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句:如果我有一支生花妙笔笔书丽句

清代兴衰之茶诗、茶事_茶艺网
清代兴衰之茶诗、茶事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他曾命制三清茶,并赋诗纪之。他六次南巡,游历杭州,踏赏龙井,题有多首龙井茶诗。如为后人传诵的《观采茶作歌》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有恐开奇巧,采茶朅览民艰晓。从采摘到制作,从古代到当今,全诗一气呵成,掌故信手拈来。乾隆对龙井茶推崇备至,&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再游龙井作》更是直抒胸臆:&入日景光真迅尔,问人花木似依然。斯诚佳矣予无梦,天姥那希李谪仙。&真是何等快意。清代龙井茶风行天下,实在与乾隆褒扬密切相关。清代小说也有大量的茶事描写,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刘鹗的《老残游记》、李绿园的《歧路灯》、文康的《儿女英雄传》、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等著名作品,无一例外地写到&以茶待客&、&以茶祭礼&、&以茶为聘&、&以茶赠友&等茶风俗。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谈及茶事的就有近300处,描写的细腻、生动和审美价值的丰富,都是其他作品无法企及的。《红楼梦》全书极力描写的荣、宁两府的兴衰,开卷就以&香销茶尽&埋下伏笔。红楼吃茶,既有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的细饮慢品,又有家常吃茶;既有礼貌应酬茶,又有饮宴招待茶;既有风月调笑茶,又有官场形式场。茶的功用既有消暑、解渴、去味、提神,又有应酬、艺术欣赏;既有一般的物质需要,又有高雅的精神享受。全书提到的茶有枫露茶、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漱口茶、茶面子;沏茶的水有旧年蠲的雨水、梅花雪水;还有茶诗、茶赋与茶联等。书中第四十一回,妙玉论茶道的一段文字最为精彩: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 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得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能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竞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浮,如何吃得。&才华横溢的曹雪芹,以生花妙笔把妙玉品茶写得绚丽多姿,使读者犹如身入其境。当然,《红楼梦》写的茶和饮茶活动,都是为塑造人物、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认识而服务的。著名红学家胡文彬先生曾在《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的长篇论文中,归纳为:以饮茶表现人物的不同地位和身分,以饮茶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以茶为媒介表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字里行间渗透的强烈的对比,从饮茶、喝茶中看人物的知识和修养。通观全书,真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清代随着封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也较明代有显著提高,茶叶产量也较明代有大幅度提高,茶叶贸易相当发达,不仅大量投放国内市场,还远销海外。饮茶风气进一步从文人雅士刻意追求、创造和欣赏的小圈里走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万户千家,成为社会普遍的需求。但是,清代茶书的编撰并没有随着茶业的发展与转型、品饮艺术与茶馆文化的深入民间而崛起,反而明显地缺乏生命力。迄今所知的茶著只有10多种,其中有的还有目无书。究其原因,最主要是道光末年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雅玩消闲之举、玩物丧志之思不为广大士人所取,有志者大多胸怀忧国忧民之心,变法图强之志,投身到关心实业、抵御外侮、挽救国家、解救民众的实际活动之中。从学术思想上来看,也许由于源自清初的考据学勃兴,&学士侈于闻见之富,别为风气&(陈登原语),私人购书、藏书、抄书、校书、刻书、编书蔚为风气,茶书的编撰者们也难免受考据学风的影响,沉湎于故纸堆中,很少深入和了解当时生动活泼的民间饮茶风尚,这样就不免使清代茶书大多为整理、编撰、摘录前人之作。只要随手翻翻清代的茶书,就不难看到这种现象。例如:陈鉴撰《虎丘茶经注补》(1655年),全书约3600字,是专为很早就有名气的虎丘茶写下的专著。该书依照陆羽《茶经》分为十目,每目摘录有关的陆氏原文,在其下把有关虎丘茶的资料搜集在一起。性质类似或超出陆氏原文范围的,就作为&补&接续在各该目陆氏原文的后面。体例虽然别致,但循规蹈矩于《茶经》,少有新意,内容也很芜杂。刘源长撰的《茶史》(1669年前后),洋洋洒洒33000字,虽有一些好资料,却大抵杂引古书。全书共分子目30,编首有各著述家及陆羽事迹。卷一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茶之近品、陆鸿渐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记、采茶、焙茶、藏茶、制茶,卷二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欧阳修大明水记、浮槎山水记、叶清臣述煮茶小品、贮水(附滤水、惜水)、汤候、苏廙十六汤品、茶具、茶事、茶之隽赏、茶之辨论、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咏、杂录、志地等,内容颇为芜杂。余怀撰《茶史补》(1677年左右),全书共2000多字。据说,余怀爱好品茶,原撰有《茶苑》一书,稿子被人窃去。后来看到刘源长《茶史》,因删《茶苑》为《茶史补》。余怀虽颇负时名,但《茶史补》却大抵杂引古书,无甚精彩。 )E1Q江南才子冒襄(辟疆)与金陵名妓董小宛,通过饮茶品茗而引出动人爱情故事。董青春早逝,冒作《影梅庵忆语》哀悼,其中记述他们品茶共茗、小鼎长泉、柔情似水、静试对尝的儿女情怀。但冒氏撰写《〓茶汇钞》(1683年前后),仅仅1500多字,却有一半是抄来的。陆廷灿撰有《续茶经》(1734年)一书。据自述,他曾在福建崇安任知县,县内有武夷山,出产举世闻名的武夷花,&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花经》之举。曩以簿书鞍掌,有志未遑。及蒙量移,奉文赴部,以多病家居,翻阅旧稿,不忍委弃,爰为序次。&全书长达7万字,此书将陆羽《茶经》另列卷目,其体例均按照《茶经》分上、中、下三卷共十目;又因陆羽《茶经》未列&茶法&之目,另以历代茶法作为附录。自唐至清,茶的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用具,均有发展,情况大不相同,《续茶经》则把多种古书资料摘要分录。此书虽百非自撰的系统著作,却因征引繁富,便于聚观,颇切实用。此外,署名&醉茶消客&辑的《茶书》,系南京图书馆馆藏的一册旧抄本,内容全部是有关茶的诗文辑录。因首页已失,又没有序跋,茶书之名也是馆藏编目时所题,原来的书名也不得而知。程雨亭撰的《整饬皖茶文牍》(1897年),是辑选他在皖南茶厘局任职时的禀牍文告编成。至于鲍承荫的《茶马政要》(1644年前后)、蔡方炳的《历代茶榷志》(1680年前后)、潘思齐的《续茶经》、陈元辅的《枕山楼茶略》,因这些著述早已杳无音信,也就无法知道其内容。另外,与被称为&东方文化金字塔&的《四库全书》相配套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1年),其卷一百十六,子部谱录类介绍了18部历代的茶书,即《茶经》三卷、《茶录》二卷、《品茶要录》一卷、《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及附《北苑别录》一卷、《东溪试茶录》一卷、《续茶经》三卷及附录一卷、《煎茶水记》一卷、《茶寮记》一卷、《茶约》一卷、《别本茶经》三卷、《茶董》二卷、《茗芨》二卷、《茗史》二卷、《茶疏》一卷、《茶史》二卷、《水品》二卷、《煮泉小品》一卷、《汤品》无卷数。对各部茶书所作的提要,大体包括作者情况、内容简介、版本源流、价值影响,这些是当时编纂四库全书学者评判历代茶著的珍贵资料。茶诗和小说中的茶事描写,虽然极有韵味,但是,全面展现清代品茗概况,最能留下关于茶文化的思想闪光的,还是清代笔记小品和其他著述中的资料,这类资料,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这里,我们只想举两个例子。在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一书的&茶酒单&中,对清代的部分名茶的特色、风味、烹茶方法等均有精彩论述,涉及的名茶有武夷茶、六安银针、毛尖、梅片等。书中许多形象、生动的描述,是作者饮茶实践的总结。他最称道龙井茶:&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表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还将其他茶与龙井比较:&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方毓川抚军曾惠两瓶,果然佳绝,后有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对于烹饮之法,他主张龙井茶须用&穿心罐&煎水,以&武火&使之沸,&一滚便泡&,才能吃到好茶。对武夷茶,则以小香橼壶、小胡桃杯频频遽饮,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咀嚼而体贴之,才能&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如果不掌握正确的冲泡品饮方法,就会废坏茶味。像龙井茶不&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但只要方法得当,就会有另一种结果。他&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而丙午秋(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以小杯、小壶徐咽,却&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并且改变了对武夷茶的看法:&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谕至三次。&《随园食单》的这些经验之谈,可以考见清代名茶的变异、品饮方法的多样。丰富地载录清代茶事的书,当首推《清稗类钞》。这部书由清末民初人徐珂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辑成,大都是反映清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该书中关于清代的茶事记载比比皆是,如&京师饮水&、&吴我鸥喜雪水茶&、&烹茶须先验水&、&以花点茶&、&祝斗巖咏煮茶&、&杨道士善煮茶&、&以松柴活火煎茶&、&邱子明嗜工夫茶&、&叶仰之嗜茶酒&、&顾石公好茗饮&、&李客山与客啜茗&、&明泉饮普洱茶&、&宋燕生饮猴茶&、&茶癖&、&静参品茶&、&某富翁嗜工夫茶&、&茶肆品茶&、&茗饮时食肴&等等,成为清代茶道与清人&茶癖&的全景观照。陆羽《茶经》提倡煎饮之法后,唐代有煎茶法,宋代有&斗茶&,明代有瀹茶法,至清代,煎水烹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集大成和最具特色者,是流行于闽粤一带的工夫茶。清代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最基本的茶具组合为潮汕洪炉(茶炉)、玉书碨(煎水壶)、孟臣罐(茶壶)、若深瓯(茶盏)。所用茶炉以细白泥制成,壶以宜兴紫砂为最佳,杯、盘多为花瓷,杯、盘、壶典雅精巧,十分可爱。《清稗类钞》记载了清代工夫茶的烹治过程:&先将泉水贮之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茶于壶而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以茶&饷客&时,&先取凉水漂去茶叶尘滓,乃撮茶叶置之壶,注满沸水&。盖好后,再取煎好的沸水,&徐淋壶上&,壶在盘中,俟水将满盘为止。再在壶上&覆以巾&,&久之,始去巾&,主人再&注茶杯中&,以为奉客。&客必衔杯玩味&,拿起茶杯,由远及近,由近再远,先闻其香,然后细细品味,并盛赞主人烹治技艺。如果客人&若饮稍急&,主人就会&怒其不韵也&(《邱子明嗜工夫茶》)。《清稗类钞》还多方面记载了不同阶层的品饮活动。茶肆饮吸,&有盛以壶者,有盛以碗者。有坐而饮者,有卧而啜&。进入茶肆者,&终日勤苦,偶于暇日一至茶肆,与二三知己瀹茗深谈&者有之,&日夕流连,乐而忘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亦有之。清代京师茶馆,&茶叶与水之资,须分计之。有提壶以往者,可自备茶叶,出钱买水而已&。平日,茶馆中&汉人小涉足,八旗人士虽官至三四品,亦侧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圉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然亦绝无权要中人之踪迹&(《茶肆品茶》)。该书对皇宫中以品茗为雅事、乐事,也有记载:清高宗乾隆皇帝&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高宗饮龙井新茶》)。清德宗光绪皇帝平日亦&嗜茶,晨兴,必尽一巨瓯,雨足云茶,最工选择&(《德宗嗜茶烟》)。慈禧太后&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非常精美。每饮茶,&喜以金银花少许入之,甚香&(《孝钦后饮茶》)。皇宫贵族品茗,无论茶叶和茶具,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说,上述著作所载仅是残金屑玉,那么,震钧所撰《天咫偶闻》一书卷八的《茶说》,虽是一家之言,即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同时颇有系统。全文1800多字,前有导语,后分五节:一是&择器&,论烹茶与饮茶的器具;二是&择茶&,论茶的品第及贮藏方法;三是&择水&,谈煎茶用水的鉴别;四是&煎法&,主张唐代的煎茶法,对煎水记述尤为详尽;五是&饮法&,讲品饮之雅趣。震钧是满族人,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死于民国7年(1918)。《茶说》是清代最后、最系统的品茶之作。作为一个时代总结性的文字,我们不妨把《茶说》全文照录在下面:煎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固多嗜茶,然止于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茶如《茶经》、《茶录》所云者。屠纬真《茶笺》论茶甚详,亦瀹茶而非煎茶。余少好攻杂艺,而性尤嗜茶,每阅《茶经》,未尝不三复求之,久之若有所悟。时正侍先君于维扬,因精茶所集也,乃购茶具依法煎之,然后知古人煎茶,为得茶之正味,后人之瀹茗,何异带皮食哀家梨者乎。闲居多暇,撰为一编,用贻同嗜。一择器器之要者,以铫居首,然最难得佳者。古人用石铫,今不可得,且亦不适用。盖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今粤东白泥铫,小口瓮腹极佳。盖口不宜宽,恐泄茶味,北方砂铫,病正坐此,故以白泥铫为茶之上佐。凡用新铫,以饭汁煮一二次,以去土气,愈久愈佳。次则风炉,京师之石灰木小炉,三角,如画上者,最佳。然不可过巨,以烧炭足供一铫之用者为合宜。次则茗盏,以质厚为良,厚则难冷,今江西有仿郎窑及青田窑者佳。次茶匙,用以量水,瓷者不经久,以椰瓢为之,竹与铜皆不宜。次水罂,约受水二三升者,贮水置炉旁,备酌取,宜有盖。次风扇,以蒲葵为佳,或羽扇,取其多风。二择茶茶以苏州碧螺春为上,不易得,则杭之天池,次则龙井,〓茶稍粗,或有佳者,未之见也。次六安之青者,若武夷、君山、蒙顶,亦止闻名。古人茶皆碾,为团,如今之普洱,然失茶之真;今人但焙而不碾,胜古人。然亦须采焙得宜,方见茶味。若欲久藏,则可再焙,然不能隔年。佳茶自有其香,非煎之不能见。今人多以花果点之,茶味全失。且煎之得法,茶不苦反甘,世人所未尝知。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凡收茶必须极密之器,锡为上,焊口宜严,瓶口封以纸,盛以木箧,置之高处。三择水昔陆羽品泉,以山泉为上,此言非真知味者不能道。余游纵南北,所尝南则惠泉、中泠、雨花台、灵谷寺、法静寺、六一、虎跑;北则玉泉、房山孔水洞、潭柘、龙池。大抵山泉实美于平地,而惠山及玉泉为最,惠泉甘而芳,玉泉则甘而冽,正未易轩轾。山泉未必恒有,则天泉次之。必贮之风露之下,数月之久,俟瓮中澄澈见底,始可饮。然清则有之,冽犹未也。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大抵泉水虽一源,而出地以后,流逾远是味逾变。余尝从玉泉取水,归来沿途试之,至西直门外,几有淄渑之别。古有劳薪水之变,亦劳之故耳,况杂以尘污耶。凡水,以甘而芳、甘而冽为上;清而甘、清而冽次之;未有冽而不清者,亦未有甘而不清者,然必泉水始能如此。若井水,佳则止于能清,而后味终涩。凡贮水之罂,宜极洁,否则损水味。四煎法东坡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此言真得煎茶妙诀。大抵煎茶之要,全在候汤。酌水入铫,炙炭于炉,惟恃鞴鞴之力,此时挥扇不可少停。俟细沫徐起,是为蟹眼;少顷巨沫跳珠,是为鱼眼;时则微响初闻,则松风鸣也。自蟹眼时即出水一二匙,至松风鸣时复入之,以止其沸,即下茶叶。大约铫水半升,受叶二钱。少顷水再沸,如奔涛溅沫,而茶成矣。然此际最难候,太过则老,老则茶香已去,而水亦重浊;不及则嫩,嫩则茶香未发,水尚薄弱;二者皆为失饪。一失饪则此炉皆废弃,不可复救。煎茶虽细事,而其微妙难以口舌传,若以轻心掉之,未有能济者也。惟日长人暇,心静手闲,幽兴忽来,开炉〓火,徐挥羽扇,缓听瓶笙,此茶必佳。凡茶叶欲煎时,先用温水略洗,以去尘垢。取茶入铫宜有制,其制也,匙实司之,约准每匙受茶若干,用时一取即足。煎茶最忌烟炭,陆羽谓之&茶魔&。桫木炭之去皮者最佳。入炉之后,始终不可停扇,若时扇时止,味必不全。五饮法古人饮茶,熁盏令热,然后注之,此极有精意。盖盏热则茶难冷,难冷则味不变。茶之妙处,全在火候,熁盏者,所以保全此火候耳。茶盏宜小,宁饮毕再注,则不致冷。陆羽论汤有老、嫩之分,人多未信,不知谷菜尚有火候,茶亦有形之物,夫岂无之?水之嫩也,入口即觉其质轻而不实;水之老也,下喉始觉其质重而难咽,二者均不堪饮。惟三沸已过,水味正妙,入口而沉著,下咽而轻扬,挢舌试之,空如无物,火候至此,至矣!煎茶水候既得,其味至甘而香,令饮者不忍下咽。今人瀹茗全是苦涩,尚夸茶味之佳,真堪绝倒!凡煎茶止可自怡,如果良辰胜日,知己二三,心暇手闲,清淡未厌,则可出而效支,以助佳兴。若俗见相缠,众言嚣杂既无清致,宁俟它辰。《茶说》文字浅显易懂,方法简便易行,皆是会心之言,为清代两三百年的茶文化著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已有位茶友关注我们1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妙笔如何生花:高级教师写给女儿的作文书 - 中小学教辅 - 答案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妙笔如何生花:高级教师写给女儿的作文书
分59人在读
扫一扫领20元阅读代金券
相关书籍榜单
  《妙笔如何生花:高级教师写给女儿的作文书》是一位父亲写给上中学女儿的书信,旨在全方位提高以女儿为代表的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作者闫会才本身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全文观点实用、解析全面,兼顾写作之“道”和“术”,拳拳爱心溶于字里行间,其特点如下:1.体例新颖。《妙笔如何生花:高级教师写给女儿的作文书》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个部分。依次从审题、选材、文体、技法、语言、批改、应试方面来谈。每一个部分由若干封书信组成。由于用书信的形式,自然也就亲切、自然,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读者乐意接受,读起来轻松流畅。2.方法实用。《妙笔如何生花:高级教师写给女儿的作文书》没有人云亦云的套话,写作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孩子步入考场后写作文,如果手头材料非常多,这时该怎么做才能写出优秀作文呢?如果手头仅有一则材料,或者没有材料,又该怎么做才能写出优秀作文呢?这些都给出实用的方法。3.寓教于学。在教导女儿如何写好作文的同时,给女儿以激励、目标、处理问题的方法,给女儿以循循善诱的开导,而这一些文字都浸透着一个父亲对女儿深厚的爱意。
  闫会才,中学高级教师。在《语文月刊》《读写月报》《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两千余篇;主编《穿越教材》《新编晨读晚练》《高中作文写作100法》等语文类图书三十余本;曾获“作文报杯”作文大赛写作指导一等奖,团中央与语文报社主办的“我的中国梦”作文大赛写作指导特等奖。
赤篇:审题归纳大意法——第1封信置换法——第2封信补充法——第3封信变换角度切入法——第4封信探明原因法——第5封信理清关系法——第6封信综合法——第7封信橙篇:材料作文材料何处寻——第8封信在美丽的百花园中带露折桂——第9封信包装让“我”如此美丽——第10封信素材高效积累也有招——第11封信黄篇:文体(一)记叙文拟一个充满智慧的标题——第12封信唯有真情最动人——第13封信景物描写的巧用——第14封信何时需要侧面描写——第15封信对比手法的妙用——第16封信画龙点睛方法多——第17封信悬念设置有方法——第18封信写出波澜有妙法——第19封信过目难忘是细节——第20封信后交代手法的妙用——第21封信叙述速度的慢和快一第22封信重要的是要写出人物的特点——第23封信书信在记叙文中的妙用——第24封信命名的艺术——第25封信(二)议论文条条道路通罗马——第26封信有规矩。才成方圆——第27封信议论文论据叙述有秘诀——第28封信议论文用例方法举隅——第29封信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第30封信给归谬法以用武之地——第31封信用浓烈的感情征服读者——第32封信拓一片论证的新天地——第33封信写好驳论有秘诀——第34封信给议论文写作添点“作料”——第35封信(三)说明文确定说明顺序的秘诀——第36封信说说按比例压缩法——第37封信生动形象说明法举隅——第38封信(四)文学类文体小小说姓什么——第39封信写个剧本也不难——第40封信送你四把开启诗歌之门的金钥匙——第41封信怎样写赠诗——第42封信用美丽的诗句为醉人的山水留照——第43封信插上想象的翅膀写科幻——第44封信故事新编怎么写——第45封信(五)实用类文体不设防的心灵独白——第46封信彩笺一封展才华——第47封信怎样写好演讲辞一第48封信怎样写好访谈录——第49封信病历体。新颖别致更有趣——第50封信手机祝福短信写作指要——第51封信怎样写好贺卡上的贺语——第52封信怎样写好开场白——第53封信绿篇:技法纵向思维在写作中的妙用——第54封信双轨并行,别致新颖——第55封信巧用比喻写文章——第56封信新颖别致的数学证明法——第57封信打造亮点,让微小说精彩绝伦——第58封信抑要抑得彻底,扬要扬得有理——第59封信巧用层递写妙文——第60封信放大变形法与缩小变形法——第61封信别具一格的通话体——第62封信写美文。请从侧面入手——第63封信换个角度天地新——第64封信给“我”艺术定位——第65封信出奇才能制胜——第66封信拟声词在写作中的妙用——第67封信时间在写作中的妙用——第68封信用文字给音乐录音——第69封信极端简略句在结尾中的妙用——第70封信妙用标点做文章——第71封信电影表现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第72封信妙用名句为作文添光增彩——第73封信青篇:语言深入浅出有妙法——第74封信专业术语的妙用——第75封信错位错出幽默来——第76封信语言形象化途径例说——第77封信神奇的剪枝去叶法例说——第78封信抽象名词人格化例说——第79封信寓不尽之意于言外——第80封信时间的形象表达法——第81封信词义返本的妙用——第82封信亮丽作文语言的七种方法——第83封信拥有一身靓丽的新衣服——第84封信蓝篇:批改美丽从这里开始一第85封信第二家园——第86封信给黄玉强同学的一封信——第87封信紫篇:应试准备30篇范文,读熟它们!——第88封信化整为零好经营——第89封信小标题拟制艺术——第90封信让微型段落闪亮登场——第91封信喝我一碗孟婆汤,写出一篇满分文——第92封信来自教材文言文中的论据示例——第93封信巧妇可为无米之炊——第94封信记叙文写作十大失分点——第95封信议论文写作十大失分点——第96封信拿什么打动你,我的老师——第97封信写好考场作文的秘诀——第98封信考场写作小绝招——第99封信总有一把金钥匙属于你——第100封信附录:女儿获奖及发表的部分作文猜关键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欢渡春节(外一首)春来了蚊子历险记后记
  《妙笔如何生花:高级教师写给女儿的作文书》:  女儿:  你好!你在来信中谈去野外的惊喜,读着你的信,我也仿佛去了野外,看到了生机,看到了希望,真高兴。  这次,我们谈感情法。感情法,也是一种论证方法。可能没有人这么想过,但这种方法实实在在存在着,忽视不得。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得当,那么所写议论文就更容易让读者折服。  说真的,现在很多同学是为写议论文而写议论文,也就是说,为说理而说理,把写议论文当成了证明数学题A+B=C,也不管自己是否相信自己论证的观点。结果呢,是所写文章的语言枯燥、乏味,让人生厌。要写好议论文,要求我们在写议论文之前,想清楚,想明白,确定自己心中认为正确的观点,之后酝酿感情动笔。相信饱蘸感情之笔写出的文章,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定能“动之以情”,读者自然会喜欢。  酝酿感情,这是写有情之文的前提。其次,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设问。北京高考优秀议论文《说“安”》,谈女子也是民族脊梁,用了王昭君的事例。在叙述时,采用了设问的方法,让我们读来感觉很有感情。我们来欣赏:  那么是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是谁放弃了绿柳夹河而列,长风携云朵翩跹而来,窈窕而去的长安,甘愿远赴黄沙大漠,经受亘古不变的寒风与沙石吹打,而换取和平免受战火?是王嫱,那个名唤昭君的绝美女子,她为大汉朝撑起半片安定、安康、安宁的天空。  排比。排比是由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的,能够淋漓尽致地抒发思想感情。我们来看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挫”而知之》的片段:  没有人不想过舒服、安逸的生活,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愿望有些奢侈……但众多的普通人,生活中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不顺利、不开心,这是每个人都躲不开、绕不掉的……正应了那句俗话:谁还没有个山高水低?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并顺利走过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波谷”。怨天尤人、呼天抢地只能起到暂时的释放与宣泄作用,然后呢?还是要冷静下来。囊中羞涩了,不怕,量入为出,合理安排,相信困难很快就会过去;事业平平,不怕,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相信业绩很快就会上扬;考试不理想,不怕,分析原因,找到对策,相信分数很快就会提高;感情出了问题,不怕,看一看根源到底在何处,及时修补,幸福自然会再度降临;与人关系不睦,不怕,多想想自身的原因,多做做换位思考,真挚的友谊必会地久天长。  在分析时,作者多用排比,有短句的排比,如“不如意、不顺利、不开心”:有句子的排比,如“囊中羞涩了,不怕……事业平平,不怕……考试不理想,不怕……”,这样的分析不仅透彻,而且带有感情。也就是说,不仅能够晓之以理,而且能够动之以情。可以说,排比是本文一道亮丽的风景。  ……
相关书籍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花妙笔历史人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