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订婚中国的订婚习俗你知道哪些

& 戊戌变法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2分)(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2分)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2分)(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5-安徽淮北市五校八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由材料一中的组图可以看出两张图片中最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发型和服饰上,第一幅图的发型为长发辫,而第二幅则改为了短发;第一幅图中的着装主要是长袍马褂的打扮方式,第二幅图则是明显的中山装打扮。(2)改变:由材料二中的“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等信息可以得出。观念:应该跟辛亥革命有关,人们在思想上尊卑等级观念已被平等观念所取代。(3)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结合所学知识会比较容易的想到女人不缠足,另外还可以写到比如婚俗的变化也可以。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可以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来考虑,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文化传入对中国的习俗变化有一定影响。(4)对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这一现象,可以从《中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形象标准》等学生熟知的一些角度出发,还可以从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等角度加以阐述和否定即可。言之有理就行。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主要考察你对“戊戌变法”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相似的题目:
材料一: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光绪帝宣布变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2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变法为什么会失败?(4分)&&&&
1901年,王五听到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非常气愤,腐败的清政府无法对付洋人,只会对付自己人,比如主张变法的洋务派就被清政府赶尽杀绝。错误:&&&&理由:&&&&&&&&
刘美丽同学在其一篇历史小论文中写道“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中山装。”错误:&&&&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2分)(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2分)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2分)(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打破,近代文明传入中国,猛烈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下面组图的变化:材料二:清朝官场“大人”“老爷”的称呼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政府的各个部门仍沿用着前清官场的旧称呼,孙中山认为“查前清官厅视官等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他下令革除这些恶称,一律改称职务。在民间普通称呼中改用的“先生”“君”是中国固有的称呼,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之差,人人可用。从此,这些称呼很快就在社会交往中流行起来。请回答:(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组图,图中的人物主要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哪些方面发生的变化?(4分)(2)材料二中民国时期社会习俗称呼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分)这一变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什么思想观念?(2分)(3)请你说出近代社会习俗的一些其他变化的一个例子?(2分)并且找到除材料二以外其他的变化原因吗?(2分)(4)当今社会,一些中学生将自己的头发染成黄色、红色或其他颜色,他们认为这属于个性张扬,与世界接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2分)”相似的习题。近代中国的旧式结婚仪式
&&&& 21:35&&&&来源:互联网&&&&编辑:Fiona
[导读] 按照中国旧式婚制,一般必须经过星命家推算,认为男女属相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在老北京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说法:“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睡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
&& & 近代中国的旧式结婚仪式,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同时又有所改变。一般说来,旧式结婚讲求的是所谓&花红财礼&、&明媒正娶&,旨在把婚姻关系合法化,同时通过某些仪式,对新婚夫妇进行祝福,盼望他们婚后生活美满,子孙兴旺。这些程序,可以概括为&保亲&、&合婚&、&放定&、&迎娶&、&闹洞房&、&回门&等6个步骤。
& & 老北京旧式婚礼6步曲
& & 第一步曲:&保亲&
& & 所谓保亲,就是介绍婚姻。父母给子女选择配偶,一般都是由亲友来保亲,俗称&说媒&。其程序通常是这样的: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各写一个&门户帖&,将男女双方的姓名、年龄、籍贯、祖孙三代名号、官职等写在上边,让媒人互相传递给对方父母过目。然后,男方主妇择吉日去女家探视,实际上就是去摸清女方家的各种情况,如其家庭成员的官职地位、财产状况及姑娘的德才和容貌。
& & 第二步曲:&合婚&
& & 经过互相查访、探视,双方父母均无异议后,下一步就是&合婚&。男女双方各用一叫顺红纸的折子,上书&生辰八字&,将男女双方出生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天干地支列于纸上,然后请&星命家&测看男女双方&八字&,俗称&批八字&,这就是所谓&合婚&。
& & 按照中国旧式婚制,一般必须经过星命家推算,认为男女属相相合才能结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碍家运。在老北京有所谓&十二属相相合&说法:&青兔黄狗古来有;红马黄羊寿命长;睡鼠黄牛两兴旺;青牛黑猪喜洋洋:龙鸡更久长。&此外,还有所谓&十二属相相犯&的说法:&白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错,龙兔泪交流,金鸡怕玉犬,猪猴不到头。&
& & 经过命馆先生的一番推算后,男女的婚事才会有结果。一般情况下,命馆先生根据&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属相,写出鉴定(如&子与丑合&等),再根据&黄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择定迎娶日期,并将这些东西写在一个红纸折子上。这个红纸折子,就是所谓&龙凤帖&。在传统婚制中,这个&龙凤帖&特别重要,它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书。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续。
& & 第三步曲:&放定&
& & 放定,俗称&订婚&,就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老北京的放定,有放小定和放大定两种形式。放小定也叫&过小帖&,是举行一定的订婚仪式,因为规模比较小,故称小定。男女双方经过命馆先生推勘后,便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举行放定礼。一般情况下,男方给女方一个或一对金属戒指,让女方戴在手上。有些大户人家,则特别讲究,在放小定时,男方要送女方四样金银首饰,即一对戒指、一对锅子、一对耳环、一个颈圈。其用意,无非是表示男方以&家法&约束姑娘,意在使其过门后稳重。放定礼后,姑娘便改变头型发式,由过去留辫子不扎辫根,改为扎上红辫根。女方家人便约束少女,不准外出,筹办嫁妆;而男方则开始筹备婚娶。
& & 放大定,也称&过大礼&,指男方向女方送彩礼,以便确定婚期。放大定意味着男女双方联姻已成定局。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多是在这时进行,这无疑是买卖婚姻的集中表现。父母将女儿嫁出去,如同卖出一件商品,公开要价,有时双方讨价还价。如单独放大定,礼品要比放小定时更多一些,由男家送给女家一些首饰、衣服之类;而富者当然很讲究,正如北京童谣所唱:&小姑娘,做一梦,梦见婆婆来下定,真金条,裹金锭,桃红裙子扎金凤,绣花鞋,蝴蝶儿梦。&
& & 第四步曲:&迎娶&
& & 迎娶也叫&迎亲&,或&亲迎&,是旧式婚礼最热闹的一步。当年有一首童谣唱道:&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牛角灯,二十对儿,娶亲太太两把头,送亲太太大拉翅儿。八团褂子大开楔儿,四轮马车双马对儿&,反映了迎亲时的热闹情景。迎娶仪式一般在上午举行。首先由娶亲太太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新郎按娶亲太太的意思,上前磕三个头。新娘上轿后,娶亲队伍便抬着花轿往男方家中赶。当娶亲队伍临近家门时,一般都要令吹鼓手们鸣锣奏乐。当新娘到喜房后,由娶亲太太给新娘擦胭脂抹粉,加以修饰。这道礼仪俗称为&开脸&,表示新娘从此由少女变成少妇了。随后,在娶亲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给天地爷上香,叩三个头,叫做&拜天地&。拜罢,夫妻对拜,行新婚之礼。
& & 迎亲仪式结束后,首先要进行的是&坐帐&。新郎、新妇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也表示男女已同床。娶亲太太说几句吉祥话后,便把帐子一拉,谓之&撤帐&。接着,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娶亲太太将一杯递与新郎,送亲太太将另一杯递给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意思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吃时,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声问道:&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
& & 第五步曲:&闹洞房&
& & 举行婚礼的当晚,一般都要&闹洞房&。在北京及北方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三日无大小&的闹房风俗。持老观念的人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甚至有&人不闹鬼闹&的说法。闹房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向新人抛撒糖果、喜果;有的则对新人劝酒,甚至灌酒;还有的将苹果用线拴在帐上,让新人对啃。本来美妙的洞房花烛夜,变成了难熬的恶作剧。
& & 第六步曲:&回门&
& &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到了此时,一场富有戏剧色彩的婚礼才告闭幕。
Related News
Recommended hot
Recommended Gallery
Entertainment
Women's Health
Copyright lady.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奇丽女性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3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中国,俗的,近代,近代婚姻,变迁,近代中国,习俗变迁,中国的,中国近现代,演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旧社会时期有什么习俗?_百度知道
旧社会时期有什么习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曦月95知道合伙人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3907
获赞数:25224
参与团队: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新娘下轿,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酒俗  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传统中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旧时订婚分为小订和大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