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一个几乎挽救1963年汉族人口多,不要怕灭种灭种的绝世英雄,为什么会被辱骂千年?

当前位置浏览文章
冉闵是谁?冉家世代都是将领,祖先曾是汉朝黎阳骑都督,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史称冉魏。 杀胡令:俩晋时期,五胡乱华,胡人视汉人为“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后赵大将冉闵发布了让汉人崛起反抗的杀胡令,才让汉人的血脉得以保存。 背景/杀胡令:汉族的悲惨命运五胡乱华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很悲惨,匈奴、鲜卑等北方胡族政权入中原后,西晋王室及士族大举迁途,在长江南岸建立东晋政权。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也就是说,为避战乱,有十分之七的中原人口都迁往了江南。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真可谓“狼烟千里,十不存二”。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原本就有嗜杀、野蛮的基因,在他死后,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他以杀人为乐,荒淫无度。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 冉闵崛起冉闵第一次上阵是在公元338年的昌黎大战中,当时石虎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年冉闵率领的军队因指挥有方而安然无恙,他从此名声大振。此后,冉闵多次参与平定北方丁零、乌桓、夫余等部族的叛乱,在与后赵劲敌慕容鲜卑的战斗中屡立奇功,威望日隆。由于百战百捷,勇猛非常,又嗜杀胡人,冉闵之名,竟令诸胡将领闻之而色变。石虎死后,后赵陷入了混乱,宫廷争斗、兄弟相残、胡汉矛盾逐渐激化。在宫廷内斗中无奈地发现赵石氏反复无常忍无可忍之下,冉闵决定重回中原汉人的一边,尽心竭力消灭胡人,以完成陈午当年的遗愿。于是,冉闵颁布了旨在报复羯胡的著名的“杀胡令”。 过程/杀胡令《杀胡令》的原文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传下来的大致如下: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此令共分三道。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这道令看似简单,其实绝难理解,如何才是与官同心,如何又不同心?官方不做正式说明,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执行,只好听凭自己所想。结果,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为了杀胡纷纷拥入城中,两方恰巧相遇,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这一下,胡汉百姓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官方的真正意图啊。于是,汉人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复仇了。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族人。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砍头。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杀胡令”,其实是冉闵为了掌控国内形势、满足汉人利益而颁布的一系列指令。这番指令一下,彻底激起了埋藏在汉族心中对于胡人侵略的民族仇恨,点染了复仇之火。一时间,北方大地硝烟重起,凡是高鼻梁多胡须的人,都被滥杀。汉人与胡人“无月不战”,尸野遍地。数百万青州、雍州、幽州、荆州等地氐、羌、胡、蛮族人面对汉人的血腥报复,无能为力,只好迁离中原,返回故土。在迁徙道路上,饿死的,病死的,互相杀害、攻伐而死的胡人十有七八。中原胡人,几乎丧尽。在“杀胡令”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几百万匈奴、羌、氐等胡人平民灭亡,近百万胡人士兵被斩杀。而受屠杀最多的羯族,则或迁徙、或被屠,基本在中原地区灭绝。公元350年,在基本消灭胡人统治后,冉闵建国称帝,定都邺,国号大魏,史称冉魏。 后续/杀胡令:面对国破、家亡、族灭的惨境,中原的胡人决定反击。他们联合起鲜卑、羌人等北方各族军队,挑选出还能打仗的兵士,由后赵领队,共同对付冉闵。公元351年,后赵新兴王石祗率鲜卑、羌人联军共计十余万再次夹攻冉闵。此前,冉闵逢战必胜,所以他这次稍微有些轻敌。于是,两方战阵刚刚布下,冉闵便想亲自带领全数军士出击。属下一将连忙劝道:“此时敌方强兵云集,正想引诱我们出兵交战,以便令我军腹背受敌。我们应该固垒不出,以观其变。现在陛下想要出战,一旦没有万全之策,则大势去矣。”但一个叫法饶的道士却说:“我夜观天象,看到太白星行经昴宿,这正预示胡王将灭,应该一战克敌,勿失良机啊。”冉闵早已按捺不住全力出击的想法了,听了法饶的话后,他捋起衣袖,大声宣布:“我出战决心已定,如有再敢劝谏者,斩!”于是他集合起全部士兵出战。结果,他上了胡人的当,跑进了胡人的包围圈,数万军队受到三面夹击。一番苦战之后,冉闵只与数十名骑士杀出重围,连夜逃跑至邺。此战,冉闵损失大臣、兵士共计十余万人,元气大伤。石祗本以为冉闵战死,就命属下刘显带领七万兵马连夜攻打邺城。谁知刘显离邺城还有二十多里的时候,意外地遭到了冉闵的袭击。原来,冉闵秘密逃走之后,迅速组织了一支军队,料定联军要来攻邺,预先埋伏了起来。刘显毫无防备,大败而逃,冉闵追至阳平,斩首刘显军队三万余人。刘显只听说冉闵勇猛,这下亲见亲历,心中十分畏惧,便秘密遣使请求投降。冉闵心存怀疑,不许。后来刘显为了证明诚意,就悄悄杀了石祗,将石祗的首级送到冉闵跟前,冉闵这才相信了他。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石祗一死,后赵彻底灭亡 结果/杀胡令: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尤称帝,况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按照史料记载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冉闵生前曾经遣使告东晋王庭说:“叛逆的胡人扰乱中原,如今我已消灭他们,如果能共同征伐的话,请派军队来。”东晋最终没有答复,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而在冉闵死后的第二年,东晋就诞生了《兰亭集序》王羲之的这部名篇妇孺皆知,却很少有中国人记得冉闵是谁。53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一代人屠冉闵死在他手里,一点都不亏,因为他是十六国战神!
冉闵古往今来一直就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冉闵是汉人的英雄,他的杀胡令确保了汉人血脉的延续;也有人认为冉闵是个血腥的刽子手,是种族灭绝的罪恶魁首。但是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冉闵是一员骁勇无双的猛将!说到这里,忽然觉得冉闵像极了西楚霸王项羽,一样的勇猛无敌而又一样的匹夫之勇,一样的悲壮惨烈而又一样的令人扼腕,一样的千古流传而又一样的饱受争议。
冉闵本是汉人,先前因为父亲被俘,冉闵被石虎看中而成为石虎的干儿子,冉闵刚毅勇猛、盖世无双,是赵国第一猛将。石虎一死,冉闵恢复汉人身份和姓氏,对羌族赶尽杀绝,先后杀尽赵国君主石遵、石鉴和石虎的四十余孙子,建立魏国,自己当了皇帝,与赵国残余势力在冀州南部展开血战,赵国辖区彻底成了人间炼狱。
冉闵还是发挥那一往无前的犟劲儿——跟赵国丫的死磕。石袛趁着冉闵元气大伤时派遣大将刘显率领七万大军进攻邺城,被冉闵杀的大败,斩首三万余,刘显兵败回去后,杀了石袛自己当了皇帝,然后接着跟冉闵打,大有一副不共戴天之势。直到公元352年,冉闵攻克襄国,将刘显和赵国文武大臣斩尽杀绝,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琨逃到晋朝被斩首示众,至此,羯族石家一门彻底灭绝,退出了历史舞台。
慕容家在观望冉闵和石袛攻伐的同时,一刻也没有闲着,一方面消化整顿新攻取的冀州州郡,另一方面调动兵马粮草、整军备战。这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州郡看到追随冉闵前途渺茫,于是纷纷改换门庭,投入到晋朝的怀抱。这时,魏国政权只剩下邺城附近的巴掌大的地方了,连年征战粮草所剩无多,再加上天王冉闵这些年穷兵黩武,国力也快耗尽了。魏国政权刚刚经历过灭赵的血战,急需休整补充。
可是在北方的不远处有一双鬼魅似的双眼时时刻刻地盯着魏国,注视着冉闵,当看到魏国历经大战后需要时间恢复生机时,慕容儁怎么可能给冉闵时间来养虎伤身、养痈遗患,于是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慕容儁命四弟慕容恪率领数万精骑前去攻打魏国,旨在斩首冉闵、灭亡大魏。
这时,魏国的哨骑前来报告军情,冉闵一听,火冒三丈,咬牙切齿道:“慕容儁欺人太甚,上次襄国之战,要不是悦绾耍阴招,我怎么会惨败!还有慕容恪,十四年前棘城之战时我就很遗憾没能跟你交手,现在新仇旧恨一起算”。魏国总算还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明白人,大将董闰、张温进言:“陛下,鲜卑悍勇,近来连战连捷,士气正旺,而我军刚刚经历大战,需要时间来休整,不如暂避其锋芒,待其士气低落、后勤补给不足时再行出击。”可是暴脾气的冉闵怎么能够听进去这种露怯的言论,一意孤行,带领主力部队(也几乎是倾国出动)迎战燕军。
燕魏两军在魏昌一带遭遇,西风烈烈、军旗震震、铠甲晃晃、兵戈铮铮,一时间马蹄如雨、呐喊如雷、热血如注,空气中散发着大战前死一般的凝重,仿佛就要窒息一样。北国的两位英雄将在此处进行决战,遥想十四年前,当时慕容恪是为了慕容家的存亡而战,冉闵还是石虎的干儿子,现在正好反转,慕容恪为了慕容家的兴复扩张、进取中原而战,冉闵则是为了魏国、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而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时光流转,因果轮回。这一战将是决定北中国命运的一战,将是决定胡汉两族命运的一战,更是两位绝世名将使劲浑身解数的巅峰一战,这一战不容有失。
慕容儁还没完全摆开阵势,冉闵就迫不及待地率领亲兵一拥而上,皇帝骑着朱龙马,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一矛一戟,连钩带刺,只听见人仰马翻,燕国将士纷纷避让不及,冉闵予取予求,如入无人之境。身边亲兵也是百战余生,追随皇帝陛下,士气倍增,一时间竟然把燕军战线搅得人仰马翻,燕军纷纷溃散。慕容恪暂时对冉闵的勇猛无可奈何,只得下令后撤,择日再战。后来历经十余战,冉闵均发挥神勇,令燕军将士束手无策,连败燕军十次,虽未伤及主力,但是冉闵勇猛无敌的形象却给燕军将士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慕容恪为了提升士气,于是安慰全体将士:“冉闵虽然勇猛,但终究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现在我已经有好办法克制冉闵了,请明日诸君打起精神来,看我吊打冉闵。”众人将信将疑,慕容恪看出大家的疑虑来了,于是就继续说到:“打仗尤其是持久仗无外乎兵马粮草,冉闵这两样都不如咱们,他是耗不起的,他想速战速决。一旦让他看到能够速战速决的机会,他是不会迟疑的。明日我会露出中军,吸引冉闵过来进攻,然后大家合围,冉闵一战可下。”慕容恪一说完,有将领立刻反问:“冉闵勇猛,中军是三军之重,万一抵不住冉闵的冲击,岂不是造成大溃败?”慕容恪笑着说:“这个我自有安排,请诸君放心,但请诸君今日养好精神、犒赏士卒,明日看我破敌。”众人看到慕容恪在卖关子而将信将疑,但是由于诸将出于对慕容恪足智多谋、百战百胜的信任,就各自散去回营准备去了。
随后,慕容恪亮出了他的绝招——铁甲连环马。而且慕容恪终此一生只用过一次,就是用在了天王冉闵身上,可能就是由于以前和以后对手量级不够,不值得慕容恪劳心费力一样,慕容恪为了对付冉闵煞费苦心,二人彼此相爱相杀,“特别的爱送给特别的你!”慕容恪算是铁甲连环马的创始人了,好像翻遍史书也只有慕容恪运用连环马能取得如此成功。后世诸多名将如北宋呼延灼连环马征讨梁山被徐宁钩镰枪克制,南宋金兀术铁浮屠、拐子马被岳飞破掉,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找到了克制连环马的方法。慕容恪的铁甲连环马是精选五千善于射箭的鲜卑勇士,人马都披上重甲,刀砍不透,箭射不穿,同时用铁链把马匹都连起来,结成方阵,守卫中军,以防止冉闵冲破中军大帐。这样的连环马方阵就是那个年代的坦克装甲部队,既能够整体推进,又能够分裂切割,就像是BUG一样的存在。
第一十次大战开始了,这注定是一次名垂青史之战!两军列好阵势,慕容恪把连环马藏在在普通骑兵和步兵之后、中军帅旗之前,然后故意亮出帅旗大纛,冉闵远观慕容恪阵势,忽然间眼前一亮,看到了慕容恪随风飘扬的帅旗,心头大喜,想到:慕容恪枉称名将,行军打仗哪有暴露中军帅旗的!老天待我不薄啊,今天何不趁此良机,全力冲击慕容恪的中军大帐,生擒慕容恪,燕军就会不战自溃。计议已定,冉闵挑选精兵劲旅随自己冲击慕容恪中军,冉闵一行气势汹汹,直扑慕容恪中军大帐而去,慕容恪指挥步兵和普通骑兵向两翼撤退,冉闵一看,以为燕军不堪一击,于是便加速催马向前,没过多久,看到慕容恪帅旗下有一彪人马,黑压压的一片,根本看不清兵士和战马的样子,不管冉闵如何前进冲刺,这彪人马就是徐徐向自己靠近,冉闵也不管不顾地全力冲刺。
刚一交锋,连环马军对冉闵形成合围,冉闵的矛戟刺在连环马甲士的身上根本不起作用,纵然冉闵勇猛,但始终冲不出连环马的包围圈。这时冉闵猛然醒悟,这一切看似不堪一击地表演都是阴谋,目的就是吸引自己前来送死。冉闵果断调转马头回头撤退,这时左右翼早就形成合围之势,冉闵的队伍被连环马军分割成若干小方阵,四周还有步军和骑兵的合围,魏军已是瓮中之鳖、插翅难飞。这时冉闵感到了深深地恐惧,慕容恪常胜将军之名果真不是浪得虚名!但是冉闵也非池中物,奋千钧之力、逞不世之勇,竟然单人独骑冲出了连环马阵的包围圈,当然这其中也多亏了胯下朱龙马和身边忠心耿耿的亲随。慕容恪远远望见有一骑“血人”在乱军中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一路往南绝尘而去,不用多想,必是冉闵无疑。于是立刻调动轻骑火速追击,绝对不能放虎归山!
冉闵胯下的朱龙马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冉闵数年来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皆仰仗朱龙马的脚力,然而这一次,朱龙马在连环马阵前消耗了过多的气力,疾驰二十多里后轰然倒毙。于是不可一世、勇猛无双的天王冉闵被燕国追兵所擒,成了慕容恪的俘虏。慕容恪二话没说,命人将冉闵押送至燕王慕容儁处,慕容儁看着眼前曾经不可一世的天王冉闵,破口大骂:“贼奴才你怎么敢称帝?”冉闵倒也是条汉子,仍然不卑不亢:“你们这些人面兽心、狼子野心的人都敢称王称帝,我堂堂汉人英雄为何不能称帝?”慕容儁大怒,命人鞭打冉闵三百鞭子,然后押送至龙城在祖父慕容廆和父亲慕容皝墓前祭告,然后斩首。冉闵刚死,北方就闹蝗灾和旱灾,慕容儁觉得多半可能是冉闵在作祟,于是又把冉闵祭祀了一番,还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
一代天王冉闵南征北战、杀伐无数,最终倒在了慕容家手里。冉闵一生功过难分、是非难评,自有史家后人评论。但是从冉闵之死也能反映很多问题:
1、激烈的民族矛盾:冉闵和石赵政权在冀州掀起腥风血雨,当时羌族姚氏、羯族石氏、鲜卑慕容氏由于忌惮冉闵而合作灭魏,几家少数民族政权竟然转而合作攻打由汉人建立的冉魏政权,这也充分暴露了当时汉族和非汉族之间的激烈的民族矛盾,而当时晋朝衣冠南渡,冉闵作为北中国唯一的汉族政权,既受到了几家少数民族政权的合力绞杀,又得到了北方汉人的同情、声援乃至支持。
2、晋朝隔岸观火:就在冉闵为了捍卫汉人衣冠而与三家少数民族政权殊死搏斗时,自诩为汉族正朔的晋朝却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大有一副坐山观虎斗的阵势。既没有国际声援,又没有道义扶助,可能晋朝是被五胡乱华吓怕了,西晋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惨痛阴影一直挥之不去,不愿再招惹胡人这些尚未开化的少数民族,但是由此一来,冉闵捍卫汉族大旗的孤军奋战便更显悲壮,也更突出了晋朝的短视和怯懦。
3、燕国收买人心:在灭亡魏国、擒杀冉闵的过程乃至十余年后,燕国是最大的受益者,借用石赵石琨、石袛、石鉴和冉闵的内斗,再加上羌族姚氏的助阵,鲜卑慕容氏成功除去了冉闵这颗阻挠燕国南下进取中原的钉子,冉闵一死,燕国尽得黄河两岸之利,其势足以与东晋朝廷分庭抗礼而不怵。而在冉闵死后,慕容儁假惺惺地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还大兴祭祀之礼,不可能仅仅因为当时北方旱灾蝗灾盛行的迷信,更是因为慕容儁看到了北方汉人对冉闵孤军奋战、奉汉正朔的同情和怜悯,为了收买人心、笼络汉人,慕容儁聪明地实现了身份的转换,由屠戮冉闵的刽子手转换为继承冉闵未既大业的继承人,名正而言顺,气正而理直。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63年汉族人口多,不要怕灭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