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将欲歙》中的“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字在文中怎样发音?怎样解释?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怎么解释_百度知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怎么解释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因此,要常从“无”中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还有一种断法故常有,欲以观其妙,常无,欲以观其徼。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源,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解释这个世界的理论版本 《道德经》第一章是整本书的一个总纲。老子在一开始就提出了“道”,道者,万物之宗。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是永恒不变的第一因。宇宙是怎么来的,万物是怎么来的,人又是怎么一回事?人只是万物之一,万物被装在一个叫“宇宙”的东西里面,宇宙呢?宇宙来自哪里?是什么东西把宇宙“生”了出来?这个生出宇宙的东西又是个什么东西呢?愚昧的人认为,宇宙是某种非人性的东西,比如一块石头的神力创造的。迷信的人则认为,宇宙是一种“人格化”的神创造的,这种神就像人一样,区别于人的是它的无所不能的“神力”,它能够创造任何东西,甚至创造一块大到连它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那些稍微理性点的人则认为,你们都在扯淡,世界上哪有什么神,整天说你说你的神是创造主,他说他的神是造物主,哪来的那么多主?究竟谁创造谁?按我说,宇宙根本不存在神,宇宙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我们要存有敬畏之心。这些稍微有理性的人,有无神论者,有泛神论者,有不可知论者,还有文化宗教徒,有宗教和解者,有自然神论者。他们不迷信某种人格化的神,他们宁愿相信自然,宁愿相信不可知。而把自己标榜为科学的人呢,他们说上面的这些人都在胡说八道,信口开河,我们理解世界要用科学的方法,要有理有据。总之,口说无凭,眼见为实。于是他们通过观察,看到宇宙在不断膨胀,进而推测宇宙一开始只是由很小的一个点爆炸而来。这个点被称为“奇点”。奇点的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爆炸后不断膨胀就形成了我们目前的宇宙。好了,宇宙是大爆炸而来,那么宇宙大爆炸奇点的能量从何而来?可见,奇点并不是第一因。科学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世界,但并不完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能够在局部合理的解释世界,但它们两者确实又存在矛盾。所以,科学宇宙观,还不是最终的解释世界的版本。那么,存不存在一个终极完美的版本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道德经》给出的宇宙观,是一种什么样的版本:道,为宇宙的第一因。道生出无,无是一种虚漠鸿蒙之气,无质无象,不可描摹,所以无名。无生出有,有质有象,始可有名。有生出万物,万物并作,参差各态,各命其名。
二、《道德经》第一章正文讲解 道可道,非常道。常道,就是老子说的宇宙第一因。在整本《道德经》中,道,在不同的章节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概括起来,有四种:一、常道。为宇宙第一因。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指常道,万物的根源,永恒不变。二、天道。指天地万物的规律。对于《道德经》中“道”这个字的理解,一般的人都只理解成规律,宇宙法则,自然规律。这样的理解是有缺陷的,而且会对整部《道德经》的理解造成阻碍。三、人道。指人为制定的法则,人类自己所立之道。它并非自然之常理,只是人的发明。四、说道。理解为言说、描述之意。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指的是人道,第二“道”字,指的是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为所制定的道,是可以言说描述的,但这样的道,并不是“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化万物,万物被造生出来之后,人要认识万物,就需要给万物以“名”,加以区隔分别。也就是说,名是人类认识万物的一种途经。名,在《道德经》一书,有三重含义:一、无名。我们人类的九窍和皮肤能够感知到“有”的万物,有生于无,万物是被一种鸿蒙之气所创造出来的。这种鸿蒙之气,就是“无”。它不可见,无物无象,无形无质,不可被人类所描述,所以称为“无名”,也就是常名,永恒之名。二、有名。无生有,万物被造生出来之后,开始有形有质,随着阴阳二气的推动与演化,万物逐渐呈现出各自的形状与质象,这时候可以对万物进行命名,为有名,可名。三、命名。因为万物之间各有差异,人类要认识万物,就要给万物以命名并加以区分、识别、描述,这就是命名。所以,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可以被区分识别的,那就不是常名,不是永恒的无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指的是宏观的宇宙,万物泛指宇宙中的一切事物。这句话历来有争议,争议的地方在于断句。究竟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呢,还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呢?第一个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讲的是无生天地,有生万物。第二个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根据上面“名”的三重含义,无名指的就是无,有名可以理解成有。这样断的意思,同样是无生天地,有生万物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无需断,直接理解即可。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语言文字只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道之奥妙,道生万物之玄妙,这个过程是一种超越语言思维的一种描述。也就是说,语言文字,或者说语言思维有它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理解经书,过于扣弄语法思维,就已经陷入了一种“理解障碍”之中。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把他体道的这种感觉写了出来,如果过于注重“读文字”,这样的理解是偏低级的,我们应该要用心用整个身体去体会老子所写的这种感觉。之前我有一篇文章写过,《读书的三重境界》,里面就分析了读文字,读思想,读感觉的不同境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阅读。以前我们的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古人写文章是连着写的,根本没有用标点符号去断句。为什么?什么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象,象不尽道”呢?去体会,去感觉。那为什么我们后来需要将古文加标点,才能理解它的意思呢?大概是因为人变笨了吧,理解不了古人所写之意。这就造成了,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断,标点怎么放,完全取决于这个加标点符号的人的理解,所以就有了争议。因为笨的人太多了,所以争议也就太多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什么是欲?《说文解字》:欲,贪欲也。人的欲望从何而来?有名,万物映射而来。因为宇宙存在有“物”,这些物映射到了人的心里,人看到好的东西,就会欲得,想要占为己有,这就是一种贪欲。《黄帝阴符经》有一句话:“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如果天地无物,无物可映射到人的心,心纯白一片,未曾染物。相反,万物映射到人之心,人却欲求要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为己所得,可能吗?有些人为什么活的痛苦,因为欲求太多,求而不得,则伤心。然而,圣人为什么能够洞察万物而不伤己,因为圣人用心若镜。无欲,并不是说,人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遣走了,就生出了无欲。而是人在领会到无的时候,才会生出无欲。无欲则能体验无的玄妙,体验宇宙开始前未始有物的那种状态。如何才能领会到无?专心致志,忘我,无杂念,正静明虚。有欲,应物则生有欲。观察到万物,则生有欲,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妙,指道生万物的造化之神机。徼,万物已成,则观其象,察其理。常无欲以观其妙,体会到无的时候,置身于一片鸿蒙之气之中,看着宇宙被造生出来,看着天地万物生老病死,循环往复。常有欲以观其徼,体会到有的时候,你就是万物之一,置身于万物之中,以物的视角,观察万物,理解万物,审视万物。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两者,就是指无和有,它们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不一样。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因为太幽远了,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黑而幽深。无和有,都幽远的深不可见,故同谓之玄。玄之又玄,无和有,它们比任何所能想象出来的幽深更加的幽深。白云先生在《老子之道》中写到:天地万物未有之前,作为天地万物之宗的道,所表现出的状态。玄之又玄,是无生有,有生万物,道化生天地万物的神化之能。众妙之门。众妙,指万物生生不息之妙。门,大道玄牝之门。有与无两者,正是生育万物的造化之门。(第一章完)《道德经》系列专题,解读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以经世致用。本文是第一篇,下一篇解读第二章,敬请关注后续文章。(注:本文解读义理,借鉴或引用自白云先生的《老子之道》一书)附《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HeXWgBT0XpO8eoP5lxyIICGwRqAvqYM6JZOdliwlegBZa5.jpg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读哪个音_百度知道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徼”读哪个音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小都比小童鞋
来自科学教育类芝麻团
小都比小童鞋
采纳数:666
获赞数:3175
参与团队:
jiào(1)巡察(2)边界,边塞;引申为边关、边卡;再引申为边涯、界限。《老子·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已明确表明,这里应该读jiào.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字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字什么意思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青蛙公公哈哈哈
青蛙公公哈哈哈
采纳数:574
获赞数:1151
1. 徼 2. 徼 3. 徼 4. 徼徼〈动〉巡查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名〉边界,边境又如: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徼亭(边境哨所);徼塞(边塞);徼障(边境;边塞)徼〈动〉窃取,抄袭揭发 。如:徼驳(谓揭发、批驳);徼讦(揭人隐私)徼〈动〉通“侥”。贪求不止又如:徼伺(窥视希冀);徼冀(希求);徼觊(非分希冀);徼进(犹侥进。非分求进)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可欲可《道德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