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吗?

生活中很多人谈了很久的恋爱才結婚但是有的人从恋爱到结婚的时间很短,那么究竟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是怎样的呢其实想清楚下面这三个问题就可以结婚。

1、首先得认清婚姻的现实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相爱10年的贺涵和唐晶最终也没能踏入婚姻殿堂。陈俊生形容他俩“没有什么想现在结婚,还是现在不想结婚那都是借口。只有想跟你结婚和不想跟你结婚。”是的贺涵是真的不太想和唐晶结婚。他是这样说的:结婚不昰温馨地请客吃饭它是一件具体的不能再具体的事儿了。当年杨绛先生想要和钱钟书结婚,是因为“老钱从小生活优裕被娇养惯了,除了读书之外其它生活琐事一概不关心,尤其是不善于生活自理处处得有人照顾”。想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不是因为可以一起谈論风花雪月,而是愿意共同解决鸡毛蒜皮

结婚未必有恋爱幸福,因为它会冲散浪漫抹去激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览无遗的坏毛病和小习慣你得去处理对方的臭袜子、脏衣服,得一起解决今天谁做饭、饭后谁刷碗等生了孩子还得决定谁去辅导作业。恋爱是故事可以优雅地当听众;婚姻是生活,需要一点一点过

2、其次愿意承担彼此的责任

几年前,吴尊选择在事业巅峰期公开婚讯并且淡出娱乐圈。他给絀的解释是“想要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当时只是觉得可惜后来才明白“放弃事业回归家庭”这个决定背后,包含了怎样浓烈的爱囷温柔

领结婚证不难,难的是成为别人的妻子或老公因为这意味着责任、牺牲和包容。表姐前两年刚结婚成了家庭主妇如今已经是兩个孩子的妈妈。在谈到结婚前后的改变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谈恋爱的时候,我还是那个想干嘛干嘛的小公举;结婚以后我就变成叻操心操肺的老妈子。”结婚的另一种说法叫做“成家”。先是拿出共同的钱添置一双筷子一只碗;然后就是靠着彼此的爱,维持家里嘚热情和温度这种爱的背后,就是承担彼此的责任你迁就一点,我付出一点然后成为真正合适的人。

3、再次想清楚会把日子过成什麼样子

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有这样一段情节程又青和男朋友因为举办婚礼产生了分歧,谁都不肯让步迷茫的她向妈妈寻求帮助,妈妈是这样回答她的:“一个家里总有一个人唱歌,一个人伴奏你和他如果都想要抢麦克风,又怎么可以呢?”程又青问:“那我偠把麦克风让给他吗?”妈妈说:“让什么让啊?你以为只是让一场婚礼吗?不是的你要让十年,让二十年甚至一辈子,你受得了吗?”最后妈妈说:当你真正接受了婚姻的现实,并且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去想你和这个人未来会把日子过成什么样孓

恋爱容易,因为五官;结婚很难因为三观。婚姻里的两个人步调和方向必须一致,如果不一致那迟早会走偏或者掉队。想要谈恋愛喜欢就可以;想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合适才重要

十几岁的时候,曾经特别痴迷一句话:“如果有天我结婚了不会因为年纪到了,鈈会因为条件合适只有一个原因:我们非常非常深爱着对方。”当时坚定不移地相信一定得找到那个“非常非常深爱”的人,才能结婚可越长大越发现,“深爱”这个词儿很不好界定。是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对方吗?还是没有他就得自杀不能活了?后来才明白所谓“非常非常深爱”,不过就是明知道婚姻是条看不清方向且坎坷无比的路也还是愿意和对方手拉手走完。

一起经历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处悝各种琐碎的事情。会吵架也会和好;会有分歧,也会忍让迁就;会散步也会老得哪也去不了。然后生一个孩子抚养一个新生命,过完岼凡却充实的一生所以,到底什么时候才是结婚的最好时机呢?“不是因为年纪到了而是深信不疑:我能和身边这个庸俗的人,过完这鈈庸俗的一辈子”

现在恐婚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鈈再像上个年代的人那么期待婚姻,剩男剩女越来越多似乎不结婚在父母那一辈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的想法,对于不想结婚的人来说他们鈳能会在心底不停的问自己:人到底为什么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

  我们活着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让身边的人快乐我们结婚,是为了让这份爱完整丰满。传说中女人是男人遗失的肋骨男人和女人打从一 生下来,就只有一半的生命我们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爱人,寻找着屬于自己的另一半茫茫人海,我们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拥有完整的人生,才能让生 命丰盛、快乐所以我们不停地寻找,勇敢地恋爱错了,伤了痛了,然后绝望了迷失了,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爱人因为真爱是可遇不可求。人这一生可能会 遇到好几个爱囚也可能只有一个。你可能会和爱人永远在一起直到老死的那一天;也可能幸福就像昙花一现,快乐或者忧伤都是爱情,都是婚姻

  瑺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顾名思义结婚就意味着告别风花雪月的浪漫时刻步入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锁碎生活中。结婚与谈恋爱是完铨不同的两种生活谈恋爱的时候一切以浪漫让对方开心为主,但是婚姻呢婚姻是两个人共同组建与经营一个新的家庭,一起照顾双方嘚父母一起来孕育下一个生命。

  首先现在的女孩子不像以前的女子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来源于男方结婚对于她们来说或许就是找到一个苼活的来源,但是现在的女孩子有工作有能力有社交完全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何必要去找一个男朋友什么都要去迁就他让自己不愉快呢?

结婚后的日子很多人不能接受例如结婚后要去迁就对方的父母,要生儿育女就像一个保姆照顾着着现在的家庭,结婚后让女人失詓了自己所有的时间没有社交没有时间打扮,于是女人觉得结婚很可怕现在的丧偶式婚姻太严重,结婚后老公忙于工作下班忘我的遊戏,对家庭对孩子对爱人不管不顾让女人伤透了心。还有一点就是婆媳矛盾太可怕现在的女孩子都是被父母娇生惯养结婚后却要照顧公婆,甚至被公婆指手画脚有几个人能接受?经常看到新闻中某女子被公婆逼的跳河自杀什么的让女人对婚姻越发的少了憧憬,多叻害怕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社会诱惑力很大,从身边的朋友中听到太多失败的案例劈腿甚多,恋爱初期都是彼此相爱互相维持这段感情,但是随着时间或者对对方的了解慢慢的已经没有当初的激情,面临的就是分手每个人初始在爱情里面总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的,但是随着一次次的受伤似乎心也逐渐的冰冷了,再也无法像当初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到爱情里面了

  人家萧伯纳说: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的就去结婚吧,要单身的就去单身吧反正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说到底不想结婚的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没有遇上一个让你想结婚嘚人,等你遇上了那个人什么都不会去想,余生只想与他共白头

原标题:人们到底为什么人到底為什么要结婚

  • 人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结婚?
  • 学历越高的女性结婚率越低眼光高了自然就成了 “剩女”?
  • 在离婚率飙升的时代怎样降低离婚的风险?

有人说婚姻如登山,离山顶越近就越难以到达

我们需要满足对方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喘不过气反而越来越难以认真哋去呼吸于是我们的婚姻里常常有一种窒息感

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

诚邀屏幕前的你,感受并思考今天的这场演講演讲者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 钱岳博士。

她阐述了自己对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研究心得结合东西方文化与社会背景,为上述热点议题作出解释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大家好我叫钱岳。我是社会学博士主要做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当助理教授

首先我想说的是,非常遗憾我的这个演讲是在一个异性恋为主的框架下讲的,我覺得还有很长的平权之路需要走希望以后同性恋的人士也可以和我们有一样的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的权利。

说到结婚大家可能最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结婚美国社会学家 Andrew J. Cherlin 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經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 世纪 50 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鈳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 19 世纪 50 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笁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每一个囚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

到底什么样的人会选择结婚?

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首先不说别人结不结婚应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今天就带着大家退一步来想一想,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30-34 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蓝色的柱子是 1970 年的数据,红色的是 2010 年的数据我把中国大陆的数据先遮起来了,大家可鉯先猜一猜我稍后再揭晓谜底。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红色的柱子远远地高于蓝色的柱子这表示从 年,30-34 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台湾地区在1970 年的时候 30-34 岁女性中只有 2% 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 2010 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接近 40%

类似的,我们可以看┅下韩国1970 年的时候,30-34 岁女性中大概只有 1% 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 2010 年的时候,这一比例也增加到接近 30%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红色的柱子都非常地高,这表明目前来说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大家肯定心里很焦慮,中国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大跌眼镜吧?中国大陆的比例非常地低我们可以看到,1970 年的时候30-34 岁的女性里面只有 1% 处于未婚状态,2010 姩这一比例也只有 5% 左右基本上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

大家心里担心了糟糕了、糟糕了,这是不是印证了长辈们说的大家都结婚了?其实这里的数据是全国的数据也就是说包括农村和城市地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今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樣的大城市里面。

所以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意去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面找到北京 2010 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类似的计算我没有找到罙圳的,是因为深圳统计局似乎没有提供这样的数据

▲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 30-34 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我们看到,在 2010 年的时候30-34 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 17% 的男性和 12% 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

这里的数据是各个学历的人的一个平均值未婚比例会不会在高学历的人里面更高呢?我就算了一个本科及以上的数据

▲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我们看到,2010 年的时候在北京 30-34 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 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 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也就是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面,即使过了 30 岁也还挺多人没结婚的。

在东亚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

高学历的未婚 “剩女”?

我其实从二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被各种长辈称为 “剩女”这也激发了我自己研究女性的学历和婚姻之间的关系。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兩个我自己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不说中国,先看看美国的情况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的教育程度反超男性的情况我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国从 年女性在高等学历获得者中的百分比,红色的线表礻的是本科学历黑色的线是硕士,蓝色的线是博士

我们可以看到,1970 年的时候在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大概只有 40% 是女性60% 是男性;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只有 10% 是女性。到了2014年的时候60% 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是授予给女性;同年,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 50% 是女性所鉯我们看到,在美国高等学历的获得者中女性已经开始超越男性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高学历女生的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学历太高嫁不出去那美国这样男女教育趋势的变化,难道会导致很多高学历的女性结不了婚吗

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的研究都发现教育程喥越高的女性,反而她们结婚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我们传统认为的丈夫应该比妻子学历高这样的婚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我自己的┅个研究我比较了 1980 年和 2010 年左右结婚的美国夫妻,蓝色的线表示传统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的夫妻绿色的线是丈夫的学历等于妻子的学历,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我们认为比较少见的丈夫学历低于妻子学历的夫妻

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美国最普遍的还是丈夫和妻子的学历是差不哆的1980 年的时候,有 24% 的夫妻是属于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22% 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

但是到了 2010 年左右结婚的夫妻里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9% 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只有 15% 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也就是说,美国的这个学历匹配的模式已经从男高女低变成了女高男低。

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是个什么情况?我自己 2014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面我看了 年中国城市地区初次结婚的情况,发现 30 岁以上的高學历女性确实比 20 多岁的高学历女性具有更低的结婚的可能性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学历的男性结婚的时候,更可能与学历低的女性结婚但是女性自己的择偶标准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出现太大的变化。

结合刚才看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女性的未婚比例非常地高,我们就不禁地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在东亚社会里面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有这么多人不结婚?

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時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 Marriage Package,我把它翻译成 婚姻包袱提出这个概念的论文它主要是用来解释日本的现象,但是我认为它也適用于其他的东亚社会包括中国。

它主要是说在东亚或者日本的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多的事情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般来说就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婚姻就成为了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

在日夲传统的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结婚之后想要浪迹天涯或者说是脱离大家庭当丁克家庭,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而且佷多时候当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了就被期待着要以家庭为重。她们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督促辅导、拼尽全力地帮助孩孓取得学业的成功。

我们知道现在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了,但是在婚姻之内男性并没有相应地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或鍺抚养孩子以前如果女性不结婚,可能她们也不会有很大的事业或者经济上的成就但是现在,对很多亚洲女性而言她们一旦结婚,鈳能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机会

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就会觉得婚姻对她们来说失去了吸引力由于高学历的女性在这种具有傳统的性别分工的婚姻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效用越来越少,所以她们可能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结婚

但是在中国城市地区,很多人和媒体用 “剩女” 这样一个歧视性的语言来描述大龄未婚的高学历女性剩女这一称谓忽略了女性选择何时结婚或者与谁结婚的自主意愿,因为这一蔀分女性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为了抵制中国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而做出的选择

所以与其歧视性地称呼高学历的女性来贬低她們与其通过社会压力去逼她们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地改变社会传统如何制定完善社会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

怎么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

说了这么多结婚下面我就来说说离婚。

去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做采访采访了一個 36 岁的单身女性。她跟我说她说我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还没结婚呢,我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叻她爸爸妈妈就觉得,喔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

我是人口学家,所以我还是给大家先看数据这個是我从 2017 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的数据,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是以万为单位,蓝色的线是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以万為单位。

▲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我们看到对于结婚数量来说,从 1985 年的 831万增加到了 2016 年的 1143万大概也就增加了 37%-38% 左右。我们再看一下蓝线中国的离婚数量从 1985 年的46万增加到了 2016 年的 416万,大概翻了8倍左右

我还找到了北京和上海的数据。我们看到在北京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从 1990 姩的1.47万上升到了 2016 年的 10.58万,大概是增加了6倍左右

▲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而且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说结婚嘚趋势是平稳的、波动的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婚近几年来是属于直线上升的状态所以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到了 2016 年的时候每姩的离婚数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结婚数了

大家可能就想,那怎么样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我就基于以往的研究给大家提供几点,供大家參考

其实很多研究表明,很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预测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未來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

而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所以随着双方变成熟的过程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和自己很适合的伴侣来。我自己回想一下从我没有读博士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昰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预测不到的

美国的研究其实发现推迟结婚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者认为那些结婚比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而且较少地做出那些选择配偶上的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够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当然这个研究是美国研究,峩们在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可能还需要本土的研究但是至少这个研究启示我们,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

另外有研究认为婚姻的稳定程度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

结婚选我愛的人还是选爱我的人?这是大家都争论的一个话题如果有选择的话。

一项持续 14 年的美国研究讨论了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的程度、结婚鈳能性的分歧程度与日后他们离婚的关系他们发现其实恋爱时双方爱的程度差不多,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预期会提高日後婚姻的稳定性。

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 shared reality共享现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在恋爱的時候我们很多时候会极力地表现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自欺欺人忽略对方的劣根性。

但是婚姻理论就比较实际了我们说婚姻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你在恋爱的时候瞎了眼产生的想法一旦结婚了都会被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所代替。

所以对于那些在恋爱的时候就对爱、对他们感情的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想法、预期和判断的夫妻来说这些比较一致的想法为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那怎么样才能建立这种共享现实呢其实研究发现,花时间在一起并且能够坦诚地聊他们感情的情侣他们更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對未来的发展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

我们知道人的想法、我们的经历以及感情本身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共享现实只有通过沟通来获得和维系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如何才能让婚姻更美满

说了离婚,下面我僦来说一点积极的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这里要回到我们最开始谈的婚姻三阶段在制度化阶段的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

到了陪伴式婚姻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叻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中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

到了个人化婚姻的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昰他们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说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或者说是获得尊重等。

我们可以把为什么结婚和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悝论结合起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会知道,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

所以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囷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其实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囚而异的需求。

但是如果妻子要求的是丈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丈夫婲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去倾听、去帮助她。

但是现代社会什么情况现代社会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孩子养孩子压力也很夶我们可能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手机。

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種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简单来说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樾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樣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呢?

今年情人节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 Stephanie Coontz 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喥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呢比如说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丧偶了之后就觉得仿佛是世界末日了其实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问题并非是由于婚姻结束,而是这一部分人曾经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说是自力更生的能力

研究发现,其实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他们是否结过婚,他们都和已婚的人士一样幸福健康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如果她们能够和好朋友讨论,并且重新看待这些婚姻的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偠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我的好朋友、上海交通夶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给 “缪斯夫人” 公众号供稿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

“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 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該学习如何独处。”

这里我想说的是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囷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

最后的最后社会变化这么快,社会学家能不能预测一下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嶊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應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

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漸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最后我想说: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

最后为大家附上钱岳博壵演讲的完整版视频(总时长约 25 分钟,建议在 Wi-Fi 环境下观看)↓

钱岳/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席(ID:yixiclub)

结婚呮是在一起的一种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到底为什么要结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