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主要内容概括作者 回乡走是水路,一路上的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书中写到的人物除了水手,还有 、、、等

“三中之声”第8期 :《湘行散记》——品味湘西山水风情,感悟劳动人民质朴生活
为你推荐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倘若我真真实实的来答复
有人常常会问我们如何就会写小说
大家好,我是七年(6)班的赖语希。又到了美好的周末时光,我们相约在三中之声。下面,我要为你们推荐一本我挚爱的书籍——湘行散记。
轻轻合上书页,心中顿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的一切,与生活都紧密相连,或许,这就是它最大的魅力与让读者共鸣的特点。
作者在之前与弟弟的通信中,字里行间透着对弟弟的思念。文字如水,过无痕,沉淀下了太多叹息。边行边记,对细节也毫不放松,淡淡的文字中,景似乎活了,立于人前,透出作者良好的文字功底。
而那题名为《湘行散记》的部分,同是在船上的日子,却从写人角度来描绘生活。初读时,只觉是一部回乡散记,后来才明白,那是作者对所谓上层社会人士的批判,也是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文中的“下层人士”,不论是拉船之人,还是船上的水手,都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仍然保持着淳朴与纯真,以及对生活美好的憧憬。文中人物的话语,虽有些口语化,但正是这“口语化”,衬托出人物鲜明的性格,使人又如临其境,仿佛真正参与文中人士那忽而艰辛,忽而有趣的活动。
书中有冷霜。对上层社会严厉的批判,则具体体现在《五个军官一个煤矿工人》一文之中。对军官不满的矿工,最终仍是以死收尾,若论原因,却是因为在军官的管理下做出那不得已的抉择。此文表面写矿工之死,深层却是描绘军官压榨人民使其不恋世事的丑恶画面,时代的冷血氛围,不禁令我心生悲哀,只能叹息当时社会的不平。
书中亦有温暖。不论何等的艰难困苦,朴素的人们却将困难化小,如同一朵朵灿烂的葵花,不论生活如何,他们选择的却只是微笑与坚强。但,就是这样的乐观与微笑,却被无情地残踏在脚下,命名为“底层社会”。我想,这样美好的心态,才是真正的上层社会,真正的美好品质。
品湘西山水
感悟人生意义
我们与沈从文先生
也是这样良好的心态,使我又一次久久的沉思。就是在那么艰辛的生活中,他们的表情也一样的平淡;反之,在条件优越的现代,人们却常常唉声叹气,抱怨生活的劣处。恕我直言,若是每人都像从前一样,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在生活中观察世界,你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乐趣。作者记下这本书,一定也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湘行散记》- 三中之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在此为你推荐
我心爱的一本书
——如果喜欢,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三〡中〡之〡声
校园阅读倡导者
微信平台投稿:
校园投稿联系:学习部部长-陈逸翔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生活在别处: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王本朝摘要:《湘行散记》是一篇独特而别致的散文集。它呈现了独特的自然世界和别样的生命形态,在美丽而淳朴的自然风物背后隐含着水手和吊脚楼女人的无奈和激情,表现了命运的无常和生命的沉静。同时,在艺术方法上,它取对话与白描,语言朴拙而简练,既自然简朴又修饰而繁复,拥有沈从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体上,它介乎散文和小说之间,属于典型的小说体散文。关键词:《湘行散记》 生命的挣扎 小说体散文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见闻。《湘行书简》就是践约的产物。《湘行散记》又根据其书信改编而成。有关沈从文书写湘西的三部散文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它们在人事与风貌上都有紧密联系,可将其视为一个艺术整体。本文取中间段的《湘行散记》作为对象,不过是为了研究的精准,也有方法上的便利,讨论沈从文的情思所寄和行文方式,特别是其艺术上的别致和思想上的忧虑,当然也包括故事的“重复”和叙事的“迷恋”,由此呈现《湘行散记》的创作特色和个性。一、风物与人事:别样的世界可以说,是沈从文创造了“湘西”,他将“湘西”带人中国的文学版图。湘西,作为一个地理空间,早已存在于中国的版图之上,但作为一个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的“湘西”则是由沈从文建构起来的。沈从文是湘西世界自然风貌和人文风俗的描述和记录者,《湘行散记》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他以简约而灵动之笔,沉稳而深情地再现了特定时代湘西的社会风情与人事变化,描绘出一个由秀美自然和芜杂人事构成的湘西世界,有着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奇异社会和纯朴风物。这或许也是沈从文创作《湘行散记》的目的之一,甚至连整个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都可作如是观,他带给新文学的不在“深刻”与“复杂”,而在“独特”与“个性”。当然,这里的“独特”主要是指沈从文的创作风格,就其内部也有重复的地方,“独特”变成一种模式化。相对于鲁迅《彷徨》《呐喊》中的“未庄”和《野草》里的“灰土”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就有重复性和模式化特点。《湘行散记》建构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它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如诗如画,有醇厚的民风民俗,但在“一堆长长日子里”,被“内战,毒物,饥馑,水灾”所累,而逐渐向“堕落与灭亡大路走去”,在“巨大压力下失去了它原来的纯朴型范”。沈从文是描摹自然山水的高手,他写雪景:“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天已亮了,雪已止了,河面寒气逼人。眼看这些船筏各戴上白雪浮江而下,这里那里扬着红红的火焰同白烟,两岸高山则直矗而上,如对立巨魔,颜色淡白,无雪处皆作一片墨绿。奇景当前,有不可形容的瑰丽。”“红红的火焰”和“墨绿”的青山,让白雪皑皑更增其色,“直矗而上”的高山也使雪景更有立体感。这是湘西世界的色彩。他写“声音”:“船停时,真静。一切声音皆为大雪以前的寒气凝结了。只有船底的水声,轻轻的轻轻的流过去,——使人感觉到它的声音,几乎不是耳朵却只是想象”。天气寒冷,声音被“凝结”了,连行船和流水声也只是一种“想象”,声音之“静”出离于人的感觉之外。这时,声音已经不是自然界和物理学上的了,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再看沈从文描摹的山水画:“到了午后,天气太冷,无从赶路。时间还只三点左右,我的小船便停泊了。停泊地方名为杨家嘴。依然有吊脚楼,飞楼高阁悬在半山中,结构美丽悦目。小船傍在大石边,只须一跳就可以上岸。岸上吊脚楼前枯树边,正有两个妇人,穿了毛蓝布衣裳,不知商量些什么,幽幽的说着话。这里雪已极少,山头皆裸露作深棕色,远山则为深紫色。地方静得很,河边无一只船,无一个人,无一堆柴。只不知河边哪一块大石后面有人正在捶捣衣服,一下一下的捣。对河也有人说话,却看不清楚人在何处。”雪地里无一个人,但却有“幽幽的”说话声,河对岸有人说话,却又“看不清楚人在何处”。这样的景致既比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更为幽静,又比卢纶的“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从军行》)更为生机勃勃。最后看沈从文笔下的风土人情。它介绍桃源县城,“与长江中部各小县城差不多,一人城门最触目的是推行印花税与某种公债的布告。城中有棺材铺,官药铺,有茶馆酒馆,有米行脚行,有和尚道士,有经纪媒婆。庙宇祠堂多数为军队驻防,门外必有个武装同志站岗。土栈烟馆既照章纳税,受当地军警保护。代表本地的出产,边街上有几十家玉器作,用珉石染红着绿,琢成酒杯笔架等物,货物品质平平常常,价钱却不轻贱。”一个边地小县城,谈不上物产丰富,但却是五脏六腑,样样俱全,凡有关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应有尽有。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吊脚楼。“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逼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余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这些房子同沿河一切房子有个共通相似处,便是从结构上说来,处处显出对于木材的浪费。房屋既在半山上,不用那么多木料,便不能成为房子吗?半山上也用吊脚楼形式,这形式是必须的吗?然而这条河水的大宗出口是木料,木材比石块还不值价。因此,即或是河水永远长不到处,吊脚楼房子依然存在,似乎也不应当有何惹眼惊奇了。但沿河因为有了这些楼房,长年与流水斗争的水手,寄身船中枯闷成疾的旅行者,以及其他过路人,却有了落脚处了。这些人的疲劳与寂寞是从这些房子中可以一律解除的。地方既好看,也好玩。”就地取材,价廉物美,还有“希奇”的“形体”,最后一句“既好看,也好玩”,把要说的没说的都说出来了。湘西“地险人蛮”,虽然在它“任何时节实在是一个令人神往倾心的美丽地方”,却也给人“艰难处与美丽处实在可以平分”的深刻印象。在这样的环境里,演绎出了一个个水手与吊脚楼妇人们“露水恩情”的故事。这也是《湘行散记》作者最津津乐道的地方。他们在不可控的命运里享受着生命的激情和力量,粗俗而有野性,简单而有情义,超越了庸俗的道德和死亡的恐惧。水手是行走在湘西河流上的一种危险职业,他们的生死系于一瞬。吊脚楼上女人之命也不由自主,被攥在别人手里,但身体却是她们自己的。沈从文曾说《湘行散记》“表面上虽只象是涉笔成趣不加剪裁的一般性游记,其实每个篇章都于谐趣中有深一层感慨和寓意”,“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一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这是在作品出版四十多年后作者的“追忆”,为作品贴上了“思想深度”的标签。事实上,作品也赋予了作者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忧思和苦闷的,如写湘西青年“患精神上的营养不足,皆成了绵羊,皆怕鬼信神”,作者的感觉是“一句话,皆完了”。再如,说“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像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在艺术构思上,《湘行散记》却在呈现湘西世界的奇特和别致基础上,表现了对其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和忧虑。
二、人生与命运:生命的挣扎还是回到水手和吊脚楼女人们的“故事”上来。《湘行散记》记述了湘西水手单调而枯燥的生活以及生命的激情。由于湘西河流水势湍急,激流、漩水、礁石众多,做一个水手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每当“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的脱光衣裤,向急流中跳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他们随时都面临被河水冲走的危险,可以说,他们离死亡近在咫尺!《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写道:“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对水手们而言,这种在死亡里讨生活,与死亡相邻却是水手们生活的常态,“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一个不小心,闪不知被自己手中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泅水技术又不在行,在水中淹死了,船主方面写得有字据,生死家长不能过问。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一点衣服交给亲长说明白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面对死亡,水手们也是清醒的,他们知道“得靠水为生,明白水,比一般人更明白水的可怕处;但他们为了求生,却在每个日子里每一时间皆有向水中跳去的准备”。“这些人莫不皆得从天明起始到天黑为止,做他应分做的事情。遇应当下水时,便即刻跳下水中去。遇应当到滩石上爬行时,也毫不推辞即刻前去。在能用气力时,这些人就毫不吝惜气力打发了每个日子,人老了,或大六月发痧下痢,躺在空船里或太阳下死掉了,一生也就算完事了”。做水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他们并不畏惧,也不算计,而是平静地接受既成事实,在死亡面前多了一份清醒和冷静。实际上,沈从文笔下的人们,对待死亡都有冷静、平和的心态,辰州的矿坑坍陷,那些“到地狱讨生活的人自然也就完事了”,妓女因病死后,“亲人呼天抢地哭一阵”,赊购简陋棺木甚至借取“薄薄板片”,“土里一埋也就完事了”。水手、矿工和妓女,在不可预料的命运面前都有一份平静与淡定。《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水手说:“如今落的是雪子,不是刀子。我们弄船人,命里派定了划船,天上纵落刀子也得做事!”在河街人家的火堆旁,“我”与乡民谈天,“到后来谈起命运,那屋主人沉默了,众人也沉默了。各人眼望着熊熊的柴火,心中玩味着‘命运两个字的意义,而且皆俨然有一点儿痛苦”。在人力不可及的命运面前,包括湘西水手在内的生命个体只能被动地承认和接受,这种个体与命运间的必然联系,如同“行将来到的风雪”,“摊派到这只船上”。“他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他们“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无常而必然的命运不断逼向生命的个体,“命定”的悲剧随时指向每一个人。他们知道“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似滚油煎”,但并不逃避,而是忠实而庄严地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使命,天地虽不仁,但却生生不息,拥有坚韧的生存意志和力量。大凡有水手的地方,也会有吊脚楼女人,水手与妓女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金钱和肉体交换,而有沈从文独特的情感态度和伦理眼光。吊脚楼女人出卖肉体但出卖灵魂,有朴实而简单的信仰,做人处事的美德并没有被无常命运和卑贱地位所淹没,而具有某种坚韧而从容的人生态度。《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写水手们的“胡闹”,但毫无强人所难,而是两厢情愿的事。“我心中以为这个人既到了河街吊脚楼,若不是同那些宽脸大奶子女人在床上去胡闹,必又坐到火炉边,夹杂在一群划船人中间向火,嚼花生或剥酸柚子吃。那河街照例有屠户,有油盐店,有烟馆,有小客店,还有许多妇人提起竹篾织就的圆烘笼烤手,一见到年青水手就做眉做眼,还有妇女年纪大些的,鼻梁根扯得通红,太阳穴贴上了膏药,做丑事毫不以为可羞。看中了某一个结实年青的水手时,只要那水手不讨厌她,还会提了家养母鸡送给水手!”《鸭窠围的夜》中的“我”也想象湘西吊脚楼水手与相好会面的场景,细致而具体,让读者根本无法分辨这究竟是作者的想象还是亲眼所见。在《桃源和沅州》里,沈从文对吊脚楼女人的生活如数家珍,她们的数目、年龄、技艺、收入,事无巨细皆娓娓道来。不仅如此,在漫漫长夜中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时,“我”还情不自禁地想象“追随了一个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女声音到她的身边去了”。《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写水手牛保与吊脚楼女子一夜欢娱,不舍情谊让其他水手“羡慕嫉妒.限”。当水手再次起锚远行,年青妇人露出“鬓发散乱的头颅,向河下人锐声叫将起来:‘牛保,牛保,我同你说的话,你记着吗?”牛保怕她冷着,也知道“妇人起身到窗边时,是还不穿衣服的”,于是大声叫着要她快上床去,那妇人却赌气说:“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在牛保得到四个苹果后,又跑回吊脚楼里,送给那年青妇人。酷冷的天气,粗俗的语言,赤裸的身体,这些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却一点不给人肉欲、肮脏的感觉,戏谑里藏有情义。作者将水手和吊脚楼女人间的“露水恩情”转化为和对生活的渴望,呈现出人性之美和道德之善。不仅仅是水手和吊脚楼女人挣扎于命运与生死的必然之中,就是《湘行散记》中的其他人物也有这样的生存困境。《老伴》写十七年前一个少年喜欢上了“绒线铺”的一个女孩子,十七年后当“我”再见到他们,二人已成眷属且有了如母一样漂亮的女儿,只不过,那个少年已成“一个老人”,“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这时,“我”却“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说不出话来,“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分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有情人虽成了眷属,但却面目全非,是幸福还是不幸?不得而知。三、小说与散文:文体的边界沈从文是文体家,长于小说,但在散文上也独树一帜,有其风格和个性。认为:“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需浸透作者人格和感情。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他以学习的态度,通过不断练习,才逐渐走向成熟,“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然”。《湘行散记》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每篇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相互补充,首尾相连,也可以说是一部长篇散文。在文体上,它介乎游记、日记、报告文学和小说之间,可称之为小说体散文。《一个戴水獭帽子的朋友》侧重于人物故事,像小说写法,既铺叙地方风物,近似游记,还有抒情和议论,不乏个人感受,又不同于山水游记。它主要讲述一个戴着一顶水獭皮帽子朋友的故事,他为人豪爽、粗鄙而真诚,爱好字画。二十五岁便与四十多个女人有过肌肤之亲,十几年后还依然去看“更好的册页”——一个“十五六岁的白脸长身女孩子”。说话粗鲁,什么“杂种”、“狗杂种”、“格言谚语”,“全是活的”,“言之成章”,且丰富如“大河流水,永无穷尽”,有如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有人称他为豪杰,也有人叫他做坏蛋”。他是一个“活鲜鲜的人”,“粗中有细,且带点儿妩媚,可算得是个妙人”。《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也讲述了一个连贯而紧凑的故事。构思精巧而曲折,但又不露痕迹。故事主角他用菜刀劈开了一个哨兵的头颅而夺取了哨兵的枪支,凭借着抢来的枪支入伙土匪,摒弃了他在地狱中讨生活的日子。三年后,带领手下攻占了那个山城。与守军隔江对峙,两方抢渡而各有胜负,最终防军的五名青年乘船渡江得利,巷战之后落草的继续逃亡,而那个为首的矿工却漏了网,那五个青年业也晋升为军官,便自请去引诱他现身。五个青年伪作落草,在酒馆里当着矿工同伴的面露出带着枪械来投诚的意向,一番探听之后矿工的同伴为他们补上一课,便把联络矿工的方式告给了他们。在见过武器之后五位青年便与矿工接上了头,在酒宴上出其不意而用匕首斩杀了矿工的同伴,捉住了矿工。故事结尾,写矿工说自己还有枪械在矿井旁,邀他们随自己去取。人们一般会想他大概是要做什么手脚的或同归于尽之类,但作者却写矿工趁着大家翻找枪支的时候,而从容地说,“兄弟,对不起,你们送了我那么多远的路,有劳有偏了”。便纵身跃进井中。那也正是当年他夺枪杀人后抛尸的地方。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毫无雕饰而自然随意。当年矿工杀了哨兵,今日他自尽于此。从杀人到自杀,不做囚徒也不连累他人,从容而坦诚,让人肃然起敬。故事曲折、婀娜多姿,完全是小说笔法。作者既不苛责,也不赞美,却满怀慈悲,在平和端庄背后却又暗流涌动。另外,《湘行散记》中的《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老伴》《虎雏再遇记》和《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等都当作小说看,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相对而言,《桃源与沅州》《鸭窠围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和《箱子岩》更近似散文笔法。一般说来,小说偏重叙事的想象和细节的描摹,有相对集中的人物和连贯的故事,而散文则重真人真事,包括“我”的深度进入,强调情节和情感的真实性。沈从文的独特之处在于,立足于呈现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相的现象和细节,让它们自如地说话,本然地生长,这实际上又是一种散文笔法。所以,沈从文骨子里就是一位散文家,哪怕是写小说,也是散文化小说。那么,沈从文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小说家还是散文家,或者二合一?在我看来,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作品写好,写到艺术的极致,成为文学经典。这就够了。
《湘行散记》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行文简朴而澄明,轻捷而灵动,舒缓从容,张弛有度,虽时有粗俗之处,主要是人物对话,也有雅致和华丽的装饰。它在记人叙事,描绘山水,或坦露心迹上,都求简洁明快,一竿子插到底,不拖泥带水,不故作矫情,本色至上,素面朝天。造句组词有传统骈赋句式的印迹,少虚字浮词,多肌肉和筋骨,但又不失柔韧和雅致,还无古奥和艰涩之处,融合了古代汉语的严谨、内敛和现代汉语的畅达、自如。如《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写景:“从汽车眺望平堤远处,薄雾里错落有致的平田、房子、树木,全如敷了一层蓝灰,一切极爽心悦目。汽车在大堤上跑去,又极平稳舒服。”《桃源与沅州》介绍桃源“小筏子”,“桃源有一种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在沅水中可称首屈一指”,“一只桃源划子,有了这样三个水手,再加上一个需要赶路,有耐心,不嫌孤独,能花个二十三十的乘客,这船便在一条清明透澈的沅水上下游移动起来了”。《箱子岩》的写事:“四点钟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几个有关表示动作的语词“腐蚀”、“镶”和“搅”让场景活灵活现,贴切而生动。《湘行散记》的对话多粗俗俚语,特别是水手间的辱骂,粗语脏字脱口而出。沈从文不作改动和修饰,而是原样呈现。“他们并不是吵架,不过在那里‘说话罢了。这些人说话照例永远得使用个粗野字眼儿,也正同我们使用标点符号一样,倘若忘了加上去,意思也就很容易不清楚了,这样粗野字眼儿的使用,即在父子兄弟间也少不了”。粗俗之语更能展现生活的原生态和生命的本真相,能凸显人物的个性,文字优雅虽然入耳顺心,但却失去了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真纯,失去了生活的实在和丰富。如戴水獭帽子朋友的对话:“朋友口中糅合了雅兴与俗趣,带点儿惊讶嚷道:“这野杂种的景致,简直是画!”“自然是画!可是是谁的画?”我说。“大哥,你以为是谁的画?”我意思正想考问一下,看看我那朋友对于中国画一方面的知识。他笑了。“沈石田这狗肏养的,强盗一样好大胆的手笔!”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物鲜活的个性。沈从文的散文有韩愈的汪洋恣肆,有欧阳修的澄澈明净,也有郦道元的凄清冷幽,他博采众家之长而成一家之体。当然,《湘行散记》也存有不足,如故事的“重复”和叙事的“迷恋”,它在自然描写和人物设计上都有重复的地方,如《桃源与沅州》《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和《辰河小船上的水手》都写了水手,人物性格和命运多有相似的地方。作者在写景写人时也不无自恋和炫耀心理,将想象和真实融在一起,分不出真与假、现实和历史,有着想象的浪漫和语言的诗性,但骨子里也有夸饰和炫耀的地方,用今天的话说,不无炫酷的意图。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文史丛刊的其它文章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湘行散记题目及答案_百度知道
湘行散记题目及答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咳咳叫我哥知道合伙人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团队
咳咳叫我哥
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78
获赞数:333
擅长:暂未定制
【主回答】题目:1.在作者看来,在第二个长滩上碰到的老纤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选文作具体阐述。(6分)2.文中划线部分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说明。(7分)3.结合全文,怎样理解文中第五段“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句话?(4分)4.本文是一篇旅行记,在文章结尾,作者描写了一幅小小水村如诗如画的生活景象。从全文看,这样安排有何好处?作者的描写有何特色?(6分)答案:【小题1】⑴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1分)他年近八十“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在干冷的天气里光着脚谈生意;“见小船已开出后”,“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2分)。(三个例子任意举出两个即可)⑵对于生存努力而执着。(1分)他冒着寒冷同掌舵水手讨价还价,希望多挣钱;在讨价还价无望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要求,自动拉纤;数钱时神气活现(2分)。(三个例子任意答对两个即可)(注意:是回答作者眼中的老纤手形象,如答“又老又狡猾”,不给分。)【小题2】划线部分记叙的是一个水手的意外死亡(1分),这本是一件非常悲惨的事情、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但作者的叙述语言却冷静客观,不渲染,不夸饰(1分),与所叙内容的悲剧色彩和带给读者的心理震撼形成强烈的反差(2分)。这一方面与下文“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相呼应(1分),另一方面,将水手的生活状态更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了体悟和思索的空间(1分)。【小题3】这句话既写出了弄船人因生活境遇之悲惨,已经对生活的苦难习以为常,并不觉得年近八十的老人这样卖命地拉活有什么不合常理,甚至连自身的意外死亡也被视作平常之事。(2分)也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悲苦生活状态的深切同情(1分)和对他们漠视生命意义的委婉批判。(1分)【小题4】⑴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位水手意外身亡和一位老纤手执着于生存的故事,重点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苦难、沉重(1分),结尾转而对一个典型的水村风物进行描绘,重点写出水村生活美丽的一面(1分),这样写不仅使文章点面结合,摇曳多姿(或:显得手法灵活),(1分)也更全面地反映了辰州途中的生活面貌(1分)。⑵作者的描写主要从声音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写了自己所听到的各种声音(1分),并结合眼前所见,虚实相生,生动地写出了水村生活的恬静的一面(1分)。【知识延展】《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这个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记,一共有三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新湘行记。原文: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丘阜,山势既较平和,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越来越多,随处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空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的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滩的可能。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激流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追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儿,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曲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到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舵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战士那么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都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折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气力,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虽立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统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还是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见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的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都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弄船人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一字排开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唢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无不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怨倚梦知道合伙人
获赞数:15
擅长:暂未定制
《湘行散记》的作者是▁▁▁代作家▁▁▁▁的作品。作者有着 ▁▁、▁▁、▁▁族血统。有人说,作者“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自21岁走出▁▁▁,远赴北京,家乡就成为他始终魂牵梦萦,并在自己的文字中反复叙说的对象。最终,通过《、《▁▁▁▁,他在文学中完成了对“ ”的重构。
热心网友知道合伙人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从文自传》都很好看,尤其是《从文自传》,写他小时候想方设法逃课,到处玩,还有打架,后来又当兵,等等。特别好玩,还很幽默。《湘行散记》是写他在湘西的见闻。不管是景,还是物,还是人,还是事,都特别美好。令人向往。可以看到他那个时代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但似乎《边城》最出名,不过我没看出有什么特别之处。《长河》也过于平淡。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行散记读书笔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