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抱琵琶典故尤遮面的典故出自哪里

共1025,分103页显示& &1
典故不知有汉 不知秦 不识东西晋  问秦人 如今不是秦 嫌秦 寻源 山中秦晋 晋客入洞 桃散武陵霞   桃源土 桃源境 桃源士   桃源鸡犬  桃花流水  桃花白云 桃花迷洞口 桃花闭洞门 武陵 武陵事 武陵人  武陵春 武陵桃花 武陵水 武陵洞   武陵趣 武陵路 洞中人 洞犬谢秦人 流水桃源 源桃 源水无路  秦世客 秦人南避 秦人洞天 秦人溪 秦人迹 秦人路 秦人鸡犬   秦渔 秦汉迷 闻犬洞  迷武陵  逃秦人 避世桃源  避秦人 避秦村 避秦溪 避秦路 隐桃花相关人物陶潜
参考典故阮郎
卷六〈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荅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閒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刘歆即遣人随之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源:后用以指隐居处或仙境。唐杜甫《不寐》:“多垒满山谷,桃源何处求?”
浮世度千载,桃源方一春。
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不言沁园好,独隐武陵花。
鸡犬疑沾药,耕桑似避秦。
僻居谋道不谋身,避病桃源不避秦。
今看水入洞中去,却是桃花源里人。
楼台争耸汉,鸡犬亦嫌秦。
兰渚催新幄,桃源识故蹊。
徘徊未能去,畏共桃源隔。
何劳问秦汉,更入武陵溪。
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重见太平身已老,桃源久住不能归。
深藏武陵客,时过洞庭人。
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
初迷武陵路,复出孟尝门。
千载桃花春,秦人深不见。
柏树荣新垄,桃源忆故蹊。
露冕新承明主恩,山城别是武陵源。
殷勤嘱归客,莫话桃源人。
他日山中逢胜事,桃源洞里几人家。
寂寂孤莺啼杏园,寥寥一犬吠桃源。
桃源君莫爱,且作汉朝臣。
春来武陵道,几树落仙家。
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
将取一壶闲日月,长歌深入武陵溪。
可是武陵溪,春芳著路迷。
雨台谁属楚,花洞不知秦。
只此无心便无事,避人何必武陵源。
何用深求避秦客,吾家便是武陵源。
依稀小有洞,邂逅武陵源。
尽日更无乡井念,此时何必见秦人。
杜陵犹识汉,桃源不辨秦。
桃源若远近,渔子棹轻舟。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
相逢武陵客,独送豫章行。
归客莫相待,寻源殊未还。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
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
不逢秦世乱,未觉武陵深。
疑入武陵源,如逢汉阴老。
待我休官了婚嫁,桃源洞里觅仙兄。
方同沃洲去,不似武陵迷。
长揖桃源士,举世同企羡。
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何事桃源路忽迷,惟留云雨怨空闺。
悔学秦人南避地,武陵原上又徵师。
莫遣桃花迷客路,千山万水访君难。
桃源宁异此,犹恐世人闻。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霄汉九重辞凤阙,云山何处访桃源。
桃源寂寂烟霞闭,天路悠悠星汉斜。
为问桃源客,何人见乱时。
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
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
云水千重绕洞门,独归何处是桃源。
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
玉皇赐妾紫衣裳,教向桃源嫁阮郎。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地闲分鹿苑,景胜类桃源。
湘浦眠销日,桃源醉度春。
祈门官罢后,负笈向桃源。
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
洞天应不夜,源树秪如春。
仙路迷人应有术,桃源不必在深山。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
行尽绿潭潭转幽,疑是武陵春碧流。秦人鸡犬桃花里,将比通塘渠见羞。
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从兹一别武陵去,去后桃花春水深。
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
薜带何辞楚,桃源堪避秦。
见说桃源洞,如今犹避秦。
谁知武陵路,亦有汉家臣。
柳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
蒲泽逢胡雁,桃源见晋人。
武陵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
武陵洞里寻春客,已被桃花迷不归。
谁昔探花源,考槃西岳阳。
金谷园无主,桃源路不通。
锦洞桃花远,青山竹叶深。
曾入桃溪路,仙源信少双。
此花不逐溪流出,晋客无因入洞来。
多垒满山谷,桃源无处求。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悲秋宋玉宅,失路武陵源。
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庞公隐时尽室去,武陵春树他人迷。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传语桃源客,人今出处同。
茅屋还堪赋,桃源自可寻。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花宿。
春草封归恨,源花费独寻。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步入桃源里,晴花更满枝。
桃源在在阻风尘,世事悠悠又遇春。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一见桃花发,能令秦汉迷。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匣里有琴樽有酒,人间便是武陵溪。
自言避喧非避秦,薜衣耕凿帝尧人。
漾舟人不见,卧入武陵花。
源桃不余欺,先发秦人家。
欲识桃花最多处,前程问取武陵儿。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
欲访桃源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桃源勿遽返,再访恐君迷。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不知今有汉,唯言昔避秦。
更说桃源更深处,异花长占四时天。
草遍颍阳山,花开武陵水。
花源君若许,虽远亦相寻。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应向秦时武陵路,花间寂历一人行。
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
桃源迷处所,桂树可淹留。
宁知武陵趣,宛在市朝间。
如今非是秦时世,更隐桃花亦笑人。
一似桃源隐,将令过客迷。
向此隐来经几载,如今已是汉家朝。
武陵缘源不可到,河阳带县讵堪誇。
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
疏属便同巫峡路,洛川真是武陵溪。
迹似桃源客,身撄竹使符。
地非樵者路,武陵又何逢。
青野雾销凝晋洞,碧山烟散避秦溪。已是大仙怜后进,不应来向武陵迷。
方驰桂林誉,未暇桃源美。
常恐便随巫峡散,何因重有武陵期。
闻说花源堪避秦,幽寻数月不逢人。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
何妨将我去,一看武陵春。
带月时闻山鸟语,郡城知近武陵溪。
无云秦汉隔,别访武陵花。
谁谓桃源里,天书问考槃。
居人散山水,即景真桃源。
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
宛谓武陵洞,潜鹰造化移。
桃源应渐好,仙客许相寻。
秦人入云去,知向桃源里。
忽忆武陵事,别家疑数秋。
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陵通。
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复几春。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幸入桃源因去世,方期丹诀一延年。
何必武陵源上去,涧边好过落花中。
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
终期王母摘,不羡武陵深。
桃源洞口来否,绛节霓旌久留。
棹寻闻犬洞,槎入饮牛津。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秦客何年驻,仙源此地深。
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桂水遥相忆,花源暗有期。
闻君招隐地,髣髴武陵春。
缉芰知还楚,披榛似避秦。
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
自堪成独往,何必武陵源。
典故来云去雨 入梦人 化朝云 问云楚女 梦峡云归 梦瑶姬 梦神女 梦落巫山 梦襄王 梦识阳台   梦高唐 孟阳台 寄朝云 峡雨  峡云巫雨  巫娥含雨  巫山女 巫山暮 巫山枕  巫山雨 巫山云  巫岭荆台   巫峡梦 巫峡云 巫岭  巫阳归梦 巫阳云气 巫阳云雨仙 巫雨  巫云蜀雨 怯雨羞云 爱雨怜云 拂楚王  断云残雨 断云零雨 晚云朝雨  暮洒朝行 暮为行雨   朝暮雨 朝暮云雨 朝朝暮暮   楚台云  楚天朝雨 楚山云雨 楚峰云 楚峡云归 楚水梦 楚王神女 楚王惊梦 楚环巫峡  楚台魂 楚襄恨 楚襄游梦 楚襄王   楚云巫雨 殢襄王 淡云轻雨 汉上行云 浓云骤雨 为雨 为云女 为云为雨 无梦到阳台 瑶姬梦  神人入梦  神女梦 神女赋 神女雨 神女云 腻雨娇云 兴寻巫峡 荆台暮雨 荆王梦 荆王暮雨 荆王神女  荒淫归楚襄  荐梦无云雨 蜀山梦 蜀烟峡雨  行雨行云  行云带雨 行云行雨 襄王  襄王意 襄王春梦 襄王云雨 赋行云 郢梦 除却巫山 阳台一片云  阳台暮雨 阳台楚云 阳台神 阳台神女 阳台行雨 阳台雨 阳台云 阳台云雨   阳云台 雨梦  雨暗阳台 雨暮云朝 雨期云约 雨歇巫娥   雨酡云醉    云容雨态  云散高唐 云朝暮雨 云归楚峡 云藏巫峡  云雨梦 云雨巫山 云雨阳台 云飘雨送  灵雨灵云 香云入梦  高唐十二峰  高唐神女 高唐赋 高唐雨 高唐云 高阳人 高阳客 高阳暮雨 丽赋朝云 彩云下巫峰 彩云梦断相关人物宋玉 楚襄王
卷十九〈赋癸·情·高唐赋〉~875~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出,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兮若松榯。其少进也,?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处所。」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卷十九〈赋癸·情·神女赋并序〉~886~
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王异之,明日以白玉。
朝云暮雨:咏男女之情。唐李白《寄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
东南正云雨,不得见阳台。
何山无朝云,彼云亦悠扬;何山无暮雨,彼雨亦苍茫。
流苏帐里人,犹在阳台畔。
鄙哉楚襄王,独好阳云台。
神来云雨合,神去蕙兰香。
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万事捐宫馆,空山云雨期。
苍山云雨逐明神,唯有香名万岁春。
闻道瞿塘滪堆,青山流水近阳台。知君此去无还日,妾亦随波不复回。
倾国倾城汉武帝,为云为雨楚襄王。古来容光人所羡,况复今日遥相见。
云归巫峡音容断,路隔星河去住难。
婵娟似恨襄王梦,猿叫断岩秋藓稀。
相逢相笑尽如梦,为雨为云今不知。
料得襄王惆怅极,更无云雨到阳台。
不知巫峡雨,何事海西边。
此中一见乱人目,只疑行到云阳台。
蒹葭新有雁,云雨不离猿。
云白当山雨,风清满峡波。
襄王席上一神仙,眼色相当语不传。
三峡却为行雨客,九天曾是散花人。
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
妾家巫山隔汉川,君度南庭向胡苑。
家本巫山阳,归去路何长。
风柳摇摇无定枝,阳台云雨梦中归。
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
今夜神仙女,应来感梦情。
雪深迷郢路,云暗失阳台。
朝云暮雨成古墟,萧萧野竹风吹亚。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
裴回行作雨,婉娈逐荆王。
一散阳台雨,方随越鸟巢。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细看只似阳台女,醉着莫许归巫山。
巫山唱罢行云过,犹自微尘舞画梁。
醉中求习氏,梦里忆襄王。
神魂倘遇巫娥伴,犹逐朝云暮雨归。
云雨兮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白头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
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
不妨高唐云,却藉宋玉说。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
何事桃源路忽迷,惟留云雨怨空闺。
裁分楚女朝云片,剪破姮娥夜月光。
殷勤好取襄王意,莫向阳台梦使君。
妾身愿作巫山云,飞入仙郎梦魂里。
旧栈歌难度,朝云湿未开。
才会雨云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
巫山千丈高,亦恐梦相失。
非复阳台下,空将惑楚君。
宋玉谩誇云雨会,谢连宁许梦魂通。
众中赏我赋高唐,回看屈宋由年辈。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桂岑含芳远,莲塘属意疏。瑶姬与神女,长短空何如。
岂知为雨为云处,只有高唐十二峰。
可怜应是阳台女,对坐鹭鸶娇不语。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
灵童出海见,神女向台回。
不因烟雨夕,何处梦阳台。
少年才子心相许,夜夜高堂梦云雨。
十二山晴花尽开,楚宫双阙对阳台。
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今宋玉知。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
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
远忆巫山阳,花明渌江暖。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可惜凌波步罗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时。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虚传一片雨,枉作阳台神。纵为梦里相随去,不是襄王倾国人。
非时妒桃李,自是舞阳台。
巫峡通湘浦,迢迢隔云雨。
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
寂寞高堂别楚君,玉人天上逐行云。
自从一别襄王梦,云雨空飞巫峡长。
我思何所在,乃在阳台侧。
为报湘川神女道,莫教云雨湿旌旗。
所思云雨外,何处寄馨香。
曾留宋玉旧衣裳,惹得巫山梦里香。
云雨无情难管领,任他别嫁楚襄王。
巫云多感梦,桂楫早回旋。
东吴有赋客,愿识阳台仙。
莫令巫山下,幽梦惹云雨。
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瑶姬不可见,行雨在高丘。
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蜀烟飞重锦,峡雨溅轻容。
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行云沾翠辇,今日似襄王。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艳质已随云雨散,凤楼空锁月明天。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凝魂空荐梦,低耳悔听琴。
戈槛营中夜未央,雨沾云惹侍襄王。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巫峡长云雨,秦城近斗杓。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白狗黄牛峡,朝云暮雨祠。
襄王薄行迹,莫学冷如丁。
荆扬春冬异风土,巫峡日夜多云雨。
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他日辞神女,伤春怯杜鹃。
冥冥翠龙驾,多自巫山台。
干戈盛阴气,未必自阳台。
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
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
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独有荆王殿,时时暮雨过。
妾家巫峡阳,罗幌寝兰堂。纵便朦胧觉,魂犹逐楚王。
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暮雨朝云几日归,如丝如雾湿人衣。
行雨若迷归处路,近南惟见祝融峰。
晓随云雨归何处,还是襄王梦觉愁。
阳台巫山上,风雨忽清旷。朝云与游龙,变化千万状。
芳草落花明月榭,朝云暮雨锦城春。
他日相思梦巫峡,莫教云雨晦阳台。
洛川昔云遇,高唐今尚违。
仙梦香魂不久留,满川云雨满宫愁。
使君滩上草,神女馆前云。
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
若向阳台荐枕,何啻得胜朝云。
谁入巫山梦,唯应洛水神。
阳台千万里,何处作朝云。
朝朝作行云,襄王迷处所。
高唐几百里,树色接阳台。
梦寐睹神女,金沙鸣佩环。
好笑襄王大迂阔,曾卧巫云见神女。银锁金簧不得听,空劳翠辇冲泥雨。
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
何事不归巫峡去,故来人世断人肠。
神女云迎马,荆门雨湿衣。
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
巫山洛浦本无情,总为佳人便得名。今日雕阴有神艳,后来公子莫相轻。
自隐新从梦里来,岭云微步下阳台。
疏属便同巫峡路,洛川真是武陵溪。
神女初离碧玉阶,彤云犹拥牡丹鞋。
处士不生巫峡梦,虚劳神女下阳台。
行雨有时度,溪流何日穷。
欲令从此行霖雨,先赐巫山一片云。
思惟不是梦,此会胜高唐。
昨夜巫山中,失却阳台女。朝来香阁里,独伴楚王语。
也知暮雨生巫峡,争奈朝云属楚王。
荒淫却入阳台梦,惑乱怀襄父子心。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精灵应自在,云雨不相关。
神女暂来云易散,仙娥初去月难留。
同来不得同归去,永负朝云暮雨情。
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阳台近镜台。
疑岭春应遍,阳台雨欲收。
云雨有归时,鸡犬无还日。
巫山巫峡高何已,行雨行云一时起。一时起,三春暮,若言来,且就阳台路。
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
江山追宋玉,云雨忆荆王。
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
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
无心伴行雨,何必梦荆王。
云行疑带雨,星步欲凌风。
楚王宫去阳台近,莫倚风流滞少年。
朝云暮雨会合,罗袜绣被逢迎。
云凝巫峡梦,帘闭景阳妆。
春风淡荡无心后,见说襄王梦亦稀。
明朝若相忆,云雨出巫山。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风流化为雨,日暮下巫阳。
青春楚女妒云老,白日神人入梦稀。
典故 乘凤仙人   乘鸾姿 乘龙人 乘龙骑女 乘龙骑凤 仙人楼 仙人凤  仙鸾彩凤  吹箫仙子 吹箫伴 吹箫伴侣 吹箫侣 吹箫女 吹凤箫  嬴女吹箫 学凤 学凤鸣 帝子乘鸾  弄玉吹箫 弄玉箫 弄玉萧史 弄碧箫 彩箫凤侣 控双鸾 教箫楼 楼上吹箫人 楼中威风 瀛女弄箫   秦台 秦台箫 秦台凤去  秦女箫 秦女鸾      秦楼吹箫 秦楼夜约 秦楼客 秦楼萧史伴 秦楼风 秦楼凤吹 秦玉   秦台  秦鸾  箫史凤 箫奏秦台 箫女 箫奏秦台 箫声去 箫声飞去 箫凤 肠断秦台 台上吹箫 台空凤不来  萧史伴 萧氏夫妇 萧玉和鸣 萧台 萧郎赤凤 赢台女 赢女 赢女乘鸾 赢女吹箫 赢台共吹 跨凤吹箫 逐凤凰 随凤史 骑丹凤 骑凤凰 骑鸾女  骖鸾仙子  凤不回 凤不返   凤凰楼 凤凰声断  凤去台空 凤去遗箫     凤楼吹箫   凤翻箫曲 凤翻萧曲  鸾凤匹相关人物弄玉 秦穆公 萧史
《列仙传》卷上《萧史》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数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归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偕随凤凰飞去。故秦人留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卷二十八晋·鲍明远(照)《升天行》
「凤台无还驾,箫管有遗声。」唐·李善注引《列仙传》曰:「箫史者,秦缪公时人也,善吹箫。缪公有女号弄玉,好之,公遂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十年,吹似凤声,凤皇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皇飞去。故秦氏作凤女词,有箫声。」
卷四〈神仙四·萧史〉~25~
萧史不知得道年代,貌如二十许人,善吹箫作鸾凤之响,而琼姿炜烁,风神超迈,真天人也。混迹于世,时莫能知之。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弄玉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数年,吹箫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饮不食,不下数年,一旦,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升天而去。秦为作凤女祠,时闻箫声。
《箫史曲》
弄玉秦家女。箫史仙处童。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密笑开还歛。浮声咽更通。相期红粉色。飞向紫烟中。(据《乐府诗集》卷五十一引)
乘鸾:喻求得佳偶,或谓女子升仙。唐李群玉《玉真观》:“高情帝王慕乘驾,绀发初簪玉叶冠。”唐赵嘏《代人赠别》:“会须携手乘鸾去,萧史楼台在王京。”凤箫:泛指箫,或喻箫声优美。宋苏轼《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鱼钥未收清夜永,凤箫犹在翠微间。”弄玉:喻指美女或仙女。宋苏轼《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顿娥驾老蜡。”丹凤城:京城的别称。相传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为丹凤城。其后乃泛指京城曰丹凤城。
弄玉有夫皆得道,刘纲兼室尽登仙。
中有学仙侣,吹箫弄山月。
若非载笔登麟阁,定是吹箫伴凤台。
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
深居凤城曲,日预龙华会。
遗殿空长闭,乘鸾自不回。
上上开鹑野,师师出凤城。
镜掩鸾空在,霞消凤不回。
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皇。
旁沾画眉府,斜入教箫楼。
粉貌早闻残洛市,箫声犹自傍秦宫。
若遇仙丹偕羽化,便随萧史亦何伤。
吹罢玉箫春似海,一双彩凤忽飞来。
人间有此郡,况在凤城边。
心在林泉身在城,凤凰楼下得閒名。
寂寞空馀歌舞地,玉箫声绝凤归天。
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马向铺钱埒,箫闻弄玉台。
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昔来唯有秦王女,独自吹箫乘白云。
凤皇城头日欲斜,门前高树鸣春鸦。
爵位题龙旐,威仪出凤城。
花源药屿凤城西,翠幕纱窗莺乱啼。
学凤年犹小,乘龙日尚赊。
凤凰楼上伴吹箫,鹦鹉杯中醉留客。
回首吹箫天上伴,上阳花落共谁言。
昔岁曾为萧史伴,今朝应作宋家邻。
不似秦楼上,吹箫空学仙。
牵牛南渡象昭回,学凤楼成帝女来。
贵游鳣序集,仙女凤楼期。
制跸乘骊阜,回舆指凤京。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会与秦楼凤,俱听汉苑莺。
凤城景色已含韶,人日风光倍觉饶。
独下仙人凤,群惊御史乌。
龙舟下瞰鲛人室,羽节高临凤女台。
鸾辂已辞乌鹊渚,箫声犹绕凤皇台。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
笛怨绿珠去,箫随弄玉来。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
朝游茂陵道,夜宿凤凰城。
舞曲依鸾殿,箫声下凤楼。
以欢秦娥意,复得王母心。
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
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
嬴女去秦宫,琼笙飞碧空。
丽质仙姿烟逐风,凤皇声断吹台空。
飘如出尘笼,想望吹箫客。
一自箫声飞去后,洞宫深掩碧瑶坛。
高情帝女慕乘鸾,绀发初簪玉叶冠。
嬴女停吹降浦箫,嫦娥净掩空波瑟。
昔时秦王女,羽化年代久,日暮松风来,箫声生左右。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织女桥边乌鹊起,仙人楼上凤皇飞。
重上凤楼追故事,几多愁思向青春。
艳质已随云雨散,凤楼空锁月明天。
卧归渔浦月连海,行望凤城花隔云。
斧钺旧威龙塞北,池台新赐凤城西。
翠屏山对凤城开,碧落摇光霁后来。
蛟龙缠倚剑,鸾凤夹吹箫。
萧史幽栖地,林间蹋凤毛。
由来貔虎士,不满凤皇城。
彩云萧史驻,文字鲁恭留。
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
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重对秦箫发,俱过阮宅来。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黄鸟远啼鳷鹊观,春风流出凤皇城。
瑶华琼蕊种何年,萧史秦嬴向紫烟。
瑞光麟阁上,喜气凤城端。
南山同圣寿,长对凤皇城。
凤城初日照红楼,禁寺公卿识惠休。
瑶草秋残仙圃在,彩云天远凤楼空。
凤城春报曲江头,上客年年是胜游。
嬴女乘鸾已上天,仁祠空在鼎湖边。
楼上吹箫罢,闺中刺绣阑。
凤楼人已去,鸾镜月空悬。
秦楼晓月残,卤簿列材官。
婉彼嬴氏女,吹箫偶萧史。
曲沼天波接,层台凤舞馀。
秦楼今寂寞,真界竟何如。
紫汉秦楼敞,黄山鲁馆开。
云披丹凤阙,日下黑龙川。
若为萧史通家客,情愿扛壶入醉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清晨朝凤京,静夜思鸿宝。
濯龙门外主家亲,鸣凤楼中天上人。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春仗过鲸沼,云旗出凤城。
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
到君仙洞不相见,谓已吹箫乘早霞。
金屋琼台萧史家,暮春三月渭州花。
山朝豫章馆,树转凤凰城。
闻诗鸾渚客,献赋凤楼人。
帝子吹箫双得仙,五云飘飖飞上天。
凤城春欲晚,郎吏忆同游。
岂独座中堪仰望,孤高应到凤凰城。
閒寻香陌凤城东,时暂开襟向远风。
依稀有似红儿貌,方得吹箫引上天。
缑岭独能徵妙曲,嬴台相共吹清音。
鹊飞应织素,凤起独吹箫。
凤去空遗箫管音,星翻寥落银河水。
行望凤京旋凯捷,重来麟阁画丹青。
弄玉已归萧史去,碧楼红树倚斜阳。
弄玉已归萧史去,碧楼红树倚斜阳。
林间花杂平阳舞,谷里莺和弄玉箫。
公门袭汉环,主第称秦玉。
不及随萧史,高飞向紫烟。
笳声出虏塞,箫曲背秦楼。
丹凤城头噪晚鸦,行人马首夕阳斜。
彩凤翻箫曲,祥鳣入馆名。
还追大隐迹,寄此凤城阴。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粉面仙郎选圣朝,偶逢秦女学吹箫。
共寻萧史江亭去,一望终南紫阁峰。
莫道人生难际会,秦楼鸾凤有神仙。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兰若初开凤城里,不出嚣尘见远公。
弄玉吹箫后,湘灵鼓瑟时。
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皇台。
五月清凉萧史家,瑶池分水种菱花。
吹箫不是神仙曲,争引秦娥下凤台。
典故 唱高 唱高和寡    巴歌  巴音 曲高     郢律   郢篇     难和曲  雪满琴
卷四十五战国策·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唐。李周翰注:「《下里》《巴人》,下曲名也;《阳春》《白雪》,高曲名也。」
巴人:指较俗的作品,或指民歌。唐权德舆《奉和于司空二十五丈新卜城南郊居接司徒公别墅即事书情奉献兼呈李裴相公》:“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巴歌:指通俗化的作品。唐孟浩然《同曹三御史行泛湖归越》:“秋人诗人意,巴歌和者稀。”曲高:喻指作品或言论因格调高雅而难于被人赏识。唐张说《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郢歌:指高雅的作品。唐张九龄《和姚令公从幸温汤喜雪》;“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郢曲思朋执,轻纱画胜游。
白头老尹三川上,双和阳春喜复惊。
始信郢中人,乃能歌白雪。
春女颜如玉,怨歌阳春曲。
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白雪和难成,沧波意空托。
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
巴曲谁堪听,秦台自有情。
皇恩自抱丹心报,清颂谁将白雪酬。
更许穷荒谷,追歌白雪前。
醉来拔剑歌,字字皆阳春。
秋入诗人意,巴歌和者稀。
歌疑郢中客,态比洛川神。
谬承巴里和,非敢应同声。
坐听白雪唱,翻入棹歌中。
江山增润色,词赋动阳春。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
大有好笑事,略陈三五个。巴歌唱者多,白雪无人和。
闻道仙郎歌白雪,由来此曲和人稀。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还闻吉甫颂,不共郢歌俦。
渔为江上曲,雪作郢中词。
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更许下才听白雪,一枝今过郤诜荣。
几年白雪无人唱,今日唯君上雪楼。
谢守来吟才更逸,郢词先至彩毫端。
遍请玉容歌白雪,高烧红蜡照朱衣。
三展蜀笺皆郢曲,我心珍重甚琼瑶。
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调高非郢雪,思静碍箕瓢。
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郢雪时飘扬。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联辞虽许谢,和曲本惭巴。
寡和真徒尔,殷忧动即来。
隐忍阳城笑,喧传郢市歌。
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
应知郢上曲,高唱出东堂。
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郢客吟白雪,遗向飞青天。徒劳歌此曲,举世为谁传。
长吟白雪望星河,双垂两足扬素波。
燕歌落胡雁,郢曲回阳春。
巫山赋采云,郢路歌白雪。
寄君郢中歌,曲罢心断绝。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采莲。
登崖独立望九州,阳春欲奏谁相和。
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
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盈手入怀皆不见,阳春曲丽转难酬。
唱高人不和,此去泪难收。
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庶期白雪调,一奏惊凡聋。
掷笔落郢曲,巴人不能酬。
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彩毫飞白云,不减郢中篇。
送君扬楫去,愁绝郢城篇。
莫道声容远,长歌白雪词。
清论畅玄言,雅琴飞白雪。
唱高知和寡,小子斐然狂。
因酬郢中律,霜鬓数茎新。
搜奇缀韵和阳春,文章不是人间语。
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圣道逍遥更何事,愿将巴曲赞康哉。
懦夫仰高节,下里继阳春。
襄城非牧竖,楚国有巴人。
花间一曲奏阳春,应为芬芳比君子。
千年郢曲后,复此闻阳春。
巴人宁敢和,空此愧游藩。
阳春那敢和,空此咏康哉。
雄词封禅草,丽句阳春曲。
莫言白雪少人听,高调都难称俗情。
白雪调歌响,清风乐舞雩。
欲和关山意,巴歌调更哀。
长跪读书心暂缓,短章投我曲何高。
华筵重处宗盟地,白雪飞时郢曲春。
遥仰高峰看白雪,多惭属和意屏营。
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身当青山秀,文体多郢声。
新声殊激楚,丽句同歌郢。
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
草奏风生笔,筵开雪满琴。
忽报阳春曲,纵横恨不如。
疏讲青龙归禁苑,歌抄白雪乞梨园。
近日篇章欺白雪,早年词赋得黄金。
闲吟寡和曲,庭叶渐纷纷。
今日谢庭飞白雪,巴歌不复旧阳春。
姑峰映仙质,郢路杂歌尘。
布令滕王阁,裁诗郢客楼。
郢歌莫问青山吏,鱼在深池鸟在笼。
还似郢中歌一曲,夜来春雪照西楼。
遥思郢中曲,句句出冰壶。
曲高惭和者,惆怅闭寒城。
定笑巴歌拙,还参丽曲馀。
蓬莱紫气温如玉,唯予知尔阳春曲。
蓬山才子怜幽性,白云阳春动新咏。
初见歌阳春,韶光变枯木。
谁知绝唱后,更有难和曲。
齐唱阳春曲,唯君金玉声。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铮鏦闻郢唱,次第发巴音。
白雪篇篇丽,清酤盏盏深。
雅曲终难和,徒自奏巴人。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一歌阳春后,三叹终自愧。
白发知苦心,阳春见佳境。
多君有知己,一和郢中吟。
白雪正如此,青云无自疑。
兴中皆白雪,身外即丹青。
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阳春和已寡,扣寂竟徒然。
唯有阳春曲,永播清玉德。
独唱郢中雪,还游天际霞。
一轴郢人歌处雪,两重朱氏著来衣。
阳春唱后应无曲,明月圆来别是珠。
药中求见黄芽易,诗里思闻白雪难。
郢唱转高谁敢和,巴歌相顾自销声。
愧把黄梅偈,曾酬白雪才。
典故     员峤波翻    海上三山 海上山 海中山 瀛岛        蓬莱仙岛 蓬莱仙馆 蓬莱宫殿 蓬莱岛 蓬莱银阙 入海求
卷二十八〈封禅书〉~369~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卷一《高辛》
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
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愁想蓬瀛归去路,难窥旧苑碧桃春。
蓬莱径是曾到来,方丈岂唯方一丈。
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
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瀛。
他年免似骊山鬼,信有蓬莱不可寻。
道帔轻裾三岛云,绿髯长占镜中春。
三山来往寻常事,不省曾惊市井人。
满庭芳草坐成恨,迢遰蓬莱入梦频。
华表鹤声天外迥,蓬莱仙界海门通。
三山仙路寄遥情,刷羽扬翘欲上征。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三山不见海沈沈,岂有仙踪更可寻。
如今三山上,名字在真籍。
一院春草长,三山归路迷。
两曜无停驭,蓬壶应有墓。
海上应无三岛路,人间惟有一声歌。
万里云无侣,三山鹤不笼。
却赖风波阻三岛,老臣犹得恋明时。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曾闻劫火到蓬壶,缩尽鳌头海亦枯。
石自蓬山得,泉经太液来。
安得蓬丘侣,提携采瑶英。
玉洞秋有花,蓬山夜无鬼。
今日与君无吝惜,功成只此是蓬瀛。
云鬓双明骨更轻,自言寻鹤到蓬瀛。
万里宁辞远,三山讵忆归。
欲识蓬莱今便是,更于何处学忘机。
故人吏为隐,怀此若蓬瀛。
兼秩恩归第一流,时寻仙路向瀛洲。
先生自说瀛洲路,多在青松白石间。
何须问方士,此处即瀛洲。
海鲸始生尾,试摆蓬壶涡。
一直亦有巧,不肯至蓬莱。
蓬莱浮荡漾,非道相从难。
但看北邙山,个是蓬莱岛。
大君当御宇,何必去蓬瀛。
从此枕中唯有梦,梦魂何处访三山。
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赖识丹元君,时来语蓬岛。
不知流水潜催老,未悟三山也是尘。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三岛路遥身汨没,九天风急羽差池。
海上呼三岛,斋中戏五禽。
三山诚迥视,九州扬一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鸾凤戏三岛,神仙居十洲。
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碧落宽。
飞来碧海畔,遂与三山隔。
从此几迁为计相,蓬莱三刻奏东巡。
金乌欲上海如血,翠色一点蓬莱光。安期先生不可见,蓬莱目极沧海长。
未必蓬莱有仙药,能向鼎中云漠漠。
将作乘槎去不还,便寻云海住三山。
蓬莱有梯不可蹑,向海回头泪盈睫。
不知今夜越台上,望见瀛洲方丈无。
宵分凭槛望,应合见蓬莱。
清海蓬壶远,秋风碧落深。
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送云归蓬壶,望鹤灭秋碧。
江上青莲宫,人间蓬莱岛。
蓬莱道士飞霞履,清远仙人寄好诗。
待看春榜来江外,名占蓬莱第几仙。
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
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
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
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蓬莱如可到,衰白问群仙。
诗尽人间兴,兼须入海求。
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
九华山叟惊凡骨,同到蓬莱岂偶然。
未归蓬岛上,犹隐国门前。
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蓬莱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
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瀛。
为说蓬瀛路,云涛几处连。
三山载群仙,峨峨咸浪中。
不与蓬瀛异,迢迢远玉除。
曾在蓬壶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芳草迷三岛,澄波似五湖。
鸡鸣犬吠三山近,草静云和一径斜。
阆苑云深孤鹤迥,蓬莱天近一身遥。
超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
遥信蓬莱宫,不死世世有。
若许随师去尘网,愿陪鸾鹤向三山。
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
背云视层崖,别是登蓬壶。
风高一叶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千山垒土望三山,云鹤无踪羽卫还。
翅弱未知三岛路,舌顽虚掉五侯门。
归飞未得东风力,魂断三山九万程。
岁晏访蓬瀛,真游非外奖。
蓬瀛乍接神仙侣,江海回思耕钓人。
簪星曳月下蓬壶,曾见东皋种白榆。
已住城中寺,难归海上山。
闻有三山未知处,茂陵松柏满西风。
三山未有偷桃计,四海初传问菊名。
三山岁岁有人去,唯恐海风生白波。
无话瀛洲路,多年别少君。
旷如临渤澥,窅疑造瀛洲。
遥知到郡沧波晏,三岛离离一望中。
窗户动摇三岛树,琴尊安稳五湖船。
六宫攀不住,三岛去相招。
妙主蓬壶籍,忠为社稷臣。
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长。
长吟想风驭,恍若升蓬瀛。
何必三山待鸾鹤,年年此地是瀛洲。
莹澈通三岛,岩梧积万层。
三岛路岐空有月,十洲花木不知霜。
自吟自泣无人会,肠断蓬山第一流。
人归三岛路,日过八花砖。
合充凤食留三岛,谁许莺偷过五湖。
渺瀰三岛浪,平远一楼春。
使君下马爱瀛洲,简贵将求物外游。
因将岁月离三岛,闲贮风烟在一壶。
越岭寒轻物象殊,海城台阁似蓬壶。
为问蓬莱近消息,海波平静好东游。
一朵蓬莱在世间,梵王宫阙翠云间。
自从青鸟不堪使,更得蓬莱消息无。
典故  商山四老 商山皓 商山紫芝   商山芝  商岭四翁  商翁  商颜    四老人    歌紫芝 角绮园黄   紫芝侣       绮园浪出    赋紫芝  相关人物刘邦(汉高祖) 夏黄公 东园公 角里先生 绮里季
参考典故羽翼
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3056~
汉兴有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当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闻而召之,不至。其后吕后用留侯计,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安车迎而致之。四人既至,从太子见,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为重,遂用自安。语在留侯传。
卷五十五〈留侯世家〉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筴,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筴。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閒,虽臣等百馀人何益。」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按: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角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又孔安国秘记作「禄里」。此皆王劭据崔氏、周氏系谱及陶元亮四八目而为此说。
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或在汲。一曰东园公,二曰角里先生,三曰绮里季,四曰夏黄公,皆修道洁己,非义不动。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蓝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雒,隐地肺山,以待天下定。及秦败,汉高闻而征之,不至。深自匿终南山,不能屈己。
四老:称美年高德劭者。唐张说《赠崔公》:“我闻西汉日,四老南山幽。”
独忆紫芝叟,临风歌旧歌。
得道南山久,曾教四皓棋。
许随黄绮辈,閒唱紫芝歌。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旷哉远此忧,冥冥商山皓。
九霄路上辞朝客,四皓丛中作少年。
犹怜绮季深山里,唯有松风与石田。
商山有病客,言贺舒庞眉。
麦陇和风吹树枝,商山逸客出关时。
绮季衣冠称鬓面,吴公政事副词华。
身在行台为仆射,书来角里访先生。
再入龙楼称绮季,应缘狗监说相如。
四翁识势保安闲,须为生灵暂出山。
借问商山贤四皓,不知此后更何如。
鸿在冥冥已自由,紫芝峰下更高秋。
若遇秦时雪髯客,紫芝兼可备朝餐。
独向山中觅紫芝,山人勾引住多时。
在山怀绮季,临汉忆荀陈。
悠然紫芝曲,昼掩白云扉。
阮巷惭交绝,商岩愧迹疏。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
遗子后黄金,作歌先紫芝。
忆昔炎汉时,乃知绮季贤。静默不能仕,养老终南山。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至乐三灵会,深仁四皓归。
我闻西汉日,四老南山幽。
园绮生虽逢汉室,巢由死不谒尧阶。
商于避世堪同日,渭曲逢时必有年。
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
固难寻绮季,可得信张仪。
汉储何假终南客,角里先生在谷中。
闲谣紫芝曲,归梦赤松村。
味掩商山芝,英逾首阳蕨。
遥羡商山翁,闲歌紫芝秀。
昔日徵黄绮,余惭在凤池。
紫芝呈几曲,红藓閟千春。
绮皓岩中石,尝经伴隐沦。
徐生何代降坤维,曾伴园公采紫芝。
南山四皓不敢语,渭上钓人何足云。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荣乐一如此,商山老紫芝。
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眉如松雪齐四皓,调笑可以安储皇。
高风动商洛,绮皓无馨香。
高卧三十年,相看成四皓。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空闻紫芝歌,不见杏坛丈。
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
羽翼怀商老,文思忆帝尧。
商山议得失,蜀主脱嫌猜。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常怪商山老,兼存翊赞功。
柴门了无事,黄绮未称臣。
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澹来悲风。
閒思紫芝侣,归卧白云扃。
商山将避汉,晋室正藩周。
无谋静国东归去,羞过商山四老祠。
柱下留伯阳,储闱登四皓。
花深桥转水潺潺,角里先生自闭关。
媲人当绮皓,视秩即公卿。
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行当对侯归,肯访商山翁。
副君迎绮季,天子送严光。
人间老黄绮,地上散松乔。
黄绮更归何处去,洛阳城内有商山。
绮皓清风千古在,因君一为谢岩居。
舍弟未应丝作鬓,园公不用印随身。
由来四皓须神伏,大抵秦皇谩气强。
言是商山老,尘心莫问年。
应嗤紫芝客,远就白云居。
昔托游河乘,再备商山皓。
商岭采芝寻四老,紫阳收朮访三茅。
庙前亦有商山路,不学老翁歌紫芝。
更欲寻芝术,商山便寄家。
谏猎归来绮季歌,大茅峰影满秋波。
东归自是缘清兴,莫比商山咏紫芝。
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
二曰:劝君登商山,不用觅商山皓。
寻常藜杖九衢里,莫是商山一皓无。
招贤已得商山老,托乘还徵邺下才。
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怅望黄绮心,白云若在眼。
碧洞志忘归,紫芝行可搴。
如何丹灶术,能误紫芝焚。
林间客散孙弘阁,城上山宜绮季家。
紫芝每相引,黄绶不能绁。
欲骖白蜺去,且为紫芝留。
如何紫芝客,相忆白云深。
却思黄绶事,辜负紫芝心。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望苑长为客,商山遂不归。
谁能局迹依三辅,会就商山访四翁。
不如从四皓,丘中鸣一弦。
绮园难贮林栖意,班马须持笔削权。
陈琳笔砚甘前席,角里烟霞待共眠。
何能寻四皓,过尽见长安。
典故一枝丹桂 一枝仙桂 一枝桂 一枝荣 一枝高折     昆山一片  手中有桂  折桂高枝   昆山一片 昆山玉   东堂桂树  桂一枝   桂树   桂苑一枝 桂香     郗枝 郤堂桂 郤家兄弟 郤枝 郤诜 郤诜丹桂 郤诜枝 郤诜第 郤诜策 郤诜联臂 郤诜高第 相关人物郤诜
卷五十二〈郤诜列传〉~443~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母忧去职。诜母病,苦无车,及亡,不欲车载柩,家贫无以韨马,乃于所住堂北壁外假葬,开户,朝夕拜哭。养鸡种蒜,竭其方术。丧过三年,得马八匹,舆柩至冢,负土成坟。未毕,召为征东参军。徙尚书郎,转车骑从事中郎。吏部尚书崔洪荐诜为左丞。及在职,尝以事劾洪,洪怨诜,诜以公正距之,语在洪传。洪闻而惭服。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诜官,帝曰:「吾与之戏耳,不足怪也。」诜在任威严明断,甚得四方声誉。卒于官。子延登为州别驾。
东堂桂树:喻指科举及第。唐崔子向《上鲍大夫》:“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片玉:喻贤才。唐李咸用《悼范摅处士》:“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不耕南亩田,为爱东堂桂。
东堂桂欲空,犹有收萤光。
见诵甘泉赋,心期折桂归。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稍类冲天鹤,多随折桂人。
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如何万里来,青桂看人折。
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
圣代留昆玉,那令愧郤诜。
试向昆山投瓦砾,便容灵沼濯埃尘。
虽欣月桂居先折,更羡春兰最后荣。
登龙旧美无邪径,折桂新荣尽直枝。
多此欢情泛鹢舟,桂枝同折塞同游。
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
一枝犹挂东堂梦,千里空驰北巷心。
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
新登郤诜第,更著老莱衣。
名登郤诜第,身着老莱衣。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
桂枝家共折,鸡树代相传。
闻君折得东堂桂,折罢那能不暂归。
几出东堂谢不才,便甘閒望故山回。
不须化作山头石,待我堂前折桂枝。
折桂早闻推独步,分忧暂辍过重江。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高情不与俗人知,耻学诸生取桂枝。
郤诜可要真消息,只向春前便得知。
珍重郤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
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桂树一枝当白日,芸香三代继清风。
长乐遥听上苑钟,綵衣称庆桂香浓。
青桂本来无欠负,碧霄何处有因依。
桂树既能欺贱子,杏花争肯采闲人。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
所嗟芳桂晚,寂寞对汀洲。
霄汉春风棣萼开,桂枝攀尽贾家才。
未折月中枝,宁随宋都鹢。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礼闱曾擢桂,宪府既乘骢。
不得同晁错,吁嗟后郤诜。
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名高折桂方年少,心苦为文命未通。
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君是烟霄折桂身,圣朝方切用儒珍。
桂折因同树,莺迁各异年。
共许郤诜工射策,恩荣请向一枝看。
桂树放教遮月长,杏园终待隔年开。
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郤诜为胄子,季札是乡人。
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丹桂竟多故,白云空有情。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枝。
还被青青桂,催君不自由。
红尘偶别迷前事,丹桂相倾愧后徒。
不耕南亩田,为爱东堂桂。
仙桂高高似有神,貂裘敝尽取无因。
难将白发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
邹律有风吹不变,郤枝无分住应难。
丹桂无心彼此谙,二年疏懒共江潭。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六枝仙桂最先春,萧洒高辞九陌尘。
当年忆见桂枝春,自此清途未四旬。
荆璞献多还得售,桂堂恩在敢轻回。
不爱春宫分桂树,欲教天子枉蒲轮。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位以穿杨得,名因折桂还。
得意东归过岳阳,桂枝香惹蕊珠香。
丹桂阻丹恳,白衣成白头。
丹霄空把桂枝归,白首依前着布衣。
东堂曾受荐,垂白志犹坚。
折桂文如锦,分忧力若春。
今日桂枝平折得,几年春色并将来。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化伫还珠美,心将片玉贞。
直矜鹦鹉赋,不贵芳桂枝。
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
片玉登科后,孤舟任兴行。
多才白华子,初擅桂枝名。
郤诜丹桂无人指,阮籍青襟有泪沾。
郤堂流桂景,陈巷集车音。
年年为献东堂策,长是芦花别钓矶。
谷水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转名香。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君兼莲幕贵,我得桂枝荣。
东堂第一领春风,时怪关西小骥慵。
东堂岁去衔杯懒,南浦期来落泪频。
虽向东堂先折桂,不如宾席此时同。
待折东堂桂,归来更苦辛。
典故宣城太守 宣城守 宣城逸韵      谢家为郡 谢朓 谢玄晖相关人物谢朓
卷四十七〈谢朓列传〉~825~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高宗辅政,以朓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朓善草隶,长五言诗,沈约常云「二百年来无此诗也」。敬皇后迁祔山陵,朓撰哀策文,齐世莫有及者。东昏失德,江祐欲立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兴盛不敢发言。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乃称敕朓,仍回车付廷尉,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大彰远近。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自尔升擢,超越伦伍。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比遂扇动内外,处处奸说,妄贬乘舆,窃论宫禁,閒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臣等参议,宜下北里,肃正刑书。」诏:「公等启事如此,朓资性轻险,久彰物议。直以彫虫薄伎,见齿衣冠。昔在渚宫,构扇蕃邸,日夜纵谀,仰窥俯画。及还京师,自宣露,江、汉无波,以为己功。素论于兹而尽,缙绅所以侧目。去夏之事,颇有微诚,赏擢曲加,踰迈伦序,感悦未闻,陵竞弥著。遂复矫构风尘,妄惑朱紫,诋贬朝政,疑閒亲贤。巧言利口,见丑前志,涓流纤孽,作戒远图。宜有少正之刑,以申去害之义。便可收付廷尉,肃明国典。」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玄晖翻佐理,闻到郡斋频。
林中阮生集,池上谢公题。
惟有郡斋窗里岫,朝朝空对谢玄晖。
蓬荜永无车马到,更当斋夜忆玄晖。
谢朓羁怀方一听,何郎闲吟本多情。
谢朓怀西府,单车触火云。
如接玄晖集,江丞独见亲。
知有玄晖会,斋心受八关。
谢公堪入咏,目极在云中。
新诗踪谢守,内学似支郎。
宣城文雅地,谢守声闻融。
郡楼多逸兴,良牧谢玄晖。
始能崇结构,独有谢宣城。
无为谢公恋,吟过晓蝉秋。
江山清谢朓,花木媚丘迟。
杜陵归去春应早,莫厌青山谢朓家。
更喜宣城印,朝廷与谢公。
谢守来吟才更逸,郢词先至彩毫端。
谁知杜武库,只见谢宣城。
正是澄江如练处,玄晖应喜见诗人。
谢朓真堪忆,多才不忌前。
萧条人吏散,小谢有新诗。
何幸新诗赠,真输小谢名。
谢家为郡实风流,画得青山寄楚囚。
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
曾标横浮云,下抚谢朓肩。
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谢朓已没青山空,后来继有殷公。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宅近青山同谢朓,门垂碧柳似陶潜。
闻君随谢朓,春夜宿前川。
谢朓中书直,王祥别乘归。
小谢常携手,因之醉路尘。
谢朓离都日,殷公出守年。
谢公一拜敬亭祠,五马旋归下散丝。
白蘋亭上一阳生,谢朓新裁锦绣成。
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绮丽玄晖拥,笺诔任昉骋。
谢朓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教化静师龚渤海,篇章高体谢宣城。
莺啼谢守垒,苔老谪仙碑。
渔潭明夜泊,心忆谢玄晖。
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刘琨坐啸风清塞,谢朓题诗月满楼。
兴逸潘仁赋,名高谢朓篇。
仲宣徒有叹,谢守几追游。
谢朓题诗处,危楼压郡城。
谢朓澄江今夜月,也应忆著此山夫。
谢守通诗宴,陶公许醉过。
久是吴门客,尝闻谢守贤。
还当宴铃阁,谢守亦光辉。
谢朓曾为掾,希君一比邻。
谢朓出华省,王祥贻佩刀。
诗兴到来无一事,郡中今有谢玄晖。
往年西谒谢玄晖,樽酒留欢醉始归。
春亭及策上,郎吏谢玄晖。
若出敬亭山下作,何人敢和谢玄晖。
为郎日赋诗,小谢少年时。
南朝山半寺,谢朓故乡邻。
重引池塘思,还登谢朓城。
谢朓宅荒山翠里,王敦城古月明中。
惟宜高处著,将寄谢宣城。
若遣谢宣城不死,必应吟尽夕阳川。
乘兴闲来小谢家,便裁诗句乞榴花。
江山飞丽藻,谢朓让前名。
宣城传逸韵,千载谁此响。
望舒三五夜,思尽谢玄晖。
能清谢朓思,暂下承明庐。
常时好风物,谁伴谢宣城。
舞退燕姬曲,歌徵谢朓诗。
谢才偏许朓,阮放最怜咸。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朓青山李白楼。
莫道谢公方在郡,五言今日为君休。
独往宣城郡,高斋谒谢公。
残花旧宅悲江令,落日青山吊谢公。
谢公山有墅,李白酒无楼。
翰墨已齐钟大理,风流好继谢宣城。
君到新林江口泊,吟诗应赏谢玄晖。
诗家行辈如君少,极目苦心怀谢朓。
官齐魏公子,身逐谢玄晖。
几日孙弘阁,当年谢朓诗。
昔从谢太守,宾客宛陵城。
莲幕少年轻谢朓,雪山真子鄙汤休。
闲听谢朓吟为政,静看萧何坐致君。
典故  彭泽令 彭泽宰    陶元亮   陶彭泽  陶潜 陶靖节  相关人物陶潜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
宋征士陶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卷五十七〈诔下哀上·诔下·陶徵士诔〉
有晋徵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徵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义熙末,徵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悬冠谢陶令,褫佩怀疏傅。
此尊可常满,谁是陶渊明。
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诗情逸似陶彭泽,斋日多如周太常。
今来寄新诗,乃类陶渊明。
歌逢彭泽令,归赏故园间。
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可惜陶潜无限酒,不逢篱菊正开花。
已比子真耕谷口,岂同陶令卧江边。
更欲栖踪近彭泽,香炉峰下结茅庐。
邑宰陶元亮,山家郑子真。
不学陶公醉,无因奈别何。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潘郎今发白,陶令本家贫。
何当陶渊明,远师劝倾杯。
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
安石还须起,泉明不得归。
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
正是月明夜,陶家见远公。
白社陶元亮,青云阮仲容。
阮籍供琴韵,陶潜馀秫田。
莫作隳官意,陶潜未必贤。
谢客才为别,陶公已见思。
板桥寻谢客,古邑事陶公。
惠远纵相寻,陶潜祗独酌。
借问陶渊明,何物号忘忧。
阮公惟饮酒,陶令肯羞贫。
使印星车适旧游,陶潜今日在瀛洲。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路通元亮宅,门对子云居。
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
莱子多嘉庆,陶公得此生。
虽在风尘裹,陶潜身自闲。
素高陶靖节,今重楚先贤。
陶潜见社无妨醉,殷浩谭经不废吟。
遥闻彭泽宰,高弄武城弦。
心许陶家醉,诗逢谢客呈。
二职亚陶公,归程与梦同。
谢守通诗宴,陶公许醉过。
素舸载陶公,南随万里风。
荷衣半破带莓苔,笑向陶潜酒瓮开。
陶家岂是无诗酒,公退堪惊日已曛。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恭侯有遗躅,何事学泉明。
且共衔杯酒,陶潜不得归。
陶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绿绕厅。
陶公缘绿醑,谢傅为苍生。
更恋陶彭泽,无心议去官。
唯闻陶靖节,多在醉乡游。
饱食鲙鱼榜归楫,待君琴酒醉陶公。
却笑陶元亮,何须忆醉眠。
何须觅陶令,乘醉自横琴。
若教靖节先生见,不肯更吟归去来。
五柳逢秋影渐微,陶潜恋酒不知归。
靖节何须彭泽逢,菊洲松岛水悠溶。
陶潜虽理邑,崔烈徒台衡。
朝来相忆访蓬荜,只谓渊明犹卧疾。
宁辞园令秩,不改渊明调。
渊明遗爱处,山芥绿芳初。
稚子只思陶令至,文君不厌马卿贫。
陶令南行心自永,江天极目澄秋景。
渊明醉乘兴,闲门秪掩扉。
宁学陶潜空嗜酒,颓龄舍此事东菑。
稍觉渊明归思远,东皋月出片云还。
还闻拟结东林社,争奈渊明醉不来。
靖节高风不可攀,此巾犹坠冻醪间。
渊明不待公田熟,乘兴先秋解印归。我为馀粮春未去,到头谁是复谁非。
我醉卿可还,陶然似元亮。
往往枕眠时,自疑陶靖节。
陶令多真意,相思一解颜。
陶潜岂是铜符吏,田凤终为锦帐郎。
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
狂歌好爱陶彭泽,佳句唯称谢法曹。平生乐事多如此,忍为浮名隔千里。
闻道泉明居止近,篮舆相访为淹留。
莫起陶潜折腰叹,才高位下始称贤。
闲行闲坐藉莎烟,此贤堪思二古贤。陶靖节古彭泽畔,贺知章在镜池边。
秾低似中陶潜酒,软极如伤宋玉风。
典故值渔父 尘缨欲濯 孺子歌 思濯缨 净濯兰缨 渔父笑  沧浪未濯  渔父足 濯冠巾 濯尘缨 濯我缨 濯楚臣缨 濯沧浪 濯沧浪缨   濯发沧浪 缨濯 沧浪濯缨 解尘缨 论浊清 逢渔父 鼓枻歌 鼓枻翁相关人物屈原
参考典故独醒人 餔啜糟醨
卷七〈渔父〉~80~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卷七上〈离娄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沧浪:指归隐。唐贾岛《重酬姚少府》:“沧浪余将还,知音激所习。”
濯缨易为水,何必泛沧浪。
青枫江上沧浪吟,白月宫中鹦鹉林。
鱼竿今尚在,行此掉沧浪。
自怜生计事悠悠,浩渺沧浪一钓舟。
自喜他年接巾舄,沧浪地近虎溪头。
知君济世有长策,莫问沧浪隐钓矶。
栖迟惯得沧浪思,云阁还应梦钓矶。
既怜沧浪水,复爱沧浪曲。
莫使沧浪叟,长歌笑尔容。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澄流可濯缨,严子但垂纶。
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
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
因知帝城下,有路向沧浪。
空怜濯缨处,阶下水潺潺。
御猎思投钓,渔歌好濯缨。
玄成知必大,宁是泛沧浪。
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
洗帻岂独古,濯缨良在兹。
清浊俱莫追,何须骂沧浪。
晓碧流视听,夕清濯衣袍。
愿奉濯缨心,长谣反招隐。
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
何必濯沧浪,不能钓严滩。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试歌沧浪清,遂觉乾坤细。
别家投钓翁,今世沧浪情。
扁舟沧浪意,澹澹花影没。
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
渔父置词相借问,郎官能赋许依投。
濯缨何处去,鉴物自堪妍。
沧浪者谁子,一曲醉中听。
荷衣尘不染,何用濯沧浪。
淮源之水清,可以濯君缨。
缨尘徒自满,欲濯待清波。
永日歌濯缨,超然谢尘滓。
兰桡思无限,为感濯缨歌。
濯缨闲更入,漱齿渴仍吞。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举身憩蓬壶,濯足弄沧海。
未知斯水上,可以濯吾缨。
鹏鴳喻中消日月,沧浪歌里放心神。
濯足岂长往,一樽聊可依。
逍遥每尽日,谁识爱沧浪。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门外长溪水,怜君又濯缨。
之推避赏从,渔父濯沧浪。
色阻金印大,兴含沧浪清。
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
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时应念衰疾,书疏及沧浪。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哲士务缨弁,鄙夫恋蓬藜。终当税尘驾,盥濯依春溪。
足垂岩顶石,缨濯洞中渠。
何必沧浪去,即此可濯缨。
因生江海兴,每羡沧浪水。
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
应非矍铄翁,或是沧浪客。
莫是沧浪子,悠悠一钓船。
一旦悲欢见孟光,十年辛苦伴沧浪。
予洗肠中酒,君濯缨上尘。
西湖天下名,可以濯吾缨。
愿言随狎鸟,从此濯吾缨。
如今未免风尘役,宁敢匆匆便濯缨。
行吟值渔父,坐隐对樵人。
何必沧浪水,庶兹浣尘襟。
沧浪愚将还,知音激所习。
枕席相远游,聊欲浮沧浪。
傲然歌一曲,一醉濯缨人。
前路逢渔父,多惭问姓名。
渼陂水色澄于镜,何必沧浪始濯缨。
沧浪之水见心清,楚客辞天泪满缨。
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去名即栖遁,何必归沧浪。
子牟恋魏阙,渔父爱沧江。
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
临川试问尧年事,犹被封人劝濯缨。
濯缨起江湖,缀佩杂兰麝。
一谢沧浪水,安知有逸人。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乱世难逸迹,乘流拟濯缨。
浩然心自合,何必濯吾缨。
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方丈 、 蓬莱 、 瀛洲 的合称。 晋
:“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分類:(1).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晋
:“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唐
诗:“玄都五府风尘絶,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
诗:“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鼇。” 清
《和沈子培同年》诗:“縹緲三山信 徐巿 ,横纵六里听 张仪 。”(2). 福州 的别称。 福州 城中西有 闽山 ,东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称 三山 。见 宋
诗:“ 广陵 城里别匆匆,一去 三山 隔万重。”(3).冠名。 唐
诗:“数点疏星紫锦斑,仙家新样剪三山。” 元
《送友人从军》诗:“七星战袍衬金甲,三山尖帽飘猩红。” 明 费信 :“其酋长头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4).指三山骨。 唐
:“蹄悬四跼脑颗方,胯耸三山尾株直。” 宋
:“家徒四壁书侵坐,马耸三山叶拥门。”详“ 三山骨 ”。(5).喻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重压迫。 郭沫若 《颂党庆》诗之一:“三山白雪化,九域红旗鲜。” 萧华 《井冈山颂》诗:“推翻三山惊寰宇,社会主义日日新。”分類:(1).指传说中的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境。 唐
:“六宫攀不住,三岛互相招。” 元
诗:“眠云卧月辞三岛,鼓腹謳歌预四民。”《西游记》第十七回:“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2).指 日本 。 清 秋瑾 诗:“诗思一帆海空阔,梦魂三岛月玲瓏。”分類:犹方面。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第四卷:“做箇夫人做不过,做得箇积世虔婆,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 元
《气英布》第一折:“喒一下里相迎,你且一下里趓。”第三三回:“南北下里,南边对着我家庄门那座山的山阳里,有一片枫树林子……东西下里,尽西头儿,有个大苇塘。”(1).谓乡里,乡野。 汉
:“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曰 孙叔敖 。”:“ 延广 在军,母凶问至……曾无戚容,下里之士亦闻而恶之。” 清
《与李侍郎书》:“其有沉沦下里,不得亲明公之謦欬者,皆闭门屏息,愧赧而不敢自比於人。”(2).指民间歌谣。 晋
《文赋》:“缀《下里》於《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老残游记》第十回:“岂敢岂敢!只是‘《下里》’之音,不敢入耳。”参见“ 下里巴人 ”。(3).谓人死归葬之所。:“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先是, 茂陵 富人 焦氏 、 贾氏 以数千万阴积贮炭苇诸下里之物。”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死者归蒿里,葬地下,故曰下里。”分類:载: 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后迁官, 晋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五代
诗:“待折 东堂 桂,归来更苦辛。” 宋
词:“第名天陛首 平津 , 东堂 桂,重占一枝春。” 清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词:“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 东堂 桂。”分類::“ 武帝 詔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於王义,有益政道……’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 东堂 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 唐
诗:“全高 南越 蠧,岂谢 东堂 策。” 前蜀
诗之一:“年年为献 东堂 策,长是芦花别钓磯。”参见“ 东堂 ”、“ 东堂桂 ”。分類:京城。 唐 沈佺期 诗:“ 白狼河 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唐
诗:“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 蔡梦弼 注:“公怀 长安 帝城也。” 明
诗:“ 黄龙 塞上征夫泪,丹凤城中少妇愁。”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唐
诗:“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唐
诗:“唯将白髮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参见“ 丹桂 ”。分類:(1).桂树的一种。 晋
《南方草木状》卷中:“桂有三种:叶如柏叶,皮赤者为丹桂。” 唐
之八:“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2).:“﹝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以“丹桂”比喻秀拔的人才。:“﹝ 竇仪 ﹞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你只想鵰鶚起秋风,怎知我月中丹桂非凡种。”《歧路灯》第二四回:“一副木对联,上刻着七言一联云:‘一丛丹桂森 梁苑 ,百里甘棠覆 浩州 。’ 绍闻 方晓得是个旧家。”(3).旧时称科举中第为折桂,因以丹桂比喻科第。 唐
诗:“损生莫若攀丹桂,免俗无过咏紫芝。” 五代 王定保 :“ 温岐 滥窜於白衣, 罗隐 负寃於丹桂。” 元
《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折一枝丹桂羣儒骇,怎肯十謁朱门九不开。”(4).比喻子息。旧称人子曰桂子。见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子孙》。 明
高明 《琵琶记·牛相教女》:“回首庭前,凄凉丹桂好伤怀。”(5).传说月中有桂树,因以“丹桂”为月亮的代称。 唐
诗:“遥遥望丹桂,心绪更纷纷。” 宋
词:“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分類:(1).传说 春秋 时 秦 有 萧史 善吹箫, 穆公 女 弄玉 慕之, 穆公 遂以女妻之。 史 教 玉 学箫作凤鸣声,后凤凰飞止其家, 穆公 为作凤台。一日,夫妇俱乘凤凰升天而去。见 汉
。鸾凤统类,后因以“乘鸞”比喻成仙。 北周
《后魏骠骑将军荆州刺史贺拔夫人元氏墓志铭》:“既异乘鸞,翻然永去;虽非舞鹤,即掩泉门。” 唐
诗:“高情帝女慕乘鸞,紺髮初簪玉叶冠。”《西游记》第六二回:“乘鸞登紫府,跨鹤赴 瀛洲 。”(2).比喻求得佳偶。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还问取雨香云艷,燕语鶯啼,好遂吹簫愿,喜嬴臺乘鸞风便。” 清
《慎鸾交·却媒》:“有多少官媒押定在乌纱后,不到乘鸞也死不休。”(3).犹言仙逝。死的婉词。 宋
诗:“风光满眼宛如昨,故人乘鸞独腾騫。”分類:指传说中的 秦穆公 女 弄玉 。相传 弄玉 与其夫 萧史 乘鸾凤飞升而去。后人常用此故事作扇面画题材。 南朝
:“紈扇如圆月,出自机中素,画作 秦王 女,乘鸞向烟雾。” 唐
:“上有乘鸞女,苍苍网虫徧。” 宋
词:“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鸞女。” 明
《古意和舒章》诗:“本为清风多,非爱乘鸞女。”亦作“ 乘鸞子 ”。 宋
:“犹胜 汉 宫悲 婕妤 ,网虫不见乘鸞子。”参见“ 乘鸞 ”。分類:指相会,重逢。 唐
诗:“ 江 回 汉 转两不见,云交雨合知何年。”分類:(1).云的情状。 宋 侯寘 词:“雪意初浓,云情已厚。黄昏散尽扶头酒。”(2).喻自由自在、不受羁绊的性格。 唐
:“尘意迷今古,云情识卷舒。”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张道者》:“ 慈觉长老 书 妙圆塔院
张道者 壁云: 张道者 ,貌古神清不可画。鹤性云情本自然,生死无心全不怕。”(3).比喻男女情好之意。 宋
词:“云情去住终难信,花意有无休更问。”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冥感》:“自遭狂且毒手,已从鬼籙潜身。只是柳性未寒,云情尚在。”分類:(1).云和雨。“殷其靁,在 南山 之阳” 毛 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 唐
:“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 元
之四:“ 南高峯 云 北高 雨,云雨相催愁杀儂。”
词:“更立 西江 石壁,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2).指高空,天界。 晋
:“綺榭俯临乎云雨,藻室华緑以参差。” 唐
诗:“鹤驭迴飘云雨外,兰亭不在管絃中。” 宋
:“月轮桂满蟾初冷,星渚桥空鹊尚闲。一鹤每临云雨上,几人虚老市朝间。”(3).:“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 玉 曰:‘此何气也?’ 玉 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 玉 曰:‘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唐
诗:“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 宋
词:“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第六回:“説到云雨私情,羞得 袭人 掩面伏身而笑。”(4). 汉
《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因用“云雨”比喻分离;永别。 南朝
宋 鲍照 诗:“既成云雨人,悲绪终不一。” 唐
诗:“七年一云雨,常恨辉容隔。” 清
《赠黄皆令序》:“ 絳云楼 新成,吾家 河东 ,邀 皆令 至。……旁午诀别仓皇, 皆令 拟《河梁》之作, 河东 抒云雨之章。分手前期,蹔游小别,迄今数年往矣。”(5). 唐
:“翻手作云覆手雨。”因用“云雨”比喻人情世态反覆无常。 宋
词:“人间反覆成云雨,鳧雁江湖来又去。” 元
诗:“人情云雨 九疑山 ,世路风涛 八节滩 。” 清
《病中寄邓柬之》诗:“静閲人情半云雨,期君古道莫相忘。”(6).:“託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因用“云雨”比喻恩泽。 三国
《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洪恩罔极,云雨增加。” 宋
诗:“误蒙兼金重,自视一羽轻。唯当刮老眼,云雨看施行。” 清
《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诗家废疾不可起,借君妙手加攻砭;终资鸿笔作云雨,触石肤寸羣濡霑。”分類: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复存在。 隋 张公礼 《龙藏寺碑》:“金编宝字,玉牒纶言,满封盈函,云飞雨散。” 唐
:“万户沉沉碧树圆,云飞雨散知何处。” 前蜀
诗之二:“云飞雨散今如此,绣闥雕甍作荒谷。”分類:(1).五座山。指古代传说中东海的仙山 岱舆 、 员嶠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州 、五曰 蓬莱 。”(2).五座山。指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 中国
华山 、 首山 、 太室 、 泰山 、 东莱 ,此五山 黄帝 之所常游,与神会。” 三国
:“飘飘周八泽,连翩歷五山。”(3).五座山。指中岳 嵩山 、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衡山 、北岳 恒山 。:“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 注:“五山即五岳也。” 唐
诗:“簸顿五山踣,流漂八维蹉。”(4).五大佛寺。皆建于 南宋 。即 杭州
兴盛万寿寺 、 北山
景德灵隐寺 、 南山
净慈报恩光孝寺 、 宁波
鄮峰广利寺 、 太白山
天童景德寺 。分類:记述神仙事迹的史籍。 唐
之十一:“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塋……所嗟皆俗物,仙史更无名。”分類:(1).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称之为“仙桂”。语出 唐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宋
词:“轻紈举,动团圆素月,仙桂婆娑。”(2).喻指科举功名。 宋
《百字歌·寿张簿》词:“才华拔萃,早宜仙桂高折。”参见“ 仙人桂 ”。分類:(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 台州
黄巖县 属地。”(2).特指 晋
陶渊明 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 唐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 明
《青衫记·郊游访兴》:“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 清
《避乱》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分類:晋 诗人 陶潜 字 元亮 ,曾任 彭泽 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归隐。后常用为隐居不仕的典实。 宋
之一:“ 元亮 折腰嘻已久,故山应有欲芜田。” 明 陈所闻 《驻马听·宿栖霞寺翠微庵》曲:“无缘捉尘对 支郎 ,空劳载酒来 元亮 。”分類:京都。 唐
:“舆輦乘人日,登临上凤京。” 唐
诗:“制蹕乘驪阜,迴舆指凤京。”参见“ 凤城 ”。京都的美称。 唐 沈佺期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唐
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1).古台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南面。 唐
诗:“ 凤凰臺 上凤凰游,凤去臺空 江 自流。” 王琦 注:“: 凤凰臺 ,在 江寧 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
元嘉 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羣附,时人谓之凤凰。起臺于山,谓之 凤凰臺 。山曰 凤臺山 ,里曰 凤凰里 。” 宋
诗:“一朝放浪 金陵 去, 凤凰臺 上望 长安 。”(2).古台名。在 甘肃省
成县 东南的 凤凰山 。 北魏 郦道元 :“﹝ 凤溪水 ﹞上承 浊水 於 广业郡 ,南逕 凤溪 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闕, 汉 世有凤凰至,故谓之 凤凰臺 。” 唐
诗:“亭亭 凤凰臺 ,北对 西康州 。”(3).指宫苑中的楼台。 唐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臺。” 唐
《寿阳王花烛》诗:“可怜桃李树,更遶凤凰臺。”参见“ 凤臺 ”。分類:(1).京城。 唐
诗之九:“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仇兆鳌 注:“凤凰城,指 长安 。” 宋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清
《凌蔚候长郎八岁读书日满百行》诗:“此时青玉案,他日凤凰城。”(2). 广东
潮州 的别称。 清
诗:“片帆遥指 凤凰城 ,屈指家山尚几程。” 钱仲联 笺注引:“ 潮州 府城, 明
洪武 三年,指挥 俞良辅 闢旧堤城西南,筑砌以石,谓之 凤城 。”分類:(1).古台名。 汉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公为作 凤臺 ,夫妇止其上。” 南朝
宋 鲍照 :“ 凤臺 无还驾,簫管有遗声。” 唐
诗:“吹簫不是神仙曲,争引 秦 娥下 凤臺 。” 元
诗之十二:“ 嬴 家楼头縹緲女,底用 萧郎 筑 凤臺 。”(2).泛指华美的楼台。 南朝
:“舞袖飘金谷,歌声遶凤臺。” 清 邵粹夫 《京华杂感》诗:“中宵独坐看银汉,王气葱葱起凤臺。”分類:京都的美称。 唐 沈佺期 :“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唐
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分類:对女子的美称。 唐 沈佺期 诗:“那堪将凤女,还以嫁 乌孙 。”按,此指公主。 唐
诗:“凤女弹瑶瑟,龙孙撼玉珂。”按,此凤女、龙孙自指其子女。分類:相传为 秦 人祭祀 弄玉 所筑的高台,台上建有 凤女祠 。台址在今 陕西省
宝鸡市 东南。后亦借指公主和美女所居之处。 唐
诗:“龙舟下瞰鮫人室,羽节高临 凤女臺 。”参见“ 凤臺 ”。分類:(1).指宫内的楼阁。 南朝
宋 鲍照 :“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綺窗。” 宋
词:“元宵节,凤楼相对鰲山结。”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合殿云浓留嫩草,千官花覆驻游丝。凤楼出入谁焚牘,会见英雄集柏池。”(2).借指朝廷。 清
《大水叹》诗之二:“谁绘洚洞图,为民陈凤楼。”(3).指妇女的居处。 南朝
诗:“荡子从征久,凤楼簫管閒。” 隋
诗:“来时兔月满,去后凤楼空。” 南唐
词:“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4).指 五凤楼 。 清
《后园居诗》:“文章千古事,詎可以势争。何哉诸巨公,好以古学鸣。未便 凤楼 造,先长牛耳盟。”参见“ 五凤楼 ”。分類:(1).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笙》:“:‘ 随 作笙。’长四寸、十二簧、像凤之身,正月之音也。”后因称笙为“凤笙”。 北魏 郦道元 :“昔 王子晋 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 浮丘 同游 伊
洛 之浦。” 唐
诗:“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 萧史 。” 明
:“龙盘嶰谷山中石,更待 伶伦 截凤笙。”(2).指笙曲。 宋
《虞美人》词:“凤笙何处高楼月,幽怨凭谁説。”(1).指凤女,即 弄玉 。 南朝
《七召·神仙》:“接鵠驭於后乘,追凤簫於前侣。”参见“ 凤女祠 ”。(2).即排箫。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故名。 唐 沈佺期 :“昔时 嬴 女厌世纷,学吹凤簫乘彩云。”亦指箫声。 后蜀 顾夐 词:“凤簫歇,镜尘生。 辽 塞音书絶,梦魂长暗惊。” 宋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絳节綵髦,闻凤簫而自举。” 明
诗:“愿听《云门》奏,春风入凤簫。”分類:(1).吹奏箫管。:“ 勃 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簫给丧事。” 唐
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簫。” 清
《偶读〈史记〉戏书纸尾》诗之二:“牘背千金狱始明,吹簫织薄可怜生。”(2).用 伍子胥
吴 市吹箫乞食事,谓乞食。 唐
:“吹簫入 吴 市,击筑游 燕 肆。” 郁达夫 《怀扬州》诗:“乱掷黄金买 阿娇 ,穷来 吴 市再吹簫。”详“ 吴市吹簫 ”。(3). 汉
《列仙传·萧史》:“ 萧史 者, 秦穆公 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 穆公 有女字 弄玉 好之,公遂以女妻焉。”后遂以“吹簫”为缔结婚姻的典实。 唐
《得景请预驸马所司欲科家长罪不伏判》:“选吹簫之匹,虽则未获真人;预傅粉之郎,岂可滥收庶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小星》:“好遂吹簫愿,喜 嬴臺 乘鸞风便。”分類:神话中的仙山名。:“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 杨伯峻 集释:“云:嶠,渠庙切,山鋭而高也。” 宋
沈辽 诗:“峭岭想 员嶠 ,横溪胜 若耶 。” 清
《湘江舟行》诗之三:“何时出此围,中宵梦 员嶠 。”分類: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名 商岭 、 商阪 、 地肺山 、 楚山 。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秦 末 汉 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晋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王湋 诗:“ 江 芜连 梦泽 , 楚 雪入 商山 。” 章炳麟 《訄书·相宅》:“奉駠驹黄牛以郊天於土中。 鄠杜 竹林, 商山 甘木, 汧 濒牧马,不膴於 关中 ,不可以居。”参见“ 商山四皓 ”。分類:秦 末 东园公 、 绮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避 秦 乱,隐 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 商山 四皓。 高祖 召,不应。后 高祖 欲废太子, 吕后 用 留侯 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 高祖 辍废太子之议。见。“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 唐
颜师古 注:“四人,谓 园公 、 綺里季 、 夏黄公 、 甪里先生 ,所谓 商山 四皓也。”亦称“ 商山四公 ”、“ 商山四翁 ”。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 高祖 虽能申威於 秦
项 ,而屈於 商山 四公。” 明
《二犯傍妆台·世恩堂雨酌》曲:“ 竹溪 六逸, 商山 四翁,至今千载仰高风。”分類:指 商山 四皓。 唐
之四:“松下丈人巾屨同,偶坐似是 商山 翁。” 宋
:“避时不独 商山 翁,亦有 桃源 种桃者。” 清
《赠周盛际》诗:“我欲采药深山中,亦不为学 商山 翁。”分類:指 商山 四皓。 唐
:“招贤已从 商山 老,託乘还徵 鄴下 才。”分類:傅说 初版筑于 傅岩 之野,后被 商王
武丁 举以为相。见。后以“商巖”比喻在野贤士。 唐
《谢徐学士启》:“ 周渭
商巖 ,皆辞钓筑。” 宋
词:“清尊今夜偶然同,早晚 商巖 有梦。” 明
《王明君》诗:“愿君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浪人琵琶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