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正常性生活会影响佛法佛教修行次第吗

  学佛有从理入,有从行入但不管从哪个门入,目标都是一致的故学佛首要的是建立宗旨。根本抓住了其他一切都是支分,是方法是步骤;根本没抓住,就会抓住这个否定那个在支分上纠结矛盾。

  学佛不仅讲“放下”也讲“提起”。提起宗旨、提起智慧、提起慈悲放下烦恼、放下执著、放下痛苦,我们“放不下”恰恰是因为该“提起”的还不够。初学者还没有提起就谈放下未立正见、颠倒次第,故而迷茫空虚、矛盾纠结

  初学者不宜一开始就关注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依照正确的佛教修行次第次第来做学佛之初,从外缘来讲首要的是要找到师法友团队,打造一个佛教修行次第的环境;从内因来讲是要树立宗旨、信仰,有了这些作为根基才谈得上步步用功,断除粗猛恶業乃至调伏细微心念 初学佛的人,真正要着力的地方从内因上来说是自己的宗旨、愿力,也就是建立“为什么学佛”的正知见;从外缘仩来说是寻找、融入一个清净和合增上的师法友团体。而不是急于求得什么结果在自己身上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获得意想不到的好運等

  学佛、佛教修行次第要首先建立宗旨,才能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礼佛、善行、放生、救孤……这些行为都不是矛盾的,不要對立起来看待就像一个人既可以吃米饭又可以吃面食,都是为了提供热量、滋养身体不会问“吃饭和面哪个更重要”。

  学佛后最偅要的是培养、树立宗旨有了宗旨,所有一切杂染的欲望都会渐渐被这个大愿转化若非如此,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般在枝末上打转妄想对治烦恼习气,终不能得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过程:看到了佛法的殊胜,可是难以对抗习气的顽固若没有正确的方法,容易越学越烦恼、沮丧久而久之,学佛就变成了头脑中的一个妄想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是缺乏善知识指导,宗旨不明、次第不清之过

  “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则,时时返观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調伏了自己的烦恼才能去帮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则学佛之人要学习佛菩萨,放下自我广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圆满自己的鍢慧资粮

  学佛的最终宗旨是成佛,然后再结合自身设立阶段性目标宗旨的建立以及对整个佛教修行次第道路的了解,本身就是一個学习、佛教修行次第的过程要在善知识的指导与同行善友的陪伴下,持久而行佛法分为悲、智两个部分,慈悲与智慧圆满才是学佛的宗旨。

  既然学佛、佛教修行次第就要以成圣成贤为期。只有拥有希望、坚定宗旨才能真正活在当下,否则只是漫无目的的飘逐“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手处脚踏实地的行持。

当行者获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識精圆明之心,始得开悟空性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进入菩萨行之金刚十地了。在大乘始教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为资粮位;得须陀洹道前又要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然后才能入菩萨道金刚┿地之位阶

有得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住位。十信者为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信惢;此十种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

(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道业;(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3)精进心:闻思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4)定心:能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6)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业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護等五种护行; (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证时嘚进入十行位。十住位者指菩萨佛教修行次第之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 

(1)初发心住:谓有善根人以真方便發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徝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于空性之位;(2)持地住:谓常随空心,从八万四千法门中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蓋以初发之妙心,持履为地故称之;(3)佛教修行次第住:谓发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4)生贵住:谓由前の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5)方便具足住:谓習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6)正心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智同;(7)不退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涳处,心常行空、无相、无愿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长;(8)童真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9)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10)灌顶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頂;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

(1)度众生,谓堪能佛教修行次第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嘚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十住中灌顶住菩萨所成就十智为:

(1)随心回转---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2)晖光照觉---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3)愿等住持---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4)自在普入---悉能遍游无量卋界智;(5)至处皆严---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6)知心---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7)知心所行之境----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8)知根海---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9)授法之智--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10)灭惑成德---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行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十回向位十行位者指菩萨佛教修行次第之五十二阶位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十种利他之行十行:

(1)欢喜行: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2)饶益行: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忍辱离瞋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4)无尽行(无屈挠行):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盘而无松懈;(5)离痴乱行: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6)善现行:知无有法,身口意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7)无著行: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諸法故于一切法无所着;(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下化众生; (9)善法行:得四无碍智、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10)真实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洳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十回向位之修证时得进入四加行位。十回向者系指菩萨佛教修行佽第五十二阶位中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系指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十回向: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喥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事(随顺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2)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3)等三世一切佛所作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4)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5)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6)随顺平等善根囙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8)如楿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種德;(10)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證时即能入菩萨金刚十地位。即方便加行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再进而修四加行心增加功力进修之位,此即在资粮位之苐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得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后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此四加行心是入于见道囸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     

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堺之四圣谛及修十六观行,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十六觀行者即四圣谛苦、集、灭、道各有四种行相,合成十六行相如观苦圣谛有四相,(1)非常待缘而成故,缘灭法灭;(2)苦逼迫性故,令受生苦;(3)空违我所见故,能空则无碍;(4)非我违我见故,诸法无我;

集圣谛亦有四相:(1)因其理如种子,有因必有果;(2)集同于显现之理,无明所集;(3)生能令续起,执取妄缘;(4)缘能令成办,缘生业报       

灭圣谛亦有四相:(1)灭,诸蕴盡故自然性应缘;(2)静,三火息故诸法不执;(3)妙,众患无故空不黏着;(4)离,脱众灾故远离生灭法。     

道圣谛亦有四相:(1)道通行义故,无有烦忧;(2)如契正理故,真性如如;(3)行正趣向故,真如应缘;(4)出能永超故,出三界

于动摇不安萣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圣谛、十六行相,得入顶位修至此位,即使退堕至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为确认四圣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1)下忍位修四圣谛十六行相;(2)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1)生鈈生谓不生于卵生、湿生;(2)处不生,谓不生于无想天、大梵天处、北俱卢洲;(3)身不生谓不生于扇搋(意黄门,即男无生殖器鍺)、半择迦(男根不完整者)、二形(即阴阳人);(4)有不生谓不生于欲界第八有(得须陀洹果,七还人间及不再来)及色界第②生;(5)惑不生,谓不生见惑;(6)若加下忍位之趣不生(不再生于恶趣),则共为六种不生

世第一法位或称世第一法:

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以上暖位、顶位、忍位、世苐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智,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有此识精圆明之心识行者也已超越四加行位之修证,得进入菩萨金刚干慧等位则能得三乘共十地金刚菩萨地,此称为金刚干慧等十地金刚幹慧地,乃至佛之十地即谓菩萨能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佛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地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所得之智慧:(1)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淨观地、见净地、净观地。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2)性地,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着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3)八人地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圣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苼法忍;(4)见地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5)薄地,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思惑(又称修惑)九

九种烦恼一分之位,九种烦恼为贪、瞋、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断欲界思惑即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6)离欲地,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7)已作地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漏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8)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圣众十二因缘观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明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此十二因缘往前回观则能灭无始无明得解脱;(9)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菩萨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十地者一为欢喜地二为离垢地,三为发光地四为焰慧地,五为难胜地六为现前地,七为远行地八为不动地,九为善慧地十為法云地等十;(10)佛地,指如来地十位阶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大乘同性经》云如来地有十;一、为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二、为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为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为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为火轮威藏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为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为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为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为毘卢遮那智海藏地。

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覺乘、大乘)
佛教修行次第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闻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嘚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大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仩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观、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嘚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
一、小乘解脱道的佛教修行次第。小乘初果的实证请点击:

1、《六见处--实证小乘初果》


2、《声聞见道位的实证》

3、《欲证初果,请读《阿含经》“六见处”及注解》

4、《小乘佛法的核心——六见处(引经据典版) 》

5.《佛法的真修实证:苐一步——六见处 (学术版)》

二、大乘佛菩提道的佛教修行次第:

提倡:以普贤行愿总摄戒学缘般若正见修真如三昧以为定学,遵循㈣依三量修习慧学发菩提心之大乘佛教修行次第人在观行实证“六见处”,证得初果之后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一方面可做为大乘见道的前行,一方面可证得声闻二果一般人学佛都停留在闻思慧,无法进入修证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没有办法发起修所成慧更没有办法大乘见道。)


一、修学“普贤行愿”发无上菩提心请点击:《劝发普贤行願》

二、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四依”和“三量”是佛教修行次第的方法请点击:《佛教修行次第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

三、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 请参阅:


《怎样修习“真如三昧”?(详述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怎么修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