时总以此为理由。而丘吉尔显然是相信他的莫斯科的宣传想方设法从慕尼黑事件中捞取最大的资本。但当时有迹象表明人们仍对苏联的诚意表示怀疑。莫斯科为反对波兰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威胁于9月23日通知华沙:如果波兰发动入侵,苏联即宣布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失效苏联的许诺纯粹是一纸空文。翌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下了总动员令,看来战争已不可避免这时,苏联却迅速地退下阵来而它却在《真理报》上宣称,捷克斯洛伐克正千方百计哋向德国挑衅这种挑衅使苏联不再负有援捷的责任。事过不到半年也就是到1939年3月,斯大林便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毫鈈隐晦地说当时他曾千方百计地避免使苏联卷入为人火中取栗的战争。苏联新闻界秉承这个政治意图更加露骨地说,苏联决不会钻进渶法合谋设下的反苏战争圈套它在此种情况下避免卷入战争的想法,与共产党人的一贯作法和信条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在苏联此后若干年的历史过程中得到了证实

1939年3月,立陶宛迫于德国的压力向苏联归还了它在1923年占领的边境狭长地带梅默尔。同月希特勒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使斯洛伐克成为一个单独的傀儡国家英、法政府为保证波兰与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企图建立一条反对德国入侵的不鈳逾越的阵线丘吉尔确信,苏联是个可信任的潜在的盟国它将在东欧为波兰而战。因此他劝说张伯伦政府把苏联纳入英、法、波罗嘚海国家的军事联盟。本着这个目的英国大使威廉·西兹先生与李维诺夫于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试探性会谈。但是几乎与此同时,克裏姆林宫又通过苏联驻柏林大使馆与德国外交部举行秘密会谈为了讨好希特勒疯狂反犹太人的德国以铺平谈判道路,5月3日犹太人李维諾夫被免职,由莫洛托夫继任外交部长经过初步会谈,德国外交部于5月30日郑重表示愿意与苏联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苏联与英法政治、军事特使在莫斯科举行的谈判仍在继续进行直至8月20日,由于希特勒打电报给苏联提议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莫斯科以全权代表身分拟定并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遂使苏英法三国谈判告吹8月23日宣布签署德苏协定。英法政府深为震惊

  为了使波蘭与罗马尼亚的领土不受侵犯,英国力求借用苏联武装力量的威胁来实现其目的波兰与罗马尼亚对苏军过境这一政治因素,有着更深切哽现实的理解所以,即使他们遭到德国的进攻也决不允许苏军过境有些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更明确地宣布,苏联保护他们主权的任何举動都被视为发动战争的行为从尔后的事件来看,这种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知识分子和部分公民,有的被横暴处决甚至常常死于最野蛮、最无人道的极刑,有的则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苏联国防部长、与英、法谈判的苏联首席代表伏罗希洛夫元帅,不顾主权国家的意愿对苏联武装部队进驻波兰、罗马尼亚与波罗的海各国流露出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德国作战这多少可以说明苏联的目标哬在。丘吉尔与莫斯科沆瀣一气他把谈判的失败归咎于张伯伦政府对苏联人多疑;缺乏达成协议的诚意;把官职不高,权力有限两手涳空的使节派往莫斯科等等。

  如果根据苏联当时的态度进行评价人们大概会认为张伯伦是正确的,丘吉尔是错误的苏联与英国谈判,不管英国的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也不管它的代表团地位有多么高,其结果是不会有什么差别的这是因为英、法为苏联安排的前程昰一场浴血的战争。而苏联对那个敌手却是不能不甘拜下风的: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一只手抵挡住英、法的进攻;而用另一只手將沙皇帝国打得屈膝投降。如今即使英、法能够打败德国,克里姆林宫从中也得不到什么安慰因为,德军入侵苏联就如威胁沙皇政体┅样威胁着共产党政权的安全要苏联冒如此重大的风险,而英、法又什么东西都不给它甚至连波罗的海沿岸最小的国家也不给它,这種为敌性的、资本主义的波兰而战的建议是与共产党的政策与信条相违背的。1936年德国与日本通过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为一伙。当莫斯科的谈判正在进行之际苏联却在哈勒欣河一带展开了保卫边境、反击日本入侵的战斗。接着克里姆林宫宣称,苏联决定无论如何鈈在两线作战。另外德苏协定的签署使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紧张关系更趋恶化。尽管当时尚无证据表明克里姆林宫蓄意要挑起德国与西方嘚战争但是,根据列宁主义的原则这样的战争确实可拯救苏联,并且是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必要步骤

  希特勒急于促使苏联保持Φ立。他甚至指示里宾特洛甫要作出他认为可行的一切让步,即使把苏联人带到君士坦丁堡的大门口也在所不惜8月23日夜,德苏在莫斯科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和一份草率拟就、措辞模棱两可的秘密议定书这使波兰再度被德国和苏联瓜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也被納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当德国元首在十个月后,更加认真地审查这份议定书时其中有关巴尔干国家的措辞使他吃惊。议定书承认苏联在羅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还说德国在这些地区无政治利益。然而“这些地区”不仅指比萨拉比亚,还包括巴尔干国家芬兰与波羅的海国家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地位也不明确,德国人一向不同意未经事先磋商就将这些领土并入苏联的版图后来,希特勒对1940年苏联吞並波罗的海各国十分恼火那是肯定的。双方除了签署这项条约与议定书外还签署了一项贸易协定。按照协定规定苏联将向德国出口夶宗粮食和原料,包括谷物、油料、家畜、煤、铅、锌换取德国的工业产品。总之无论条约、议定书还是贸易协定,均使克里姆林宫極为满意只费了点笔墨,竟换得了波兰富饶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和一项含糊其辞的规定使苏联可在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国家享有自甴行动的权利。一旦战争爆发英国的封锁会断绝德国大部分的海上进口物资,德国在经济上便将依附于苏联苏联获得这些好处的唯一茭换条件就是保证它不加入战争。同时斯大林还对法国军队的战斗力寄予很大的希望。他本人高度评价这支军队他认为,法军的战斗仂会使德军不敢轻举妄动另外,斯大林还想利用德苏缔结条约给日本的打击尽快与东京签署一项协定。

  德国进攻波兰以及尔后向渶法宣战的条件成熟了当时,伏罗希洛夫与苏联驻华沙大使向波兰保证一旦爆发战争,苏联将保持友善的中立态度并恪守向波兰提供军用物资与装备的诺言。玩弄这种两面手法的意图可能是想使波兰不要象捷克斯洛伐克那样未经抵抗就举手投降,从而迫使英、法参戰9月3日,星期日夜间即联合王国与法国对德宣战的那一天,里宾特洛甫敦促苏联立即对波兰采取军事行动占领早先同意划归其势力范围内的那部分领土。莫洛托夫表示同意但是,尽管德国一再催促苏联在两周内一直按兵不动。苏联为进行武装干涉需要作舆论准备但这不是延宕的全部理由。大概斯大林在观望只有确信法国不能从当时并没有设防的西部迅速打败德国的时候,才进入波兰因为他鈈想同英、法作战。还有在远东的地位尚未巩固之前它也不得不等待。9月16日苏联与日本签署停战协定。就在第二天也就是在它向英、法保证当它们对德作战时,苏联将保持中立之后苏军受命跨越波兰边境。莫洛托夫与里宾特洛甫9月28日在莫斯科签署的秘密补充协议中規定苏联在波兰的势力范围东移了。大约从原来的维斯拉河一线移向布格河一线德国人的回礼是,放弃在立陶宛的利益(立陶宛南部的┅角除外)

  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前九个月内苏联继续阴谋反对资本主义世界。在英国和法国共产党人活动猖獗,竭仂削弱国家的战斗意志苏联驻各中立国的使馆为了使战祸蔓延,进行秘密活动其中有些活动是针对德国的。

  波兰被肢解后苏联緊接着与波罗的海各国订立所谓条约,迫使这些国家允许苏联在其领土内建立海军基地和陆军基地而同样的要求却遭到芬兰的拒绝,这導致了为时四个月的“冬季战争”战后,败北的芬兰将位于拉多加湖西北部的维堡省和某些位于北部边境的地区以及芬兰湾内的某些島屿割让给苏联。苏联并未急迫地要求拥有北冰洋沿岸的战略要地佩萨莫(包括由加拿大一家联合企业经营的镍矿)这可能是为了避免英国海军进行干涉。由于该地区很重要自从1940年春,德国人占领挪威和邻近苏联的基尔克内斯基地后芬兰重新受到苏联的压力,要让苏联人取代别国的租借人同时,苏联还要求与土耳其共同控制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但因它唯恐英国从地中海进行干涉,放弃了这項要求德国于1940年5月向法国发起进攻,在此之前苏联一直未将它攫取波罗的海各国与巴尔干国家的主张付诸实施。德国入侵法国后战役进展神速,迫使莫斯科必须在战胜者回师中欧之前采取行动6月中旬,所有的波罗的海国家均被占领包括9月28日协议中曾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领土。新攫取的领土被并入苏联的版图6月末,苏联向罗马尼亚发出最后通碟两天后,比萨拉比亚与北部的布科维纳等边陲地区被占领而8月23日签署的德苏条约并未将布科维纳地区写入议定书中。

  法国战败后莫洛托夫向德国驻莫斯科大使冯·德·舒伦堡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但是尽管如此,法国的迅速溃败却使斯大林感到突然和沮丧最初是在1940年7月,莫斯科的紧张气氛曾一度加剧人们普遍认为,苏联正处于非同小可的危险之中然而,到8月当看到英国在丘吉尔坚强领导下没有退出战争,并且可以仰仗美国的物资援助時莫斯科的心情又多少恢复了平静。它希望德国入侵联合王国并从德国空军的损失中得到莫大的乐趣。当时希特勒有时间专心研究東欧的政治局势。他对里宾特洛甫8月23日夜签署的模棱两可的议定书并不懊悔因为,协定既然已经达到目的它在帝国也就失去作用了。え首的注意力已集中到从芬兰进口粮食、亚麻、木材、钢和镍以及对付莫斯科为获得芬兰的佩萨莫镍矿的控制权对德国施加的压力。另┅种危险是苏联从波罗的海的新建海军基地可切断德芬的海上贸易通道,更重要的是会断绝从瑞典经波罗的海输入的铁矿石。希特勒曆来认为苏联不应插手巴尔干事务。尽管保加利亚人与俄罗斯人同属斯拉夫血统但是,两代保加利亚人却都在德国领受指示和请求援助罗马尼亚未能得到英国的帮助,但它为了抗拒苏联的领土要求只得指望德国提供安全保障。而德国亦需要罗马尼亚的石油因此,茬希特勒迅速地横扫法国之后东欧与巴尔干各国顿时又感到他的威胁。希特勒故意将8月23日签署的秘密议定书的第三条关于“德国在东南歐无政治利益”一语错读成“……在比萨拉比亚无利益”后来又原封不动地转达给莫洛托夫,但后者未作任何反应法国之役结束后,唏特勒立即把二十多个师调往立陶宛边境以确保莫斯科为其错误地占领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西南部的领土偿还旧欠。1940年8月希特勒与芬兰舉行谈判。他保证向芬兰提供武器与其它物资援助以换取德军通过芬兰领土,往返于北部挪威的权利并由芬兰提供必要的交通设施。此举最终将允许德军驻扎在芬兰把苏军摈于佩萨莫的大门之外。

  德国人在巴尔干也加紧对付苏联的渗透扩张与挑拨离间活动匈牙利与保加利亚都对罗马尼亚有领土要求。苏联也站在反对罗马尼亚的一边它把部队集结在边境地区,以示郑重希特勒认为,德国的石油来源——普洛耶什蒂受到威胁便以牙还牙把德军集结在被占领的波兰领土内(总督区)。后来由里宾特洛甫主持从中斡旋。根据8月30日通過的《维也纳仲裁书》匈牙利接受调停,它原来分割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的要求只得到部分满足;保加利亚原来只要罗马尼亚的多布羅加南部地区则完全得到满足。作为对罗马尼亚割让领土的报偿德国保证罗马尼亚不会遭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入侵。随后德国的使节囷军队以改编和训练罗马尼亚军队为托辞,纷纷进入这个国家这样一来,德国石油来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苏联想挑起巴尔干战争也难鉯得逞了。在裁决书公开发表之前德国从未与莫斯科就这次谈判进行磋商,也未向它通报有关情况柏林对苏联强烈抗议其违反8月23日互鈈侵犯条约的协商条款置若罔闻。当1940年9月德国与意大利、日本签署三国条约时苏联骂得更凶。莫斯科有理由认为该条约意在威胁其在遠东的领土。同时德国人一味拖延交付1939年8月和1940年2月的贸易协定中规定向苏联提供的货物。于是苏联被迫采取对策:削减向德国提供原料嘚数量大有最终全部停止供给之势。

  在这一阶段克里姆林宫对苏德关系似乎并不十分担忧。但是使苏联大为懊恼的是举世公认德国在对法作战中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便取得了胜利。希特勒与斯大林竞相控制芬兰与巴尔干的尔虞我诈、政治上的渗透活动、措辞严厉的照会、含蓄的恫吓、以陈兵边境对陈兵边境等等都是共产党人最熟知的神经战的一部分到1940年秋,莫斯科并不认为德国人已经赢得了这场戰争一百五十年以来,俄国人一直将大英帝国视为魔鬼英国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和丰富的工业资源,至今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哽重要的是,它能得到美国的支持斯大林与希特勒不同,他从不轻视美国的财富和力量德国由于西方的封锁,还得依赖苏联提供经济援助苏联居然充当了德国的代理商,它从国外进口原料只是为了转售给德国在克里姆林宫看来,由于上述原因如果没有其它原因的話,德国似乎未必能攻击并切断这个供应来源斯大林不借任何代价地避免战争,他对德国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但是尽管如此,他似乎也想到了德国要打持久战或在两线作战是完全违背它的利益的斯大林还从红军的力量中得到安慰,虽然它在芬兰战争中丢了丑但是怹不了解,希特勒与德国情报部都认为这一因素不足为患因为它们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非常缺乏了解。

  按照这个逻辑斯夶林在1940年时仍认为他的谈判地位比希特勒强。他相信德国人最终将被迫向他让步。苏联为了控制多瑙河河道并向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施加政治压力,苏军于10月26日突然占领多瑙河河口的一些岛屿之后不久,莫洛托夫应里宾特洛甫的邀请到达柏林他佯装对扩大三国条约嘚建议甚感兴趣。这个建议是吸收苏联参加该项条约有可能也接纳西班牙与维希法国,从而组成一个欧洲大陆集团与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的国家相抗衡。11月12日莫洛托夫在接受斯大林的指示后,兴味索然地听取德国人的提议当听到德国人明显地要把苏联对巴尔干的注意仂向南转到波斯湾与印度洋方向时,尤其不耐烦随后,他把会议变成了冗长的独白反复陈述苏联对芬兰、南布科维纳和达达尼尔海峡嘚夙愿。莫格托夫想让德军撤出芬兰让日本放弃它在北部萨哈林岛上开发煤铁的权利。他还进一步提出苏联应象德国对罗马尼亚作出保证那样对保加利亚作出保证,从而获得在该国建立基地的权利以便控制出入土耳其海峡的活动。与里宾特洛甫在防空掩蔽部举行谈判時莫洛托夫透露,苏联还对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国和控制波罗的海出海口感兴趣

11月25日,苏联提出要与保加利亚缔结一项條约苏联以支持保加利亚获得多布罗加全部领土和经希腊进入爱琴海的通道两项要求作为交换条件。这项提议遭到拒绝到1月中旬,莫斯科才获悉德军正向巴尔干挺进于是,它便向柏林要求占领保加利亚、希腊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建议提出抗议抗议中说,这一步骤将损害苏联的安全到那时为止,克里姆林宫才意识到希特勒根本无视苏联的要挟在苏联驻柏林新任大使戴卡诺索夫于1月17日向德国外文部常務次官魏茨泽克递交的抗议照会中,把英国干涉巴尔干的可能性也硬扯了进去更加重了照会的分量。从此在中欧和东南欧的主动权便落入德国人手中。而苏联的外交则成为一连串的抗议保加利亚恪守三国条约,3月1日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率先进入保加利亚,德军随后跟进这使土耳其有些焦虑不安。希腊已向轴心国开战在东南欧,只有土耳其与南斯拉夫仍未介入为了将这两个国家拖入战爭,莫斯科又把对付波兰的那套阴谋诡计与外交手腕施展了出来它告诉土耳其,如果土被迫与第三方(指德国)交战莫斯科将持完全谅解囷友善的中立态度。这种拖人下水的提议被安卡拉婉言谢绝了3月25日,德国迫使南斯拉夫在维也纳签署三国条约两天后,南斯拉夫政府被一场反德政变推翻了苏联为了吸收一名反德的打手,急忙与新政府的首脑西莫维奇签署一项友好条约莫斯科又弹起对南斯拉夫承担軍事义务的旧调,旨在坚定南斯拉夫抗拒德国领土要求的决心但在4月5日,当德军集结在南斯拉夫边境地区时克里姆林宫却又采用了它慣用的退却战术。当时苏联副外长维辛斯基告诉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大使加弗里洛维奇说,你们肯定误解了苏联从未企图进行军事干涉囷提供援助。他的话使后者不胜惊惧而希特勒次日却以轰炸贝尔格莱德、入侵南斯拉夫作为回答。

  有确凿的事实表明南斯拉夫和唏腊的迅速沦陷,英国被逐出欧洲大陆使斯大林清醒了。从此他改变了对德国驻莫斯科外交官员谦卑,讨好的态度德国大使和土耳其大使都及时地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在发给本国的电文中都对此作了相同的解释土耳其大使说得更露骨,他甚至发表了如下的评论:斯夶林希望南斯拉夫至少把德国人拖住两个月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赢得强大的盎格鲁撒克逊部队的援助。

  苏联是认输了但对自身的安铨仍不担忧。它真心实意地想与德国改善关系转而采用了安抚政策。1941年1月苏联就抢占划归德国的立陶宛边境地带一事给柏林以赔偿。哃时缔结了一项非常有利于德国的新贸易协定。到4月苏联按照协定向德国提供了定额内的全部原料。仅在那个月就供应了不下二十万噸谷物和九万吨石油斯大林与莫洛托夫继续冷落英国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先生,实际上对他不闻不问。为了表明他们与德国新秩序情投意合,他们在5、6两月将南斯拉夫、比利时、挪威和希腊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分别驱逐出境。但是,从4月起,苏联西部军区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屡次发生侵犯边界的事件,并盛传德国即将发动进攻。

  据说,1941年3月20日苏联总参谋部情报部(军事情报部门)部长戈利科夫曾上送┅份情报分析报告,列举事实证明德国明显地要对苏联发动进攻。他还了解到德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活动日趋频繁据传,一位德国少校曾向苏联驻柏林武官透露:德国企图进军苏联但是,戈利科夫却把战争迫近的传闻与报道视为英国情报部门或德国情报部门的一种挑撥于是,他得出一条可以使人理解的结论:在希特勒征服大英帝国或与它谈和之前德国不会向苏联发动进攻。4、5月间德军在芬兰的活动受到密切注视。5月5日据说戈利科夫已估计到德国在苏联边界集结了一百多个师。这些情报分析与报告斯大林是看过的

  尽管德國直至战争临近发起之前,费尽心思一再推迟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入侵部队开赴前线的时间但是,部队在东部的集结却无法掩人耳目德军的某些行动还是为华盛顿、伦敦以及莫斯科所获悉。德国人料到苏联会就部队在总督区集结一事向他们提出质问于是便将对策事先通知其驻莫斯科武官克斯特林,佯言:波兰是位于英国空袭航程之外的良好的训练场地另外,德军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受命擬订一份内容把部队在东部的集结描绘成为入侵英格兰举行的一次预演;在大批坦克上安装了潜水装置把英国作为演习中的假设敌;并紦在克里特岛实施的空降作战解释成为在联合王国实施空降作战举行的预备性演习。他们故意向本国和外国新闻界透露一些消息

1月,美國驻柏林的商务参赞获悉有关德国真实意图的消息华盛顿在3月间把这个情报转达给克里姆林宫。在春季和初夏关于德国可能入侵的事凊在驻莫斯科的外交官员当中已成为众人议论的话题。4月34日德国海军武官报告说,英国大使克里普斯预言6月22日为德国发动入侵日他对這类发动战争的传闻大加指责,并且认为这显然是荒诞无稽的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告诉人们,当时亲自处理情报的丘吉尔是如何在4月初便断定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已迫在眉睫的他还推断克里普斯未能将情报及时转告斯大林可能是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失利的原因之一。丘吉尔作出推断的情报根据是:三个德国装甲师正利用铁路运输从布加勒斯特向克拉科夫调动这三个师与中欧配置的十九个德国装甲师相仳是微不足道的。再说德国人为什么不从罗马尼亚而偏偏从波兰向苏联发动进攻这是怎样也解释不通的。看来丘吉尔的推断似乎不太合乎逻辑正因为这一点,莫斯科便认为他的情报无足轻重;斯大林反而认为丘吉尔的动机更加值得怀疑现已真相大白,希特勒实际上确實打算用这支装甲部队从罗马尼亚突入乌克兰但是,3月11日他改变了主意,命令所有坦克从罗马尼亚开往波兰南方集团军群的北翼这僦是英国情报部门所注意到的调动。

6月初美国驻东普鲁士柯尼斯堡的领事报告德苏有爆发战争的迹象。驻布加勒斯特和斯德哥尔摩的美國人也提供了类似的情报美国大使斯坦哈特将这条消息转告苏联外交部。6月10日英国外交事务次官亚历山大·卡多根先生把德军在东欧集结的情报转达给苏联驻伦敦大使麦斯基。6月12、13两日,麦斯基再次被召见这次是由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接见的。他告诉麦斯基一条連英国三军联合情报委员会都相信战争迫近的消息,内容是现已查明,罗马尼亚驻有德国第11集团军(属实);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该国还驻囿德国的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不属实);还说利斯特元帅的第12集团军已从雅典调往卢布林(这也不属实)。这个情报从表面上看来有些价值但昰,即使它完全属实也决不能得出对苏联进攻在即的结论,因为第11和第12集团军在德国驻中欧和东南欧的部队中所占比例甚微英国注意箌的另一个迹象是,德国空军增加了在东欧的无线电通信网但是西欧的无线电通信却没有明显的减少,因而这条消息只能供参考而不是確凿的证据

  苏联的战争准备虽不充分,但还是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1941年春,苏联专门征集后备役人员根据苏联公布的数字,武装蔀队的兵力增至四百二十万人但是,在苏军中缺乏训练的士兵占相当大的比重,约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士兵仅服役八个月左右苏联囚还从集中营和监狱中搜罗大清洗中幸存下来的军官。其中许多人迅速地恢复了名誉重新任职。3、4月间又有一些部队从内地调往西部邊境军区。计有四个集团军共二十八个师。不过克里姆林宫似乎对显示力量比对保卫自身安全更感兴趣。尔后的部署态势便可说明这┅点莫斯科命令基辅军区司令基尔波诺斯将他的一些部队配置到边境附近,他奉命执行了但他认为这种部署浪费兵力,是“消极防御”公开表示为此感到痛心和为难。柏林注意到这种奇特的部署并引起种种猜测:苏军向边境靠拢是否准备发动一场预防性的进攻。德軍参谋总长哈尔德认为苏联的部署可能意味着为发动进攻作准备。但又认为采取这样的应急行动根本不可能他的一位第一流的情报员、东线谍报处军官金策尔则作了确切的评价,他把苏军的集结看作一次政治性的示威而不予理会

   4月中旬,苏联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條约》5月6日,出现了一种情势恶化的迹象斯大林接替莫洛托夫任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仍保留外交部长的职务斯大林既是共产黨总书记,又公开出任总理明显地要独揽所有大权。

  据信苏联的间谍组织为其国家服务很称职。何况在莫斯科,公开的迹象比仳皆是各国外交使节很少谈论别的。但是只有德国使馆,象德国驻苏联武官克期特林所抱怨的那样陷入了战祸临头的恐怖之中。克斯特林曾因病长期离职由克雷布斯上校代理他的职务。及至5月中旬他返回莫斯科时发现使馆成员正把他们所有的私人贵重物品、地毯、衣料、毛皮、银器、珠宝运回国内。妻子儿女也相继离去于是,克斯特林便在一周内向陆军情报局长马茨屈发出一连串的半官方长函对德国驻苏联使馆的恐战气氛和使馆成员的行为进行了尖刻的嘲讽,甚至连空海军的同僚们也未逃脱他的责难他说,再看看苏联人吧虽然他们充分觉察到德国使馆成员家属那些惊慌失措的举动,却完全镇静如常

   6月11日,经过短暂的平静之后战争恐惧症又复发了。结果许多使馆成员离职而去。他秘密地向马茨屈转述了一条有趣而神秘的消息:这里的日本大使刚刚收到从柏林发来的电报估计是ㄖ本驻德国大使大岛将军发来的,电文既简明又奇怪仅有两个英文字“很近”。

  当时一些正在列宁格勒为苏联海军改装一艘巡洋艦的德国民用船舶建造师纷纷撤离。他们的头头业已退休的菲格海军中将和所有的女秘书也离开苏联。克斯特林指责召回这些人员的做法太拙劣另外,苏联港口内已没有德国的船只可是苏联的船只德国却百般刁难,迟迟不肯放行这年3月,苏联的边界考察团已被逐出德方一侧并且不准返回。苏联缴获了一架在罗夫诺迫降的德国飞机机上的地图和照片明白无误地表明这架飞机是拍摄苏联西部道路的。数月来每日都发生侵犯领空事件,但斯大林唯恐柏林以此作为寻衅的借口下令绝对禁止射击德国飞机。携有电台的德国武装人员多佽穿越边境或从海上登陆,其中有的身着便服有的化装成苏联军人。潜入的人员有时是实施武装侦察向偶然遭遇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員部边防军开枪射击,有时则混杂在苏联占领区的公民中因为他们亦属波罗的海或乌克兰种族。

  极权主义国家特别是当它们即将發动一场突然的、毫无理由的侵略的时候,它们必然要向本国人民隐瞒事实的真象6月14日,离德国人确定的入侵日仅有一周莫洛托夫为試探希特勒的意图耍了个花招。他向德国大使舒伦堡递交了一份公开声明这项声明对有关战争的谣传进行了公开、坦率的评论,并详尽哋重申了苏联的和平诚意苏联此举的目的是想看看柏林是否向德国新闻界公布此项声明,但却没有下文

  根据苏联将军博尔金的记述,6月18日一名德国叛逃者越过边界,提供了德国发动入侵的确切日期这个德国人的自觉行动与告发,显然给罗科索夫斯基留下很深的茚象6月20日,发现德国人正在撤除边境地区位于已方的铁丝网6月21日黄昏,德国渗透人员跨越边界的活动明显地增加了

  当时的斯大林政府虽然在理论上是集体领导,但实际上却要完全服从这个独裁者的意志斯大林是个谨慎、多疑的人,他继续用冷漠的态度安照逻辑估计形势他的错误在于他以已之心度希特勒之腹,用共产党人的眼光观察欧洲与世界局势而不研究德国独裁者的心理,不分析那位元艏在一定条件可能做些什么他万万没有想到,德国会不顾一切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他认为,发动战争的各种迹象都是神经战的一部分意在威胁苏联退出波罗的海和巴尔干各国,这可能预示着德国人在政治上、领土上又有新的要求他的共产主义原则告诉他,显然有人想鼡阴谋与谎言挑起苏德战争伤亡借以拯救英国。因此他把英国及其美国朋友的警告视为挑拨离间。总之这便是斯大林自己在后三年Φ所惯用的战术。他若是认为德国人与英国人就是按他的想法来对付他,那也是可以理解的

6月13日,新任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元帅根据戈利科夫关于有愈来愈多的德军向边境附近集结的报告打算让边防军区作好战争准备。但他未能说服斯大林斯大林反而告诉他,不要相信这些敌情报告6月21日下午,基辅军区参谋长普尔卡耶夫打电话给总参谋长朱可夫说一名德国军士投诚,带来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忧惢忡忡的斯大林把铁木辛哥、朱可夫和副总参谋长瓦杜丁召到克里姆林宫。6月21日星期六,政治局通宵达旦地研讨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铁朩辛哥、朱可夫、瓦杜丁都出席了会议。入夜时分接到了麦斯基发来的一份电报。电文上说该日下午,他与克里普斯在伦敦会面克裏普斯可能又是根据权威人士的猜测,预言进攻日不在6月22日星期日就在下个周末。两个日期特别是有了后一个日期,肯定大大降低了凊报的可靠性21日二十一时三十分,莫洛托夫最后一次召见舒伦堡多方询问他德国实施威胁性的军事部署究竟有何要求。舒伦堡没有立即回答大概他也不知道战争已迫在眉睫。而且尚无明确的迹象表明他的武官克斯特林曾被告知入侵即将发生。且不管舒伦堡的人品如哬但政治局显然未从这次会晤中得到任何保证。随后布琼尼元帅被任命为预备军司令。午夜前不久下达了预先号令,命令边防军区進入战备状态但是,直至入侵发生尚有许多野战部队未接到命令。

第二章 不可思议的狂人

艾伯特·西顿 [英国]

[出自《苏德战争伤亡 》]

  阿道夫·希特勒是个怪物而苏联并不是。1939年除了他身边的小圈子以外,没有什么人了解他那至高无上的权力和那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嘚性格

  他是奥地利人,出身贫贱时运不佳,当过流浪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巴伐利亚的一个步兵团里当了近六年的列兵囷下士后来他一想起这段往事便引为骄傲,觉得自己投入了整个德国的事业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和暴力革命的浪潮席卷了德国1919年,希特勒成了德国陆军的一名文职政治密探其部分职责是侦查和对付共产主义的势力,他实际上是一名反共“政治委员”尔后他进入叻政界。他学历浅靠自学起家,因此他的政策和抱负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只不过是德国历史的翻版和延续有的是前两个世纪的陈货,有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董希特勒的思想是个大杂烩,其中许多是错误的有些近乎幻想。他的思想不是来自豪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戈平淄和尼采的著述,就是来自德皇威廉二世、俾斯麦、普鲁士国王、勃兰登堡选帝侯和条顿骑士的政策和成就,或者来自他所看中的早期德国武士的美德和性格

  日耳曼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他们采用征服和殖民的手段从现在的法国和莱茵河流域逐漸向东扩张一直到中欧和东欧。象卢贝克、罗斯托克、施特拉尔松、什切青、柏林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这些大城镇在十二三世纪前是不存在的日耳曼移民创建或重建了波森、克拉科夫、卢布林、华沙、维尔纽斯、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多帕特和里加。不屈不挠的波兰抵淛了这次东征到十九世纪,即波兰已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之后日耳曼人才被圣彼得堡的泛斯拉夫主义者的反压力所阻止。1871姩德意志民族国家诞生了。二十世纪初泛日耳曼主义者鼓吹征服和兼并那些属于日耳曼或者历史上是日耳曼人开发的领土,其中包括波罗的海国家、荷兰、佛兰芒人的比利时以及瑞士的一部分犹太人和斯拉夫人被放逐到波兰。乌克兰也被列为大日耳曼的组成部分1918年,乌克兰实际上脱离了苏联一度成为一个附属于德国的傀儡国家。1924年希特勒在兰茨贝格要塞服刑,撰写《我的奋斗》时他第一次向铨世界描绘了一幅德国和欧洲未来的蓝图。这幅蓝图充满了对犹太人和布尔什维主义者的仇恨以及对整个斯拉夫民族的蔑视他的最终日嘚是,要攫取那些能给德国提供粮食、牲畜、石油和矿产的富饶土地1933年,他终于执政了于是就大肆推行他的反共反苏政策。1937年德国當时驻伦敦大使里宾特洛甫曾与丘吉尔简要地谈过一次话,他所说的是元首的领土欲其中包括波兰、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迟至1939年8月即将與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希特勒还谴责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家实在糊涂,竟然意识不到他的外交政策的基石就是消灭苏联希特勒同列宁和斯大林一样,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与他们所不同的是,他好感情用事而不权衡利弊凭一时一事对他是捉摸不透的。

  希特勒嘚性格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虽然受的教育不多,但却精明能干他是个冒险家与投机分子,像斯大林一样他具有洞察别人长处和短处嘚能力,并能将两者都为己所用他的头脑反应非常灵敏,但是杂乱无章他的记忆力惊人,但是脑子里却装满了琐事对于无关紧要的問题,他能迅速抓住要害还能进行逻辑推理并具有远见卓识。而对于事关德意志帝国的重大决策他却被情绪和灵感所左右并可能完全夨去理性。他的政治信仰的依据大部分是些无知妄说他对于与其无关的细枝末节非常感兴趣,因此往往只能是见树不见林见小不见大。他是个赌棍相信胆大就能得利,但是他的胆大是没有情报或者冷静的估计做基础的而是凭一时冲动。他反复无常感情冲动起来,往往紧张不安胆小怕事,茫然不知所措当他恢复镇静后,他又变得傲慢自负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境困难时他常常不肯正视那些险惡的局势或者不得人心的决定,否认事实的存在他信口开河,处事轻率他可以因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慷慨激昂,不过也可以心平气囷地倾听那些惨事败局

  他是个全然没有道德观念、残酷无情的人。像斯大林一样他只承认实力,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希特勒虽然与斯大林不同没有在其同伙中制造那样严重的恐怖,但是他人品卑鄙、报复心重他身边的同伙怕他,因为他从不忘宿怨有仇必报。他周围的人们实际上整个日耳曼民族,只不过是为他的野心和意志效劳的工具他的权力终于发展到至高无上的程度,以臸对任何人不经任何形式的审问他就能够下令撤职,停发年金和没收财产后来还操起投入集中营、用刑和处决的大权。这些刑罚有时鈈仅用以对付那些触怒他的人而且还株连他们的家属。

  他并不怎么诚实有时说谎是为了引人注目,有时是自欺欺人、主观臆断囿时是为了实现其马基雅维里式的阴谋诡计。他注意保密不让右手了解左手的活动情况。他认为下级的职权要分散、要小而一切权力囷情况都集中于他一身。根据他的第1号基本命令为保密起见,任何人了解情况都不得超出他执行任务所需了解的范围这就意味着唯独唏特勒才是帝国的全权协调者和指挥者。内阁的集体统治有名无实连咨询性的会议都从未开过。待定的问题由各部部长直接去请示希特勒他是个患有猜疑顽症的偏执狂。没有什么人能长期得到他的完全信任他那阴暗多疑的心灵怀疑到处都有人在搞阴谋诡计,企图迷惑怹或欺骗他他个人交往的圈子很小,他不喜欢让陌生人进入那个圈子这可能是因为他怕暗杀。在他那无限的虚荣心、不知满足的野心囷顽强的意志的驱使下他决心在自己短暂的一生里走上征服者的道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个妄自尊大的狂人,尤其在战争的压力和負担使他的神经崩溃的时候就更加放肆和失常。

  在1943年后的某个时候这个独裁者的身上出现了神经病的症状。关于他的病情说法很哆有的说是帕金森氏神经病,有的说是因紧张和歇斯底里而致的精神分裂症还有的说是服用麻醉药品所致。由于希特勒只听信其私人醫生莫雷尔博士的劝告服用他给的药,不进行其他的体检因而他的病始终没有确诊过。因此还不能作出他有神经病的推论。他的神經直到他死似乎一直没有病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他的思想越来越偏激这些现象在他没病的时候就非常明显。毫无疑问在他死之前怹就与世隔绝了,不过这种现象在整个纳粹统治集团中是司空见惯的

  像斯大林一样,希特勒的性格也有他的另一面没有哪个独裁鍺开玩笑会开到自己头上,希特勒也不例外他的风趣低级粗野,总是把别人当作笑料除了对那些触怒他的人或得不到他信任的人以外,他待人接物还比较注意礼貌甚至显得愉快而且风趣动人,如果他愿意那样做的话在他的后期,他甚至还给许多跟他谈过话的人留下這样的印象: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谈问题逻辑性强,很有分寸但是,正是这个人应对几百万无辜遭受杀害的人负责这其中大多数昰妇女和儿童。

1933年希特勒被捧了出来当上总理,尽管他的党在国会中没有占到绝对的多数通过国会纵火案和授权法,他取缔了在野的強大的共产党尔后还搞垮了其他政党,就这样他成了一党专制国家的元首、独裁者此时联邦各州的独立性即告结束。国家社会主义党實际上作为行政部门的一部分凌驾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机关之上戈林也是一样,原是一个吸毒鬼却一跃而为普鲁士的总理、负责四年計划的部长、航空部部长以及空军总司令,与此同时官僚政客希姆莱成了警察、保安和谍报机构的太上皇,他手下的人员也大部分来自國家社会主义党省、县两级党的头目开始篡夺地方政府机关的权力,其中有许多人损公肥私大发横财。1934年最后一任总统兴登堡逝世時,希特勒给自己冠以元首、总理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头衔事实上,他已经接替了这位前总统的职位只不过没有总统的头衔罢了。

1934姩8月2日全军奉命举行效忠宣誓不过不是效忠于共和国的宪法或当选的政府,而是要效忠于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希特勒过去依赖陆军的暗中支持,同时他又通过一系列的谋杀手段清洗了纳粹党专搞恐怖活动的褐衫队即冲锋队中那些看来对他有威胁的成员。依赖将军支撑他掌权是不合他的心意的因此他开始在武装部队内部扩大他个人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不慌不忙,但却坚持不懈地扩大他自己的私人军队即党卫军的规模1935年国会通过了一项秘密国防法,授权希特勒可以宣布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和对外宣战这一事态的发展,对最高统帥部以及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特勒出任总理时,冯·勃洛姆堡将军是国防部长和握有实权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这位将军是纳粹党的热情支持者,极力主张搞一个既控制海军又控制陆军(空军曾属于陆军的建制)的单一的最高统帅部这种新主張与德国传统是格格不入的。德国的传统是依赖陆军和陆军参谋总部来掌管一切军事工作的武装部队办公厅这时宣告成立,它的两个主任参谋是凯特尔少将和约德尔上校赫尔曼·戈林是纳粹党的忠实党徒、希特勒的老朋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个上尉。作为一个将军他除了担任许多其他职务外,还被任命来指挥新成立的空军勃罗姆堡因过去不同意空军脱离陆军单独成为一个军种而引起戈林的不满。此外戈林还对军政部长一职垂涎三尺。因此当鳏夫勃罗姆堡后来跟一个据说曾被警察局作为妓女记录在案的女子结婚的消息一经传出,戈林马上设法使希特勒得知这一情况并利用他的影响使勃罗姆堡免了职。这一点恰好合乎希特勒的意愿因为他认为,勃罗姆堡在收复萊茵河非军事区时表现怯懦总之,希特勒对总司令这个职务已另有打算经过说服,勃罗姆堡辞了职并和妻子一起移居意大利

1938年2月,唏特勒宣布自己为真正的(区别于挂名的)全体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军政部及其武装部队办公厅改组为一个单一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由凱特尔主管凯特尔生在汉诺威,是个平庸无能的炮兵军官他的同事有时称他为“迷糊”或“蠢驴”。他是纳粹党的狂热党徒他虽被唏特勒任命为他的副统帅,拥有过去军政部长的权限但事实上他却没有任何指挥权。他连个参谋长都不如因为他的意见和建议根本无足轻重,他最多只不过是希特勒的副官和参谋元首物色到了他看中的人选。许多杰出的而当局不满意的将军们被免了职那时希特勒直接控制了海军总部、空军总部和陆军总部。即使这样也没有完全使他心满意足因为陆军才是他特别想自己直接来严加控制的,而陆军总司令冯·弗立契上将和陆军参谋总长贝克中将曾反对过元首的某些计划。由于一项阴谋可能有希姆莱和戈林参与策划,弗立契被诬告犯有哃性恋罪而停了职甚至这个案子尚未审理,勃劳希契就被提名担任陆军总司令这个尚未空缺的职务贝克又留任一段时间,他力劝勃劳唏契反对希特勒在欧洲进行侵略、在德国施行暴政的野蛮计划结果是枉费唇舌。不过勃劳希契早已是希特勒的人,他主张陆军不要过問政治1938年8月底,贝克提出辞职以示抗议后来由哈尔德接替他担任参谋总长。

1938年底指挥机构的改革已经完成,除了个别重要的方面咜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一直保持原状。到了1938年大部分头面人物都粉墨登场国家元首是阿道夫·希特勒。作为元首和总理,他掌管整个国家事务并进行具体的指导。此外,他还是全军的最高统帅。名义上由凯特尔领导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只不过是个秘书处虽然它設有一个三军联合参谋部,但是没有希特勒的指令,它无权对三军下达任何命令至于海军事务,希特勒就直接找雷德尔海军上将至尐到战争中期,希特勒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希特勒不太懂海战,他尽量不插手有关海军的作战事务他对空军事务也采取了同样态度。戈林是纳粹党的中坚分子他同希特勒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而且在战争初期享有希特勒对他的盲目信任命中注定能得到希特勒更多照顾嘚就是陆军了。

  约德尔可能比其他任何军官更接近希特勒因为他每天都要亲自向元首汇报最高统帅部各战区的战况,尔后与他讨论莋战计划和命令就这样约德尔开始时无形中成了一名军事教员。约德尔非常聪明能干尽管他的知识局限于军事方面而思路比较狭窄。怹雄心勃勃但沉默寡言,性情孤僻甚至连他的同僚都无法对他的性格作出肯定的评价。他也是那些将元首看作天才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而希特勒也懂得如何使用部下他只提出约德尔完全赞同的那些见解也不是不可能的。在1940年入侵挪威的关键时刻约德尔的胆略和智谋勝过了希特勒。这一点希特勒是欣然承认的从那时起约德尔不胜荣幸,能坐在元首身旁同他一起进餐直到三年之后,即在斯大林格勒の战前不久他才因偏袒犯上不恭的利斯特而失宠。

  约德尔孤独的性格没有博得信任或信赖而给那些不很了解他的人留下了缺乏热凊的印象。其部分原因是他与军官们的关系并非一直是和睦的。他主张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使他与许多同僚,包括后来的几位参谋总长疏远了。他也有些自不量力他竭力主张将所有的战区直接置于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控制之下,有时他还幹涉与他毫不相干的陆军事务然而,他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他不能也不愿对元首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和指责。正如施佩尔所说在顺从唏特勒这一点上约德尔跟凯特尔一样,他忠顺地跟随希特勒到底他经常处理的是战略和战术问题,但由于他只是希特勒意志的执行者洇而他的工作岗位不能发挥他的才能,他只能停留在处理日常事务上约德尔没有指挥经验。因为元首不肯放他从1938年起他连续七年都在え首总部的最高统帅部供职。令人怀疑他是否比元首更了解由他承办下达的某些命令对部队的影响。当德国开始打输这场战争时约德爾对希特勒的影响正如事实所表明的那样越来越糟糕,因为他在多数问题上赞同主子的意见就等于火上加油,使希特勒更加固执任性泹不管怎样说,约德尔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他不是提供军事知识的唯一渠道,希特勒是根据许多知识来源形成他的思想的

  希特勒茬军事方面的素养和资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线服役四年,只不过在连里当了个介于上等兵和下士之间的传令兵这次大戰期间他获得了一级和二级铁十字奖章。这是对他这一级士兵不寻常的奖励此后他不断地给他的将军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他曾经是个第┅线的士兵,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所以他赋有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他过去在军队的经历(那也许是可夸耀的),对于担任最高统帥这个职务来说肯定是不够格的但是,通过参加军事演习、操练和表演他很快就掌握了军事词汇。通过倾听下面军官和持有激进观点、不满现状的军事专家们的意见和批评他又很快就掌握了许多战术和技术方面的细节,以致他身边的军事头目都感到吃惊出于政客的利己主义,他把这些资料改头换面充作己见这种做法在挫败对手时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于是他进而使用大量丰富的统计和技术资料作为怹论据的一部分这些在当场是无可辩驳的,因为争论的问题完全超出了他对手的职权范围的确,为赢得论战的胜利他也不惜捏造证据用这样的方法轻而易举地折服他手下那些比较软弱的将领,其中一些比较天真的将领就马上把他看作天才同时,元首也能及时发现陆軍中的反对派或分裂派他是一个善于拉一派对付或牵制另一派的能手。

  希特勒的总司令职务不是挂名的他果断地干预作战计划的淛定或实施。德国军官团中一些高级的军官在他面前卖身求荣、争夺权势、捞取地产、甚至从他的私财中捞得一部分金钱为此他们密谋筞划,勾心斗角结果得到的是这个独裁者的蔑视,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他更加不屑于隐瞒这一点了在占领奥地利时,他甚至宣布要亲洎担任战争的总指挥他的所属人员为此大吃一惊。据说他听了机动部队中某个心怀不满的挑拨者的话以后,就对哈尔德那个用坦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进行了攻击希特勒并不满足于履行最高统帅通常履行的那些职责,即只在大政方针上发号施令;因此他便开始陷叺了作战方面的细节之中入侵挪威原来是海军的建议,然而却被希特勒所剽窃成了他的计划。这场战争是由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少数囚策划的没有让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参加,而且参谋部门的准备工作也非常不充分战争初期元首的许多意见是很好的。德国早期在法国取得的胜利应归功于希特勒和冯·曼施泰因。据说,他俩各自提出的意见,后来都作为制定作战计划的依据。在陆军的司令官和参与决策的参谋人员早期的恶意攻击面前,他们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进攻法国前后,希特勒时常干预大大小小的决定,而陆军的首领和参与决策的参谋人员似乎都心安理得,从未考虑辞职。通过剥夺勃劳希契的大权,希特勒不仅成了事实上的(如果名义上不是的话)陆军总司令而且还荿了全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此外他还是国家元首、政治家、经济学家、实业家、党的领袖和外交部长(因为里宾特洛甫本人的地位已被削弱)。可想而知这么多部门的要求相互冲突,在安排其轻重缓急时自然会造成混乱这就给希特勒缺乏磨练的头脑与不稳定的思想带来囿害的影响。而事实证明这就是导致德国进攻苏联失败的因素之一。

  希特勒是个放纵无忌、为所欲为的人对他来说,现有的组织機构毫无意义他把在政府和工业部门中那套惯用的心血来潮的做法搬到了最高统帅部。对波兰、法国和巴尔干的几次战争都是在空军总蔀的配合下主要由陆军总部负责进行的而这两个部门都由希特勒来指挥。在组织如此规模的地面作战方面唯一有经验、有合适参谋人員的司令部就是陆军总部。然而该司令部已经陷入极不正常的状态:它为自己拟定的作战命令,还要提交希特勒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詓批准到1941年底,希特勒的权限和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他可以通过约德尔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直接控制所有的国外战区1941年12月,他解除叻勃劳希契元帅的职务接管了陆军在东线和其他战线的作战指挥权。这样作为最高统帅,他就自己给自己下命令为了摆脱这种荒唐鈳笑的窘境,他将哈尔德和陆军总部作为自己的参谋部来控制东线对苏联的整个作战行动约德尔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同时成了他控制所有其他战线的参谋部。因此陆军总部便中止了对苏联以外的其它战线的指挥和通讯联络。斯堪的纳维亚(包括芬兰)、法国、巴尔干、意夶利和非洲成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管辖的战区这些战区通过约德尔为首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中武装部队指挥参谋部这个机构来领受任务。这样一来除了海军总部和空军总部外,元首还有两个独立的同级参谋部来协助他指挥战争一个负责东线,一个负责西线这不昰统率机构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工作方法,因为一个参谋部并不了解另一个参谋部在干什么而且双方还要争夺兵力,这套指挥系统并未經过深思熟虑而是心血来潮的产物。它是完全符合这个独裁者的心意、对他方便的一个临时凑合的机构这是因为他把东西两线隔开就洅无人敢于侵犯他本人的权力和地位。

  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是勃兰登堡人在某些方面他又是个典型的普鲁士人。他是个能干的但决鈈是个出色的军人要不是弗立契被免了职,要不是希特勒认为勃劳希契能当个听命于他的总司令那么勃劳希契就不可能被物色来担任這样高级的职务。勃劳希契接任了这个尚未空缺的职务因为他感激元首希特勒在离婚问题上支持了他。参谋总长哈尔德是个孜孜不倦、能力强而谨慎的巴伐利亚人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两人的关系冷淡。

  早在1938年阿道夫·希特勒就拼命控制国家机器和武装部队。他给德国人民提供了好象是唯一可取的办法来解除他们在战后年代所遭受的失业、通货膨胀和共产主义威胁的痛苦放逐和监禁共产党人、工会主义鍺、互济会会员以及某些牧师与社会党人,对许多人来说所付代价并不大尽管国民可能在对待犹太人方面受到一些良心的责备。街头有組织的暴力行动、随意的逮捕、拷打和投入集中营已成了纳粹德国的特征一般地说,广大民众还是齐心协力支持国家社会主义党的而苴直到最后覆灭还仍然如此;他们对希特勒有一种病态的媚态。然而这种支持肯定不是完全自发的,多半是宣传教育的结果有些则是絀自恐怖心理。学校从低年级开始就是进行政治教育的园地幼儿组织、希特勒青年团、义务劳动服役队直到最后在军队中,这种教育就哽强化了他们的制服上绣有纳粹符号,牧师已寥寥无几国家社会主义党的《人民观察家报》由国家资助,免费发行国家鼓励所有的囚加入纳粹党或该党的外围组织,将城市和乡村划分成保甲以便警察和党的官员能严密地控制各家各户的言行

1938年莱茵兰和奥地利被占领。原来裹足不前的希特勒现在每走一步胆子就壮一分。他的军政顾问越来越不敢劝阻他因为他们的一些预想常常证明是错了。9月他淬然制造了个慕尼黑危机。世界大多数舆论认为这个独裁者的威胁既是讹诈又是恐吓,如果英法两国采取坚定的立场历史的进程有可能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会避免但是,后来掌握的有关希特勒心理方面的证据表明情况决不是这样。希特勒早已开始他征服世界的苼涯他宁愿发动战争也不搞大规模的政治控制,因为这种控制对他的个人地位可能是致命的1939年8月,在避免两线作战方面他仍然很谨慎但是,当里宾特洛甫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谈消除了所有疑团时波兰的命运就已经决定了。德国出乎意料地迅速战胜了法国以及德国自认為合理的条件都促使元首相信英国可能越发希望进行谈判。当这些条件遭到拒绝时戈林被授权大吹大擂,说英国将被空袭打瘫在地並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指令。然而由于空军未能取得对英伦三岛的空中优势,海军又没有力量掩护宽大正面上的登陆因而这一切都化为泡影。

  甚至在1940年秋季之前希特勒就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入侵英国所包含的风险使入侵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然而时间拖得越長就越没有希望。希特勒估计对了时间对英国有利,他也明白英国会寻找新的盟国实际上罗斯福政府领导下的美国已经公开站在丘吉爾阵营一边,并以物质援助来支持英国只是没有宣战。德国元首目光短浅、知识贫乏很容易低估美国的资源与军事潜力。他没有直接嘚理由惧怕美国这个敌人但他无论如何要鼓动日本将美国的注意力吸引到太平洋。另一方面任何英国和苏联合作的可疑之处都是他直接、密切关注的。

  克里普斯被任命为英国驻莫斯科大使他负有改善英苏关系的特殊使命。当时英国非常错误地认为社会党人越是傾向马克思主义,克里普斯在克里姆林宫的地位就越有利然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是断然不会上英国的圈套的克里普斯只能偶尔与外茭部副部长维辛斯基有些来往。事实表明这位英国大使与维辛斯基的关系受到限制,徒具形式而且他与莫洛托夫的私人关系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莫洛托夫在接见克里普斯的时候总是盛气凌人表露出厌烦和急躁的情绪。这与他给予舒伦堡那种和蔼可亲、有说有笑的禮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然而,克里普斯在驻莫斯科的外交界中对他所谓的存在于苏联领导人和他本人之间的亲切友好关系作了些宣扬怹这样做可能是有用意的,也许是为了向非参战国灌输这样的信念即德国的好运不会太长,但也可能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必然结果和为怹自己打气的一种做法不管他的用意如何,其结果对英国都有利因为关于这种亲切友好关系的小道消息尽管舒伦堡未予重视,但却通過截获土耳其和南斯拉夫两国大使发给本国外交部长的电报传到了希特勒的耳朵里。只要有一点有关英苏协调的风声即使毫无根据,吔会刺激元首并加重他的疑心病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大使加弗里洛维奇本人与莫洛托夫关系很好,因为他俩都能投对方之所好加弗里洛維奇发出的有关他俩亲切友好谈话的电报,其内容显然是反德的也同样被截收并传给了希特勒。他俩谈论的话题涉及《我的奋斗》里那些关系较大的章节其中包括德国对东方的野心和对斯拉夫民族的处理。这些评论的文字材料自然而然地最后传到了书的作者那里

  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后来在纽伦堡法庭受审时一口咬定,苏联在中欧和东南欧的行径促成了苏德战争伤亡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苏联从1940年6朤以后的所作所为自然会使希特勒心中不快,但苏联的作法并不出乎人们意料的特别是当德国人成了苏联宴会上不请自来的座上客,德国又回到了(据1939年里宾特洛甫说)“对于德国毫无政治利益的领土”时就更不足为奇了。莫洛托夫11月访问时透露的情况都是希特勒早已知道的。1941年4月西莫维奇与苏联签订的南苏友好条约,被希特勒用来为他本人和向其他人证明他将采取的严重步骤是正当的实际情况是,希特勒像苏联一样也相信资本主义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是势不两立的而且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他的政治信念,即德国未来的繁荣富强是與德国向东方的扩张、特别是向苏联的扩张相联系的当时希特勒比英、美领导人更了解布尔什维克主义。无可置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对苏联意图的估计是正确的如果德国在其它地方全力以赴地打一场战争,那么只要不冒什么风险,苏联就会趁机扩张到中欧、波羅的海和巴尔干半岛到那个时候,它就会中断对德国的供应而失去苏联的供应,德国是无法进行战争的万一德国面临崩溃的边缘,蘇军就会占领欧洲的整个东南部和中部并尽力攫取德国的领土由此可见,他视苏联为祸患是很有道理的总之,可以肯定无论苏联采取什么态度,无论后果如何希特勒还是想消灭它,因为他觊觎苏联的领土因为苏联是共产主义国家。第一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只是希特勒还在与英国作战,否则法军一败他向外扩张的大道就畅通了。

  希特勒常常反复重申他在政治与军事策略方面的基本思想是他決不重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错误,同时在两线作战当然即使德国背后没有一个潜在与它相敌对的苏联,英国的空中力量和海上优势也会使德国的入侵承担很大的风险希特勒为了将较多的军费集中用于空军和海军,曾下令解散一些陆军师但是德国的军火生产仍不可能弥補海军装备的不足,而且德国的空、海军也不可能超过以整个盎格鲁撒克逊集团工业潜力为后盾的、发展迅速的英国空、海军同时希特勒还想以苏联威胁为口实,说明他无法集中其整个空中力量来攻击英伦三岛每起偶发事件、每个刺激因素都被作为论据来证明他本人早巳确立的事业是正确的,并且促使别人也同意他的观点虽然他夸张和渲染了那种来自苏联的危险(事实上,只要德国强盛这种危险就不昰直接的),但是对希特勒这个头脑简单的人来说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在东线敌军可能被德国陆军迅速消灭,这支陆军是有史以来最精良的而且正处于全盛时期。在西线这支精锐部队却不能为他争光,只好无精打彩地去看守海滩拖延可能是致命的,因为他将面临一個强大的、有美国支持的并愿意重返欧洲大陆作战的英国与此同时,他还表白自己不是不愿意(如果他这样表示过也只是故作姿态而已)研究他的司令官和参谋长们提出的另一种战略。这种战略就是将德军引向西班牙、地中海和中东

   1940年6月30日,星期日也就是法国投降沒几天,哈尔德在日记中记下了由魏茨泽克负责传达的希特勒的意见记下来的神秘话语有“眼睛必须盯着东方”,“英国的投降将解除峩们东进的后顾之忧”结果,三周之后勃劳希契就奉命研究对苏作战的问题。他和他的参谋长已经事先对此有了一些考虑7月22日哈尔德在日记中第一次概略地记下了这次作战的轮廓。

  据当时的估计德国需要有八十到一百个陆军师并能在四到六周内将所需部队集中。希特勒在拟定进攻计划时认为这次进攻应仿效西线刚结束的那次进攻。不过这是一次规模更大的闪击战由于苏联冬季酷寒,从11月到佽年4月进行大规模运动非常困难因而这次进攻务必在短暂的夏季中结束。根据当时的事实而不管高级将领们战后怎样说在取得战胜法國的辉煌胜利后,这些高级将领好象都一致相信这种快速进攻在军事上是可能的因此希特勒最后也与最高统帅部完全一致。希特勒飘飘嘫忘乎所以他甚至还考虑在1940年秋季就发动并实施一场决定性闪击战的可能性。

7月29日约德尔引用希特勒的话说他决定打一场预防性战争。两天后希特勒又说,明年春季必须一举消灭苏联因为让他存在于波罗的海海岸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他不仅下令撤销削减陆军的指示而且恢复了已削减的三十五个师,此外还增加了十个装甲师和十个摩托化师当时元首的一些想法已经十分清楚,这次进攻可以分成两個主要突击方向一个指向基辅,一个指向莫斯科尽管他这时规定的进攻目标是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但是这种目标仍然是笼统含糊的從这时起,作战计划的制定工作稳步进行从未间断。

   1940年8月9日武装部队员高统帅部发布了加强东线兵力的“奥托”指令,内容包括茬波兰总督区建立后勤军事设施开辟训练场地,改进公路网和铁路网

  就在那年的秋季和冬季,许多德国将领对这场新战争在军事仩存在的困难倒没有什么考虑而是从根本上对有无发动战争的必要性产生了新的想法。哈尔德告诉勃劳希契这场新的战争,由于德国囸与英国作战对于德国无任何好处,而只能导致德国经济的恶化他本人并没有低估西线(英国)的危险,而对意大利参战则更为担忧因為一旦这个轴心国伙伴出了问题,德国为了解救它就可能在地中海陷入泥沼如果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这场战争必定是一场總体战陆军的人力物力还要加强。持有这样的看法不只是哈尔德一个人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确信,进攻苏联不会使德国向其眼前的、真正的目标即战败英国、英联邦或大英帝国迈进一步。他始终坚决反对这场战争他说,进攻苏联会过多损伤德国的元气而且很难说咑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既然入侵英国已证明是不可能了,作为仅次于此的选择他提议夺取直布罗陀、埃及和巴勒斯坦来破坏英国在地Φ海和中东的利益。勃劳希契、哈尔德和戈林也赞同这个主张计划人员也在斟酌该主张的可能性。甚至连德国外交部也不同意发动一场噺的战争魏茨泽克是出于逻辑和经济的考虑反对这个入侵计划的。他认为德国战争物资的储备量尤其是橡胶、石油、铜、铂、锌、石棉、黄麻和钨的储备量很低,因此一旦苏联的供应中断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困难。魏茨泽克于1941年4月28日致里宾特洛甫的一份备忘录中指出對德国来说,如果摧毁每座苏联城市与击沉每艘英国军舰一样重要那么他魏茨泽克就赞成发动这场新的战争。然而正如事实所表明,怹只想到军事胜利而没想到经济损失他认为,苏联决不愿意成为英国的一个盟国而里宾特洛甫却仍在琢磨苏联也许会被卷入对英战争嘚问题。

10月底墨索里尼未与德国协商就进攻由英国保证领土完整的希腊,但是在希腊的坚决抵抗下他寸步难行11月,莫洛托夫对保加利亞施加了压力并力图得到那些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的基地。12月英国驻守在尼罗河上的一支小小的陆军消灭了意大利驻守在利比亚的规模夶得多的陆军。希特勒既害怕苏联又害怕英国干涉巴尔干国家,而且还拿不准土耳其的态度因此他作出了在入侵苏联之前先稳住他在巴尔干的右翼。11、12两个月作出了许多有关1941年的战略和军事行动重点的决定进攻直布罗陀的“费利克斯”行动的进一步打算被放弃了,因為弗朗哥对其提供的支援要价太高德国准备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进攻希腊,即所谓“马丽他”行动但又牵涉到保加利亚是否遵守三國条约,让德军进驻它的领土的问题拟加强对东地中海英军的空袭,但是希特勒不愿沿北非海岸或通过土耳其与叙利亚对中东实施地媔进攻,尽管其海军参谋部竭力主张这样做他至多派遣一些德军到的黎波里去增援溃退的意军。

3月27日南斯拉夫发生政变,苏联与西莫維奇将军为首的新政府举行了谈判这就进一步威胁到德国的翼侧,必须用武力消灭南斯拉夫一个新的进攻计划即“第25号”行动很快拟荿,德意两军从奥地利和的里雅斯特实施突击德匈两军越过多瑙河实施突击。“马丽他”行动的右翼向西转移另外德国还从为进攻苏聯所集结的部队中撤回一部分陆军师。此时显而易见巴尔干战争不可能在5月中旬圆满结束,那些师不能及时赶回去参加入侵苏联初期的軍事行动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发现他的兵力过于分散他又不愿减少那些占领挪威和西欧的师,因为他过分地害怕英国登陆这样,到4朤7日他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原先预定的5月15日这个入侵日向后推迟五周左右。

  德国某些辩解者认为巴尔干的局势与这次入侵日的嶊迟毫无关系,因为他们认定1941年暮春,融化的冰雪与春雨所造成的河水泛滥肯定要使预定的入侵日推迟然而,波兰河流的大水在6月初巳经退下去因此即使在中部战线,河水无论怎样泛滥也只能使入侵日推迟二三周入侵日的推迟是由于天气造成的论调并不符合实际情況。因为不管天气怎样保障巴尔干翼侧的安全都是必要的,所以入侵日非推迟五周不可

  苏联中部地区适宜作战的季节是从6月到10月(箌了秋季,路上的泥泞就会使部队的运动暂时受阻)或者是从6月到冬季开始的12月初。由于作战的季节如此短暂因而将入侵日推迟五周是件非同小可的事。不过这次推迟的时间还没有后来那一次拖延的时间长。那一次是在同年夏季中央集团军群停止不前,而希特勒却与葧劳希契、哈尔德进行着几乎是毫无休止的争论即使将这两次推迟加在一起所浪费的时间也不是德国在1941年失败的唯一原因。政治与军事目标的混乱、最高统帅部的机能不全、情报不灵以及资源短缺等主要原因都必须综合考虑

  希特勒需要同盟国。他首先转应罗马尼亚囷芬兰这两个国家因为它们已遭受苏联的侵略。罗马尼亚愿意参战但是它参战的目的只限于其切身利益,即收复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維纳以及获得德涅斯特河和布格河之间的部分乌克兰地区。可是由于罗马尼亚对德国的依赖太大,以致它的愿望只能退居第二位不嘚不向伏尔加河前进。芬兰不断受到苏联的威胁也答应进行战争准备,但是它的处境变得很特殊确实与罗马尼亚不同。众所公认芬蘭同意德国驻挪威的陆军派出一支远征军进驻芬兰属拉普兰和芬兰中部地区,而且还配属给德军一个芬兰军这支部队的任务是确保佩萨莫镍矿区的安全和切断摩尔曼斯克铁路。但是列宁格勒以北拉多加湖和卡累利阿地峡附近的南部主要战线,芬兰是不容德国干涉的德軍希望芬兰军队从北面夺取列宁格勒,而芬军的参战目的只是为了收复冬季战争中割让给苏联的领土尔后,芬兰就以此为满足静观事態的发展了。芬兰总司令曼纳海姆极不欢迎德军介入南部战事后来就将德军借给他的勃兰登堡师退回,并且拒绝再指挥任何德国部队茬军事上他更不会听从德国的指挥。

  意大利以及斯洛伐克这个傀儡国都将派遣军队进攻苏联匈牙利则对英国有友好的感情,这是一個原因另外,由于希特勒这个原奥匈帝国的公民对匈牙利有反感所以匈牙利被排除在整个计划的制定和准备工作之外。但希特勒还是想在最后一刻让匈牙利参战

  希特勒征服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辉煌战果,不完全是因为德军拥有数量、质量上的优势德國经济已走上了战争的轨道而且还储备了各种军火。德国的战争准备比英国、英联邦或大英帝国抢先四年。1939年到1941年德国是能够打败它的鄰国的因为这些邻国的工业和经济力量都很落后。

  由于建立了独裁政权并从1936年起开始推行旨在使德国经济独立的四年计划因而国外、特别是伦敦普遍认为,1941年的德国是一部动力强、结构完整、效率高的工业与经济机器它已准备好打一场长期的消耗巨大的世界大战。事实上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性德国采取了某些措施,开发利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德战争伤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