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复旦大学论语视频: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199.00 喜点喜欢手机听分享20条50条100条简介:复旦傅杰教授随时随地·听我想听下载手机APP扫一扫 下载喜马拉雅FM手机APP选择下载方式关注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关注我意见反馈1.您可通过官方App在‘帮助与反馈’中留言(推荐)2.拨打客服热线:400-838-5616讲真,《论语》到底还有没有学的必要?
「人 生 很 短,读 书 要 读 经 典」
大家好,我是傅杰,复旦中文系的老师。
在复旦讲了二十多年的论语,一个基本观点是,一个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无需把孔子当做人生的偶像,无需把《论语》再当做人生的指南,但只要你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你也应该去了解一点孔子,去读一点《论语》。
而我们学了之后更容易体会,《论语》里有很多的话,是值得我们去喜欢,值得我们去回味,并且是可以使我们终身受益的。不仅如此,从中国政治到中国文化,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到说话方式,到处都有孔子的影响在,到处都有论语的影响在。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论语》里有句孔子学生曾子的名言,被选进中学课本,是我们都背过的,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给人做事尽了忠心尽了责任没有?跟朋友交往讲了诚信讲了义气没有?老师传授给你的东西你温习了没有实践了没有?
哎呀我们好的古文真是好啊,你看短短两行字,就把一个人的为事、为人、为学该有的态度都概括出来交代明白了。
而我们尽人皆知的数学大师陈省身的名字,就来自“吾日三省吾身”,所以你得读陈Xing身,你要一读成陈Sheng身,你可能就要被陈先生鄙视了。因为他也许会觉得你没有文化,把他的大名念成白字了。而你熟读这条《论语》,就可能可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了。
而现在更无人不知的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叫《传习录》,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名著,这个书名也是从曾子的话的最后一句“传不习乎”来的。
这个书名太合适了,因为《传习录》不是王阳明自己写的,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跟孔子一样,学生提问,王阳明回答,王阳明的学生把老师的话记录下来;一是学生写信向王阳明求教、王阳明回信,学生把它汇集起来,两部分的内容,都是老师传、学生习,所以叫《传习录》。
所以你看,这样一段语录,一个大名人,一本大名著,都是从这里化出来。
曾是国家考试指定参考用书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而儒家文化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十三部经典,也就是所谓的十三经当中,而《论语》在十三经当中,又是一部具有特殊地位的书,因为它是十三经当中唯一一部以记录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言行为主要内容的书。
因为儒家文化从汉代开始就被统治者奉为主流文化,所以从汉代开始,《论语》就是小学生的必读课本。到了宋代,伟大的思想家朱熹把十三经中的一部《礼记》中的两篇《大学》和《中庸》抽出来,跟另外两部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就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加以注释解说,成为名著《四书集注》。
到了元代,尤其是明清科举考试考八股文,皇帝规定从出题范围到答题思路,都要以《四书集注》为标准,从此更是中国所有的读书人识了字之后,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一定先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否则你就彻底没有前途。
而科举考试跟现在的高考不同,现在的高考考生目的是多元的,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官员的。选拔国家官员的考试,由皇帝指定的主要教科书,它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课本,而是希望用它里面的内容,来影响一国执政者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的。
好,一本书,往大里说,由皇帝规定、由制度保证要用它来影响一国执政者的思想理念与思维方式;往小里说,它是每个具有小学程度的读书人都要读都要背的一本书,因此它里面所有的语句就都变成了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所谓基础语言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懂每个人都用的语言,只要你是读过小学的,我用《论语》里的话跟你说话,我不需要加以任何解释,因为你绝对没有听不懂的道理。
所以《论语》里的话被重复、被引用、成了常用成语、成了常用格言的特别多,光从这一大一小两个方面,你就可以想象《论语》对中国人将会有怎样大的影响。
被不知不觉广泛引用
美国当代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汉学家,中文名字叫伊佩霞,在比她更著名的剑桥大学出了一本在西方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中国通史教科书《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说:“《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是由孔子提供基础的,而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当中,所以她说《论语》为中国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
她接着说:“它成为后世的圣书,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因此它的许多段落成为格言,甚至没有文化的农民也会不知不觉地引用”,也许我们谦虚的朋友一听就不以为然,说这美国佬太夸张了,我大学都毕业了,我都不会引用《论语》,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怎么可能不知不觉地引用《论语》?
而我则坚定地站在美国佬这一边。如果你要是觉得你不会引用《论语》,那百分之一百,一定是你不知道你平时经常挂在嘴里的哪几句话,就曾经是两千六百年前从孔子和他的学生嘴里说出来过的。
《论语》全书不到一万六千个字,只相当于现在的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文章,而在这一万五千多个字当中,我们还在常用的成语就超过了一百个,比如见义勇为、无为而治、不耻下问、任重道远,以及半成语、半俗语的欲速则不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等,就都来自《论语》,你怎么可能不会用?
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让一大群人身穿古装、口齿不清念出来的,也全都是《论语》里的句子。除了成语、俗语,中国的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在他们的著作、散文及诗词里,都不断地在化用《论语》里的词,化用《论语》里的句子。所以你熟悉了《论语》,对你看懂后面的这些古书、古文和诗词,都会带来很大的方便。
而除了在古书、古文和诗词中的引用,中国人在给人取名字、给书取名字、给学校起名字的时候都有不少化用《论语》的例子。而除了人名书名,直到校名校训,直到做商品广告,乃至中国人喝酒时行酒令、朋友相聚时搞笑玩幽默,都可以用《论语》来玩。
《论语》学习的困惑与解决方法
我在复旦大学教授《论语》课二十年了,也在校外针对不同的听众讲过《论语》,可以明显感到有很多朋友希望掌握《论语》,至少愿意了解《论语》,但往往被这样几个问题困扰:
一是因为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书,而且都是语录,翻开来难免总有些地方觉得理解困难,读起来不易;
二是不少段落不仅没有故事,甚至没有来龙去脉的交代,难免觉得内容枯燥,读不出趣味;
三来都是片段语录,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容易抓住要点,理出头绪;
四来古今能说《论语》的人太多,有的句子古来就有不同的理解,加上历来都不乏自作聪明的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意要跟别人讲的不一样,于是众说纷纭,更让你无所适从。
我希望通过我的比较系统的讲授,帮大家化解类似的问题。
一是通过对《论语》文体的把握,来指点了解《论语》文本的诀窍,通过在现代语言中还存活着的《论语》中的语词、成语、格言的盘点,来消解大家在语言理解上对《论语》的惧怕心理;
二是通过《论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来激发大家对《论语》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论语》除了一部分确实相对枯燥的内容,大部分内容都活在我们的文化中,活在当今的社会里。不仅并不枯燥,而且充满趣味;
三是通过《论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孔子及其门徒对政治、对社会、对国家、对家人、对朋友的态度与看法,举出例子,加以梳理,让大家有比较生动的印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理出头绪,进而抓住要点;
四是对有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评论的相关史实与相关文句加以说,解释其原委,评断其是非,并对一些引起讨论的热点问题热点人物加以评断。希望通过这样的评说,给你自己的独立判断提供参照的依据。
这样一个系列讲授下来,希望大家对孔子及《论语》都能有基本的概念,对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论、主要思想都不陌生,对有分歧有争议的问题有比较内行的把握,并且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知识的趣味与阅读的愉快。
那最后就欢迎各位朋友加入我们的《论语》学习之旅。
傅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被学生尊称为“傅子”,开设的《论语精读》二十年来广受好评。作家王安忆曾感叹:“每次听都要抢位子,他的课程很受欢迎,地上都坐满了人……”
这次不用抢位子!“傅子”的《傅杰的复旦论语课》在喜马拉雅正式上线了!不灌心灵鸡汤,不传道德训诫,更不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从《论语》的文字里,听出一部中国文化史。
__________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读<<孔子的故事>>有感_百度知道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左转弯的鬼影
左转弯的鬼影
采纳数:15
获赞数:53
擅长:暂未定制
我崇拜庄子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读孔子把真读成直八的故事感受_百度知道
读孔子把真读成直八的故事感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百度作业帮
百度作业帮
作业帮是由百度知道专门为中小学生创造的应用,也是作业问答和话题交流的平台。在作业帮,学生可以讨论作业问题,得到解题思路和知识点;也可以与全国同龄中小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学习和生活中的趣事。
二个小时大概就能读完李长之先生的这本《孔子的故事》,自己用论语原文标注,也不过只半天。
  李先生浅显平实的文字给我很大的启发。今人读孔子,要么是把他贡上神坛,视作神明——不是神明也至少是先知——句句引作普世的人生准则;要么读成心理鸡汤,聊以慰藉;更有甚者是启图不断“发现”孔子,人为地拔高他,想要从二千五百年前的文字里读出民族自豪感。而我们都知道,狂妄和标新立异的自豪感往往和自卑连在一起。李先生从历史人物的角度讲孔子的故事,孔子自然不是黄皮服的耶稣,《论语》也不是中国人的圣经。   近日听说英人拍了一部《总统之死》(Death of a president),假设布什总统突然死后米国的状况,西人的言论自由和宪政不说,单是米国政府的这份宽容和自信就不能不使我们汗颜。若我泱泱大国出一部类似题材的片子,不说国安找上门,恐怕大众(尤其是网民)早就“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第二是把握了孔子的人生发展历程。《论语》经过孔子学生们的整理,不仅常常脱离语境,在年代上是没有顺序的。李先生在深厚的文献功底上将之重新编排,有些话就显得合理了。比如,把《雍也》第二十五章的“觚不觚,觚哉!觚哉!”和《子路》第三章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联系在一起,加上卫出公有意请孔子任职的历史背景,原来有些莫名其妙的话就显得很容易理解了。
  三是还原孔子以人性。孔丘老人家嬉笑怒骂,活脱脱一个通达世故而知书达礼的快乐学者。他和颜回在失散后重见的对话“我以为你死了。”“老师不死,我怎么敢死呢?”的对话不是很有趣么?他在见过风骚女南子后,对学生们说“我要是做了什么,我不得好死,我不得好死!”不是也很好玩嘛,哈哈!(台湾的历史剧把“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放在这个语境里,很赞哪:))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也有这样的提法,但因为在文献上没下足功夫,有标新立异之嫌,只能作参考了。而李先生的这本书弥补这个缺憾,对照杨伯峻先生的《译注》和钱穆先生的《新解》,竟也没有很大的分歧,窥一斑可见李先生做学问的功底之深和斟酌史料的严肃认真。
  对于这样一部介绍古人生平的通俗读物来说,文字易懂是难能可贵的,易懂而兼严谨就是难上加难了。下面转述傅杰老师在《论语精读》课上对此文的评论(大意):   “李先先的这本书虽然很薄,文字也很浅——大概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就能读了——然而几乎每页都有注释,其中引到的古代文献就有几十种,字字有据可查,有时甚至提供了几种冲突观点供读者参考,真可谓无一字无来历。现在这样写通俗读物的著者不多了!……李先生在二十几岁开始写文学评论,他的《鲁迅批判》是唯一一本由鲁迅过目的鲁迅批评作品。他李先生批评了一辈子,到五七年开会的时候仍然说,“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批评’”,后来的事情就可想而知之了……”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杰的论语音频百度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