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62 有4个白人美女国家 秦皇岛阿尔卡迪亚海滩及利亚 加那利群岛 埃及 摩洛哥

世界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回国发展:世界油气资源分布图(2)
世界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回国发展:世界油气资源分布图(2)
推荐二:全球含油气盆地全球含油气盆地 一.概况目前,世界上共有207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共88个,其中年产油1000万t以上的国家只有38个,其余50个国家的年产油量都在1000万t以下,而且其中产油量很少的国家占多数。世界石油产量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年产油1亿t以上的13个国家。按2004年产量排列为:俄罗斯4.47亿t,沙特阿拉伯4.37亿t,美国2.7亿t,伊朗1.97亿t,中国1.74亿t,墨西哥1.70亿t,挪威1.47亿t,加拿大1.27亿t,阿联酋1.17亿t,尼日利亚1.17亿t,委内瑞拉1.1亿t,伊拉克1.03亿t,科威特1.02亿t。以上13个国家产油24.16亿t,约占世界总产量35.4亿t的68. 3%。年产1亿t到1000万t以上的国家28个。或者说,年产油1000万t以上的国家40个,其余53个产量都低于1000万t,或者更少,还有4个国家稍有储量而无产量。二.世界含油气盆地分布世界油气区以地理区域可划分为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海洋大陆架七个地区。北美洲:分布有北美地台和科迪勒拉山脉褶皱带两个大构造单元。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共有190个沉积盆地。美国著名的含油气盆地和油气区有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落基山、墨西哥湾、二叠、阿巴拉契亚等。美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点是“五彩缤纷,应有尽有”,由于勘探工作量巨大,许多地质现象揭示较早也较全。阿拉斯加油区是不整合油田,加利福尼亚油区是多断层油田,落基山是逆掩断层油田,墨西哥湾是盐丘油田,阿巴拉契亚是浅层油田。加拿大西部油气区主要是岩性油藏和稠油沥青矿。中美洲:在科迪勒拉山脉的南端,主要是墨西哥等国。墨西哥是石灰岩大油田。南美洲:西部绵延着安第斯山脉,东为南美地台。中美和南美共有123个盆地。委内瑞拉是世界著名的产油国家,主要是断层油田和稠油沥青矿。近年在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均发现油田。多为第三系、白垩系背斜油田。欧洲:包括范围广,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山、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和乌拉尔山的包围之中,共有84个盆地。北海多为背斜和不整合油藏。德国为盐丘油山区,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油医主要是背斜,也有少量礁块油田。高加索油区是第三系断块油田。亚洲:共有375个盆地。西西伯利亚地台,均为大型穹窿背斜,东西伯利亚地台为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里海东部有盐层下大油田。中国东部为断块油田,西部为背斜和不整合油田。海洋大陆架为背斜和礁块油田。印尼、马来西亚、印度为背斜、断块和礁块油田。 大洋洲:共有86个盆地,分布有不整合、背斜、断块等油田。 非洲:共有95个盆地,分布有断块、古潜山油田,主要是北非的利比亚和西南非的尼日利亚等国家。南极洲:目前已知有21个沉积盆地,预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油气几乎全是有机物质生成的事实,造成凡是沉积盆地总有含油气显示的现象,然而,油气数量是否足以形成或聚集成可供开发的油气田,却又是另一回事。三、世界含油气盆地剖面形态分类盆地分类,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中外石油界对盆地分类各抒己见的不计其数。很难说哪一种分类就完美无缺,但都是从自己的理论研究或实际经验中得出来的。各种分类,能够对一个具体盆地,或者是对全国、全世界的盆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者对一个地区有指导意义,那都是可取的。几种较普遍的分类方法如下:①沉积盖层分类法;②板块构造位置分类法;③受力分类法;④沉降特征分类法。 按沉降特征可将盆地分为断陷型盆地、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坳陷复合型三大类。根据沉积盆地论的主导思想,笔者认为现在沉积盆地的概念应该明确,凡是地壳上一个陷落的地段,填充了沉积岩、自成一体的地方,无论大小,均可以单独划分为盆地。我们主张沉积盆地剖面形态分类法。在搜集到的众多盆地资料中,从盆地剖面形态上可以进行分类。其理由是油气的分布,决定于现在盆地的形态。在一个沉积盆地中,或者说在一个沉积岩体中,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严格按照从深处高压区向浅部的低压区运移,而其分布则严格按照从高处到低处的气油水按其密度分类聚集。据此,一个盆地的形态是构造运动的产物,而不同形态的盆地中有不同的油气分布规律(表1)。因此,将沉积盆地分为四类:(1)对称型盆地。如中国松辽盆地,面积26万km2;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面积330万km2;美国密执安盆地,面积31万km2。这些盆地属于对称型盆地。这类盆地中无论生油凹陷分布位置如何,其油气田分布规律是多富集在中央部位,两侧随着沉积岩的减薄而富集程度变差。(2)“一头沉”型盆地。如中东的波斯湾盆地,面积320万km2,从扎格罗斯山前带开始,经科威特过渡带,一直到沙特阿拉伯地台,为一个完整的“一头沉”型盆地,全盆地均富集油气,形成许多大油气田。俄罗斯的伏尔加乌拉尔盆地面积69万km2,从乌拉尔山前带开始到俄罗斯地台,是一个完整的大油气区。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从西向东,从落基山山前带开始到加拿大地盾区,是一个完整的含油气区。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以西面的六盘山开始一直向东抬起,为一个完整的油气区,除发现众多油田外,最近又在东部发现了大面积气田。这类盆地中的油气分布规律是,从深处到浅处都有油气富集区。到地台部分,大油气田则分布在基岩隆起的斜坡地带。(3)平台型盆地。如我国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km2,除周边有些凹陷外,中间呈现平台状。这类盆地中其实也是由一系列凹陷和隆起组成,油气分布受大型凹陷控制,凡是大凹陷周围,也就是隆起的斜坡,均应有油气田分布。(4)三角型盆地。这类盆地分布非常广泛。中国东部形成的拉张型盆地都属于这一类,如济阳、大港、华北、海拉尔、北部湾等均属于这类盆地。这类盆地,沉积厚度大,油气分布受三角型盆地范围限制,往往很富集。尽管我们在实际生产中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从宏观上和整体上还是要以寻找大油气为目标。四、 大油气田出现的地质条件一般地讲,在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沉积盆地内形成大油气田的地质条件有以下十种有利的构造形式。1.大型古隆起区这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方向和最佳场所。凡是出现大型古隆起的地方,应引起高度重视。无论勘探成果如何,均不可轻易否定轻视,千方百计加深研究和勘探,会获得成果。中国的威远大气田、俄罗斯的罗马什金年产1亿t的大油田属于此类型。2.大型沉降中心的构造带在个盆地内,凡属沉积最厚的部分,有构造带形成大油气田似乎足必然规律。我国的胜坨油田及西西伯利亚年产1.4亿t的萨奠特洛尔大油田属此类型。3.大型背斜构造带往往可遇到几个背斜构造形成一个大型构造带,而且含油气,成为规模巨大的油气带。中国松辽盆地的大庆长垣,舍油而积1000多平方千米,石油地质储量达到40多亿吨,年产油5000多万吨,已稳产23年。中东的伊朗加奇萨兰等巨型油田也形成含油构造带,储量与产量规模更大。4.大型断裂带我国有不少著名的断裂带,如北大港断裂带、东辛断裂带、克乌断裂带,其中发现了北大港、东辛、克拉玛依等油田。美国洛杉矶盆地的英格乌德断裂带等等,属于此类。5.大型斜坡带除非盆地两侧均为断裂,否则沉积盆地均有一斜坡,我国辽河油田的西斜坡,发现高升、曙光、欢喜岭油田,单个油田储量1亿t到3亿多吨,总计8亿多吨,是我国第三大油区的主力油田。美国阿拉斯加的普鲁德霍湾年产8000万t的著名的北坡油田,也属此类,6.大型岩性尖灭带中国的马岭油田、加拿大的阿尔伯达油气区的帕宾纳油田、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科维克金气田属于此类。7.大型不整合带中国的克拉玛依大油田、美国的东得克萨斯大油田,均属此类。8.大型古潜山我国任丘油田(储量4亿t)和利比亚的奥季拉大油田属于此类。9.巨厚储层区我国的喇嘛甸油田,含油面积100km2,储量8亿多吨,平均每平方千米800万t。科威特的布尔于油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石油可采储量100亿t,石油地质储量300亿t,平均每平方千米600万t。10.巨厚盐膏层盖层区我国尚未发现此类大油田,只知在东营、濮阳等地有巨厚的盐层。国外最近一些新发现很吸引人,如哈萨克斯坦在滨里海巨厚盐层下发现田吉兹大油田,美国墨西哥湾发现大油田,以及早已著名的伊朗、伊拉克在第三系巨厚盐膏层下发现的吉尔库克等储量这几十亿吨的大油田,均属此类。构造条件是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列举上述形成大油气田的十大构造类型,作为我们寻找大油气田的方向是值得探讨的。全面研究形成大油气田的油气生成、储层、盖层、构造等条件是完全必要的。有时由于油气生成量不足,我们发现了很理想的构造,但油气并未灌满,如南海东部在对外合作初期提出的十大构造,曾出现过这个问题。有时,我们也发现了成群成带的背斜构造群,但由于储层条件太差,使我们一筹莫展,例如川中的侏罗系凉高山、大安寨油层即是如此。我们搞了近半个世纪,始终未形成规模。 五、四类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 研究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和类型,进而研究世界不同类型盆地的分布规律,这对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工作十分重要。 根据李国玉院士提出的沉积盆地剖面形态分类法划分的四类盆地,其各自的油气分布规律如下。1.对称型盆地这类盆地的形态,确确实实像一个生活中用的盆子,中间是底,两边均匀对称。这类盆地中包括了中国的东海盆地、中国松辽盆地、美国密执安盆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以及欧洲的北海盆地。 这类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的共同特点是:(1)最大的油气田均分布在盆地的中央沉积岩最厚的地方。(2)盆地中央的构造带最适于形成大油气田。(3)盆地中央如有地堑和裂谷,大油气田即分布在这些构造之中。(4)边缘油田变小,油层物性变差。(5)边缘断裂处往往有重油油藏出现。(6)复合盆地将出现多套油气层。对于这类盆地的勘探,开始时可从盆地边缘向中心部位发展,有经验时可直接进入盆地中央部位寻找并发现大油气田。2.“一头沉”盆地这类盆地也可称作不对称型盆地,即沉积中心不在盆地中央,而是在盆地的一侧。这类盆地包括东委内瑞拉盆地、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中国吐鲁番盆地,以及中东波斯湾盆地。除吐鲁番盆地外,其他四个盆地都是世界上的最大盆地之一,如中东波斯湾是世界上最富的含油气盆地,2003年剩余可采储量995亿t,生产石油10亿t。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盆地,石油、天然气、重油均很丰富,特别是重油居世界首位。委内瑞拉东部是著名的稠油区。鄂尔多斯盆地近年已成为新兴起的大油气区。这类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共同特点是:(1)沉积中心油气富集成大油气田。(2)斜坡一侧形成巨大的不整合和岩性油气藏,往往面积大得出奇。(3)边山中多出现逆掩断层带油气田。(4)破坏氧化后形成难以想像的重油和油砂矿。(5)出现气水倒置的特殊油气田。3.平台型盆地这类盆地往往被边山所环绕,但盆地内部很稳定,沉积岩厚度大,往往成为复式盆地。这类盆地中包括中国塔里木盆地、中国四川盆地、中国楚雄盆地、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盆地、中国沁水盆地。 这类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共同特点是:(1)往往出现一批巨型隆起,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2)具有复合式盆地的特点,沉积岩厚度大,有多套含油气层系,往往陆源沉积和碳酸盐岩层系交替出现,均为良好的含油气层系。(3)出现大面积低渗透含油气层系。(4)边山中逆掩断层带很发育,成带成片出现逆掩断层带油气田群。(5)局部或大片出现重油、沥青、油砂矿。4.三角型盆地这类盆地在剖面上看似三角形状,一般形成于裂谷型断陷盆地,由于两侧断层在沉积过程中相向发育,故底窄上宽,一般面积不大,延伸长,油气富集,颇具特色。中国东部的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泌阳坳陷)、沿海大陆架的北部湾盆地、南黄海盆地、东非裂谷,美国阿纳达科盆地均属于此类型。这类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共同特点是:(1)面积不大,但油气资源丰富。(2)断裂带即是油气聚集带。(3)油气田被无数断层切割形成大小不等的断块,油层厚度、原油性质、储层物性、单井日产均不相同。(4)稠油普遍出现,形成大小不等的油气田。由于以上四类盆地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特点,所以在勘探部署和采用的勘探方法上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地质学家和勘探工作者要根据以上油气分布规律作出相应的判断,尽快发现新的油气田。六、世界油气资源多少年来,世界上有许多科研单位对全球油气资源进行多次反复的评价与计算,数值不尽相同。但多数公认美国地质调查局马斯特尔斯(Masters)历年发表的计算结果,而且近年来他只有在1991年10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第十三届石油大会上发表了全面的评论数据,认为全世界截至日累计产油1000亿t,探明储量1670亿t,待发现资源量平均值980亿t,最终资源量为3500亿t。累计采出天然气45万亿m3,探明储量128万亿m3,待发现资源量平均值152万亿m3,最终资源量298万亿m3。1994年在挪威奥斯陆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表的世界石油资源量的数据(截至日)为:常规石油最终可采资源3113亿t,其中累计采出957亿t,剩余可采储量1511亿t,待发现资源量645亿t。另外非常规石油储量(重油、沥青、油砂)最终可采资源估计亿t,比常规的石油资源多30%到1倍。常规天然气最终可采资源量为327.6万亿d,其中累计采出49.7万亿m3,剩余可采储量145.5万亿m3,待发现资源量为132.6万亿m3。另外,非常规天然气最终资源量估计为849万亿m3,也就是说非常规天然气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第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公布的油气资源,,总起来比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多得多。十三届世界石油大会公布最终石油资源量为3500亿t,天然气298万亿t(以t,为2980亿t油当量),两项合计6480亿t。而十四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公布的四项资源是常规石油3113亿t,非常规石油4000 - 7000亿t,石油小计亿t;天然气常规资源量为327万亿m3,非常规为849万亿m3,天然气小计1176万亿m3,折合石油11760亿t。油气合计为亿t。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飞跃,在石油天然气资源方面,展示了一幅完全令人振奋的前景,世界油气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认真分析1980年到1998年间18年的世界石油产量与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年期间,原油产量急剧上升、突降、再快速上升,这段时间,石油储量也在增长,但低于产量增长,而自1989年开始,原油产量几乎保持稳定,而石油储量持续增长,保持了良好的势头。七、世界石油资源比任何评价都充裕得多关于世界油气资源,任何过低的估计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从1969年开始到1996年先后由世界各地16家公司和个人发表评价和预测意见(表4),其中最低的评价认为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2466亿t,这是世界著名的英国石油地质学家Colin Campbell博士提出的,他在《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一书中认为,世界将进入一个石油危机的时代,其长远影响远大于70年代由政治引发的石油危机。随着OPEC控制更多的石油产量(到2000年,中东OPFC国家将控制世界产量的30%)以及世界石油产量下降,未来将出现油价高峰和供应短缺。他指出,世界常规石油的90%已被发现,因资源条件限制,将要出现的石油危机不可能靠从已知的待开发盆地的大量投产来解决。几乎所有有潜力的盆地都已被发现,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地震和钻井勘探。已不太可能友现新的大产油区,不再可能找到足够大的油田为我们提供廉价的石油。据Campbell的资料,截至1997年底,在全球2466亿t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中,己产出1105亿t,剩余储量1121亿t,只有240亿t(约相当于7年的供应量)有待发现。然而,国内外不少石油地质学家不同意Camploell的观点,认为待发现资源量远不止240亿t。随着对各地区油气田分布规律认识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待发现资源量还会大大扩展,但石油毕竟足一次性能源,总会有全部被用尽的一天。现在争论的仅是时间的先后而已。大多数专家均认为,石油短缺的问题在下世纪内终归是会到来的,但Campbell的观点仍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油气资源的潜力。这是石油资源枯竭论之一。显然,对于世界资源的过于偏低的估计是错误的。现在世界上公认的美国地质调查局( USGS)的专职专家Masters(1993年)估计全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3500亿t,扣除已采出和目前巳探明的剩余储量2411亿t,今后待探明储量也只有1089亿t。尽管这一估算比最低的估计要高,但也是偏低的。世界最终可采储量的最高估计是1978年Moody提出的4000亿t。应该说这是一种较乐观的估计,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实际情况,尚不得而知。笔者认为还是比较偏低的,最低不应低于5000亿t。这是困为还有许多新领域我们没有认识到,而且生油范围很广。笔者的根据是全世界有1亿km2的沉积岩面积(陆上7000万km2,大陆架3000万km2),每平方公里只要有5000t可采储量,那就是5000亿t,何况这还没有包括被古老变质岩所覆盖的沉积岩面积。1989年到1998年的10年期间,石油年产量从31亿t增加到33亿t,在此期间累计采油300亿t。与此同时剩余可采储量从880亿t增加到1411亿t。10年采出的原油300多亿吨,加上新增的石油储量531亿t,共计800多亿吨,几乎相当于1989年全部的剩余可采储量。如果以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分析,那不是1989年的储量只剩500多亿吨吗?而为什么却成了1411亿t呢?足见世界上每年都有新发现,而且许多是我们所未预料到的,今后也将是这个局面(图1)。 在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存在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世界石油资源是丰富的,应该积极开展勘探,只要勘探就有新发现,或大或小,而且石油储量在不断增加。而另一种是石油枯竭论,一直也没有消失,这是一种不同的看法,但每次都被事实所否定。总之,任何一种预测都是困难的,何况像这种深埋地下的资源。石油资源是客观存在,我们的认识高一些低一些都可以,最终还是要让事实来验证。但总起来讲,石油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只探明一部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会使人类在几个世纪内依靠油气保障生产与生活,保障科技发展。更令人振奋的是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是根据全球的含油气系统估算待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美国地质调查局利用含油气系统作为主要的评价单元,对全球技术上可采的待发现油气资源量,进行了一轮新的评价。美国地质调查局对阿根廷内乌肯盆地的同一组资料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它包括209个油气田和1041口井),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了1994年Masters等人在评价时所用的德尔菲法、分数法(Fractal approach)、包括考虑油气旧增长和不考虑增长模型的发现过程法和超众数法( Petrimes)。对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盆地中待发现油气资源的估计显出极大的差别,待发现资源所占百分比为6%~70%,待发现油气资源量为6- 180亿bbl油当量。对各种不同方法所作的估计如图2表示,图2中从左到右分别为:①1994年德尔菲法平均值;②1994年德尔菲法95%值;③1994年德尔菲法5%值;④分数法(低辨识度);⑤分数法(高辨识度);⑥不考虑油气田储量增长的发现过程法的平均值;⑦考虑油气田储量增长的发现过程法的平均值;⑧Petrimes法的预期值;⑨Petrirncs法的高值;⑩Pctrimes法的低值。 在资料允许情况下,对世界资源的评估将采用发现过程法作为基本技术,同时作出考虑储量增长和不考虑储量增长的估计。从上文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采用的四种方法中,1994年德尔菲法、分数法和发现过程法大致数据差不多,而Petrimes法却完全不同,它比马斯德尔斯采用的德尔菲法的平均值高出7倍多,仅阿根廷内乌肯盆地待发现的油气量,用1994年德尔菲法为1 50亿bbl油当量,而用Petrimes法则为1100亿bbl油当量。这就是说,如果再推广到全世界范围,则在第十四届世界石油会议基础上还会提高,既或是不能企望同样增加7倍,只要提高1倍也是非常巨大的成就。足见,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潜力大,远景也大。时至今天,谁也投有而且也不可能确切地说明世界油气资源究竟有多少,自然而然,我们中间的任何人也投有而且也不能确切地说明中国的油气资源究竟有多少。不难预料,世界的油气资源将大大超过我们今天认识的水平,中国的油气资源也将大大地超过我们今天认识的水平。所以,我们说,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我们把眼光放远一些,那就显面易见,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就是要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这些盆地和尚未勘探的大批盆地中年复一年地延续下去,不要因一得之功而自满,更不要因一时失利而退却、悲观。新成果、新领域、新认识将引导我们不断前进。未来漫长的石油工业发展史,将由今天尚未发现的丰富的油气资源来谱写,进一步将由被“采收率”排除在外的巨量剩余石油地质储量来谱写,精雕细刻、日新月异,总是有大景的石油采出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油田的产量高峰期可以过去,但石油工业的寿命是很长很长的。即使油气今天所起的燃料作用在若干世纪后失去意义,但它作为许多其他物质不可代替的化工、医药等等许多特殊功能将无限期地存在F去。何况今天来看在21世纪之内石油天然气仍将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是石油工业具有很强生命力之所在。中国汉朝就发现石油,距今已2000多年,世界其他地方知道石油天然气也已1000多年,我们今天还不是在大规模的开采石油天然气吗?石油天然气是地球的产物,地球存在多长,它也将存在多长时间,只是数量将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已。八、世界油气勘探方兴未艾世界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勘探不断有新发现,吸引世界各国和石油公司不断加大勘探资金与工作量。是什么东西能动员那么多的力量去从事油气勘探,一言以蔽之,是那丰富的油气资源。那就是5000亿t的常规石油(笔者数据),亿t的非常规石油,327万亿m3的常规天然气资源,848万亿m3的非常规天然气,以及不可预见的潜在油气资源。在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F,克雷洛夫发表的论文分析了当前世界主要地区油气勘探形势和今后的勘探领域。文中引述了一张世界主要含油气地区探明储量和未探明资源的比率图,O线以上为探明储量,O线以下为未探明资源,大致看来,未探明资源将会随着美国USGS采用新方法后作较大的修改(图3)。确实,世界各地的勘探表明,新区的地面和地下条件越来越艰难,到北极圈高寒带,到水深2000m以下的深海,到4500m以下的深层去开展勘探。也确实和中国的情况一样,低渗透和特低渗透层增多,稠油、油砂增多。但这与有人讲的勘探已到穷途末路是完全不同的,有困难就有办法。近些年来,世界各地有不少新发现,1989年沙特阿拉伯在利雅得地区发现了41亿t可采储量的大油田。巴西发现马林油田,地质储量11亿t,以及地质储量6.2亿t的阿尔巴科拉油田。委内瑞拉发现埃尔·富拉尔和埃尔·卡罗多人油田,可采储量6.3亿t。非洲安哥拉也发现格雷特塔库拉大油田,地质储量4.5亿t。 九、世界历年石油天然气储量、产量、油价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尽管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它真正的快速发展,只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要滞后的多,这是因为天然气资源的大量探明滞后的时问长,体积太大,必须密闭储存,致使对它的利用开始时间也晚得多。1、石油储量关于石油天然气的资源量计算,将单独阐述,这里只谈到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的发展和变化。很长时期,只是个别国家和个别油气田初步计算石油储量,不可能将全世界石油储量进行统计汇总。1945年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79.5亿t,1950年为130亿t,1960年为364亿t,1970年为744亿t,1980年为888亿t,1990年为1364亿t,2000年为1400亿t。2002年为1660亿t,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因为这年第一次将加拿大的阿萨巴斯卡油砂储量计人世界石油总储量中,并非实际发现这么多,而是已探明油砂储量列入表中所致。2004年为1735亿t。可以看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结束时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79.5亿t,到2003年增加到1730亿t,可以说,正是油气资源的蕴藏量丰富,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当前,石油探明储量集中在四个地区:中东波斯湾999亿t,加拿大245亿t,委内瑞拉106亿t,俄罗斯82亿t。2、天然气储量当人们集中精力发展石油工业的时期,对天然气工业重视不够,但近年来随着大气区的发现,天然气利用技术的成熟,世界天然气工业悄然兴起。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961年只有19.7万亿m3,1970年为41.6万亿m3,1980年为73.8万亿m3,1990年为119万亿m3,2000年为149万亿m3,2004年为171万亿m3。天然气储量增长逐步加快。 当前天然气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中东71万亿m3,俄罗斯47万亿m3。3、石油产量据历史资料记载,1857年世界石油产量只有300t,也就相当于1口高产井的日产量而已。过了将近半个世纪,到1900年产油量只有2043t。到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40年石油产量也只有2.9万t。但到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石油工业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石油年产量1959年达到10亿t,1969年为21亿t,1990年30亿t,2004年达到35.4亿t,看来,石油供过于求的局面正在改变,趋于平衡。当前石油产量主要集中在6个地区和国家:中东11亿t,俄罗斯4.47亿t,挪威和英国2.38亿t,美国2.7亿t,中国1.74亿t,墨西哥1.7亿t等等。4、天然气产量世界天然气产量有记录比石油晚得多。1936年当石油产量已达到2.45亿t时,世界天然气产量只有710亿m3。世界天然气产量1970年达到1万亿m3,1988年达到2万亿m3,2000年达到2 38万亿m3,2004年为2 6万亿m3。当前,天然气产量主要集中在5个地区和国家:俄罗斯6375亿m3,美国5703亿m3,加拿大2074亿m3,英国1083亿m3,荷兰1035亿m3。中东天然气储量巨大,但产量只有1744亿m3,天然气产量今后有望迅速增长。5、油 价油价的变数太大,它与市场、战局、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石油工业发展的最初年代,原油价格十分便宜,每桶原油价格1970年只有1.67美元,美元,美元,美元,美元,美元,美元,美元。日上升到44美元,10月上升到55.4美元。十、世界石油天然气贸易流向世界石油天然气贸易,主要靠海运、管道和铁路等运输工具来实现。石油的运输,上述三种方式都可以利用,而天然气则多数用管道运输,只有少量液化气可用船泊运输。2002年世界生产石油33亿t,石油贸易量21.8亿t,世界生产天然气2.4万亿m3,天然气贸易量5817亿m3。目前,60%的石油贸易量是海上油轮运输,40%的石油贸易量通过管道来实现。目前,全球每天有超过3500万bbl(约500万t)的石油通过狭窄的海上运输通道和输油管线运往世界各地。至2002年,全球共有大小油轮约3500艘。世界最重要的六个油运中心是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巴拿马运河(穿越巴拿马的石油管线)、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马六甲海峡。海上石油运输一般按照某条固定的航线进行。途中,油轮会遇到几处地理上的“咽喉”,即狭窄的水道,例如,地处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等。通过它们的石油运输量特别巨大,而它们却非常狭窄,随时会因突发事件而遭封锁。1.曼德海峡曼德海峡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与非洲大陆之间,周边国家有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该海峡呈西北-东南走向,连接红海南端与阿拉伯海亚丁湾,被世人称为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水上走廊”。曼德海峡长18km,宽25-32km。在人口处有几个小岛,其中较大的是丕林岛,面积为13km2,它把曼德海峡分为东西两个航道,东航道宽3.2km,水深30m,称为小峡,非洲一侧为西航道,宽28.8km,水深323m,称为大峡。目前,石油通过量为每年1.6-1.65亿t(320-330万bbl/d)。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美国和亚洲。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海船由苏伊士运河、红海通过曼德海峡进入印度洋,进而通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西部的亚洲沿海-带。曼德海峡是连通地中海、红海和印度洋的咽喉,已成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洋的海上交通要道。2.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惟一的海上出入口,位于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连接波斯湾和阿曼湾,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64-97km,水深27.5m。月前,石油通过量为每年6.5亿t(1300万bbl/d)。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是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大洋洲。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出口,川流不息的巨型油轮通过该海峡后,分三条航道将石油源源不断地送到消费国家和地区:一条经波斯湾—好望角—北大西洋,到欧洲国家;一条经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到欧洲国家;另一条经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太平洋,到中国、日本、东南亚、北美和大洋洲国家。3.博斯普鲁斯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又称伊斯担布尔海峡,它北连黑海,南通马尔马拉海和地中海,把土耳其分隔成亚洲和欧洲两部分。海峡全长30.4km,最宽处为7.5km,最窄处758m,最大水深处为120m,最浅处只有27.5m。目前,石油通过量为1亿t (200万bbl/d),几乎全部为南向运输,主要是原油,外加每日数十万桶的成品油。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讴欧和南欧。博斯普鲁斯海峡是沟通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也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地理位置尤具战略意义。该海峡虽然最狭窄之处仅有758m,但却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峡之一,每年大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包括5500艘左右的油轮。位于黑海和波罗的海的港口是原苏联主要的海上石油出口终端,直到现在,黑海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出口通道。4.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位于美洲巴拿马共和国的中部,连接位于太平洋的巴拿马城和位于加勒比海的科隆市(巴拿马港),是沟通太平洋和火西洋的重要航运要道。巴拿马运汀全长81.3km,水深13-15m不等,河宽150-304m,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m,设有6座船闸。目前石油通过量为每年3065万t(61.3万bbl/d)。石油运输主要目的地是北美。如果运河航运中断,油轮只有绕行麦哲伦海峡,这样航程至少要增加5000km以上。5.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境内,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道,沟通红海与地中海,将大西洋、地中海与印度洋联结起来。运河全长175km,河面平均宽度为135m,深度为22.5m。苏伊士运河萨米德石油管线目前石油通过量为每年1.9亿t (380bbl/d),其中萨米德管线的输量(石油全部来自沙特阿拉伯)为每年1.25亿t (250bbl/d),剩余年6500万t(130bbl/d)通过运河运输。石油出口目的地绝大部分是欧洲,也有一小部分是美国。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航程。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从地中海各国到印度洋缩短对黑海沿岸来说,则缩短了约12000km,它是一条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水道。2001年,通过苏伊士运河的石油运输量为年6500万t (130bbl/d)。埃及政府正计划拓宽和加深苏伊士运河。6.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及太平洋的一条狭窄水道,全长约1080km,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海运通道。海峡的东南出口处就是新加坡。目前,石油通过量为每年5亿t (1030bbl/d)。石油出口目的地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其他环太平洋国家。马六甲海峡地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之间,每年有超过5万艘船只通过该海峡。它西宽东窄,多岛礁、浅滩,战时极易被封锁。最狭窄处是位于新加坡海峡的菲利普斯水道,宽仅2.4km,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瓶颈。马六甲海峡是我国进口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原油必经的航道。2002年,我国近7000万t的原油进口总量中,80%以上都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水道来运输,所以该海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石油进口大通道”。十一.亚洲含油气盆地亚洲是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一个洲。目前有33个国家和地区产油气,约占亚洲国家总数的70%。1978年产油亿吨以上的有中国、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前苏联的亚洲部分。产油气盆地60多个,重要的油气盆地约占一半。古生代产油气盆地较少,主要在亚洲内陆地区,如东西伯利亚地台的安加拉勒拿。中、新生代产油气盆地分布广泛,包括年轻的地台盆地和大陆边缘盆地及沿海的群岛盆地,多属海相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沉积区。中国大陆境内,则以陆相中、新生代产油气盆地为特征。波斯湾盆地和四川盆地位于古老地块边缘,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均产油气。波斯湾盆地和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世界油气最富集的盆地,属超级特大油气盆地。波斯湾盆地至2003年底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995亿t,占世界的57%,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71万亿m3,占世界可采储量的41%。西西伯利亚盆地拥有石油可采储量60亿t,占世界的5%,天然气已知储量22.1万亿m3,占世界的21%,东西伯利亚、里海、南里海、卡拉库姆、塔里木、陕甘宁、松辽等盆地也属大油气盆地,其他很大一部分均属中、小型油气盆地。1.主要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亚洲油气田至少2000个以上,其中大油田93个,大气田38个,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大油田总可采储量(累计产最加剩余可采储量)620亿t,大气田总可采储嚣30.5万亿m3。其中沙特阿拉伯有大油田17个,大气田1个,包含的石油可采储量189亿t,天然气储量1万亿m3。其次为伊朗,有19个大油田,3个大气田,石油可采储量99亿t,天然气储量7万亿m3。再次为苏联亚洲地区,有大油田19个,大气田29个,石油可采储量58亿t,天然气储量21 5万亿m3。按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盆地,有63个,占亚洲大油气田数的48%,可采油储量526.46亿t,占亚洲大油田储量的85%。西西伯利亚盆地占第二位,有大油田12个,可采储量约41亿t;大气田17个,储量18.17万亿m3。油气田的地质肘代分布主要为中生代,其次为新生代,这与世界大油气田的时代分布一致。亚洲中生代大油田数65%,绝大部分属侏罗系、白垩系,拥有石油可采储量471亿t,占亚洲大油田储量的76%。中生代大气田占87%,大气田储量27.1万亿m3,占亚洲大气田储量的90%。第三纪大油气田数占20%,其中大油田可采储量98亿t,大气天储量1万亿m3。中、新生代不分的大油气田数占11%,大油田可采储量98亿t,大气田可采储量1.4万亿m3。亚洲产油层的岩性,在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和东南亚一带以砂岩为主,碳酸盐岩产层则广泛分布在中东地区。亚洲油气藏类型繁多,大油气田圈闭类型绝大部分属背斜或断层背斜型,有些与盐构造有关。少数大油气田属礁或地层圈闭类型。十二、非洲含油气盆地1、自然地理非洲大陆及附近岛屿面积为3030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2%,仅次于亚洲,为世界第二大洲。人口7.7亿,约占世界的13%,仅次于亚洲,主要属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较少。共有59个国家和地区,800种语言。大陆略呈向南伸出的三角形,夹持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全境为高原,东部埃塞俄比亚区最高,向西降低。高原内有一些较低的内陆盆地,如乍得、刚果等。东部有断裂作用形成的东非大裂谷,东支从红海经阿法尔盆地、图尔卡纳湖至马拉维湖,全长5800km。西支从蒙博托湖经坦噶尼喀湖至马拉维湖西北端。沿裂谷带火山发育,乞力马扎罗火山是非洲最高峰。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南端有开普山脉。赤道横贯中部,95%属热带气候,沿北回归线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面积达777万km2。南回归线上还有卡拉哈里沙漠。大陆海岸线全长30500km.海岸比较平直,缺少海湾与半岛。非洲是世界各洲中岛屿数量最少的一个洲。非洲目前有59个国家和地区,分为北非、东非、西非、中非和南非五个地区。北非包括埃及、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东非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塞舌尔。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加那利群岛。中非包括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包括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奠桑比克、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斯威士兰、莱索托、马达加斯加、科摩罗、毛里求斯、留尼汪、圣赫勒拿等。2、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很早以前,非洲的地面油苗已发现集中分布在北非和西非,1909年埃及发现了油田。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只有埃及的苏伊士盆地年产油220万t,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在阿特拉斯褶皱体系有一些小油田,年产油还不过万吨。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非洲石油勘探史上的转折时期,先后在北非的撒哈拉、西非的几内亚湾和大西洋沿岸发现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北非撒哈拉地区最先于1954年发现阿赫内特盐地的气田。1956年初发现伊利兹盆地的埃杰累古生界砂岩油田,成为开创北非油区的先导,接着在三叠盆地发现了哈西梅萨乌德和哈西鲁梅勒两个特大油气田,引起了国际石油界的瞩目。在此前后,西非海岸1955年发现宽扎盆地的菲卡油田,1956年发现尼日利亚海岸盆地的伊比里和阿法姆油田。同年和翌年叉发现加蓬盆地和下刚果盆地的油田,这些发现形成了西非含油气区。此外,在阿尔及利亚取得成功的鼓舞下,1958年在利比亚的锡尔特盆地发现巴希油阿,第二年打开了纳赛尔特大油田,从而使利比亚走上了世界主要产油气国的行列。60年代是非洲油气发现和生产建设的兴旺时期。虽然50年代后期有了重大的发现,但毕竟还是个开创时期,加上油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是沙漠,就是热带丛林,开发油田建设管线需要时间。因此,1960年全洲产油量还只有1400余万吨,但到1965年就迅速上升到1亿t以上,1970年达到2.7亿多吨。这期间北非和西非不断大量发现和开发新油田。并且从陆地向海上发展,发现加篷和下刚果盐地的海上比陆地更有希望。此外,在开发历史较久的苏伊士盆地,新发现的海上油田也远比两岸更丰富和高产。70年代非洲油气产储量从发展走向稳定,1979年年产原油3亿t。70年代中期在苏丹和乍得内陆盆地勘探石油有了重大突破。非洲几年来的石油工业快速发展,并以其巨大的油气资源的活力,成为世人瞩目的油气勘探新地区。2003年共有16个国家生产石油,其中有5个国家年产石油在3000万t以上。这就是尼日利亚年产石油11750万t,利比亚年产石油7750万t,阿尔及利亚年产石油6025万t,安哥拉年产石油4900万t,埃及年产石油3560万t(表1)。2003年底非洲共有石油探明储量119亿t,天然气储量12.8万m3。当年生产石油3.6亿t,生产天然气1112亿m3。已成为世界上一个生产油气的大洲,前景更加可观。非洲59个国家和地区,除目前产油、气的17个国家外,尚有以下三种情况。(1)已发现油气田,尚未开发的国家有4个:贝宁、纳米比亚、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2)国内有沉积盆地.尚未发现油气田的国家有25个。(3)其余为国内无沉积盆地的国家和地区,不可能发现油气田,但其中有两个海岛国,即科摩罗和毛里求斯,其本岛为火山岛,但周围的海域可能有盆地,非洲陆上盆地总数为64个。盆地分成五大类型:内陆坳陷盐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三角洲盆地、褶皱带和前陆盆地。其中内陆坳陷盆地和褶皱带盆地形成于冈瓦纳古大陆上,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三角洲盆地形成于冈瓦纳古陆分裂和非湘板块形成期间和板块形成之后。非洲陆上盆地,除目前已确定的64个盆地之外,尚有一些地区的盆地,其性质尚未确定,其盆地类型也不能划分。非洲海域大陆架以外,在大陆坡和板块的洋壳部分,已发现沉积盆地约10个,但对这些盆地的勘探、研究较少。非洲板块与全球其他板块上沉积盆地的特征有明显的区别,例如,由于非洲板块的褶皱带很少,因此,其他板块上有大型袖气田的前陆盆地,在非洲却很少。 十三、欧洲含油气盆地1、自然地理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亚洲的西面。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亚洲分界,西北隔格陵兰海、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对。共有44个国家,面积1016万km2,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8%。人口7.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2.4%。在地理上习惯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五个地区。南欧:指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包括塞尔维亚和黑山、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意大利,梵蒂冈、圣马力诺、马耳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西欧:狭义上指欧洲西部濒大西洋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中欧:指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奥地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北欧:指欧洲北部的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带,包括冰岛、法罗群岛(丹)、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东欧:指欧洲东部地区,在地理上仅指俄罗斯西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欧洲地形总特点是以平原为主,高山峻岭汇集南部。海拔200m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40%,其中海拔在500~2000m的仅占15%,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仅占约2%,海拔200m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全洲平均海拔300m,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欧洲平原西起大西洋岸,东至乌拉尔山,绵延数千里,形成横贯欧洲的大平原。阿尔卑斯山脉横亘南部,是欧洲最大的山脉。东南部大高加索山脉的主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m,为欧洲最高峰。欧洲南部和北欧的冰岛是世界上多火山、地震频繁的地区之一。2、石油工业发展概况从世界范围来看,欧洲东南部的前喀尔巴阡山和北高加索两个地区是历史上最早的产油气地区之一。北高加索的油泉和天然气圣火已有数千年的历史,18世纪时就人工挖井集油。然而最早以工业形式采油的要算1857年开始生产的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区。 1893年发现北高加索的格罗兹内油田。俄罗斯由于早期发现和开发从北高加索到巴库(属亚洲部分)的许多油田,尤其是如:比比埃巴特和巴腊哈内——腊马内等特大油田,曾经在1898年至1902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占当时世界产量的50%以上,1901年的最高年产量达1200万t。年包括前期的掘坑采油,俄罗斯在该区共产油1.93亿t。罗马尼亚尽管产油史悠久,但产油量少得多,1920前累积产油仅2200万t。另一个早期的重要产油气是足喀尔巴阡盆地,该区1853年就用人工掘井产油,1863年引进钻井装备,1895年确定波里斯劳大油田可(采储量2800万t)。该油田1909年最高年产量达192万t,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意大利的亚平宁山前带和德国的西北部盐地等,由于都有明显的地面油苗,发现油田也较早,但并不占重要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罗斯经革命成为苏联,因革命后的动乱,1921年时苏联的产油量不到400万t,1940年苏联产油量超过3000万t,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其中里海边的比比埃巴特油田从1922年开始填海钻井,1925年打桩在海上采油。此时虽然产油区已经发展到伏尔加—乌拉尔区,但绝大部分仍产自北高加索至巴库一带。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北高加索地区的钻探由上覆的第三系转向深部中生界目的层,年产量增长到3千万t以上,但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伏尔加—乌拉尔(第二巴库)区以泥盆系砂岩为日的层的特大油田如罗马什金等的发现和开发,比重日益下降。第二巴库原油的年产量在70年代突破2亿t。此外,苏联还在欧洲部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第聂伯—顿涅茨盆地)和北端的科米共和国(伯朝拉盆地)等建立新的产油气区,从而使前苏联欧洲区的产油量在70年代保持在2.8亿t上下。因此,苏联是欧洲惟一长期保持石油出口国地位的国家。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如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意大利的前亚平宁盐地和西西里盆地,巴尔干半岛国家的潘诺盆地和莫埃西盆地,以及法国、荷兰、西德在中欧一些中新生代盆地中的发现。但是,这些盆地除罗马尼亚的莫埃西盆地北部及南喀尔巴阡山前缘外,含油气都不算丰富,加上欧洲国家的工业都比较发达,能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石油长期依赖进口。罗马尼亚在60年代末期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只有前苏联,由于70年代开发了亚洲的西西伯利亚大油气区,补充了欧洲地区的消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59年荷兰发现格罗宁根特大气田,从而导致了60年代以后北海油气区的发现和开发,使得西欧出现了新的油气出口国(挪威、英国),另外,荷兰的天然气产量的一半供出口。在二战后到70年代,除前苏联外,东欧国家都依赖油气进口,在此时期,产油量从570万t增加到2280万t,消费量从500万t增加到1亿t,主要从前苏联进口。同时期,西欧产油量从140万t增长到8390万t,消费量从5000万t上升到6.8亿t,成为最主要的石油消费区。自70年代北海生产原油以来,石油自给增强,也由于油价上涨和环保压力,石油消费量增长停滞,90年代又有缓慢增长,例如,年,西欧较发达的12个国家(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荷兰),石油消费量由56260万t增至58670万t,增加2410万t。平均每年增加394万t。另一方面,天然气受管道限制,一般在产地就近消费,进口不占主要地位,如西欧1974年产天然气1550亿m3,消费量1602亿m3,其中,进口天然气68亿m3,只占消费量的4.2%,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大发展以及液化天然气(LNG)工业的发展,同时考虑以气代油的环保优点和减少石油进口压力,西欧的天然气应用发展很快,除自产天然气增加供应外,天然气进门大幅度增加。例如,1995年至2002年上述12国天然气消费量由2985亿m3增至3366亿m3,其自产天然气由2015.8亿m3增至2254.5亿m3,天然气进口量由969.2亿m3上升至1111.5亿m3,即进口量占消费量的32.5%至33%。1995年西欧除挪威和英国外,其他国家的石油产量都在1000万t以下,2002年只有三个国家的石油产量在1000万t以上,总产油量由1995年的29480万t上升到2002年的30335万t,均主要是北海石油产量的贡献。同期天然气产量由2321.7亿m3上升到2928.2亿m3,也是由于北海天然气的增产以及荷兰陆上大气田格罗宁根的贡献。2002年东欧国家(9月)石油产量仅1086万t,而不完全统计的消费量(6月)则为5270万t(不包括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南斯拉夫)。而天然气产量仅105亿m3,而消费量(6月)为599亿m3。油气均严重依赖进口。2002年西欧的原油加工能力为72911万(t105座炼厂),东欧国家的原油加工能力为7290万t (33座炼厂)。2004年西欧英国、挪威等11个国家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2亿t,年产油2.7亿t;天然气储量5.1万亿m3,2003年产气2928亿m3。另外,俄罗斯石油剩余可采储量82亿t,年产油4.4亿t,天然气储量47万亿m3,2003年产气6375亿m3。3、区域地质欧洲大陆,东从乌拉尔山脉开始,西至大西洋,南抵地中海和高加索山,北到北冰洋。在这总面积达1016万km2的辽阔区域内,其大地构造有以下特点。(1)北端的斯堪的纳维亚地盾,由一块巨大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岩组成,只是在西北边缘部分出现加里东褶皱带。(2)东欧为一个大地台,包括俄罗斯地台以及东北和东南的边山。(3)中欧地台的基底是加里东古老岩层,呈东西向,西部从英国开始,东部与东欧地台相接。(4)西欧是晚海西期的地台,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一大批基岩凸起,以及一些盆地、坳陷和地堑。(5)阿尔卑斯褶皱带,由一系列山脉组成,如巴尔干、喀尔巴阡、阿尔卑斯、狄那里克等山脉,同时也出现一批盆地。欧洲的大地构造包括三部分。东北部为古老的结晶基底,出露于波罗的地盾和乌克兰地盾,大部分则被宽阔的古生代地台沉积所覆盖,称俄罗斯或东欧地台。围绕古老的稳定区则是古生代的地槽区,主体位于中欧,也可分为三部分。东侧为南北向的乌拉尔山脉,属海西褶皱,后来持续上升,至今仍保持为山脉。西北侧为东北走向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南延伸至英国北部的格兰扁山,属加里东褶皱,晚古生代时硬化与波罗的地盾拼合。南侧为主体部分,从爱尔兰南部经法国阿摩里康和中央地块,包括伊比利亚地块,向东到博希米亚地块,为海西褶皱带,二叠纪前硬化成为年轻地台,称中欧地台。可能更向东穿越前喀尔巴阡至前高加索北坡的斯基夫地台与中亚的土兰地台相连。这一地台南半部在中生代时由于块断作用,隆起和洼陷相隔。隆起区为地块,洼陷区为盆地接受以海相为主的沉积。南部临地中海区为中新生代地槽,属阿尔卑斯褶皱山系。西起西班牙南北两端的安达卢西亚和比利牛斯经阿尔卑斯、亚平宁、喀尔巴阡至巴尔干和高加索通向亚洲。这一体系的走向虽大致为东西向,但却弯曲多变,中间嵌入较稳定的亚得里亚海和莫埃西台地。在台地区发育有中生代的碳酸盐沉积。褶皱带山前区和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之间有以晚第三纪海相碎屑沉积为主的盆地。(1)前寒武纪稳定区的含油气盆地,此区从波罗的海沿岸至乌拉尔西麓,沉积岩覆盖面积不少于400万km2,主要含油气盆地靠近边缘的活动带,其他大部分面积包括莫斯科向斜至今并未发现油气田。伏尔加—乌拉尔油区是世界第三大产油气区,也是世界最大的古生界产油气区,有罗马什金、阿尔兰、杜玛兹等世界著名的大油田和奥伦堡大气田。无论从沉积或构造上讲,并不构成独立的盆地,在区域构造上则为稳定区边缘沉降盆地的一部分。蒂曼—伯朝拉盆地在大地构造上与伏尔加—乌拉尔区属同一地位,但由于受基底张性断裂影响,上古生界下伏的奥陶、志留系较发育,上覆一套中生界碎屑岩,并构成一个独立的盆地。生产层同样是上古生界,亦有大油气田存在。滨里海盆地基底埋藏特深,中新生界租厚,二叠系盐层形成的刺穿盐丘发育,在盆地边缘已找到大油气田。第聂伯—顿涅茨盆地为上古生界的断陷盆地,上覆中生界,有古生界的盐刺穿构造。这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重要产油气区,有若干大油气田。波罗的海盆地是欧洲惟一的下古生界产油气盆地,产油与下占生界的地堑构造有关,上覆有中新生代沉积。(2)古生界褶皱基底硬化区,或中欧地台区的油气盆地,最主要的是英国东部至波兰的广大地区,包括北海,可统称北海—中欧盆地,南界为华力西褶皱的山前带。全区二叠纪至中生代沉积发育,有上二叠统的厚蒸发岩形成的盐构造。由于地理的和中生代后的构造变动可分为许多次一级的盆地。油气的富集主要与盆地的断陷作用有关。全区包括两类产油气目的层。一类与华力西山前带中上石炭统厚达rn以上的煤系沉积有关,经海西褶皱硬化以后,被二叠纪放中生代的沉积覆盖,煤系的生气层与二叠系底部的赤底组砂岩组成良好的生储旋回,形成从北海南部盆地经荷兰北部至西德下萨克森槽地的重要产气区和许多大气田。另一类是中生代的沉积洼陷或次级盆地,构成以中生界为主要生储组合的油气田。在北海盆地北部和中部,由于中央地堑发育的重要影响和后期新生界覆盖较厚的作用,形成系列大油气田,包括部分储层为第三系底部的大油气田。其他大部分中欧地区,由于晚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发生区域性的隆起和侵蚀,上覆第三系又不发育,中生界的油气田都很小,产储量有限。(3)古生代褶皱基底块断区,从英国南部经法国至西德的汝拉山地区,有两类含油气盆地。一类为中生代的洼陷盆地,如威萨克斯盆地、巴黎盆地和阿基坦盆地的帕朗蒂坳陷。另一类为第三纪时的地堑型盆地,如莱茵盆地。这些盆地的生储油层除莱茵盆地部分为第三系外,主要是中生界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产储量都很小。(4)阿尔卑斯褶皱区的含油气盆地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稳定区边缘的沉积盆地,大致相当于边缘的或山前的坳陷,分布在阿尔卑斯褶皱体系的南北两侧:北侧的有阿基坦盆地南部的拉克坳陷,磨拉石盆地和喀尔巴阡盆地;南侧的有亚得里亚海盆地的边缘区。另一类为相对稳定的张裂断陷盆地,分布在褶皱带内较硬化的地区,晚第三纪时因基底张性断落形成盆地,相当山间盆地,有维也纳、潘诺、特兰西瓦尼亚等盆地,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亚和希腊的梅斯塔盆地也属此类。这两类盆地最显著的差异是前者褶皱构造明显,后者以断块为主。
&&&&&2&&&&
" 上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戴河阿尔卡迪亚酒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