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洛贝尔断桥铝文学奖的前苏联文学家是谁

帖子主题:历史上有哪些作家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共&0&个阅读者&
军号:9733555 工分:661576
/ 排名:743
本区职务:值班编辑
左箭头-小图标
历史上有哪些作家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认为,该奖只不过是“抛给那些已经渡过苦海的人们的救生圈而已”,这笔奖金给他“一定是因为我这个时期没有写出什么东西”,因而他拒绝领奖。后来迫于舆论压力,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作创立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之用。1926年没有去斯德哥尔摩亲领诺贝尔文学奖。俄罗斯诗人、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1957年,发表《日瓦戈医生》,并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日,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1982年起,苏联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让-保罗?萨特让-保罗·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瑞典皇家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萨特。可评委会的热脸贴在了萨特的冷屁股上。萨特拒绝的个人方面理由如下:我的拒绝并非是一个仓促的行动,我一向谢绝来自官方的荣誉。……这种态度完全是我个人的,丝毫没有指责以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意思。我对其中一些获奖者非常尊敬和赞赏,我以认识他们而感到荣幸。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诗人:塞缪尔?贝克特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接受了奖金,但是并没有去参加颁奖仪式,因为这样他就不用公开发表演说了。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但随后耶利内克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正式宣布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我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耶利内克解释自己这一惊人决定时,首先提到的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原因。她同时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用她本人的话说,在得知获得这一崇高的奖项后,她“不是高兴,而是绝望”。耶利内克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克的。”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历史上有哪些作家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历史上有哪些作家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第三方登录:Resource not found前苏联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命运秘闻(节选)
前苏联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命运秘闻
作者:孙越&
作者介绍:孙越,旅居莫斯科的俄罗斯问题观察家,作家,翻译家,首届中国戈宝权翻译文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在诺贝尔曾经生活过的俄国,自1904年始至今,已经拥有17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其中获得文学奖的作家和诗人共有5人。然而,这5人的生命和创作轨迹各异。&
小说家索尔仁尼琴先是被强制出境,然后又重荣归故里,验证了俄国人不断创造、否定,再创造历史的功夫;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和小说家肖洛霍夫倒是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不过,他们同是莫斯科作协会员,获奖后却命运迥然:前者惶惶不可终日,后者却得到普天同庆。&
这5位文学家亦有共性,那就是,除了盖世才华之外,他们全都崇尚自由,厌恶专制和集权,包括那些曾经被政权所利用的人。&
1933年普宁获奖,大文豪高尔基落榜&
俄国作家普宁1870年出生于地主家庭,1887年开始发表作品,1901年他的诗歌便获得普希金奖。1899年,他结识了俄国作家高尔基,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这也成为后来他们俩人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宿命。&
1920年,普宁因为对俄国十月变革不满而远走巴黎,此后再也没有返回祖国。他离开俄罗斯之前,主要的创作皆为中短篇小说,最知名的就是《乡村》,写于1910年。而普宁最有张力的作品,都是在侨居法国之后写成的,如《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短篇小说集《暗径》(1943)、《大乌鸦》等。&
普宁虽在巴黎,但他除了俄罗斯不可能再写别的题材。他说,他有足够写一辈子俄罗斯故事的积累。普宁的作品在法国获得成功,他继承和发扬了俄罗斯经典文学传统,主要原因,是他虽然移民巴黎,却从不与环境妥协,保持了自己“非常俄国人”的特色。&
他没有为了生存而泯灭灵魂,没有因为磨难而失去自我。因此,他的作品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文学特色,折射出普宁独有的光芒。&
1922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普宁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23年,罗曼&罗兰又推荐了高尔基。据统计,从20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俄罗斯和苏联作家共有5人,构成了竞争的态势。&
评委们认为,普宁的作品具有“振奋人心的激情和细致入微的理解”。它可以从世界文学“粗犷和刺耳的声音中”脱颖而出。普宁的俄国式的散文,笔法细腻,技巧娴熟,叙事语调平缓,描写色彩柔美。&
瑞典科学院秘书长卡尔格伦,高度赞扬普宁,他说,“普宁与伟大的俄罗斯长篇小说家们相比,随谈不上是文学巨匠,但是,普宁却是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合法继承人。他以全新的、璀璨而华美的,令人惊叹的、纯粹的和天然的珍宝丰富了俄罗斯经典文学宝库。&
普宁的创作充满了声音宏量的、伟大的俄罗斯古典交响乐乐队的圆满演奏之声,它纯如水晶,令人迷醉,犹如深刻动人的和弦。”&
日,普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天,全世界各大报刊都以显著位置和大字标题刊登了这条新闻。他获奖的原因是,因为“真诚而精湛的天赋在其散文中再现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普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俄国人。消息传来,巴黎的俄罗斯侨民欣喜若狂,就连从来没读过普宁小说的俄裔搬运工都赶来祝贺。&
普宁拿到奖金之后,连开数桌流水席,大宴各路宾客,豪饮几天几夜。他还为巴黎俄国移民困难户慷慨解囊,资助各种社会团体。普宁的好友,俄罗斯女诗人沙霍夫斯卡娅在回忆录中写道:“本来他的奖金够活一辈子,可是普宁却连一套房子都没买。”&
普宁不是托尔斯泰,也不是高尔基。他自1920年2月远走巴黎,一去不返。1945年二战结束,斯大林曾发信邀请他归国,但他亦置之不理。&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奖:饱受屈辱郁郁而终&
1946年至1950年间,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西方的高度重视。有关他获奖的传闻,早在50年代初就传遍苏联。1954年,帕斯捷尔纳克曾对著名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弗雷登堡说,他对诺贝尔文学奖又喜又怕。&
喜的是,如果获奖,他便能够跻身于汉姆生、普宁和海明威等世界名家之列;怕的是,他一旦获奖,就不得不面对领奖、演说等一系列敏感问题。所以,一方面,他对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不反对,另一方面,又想摆脱西方的关注,避免苏联政府找他的麻烦。他经常有意回避外界,埋头创作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日,经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推荐,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俄罗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他获奖的理由是,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所取得了杰出成就。帕斯捷尔纳克致电瑞典,用8个字高度概括了心情:“感谢,高兴,自豪,难堪”。尽管他有做思想准备,但当时他无论如何想不到,来自当局的压力重如高山倾倒,几乎是灭顶之灾。&
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后,很快厄运不断。苏共领导人指责他的作品艺术性贫乏,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制度,瑞典科学院为他颁奖,亦是敌视苏联的行为。帕斯捷尔纳克获奖的第三天,即日,苏联《文学报》便严厉指责他说,帕斯捷尔纳克为了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为了30枚金币而出卖耶稣的犹大一样,加入了国际反苏宣传,必将受到人民的唾弃。&
获奖当天,苏联作协领导人,即将上任作协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费定(Константин
Федин)闯进他家,要求帕斯捷尔纳克立即发声明拒绝获奖,不然后果自负。几天后,帕斯捷尔纳克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在莫斯科作家全体会议,作家们一致通过了莫斯科作家致苏联政府的公开信,要求剥夺帕斯捷尔纳克的公民权,并将他驱逐出境。&
苏共对帕斯捷尔纳克恨之入骨,究其主要原因,并非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恰恰针对的是他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在海外出版。其中有三个含义,第一,1956年
5月末,帕斯捷尔纳克亲自将小说手稿,交与意大利出版商菲利特里涅利的代表唐热洛在境外出版,触犯了苏联新闻出版审查之大忌;第二,苏共中央文化处官员召见帕斯捷尔纳克,要求他向唐热洛索回手稿,帕斯捷尔纳克没有做到,使得唐热洛抢在苏联前面一字不删地出版了小说,使苏共中央丢尽了颜面;第三,苏联国家文学机构指派著名作家审定小说,最终他们一致认为作者否定十月变革,小说不宜发表。&
而《日瓦戈医生》却在西方大获成功,给作者带来巨大荣誉,极大地挑战了苏联文坛霸权主义的权威。
不久,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致电赫鲁晓夫,建议成立保卫帕斯捷尔纳克委员会,使他免于获刑和尽快平息事态。这个建议也很合赫鲁晓夫的心意,他其实并不愿意苏联内部的意识形态之争国际化。他遂下令对整帕斯捷尔纳克的当事人给予行政处分。&
但同时,苏共中央也责令帕斯捷尔纳克写出两封公开忏悔信,一封写给苏联人民,发表在《真理报》上;一封则写给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事实上,这两封信均非帕斯捷尔纳克所写,但是最后的签名,却是他本人。&
日,帕斯捷尔纳克在悲苦和孤独中病逝。他的家人说,他死前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戏剧作品《瞎美人》(Слепая
красавица),可谓抱憾终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他生活在苏联体制下,所以诺贝尔奖要了他的命。&
1965年肖洛霍夫获奖:“剽窃风波”身后相随&
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贝尔文学奖,幕后推手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旗手让&保罗&萨特(Jean-Paul
Charles Aymard
Sartre),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推荐了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
尽管时至今日,有关《静静的顿河》的手稿之争仍未平息,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肖洛霍夫1905
年5月24日,出生在俄罗斯南部,罗斯托夫州顿河流域的维申斯克镇。&
肖洛霍夫1965年获得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正是赫鲁晓夫的宠儿,可谓春风得意,与帕斯捷尔纳克的命运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
肖洛霍夫蜚声世界文坛的作品,是他的四卷集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小说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于年出版,第三卷于年出版,第四卷在年出版。而西方翻译出版的时间则晚于苏联,第一卷和第二卷于1934年出版,第三卷和第四卷于1940年以后出版。&
直到此时,苏联和世界的文学批评家,才对肖洛霍夫的文学天赋发出惊叹,特别是他所展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变革和国内战争的宏大场面,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与哥萨克之间关系的叙述。他的小说,故事跌宕起伏,语言精湛优美,苏联国内外专家都称其为苏俄全景文学的经典之作。&
但是,生活总是和肖洛霍夫开玩笑:1965年,苏联举国欢庆他的50大寿,他竟然获得了苏共中央颁发的第三枚列宁勋章!也就在这一年,他因为小说的“俄罗斯转折时期哥萨克的史诗艺术力量和价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肖洛霍夫拿到诺贝尔文学奖奖金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带着孩子们周游世界。据记载,肖洛霍夫领着全家去欧洲和亚洲旅行,他们游历了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肖洛霍夫还在英国给朋友买了20件毛衣,大约花费了3000美元。他还捐献了62000美元,为家乡罗斯托夫市修建图书馆和文学俱乐部。&
1970年索尔仁尼琴获奖:俄罗斯的还魂大师&
索尔仁尼琴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父母皆为农民,却有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索尔仁尼琴出生的时候,苏俄内战正酣,血流成河。那时,他母亲把他带到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市谋生。索尔仁尼琴1938年进入罗斯托夫大学学习,尽管他喜欢文学,可还是选择了物理和数学专业,因为他那时认为文学不是铁饭碗。1940年,他娶了同学列舍托夫斯卡娅(Наталья
Решетовская)为妻。翌年,他获得了大学毕业证书以及莫斯科文史哲学院函授文凭。索尔仁尼琴大学毕业后,在一所中学当教员。&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他参军当了炮兵。1945年2月,索尔仁尼琴突然遭到逮捕,原因是在与朋友的通信中批评了斯大林。他被剥夺了上尉军衔,并被押解到莫斯科,关押在著名的克格勃“卢比扬卡”监狱。&
一个三人组成的军事法庭,宣判他犯有反苏宣传鼓动罪,被判处8年流放西伯利亚。军事法庭向索尔仁尼琴出示了证据:他写给朋友的反斯大林信件,以及从他的军官皮包中发现的反动小说草稿。&
索尔仁尼琴先是在莫斯科监狱关押,后来又转押至莫斯科郊外马尔芬诺(Марфино)特别监狱,那里实际上是关押苏联数理化专家,和进行秘密研究的场地。索尔仁尼琴事后说,他的物理数学系大学毕业文凭救了他一命,因为这家监狱相对其他羁押地和劳改营来说,管理上要宽松。
以后,他又从马尔芬诺监狱被押往哈萨克斯坦政治犯流放地,此时,索尔仁尼琴已经患有晚期胃癌。&
索尔仁尼琴于日斯大林忌日当天被释放,并在塔什干治愈了癌症。后来他又被关押到其他劳改营和流放地。1956年他解除了流放,1957年恢复名誉后定居梁赞市,继续做中学数学教员。索尔仁尼琴的夫人列舍托夫斯卡娅,在他关押期间另有所爱,那时也回到了索尔仁尼琴身边。&
1956年,赫鲁晓夫揭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声称在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中,死亡的苏联人数超过了1000万。1962年11月,经赫鲁晓夫亲自批准,索尔仁尼琴描写斯大林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在《新世界》杂志上刊出。&
小说甫一发表,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批评家认为,《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堪与俄国经典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相媲美。&
1963年,索尔仁尼琴发表因《马特辽娜的家》等暴露苏联社会阴暗面的短篇小说并加入了苏联作协。此后虽然又写了一些小说,1966年的短篇小说《扎哈拉-卡利塔》是索尔仁尼琴在苏联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
索尔仁尼琴1964年被提名为列宁奖金获得者。然而,他还没有来得及得奖,赫鲁晓夫便退出了苏联政治舞台。1965年3月,《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受到公开批判。1967年,他致函苏联作家代表大会,呼吁废除苏联书刊审查制度,并且揭露克格勃没收他的小说手稿。&
索尔仁尼琴1968年创作了揭露马尔芬诺特别监狱的长篇小说《第一圈》及叙述苏联集中营历史和现状的长篇小说《癌病楼》(),均遭封杀。&
当年,这两部小说的手稿流落西方,在未经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公开发表。索尔仁尼琴的处境更加被动,他公开与苏联政府抗争,他拒绝承担两部作品在海外出版的责任。他认为,政府故意让他的手稿流落海外,以便制造逮捕他的借口。日他被开除出苏联作家协会。&
1970年,索尔仁尼琴因在“发扬俄罗斯文学的宝贵传统方面所显示的美学力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虽然接受了诺贝尔奖,但是他没有前往领奖。但是,正如他的前辈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后的境遇一样,苏联政府说,诺贝尔奖评委会的决定,是反苏政治敌对势力的行为。&
索尔仁尼琴被迫取消领奖,直到1974年他才解释说:“难道我会为领这么个奖而离开俄罗斯,最终失去祖国,无家可归吗?”&
1973年,索尔仁尼琴最重要的著作《古拉格群岛》被克格勃抄走,这部重要作品在作者亲历的基础上,凭借个人记忆写成了一部触目惊心的苏联政治流放史,200多名囚徒的口述和笔录,还原了苏联这座人间牢狱的真实面目。同年12月,巴黎的俄国侨民出版家、作家斯特鲁维出版了《古拉格群岛》一书。&
索尔仁尼琴于日因叛国罪被捕,并被驱逐出境,送往西德。同年,他与妻子列舍托夫斯卡娅离异,离开欧洲前往美国,用诺贝尔奖奖金在佛蒙特州购买了庄园。&
在那里,他写出了《古拉格群岛》的第三部,(1976年出版俄文版,1978年出版英文版)后来他又写出了《1914年8月》(和《红轮》等重要著作。但是,围绕他创作所引发的争议和评论从来没有停止。美国文学批评家艾本斯坦认为,对于索尔仁尼琴来说,道德冲突是其作品的基础。&
塞尔维亚作家和评论家吉拉斯说,20世纪70年代,索尔仁尼琴填补了俄罗斯文化和道德领域的真空,他把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和高尔基曾向全人类展示过的那颗俄罗斯的灵魂,在失落多年之后又还给了回来。&
80年代之后,莫斯科已经可以公开出版索尔仁尼琴的作品。1989年,苏联作协书记处撤消了把索尔仁尼琴开除出苏联作协的决定。苏联解体之后,1994年,索尔仁尼琴接受叶利钦总统的邀请回归俄罗斯。日,索尔仁尼琴在莫斯科因病逝世。&
1987年布罗斯基获奖:只为诗歌漂泊一生&
布罗斯基日,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6年他16岁,开始尝试写诗,那一年恰是苏共领袖赫鲁晓夫揭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一年,也是苏联文学开始冰封解冻的一年。&
1957年,他的一首诗:“别了,忘掉吧,不要指责……”有幸得到68岁的著名苏联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赏识。那时阿赫玛托娃和她的前夫,俄国著名诗人古米廖夫蒙冤之案刚刚得到平反。她告诉布罗斯基,诗人一生既可享受光荣,也要承受痛苦。&
1964年,就在年轻作家索尔仁尼琴,因写暴露苏联社会阴暗面的小说而引发轰动后不久,年仅24岁的列宁格勒诗人布罗斯基被捕,理由是,他是无业游民。在苏联,体制外的诗人不是正经人,写诗也不是职业,而人人都要工作,不劳动可耻。一方面,这反映出当时苏联意识形态坚冰不化;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体制对自由表达的压制远未解禁。&
布罗斯基被判处5年流放,押送到苏联冬季寒冷的北方——阿尔汉格尔斯克州。1965年,布罗斯基被允许返回列宁格勒,年,他一共出版了4本诗集。但是在这期间,他的绝大部分诗作被辗转送往西方发表,比较知名的有《短诗与长诗》和《荒漠宿营》。&
布罗斯基1972年被迫移民海外,他先后在维亚纳和伦敦落脚,后来定居美国直到去世。他在国外开始尝试用俄英双语写作,并在大学任教。他还将英国玄学主义诗歌和波兰侨民诗人米洛什的诗歌翻译成俄语。&
布罗斯基移民国外后,很快成为俄美两个文化阶层的中心人物,很受关注。他的创作有别于与世界诗歌大家——具有深刻的哲理,强烈的讽刺和幽默与机智。&
因此,他的作品引得不少俄罗斯诗人争相模仿。1986年,他到美国后出版的作品集《比一少》荣获美国文学批评奖。后来他又被密执安大学、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聘请为教授。1979年,他被美国耶鲁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和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
20世纪70-80年代,是布罗斯基创作收获的季节,他除了出版《短诗与长诗》和《荒漠宿营》之外,还出版了《语言一部分》、《一个美丽时代的终结》《新诗》等作品集。&
1987年,俄裔美国诗人布罗斯基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布罗斯基在美国去世,人们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写的是切尔诺贝利和苏军女战士的真实故事_城市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城市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写的是切尔诺贝利和苏军女战士的真实故事
Alexandra Alter
她花了 10 年时间探访切尔诺贝利核爆区,并进行了 500 多次采访。
斯维特拉娜·亚历谢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是白俄罗斯的一位记者兼散文作家,因撰写了关于二战苏军女战士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灾难后果的深度调查报道而为人所知。周四,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由于其同时多角度的书写纪念了我们时代的痛苦与勇气”,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亚历谢维奇今年 67 岁,是第 14 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在整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里也属罕见,因为她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非虚构写作领域。瑞典皇家科学院党务秘书长萨拉·丹尼斯(Sara Danius)说,亚历谢维奇创作了“一部情感史——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它是一部灵魂史”。
亚历谢维奇的作品往往是文学和新闻的结合。她最为人所知的手法,就是让经历了重大事件(比如 1979 年到 1989 年苏联占领阿富汗和 1986 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女性和男性来说话;而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中,她自己的妹妹也遇难了,母亲则致盲。
“她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丹尼斯补充说。“这是一种真正的成就,不仅在于内容,还有她所创造的这种文学体裁。”
她最著名的一本书,可能就是基于她对参与了二战的数百名女性的采访,并于 1988 年出版的《战争的非女性面孔》(War’s Unwomanly Face)。该书是系列作品《乌托邦之声》(Voices of Utopia)的第一部,后者从普通市民的视角描述了前苏联的生活。
“我非常高兴,”亚历谢维奇在通过经纪人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并且感受到了一股强大又复杂的情绪。当然有高兴,但也有警醒。伊万·蒲宁(Ivan Bunin)、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伟大影子重新浮现了出来。我走的这条路中,更伟大的那部分已经有人走过了,但我的面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会有许多新的转角。现在我不能让自己跌倒。”
亚历谢维奇在写作中选取了前苏联历史中敏感的部分,并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对普通市民的影响来挑战官方叙事,但这也常常让她自己面临着一些风险。
“有人认为她是叛国者,不爱国,”双日出版社(Doubleday)的执行编辑杰拉德·霍华德(Gerald Howard)说。他在诺登出版公司(W. W. Norton)的时候,曾经负责出版了亚历谢维奇的《锌皮娃娃兵:被忘却的战争中的苏联声音》(Soviet Voices From a Forgotten War),该书讲的是被占领中的阿富汗。
“因为这本书,她到处受人诋毁,”他说,“而她没有因此有过哪怕一秒钟的退却。”
俄罗斯反对派记者奥莱格·卡辛(Oleg Kashin)因为自己的著作而被人打到重伤,以至于医生不得不切掉了他的一只手指。卡辛于本周四撰文赞扬了亚历谢维奇的作品,并指出,诺贝尔奖会放大她对后苏联时代专制主义的批判,特别是对普京总统所领导下的政府的批判。
“一个人出现了,毫无疑问,她的声音会比任何俄罗斯人的声音都要大,”卡辛在俄罗斯新闻门户网站 。“在世界媒体背景下,只有普京能和诺贝尔奖得主比比(谁的声音高),但这场比赛中,普京肯定会是输的那个人。普京会说‘对’,得诺贝尔奖的人会说‘不对’,这也就是他们最后的对话。”
在美国,亚历谢维奇最知名的作品是口述史著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该书由作家基思·盖森(Keith Gessen)翻译成了英语,并于 2005 年由道基档案出版社(Dalkey Archive Press)出版。这本获得过美国国家书评奖的书编入了对那次核反应堆事故幸存者的采访。她花了 10 年时间探访切尔诺贝利核爆区,并进行了 500 多次采访。
在发表于道基档案出版社网站上的一篇中,亚历谢维奇说,她混合新闻和文学的技巧是受到了俄罗斯口头讲述传统的启发。“我决定收集街头行人的声音,它们是我周围随处可见的素材,”她说。“每个人都会贡献属于他/她自己的文本。”
亚历谢维奇去年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的一次书市上。她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口述史著作《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该书已被翻译成了英语。
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它是对获奖者全部作品的承认,而不只是对其一部作品的褒扬。多年来,它曾被颁给过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和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等世界文学巨匠,以及更多没那么出名的作者。
在过去 10 年里,瑞典皇家科学院经常会把文学奖颁给用非英语写作的欧洲作家,包括法国小说家勒克莱齐奥(J. M. G. Le Clézio)(2008年)、罗马尼亚裔德国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2009年),以及瑞典诗人和翻译家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2011年)。去年,当诺贝尔文学奖被颁给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的时候,许多人都被震惊了,因为他在法国很有名,但在全世界却没有太多追随者。
颁给亚历谢维奇的这次也是这个情况,作为一名非虚构作家,她在近几年的获奖者中显得很突出。虽然诺贝尔奖委员会偶尔也会把诺贝尔奖颁给非虚构作家,之前就曾包括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但上次记者或者历史学家获得文学奖,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在将非虚构作品判定为一种有价值的艺术形式时,一些成就卓著的作家,比如纽约作家普利普·古勒维奇()就曾被请去作为了诺贝尔奖的评委。
在一次采访中,古勒维奇说,亚历谢维奇的获奖是非虚构作家和这一文学类型在文学界向前跨出的重要一步。“她正在做的事情中包含着很高的艺术造诣,”他说。“她的作品中有她自己的声音,而且比她所收集来的那些人的声音要大许多。”
亚历谢维奇的书都深植于事实,而且一直以来,它们的文学质量也受到人们的赞扬。“她是个有控制力的作家,”道基档案出版社的出品人约翰·奥布莱恩(John O’Brien)说。“如果单论文学水准、而不是说她非常擅长的非虚构和虚构混合的写法的话,她也值得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她是从根本上植根于人性和痛苦的。”
亚历谢维奇出生于今天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克夫斯克,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学的是新闻学,毕业以后开始在波兰边境附近的白俄罗斯城市布列斯特一家报社工作。
在上,亚历谢维奇说,她对寻找一种文学体裁的渴望让她捕捉到了身处历史事件核心中的个人的生活和声音。“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足以匹配我对世界的看法、传递我的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生活的文学体裁,”她写道。“我进行着各种尝试,最终选择了一种可以让人为自己发声的体裁。”
她补充道:“但我不只是在记录干巴巴的历史事件和事实,而是在写一部个人情感史。”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亚历谢维奇的作品最重要的影响,是护士兼作家索菲亚·费多琴科(Sofia Fedorchenko,)讲述的一战中士兵的经历,以及白俄罗斯作家阿莱斯·阿达莫维奇(Ales Adamovich,)在二战中的报道。
由于她对前苏联共和国白俄罗斯政府的批判,亚历谢维奇已经不时要出境,到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和其他国家居住。
在 2013 年获得德国出版界一个奖项之后时她说,她希望获奖能让她在白俄罗斯时得到“某种程度上的保护”。白俄罗斯的新闻自由一直受到威胁。
“在所有独裁体制下,作家总是很脆弱,”她说。
然而她也说,她只能在祖国、在白俄罗斯写作。“在那儿,我能听到街上、咖啡馆里和邻居家人们所说的话。”
“我总是在竖着我的天线聆听,”她说。“如果我不听到这些声音,我写的书的调子就不对,所以永远离开从来都不是我的选择。”
在同一次采访中,亚历谢维奇回忆了切尔诺贝利对她家庭的影响。
“唯一让我难过的事情是: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从所有这些痛苦经历中吸取教训?”她说,“为什么我们不能说:‘我不想再当奴隶了。凭什么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受苦?为什么这就得是我们的负担和命运?’”
“我没有答案,”她补充道。“但我想让我的书鼓舞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
亚历谢维奇指出,她有一本书叫《二手时间》(Second-Hand Time),书中描述了后苏联时代的问题。
“今天需要有像这样的书,因为我们是带着被击败的感觉在生活,”她说,“我们从来都不想成为今天的自己。”
她还补充道:“在我看来,俄罗斯、白俄罗斯或者所有前苏联国家的作家的责任就是要写出这样的书来。如果我们不理解自身的问题,就永远摆脱不了我们的过去。”
is译社 葛仲君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登录查看你的好奇心指数
根据你的好奇心指数推荐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苏联文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