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写诗吗?要美到心碎的七言绝句句型的

(herbaceous)
(咋了炸了)
(黑夜最明亮的眼)
(专治脑残)
第三方登录:新闻网--沈阳城市学院
唐诗的审美价值
作者:来源:时间:
  在中国历史上,唐诗是一个奇迹,创造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比前面说到的《诗经》、楚辞、汉赋影响更大,更有生命活力,成就更多。在唐代社会各阶层,从皇帝到歌女,从士人到强人,从和尚到道士,几乎没有不会写诗的,很多人写的诗都很好。&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唐诗的数量巨大,有五万多首;诗人有两千二百多人,从“初唐四杰”到盛唐的王、孟、高、岑、李、杜,从中唐的元、白、刘、柳到晚唐的李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罗隐、韦庄等,开列百名精品诗人并不困难,他们领军共同创造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峰。&
  唐诗繁荣的原因 &&
  唐诗为什么能如此地空前繁荣,论原因有很多,如科举的进士考试必有作诗一项,士子们必须会写诗,否则休想金榜题名;唐代的社会,不论是初、盛唐的国力强盛时期,还是中、晩唐的社会衰败阶段,都为诗人提供了足够的抒写题材;有汉魏六朝的五、七言诗的丰厚遗产和专业经验积累等等,都是唐诗繁盛的必要条件。但是除上述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上的各阶层,他们不是以诗为敲门砖的各色人等,从皇帝到征夫、思妇,从士子到僧尼、歌女,也普遍爱诗或写诗,形成了唐诗繁荣发展的社会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消费需要生产了生产,落实到诗的读者与作者、诗的欣赏与创作的关系上,理当是前者生产了后者,用浅近的比喻说,是穿鞋的人多了才生产岀了众多的鞋匠和鞋子。&
  唐朝的皇帝从李世民到南唐后主李煜,都是好作诗的皇帝,其余的诸多皇帝也莫不能诗,作品皆收在《全唐诗》中。李世民有诗69首,李煜除填词外有诗18首. 唐玄宗更是一个高产诗人,《全唐诗》收其诗63首。宗室的后妃也都能作诗,武则天存诗46首。这些人作诗目的就是言志抒怀,有的作品还是唐诗的名篇。唐代的僧尼中有很多著名诗人,如皎然、李季兰、魚玄机、寒山、灵一、贯休、陈抟等。&
  唐诗中的官员、士子之作多不胜数,他们无不是“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为时为亊而作&,广有众多读者,有的诗人之作,一经写岀來即有歌者传唱。诗人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在旗亭闲坐,欲知各自的甲乙地位,请到此歌女唱诗,她们都能唱这三人的诗,而唱王之焕的诗作更多。&
  唐代的歌女与宫女也是诗作多岀的群体。《唐诗三百首》中收有署名杜秋娘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是金陵的一名歌女, 她唱的诗正是岀于她的身份与命运遭遇, 可以认为是含泪的生平自道。这样高水平的歌者, 召唤岀的诗作绝不会是平庸之作。&
  使我们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唐代的绿林豪客也那么喜欢诗。诗人李涉是中唐颇有诗名的一位诗人, 诗意卓荦, 不偶世俗, 尤作长篇叙事, 如行云流水, 才名甚高。唐宪宗时曾为太子通亊舍人, 一度遭贬, 后为太学博士, 致仕终老匡庐。有一次&经过九江皖口,路遇强人刼货, 问他是什么人&,他回答:“&博士李涉。”&,豪人首领说: “你若是诗人李涉, 我们就不用抢你的东西了, 我辈久闻先生的诗名, 望赐诗一首足矣。”李涉当场欣然命笔,写道&: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此诗在《全唐诗》中题名为《井栏砂宿遇夜客》)&豪客们见诗大喜, 以很多美酒牛肉相赠,并恭送诗人上路。在唐代连绿林豪客都如此爱诗, &诗事岂能不盛?&&&&&&&&&&&&&&&&&&&&&&&&&&&&&&&&&&&&&&&
  这说明唐朝这个时代,任何阶层都了解诗、了解诗人,喜欢诗,从皇帝到小贩,到强盗,再到歌妓都会作诗。唐诗是弥漫整个唐代几百年历史中的一个奇迹,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唐诗这样的普及率。唐诗在现代仍是广泛流行的。比如央视的“诗词大会”,填空等等试题&,如果换成《诗经》,很多人都完成不了,就是因为唐诗太广泛普及了。
  唐诗的特点 &&
  唐诗总体的特点是:第一,它创造了近体诗,并且成为一种诗的范型。有几个诗体是唐代创造的,并且成为严格的体式的规范,之前是没有的,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这六种诗的体式是在唐代创造完成的。像近体的绝句与律诗,这种内含多种严格规定的五、七言四句或八句体的诗,在前代没有;在宋齐梁陈的南朝时代虽有以“绝句”命名的五言诗,也是四句,二十个字,但是那种绝句没有唐时的绝句那么严格规定。到了唐代,才创造成这六种诗的严格的体式。在唐代及后来的科举考试中, 必有作诗这一项,而且命题规定诗体是写律诗还是古风,有的还有韵部的要求,非常规范。在唐代以前的古诗,虽然有八句、多句和四句的,但声韵平仄比较自由,到了唐代有严格的标准,如果想考中进士,一个字用韵用错了,都会名落孙山。这是唐代的诗学贡献。直到今天人们写旧体诗也还是按照唐人已经形成的体式进行写作。&
  第二,唐代社会形成了浓厚诗风与审美趣味。带动诗风的是科考的士子,制约和保证诗风持续发展的是科举考试,支配的风气是社会公众的审美趣味。科举取士始于隋而盛于唐。唐太宗在幸端门看到进士们于榜下纷纷缀行,畅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在晩唐诗人汪遵看來,乃是“几人从此休耕钓,吟对长安雪夜灯。”科举实现了广泛的青少年作诗的社会动员。唐代诗人中,许多人都有六七岁时写的诗,而且有名篇。 当时的学子或者士子,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他们前程的出路就是考进士。而当时的人们好读诗,人际交往中也好以诗为联系方式,文化圈子中以诗切磋、奉和是常事。 在唐代,不学诗、不会作诗,难以混迹于文化场。&
  第三,唐诗有历史广度与深度。唐代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几十年。每个阶段,江山代有才人出,都有拔尖的诗人,唐诗的发展过程能充分反映这四个阶段和时代。盛唐时期,诗人的诗中气势非常高昂。到晚唐阶段,社会衰败,宦官专政,军阀割据,赋税沉重,民不聊生,在晚唐诗里得到充分反应。一接触各个不同时代的诗,都能看到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而且不同阶段的诗也有它本身的艺术特点。&
  第四,情思的表现特别充分。在诗里表现思想,表现情感特别充分,都有很多代表性的篇章。其中,尤其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贺、杜牧、李商隐等诗人的诗中的思想和情感表现特别充分和特别突出,和以前、以后的诗相比都能显示出唐诗的艺高一筹。&
  第五,在诗艺上创造的经验也特别多。其中包括韵律、修辞都特别严谨,细加研究,简直很难理解诗为什么能写得那么好!像杜甫的诗,他用韵可以用一个韵部里的几十个字为韵脚,读來不觉是勉强。杜甫的七言诗的一句里的七个字可以包含几个意思。比如七律《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看包含几个意思:第一句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这里的“作客”,是“万里”之地,而且“常”作客;时节是秋天,秋天草木凋零的时候,在外作客的人,看到北雁南飞,但是人还是长期滞留,没办法回家,这是“悲秋”;““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如此。“多病”中“登台”,而且是“百年多病”,“独”自登台。 这种写作的水平,就样高超诗艺,就是在唐代诗人中也无人能及。 &
 唐诗的经典选本《唐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编选者是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无锡人孙洙()。孙洙字苓西,号蘅塘,晩年号蘅塘退士。其人家贫,性聪颖,好学。辛未年进士,历任大城、卢龙、邹平县令,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三握邑篆,囊槖萧然。离任时民皆攀辕泣送。又为江宁府教授,两校省闱,学问功底深厚。归老时生活困苦,蔬水常不给。其人学诗宗杜甫,著有《蘅塘漫稿》,编有《唐诗三百首》。&
  在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之前,有南宋诗人刘克庄编的收录唐宋诗人律绝体诗的《后村千家诗》,因收录作品过多,没有专向的读者对象,流传不广。之后有南宋末期诗人、爱国志士谢枋得为学童编选的唐宋诗人的七律和七绝体诗选本《重订千家诗》。到了明代王相感到谢本没选五绝与五律,于是又选取唐宋诗人的五律和五绝体诗(同时附加明诗七律二首)与谢本合编,共计223首,合成为清代所普见的《千家诗》,是流传较为广泛的近体诗读本,从古至今一直在发挥其独有的向童蒙教诗的示范作用。&到了清代,孙洙岀于更深层的审美标准,对《千家诗》颇有微辞,认为“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岀其间,殊乖体制。”于是他在选诗的时代上只限于唐,而体式又从律绝体扩延至五七言古诗,便从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私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孙洙预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自清中叶以来,二百多年间,写旧体的诗人,无不得益于《千家诗》和这本《唐诗三百首》。&&
  从《唐诗三百首》可见唐诗的大体面貌。清康熙年间成书的《全唐诗》,收有唐人诗作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作者二千五百七十六人(不含鬼神之类)。后来有人搜录遗篇,作为《全唐诗》的续编两本,与前书合计共五万四千多首。这么丰厚的诗源,从中选岀多少首诗才能见唐诗的原本面貌,可称观止,实在是难事。现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从为学童学诗和作诗提供范本的目的岀发,收有77人的313首诗。这个三百首选本问世后不仅能流传二百多年,且有日渐时兴之势,到了今天不仅可为学童用,亦于可为成人学诗与作诗之用,可见其选编的岀发点与选诗质量的合适性,足可谓选本的经典。我们所编著的这部《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的原文所据,就是光绪年间四藤吟社的刻本,毛泽东主席当年评点的就是这个版本。&
  《唐诗三百首》作为引导人们读唐诗,爱唐诗,学唐人那样写诗,首先必须提供适量的吸引人并向其投入兴趣的各体诗作,这样,选诗内容须领域宽广,题材丰富,从学童的浅近视野和士子人生经历中所遇的多种生活事项,皆应有诗吟咏;还须情思真切动人,有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的明畅表现,极易为人所接受;且须意象深厚,比兴中寓涵情致,咏物中见有寄托,诗意中涵蕴哲理,足见诗的审美表现所能达到的高超境地。唐诗的语言是汉语的文学语言的实践极致,丰富、鲜明、精准、生动,视域宽阔,扩张力强,见诸诗体则格律严谨,修辞巧妙,引人爱读。&
  《唐诗三百首》编选的初衷是以少年学子为主要读者对象,供作诗参考之用这是无疑的。由于所选诗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学经典性,读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它可以成为不同年龄读者的选取对象,有如《周易.系辞传》所云:“《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変,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此,《唐诗三百首》足可兼及不同时代的各种年龄、文化、职业和志趣的广大人群。今天,由于是多年中断了写旧体诗的传统,使不少人华发回头学旧体,所以三百首又成为童叟皆适的作诗范本。&
  《唐诗三百首》为学作诗的少年学子写诗时立题、选材、取式、赋言、用韵作引导。由此目的,蘅塘退士他则不以社会现实批判为主要切入点,而特别注重于诗意与诗艺,体式与技法,所以其后谁不论怎样别岀心裁选岀别样的三百首,仍是对他的选本不可取代。这是经典的选本和选本的经典的不可动摇性。可以认为《唐诗三百首》是传统文化中读者最为众多的一个选本。&&
  《唐诗三百首》为学子写诗示范题路门径,使学作诗的人可从自身生活经验中就唐人题目,写自已在现实中的心中感受,所以在文本中提供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常遇的情境,如时序变化,穷通悲喜,相遇相别,相思相望,遊览观光,抒怀寄意,感世伤时,讥讽丑恶,凭弔悼亡,咏史言事,观舞听歌,酬答祝愿等等,可以应对人们各种情境的意愿表达。&
  古风歌行体在《唐诗三百首》中占有很大比重,这是超越《千家诗》的编法。学作诗的人,到一定程度应学会写古体诗,因为这种体式容量大而自由度宽,要叙事写事件非此难以应对。如《长恨歌》写李杨爱情与安史之乱,以及杨妃死后李隆基还京后的那种物是人皿的凄凉寂寞;《琵琶行》写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与诗人感受和演奏的弦音之妙&,如此题材非古体的歌行难于适应。&
  《唐诗三百首》作为唐诗的一个值得肯定的入门选本,可培养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对于唐诗及一切诗作的审美欣赏兴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这是就《诗经》说的。由于《诗经》的诗更为古老,诗语与今天用语多有差异。但唐诗却不同,其词语多可读懂,除了用典和史实与今天有距离,一般都是可以理解的。唐诗语言不奥不白,文质彬彬,用语组词既陌生又亲近,感到是自己想说而说不岀来的话。&《唐诗三百首》是步入唐诗宏伟殿堂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
  王向峰:沈阳城市学院客座教授、辽河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国学研究院专任教授。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直接评定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被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聘为专任教授和研究员,并指导博士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辽宁省文联、作协、社科联和文化交流协会顾问。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与评论600多篇,自撰与主编的专业著作近60部。 论著在国家和省级获奖30多次。获国家大奖有: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学术专著奖” 、2004年“全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2005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6年“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2007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首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
Inc.All Right Reserved 辽ICP备号-1
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沈阳城市学院【新人学写诗】绝句到底需不需要对仗呢?【诗词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26,402贴子:
【新人学写诗】绝句到底需不需要对仗呢?
有请诗词吧众大神
进一步推动诗书画事业繁荣发展,充分展示当前诗书画成就,弘扬中华文化,践行大书法,特举办2018年“琅琊杯”全国诗书画家精英赛,即日起隆重征稿.8月1日截稿
排名不分先后
可对或不对,都无问题
姐妹门出来,,
@ 一襟花月
@ 梁红艳10
破键盘,死网速,先爱特这几个吧,
求大吧告知
展现中国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激发广大诗人作家的创作热情,特举办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即日起至日截稿
别闲了,出来
绝句可对可不对,可以首联对仗,也可以尾联对仗,还可以全联对仗。没有规定必须对仗
绝句到底 需不需要对仗 呢?古诗绝句的对仗有四种情况:第一是前两句,即诗的第一联对仗,如“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第二是后两句,即诗的第二联对仗。如“骆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伙李白《军行)})第三是全诗两联都对仗,如“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第四是全诗两联都不对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种情况在古诗绝句中占多数。 由此可见,古诗绝句的第一联可对仗可不对仗,可全对,也可全不对,不像律诗那样有严格的固定要求
打油一个镇楼深秋最是累寒梭,孤影无非寂寞多。更甚西风常作客,吹愁心曲不须拨。
再打个油吹清溪水逗银梭,最是相思又渐多。纵折柳笛千万个,如今心曲少人和。
有请无律派掌门
这么早,我在梦中
明确答复:不知道
绝句可对可不对
无聊摇棹泛波波,荡起千条寂漠梭。皆怪婵娟曾惹祸,相思从此占心窝。
诗以“绝句”为名,就该依足绝句的写法,“绝句”和“绝诗”绝对是两回事,广义而言(避开韵律意不说),诗句有四句俱成“绝”,但不是“绝句”。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美又霸气的七言绝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