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疗愈你那个没有长大的来自内心的疗愈小孩吗


常有父母问,我的孩子怕黑,怕“怪物”,怕大一些的声音……并为孩子的“害怕”表现而发愁。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并推荐一些相应的绘本。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是人都会有怕的时候,或怕的东西。孩子因为比较弱小无助且应对经验不足,可能会比大人更多地体验到“害怕”。比如,他们会怕黑、怕小动物、怕自己一个人独处……每个孩子害怕的东西都不尽相同,父母需要多留心观察、多与孩子沟通。我们陪孩子去跟他的“害怕”待一会儿,帮孩子解释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真相,多陪孩子尝试新鲜事物,一般孩子们的“害怕”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要提醒的是,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所有父母需要留意两点:

一、不要随意给孩子扣“胆小”的帽子,而是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害怕”

恐惧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恐惧的人,他可能早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出自本能的护身符。

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的六种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恐惧、愤怒、悲伤、惊奇和厌恶。可以说,包括恐惧在内的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且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

所以,父母切不可因为孩子害怕某物、某事、某人而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害怕一样东西是正常的,害怕“害怕”,才值得担心。

二、不要认为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前几日,微信上流行下面这张图片:

不少时候,孩子们的“害怕”是人为诱发的。一个世纪前,行为主义学家华生用实验告诉了我们这一可怕的真相。

在这个实验中,华生将小老鼠放在孩子的面前,同时在孩子的背后敲击物体发出响声,结果导致孩子恐惧反应的出现。多次重复之后,他们又分别在孩子面前呈现兔子、毛绒面具等,结果孩子在看到这些物体时也会出现恐惧反应。

华生因为这个试验备受世人诟病,不过这个实验也给大家带来很多启示。如,人们在习得某种行为的同时,可能会习得当时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并条件化到今后的人、物和环境中去。正如我们很多人都曾因为幼时的某个痛苦经验(溺水、被咬或者从高处跌落),而在成人后不自觉地对某一事物做出下意识回避那样。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能就会对孩子出现的恐惧情绪和行为有更多的理解,也会更注重对孩子当下情绪的关注和疏导。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避免做另一个“华生”,人为地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当然,并非所有的恐惧和害怕都能找到根源,且从进化来看,恐惧也不全是坏事,它有其积极的一面:能保护人类对未知的警惕和做出或逃跑或应对的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恐惧情绪和反应,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恐惧/害怕时,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保护孩子,而不是如下面这个实验那样。

如果孩子怕“怪物”,读这些

【英】托尼·罗斯 文图 敖德译

恐惧就好像书中的怪物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某个地方钻了出来,大喊着“我要来抓你啦!”它张牙舞爪、露出锋利的牙齿,所到之处,所有的东西无一幸免,都被他吃进了肚子里去。它把山峰当作饼干咔嚓咔嚓地吃掉,把海水当作饮料咕咚咕咚地喝干,就连小星球,都被它当作苹果一样啃光了……可是它还是很饿。

这时,它发现了正在看书的小男孩,“我要来抓你啦!”怪物大叫着,驾着飞船来到了汤米的家……


事实上,恐惧(怪物)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不尽然。通常不被恐惧控制,并最终战胜恐惧的人们都会发现,所谓恐惧,大都是纸老虎,只有那么一点点小,但在一开始,它却被我们无限放大了。所以,面对恐惧,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修炼我们的内心,使其强大起来。


【美】 阿伦·雷诺兹 著【美)】彼得·布朗 绘 杨玲玲、彭懿 译

众所周知,小兔子超级喜欢吃胡萝卜,但是某一天你发现自己爱吃的食物突然变成了大怪物,会怎么样呢?《胡萝卜怪》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山中一个叫跳跳沟的地方长满了许多的胡萝卜。一只兔子每次路过的时候,都会随意拔出好多的胡萝卜来吃。这个事情让胡萝卜们很生气,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从这个主意诞生时开始,兔子就觉得有长得像胡萝卜的胡萝卜怪,跟在自己后面或者在夜间出现在他的房间里。



这可让兔子害怕得不得了,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不相信。后来,他自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胡萝卜们也不再出来作怪了。看后大松一口气:幸好。

但生活中,结局可能不那么完美了。因为很多父母常对孩子的恐惧担忧不以为然,还总是责怪甚至担忧孩子,“胆子那么小可怎么行?(事实上,胆小跟恐惧没有必然关系。)”自然,我们也就能经常这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可怕?”

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小事。这时,恐惧或许已经在他的内心划下了一道鸿沟,孩子能不能跨过去,很多时候是需要父母帮助的。

如果孩子害怕独自睡,读这些

【英】珍妮·威利斯 著 【英】华莱 绘 火棘果子 译

很多妈妈为孩子分床的事儿发愁,说小家伙会为不独自睡找各种理由:有的说屋子里有怪兽/坏人/妖怪,他们偷偷地躲在床底下、窗帘后面,甚至是柜子里、门背后……,就等着自己睡着了,就爬出来将自己抓走。或许,父母有必要为孩子准备一本《床底下的怪物》。

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丹尼斯的小怪物,他跟很多小朋友一样,害怕床底下有可怕的东西,因此不敢去睡觉。因为他自己是小怪物,所以他不害怕怪物,相反,他很害怕人类,觉得人类会偷偷地躲在床底下,等他睡着后出来抓他。妈妈告诉她,人类是故事里编出来的,世界上根本没有人类,但他一点也不信。他想,或许,我躲在床底下睡,人类就找不到我了。


作者这样有意的安排十分有趣,孩子在看到怪物害怕人类的时候常大笑出声,看着小怪物抱着大枕头到处找地方躲藏自己的时候,会对小怪物产生亲切感:“原来,不止我们小孩怕怪物,小怪物也害怕我们人类呀,以后我再也不害怕怪物啦。”甚至,孩子们还可能在内心生出捉弄对方一下的快感,假想:“要是自己是躲在床底下的人就好了,突然跳出来吓他一跳,自然,他对怪物也就没有那么恐惧了。”

孩子害怕独自睡觉,可能还跟孩子怕黑、怕做噩梦有关。关于做梦的绘本,我们之前曾专门写过一篇与梦有关的主题绘本推荐——《梦,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捷径》,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阅览。

关于怕黑的绘本也有很多,如《小小狼很怕黑》《小怪物怕黑》《怕黑的小北极熊》等,有意思的是,在这几本绘本中,主人公战胜恐惧的方式,都是直面让自己害怕的事物,会发现所有让我们害怕的事物,其实都是黑夜玩了个小把戏,然后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害怕时,一直在身边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支持和勇气的朋友或亲人。

在面对内心恐惧或害怕的事物时,我们的孩子也需要这样的支持者。



另外,父母也可为孩子准备一本《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怎么办》,这是美国心理学会知名儿童心理学家撰写唐·许布纳撰写的读物,是一本不错的实用手册,可操作性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方式,帮助孩子借助制订睡眠计划、建立确定的入睡模式、学会切换大脑的频道、改造噩梦等,来彻底解决怕黑、胡思乱想、入睡时过于依赖家长的睡眠问题。推荐给父母或是上学之后的孩子看。


如果孩子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风呀,某类图片呀……读读这些吧

很多时候,孩子害怕的东西,对于父母而言有些太“小题大作”了,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陪伴孩子解决这个“害怕”。那么,不如借助绘本,陪孩子玩些有助脱敏的小游戏吧!


《走开,绿色大怪物!》

【美】爱德华?恩贝尔利 著 余治莹 译

有一个长满白色尖牙的红色大嘴巴,还有一张可怕的绿色大脸,这是一个可怕的绿色大怪物。但是,你吓不倒我的!走开,乱蓬蓬的紫色头发!走开,两只扭曲的小耳朵!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打开每一页,绿色大怪物都会有一个与形状和色彩有关的变化:黄色大眼睛、绿色鼻子、血盆大口、鲨鱼般的牙齿。巨大的绿色怪物就这样出现了,然后又走开,给小读者带来一次视觉上的奇妙之旅。




这本书可以说是心理学方法——系统脱敏法的变形。通过逐步暴露出绿色大怪物,一点点诱导并加深孩子内心的害怕或恐惧情绪(当然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且一点点逐级增加),然后再通过减少刺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逐渐放松对刺激的恐惧程度。

合上书,相信孩子会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内心也会产生驱逐走了“怪物”等可怕对象的喜悦和可以操控恐惧的安全感。

类似的绘本还有《挠挠大怪物》,这是一本不错的互动游戏书,全书以孩子的口吻与一个大怪物对话,同时根据语言的提示,孩子用手不断去触摸大怪物、挠挠大怪物。在边说变挠的过程中,大怪物逐渐解体,同时又不断被组合成新的图形,非常有趣。这个过程既有互动的乐趣,也有战胜大怪物的满足,对低龄孩子还是一种语言能力的训练。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可通过语言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恐惧,引导孩子进行情绪调节,并与孩子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可建议孩子想象快乐的时光,或唱愉快的歌曲等来转移对恐惧的注意。当然,也可以通过树立偶像、或举行一些仪式(如分床仪式)、甚至父母自身的经历等来引导孩子。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永远在他的身边,是他最有力和最安全的支持。


【惊喜】读完文章心里感触多多?想说不同意见?还是……嗯?只想卖个萌?在文章下面写出你的评论,每周都能拿到精选绘本和育儿书哦!


原标题:艺术,能疗愈你那个没有长大的内心小孩吗?——著名画家赵曼访谈录

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郑州美术馆郑州画院专业画家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个人文集《尘露微吟——赵曼散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中国画名家典藏——赵曼》,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芳草天涯赵曼人物画集》,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赵曼人物画》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荣宝斋期刊推荐艺术家——赵曼》,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2012年10月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办“葵风-人间世赵曼中国画作品展”;

2013年12月在北京荣宝斋大厦举办“芳草天涯赵曼中国画作品展”;

赵曼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以长安画派和浙派诸家为师,综南北画派优长,兼收并蓄,致力于以中国画传统写意精神表现时代风尚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形式多样,题材丰富,代表作品“葵风”系列巨幅,以象征艺术手法,开创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画风。“芳草美人”系列小品表现当代女性的生活侧面,将多姿多彩的流行文化与大写意水墨艺术高度结合,实现了观赏性与文献性的双赢。赵曼的作品,人物形象甜美灵动,笔墨潇洒酣畅,色彩华美润泽,灵动中见沉着厚重,具有鲜明的笔墨语言和个人风格,在艺术创作上秉承杜绝自我重复,不断突破创新,追求善美境界的理念,创作了大量深受好评的中国画作品。此外,还著有上百篇艺术随笔及散文,文风严谨,清新颖异,多次被各大网络及报纸媒体转载及荣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殊荣。

艺术,能疗愈你那个没有长大的内心小孩吗?

——著名画家赵曼访谈录

记者:您的作品中的孩子,让很多人内心深受触动,能谈谈这些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

赵曼:我从十一二岁的时候起,就拿着本子在街上画速写,我喜欢画人,特别是我画得像的时候,被人们称赞,很有成就感。后来画老头儿,画青年女性,就这样画了二十多年,有一次有朋友让我画个小孩儿,我就试试画了,发现小孩很不好画,于是开始琢磨,慢慢琢磨出孩子的体型和容貌特点,怎样画出来的孩子可爱。虽然我能把孩子画得很漂亮可爱,但是我内心里并不怎么喜欢孩子。大概是我从小比较孤单,没有玩伴,也时常受到欺负和排挤,我一直不喜欢孩子。直到有一次偶然的,画了一个独自蹲着的小孩,我才开始发现用这种形式画画好像打开了我的心结——就是我封闭在自己内心里的那个童年时代的我自己。

我对心理学很有兴趣,我们读书的时候流行过佛洛伊德的画,佛洛伊德是德国画家,他的爷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他同名,开创了精神分析派,我那个时候就对运用精神分析法画人物画,特别感兴趣。没想到自己在二十年后也能领悟到艺术和心理学的交融方式。在心理学中,有的流派特别重视通过研究童年经历,甚至通过催眠等方式,去回溯童年时期的精神创伤,来分析当下的心理困境,寻找解决办法,这种成年以后仍然需要通过回溯童年来治疗的方法,特别强调一个专业术语:内心小孩。

内心小孩,是相对于成年人而言的,在灵魂深处那个一直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和成长的童年情结,比如有的人童年时期挨饿,成年之后就容易感到匮乏,无论成年以后过得多么富裕,童年时期的经历一直都没有得到释怀,近几年微信微博上很多类似的文章探讨一下贪腐案件,都有这方面的思考。

事实是这些年来我们过度的追求财富,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忽视太多,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需求,那个一直没有得到满足的“内心小孩”,让我们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成熟。我的这批作品,首先是对我自己的“内心小孩”的探索和表现,但是没有想到这种自我剖白式的创作,得到很多人的共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基本都是在这种乡野环境玩大的,就连城市小孩,也都是在大院,在荒草堆,小河滩玩耍,那时候没有这么高度的城市化,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较随性,自由,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唤起了很多人的回忆。

记者:这些画里的孩子都有种孤独感,但是特别真实,和我们看到的其它表现孩子的作品不同,仿佛有种淡淡的忧伤,而且大多数画的都是夕阳,这种色彩特别绚烂的夕阳的感觉,用国画来表现,很新颖,能谈谈您平时的创作状态吗?创作这样的作品需要模特和照片吗?

赵曼:喜欢静静地自己待着,听听音乐做做事儿,于我是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到大,没有改变过的一点,就是喜欢独处。

一个人待着,读书,思考,一个人散步,观察社会众生相。如果不得已必须和别人相处,说些客套话,三五天还能凑合,时间长了真的心累。我的能量来自独处。在心理学上,无法独处的人是内心小孩还没有长大,需要通过对旁人的依赖或控制得到安全感。而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是大多数。

很多人会说外国人冷漠,没有国内这份热情洋溢的喧闹,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热情洋溢后边不过是种虚伪的客套,在上古时代,这种客套用“礼”来维系,而今是种叫“面子”的薄膜,这薄膜把所有人都包裹起来,你不裹就好像是在裸奔。

艺术家是疗愈师也是骗子,把美好的东西创造出来也把阴暗的东西刻意抹杀。于是艺术家率先欺骗了自己,催眠了自己。我们记得河边捡石头的快乐,忘记了被罚站到脚麻的难受;记得回家路上的夕阳如金,忘记了打着瞌睡写作业到半夜;

记得摘野果的甜蜜忘记了被扎到刺的烦恼;记得玻璃窗上的霜花忘记了被堵在墙角的欺凌。但那些与我们关系最近的人,却成了我们最深的痛,她们是给予我们最多,也最霸道的人。我小的时候是外婆带大的,成年后我自己做了母亲,经常回想外婆,她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为什么那么暴躁,可能和她童年的痛苦经历有关。也因此我开始理解到别人内心里的苦楚,和那种深沉的爱的绑架。我自己也焦虑,担心我的孩子会遭遇我那样的经历,所以我开始关注校园欺凌,特别是怎样发现苗头,预判风险。美国人从小告诉孩子一个概念:同伴压力,我觉得这个词很中性,其实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同伴压力,从孩子到成人都有,但是孩子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建立,本能更多一些。我女儿四年级的时候,同宿舍的女孩们都欺负一个孩子,她看不过,又不敢得罪大家,我在和老师私下沟通之后,支持她圆满的解决了这件事,那些欺凌者,都是看起来很乖巧的孩子,你完全想象不到她们会那样去欺侮一个和她们没有任何矛盾的孩子:在枕头上放沙子和垃圾,在床单上踩鞋印,不和她说话,推搡和身体碰撞。即使是成人也难以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

这些孩子在欺凌的过程中没有质疑,只有跟从,我女儿能够有勇气去帮那个女生,说明她有判断是非的觉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很好的保护了自己,没有被同学发现,没有被围攻,之后,所有参与欺凌和被欺凌的孩子,和解后照样玩耍,而她们的父母从始至终毫不知情。从同伴压力到校园欺凌,转化的非常偶然,当一个孩子开始遭遇排挤,很快就会有几个加入到排挤者中间,形成孤立。这就是孩子的世界里的真实状况。除了少数“孩子王”,大多数孩子都或多或少的被排挤过。所以在孩子的世界里,独处是很危险的,一个孤僻的孩子特别容易被排挤。这样的孩子,在校园里必须努力和别的孩子结伴,到了校园外,往往是独自玩耍。内心的孤独感,渴望友情而不得,害怕被孤立,即使成年还是有种无法独处的恐惧。

害怕上学,逃避校园,入睡前喃喃的念叨着“我不想去上学”担心着明天又不得不忐忑的应对,那种心情,我们成人一样常常会有。对我而言,对童年印象最深的,就是看着太阳落山,太阳落山,悻悻的回家写作业睡觉,那最短暂的夕阳的颜色渐渐暗淡,成了永恒的记忆。当我发现我的“内心小孩”一直在注视着这记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画下了。

记者:所以您觉得艺术和心理学的结合,这种方式能治愈人们的心理创伤吗?

赵曼:我画的孩子都没有模特,这些风景也都没有原图,但是有时候会把朋友圈里的照片拿来参考,但也仅仅是参考,不是完全照搬。国画的大写意水墨,不可能像油画那样完全按图片去画,你还要有笔墨。同样的,艺术和心理学的结合,也是对心理成像的再现,从个体上来说,有心理问题肯定得找心理医生看,但是从共性方面来说,比如色彩带来的心理暗示,人物的形象,表情和动作,给观众的心理暗示,都是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如果你恰好也有和我相似的童年,欣赏这些作品,凝视夕阳下的孩子,我相信能够带你回到纯真的童年,从那份本我的纯真中得到慰藉。

其实,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做饭,真的是一件很治愈的事情呢~

心情不好,就打几颗鸡蛋,看浓稠的蛋液在碗里翻滚。

如果实在是很不爽,找个水果一刀下去~

把讨厌的周一,一下一下的切开~

往锅里加点苏打粉,咕咚咕咚的冒泡。

搅啊搅啊搅搅搅。搅基搅起来。

打蛋什么的最治愈了,安静下来~

狠狠锤一下老板(我什么都没说)。

扔进油锅里炸!好吧其实这是开水,扔进去煮熟!

再用文火慢慢煨,哼哼。

小火慢煎,那个谁的味道真香。

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个谁还是生肉的状态。

一锅美味的汤,马上就好。

(看完这篇,好像对周一恨得牙更痒了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自内心的疗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