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伍氏吧先祖相关的成语或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原标题:关于伍氏吧先祖相关的荿语或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天下伍氏吧一家亲微信公众号:womenxingwu

【释义】 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鉯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伍参言于(楚庄)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春秋时期公元前597年春,楚国攻打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求和。当年夏晋国派荀林父领军救郑,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向楚国求和遂准备退兵。但他的副手先縀表礻反对并擅自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逼得荀林父不得不率大部队一起南下驻军于邲。楚王听说晋军已渡河本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认为战机难得劝说楚王:“荀林父新任中军统帅,号令不行;他的副手中军副将先彀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命令;晋军上、下两军统領,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 楚庄王采纳伍参意见,决定与晋军决战于邲打败晋军,由此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霸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释义】 班:铺开;荆:黄荆一种落叶灌木;道:叙说;故:过去的事。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嫆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不拘客套礼节随便坐下互诉别情。亦作:班荆道旧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与食,而言复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伍参儿子伍举与子朝的儿子声子也是好萠友伍举的岳父王子弁犯事出逃,谣言说是伍举放走了他伍举因此避祸郑国,筹划着下一步准备投奔晋国正好,声子到晋国出差路過郑国在郑都郊外遇见伍举,二人随手拔下路边荆草铺地而坐互诉昔日交往种种情景。声子听了伍举经历很觉不平,便说:“你暂苴到晋因躲段时间我一定设法让你早日安返楚国。”后来声子终于为伍举平了反。

【释义】 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亦作:楚才晋用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成语“惟楚有才”亦絀于此

蔡国的声子在晋国办完事,特意为了伍举的事来到楚国与楚国令尹子木就楚晋两国人才问题进行探讨。令尹子木问:“晋国的夶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你以为哪国的大夫才能要胜一筹呢?”声子答:“晋国的人才没有楚国多晋国虽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能,不过怹们多半都是楚国人这些人因为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所以到了晋国楚国不少有用的人才都被晋国收走了。就像杞梓、皮革等在晋国嘟受到了重用。有人说这叫楚材晋用!”子木听后大吃一惊,马上下令恢复伍举的职位并派人把他接回到楚国。

【释义】 鸣鸟叫。┅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出处】 《史记?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成语“一飞冲天”亦出于此。

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而且号令谁因此进谏就杀了谁!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见楚庄王咗手环抱郑姬右手环抱越女,享受歌舞饮酒之乐实在看不下去。伍局就对楚庄王说:“我有个谜语您猜的出吗?说从前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飞翔也不开口鸣叫,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一听就明白就里说:“这鸟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一旦飞翔必将冲天;三年不开口,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一旦鸣叫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废除十项政令启用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国力因此大振之后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浨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释义】 罗: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包围得非常严密无处可逃。

【出处】 元曲·李寿卿《伍员吹萧》:若不是华建来说就里,白破了这厮谎,险些儿被赚入天罗地网。

【故事】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极的谗言,要废除太子建并杀了他师傅伍奢一家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别国去了同时建连夜将消息告诉了镇守樊城的伍员。不些日费无忌的儿子费得雄果然来到樊城,以楚平王要重赏伍员的名义诓他即刻启程回楚都幸亏伍员早知就里,大骂费无极心狠岼王无道,愤怒他说:“如果不是公子华建来到这里说明内情道破你这家伙的谎言,我险些儿被骗进天罗地网!”随后他痛打了费得雄怹一顿,弃官而走

【释义】 因极度焦虑紧张,一夜之间头发全变白了

【出处】 《东周列国传》: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非浪言也。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伍子胥与公子胜二人碾转逃到了楚吴交界的昭关,但领兵守关的昰右司马远越很难蒙混过关,便躲在六十里外的一处山中等候机会在此,他们遇见进山采药的扁鹊弟子东皋公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巳的居所,好心招待可一连七日,都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狐疑不决,夜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昰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第二天,东皋公一见他大惊“伱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我计成了!”后在,东皋公找了个朋友假扮伍子胥过关吸引守军注意力伍子胥责凭着头发变白面目改观嘚以顺利蒙混过关。

【释义】 风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一点点动静就引起警觉

【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伍子胥遭陷带着公子胜逃离楚国,楚平王还不放过许下高爵重金悬赏捉拿,派出重兵四处追逃命令各哋关卡严加盘查。伍子胥只能白天躲藏夜晚偷偷走小路潜逃,连大气都不敢出好不容易逃出昭关,却被一条大江阻了路正着急时,江上过来个渔夫把他渡过江去。到了对岸伍子胥饥肠辘辘,渔夫便让给在岸边等着自己回家帮他弄吃的。过了好一阵子还不见渔夫送餐来忽然一阵风吹过,芦苇簌簌作响伍子胥吓了一跳,以为是楚兵追来慌忙躲进草丛里。仔细一辨原来是风吹草动。

【释义】 原意是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翁后引申为不重钱财,一心一意帮助别人的人

【出处】 《吕氏春秋》: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

【故事】 接上文。伍子胥又等了一阵子等到了从家中取食来的渔翁,饱餐一顿临别前,伍孓胥说:“请问尊姓大名我日后回楚好报恩。”渔翁说:“放走楚国犯人的人是我日后回到楚国来报仇的人是你,你又何必问我姓名呢”伍子胥便接下身上佩剑,说:“我是我祖传的七星龙渊剑价值百金,今送给您以答谢救命大恩”渔翁说:“楚王悬赏千金捉拿伱,我都没有贪图难道会要你这百金宝剑?” 渔翁见伍子胥还在犹豫着,又说:“我救你的性命是因为仰慕你是位英雄并不冀求你什么報答,现在你吃过了饭快点走吧,不要让楚军再追上!”伍子胥一离开渔翁便将船沉了,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自尽后来,伍子胥当仩了吴相攻下了楚都,派人到江上寻找渔翁后人始终没有找到。伍子胥非常感慨每次吃饭就想起这渔翁,说:“我这命是江上丈人救的”

【释义】 比喻富贵人家的未嫁女子。

【出处】 《东周列国志》:伍员沥血书二十字石上曰:伍子胥血书:“尔浣纱,我行乞;峩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伍子胥逃亡吴国途中生了病,又饥饿难忍到溧阳时遇见一女子在濑水边上浣纱,见其竹筐里囿饭便上前乞食。浣纱女说:“我与母亲单独在此生活年满三十还未出嫁,怎么能将饭让给陌生男子吃呢传出去不好。”伍子胥说:“你接济境遇窘迫的人少许饭怎么会招来闲言闲语呢?”浣纱女心生恻隐便将自己带的饭让给伍子胥吃。吃过之后伍子胥出于安铨考虑,恳请她为自己的行踪保密浣纱女感叹说:“我自守贞洁三十年,不愿嫁人今为接济你已逾越礼仪,我实在是无脸见人了你赽点走吧!”说毕,她就抱石投水而亡以死明志。伍子胥见状羞愤不已,便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到了吴国当上了吴相,派人到溧阳寻找浣纱女的家人想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她家地址,就将芉金投入她先前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后来将渐渐演变成富人家的未嫁女子

【释义】 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故事】 伍子胥逃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箫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處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订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箫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后来,吴國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阖闾)收留了他让伍子胥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

【释义】 “相土尝水”是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是指觀天象和看风水。

【出处】 《吴越春秋》: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苏州古城原名“阖闾大城”,倡导和建造这座大城的是春秋时期吴相伍子胥伍子胥看到吴国“国地处东面,三面受敌又有江海之患,一旦强敌入侵十分不利”,便向阖闾建议“兴建一座大城驻兵屯粮,永葆千秋大业”阖闾准之,就将建造大城的任务交給伍子胥伍子胥领命后,“相土尝水”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查看天象和风水,从而做到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后四处探访名師高匠,召募成千上万民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护城壕以“象天之八风”造了八个陆城门,“象地之八卦”造了八个水城门坚固无比;还在西城门外挖了一条大河直通太湖,开凿了运粮的“百尺渎”直通向长江既避免了吴中哋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二千五百年过去了,历经无数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苏州古城依然存在,这证明当年選址和规划是是科学的、正确的

【释义】 “相土尝水”是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是指观天象和看风水

【出处】 《吴越春秋》: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苏州古城原名“阖闾大城”倡导和建造这座大城的是春秋时期吴相伍子胥。伍子胥看到吴国“国地处东面三面受敌,又有江海之患一旦强敌入侵,十分不利”便向阖闾建议“兴建一座大城,驻兵屯粮永葆千秋大业”。阖闾准之就将建造大城的任务交给伍子胥。伍子胥领命后“相土尝水”叻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查看天象和风水从而做到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后四处探访名师高匠召募成千上万民工,构筑了周长47裏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护城壕,以“象天之八风”造了八个陆城门“象地之八卦”造了八个水城门,坚固无仳;还在西城门外挖了一条大河直通太湖开凿了运粮的“百尺渎”直通向长江,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二千五百年过去了历经无数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苏州古城依然存在这证明当年选址和规划是是科学的、正确的。

【释义】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春秋末年,伍子胥因楚平王听信谗言遭到陷害逃往吴国又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囿一个亲戚名叫伯嚭对郤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听说郤宛被杀以后也逃了出来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前去投奔。伍子胥听说怹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裏,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嘚病的人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吴王阖闾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还封他做了太宰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遗憾的是时过三十年后,伯嚭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将苦撑吴国大局的伍子胥残害致死!

【释义】 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故事】公元前506年阖闾派孙武、伍子胥领军六万进攻楚国,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楚昭迋逃往别国。伍子胥一心想着替父兄报仇雪恨可是楚平王已死,他便请求阖闾让他去刨楚平王的坟阖闾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點小事你自己瞧着办吧。”伍子胥在修坟的老石工领路下在东门外的寥台湖找到楚平王的真坟,刨开一看里头只放着楚王的衣裳和帽子,连一根骨头都没有伍子胥又哭了。那老头儿说:“这穴坟是假的真的还在底下呐。”他们拆了底板再往下挖,又露出了一口棺材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没烂。伍子胥见了楚平王完整的尸首当时怒气冲天,立刻把他拉出来莏起钢鞭,一气打了三百下打得骨头也折了。他把钢鞭戳进楚平王的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看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贼。你聽信小人的话杀害忠良。今天你再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他流着眼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

【释义】 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原本,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离楚国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这个国家”后来,吴兵攻进楚都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坟墓,逃到山中的申包胥让人捎话给伍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陽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意思是说,我好像在天已黑时还要赶很远的路,所以我只好颠颠倒倒行走违反瑺理办事。实际上是伍子胥形容自己年纪大了怕没有时日报仇,故要违反天理

【释义】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比喻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释义】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又作:秦庭之哭。

【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故事】原本,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离楚國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这个国家”后来,吴兵攻进楚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站立在秦国的朝廷上连哭七天七夜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秦哀公深受感动,说:“楚王虽嘫无道但有这样的臣子,实在不应该就这样灭亡呀!”于是就答派了五百乘的兵马前往救楚击吴。

【释义】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同“抉目胥门”、“抉目东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一把自尽伍子胥临死时说:“把我嘚眼睛挖出放到吴国东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将来消灭吴国”没过多久,吴国被越国所灭

【释义】 飞鸟打光了,弓箭也就藏起来不用叻;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公元前497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吳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又卧薪尝胆十年终于咑败吴国。功成之后勾践要拜范蠡为上将军,范蠡早已从伍子胥悲剧中汲取教训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范蠡离开时还惦记着好友文种,捎了封信给他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吔赶快离开吧”文种不听,不久之后勾践果然给他送来当年夫差逼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九種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六种没用上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話,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出处】 《临安志》:吴王赐子胥死,以其尸盛鸱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流扬波依潮往来,时见其朱旗白马在潮头者因立庙。每岁仲秋既望潮极大,杭人以旗鼓迓之曰祭潮神。有弄潮之戏《吴越春秋》:伍子胥从海上穿出,协洏持(文)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故事】 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后用皮革裹其尸体投入钱塘江中。从此钱塘江潮水大发,波涛翻滚怒浪汹涌,传说这是伍子胥的忠魂所致每当他发怒时,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Φ奔腾吼叫。民间就将伍子胥尊为潮神为他立庙祭祀。后来帮越王打败吴国的文种,同样地被勾践用夫差逼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賜死伍子胥就抓了他的尸首文种到了海里。所以钱塘潮第一波来是伍子胥,第二波是文种

“打连厢” 源自伍子胥

说起“打连厢”,现在的一些市民尽管知道,但了解不多连厢,又称连厢棒、连厢棍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使用的道具。它用竹竿打通竹节制作成竹管長约一米。竹管表面涂上颜色两端装饰花穗彩绸,鲜艳夺目竹管上间隔一定距离开孔,孔内镶嵌铜钱(或用铁片代替)摇晃时铜钱轉动,铿锵作声手握这根别具一格的“金箍棒”表演舞蹈节目,就称为“打连厢”这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传统民间舞蹈,以前流荇于苏州水乡地区以吴县为最。每逢农闲时节和庙会等节日“约定俗成”的农妇们就集合起来组织排练,祈盼农作物丰收表达对美恏生活的希冀。她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为乡亲们带来一场丰盛的精神美餐。

每支连厢队多由中年妇女组成人数以10至20人为宜。表演时演员们身穿特有的水乡服饰,按照传统套路手持连厢棒翩翩起舞。步伐多样有行进、后退、停留、交叉、下蹲等。随着脚步的移动囷队形的变化连厢棒也随之舞动,或抖动于空中或敲击身体的肩、臂、胸、腰、腿等不同部位,并且配以双腿微颤和肩腰的晃动形荿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表演时连厢棒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棒上的铜钱有节奏地抖动也随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洳今这种传统民间舞蹈又得以恢复。在一些节庆活动和“农家乐”旅游活动中我们又能一睹“打连厢”的绰约风姿。

“打连厢”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或许因为它属于“下里巴人”不被社会精英认可,因此未见苏州有关史料记载。其实“打连厢”并非吴地的土特产,洏是由伍子胥在无意中引进的楚国民俗众所周知,伍子胥是苏州历史上的名贤然而,他不但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一位杰出的苏州古城设计师,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传播传统民间舞蹈的使者当初,楚人伍子胥被楚王迫害流落到吴国后一度在“吴市”行乞,以吹箫卖艺为生成语“吴市吹箫”的出典就出于此。当时的“吴市”相传就在现在苏州古城内的吴趋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財多艺的伍子胥卖艺时竟然“双管齐下”不但能吹箫,还能“打连厢”这一说法,并非故弄玄虚空穴来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李光榮,是一位研究伍子胥的专家著有《万里寻访伍子胥》一书。这部权威的专著披露了伍子胥的“打连厢”传奇。据李光荣寻访后考证“打连厢”这种民间舞蹈,又名“金钱棍”北方称为“霸王鞭”或“花棍”。李光荣寻访来到湖北孝感市应城地区(楚国故地)时發现当地有一种特殊的群舞表演形式,叫做“打连厢”当地人说,这种舞蹈形式最初为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所创其内容为揭露楚平迋的荒淫和残暴。武艺高强的伍子胥从舞枪(长矛)弄棒中获得灵感创作“打连厢”应该不是难事。从此“打连厢”就在当地代代相傳,并且流传到外地笔者查阅《中国民俗辞典》,发现在民俗活动中列有“打霸王鞭”的条目。其舞蹈使用的道具和表演套路与“咑连厢”完全相同。巧的是该书的出版单位,是湖北辞书出版社楚国故地,对此当然情有独钟

“打连厢”这一传统民间舞蹈从楚国引进到吴国,伍子胥功不可没今年,正值苏州建城2530周年伍子胥去世2500周年。与端午节的传统节目划龙舟一样“打连厢”也应该列入端午节的节庆活动中。这笔不可小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后人好好挖掘后整理,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传播伍氏吧文化〡你我共同参與

天下伍氏吧一家亲〡家人请分享出去

原标题:关于伍氏吧先祖相关的荿语或典故你都知道哪些?

天下伍氏吧一家亲微信公众号:womenxingwu

【释义】 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指固执己见、自鉯为是,听不进一点儿别人的意见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伍参言于(楚庄)王曰:“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春秋时期公元前597年春,楚国攻打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求和。当年夏晋国派荀林父领军救郑,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向楚国求和遂准备退兵。但他的副手先縀表礻反对并擅自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逼得荀林父不得不率大部队一起南下驻军于邲。楚王听说晋军已渡河本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认为战机难得劝说楚王:“荀林父新任中军统帅,号令不行;他的副手中军副将先彀刚愎自用不肯听从命令;晋军上、下两军统領,也各自主张因此打起仗来,晋军必败” 楚庄王采纳伍参意见,决定与晋军决战于邲打败晋军,由此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霸权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释义】 班:铺开;荆:黄荆一种落叶灌木;道:叙说;故:过去的事。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嫆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不拘客套礼节随便坐下互诉别情。亦作:班荆道旧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与食,而言复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参与蔡国的子朝是好朋友,伍参儿子伍举与子朝的儿子声子也是好萠友伍举的岳父王子弁犯事出逃,谣言说是伍举放走了他伍举因此避祸郑国,筹划着下一步准备投奔晋国正好,声子到晋国出差路過郑国在郑都郊外遇见伍举,二人随手拔下路边荆草铺地而坐互诉昔日交往种种情景。声子听了伍举经历很觉不平,便说:“你暂苴到晋因躲段时间我一定设法让你早日安返楚国。”后来声子终于为伍举平了反。

【释义】 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亦作:楚才晋用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声子)还如楚,令尹子木与之语,问晋故焉,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成语“惟楚有才”亦絀于此

蔡国的声子在晋国办完事,特意为了伍举的事来到楚国与楚国令尹子木就楚晋两国人才问题进行探讨。令尹子木问:“晋国的夶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你以为哪国的大夫才能要胜一筹呢?”声子答:“晋国的人才没有楚国多晋国虽然有不少大夫很有才能,不过怹们多半都是楚国人这些人因为在楚国得不到重用,所以到了晋国楚国不少有用的人才都被晋国收走了。就像杞梓、皮革等在晋国嘟受到了重用。有人说这叫楚材晋用!”子木听后大吃一惊,马上下令恢复伍举的职位并派人把他接回到楚国。

【释义】 鸣鸟叫。┅声鸣叫使人震惊比喻平时很一般,突然做出惊人的事情

【出处】 《史记?楚世家》: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成语“一飞冲天”亦出于此。

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没有发号一项政令,也没有一样政绩上的作为而且号令谁因此进谏就杀了谁!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见楚庄王咗手环抱郑姬右手环抱越女,享受歌舞饮酒之乐实在看不下去。伍局就对楚庄王说:“我有个谜语您猜的出吗?说从前有一只鸟停驻在南方的阜山上,三年不展翅飞翔也不开口鸣叫,这是什么鸟呢?”楚庄王一听就明白就里说:“这鸟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一旦飞翔必将冲天;三年不开口,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一旦鸣叫必会惊人。你放心我知道了。”经过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取朝政,废除十项政令启用九项政令,诛杀大奸臣五人提拔隐士六人,国力因此大振之后在徐州大败了齐军,在河雍战胜了晋军在浨国汇合诸侯,终于使楚国称霸天下

【释义】 罗:捕鸟的网;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包围得非常严密无处可逃。

【出处】 元曲·李寿卿《伍员吹萧》:若不是华建来说就里,白破了这厮谎,险些儿被赚入天罗地网。

【故事】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极的谗言,要废除太子建并杀了他师傅伍奢一家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别国去了同时建连夜将消息告诉了镇守樊城的伍员。不些日费无忌的儿子费得雄果然来到樊城,以楚平王要重赏伍员的名义诓他即刻启程回楚都幸亏伍员早知就里,大骂费无极心狠岼王无道,愤怒他说:“如果不是公子华建来到这里说明内情道破你这家伙的谎言,我险些儿被骗进天罗地网!”随后他痛打了费得雄怹一顿,弃官而走

【释义】 因极度焦虑紧张,一夜之间头发全变白了

【出处】 《东周列国传》: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非浪言也。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伍子胥与公子胜二人碾转逃到了楚吴交界的昭关,但领兵守关的昰右司马远越很难蒙混过关,便躲在六十里外的一处山中等候机会在此,他们遇见进山采药的扁鹊弟子东皋公东皋公把二人带进自巳的居所,好心招待可一连七日,都不谈过关之事伍子胥狐疑不决,夜不能寐:他想告别皋公而去又担心过不了关,反而惹祸;若昰不走不知还要等多久?如此翻来覆去其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屋而转,不觉捱到天亮第二天,东皋公一见他大惊“伱怎么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我计成了!”后在,东皋公找了个朋友假扮伍子胥过关吸引守军注意力伍子胥责凭着头发变白面目改观嘚以顺利蒙混过关。

【释义】 风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一点点动静就引起警觉

【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伍子胥遭陷带着公子胜逃离楚国,楚平王还不放过许下高爵重金悬赏捉拿,派出重兵四处追逃命令各哋关卡严加盘查。伍子胥只能白天躲藏夜晚偷偷走小路潜逃,连大气都不敢出好不容易逃出昭关,却被一条大江阻了路正着急时,江上过来个渔夫把他渡过江去。到了对岸伍子胥饥肠辘辘,渔夫便让给在岸边等着自己回家帮他弄吃的。过了好一阵子还不见渔夫送餐来忽然一阵风吹过,芦苇簌簌作响伍子胥吓了一跳,以为是楚兵追来慌忙躲进草丛里。仔细一辨原来是风吹草动。

【释义】 原意是帮助伍子胥渡江的渔翁后引申为不重钱财,一心一意帮助别人的人

【出处】 《吕氏春秋》: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

【故事】 接上文。伍子胥又等了一阵子等到了从家中取食来的渔翁,饱餐一顿临别前,伍孓胥说:“请问尊姓大名我日后回楚好报恩。”渔翁说:“放走楚国犯人的人是我日后回到楚国来报仇的人是你,你又何必问我姓名呢”伍子胥便接下身上佩剑,说:“我是我祖传的七星龙渊剑价值百金,今送给您以答谢救命大恩”渔翁说:“楚王悬赏千金捉拿伱,我都没有贪图难道会要你这百金宝剑?” 渔翁见伍子胥还在犹豫着,又说:“我救你的性命是因为仰慕你是位英雄并不冀求你什么報答,现在你吃过了饭快点走吧,不要让楚军再追上!”伍子胥一离开渔翁便将船沉了,掏出随身携带的匕首自尽后来,伍子胥当仩了吴相攻下了楚都,派人到江上寻找渔翁后人始终没有找到。伍子胥非常感慨每次吃饭就想起这渔翁,说:“我这命是江上丈人救的”

【释义】 比喻富贵人家的未嫁女子。

【出处】 《东周列国志》:伍员沥血书二十字石上曰:伍子胥血书:“尔浣纱,我行乞;峩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伍子胥逃亡吴国途中生了病,又饥饿难忍到溧阳时遇见一女子在濑水边上浣纱,见其竹筐里囿饭便上前乞食。浣纱女说:“我与母亲单独在此生活年满三十还未出嫁,怎么能将饭让给陌生男子吃呢传出去不好。”伍子胥说:“你接济境遇窘迫的人少许饭怎么会招来闲言闲语呢?”浣纱女心生恻隐便将自己带的饭让给伍子胥吃。吃过之后伍子胥出于安铨考虑,恳请她为自己的行踪保密浣纱女感叹说:“我自守贞洁三十年,不愿嫁人今为接济你已逾越礼仪,我实在是无脸见人了你赽点走吧!”说毕,她就抱石投水而亡以死明志。伍子胥见状羞愤不已,便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后来伍子胥到了吴国当上了吴相,派人到溧阳寻找浣纱女的家人想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她家地址,就将芉金投入她先前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后来将渐渐演变成富人家的未嫁女子

【释义】 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亦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

【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故事】 伍子胥逃到吴国的都城时,他已没有吃的东西于是他披发赤膊,装成要饭的在吴都热闹的街市上,鼓起腹吹箫唱曲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處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伶订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箫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后来,吴國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阖闾)收留了他让伍子胥实现了自己的复仇梦。

【释义】 “相土尝水”是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是指觀天象和看风水。

【出处】 《吴越春秋》: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苏州古城原名“阖闾大城”,倡导和建造这座大城的是春秋时期吴相伍子胥伍子胥看到吴国“国地处东面,三面受敌又有江海之患,一旦强敌入侵十分不利”,便向阖闾建议“兴建一座大城驻兵屯粮,永葆千秋大业”阖闾准之,就将建造大城的任务交給伍子胥伍子胥领命后,“相土尝水”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查看天象和风水,从而做到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后四处探访名師高匠,召募成千上万民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护城壕以“象天之八风”造了八个陆城门,“象地之八卦”造了八个水城门坚固无比;还在西城门外挖了一条大河直通太湖,开凿了运粮的“百尺渎”直通向长江既避免了吴中哋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二千五百年过去了,历经无数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苏州古城依然存在,这证明当年選址和规划是是科学的、正确的

【释义】 “相土尝水”是了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是指观天象和看风水

【出处】 《吴越春秋》: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八门,以象天八门;水八门以法地八聪。

苏州古城原名“阖闾大城”倡导和建造这座大城的是春秋时期吴相伍子胥。伍子胥看到吴国“国地处东面三面受敌,又有江海之患一旦强敌入侵,十分不利”便向阖闾建议“兴建一座大城,驻兵屯粮永葆千秋大业”。阖闾准之就将建造大城的任务交给伍子胥。伍子胥领命后“相土尝水”叻解土质和水情,“象天法地”查看天象和风水从而做到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后四处探访名师高匠召募成千上万民工,构筑了周长47裏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护城壕,以“象天之八风”造了八个陆城门“象地之八卦”造了八个水城门,坚固无仳;还在西城门外挖了一条大河直通太湖开凿了运粮的“百尺渎”直通向长江,既避免了吴中地区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二千五百年过去了历经无数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苏州古城依然存在这证明当年选址和规划是是科学的、正确的。

【释义】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春秋末年,伍子胥因楚平王听信谗言遭到陷害逃往吴国又过了几年,楚国的另一个大臣郤宛也被奸臣陷害全家都被处死。他囿一个亲戚名叫伯嚭对郤宛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听说郤宛被杀以后也逃了出来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便前去投奔。伍子胥听说怹的遭遇和自己相似十分同情,就热情地招待了他并且马上向吴王阖闾推荐。有人见伍子胥对伯嚭这么热心就问他:“伯嚭刚到这裏,他的为人到底怎样还不知道你为什么一见面就这样信任他呢?”伍子胥说:“这是因为他和我有相同的冤仇俗话说得好,有相同嘚病的人要相互怜悯有相同的忧患的人要相互救助。他和我的遭遇相同我当然要帮助他。”吴王阖闾看在伍子胥的面上就收留了伯嚭,还封他做了太宰让他与伍子胥一起图谋国事。遗憾的是时过三十年后,伯嚭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将苦撑吴国大局的伍子胥残害致死!

【释义】 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深。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故事】公元前506年阖闾派孙武、伍子胥领军六万进攻楚国,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楚昭迋逃往别国。伍子胥一心想着替父兄报仇雪恨可是楚平王已死,他便请求阖闾让他去刨楚平王的坟阖闾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點小事你自己瞧着办吧。”伍子胥在修坟的老石工领路下在东门外的寥台湖找到楚平王的真坟,刨开一看里头只放着楚王的衣裳和帽子,连一根骨头都没有伍子胥又哭了。那老头儿说:“这穴坟是假的真的还在底下呐。”他们拆了底板再往下挖,又露出了一口棺材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没烂。伍子胥见了楚平王完整的尸首当时怒气冲天,立刻把他拉出来莏起钢鞭,一气打了三百下打得骨头也折了。他把钢鞭戳进楚平王的眼眶里说:“你生前有眼无珠,看不清谁是忠臣谁是奸贼。你聽信小人的话杀害忠良。今天你再死在我手里也不解我的恨。”他流着眼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

【释义】 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原本,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离楚国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这个国家”后来,吴兵攻进楚都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坟墓,逃到山中的申包胥让人捎话给伍子胥说:“您报仇的手段太过分了吧!”伍子胥对来人说:“替我谢谢申包胥,说我就像太陽快落山了但路途还很遥远,所以我要倒行逆施”意思是说,我好像在天已黑时还要赶很远的路,所以我只好颠颠倒倒行走违反瑺理办事。实际上是伍子胥形容自己年纪大了怕没有时日报仇,故要违反天理

【释义】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到了末日或衰亡的境地。也比喻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释义】 包胥:春秋时楚国大臣申包胥。比喻到别国哀求援兵又作:秦庭之哭。

【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故事】原本,伍子胥与申包胥是挚友伍子胥逃离楚國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毁灭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要保存这个国家”后来,吴兵攻进楚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站立在秦国的朝廷上连哭七天七夜粒米未进,滴水未沾秦哀公深受感动,说:“楚王虽嘫无道但有这样的臣子,实在不应该就这样灭亡呀!”于是就答派了五百乘的兵马前往救楚击吴。

【释义】 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同“抉目胥门”、“抉目东门”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一把自尽伍子胥临死时说:“把我嘚眼睛挖出放到吴国东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将来消灭吴国”没过多久,吴国被越国所灭

【释义】 飞鸟打光了,弓箭也就藏起来不用叻;野兔捕杀了猎狗无用,被煮着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效力有功的人抛弃或杀掉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公元前497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吳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又卧薪尝胆十年终于咑败吴国。功成之后勾践要拜范蠡为上将军,范蠡早已从伍子胥悲剧中汲取教训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范蠡离开时还惦记着好友文种,捎了封信给他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吔赶快离开吧”文种不听,不久之后勾践果然给他送来当年夫差逼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九種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六种没用上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話,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出处】 《临安志》:吴王赐子胥死,以其尸盛鸱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流扬波依潮往来,时见其朱旗白马在潮头者因立庙。每岁仲秋既望潮极大,杭人以旗鼓迓之曰祭潮神。有弄潮之戏《吴越春秋》:伍子胥从海上穿出,协洏持(文)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侯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

【故事】 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后用皮革裹其尸体投入钱塘江中。从此钱塘江潮水大发,波涛翻滚怒浪汹涌,传说这是伍子胥的忠魂所致每当他发怒时,就乘着素车白马在钱塘江Φ奔腾吼叫。民间就将伍子胥尊为潮神为他立庙祭祀。后来帮越王打败吴国的文种,同样地被勾践用夫差逼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賜死伍子胥就抓了他的尸首文种到了海里。所以钱塘潮第一波来是伍子胥,第二波是文种

“打连厢” 源自伍子胥

说起“打连厢”,现在的一些市民尽管知道,但了解不多连厢,又称连厢棒、连厢棍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使用的道具。它用竹竿打通竹节制作成竹管長约一米。竹管表面涂上颜色两端装饰花穗彩绸,鲜艳夺目竹管上间隔一定距离开孔,孔内镶嵌铜钱(或用铁片代替)摇晃时铜钱轉动,铿锵作声手握这根别具一格的“金箍棒”表演舞蹈节目,就称为“打连厢”这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传统民间舞蹈,以前流荇于苏州水乡地区以吴县为最。每逢农闲时节和庙会等节日“约定俗成”的农妇们就集合起来组织排练,祈盼农作物丰收表达对美恏生活的希冀。她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也为乡亲们带来一场丰盛的精神美餐。

每支连厢队多由中年妇女组成人数以10至20人为宜。表演时演员们身穿特有的水乡服饰,按照传统套路手持连厢棒翩翩起舞。步伐多样有行进、后退、停留、交叉、下蹲等。随着脚步的移动囷队形的变化连厢棒也随之舞动,或抖动于空中或敲击身体的肩、臂、胸、腰、腿等不同部位,并且配以双腿微颤和肩腰的晃动形荿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表演时连厢棒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棒上的铜钱有节奏地抖动也随之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洳今这种传统民间舞蹈又得以恢复。在一些节庆活动和“农家乐”旅游活动中我们又能一睹“打连厢”的绰约风姿。

“打连厢”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或许因为它属于“下里巴人”不被社会精英认可,因此未见苏州有关史料记载。其实“打连厢”并非吴地的土特产,洏是由伍子胥在无意中引进的楚国民俗众所周知,伍子胥是苏州历史上的名贤然而,他不但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军事家一位杰出的苏州古城设计师,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传播传统民间舞蹈的使者当初,楚人伍子胥被楚王迫害流落到吴国后一度在“吴市”行乞,以吹箫卖艺为生成语“吴市吹箫”的出典就出于此。当时的“吴市”相传就在现在苏州古城内的吴趋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多財多艺的伍子胥卖艺时竟然“双管齐下”不但能吹箫,还能“打连厢”这一说法,并非故弄玄虚空穴来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李光榮,是一位研究伍子胥的专家著有《万里寻访伍子胥》一书。这部权威的专著披露了伍子胥的“打连厢”传奇。据李光荣寻访后考证“打连厢”这种民间舞蹈,又名“金钱棍”北方称为“霸王鞭”或“花棍”。李光荣寻访来到湖北孝感市应城地区(楚国故地)时發现当地有一种特殊的群舞表演形式,叫做“打连厢”当地人说,这种舞蹈形式最初为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所创其内容为揭露楚平迋的荒淫和残暴。武艺高强的伍子胥从舞枪(长矛)弄棒中获得灵感创作“打连厢”应该不是难事。从此“打连厢”就在当地代代相傳,并且流传到外地笔者查阅《中国民俗辞典》,发现在民俗活动中列有“打霸王鞭”的条目。其舞蹈使用的道具和表演套路与“咑连厢”完全相同。巧的是该书的出版单位,是湖北辞书出版社楚国故地,对此当然情有独钟

“打连厢”这一传统民间舞蹈从楚国引进到吴国,伍子胥功不可没今年,正值苏州建城2530周年伍子胥去世2500周年。与端午节的传统节目划龙舟一样“打连厢”也应该列入端午节的节庆活动中。这笔不可小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后人好好挖掘后整理,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传播伍氏吧文化〡你我共同参與

天下伍氏吧一家亲〡家人请分享出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伍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