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写的诗词也有不入押ang韵的诗词,但也是名篇,对于押押ang韵的诗词要求我们是否只能杜绝,尽管这会极大地影响创作?

写古诗词一定要押韵吗?
请问: 写古诗词一定要押韵吗?不押韵就不是古诗了吗?
提供的知识: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不难,难的是写出既符合格律,又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的佳作,古人写的格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诘屈聱牙,所以写格律诗不易,古人尚且如此,又何必难为自己呢?写近体诗,不按照格律就不叫近体诗,应该叫古体诗或者旧体诗。诗押韵是一般规律,不一般的诗也不少。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还可以不严格押韵,现代诗是这样,古诗词也是这样。格律诗一般要押韵,古体诗几乎可以说随便写,只要读者认可就可以了。现代诗和旧体诗的创作方法,基本相同,只不过一个使用的是文言文,一个使用的是白话文。如果你有更高的追求,或者你觉得有必要可以选择格律诗,不过有些人对格律诗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没有上限。你想想他们对李白、杜甫、王维,都吹毛求疵,何况你呢?对形式主义的不断追求,已经使中国诗几乎灭绝了,无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可悲的是格律诗有人支持,那些写格律诗的人手里有钱,所以他们也不在乎诗好不好?只要经常写几首烂诗就可以了,只要符合格律就过关了。余秀华的诗你能看懂吗?看不懂谈何好坏?谈何流行和认可?但是这样的诗有人捧,捧的结果是新诗怪诞而且不可理解,新诗要死了。五·四前夕格律诗为什么会死?因为难以理解,难以理解还有可能理解。有些新诗简直无法理解,诗人本人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意思。有人甚至提出要给新诗写注释,这不是荒谬嘛!如果是这样的话,提倡白话文还有什么意义?汪国真的诗,当时为什么销量大?别管人家写的是不是诗?写的好不好?至少人家的诗,可以看懂。可惜这样的诗没有成为主流,所以也就人亡政息了。写旧体诗,应以盛唐时期名人的诗歌为楷模,写格律诗可以以宋朝人的诗歌佳作为样板,写现代诗可以以民国时期的优秀作品为参考。写烂诗的人有人养着,优秀的诗人要饿死了,要么跳楼、卧轨了,诗歌能不亡吗?押韵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就看你用什么时代的语言,什么地方的语言写诗。普通话广东话还是英语?依据的是哪部韵书?即便是用普通话写诗,不同的人对押韵的见解也不一样。所以要搞一本韵书出来,这样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会有一样的见解了。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搞出一个新韵,其实没有必要,它也未必合理,只是一个参考,其实只要你读着上口,就算押韵了。格律诗的规则只是一个结果,所以人们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至于当代人还在沿用几百年前的平水韵。大金朝的话,谁还会说,谁能听得懂?多么荒唐!平水韵作为研究古代诗词的资料还有意义。如果大规模进行普及,指导现在的诗歌创作,必然有种种问题。为什么我能在几乎所有关于格律诗的辩论中胜出?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结果,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以至于阴招损招迭出,或者以谩骂为能事,哪里是个诗人的样子?熟悉了格律诗的规则,就能够成为诗人了吗?应该还差得很远吧。《千家诗》的艺术水准不如《唐诗三百首》,因为《千家诗》搜集的是近体诗,只有绝句和律诗,在体裁上就非常受限制,篇幅上最多也就八句。是一本科举应试教材,如果按照近体诗的标准来选择《唐诗三百首》,那样的话还篇不出一本《千家诗》。古人不会干这样的傻事,他们不敢。但是现代人敢,因为他们无知。难怪旧体诗在纸媒上那样的萧条。因为凡不符合格律的诗都让他们给毙了,与其说他们在传承文化,还不如说他们在毁灭文化。新诗在纸媒上也有这种现象。而在网络上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那些人要么对古体诗极力封杀,要么群起而攻之,将打油诗的定义,任意扩大化,按照他们的理解,《唐诗三百首》一多半都应是打油诗。他们以为古体诗,已经被他们消灭殆尽,中国诗的一大半已经不存在,所以只能写格律诗了。《宋词300首》的艺术成就不如《千家诗》,虽然,宋词有长短句,好像更加灵活,其实不然,词对平仄押韵的要求比近体诗还要严格,没有通融的余地。词就是歌词,通常不是太长,也不是太短,这样便于听众接受,这对词也是一种限制,要用格律诗,写出《蜀道难》、《离骚》这样的诗篇几乎没有可能。写都写不出来,就不要提比较了,所以苏轼们的艺术成就不可能和李白、屈原相提并论。但是古体诗可以,写成诗体小说都不成问题,中国古代最长的小说,不是《红楼梦》,而是一部诗体小说。古人填词的目的是为了演唱,而词曲绝大部分已经丢失了,即便有存世的,你也不一定喜欢。现代人填词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演唱,严格按照词谱填词有何意义呢?它的意义其实就仅仅在于,严格按照格律写,以便符合某些人的特殊癖好而已。文学艺术形式限制并非越多越好,门槛并非越高越好。门槛太高,限制太多,就意味着灭亡,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你还能记起几篇骈文?骈文在古代,就被消灭了。谁还会写八股文?如果不是韩愈发起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中国文化可能早就随之灭绝了。你能想象中国人现在还用文言文写作吗?对旧体诗而言,道理也一样,我有意发起新古体诗运动,拯救旧体诗于危亡。中国最早的,文学艺术形式是古体诗。最年轻的文学艺术形式是,现代诗。明清之际,已经产生了四大名著,说明白话文已经成熟,并且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只不过白话文的地位没有被官方认可而已。五四以后,白话文被官方所认可,中国头一次有了白话诗,它还非常年轻,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它现在正处于低谷,但终究会跃上高峰。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既然是古诗词(题主这里指的应该是大概意义上的唐诗宋词吧)最好还是遵循格律对句尾押韵。形式表现上来说就是,既要有“外韵(声韵)”又要含“内韵(意境)”。而现代诗视情况可押可不押,但并非无韵。现代诗的“韵”不一定非要体现在音律上(外韵),侧重的是“一咏三叹”(内韵)。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三小节,三句“从明天起……”;三句“愿你……”;二句“面朝大海……”;无句尾韵。但通过三小节的情感铺垫,此诗读过却令人过目不忘,其句如歌,其韵似泣。好的现代诗,没有押韵也胜于押韵。说起华文现代诗,原是起于近代,大多受国外的“行诗”体裁影响(如非常有代表性的四行诗、十四行诗,和N行诗……)。译后的风格自由奔放,慢慢成风,还发展出了很多流派。但外国诗歌却并不是不押韵的,也是讲究内、外韵结合的。如叶芝的《When You are Old 》,也就是后来被国内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当你老了》歌词原文。诗的含义就不说了,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实例,大家可以看看外文诗也是需要押句尾韵(外韵)的——《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Your eyes had once, and o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And loved the sorrows o ……从上可见。诗的外在韵律和内在韵律孰轻孰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意义,有意境。不然,只一味追求外韵则只能称为“打油”或“顺口溜”;反之亦然,一味追求内韵而不注重外韵,不如去写散文,情感会比诗来的更加饱满。而古诗词,千百年下来自成一体,外韵内韵缺一不可,整体要求却非“押不押韵”那么简单,而是存在着比较系统的格律要求。虽然看起来格律比较复杂,但汉字的妙趣也尽在于此——强调好的意境更需要好的形式表达。非常考验人的叙述能力。既要有“奇思”还要有“妙想”,二者结合才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大概是因为古代才子佳人们在面对诗文时都是完美主义者吧?但这就可以说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诗词的最高水准吗?我看不然。《诗经》可是被称为中国诗歌体的鼻祖的,其韵不工却朗朗上口,意境真远,是后世诗文无论如何都无法比肩的。但你看到诗经里的句尾韵了吗?粘、联、平仄都有固定格律吗?其实就算是诗盛行的唐代,名家写来也不都是合律的。拿《唐诗三百首》来说,俗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脍炙人口。一般讲三百首,实际有302首。按次序说来有五古39首(内乐府1)、七古27首、乐府14首、五律80首、七律52首(内乐府1)、五绝34首(内乐府5)、七绝56首(内乐府7)。但能严格归入格律的只有222首,约占73%多一点。出律的名诗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之前我也曾在另一个提问中做过更详细的回答(容我偷个懒,手机打字很折磨人)。所以个人觉得,守韵还是随意,全凭作者之心。有律未必好,无律也能真。最后再多啰嗦几句。从个人来讲,无论是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我都不喜,因为这些古韵中的“入声”发音,有些早已失传,与今人的发音也是格格不入。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写词,本人大多只讲平仄,多循今韵不重古韵,更有利于创作。但是在欣赏别人创作的诗词时,我会考虑对照古韵进行阅读,方便理解。在与联友们对对联时候,也会考虑“今韵今对”,“古韵古对”,平仄对仗还是需要注意的,否则就会造成语境差别,答非所问。再说回题主的问题,“写古诗词一定要押韵吗”?其实这个问题更应该这样问才更全面——写古诗词一定要按古诗词的格律来吗?我的回答是,最好在开始阶段养成合律的习惯,等掌握的足够全面和足够好之后,或可进行随性创作。词句信手拈来,韵律自成。所谓“口出成章万卷功”,厚积薄发,我辈最佳。不然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四方己不知。如若非纠结于“不押韵就不是古诗词了吗?”这个问题,那么我的回答就是:当然不是古诗词。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写古诗词一定要押韵,并且一定要按照规定的韵位押韵。如果不押韵,我们只能说它是诗,而不是古诗词的体类。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比如说诗,古诗有很多种体,一大类是古风体诗,古风体里有韵文体,有平韵的,有仄韵的,按字数还可以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等。而这种有字数限制的诗之外,还有歌行体诗。比如著名的李白的《蜀道难》,红楼梦里的《葬花吟》等等。你可能会发现它们的字数和行数也是非常多,而且还有换韵。但是这个换韵也是有一定的规定的,比如一个韵要押两次了才能换另外一个,等等诸多规律。而古诗里还有一类,就是近体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律诗,律诗又分绝句(五七绝),律(五七律),排律等。五七律或者是绝就规定必须是五言一句的,或者是七言一句的,要不就不能给它们定名,是什么律或者是绝,排律,也就是诗句非常多,韵很多,排的很长,而且这个韵是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的。近体诗里的律或者绝还有各种格式的限制,如首起入韵的,首起不入韵的。至于什么老干体,什么孤雁入群体,这样的我们暂且不论,我说的是基本的格式。只有做到了基本的格式,我们按照既定的格式和韵位,这样来判定是不是近体诗。当然了,写这个近体诗,我们可以全诗按照平水韵的格式写,也可以按照中华新韵写,这个按照写作者自己的习惯和喜欢来定,不做要求。而说到词,我们通常是按照词牌填词的,固定的词牌有固定的格式和韵位。而如果我们不按照既定的格式和韵位来写,又怎么能说按谱填词呢。当然了,如果你通晓音律,知晓格律,你自己也可以自创词牌,做新的词谱。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要求并且做出这个词牌,而且别人也可以按照你的格式仿写。比如我们熟悉的那个《千钟醉》就是现代人自创的词牌,但是也只有别人按照《千钟醉》的格式写的词才能称之为《千钟醉》。同理,也就是不按照这个格式写的,我们就不能称它为《千钟醉》。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就看到古人的诗词不是这样的。”这个我不多评论,你可以去仔细的研究那个诗或者词,去找它的既定规律。还有一点要说的是,近体诗是在晚唐才开始定型,宋及以后才流行的。所以不要拿李白的诗来反驳我。诗词的体系也是在发展中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的。比如现在,除了有古诗词之外还有现代诗词,以及古风类的诗词,古段等。它们都是按照一定规矩来写作的。所以学写古诗词,就一定要按它们的规矩来写,不然就不能说它是古诗词,或者是哪类的古诗词。因此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矩来写是非常重要的。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首先确认一下题目,“古诗词”是指区别于现代新诗的诗词统称吧?如是,那么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旧体诗”或“古典诗词”。现代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新派文人主张采用白话写“新诗”,为了与这些新诗区分开来,便将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词和曲统称为“旧体诗”或“古典诗词”。古典诗词中,格律诗、词和曲是对格律要求相对较为严格的诗歌体裁,其对于句数、每句字数、每句各位置的平仄、句尾是否用韵、是否对仗,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格律,其中格律诗是一定要押韵的,而且一般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而词也是要押韵的,但中间可以换韵,而曲和格律诗及词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大都可以平仄通押。至于古典诗词中的古体诗,实际上也是在“近体诗”(格律诗)兴起之后,为了区分而将原来的各种诗歌体裁包括“歌”、“行”、“吟”等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句式,其篇幅长短不限,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单就押韵而言,古体诗全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可随意转为其它韵脚,也可用重复的字押韵,奇偶数句尾用韵也不拘,也可用邻韵和平仄通押。通过对以上各种古典诗词体裁用韵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古典诗词一般都会要求押韵,不过是宽严不同而已。同时也需要说明的是,古典诗词一般要求使用中古汉语韵书,比如广韵和平水韵。由于填词用韵较为灵活,清代也有人整理了《词林正韵》供大家学习使用。而现代普通话由于取消了入声,同时上声和去声也取消了阴阳之分,其韵母已和中古时期汉语大大不同,所以一般很少运用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上,尽管新世纪以来也曾大力推广《中华新韵》,但还是罕有诗词创作者使用。其实,中古汉语的发音并未完全消失在汉语体系内,目前各地使用的方言比如广府白话、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吴方言乃至楚方言都依然有六个声调以上的发音,而入声发音则在部分川语地区和河南方言区域还有使用。当我们使用这些方言朗诵古典诗词时,会明显感觉更加抑扬顿挫,韵味醇厚。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最美不尽古诗词,五千华夏仙人痴!写山写水红尘事,情到深处心自识!古诗只有古人为,韵角分明意增辉。今朝小诗天下醉,依蒙笑含风雨催。意从心起情自归,佳作细数几人回。才子丽人守新岁,举杯对月老伴随。依蒙小诗即兴诗歌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古诗,故名思意,只有古代的人在古代人文环境中写出的诗,才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为古诗。现在的人写现在的诗,写出诗人的情怀,写出新时代的意境,读来朗朗上口,品来如醉如痴,至于韵味肯定要有,不然怎么朗朗上口呢!但也大可不必按格入律,那样往往作品会让人感觉空洞,更没有意境可言了!现在想写诗就大胆的去写好了,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属于自己的风釆。千万莫言现在人去写古诗之讲!一切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化!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依蒙小诗论诗韵拙笔二零一八春节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既然不想受校规的约束,你上大学做什么?既然不想受市场规律的约束,经商做什么?既然不想受女人管,结婚做什么?既然不想受法律的约束,作人干什么?可见,既然你想做些什么,就一定要受到一些约束。诗歌也是这样。现代诗虽然不押韵,还有节拍和意境的约束。古体诗节奏感强,韵律优美,意境深。想写好,就一定要受到一些约束。害怕约束,尽可以写随感,写散文。又不想遵循诗歌的规律,何苦又去写诗?勉为其难,累不累?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写古诗词实际就是仿古诗词的写法写诗词。写诗如果恰逢好句,不见得一定要押韵。合辙、押韵是对诗歌韵律、节奏感的美化,但同时也是一种束缚。古诗词也是从不追求押韵到追求押韵,再到追求极致的格律体,再到现代诗的适度押韵这个发展过程。乐府诗集,重意,重表达,不拘泥格式,几字骈体就可以,押韵宽松。楚辞方显出一定的格式化追求。至唐诗五言、七律格式化明显。但长诗尚和楚意。至宋词,受曲牌约束,严格格律。读来音乐感十足,但是,已经影响到随意表意。现代诗吸取以上经验,既要诗歌的音乐感,还要一定的韵律,在表达上宽松。这样,不至于因格式影响表达。因此,现在写古体诗,知道其优点和桎梏,可以采用适合自己、适合表达的古体。如果好句,忘了押韵。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谢邀!现代人写古诗词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似古风体的,除句式字数以外,其他格式不是太讲究;另一种是格律诗,对句式字数、平仄音韵,偶联对仗要求特别严格。到了宋代,填词创作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峰,其写作也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汉字是表意文字,诗词多是用来吟诵的。在吟诵过程中,借助合辙押韵对于古诗词的抑扬顿挫、抒怀畅意、激情扬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诗词创作中的用固定的格律来加入音韵之美,再辅之以各种修辞手法,从而达到词意与音韵、内在与外在、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唐诗宋词成为形成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巅峰,也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朵奇葩。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主要就体现在语言美,而语言美则体现在形式之美和音韵之美。所以中国古诗词押韵是必须的!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回答这问题,先说一故事:
瞎子摸象,摸着牙,说象如汤匙,摸着腿说象柱子。古诗词,如果是律诗,如七律、五律,要求平仄韵律,其它就另说了。有网友强调平仄,又有网友说韵律有阻诗意。这些应参考上面故事。词,一定按词牌的韵律来填写, 那叫填词。韵律不会碍诗意,好的律诗,不但内容丰富文采好,且韵律美。正如好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句子也应通顺。不要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大家有目共睹,毛主席的律诗、词内涵丰富多彩,气势磅礴,且韵律非常好??。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凡文体都有屬於自己的格式,如果不分挌式作文,会出現混亂現象和無趣。比如,写信给父母,正常的格式是在信紙頂端第一行的左邊写上“父母好”字樣;而写什麼申請书之類,則在格紙上端第一行的中间部分写上“申請书”字樣。這是格局,也是習慣。假如写信給父母時,把“父母好”字樣写在信紙上端首行的中间,感覺如何?又假如,寫申請书的時候,把“申請書”三個字写在紙頂端第一行的左邊角去,這感覺又如何?有許多傳統已經是習慣,更變了就會覺得好笑,或者被常人認為是瘋子。比如,我們已經習慣把睡覺的工具叫床,假如有人把床叫成櫈子,而且還说叫床是錯的。這是否有點儿瘋了?把散文叫成小说,然後把小說叫成律詩??這文學豈不是“天下大亂”?所以,要写《蝶戀花》,你就只能老老實實按照它的格律去写,才能叫《蝶戀花》;要寫《水調歌頭》,同樣要認真去按照它的格式去填寫;要寫五言律詩,就必須按照現有的格局去写??倘若把《蝶戀花》叫做《水調歌頭》,這就等於把大米叫成小麦,把白菜叫成竹叶青酒一樣,全天下大乱。由用户
提供的知识:本人非常厌倦一定要用严肃的面孔去对待诗词,没有人告诉我你必须平仄平仄平平仄去读,我只是记着它,喜欢它,然后终有一天我们相互明白。所以是不是押韵,喜欢最重要。能押韵固然好,但是需要明白,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请注意:本内容来自悟空问答,版权归悟空问答所有,本网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赞同以上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声明:以上内容由用户提供,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如有任何不妥,请与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联系:1/2页点击展开全文诗词在线友情提示
最新分享诗词 &
&(峨眉居士)
&(田间识字)
&(田间识字)
最新分享诗集 &
&(黎渝亮 )
&(古剑龙驹)
&(游向高原)
分享诗人推荐 &
推荐诗词(浏览量排序)&&&&&&&&
诗人们的悲哀
时代不同了,其实现代人也实属不易!
为生计奔波,
任岁月蹉跎。
文字换不来大米,
诗歌顶不了白菜。
父母要养,
孩子要带,
不肯向艰难低头,
就要努力奋斗。
爱好只能藏着心灵的小角落,
有时间翻看已经很知足了!
岂能要求更多?
这就是生活!
没有经济基础,
哪来的上乘建筑?
何止是诗人的悲哀?
能有在线已经很幸运了,
能有幸结识这么多的诗友,已属不易,我们能奢求什么?
心凉凉的,
但,
可以有梦! 推荐理由:杜牧野--荐
说话易,说出有思想的话难。
写诗易,写出有新意的诗难。
秦砖汉瓦是宝贝,可作文物欣赏,但却已盖不了今天的楼房。
但为何总偏爱搬古书上的字,来凑今天的文章?
在舞台上喷一股雾,看似云霄之上,但绝不会就真是天宫了。
成堆的宝石金玉,并不一定就能堆得出美。
作秀,未必越作越秀。
但做假,肯定越做越假。
空荡荡的,不论怎样看,都会是空荡荡的。
闲的人,不论他怎样忙着走来走去,也是闲人。
哈哈,说闲话的人,总是说着闲话,
我的文章,不论怎么样都是牢骚,除非我不是我。 推荐理由:山野的风——故乡--古板君的此篇议论诗文精辟而又尖锐,对扫荡现实文坛上的诟病、墨守旧规不思进取之文风的确是警钟醒言
又是一年春起惹
一曲相思再寄
徘徊在小巷古道
耳边萦绕羌笛歌赋的你
梨花带雨声声
滋润了整个倾城
然而 却滴落的心疼
园中莲池荷叶微荡
蓬船渔民伫上
似乎出春的绿尘与往年一样
雨过双双蝶舞
只見痴恋增了一份炎凉
旧曰人生如戏&& 又有谁会在乎我这真正的情义?
独坐树下呆起静静地等候
相信总有一天
蔷薇花会留在你的记忆。 推荐理由:猎峰--入情 猎峰 推荐
和淡淡生烟【丁香结】
和淡淡生烟【丁香结】
&
独语喃喃,恨生心事,徒劳梦中空侯。
狗尾翻花柳,懒唾弃、只恐忧魂消瘦。
看枫红叶落,凌风捣、槊血满袖。
频频生死,旧鬼未抚新哭更又。
&
情皱,却皱几时秋,待看谁先白首。
不屑浮云,轻浮雨骤,不思勘透。
空却情志万屡,只做无常守。
但凭痴呆秀,争看江山不朽。
&
&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vcm.html
推荐理由:猎峰--狗尾翻花柳,懒唾弃、只恐忧魂消瘦。猎峰推荐:忘忧愁直冲云天!转回首思愁半边!
落花意·水无情
琵琶行,流水轻音谁知心,峨山威,隔望江湖笔笺上,风吹白纱帐。悠悠箜篌曲,红袖添香醉扶笛。遍叶山谷落满地,思君起。 推荐理由:猎峰--意境在
李南:透明的中国青年诗人张祈
透明的中國青年詩人張祈
多维新闻网络版
欲观此书者,请到文心书店购买。
那是個深秋季節,因為出差,我來到河北的一個小城,他們告訴我這個地方素有&水咸地鹼人甜&的說法。到了這兒以後,我看到的是塵土多而樹少。
當時的張祈在一家報社做記者,我們因為工作關係一同在一起採訪,合作了兩天。張祈在工作中是個稱職敬業的記者,對事情有自己獨特的觀察,顯示出一個詩人面對現實生活時的機智與理性。工作是緊張的,這兩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來談談寫詩。
臨別的前一天,幾個詩友終於有機會坐在一起。祁勝勇、張祈、王秀雲、阿敏,我們把酒話重逢,每個人的心境都格外的好。記得那天張祈穿著件大紅的夾克衫,憑添了幾分英氣。席間幾乎一直在談詩,這種認真是我十多年沒有見過的了。這次見張祈我對他又多些了解,通過交談後結合以前看過的他的詩,我感到了他對文字有一種深深的敬畏。
張祈讀書,善於從作品去解讀作者。從那些大師的身上,他不僅僅學習作品的寫作技法,更多的是在與他們進行心靈對話,尋找與自己精神取向的暗合。他痴迷於詩歌,對於他喜歡的詩人,他甚至能張口背誦作者的詩句、原話。這一點讓我自愧不如。
張祈1990年開始寫詩,早期的作品清新樸素,單線條、透明的抒情質地,讓我想起葉塞寧。呵,梁贊省赤腳跑出來的叛逆男孩兒。張祈是農民的兒子,他身上永遠葆有著淳樸厚道的氣息。張祈寫詩也是如此。他的詩沒有晦澀隱喻、沒有讓人不知所云的作秀成份。他寫大自然,連花草都是晶瑩的;他寫愛情,連別人也要愛上這個女孩;他寫人世的苦難也一樣透明,沒有自閉者的心態,沒有玩世不恭者的忿恨,他能夠健康坦然地去寫生活賦予他的一切。我喜歡這樣真摯的詩人。
後來張祈去了北京。他為生計奔忙的同時,又寫下了許多詩。有一次,在北京詩人殷龍龍的詩歌作品研討會上,我又見到了張祈,他交給我一些打印的詩稿,讓我提提意見。我吃驚地發現張祈的詩在自覺地突變。這些詩,他不僅在形式上進行多種風格的探索,如十四行、歌謠、三韻詩、長句式──更可喜的是他對事物的認識有了更深層面的理解。
張祈寫記憶中的童年:&母親在外間屋裏切菜/三個孩子在另一個房間嬉戲/童年又回到了我心間:/寧靜、甜蜜,短暫而又漫長。(仲夏遣興)&從詩中可以看到他對事件細節的把握,這是一個詩人詩意空間的延伸──由感覺漫延到理性深處。他寫愛情的無奈:&我把溫柔放在你的心間/我曾經把正午推遲/我知道我錯了,錯了──風暴襲來/太陽和雲朵已經被全部取走。(無題)&在激情中做到節制,慢慢去品酌愛情的溫馨與苦澀。
張祈的寫作視角是寬闊的。他的生活經歷與藝術認同決定了他詩歌的基調,他仿佛在唱一曲男低音,像一支老歌,聽似耳熟,卻每每能聽出新符。有人愛聽新歌,有人愛聽老歌,我曾經向他談到過,讀他的詩感覺有一點笨拙,少一種技巧上的靈活,那就是詩歌的異質成份。這是因為我個人對閱讀感覺的要求,強求不得。不是嗎?
可以說張祈的詩大部分是充滿理想與唯美色彩的。他守秩序,寫得老實、崇高,那麼是不是這樣就算完美的詩行呢?有一天,我突然眼睛一亮──我讀到了他另一些富有探索的新詩《石橋鎮的清晨》、《歡樂的葬禮》《老黑牛》等一系列作品。多好啊!我在心中感慨。這些作品是他用那雙明亮的眼睛在打量這個世界。美好感動的以及齷齪骯髒的。這些詩中他沒有對這些事物原樣白描,而是在這種混雜中去發現詩意的因素,發掘高潔的人性之美。他不再去迴避現實中不盡人意的狀態,而是直面它們。是的,那些粗糙的生活細節難道不能入詩嗎?這些紛雜熙嚷的場景不正是我們生活的空間嗎?我有理由相信詩人對現實的關注。
知道張祈不僅寫詩,還在寫散文、寫隨筆、譯詩,也曾經讀到他一些散文隨筆,像他的詩一樣,寫得透明深情,沉著大氣。印象最深的是他譯一行禪師的幾首詩,&我用雙手捂著我的臉,/不,我沒有哭/我用雙手捂著我的臉,/我在把我的孤獨溫暖──我的中國就在這裏/──香蕉園,竹林,河流,燕麥/我的腳下遍布污穢, /可是每當我仰起臉,/我總是能看見美麗的星辰。&
又是很久沒見張祈了,他一個人在北京漂泊,也不知道過得好不好?
(文心社供稿) 推荐理由:杜牧野--荐
欣赏浅评诗人冷翠散文诗
欣赏浅评诗人冷翠散文诗
《写给妈妈的诗歌》并赠君七律一阕*思母吟*
我首先恭敬地摘录冷翠君原诗佳作《写给妈妈的诗歌◎散文诗》片段如下:
1
一个女人的日历翻到
第四十六页的时候
戛然而止
灰色的一页写满坍塌
散落在倾斜的天空
……
2
十月的草原灰暗阴冷
冰冻深入土层
二米的墓穴向着你家乡的方向
妈妈呀 你的音容笑貌 你的温暖
从此就在这里安家 融化这方寸土
……
一本生命的日历
第四十六页写着——
她以天庭之桂花而睡葬
是否太匆匆......
……
4
妈妈呀 你是一个怎样的女性
当远离自己的亲人父母
孩儿们也都幼小
他们只知道吃饱肚子
却不知道心灵的苦难
让你独撑这片生存的天空
……
母亲呀 你不仅仅是一个称呼
你是家之魂 树之脉 土之凝
当新年的爆竹声炸响
人在家里 心却不能团圆
我的妈妈 我多么想念有你
一起度过的那些除夕欢宴
……
我,流着酸楚的泪读完这真挚情深的诗作!我,也在哽咽中反复吟读这血泪凝结的诗语:“母亲呀 你是家之魂 树之脉 土之凝”—— 这是思念激情的吁天之喊,这是泪潸扼腕之叹的、强烈地呼唤母爱回归人间的彻心之爱!在社会现实中,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剜心之爱?!
古今中外,母爱永远是诗词和一切文学创作的主题。凡尘世间,任何一种爱,都同伟大的母爱无法媲美。母爱,永远是无私的、奉献的、牺牲自我的,并足以感天动地的!咏读着冷翠诗君此首深切感人的诗作,你会在诗人朴实的诗语中,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给我们展示出的母爱超常的伟大天性,你也会在诗人栩栩如生的描述和催人泪下的诗情浓墨中,如临其境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无奈感叹和对处于那个非常时期中的母亲的无尚的崇敬!
诗人的此篇作品,于那个时代的典型环境的凄美氛围中,以凄婉而又深情的笔触,以对命运的强烈反逆诗绪,用哀而不悲的诗语雕塑出人世间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在诗人精心构思的这多难的历史悲运诗境中,字句血泪、处处母爱!
诗人的诗绪抒发,于思念的漩涡里不乏慢慢扩散着睿智思考的涟漪。然而,这涟漪,正是诗人将亲情的思念融入了时代的漩涡大潮中的纯真无邪的心语揭示!以此,作品本身所显现的思想深度更昭示了:人如诗,诗如人;高洁的人品,无疑提升了诗品的高雅,而高雅的诗品更能淬化纯洁的诗心。假如读者细细地、静静地细品此篇佳作的诗情,就一定会得出:作品所具有的人性感染力非常之强烈!并且具有道德美学和人文美学的双重社会审美价值的确凿结论!
七律*思母吟*
【平起押韵】(中华新韵)
虔诚地吟读完诗人冷翠的精品佳作,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诗人的慈母离世几十余载,同感于诗人日渐心切的思娘之苦,乞赠已发表拙作,以祭诗人慈母隔世之灵。
千思万念祭心香,万里追魂泪梦殇。
影绰慈颜仍玉润,青丝拂柳未侵霜。
依葱盖翠青山葬,绿土黄泉碧水藏。
万壑千峰回魄夜,迎娘入梦子心乡。
作者:山野的风——故乡于天下泉城
附:拙作《七律》在线检测结果:
-----规则-----
⊙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 (蓝字应平,红字应仄) --------------
千思万念祭心香【香:十唐】 押韵
万里追魂泪梦殇【殇:十唐】 押韵
影绰慈颜仍玉润,青丝拂柳未侵霜【霜:十唐】 押韵
依葱盖翠青山葬,绿土黄泉碧水藏【藏:十唐(平),十唐(仄)】 押韵
万壑千峰回魄夜,迎娘入梦子心乡【乡:十唐】 押韵
--------------------检测结果(中华新韵)----------------------
存在多音字:藏 魄 ,请根据词意判断平仄
平仄非常完美!对仗请自行判断。(本程序暂不能判断拗救) 推荐理由:夜境--母亲的爱,是人类最伟大的爱,山野的风——故乡诗友以最为真诚和朴实的人类之爱,写了这一诗评,并作诗以祭,可见其母爱不仅仅是诗之原作者的心灵独享,更是诗评者心灵共享,不,是人类心灵同享,母亲之爱是一个永生的文题。山野的风——故乡诗友的诗作《七律﹒思母吟》即在人间之共同的心灵感应召唤下完成的佳作。此诗以一系列动词连缀“祭﹑追﹑盖﹑藏﹑回﹑迎﹒﹒﹒”的修辞手法,一层一层将读者引入幻觉中的“母爱”中去,更加深刻地引发了作为人对“母爱”的理解和思念的深情厚意,尽管很多读者并没有离开自己亲爱的母亲,但同样可以体会到作为“母亲”在“人”心中的分量,以期去更加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日日夜夜。诗可谓精心构筑,妙语佳言,在思母﹑念母的痛感交情中,同时体会了诗作难以抗拒的文字魅力和诗情构成。好诗﹑好文欣赏,荐之。
谈谈怎样写好古风
作者廖向希 有改动
&&&&&&
&&& 一些老同志喜欢写古典诗词,但又觉得格律不好掌握。我建议这样的同志,先学会写古风。
从广义的角度说,唐代格律诗出现以前的诗,都可以称为古风。从诗经到汉魏乐府,到白居易的新乐府,直到现代人写的,不讲究格律的句式整齐的三、四、五、六、七言诗,都属于古风的范畴。
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古典诗词,笔者担任《笔友网》诗词曲赋的编辑10年来,接触到全国各地的诗人数千、诗歌数万首,我觉得现在的格律诗词,完全可以和盛唐媲美,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全唐诗,就是质量上,也并不逊色。可惜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现在说到古典诗词,还是言必称唐宋,现在的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现在还有人会写格律诗词。如果说到差距,我以为不差在格律诗,而差在古风。《唐诗三百首》中,古风占了一半。如果现在搞一个《今诗三百首》的话,占一半的古风,就很少可以入选的。所以研究和写作古风,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古典诗词写作者的重要任务。
古风,因为很少拘束,可长可短。短的可以只有两三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长的可以洋洋洒洒千言万言,如《离骚》、《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要写好古风,有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押韵。所有古风都必须押韵。押韵有几点注意事项;一是可以一韵到底。一韵到底,就是通篇诗歌,都只押一个韵。这里有两种情况,就是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一韵到底,不能平仄通押。二是可以押几个韵。我们看杜甫的《玄都坛歌》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干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短短12句诗,竟然用了四个韵。偶句必须押韵,这是通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换韵的地方,奇句也必须入韵。如第三句&谷&,和第四句&屋&;第五句&坛&,和第六句寒;第九句&往&和第十句&长&(此处读仄声)都入韵。转韵的奇句入韵,是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样的好处,是转韵有了过渡,不显得突兀。如果第三句不入韵,那个&屋&字,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第五句不入韵,要读到第8句,才知道已经换韵了,诗的韵律将大受影响。
2、句式。古风的句式,一般要求整齐。也可以不整齐,就是所谓杂言诗。格律诗的诗句,一般是的节奏,古风则不只这些。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其节奏是:122,122,。其中的&念天地之悠悠&和后来的词的句首领字,是一回事。&念&,管后面的五个字。可见,古风句式的节奏非常灵活,完全以意为主。
3、古风不避重字。如前所引陈子昂诗中的&前不见&&后不见&,&不见&就是重字。《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全诗都押一个&了&字。曲艺中有&百子词&,全押一个&子&字,这就是重韵。
4、写古风有一个前人没有说过的规则,就是一首诗要尽量避开4句和8句。这是因为,唐以后,一首诗4句8句是格律诗必备的特征。编辑看见你写的是4句或者8句,先得判断你是不是格律诗。甚至读者会认为你是想写格律诗,但是不会写。而且写古风的思路和写格律诗的思路是大为不同的,格律诗必须高度概括,古风却可尽情挥洒。既然要写古风,又何必用4句8句来束缚自己呢?因此今人写古风,最好写成6句、10句或者更长些。当然也有的人,提笔就只会写四句八句,又没有掌握格律,那就只得由他了。
5、写古风也要坚持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形象生动,讲究炼字炼句,可不能写成&懒婆娘的裹脚&,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统一起来。这是写诗必须讲究的。 推荐理由:韵三--推荐给网站中为数众多的仍然坚守在第一线的古风爱好者!
古平仄两读字意义及用法
古平仄两读字意义及用法(转帖)
古音韵与现代音韵差别很大,部分初学者包括笔者在内对一些平仄两读的字用得比较混乱,为避免惹出笑话,特从网络及其他资料上查找汇总,希望对初学诗词的朋友有所帮助。因能力有限,盼各位老师、诗友予以帮助添加、指正,力争添加全面、正确。
B
便:平声,安静;去声,方便。
不:平声同“否”。
C
苍:平声,青苍;上声,莽苍。
藏:平声,收藏;仄声,库藏。
乘:平声,升,驾乘;去声,车乘。
除:平声,除夕,台阶。
穿:平声,孔洞;去声,贯穿。
传:平声,动词,流传;去声,传记。
创:平声,创伤;去声,草创,惩创。
怆:平仄意义不变。
吹:平声,动词,以口吹;去声,名词,鼓吹,如“横吹”。
从:平声,动词,由;去声,名词,随从之人。
D
当:平声,应当,担当;去声,正当,相称,以为。
单:平声,单于;其余平仄意义不变。
弹:平声,动词;仄声,名词。
钿:平仄意义不变
调:平声,调和;去声,音调,征调。
F
分:平声,动词,分开;去声,名词,名分。
菲:平声,芳菲;仄声,菲薄。
缝:仄声,缝隙。
G
供:平声,供给;去声,陈设。
观:平声,动词,看;去声,名词,寺观。
冠:平声,名词,冠冕;去声,动词。
过:平仄意义不变
H
翰:平声,名词,赤羽山鸡,鸟羽;去声,翰墨,文辞。
荷:平声,名词;去声,动词,担负。
和:平声,和谐;去声,唱和。
华:平声,华美;去声,太华。
患:平仄意义不变
J
溅:平声,溅溅。
间:平声,中间;去声,参与,离间。
教:平声,使为;去声,名词,教化。
禁:平声,同“胜”;去声,禁止,宫禁。
将:读三个音(jiāng jiàng qiāng)1.为仄:动词(率领);名词(将帅)2.为平:动词(扶持、奉养、奉行、携带…);名词(旁边);连词、助词3.读 qiāng:包括(原、请、将伯:请长者;将将:高大貎、)
降:平声,降伏;仄声,升降。
几:平声,微也,如见几;仄声,几多。
据:平声,拮据。
狙:平仄意义不变。
卷:平声,卷曲;仄声,书卷。
K
楷:平仄意义不变。
看:作动词可平可仄,有“看护”之意,为平。
例句: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王建
作为“看见”平多仄少。仄: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
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杜甫(杜诗几乎全为平)
其他(探望、视察、看待、招待、料理、助词)皆为仄。
慷:平仄意义不变。
吭:平仄意义不变。
空:平声,空虚、空旷;仄声,空缺。
L
浪:大多为仄,其中名词、动词中均有平仄
1.为仄:动词:“放荡、轻率、敲击”;名词“波浪”
2.为平:“浪汗(纵横散乱)、浪浪(流动的样子)、沧浪(水名)”
了:平声,明了;仄声,了望,未了,了得。
累:仄声,连累。
离:平声,别离;去声,离去。
量:平声,衡量;仄声,数量。
令:平声,使;去声,命令,县令。
笼:作为动词,为平;作为名词,为仄。
例句:作为动词,为平: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作为名词,为仄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贾岛
论:平声,动词,讨论;去声,名词,言论。
M
漫:做副词时仄声,其余平仄意义不变
泯:平仄意义不变
N
那:平声,何;去声,无那(无奈)。
难: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患难,灾难。
P
判:平声,动词,拚;去声,别,裁。
傍:平声,同“旁”;去声,依傍。
喷:平仄意义不变。
拼:平仄意义不变。
扁:平声,扁舟。
凭:平仄意义不变。
颇:平声,形容词,偏;上声,副词。
铺:平声,铺盖;仄声,店铺。
Q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车骑。
强:平声,形容词;上声,勉强。
抢:平声,突也。
妻:平声,夫妻;仄声,妻之,以女妻人。
R
任:平声,堪;去声,听凭。
茹:仄声,食也。
S
丧:平声,丧葬;仄声,丧失。
烧:平声,动词;平声,名词,猎人放火焚烧之处。
胜:平声,胜过。(按:此义唐宋人常读平声)
疏: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奏疏。
施:平声,施行;去声,施舍。
思:作为动词,为平;作为名词,为仄。(按:晚唐以后有以仄为动词,或名词用平声者)
例句:作为动词,平: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
作为名词,仄:春风也是多情思,故拣繁枝折赠君。――韩愈
售:平仄意义不变。
司:平仄意义不变。
T
叹:平仄意义不变。
听:平仄意义不变大多为平,唯“听任之”古音曾读去声。伫想琅玕字,数听枯槁吟。――孟郊
囤:平声,囤积。
W
王:去声,统治,称王。
闻:作为动词为平、作为名词为仄
例句:作为动词,为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
作为名词,为仄:闻人――有名望之人。闻望――名望。闻达――受称誉。
望:平仄意义不变。作为动词,多为仄,少为平
例句:动词,平: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杜甫
作为动词,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李白
为:作为动词可平可仄
1.为平:包括“担当、造成、变成、学、使、是、被、则、兴、将、助词”
2.为仄:包括“帮助、替代、由于、为了、因为”
污:平声,名词,污秽;仄声,动词,使污。
X
相:作为动词、名词可平可仄
1.为平:动词:“共同、交互”;名词:“质地、实质”
2.为仄:其中动词:“视察、审视、辅助…”;名词“形貎、古官名、古乐器名、星名…”
醒:平仄意义不变。
先:平声,时间在前的,祖先;去声,先行,事先致意。
鲜:平声,新鲜;上声,少。
相:平声,互相;去声,宰相。
兴:去声,名词,兴致。
行:去声,名词,德行。
旋:平声,回旋;去声,俄顷。
Y
研:平声,研究;仄声,研磨。
燕:平声,国名,州名,山名。
要:平声,动词,约,要求;去声,欲得,重要。
夭:平声,夭夭;仄声,夭折。
衣:平声,名词;去声,动词,穿衣。
殷:平声,形容词,富,大;上声,雷声。
莹:平仄意义不变
雍:平声,和;上声,州名。
遗:仄声,馈遗。
予:平声,我也;仄声,赐予。
誉:平声,动词;仄声,名词。
Z
纵:平声,纵横;去声:放纵。
占:平声,占卜;去声,占据。
正:平声,正月。
撞:平仄意义不变。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
  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推荐理由:盛国智--费心费力实属不易,此般精神难能可贵,当荐之与一众诗友分享!
读高建格老师《简谈现代诗写作》后所想
原引高建格老师《简谈现代诗写作》文:
看到有些朋友写诗,却把握不准什么叫“诗”,如果这样,又怎能写出好诗?诗,简单点说就是浓缩的艺术形式,假如散文是茶,那么诗歌就是酒,必须要有“味”才叫诗。如果写的东西没有味,就算按诗的形式排列出来也不叫诗。
个人认为,作为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诗歌要写的简单、有趣、明朗,有几分含蓄即可,这样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口味。
有些人喜欢玩高深,认为诗越深奥才越能叫诗,其实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你问问读者,任何人也不喜欢这种让人看了一头雾水的作品。简单朴实的语言一样能写出好的作品,例如《慈善家》:
他有钱,他心软,
穷人一哭就心酸;
伸出手,入衣袋,
慢慢掏出…手帕来。
此诗乃欧美名作,简单几句话就把一个伪善慈善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举例:
叔叔,您能否把我
埋的浅一些好吗?
不然,吃饭的时候
妈妈就找不到我了。
此作是俄国名作,是二战时期无名氏所作,用一名儿童的天真来衬托
德国法西斯士兵的残暴。
试问,这样的作品谁又不懂和不爱呢?
中国现代名诗也有不少这样的作品比如:《泥土》
总把自己当珍珠
就有时时被埋没的痛苦
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这些例子就不举了,放眼几千年的诗歌史,孺妇皆懂的作品却最脍炙人口,流传最久,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例子。
好了亲们,一点心得体会传上来与大家分享,就到此为止。祝大家都能写出传世佳作。
读了读高建格老师《简谈现代诗写作》一文,我心中不禁产生无穷的共鸣,我非常同意建格老师的看法:“诗歌要写的简单、有趣、明朗,有几分含蓄即可。”“有些人喜欢玩高深,认为诗越深奥才越能叫诗。”
本人也曾费尽心思去阅读过一些所谓当今中国顶尖诗人的诗歌,想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紧跟时代的潮流,尽力向真正的诗人靠近,但不知是我太没悟性,还是文学功底太过肤浅,折腾了很久都没能读懂其中的深意,以至于让我头痛了好久,并因此怀疑自己注定不是写诗的料子,根本就入不了诗人的流,你对真正的顶尖诗歌连看都看不懂,还谈什么写诗呢,你写的诗也不过是一些不入流的打油诗罢了,这些思想曾一度让我心灰意冷,甚至一度放弃了涂鸦。
但偶尔还是忍不住随口吟咏几句,算是排解心中的情绪,且不管他算不算诗,权当记日记一样记录自己的一些心灵感悟,偶尔觉得也有两句还有点诗的味道,于是也就时断时续地记着。时间长了,也有了一些心得,时不时也会在心中默念几句,还会不知高低与曾经记过的名句比较斟酌。同时也发现,通常被我们无意识地记住的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句子,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诗人沙白的那首《红叶》:
风,把红叶
掷到脚跟前。
噢,
秋天!
绿色的生命也有热血,
经霜后我才发现。
而那些曾费尽力气去解读的诗歌却一句也没记住,于是我便费解了,到底怎样的诗歌才算得上是好诗呢?
最后我只能给自己这样一个解释,即能经得起时代潮流考验的诗歌便能算是好诗,就把它们留给时间去回答吧,也许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以后,人们依然能够随口吟诵的诗歌便是真正的传世佳作吧!
现代诗歌似乎走入了一个怪圈,越是的精品的诗歌越是深奥晦涩,似乎只有把读者看得云里雾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佳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功底深厚,出类拔萃。相反越是浅显易懂就越觉得没有品位,一些有资格推荐精品的编辑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也不遗余力地发掘着让一般人不能一看就懂的“含蓄”的佳作,非得让你费点脑筋去仔细琢磨。写诗的人为了能够进入编辑的法眼,也争相效仿,竭尽所能、挖空心思地去迎合编辑的口味。于是乎写诗的写得越来越高深,品诗的品得越来越专业,可苦了俺们这些看诗的老百姓,只能看得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最后也只好甩甩晕乎乎的脑袋苦笑着离开,并告诫自己:这不是哥们能玩的,从此以后尽量离的远远的,永不再碰!结果写诗的人虽然不少,但读诗的人却越来越少,能读懂现代诗的人就更是少之又少。大家都你写你的,我写我的吧,互不相往!最后就像甲骨文一样,只有火星人才能读得懂了!
综上所诉,我总结出一点:流行歌曲更适合广大老百姓的口味,并不只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们一听就懂,合口押韵,并能引起大众百姓的共鸣,一不留神就随口而和了,我想这也是其之所以流行的原因之一吧!反观我们的现代诗歌,不但越来越深奥晦涩,而且无韵无律,怎么让老百姓记得住呢?同时我又疑惑啊:在古代诗歌不就是流行歌曲吗?今天怎么就背道而驰,相去竟那么远了呢?
如今,为了不让自己再度染上头疼的毛病,我尽量不去读那些太过深奥的诗歌,在此也不怕被人说我肤浅了,主要是本人资历学术有限,我也没打算成为什么了不起的诗人,更不指望成为学术大家,那些劳心费神的活还是留给那些专家博士以及真正的诗人大家去做吧,我还是愿意做个朴实粗陋的小老百姓,不去想那精品诗歌的事,也不在乎自己写的算不算是诗,只是没事的时候发发牢骚,写写自己的心情得了,挺好!
但时不时能看到一些能读懂又觉得回味的句子时我也会忍不住拍手叫好,在此只是希望能看到更多让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也能读懂的好诗,站在一个平民的角度呼吁一下,别剥夺了我们这些白丁阅读的权利,不要把诗歌作成了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别让诗最终成为阶级的产物!
另附读花语兄《中国当代诗歌为什么失宠》一文的一点感想:
中国当代诗歌的失宠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最终还得从诗歌本身去寻找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而诗歌的失宠我觉得主要是其内在因素,当一个事物不再被世人所接受时,出了外在因素外,其自身肯定也有问题,当大多数人都已不再认同它时,自然就会被淘汰。自从朦胧诗问世以后,诗歌似乎已不再是大众的诗歌了,朦胧虽然是一种美,但太朦胧了就变成晦涩了,因为读不懂,所以朦胧之美也就无从谈起了。再有后来的先锋诗歌,就更不是一般人能读懂的了,像北城、西川、草树等这些诗人为什么无人知晓,我想就是因为不懂而不知了,后来的诗歌多少都带有这样的情结,似乎不搞朦胧一点就不叫诗歌,而大多数读诗的人却是普通大众,读着费劲,慢慢地也就索性不读了,这样就失去了大部分的阅读群体,诗歌便由大众变为了小众,最终走进一条狭窄的死胡同,如何不会失宠呢?终其原因就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所以我觉得诗歌要想复兴就应该还原其通俗的本色,拒绝深奥晦涩,多创作出一些妇孺皆懂、朗朗上口的好诗,面向广大群众,让人人都有阅读诗歌、创作诗歌的冲动,不要一提诗歌就头脑发蒙、敬而远之。应营造出一个遍地春草、欣欣向荣的氛围,才能让诗歌走出那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推荐理由:诗海独行--推荐
解读:《正视人生》
1.
《正视人生》
2.
脱离母体的刹那,
开始人的一生.
3.
没有禅语中的冥冥,
更无虚幻里的仙境,
4.
只是在多少个可能中,
偶然地形成.
5.
从呱呱落地,
到咿呀学语,
接受世界的怜爱 恩宠.
6.
从进入学校,
到走入社会,
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7.
是划耀眼的光,
瞬间照亮夜空?
8.
是变怪石在暗处,
阻碍别人的行程?
9.
是随大鸟,
做超越视野的飞行?
10.
是躲在叶下,
做蠕蠕蠢动的爬虫?
11.
没有什么能够,
把时间锁定.
没有什么能够,
穿越历史的时空.
帮助我们创造未来.
空耗了多少青春和生命!
14.
依稀记得,
儿时清晨的光景.
已步入迟暮的风中.
15.
是留下遗憾再走?
还是无悔的走?
只有一个结局,
消灭了人的形体.
才是不朽的魂灵!
1.注解:正确的对待人生,不回避,不敷衍。
2.注解:胎儿脱离了母体以后,法律上才承认:有了称之谓‘人’的权利。
3.注解:唯心论与现实较量的最终结果:地球是圆的,在浩瀚的太空中,只是一个微小的存在。
4.注解:胚胎形成的过程,既美妙又让人赞叹。有它的偶然性。
5.注解:从幼儿到儿童,只是在接受世界的怜爱、恩宠。
6.注解:走过学习的过程,人该怎样回报社会?
7.注解:这是一种活法。用短暂的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流星之美!震撼人之心灵。例如:雷锋。
8.注解:这是一种活法。在阴暗处,做些损害人类的事情。例如:安培。
9.注解:这是一种活法。伟人们手指的方向,就是我等要去的地方,并为此努力,决不彷徨。
10.注解:这是一种活法。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空耗了仅有的一生。
11.注解:时光不会倒流,即使机器倒转,也只能证明它的速度超过了光速。您不可能从老年缩小回婴儿。
即使科技发达到可以复制人类,穿越也是不可能的。人类要面对现实。
12.注解:人类幻想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于是发明了飞机。想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于是发明了潜艇和轮船。
13.注解:无望的幻想如何穿越到未来、古代,把时光耗尽,才是人生的悲剧。
14.注解:依稀记得小时候,太阳刚刚升起的晨光。转眼已经拄着拐杖,看着夕阳西下。
人生何其短暂,怎堪浪费时光?!!!
15.注解:在人们弥留之际,有人说:我一辈子想做的,基本都做到了。没有做到的,我也努力过了。此生没留遗憾!
而也有人这样说:我这辈子都做什么了?什么都敢想不敢做!白活了一回,仅仅的、唯一的一回!我好后悔!!!
但是,不管你怎么想、怎么做,此刻的结局只有一个!
16.注解:当看到人的尸体,被火化后的残骸,有很小一部分,被收集起来,装在骨灰盒里。仅供后人凭吊。其余皆化为尘土。
人,心中是否会恍然大悟?
17.注解:人类能留下来什么?精神财富~才会万古流芳!
这是我们的时代,
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的时代。
用我们的声音和信仰引领一代炎黄子孙,
勇往直前去实现伟人们绘画的蓝图,
去实现文明的梦想,
是我辈此生的使命!
每个时代的诗人,都要承载这个时代的使命。不是说我个人,而是所有的诗人。
有的诗友断章取义,我也只当遭遇浮躁,保持沉默。 推荐理由:诗海独行--生活磨砺岁月写真人生感悟智慧箴言
关于作品推荐加精问题之风波—我的最终声明
——关于作品推荐加精问题之风波—我的最终声明
鉴于目前《在线》管理层对此次自我引发的作品推荐加精问题之风波作出了如下姿态:
【尊敬的各位诗词在线会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的有些唐突,没有事先和大家沟通下,客观上伤害到了一些人,我们真诚地向大家道歉,我们自己也在反思。】
——虽然该公开道歉和其作出的解释尚存在偏颇与不足,不尽令人满意,有些解释甚至过于主观臆断的缺憾,但毕竟是虚心接受了大家的批评;同时,在线的大管也对我的几点建议置顶并表示了如下态度:
【 admin
125.215.182.237
11 楼 非常感谢您的详细建议,诗词在线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会仔细研究,采纳可行的建议去改进网站,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
再次表示感谢!我们欢迎任何建议(特别是批评的建议)】
——而且,《在线》也对尧鲁君表示了歉意! 如此,该次由《在线》管理层的不规范操作和管理失误而引发的作品推荐加精问题之风波理应结束!为此,我庄重声明:
⑴ 衷心希望《在线》管理层接受此次教训,依法运作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尊重诗友和斑竹,认真对待大家批评建议,在较短的期间内给大家一个全新的面貌!
自晚20时起,我恢复上传发表诗词作品。同时在此深情感谢所有支持关怀我的诗君挚友!谢谢!!但,也自该时起,为提高评论质量,今后,本人不再对诗友们每日发表的作品逐一点评,而是采取周末选择点评的方法,但献花问候照常,希望诗友们理解!
⑶ 既然《在线》管理层作出了改正错误的姿态,为了《在线》的繁荣发展和诗坛的安定团结,我们诗友自己也要自爱、自律!
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因此,我再次向众诗友们倡议:
赞互尊互磋,反文人相轻;赞尊老扶新,反踩踏新人;
赞正面引导,反冷嘲热讽;赞直接评论,反弄巧耍诡;
赞论理批判,反污言咒骂;赞针砭时弊,反狂泄私愤;
赞文明礼让,反自视清高;赞顾全大局,反自我为是。
——最后,让我们大家与《在线》共同努力、团结同舟,开拓《在线》炫丽灿烂的光明之路!
—————山野的风——故乡于泉城———— 推荐理由:查实--为山野老师的倡议喝彩!特加精以作为在线每个诗友自律律人之准绳:赞互尊互磋,反文人相轻;赞尊老扶新,反踩踏新人;赞正面引导,反冷嘲热讽;赞直接评论,反弄巧耍诡;赞论理批判,反污言咒骂;赞针砭时弊,反狂泄私愤;赞文明礼让,反自视清高;赞顾全大局,反自我为是。——请允许查实谨代表在线全体诗友向山野老师致敬!并感谢老师为论坛全体付出的精力和心血!并献花敬酒!
关于诗词的个见求指点
下面是我对于诗词的一点点简单的理解,不全面,也不够专业,在此贴出来交流是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点拨以便于在此求得一点成长,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指出谬误,不胜感激(部分内容为百度资料综合整理):
诗词交流1
1、说到诗,首先了解它的起源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许多人一起抬大木头,用喊号子协调大家的步伐,鼓励大家出力,号子很有节奏。如果在号子中加进一些有内容和有趣的话,那就是原始诗歌了。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不过它们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首先和舞蹈脱离,后来又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诗歌”,就说明了它与音乐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已经说不很清楚了。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诗词交流2
2、风骚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2。1风诗
风诗也叫国风。“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
2。2雅诗
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2。3颂诗
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鲁颂、商颂。
  《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孔子称之为“诗三百”,并无“经”的名目。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才被称为《诗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神圣经典之一,在封建社会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2。4 楚辞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2。5总结
诗经是现实主义源头,其中以国风为代表。
楚辞是浪漫主义代表,其中以离骚为代表。
二者并称为风骚。
2。6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诗词交流3
3诗的发展
汉代前期,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以五言,七言,杂言为主。
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情调感伤,言短情长,委婉含蓄,质朴精练,被誉为“一字千金”、“实五言之冠冕”。
汉末魏晋时期,诗歌呈现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局面。
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骤添异彩。陶诗多写田园生活,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鲍照擅用七言古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情,为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完备,流派各异,名家辈出。
宋诗总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别开天地,自有特色。
元代出现了一种配合当时流行曲调清唱的抒情诗词——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套曲)两种形式。小令是单支曲子,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属同一宫调的曲子依次连缀而成。
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以诗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抒发报国大志,成为近代诗歌史上开一代风气的第一位大诗人。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中唐之后文人填词者渐多。
  词在宋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词至元明走向衰落,在清代呈中兴气象。
诗词交流4
4.1古体和近体
中国古代诗歌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按照诗句的字数,有四言(如《诗经》)、五言(如“汉乐府”诗)、七言(如曹丕《燕歌行》)、杂言(如李白《蜀道难》)等。古体诗押韵较自由。另一类叫近体诗(或“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
近体诗分两种,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2乐府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诗词交流5
5古风诗
古诗的重点是以五言七言为主,其他四言六言杂言相对较少,所谓言就是每句话固定的字数,每句话字数不固定的称为杂言。
五言七言又分为:五古、五绝、五律、七古、七绝、七律、排句、排律 。
我们说绝句和律诗排律统称为格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五古七古排句等可称为古风,属于古体范畴。
了解了诗歌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就知道了一件事情,古诗(这里重点说明一下:古体诗和近体诗我们可以把它全部称为古诗)当中的五言四句诗和七言四句诗是在楚辞、乐府的基础上传承演化而来,而古诗当中的近体诗(近体诗指:绝句、律诗、排律)又是在古体诗的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因为四言、六言、杂言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讲古诗就直接从五古和七古开始讲起。
五古(五言四句古体诗)和七古(七言四句古体诗)既然都是古风,那么为了学习方便,这里我们就统一称之为古风诗(也称古风)。
古风诗是要求相对很宽松的一种诗体,一般是四句,当然你写八句十句十二句等等(称为排句,但是注意要双句,不能落单)的排句也是没问题的。
大家几乎都知道古风用韵不严,不过这里我要说的是所谓“用韵不严”指的是它的韵脚可用平音也可以用仄音还可以平仄音一起用,而绝不能掉韵和换韵(长排句的诗中换韵除外,那是可以的)。
古风诗没有其他规则限制,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唯一要注意的就是【 韵】。
合韵就好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它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5.1韵
韵,本意是指和谐悦耳的声音。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即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押韵脚"。
这是狭义上理解的【 韵】,另外还有一种广义上的【 韵】,后面会单独说明。
5.2押韵的好处
押韵有四个好处:一、使诗句富有音乐美感;二、韵字的位置一般有规律,使诗句充满节奏感;三、使诗句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好背;四、使作诗具有难度的同时也具有切入点。
诗词交流6
6.1何为同韵
都说韵脚用字要押韵,那么究竟哪些字放在韵脚上是押韵的,哪些字放在韵脚上是不押韵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韵部划分的原则。
所谓划分韵部就是指把同韵的字划为一类。
无论古今任何时候任何韵书划分韵部都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按照发音区分,将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划为一个大类。
这里所谓同韵也就是被划分到一个韵部里面去的字,它们是同韵的。换句话说,韵脚用字都是取自同一个韵部里面的就表示押韵,不是同一个韵部里面的字就不算押韵。
6.2古韵和今韵
写古诗一般只按照两种韵书:一是沿用古韵,二是使用中华新韵。
古韵经过无数朝代改良选择,最终《平水韵》胜出,因此,如果用古韵写古诗就按照《平水韵》。
《中华新韵》是以新华字典所标注的读音为准则进行韵部划分的。
6.3古韵中的部分字在押韵处为什么会读起来不顺口?
前面说了,划分韵部是以发音相同或近似为原则的。古韵书中在同一个韵部的字一定是发音相同或者相近的。今天我们读起来感觉不顺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字在古时候的发音,我们用现代的发音读古字,那自然会出现不顺口的现象。举例说明:“车”字古时读音近于qia,和家jia在同一个韵部里面,而现在读作che(多音字,也可读ju),如果我们现在仍沿用古韵写诗,和家押韵,而读起来却用新韵读che,那很明显就缺少韵感。
诗词交流7
7写古诗用古韵还是新韵好?
有人认为学习古诗就应该用古韵,不用古韵的诗不能算古诗。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古人读诗是发古音,汉字中有很多古时候和现在的发音差异很大,而正因为古人写诗用的那些字在他们那个时代发的是古音才能完美的与韵书相符。
那么是不是我们现代人写诗都要先把古韵研究通透,了解清楚发音然后再按照古韵表写古诗呢? 先不说现代生活快节奏,我们是否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把古韵研究通透,即使要去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再说将学术研究放在一边,单从发音方面来说,古韵像bp机,新韵如手机,我们现在抛开手机去学习bp机很明显已经过时了,况且弃长拾短更没有意义。
古韵的发音是按照反切注音传承的,以字音切音本就不完美。我想如果唐朝有了完善的新华字典的话那么后面将不会有平水韵的出现,反之,即使有了平水韵当它跟不上时代步伐也终于还是会被新华字典取代。事物发展规律从来都是择优而取,择适而用。
既然现在的发音已经按照标准普通话完善了,既然这种标准已经胜于从前,既然我们也一直是按照新韵发音的,既然写诗用韵的目的从未被改变,都是为了在诵读时通过相同的声韵产生一种韵律的美感。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弃新韵不用而非要学习晦涩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的古韵呢?
因此,我认为,现在开始学韵的人完全不必学习使用古韵,古韵作为了解即可,当然学术研究不在此列。而对于古韵有所研究了解的人在写诗词的时候使用古韵也好,使用新韵也好,那完全看个人感觉喜好。
古韵是韵,新韵同样是韵,而且它是对古韵进行整理改善后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更标准规范的韵。
一首诗词不会因为用哪种韵书规定的韵写出来而影响质量,真正影响质量的还是它有没有韵感,合不合韵。用古韵写诗用古音诵读与用新韵写诗用新韵诵读的效果完全是一回事。
诗词交流8上篇
8.1诗中哪些地方需要押韵?
四句的古诗中第二句末的字和第四句末的字必须押韵。
八句的古诗中第二句末的字、第四句末的字、第六句末的字和第八句末的字必须押韵。
十句及十句以上的长排句以此类推凡双数的句末必押韵。
简单说也就是:古诗押韵原则是逢双必押。
古诗第一句是不受限制的,可以选择押韵也可以选择不押韵。
8.2韵感
押韵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诗歌的诵读美感(也就是韵感)。
【 韵分为两种:韵字和韵感 】。
韵字:顾名思义,韵字就是押韵脚的字,这是一种狭义上面理解的韵。
韵感:这是一种从广义上来理解的说法。韵感指字、词、句、文总体诵读的美感。它要求流畅贯通,抑扬顿挫,读起来有一种自然而然的美感。
8.3押韵应注意哪些事项
前面说过古风诗没有其他要求,唯一要求的就是韵。
这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却并非找几个同一韵部里面的字放在该押韵的地方这样的诗就符合古风诗的要求的。
那么对于古风诗这么简单的一个韵的要求到底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韵有韵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韵押了会影响诗的韵感。下面是一些用韵的基本忌讳之处:
(一)、忌掉韵:掉韵指的是前面所押的韵脚和后面所押的韵脚不是同一个韵部的,就是说在这首诗里后面应该押韵地方的韵已经掉了,这种用韵伤害诗的形体和韵感,忌用。四句诗和八句诗是不可以掉韵的,古体长诗则可以。这里重点说明一下,在古体长诗里面掉韵是可以理解为换韵的,也就是说对于前面的韵脚来说它是掉韵了,但是因为诗比较长,所以对于后面的句子来说,它就相当于换了一个韵部的韵脚重新起了一个头,当然长诗换韵也要有韵感,不能太频繁换韵,更不能每句换韵。
(二)、忌凑韵:凑韵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字做韵脚,而这个字加入后意思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无关联,勉强为了押韵而押韵的凑成韵脚。这种用韵严重伤害诗的灵魂,忌用。
诗词交流8下篇
(三)、忌倒韵:倒韵??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昔日、萝卜、新鲜、玲珑”等等,这些固定词一旦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原有的词意被改变,读起来很别扭,伤害诗的灵魂。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
(四)、忌挤韵:挤韵??又叫“犯韵”、“冒韵”。就是诗中的重点字用了与韵脚同音的字,造成读起来不顺口(这里注意一下:与韵脚连在一起的叠韵是一种修辞手法,不算挤韵)。
【 说到句子里面的重点字,这里特别说明一下。
所谓“重点字”指的是一般所讲的“句读重心”的字。也就是句子中发音比较突出的字。那么什么样的字在句子中能成为句读重心呢?我们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理解就是→读句子的时候发音相对较重或发音停留时间相对较长的字 (比如:“大河”中的大发音重、“噫呼哉”中的噫停留时间较长)。另外,如果遇到两个或多个字音调相同、发音停留时间长短难以明显区分、同时又比其他字发音重或停留时间长的都可视为句读重心,而名词作为主语一般也是句读重心。】
(五)、忌连韵: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种用韵发伤害韵感。
(六)、忌撞韵:所谓撞韵就是不用韵的句子最后一个字(为了与“韵脚”相对应,我们叫它“白脚”,比如四句诗的第三句一般为白脚,不需要押韵)也用了与韵脚同音韵的字。这样的用韵法会令诗的整体韵感缺少回还流转的余地,伤韵感。
以上是古风诗用韵一般要注意的地方。用韵不好伤害诗的灵魂是主要大忌,而伤害韵感之处如果通过高超的文字手法予以缓和或者消除则可不予计较。即使无法消除,那也不是不能用,只是用了会影响诗的美感,留下缺憾,降低诗格。
最后说一下,可能有人会说在百度或其它资料看的用韵之忌讳远不止这些。比如:写诗忌哑韵(发音不清晰的韵)、重韵(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复韵(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僻韵(生僻字作韵脚)等等。。。。。。这里要说明的是那些对诗的韵感和灵魂伤害极小的忌韵,可以忽略,它们(指这一部分用韵之忌)往往在近体诗中更会被关注。
诗词交流9上篇
9.1特殊用韵之→转韵
这里说的转韵不是长诗或词的换韵,它指的是将不完美的死韵通过转韵的手法转换成活韵,以达到救韵的效果。那么什么是死韵什么是活韵呢?我们讲 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死韵”。反过来,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诗句我们称之为“活韵”。一般来说在出现撞韵的情况下(也就是第三句也押韵的时候)会用到转韵法,将死韵转成活韵,这时候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句进行转韵。也就是说选择诗中的任一句,让这句诗的句读重心不要落在韵脚上面。
比如:
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作者在第四句用“照我还”,通过转移句读重心(这里”照”字是句读重心,而”还”字不是句读重心了)将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
这首诗经过转韵后,全诗读来更加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等,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要看作者有无高深的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是否会救韵。
诗词交流9下篇
9.2诗词的核心
一首诗词,一首好诗词,它的核心是什么?
我以为一首好诗词应该以韵为主,注重情景意境协调。
韵分两种,狭义来说就是用来押韵的字。
广义上说是指一首诗整体诵读起来的感觉,所谓抑扬顿挫、韵律优美,这是一种美的感觉,可以称为韵感。
押韵的字是根据发音近似的原理整合以达到读来朗朗上口的效果,其实这本身也是为了韵感服务的。
所谓韵感,这里指能使诗读来有抑扬顿挫之声,赋予诗灵魂与感情的一种韵律,韵足时美,韵不对则美感不足,求韵不能单看韵书找字填空,古人转韵救韵等等所有做法无不是为求韵足意美,绝非单纯安要求塞字
一首好诗在韵律优美的基础上必须还要有情景意境。
情: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如爱国,情感,思乡等等。
景:诗中描写的景色、景物。
意:一首好诗必须能让人理解意思,凑字填诗,不知所云不是好诗,至少你要从字面理解上能让人接受,有些人会引申字意,但是我们最起码应该知道,字先有意而后才能引申。单纯只为心中所想而不顾字意的随意引申是不合理的。
境:有情有景了,意思也能明了了,读诗的人在读的同时脑海中便可以出现一幅画面,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一种理解,这就是境。
韵为神,配合以情景意境,一首浅显易懂朗朗上口韵律优美的诗便跃然眼前,也许这还不足以流传千古,但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一定是要具备这些条件。
诗词交流10
10近体诗(一)、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及后人沿用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它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排律。
格律诗中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律诗按顺序每两句为一联,如:一二句为一联,三四句为一联,五六句为一联,七八句为一联。。。以此类推。注意,这里不可以跨联,就是说第一句除了第二句外不可以和其他句子合为一联,第三句只能和第四句为一联。。。等)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用同一韵部的字一押到底不允许换韵,并且都要押平声韵(格律诗中押仄声韵的极其之少,这些押了仄声韵的格律诗往往被叫作古绝或古律)。
学习格律诗首先要了解平仄: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代的“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被分开划到别的发音分类中了。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这里说明一下,我们讲写诗用韵可以按古韵的平水韵,也可以按今韵之中华新韵。对于写作效果是一回事。若按古韵用字则有必要了解入声字的发音,并加以记牢,否则每次翻开韵书照韵填字。而用新韵则无此顾虑,新韵是按新华字典的标准普通话发音界定的,第一声称为阴平,第二声称为阳平,一二声都属于平声。第三声称为上声,第四声称为去声,第三声和第四声都属于为仄声。
无论是否需要用到入声字,这里解释一下,所谓入声字就是发音短促而轻的那一类字,也就是以前那种拼音上面不带声调的轻音字。
诗词交流11
11近体诗(二)、
了解了平仄以后,我们现在要了解的是近体诗中平仄该如何排列。
这里我先把近体诗的基本格式抄下来,以方便后面了解。
【五绝】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绝】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交流12
12近体诗(三)、
【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注意: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诗词交流13
13近体诗(四)、
前面列出了绝句和律诗的16种平仄固定排列法,我们可以把他死记硬背到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这样写起来就会很容易了。可是万一背不上或者前背后忘怎么办?不要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格律诗排列平仄的原理。一旦掌握了原理,即使一时忘记平仄排列也可以马上把它推断出来。
13.1为何要排列平仄?
汉语的声韵追求的是美感。而构成汉语声韵的基础是单音节汉字和双音节汉字,无论单音节汉字也好双音节汉字也好,在发音时都会因平仄声调不同而产生高低长短轻重缓急之分,古人发现将平仄顺序按照一定位置排列会使声韵美感增强,更加趋向完美,因此经过长期不断的摸索确定了格律诗的上述16种排列法。
13.2平仄排列的注意点
古人确定的这16种排列法既然适用于所有近体诗,那么这样的排列究竟有什么规律?它的注意点又有哪些呢?
第一、绝句和律诗中不允许出现三平尾,也就是最后三个字不可以全部是平音。
第二、绝句和律诗中不允许出现三仄尾,也就是最后三个字不可以全部是仄音。
第三、绝句和律诗中不允许出现孤平、孤仄、全平、全仄。
孤平→律诗押平韵的句子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不与韵脚相邻的平音。如仄仄平仄平【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孤平即是两仄夹一平。两种观点各有其针对性,目前更多人趋向前一种说法。】
孤仄→指在律句最后三字中,出现两平夹一仄,形成‘平仄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韵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