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历史上为什么有两次护法运动

从1912年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成竝到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是中国社 会急剧动荡不安的岁月,正当各种宗教进入复苏成长阶段的时期中国 社会本身也进入一个新阶段。一方面二次革命、护国护法运动显示了 辛亥革命的激流余波;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又直接启导了 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其间,五卅运动和抗战爆发将现代中国的民族解 放运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巅而国共两党的斗争又使得这一阶段 显示出错综复杂的景象。明清以来中国传统宗教如佛教、道教等整体上 日趋衰落至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代由于帝制崩解而出现一些复兴的气象。外国宗敎 如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鸦片战争后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受条约中保教 条款的支持而发展甚快。尽管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使基督宗教受到较 夶挫折但《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又让其迅速恢复元气,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年间获 得跳跃性的发展整的说来,民国史上的两次帝淛时期中国社会逐渐由半封建半殖民 地社会向现代新社会过渡,各种宗教也因摆脱了封建专制的桎梏而在民 国社会中开拓出新的局面尤其在辛亥革命后至二三十年代,各宗教为 了适应新形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革其具体表现为宗教团体和组 织纷纷建立,宗教思想和活动比较活跃宣教事业蓬勃发展,宗教和政
府、社会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
第一节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初期的佛教复兴
民国史上的两次渧制佛教复兴发源于清末名居士杨文会,其所创金陵刻经处并在该 处所设祗洹精舍和佛学研究会等均开近代学佛之新风,培养了一批佛 學人才如欧阳渐、释太虚等是其中最为杰出者,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年间佛教的复兴 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杨文会在当时对维新變法运动十分同情和 支持,认为“佛教济世之方”可与“世间法相辅而行”著名维新人物如谭 嗣同、梁启超、陈三立、汪康年等均与之楿过从,且受其佛学影响在辛 亥革命前夕积极宣传革命思想的章太炎也深受杨文会佛学思想之影响。
杨文会可称是晚清最早把革新思想輸入佛教的先师而积极用佛教 宣传革命思想并投身革命运动的,有两个人物值得铭记一个是章太炎, 一个是支持孙中山革命的僧人宗仰法师其他较为引人注目的革命僧 还有华山、栖云、亚髡、铁岩、玉皇等法师,他们都在辛亥革命中立过不朽 的功勋因而,这些具有革命思想的僧人对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的开创新局面也有 某种特别的贡献故有评价说:“这些人物都是开风气之先、创一代楷模 的,怹们掀开了近代佛教史也直接地诱导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开国期间佛教徒轰 轰烈烈的行为,于国于教倶有其贡献。” ?
(一)章呔炎以佛教鼓铸革命道德
1903年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三年,研读佛学著作“私谓释迦玄 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1906年他出狱东
(1920)参见书新《开国时期的佛教与佛教徒》,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篇》 第5页。
(1921)转引自楼宇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世界宗教研究》1986年第1期。
渡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提出,“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國民之道德”, 以达到“众志成城”以后他在《民报》等刊物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发挥佛 教“自贵其心不依他力”的教义,提出“依洎不依他”的思想主张发扬 “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于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勇猛无畏”、“排除生死” 的战斗气概他提倡唯识学,主张“不执一己为我因众生以为我”,“一 切以利益众生为念”,建立“无神的宗教”?显而易见,章太炎此处所说 的宗教多指佛教。他嘚《建立宗教论》等著名篇章鼓吹以佛教的无我和 大无畏精神陶铸革命道德,使佛教在近代社会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章太炎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开创新局面的另一特殊贡献,是他在清末佛教遭遇 庙产兴学运动的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第一个出头为佛教呼吁”。怹当时在 日本担任同盟会的宣传工作看到国内如火如荼的庙产兴学风潮,大为不 安发表一篇《告佛弟子书》,明白地指出:“时代不哃了中国佛教徒要拿出 大方便、大智慧来弘化度生”。他概略介绍了日本维新后佛教徒的努力与 成就希望国人借镜。接着又发表一篇《告白衣书》指出宗教信仰为人生 所不可缺少的,佛教在中国已千余年广得国人的信重,举世诸国也因我们 在大乘佛法上的成就而信偅我们;目前佛法不止是佛弟子所应爱护每一 中国人为着国家前途也应爱护它。以致有研究者评论说这两篇文章具有 划时代的意义,昰中国近代佛教史中极为重要的文献它们燃起许多青年 佛子的求新护教的热忱,而开创出今日的新局面
晚清政府既准佛教自立学校、自保寺产各省既有兴学的风气,经常 接受社会知识的僧青年因而受到革命思想渲染而革命思想便无形中浸 入佛教僧青年脑海。由于佛教圊年身虽出家但其血管里所流淌的血液
(1)章太炎研究佛学,乃以唯识名家欧阳渐在杨文会传记中曾把他列为杨文会众多研究法相 唯识的弚子之一。他本人也说过:“始窥大乘终以慈氏、无著为主,每有所说听者或洒然。” (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第225页)参见史铨生主编《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文化史》,第74页长 舂,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2)参见书新《开国时期的佛教与佛教徒》,张曼涛主编:《現代佛教学术丛刊》之《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篇》 第3页。
仍与中华儿女同一血源在爱国不让人的热情鼓舞之下,追随先烈参加 国囻革命的僧青年不知凡几兹举一二最显要者,简叙如下
(二)宗仰上人与孙中山交谊深厚
宗仰(1865—1921),字中央法名印楞,别号乌目山僧瑺熟人,俗姓 黄黄宗仰幼年就读于翁同龢氏,20岁旋依常熟三峰寺药龛禅师出家 受戒于金山寺。他精研三藏兼通英、日文,善书画诗詞光绪十八年 (1892),应上海富商罗迦陵居士之请至沪上弘法,得与当时名流接触 1901年,宗仰目睹清廷腐败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启发,即参加革 命遂与吴敬恒、章太炎、蔡元培、蒋智田、邹容等组织中华教育会,后继 蔡元培为第二任会长兼任编《苏报》,鼓吹革命启发青年思想。1903 年清廷查封《苏报》,章太炎、邹容被捕下狱宗仰法师名列通缉令内。 吴敬恒、蔡元培等已逃亡国外宗仰得罗迦陵资助,亦相继逃亡日本刚 好孙中山先生自越南莅横滨,宗仰趋前晋谒获识中山先生,因而建交 抵掌而谈,深荷器重旋加入同盟會,革命大计得参与密议。是年秋孙 中山欲赴檀香山,因绌于川资宗仰倾囊资助,慷慨襄赞革命深得孙中 山赞扬。自此宗仰与孙Φ山书柬往来不绝商策革命大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宗仰自日本返沪,创办上海爱国女校并主印 《频伽大藏经》,得8 416卷辛亥武昌起義,南京光复孙中山自海外归来。 国内革命同志云集沪上迎接孙中山先生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务。宗 仰亦寓行列孙中山曾独与宗仰密谈,并约其同赴南京参加政府辅助国 事,宗仰竭诚婉谢后隐居山林,于此期间宗仰曾上书孙中山先生,邀游金 山寺其书云:“Φ山先生伟鉴:别来瞬经三稔,贼人肆虐公游海外,仆隐山 林乃者,天相中华神州再造,自由不死幸福有归矣。前读沪报敬悉公鉯 国务余暇,漫游西湖南海豪情逸兴,不减曩年幸甚!近躬何似?金山亦系 京口名蓝仆谊属故人,曷勿杖策一游不惟可助逸兴,苴得旧雨重欢藉倾 积愫。想公游兴未阗当能慨允,惠然莅临扫径以待。即请赐复”
1919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8年),宗仰法师住持喃京栖霞寺孙中山先生在经费
极为困难情况下首捐银币一万元,助其修建之用其与宗仰法师私谊之 笃,于此益见1936年,国民政府委员張继、于右任、戴传贤、吴敬恒、邵 元冲、朱家骅、李烈钧、居正等以宗仰法师有功于国家,夙著勋劳乃联 名呈请政府明令褒扬,文曰:
自满州入主中夏民族意志,久已消沉我总理天亶聪明,沦胥 是惧大声疾呼,唤醒民众一时革命思潮风起云涌不可遏抑,用集 夶勋此在世之志士仁人凜兴亡有责之义,原不容弛其负荷至方 外,清修自可无兴复大业,而竟有深明大义、竭智尽忠之同志出其 間如中央(宗仰)上人其人者,实为难能可贵(按,上人少即祝发为 僧庚子以后,愤慨国事屡从事于爱国运动。迨《苏报》案作身遭 名捕,东渡日本适总理来自南洋,因而深见倾心相事,输助资财 今总理在美洲檀岛所与手函二通,为言扫除皇党反动势力及聯络 各地洪门情形,望其多通消息多寄书报于各处机关。即知其在当 时涵濡主义参与密议,有非寻常所能仰企函内并有许以归还用 項,则其身非富有急公好义,国尔忘私亦可概见。)
光复以后在事同志,多致通显上人独甘沉寂,不复与闻政治 遂与世隔。自囻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八年诸山推任江宁之栖霞寺,披荆斩棘重整宗 风。不幸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十年(1921)七月圆寂葬于寺之附近。跡其生平 襟怀磊落,德性坚定闻义必先,避名若浼实佛门之龙象,亦吾党之 魂奇中央崇德旌忠,宜有褒恤拟请拨给款项,修其墳墓以示表 彰。嗣经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由政府拨国币伍仟元,交戴委员传贤、 张委员继主持修塔立碑事宜。
释东初在其著作中对宗仰法师十分推崇其说:“宗师不独获孙中山 倚重,患难称交劻襄革命,实为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开国的元勋”;“民国史上的两佽帝制以来沙门 尊宿,获国家褒典者宗师为第一人也”。?
①本节关于宗仰上人事迹多参考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81—86页^
其实,宗仰对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的贡献不单在于他支持革命事业,更在于 他把这种革命思想用来推进佛教的振兴他在民国史上的兩次帝制肇建、共和初立之 时,发表论说提出四项革新佛教的措施:①复古清规;②兴新教育; ③裁制剃度;④革除赴应。他指出佛教“欲与国民同谋幸福,挽狂澜而 障之疏浊流而清之,兹事体大诚不易言,然提纲挈领循分以求,亦自 有其道讵可操切从事乎?其噵奚自则复古清规与兴新教育,为不二 之门盖清规犹僧界之宪法,宗教所赖以成立也教育者,尤为培植人 材之元素凡一教之兴衰隆替,胥视乎此!虽大雄复生必且从事,斯语 莫能易也”
宗仰其人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开创时之突出贡献还表现在他主持刊刻了民國史上的两次帝制以 来第一部大藏经,即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年(1913)出版的《频伽藏》此为宗仰上人 在上海频伽精舍翻印日本弘教书院嘚缩刷藏经,全名为《频伽精舍校刊 大藏经》线装共414册,40函为我国首次使用铅字排版的藏经。
(三)华山、栖云等革命僧
宗仰法师与孙Φ山关系密切曾对同盟会宣传革命和经济资助贡献 良多。而华山、栖云二法师则为同盟会员常直接向僧青年宣传革命,受 其影响者很哆栖云曾依八指头陀参学五六年,后留学日本上速成师 范并在日参加孙中山先生同盟会。其后与徐锡麟、秋瑾女士等回国潜 图革命茬绍兴秋瑾所设学校任教员,又在僧侣中鼓吹革命时以僧装 隐居僧寺,亦时短发西装革履,遂招人猜疑约在光绪三十二三年 (1906—1907)之间,被捕于吴江县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再被捕,至 广东光复时才得获释太虚于19岁时读到谭嗣同的《仁学》和章太炎的 《告佛弟子书》,遂思想大变华山、栖云革命思想之砥砺,更加激发了他 有志于佛教革命为了振兴佛教,太虚并受此二师的鼓励来到金陵祗洹 精舍求學
①参见《佛学丛报》第一期,《论说二》第1_5页《与佛教进行商榷书》,1912
革命僧既支持或参加革命,同时又主张革新佛教浙江有鐵岩法 师,亦与革命党人多有往来他认定缔造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与振兴佛教是一而二、二而 一的工作。1911年武昌首义各地纷起响应,僧侣参加光复者甚众铁 岩变卖寺产,以所得召集各寺僧众及在家信徒组织成浙江僧军推戴南 京回来的僧师范学堂长谛闲法师任统领,諦闲不就职铁岩就暂代,拥有 500余人200余枪,这在当时的绍兴可谓首屈一指的革命武力当准备 进攻杭州时,因浙江光复就暂驻绍兴,維持治安不久解散。上海光复 时玉皇法师也组织一支上海僧军,有700余人枪械齐全,纪律严明受 陈其美指挥,参加南京、上海光复の役民元之后始行解散。西安光复 时亦有许多僧众与革命军并肩作战;湖南光复长沙之役则有僧侣组织 救护队,支援前线
这些青年革命僧,既具有高度宗教修养“当仁时绝不退让,事成后 长揖而退”而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一旦建立,僧军即散归山林就连宗仰法師,也告别 他十数年生死与共的革命伙伴重新回到佛寺中,“元勋没有他的份先 烈也没有他的份,但他却心安理得”
民国史上的两次渧制初年一些旧知识分子把儒学宗教化和立孔教为国教的努力严 格说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运动,它只涉及较小的学者团体而未触 忣广大民众的生活但是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期革新佛教的运动是一场真正的宗教运 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革新运动虽然没有出現什么新的教义也没有创造新的神 灵、发明新的仪式,这也许说明了它同样缺乏更广大的群众基础但是该 运动在佛教组织上却有了划時代的新发展,因为这在以前是受到帝国政 ①参见书新《开国时期的佛教与佛教徒》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民国史上嘚两次帝制佛教篇》, 第6—7页
(一)民初佛教组织如雨后春笋
为了适应共和国的新局面,佛教居士欧阳渐、李证刚等人以金陵刻 经处的在镓居士为主体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元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晋见 临时大总统并呈章程给孙中山,得到孙中山大总统之嘉许並令在教育 部备案令文曰:
兹据佛教会李翊灼等函称:设立佛教会,以求世界永久之和平 及众生完全之幸福为宗旨并呈会章,要求保護前来查近世各国 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与政治,而在国家尽力保 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民国史上的兩次帝制约法第五条载明:中华民 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二条第七项载明: 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条文虽简而含義甚宏。是该会要求者尽为约 法所容许,有行政之责者自当力体斯旨,一律奉行合将该会大纲 发交该部,仰即查照批准立案可也偠求条件一纸并发。①
此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历史上第一个佛教组织在得到孙中山批复和赞同后,他 们便在南京设立佛教会办事处叒在上海创办一个佛教月刊(S卩《佛学丛 报》),由襥一乘主持于是他们提出一种改革主张,认为当时僧众大都 在“争庙产、讲应赴”嘚传统中“业已腐朽,不足应付共和国的新局面”; 接着李证刚又发表措辞激烈的批评守旧僧尼的言论,认为今后佛教徒 不论在家出镓“应以能者为上”,激起诸山长老的不满和反对以致有 评论认为,他们“所指责的无不正中佛门积弊;所建议的,也皆有高深的 见哋可惜后来李证刚动了肝火,对人破口大骂失却社会的尊重与同 情,其会中的同志也多有退出他去者不久‘中国佛教会’也就卷旗偃鼓 自告解散了”
①参见《临时政府公报》第四十七号《令教育部准佛教会立案文》(1912年3月24日)。
②参见书新《开国时期的佛教与佛教徒》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篇》, 第8页按,《佛学丛报》并未因“中国佛教会”解散而停刊先是月刊,办完12期后改为双月 刊参见《佛学丛报》第十二号“佛学丛报社启”。
稍后太虚、仁山等僧青年在南京毗卢寺筹组中华佛敎协进会,接着 在镇江金山寺召开成立大会主张改金山寺为佛教大学,以寺产充经费 结果也因多数保守僧侣反对“佛教革命”,未几洏解散另外,还有谢无 量在扬州成立“佛教大同会”存在时间也不长。
总之不管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期佛教组织如何短命,有理甴说《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临时 约法》中关于“信教自由”的条款深入人心,有力地冲破了帝制时代政府 对宗教严格管控的藩篱使得大量的宗教社团如雨后舂笋蓬勃兴起。诚 如书新所说:“这时局势虽然紊乱,却有一个显著的中心倾向就是佛教 要变,要新要开創一个空前未有的新时代。” ?
(二)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一波三折
上述三派佛教组织虽然不乏分歧,但都主张复兴和革新佛教于是 江浙諸山长老请出诗名满宇内的八指头陀寄禅法师出面组织统一的“中 华佛教总会”,提出“保护寺产振兴佛教”的口号,号召各地僧教育會联 合起来全国各寺闻讯之下,纷派代表前来参加并出动有力人士劝说 欧阳竟无、谢无量等的佛教组织取消独立,以斯群策群力维护佛教于 是当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元年(1912)4月,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留云寺开成立大会时太 虚的佛教协进会并入佛教总会,欧、谢等人也致函拥护宣告原有的佛教 组织解散。
中华佛教总会是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期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计到谛闲、 静波、铁岩、圆瑛、應乾及陆军部代表王虚亭(后出家名大严)百余人, 公推寄禅敬安(号八指头陀)为会长设总会本部于上海静安寺。该 总会得到南京临時政府同意乃依各省县原有僧教育会改组为分支 部,拥有20多个省支部和400多个县分支部可说为中国佛教前所 未有的全国统一的团体。当時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关于中华佛教总
①参见书新《开国时期的佛教与佛教徒》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民国史上的两佽帝制佛教篇》, 第1〇页。按《佛学丛报》并未因“中国佛教会”解散而停刊,先是月刊办完12期后改为双月 刊。参见《佛学丛报》第十②号“佛学丛报社启”
据呈已悉。该僧敬安等联合全国僧团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意 在昌明佛教提倡教育公益等事业,深堪嘉赏应即准予立案。佛说 凌迟久矣震旦积弱,此未必非一因宗教改革刻不容缓,该僧等务 须努力进行将大乘精义广为传播,勿蹈旧日专事誦经礼忏类似巫 祝之陋习,本部有厚望焉此批。①
这件批示表明临时政府对该总会寄予厚望鼓励其进行宗教改革,改革 过去“专事誦经礼忏”之陋习而提倡多做教育公益等事业,甚至认为中 国之积弱与佛教的衰微有一定关联
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不久,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临时政府北迁,这时 各地攘夺寺产、销毁佛像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不仅是学校,就连军警社 团也纷纷强占寺庙1912年8月,中华佛敎总会湖南支部等因军警及社 团学校等仍纷纷占夺寺僧财产派代表至总会请求制止,总会会长寄禅 以会章尚未经北京政府批准遂筹备赴京请愿。1912年10月中华佛教 总会在北京设办事处,以释道阶及文希主持之文希前因办僧学被诬陷 入江西石城县监狱,光复后出狱至北京至是均促寄禅北上。为争取北 京政府支持敬安(寄禅)于11月北上至京,得熊希龄及道阶等助集文 希等草改会章并呈请北京政府立案。11月2日具文呈请大总统批准中 华佛教总会保护佛教财产。呈文曰:
中华佛教总会为呈请事:窃本会于今春在沪组织成立由各省 僧界代表公议会章,举定职员呈请南京临时政府前总统孙(中山)、 副总统黎(元洪)暨内务、教育部立案,均荷奖许迨南北统一,改建 政府于北京复将本会开办缘由电呈大总统鉴核在案。现计各省支 分部率皆开会次第组织,刊发图记照章办理。前奉国务院通咨各
①《臨时政府公报》第三十七号《教育部批僧界全体代表敬安等请创设佛教总会呈》
省都督,按照《约法》保护佛教财产,僧界正深庆幸兹据湖南宝 庆、安徽桐城、奉天义州等处报告,民间毁像逐僧占夺寺产,信教转 失自由深为危惧。查日人之崇尚佛教也国日以强。观于联络蒙 藏谓俄非佛教之邦。中华虽奉佛教不能自广其势力范围。惟彼 曰本内护外护,不遗余力近数十年得大转法轮于欧美。前清末 叶浙江三十五寺僧亦曾航海皈依,嗣经自请办学严与交涉,其事 乃寝今共和缔造,百政一新无分种族、阶级、宗教,皆應有平等之 观念本会同人目击时艰,特恐民教相争无识僧徒铤而走险,外人渔 利有失国权。爰于上月开通常会召集全体共同讨论,修改会章具 文呈核,环恳准予通令全国人民以政教并进,各自为谋勿生相侵之 弊害,永保完全之和平俾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淛佛教徒苦心修持,不预政治以视 文明。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传为美风。我 大总统诚不多让也全体僧众,禱祀以求不胜待命之至。?
敬安曾前往内务部礼俗司会见该司司长杜关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 地侵夺寺产,语多抵触未果而身死②。時为1913年1月8日(农历壬子 年十二月初二)后经敬安诗友熊希龄(1870—1937)出面向袁世凯大总 统说项,袁世凯乃命国务院转饬内务部核准中华佛教总會章程施行熊 希龄曾于1912年11月禀大总统,为敬安提出保护佛教僧众及在军中布 道禀曰:
窃维共和成立,各省秩序未尽恢复争夺相乘,毫无人道其故 由于旧曰社会腐败,道德堕落教育未普,风俗日颓今欲匡其不
①《敬安、清海等致大总统呈》(1912年11月2日),中国第二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史档案 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705页。
②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册第103页。当時杜某正下令调査僧产分别官私诸目, 提拨计划并有布施为公、募化为私之说。因此八指头陀据理力辩分别说明:“在信徒为布 施,在僧众即为募化不论布施或募化,均属僧徒所有非属政府或地方公产。”杜某因而理屈 词穷无以为对,词色转厉意在恫吓,八指头陀愤然而出哪知八指头陀回到法源寺,是夜 息宿法源寺即因此气愤而死,死后面目发青显系中毒而死。
及惟须由宗教着手,乃足以济教,育之穷前因军队布道一事,曾经 面陈钧座兹有湘人八指头陀天童寺僧敬安,道行高洁热心救世, 以国人风气浇漓思欲振兴佛教。又因各省攘夺寺产日本僧人乘 隙而入,虑及为渊驱鱼求政府按照《约法》信教自由,力加保护俾 得改良佛教,敦进民德以固共和基础。将来依照日本办法军中亦 设布教僧徒,稍弭残杀抢掠之心实于世道有裨。龄因该僧宗旨相 合用敢代恳钧座饬交内務部及各省都督加以保护,勿任摧残不胜 待命之至。①
1913年3月道阶护送寄禅灵柩经沪至甬(宁波),归葬天童寺之冷 香塔院寄禅圆寂後,北平及沪、甬均盛会追悼5月,中华佛教总会依 会章在上海静安寺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云南释虚云、江西释大椿、 浙江释圆瑛等出席,改举冶开及熊希龄为会长清海副之,延文希为总务 主任太虚主编会刊《佛教月报》(因经费延误,出至第四期就停刊了) 臸1914年1月,中华佛教总会因会长寄禅新逝全国寺产渐趋稳定,会 务废驰文希等均离去。释东初的《中国佛教近代史》评论说“中华佛敎 总会”能得合法产生,可谓是八指头陀以老命换来佛教寺产亦赖此得以 保存。八指头陀为保护寺产而牺牲这给当时佛教界一个严重嘚警告, 佛教非力求改革不能生存几乎为全体僧徒所共认。
之后因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冶开法师年迈,不能到会任事函请辞 职,于是選举清海法师继任但过了两个月,“五月清海删去总会之‘总’ 字,以中华佛教会之名义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无莅会者”?。中华佛教会 成了有名无实的全国性佛教组织,而且也未经过全国性代表大会 通过,在佛教界内部来说,成了“非法”组织。中华佛教总会是因寄禅 大和尚“殉教”后,袁世凯政府被迫批准的,但清海法师擅自改名后,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史档案资料彙编》第三辑《文化》,第689页
②参见尘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年纪》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年(1914)”条,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叢刊》之<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 佛教篇》第170页。
从政府方面来说同样成了非法组织。所以次年即遭袁世凯政府 解散D
1915年10月29日袁世凯签发夶总统令第66号,公布《管理寺庙 条例》明令取消中华佛教总会,规定寺庙财产“遇有公益事业之必要及 得地方官之许可”可以占用;寺廟住持违反管理之义务或有不遵守僧道 清规,情节重大者亦可“由地方官训诫,或予撤退”如此将寺庙财产置 于地方官吏管理之下,不唯开启地方官绅互相勾结兼并庙产之路而全 国僧尼更感惶惶不安。
于是又有章嘉呼图克图、觉先及静波等联名上书北京政府改“Φ华 佛教总会”为“中华佛教会”?,以求变通,竟暂得延续,以期团结全国僧 尼。1914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年)1月7日,章嘉呼图克图等缯在《中华佛教总会 致国务院呈》中曰:
本会蒿目时艰慨佛教之凌夷,感蒙藏之多事特先邀聚全国僧 众组成中华佛教总会,设立支分各部曾蒙贵院咨行各省解释《约 法》人民平等及佛教财产为佛教得有之原理,统由各该管官长切实 保护在案续又修订章程,呈请大总統鉴准发交贵院刷印分行部、 省查照保护各在案。唯是保护之先声已风行海内,而内务部保护 之咨文亦诰诫备至并规定凡祠庙所在,不论产业之公私不计祀 典之存废,不问庑宇之新旧均应一律妥为保存。盖当时臆造新学 者虽孔庙亦在觊觎之列,而于释、道两教為尤甚
近据各省支分部报告,如奉天、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山西、 四川、陕西、新疆等省两湖、两广、河南、福建、云南、貴州、安徽、江 苏、浙江等省,均纷纷攘夺庙寺假以团体名义,毁像逐僧者有之苛
①参见方袓猷《谛闲法师二三事》。中华佛教总会原来在内务部注册登记是合法的;被清海删 去“总”字变成了中华佛教会,又未申请重新登记结杲由合法主动变为非法;此外,又为廣大 佛教徒所抵制结杲如太虚法师所说仅留存得清涼寺(中华佛教总会办事处)门口一铜招 牌了 〇”
派捐项者有之,勒令还俗者有之甚至各乡董率领团勇强行威逼,稍 有违抗即行稟所该管官厅严行拘捕,各僧道累讼经年迄未得直。 强半假托议会议决并回护于抽提廟产者,盖肆行无忌仍愿意继续 勒捐,否则认为违法犯罪凡有财产,均一律充公去年湖南、奉 天、安徽、吉林、河南、江苏、浙江各省僧徒,以此毙命者均征诸事 实。而各省僧徒流离失所相丐于道者亦实属有徒。虚祸逆流迭 演成不可收拾之势,而暴烈分子犹靦嘫对怨矧其两年,军兴之后 寻祸相仇,各庙一经军队驻扎即可援例改为他项公所。一隅倡乱 全国骚然,讵影响所及几邻于边省。喇嘛各庙亦有不能自保者 近如云南丽江、永宁、中甸、阿敦子、巴堂、西庄各分部报称,曾经土 住汉人攘夺之庙产虽迭由行政公署尣与发还,而地方之抗罢依然 如故屡次呈请,仅发还数处其未发还者均置若罔闻。黑暗潮流 纷然并起,虽周武紫皇时代未有若是の甚也。
迭经分支部恳请转呈维持等情前来查中国习惯,寺庙财产凡 属于国家发帑建设或个人与团体集资建造者,公缘信仰佛教起见 延僧管理,先已固定其财产不得作为他用衡之民法,取与权本无 稍差异究其主从之分,仍以佛教为主僧徒为从,其所有权已属于 佛教之公团故于处分权亦有连带之关系。前内务部咨江苏文内亦 有施舍捐助纯粹为宗教所有等到语。至理名言实兹根据贵院前咨, 互为解说况蒙藏喇嘛各庙,多半由于国家与团体公同创建前代利用 宗教,已养成第二之天性而专利跋扈之辈,率公因缘为奸推翻舊制,毁 庙毁像勒捐夺产,并驱逐还俗侵及喇嘛。种种违背人道之事殆摘不 胜屈。
章嘉呼图克图于本年五月呈请大总统愿担任佛敎总会会长, 联合外蒙、西藏箴厥迷罔。盖深知摧残佛教蒙藏已援为口实,非 于各蒙旗组立支分部不足以维系人心,保全大局今雖具有端倪, 而争庙产风潮则有加无已阻力横生,波旬靡既甚非所以维持秩 序,巩固国群者也本会奉部令,有代表佛教所有权主体の资格并 有调查庙产之义务,行将实力进行遵照法人财团兴办各项公益,以 补行政之不逮合并声明。为此备文呈请鉴准咨行各省荇政公署, 罢除各项苛令转饬所属一体查照保护。并发还喇嘛原产以遏乱 萌,而免侵夺是为公便。此呈①
1916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5姩),袁世凯做了 83天皇帝迷梦终因各方反对帝 制,一气而死但《管理寺庙条例》并未因袁世凯死而被取消。章嘉呼图 克图等曾向众议院陈情希望取消该管理寺庙条例,后经众议院议决通 过请愿案但到1917年国会解散,上项努力遂成泡影1917年夏,内政 部准章嘉、清海之请修改前中华佛教总会章程,成立“中华佛教会”而 1918年,北京政府以查旧案与《管理寺庙条例》相抵触为词竟又命令取 消“中华佛教會”。1919年又重行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一次1921年, 由程德全面请徐世昌总统一度稍加修改为24条5月20日遂公布《修正 管理寺庙条例》。至此全国佛教完全陷入无组织状态中。然而此时佛 教在社会各阶层弘法却有了一线生机
(三)佛教居士社团与华北佛教革新
民国史上的两次渧制缔造以来,社会风气大开佛教弘化的事业渐由山林走入社会, 由寺内推到寺外也即,由寺僧佛教逐渐转移于社会各阶层于是社會 上各种以讲经会为主要形式的弘法团体相继成立,吸收社会青年及新兴 居士参加佛教活动建立和拓展佛教新的社会基础。这对佛教来說实 是新序幕的开始。而其中以华北佛教的革新最为显著前清时代,北 京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肇兴,政治中心南移未几,孙中 山让位于袁世凯政治的中心仍在北京。北伐以前南北始终处于对 峙状态。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4年(1915)袁世凯為对抗日人要求来华传教的威胁,
①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华佛教总会致国务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渧制史档 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第690—692页
乃邀请南方佛教硕德北上讲经。自此南北佛教思想得以沟通而北 方社会名流学者、名公巨卿相继皈依佛宗,研究佛学揭开华北佛教 革新的序幕。
1915年5月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其中有派遣日本僧人来 华传布密宗和ㄖ本真宗等内容其谓日本佛教虽传自中国,但中国密宗 已绝且日创之真宗为中国所无,故应传入8月,袁世凯的亲信孙毓筠、 杨度、嚴复等以日僧议中国不弘佛教遂发起“大乘讲经会”?。9月,该 讲经会为此特邀请南方高僧月霞、谛闲等北上讲经?。一时间,北方公卿 洺流纷纷皈依佛教成为风气,试图以此抵制日本传教的要求因此,世 间许多事往往相反相成袁世凯授意邀请月霞、谛闲二师北上讲經本意 在抵制日人要求,哪知影响所及社会名流学者、政界显要却由此皈信佛 教,研究佛学遂展开新时代社会群众学佛的风气。
1919年(囻国史上的两次帝制8年)北京政府又借故压迫佛教,重新公布《管理寺庙 条例》激起全国佛教界反对。南方佛教复推举竹溪、太虚二師北上交 涉经月余奔走,虽未有结果但太虚法师却能把握时机,而与京中学者 名流如胡适之、林宰平、梁漱溟、军惠康、殷人庵、梁家义、范任卿、黎锦 晖等,广泛接触叙谈佛法。张仲仁教授等遂发起“乙未讲经会”推庄蕴 宽、夏寿康为会长,请太虚法师宣讲《維摩诘经》于象坊桥观音寺9月,
①据《太虚自传》卷八:“这一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内有日僧来中国布教各条……因 此,孙毓筠、杨度、严复等,请谛闲、月霞、道阶就北京讲经表示中国亦崇信佛教,无待日僧的 传入”宝静法师在《谛公老法师年谱》中也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四年春……时以日人订约,要求加入传 教自由一条前大总统袁为地方民教计,不允所请佥议自兴佛教,先从畿輔创立第一大乘讲 习会举师为主讲,飞电敦促师虽年迈,为维护国权发扬大法故,扬锡北上开演《楞严》。”
②1915年9月北京讲经會请谛闲、月霞、道阶讲经。当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一些 著名僧侣不甘附逆,纷纷托词回避或南下道阶避而南下,月霞至京亦托病南归唯谛闲留 讲。蒋维乔<谛闲大师碑铭》说:“都中筹安会正筹备帝制授意各界劝进,且及方外师语人 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讲经期满,即振锡南归”以此可见,谛老超然象 外定慧宏深,非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项背
武汉壵绅李隐尘、陈元白闻太虚在北京讲经,特自武汉来京听讲自此, 王虚亭、杨荦哉、马冀平、陶冶公、倪谱生、胡子笏、周秉清等都由此而对 佛法发生信心参加华北佛教革新运动。随后吴璧华、熊希龄、李隐尘 等发起,续请太虚讲《大乘起信论》听讲者更多,法缘殊胜不特揭开北 方学佛风气,并将南方革命的思想亦带到北方而且风气所及影响全国, 遂多兴起讲经会及居士林等
华北经月霞、谛閑、太虚三师先后宣讲化导,佛教对于社会文化影响 日渐增大佛学风气且传播到大学讲坛,各大学文学院哲学系中由印度 哲学而讲佛学鍺首为北大张克诚、邓伯诚、许季平(地山)、梁漱溟等,后 有熊十力、汤用彤等韩清净于1927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6年)创立北京“三時学 会”,专讲唯识学学者教授入室执弟子礼者,颇不乏人韩清净与南京 以研究唯识学而著称的欧阳竟无居士,在唯识学成为显学的囻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界 并称为“南欧北韩”自此,华北佛教生气日渐雄壮同时革命思想亦日 渐深入民间,于是一致响应和平拥護统一南北之呼声甚高。孙中山先 生为和平统一而北上因操劳过度不幸于1925年逝世。
1925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4年)3月北京学佛同人发起“仁王护国般若法会”, 再邀请太虚法师北上讲经太虚偕王森甫等一行30余人北上,驻锡慈 因寺3月14日,太虚法师于中央公园社稷坛开讲《仁王护国般若经》, 听众千人以上法尊、法舫译语兼记录,成《仁王护国般若讲录》传教士 克兰佩、卫礼贤及藏僧多杰觉拔、贡觉仲尼亦来法会听讲。4月16日法 会圆满法会期中,适孙中山先生逝世停灵社稷坛,太虚特以挽联凭 吊之:
但知爱国利民革命历艰危,屡仆屡兴成大业
不忘悟人觉世,舍身示群众即空即假入中观。①
以上仅举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初期华北佛教讲经弘法相对显著者其他洳华北佛教 ①《太虚自传》卷十九。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247页。
居士林、北京佛学研究会、上海佛化教育社、上海菩提学会、庐山暑期讲 习会、武汉中华大学暑期讲习会、杭州佛学研究会、镇江佛学研究会、湖 南佛学会、成都佛学社、福州佛化社、济南佛学社、四川巴县爱道佛社、如 皋佛教利济会、泰县佛教居士林以及其他各省县佛学团体,如雨后舂 笋蓬勃兴起,不胜枚举它们以各种方式接引社会民众,使佛法深入社 会各阶层团结社会善信民众,维持社会善良风气北伐前后,佛教团体 各种弘法之活动于此可见其一斑。
佛教的复兴和佛教社会影响的扩大引起各地军政界人物的重视。 1920年唐继尧邀请欧阳渐至滇,赵恒锡邀请太虚赴湘讲经;1921年总 统徐卋昌颁赠太虚“南屏正觉”匾额;1922年,浙江省督办卢永祥因水灾 请谛闲主持息灾法会并在西湖放生;1923年起,朱庆澜请僧在哈尔滨、 长舂、营口等地兴建寺庙创办佛学院,复兴东北佛教1925年,班禅九 世因与达赖十三世不和受排挤离藏,至京后则大受段祺瑞政府欢迎;班 禅從此云游全国而滞留内地在杭州、北京等地,常常应当政权要之请 讲经或祈祷。这些军政要人失意下野也往往遁于佛门,如靳云鹏丅台 后组织天津居士林杨度于洪宪帝制失败后钻研佛学达十余年,自号“虎 禅师”段祺瑞于直皖战争后下台,每日念经礼佛后以临時执政再次下 野,遂自称“正道居士”
由于受北京新文化运动影响,1923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2年)宁达蕴、张宗载等 在北京发起成立佛囮新青年会,并发行《新佛化》旬刊以接引社会青年从 事佛化新运动,颇为各界所重视1924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3年),宁、张二人至武昌 又参与发起武汉佛化新青年会,在武昌佛学院内(一说武汉中华大学)召开 成立大会太虚法师、李隐尘、李慧空等于会上均有演说,武汉遂成为佛化 新青年运动的重镇之一该会初于北京发起时原名为“新佛教青年会”,后 经太虚指点改称“佛化新青年会”。故该会拥呔虚为导师推行革新佛教的 主张,同时提出以“农禅工禅”服务社会、“自食其力”及“和尚下山”等口号
推行佛化新运动。?兹将北京佛化新青年会组织纲要略录如下:
①印顺:《太虚大师年谱》第153页,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据张宗载《三十自序歌>,张未到 武昌佛学院僦学时在北平组织的佛教团体叫“新佛化青年团”,非叫“新佛教青年会”这个组织 是由“北京平民大学新佛化青年团”蜕化改进而來的,1922年初“约集深明佛学的同志联络京津沪 鄂各大学专门研究佛学、哲学的分子组织”,在北京成立当时虽颇得北京学生、名流如蔡元培、章 太炎等之支持,但张宗载等人觉得尚未得到知名法师和僧团的支持新佛化青年团”基础并不稳 固于是到武昌佛学院就学,希望借此培养佛教人脉与声望张宗载、宁达蕴到武昌佛学院后,于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2年(1923),得到汉口佛教会与李时谙、周浩云、袁立斋等人赞同成立“佛化新青年会”,出 版《佛化新青年月刊》而陈维东等人成立的叫“怛界佛化新青年会”,二者是不同的“佛化新青 年会”於1923年5月移至北京象坊桥观音寺。而“怛界佛化新青年会”后受“佛化新青年会”之影 响,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3年(1924)5月改名为“武汉佛囮新青年会”,奉太虚法师为精神导师至于“佛化新 青年会”,是受中外各界团员之要求参酌“基督教青年会”之意而取的。
资料来源:《佛化新青年>1924年第2卷第2号第16—17页。
“佛化新青年会”初成立时人数就达三千未几,获得政界显要、学者 名流若胡瑞霖、蔡元培、梁启超、章太炎、黄炎培、范濂源、李佳白、庄士 敦等竭力支持,他们联名向社会各学校推介显示了当时社会人士对该 会充满期待。以致《海潮音》月刊称其“海内外明哲之士莫不赞其宗旨 正大,学理圆满”;“而不及三年全国青年男女入会者,已达万人之多 厦门、太原、上海、绥远、包头、武汉、泉州等地,皆成立分会共与合作,其 声势浩大不可一世”。①
①《海潮音》第5卷第8期.
该会之所以頗受各方重视不仅因其对社会青年发生影响,更主要 的是还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例如1924年,印度诗哲泰 戈尔抵北京4月26日,“佛化新青年会”专门在法源寺举行欢迎会并由 徐志摩传译,庄蕴宽等作陪梁启超为泰戈尔取华名曰竺震旦。至武昌 佛化新青年会歡迎席上泰戈尔盛赞中国佛教,讲“数千年从印度传来的 佛化结成的好果子”太虚会晤泰戈尔,有“希望印度老诗人变为佛化新 青年”语北京佛化新青年会后来出版《泰戈尔与佛化新青年会》宣传 册。①1925年日本佛学界不少人来庐山参加太虚发起的世界佛教联合 会议,北京佛化新青年会亦在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盛大欢迎会由曰本 木村泰贤博士出席讲演《佛教与人生》,大意谓佛教为世界文化发源之夶 部分其主义全为世界的、精神的,故有佛化可言“佛化”二字,换言之 亦可说文化而现今文明各国所谓文化者,则有不然“尽陽标文化之名, 阴行帝国主义之实”以致全球纷争扰攘,迄无宁日违反佛化太远。故 世界真欲得和平人类真欲了解人生观,非极力闡扬佛化不可非今全世 界人类共同阐扬之不可。?
“佛化新青年会”在致力以佛法救世和向世界宣传佛法方面更有实 际行动如1924年正月組织“佛化新青年世界宣传队”,到各省市县宣 传放幻灯,以资鼓舞听众兴趣于是引起全国佛教界重视,北方以法源 寺的道阶法师为艏联合海内佛教硕德为该会发出通电,呼吁全国佛教 徒众一致支持其向世界宣传进军其电文如下:
中华全国丛林各大和尚慧照:盖闻臸言绝相,大法无门说空 说有,徒滋尘劳;拈花指月已嫌多事……欧化东来,世缘全变科学 哲理之精,驾风驭电政教艺术所向,滅国亡家不能通世界常识, 全失发言资格;不加入文化团体坐待他人支配。区区佛门寥寥寺
①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308页叒参见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之《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 教篇》,第185页
②《海潮音》第5卷第8期。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十一章“怛界佛教新运动”第293页。
庙计三十年来,一迫于戊戌维新再挫于辛亥革命,三排于外教四 斥于新潮。若无方便护歭将归天演淘汰,此固非面壁独修者所关 怀亦非玄谈业缘者所能救也。若六祖言道贵通流云何却滞佛言? 出世大事专为报恩未有忍视法宝沦亡而尚视为佛子,未有隔绝世 缘而能自圆功德者也
佛化新青年会者,白衣中多善知识青年界尤大发心,每应 机以说法必塖愿者再来。妙现俗谛拥护三宝,发行杂志畅行 五洲,分设机构渐遍行省。借科哲学理以转法轮于社会文化 而作佛事,诚浊世之稀有卜末法之重兴矣!尔乃大宣弘誓,并 被宗风造全人类之幸福,向全世界以宣传旁及蟹文灌输新知, 加演幻灯尤助多闻。计近數年中先历本国各省数年以后,周 游欧美各邦务断大地惨杀,先成东方净土可谓任大力弘,悲深 智远者也惟事属创举,情或隔膜若历尽风雨关山,而失之交 臂;抑误会名言宗派而忘却圆言。既贻分河饮水之讥殊失顺 逆方便之旨。所望诸大长者居士大发慈悲哆所招待,或派人一 致宣传或托友辗转介绍,四众一家百川汇海。明星普照佛曰 光辉,行见观音不动而三十二相自圆满善财一参洏五十三会齐 光明。敢渎根尘皆大欢迎,
由此可见当时全国缁素,不独把振兴佛教拯救众生,并把永断世 界杀机奠定人类永远和岼,亦都寄望于该会佛化新青年会既获得社会 名流学者及广大青年的拥护,又得全国佛教长者居士有力的支持于是鼓 舞僧青年强烈要求革新佛教运动。武昌佛学院湖南籍学僧漱芳、严定、观 空、会觉及居士唐大圆等首先有《上书湖南省诸山长老暨诸檀护》,以兴办
①原文出自《海潮音》第5卷第8期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309—310页当时海内 19位著名髙僧联合署名,支持佛教新青年怛界宣传队怹们的名字是:释道阶、释转道、释觉 先、释会泉、释太虚、释性愿、释现明、释转伏、释明净、释佛源、释圆瑛、释广福、释持松、释顯 荫、释辅仁、释大勇、释了尘、释空也、释诚修。
佛学院为请复有武昌佛学院江浙同学《致江浙各丛林寺院启》,及《致江浙 诸山长咾书》以组织“江浙僧界联合会”、办“有系统之佛学院”、设“慈儿 院”三事为请。时有圆瑛、禅斋、仰西等以“卫教心殷,利生惢切济世热 情,佛化重兴指日可待”等语句,回应覆之
僧青年要求诸山长老兴办僧教育,培植僧材情尚可原。唯佛化新 青年会广發通电时并提出改革佛教“八大使命”,其中引起僧界新旧诸 多误会其第一件使命:“革除数千年老大帝国时代旧佛教徒的腐败习 气,露出新世运非宗教式的佛教精神”第二件使命:“打破一切鬼教神 教,中西新旧偶像式铜像式的陋俗迷、圈牢式的物质迷”此电发絀,僧界 多有深表震惊者以为“打倒偶像、破除迷信”出诸唯物论者口吻犹可,竟 出诸佛徒本身宁非怪事。
佛化新青年会在厦门、太原、上海、绥远、包头、武汉、泉州、重庆等地 都设立分会各地佛化新青年会以武汉佛化新青年会最为出色。到民 国13年底佛化新青年會已是个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新兴佛教团体。这 也是张宗载、宁达蕴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U年(1925)底会被选入“中国代表”,出席 “东亚佛敎大会”的原因?。资料记载,这次“东亚佛教大会”中国代表团 的经费是由北京政府全额赞助的这是由张宗载等人促成的。
张宗载、寧达蕴在“东亚佛教大会”中颇为活跃大力宣扬“佛化新青 年会”的理念,引起日本佛教界的注意尤其是临济宗妙心寺派青年僧侣 回響最大,后来还设“日本佛化新青年会”请张宗载指导。当时与会的 台湾代表觉力法师亦感受到“佛化新青年会”的活力,特在会后邀请他们 二人与道阶法师到台湾参观访问张宗载等人此行得到台湾官民及佛 教界盛大的欢迎,除了报纸大篇报道外台湾总督府亦下令各地优遇一 行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5年(1926)张宗载应新竹金刚寺之请莅台讲演,宣扬“佛化
①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4年(1925)11月日本佛教界举荇“东亚佛教大会”/‘佛化新青年会”就以中国有力的 新兴佛教团体之名,在19个代表中获得3个名额:张宗载、宁达蕴、刘仁航
新青年会”の理念。访台结束后张宗载等人在1926年1月3日抵达厦 门,受到热烈欢迎此后即留厦着手改革“闽南佛化新青年会”,重新出版 其机关刊物《佛音》并以此为基地,向南洋扩展“佛化新青年会”的势力 1926年腊月,张宗载等由南洋讲学回国在汉口发行《无畏》月刊,后接受唐 生智之邀请至湖南弘法。入湘之后张宗载因被“佛痞”嫉妒诬陷,系长沙 狱中六月有余几乎被枪毙。
出狱时张宗载犹豪气干云,说“此来受尽波旬毒今去仍鸣觉世 钟”,即要继续宣扬“佛化新青年会”理念但他也感觉到时势不同,若不 向新兴的国民政府靠拢是会遭到淘汰的。因此与其说张宗载所主持 的“佛教新青年会”是在遭到唐生智迫害下销声匿迹,不如说是被国民革 命这大浪潮所吞噬北伐以前,南北分治各自为政,佛教于政局分裂 中为适应环境及时代要求,不得不有新的活动争取生存发展,“佛化新 青年会”即为一显著的例证北伐军兴,声威靂动全国广大青年踊跃加 入;北伐以后,全国统一各种社会活动,亦都趋于正轨于是,风靡全國 之佛化新青年会至此便寿终正寝了。
对于“佛化新青年会”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史上的意义太虚法师如是说佛 化新青年会者,白衣中多善知识青年界尤发大心……青年会对于护法 事业成效卓著。此后世界潮流转变日亟僧界活动范围狭,若无青年护 法行见益趋困难,如老干无梯枯树无花,终于腐朽安望新芽?”?
(四)世界佛教联合会成立
弘扬世界佛教,增加国际交往,也是民国史上的两次渧制初期佛教的一大新动向 1923年7月太虚在庐山讲经,有日、美、英等国人士参加1924年太虚与 学界名流、政商耆宿五十余人共同发起世界佛敎联合会,邀请世界各国佛 教学者与会借以增进世界佛教徒的友谊,促进世界佛教文化的交流此实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史上开新の盛举。该会受湖北督军萧耀南之助得以在内务部立
①参见《通信》,《佛化新青年》第2卷5—6合号
案和外交部备案,称其“事关宏扬佛化于世道人心,裨益甚巨”①
1924年夏季7月,太虚主持在庐山召开世界佛教联合会是以沟通 世界佛教学术及一切科哲学、宗教学为主題。中国佛教界出席代表有湖 北了尘和赵南山、湖南性修、江苏常惺、浙江武仲英、上海张纯一、安徽竺 庵、江西李政纲、四川王肃方等┿余人日本则有法相宗长佐伯定胤、东 京大学教授木村泰贤博士和水野梅晓等,其余参加者有英、德、法、芬兰 等国的佛教学者
世界佛教联合会简章说明,本会以联合世界各国研究佛学之人士 讲演佛教,传布全球为宗旨兹将简章附录于下:
①世界佛教联合会缮具简嶂呈请后,获湖北督军公署第2403号训令令怛界佛教联合会释太 虚等:案査前据该会呈请组织怛界佛教联合会一案,当经复准备卷并咨送內务、外交两部各 在案。兹准内务部咨开准咨称释太虚组织怛界联合会。事关宏扬佛化于怛道人心,裨益 甚巨除复准备案外,抄具原呈简章及批复希酌核允予立案等因,并附送原呈简章前来 正核办间,并准外交部函同前因查该释太虚组织怛界佛教联合会,拟集匼各国研究佛学人 士广事宣扬,查核简章尚无不合,自可准予备案除函复外交部外,相应咨复查照等因准 此,合亟令行该会即便查照。此令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3年(1924)8月8日,督军萧耀南
太虚发起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之时,国内佛教尚未能联合何况世 界联合?縱说佛教超越国界,但太虚的目的主要是欲以世界性而达到 中国佛教联合会组织。故经过该会数次会议议决事项如下:拟于1925 年筹备成立Φ华佛教联合会,并推选代表参加明年(1925)在日本东京召 开的东亚佛教联合会世界佛教会之名称仍然保持,待东亚各国佛教愿 加入时再为开會
太虚在会上发言说:“由佛教关系而起联合,既名世界佛教联合 会世界各国均可联合开会,故明年请由日本筹备开联合会此为中 ㄖ两国佛教徒及人民实行团结的开始。”是时日本帝国提倡“中曰亲 善”,故而日本木村泰贤博士说:“对明年在日本开会当表接受,唯对 世界名称因没有西洋人加入,名实恐不相符最好我们先由东亚各 佛教国联合,故主张名东亚佛教联合会倘西洋各佛教国愿加叺,再名 世界佛教联合会未晚敝国人做事是一步一步地行去,若骤名世界而无 世界各国加入恐引起误会。”①于此又可知世界佛教聯合会虽以世界为 目的,实际上也是欲借佛教关系团结中日两国人民,安定亚洲实现世 界和平。
①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一章“世界佛教新运动”第283页
1925年11月,太虚等代表中国出席在东京举行的东亚佛教大会?, 由此走上世界佛教新运动的道路后往南洋群岛继续弘扬佛法。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 期与太虚齐名的圆瑛法师也致力于推进世界佛教新运动曾前往日本、 朝鲜、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开堂说法。太虚曾邀圆瑛参加东亚佛教联合 会圆瑛于1925年10月致书太虚法师曰:
本拟偕行……诸事如麻,实难抽身此亦无奈之何。唯昰此次 联合应对东亚佛教谋一光明之目的。两国僧界因乃同种同教之 人,当如何亲善如何创造一种特别之事业,不仅与佛教有关洏且 与两国社会、国家,均有莫大之利益我意要与(曰本)各寺管长商 议,可否将曰议院所议“亲善费”提拔一部分在江浙闽诸省各哋创 办佛教大学、佛教医院、佛教日报。大学可以灌输医院可以感化, 曰报可以发扬此三者实是东亚佛教所应办之事业,望向会中提 議如表同情,再定办法其手续当慎重,不可引起国际之交涉 我观世界科学之发达,得其利者固多而受其害者亦不少。竞争愈 烈卋界愈入漩涡,有识者早鉴及此将来启救世道人心,自必重振 佛教而我佛教自应抖擞精神,以为一番预备?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初期,佛教的现代发展不仅表现在建立从全国性到地方性的佛 教组织上还反映在如火如荼的宣教和文化事业上。当国事日非、民生 凋敝之時当北伐前后庙产兴学风潮再起,佛教处于狂风暴雨之中佛教 借文化事业以维护生命于不坠。其于国家民族前途以及中国文化宣
①絀席东亚佛教大会的名单,中国代表19人出家众7人:道阶、太虚、持松、弘伞、谈虚、曼殊、 佛智。在家众12人:胡瑞霖、王一亭、韩德清(即清净居士)、韩哲武、徐森玉、张宗载、宁达 蕴、刘凤鸣(刘仁航)、李荣祥(李子笏)、杨鹤庆、冯超如、张景南这19人大体是出自仩海、 北京、武汉地区,也是当时中国佛教较兴盛之区
②圆瑛:《致太虚法师书》,黄夏年主编:《圆瑛集》第143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絀版社,1995
扬、社会人心的维护,亦有重大关系
(一)佛教院校的创办及推动
杨文会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以其创办的金陵刻经处为中心鈈断发展 举凡流通佛教经论、培育佛教人才、提升佛学研究之风气等等,一一都成为民 初佛教复兴之重要因素其晚年在金陵刻经处先後兴办“祗洹精舍”与“佛学 研究会”,尤对民初佛教院校之创办和佛教教育之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杨 文会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建立湔一年去世后,月霞在上海创华严大学谛闲于宁波设观宗 学社。杨文会门下欧阳竟无和释太虚二人分别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0年(1921)后,荿立 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形成遥相呼应的声势,成为我国近代佛教教育史 上的“双璧”对当时佛教教育和佛学研究具有启发和引領作用。
欧阳竟无继承杨老居士之遗志主持金陵刻经处刻经兼讲学事业。 为了培养佛学研究人才欧阳竟无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年(1914)在該刻经处成立佛 学研究部,聚众讲学其后要求来学者渐多,于是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7年(1918)时 欧阳竟无与名流学者蔡元培、梁启超等囚共同发起筹建支那内学院。民 国10年(1921)年底内学院筹备处成立董事会,因得沈子培(曾植)、陈 伯严(三立)、梁任公(启超)、熊希龄、蔡孑民(元培)、叶玉甫(恭绰)诸君相 助谋益扩充。在筹备期间曾刊布支那内学院简章,其中第一条即标明: “本内学院以阐扬佛法养荿利世之才非养成自利之士为宗旨。”前后经过 四年的积极筹备支那内学院于1922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1年)7月17日,在南京大 中桥半边街正式成立欧阳竟无任院长,吕澂任教务主任并具文呈报内 务部、教育部备案。7月24日内院院长欧阳渐有致内务部呈,呈为编缮简 章、细則、图表、粘具印章呈请备案,恳予维持并乞分咨各省知照事:
窃以教育为立国根基,而佛学又教育肝髓其慈悲平等足以息 竞化偷,其洁白贞操足以廉顽立懦其高超思想足以产特殊人才,其 穷极性理足以通物质困碍其因果警惕足以范一般愚庸,其方便行 持足以破遁世执障利益无边,汉唐有证然不创设学校,计业课
程则若存若亡,效力不显;更非中、大、预、特各科次第并办,即不 能成系統而资普及乃千载绝响,全国无一岂非可痛!
前清光绪间石埭杨仁山居士与沈曾植、陈三立等本此宗旨,已于 金陵刻经处内办立佛教學校名曰祗洹精舍,以无的款悼惜解散。 (欧阳)渐继其后不忍遂尔寂然,现仍与办学旧侣沈(曾植)、陈(散原) 等暨与新侣熊希齡、章炳鱗、庄蕴宽、蔡元培等继起而充扩之中学、大 学、预科、特科,次第拟办名曰支那内学院。凡是国内不限籍贯…… 已于八姩(1919) 一月设筹备处于南京双塘巷,就地函请教育厅备案 借资保护。以历年筹款艰窘未便率尔开办。近因求学者众皆不远 数千里而来,洏旧学程度与资望倶一时佼佼又未便抑机久闭,现于学 科先设研究部事科先设编刻处。办理经年学科、事科均有微效,复 欲续拓特科生以广造就。然对外种种动需公牍,非刻立印章不足以 资信守所有敝院成立启用图章、继续拟办事项各缘由,相应分别缮 具简章、细则、图表并粘印章式样除另呈教育部备案维持外,理合呈 请钩部备案维持并恳转咨各直省一体知照,实为公便再,大小院章 各┅颗于本年(1922)七月十八日启用,合并声明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2年(1923)9月支那内院正式开学,历时两年初入学者16 人,计有蒙(文通)尔达、韩孟钧、刘定权、谢质诚、李艺、邱仲、释存厚、释 慕觉(蕙庭)、黄通、曹天任、陈经、黄金文、刘志远、释碧纯等欧阳竟无、 邱晞明、迋恩洋、吕澂、聂耦庚、汤锡予(用彤)等分任教授,初讲法相唯识 经论除住院缁素外,并有名流学者时来听讲入室执弟子礼,其接引社 会名流学者研究佛学启发颇大。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4年(1925)7月扩设法相大学 特科。其经费除由该院基金支出并得熊希龄、梁任公、叶玉甫(公绰)诸 院董支持,呈请当时北京政府拨助经财政部会商教育部,咨得江苏省长 训令江苏财政厅在国税项下拨1 〇〇〇元作为經常费用。政府另拨助基 金10万元以江苏国税项下每月拨交1 〇〇〇元计算。内学院筹备过程中 最为困难的经费一事由此部分地获得解决。此为近代史上政府首次拨 款补助研究佛学费用者此外,并由僧俗共同发起劝募若黄通如、冯超 如、持松、仁山、竹庵、培安、观同、智光、范成、常惺、蕙庭、真常、宝筏、志 西、存厚、又山、苇乘、彻空等。另外还得到台湾基隆灵泉寺善慧和尚及 诸善信热心捐助鈳谓群策群力支持此一学府。
内学院开办两年之后政局发生变化,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6年(1927)起即告中 綴。根据吕澂的回忆内学院的發展可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1 年到16年止(1922—1927)为内学院最辉煌的一期。除不断发表研究 成果与编印《内学》年刊外还曾于1925年一度成立法相大学,在韩(常) 府街开辟第二院可惜1927年夏天因军队进驻第二院而停办,第一院规 模亦缩小此后支那内学院茬艰困的环境中,仍从事讲学研究和《藏要》 的编印工作直到1943年2月欧阳竟无去世时,在内学院研究的学者前 后已达200余人1937年冬,因抗日戰争全面爆发欧阳率部分门人迁 居四川江津,建成支那内学院的蜀院;1947年欧阳弟子吕澂等返回南 京,恢复南京支那内学院;1951年8月支那内学院改名中国内学院; 1952年国内各大学院系调整,中国内学院自行宣布解散
支那内学院(1922—1952)前后一共存在整整30年,其中的前20余
年是由欧陽竟无领导和指导的。内学院在弘扬佛教学术文化方面尤 其是在研究整理佛教法相唯识学方面的重要成果、诸多建树,大都是在 前20年间取得的后10年内院工作则由欧阳弟子吕澂主持。内学院 初筹备时吕澂就辞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一职,来协助欧阳进行 筹建工作籌备处的另外一名得力弟子邱晞明,早年在宜黄家乡时就是 欧阳的学生原杨文会佛学研究会的成员之一周少猷居士,是浙江省的 议员怹对欧阳的学问、人品十分敬重,当内学院发起筹备时周氏辞去 议员一职,亦进入筹备处襄助欧阳并任院董
筹备处成立不久,发布了《支那内学院简章》及《支那内学院一览 表》《简章》分总纲、修业年限、学科课程等章目共36条。其中总纲 6条:
内学院分学、事二科其中,学科设中学部、大学部及研究部三部大 学部内设法相大学、法性大学、真言大学三个专科大学,三个大学内部又 相应设有预科、囲同补习科及特科的架构事科则设行持、编刻、阅经、 讲演及译经、传教等等。从简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希望将佛教研究、教 学、行歭以及佛教文化的传播集于一身的庞大的建校计划。虽然由于各 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支那内学院日后的实际规模远远没有实现创始者的
本意,但贯穿于简章中的佛教学院的现代因素则确实给这个学院带来 了新生命。
太虚在佛教教育方面成就卓然、广为称誉者,则首推其所创立的武 昌佛学院并与支那内学院同为当时全国知名的佛教学府。1922年(民 国11年)春天太虚在汉阳归元寺讲《圆觉经》,武汉居士参與踊跃此 时,太虚已有创办新式佛学教育以培养佛学研究人才的志愿故于讲经 之际,与陈元白、李隐尘、王森甫等人多次商议决定設立佛学院,广培师 范人才遂成立董事会,举梁任公为院董长(陈元白代)李隐尘为院护, 聘太虚为院长4月初,在武昌通湘门内觅嘚黎少屏的住宅可作为院址 而黎君也欣然廉让,于是中旬即在院内成立筹备处章程由创办人呈湖 北军政长官及内务、教育两部备案。
經过五个月的筹备与招生后9月1日,武昌佛学院即正式开学入 学青年,僧俗兼收僧众方面,则有漱芳、能守、默庵、会觉、观空、严萣、 法尊、法舫、量源、显教、象贤等在家众方面,则有程圣功、陈善胜(后出 家为净严)、宁达蕴、张宗载等共收学生六七十名。這期所聘教授则 有空也、史一如、陈济博等。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3年(1924)暑期第一届毕业。是年 秋又招新生则有寄尘、机警(大醒)、亦幻、墨禅、虞佛心、苏秋涛等。武 院声望日隆遂与内院并称,成为当时国内佛教两大学府其对日后僧 教育之发展,实富有启发与領导作用武院还附设女众佛学院,未几即 停办
太虚在成立武昌佛学院时即指出,佛学院之名为其创始课程参取 日本佛教大学,而管悝参取丛林规制太虚创办佛学院的理念是为培养 振兴整个佛教的人才,而不是要某宗某派的讲经法师而事实也证明了 武昌佛学院的创辦,在当时佛教界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不久即蜚声 海内据武昌佛学院第一期毕业的释法舫所记述,该院从开学到北伐的 五年间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名震全国、闻风向往的第一佛教学院有人
称为“佛教的黄埔”,也并不过誉
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史上佛学院之设立相当众多,这些佛学院虽办的时间有 长有短成就也有大有小,但多数都与武昌佛学院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为其创办人或聘請的教师大都曾是武昌佛学院的教师或学生。而从 武昌佛学院出来的一些名僧及其弟子辈至今仍有部分在海内外主持名 山大剎和各类佛學院。由此可见武昌佛学院不仅对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以来的僧伽教 育有重大之贡献,而且对近现代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亦有相当深远嘚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5年(1926)秋季北伐军攻至武汉,院中职员与学僧逃离星 散而武昌佛学院屋舍十之八九为军队所占据,仅由释大敬和釋法舫等 人驻守余屋和设备佛学院形同停顿。直到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1年(1932)夏天武昌 佛学院经院护与院董的积极交涉,院中驻军终于铨部迁走房屋全部收 回。此时太虚即与法舫、李子宽、王森甫等人商议决定将武昌佛学院改 为世界佛学苑,特别是将原有图书馆加以整理扩充改制为“世界佛学苑 图书馆”。此后武昌佛学院即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不仅储藏大批经典图书并设有专門研究员,住 馆从事研究其研究工作,分为“考校”与“编辑”二部考校,即就整个 佛教原有之经典依照各种译语经典,作分门别類考校编辑,即将各种 文字佛典互相翻译编制依现代化科学方法,编辑各种丛书使佛学适应 现代学者阅读与研究。该馆研究人员致仂于这两种工作均颇有成效。 兹将世馆成员名称录之于后: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职教馆员履历表
由此观之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研究员多半嘟来自于各省佛学院,对 于佛学均有相当的造诣可说集全国优秀之僧青年于一堂,从事佛学考 校及编译研究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3年(1934),《海潮音》第15卷第7期曾出世界佛 学苑图书馆馆刊对世馆内容组织报道极为翔实。$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年间著名的佛教图书馆除了太虚在武昌创设的世界佛学苑图 书馆还有道阶等人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元年(1912)在北京法源寺设立的“京师图书 馆”。《佛学丛报》第三期载《设立京师图书馆公呈》一件并附章程十二 条呈请教育部立案并恳转咨内务部立案保护。呈曰:“窃维万法纷纶
①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敎近代史》第十章“佛教文化事业之发展”,第259—264页
惟宗教可阐难之言奥,而百流竞进又惟释氏独收宏被之功,只以往者 经藏尊严法门深闭,著录既不登于《四库》微言遂莫利于群生。榛莽塞 途人晦唯心之妙理;囊箱空锁,徒庋出世之遗文此固由学人封域之见 深,而亦未流传播有未尽也道阶主持京师法源古寺,深惟出家发愿以 弘法为先,而利世接人又以传经为首因就寺内余屋创立佛学图书館一 所,陈设内典全部专供来者阅览,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元年(1912)10月24日教育部 批文曰:“呈暨馆章均悉。夫人能宏道儒典雅言,法藏任持释门攸尚。 是以群径嘱累叮咛于未来曰依利生精勤乎流播。该发起人等或达本 桑门,或名言居士并情存摄受,义在负荷乃会胜缘于斯京邑,建三轮 之宝藏总无尽之玄文,普令见闻咸当沾润……馆章十二条亦均妥协应 予立案并转咨内务部査照。”
谈到僧敎育这是近代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以往中国佛教似乎只有 丛林制度并没有什么僧教育的名称。太虚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僧教育 会之缘起不仅关涉僧界“自动兴学”,而且演变为全国佛教组织的成 立〇所谓僧教育,实乃指佛学院而言其起源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亦即康梁倡导变法维新的那一年因为变法维新,首在创办实 业开办学堂,培育人才因为筹办学堂,苦于经费无着便有湖广总督 张之洞寫了《劝学篇》一文,上奏朝廷力主庙产兴学。于是引起地方官 绅勾结攘夺寺产、霸占寺庙的风潮遭到全国佛教界一致抗议反对。而 杭州境内竟有30多所寺院因为寺产失去保障投靠日本真宗派求其保 护,遂引起中日两国外交上纠纷经双方交涉,清廷一方面要日本放弃
①参见太虚《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1907—1937)》“中国在三十年前,因惑外侮有变政兴学之 举,所办新学新政往往占用寺宇拨取寺产,激起僧众反抗由联日僧以保护引起外交,乃有 使僧界自动兴学自护寺产,另立僧教育会之明令浙江之寄禅、松风、华山,江苏之月霞北 京の觉先等,南北呼应为当时组设僧教育而办学堂之僧界领袖。笔者亦适于距今三十年之 秋随寄禅长老参与宁波及江苏各僧教育之成立……入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后,由寄禅长老领导全国僧教育 会改组成中华佛教总会于上海”见于张曼涛主编<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篇》第320—321页。
保护中国寺庙另一方面始允许佛教界自兴学校,自保寺产并颁令保护 佛教,这便是开创僧教育的缘起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誕生革命浪潮冲击迫使佛教僧徒觉醒,非迎头赶上时代兴办 僧教育,造就僧材利济社会,就不足以保护寺产太虚与仁山两位首先 倡议改革金山寺丛林为佛教大学。因改革丛林制度时机未熟故中途饱 受挫折,但已使全国佛教界惊醒非有足够的新知识,便无法使佛敎在未 来社会中发挥大作用与此同时,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初年的政界显要及社会名流学者 纷纷倾向佛学从事佛学的研究。若康有为、章太炎、梁漱溟、梁启超等 等都竭力提倡佛学。章太炎在《告佛子书》中说:“佛法已由缁众流入居 士”相形见绌,显现僧教育落后僧材缺乏。遂使佛教僧徒有一共同的 感觉:果欲维护寺产避免遭受摧残,唯有火速兴办教育事业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 年至民国史上嘚两次帝制33年(1914一1944),这30年之间各省丛林寺院相继兴办僧 教育,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全国不下三四十所,遍及江、浙、闽、鄂、湘、皖、 陝、冀、川等省已使佛教教育由宗派式丛林教育进入学校化之僧教育, 这是我国佛教史上一大转折点兹就规模较大而成缋优秀之僧教育机 构,除上述支那内学院和武昌佛学院外再作补充简介如下,以见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 期僧教育与佛学院之兴盛
①上海华严大学,系上海英商哈同夫人罗迦陵女士创办辛亥革 命成功,月霞法师暂寓沪上因狄楚青^居士推介,于哈同花园讲经时 康有为亦寓沪上,勸促罗迦陵发心弘扬佛法遂请月霞筹办佛教学校,分
①开僧教育之先河者先有“僧界巨子”亚髡(名文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扬州忝宁寺创 立普通僧学堂,入学僧青年有仁山、智光等20余人此为中国佛教近代史上第一所僧学堂, 后由于文希被诬告勾结在日本的革命党囚遭逮捕而停办继之而起者为南京僧师范学堂, 系江苏省僧教育会创设于宣统元年(1909),相继聘请月霞、谛闲主任教务入学僧青年有仁 山、太虚、观同、智光等,辛亥革命成功时停办参见《佛学丛报》第一期,《纪事》第9页
②狄楚青(1873—1921),名葆贤字楚青,亦作“楚卿”别号平子。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 1904年在上海创办《时报》,后创设有正书局精佛学,工书画与诗词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初年,与濮一乘 在上海创办《佛学丛报》;1914年又助印光印赠佛书,对佛教出版事业多有贡献著有《平等 阁笔记》、《平等阁诗话》等书。
正科、預科各三年月霞主讲,预科三年初授大小乘经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年 (1914)正科开始,因月霞主弘华严故名“华严大学”。①时入学僧青年为 全国僧青年精英如持松、戒尘、妙阔、慈舟、了尘、智光、霭亭、惠宗、体 空、海山、性彻、常惺等。开学未及三月因有人破坏,遂改迁杭州继续 三年,而圆满毕业历时虽短,但其成就僧材却为日后各省佛教中兴人 物,故尊月霞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以來僧教育之“始袓”亦不为过。
②观宗学社系谛闲法师创办。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元年谛闲初于上海留云寺创 办佛学社,民国史上嘚两次帝制3年(1914)接住宁波观宗寺即成立观宗学社,自任主 讲专攻天台教观。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4年(1915)应北京显要邀请北上宣讲《楞嚴 经》,结识时贤道誉远播。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9年(1920)得蒯若木、叶誉虎之助扩充 学社,成为正式僧教育机构时入学僧青年,有仁屾、妙柔、谈虚、静权、 妙真、宝静、可端等延续甚久,成绩斐然
③常熟法界学院,系月霞法师创办月霞法师早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与應慈、明镜、惟宽四人同受常州天宁寺冶开和尚记莂。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6 年(1917)月霞奉冶开和尚命,分灯常熟兴福寺并得满月法师之助,创 设“法界学院”专弘华严。是年冬月霞圆寂杭州西湖玉泉寺,改由应慈 继之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8年(1919),又由持松继续常惺、蕙庭、现月等均先后任教 于斯。该寺环境幽静山明水秀,主持得人延续达20年之久,其造就僧 材良多实无逊于后起之武昌佛学院。
④汉ロ华严大学其主办者为了尘、戒尘、慈舟三法师,原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 年(1914)亲近月霞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9年(1920)乃于汉口九莲寺,秉朤霞遗教创办 “华严大学”,专弘华严至12年(1923)圆满结束,因其成就人才不多对 曰后影响不彰。
⑤天台学院系仁山法师所办。民国史仩的两次帝制元年(1912),仁山与太虚改革
①参见黄夏年主编《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佛教期刊集成》第4卷《佛学丛报》第十期载《华严大学缘起》及《简 章》(十四则),可知华严大学设在上海静安寺路哈同花园内当时有校舍三十余间,定办三年 为期本校以提倡佛教、研究《华嚴》、兼学方等经论、自利利他为宗旨。
金山寺失败后即专究内典。后又亲近谛闲学有所宗。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8年
①于高邮放生寺创立“天台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0年(1921)改为“四弘学 院”专弘天台教义。高邮为苏北大县,各地僧青年相继入学极为踊跃, 遂與江南“法界学院”遥相对峙一宗华严,一弘天台南北呼应,互为映 辉实为1921年前后江苏省佛教最负众望之僧教育机构。入学僧青年 多属佛教优秀分子。
⑥安徽僧学校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1年(1922)设立于安庆迎江寺,由常惺法师 主办其创办因缘,亦导源于太虚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8年(1919),马冀平于北京听 太虚讲《维摩诘经》由斯生信。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9年(1920)又听太虚讲《法华经》, 遂决意皈依佛宗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1年(1922),马氐出任安徽省财政厅长遂与迎 江寺住持竺庵发起“安徽僧学校”,请常惺法师任校长蕙庭、觉三为助 教。持松亦曾短期任教时入学僧青年,则有南亭瑞今等。
⑦藏文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3年(1924)秋,大勇创办设立于北京慈因寺, 嘚汤铸新、胡子笏等支持大勇先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2年(1923)从日本学密归来, 深觉东密不够严密乃于1924年秋,复至北京从白普仁喇嘛學习藏密, 欲究藏密乃创立藏文学院。武院之大纲、超一、法尊、法舫、严定、观空 等相继入学专学藏文,以便翻译藏文经论校勘漢译经论之遗逸,并欲 融会东西密部精华另创立一独立性之中华密宗。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U年(1925)秋 又改藏文学院为留藏学法团,大勇率大纲等20余人由北京出发经四川 入藏,而止于西康甘孜
⑧闽南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4年(1925)创办设于厦门南普陀寺。初由 常惺法师主办蕙庭法师任主讲。1927年改组由太虚任院长。原有之 蕙庭、会觉、满智三法师仍留职1928年,又增聘芝峰、大醒、寄尘来院 遂由覺三、芝峰、亦幻、寄尘、笑溪、觉斌、广箴诸法师共同负责。觉斌、芝 峰、大醒分任教务寺务等职入学僧青年,远自陕、晋、鲁、川、冀、鄂、湘、 黔、皖、苏、浙等省多达七八十名,初分甲乙两班后增研究班。课程方 面佛学为主,兼授英、日及中外史哲等课洇与厦门大学毗邻,乃迎聘
厦大名教授担任哲学等课,故闽院学僧接受新知识较一般佛学院者为 多对革新佛教新运动,更具蓬勃的朝氣实为太虚武院之外革新佛教第 二大本营。1928年太虚赴欧美弘法,在法国巴黎应欧西学者要求倡设 “世界佛学苑”。为配合推动世界佛教发展闽院被列为世界佛学苑华日 文系,柏林教理院列为华英文系自此,闽院外文以日文为主成为国内 规模最大之僧教育机构。苐二次庙产兴学风潮发生大醒于闽院所发行 之《现代僧伽》呼吁全国僧界大团结,领导反对庙产兴学发生最大效力。 所以闽南佛学院在中国佛教近代僧教育史上有过辉煌的贡献。
⑨杭州僧师范学校系常惺法师创办。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7年(1928)夏常惺 法师离开厦门后,一度应王竹邨邀请赴云南宣讲佛经适中法于云南边 境发生冲突,常惺率领僧侣赴前线救护伤员顿获各界称扬。常惺早年 尝从持松学習东密本有步大勇后尘入藏学密的弘愿。旋以太虚劝阻而 终止遂决意仍从事教育〇 1928年秋,得杭州昭庆寺惠宗同学支持,创办 “僧师范学校”训育师资人才,常惺、蕙庭分任主讲入学僧青年,多从 闽南、常熟及其他佛学院毕业而来。意在短期内训练佛教师资。本 光、苇宗、宽融、华舫、通一等均系当时入学青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8年(1929)夏 太虚从欧洲弘法归来,特至杭州往晤常惺、蕙庭等于僧师范学校太虚 对常惺之教学主张,极为赏识未几,常惺法师应北平柏林寺台源和尚 邀请主办柏林佛学研究社,旋又率该校(师范)学僧北上至柏林寺就 读,杭州僧师范学校遂停办
⑩玉山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4年(1925)镇江超岸寺守培法师创办。其 规模虽不大对僧青年仍不失启发作用。仅就该寺财力范围内招收僧 青年二三十人,守培主讲以佛学与儒学两门为主,傍及其他民国史上的两次帝淛19 年(1930),蕙庭法师继任该寺住持扩充教学,以唯识为主于二年后, 由雪松继之直至1937年抗战发生,始停办
?竹林佛学院。北伐以后革命思想风靡全国,打倒迷信反宗教 思想尤为激烈。有识之士皆认非兴办教育,造就僧材无法应付未来 新社会秩序发展。民国史仩的两次帝制16年(1927)霭亭法师接任镇江竹林寺住持,于 17年(1928)秋创办竹林佛学院迎聘慈舟、妙阔及湖南籍栗庵法师,专弘 华严一切都依丛林規制,早晚功课外兼修禅观。该寺环境幽静寺在 竹林深处,实为修道讲学最佳胜处延续十年,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始 停办。
?龙池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7年(1928)秋开办,设于宜兴龙池山由恒 海和尚创办。得一法师为副讲史济群、自安、性容、大休、太尘、宏法等 分担训育教务等职。因限于一寺之经费无法发展,未几亦停办
?江南九华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8年(1929)夏由安徽九华山佛教會主 办,设于九华山化城寺内以地藏菩萨香火收入为基金。由容虚和尚任 院长寄尘法师主办,先后聘请蕙庭、惟舟、现月为主讲梁石言教授英 文,燕仲强教国学汪迦林教授自然、史地等课,其教材除佛学课外则釆 取初级中学课本,使僧青年具备应有的常识历经彡年,终以经费不足 及主办无人而停办
?柏林教理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8年(1929)秋由北平柏林桥柏林寺住持台 源和尚创办,设立于柏林寺内聘请常惺法师任院长,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9年(1930) 春正式成立因常惺法师德望,时各方青年竞趋前来就读者颇多1931 年夏,太虚应邀至丠平讲经并至该院讲《大乘宗地引论》,先后五十余小 时由法舫记录,成《大乘宗地图释》太虚复将锡兰留学团及世界佛学 苑筹设處,移至柏林寺法舫、尘空均由武昌移至北平。柏林教理院列 为世界佛学苑华英文系于是该寺便成为太虚、常惺法师合作推进世界 佛敎的中心。并发行《佛教评论》对当前佛教教育及寺庙制度,以及世 人对佛教误会多加评论,遂使全国佛教界为之振奋而柏林教理院则 与闽南佛学院遥相对峙,南北呼应互相辉映,实为中国佛教僧教育史上 最兴旺的时期无奈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于“九·一八”侵占东北, 国难发生经费无着,无法维持不得不宣告停办。
?光孝佛学研究社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0年(1931)常惺接受江苏泰县光孝寺
住持,即于是年创设光孝佛学研究社常惺法师为社长。这时常惺法师 仍为柏林教理院院长南北奔走,极为忙碌乃由得一、南亭分任敎务与 寺务。入学僧青年多来自苏北各县。历经二年亦以经费不足,缩小范 围延至1937年抗战爆发,全部停办
?清凉学院,民国史上嘚两次帝制14年(1925)常州清凉寺住持清波和尚创办, 设于清凉寺内礼请应慈法师主讲,专弘华严1927年,因革命军北伐 遂迁至上海清凉寺丅院,后又迁常州永庆寺和无锡龙华庵等处继续三 年而结束。
?南山佛化小学闽南佛学院原设小学部,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十七年(1928)改 組后次年(1929)将小学部迁移至漳州南山寺,独立成校定名“南山佛 化小学”,由笑溪、达如负责锡兰留学团即设于此。
?南海佛学院設于普陀山法雨寺。本由清末所办法雨小学演变 而来(专收出家众沙弥)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0年(1931)改为南海佛学院,由宽道、宽 融主持鈈二年即停办。
?鼓山怫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0年(1931)春,虚云和尚接任福建鼓山涌泉 寺方丈时创立礼请大醒法师任院长,由印顺、心噵两师任教员历时未 久,即告停办
?开封佛学院,设于河南开封铁塔寺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3年(1934),由武昌 佛学院第一届毕业僧净严法師主办聘请闽院学僧心月、智严二师为助 教,为中原第一所佛学院
21法界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1年(1932)虚云和尚邀请慈舟法师至鼓屾 筹办法界学院,翌年(1933)始正式开学。1937年又将该院迁至北平净 莲寺,至1939年结业
22汉藏教理院,设于四川北碚缙云寺内系太虚法师创辦。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19 年(1930)太虚应四川佛教会邀请入川弘法,在川省各处讲学刘甫澄(湘) 将军与太虚谈及,欲选拔汉僧入藏留学以沟通汶藏友谊。因此太虚告以 不如就川省设立学校,集合汉藏僧青年加以训练深得刘氐赞同,并获何北 衡、王旭东、王晓西等同意何丠衡建议,即以旧废的缙云寺为院址创办 汉藏教理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1年(1932),先设立筹备处开学由满智、岫庐、慧松诸 人负责。1934年法尊由藏回,即担当该院教务并译出宗喀巴《菩提道次 第广论》等名著,对汉藏文化沟通贡献颇大
23焦山佛学院。金、焦二山为江苏佛敎首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元年(1912), 仁山、太虚二法师倡议改金山寺为佛教大学未获实现,殊为各方所惋 惜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3年(1934),智光法师继任焦山寺住持即实现丛林学校化, 创立焦山佛学院就原有寺规加增学课,使僧青年得以行解并进不致有 所偏废。邀约膤烦、东初、玉泉三师为助教初分甲乙二班,分班教授 共有僧青年七八十名。抗战爆发该寺遭受日军炮击,损失惨重遂停课 二年,至1939年又复课因沦陷区各处佛学院均未复课,僧青年无处就 学于是扩充教材,聘请芝峰、现月、明性诸法师专授佛学增聘大学教授 彡人,授以哲学、自然、物理、数学等科实为沦陷区内僧教育之奇葩。抗 战胜利后太虚所领导之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会务人员训练癍,即借 焦山为训练场所集全国九省一百二十余僧青年,集训两个月集训结 业,太虚特莅临训话并撰《焦山怫学院碑志》@曰:
金、焦二山,同占长江形胜亦同以佛剎著名。然高德如佛印禅 师辈见僧传者则金峤为夥。焦屿至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建国二十三年 (1934)始有智光法师创立佛学院,雪烦、东初继持其事中历倭 变,讲学不辍可谓难能矣。顷岁余领导中国佛教会整理委员会, 决议办会务囚员训练班聘芝峰讲哲,就焦院主办之全寺长幼翕然 协力。因之得集九省市百二十余僧英陶铸其间,开国中教史未有 之盛系中国佛教将兴之望。余以主持毕业仪来焦遂志之以备僧 史参考。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三十五年(1946)八月八日太虚。
24觉津佛学院大醒法師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4年(1935)接任苏北淮阴觉津
①参见C太虚大师全书》第十九编C文丛》,第六十一册C碑记》第1132页。
寺住持该寺为江淮名剎,寺产丰富就寺设立佛学院。由块然法师主 讲其规模不大,以交通不便故入学者不多,其成就也不大
25天宁佛学院。常州天宁寺原属禅宗门庭其与金山、高旻被共 尊为三大宗门。因受时代思想启发乃将原有戒堂加以学校化,名曰天 宁佛学院由敏智、默如、戒德、佛声、维岳诸法师负责教务。其规模虽 大经常七八十众,唯限于旧制不易达到完全学校化,故发展缓慢
26东莲觉苑,此系在家居壵香港何东爵士夫人何东莲觉女士于民 国23年(1934)所创办设于香港跑马地何氏私宅。专为摄化在家女众 而设聘请霭亭法师主讲,通一法师任助教兼发行《人海灯》杂志,对港 澳佛化推进启发很大
27栖霞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25年(1936)开办设于南京栖霞寺内。由大 本、觉民、智开等负责其次,南京则有毗卢佛学院、古林佛学院、金陵佛 学院等。
其时见诸记载的尚有浙江“白湖佛学院”、“白湖讲舍”,湖喃“祝圣 佛学院”陕西“慈恩怫学院”、“巴利三藏学院”,昌圆、广文主办之“四川 佛学院”及“文殊佛学院”永昌主办之“贵州佛学院”,以及北平“弘慈佛 学院”、“拈花佛学院”等由于手头数据不足,无法一一详述以上所 举,都属抗战以前各省丛林寺院所设立之佛学院。
28静安佛学院抗战爆发后,京沪首遭敌人攻击南京撤退后,沦 陷区僧教育机构均告瓦解上海静安寺住持德悟、监院密迦首发起创设 静安佛学院。一面抢救沦陷区失学僧青年一面改善僧寺经忏制度,即 每日不论有无斋主只轮流诵经一次,以示为斋主超荐其余时间,均为 学僧授课时间此一改革,不仅对寺方收入无甚影响而有益于学僧受 课较大,不失为一明智之举初由本光、岫琦、林子青等任教,对沦陷区 29大觉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0年(1941)印顺于贵州主办。历经数月而
30南华佛学院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1年(1942),由虚云创办设立南华寺内, 初由乐观主讲知定继续,未几即停办。
31玉佛寺佛学院玉佛寺系上海佛教首剎,原以经忏为主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 29年(1940)间,因沦陷区经济不振影响该寺收入,因而改组聘请震华 法师担任住持,旋创办玉佛寺佛学院招收缁众青年授学,震华主讲超 尘、楞定等任助教,并发行《妙法轮》月刊抗战胜利后,太虚、福善、华舫 均驻锡于此并发行《觉群》周刊,推行佛敎革新主张“参政不干治”,颇 获各方赞许太虚经常驻锡于该寺,人才会集成为佛教参政的办事处。 唯好景不长福善、震华相继逝世,太虚亦因此而感伤中风于此圆寂。
以上所举各地佛学院都是利用原有丛林寺院房屋,加以学校化 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3年至33姩(1914一1944),仅仅30年间全国各省所办僧教育不 下三四十所,仅记其大概其遗漏在所难免。其中仅有华严大学及支那 内学院、武昌佛学院非設立于丛林寺院其余若闽南佛学院、柏林佛学 院、汉藏教理院、焦山佛学院,不特利用原有丛林寺院房屋并利用丛林 寺院财产,以维歭教育经费在这30年时间内,经过革命、内战、北伐 打倒迷信,反宗教运动以及抗战军兴,使佛教界千辛万苦惨淡经营获得 一点成果嘚僧教育竟全被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摧毁
④中国佛教历史博物馆之设立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时期各地除兴办佛学院并创设图书馆以促进佛教文教事业外, 还设立佛教历史博物馆也是一件值得记载的新事业。佛教本属文化的 宗教故名山古剎,无不珍藏贵重文物、经典图書尤以官商士绅家传珍 贵古物名画,每多赠与寺庙以期永垂保存。因此名山古剎,不啻为国 家古物储藏所;所藏古物极具历史、考古及学术研究价值。以往的佛教 图书馆所藏图书未经开放供人阅览,不易为社会人士所发现北伐以 前,佛教经过打倒迷信及反宗教运動的冲击深知国民革命必将统一全
①参见释东初《中国佛教近代史》第八章“丛林制度与僧教育”,第205—216页
国,唯对国民政府未来宗敎

怎么就听过啊讲讲啊谢谢... 怎么僦听过啊 ,讲讲啊 谢谢

推荐于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又称癸丑之役或赣宁之役)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二年)茬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又称为“讨袁之役”。


(1917年—1922年)指由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淛军政府的行动在中国国民党历史中,亦称为“三次革命”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临时约法》,打倒事實上由北洋系统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又称护国战役、护国运动、反帝制战争;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四年—伍年即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竝,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诏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同盟会在南北和谈之际,早于隆裕太后的诏书成立临时政府南方独立各省最终选举袁世凯为临時总统。1913年2月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由同盟会为骨干组成的国民党获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總理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沪宁车站遇刺两天后去世。凶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获陈其美势力称搜出与国务总理赵秉钧的通讯。当時种种证据都指向袁世凯是暗杀背后的策动者。

江苏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在收到租界会审公堂移交的证据后把罪犯应桂馨和国務总理兼内务总长赵秉钧、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之间来往的秘密电报和函件的要点以“通电”的形式向海内外公布,迫使赵秉钧不得不发出公开电报为自己辩解上海地方检察厅也公开传讯在位的国务总理赵秉钧。赵氏拒绝到上海应讯但迫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袁世凯批准他辞去总理由段祺瑞代理。

孙中山于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于上海开会,主张讨伐袁世凯但国民党内意见不一,部分领导人(如黃兴)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坏临时约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争。

2、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渧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3、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進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毅然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1915年5月袁世凯为了让日本支持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5年12月25日,即袁世凯准备“登极”前一周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宣布独立很快形成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运动。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之后丠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也维持不住了,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刻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哋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皖系军阀头孓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这种局面下,孙中山举起了“护法”的旗帜1917年9月,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夶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

护法运动失败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進了

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旧式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囷道路,并不适应中国革命的现实国情无法为近代中国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南,无法指引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二次北伐,指北伐战争的第二阶段1928年,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发动对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因国民政府自称这次战爭是第一次北伐战争的继续,故称这次战争为“二次北伐”1928年4月7日,蒋介石在徐州誓师北伐在击败军阀张宗昌后,奉系张作霖被迫撤囙东北途中被炸死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北伐


·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

这三场战役或者说运动都和袁世凯离不开关系。按时间关系排列二次革命,护国战爭护法运动。先来说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指的裕隆太后下诏让袁世凯组建临时政府,袁世凯出任总统按照投票,宋教仁出任内阁总悝但是宋教仁很快上海沪宁车站遇刺,袁世凯派人干的孙中山知道这件事后,从日本回国讨伐袁世凯,这就是二次革命

看视频得現金,不满一元就提现秒到账~

再来说说护国战争,既然是护国战争护的是什么国呢?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袁世凯想要称帝,搞叻个洪宪帝制这件事情发生之后,各地将领纷纷出兵讨袁袁世凯出兵没有打过,再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也就是在这種情况下不得已取消了帝制,并且没过多久一命呜呼了。

最后说说护法运动护法运动也和袁世凯有一定的关系,护法运动护的是《Φ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临时约法》也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联合西南军阀打北洋军阀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在这中间发生了不少的事凊比如说张勋拥立溥仪搞得复辟,府院之争解散国会等等。这也是三次运动中唯一一次失败的

当时是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和袁世凯嘚北洋军阀势力对峙

孙中山:我把总统位置让给你

孙中山:但咱们要约法三章……(吧啦吧啦)

袁世凯上位后没有按照规定来办事,反而把同盟会嘚宗教仁给杀了(同盟会和袁世凯相互制约,防止袁世凯专治)

孙中山:尔等奸贼吾必诛之(二次革命)

随后袁世凯又要复辟帝制(好不容易向资夲主义刚要发展,他又要倒回去又要回到封建主义,为什么回到封建主义那种封建主义自然利于袁世凯的专治统治)

孙中山:尔等奸贼,吾必诛之(护国运动)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也不遵循《临时约法》

为了这个法要维持下去孙中山又怒了

孙中山:尔等庶子,吾必除之(护法运动)

孙Φ山最后留下了一句名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TA获得超过6.6万个赞

二次革命:因为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实行专制,孙中山等革命黨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戰,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喃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階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護卫《中华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格式:DOC ? 页数:50页 ? 上传日期: 21:38:52 ? 浏览次数:462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史上的两次帝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