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二副升学7字对联大全 千古绝对!希望大师把王拯的名字用进去!拜托!!!

★发言稿作文235字
> 发言稿作文235字
发言稿作文235字
篇一:发言稿作文235字4 发表于
]专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当这个职务。”今天,我站在讲台... 63于伊溪 发表于
]专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佛山市青少宫学生代表陈蔚珺,今天能代表全体学员发言,感到非常荣幸。在这里,我衷... 356 发表于
]专稿! 新的学年开始了,班里都是陌生的面孔,而我也是努力的想尽快融入这个班级。今天,新的班主任来到班后,宣布了要竞选班长的事情,我听了心里十分激动,因为我也... 403许子琰 发表于
]专稿!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一班的许子琰,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旗帜,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要素。学生确立了理想,人生就有了目... 1176 发表于
]专稿!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出生在普通的家庭,父母对你百般宠爱,舍不得吃穿为你攒够了学费生活费,而你却用来淘宝聚餐谈恋爱;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曾经嚷嚷着要考上清华北大... 490张佳倩 发表于
]专稿! &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 你们好! & 今天,我能站在这里参加这次的班长选举,既感到高兴又感到自豪。&nbs... 254李世博 发表于
]专稿! 我叫李世博,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班上的这次班干部竞选活动。我这次竞选的目标是担任班体育委员。因为我跑步很快,体育当然也不错。所以,我想竞选体育委... 10507 发表于
]专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要竞选的是体育委员。我觉得我的体育素质很好,体力又强,平时喜欢运动,团结同学。在我的带领下,我一定让他们锻炼... 773 发表于
]专稿! 3月1日,多云, 新的开始新的收获,在一个月的洗礼下,我们长大了,成熟了。每个人都不亦乐乎的接受开学的光环。开学后,能天天见到久违的同学和朋友以及老师... 1102 发表于
]专稿! 校长,各位批判老师,老师以及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争论:读书与运动到底哪个重要?今天就让我来和大家一起谈谈这个话题. 读书与运动... 584 发表于
]专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是 腾飞吧,巨龙 滔滔的江水,滚滚的黄河,连绵不断的山路,都数以属... 437 发表于
]专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 我是新梦圆。我很荣幸站在这里竞选三好生。我学习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关心班集体。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伙伴。我严格... 1415 发表于
]专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我是中国人,我热爱祖国的名山大川,我热爱祖国的富饶物产,我热爱祖国的悠久历史... 1484 发表于
]专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次竞选。我竞选的是小组长这个职位。我认为我能胜任这个职位。当小组长不仅可以使我的能力得到发... 591 发表于
]专稿! 假如我是班长,我会更加努力,争取用更优异的成绩带动同学们好好学习,使我们的成绩更上层楼; 假如我是班长,我会以身作则,自觉接受同学监督,讲文明、懂礼貌... 491 发表于
]专稿! 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仲夏阳光争明媚,实验小学放异彩。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了,我向在座的小朋友致以亲切的节... 235刘正帅 发表于
]专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同学: 大家好! 我叫刘正帅,来自205班。今天能站在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经过了一年的学习和生活, 我深深爱上了实小,爱上了团结有朝... 409刘思琪 发表于
]专稿! 大家好,我是刘思琪,很高兴有机会来竞选班干部。五湖四海我们相聚到了一个班,真是很难得,从我第一天进这个班集体开始我就的到了大家许多的关心和帮助,也认... 295佚名 发表于
]专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我们这个快乐集体的一名成员,今天非常荣幸有这次机会参加班干部竞眩我要竞选的岗位是宣传委员。我想我当上了宣传委... 774 发表于
]专稿! 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是他们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地把我们拉扯大的。试问,是谁在我们生病时,不管多晚,都会急忙把我们送到医院的呢?是父母;是谁每时... 633 发表于
]专稿! 美,说起这个词大家都会认为是美丽·漂亮,的意思,可是你们只答对了一半,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美德就不算拥有美丽和漂亮。美德是一个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 152 发表于
]专稿! 同学、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儿竞选“六·一”儿童节活动的主持人。首先,我认为我能当上主持人,我的感情丰富、声音甜美,虽然我不是最好的,... 4139 发表于
]专稿!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我叫刘倩。今天我有幸参加班干部的竞选,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竞选的职务是数学科代表。我一直担任着一小组的数学组长... 228 发表于
]专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能参加我们班的班长竞选。我感到非常自豪,也非常紧张。其实,当班长是我的一个梦想。因为我平时不爱讲话,而且也... 357 发表于
]专稿! 作家说:“环境是心灵的港湾。” 画家说:“环境是灵感的源泉。” 教育家说:“环境是人塑造的摇篮。” 军事家说“环境是制胜的法宝。” 当我们在绿树成荫的... 394 发表于
]专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明天在我心中,我们现在处于求知欲望最强烈的年纪。好好的把握住每个今天,这一目标已展现在我们每个... 333 发表于
]专稿!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份期盼,六年的花苞终于在这优美宁静的学校绽放出我们的风采,射放出我们的聪慧。毕业时,我们嘴角微微翘起,但心中却有一丝丝的舍不得。离... 304 发表于
]专稿!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人人都要养成“我节约,我光荣,我光盘,我文明”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在我们生活中,常常能看到一些铺张浪费的现象,在... 358 发表于
]专稿! 国庆节是我国一年一度祖国妈妈的生日。在这天,我们全中国人民都兴高采烈。在这天,我们全国人民更应该和睦相处,以报答我们对祖国的养育之恩。在这天,全国人... 342 发表于
]专稿! 今天上午,我去英语班上课。下课时,我去上厕所,回班里的时侯突然发现了一只蜗牛,我很高兴连忙把它抓起来,放到一只蚂蚁身上,哈哈,这下有好戏看了。蜗牛先把... 1/31篇二:发言稿作文235字组 & &长:吴英明成 & &员:萧清和 &龚书群 &龚书涵 &陈伯镛特邀撰稿:王明耀、王人瑞、王人镇、王世玉、史玉树、苏彦铭、张省民、郑昌萱编 & &务:蔡晓蔚 &陈乐怀特邀审稿:杨清江 &林龙海 &吴远鹏&&&&&&&&&关于恳请协助修订《鲤城姓氏资料汇编》的函&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已从远古以姓氏区别地位、贵贱,变为人们了解各姓氏发端源流、蕃衍播迁情况及其杰出人物精神风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海外侨胞、台湾同胞寻根问祖提供一份可资印证的材料。《鲤城姓氏资料汇编》编纂工作自2005年5月启动后,经实地踏勘采访、多方收集资料、查阅大量族谱,泉州市图书馆、鲤城区档案局、开闽三王祠、曾公亮学术研究会等单位(团体),王明耀、王人瑞、史玉树、吴乔生、吴玉芬、吴灿松、苏彦铭、张省民、郑昌萱、谢长寿等同志为其提供可资应用的资料,已完成66个姓氏的编写,现汇集为《鲤城姓氏资料汇编》(征求意见稿),印发社会各界。因本汇编是在资料较为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编写,且限于编写人员的水平,故难免会出现错误和纰漏,恳请各界贤达协助审阅,提出宝贵的补充修改意见。对于没有选写的姓氏,特别是人口在千人以上的姓,也热切希望提供本姓氏的历史渊源、分布外迁等情况,尤其是家谱、族谱资料,以便增补充实,促进鲤城区姓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联 系 人:萧清和 &陈乐怀联系电话:传 & &真:电子信箱:联系地址:鲤城区方志委(泉州游乐园旁江南行政服务中心A幢2楼)&&鲤城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二○○七年十月十八日&鲤 城 姓 氏&姓氏是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社会,原先只有姓,代表一个部落的名称。到了父系社会,一个部落一个姓已不能满足社会活动需要,同部落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徽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出现了氏。因此,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根,氏是姓的分支,姓表明血缘家族系统徽号,氏是姓的衍生,标志着贵族宗族系统的徽号。其作用是: 以姓表血统,以姓别婚姻 和 以氏表宗族,以氏别贵贱 。战国时宗法制度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秦统一中国后,基本结束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被清除,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到了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姓氏作为每个人及其家族一种相对固定的符号,它是人们追溯生命记忆源头的一条线索,通过它追根寻源,可使后昆不忘先祖之所出,知创业之艰难,明长幼之排序,从而激发后人奋发图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生生不息。鲤城区历史上习惯称为泉州,又因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古城形似鲤鱼和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之故,别称 温陵 、 鲤城 、 刺桐城 。这里,夏、商二代属扬州,西周为七闽地,春秋战国属越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人在此生息繁衍。秦末、三国、西晋时期,中原动荡,汉人南迁。永嘉二年(308),中原衣冠士族 林、黄、陈、郑、詹、邱、何、胡 八个族姓入闽;梁末侯景之乱,中原大批避难士民逃入闽南,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熟练的生产技术,与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共同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泉州的姓氏不断增多。唐久视元年(700),在重新设立武荣州时,选择此地作为州治。开元六年(718),太守冯仁智以州治无县,向中央政府申请设立晋江县,鲤城从此成为历朝在晋江流域建立的州、郡、路、府及县之治所。唐大和八年(834),朝廷下令保护广州、泉州、和扬州外商,货物 任其来往通流,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泉州人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发挥善操舟楫的传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市井十洲人 的泉州,很快就与扬州、广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贸易港口。唐末中原再度动荡,民生凋敝,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光州、寿州5000士兵入闽入泉,勤谨理政,招怀离散,与民生息,交好邻国,保境安民,福建偏安一隅,泉州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泉州的姓氏再次增多。元祐二年(1087)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 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 ,泉州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靖康之变,宋廷南迁,把南外宗正司迁设泉州,泉州海上交通贸易的地位一跃而赶上广州。元代,政府的 通道外国,抚宣诸夷 ,使泉州港在南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 梯航万国 、 舶商云集 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起点。宋元时期,外国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从事经商、旅游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随船来泉传教经商,他们有的长期定居,甚至与当地汉人通婚,生息蕃衍为蒲、丁、郭、金、夏、黄、马、葛等20多个姓氏的回民。海上交通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泉州经济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手工业、造船业勃起兴旺。城郊及邻县的无业者选择进城做工谋生,有一技之长的入城开办手工作坊,略有积蓄的在城内开设商号经商,登科及第当官的把府第建在郡城 于是举家迁居泉州,有的后来竟成为望族。泉州地少人多,自唐代起海外谋生、经商的人渐多,有的逗留国外,甚至老死客地,成为早期华侨。宋元时期,泉州港日益兴盛,人口不断增多,往海外的人越来越多。泉州沿海居民有的到澎湖开垦种植,有的到台湾北港(今台北一带)打鱼、定居。元末泉州十年战乱和明嘉靖年间倭寇在闽南沿海的烧杀掠抢,使泉州古城创伤累累。明清政府实行海禁、迁界,闭关锁国,使海外客商纷纷掉头而去, 海曲春深满郡霞 的泉州,顿时 万花纷谢一时稀 ,衰落凋零的刺桐港几乎一度被风云激荡的世界所遗忘。泉州百姓迫于生计,相率冒险向海外扩展。鸦片战争后,泉州人到海外谋生的机会增多,出国人数更多。民国时期,泉州战乱灾害交加,出现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出国高潮。鲤城籍的华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分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侨居于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明代至清初,移居台湾的泉州人也逐渐增多,后期出现成规模的移民活动,尤以随从郑成功入台和苦于迁界投奔郑成功者为众。清政府统一台湾后,泉台之间往来更为密切,出现向台湾移民的高潮。因此,泉州不仅是个著名的侨乡,而且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解放之初,一大批南下干部入泉;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重振古港雄风,再创时代辉煌,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焕发青春活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全国各地务工人员纷纷涌入,不少人与本地居民通婚,于是姓氏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据2003年统计,鲤城区总人口26.74万人,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满、畲等少数民族19个;有姓氏358个(其中复姓2个),万人以上的姓氏7个、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姓氏33个、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姓氏69个、未满百人的姓氏249个。城区的开元、鲤中、海滨、临江四个街道的居民杂姓混居,但有的姓氏相对集中居住在一处形成望族;而江南、浮桥两个街道,原为城郊农村,居民则以聚族而居为主。近年来政府为了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在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开展旧城改造和新村建设,相继改造了义全街、涂门街、东街、打锡街、新门街、北门街,先后建成了西郊新村、金山新村、红梅新村、刺桐新村、聚宝新城、西湖小区,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变,使一些原来相对集中居住在一起的族姓拆离而分居,也使一些不同姓氏的居民向居住小区(新村)集聚。&(一)吴 & &姓&吴姓起源出自姬姓。黄帝,有熊氏国君,号有熊。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名轩辕,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黄帝有四妃,共生子二十五个,其中正妃嫘祖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黄帝去世后,玄嚣继任。经玄嚣、娇极,帝喾至五世为后稷,名 弃 ,善农耕,播五谷,建功于天下,被尧帝命为农官,受舜帝封于邰(今陕西武功),为我国农业始祖,后世尊为 神农 。后稷之后,传十二代至古公亶父(下简称古公),几经迁徙,由封地转到至(今陕西西彬县和甸县一带),时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逐步强大起来,经常骚扰古公的辖地,因不堪戎狄侵凌,古公便率众南迁岐山山麓的周原地区(今陕西岐山县)定居,同时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古公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传说季历贤而其子昌(即周文王)有圣端,深得古公宠爱。古公有意传位于季历,以便今后能传位给昌。泰伯、仲雍体察到古公的心意,为了顺从父亲的意愿,兄弟俩决定自动引退,让位于季历,即托辞为父采药,结伴南奔衡山而一去未返。这样,季历被立为太子。古公去世,泰伯、仲雍回国奔丧,季历遵照父亲遗命,要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却坚辞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只好再次偕弟南奔荆蛮,举族南迁,辗转来到江苏吴地(今无锡梅里村一带)落脚,并改从当地吴人断发纹身之俗,以成 刑余 之人,表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使季历登上王位。孔子在《论语》中说: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认为泰伯的品德已到了至高的境界,这就是 至德传芳 , 至德 堂号的来源。泰伯、仲雍到江苏吴地之后,不畏艰辛,开山辟水,教民农桑,积极改造环境, 数年之后,人民殷富,远近民众相率归附者千余家 ,于是泰伯兴建国家,国号 勾吴 ,族人以国为姓,改姬姓为吴。泰伯从而成为吴姓的开氏始祖,无锡梅里成为吴姓的发祥地。《赵宋百家姓》载: 纪吴之郡湜渤海 ,盖舆地志云 渤海者,东海之通称也 。所以吴姓统称 渤海传芳 。由于泰伯无嗣,泰伯去世后,王位传于仲雍,今日吴姓乃仲雍所传,仲雍是为吴姓的传代始祖。至泰伯十九世孙寿梦,吴国始称王。吴王寿梦有五子:长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季札,五厥由。四子季札最贤,吴王要传位于他,他坚辞不受。寿梦死后,才决定以兄弟次序传位,最后传给季札。可是,季札仍旧礼让不受,后来索性避居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二兄余祭无奈,只好把延陵封给他作属邑,因此世称延陵季子。传至泰伯二十一世孙吴王夫差,至公元前473年被越王勾践发动的对吴国战争中所打败。夫差失国,绝大部份的吴姓子孙被赶出家园,流亡他乡,散居各地,甚至流落国外。其中除季札四子中的子玉一支留守延陵外,其他的则 散处吴楚、闽越间 。季札的后裔另称延陵,以别渤海,郡号 延陵郡 ,此后还析出 长沙郡 、 濮阳郡 。关于吴姓的来源还有三个传说:(1)其远祖始于上古传说中的五帝时期。据《山海经》记载,古帝颛顼时有辅佐大臣吴权,吴族中一支为吴权后代。(2)舜有后代被封于虞地,因 虞 音近 吴 ,舜的后代有一支以吴为姓。(3)始于夏代,据《帝王本纪》载,夏王少康时有吴贺,吴贺之后有吴姓。二、入闽入泉吴氏入闽较集中的主要有六个时期:即战国夫差亡国之后、西晋 永嘉之乱 、唐末黄巢起义、北宋 靖康之难 、元代中原板荡、明初经济复苏。周元王三年(前473),吴国亡于越,吴氏子孙被迫流亡。他们 东渡扶桑,南下百越(闽粤一带),北上齐鲁,流放皖浙,隐姓埋名 。如当时季札后裔季连携眷离开吴地辗转入闽,定居闽东北之柘荣山区,易姓为季连氏,他们牢记血缘,规定 季吴不婚 世代相守。西汉后期吴姓在闽已聚族6000多户,成为闽地的泱泱大族。南北朝至德三年(583),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史,后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奉诏任岭南行军总管,率部入闽,镇抚漳州,随行有校尉吴贵、队正吴弼。唐开元十二年(724),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泰伯63世孙),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先住福州古桥头,后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唐朝中后期,相继发生 安史之乱 、朋党之争、藩镇割据、黄巢起义,造成田园荒芜,饿殍载道的破败局面,中原吴氏纷纷南迁到福建和五岭山脉一带,最典型的当数河南固始吴氏。唐大历时(766-779),翰林学士、起居舍人吴通玄,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人,因诽谤大学士陆贽,被贬为泉州司马,举家南迁入闽,其后裔便是宋朝福建浦城望族吴侍问家族。唐元和年间(806-820),武德大夫、招讨使吴文质由浙江庆元入闽,居福安重金。唐咸通年间(860-873),原籍江苏扬州泰兴县,后迁河南固始的吴俦入闽,定居宁德兰田。唐咸通末期(870-873),进士、银青光禄大夫、河南固始人吴卓因任福建长汀县令而入闽,其父吴穟、兄吴稀、吴穗、弟吴获皆入闽居福州。黄巢起义后,吴卓次子吴融与大伯吴旷、堂兄吴玲、吴佩入闽投奔吴卓避难。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吴佩弟吴珣闻汀州土人作乱,率固始家丁、僮仆千余人入闽救父兄难,遂居汀州。王审知受封为闽王后,吴卓不甘附属,弃官为民,迁居南平。唐僖宗中和二年(882),河南光州固始人吴仁禄(泰伯85世孙)唐开成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避广明之乱 耻再受乱朝爵令 ,徙居惠安大吴。其后裔兴旺发达,宋代曾有 九世十三进士 之称。至今已传四十世,誉为 名宦乡贤裔,忠臣孝子家 ,繁衍蕃盛于闽南各市县和台湾、浙江、广东、四川、江西、辽宁等省,以及东南亚诸国。唐僖宗中和四年(884),河南光州固始人吴祭(字孝先),随王审知入闽。同行的还有其堂兄弟:发、兴、瑞、良、斌等五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宋代,进士文林郎吴宥由江西南丰迁宁化,成为后世闽、粤客家吴氏始祖。子孙分衍于台湾、两广、香港等地。连江吴氏,其始祖吴省元因避乱由南京迁居连江东塘。宋隆兴元年(1163)吴琚之子吴安仁(字立爱)由光州入闽泉,居武荣。宋末(1249),状元宰相吴潜(安徽人)之十一世孙吴薪(字宗蓬),从浙江兰溪以孝廉征为龙岩令入闽,未三年即得迁秩,改判潮州,莅任时途径海阳探访祖迹,不幸染疾,其子吴钊、吴钏徙居漳州西门外下坡社,后裔又移居漳州南靖。明洪武十四年(1381),吴薪裔孙吴启衷(字钧父),从南靖迁入泉州南安廿七都古苍乡(今仑苍镇),其后裔丕振蕃盛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诸国。宋元以后,还有其他吴氏宗派入闽,著名的有泉州城厢 东观西台 吴氏、晋江钱头(钱塘)吴氏等。三、肇基与分布(1)黄龙吴氏吴安仁入闽,居泉州武荣,数传至吴有定(字弘治)登宋宝佑四年(1256)进士,御试九十二名,与文天祥同榜,世居武荣黄龙江之滨。再传吴礼孙(字致政),在延陵肇基,黄龙吴氏尊为一世祖,生三子:长佑孙、次性冲、三德冲,后裔开始向外播迁。佑孙(字景政)生六子: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五君锡、六君赐,分为六房。长房君用居延陵,后裔分衍坂头、塔山、仁尾、官林。二房君济的七子希敬(仲孙)分居乌石;其孙仕铭(希礼三子)分居延陵,后裔又分居坂头、獭山、林美、石崎等;仕端(希礼四子)分居田中;满生(希禹长子)分居延陵顶堡,满生四子承继大埔村;童生(希禹次子)分居黄石头,后裔又分居东边、岐山、选元、寨仔街、仙塘、新塘边、山头、五羊、石崎;观东(希敬次子)分居乌石,后裔又分居后墩、塔顶。三房君弼之孙德祖(希源次子)有四子,长子员生分居新步,次子金生分居西庄,三子润生分居下尾宅,后裔又分衍元益、产田;荣祖(希源三子)第四子道孙分衍渡头(过堀)。五房君锡之孙玄端(希允之子)分居金浦,为金浦西房,后裔又分居石崎、小锦田、仙塘、仙景;吴莹(希弼长子)、吴昭(希弼三子)分居金浦,为金浦东房,吴昭后裔又分居仙塘、新塘头、五羊、田中。(2)燕支吴氏唐员外郎吴孝先同王审知入闽,厥后卜居莆阳莲塘,十四传至吴六善乃择居融之文兴里石塘,后吴厥昌自石塘迁到福清新塘开基。明洪武年间,新塘吴氏第四世次房吴孔赐官永宁卫,移居泉州永宁。再传而卜居郡城燕支巷,聚族繁衍。(3)溜江吴氏宋尚书吴凤自光州固始侨住龟湖,五传至吴平庵(号五处士)移居厚垵仙境之东古榕树下,始居焉。二世吴安泉(号七处士)生三子:长元瑛、次元瑶仍居厚垵,始分东西两支,三子泗治分居索上。西支四房第八世吴魁崇(贵诚)随母徙居溜江(今晋江池店镇溜石村),为溜江吴氏一世祖。溜江吴氏五世二房吴世雍(淳然)之长子吴子昂(直轩)于明代分居泉州郡城内。(4)东观西台吴氏居住在涂门街的东观西台吴氏来自浙江兰陵无锡梅里,其祖吴昌生元至正年间分居晋江二十一都仓边乡,后移居泉州南岳铺,六世吴惺初授御史任山西巡抚,七世吴泑山授广西浔州知府,始建府第。后裔吴龙征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因官任东观侍读、西台御史,府第立了 东观西台 匾,故称东观西台。(5)范志吴晋江下浯吴亦飞,名敏振,清乾隆十七年(1752)在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 承志 药店,后来成功制成新的神粬,药效显著提高,就将店名 承志 改为 范志 ,把药店移设桂坛巷,遂成望族。街 &道 人口数 主要聚居地开元街道 4051 梅峰235双塔222开元149新春223华新257泉山292东北232东升231梅山267红梅206刺桐246+西湖205鲤中街道 3953 西郊190新峰325和平188清正210清华194通政151东门207东华217升平158升文156百源145促进208海滨街道 2880 金山355笋浯378新门353水门330海滨253涂门108东鲁250临江街道 1664 溪亭238伍堡309隘南392幸福338新桥93跃进67聚宝93江南街道 6156 火炬112锦尾106仙塘1487新塘1851乌石1178浮桥街道 14651 延陵1948岐山1051金浦2206黄石999坂头1367新步1924 东边1335田中837&浮桥467 &仙景770石崎900 高山273后坑119霞洲205王宫79东浦862003年鲤城区吴姓人口分布情况表黄龙吴一世祖礼孙的次子性冲(字景善)移居南安码头诗口村;三子德冲(字景兴)移居晋江。长房君用后裔移居南安梧坂、诗内、土内、永春梧坂。二房君济之孙习逐(希文之子)移居晋江蚶江、锦里、水头;仕端的后裔移居南安港内;从道(希勉之子)移居丰泽北峰溪墘,后裔又分居西浦、潘山等地;童生的后裔移居南安丰州南门、东门、顶溪美、溪美街及安溪等地;观东的后裔移居晋江紫帽山宫下、溪边、张园、西街牛肠头及宁波等地;观志(希敬三子)及其后裔移居石狮下南吴八乡、深沪七乡。君济的五世孙昭(字载兴,号景确)移居兴化府莆田县。三房君弼之孙绍祖(希圣长子)移居晋江安海下后店乡;绳祖(希圣次子)移居惠安洛阳街尾。五房君锡之孙吴德(希善次子)移居德化,后裔又徙居南安诗山吾丰古宅村;玄端的后裔移居南安丰州的金鸡、麻山、八尺岭东山、下福、浦头、罗东潭边、水头湖内、晋江紫帽山下茂村、石狮中山街吴厝村;吴莹的后裔移居南安美林的林头、库内村;吴辉(希弼次子)移居德化。君锡的曾孙允斋移居南安城关、溪美铺头、莲池赤口村。六房君赐的长子安端移居广东大埔。明清以后,尤其是近代,吴氏族人有的移居台湾、香港,有的旅居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缅甸等国。&&&&&&&&&黄龙吴十三乡肇基与分衍(外迁)情况一览表乡 &名 肇基时间 始祖 分衍(外迁)情况延陵乡 南宋嘉定年间 一世祖(字致政) 分衍:二世祖佑孙(字景政)生六子:长君用、次君济、三君弼、四君辅、五君锡、六君赐,分为六房,明初后裔向外分衍。九世由延陵乡后轩分衍坂头、塔山、林美;延陵乡教谕公房分衍官林。外迁:二世祖吴性冲(景善)移居南安诗口,吴德冲(景兴)移居晋江。(现延陵工业区) 明初 六房六世祖田中乡 明初 二房六世祖黄石头乡 明正统年间 二房六世祖吴旻(菊庄) 分衍:东边、岐山、石崎(地址在黄石头与金浦交界处,已废) 明正统年间 二房六世祖吴斌 分衍:新塘头、石崎溪墘乡 明初 二房六世祖吴存瑞(祯祥) 后裔移居莆田乌石乡 明初 二房四世祖吴希敬(仲孙) 分衍:后墩、塔顶后裔移居晋江紫帽山宫下、溪边、张园,石狮下南吴八乡、深沪七乡、宁波新步乡 明初 三房六世祖吴员生 分衍石崎西庄乡 明初 三房六世祖吴金生 分衍石崎下尾宅乡 明初 三房六世祖吴润生 分衍:元益、产田(产田村废后后裔移居新步)、仙景(即渡头乡,已废) 明初 三房六世祖吴道孙 过堀乡废后,其后裔徙居新步。金浦乡 元末 五房三世祖吴君锡(敏斋) 君锡生有三子,长子希善(俨斋)后裔移居德化、南安诗山、吾丰古宅。孙玄端(希允之子)为金浦西房,后裔分衍石崎、小锦田、仙景、仙塘,移居南安丰州金鸡、麻山、八尺岭东山、下福、浦头、罗东潭边、水头湖内、晋江紫帽山下茂村、石狮中山街吴厝村;孙吴莹(希弼长子)、吴昭(希弼三子)为金浦东房,后裔分衍仙塘、新塘头、五羊、田中,移居南安美林林头、库内村;吴辉(希弼次子)移居德化。新塘头乡 明宣德年间 五房金浦东房五、郡望、堂号黄龙吴氏郡望:延陵堂号:让德三让种德溜江吴氏堂号:溜江(一)黄龙吴氏昭穆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赐进士出身南康县令吴黄龙编定通族辈字,从十二世起(即尊世居黄龙江滨的獭山公吴礼孙为一世祖),通族六十四字行文数取易有六十四卦生生不已之义:洪维我宗 &生民自周 &记序世家 &端为之首 &至德所贻 &实庶且永 &代钟哲人在君左右 &允文亦武 &亮节高风 &辉煌典策 &蔚焉国桢 &丕嗣徽音 &望诸贤裔凡亿孙曾 &尚其懋哉(二)溜江吴氏昭穆世讳序:季德可乔 &承祖宗传 &腾良应朝 &廷邦中建 &布声名长续世讳序:敦伦饬纪 &集瑞储精 &诗书衍庆 &毓秀钟英世字序:魁续茂显 &世子道克 &体嗣尔孙 &谋光大昭 &宣垂裕远续世字序:顺理则泰 &为善日休 &仁敬孝慈 &心正身修《黄龙吴氏族谱》 &明永乐乙酉(1405)五世吴敬祖(字孔仁)始修,六世吴爵(字廷魁)于明宣德四年(1429)续修,吴睿于明成化戊戌(1478)第三次修谱,吴象贤于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第四次修谱,吴宗周(号期梅)于明天启丙寅(1626)第五次修谱。1989年泉州黄龙吴氏于岐山修建家庙竣工时以《延陵吴氏通谱》、《晋江磁灶梅溪吴氏族谱》凑修《延陵黄龙族吴氏族谱》。2000年泉州黄龙海外联谊会重修《延陵黄龙族吴氏宗谱》。《溜江吴氏族谱》 &清乾隆十三年十世孙晋江县儒学生员仲山吴笃辉编修。现手抄本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八世孙吴声雷重抄。黄龙吴氏家庙 &位于岐山村,原为崇元庵,始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坐丁向癸兼午子,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改为 黄龙吴氏家庙 。家庙由照墙、石埕、正祠、护厝等组成,家庙宽19.7米,深丁30米;护厝宽11米,深丁14.6米,占地1200平方米。明清二代曾进行过多次维修,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后,近百年来乏人保管,年久失修,民国时期更为学堂之用,上世纪80年代部分有坍塌之危。1986年族众集议重修,海外宗亲积极响应,乐捐巨资,于1987年8月动工,按原规格修旧如旧,翌年竣工。黄龙三世龙溪祖祠 &位于浮桥延陵村,面积428平方米,坐艮向坤兼寅甲,三进、三中门、二天井。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历代曾有修葺,1997年按 修旧如旧 原则进行重建,原出砖入石墙壁改为方条石,木柱换为石柱,厅前增添龙柱,门石增置石狮,门面及内壁用石雕装饰,屋脊添双龙戏珠。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 &位于鲤城涂门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观西台原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翰林庶吉士、监察御史吴龙征的府第,因吴龙征官居东观侍读、西台御史,故府第立了 东观西台 匾。清光绪年间,泉州各地吴氏宗亲共议兴建一座府级的大宗祠,当时因找不到合适的地址,吴龙征的九世孙吴朝诠就将东观西台宅第前三进献给族人改建宗祠,留后一进自居。于光绪十三年(1887)4月开始改建,历时五年完工,当建至第四年,即光绪十六年(1890),晋江钱头吴鲁(字肃堂)中状元,就在祠前增竖状元旗杆。1999年大宗祠进行落架大修,2000年10月竣工。吴礼孙墓 &为黄龙族一世祖墓,在延陵村獭山。墓原在黄石村石龟港,因晋江改道,港岸塌陷,元大德十年(1306)移葬獭山。该墓曾两次被毁,1988年进行重修,用花岗岩石砌筑,坐东北朝西南, 风 字形,长26米、宽10米,墓碑为半圆形,阴刻一 吴 字。黄龙族祖姑墓 &在黄石村千年古樟旁的池仔堀,坐东南朝西北。由于年代久远,地貌变化,墓后土超压墓身,墓庭偏低,雨天积水,几成废冢。1988年重修时将墓升高一米,并在雕塑祖姑像的石鼓底立一块青石莲花座,墓上建座六角形 报恩亭 。吴景政墓 &黄龙族二世祖吴佑孙(字景政)夫妻合葬墓,在岐山村旗山。吴 &英() &字为高,号愧能,泉州新门外黄龙人(今属浮桥镇),自幼随父母迁居厦门。为海贼掠置岛中,更姓王。清康熙二年(1663),吴英回泉州降清,以王姓从军,授守备职衔。加都司佥事衔,不久,实授浙江提标都司。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据闽反清,吴英随提督塞白理击败宁海、梅坑的反抗军兵,因功迁左营游击率兵收复黄岩、太平、乐清等县,解台州之围,乃迁升中军参将。十七年,郑经攻克海澄县后,分兵攻漳州、泉州。吴英随石调声急援泉州,由于地形熟悉,率兵从洛阳江上游陈三坝渡江,占取桥南,前后夹攻据守洛阳桥的郑将刘国轩,刘军败退入海。吴英迁升福建督标中军副将。擢升同安总兵。十九年,奏请复姓。二十二年二月,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疏请吴英随征台湾。台湾平复,施琅凯旋回师,留吴英驻台镇抚。二十四年,命移镇浙江舟山平寇,后擢升四川提督。三十五年,清廷以福建是海疆重地,须宿将方能镇抚,任吴英为福建陆路提督,旋改水师提督,驻镇厦门。翌年,圣祖南巡,嘉赞他 笃实而明达 ,授封威略将军,仍领福建水师提督事。四十二年,圣祖再次南巡,又召见吴英,赐御书 作万人敌 匾额,后人以此在同安县立牌坊纪念。五十一年夏,吴英逝世,终年76岁。赠太子少保,赐祭葬。有遗著《行间纪遏》4卷。吴茂华 &字若真。号蔚园,延陵坂头人,少失怙恃,往安溪湖头依母族抚养,颇负奇才。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与诸生角艺,时乡绅视其文嘉,将女儿嫁给他。十九岁设馆于湖头,未几入泮,纵览百家书史,以五经举于乡,榜名李茂华。康熙四十八年(1709)登进士,任大名府南乐县知县,病归卒,年六十五。吴亦飞 &名敏振,晋江县三十一都下浯(今晋江市青阳镇霞浯村)人,喜阅方书,深谙药性。清乾隆十七年(1752),移居泉州城内通天宫口,开设一间店名 承志 的药店。乾隆二十二年(1757),按传统的君、臣、助、使的配制方法,加以增减,经过反复实验,制成新的神粬,医药效果显著提高,将 承志 改为 范志 ,表示他景仰宋朝名臣范仲淹 不为名相,则为良医 的抱负,不久吴亦飞把药店移设桂坛巷内。范志神粬系吴氏家传秘方,并订有家规 立贤不立长 。吴亦飞去世后,继业人以吴淡亭最为著名,他将神粬传入宫廷,荣获褒奖。吴 &楚 &字亦材,泉州城内人。清同治年间秀才,屡试皆不第,书法也不佳,无以为生,改画画,画亦不耐看。无意中取其所画的竹稿,添画空叶竟然成字,经反复试笔果成句于一图(竹丛)。由竹叶组成的八种笔画各具优美姿势,竹叶与枝杆连贯自然,故字画并美。竹叶字对联风动全城,当时厚禄高官、巨商富侨特别喜爱,不惜润笔费,请他书画,吴楚收入颇丰。后来吴楚另辟一销路,将绘成的对联裱褙成幅出售,很多人抢购。吴鲁未出头时常为人书写联匾,落款为鲁字肃堂。当时人们都熟视他们的字和竹,联想到他们的名与字,便组成一句顺口溜: 亦材吴楚,肃堂吴鲁 。日后吴鲁大魁天下就不写匾,而吴楚则依然书画为生。其竹书保存最久的是傅府山前王宅大门 花开富贵,竹报平安 联,今东门外草埔尾洪氏大宗祠主厅的门扉沿留有他的竹叶字。吴桂生() &名增,自号养和居士,又号古丰州人。原籍南安县二十一都埔头乡(今属南安市丰州镇),因连年灾荒,随父亲移居泉州城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三十年,甲辰科会试考中进士。宣统元年(1909),点内阁中书,在京任职,因目睹朝政腐败,慨然辞官。辞官回家后,被聘为清源书院山长。宣统三年,吴桂生在泉州创办光中中学。民国四年(1915),担任丰州南安中学校长。民国十一年,受华侨吴记藿之聘,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民国十八年,担任泉州昭昧国学校长,并先后担任泉州中学董事长和培元中学等校教员,还被推举为花桥善举公所、开元慈儿院、温陵养老院董事。吴桂生1945年去世,终年78岁。吴桂生著述甚丰,散佚极多,仅留《泉俗激刺篇》l卷、《蕃薯杂咏》1卷。其他如《养和精舍文稿》、《养和精舍诗草》、《毛诗订诂》书稿在 文化大革命 中被毁。吴藻汀() &名堃,泉州东街菜巷人。光绪三十四年,从中学堂毕业,赴省复试,获优良第二名,奖 优贡 。宣统元年(1909)春,考进福州全闽高等学堂,因见清廷日益腐败,便辍学回家,秘密参加同盟会,为光复泉州作准备。泉州光复后,吴藻汀自行告退,从事教育工作,受聘为晋江官立小学堂教员,又先后担任晋江小山小学、晋江县立高等小学校长,创办培德、毓秀两所女子学堂,民国十五年4月,吴藻汀出任晋江县教育局局长,同年11月卸任。自此之后30多年先后受聘为泉中中学、培英女子中学、培元高级中学、晋江县立中学、凌霄中学、晦鸣中学等校的文史老师。五四 运动前后,吴藻汀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民国五年,他组织泉州最早的话剧社泉州移风剧社,演出《皇帝梦》、《血手印》等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话剧。其后,他又和泉州剧人组织更俗剧社。民国十四年,吴藻汀组织泉州戏剧研究会,演出《陈三五娘》、《少奶奶的扇子》等话剧。吴藻汀不仅为推动泉州话剧运动作出贡献,对泉州民俗学和地方史研究也有成就,整理出版《泉州民间传说》6集共100多篇。新中国成立后,吴藻汀参加泉州历史人物纪念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1961年至1963年,先后主编《泉州文史资料》8辑。泉州市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他都被推选为人民代表;1955年起一直被选为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时先后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福建省委员会委员和泉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等。1968年1月病逝,终年81岁。吴文楚() &泉州新门外延陵村(今属浮桥镇)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往厦门当商店学徒,后升掌文书。光绪三十一年,吴文楚南渡新加坡,当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赴爪哇泗水谋生。宣统二年(1910),吴文楚又加入光复会,被推举为常务干事。宣统三年回泉州,与同盟会蒋以麟、许卓然等人密谋策划光复泉州事宜。民国元年(1912),吴文楚目睹党人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深感失望,于是再次南渡爪哇,受聘为三宝垄中华公学(中学)主任,兼任三宝垄中华工会总干事。1924年春,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吴文楚积极参加国民党在当地的活动,连任中国国民党泗水支部主席。1928年,创办《爪哇每日电报社》,自任社长,发表一批反帝反封建、宣传民主主义思想的文章。1930年,荷兰殖民政府勒令吴文楚离境。吴文楚回国寓居厦门。1934年回泉州。刚好他的岳父、前清秀才陈春冰创办的新隅学校校舍因遭洪水大部分倒塌。陈春冰年事已高,委托吴文楚代为筹资修葺,并接任校长职务。吴文楚便拿出私人积蓄和变卖妻子的金银首饰建新校舍。吴文楚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把新隅小学作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经常接待、掩护地下党组织人员,积极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1950年,吴文楚特邀为晋江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常务委员;1951年在泉州市首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被选为市政协委员;1955年受聘为省文史馆馆员;1956年被邀请为省政协委员,同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任民革泉州市委委员。1958年元月病逝,终年69岁。吴志满() &原名记满,别号耕夫,泉州新门外黄石村(今属浮桥镇)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随养父到台湾基隆开小杂货店,几年之后,小杂货店收盘,吴志满回泉州。不久,随胞兄到印尼泗水谋生,先是当店员,不久肩挑咖啡担沿街叫卖。几年后,有了积蓄,开办 成春咖啡粉厂 。有了盈利,又经营土产木炭商行,生意日益发展,20多岁便在泗水华侨工商界初露头角。九 一八 事变后,吴志满积极宣传抗日,带头发起抵制日货运动,组织泗水青年互助社,创办宣传抗日救国的进步刊物《赤潮》,成春咖啡粉厂成为秘密工作站。荷印殖民当局取缔《赤潮》,有50多名华侨被捕,吴志满积极奔走营救。七 七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在泗水一带组织土产商赈灾会、青年募捐队和工人募捐队,为抗战募集巨额款项。日本侵略者占领印尼,他大力支持由林降祥等人领导的华侨地下抗日民族解放大同盟(简称民大),开设利源纸厂掩护民大成员的活动。1945年11月,印尼爆发印尼军民反抗英军入侵,民大组织战时华侨服务团,吴志满主动承担服务团的活动经费。1946年,吴志满支持创办华文进步报纸《南侨日报》。1947年,吴志满在印尼去世,终年51岁。吴文良() &泉州县后街人。1915年在泉州培元中学肄业后,到南安洪濑医馆当佣工。1918年,再到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就学。1923年,进厦门大学生物系半工半读。1926年,厦门大学考古团著名史学家张星烺作泉州中外交通史学术报告,激发了吴文良对泉州历史文化的兴趣。从1927年开始,吴文良先后在福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今泉州第五中学)、集美中学、安海养正中学、晋江县立中学(今泉州第一中学)、泉州培元中学、泉州凌霄中学和泉州高级中学等学校任教。业余时间对古代侨居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中亚、西亚各国人和欧洲人遗留下来的宗教石刻进行调查、搜集和研究。1936年4月,参加著名人类学家、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惠祥组织的泉州中山公园唐初古墓葬的发掘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在泉州城拆除时,许多古代宗教石刻纷纷出土,吴文良到处踏勘,相机收集或出资购买。1944年,吴文良把多年来抢救和收集的古代外国人宗教石刻辑录为《泉州古代石刻集》一书。1954年吴文良把20多年来搜集、购买的154方古代泉州外来宗教石刻捐献给国家。1956年,应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邀请,到北京编著《泉州宗教石刻》一书。书中采录宋元时期外国人遗留在泉州的伊斯兰教、古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摩尼教(明教)和佛教等的宗教建筑遗物和墓葬碑刻图片200幅,是研究古代泉州中外交通史、宗教史、外侨史、民族史、艺术史和中亚、西亚古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64年,写成10万字的《九日山摩崖石刻考证》,填补了中国海外交通史的空白。吴文良是政协泉州市二、三届委员会委员。1966年, 文化大革命 期间遭受迫害,于1969年6月去世,终年67岁。吴秀珍 &女,泉州西街人。中学毕业后,考进山东齐鲁医学院,后转上海女子医学院,获医学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上海妇孺医院医师,后应泉州惠世医院之聘,担任妇产科主任。上世纪30年代就能做剖腹产、子宫瘤等中型腹腔外科手术,成为泉州一带出名的 一把刀 ,抢救过无数危重病人。抗战期间,吴秀珍兼任泉州惠世护士学校校长,培养不少高级护士。1953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惠世医院,改名晋江专区第二医院,吴秀珍留任院长。吴秀珍曾任泉州市三至五届人大代表、政协泉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日病逝,终年79岁。吴淑仲() &又名岩樵,出生在一中医世家,父吴树滋系中医外科医师,受父影响,从小立志学医,攻读医书,又得父悉心教授,打下中医基础,后拜中医陈香吟为师,学习临床经验十三年。1923年参与杨巽南为首组织的医学研究会活动,参加泉州中医公会为会员,在泉州花桥赠药施诊所义诊。吴淑仲对中医理论颇有钻研,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温热病诊治,具独特的医术,在中山北路悬壶三十年。1925年前后,城内外发生急性传染病,他为抢救病人常奔走于患者之家,治愈者甚多;1955年泉州乙型脑炎流行,他使用《清温败毒饮》治疗10例,全部治愈;1958年配制 脑炎合剂 ,制定 乙脑协定处方 ,治疗乙脑既高效又方便。此外,还对麻疹、腮腺炎、阿米巴痢疾等摸索出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疗法,1958年卫生部授予银质奖章、省卫生厅授予荣誉奖及奖章。1956年吴淑仲在晋江第一医院任中医师,1960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一直到1984年病逝,终年93岁。吴家熊 &泉州浮桥新步人,20世纪40年代只身到印尼,在别人的田地上做帮工,后被聘为店员,长时间的勤劳俭朴生活使他手头有了积蓄,于是他就创办公司,经营洋葱、干椰肉、香料等买卖和进出口业务。80年代初期他除以补偿贸易方式为山东、黑龙江等省的几个饲料加工厂引进设备外,还于90年代在福州、厦门、泉州、海南、北京、上海等地投资建厂,联合香港中银集团、招商局、香港中旅和华润集团参与投资宁沪高速公路。1991年吴家熊回泉州,亲临东海半岛踏勘后,决定投资10亿美元,预计10年建造东海滨城,自任董事长。吴家熊关心家乡教育、慈善事业,捐资兴建家乡的中小学、道路、华侨大学校舍、泉州南少林武术馆等。&(二)陈 & &姓&陈姓是舜帝的后裔,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舜是黄帝的第九代孙。舜即帝位,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虞乡),俗称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和汉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有虞氏部落中,陈姓是最重要的一支。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前代帝王的后人,把女儿太姬嫁给舜帝的后裔妫满(舜的裔孙),并封他为陈(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子孙以国 陈 为姓。陈胡公(妫满)之后有陈轸,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始祖。传至陈实(字仲弓,号文范),德高望重,与钟浩、荀淑、韩韶誉称 颍川四长 ,彪炳史册,其子孙多为朝廷重臣,家道兴旺,满门显贵,蔚成望族,凡陈实派下都以 颍川 为堂号。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也出自河南。《魏书 断氏志》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将随迁的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二、入闽入泉西晋永嘉之乱,中原板荡, 江左衣冠望族 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据《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载,陈实四子陈谋(号季方),五传至陈达,仕晋为丞相掾太子洗马。陈达之孙陈润(字文奋),官散骑侍郎(来自:WWw.cnBothWin.com 博威 范文 网:发言稿作文235字),任南海太守,东晋永和年间由光州固始来尹福州,为入闽始祖,自此陈姓繁衍闽中。陈实长子陈纪(号元方)的十二世孙陈政,唐高宗总章年间,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政疾殁于战役,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九年征战,平息叛乱,安定南疆,尊为 开漳圣王 ,其后代遍布漳泉,称 将军派 ;十二世孙陈敬之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始居兴化,继分漳泉,在漳州建南院,称 南院派 (南陈)。五代南唐时,陈邕的十二世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围海造田开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唐末王审知入闽,有大批陈姓族人随军入闽,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姓或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敕令江州义门陈姓分居,入闽的陈学成分居浦城庄,陈显光分居邵武庄,陈宗和分居侯官庄,还有陈辛入泉、陈魁入汀。三、分布与外迁陈邕长子夷则,官金紫光禄大夫。夷则生有二子,长子陈俦,官著作郎,分居嘉禾岛,其十世孙陈洪进(讳源,号维浚)分居泉州南门外,为陈江(陈埭)始祖,洪进的八世孙陈宓,官泉州府丞,迁居泉州城内;次子陈铸,迁居泉州,建秦福寺祀父容图,其十二世孙福保分族晋江七宝陈宅(即现在的古厝乡)。海甸陈(鲁旗陈) &据《海甸陈氏族谱》记载,其先祖陈校尉(校尉为官名)系陈邕十三世孙,于后周显德三年(956)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择居永春小岵,为永春小岵陈氏一世祖,宋龙图学士陈从易就出于这个家族。元末,陈友定守闽,系陈氏远亲,明军分三路入福建,见陈氏宗人尽杀,陈佛乞逃难到泉州南门外不归,遂为海甸陈氏入泉始祖。入泉一世祖陈和齐传至四世时,兄弟有三,斯时总旗(官名)鲁道溪饶于资而无子,三弟陈应勤便赘于鲁家。陈家因受外祖鲁道溪的樾荫,世世不忘其恩德,以外祖绝嗣,置祀田祠宇,俾子孙奉祀,著为家令。因此,陈家也被后人称为 鲁旗陈 ,住泉州南街之左,世胄簪缨,儒林辈出,形成名门望族,灯号 海甸 。有明一朝,陈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八世孙陈安为贡元,子鸣华,明进士,官广东学政,建府第于西门,即今文魁巷内。鲁旗陈后裔有一支徙居晋邑量头,经数年后又移居吾垵。路边陈 &鲁旗陈后裔陈直轩,生有二子,长寄洲,次传星,明嘉靖年间,兄弟两人移居晋邑路边,后寄洲因相其山水不合意,遂与蔡家表亲迁居南安二十六都溪州,故陈传星为路边陈氏始祖。东晋永和年间,陈润以南海太守尹福州,自光州固始入闽。润生有六子,散居各州县。传至陈源(字维浚,一字灵源)隐居泉州不仕,南宋末由泉城元妙观角迁锦亭之象畔乡(今蚶江),为锦亭始祖。灵源有二子,长子宗惠(字功曹)元处士,其后裔分为三支,长房开族陈江(陈埭),二、三房仍住锦亭,后又迁泉城、玉塔、仙游;次子宗举,其后裔分为二支,分族永春、祥芝、安海、西畲。山后陈 &锦亭象畔陈氏五世祖陈普(字孟广,号澹然)由晋江三十五都龟湖象峰移居郡城平易,其子清观(字源洁)、灏观(字源澄)于明成化年间(约1467年)分居晋江新门外紫帽山脚山后乡(大乡);七世陈松分居坑头,十世陈得斋的次子心嶷、三子心恪分居曾林;裔孙又分居丰州、招贤、大霞美; 尔 字辈迁居台湾,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斗南陈 &元朝中叶,河南滕县陈氏奉旨移民,携眷入闽到处流浪,先居永春小岵,又居南山。明末,斗南陈氏始祖陈碧宇自永春南山移居斗南,至今传21世,1400多人,分为五房。王宫陈 &斗南陈三房十一世分居王宫,后来有一支迁居安海,清末民初裔孙迁居台湾、香港,旅居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的甚多。赤土陈 &赤土陈氏祖先原居晋江福埔,后移居杜碑厝(磁灶小桥),又徙前店,明末分居赤土,灯号为 凤坡 。梅溪陈 &火炬井尾陈氏于清末从南安四都梅溪迁入,灯号 梅溪 。上村陈 &上村陈氏祖先原居诗山霞宅,后移居省新小坑,清末始祖陈卿尚从小坑迁居上村,子孙有的旅居印尼泗水。御亭陈 &龙岭陈氏是从涵江搬来的,堂号 颍川 ,灯号 御亭 (御殿)。象峰陈 &郡城上坊(象峰)陈棨仁(字铁香,又字戟门)祖籍晋江永宁,清道光年间随父陈大源迁居泉州象峰巷,棨仁登进士第,仕宦后于同治年间在象峰巷建府第,聚族繁衍,形成望族,灯号为 鳌城 。2003年鲤城区陈姓人口分布情况表街 &道 人口数 主要聚居地开元街道 7699 梅峰333双塔263开元398新春324华新435泉山561东北441东升455梅山606红梅404刺桐439西湖362鲤中街道 7541 西郊342新峰647和平347清正278清华314通政379东门309升平288升文370东华401百源309促进249海滨街道 4847 金山749笋浯549新门425水门474海滨477涂门205东鲁410临江街道 3573 溪亭508伍堡434隘南759幸福536新桥268跃进189聚宝138江南街道 5859 坑头1139曾林1149龙岭189上村135赤土417五星1438路边426浮桥街道 1370 王宫173霞洲177石崎124浮桥210金浦110四、堂号: 颍川 山后陈氏昭穆(曾林陈氏昭穆同):心周国世 玉汝克成 大启尔宇 燕翼贻谋 允昭祖武路边陈氏昭穆:从九世起使用的名行:昭兹来许 &绳其祖武字行:侯伯卿相 &簪缨传世从十七世起续用的名行:诒厥孙谋 &以燕翼子字行:仁义礼智 &信惠友恭斗南陈氏昭穆:朝政文武 &筠斗仰居 &天际世应 &时至名立金榜荣标 &科甲传芳 &诗书礼乐 &永奠宇宙上村陈氏昭穆:公卿贻谋 &恒远子孙《世界陈氏宗亲大族谱》 1988年由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组织编纂,论述陈氏受姓源流,陈国派下,颍川派下,南院派下的世系等等。《晋江锦亭陈氏族谱》 &清咸丰丙辰年(1856)锦亭陈氏十六世陈梦元撰写。&曾林陈氏祠堂 &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堂中悬挂 明经 、 进士 匾额各一块。祠堂楹联:文司民牧,武建功勋。山水朝宗瑞裕后,曾元衍派式文林。斗南陈氏祠堂 &建于清代,民国时修过一次,1986年再修。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祠堂楹联:绳其祖武惟耕读,贻阙孙谋在俭勤。奇树拱来长发育,荪枝藩衍卜其昌。王宫陈氏祠堂 &1999年10月动工兴建,2000年11月竣工,砖木结构。坐未向丑兼丁癸,三开间三落,后为楼房,面积616平方米。陈洪进(914-985) &字济川,仙游县人。应募从军,为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部属。攻打汀州,立下战功,补副兵马使。闽国亡,李璟授留从效清源军节度使兼泉南等州观察使,陈洪进升统军使。留从效去世,李煜任命他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乾德二年(964),赵匡胤接受陈洪进归附,把清源军改为平海军,授陈洪进节度使和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宋太宗即位以后,加封陈洪进检校太师,后委命陈洪进领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陈洪进在治理泉州期间主持重修天水淮;因女儿落发为尼,特在罗城外东北松湾地扩建千佛庵(后改名崇福寺),又扩建东北城墙将千佛庵圈入城墙之内;在城外东南十里许的法石山上筑坛,仿效汉武帝登嵩山接受群臣山呼万岁旧事,崇奉佛教,在法石山建寺;扩建南安县九日山延福寺,为秦系立像,重修秦君亭。雍熙二年(985),陈洪进在开封病逝,终年72岁,晋祀南岳庙。陈从易(966-1031) &字简夫,泉州人。端拱二年(989)举进士,初任岚州团练推官,后调彭州、益州。戍卒赵延顺等人率众暴动,占领益州,逼近彭州。陈从易以死守城,起义军感到彭州难以攻取,便撤围转战他处。事后,安抚使王钦若将此事呈报朝廷,陈从易被召入京城,升秘书省著作佐郎、大理寺详断官,迁任太常博士,出知福建路邵武军(今邵武市),后改任监察御史。大中祥符二年(1009),陈从易召对崇和殿,宋真宗十分赞赏,擢升他为侍御史,后改任刑部员外郎、直史馆,出知虔州(治所在今江西省赣县)。因荐送别头进士失实,被寇准贬为吉州知州。陈从易自请改往福州,因父丧未行。丧期满后留京纠察刑狱。乾兴元年(1022),出任湖南转运使。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二月,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勤于政事,清廉自持,革除陋俗,社会安定。仁宗亲笔书写 清 字赐赏,并加三品朝服,调任左司郎中,知制诰。陈从易晚年受命出使契丹,因年老辞谢。后迁任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天圣九年(1031)在杭州逝世,终年66岁。生前除参与编修《册府元龟》外,还著有《泉山集》2O卷、《西清奏议》3卷、《中书制稿》5卷等。陈道基 &字以中,号我度,自同安徙晋江。明嘉靖己酉(1549)庚戌(1550)联捷进士,授嘉善县,擢太仆少卿,移南鸿胪卿,为谗言所害,出为四川副使。任应天巡抚时,被言官希柄臣指诬其短,即日解组归。廷议用宿望,起巡抚顺天,进南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迁南刑部尚书,疏乞归。生平不受私托,而独笃于故旧。年七十五卒,赐祭葬。陈鸣华 &字诚甫,晋江人,明万历丙子(1576)经魁,丙戌(1586)进士,初选户部主事,擢湖广参政,为蜚言所中,左迁参议备兵荆西,值沔水泛溢,增堤堰,民免受水患。当时,有人倡议把参与斗殴的人和纵容者都杀掉,鸣华以人命关天纲不宜密,释其株连者二十余人,为楚中主审判官所排挤,遂请告家居,以诗史自娱,年八十一卒,祀乡贤祠。陈允锡() &字子帅,号璼斋,泉州人,鲁旗陈氏后裔。清顺治十二年(1655),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师入闽,奉命选举人才,陈允锡应试中选一等,授德化县教谕。不久,改任陕西扶风(在宝鸡市东部)县丞。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制。期满补山东掖县县丞,并佐理胶州(今胶县)州事,又调任江西进贤县丞,兼代湖南安仁县、江西万年县县事。继而擢升江西布政使司都事,掌管吉安(治所在今吉安市)、赣州(治所在今赣州市)、临江(治所在今清江县临江镇)、建昌(今南城县)等府同知通判事,后迁任浙江平湖县令,为官30余年。陈允锡晚年辞官归乡,杜门不出,纂修族谱,教育子孙。康熙六十一年(1722),在家去世,终年84岁。著有《十三经解》、《二十一史纬》、《诸子钞》、《古今诗删》、《古今文选》、《亹斋集》等近20种著作。陈家楣 &字硕生,号芸陔,先世由惠安东湖乡迁居晋江南门外旧铺乡。登光绪癸巳(1893)恩科乡榜第六名亚元,参加公车上书。1901年授两浙盐大使不就,还乡设坛讲学。1902年秋到南洋,聆听孙中山革命主义,深受感动,遂加入兴中会、南昌同盟会、国民党。1904年创办公立小学堂于泮宫,首开私人办学之风。翌年创办公立中小学堂于清源书院。1913年提倡职业教育,倡办泉州工艺传习所,设皮革、纺织两科。1910年以提倡福建地方自治,与华侨党人策划发展海外党务,援助闽南革命运动。1912年辞去省议会议员,就任国民党泉州支部部长。1920年病逝,享年55岁。陈棨仁() &字铁香,又字戟门,祖籍晋江县永宁乡,父辈迁居泉州象峰巷,15岁考中秀才。同治六年(1867),陈棨仁乡试中举。十三年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光绪初,改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奉命募赈直隶(今河北省)水灾有成绩,又为清廷治理台湾进言献策,上司叙功呈报,诰授中宪大夫花翎知府衔。陈棨仁当了几年京官,目睹宦海浮沉,不愿应时趋利,借父亲老迈年高为由,辞归故里,不再出仕。陈棨仁辞官后,前后30余年在泉州清源书院等讲学授徒, 门下着籍累千人,掇高科,举方闻。陈棨仁博览群书,致力搜集、校订和收藏历代珍本、善本书籍,尤其注意征集研究泉州地方文献,数量居晚清泉州藏书家之冠。陈棨仁生平笃厚内涵,尚义恤民,对乡党公益无不乐为,曾管义仓,督城工,参加筹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今泉州第五中学前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去世,终年67岁。陈棨仁一生致力著述,著有《闽中金石略》15卷、《绾绰堂遗稿》、《藤花吟馆诗录》6卷、《说文丛义》4卷、《闽诗纪事》10卷、《海纪辑要》2卷。陈天球() &字学幼,号韵珂,泉州新门外曾林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补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曾任江西省湖口、遂川、福建省福清三县知事,福建建安道道尹(即观察使)。77岁卒于家,以一生清廉予自慰。陈泽山(陈盛明之父)清光绪壬寅(1902)科举人,曾任南安县县长。其祖出自蚶江锦亭,迁泉州西门外西埔塔后,后又迁居泉城聚宝街。陈光纯() &南安县梅山镇蓝园村(今新蓝村)人,天主教徒,幼年随父亲旅居菲律宾马尼拉,长大从事商业活动。后来继承父业,逐步成为马尼拉著名华侨富商。民国七年(1918),携带家眷返国,在泉州城内通政巷与奎章巷之间购置大片土地,建筑洋房,构筑假山和园林。民国十一年,天主教会在泉州城内创办启明女子学校(俗称女学),遂将自己大部分居屋作为女学的校舍,独自负担女学的全部费用,并安排长女陈慈义负责总务,三女陈淑美、四女陈淑玑在女学任教。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来校址显得狭窄,陈光纯独资在花巷许厝埕购买大片空地,另建一座当时泉州城内楼层最高、规模最大的钢筋水泥三层大楼,作为启明女学和国学专修院的新校舍,又在大楼西面购地一片,建筑一座天主教堂。陈光纯还担任西隅师范附属小学的校董,负责全部办学经费。他为维持这两所学校的经费,经常来往于泉州与马尼拉之间。民国十三年冬,陈光纯在马尼拉病逝,终年72岁。陈家楫 &字如川,号作舟,别署一叶,泉州承天巷人。青年时在集美高等师范学校读书,继入上海大学美术科深造。民国十三年(1924),与傅维彬在溪亭铺义全境(今义全街土地巷)创办泉州溪亭艺术专科师范学校,聘请教师五六人,自任校长,兼授书法、篆刻和西画课。后因党派纷争,傅维彬遭暗杀,经费无着而停办。民国二十八年秋,陈家楫到晋江县蚶江镇开办蚶江中心小学,得到各界支持,校务日臻完善。民国三十一年以后,陈家楫到晋江县立中学、南安华侨中学任教。陈家楫擅长金石篆刻及魏碑书法,上世纪30年代就驰誉闽海。民国三十六年,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收载他的传略以及《天下为公》、《抗战建国》等印谱。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主编《晋江抗敌画刊》,积极宣传抗日。曾担任晋江民众教育馆馆长、晋江图书馆馆长。1953年,人民政府委任他为晋江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简称文管会)主任,市文管会珍藏的明代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国家一级文物),就是经他提供的线索而追回的。1955年病逝,终年55岁。陈仲瑾() &名砥修,号缙玙。祖籍金门,先世迁徙泉州平水庙。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秀才,二十八年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三十二年,与许卓然、叶青眼等人于小开元寺筹办西隅学堂,陈仲瑾任校长,把西隅学堂作为革命秘密会所。陈仲瑾经许卓然介绍,加入同盟会,任总务股长。泉州光复,地方尚未安定,陈仲瑾知事不可为,就在民国元年(1912)春出洋,为西隅学校募捐经费。民国三年,回泉州,继续担任西隅学校校长。择大寺后中军府废址辟为西隅学校新校址。民国九年,南渡菲律宾筹募西隅学校经费,成立以巨侨陈光纯为董事长的西隅学校旅菲校董会。民国十年回国,扩建校舍,增添设备,并增设师范部及幼稚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民国十五年,出任商会会长。后来商会被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把持,陈仲瑾落职家居。民国二十五年,担任晋江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爆发,被推举出洋筹募救济难民资金。民国二十七年,出洋受阻,寓居香港,出任旅港福建商会会长郑玉书秘书。民国三十年,再赴菲律宾,正值珍珠港事变,菲律宾沦陷,只得避入纳卯深山,教授村童。民国三十四年8月回国,专心筹备西隅学校复办中学。解放后,陈仲瑾历任晋江专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政协泉州市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又担任泉州花桥善举公所董事长。1963年去世,终年85岁。陈启紫() &泉州新门外曾林村(今属江南镇)人,1916年随叔父陈大谦到印度尼西亚泗水谋生,初在合德咖啡批发行当仓管员,1919年,在叔父谦记咖啡行当经理。1934年,自己创办建记咖啡食糖批发行,经营有方,业务发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泗水沦陷,被日军逮捕,物资被没收,商行被查封。后经华侨界多方营救才得释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启紫重振旧业。1953年,他收回资产,携眷返国,参加侨乡建设,将带回的大部分资金投入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被选为公司的常务董事,并担任晋江地区募捐委员会主任,发动华侨侨眷创办泉州侨光和石狮华侨两座戏院。1954年,当选晋江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翌年当选为晋江县副县长。1956年后,历任全国归侨联合会常务委员、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74年2月去世,终年73岁。陈盛明() &又名明诚,曾化名陈刚,泉州聚宝街人。民国十三年(1924),陈盛明从福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毕业后,在家筹办经济农场,未获成功。次年初,到厦门鼓浪屿普育小学任教兼私立思明初中物理教员,化名陈刚加入国民党。10月,到广东大学农学院深造,参加旅粤福建左派青年团体福建革命青年团。民国十五年7月退学回家,协助经营砖瓦厂。兴泉永政治监察署设立,陈盛明担任监察署民运指导员,同时协助台湾籍共产党员唐生、黎明创办泉州书店,经售马克思主义书籍。民国十六年陈盛明被开除出国民党。从民国二十二年起,陈盛明在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大田县立初中学校、晋江县立中学任教,担任《江声报》、《福建民报》、《永春日报》、《青年导报》等报编辑。他用父亲的藏书,加上个人所购之书共三四千册,办起了私家起斋图书馆,后来,又积累剪报资料三四千件。民国三十三年,参与筹建晋江县文献委员会,被推为总干事。他以自家的藏书为基础,在岳父吴增(字桂生)、苏大山等乡贤的支持下,借出养和精舍、红兰馆的珍贵藏书,建立泉州地方文献图书馆。此外,还编印《晋江文献丛刊》第一辑,举办晋江文物展览会。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盛明以起斋图书馆的图书资料为基础,创办厦门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自任馆长。厦门解放前夕,他再次被国民党特务列入黑名单,被迫避往香港。1950年9月,海疆资料馆正式并入厦门大学,成为南洋研究馆(后改称南洋研究所)所属的资料室,陈盛明担任资料室主任。1966年,陈盛明退休回家,仍专力抢救、研究、整理泉州历史文献。陈盛明是政协泉州市四、五届委员会委员,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泉州市委员会顾问,泉州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顾问。日病逝,终年81岁。陈德良 &又名奕刘,泉州人,父陈家谋是制花艺人,在梦粿巷(今花巷)开设晋发制花店。14岁随父做纸花,16岁在泉州南门钱庄当学徒,被老板解雇,只好再回家制花。陈德良制花敢于创新,用绸绢制成的绸春花,花瓣浸过桃胶水晒干,插在妇女头髻上,半个月时间保持花型、颜色,吸水挤压后能恢复原状,成为畅销的独家名牌产品。用台湾通草制作玫瑰花比纸花、绸花造型更优美自然,质感也好。1956年陈德良的通草花已有水仙花、菊花、玫瑰花、茶花、腊梅花、牵牛花百余种,单菊花就有10多个品种。1957年,毛主席将陈德良的通草花作为国家礼品赠给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同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陈德良制花行业艺人称号。1959年陈德良的通草花送京参加展出,一时誉满京华,《北京晚报》称陈德良是 制花神手 。国庆十周年大典,陈德良被邀登上天安门观礼。陈德良用通草花制作的盆景也是形象逼真,1964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请陈德良制作福建特产荔枝和福桔的工艺品,连果农看了也分辨不出真假。1969年,陈德良去世,终年55岁。陈天恩 &泉州西街炉下埕人。15岁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在西街薛树林开设的泉兴糊纸店学艺。他汲取以扎制人物动态为专长的王臭,以扎骨、画笔、剪贴见长的张守训,以扎制飞禽走兽闻名的黄申赐等糊纸艺人的经验,不断提高技艺。1953年,他创作的《水漫金山》,《牛郎织女》,《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彩扎作品,参加华东区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好评。1954年春,陈天恩参加泉州美术工场工作,既搞创作,又培养艺徒。后来工场改为工艺美术厂,他任彩扎车间主任。原来彩扎人物只装饰前面,不处理后面,陈天恩与青年艺人卢金钗将采扎人物变为三维空间的立体圆雕型作品,从而提高彩扎艺术的身价;同时克服浆糊易脱落和虫蛀的弱点,使糊纸工艺质量更提高一步。1956年11月陈天恩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福建省轻工业厅、福建省文化局联合授予他彩扎行业老艺人称号。1957年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就陈天恩的作品(包括陈沧浪、卢金钗的作品)出版了《泉州戏曲彩扎工艺》一书,195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他的作品出版了一套(12张)五彩画片《泉州绸扎》。上海博物馆选购他们的作品在馆中陈列,1960年他的彩扎作品《花木兰》人物组雕被台湾省台北市民俗博物馆收购珍藏。1978年,他创作的彩扎《蝶恋花》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被评为优秀作品。1979年福建省第二轻工业厅再次授予陈天恩彩扎工艺师的荣誉称号。日,陈天恩病逝,终年74岁。陈凤仪 &惠安县后林乡人。少年时勤奋读书,泉州培元中学毕业后,考进山东齐鲁大学深造,民国二十二年(1933)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在泉州开设诊所。抗日战争前后,泉州疫病流行,每逢四方民众求医,陈凤仪立即到患者家中看病,足迹遍及晋江、南安、惠安等县。由于他医德好,医术高,渐渐成为泉南名医。50年代初,成立市民门诊部,他先后任市民门诊部副主任、主任;参与筹办泉州市联合中医院。1955年至1956年,参加福建省7962国防工程卫生所的医疗工作,出色完成医疗任务,被授予个人三等功。1958年,市民门诊部、市联合中医院及永惠妇孺医院合并成立泉州市人民医院,他先后任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院长等职。陈凤仪是个西医,但他对中医药不仅积极学习、发掘、研究,还把民间的秘方验方经过理论分析加以推广应用,鼓励中医药人员献方献药,协助临床总结,研制 六0红 、 泉州蛇药 等药物。他动员王鸿珠医师献出祖传粉状治痔秘方,研制成一种新药,命名赛霉胺(意为赛过霉素类),在医院设厂生产,销售国内外。1978年,赛霉胺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外科中医师林扶东有一种治疗橡皮腿的秘方,他和林扶东、林金长等研究出一套用辐射热治疗下肢橡皮肿的疗法。通过临床分析实验,1964年在《中华外科杂志》发表了《辐射热治疗下肢橡皮肿的疗效及其机制的探讨》,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其治疗方法被编入《整形外科学》一书。陈风仪被选为泉州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泉州市内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陈凤仪是农工民主党泉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副主任委员、三至七届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福建省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三至五届常委。他还担任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委员,泉州市人民政府委员,政协泉州市一至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鲤城区首届委员会副主席,泉州市一至五届、七至九届、鲤城区首届人大代表。日,陈风仪去世,终年86岁。陈泗东() &字延颖,号幸园,曾用笔名史彤、思桐,祖籍金门,先世徙居泉州平水庙。1944年秋,考进上海国立暨南大学(简称暨大)文学院历史地理系。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推选为中共 暨大 支部委员。积极参加 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 斗争,愤而写下《致蒋介石的公开信》战斗檄文,被选为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代表前往南京请愿,被学校勒令退学。不久,他东渡台湾,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斗争。1949年春,被台湾当局逮捕,后由父亲陈仲瑾保释回泉州治病。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隅中学(1955年改为泉州第四中学)教务主任、校长。1952年9月,重新参加中共组织。随后在政治运动中受到打击,下放劳动。1974年参加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的发掘工作。1978年落实政策,陈泗东得到平反,1980年恢复党籍,先后担任泉州历史研究会秘书长兼《泉州文史》主编、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泉州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文化局副局长。1985年6月,陈泗东离休后,继续推动泉州地方文史的研究工作,发起组织、协助筹组泉州南少林研究会、泉州刺桐吟社、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等;建议复建泉州谯楼、兴建泉州市图书馆、复建泉州少林寺;参加日本浦添市 泉州市缔结友好都市纪念学术研讨会。日,陈泗东脑溢血去世,终年71岁。陈奕尚() &泉州南门外前店村(今属江南镇)人,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在晦鸣中学(今泉州七中)任教。1945年,应聘到晋江县立初级中学简易师范科任主任,1946年春,到永春中学任教务处主任,是年秋转任晋江县衙口南侨中学校长,注意发展社会教育,开办南侨民众夜校、职工补习学校。1955年秋,调到晦鸣中学当教师,又调到凌霄中学任校长。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分子 ,撤去校长职务,留校任教,直至1976年6月退休。1979年 右派 得到改正,1985年改为离休。1984年10月,与10多位离退休教师,共同发起组织泉州市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组建老园丁合唱团、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园丁大学、艺术团、体育协会等组织,1989年6月获得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陈奕尚和妻子沈瑶珍终身为教育事业服务,全家两代15人中,有12人从事教育工作。1992年教师节,省教委等特为陈奕尚家颁发 优秀教育世家 金匾。1995年陈奕尚病逝,终年80岁。陈铁()泉州新门外曾林人,陈天球的季子。曾任唐山空军政委兼地面指挥员。其长女陈江婷研发甲肝疫苗,填补中国此项空白。2003年世界非典肺炎流行,应召组织研究非典肺炎疫苗,在世界上抢先研创成功。&(三)黄 & &姓&汉族黄姓主要源出嬴姓。炎黄时期,燕山山脉一带活跃着一支部落,史称东夷。当时的东夷部落存在9支强盛的氏族,即 九夷 ,其中一支名黄夷,崇拜黄莺,黄夷人也自称黄人、黄族。五帝时代 ,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以嬴为姓,少昊之孙、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鸟兽,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继承燕氏族得嬴姓。黄人是东夷嬴姓部落的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而主宰中原,黄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黄水两岸地区。夏朝黄人的一支从河南黄水迁到山西绛县西洮水北岸的横水,建立了黄国。春秋初黄国为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这是中国最早的黄姓。但这支黄姓的后裔衰弱,后代默默无闻。河南的另一支黄人继续向南方迁移,商朝中期,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隆古建立了另一个黄国,周朝成为子爵诸侯。春秋时,楚灭了黄国,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族人很快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蔓延开来。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二、 入闽入泉最早入闽入泉者,为吴孙权大将黄兴,三国时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居邑(惠安)南之凤山。晋永嘉二年(308),中原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姓入闽。隋唐时期,黄氏主宗分流,一支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很快子孙就分散到东南沿海地区。唐高宗时(650-683),先后随陈政父子入闽的8000余名河南光州固始县籍将士有陈、黄八十四姓,其中一部分随前锋将许天正卫戍鲤城今域。唐光启二年(886),固始人王潮、王审邽兄弟率领王、陈、黄等五十一姓入闽,一部分人也留居鲤城。宋元明清,特别是两宋之交,元军南下灭南宋的战乱,大量中原北方流民移居东南沿海,以及军人落籍长住,也有黄姓族人流入泉州。三、 肇基及派系紫云黄氏 &紫云黄氏开宗始祖黄守恭(字国材,号一翁)。远祖黄元方,光州固始县人,仕晋入福州,后隐居侯官黄巷,其数传裔孙黄崖,隋末自侯官迁南安,卜居县治丰州东南郊(今鲤城区),生守恭、守美。守恭是一位博通经史的郡儒,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长者。他经营桑园七里,最先发展泉州丝织业。唐垂拱二年(686),舍全部地宅桑园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始称开元寺。寺东侧建檀樾,奉祀守恭禄位,为紫云黄氏祖庭。郡望:江夏堂号:紫云昭穆:清嘉庆八年(1803),合族编订《紫云黄氏六十字昭穆顺序》:光人贻礼则,奕世终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行达明新学,修崇德性坚。安份跻仁寿,谦光乐太平。多福其自取。不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后城黄 &后城黄先祖黄锦宇,籍笋江溪后派,子孙移居深沪。黄深渠从深沪分支,肇基厚诚效圣里(现后城街),尊为后城黄一世祖。浦口黄 &宋代,紫云黄后裔黄一德从惠安锦溪(今后边村)分居南门外浦口繁衍生息,明清以后衍为望族,后代分衍东壁、桥尾、华洲、大洲、顶浦口、井尾、后头、池亭、霞美、御辇等十多乡。观口黄 &祖先原居石头街,后来在打锡巷一文巷补鞋而分居新府口,发财后建起大厝,后裔自黄宗汉中进士后科第蝉联,蔚成望族。桥尾黄 &浦口黄有一支分衍桥尾;桥尾另一支黄氏是从石狮迁来的。灵慈金墩黄氏 &晋代黄氏第九十代祖黄彦来徙居福州黄巷,唐一百零一代祖黄岸(黄崖之兄)自侯官移居兴化潏头欢院,仍以黄巷名村(现改称黄霞村,在涵江以北),后移居兴化府跫溪,迁居莆田城西,至宋孝宗时迁居莆田金墩,金墩黄氏由此名也。宋末,一百一十七代祖黄松(字本茂,行千一)自兴化金墩迁居泉州。一百一十九代祖云轩迁居安海永安庄,遂有安平金墩黄之称。泉州灵慈黄氏,是从安平算起的第十六世祖君瑞,于明嘉靖年间自安海迁来泉州城内。文山黄(黄凤翔支系) &祖籍莆田黄石金墩,宋末元初,莆阳处士黄天麟来泉居文山里仕曹巷(今会通巷)。九世黄凤翔出生于此,开创了 泉州文山黄氏 一派,故名 文山黄 。文山黄氏皆以黄天麟为入泉始祖,黄凤翔为本宗开族祖。欧安黄 &祖先黄禹,宋绍兴年间进士,授永春令,遂家于永春。后娶晋江仁和里邱氏为继室,生黄龙,举进士,授龙溪令,因爱檗谷山水之美,辞官从母归仁和里,隐居檗谷。后裔黄景昉,明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建府第于泉郡涂门街,并建有欧安馆,遂成望族,人称 欧安黄 。燕山黄氏 始祖答喇真,名贞,字真,燕人,故姓黄,系元世祖至元庚辰(1280)科进士,累官南安达鲁花赤,以进士升福、广、浙司令,钦命总宪兵使,升忠勇。历仕六朝,尊儒礼法,德惠于民,士民依依然不忍舍公,因而以官为家,占籍南安,复故氏黄,以 燕山 志其源,为闽南燕山派之始祖。泉州燕山黄氏由南安迁入,繁衍生息,传26世,至今已700多年。回族黄氏 &散居于市区涂门街清净寺及其附近,人数较少,但仍保留着较多的回族风俗习惯。其先祖何人已无族谱可寻查。但如借助泉州出土的阿拉伯文墓葬碑刻,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线索。在泉州津头浦发现的一方刻有汉文和阿拉伯文的墓碑,碑的正面上方刻有两行汉字:右边是 黄公墓 、左边是 百氏坟 。从碑背面刻着的六行阿拉伯文考证得知,这是一方信奉伊斯兰教的夫妻合葬的墓碑,时间在元代延佑二年(1315),据碑中阿拉伯文分析,死者 黄公 是汉化的 土生蕃客 (即阿拉伯人),南宋来到泉州,可能是现在泉州回族黄氏的先祖。2003年鲤城区黄姓人口分布情况表街 &道 人口数 主要聚居地开元街道 4949 梅峰335双塔192开元178新春233华新233泉山252东北340东升319梅山402红梅256刺桐336西湖247鲤中街道 1674 西郊278新峰336和平321清正184清华233通政228东门193东华234升平177升文235百源209促进210海滨街道 3650 金山543笋浯378新门312水门335海滨365东鲁381临江街道 2479 溪亭378伍堡316隘南529幸福509新桥165聚宝126江南街道 1803 锦尾457浮桥街道 1777 东浦968浮桥179黄守恭倾家舍宅建寺以后,为激励子孙奋发自立,即时分派五子离开郡城,往境外开拓发展。长子黄经择居州西南安县芦溪(今南安市吕洋,俗称浦头)、次子黄纪分居州东北南安县黄田(五代闽国时更名为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黄纲移居州西南安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四子黄纶徙居州西南安县坑柄(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墟镇金柄村)、五子黄纬徙居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高坑村,或曰秀篆村)。后来,锦田、葛磐、坑柄、南诏所在地分别置县,名曰惠安、安溪、同安、诏安,连同南安都连缀一个 安 字,合称 五安 。因此,紫云黄氏又称 五安黄 。紫云黄氏开派一千三百年来,支派繁衍,生生不息,不仅成为中国东南黄姓的一大支脉,而且远播东南亚,港、澳和世界各地,为台湾黄氏之大宗。黄守恭第三子黄纲奉父命到安溪东水门外葛磐开基,传到十一世黄孟仁始迁参山(今参内乡参山),为安溪参内黄氏之祖,其后裔现在罗溪、南安、永春、德化、浙江、江西、广东、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等地繁衍。黄守恭第四子黄纶肇族地同安金柄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该族第二十七世孙黄振扬次子黄踧复所生的二子黄金国、黄金沙渡台,分居金门前水头、后水头,开创了金门黄氏第一族,成为中华黄氏开垦金门县先人。黄守恭第二子黄纪分居惠安锦田。南宋淳熙年间()后裔黄宗旦派下八世孙黄念八自锦田后边迁居龟湖铺绵(今石狮市宝盖镇铺绵村),成为铺绵肇基祖。明崇祯年间(),其族人黄宜三迁往台湾北港。清康熙、乾隆年间有59人往台,嘉庆及其后往台者有38人,他们大都聚居于彰化县鹿港,并在鹿港泉州街建 铺绵巷 。&五、 谱牒《黄氏谱牒》清道光十八年戊戌仲秋月编,共六大册,十七卷,600左右页,大约20万字,泉州雕版印刷。《黄凤翔家谱》(残本)由黄凤翔裔孙黄克刚、黄克健保存。六、 文物开元寺檀樾祠 &开元寺建成后,寺僧在戒坛东翼建檀樾祠,奉祀黄守恭。自唐讫元,几经兴废。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其裔孙陕西参政黄文炳、云南参政黄思近率黄姓族人重新建祠,为紫云黄氏祖庭。现存建筑系清末民初重修,共四进,配有东护厝,砖木石结构。第二进正厅置黄守恭塑像,左右塑侍童,厅正中悬挂 世受天恩 匾,左右悬挂文武状元匾,对向悬挂榜眼、探花匾各一方。第四进后厅置五安(经、纪、纲、纶、纬)塑像,祀主龛供奉守恭、五安及有功于宗族数辈神主。浦口黄氏宗祠 &位于浯江之畔,324国道内侧的浦口村,三开二落,前有石埕,坐巳向亥兼丙壬,主体建筑面积239.56平方米。1999年重建。黄守恭墓 &唐太极元年(712),黄守恭逝世,安葬在泉州城西(今北峰镇招峰塔后村),因墓丘四周蔷薇丛生,故称 刺仔墓 。明崇祯五年(1632)重修。墓前方原有墓庵一座,专人护墓(墓区所属土地1958年后,被附近农民开垦耕种,墓庵废圮)。黄守恭墓右侧附近是开元寺祖师塔。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黄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塔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竖保护碑为记。现墓茔为2002年重建。七、 人物黄守恭(629-712) &字国材,号一翁,河南光州固始人。从小勤劳,为人忠厚,在西洞州西隅开垦荒地,种植桑树。经多年经营,桑园扩大至周围七里,成为闻名遐迩的庄园主,平时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垂拱二年(686),舍园建寺,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即今泉州开元寺)。黄守恭生有五子。长子黄经开发南安县埔头,次子黄纪开发县北锦田(后属惠安县),三子黄纲开发县西葛磐(后属安溪县),四子黄纶开发县南金柄(后属同安县),五子黄纬开发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黄守恭被后世子孙尊为江夏紫云派始祖。唐睿宗太极元年(712),黄守恭去世,终年84岁,葬泉州城外西郊(今北峰镇塔后村东侧之原)。黄光升 &字明举,号葵峰,泉州人,祖籍永春,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七年(1528)中举人,八年中进士。任浙江长兴县令,调任广东副使,又转任四川参政、广东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三十八年升南京户部尚书,四十一年召入北京任刑部尚书兼侍经筵官。四十五年,因沈束案,廷臣议论纷纷,黄光升有难言苦衷,屡次向徐阶表示辞归之意。徐阶一再挽留。后来,徐阶辞相,黄光升也趁机辞归。四年后,黄光升又被起任南京刑部尚书。他力辞不准,只好勉强赴任。不久又被高拱嗾使下属论劾,黄光升就此归还故里。黄光升归家后,闭门自重,晚年著书立说,著有《四书纪闻》、《读易私记》、《读书愚管》、《读诗蠡测》、《春秋采义》、《历代纪要》、《昭代典则》、《陶集注解》、《杜律注解》等数百卷。黄光升81岁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恭肃。黄凤翔() &字鸣周,号仪庭,晚年更号止庵,泉州人,明嘉靖四十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第二名,初授编修。万历初,参与编修《明世宗实录》后,调升为修撰,纂修会典,管理诰敕,充经筵官,历南京、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至礼部尚书。他曾主持会试,严词拒绝宰相张居正和权臣的请托。在两京国子监祭酒任内,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黄风翔中进士后的40多年间,在朝为官只有13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乡泉州居住。粗饭量腹,革鞜纳足,苍衫称身,自盥自栉。建房子能够庇护儿孙们就满足,不事装饰。他溺于学问, 为文尔雅深醇 ,为泉州的名胜古迹写下不少碑记和题咏。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记》、《嘉靖大政编年录》等,还主持编纂万历版《泉州府志》。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泉州家中病逝,终年77岁,赐祭葬,墓在东郊田头亭。天启初,赐谥文简。黄宗汉() &字寿臣(一说字季云,号寿臣),泉州登贤铺(今镇抚巷)人。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副榜,道光十四年(1834)正式中举,第二年联捷中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任军机章京,历任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二十五年,出任广东督粮道。咸丰元年(1851),迁任甘肃布政使,二年擢升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巡抚。黄宗汉接任,疏请原米按新辟漕运路线运送京师,获得允准,保证了京城的粮食供给。三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清军重兵驻江南,黄宗汉建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有效地解决江南大营军饷难题。四年,文宗特诏褒奖,赐御书 忠勤正直 匾额,提升四川总督。黄宗汉在四川总督任内,积极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因不经常向朝廷奏报政务,累遭文宗诏斥,降级降品。六年,被调回京都补内阁学士,兼刑部侍郎、顺天府(治所在今北京市)尹。咸丰七年冬,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黄宗汉被授为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力主抗击英法联军,广招义勇,办团练兵,锐意收复广州。咸丰八年,竟认为黄宗汉 有碍和局 ,免去他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之职,调任四川总督。不久,黄宗汉又被召回京城,改侍郎后补。十年,授吏部侍郎。当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时,黄宗汉为图救亡,力阻帝妃回京。咸丰十一年,穆宗继位,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黄宗汉也因 迎合载垣,行为不端 而获罪,被革职并宣布永不叙用。同治二年(1863)得泉州同乡陈庆镛函,延请主讲清源书院,才挈领家眷及数万卷书南归。途经上海县得病,寄寓泉漳会馆。同治三年正月,在上海寓所病逝,终年62岁,葬泉州涂门外赤山村。黄贻楫 &字远伯,号霁川,泉州人,黄宗汉长子,17岁中秀才,补廪生,随父亲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各任上襄助幕府。两次回省参加乡试都未考上。后来文宗为照顾黄宗汉,特赐给黄贻楫举人身份,得一体会试,再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馆复校,侍读候补。同治十三年(1874),以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散馆时,因在试卷中误写一个字,被改授郎官,分刑部主事。当时河南大旱,他随侍郎袁保恒前往办理赈济。因灾民众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著名180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