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重新对待生活的态度?

已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和生活的目标,该怎么办?怎样才能重新树立信心呢?
浏览次数:1998
用手机阿里扫一扫
最满意答案
人生之路是漫长之路,是不平坦之路。人生之路是奋斗和收获,人生应该丰富多彩。应该是:不断的求索,不断的追求,不断的奋斗。尽管前进的路上有汗水,可能还有眼泪,但一定会在成功中获得快乐和享受。&&& 人应该有目标的,一切都是有希望的,人生理想之路终有为你打开之时,生存就是最大的成功。
答案创立者
以企业身份回答&
想想自己物质所需要的东西,比如汽车 &我想每个人都需要,汽车分许多款式和牌子...你可以拟定一个自己喜欢的车型款式..有了目标,我想你应该就会有规化...当你一步步逼近自己的目标时,信心自然而然就会回来了
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一个人真的失去理想和目标,那他是真的收到严重的打击和挫折。而重拾信心既简单又艰难。简单的是只要他讲内心的东西都放下,难道是他根本放不下。别人根本帮不了他,能帮他的只有自己。放下一切,重新来过。
世界那么大,楼主可以出去走走,散散心,休息完后再回来继续工作。
没有理想跟目标,可能重新制定。
说到底就是心态问题,好好休息一下吧。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世界很大,多出去看看吧,散散心,看看有没你所感兴趣的事或物
我也有这样的心理,出现这样的心理 一定要到处去跑跑 &找一下自己的朋友 最好要坐车的! 放松一下
心理学上讲,人的心里会随着他本人的喜好与厌恶产生变化,那么,可从这两方面入手,比如,铁达泥号,女主就是为了男主而活着。又比如,电影中常常有男主身负巨大仇恨而活着。当然不要这么生死的,电影中往往夸张化。这些就是动力,有了动力,经过一两件努力而成的事,信心自然也就来了。
正在进行的活动
生意经不允许发广告,违者直接删除
复制问题或回答,一经发现,拉黑7天
快速解决你的电商难题
店铺优化排查提升2倍流量
擅长&nbsp 店铺优化
您可能有同感的问题
扫一扫用手机阿里看生意经
问题排行榜
当前问题的答案已经被保护,只有知县(三级)以上的用户可以编辑!写下您的建议,管理员会及时与您联络!
server is ok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离婚后如何重新开始感情生活?
&&&&&&&&&&&&&&&&&&&&&&&&&&&&&&&&&&&&&&&&再强大的女人都需要一个尽管可能柔弱的肩膀
李歌老师,您好!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离婚快一年了。这一年里,我大部分时间都陷在伤痛之中,总是无法从这段失败的经历中走出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砺,我也慢慢地走了出来,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并且在家人、朋友的建议下,开始慢慢接触一些异性朋友。
&&&&&&&前不久,我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一位男士,他的各方面条件都挺适合我,也对我表示了爱慕之心,我对他也比较心动。可是,当我想向前迈步的时候,我又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婚姻,我应该如何开始新的感情生活呢?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一段失败的婚姻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是一次非常大的打击,无论是在身心还是情感上,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过,人生总是这样,永远也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历了坎坷之后,我们还需要重新迈步新生活。离婚后的女性,如何开始新的感情生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正视失败的婚姻。
&&&&&&&&&&&&&&&&&&&&&&&&&&
&&&&&&&&&&&&&&&&&&&&&&&&&&&&&&&人走了,爱不在,唯一只有放下
&&&&&&当一段婚姻结束后,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认真分析一下这段婚姻给自己带来的教训、失败的原因,找到其根由。这里我们并不是说我们要深陷其中不走出来,而是从失败中汲取生活的经验、找到未来幸福的“密码”。
2、保持积极的心态。
&&&&&&&&&&&&&&&&&&&&&&&&&&&&&&&&&&&&&&&&&&心态才能新态
&&&&&&&刚刚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每个人都会感到痛苦、无奈等,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赶紧调整心态,认识到一次婚姻的失败并不能代表人生的失败,人生还是充满希望的,只要我们积极向上,总会收获到自己的美好生活。
3、恢复日常的生活。
&&&&&&&&&&&&&&&&&&&&&&&&&&&&&&
&&&&&&&&&&&&&&&&&&&&&&&&&&&&&&&&&&&&&&&&&&日子是过的,没法!&&&
&&&&&&不管如何,离婚并不是代表天就塌下来了,我们日子还是要继续好好过下去的。有的女性朋友刚离
婚时,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或者沉浸于醉酒、埋怨等情绪当中,打乱了自己的生活,也扰乱了自己的心境,其实这样大可不必。我们应该把离婚那天作为新的生活开始,从这里开启新的一天。
4、开始正常的社交。 &
&&&&&&&&&&&&&&&&&&&&&&&&&&&&&&&&&&&&&&&&&&&积极交往是积极人生
&&&&&&&走进了婚姻“围城”的女人,因为老公和孩子以及家庭琐事等原因,通常会减少自己的社交活动,比如一些派对、一些聚会。离婚之后,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自己的社交活动,也从社交中寻找自信、寻找定位、寻找价值,重新寻找自己心仪和倾慕自己的对象。
5、坦诚自己的经历。&
&&&&&&&&&&
&&&&&&&&&&&&&&&&&&&&&&&&&&&&&&&&&千万万水、千幸万苦
&&&&&&开启新的感情生活时,我们应该在合适的场合,采取比较平静的方式,向对方坦诚自己那段婚姻的经历,切不可隐瞒,给未来生活埋下“雷”,成为各种矛盾问题的“导火索”。如果他能够接受你,就继续下去,反之,就果断“快刀斩乱麻”。
6、开心自然的交往。
&&&&&&&&&&&&&&&&&&&&&
&&&&&&&&&&&&&&&&&&&&&&&&&&&&&&&&&&&恭喜别人成就自己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些女性朋友因为失败的婚姻,往往在交往中带有一些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这个心态是不对的。在新的感情生活中,我们要自然些、开心些,真正展现出自己的魅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微信们“毁掉”的生活,如何重新粘起来?
日04时48分来源:
36氪微信号:wow36kr
不管微信带来的是“碎片”还是“鸡汤”,
合理利用科技都是解决科技弊端的最优解,
编者按:本文作者李司陶。罗素作为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在85年前便洞察了人类社交的问题。本文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见此)。这篇中主要探讨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和抵御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社交上的负面影响,以及这背后的商机和需求。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科技圈围观指南”,授权36氪发布。
各位读者大家好!从本月初上线了《罗素》系列的第一篇,已经半个多月过去了。半个多月以来,这个系列的前两篇文章被36kr、《商业周刊中文版》订阅号等众多平台转载,获得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和讨论。在此,作者衷心感谢各位的阅读、转发和评论!
废话不多说,我们这就开始完结篇的内容:对于微信和他的小伙伴们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怎样避免,怎样抵御?有没有办法能既享受现代化、快捷的连接服务,又可以尽量避免被罗素在85年前就预言的那些问题伤害?
为什么我们要进行反思?
上线以来,大量网友通过各种途径向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值得我们拿出来共同探讨。
有网友提出,本文对于微信和它的小伙伴只进行了批判,没有充分肯定微信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便利,是否有失偏颇?
这个质疑,让笔者感到有点冤。首先我们在正文中多次提到过,微信带来的正面作用也是不容抹杀的。其次,笔者对于一篇严肃文章的撰写,一直有如下原则:不一定非得是 “各打五十大板”,才叫理中客。虽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是一定的,但我们在分析和介绍的时候,是不是非得走钢丝一样的进行平衡?所谓 “不虚美、不隐恶”,窃以为并不是说,我们不能专门对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即使整体性是必须强调的,问题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也不是没有专门研究的必要吧?尤其当它成为了问题的主要矛盾的时候。
还有网友质疑,本文中对于微信的指责,是否是因为作者或者罗素不够开明?是不是因为对于现代科技有一种抵触情绪,或者为了拔高自己才故作惊人之语的?
当然不是!先说罗素。事实上,稍微对罗素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罗素本人就是顶尖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绝不是只会对着 “奇技淫巧” 吐酸水的 “文傻”。在《征服幸福》中罗素也提到,以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绝对是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了,至少基本的饱暖不再是挑战性的问题;便捷的交通和信息交流,也让人们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他曾公开表达过:“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至于笔者本人,也是一个核电、高铁、转基因全都支持的理工男。(电气专业,今年大三。)
笔者网瘾十多年,还兼职当了三年科技圈撰稿人,写了无数 TMT 圈内的枪稿、软文和评论。还真没觉得自己 “出淤泥而不染”,对于新的时代有什么发自心底的厌恶。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 “手撕微信” 呢?因为再 “先进” 的科学技术成果,也会有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本身就走上了一个错误的发展道路。冰毒和海洛因都比鸦片晚诞生,生产他们所用的技术也比 “熬大烟膏” 先进的多。一开始医生和化学工程师们,研制它们同样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但结果如何呢?就算我们 “理中客” 的承认这些化合物本身是中性的,难道也应该对于他们的制造和贩卖完全放开不管?
我们反思以微信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代的产物,不是为了抵制新时代。而是为了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目前已经出现的新事物是不是已经能代表一个我们所期望的新时代了?经过所有前面的讨论,可能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东西还都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下面将沿着前面两篇文章提到的问题,提出一些这方面的设想。当然,无论是我们之前讲的东西,还是之后要提出的设想,都是举例和提供思路。真正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展开,并且对微信等产品做出改进,甚至创造出一番新天地,需要大家共同、持续的努力。
整合碎片、钝化兴奋
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出的两个关键词是 “(时间)碎片化” 和 “兴奋”。(点击蓝字阅读罗素系列一《》)
因为信息连接器所提供的内容能够频繁引起人们过量的、恶性的兴奋,使人更加无法忍受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必然存在的枯燥内容,因而人们宁可让自己的时间被手机碎片化,也不愿意认认真真的花一个完整的小时干一件事情。因为完成一件事情能够获得的成就感和报酬,比起手机里花花世界所能提供的乐趣,实在是成本太高了。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第一个突破口:不要让信息的连接太频繁。知乎上有一个著名的问答:什么手机应用最有助于学生学习?关机!
36Kr网友在本文下面评论说:应该让微信加一个 “阅读豆” 设定,一天给一个固定值,打开刷一下就扣掉相应的量,连续多长时间不打开才能赚回来。目前的确已经有不少应用在针对这个痛点了。比如 “我是学霸” 这类 APP,可以在设定的时间内锁死手机。
这条路线,相当于行阻止了对手机的碎片化使用。但是仍然有问题:我可以根本就不开这个APP。所以一个更好的设定,是不是能够在之前的一天或者几天,就设定好,如果不提前更改,那么一天之内不能使用手机某些功能的时间段就是设定好的。如果临时有变,需要经过比较繁琐的确认步骤。
第二个突破口,就是钝化兴奋。实际上,罗素老爷子在书里面说过,借助一些娱乐来缓解劳累、调剂生活还是有必要的。首选的是一些能够亲近自然、完全忘记工作,又不太脱离现实的活动,比如散步,或体育运动。其次是集邮、研究神学这样比较 “宅”,但是有一定深度,能让你全情投入进去,又比较不容易产生大的情绪波动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讲,最好的当然是你根本就不拿起手机,而是直接走到户外,或者哪怕只是站起身来走动走动、跟周围人聊聊天。但是你也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也不容易造成恶性循环的东西。比如在手机上看一看风景大片、艺术品(最好只附带简单的介绍,不要有《文艺女青年如何搭车去西藏》、《拍卖行里屌丝们一辈子买不起看不懂的精品艺术》这样引人情绪波动的文案),或者听一首不太容易引起情绪波动的歌曲也可以。阅读高质量诗歌或者散文,也是个不错的选项,但是有这样需求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喜欢的那种 “起点爽文” 或者鸡汤成功学属于我们强烈反对之列。再退一步,也可以玩一些简单,但是能让你放松,只稍微动一点脑子、能锻炼人注意力的小游戏。最好是能设置成一次只准玩一关。
内容上最应该避免就是社会或者国际政治新闻,这些事其实离你很远,但他们很容易让你莫名兴奋、引起你痛骂作者,或者跟评论区里别人对喷的欲望。从某些角度讲,宁可打开懂球帝去跟不同队的球迷对喷,也千万别打开网易新闻。
其实以上的这些功能,现在都有相应的 APP 可以实现。但是如果整合到一个应用之中,再加以专门的引导,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效果呢?这其实是个不错的商机。
对于兴奋的钝化,也可以走另一个思路。很多人打开微信、微博、知乎,都是以这样的借口:我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段子等等学到知识、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获得提升。虽然我们已经确定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做出一些努力,让 “不太好的” 来驱逐 “完全不好” 的东西:
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背单词、练听力软件,当然是做的最好的,甚至我们可以认为这属于绝对的有良性影响的个例。其实不仅仅是外语、交规的知识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碎片化的学习,K12 也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内容可以做成这样。这个市场,我相信还是会有不小的需求的。
还有一些严肃的碎片化内容生产者值得一提。比如 “论文大焖锅” 和 “政见”,他们把学术论文的摘要和主要内容整理成一条条的微信推送,在科研圈子内很有影响力。对于一个兴趣广泛的理工男,如果他整天只看袁腾飞等谣棍水平的历史段子,当然获得的远远弥补不了失去的;但是如果能让他看到更多有质量的社会科学科普、行业前沿简介,那么情况肯定就没有那么糟糕。反过来,对于其他任何人来讲,由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进行有质量的科普,可定会比看谣言强得多。
制作更有针对性的益智游戏、功能软件,以及高质量的图文或者多媒体内容,当然就需要更高的成本,也需要一定的培育时间。但如果资本能够介入这个过程,就可以大大加速。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有多人在抱怨 “拖延症”、“手机已经长在手上了”、“本来应该复习的都时间都玩手机浪费掉,结果挂了科”,这个市场就有多大的需求。无论是卖专门的软件(或者 “拖延症专用版微信” 之类的),还是先搞一个 “注意力助手” 引到流量再想办法,玩法多的是。
优化机制、提升内容质量
我们在第二篇中主要探讨的,主要关于媒体内容市场。我们举例的是 “订阅” 这种机制,以及 “鸡汤成功学” 这种内容类别。(点击蓝字阅读罗素系列二《》)
应该这么说,媒体内容市场之所以让我们感到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更大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些事情我们没办法彻底解决。比如我们的社会矛盾就是如此之多,大多数的年轻人就是永远的处在生存和竞争的焦虑之中。只能通过我们对“do good” 原则的持守,通过一些有判断力的技术和投资人才一点点的进行引导。在只有地沟油的情况下,我们至少不能忘记地沟油是有害的,还要尽可能的少吃油。
订阅机制,其实可以用技术来进行改善。就算现在做不到,我们离实现也不太远。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提到,美国政府把有线电视频道这种公众资源让媒体公司承包,其中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保留中立、公益的新闻节目。还是以微信订阅号为例,我觉得目前的语义分析技术完全可以对一篇文章的话题和观点有所判断,然后在文章的最后推荐同一话题不同来源和不同观点的文章。只要科技公司们愿意这样做,这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和成本门槛。一些主打深度、有价值、理中客的信息平台甚至完全可以以此为卖点。
然后就是怎样提升内容的水平。作为消费品而生产的文字内容,并不一定非得停留在毒鸡汤和令人作呕的成功学上。欧亨利、大仲马,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通俗文学作者,就是写吸引人的 “爽文” 谋生的。但《麦琪的礼物》、《基督山伯爵》都已经成了传世的文学经典。在国内我们也有金庸和刘慈欣这样的例子。
即使你说移动时代、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完全改变了,但是欧亨利、马克吐温、契科夫的篇幅,或者《世说新语》这样的段子集,比豆瓣或知乎千赞答案的篇幅更长么?你说这些逼格都太高了,但就在我们近邻的日本,在他们的整个泛 ACG 市场中,即使是最大路货的 “民工漫”、最典型的文化消费品轻小说,都有着非常高的制作水平。基本每年都能出现真正有艺术价值可言,又广受欢迎的作品。
笔者并不想很玄虚的谈论这个问题,只从两个比较实际的方面入手:首先是艺术市场以外的因素,压制了我们社会中各种形式艺术的发展,大家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
即使我们 “只谈风月”,大多数的创作者也养不活自己。目前能够养活自己的,也只有起点大神和那些熬得一手好地沟油鸡汤(或其他地沟油精神食粮,比如郭敬明的作品),从而有足够多的粉丝流量可以变现的内容生产者。这并不是说内容市场本身有原罪,或者我们发展的方向不对。恰恰相反,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市场发展的程度还不够。现在国内的文学、IP等等文化内容市场,还只养得起能生产地沟鸡汤、起点爽文的 “大头”;养不起高逼格、有价值的长尾,更遑论拉高全民品味,起到提升素养作用的经典了。
看一看目前各方打的火热的 IP、上游内容生产者争夺战,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必要过于悲观,资本的力量已经开始把事情向正确的方向推动了。在大家都有饿死危险的时候,自然是劣币驱逐良币;但是一旦资本的充裕程度过了某一个阈值,大家就都不会再停留于想办法饿不死的程度了。当消费者们也对低质量、高重复的文化消费品感到了厌倦,形势自然就会变成优胜劣汰。
在这个系列的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
站在浪潮之巅的产品经理、投资人和程序员们,不要以为罗素老先生和抱怨 “微信毁了生活” 的用户(比如我)是你们的敌人。他们正在给你指点敲钟之路呢:把 “碎片化” 重新粘起来,让过量、恶性的兴奋转换成良性的、建设性的消遣,想办法设计出更优秀的媒体机制,让作为消费品的内容能出现更多的精品,这些难道不是需求?不是商机?
活动融资难在哪里?超过79%的创业者表示,“投递出去的商业计划书没有回音”是很大困扰。现在,想要在24小时内获得投资人对BP的回复?在公众号回复“极速”,查看哪些投资人在等你。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如果阿里和饿了么的绯闻成真,百度就没有多少机会了
独角兽与庞氏骗局?上市还是不上市?
热爱阅读的人一直会有,但书店呢?
创业公司完成第一轮融资的地方,长按二维码试试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待生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