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关于古琴“九德琴堂焦叶琴价格”中提到“三实四虚”

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
道教公众号 中国道家研究院
日凌晨5时,道教圣地武当山的玉虚宫中,一位118岁的道姑端坐而逝(羽化),她叫李诚玉。据资料显示,李诚玉是武当山有记载的长寿道人之一,也是建国后第一个坐化而逝的道人。
<img ALT="武当百岁高道李成玉的养生秘方"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85/42/95.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李诚玉道长(资料图图源网络)
李诚玉道长不仅高寿,长期坚持养生修炼还使她身上出现了返老还童的奇迹。弟子阮心莲回忆说:1993年,师傅的头发本已经全白了,但有一次她给师父梳头时,发现师父后脑有一块核桃大的地方,头发从根部开始变黑,此后逐步由脑后向前变黑,头发也比以前增密。与此同时,师父本已脱落的牙齿,又长出了新牙,随后逐步长出满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到羽化前她都能吃爆炒的蚕豆粒、红薯干和各种比较硬的食物。
阮心莲还说,师父一生,耳聪目明,能穿针引线,说话响亮,即使人们小声耳语她都能听清楚,而且思维敏捷,记忆力超众,大到数十年来宫观的道人姓名、出生地点,小到小名、出生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熟人的电话号码只要告诉她一次,她都能记住不忘。
1998年,《中国体育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记述了有关医学专家对李诚玉的体检诊断记录。血压:舒张压70、收缩压130,心跳每分钟70次,结论为血压正常,心肺正常。同时,著名的武当山道医,80多岁的祝华英道长给李诚玉切脉,亦证实气血健旺,健康良好。
那么。李道长如何能做到返老还童,长命百岁呢?
可以说,李诚玉道长的长生之道在于一个“静”字,她认为“静养我心,能延年益寿”,将打坐作为养生的一种上乘内功。而打坐则须静且有耐力。从出家起,李诚玉坚持练打坐从不中断,即使双腿瘫痪仍坚持不止,每天打坐至少6个小时,最长从早6时到晚8时,打坐14个小时。在她摔伤瘫痪后,还炼成两腿交叉扳至大腿根部,脚掌朝天的“金腿坐功”。长年打坐,静心调息,逐步达到老子《道德经》说的“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进入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达到龙门派内丹要求的“真空大定”的高深境界。据阮心莲介绍,李诚玉一天不打坐就感到身体不舒,提不上气,在病重期间只要让她打坐,病情就会好转。
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也是代代武当山道人的重要养生方法。文太极,是太极拳的一种特别的套路,动作幅度小,特别缓慢柔和,而以内练精气神为主。作为丹道静坐的配套功法,相得益彰。
李诚玉道长手中,经常不离一根小木杖,称为寿杖,是师傅张至慎传给她的。他经常练习抛杖之法,将寿杖抛上去,又接住,反复抛接,每天练三遍,每遍抛接百次。李诚玉道长的手腕上,带着一套木质连环圈,在抛接寿杖时,同时让木环在手腕转动,两环动转,碰撞出悦耳响声,成为奇特的练功套路。
叩齿梳头,运目擂鼻
李诚玉长年坚持做四种自我养生方法。第一坚持叩齿,振动牙根可起到固齿作用。第二经常用木梳子自己梳头,可以保养头发,疏通头部经脉,防止大脑老化。第三练眼功,每天早晚坚持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运行眼珠,正反转圈,然后心静眼闭,浑身放松。长年坚持,既可防止眼睛近视老花,又可保持耳聪目明。第四坚持做鼻操,用大拇指擂鼻根,每次36下,可以通畅肺经,预防感冒。
在饮食上,李诚玉道长认为饮食莫嫌滋味淡,淡中滋味长,淡食会使胸清心明,神旺体健。她除了不食被道家称为腥(烟酒类)和荤(葱、韭、蒜)外,还坚持少食油盐,以淡食蔬菜为主。她一生最爱吃玉米糊和豆腐、野菜,一日三餐一餐不少。同时,她吃饭有节制,一餐只吃一碗,从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汤。
<img ALT="武当百岁高道李成玉的养生秘方"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18/42/28.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李诚玉道长(资料图图源网络)
中草药保健
李诚玉道长常常跟徒弟们说,尝百草,除百病。几十年来,她坚持挖野菜,有马齿菜、一把蒿、苦菜花、地明菜等,即可当素菜,又有健身的药用价值。每年端午节她都用一种叫“猫儿眼”的草药熬水喝,清热消毒。
在生活中,李诚玉道长追求的是清静无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遇事经得起,放得下。由此,她能够始终保持开朗的心情,即使在住窝棚、庙洞期间,她也从未因自己食宿简陋,生活清苦而有过怨言,更没有向政府和道教组织提过个人的要求。
张三丰练功八字诀
中国道教&&
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在《道言浅近》里曾这样说:“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其实后面四个字是前边四个字的重复。那为什么不说“凝神调息”四个字是下手功夫,却说八个字是下手功夫呢?这是值得仔细玩味和探究的。
根据《道言浅近》的有关论述来看,这八个字实际上包含了四层意思:一、凝神;二、调息;三、进一步调息;四、进一步凝神。凝神调息的极境,便出现了神息两忘。《道言浅近》指出,这八字“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意谓这八个字要全面实行,且要按顺序一层层做去。下面就依八字顺序逐层加以解说。
<img ALT="张三丰练功八字诀"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1/225/1.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一、第一层功夫:凝神
张三丰把凝神而不把调息作为第一层功夫,是有道理的。我们知道,呼吸是介于随意与不随意之间的一种骨髓肌运动。气功调息属于随意性运动,由大脑皮层来管辖。大脑皮层可以改变呼吸的速度,也可改变呼吸的动型(如腹式呼吸、逆呼吸、停闭呼吸等)。只有大脑安静下来,并将注意力转移到机体内部,才有可能对呼吸运动进行有效的调整。如果心烦意乱,杂念纷呈,那是根本无法调控呼吸的。古人说:“元神凝则呼吸之神自然泰定。”(《性命圭旨》)正是这个道理。
《道言浅近》说:“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得收入气穴,乃曰凝神。”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凝神之前,先要清其心。就是说,炼功伊始,先要整理一下错杂的思绪:把正在考虑的问题先了结一下,把准备办理的事情先挂一挂,把纠缠心头的烦乱情绪先清除一下,总之,要努力把一切都放下。这样心就基本清了。
(二)如果功前思绪比较杂乱,就不要急于收心入内,应先做好疏导工作。其一,“眼勿乱闭”。心未清时最好是没有目的地、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东西。因为眼睛看着前面的东西,实际上在大脑皮层已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而没有目的地看,则能控制其兴奋水平,防止兴奋扩散。由于出现了新的兴奋灶,可以通过负诱导的作用,让其他的兴奋灶(由杂念所引起)受到抑制。这样就容易控制住杂乱的思绪。如果心未清时胡乱闭上眼睛,那脑里可能是一片混乱,越发理不清。其二,“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所谓自劝,便是自我疏导。思绪杂乱较严重,其在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可能一下子便消失,这时进行自我疏导,可以通过对主体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促使杂念形成的兴奋灶受到抑制并趋消退。自我勉励,更是调动主体的意志力量,来加强对杂念的抑制。
(三)只有初步实现清凉恬淡的心态,始得收入气穴。因为从日常的心态变为气功的意守态,这要改变固有的心理习惯,即要让意识活动同思维脱钩,将注意力集中到机体内部没有认识意义的生理部位。这实际上是实现从注意到意守的转移。而清凉恬淡的心态,正是实现这种转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将心收入气穴。
(四)收心入气穴,应微闭双目,默运意念经山根循任脉经路,缓缓落入丹田。山根在两眼中间,为下丘脑所在部位。下丘脑系人体内分泌的总枢纽,任脉经路实际上包括了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脏腑的所有功能。沿山根、任脉经路进入丹田,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开始修习时,可连续运演多次,以求初步建立起条件反射关系。
二、第二层功夫:调息
《道言浅近》说:“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初步实现了凝神,这就十分主动,就像“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燃天灯而照九幽杂昧”,所以对呼吸的调控就不怎么难了。这一层调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意念要随息自然进入丹田。初步凝神之后,心神开始安静下来,心神一静,气息也就会平和起来。这时,主体便要默运意念不断地随吸气和呼气沿任脉经路自然地进入丹田。《道乡集》说:“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始曰大定。”做到神息相依,这是调息的基本功。反复为之,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任脉经路(包括腹脐部位的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二)意念默守丹田的自然呼吸。在意念随息自然进入丹田之后,便要改为默守小腹的自然起伏,即意念随吸气而守鼓起之小腹,随呼气而守凹进的小腹。此乃所谓丹田呼吸。修持一段时间,便可建立起意念、气息、丹田三者间的条件反射关系。
(三)默运神光下照丹田,与丹田呼吸相结合。小腹自然地一起一伏,意念同内视线合一后下照一起一伏的小腹,形成瞬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脉望》说,瞬属目,为神出入之门;息属鼻,为气出入之门。瞬息相依则神气相抱,此存心养性之第一关也。可见古人对神光下照、瞬息相依的重视。
<img STYLE="HeiGHT: 345 WiDTH: 452px" ALT="张三丰练功八字诀"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69/227/9.jpg" WIDTH="452" HEIGHT="384"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三、第三层功夫:进一步调息
为什么在第二层提了调息之后,接着又提出调息呢?这一层的调息与上一层的调息,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可以这样说,上一层的调息,主要是为了帮助凝神入气穴,即促使意念在气息的牵引下,同丹田建立起条件联系,实现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为培养、激发丹田真气创造条件,打下基础。而这一层次的调息,则是要以主动性的呼吸运动为手段,进一步发挥气息的催丹、育丹功能。古人曾把吐纳时的气息出入,比喻为“橐龠”、“巽风”,正是肯定它在功中的动力作用。因为通过大脑中枢的整合,可以把呼吸运动产生的震动波、力度、节奏以及因此形成的胸腹腔压力,集中起来,对丹田及会阴部位,进行有力的激惹、鼓荡,从而促使先天祖气发动。《道乡集》说:“人之祖气原不自生,必籍神光煦照而后气机发动。”又说:“先天祖气的行止,唯听命于后天气,先天气不在口鼻而在气穴,只有后天气息息归根,进行气穴呼吸,才能引发先天祖气。”可见《道言浅近》这样的提法,是有道理的。
《道言浅近》说:“调息者,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也。”阴跷乃会阴穴,丹道修炼称之为生死根、归根窍、复命关,是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又是奇经八脉的总源。李时珍说:“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唯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奇经八脉考》)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说:“阴跷以会阴位置为体,以生精产药为用。”可见阴跷为生殖系统内分泌的源头,是人体青春活力萌动之处,在生理上具有独特的作用。
所谓“调度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其具体做法为:在默守丹田的同时,意想中将吸气的起点移至会阴跷,随吸气柔缓地将阴跷之内气吸至丹田,与丹田的内气相交会。呼气时仍守丹田,听其自然。此即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也。这是以调息为主、调息与凝神相统一的进一步体现。此运作稍有难度,需在一、二层功夫有一定根底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收到功效。
丹田内气与会阴内气通过调息进行交会,张三丰在《玄机直讲》中提出了另一种运作方法。其法为:凝神入气穴后,“斯时也,于此念中活活泼泼,于彼气中悠悠扬扬,呼之至上,上不冲心,吸之至下,下不冲肾”。这样,丹田气暖,息不用调而自调,气不用炼而自炼。
《三丰辑说》引陆潜虚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气穴中,默注阴?,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这又是一种沟通上下两气的调息方法。&
第四层功夫:进一步凝神
这一层的凝神与第一层的凝神不同。第一层的凝神是心神的初步凝集,它要求将未清之心先收回再送入丹田,以便能够在松静的心理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主动性的呼吸,为培养,激荡真气创造条件。这一层的凝神则要求:认真掌握好凝神气穴的火候,从而不断温养、强化真气,以期丹田之气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脉。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减弱意守的心理强度,提高凝神的品质,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道言浅近》说:“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
这一层次的凝神,具体要求是:
(一)神息相依于丹田,神气相抱于丹田。所谓心止于脐下,是指意念已固定地停守在丹田,意念同大脑的固有联系已减弱到最低点,此即老子所谓“虚其心,实其腹”。所谓气归于脐下,意为形成丹田呼吸后,在真息的激荡下,自然之气和从会阴上提之气,以及丹田萌发之气,归会一起。心止脐下,气归丹田,便在丹田形成神息相依、神气相抱的态势。这不但强化了真气,而且也提高了凝神的品质。
(二)勿忘勿助。勿忘就是“守其清静自然”,勿助就是“顺其清静自然”。所谓“清静”是指虚无的心志,所谓“自然”是指柔缓的呼吸。《三丰辑说》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这样解释“守”和“顺”:“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息。”这是说,意念轻轻跟随着柔缓自然的呼吸,便是守其清静自然;让气息平和地一吸一呼,听其自然进出,便是顺其清静自然。这就是古人说的若即若离、不沾不脱之忘。《道乡集》说得好:“稍放空,则入于荒渺;稍着迹,则败于凝滞。非如秋月映澄泉,不足朗彻其妙性;非如旭日映红梅,不足融和其祖气”。上引陆潜虚论调息法还说,守与顺“是二是一,原是不错,由博返约,唯在凝神,切勿用意。”这说明,勿忘勿助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意守的心理强度。即既要让意念轻轻系住丹田的气息,保持适当的心理强度,以巩固并深化凝神的态势;又要尽量控制意守的心理强度,以维系恬淡的心忘,并为神息两忘创造条件。
<img ALT="张三丰练功八字诀"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66/228/1.jpg" WIDTH="476" HEIGHT="480"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五、凝神调息的极境--神息两忘
《道言浅近》说:“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进一步凝神之后,还要保持一段时间勿忘勿助,神默气柔的功态,以便不断温养真气,锻炼心神。待神抱住气,气系住息,在丹田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即气机活泼,心神自在之时,便要行钻字诀。所谓钻,就是要让心神深入到幽冥虚空之中。实际上这是要求在勿忘勿助的心理基础上,进行“守空”、“忘我”的运演。具体做法是:冥冥之中觉得心神已钻入幽深浩渺的虚空中,继而觉得自己已融化在虚空中和虚空同一了。如果还有一丝“我执”,那就需继续运演,一定要澄之又澄,直到自我感知完全消失,这便是神息两忘的极境了。此后,神益静而气益生,神生气,气生神,精神益长,真气益充,自然会坎离交媾,乾坤会合,神融气畅而如痴如醉了。所谓“恍然阳生”,是指恍恍惚惚之间,一阳来复,即真气激惹了性腺和性神经而出现阳物勃举的现象。这是凝神调息的良好效应,应继续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不可有丝毫邪念。
总之,张三丰提出的八字下手功夫,确为言简意赅、深中肯綮的至理名言,对初习气功者,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学学武当十二段锦 天下养生第一法
武当道教学院 王泰科
武当十二段锦——武当道教学院
武当十二段锦由王泰科道长在前人八段锦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修道,体道,来又添加了四段变成现在的十二段锦。此功法属于慢动功,动作简单,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练习,更适应中老年人。而且它不择时间,不择地点环境,不择大空间,随时随地的演练。
特点:刚柔相济,舒展筋肌,活动骨节,气血流通,肢体轻松灵活,对骨质增生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更是亚健康者锻炼的最佳功法。
要领:动作配合呼吸,愈慢愈好,凡开胸时吸,收胸时呼,停时存气。天地日月之灵气,意念导引,贮入丹田。然后,根据动作需要,引出与导入,以意领气,以气帅血,气随血走,血随气行,意到气到,百脉皆通,久则纯熟,自然身轻体健,百病不生,可谓养生第一法。
第一招、双手手托天理三焦
叩手反掌向上托,极力拔节骨间活;
眼观手背吸引气,闭气转动左右啄;
落臂画弧如抱球,吸清呼浊起沉疴。
第二招、左右开弓似射雕
引气行臂出劳宫,屈膝下蹲马步同;
左右变换眼看手,一伸一缩似拉弓;
收腿抱球呼浊气,吸气填海力量增。
第三招、调理脾胃须单举
展臂扩胸兼深吸,右手撑天左撑地;
起下落上眼看手,起右落左眼石视;
落臂画弧如抱球,配合呼吸是功基。
第四招、五劳七伤向后瞧
气下昆仑归海底,展臀扩胸掌朝天;
平视远望转后瞧,二遍向下作变换;
三遍垂掌臂伸直,抱球还原亦同前。
第五招、摇头摆尾去心火
展臂扩胸手按膝,扑步伏身摇头尾;
左右转侧眼望天,一腿伸直一腿屈;
起身收腿如抱球,深吸探呼去热疾。
第六招、前后七点百病消
展臂扩胸掌后翻,正立劳宫对腰眼;
凸胸仰面头下垂,起身前俯腰下弯;
前后七遍去百疾,收式叠手气归元。
第七招、攒拳怒目增气力
展臂收掌成马步,怒目闭气慢冲拳;
收势还原填补气,下势马步猛擞拳;
起身展臀如抱球,引气归田作还原。
第八招、两手攀足固肾腰
掌心煨腿腰下弯,百会朝地臀朝天;
弯下呼气起身吸,双手攀足气呼完;
手煨内侧随身起,气入涌泉归丹田。
第九招、采光引气注丹田
展臂扩胸掌朝天,手托日月向上端;
日月合明照昆仑,手背相对掌插天;
点足拔节手外旋,采光引气降丹田。
第十招、海底捞针分两边
虚步托掌身前弯,起身展臂身后颠;
起落画弧手抄地,左边作了换右边;
俯呼起吸后颠闭,收腿正立作还原。
第十一招、起落闪臂练耳目
展臀扩胸掌朝天,右转左手搭右肩;
下蹲左转出左足,左拦右推眼看前;
起身上步换右腿,右拦左推作变换。
第十二招、弓步轻云上九天
展臂扩胸掌朝天,反掌向后对腰眼。
虚步变弓脚扒地,蹬腿拉筋身不弯;
虚势换步足外旋,不出脚跟出脚尖。
(王泰科王道爷口述上海道学院整理)
道学宗师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img ALT="道学宗师张三丰与崂山道教 "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08/49/8.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海上仙山——崂山
此身长放水云间
太极宗师张三丰龟背鹤形,仪表神异。而他云游的去处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传统的名山大川。据其所著《云水集》中《东游》一诗所述:“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在东游齐鲁仙境的过程中,素为海上仙山的崂山自然成为张三丰寻访的一个重要目标。
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开始西行和南游继续寻师。他浪迹天涯,历尽艰辛,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门明师给他以指点。尤其在宋元以来道教内丹学兴盛的趋势下,得承内丹养生的秘诀大道更是当时张三丰所尤为冀望的。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1314年张三丰六十七岁时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陕西终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龙真人为师,蒙其授修真要道。终南学道四载后,三丰复奉师命出山隐世修行。在这期间,他精研勤修内丹养生之学及武学技击之法,并能将此两门绝学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从而使其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别是他在武当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丹武合一的崭新的道教派别,为中国道教史和武学史写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着一身的仙风道骨,已经成为一代宗师的张三丰于1334年第二次来到崂山。他先后在太清宫前的驱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处修行多年。在这段时间中,他的道学修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达到“散则为气,聚则成形”的境界。而这时的张三丰也开始留心著述,今天我们看到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论著都是在崂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无根树词》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道学著作对后来的道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冰封千里种山茶
永乐二年(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回到崂山。初时住在山民苏现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隐居。这一时期张三丰通过移栽花木对崂山道教宫观的园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据明代崇祯年间御史黄宗昌编撰的《崂山志》记载:“永乐年间张三丰者,尝自青州云门来于崂山下居之。邑中初无奈冬花,三丰自海岛携出一本,植于庭前,虽隆冬严雪,叶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艳可爱,龄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这株植于太清宫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犹存。它高近7米,合围近1.8米,专家估算树龄约600余年,与史志记载张三丰于明永乐年间(年)所植,在时间上完全吻合。现在国内植物学界的学者对这株山茶树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是非常罕见的,更不要说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见,内丹养生功深的张三丰真人当年植下这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学及修炼中所主张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以及“道在养生”、“仙道贵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时,又似落了一层厚厚的红色的雪,其美景又给文人墨客以灵感。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在崂山居住时即受此山茶花树之启发,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着红衣,令人见而忘俗的花神“绛雪”,其实就是蒲老先生对张三丰手植的这株山茶花树所进行的艺术塑造。而随着《聊斋志异》成为世界文学名著,崂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劳。而自张三丰以后,崂山各道教宫观也开始大兴栽植名贵花卉之风:太清宫除山茶外陆续从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灯台花、银薇、小叶黄杨等;上清宫则引植牡丹、玉兰、紫薇、芍药等;其他玉清宫、华楼宫、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张三丰当年在崂山移栽树木花卉,为中国道教宫观园林增添了意韵深远的哲学底蕴和美学内涵,对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当时全国各地较著名的道教宫观,都非常重视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树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观长期栽种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华山派的道观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门派,这是为了纪念五代时华山道教中杰出的养生和数术大师——陈抟老祖。据传他著有奇书《紫薇斗数》,乃是与奇门、六壬相比肩的数术绝学。这种以花卉象征道派传统的方式,其实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当然,作为以养生武学扬名天下的道教宗师,张三丰三住崂山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他将所创的道法在崂山发扬光大。前面已经提到,张三丰出家入道的因缘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双眼得云庵道长的妙手治疗痊愈,而张三丰自此亦深得道教医学真传,精通医理。在他第三次返崂山后,便将道教医学和内丹养生结合起来研究,再加上他驰名天下的道家武学功夫,一并传授给崂山道士。这样,直接和间接地培养出了一批发展崂山道教、光大全真门派的中坚力量。
性命双修,筑基培元: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
中国道教 张培高
<img ALT="性命双修,筑基培元: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01/77/1.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根据《张三丰全集》以及相关史书的记载可知,张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全真派道士。1314年,67岁的张三丰,因感人生光阴有限,富贵无常,入终南山拜火龙真人为师,学长生之道。张三丰在出家后虽然云游四海,但主要的隐居地却是武当山。相传他在武当山看到猫与蛇打架,于一夜之间悟出了“太极拳”的妙理。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实程度如何,有一个事实却是不可否认的,这就是武当山道教内家拳的创立和流传与张三丰的名字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张三丰之所以在内家拳方面享有盛誉,是因为他勤奋学习和钻研道教传统的内丹理论,并将此等理论应用于武术的习练与创新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探讨武当山的内丹理论,既是深入了解道教武当内家拳奥秘的基础,也是认识与发掘道教养生文化遗产的一项不可忽略的工作。鉴于此,笔者拟就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稍作分析。
就大体而言,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
<img ALT="性命双修,筑基培元: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5/184/0.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内心与自然和谐统一(资料图)
(一)性命双修。
“性命”本为先秦易学的重要范畴。在《易传》里就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说法。《易传》所谓“性”是指个体的心理、精神方面的禀赋、个性;而“命”则指天命或天的决定、命令。晚唐以来,随着道教的发展,“性命”范畴也被引入内丹理论体系之中。字虽相同,但含义却发生了变化。道教内丹家们把“性命”作为内炼的纲要,并且做出了新的解释。在道教内丹理论中,“性”指的是人的本性或精神。命,指人体需要的气血等。八仙之一的钟离权在回答吕洞宾关于“性命之事”的疑问时说:“一点灵明无昧,性也;一点元气常调,命也。”&#9312;王重阳在《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得更直接:“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作为全真派系之门人,张三丰在这个问题上也毫不含糊。他在《大道论》中说:“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张三丰认为应该先修心性,后修命脉。他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药材生。”&#9313;这里的“还丹”是一种比喻,即以外丹术语形容内丹之修炼,具体而言,就是指体内的“金液”或“玉液”,至于“大药”则指先天真气。张三丰所谓“心性”与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中所说的“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的意思是一致的。心就是常人的分别意识。照张三丰的看法,在还没有正式修炼内丹之前,必须先养元神和安性。张三丰虽主张先修性,但他是赞成性命双修的。他吸收了以张伯端为代表的金丹派南宗的内炼思想,尤其是关于修命的特异法门。他指出了以性命双修为宗旨的内丹术是道教养生学的正宗。鉴于在世俗中修心养性的需要,他提倡:“炼己于尘俗,积铅于市廛”。正反映了张三丰的内丹学说兼及南北的特色。
(二)筑基培元。
张三丰内丹学说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筑基培元”。“筑基”就是筑丹基,即在开始炼丹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如同建房子之前须打地基一样。“培元”就是通过内在的心性的调理,而使耗损的元气得到培补。张三丰的筑基培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补亏;2.伦理实践;3.炼己。因为筑基的内容包括了炼己,所以道教界经常把这两个术语联在一起,称之为筑基炼己。
张三丰认为,只有先将精、气、神补足,才可以进行内丹修炼。他认为儿童纯真且精气神完全,可以直接进行内丹修炼;反之,如果精气神“三宝”不饱满,就过于急迫地进行修炼,这不但不能达到长生健体的目的,反而会走火入魔,甚至有生命危险。针对年长者或者被七情六欲所伤而造成精气神不足的情况,张三丰提出了著名的“阴阳栽接法”,以补其不足。他的“阴阳栽接法”主要体现在《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的诗词中。在这二十四首之中,其中第二首就是讲这一功法的。全词如下: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按照李涵虚的解释,“无根树”是就人身而言的。人身百脉皆生于气,气生于虚无之境,所以叫无根。“微”就是衰败的意思。“寄”和“接”是讲以性接命。整首词的意思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人的七情六欲必然损耗人体的精神气,直到最后导致生命的衰败,所以必须加以培补。张三丰对以性接命的“阴阳栽接法”有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气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诀。华池玉液逐时吞,桃坞琼浆随日吸。绝虑意,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9314;这首诗说明了四个问题:(1)补亏的必要性。(2)补亏得拜访明师。(3)由明师传授正确的补亏方法。诗中所谓“华池玉液”和“桃坞琼浆”都是指口津。《灵宝毕法》中卷《中乘长生不死法门》具体介绍了这一方法。其方法是用舌头抵住上腭,等津液满口后,不用漱口直接咽下就行。只要这样坚持,到一定时候,精气神就会饱满,然后就可以炼丹了。(4)说明安心的必要性。
2.伦理实践。
生活在元明之际的张三丰不能不受那个时代思潮的影响。元明之际正是新儒学——理学兴盛发展的时期,它的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三丰的丹法吸纳其中有用的资源,这是合乎情理的。他说,无论贵贱贤愚,男女老少,只要行善积德,广施仁慈、悲悯苍生、诚实厚道、忠孝两全,那么成仙之日就不远了。张三丰的内丹学说讲究忠、孝、诚、信,足见其伦理色彩是浓厚的。不过,张三丰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理学家的说教,而是赋予新的内涵。在张三丰的内丹学说中,忠孝诚信一类的伦理范畴经过赋予新的意义和进行结构调整之后已成为修行指向中的有机程序。故而,张三丰指出:“世人以德行为先,阴功为本,察阴阳造化之机……则丹成反掌矣。”&#9315;张三丰从世俗社会的道德修养入手来论述内丹修炼。按照张三丰的看法,修炼内丹者首先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故而应该以社会道德修养为基础,多行善事,这样才能明察阴阳造化的机理。在这里,张三丰并不是纯粹地讲述社会道德涵养问题。在他的心目中,道德涵养其实已经成为内丹修炼的基本步骤。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终达到“易如反掌”的还丹功夫。
这是内丹学中很重要的步骤。“己”本出于十大天干中的戊己。戊己在五行中属土,所以炼己从五行关系的角度看也就是炼真土。在内丹学之中,五行之“土”又分“戊土”和“己土”。戊土,又称外药、阴里真阳,其性主动;己土,又称内药、阳里真阴,其性主静。实际上,这两土合起来就是离坎,用以象征元神、元气。从这个意义讲,炼己就是炼元神、元气,把后天丧失的东西补回来,所以张三丰讲“炼己只是养元神”。当然,炼己还有“炼性”的意思。所谓炼性,就是减少自己的欲望和思虑,控制自己的感情。张三丰说:“初功在寂寞情缘,扫除杂念,扫除杂念是第一着筑基炼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则天心来复;人欲既净,则天理常存。”&#9316;只有少思寡欲,心才能安静下来,专心炼丹。张三丰进而对扫除杂念的方法和环境提出具体要求。在方法上,张三丰认为修行人最好的静心办法就是控制自己的眼睛;眼睛看着鼻子,鼻子对准肚脐,这样上下相顾,呼吸和心跳同一了,那么心也就是静下来了。在环境方面,张三丰认为应该在世俗间修炼,只有在纷烦繁杂的尘俗世间,做到了少思寡欲,丹基才能真正牢固。所以他强调“炼己于尘俗”。
张三丰除了强调炼己之外,还强调养气。在讲养气的时候也对方法和环境作了说明。他认为养气的方法是“忘言守一,缄舌静,抱神定”。这种观念与庄子所描述的坐忘法门相似。从操作程序来看,这就是要求修炼者无思无虑,精神高度集中,从而进入自由的境界。在环境选择方面,张三丰不主张在尘俗闹市中养气,他认为养气应该在山林。之所以选择在山林中养气,这是因为山林静谧,并且空气新鲜。此外,在如何养气调神的步骤上,张三丰在继承前人关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基本程序前提下,进一步把这种操作程序具体化,他指出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应该具备如此气与神的调理与升华。这不但丰富了内丹的修炼内容,而且体现了张三丰丹法的新特色。总的来说,张三丰的内丹学是对传统的创新。
&#9312;《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参见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739页。
&#9313;《道情歌》,参见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27页。
&#9314;《后天筑基》,参见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41页。
&#9315;《大道论·中篇》,参见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6页。
&#9316;《玄机真讲·炼丹火候说》,参见方春阳点校《张三丰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9页。
《杨氏老谱·张三丰承留》探释
《武当》2010年第七期& 魏坤梁&
<img ALT="《杨氏老谱·张三丰承留》探释"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87/110/7.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杨氏太极拳传人崔仲三
《杨氏老谱》中的《张三丰承留》措词古朴,寓意深奥。此文不可能是杨露禅父子的作品。此文的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核心观念,涉及到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在武术抄本中珍藏这样一篇诗文,反映出十三势拳“拳即道”的锻炼宗旨。
天地即乾坤1,伏羲为人祖2;画卦道有名3,尧舜十六母4;
微危允厥中5,精一及孔孟6;神化性命功7,七二乃文武8;
授之至子来9,字著宣平许;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10;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11;万载咏长春, 心兮诚真迹;
三教12无两家,统言皆太极13;浩然塞而冲14,方正15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16焉,愿至戍毕字17。
“愿至戍毕字”中的“戍”字可能为“成”字之误。
【词义资料】
1天地即乾坤——“乾”与“坤”都是八卦的卦名。《易传·说卦》说:“乾,天也”,就是说“乾”为天之代称。《易传·说卦》又说:“坤也者,地也……坤为地。”就是说“坤”为地之代称。“乾坤”往往就是世界的意思。“天地即乾坤”,意思就是以下所论说的是关于人生世界观的哲理。
2伏羲为人祖——伏羲,古代传说中,伏羲是三皇的第一位,他首先教民众百姓渔猎以谋生存等,被尊称为人的首位始祖。
3画卦道有名——古代传说中,画八卦始于伏羲。“道”有多种概念,如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又指事理规律、道德等。《老子》第二十五章说对于宇宙的发生演化“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一章对“道”也就是宇宙发生演化加以描述。《老子》第一章则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老子》第四十二章又指出“道生一,一生二”。据此,道家典籍认为“无名”就是“无极”;而“有名”、“一”和“二”都是“太极”;“一”是指阴阳未分的太极,“二”则是指阴阳已分的太极。本句的“道”和“有名”指的就是宇宙,是复指。“画卦道有名”之意就是伏羲所画的卦反映了太极也就是从“一”至“二”的“有名”这个道。
4尧舜十六母——“尧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五帝”中的两帝。如《易传·系辞下》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本句的“尧舜”与上句的“伏羲”意思就是古代的人文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十六”指“十六字心传”,即《古尚书·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宋儒视这十六字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亦借指传家宝。“母”的意思是根本,本源,如《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尧舜十六母”之意为尧、舜、禹心心相传的十六字是代代传承的为人根本原则。
5微危允厥中——“微危允厥中”与下句的“精一”,都是对《古尚书·大禹谟》中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简称。这十六字中的“允”
之意为诚信、公平等,“厥”为代词,意为“其”;《论语·尧曰》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意为要真诚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宋·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对这十六字的解释是:“人心”生于形气之私,和各种物欲相联系,是危险的;“道心”原于性命之正,即伦理道德的准则,是“微妙”即美好的;“惟精”的意思是“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惟一”的意思是“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朱熹认为这样才能使“危者安,微者著”。从养生角度引申理解这十六字与朱熹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人的虑念等后天之意虽不可或缺,但对养生有妨碍危害,这就是“人心惟危”。人的无思无欲之先天元神真意十分有益于人的健身延年是很美好的,但潜于人精神深处而不显露,这就是“道心惟微”。所以要常清心寡欲,静心息虑地修养,开发培养真意,即“精”;这种修养要认真细致、始终坚持不懈,还要无过与不及、顺其自然,即“一”,这就是“惟精惟一”。只有十分诚信地这样做,才能使得危害变成安全,美好才能实现,这就是“允执厥中”。
6及孔孟——“孔孟”指孔子和孟子。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鲁国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仁之本,以礼为仁执行的规范,政治上主张实副其名的“正名”,反对苛政。自汉以后两千余年,孔子学说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圣人”。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邹人﹙今山东省内﹚,孟子发展孔子“仁”的观念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等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孔子与孟子的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是儒家学说的代称。上文中的“孔孟”就是指孔孟之道,也即儒家学说。“及”为溶化吸收之意,“及孔孟”是说尧舜十六字心法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并传承下来。
7神化性命功——“性命功”即性命双修功,是晚唐以来道教内丹功的纲要;“神化”是对道教内丹功的赞誉,其意为道教内丹功具有许多今人赞慕神往的功效;“神化性命功”之意为尧舜十六字心法也是道教内丹功修炼的纲要性重要法则。
8七二乃文武——“七二”即七十二,古人以“七十二”为阴阳五行的成数;“文武”即动与静、或偏动与偏静两类修炼法。“七二乃文武”反映道家的性命双修功有很多的形式,总的可以分为文与武两大类。
9授之至子来——句中之“至子”是古人对“至人”的尊称,是指思想、道德等修养高超的人,如《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道家则称谓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如《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则将古代道德高深的养生家分为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对至人的崇尚仅次于真人。“之”指上句的“七二乃文武”。“授之至子来”是错序陈述,应该理解为“至子授之来”。意思是这一派系的文武功法都是那位“至子”的传授流传下来的。
10元善从复始——“元”有第一、开始、根本、基本等义;“善”指美好,包括健康,如《论衡·订鬼》:“狂痴独语,不与善人相得者。”
“元善”即指人出生时健康的生命力。
11理令气形具——“理”指道家之“道”的具体内容;“气”指精神;“具”之义为完备,齐全。“理令气形具”意思是“理”能够使得人之精神与形体完善。
12三教——指儒家、道教和佛(释)教。
13太极——“心”被认为是人的“太极”之首,“太极”分为先天与后天,这里的“太极”指先天太极,也就是先天之“心”,其实就是指“虚灵”。
14塞而冲——“塞”之义为充满。如《孟子·公孙丘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冲”之义为强大、不可阻档,如唐·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诗:“不冲风雨即尘埃。”“塞而冲”意为充满了宇宙。
15方正——指人的品行正直无邪,如《东观汉记·吴良传》:“(吴良)以清白方正称。”上文之“方正”指太极理念之正确无可置疑。
16水火既济——即阴阳相济,“水火既济”中的“水火”为阴阳的象征和征兆,“既”表示已经发生。
17愿至戍毕字——“毕”之意为完毕其事,如《荀子·尧问》:“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愿至戍毕字”之意为希望达到成功完成永葆长春的性命双修。
【语法修辞分析】
上文中有多句错序修辞,如“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为错序,应理解为“至子授之来,字著许宣平”。意为至子将其留传下来,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万载咏长春”为错序,应理解为“咏万载长春”。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为分承修辞,语中的“继往”和“开来”相承,“圣”和“学”相承,“永绵”和“常续”相承,应理为“圣学继往开来,永绵常续”。
“心兮诚真迹”,应理解为“心诚兮迹真”。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天与地就是易经八卦中的乾坤,伏羲氏是人类最初的祖先。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伏羲氏画了卦,演释了太极之道,尧舜等三皇五帝承续这太极之道留下了“十六字心传”。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十六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孔孟之学一脉承传了这十六字精髓。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出神入化之性命双修功,七十二候分为文武两功,都体现了这十六字精髓。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这文武两功是古代一位至子传授而来的,这位至子的名字叫许宣平。
“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由这性命双修文武两功可知:延年益寿的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体中,要想实现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美好愿望,就要从最根本开始修炼。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修炼的最根本就是虚灵,虚灵能使德明,德明理也能明,而理能使人的精神和形体完善。
“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由衷地信奉双修性命文武两功,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的就能够实现;就能赞咏青春永葆万年。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在主张虚灵这一点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分为两家,三教有统一的理念语言,都是“虚灵能德明”之理。
“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虚灵能德明”之理是浩浩然充满了宇宙,是无可置疑正确的,是千万年不会衰败的。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
“虚灵能德明”之学问将继古人之往,开后人之来,永远绵绵不断地留传下去。
“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水火既济永葆青春的性命双修功,希望修炼者都能达到成功地完成。
这首诗有四点值得注意:
&#12832;据1985年重印再版的吴公藻先生所著《太极拳讲义》所述,杨班侯曾将包括这首诗的《杨氏老谱》传给吴全佑,在吴氏太极拳传人中承传被称为《太极法说》。推想杨班侯传谱给吴全佑时间应该是在杨露禅进京不久若干年之中。而二十世纪初《杨氏老谱》尚属隐秘传授,如杨健侯弟子许禹生先生1921年出版的《太极拳势图解》中尚没有《杨氏老谱》的披露。根据传记体《武林名人》一书记载,《杨氏老谱》最早外流于社会,是1926年学拳于杨家的李剑华先生有次趁杨氏兄弟外出教拳,将此谱诓骗出杨家一夜,连夜与两个弟弟一起将此谱另行抄写,又将一抄本赠于沈家桢先生之后才发生的,《杨氏老谱》部分内容最早公开的出版物是杨澄甫先生1930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又根据杨露禅父子的文化阅历,他们是不可能为这首诗作者的。据此分析,《杨氏老谱》中的这首诗是成文于古代。
&#12833;“张三丰承留”被收载于《杨氏老谱》中,诗的主题是突出道家以“虚灵”为根本的“性命双修”;而《杨氏老谱》中有多篇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这一现象反映十三势长拳与道家“性命双修”的密切关系,可以肯定十三势长拳包含的“性命双修”是一脉承传于许宣平和张三丰的。
&#12834;这首诗题名为“张三丰承留”,反映许宣平和张三丰被认为是太极拳传承源流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这一现象在古代已经发生存在了。可见近代张三丰被称为太极拳始祖之说不是武禹襄、李亦畲先生最早提出来的,更不是许禹生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而是源于杨家,而杨家则是源于陈长兴的传授。唐豪先生认为张三丰被称为太极拳始祖之说发生于近代末,这是不能成立的。
&#12835;该诗指出:能使生命逆转长葆青春的延年药就在人自己的身上,性命双修就是取用延年药的方法,即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延年益寿,是太极拳的“灵魂”。
&#12836;该诗指出:性命双修必须遵循十六字法则,要清心寡欲,摒息后天意识之思虑,以此开发培养无思无欲的真意;具体的修养要认真细致、坚持不懈,还要无过与不及、顺其自然。这十六字法则也是太极拳锻炼的根本法则,现代太极拳界所谓“凡动作要意识领先”、“太极拳是意识拳”的说法是错误的。
古装武侠电视剧《新太极张三丰》在京启动
<img ALT="古装武侠电视剧《新太极张三丰》在京启动"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64/195/4.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新太极张三丰》剧组合影
11月18日,30集古装武侠历史剧《新太极张三丰》项目启动发布会在北京广播大厦举行。十堰市领导和武当山特区领导及出品人高军、魏永刚、于揪力,制片人辛晓东,导演梁家仁携剧组主创人员共同出席发布会。
该剧根据十堰籍著名作家欧阳学忠创作的长篇小说改编,旨在打造历史经典人物,一代高道、武术宗师张三丰的传奇一生。武当歌曲《英雄会仙山》成为该剧主题曲。
发布会上,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华学院)教授、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徐湛亲自为《新太极张三丰》题写剧名,胡明夫妇、张莉莎、赵擎、易扬、杨政、潘元甲、付瑶等著名演员出席发布会,他们将在本剧中出演重要角色。据悉,该剧还将力邀新生代武术明星出演张三丰,陈虎、吴樾、吴京等都是热门人选;而实力派演员张嘉译、汤镇业、孙红雷、冯远征等演员也进入制片人视野,将出演剧中两代帝王朱元璋和朱棣以及传奇人物刘伯温等角色。另外,制片方还将通过演员招募平台,进行少年版张三丰及众多戏中角色的海选。
据了解,该剧在十堰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由武当山特区管委会与北京艺德环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国盛影业(北京)有限公司、中盟盛世(北京)国际电影有限公司、北京博盛金秋(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宇际星海广告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将于明年4月在武当山正式开机。
疯疯癫癫,玩世不恭,侠骨柔肠,济世救民,创造太极拳的张三丰,成为武当拳派开山祖师,深得老百姓爱戴,他的故事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他勤政廉洁,抵制腐败,救助百姓,却屡遭朝廷迫害。只好挂印辞官,遁入空门,韬光养晦,寓正于奇,寓庄于谐,不修边幅,邋里邋遢,闭关武当栖霞洞,结庵武当凤凰山下,得到鹊蛇相斗启发,融丹功、拳术、兵法于一体,创造了武当太极拳,成为“南尊武当,北崇少林”的武当拳派鼻祖。他主张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敬天爱民,保全人道,点化江南首富沈万三,捐资修筑南京城,献计平民皇帝朱元璋,火烧陈友谅,平定天下,解民倒悬。他嫉恶如仇,见义勇为,诙谐风趣,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幕幕戏弄贪官污吏、惩治恶霸顽凶、出手济危扶困、救助穷苦百姓的历史传奇。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中华武术》
<img ALT="八段锦与中医养生"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1/201/6.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八段锦图解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养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且人们选择养生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八段锦是我国经典的养生功法,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故名“八段”。其健身功用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据有关文献记载,八段锦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早在南宋时期和明代以后,在有关养生专著中多有记载,如冷谦的《修龄要》、高濂的《遵生八签》等书。由于练习八段锦不受环境场地限制,简单易记易学,老少皆宜,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作用显著,特别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快、无暇专门抽出锻练时间的人群。八段锦属于古代导引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导引养生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中医养生方法,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养生方法。
“导引”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文惠君曰:“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就是取得顺应自然,以保养身心之意。养生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是有明确目的自主的保养生命行为。
所谓导引,指的是一种伸展肢体、宣导气血的气功术。早在我国古代生理学、医学、养生学的最早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古代人们又把导引叫做“行气”。顾名思义,它反映的是通过肢体的伸展运动,结合呼吸锻炼,促进体内气血的循环,其主要作用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从而达到祛风邪、长气血、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养生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气”应当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如果运动停滞,人就会得病。显然,导引恰恰起到了让人“动气”的作用。战国时代,《庄子》亦提“
吹呼吸,吐故纳新”,充分认识到导引对养生的重要价值。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八段锦歌诀曰: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其在流传过程中又分为南派北派,北派动作繁复,以刚为主,侧重肢体运动,称“武八段”。南派动作简易,以柔为主,强调导引与行气结合,称“文八段”。八段锦的养生作用不可小窥,对增强体质、养生防病可谓细水长流、日积月累。
中医养生之道的特点就有“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善养生者,必调和血气,使之周流不息,而运行气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运动。八段锦活动肢体具有舒展筋骨、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祛病延年的功效,特别针对近年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经常练习可起到中医预防、保健、治疗的养生作用。
中医认为,肾中精气的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制,八段锦对人体的养生康复作用,如“两手托天理三焦”,两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随深呼吸,一则有助于三焦气机运化,二则对内脏亦有按摩、调节作用,起到通经脉、调气血、养脏腑的效果。同时,对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
八段锦的现代价值
现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这些喜怒哀乐的情志变化,若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波动剧烈,就可能致病。八段锦的简单易行恰好成为了人们宣泄压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而中医养生话“七情”。且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在《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无病时可因情感活动过激而致病,既病后又可因情感过激而加重病情。八段锦中“调理脾胃单举手”“摇头摆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精神调摄称为“养神”,包括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调节。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又为五脏的主宰,所谓“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养生强调“形与神俱”,精神失调必然要伤及形体。《黄帝内经》强调在养生锻炼时,不仅要练形,而且要练神。而古人养生,更注重“形神合一”“形动神静”,“形动”即加强形体的锻炼。《吕氏春秋·尽数篇》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及“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八段锦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调心养神、形神共养,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八段锦的每一段都有锻炼的重点,而综合起来,则是对五官、头颈、躯干、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进行了锻炼,还涉及到了一些平时很难运动到的部位,如第八节强调的是颠足跟,可以有效刺激生殖和泌尿反射区,可起到补肾、壮腰的作用。对相应的内脏以及气血、经络起到了保健、调理作用,是机体全面调养的健身、养生功法。注意练功时,要用意念引导动作,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全身肌肉放松,动作和呼吸自然配合,气沉丹田,柔和缓慢。
八段锦与中医养生深有渊源,无论从中医学的古典还是现代的中医养生方法,都无法将其割裂,他们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八段锦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可视的运动现象,但其深层的中医养生功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身体锻炼才可深刻体会,并从中获益匪浅。
吴兆基先生:气功与古琴
《中国音乐》& 吴兆基&
<img ALT="吴兆基先生:气功与古琴"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71/214/6.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吴兆基先生在抚琴
气功,常和武术联系着。古琴,属于文化艺术领域,一个是武,一个是文,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干”。我操琴六十四年,习太极拳亦已五十七载。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没考虑过二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一位练拳的朋友来我家,看到我一帧操琴的照片说:“你弹琴的姿态有点像打太极拳的姿态”。又有人说,我的古琴演奏风格“有气有意”,希望我能总结一下这种风格的形成。
练气功各家各派有各种口诀,最主要的共同口诀是“松”和“静”。先谈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费力”。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谈何容易。每见练了多年太极拳的人,还是松不开。不松,体现在肌肉的收缩,这样就会压迫经络,阻滞“内气”的流走。即使不是练气功,练太极拳,懂得松开,也能减少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紧张而造成身体局部收缩的疲劳。再说静。有人说,静就是什么也不想,这是绝对化的说法,越是想不想就会越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也难做到什么都不想。静,使思维集中,想一件事物。但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也常要集中思维,考虑、解决一个问题,这时虽则也需要安静,但是在消耗脑力。我们需要的是集中思维,想一件不费脑力的事物。佛教中采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没有,想没有而已。一般可采取默念一、二、三、四,或“数息”法,这样就能逐渐“入静”。气功、太极拳属动中求静的导引术,练时存想口诀、姿势,也是一个好方法。打坐的气功,属于静中求动的吐纳法,“入静”后可进一步要求“入定”。
练太极拳的关键在于“气”。这个“气”乃是从基本技能进入意境的桥梁。所有各式太极拳(也包括其它内家拳),都是和气功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得气”的太极拳,是不会有多大效益的。“得气”的标志在于全身,特别是四稍(两手两足)要有麻、胀的气感(不在于丹田)。这是一种不同于由针灸而产生的酸麻感,而是一种很舒适的似乎全身真是在“充气”的感觉。
中华气功,流派甚多,各有所长,也各有其缺点。练习方法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同者在于任何一家一派气功,莫不强调“练血化精,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还有所谓“练神化虚”,未免有点“玄妙莫测”了。)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为目的。气是流走于全身经络的具有明显的自我感受的一种物质。经络不是像血管那样的管道,也不是神经,它是气的通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闪电时,一道电光所现的电流的空中通道。它是电流按自然规律所选的一条空间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空中气流、水分、尘埃的分布,瞬息万变,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闪电,也决不会再现原样。经络在全身的分布不象空间那样复杂,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异。气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如今国内外有关研究机构都在进行实际测试,尚未有统一的最后结论。“神”是在大脑控制下的思维意识。太极拳属于气功中的一种,初学者必须在着重“松”和“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身形运动,“以身行气”,发动体内真气的循环流走。气是否已经发动,会有明显的自我感觉,最明显的的是双手双脚会有胀、重、麻感(不是热感,热感是血,麻感是气)。我们不主张主观地发挥丹田的作用,也不主张运用顺和逆的呼吸法。因为这样做的效果可能很明显,但容易产生流弊。我们主张“我即丹田”,采用“自然呼吸”,所谓“自然呼吸”就是人人从小就本能地会的那种呼吸。“练精化气”的目的在于“气遍全身不少滞”,手、足是身体末梢,手、足有气感能充分证明气已遍达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导线中的电流,当管道最后一个龙头能放水,或线路最后一盏电灯能发光时,管道、线路中的水流、电流无疑是畅通的,或说水已遍全管道,或电已遍全线路。能做到“练精化气”,才能逐步“练气化神”。当然二者不是截然分割的,只是在锻炼中,因时间、年龄、功力之别,而有不同的重点。所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抓住了主要方面也不能忘了次要方面。
气功和古琴
我国的许多艺术,都和气、意密切相关,书画、镌刻、鼓琴皆然。当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学这些艺术的人都要先学气功(如果懂点气功,对艺术境界的升华,是会有帮助的)。我国的书法、绘画,莫不讲求先做到“以身行气,以气运身”,达到精、气、神三者的统一。书画家大多长寿,这是他们在行书、作画时,仿佛也在打太极拳。
掌握基本操琴技能,通过“气”以进入意境,这就是几十年来学习古琴艺术的体会和经验。
和书画相同,在操琴曲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不同程度上不自觉地做气功。书画家在行书作画时,很讲究姿势,演奏古琴时也必须十分注意姿势。这些姿势和做坐式气功、打太极拳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上身脊梁中正(有些太极拳书写成“尾闾中正”是错误的,“尾闾”是脊柱的末端,不存在“中正”问题。顾留馨同志所编《太极拳术》一书中,改为“尾闾正中”是正确的)。头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顾右盼)。大腿、小腿、两足均平行,相距约一尺许(这和《琴学入门》上规定的不同;《琴学入门》上规定两腿叉开、两脚呈八字式)。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臂隐含绷劲,顺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间,腕关节处的角度,小于150°时谓之坐腕,在180°—150°间谓之顺腕)。
凡学过太极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这些要点,是和练太极拳时的部分要点相一致的。端坐,脊梁中正,是使劲气先集于躯干,以利于输送发射;全身放松,以利于气遍全身(肌筋收缩,使经络通道受阻,气难以遍全身);虚灵顶劲,使精神提得起。劲、气发于腰脊,宜防三停:一停于肩、二停于肘、三停于腕。含胸拔背使劲,气易于自腰脊贯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停于肩、周(上下臂肘关节处的角度不小于90°),两臂微绷则阳脉舒展,以利贯气,顺腕(不是坐腕),以克服劲气停于腕。
凡习武的人都知道劲和力的联系与区别。力是肌肉的作用,它利于收缩,劲是筋和肌腱的作用,它富有弹性,利于发射。(一般动物身上都是筋多肌少。以猫为例,它善弹跳窜跃,但试把它的两前爪拎起,它的身体上能力极弱)有人认为习字、作画、弹琴都要用腕力、肩力,这是错误。“弹欲断弦”、“按欲入木”只能是初学者扎根基的要求。不管是什么力,凡使力写字、作画、弹琴,都只能使作品生硬,终致停留于初级技巧阶段。初学写字、作画、弹琴就要懂得运动,它的运行路线,是“其根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取坐的姿势时,主要是运用腰劲,而务使克服三停,使劲从腰部直达到手指。能使劲贯于指的同时,由于舒展料经络,气也就会逐渐发动起来了。以劲、气运行操缦,使艺术境界逐渐升华。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气,以气运身”,也就是“练精化气”的过程。
前面已说过,精、气、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的统一。只是在一定阶段有一定的重点。劲、气的运行,也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太极拳经所说的“毫不用力,完全用意”又是怎样理解?凡艺术作品,都必须在意识指导下,逐步前进,才能达到高级境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表达这些艺术效果,都必须通过肢体的运行,也就是必须通过肌、筋所发挥的力、筋的作用,经络以流走的“气”的作用,才能使肢体运行,得出相应的作品。力和劲能“驱动”,毫无疑问,以“气”来说,它能“驱动”,已是难于理解的了。但当前各地对气功师运用外气发射以治病的试验,已证实了这点,“气”果真能“驱动”。它既能“驱”外界人、动物,岂不能凭内“气”以“驱”自动吗?这不是目前所传的“自动发功”,而是在意识指导下的“自觉功”,即所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但全凭意识而能“驱动”,似乎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了。长期以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近几年来,从不少大学实验室及研究所试验的结果,也已证实了意识真能“驱动”,不过要在操琴过程中,完全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还是以身、气、意三者的统一,而以意为主,较为实际,且较容易做到。
在实际操缦活动中,有以下体会:
强调“松”和“静”,但松和紧,动和静都是一对矛盾的两方面,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存在。练太极拳、操琴都是在由静而动,动中求静。根据拳式的要求,琴曲的节奏,以选择动静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所有练拳、操琴的人都懂得的。但所有各家太极拳都只讲松不讲紧,这肯定是不科学、不符合辩证规律的。事实上,各路太极拳的每式,都有一松一紧,但必须以“松”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问题,我将编著《论太极拳》,予以阐述)。在操琴过程中,“含胸拔背”、“两臂绷紧”是紧,此时两手反而取松;正身松背、松肩、松臂、两手取紧。一紧一松、一松一紧、紧中有松、松中有紧,也就是一虚一实、一实一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方始能使劲。再在意识指导下,做到精、气、神三者统一,臻于艺术上的较高境界。
操琴时,左手指法中,常有上、下移动的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又时快些、有时慢些,快慢的选择要根据乐曲所描写的内容,这样才有跌宕起伏。快慢一律,节奏呆板,淡而无味。运行过程中,手指取松,也就是“虚”;当运行到指定的徽位时,手指取紧,也就是“实”。虚实相间,轻重、缓急有致,均以意行,这样才能充分表达乐曲的情趣。而且当虚松运行而突然实紧时,会产生一个自发的颤动,听来十分自然有致。仿佛把一个乒乓球自由落在台上,弹跳几下后,突然用球拍在球上一压,球会产生一个颤动一样。
在演奏古琴乐曲(包括其它器乐曲)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因而“静”是容易做到的。但“静”和“松”是密切相关的,常常因不能“松”而导致不能“静”。例如公开演出或录音时,常会因过度紧张而出差错。古琴的许多指法,只有在松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得更好。右手的抹、挑、勾、剔、滚、拂、泼、刺,才能得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既济之趣。否则不是失之软弱无力,就会火气过度(要避免用钢弦时的刹声,尤应注意及此)。左手的吟、猱、绰、注、逗、撞,已能得圆、和、细腻之韵味。
最后谈谈“心”和“意”。古人有云“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见《康熙字典》“心”部“意”字)。太极拳口诀中有使用“心”,例如“以心行气”,“心为令,气为旗”,“先在心,后在身”;有时用“意”,例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存丹田”等。也有心意并提的,“势势存心揆用意”。心和意的作用都是大脑思维的作用,只是用语习惯上,用“心”字,或“意”字。但太极拳的“内三合”,有“身和气合、气和意合、意和心合”之说,有分才有合,这样,“心”和“意”又可看作是二个有区别的概念了。有些气功、武术杂志上,也有人发表过由关心和意的文章,我们的理解是把思维分为两支,意是存想,心是注视。(中医认为“目为心之苗”。)太极拳是在一开一合中运动的。当拳势开时,两手分开,一虚一实,意念存想实的手,谓之“注意”;拳势合时,两手由分而合,虚实暂时统一,目光看手,谓之“注目”,这是既“注意”又“注目”,这就是“心和意合”,也就是“心”和“意”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的统一。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举动:眼睛看着某甲,但“心不在焉”,注意力却集中在目光所及的某乙。看着甲是假,注意乙是真,这时“心”、“意”暂分,如突然地把视线也从甲移向乙,就是心意合一。
在操琴中应怎样运用心、意的作用呢?
按历代流传下来的操琴常规,在掌握了两手各种指法后,由于右手指法较简,且弹拨位置只限于在七根弦的岳山和一徽之间,活动范围较小,而左手指法既较繁,取音有散、泛、走之别,活动范围几乎遍及七根弦的所有徽位(包括十三徽外),益以琴身较长(历代制琴长度没有统一规格),适宜的坐位在四、五徽间,使七徽以下的琴面徽位和弦之间有一个视差,按准徽位比较困难。为此,一般规定注意力要集中在于左侧,也就是说对于左手的活动,即要“注意”,又要“注目”。而对于右手则可以全然不顾,全凭对琴曲指法的记忆,熟练的基本指法,进行演奏。这样是不够全面的。
心和意既构成矛盾的对立面,必然的运动中有分有合。对右侧的全然不顾,和对左侧的集中注意,都是抹刹了矛盾运动中对立面的发生和发展,是两个极端。但由于左右两侧客观上确存在着繁简的差异,而“心无二用”、“目有专注”,注意力应有所侧重是正确的,但均应采取“意领心,心领指,指、心、意统一”的方法。对于右侧,对于一些较繁的指法,例如滚、指、泼、刺、长锁、搂园、索铃、连挑数弦等,在运用这些指法时,先存想,次“注目”于弦,指到弦动,心意合一,能收到音律圆、活、轻灵,避免钢弦刹音之效。对于左侧的定位指法,包括绰、注、吟、猱、撞、逗、捏起、带起、放合、推出、罨等,先存想该指法的弦位、徽位,次看准,再运行;对于移位指法,包括上、下、进、退、分开、淌、往来、浒等,也是先存想该指法的位移终点徽位,次看准它们,再运行“存想”不仅要想指法、弦、徽位,还要想音律。这样做,不仅使演奏效果较易进入意境,而每弹奏一曲的同时,也是对该曲的一次从思维到实践的全面复习。
当然,要做到上述要求,必须对于该琴曲的含义有充分理解,演奏方法相当熟练,方能进行自如,否则必致“顾此失彼”、“手忙指乱”。
在操练中“练精化气,练气化神”,在“身”、“气”、“意”统一下进行,也是良好的养身之道。不少书画名家,耄耋之年不仅挥毫自如,而且往往达到极高艺术境界。但古稀以上的古琴家,能操缦自如者已不多见。我现年七十八,对于生平所习十余首琴曲,还能勉强应付,可能得益于长期坚持锻炼。
(《中国音乐》1985年第4期)
附:吴兆基先生简历&
<img ALT="吴兆基先生:气功与古琴"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79/214/4.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吴兆基(1908年—1997年),字湘泉,诞生于景色秀美的洞庭湖西滨汉寿县一个音乐世家,长于江南太湖胜地。古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12年春,吴兆基随全家至苏州定居,苏州乃中国具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之文化名城。吴兆基之父吴兰荪深谙琴艺,源于岭南派,由于长期居信姑苏,其风格亦渐接近熟派。
1920年,吴兆基学琴于其父吴兰荪,而后学于吴浸阳。吴浸阳原籍四川,弱冠后离蜀而往来于苏、沪、杭间。因而,吴兆基的风格融汇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吴兆基在对琴艺长时间的揣摩和钻研后,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演奏倾向于传统和温厚的特色,虽然用钢丝弦弹奏,却保留了丝弦温柔、敦厚、深醇的韵味。正如他自己说:“在描写风云激荡、情绪昂扬的曲子时,多采用沈稳的手法;在描写明媚风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时,则采用流滑细腻的手法。力避吟、猱、绰、注不分,处处大幅度颤抖,甚至卖弄花招以哗众取宠。在取音方面,多采取轻、缓、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夸张,常以宁静淡泊自勉。”
作为古琴文化现代的继承者,吴兆基与往昔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弹琴似乎不过分着意于技,而更注重于道与气,注重于意境,情趣与韵味,他的演奏,可以说是融水乡山灵水秀之气与其亮节高风、诗书气功于一炉之纯青的火焰,也是其艺术素养积累到近饱和点后在客观环境触发下升华而成的结晶。
古琴的文化内涵
汗青网 萧玉
<img ALT="古琴的文化内涵"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04/107/4.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古人抚琴图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当其冲地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
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古琴受文人喜爱的原因:修身养性寄托教化
文化月刊·遗产&
<img ALT="古琴受文人喜爱的原因:修身养性寄托教化"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48/98/3.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蔡邕
自命清高的古琴,有所谓“十四宜弹”、“十四不宜弹”之说。所谓“十四宜弹”,是“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郎,当清风明月”。所谓“十四不宜弹”,是“风雷阴雨,日月交融,在法司中,在市尘,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对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毁形异服,腋气臊嗅,不盥手漱口,鼓动喧嚷”。——杨表正《琴谱合壁大全》
中国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四大类,而文人音乐的代表就是古琴。宋代陈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这一语道出了琴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本来是一种与瑟、筝等同样普通的乐器,为什么士人们唯独从众乐器中选中了它?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魅力?
一、古琴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乐器的独特的取声手法———走手音。二、古琴的音域。低沉的音总给人一种深、厚、蕴藉、丰富的感觉,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三、古琴的音量和音色。音量小,会给人一种抑制、收敛的感觉,也符合士人们在自家静谧幽雅的书斋或庭院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实际需要。声音浑厚则形成古琴声音的恬淡、温静,获得了不张扬、不喧嚣的音响品格,也顺应了古代士人讲求节制、分寸,以达到“和”的审美标准。四、古琴出音的回还。古琴声音有一种内含旋绕的效果,听起来既不亮也不圆润,有时松散,有时又朦胧,大有消解人世间种种烦忧、遁入虚空的感觉,恰好符合士人们追求虚幻、缥缈的意境美。
古琴不只是一种乐器,在乐教教化的理念下,它是修身养性,甚至是作为政治、社会与伦理教化的理想寄托。故君子习琴之目的绝不单单是掌握琴曲的指法,熟记琴曲的曲谱,能够娴熟地操练。更重要的是对琴曲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其中所包含的先贤精神的体认。进一步由每首琴曲所营造出的深厚意境,达到自我品味的提升与德行的锤炼。
在弹琴的场地、时间、衣着、和沐浴、焚香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明代著名琴家杨表正在《弹琴杂说》:凡鼓琴,必择静室高堂,或升层楼之上,或于林石之间,或登山巅,或游水湄,或观宇中,值二气高明之时,清风明月之夜,焚香,静室,坐定,心不外驰,气血和平,心与神合,灵与道合……如要鼓琴,要先需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可就榻,以琴近案。
士人对其演奏当然也有诸多要求。首先是演奏姿态,除了基本的坐姿———“对琴而坐,身体离琴半尺左右,右手在琴头处弹弦,左手在琴腰琴尾处按弦”外,士人还讲究“头、胸要挺,肩要平,背要直,两膝分开,足跟相向”;“左右手乃至全身气力要贯通,挥臂运腕要灵活自如,手臂要舒展,手腕要悬空”等。这些讲究不全是为了音乐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形体的优美,展示出生命的洒脱,意态的从容,风度的大气,使得演奏姿态的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古琴音韵:清和妙雅
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所谓:泛音、散音、按音。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img ALT="古琴音韵:清和妙雅"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6/225/6.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一、 天、地、人之音
(一)泛音如天
琴的音色,根据弹法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所谓:泛音、散音、按音。
这三种琴音,可说是风格迥异,各有千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地、人相配。
所谓泛音,即左手触弦如蜻蜓点水,右手同时弹出之音。其音清脆高远,有时若隐若现,轻盈活泼,如天外之声,有“浮云柳絮无根蒂”之喻。故泛音象征天。
琴所弹出的泛音,以七徽为中心,向两侧依次对应升高,约可弹出泛音119个。泛音之多,泛音应用之频繁,也是琴的一大特点。
(二)散音如地
所谓散音,即是左手不按弦,仅以右手弹出的空弦音。
散音的特点是深沉浑厚,成为琴曲雄健的根基,如同大地般坚实,有“勇士赴战场”之喻。故散音象征地。
(三)按音如人
所谓按音,即是左手按弦,右手同时弹出之音。
按音的特点是婉转舒情,圆润细腻,如人婉婉倾诉衷情,有“呢呢儿女语”之喻。故按音象征人。
琴的按音最多,加之左手指法特别丰富细腻,可说是琴最具表现力之音。
二、纳音与音韵
(一)纳音的作用
谈到琴的音韵,就不能不谈谈纳音。所谓纳音,即是琴箱内(面板底部),对应龙池、凤沼而特意制出的突出部分。其形状一般与音槽对应相同。
琴箱内为什么要制出纳音呢?其作用就在于将音槽部分封住,使琴发音之时,部分声音可以顺畅发出,而又有部分声音被纳音挡回,在音箱中回旋,而形成“余音绕梁”之特殊韵味。
(二)不同的纳音
纳音又有“纳音”与“假纳音”之别。所谓假纳音,即并非直接制出,而是单独制出,而后镶于琴内的纳音。
唐琴一般都镶有桐木假纳音。尤其是雷氏之琴所镶的假纳音更具特色。雷琴纳音的特色是在纳音中央隆起部分上,通体纵开一条凹槽。这也是雷氏琴器的一大特点。
后世之琴,虽也有仿唐而镶有桐木假纳音的,但往往有别于唐琴。其差别在于往往中不隆起,亦无凹槽。
当然,后世至今也有斫琴名家仿制雷琴纳音的(如现代斫琴名家孙庆堂、张建华所斫之琴),但毕竟较为少见。
三、琴有九德
(一)琴之九德
一张好琴,往往其声音要具备许多优点,如:低音应浑厚,高音要具金石之声,声音应松透圆润,没有杂音等等。
琴曲重在直透人心,所以认定好琴的标准,往往依其音韵,重其表现力,一般不直接要求其音量有多大。这也表现出中国琴对音质要求的严格,审美格调的高洁。
为此,琴门的先辈们,通过长期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九德之说。
所谓琴之九德,是说一张理想的琴,应具备九条标准,即所谓: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当然,象雷威所斫的“春雷”、“九霄环珮”那样的九德兼优之琴,是非常罕见的珍品。一般来说,能具备诸德,就已经是一张难得的好琴了。
(二)九德简说
所谓奇,指其琴轻松脆滑兼备。其材轻松脆滑。音亦轻松脆滑。
所谓古,指其琴音淳和淡雅中有金石韵。
所谓透,指其琴发音清亮绵远而不咽塞。
所谓静,指其琴音纯净,没有杂音。
所谓润,指其琴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所谓圆,指其琴声浑然不散。
所谓清,指其琴声如金石,如风中铃铎。
所谓匀,指其琴七弦俱清圆,匀均平衡,无三实四虚之病。
所谓芳,指其琴弹愈久而声愈出。
古琴记谱法反映文化构造 节拍受控于人心理律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 章华英
<img ALT="古琴记谱法反映文化构造 节拍受控于人心理律动"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17/40/7.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img ALT="古琴记谱法反映文化构造 节拍受控于人心理律动" src="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142/40/2.jpg"
TITLE="武当百岁高道李诚玉的养生秘方&张三丰练功八字诀&气功与古琴&美国少林弟子归山朝圣" />
伯牙鼓琴图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古琴谱式因人、因情、因时而异之相对性,正与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远空灵之意境深相契合。
中国琴学历史悠久,谱系深广,文献丰富,几千年延绵不绝。在其近3000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曲谱遗存,是保存古代音乐资料的宝库。历代传下来的古琴谱集约有160多种,所遗存的琴曲700多首,而这些琴曲又因流派、传承与个人风格的不同,产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传谱。这些古老的琴曲,通过其独特的记谱方式得以留传至今。
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和眼光看,古琴谱式在节奏、时值功能的提示方法上有较大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然而,任何一种谱式的产生和形成,并不仅仅是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的简单选择与诠释。在记谱体系背后,实质上蕴藏着特定的音乐观念、艺术思维和文化构成模式。日本音乐学家山口修在《从人类学研究乐谱的意义》中认为,音乐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象征着一定的文化。音乐文化的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琴的九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