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交深言浅是什么意思者得道之浅者也

李伟波:程廷祚治《易》路向探析-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伟波:程廷祚治《易》路向探析
日 10:45 来源:《周易研究》
作者:李伟波
内容摘要:
作者简介:
  在具体的社会政治实践的体道过程中,程廷祚特别强调“时中”在其间的重要性,此种通晓如何变通趋时、合其时位的应变智慧源自《周易》的“时中”观念。“时中”一词最早见于“蒙”卦《彖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告诫人们要根据特定的时遇情势做出适切的变通,方能亨通畅达。《易·系辞下传》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是说君子平时积蓄力量,韬光养晦,等待合适的时机施展才能。惠栋认为“时中”是《周易》思想的核心,(20)程廷祚亦有此论,曰:“时者,天之则也,《易》之道无往而非时。”(《易通》,第662页)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展现于每一特定的“时”下,并在每一特定的“时”下潜蕴未来可能的流变趋向,“亦正因此,作为大《易》‘易’字第一义的变易、生生,其与时即系密不可分的了。即变易、生生乃是发生于时中、具现于时中的、并且是具有着鲜明的时性的,离开了时,所谓变易,所谓生生,就会成为不可能。”(21)“时中”最初主要体现在早期的筮占活动中,古人透过神妙的筮占活动生成卦爻象、卦爻辞,藉此参详其中蕴含的时遇与未来可能的动变趋向,并据此时遇、动变趋向做出趋吉避凶的适切回应,所谓“时中”便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是指顺应天地万物的流变不息而变通趋时的处世之道,强调与时偕行,顺时而动。“时中”的另一层涵义则指中正之道,主要体现在卦爻象时、位的致中倾向上,卦爻象中判断未来流变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处于中位的二五之爻,爻位是否处中得当决定了未来可能的吉凶状态,如虞翻解观卦九五爻有“五得道处中,故君子无咎也”之说,意谓只有处其“位”得其“时”,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卦爻透显的吉凶趋向,从而趋吉避凶,得利得亨。不论是从变通趋时,还是从时位之道来讲,能否做到“时中”是得道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即如程廷祚所言:“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天德也。”(《易通》,第662页)“时中”取向成为彰显圣道、贯通天人的有效路径。
  程廷祚还从“人事之学”的实践维度出发,阐释了“时中”之于人道实践的重要性:“《中庸》曰:‘君子而时中。’中者,天命之本体,即《易》之所谓刚中也。圣人默契于此而无时不然,故曰‘时中’。若大贤以下,能从事于人道者,俱得谓之君子,而不得谓之‘时中’。晦庵以‘时中’为‘随时处中’,则止见事物有中,而不见天命有中矣,圣人惟能存天命之中,所以能处事物之中。大贤以下于事物不能皆得其中正,以此心不能‘时中’也。‘随时处中’自属庸字之解。”(《易通》,第620-621页)程廷祚认为《中庸》所讲的“中”便是《易》之所谓“刚中”,并将“中”提升到天命本体的地位,他批评朱子以“随时处中”释“时中”,指其只见事物有中而忽视了天命有中,圣人之所以能“时中”便是因其通晓天命之“中”且无时不得,大贤以下得人道而不得“中正”者不能称其“时中”,而只能称其君子。程廷祚还对“中正”作出进一步的解读,曰:“中正谓之天德,而后于物无不统,于柔无不化内圣外王之业,备于此矣。”(《青溪集》,第350页)他将“中正”视作天德,得“中正”即可彰显天德,挺立人道,达成内圣外王之功业,如是便把成就内圣外王之功业落实到日用伦常的“时中”上面。此处程廷祚将“时中”视作圣贤道德理想的践行准则,强调修齐治平的弘道实践中顺时而动的重要性,“时中”被赋予更多道德践履准则的意义,具有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实现秩序安排的社会功能。“时中”取向折射出的道德规范意味,不仅反映了程廷祚对“时中”不离人伦日用、不离社会政事的现实解读,还彰显了清中期易学重视礼治社会秩序的新气象。
  “时”具有宇宙社会人生当下时遇动态展现的特定性,此种动态流变注定了当下状态蕴含着未来状态的多种可能性,会随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甚或由吉转凶或由凶转吉,吉凶状态的不确定性警示人们时刻怀具忧患意识,人们不仅要依据当下时遇所揭示的吉凶趋向作出趋吉避凶的回应,还要随时警惕并防范可能发生的由吉转凶的动变。《既济》卦辞曰:“亨。小利贞。初吉,终乱。”是说即便当下时刻亨通顺利,如稍有不慎,亦可能陷入混乱。《既济》六四爻辞曰:“繻有衣袽,终日戒。”是说趋利避害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如果预先积蓄力量,进德修业,待时而动,那么即便遭遇凶险之几,也能适时地逢凶化吉。即便身处逆境,更应因时制宜,守时而动,这一点从程廷祚的自身经历可以印证,他在不同时期对待颜李学派态度的先后差异,正是在现实社会人生中践行“时中”精神的具体表征,他将“时中”融入个人的生命经验,并具体展现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康熙五十九年(1720),程廷祚在李塨南游期间曾问学求道,读《存学编》后盛赞颜元道:“古之害道,出于儒之外;今之害道,出于儒之中。习斋先生崛起燕赵,当四海倡和、翕然同风之日,乃能折衷至当,而有以斥其非,五百年间一人而已。”(《青溪集》,第410页)从此之后程廷祚确守颜学,力摒异说,并以再传弟子身份在江南一带弘扬颜李学。及至雍正七年(1729),清廷思想高压统治愈演愈烈,通过功名利诱与文字狱等思想统治方式迫使学者尊奉程朱,谢济世因注疏《大学》《中庸》毁谤程朱而获罪,诋斥程朱官学已有身家性命之虞,这对与程朱相峙的颜学阵营中的程廷祚而言,不可能感受不到政治形势之严峻。(22)他意识到不能再公开弘扬颜李学,亦不能再公然指斥程朱学,而只能在“解经之是非离合”方面有所议论,否则会被施以诋毁程朱官学之罪,种种畏忌、惧怕使其对颜李的态度有所游移,在其雍正丙午年(1726)至丁未年(1727)赴京应顺天乡试期间,竟不曾去蠡县拜访李塨。他曾向颜学信徒解释其对外不敢公然以颜李学派学者身份示人的缘由:“承反复于某不以颜、李之书示人,其故有可得而言者。盖学者束缚于功令,而习见之蔽锢于其中也,非一日矣。某弱冠得读二家之书,壮岁晤刚主先生于白门,往复议论。未几,游京师,而当代名儒即有疑其以共诋程、朱相唱和者……然而闻共诋程、朱之说,不可不为大惧也。某之惧,非敢不自立而甘于徇俗也。《易》称时义之大,故君子时然后言,《论语》又曰:‘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当举世未能信从之日,而强聒不舍,必有加以而害其道者,不可之大者也;当举世未能信从之日,忽有闻而爱慕之者,而亦不与之言,是咎在失人,而坐视其道之终晦,亦不可也。凡某之不敢轻于有言,皆为道谋,而非计一身之利害也。”(《青溪集》,第392-393页)他坦言对待颜学态度上的遮掩退缩实为清廷严酷时局使然的权宜之策,其态度转折起因于赴京拜访方苞时被疑与颜李“共诋程朱”(23),他惧怕因言而遭身家之虞,同时他尊信《易》之时义之大的理念,以为暂时的时措之举是为了今后更好的保存颜学并延续道统。倘若说颜李学派是清初正本清源的一股激流,程廷祚则是时运转换下的潜流暗动,待时而发,虽然颜李学最终归于消寂,亦不得不承认程廷祚延续颜李学的本意及暗中的诸多努力。
  程廷祚治《易》从宋儒解经之误切入,主张还原《易》之本来面目和本义,注重人事之学的现实社会实践,在现实社会的时运世运中,看待宇宙社会人生具有适时而谋的眼光,对《易》的解读不乏充斥着复明道统的政治想象与治世诉求,将儒家政治理想具体化为日常生活实践,所揭示的《易》之切实浅近的经世路向,不仅是对宋明空疏学风的克服与超越,与同时期考据易学相比也显示出不同寻常之处。程廷祚强调回归《易》文本本身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人事之学”的践道方式,将洁净精微的天道落实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人伦日用,其中凸显的道德践履的实践性实为程廷祚易学与宋明易学路向迥异的关键之处,由此引出的儒学形态从宋明易学的形而上的道德性命之学转向经世易学的形而下的实践实用之学,(24)由虚玄之学回归原始儒家的经世之学,关照日常生活世界的人伦规范,展现了清代易学研究的新气象,在清代易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别开生面的特殊地位。
  ①[清]李塨著,冯辰校《恕谷后集卷四·复程启生书》所附程廷祚与李塨书,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3页。
  ②胡适认为程廷祚是承接颜李学派与戴震的媒介。胡适读《青溪文集》后,发现该书有两处提及戴震:一处在《六书原起论》:“近日新东戴东原说。”一处在《与家鱼门论万充宗〈仪〉〈周〉二〈礼〉说书》:“闻里中戴东原素留心经义,足下草与往复。”认为程廷祚在性论及人道方面对戴震思想有重要影响。(参见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3-354页)。
  ③程廷祚不仅对《左传》等占法、汉代象数学、宋代河洛先天之说有所批评,对历代释《易》体例亦不认同。(参见汪学群《清代中期易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319-337页)
  ④参见汪学群《清代中期易学》,第299-405页。
  ⑤杨自平认为程廷祚易学特色在于:“程氏重三画八卦,尤以乾、坤为根本;且程氏以阴阳论乾、坤,又以卦德论八卦,皆不取具体物象,而采抽象思维。”(杨自平《程廷祚“以经解经”的释〈易〉实践与易简哲学》,载《清华学报》2013年第2期,第217-254页)
  ⑥参见康全诚、张忠智《程廷祚〈易〉学思想探微》,载《远东通识学报》2011年第2期,第1-18页。
  ⑦林庆彰《明末清初经学研究的回归原典运动》,载《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第109页。
  ⑧[清]程廷祚撰,宋效永校点《青溪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387-388、391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⑨颜李亦有斥责宋学害道的类似言论,曾言:“宋儒与尧、舜、周、孔判然两家,自始至终无一相同。”([清]颜元《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57页)
  ⑩[清]程廷祚《易通》,载《续修四库全书二·经部·易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88页。下引该书,仅随文标注书名与页码。
  (11)汪学群认为晏斯盛与程廷祚曾多次切磋治《易》心得,治《易》思想上相互影响,二者关于不取传统释《易》体例而主张以经解经的观点非常类似。参见汪学群《清代中期易学》,第299-300页。
  (12)汪学群《清代中期易学》,第337、335-336页。
  (13)程廷祚还与那个时代著名的考据学家方苞往来,并受到不少影响。方苞任三礼义疏馆副总裁时曾编纂六条体例,以此作为群经旧注纂集之总例。程廷祚所编解经六例便是依此而定,由此可知二人往来密切。(参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202页)
  (14)[清]程廷祚《大易择言》,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55-456页。
  (15)此处所讲“刚柔”,诚如汪学群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刚柔’是程廷祚释《易》的基本义例。”(汪学群《清代中期易学》,第339页)
  (16)[清]程廷祚《大易择言》,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册,第606-607页。
  (17)[清]戴望著,刘公纯标点《颜氏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166、167页。
  (18)[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页。
  (19)关于清儒由形上到形下世界的转变,王汎森指出:“清代思想学问有一个特色是‘去形上化’,将宋明理学所构建的形上世界尽量地摆落,而在构建形上世界的过程中,《易经》的图书象数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们使得现实生活世界之上更有一个形上世界,形下/形上、后天/先天等两层式的思维,皆或多或少与此有关。而去形上化的另一层意义即是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肯认(the affirmation of everyday life world)。”(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496-497页)
  (20)惠栋曾指出“时中”的核心地位,曰:“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2页)
  (21)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66页。
  (22)程廷祚曾遭遇一次政治风险,李塨门生刘著游金陵时馆于程廷祚家,因被顾燝诬告私藏《方舆纪要》而遭官兵搜捕入狱,几至刑戮。“著既得释,更名湘煃。湘煃以乾隆丙辰还楚,客江南九载,而为燝困前后七年,父死家破,几至刑戮,而卒丧其书,人皆怜之。”([清]程廷祚《青溪集》,第332-333页)这一事件也侧面反映了程廷祚与颜李后学保持往来。
  (23)胡适认为程廷祚文中所指“当代名儒”为方苞,是时方苞写就《与李刚主书》中有“凡极诋朱子者,多绝世不祀”之言,此言令程廷祚望而生畏。(参见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页)
  (24)此处所谓“形而上”是指宋明儒者一味追求形上空疏之学的致思倾向,事实上,程廷祚并非不谈天道,而是不好谈形而上的天道,他更关注形而下的人道践履,注重日用伦常。曾曰:“圣人之教天下,本于忧患,以立人道者,其要如此,《易》之用从可识矣。”([清]程廷祚《易通》,第580页)
姓名:李伟波 工作单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李秀伟)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浅说-菩提树下
当前位置: >原文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浅说
&& 菩提树下&&
善导大师所处的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大师的净土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部分。一、九品往生皆是凡夫  《无量寿经》言往生净土者分为上、中、下三辈,《观无量寿经》则分为九品。《无量寿经》的三辈与《观无量寿经》的九品并不对应。隋朝三大师中,最早注疏《观经》者为净影慧远大师《观无量寿经义疏》,本疏判定往生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谈弥陀四十八大愿摄受。嘉祥吉藏大师和天台智者大师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判定往生净土之事理因果。善导大师直截了当指出,这些注疏与经典不符。  (一)关于上品往生:  《观经》说,上品上生者有三种人: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读诵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读经,唯能念佛、念法、念僧等。“此之三人,各以己业专精励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续不断,各回所作之业,求愿往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与化佛菩萨大众,放光授手,如弹指顷,即生彼国。”  善导大师指出,以此可以证明,上品往生的三种人,正是佛涅槃后,大乘极善上品凡夫。善导大师引用《观经》讲解上品中生:此等往生者不必受持大乘;只说义解,不说修行;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些也是凡夫,只是修学较弱。上品下生的标准: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二)关于中品往生:  善导大师讲解中品上生:依《观经》应该是: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诸戒,不造众恶,无诸过患。  依《观经》说:受持一日一夜净戒者,回愿往生,命终即得生净土,为中品中生。这是无善凡夫,逢遇小乘,受其小乘戒,回愿往生,仗佛愿力得生而已。当然,小乘圣人也能生,但《观经》乃佛为我等凡夫所说,非为小乘圣人说。  依《观经》说:中品下生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净土乐事,闻已即生之凡夫。他们行孝行慈不是为了出离三界,了脱生死,本来是不遇佛法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劝令往生,回心得生。  (三)关于下品往生:  善导大师依《观经》说,并非大乘始学凡夫,这类人没有佛法善根,连世俗善根也没有,只知道作恶。若遇善缘劝令往生,即得往生,若不遇善缘,必定下堕三恶道中,不得出离。  善导大师由此而总结说: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到彼华开,方始发心,何得言是始学大乘人也。若作此见,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二、仰信佛言,不可信用菩萨不相应教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依善导大师立场,经乃佛说,为绝对真理;论则是菩萨对经典的解释和发挥,可能有不太圆满或者曲解佛意的地方。经与论相比,经重于论,经与论有矛盾的地方,以经为准。尤其是净土法门其事理因果皆是佛果地境界,“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特殊法门,不思议法门,实非凡夫所能思惟,甚至也非菩萨所能解悟。横超之法,决不能做竖出之用。若站在自力通途法门来诠释净土,难免出现差错。此处,实则也提醒我们在末法时期,必须以圣言量为标准,即佛说经典和净土宗祖师言说为智慧择法依据,否则,很可能自误误人,错失得度因缘。  善导大师在谈到深信时,特意指出: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失往生之大益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三、弥陀净土是报佛报土  首先善导大师引用《大乘同性经》说法,然后引用《无量寿经》及《观经》证明极乐净土是报佛报土。  问曰:弥陀净国为当是报是化也?  答曰:是报非化。云何得知?如《大乘同性经》说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  “又《观经》中上辈三人临命终时皆言阿弥陀佛及与化佛来迎此人。然报身兼化共来授手,故名为与。以此文证,故知是报。”(《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如《观经》:“上品中生者……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四、指方立相,住相证果  为何偏指西方呢?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以及诸佛劝向西方。”(《往生礼赞》)
指西方为何又要立相?  “群生障重,真佛之观难阶,是以大圣垂哀,且遣注心形象。”  “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观经四帖疏·定善义》)  善导大师指出《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为宗。而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净土经典以佛名号为经体。名号也是相,此相是实相,安住名号即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善导大师特示称念佛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观经四帖疏·定善义》)  指方立相:指方者指定西方安乐国也,立相者建立弥陀之相好,而观想西方正报、依报之庄严事相(即《观经》中定善十三观),由此指方立相而得生净土,径登不退。  在此末法浊世,其余法门迂僻难成,唯念佛法门可出离生死,安住此门,信愿持名,必成正觉。五、往生正因:安心、起行、作业  安心即三心具足,三心者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身口意三业时时处处以净土为依归,忆念、赞叹、礼拜阿弥陀佛及西方依正二报;身口意三业时时处处对三界六道及依正二报生厌离、轻贱、弃舍之心行,一往情深,求生净土,真实恳切,厌离娑婆,无有留恋,此为至诚心。深心,即深信之心,深信不疑,永不退转。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一声十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往生礼赞偈》)  信自是生死凡夫,烦恼业力随身,常没常流转,不能出离三界六道,今生再遭轮回,以一己之力,实难截断烦恼,出离生死苦海。信西方净土实有,信弥陀慈父愿力弘深,为我等发四十八大愿,愿愿接引我等浪子出离三界,我等只要至诚恳切,称佛名号,十声乃至一声,定能往生,绝无疑虑。  回向发愿心:“所做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往生礼赞偈》)  所作一切身口意善业,不管世间善还是出世间善,皆悉回向求生净土,绝不回向求人天福报。  “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正行之中以称名念佛为正业,其他为助业。  又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为四:  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恭敬礼拜,毕命为期。)  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专念专想,毕命为期。)  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相续无间,毕命为期。)  四修法: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其中,长时修贯穿在前三种修法之中,而四修法处处与信愿相应,互相增上,信愿行相扶,净业必成。(责任编辑:净土杂志)《净土》杂志
文/释延续本文地址:https://m.ftsx.net/169781.html
点击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分类:
昵 称 必填
◎已有 0 人评论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古今中外,凡是能做出一番事业的人,都具有的两种关键品质是什么?不是财富,也不是天赋,曾子的一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其中奥秘,可用两个字来概括:
“弘毅”!
“弘毅”出自曾子名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为成大事者,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意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若是连梦想都没有,又谈何成就一番事业呢?做人,一定要有敢于做梦、敢于立志的信心和勇气。即使最后没能实现目标,但是人生在世,曾经满腔热血为梦想奋斗过,也是无愧于心,不留遗憾了。
下面是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崔世广先生 弘毅 手书真迹 书法作品
山西省书协副主席崔世广先生 弘毅 手书真迹 书法作品
刘强东在2000年时就敢于给自己定下1200万的销售目标,那时候他的公司才只有7个员工,店面只有四平米。如今的他,将京东发展为有十几万员工的业界巨头,也许刘强东还在想,自己当初的梦想还不够大胆呢!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在心理学上来说,就是指心理素质高的人。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他们可能并不是高富帅,并不是一个在哪方面是一个精英人物。他们可能跟我们一样,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常时,他们跟我们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他们从不曾被击倒。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坚强的人。那么如何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呢,一定要明白这四件事。
1、坚定理想,学无止境
内心强大的人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从来就没有被磨灭过,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与困难,他们的理想一直存在并为之奋斗。他们的人生目标非常的清晰,他们坚定地向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所以他们从来没有迷路。
坏事总是不断发生,可还是有很多办法来解决困难。人生必须不断进修学问,拓阔胸襟。人生所有困境总会不多不少永远追随,拥有学识涵养可以使一个人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这些难题。
2、乐观与自信
内心强大的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不管道路有多么的崎岖,生活有多么的艰辛,他们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不愿放弃。拥有积极的心态,相信难关总会过去,风雨过后见彩虹。
内心强大的人都非常自信,他们的的精神世界非常的充实,他们的心灵
华尔街“老妖”
与沃伦·巴菲特师出同门的乔尔·格林布拉特,在国内的知名度远不如他的大师兄。然而在美国,作为价值投资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格林布拉特和巴菲特同属价值投资的殿堂级大师。
在《价值投资之极简史》
一文中,我们称格林布拉特为价值投资的创新者,源自他的两个特点:一是对特殊情况下的公司估值提出了一套框架,二是通过提出神奇公式尝试对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进行量化。
可以说,在这两个方面他都做得非常成功。通过持续的大手笔特殊事件投资,格林布拉特所管理的哥谭资本创造了逆天的投资回报记录,在1985年成立至2005年的二十年间,资产规模从700万美元增到8.3亿美元,年均回报率高达40%
,其中前十年()复合增长更是高达50%,被誉为华尔街投资史的一项奇迹。更重要的是,这一投资记录,是在不动用杠杆的情况下创造的,并且不管市场怎么波动,格林布拉特的基金很少回撤,没有暴跌。
这种“剑走偏锋”的投资风格,以及长达二十年的超高业绩回报,让格林布拉特赢得了华尔街“老妖”的称号。
神奇公式的出处:《股市稳赚》
2005年,格林布拉特将自己长达20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心中有志,纵百折而不挠,内心强大的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够爆发出更大的潜力与力量,他的秘诀并不是有多少资源,有多大的背景,而是心力强大,有坚忍的意志,在必要时刻能够生出破釜沉舟的决心。
人生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做人,二是做事。
始于立心,终于守心。
一个人的初心很重要,常言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立心,便是立志;人无志而不立。人要有志向,人生才会有价值,才会有奋斗的方向。
而没有志向的人,就会意志消沉,无所事事;人穷志短。
自古至今,成大业者没有一个不是确立伟大志向的。
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不管是做人也好还是行事也罢,与人和是非常重要的。
像成功学者,常常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和人际交往。
晚清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深得其意,非常重视友情和信义,可以说,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于朋友的相处。
得之泰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万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强求,很多时候谋事在人,而成事在天。
曾国藩也说,办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办。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勤
首先,他谦虚。
现在的人假如没有判断力,比方接触一个人,他说:“我跟某某大官很好,跟某某名人很好。”我们就好羡慕,好像觉得好厉害。其实一个人常常说“我跟某某人认识”、“我跟谁关系很好”,他已经在炫耀了,这都不是一个有德行的人的表现。反而是什么?老成之人首先谦虚。
再来,他以和为贵。
有人生阅历的人都知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他不会没事生事,这才是人生的智慧。而且他会念念为人着想,不跟人结恶缘,这就是和为贵的态度。“绝交不出恶言”,纵使人与人缘分尽了,决不去发脾气骂人。人与人相处,都应该往远处看,不要逞一时意气。包括老成之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大局着想。
再来,他完全抓根本。
老成持重之人,在引导我们的时候,完全抓根本,君子务本,他会提醒我们要回到孝道、回到修身、回到自己的心地,不要去要求别人,他会提醒我们正己化人。不能感动别人,不是别人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他们时时都是务本。像常明法师就教诲我们:“你们自己做好了自然能感召很多人来,自己做不好怎么可能去感召人?自己的团体幸福,才有可能带给别人幸福,自己的团体假如不幸福,不是给人家看笑话吗?”都是要务本
做人智商高不高没关系,情商高不高问题也不大,但做人的格局必定要大,说白了,你可以不聪明,也可以不明白交际,但必定要大气。
假如一点点波折就让你爬不起来,假如一两句坏话、就让你不能定心,假如动不动就厌烦人,憎恨人,那格局就太小了。
做人有多大气,就会有多成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有大胸襟,才是成功者的标志。
永久要记住这句话:
你越努力,你就越幸福!
放下你的浮躁,
放下你的懒散,放下你的三分钟热度,放空你忍不住诱惑的大脑,放开你简单被任何事物招引的眼睛,放淡你什么都想聊两句八卦的嘴巴,静下心来好好做你该做的事,该好好尽力了!有时候真的尽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许多。
世上除了生死,其它都是小事。不论遇到了什么烦心事,都不要自暴自弃;不管今日发作多么糟糕的事,都不要对今天的事失望,由于还有明天。
有梦想的人在奔跑,沒梦想的人在漂泊,因为不知道
1、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淳朴的本性,那她的美就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因为人生活在世间,浮世沧桑过后若还能保持淳朴的初心,那将是人之大美。
2、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自己对事情的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偏信花言巧语则容易掩盖真言。
3、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不贪世俗的快乐,乃有真正的快乐 。不享世俗的荣誉,乃有真正的荣誉。
如果我们能把外在的钱财、权利、都放下,也许就会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快乐了。
4、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都称赞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全世界的人都反对他,他也不会因此而灰心丧气。
在人生道路上,有人指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做事的准则,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做随风摇摆的人。
5、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一个人如果深陷欲海、贪婪无度,就会失去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错过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一个人如果淡泊名利,生命中的灵性与智慧就会比较丰富,就会得到人生中许多好的机缘与福报。
6、绝迹易,无行地难。
一个人走路容易,走了路不在地上
“性者理也,性是体,情是用,性情皆出于心,故心能统之”。
修心在于承受,只有不断地承受,我们才会不断走向成熟,才会彰显出生命的精彩。
毕竟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有狂风暴雨的摧残,也有艳阳高照的沐裕。
命运总是这样捉弄人。
有了三个儿子的赵丽蓉终于盼来第一个公主时,发现这个女孩儿不睁眼睛,浑身不动,就知道吃,一检查才得知是脑瘫儿。
可她没有抛下自己的骨肉,为了这个家,她一边演出,一边照顾生病的女儿。
她穷到穿的内衣都补丁叠补丁,每次到单位的澡堂洗澡,她都躲到一个旮旯里,生怕让别人看见。
可是女儿还是到11岁便死了,赵丽蓉说,这是最艰难的11年,可是她依然为了这个家庭坚强的活着。
赵丽蓉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一位把家庭抗在肩上的妇女,一位尝尽生活酸甜苦辣咸的平凡人……
在生活的道路上遇到了一次次痛心打击,依然选择坚定地活下去,用坚强的心活出精彩的人生。
人生即修行
1496年,王阳明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
目光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改变自我,挑战自我,从现在开始。要想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成功需要一个过程。
胆量不够大,能力再强都是小人物;魄力不够大,努力一生都是小成就;在成长的路上,我们突破的不是现实,而是自己。在人生的跑道上,战胜对手,只是赛场的赢家,战胜自己,才是命运的强者。
什么是命运? 命:是你生来无法选择的。 运:是你后天造就的。 想改变“运”和谁在一起很重要!!!
一定要和一群懂感恩,有担当,有大爱,肯付出,善良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的命运从此才会改变。
有时候,没有人会关心你付出过多少努力,撑得累不累,摔得痛不痛,他们只会看你最后站在什么位置,然后羡慕或鄙夷。
那段你拼命努力却看不到阳光的日子终会过去。
人性,是丑陋的,经不起考验的。”你以为,那些你曾经帮助过的人,至少会在你落难的时候展现出怜悯之心,但是,往往这些人就是最容易落井下石的人。
女生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我总是觉得,一个女孩儿能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浅不言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