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儿子的性格特点被杀,为什么两的个儿子也会遇难

当前:&>&&>&
他为什么要亲手杀死这三人?曹操为什么杀孔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南征刘表,理由是消灭割据政权,兴复大汉的一统江山。当然,曹操心里真正怎么想,谁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肯定一点,他再也不是刚出道时的那个曹操了。刚出道时的曹操,应该确实如他自述的那样,是全心全意要做一个汉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还腾出空来消灭了一个名声大大的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是太中大夫孔融。
  中国自古以来为政治杀掉的文豪王允杀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筹。
  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要亲手杀死这三人?
 第一宗谋杀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表。
  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
  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一方面,曹操可不想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另一方面,如满宠所言,要服众,不要失去民心。
  那么,妥当的方式就是谋杀。
  谋杀的要领在于周密、严谨的部署和策划。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这罪名还不能是一个,要多个。
  于是,谋杀行动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这年的八月二十四,曹操派光禄勋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为什么要让郗虑做御史大夫呢?因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与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既乐意又卖力,搞别人兴致差点,搞孔融他来劲了埃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
  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招集徒众,要想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
  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的两大不孝的言论。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
  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俩哥儿们脸皮确实够厚的。
  另一个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
  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行了,两大罪名,不忠不孝。一个鼻孔流血,只是火旺,两个鼻孔一起流血,你死定了。
   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
  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除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
  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
  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
  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绝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
  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人权,更没有话语权。
  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
  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以前,京兆人脂习和孔融交好。脂习曾多次告诫孔融,不要过分刚直,长此下去,必定遭到祸害。
  这下,孔融真的死了,许昌没有一个人敢去为他收尸。只有脂习去了,抚着孔融的尸体痛哭,说:&孔文举舍弃我而死,我还怎么能够生存呢?&
  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习,本想杀掉他,后来又赦免了他。
  第二宗谋杀
  其实,早在孔融之前,曹操已经炮制过一宗谋杀案,因为被害人的地位、名声和影响都不及孔融,权且定位为第二宗谋杀案。
  第二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叫祢衡,青州平原般县(今山东临邑)人。
  论才学祢衡不及孔融,但和孔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诸事喜欢唱反调,而且比孔融更加狂傲。
  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孔融屡次向曹操举荐祢衡,说祢衡也是一位名士。曹操素有吸纳天下人才的夙愿,便答应见见祢衡。  私下里,孔融和祢衡彼此欣赏,并且肉麻地相互吹捧,祢衡称孔融是&仲尼不死&,意思是,孔融乃再世孔圣人。孔融则说祢衡是&颜回复生&。
  祢衡的狂傲其实很苍白,说起才学,他不过算是汉末的辞赋家罢了,有一篇代表作叫《鹦鹉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
  而他本人也像一只聒噪的鹦鹉,善于讥讽和责骂别人,内心却恶性膨胀。基于这种性格和德行,祢衡完全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大肆讥讽曹操。
  曹操想给他一个下马威,便召他为鼓吏,是打鼓的小角色。
  这让祢衡大为不满,穿着不合礼仪的衣服来敲鼓,鼓敲得精彩,可被负责礼仪的官员训斥,说鼓吏应当着特殊的服装。
  祢衡点头称是,来到曹操面前,一件一件慢慢脱下自己的衣服,直脱到一丝不挂。曹操尴尬得下不来台,强作欢颜地对宾客自嘲道:我想羞辱祢衡,没想到反被祢衡羞辱了。
  祢衡这种找死的行为,连孔融都觉得过分,他责备祢衡的同时,又诉说曹操的爱才之心。于是祢衡又去见曹操,意思是去认错。
  曹操得知也很高兴。哪知道祢衡穿着一件单衣,头顶破葛巾,手拿一根木棒,一副放浪形骸的样子,走到大营门口,一边用木棒敲地,一边放声大骂,骂得毒辣刺耳。
  曹操暴怒,想祢衡这小子算什么东西,孤要杀他,不过像杀一只麻雀老鼠罢了。
  曹操恼怒归恼怒,却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尽量保持宽容爱才的名声,不好直接加害祢衡。
  于是他采取谋杀,这次的谋杀手法是借刀杀人。他派人强行把祢衡押送到荆州,送给荆州牧刘表。
   刘表早知道祢衡的大名,把他奉为上宾,让祢衡掌管文书,并指出&文章言议,非衡不定&,也就是荆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请祢衡过目审定,对祢衡十分器重和信任。
  但祢衡仍然陈群、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这样的人,他也不屑于交往,说自己岂能和杀猪卖酒的人交朋友。
  就连他自己欣赏的孔融和杨修,他也是这番评价,说满朝中也只有大儿子孔融、小儿子杨修还凑合,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孔融当时四十岁,祢衡称呼他为&大儿&,可见祢衡的狂妄已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因此,祢衡的死多少有些咎由自龋与祢衡比较起来,第三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就很冤枉了。
  第三宗谋杀
  第三宗谋杀案的被害者叫杨修。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是太尉杨彪的儿子。
  杨修的为人与祢衡截然不同,他是一个谦恭的人,而且,从小就才思敏捷。
  9岁时,有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见杨彪,杨修因父亲不在家中,忙沏茶让座,并端出水果招待孔君平。
  孔君平拿起一颗杨梅玩笑说:杨梅,曹植,因为他猜测曹操会立曹植。
  曹操命曹丕、曹植出邺城门去办事,事先又秘密下令城门守卫不得放行。
  这个安排却又被杨修猜中了,他就事先通报曹植,说守卫如果不放行,你身负王命,可以杀了守卫。
  曹植照杨修的话做了,杀了城门守卫,结果曹植出了城,曹丕没有出去。
  杨修以为自己帮助曹植赢得了曹操的喜爱和器重,哪知道恰恰相反,这样一来,反而给曹操留下了曹植残暴、曹丕仁厚的印象。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抖机灵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曹操看透了他的这种小聪明。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君王,愿意被下臣把自己看个透彻,杨修如果猜出曹操所想而缄默不语的话,也不至于遭到杀身之祸,可他却偏偏喜欢到处张扬,最终,他丧命于&鸡肋&事件。
  公元219年,曹操亲率部队进军汉中,要与刘备三国演义》中,曹操处置&鸡肋事件&,严肃军纪,按律斩了杨修,做得既天衣无缝,又除掉了心中一大隐患。
  而真实情况是,半年后,曹操才采取谋杀的方式,以杨修&露世言教,交关诸侯&,就是泄漏国家机密,结党营私的罪名,将其处死。
  这是杨修的真正死因吗?准确地说,只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两大政治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力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二、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
  总之,杨修太了解别人,太能洞悉别人心思,然而他却不了解,这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哀。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
【译文及注释】
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
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
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
(1)居:指停留。(2)公:指曹操。始满:刚满。这里指刚满五十岁。(3)过二:超过两岁。(4)零落:凋落。这里指死亡。(5)其人:指盛孝章。孙氏:指东吴孙氏政权。孙策平吴后,对英豪多所杀戮,盛孝章为当时名士,孙策也很忌恨他。但孙策死于200年(建安五年),该文作于204年(建安九年),则杀盛孝章者当为孙权。(6)妻孥(n&):妻子儿女。湮(yān)没:埋没。指丧亡。(7)永年:长寿。(8)《春秋传》:阐明《春秋》经义的书。这里指《公羊传》。
(9)诸侯三句:见《公羊传&僖公元年》。前659年(僖公元年),狄人出兵灭邢。齐桓公当时居霸主地位,未能发兵救援,自己感到羞耻。所以《春秋》作者有意为他隐讳,于这一年只写上邢亡两字,而不写亡于谁手。文章引用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以曹操比齐桓公,暗示他拯救孝章是义不容辞的事。(10)谈士:善于言谈议论的人。(11)幽执:指被囚禁。(12)吾祖:指孔子。孔融是孔子后裔,故称。论损益之友:《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13)朱穆:字公叔,东汉时人。他有感于当时不讲交友之道的衰败风俗,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两篇文章,表示对世风的不满。(14)介,一个。(15)咫(zhǐ):古以八寸为咫。
(16)要:总要,总括来说。(17)九牧: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州长称牧伯,所以称九州为九牧,也就是天下的意思。(18)燕君句:《战国策&燕策》: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马死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市:买。
(19)绝足:绝尘之足。指奔驰时足不沾尘的千里马。孔融引用燕君市骏马骨的故事,是要曹操招致盛孝章。以为纵然孝章不是绝顶贤才,但把他招来可以得到好贤的名声,天下贤才必能接踵而来。(20)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政权。宗庙是皇帝祭祖宗的地方,社稷是皇帝祭天地的地方。绝:断绝。祭祀断绝即意味政权覆灭。(21)正:扶正,安定。(22)珠玉二句:语本《韩诗外传》卷六:盖胥谓晋平公曰:&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
(23)昭王:燕昭王姬职(前311&前279在位)。燕昭王渴望贤者,以报齐国破燕之仇,请谋臣郭隗推荐,郭隗说:只要你尊重国内贤人,天下贤士必会闻风而来。昭王说:那么我该从谁开始呢?郭隗说:请从我开始。我尚且受到尊重,何况比我更高明的贤士呢?于是昭王就为他修建宫室,并以师礼相待。又相传昭王在易水东南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招纳天下贤士。(24)大遇:隆重的待遇。(25)明主之至心:指燕昭王招用贤才的至诚之心。(26)乐毅:魏国人,燕昭王任为上将军,曾为燕伐齐,破齐七十余城。
(27)剧辛:赵国人,有贤才,跟乐毅一起合谋破齐。(28)邹衍:齐国人,主张大九州说,燕昭王以师礼相待。(29)向:从前。倒悬:倒挂着。比喻困苦危急。(30)首:向。(31)称引:指信中论说、引述的事情。(32)自:本来。(33)崇笃:推崇重视。斯义:指交友、招纳贤才的道理。(34)不悉:不能详尽。旧时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作品鉴赏】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是孔融任少府时向曹操推荐盛孝章的一封信
此信名重当时,流馨千秋,妙不可言;其内容之丰富,语言之精粹,实乃一篇富有时代特点的旷世杰作。要而言之,其妙在以下四端:情沛,理充,言约,义丰。从风月不居到友道可弘矣是以情感动曹操。其中,有对人生易老、岁月如流的感慨,有对故旧日稀、知交凋零的哀叹,有对幸存者孤危悲苦处境的忧愁,还有对世态炎凉、人情日薄的愤激,这些都是从人类的通情共性出发,旨在让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的曹公产生共鸣,使其伤时忧生悯乱重友的美德再度唤发,激发起对于当前幸存者和朋友的同病相怜和拯救之心。这些情,既是对人类真情的再现,更是作者崇高的志趣、真诚执著而又美好的心灵的外化,它们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曹操果为所动,不久便发出制命,前去召见盛宪。
《论盛孝章书 / 与曹公论盛孝章书》情辞动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出身、经历、思想、抱负和散文风格
从令之少年到弱路者矣重在说理,旨在以无可辩驳的道理使曹操从理智上接受盛宪的恳请。其理有三:一是盛宪有天下大名,足值一救;二是救盛宪,必招致天卜人才同往,这是匡复汉室之必须。这理条条服人,步步深入,对曹操自然非常重要。
到此,表和理便都说透了。信的末二句既是必要的自谦,又是一个美妙的补充,既见出作者的人情练达、高深修养,又得古代文人互敬互重、互知互谅之美德,同时使文意更加完美,天衣无缝,真是一石数鸟,得一箭多雕之妙。在语言上,此信受时尚影响,以四字句式为主,骈俪生花,但其言约意丰,简洁明快,极富表现力。而文中对于典故的驾驭更是要言妙道,其精粹典丽的造诣,让人叹为观止。
【名家点评】
孔北海志大而论高,功烈不见于世,然英伟豪杰之气,自为一时所宗,其论盛孝章、郗鸿豫书,慨然有烈丈夫之风。(苏轼《东坡全集&乐全先生文集叙》)
章培恒、骆玉明:文章从为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打动曹操,语言简洁,感情真实,恳切之中又不失身份,确可当体高气妙之评,却并无理不胜辞之病。(高波《最美的古典散文》)
【孔融的名句】
【诗词点击排行榜】
经典诗词赏析
CopyRight 2017孔融被处死前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成了千古名句
大家都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对孔融其人一定都不甚了解。孔融系出名门,他是孔子的第20世孙,他才学过人,是建安七子之一。不过最终孔融因与曹操政见不和被曹操所杀,还牵连了自己的儿子,被捕时,孔融儿子的一句话流传千古,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件事情。当时孔融是三国的名士,在社会上声望很高,他四岁就有让梨之名,成年后更是被誉为“建安七子”之一,在朝中很有威望,但自从曹操掌握实权以后,孔融与他就势如水火,当初曹丕纳甄氏,孔融就写信给曹操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来嘲讽曹丕。
后来由于饥荒,兵备不足,曹操为了节省粮食便想要实行禁酒令,可孔融作为一个爱酒之人自然是不愿意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将酒的优点细数了个遍,言语之中多有不敬,气坏了曹操,如果说这些都是小事,那么孔融主张千里环内,不以封建诸侯,就彻底犯了曹操的大忌了。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孔融却想要扩大皇权,以天子为尊,这就是明摆着与曹操作对。所以说孔融与曹操无论是在私交上还是在政事上都水火不容,无法调和,只不过一直以来,曹操都忌惮孔融的才名,不敢动他。
但最后无奈之下,曹操还是弹劾孔融:招合徒众,欲规矩不轨,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以无莫须有的罪名定了孔融的罪,听说孔融当时被判了死刑,还株连九族。自己死倒是不怕的,不过株连九族可就为难了孔融,使者来孔融府上抓捕他的时候,孔融拦住使者,问:自己的儿子能不能保全?
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一个八岁,一个九岁,正在院中嬉戏玩耍,看见父亲低声下气为他们求情的样子,孔融九岁的儿子说了八个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话一出孔融愣住了,是啊,这父亲是一个家里的顶梁柱,顶梁柱都塌了,这房子还怎么保护里面的孩子呢,是自己太急了,竟然连这点事都想不明白,还不如一个九岁的孩子。
而孔融九岁的儿子面对死亡,丝毫不惧怕的这种精神,也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说:“不愧是名门之后,有此气度,实在是难得,”所以孔融儿子所说的这句话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千古名言,后人多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比喻整体遭殃,其中的个体或者部分就不能保存了。孔融被处死前哀求曹操放过儿子,9岁儿子说了8个字,竟成千古名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孔融被杀的原因何在? - 历史迷踪 - 汗青网_国学_传统文化_儒家_历史_文学_汉服_中医_武术_曲艺_民俗
汗青网——中国最纯正的传统文化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网站公告:
预报名周末“张老师讲历史”,请加客服QQ:,或微信,以排班次和时间。预报名周末“张老师讲历史”,请加客服QQ:,或微信,以排班次和时间。预报名周末“张老师讲历史”,请加客服QQ:,或微信,以排班次和时间。
传统王道政治
君主向士人与清议负责,宪政就建立起来了
土地自由流转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
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克相上帝,宠绥四方
墨医民杂,百花齐放
回望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历史迷踪 您现在所在位置:
孔融被杀的原因何在?
来源:汗青网 & 作者:邹振环 &
浏览人数 :1456 & 发表时间:
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为什么被曹操所杀,历史上一直众说不一。范晔《后汉书&孔融传》曾对此作过详细的描述。孔融与曹操交恶是以曹军攻克邺城,曹丕纳甄氏开始的。具体有如下几件事:一、在给曹操书中嘲曹丕纳甄氏系,&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二、嘲征乌桓,认为乌桓之所为,相当于古之肃慎氏及丁零,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师动众远征;三、嘲酒禁,&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以一种谐谑性质的玩笑语气说:&天垂酒星之曜,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文中&多侮慢之辞&。四、最使曹操难以容忍的是,他上奏《宜准古王畿之制》,主张&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意即尊崇天子,扩大汉室实权,明确与曹操实行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相牴牾,引起曹操的极度忌恨,于是杀机顿起。历代许多学者认为孔融与曹操冲突主要是双方性格矛盾所致。张璠《汉纪》认为&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太祖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这里说的&不识时务&、&天性气爽&、&狎侮&等,表现了孔融的迂腐、疏狂的性格。而&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则反映了曹操的心理状态。陈寿在《魏志&崔琰传》中也说:&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这里也道破了孔融被杀的双方性格上的原因,即孔融的&恃旧不虔&与曹操的&性忌&。此外,袁淑的《吊古文》说其&文举疏诞以殃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称孔融&诞傲致殒&,这些都是从性格因素上去寻求原因。当然也有人认为孔融&差不多是因为酒送了命的&。如王瑶《中国文学史论集》讲今孔融集有曹操制酒禁二表,皆措辞激昂,为饮酒辩护,而且明指说&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为戒也&。积嫌成忌,最终惹怒曹公,在状弃市。  解放以来,许多论著从政治上加以解释。如50年代末讨论曹操问题时,郭沫若《替曹操翻案》一文认为孔融被杀是由于他与曹操的&法令相抵触&;吕今果在《曹操是什么政治力量的代表》说孔融是&在政治上对曹操不满的人&;吴泽在《关于曹操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中认为曹操杀孔融是为了&清除世族地主反动言论及其代理人&。60年代相继出版的一批文学史,也多持此类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建安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政治态度与其他六人不同,他和曹操有矛盾,终于被杀&。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认为&孔融政治上是曹操的反对派,终于被杀&。  也有若干著作从派系上分析孔融被杀的原因。如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讲:&曹操统一中原后,开始向那些不亲附自己的士人展开了进攻。&他声称要&整齐风俗&,&破浮华交会之徒&,先后杀掉了最狂妄的名士孔融等人。表明曹操企图进一步突破大族名士势力的挟制,以树立专制统治。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也写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于侍才做世,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孔融因瞧不起曹操,&多侮慢之辞&,于是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规不轨&的罪名处死。余冠英在选注《汉魏六朝诗选》时写道:孔融&性刚直,放言无忌惮&。曹操憎恶他屡次违忤,不受笼络,不愿亲附,又怕他名高望重,成为自己的反对势力,终于将他杀害。  这些说法都是从政治上出发来探析孔融被杀的原因的。1983年《学林漫录》第七集刊载了徐公持《孔融为什么被杀》一文,以为仅仅从政治上加以分析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孔融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曾表现出与曹操合作的态度。在《崇国防疏》中指斥刘表,投入曹操阵营,以他在当时士大夫中的巨大名声,助了曹操一臂之力。招王朗书中,对曹公又大表钦佩。三首《六言诗》中,也从政治上对曹操加以热情颂扬,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中把曹操誉为齐桓公。徐文认为后期除了孔融在政治上确实对曹操有某种不满外,还应当从他的性格上去寻找原因。其重要性实不下于政治方面的因素。  孔融疏狂,因为他系名门出身,为孔子二十世孙。又自少誉满清流,养成了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的脾性。他和一些权贵实力人物,向来都不融洽,早年他曾受司徒杨赐之命,奉谒去贺何进由河南尹升任大将军。因何进没有及时接见,他就夺谒还府,投劾而去。惹得何进大怒,派了剑客要去追杀他。若不是左右劝阻,孔融早已丧命。后来他在北海,又同虎踞河北的袁绍结了怨,终于兵戎相见,使袁绍对他恨之入骨。孔融与曹操的不大不小的磨擦,那种不分场合的冷嘲热讽,尽管主观上不一定都具有政治上的敌意,客观上却肯定地只会破坏曹操政令的严肃性,损害盲操个人的权威,使其终于忍无可忍。因此孔融的被杀,除了政治因素外,还带有相当浓厚的性格悲剧色彩。◇&&
上一篇下一篇
[][][][][][][][][][]
尊姓大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融儿子有什么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