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图片好看不。有谁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吗。谢谢了

这房子上的砖雕是什么花,哪个年代的,现在这种砖雕在多少钱_百度知道
这房子上的砖雕是什么花,哪个年代的,现在这种砖雕在多少钱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看不太清楚,有点象一路连科,应该是晚清
最起码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差不多
这刻的是什么花
有些像荷花,要近些看才好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上海民居建筑特点是什么?上海民居建筑特点是什么?
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这种建筑因此得名“石库门”。
徽派民居建筑特点是什么?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
  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古代民居建筑有什么特点?
你好,不同地方的建筑各有特点,
北京民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座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侯,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徒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徽派民居建筑特点是啥?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八卦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西北民居建筑有啥特点?
西北传统城乡民居大都以四合院的形式呈现,一般为一进院,型制多为长条形,左右厢房间距较窄,房屋大多为“一坡水”;从用材来看,土柸、青砖、木材兼有,一砖到顶的较少;屋顶多用方砖平铺,很少用筒筒瓦,与西北雨水少有关。由于西北为多民族聚居地,所以也有很多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民居。
欧式民居建筑有哪些特点?
屋门很小,门都是用优质木料雕花油漆的,进了小门会发现有种房子很大的感觉,摩洛哥人的房子室内就是很大,房间也很多,有的还有天井,自然阳光照射进来,很明亮。室内地坪用陶瓷或大理石碎块拼成各种很美的图案,四面墙用陶瓷片镶嵌的五彩图案,天花板用成千上万块雕花细木组合的图案或石膏粘雕花而成。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有哪些?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既用整齐的石块垒房,也能用卵石砌起高墙,并坚固异常。一般都是封闭式的,多为坐北朝南,以向阳背风,温暖舒适。这都是比较的显著的特点的。
明代民居的建筑特点是什么?
明代民居有很多特点,北京四合院作是北方合院建筑的代表。它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通过一座小小的垂花门,便是四合院的内宅了。内宅是由北房、东西厢房和垂花门四面建筑围合起来的院落。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免费验房免费设计黄道吉日建材优惠家具定制如果仅仅知道大同有九龙壁,那你就孤陋寡闻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据传说大同原有一座七龙琉璃壁,但早已无存,无可查考)。这些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群,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不凡,使古城大同锦上添花,愈加绚丽多彩。
龙壁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建筑物,使其展现出更加肃穆、壮丽的风貌。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里,龙——这种古代人们想象中的动物,进一步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作用,以致成了皇帝的象征,即所谓的“真龙天子”。人们也常用“九五之尊”来称颂帝位。《易·乾》说:“九五飞龙在天。”意思是说“圣人首出万物之象”,所以历代帝王都喜欢在器皿、服饰、用具上以龙为装饰,诸如:印玺、旗幡仪仗、宫室舆辇、画栋雕梁,乃至器皿玩具等,用以表示受命于天,代天而治。
在佛教的经典里,龙为天龙八部众之一,有神力,能护持佛法,于是就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在寺院山门前,也往往用龙的图案来镶嵌照壁。
据计,山西省除长治市城隍庙、阳城关帝庙、平遥太子寺、平陆县井坪镇等有数的几座龙壁外,象大同这样能将如此众多的龙壁荟萃于一地者,国内实属罕见。特别是大同九龙壁,无论其建筑规模或艺术价值,还是年代的久远,均为全国龙壁之冠,独占鳌头,堪称为国家的瑰宝。
县文庙一龙壁
县文庙东西两侧龙壁
大同的一龙壁共有四座,以两座为一组,分两组按八字形挺立于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的两侧。以龙壁为八字墙,这在大同市现存诸龙壁之中独此一处。从雕塑风格看,此壁应为清代遗物。
这四座一龙壁皆为单面龙壁,黄色琉璃龙图案镶于砖壁中央。
第一对一龙壁座北面南,分居于庙门两边,各高为2.30米,长2米,下设壁座,中为壁身,上为屋檐式的壁顶。壁身四角为边长0.55米的等边直角三角形的彩云图案。中央镶嵌着直径约一米的黄色琉璃团龙,其形态为云雾中飞腾,并有一火珠,呈飞龙戏珠状。第二对一龙壁,分别斜砌于第一对龙壁的东西两侧,长3.15米,高2.3米。建筑结构与第一对龙壁相同。这两座龙壁四角呈对称的正黄色琉璃龙直角三角形图案。图案底边均长为1.55米,另一直边长0.99米。各龙头皆锲于上而尾置下,头尾均向中心。中心团龙直径约为1.44米,为淡黄色的琉璃龙。精雕细镂的龙头高昂于上,眼睛下视,似在凝望行人,呈盘龙戏珠状。
这四座一龙壁的结构与雕塑,同明代的龙壁相比,显得拘谨而规则。四角出现了规整对称的图案,这也是明代龙壁中所没有的。龙体的雕刻与明代雕龙的粗壮有力相比,已显得消瘦,同时,神态也不如明代那样雄健苍劲。但是,龙体的细部雕饰,较之明代则更加精致而优雅,修长而苗条。特别是龙头的雕饰愈益细腻繁复,入微有致。
此外,兴国寺山门前原有两座“八”字墙式的砖镶一龙琉璃壁,均为明代所建。墙体为出檐式普通砖墙,高约3米。墙体中间为黄琉璃团龙,直径为1.5米。整个龙体粗壮有力,形态雄健苍劲,张牙舞爪,如飞腾于蓝天碧水之间。可惜现已不存。
观音堂三龙壁
辽代始建的观音堂山门前的三龙照壁,从建造风格看,为明代遗物。
此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琉璃龙壁。壁长12米、高6米、厚1.2米。壁座以镌饰花纹的青石为础,础上筑须弥座,座间束腰有三层琉璃兽,下层是二狮相争图;中层是奔马、麒麟等,此层中间还有一长约1米的黑色琉璃花卉图案;上层是行龙,呈二龙戏珠状。每层雕兽间均以竹柱相隔联。龙壁顶部的四周有四十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承托着五脊琉璃瓦顶、脊兽、龙吻,造型优美,色泽艳丽。
壁身两面各有三条高三米的黄色琉璃巨龙,邀游在蓝色的天空和青绿色的江涛海浪之中。龙壁北面的三条龙,镶有火珠,南面三条则无。南北两面的中心一龙,头皆置上,呈行龙状,两侧的龙头也置于上部,呈飞腾状。
这一双面龙壁至今保存完整,色泽绚丽,塑造手法粗犷洒脱。各龙的造型生动豁达,姿态奔放有力,身形变化自如,线条优美动人。从各龙之间的布局看对称中略有变化,前后左右彼此关照,高超的技艺使龙产生了腾飞的神韵,形态静中有动,似奋首出海,游弋于晴空碧波之间。
兴国寺五龙壁
兴国寺五龙壁原来是大同城南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于198年拆迁于善化寺。壁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壁面用五彩琉璃镶砌,下筑须弥座。须弥座的束腰雕有蛇、兔、牛、马等十多种动物,姿态各异。壁顶是仿木构房屋建筑形式,镶嵌着屋檐、斗拱、瓦垅、垂莲柱,以及鸱吻垂兽等。宽大的壁面上浮雕着五条四爪金龙,盘旋回绕,上下翻腾,色泽斑斓。这些雕龙,其形态之优美、雕刻之精细、意境之深远,与明代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可相媲美。
(天竺庙五龙壁原为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末,亦为五彩琉璃五龙壁。其风格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因其有倒塌之险,于1978年拆除,原件现存于善化寺内。)
县文庙五龙壁
这是在大同现存诸龙壁中唯一的一座砖雕龙壁。从雕塑风格看,为清代遗物。它耸立在大墙后街原明代大同县文庙(现为大同市妇幼医院)的门前。
此龙壁建筑奇特,构造别具一格。龙壁为单面砖雕,长28.5米,高5.7米,整个龙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构成。中部的壁身由对方青砖镶砌而成,上面是高浮雕的五条砖雕团龙,直径各为2.2米。壁顶呈仿木结构的单檐五脊顶,正脊的两端砌有琉璃兽吻。此项由二十五组砖雕斗拱承托,斗拱下面是一层宽约0.4米的廊檐状的砖雕帷幔垂挂于龙壁上方。整个帷幔由八根下垂廊柱将其分为正室五间,耳室两间的形制,垂柱间的帷幔上部分别雕饰有葡萄、莲花、人物等。
壁身五条团龙的中央一条,巨大龙头正对着原县文庙的大门,团龙中心有一颗硕大的火珠。整个龙身时隐时现于云雾与波涛之中,锋利的龙爪突出于壁面之外。从中心向外数的第一对团龙的龙头向西置上,龙尾卷向中心,都作戏珠状,从形态看,这是一对腾空飞舞状的飞龙。第二对团龙的头向着中心,也作腾飞之状。四条巨龙都张口怒目,象是在吞云吐雾,气宇非凡。
此外,这座龙壁两端分立的八字墙上还有两幅巨型砖雕壁画。这两幅壁画画面均宽为2.2米,高2.5米。
两幅巨型砖雕壁画,构图新奇,刻工精细,犹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是砖雕艺术中之珍品。
代王府九龙壁
驰名中外的大同九龙壁,在我国现存最享盛名的三座九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尺度最大、而又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京北海公园,一座在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均建于清乾隆时代。较大同九龙壁要晚三百五十至四百年。)
这座九龙壁原是明初代王朱桂府邸的建筑物,即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
朱桂是朱元璋第十三子,生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阴历七月十八日(《大同县志》)。他与蜀王朱椿皆为郭惠妃所生。代王妃为中山王徐达女,仁孝文皇后(朱棣后)之妹。虽然明王朝规定藩王不得干预地方政治,但由于上述特殊关系,同时又握有实力,所以实际上他是大同地区的小皇帝。朱桂家族终明一朝,虽然几经波澜,但始终地位显赫,经久不衰。据《明史·朱桂传》记载,自代王朱桂始,传至五世四王时,“封郡王者凡二十有三”。
明初,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抵御北元蒙古的犯扰,截至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先后将皇子二十五人分藩于全国各地,以监督地方官吏的军、政、财、文。朱桂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9年)受封为豫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阴历四月十三日改封为代王,成为九个塞王之一;次年十月就藩于大同。代王府正是为朱桂所建。据《大同府志》记载:“旧学府在府治东,……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6年),建为府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府学为代藩府第,改云中驿为府学,即今学也。”案此,代王府是在原府学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的。作为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也当为此时所建。
1649年,大同总兵姜(王襄)反清兵败以后,在清军疯狂的“屠城”和“斩城”中,曾经显赫一时、权倾雁同的代王府被付之一炬,化为一片瓦砾之地,而王府前的照壁——九龙壁却免于劫难,有幸被保存下来,成为今天的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
大同九龙壁为坐南朝北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长45.5米,高8米,厚2.09米。高出一般民房,显得十分巍峨壮观。较之北京北海九龙壁(长22.5米,高4.9米,厚1.42米)要高大将近三倍。
此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黄、绿、蓝、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等,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由于比例恰到好处,给人以一种稳重雄健的感觉。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六十二组,承托琉璃瓦壁顶。壁顶为单檐五脊,正脊两侧是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花朵以及游龙等,脊顶戗兽、脊兽、龙兽俱全,两端是雕刻手法细腻的龙吻。
整个壁身,下部以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以蓝色的云雾和黄色的流云等为衬底。九条龙之间采用云雾、流云、波涛和山崖相隔与相联。壁面,特别是九条龙的龙体全为高浮雕制作,使每条龙一一突兀于壁上,大大增强了立体感。
从九条龙的布局和形态看,正中心一条是坐龙,为正黄色。在明代,正黄色为主色,象征着尊贵,为帝王所专用。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有神,注视着代王府的端礼门。龙身向上卷曲,龙尾伸向后方,似在端坐静观。中心龙两侧的第一对龙,是两条飞行中的龙,为淡黄色,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这组龙神情潇洒,大有怡然自得之态。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与第一对龙大致相同,形成了基本对称的图案。第三对龙为紫色。这是两条飞舞中的龙,其形态与前者大不相同,其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两端的龙),呈黄绿色,恣态飞扬,气宇轩昂。
壁前建有一长34.9米,宽4.38米,深约0.8米的倒影池,由石柱围绕,中有一桥相贯,这在国内也不多见。每当阵阵微风吹过,满池碧水荡起层层涟漪,此时此刻,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真象是翻腾于沧海碧空之间,更是气势磅礴,雄伟非凡。
关于这个倒影池的修建,在大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九龙壁建成后的一天,代王站在端礼门的门楼上,扶栏欣赏。忽然雷雨交加,有两个霹雳飞向九龙壁,在龙壁前出现了一个大坑,在龙壁后不远的金泊仓巷内露出两眼深泉。清冽的泉水中分别腾起一黄一黑两条巨龙,昂首向龙壁前大坑中喷注清泉。远看坑中,似有九龙飞舞嬉戏,妙不可言。代王遂令将水坑修成倒影池,将二泉修成二井,其水一甜一苦。从此倒影池便成为九龙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原载于太原道)
如若侵权,请随时告知。不敬之处,纳请海涵。 邮箱:
“行走山西”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行走山西”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请各位高手帮忙鉴定下这个砖雕的年代,及价值。_百度知道
请各位高手帮忙鉴定下这个砖雕的年代,及价值。
好像是明清的,现在大致能值多少钱啊?有没有人收购啊,价钱不错就可以卖了。推荐买手。有花草,动物,人等。还有一对大门口放的石狮,和门上的砖对联。
嗯,忘了说了,这个家是个典型的四合院,砖雕是进了大门边的土地庙那个墙上的。具体我也搞不太清楚,就是比较讲究的那种,爷爷的爷爷以前是财主。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您的这个砖雕,是典型的清代的风格;成套的完整的市场上一般在2万元左右;可以帮助您联系买家!
是吗,请推荐买家。我的QQ:
可以帮您联系一下。
百度知道行业专家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砖雕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隐在安徽合肥丨寻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文化肥东
隐在安徽合肥丨寻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文化肥东寻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文化肥东
我坐着车在合肥的道路、村镇之间奔驰,隔着窗玻璃外,低头是路面一旁还未来得及融化的雪堆,抬头是天空里急着透过厚厚云层的蓝天。深深的吸一口这冬日里微凉的空气,一阵寒颤,似乎才清醒的走进这座未曾好好看过的城。——2018年的第二场出行,与你相遇在合肥
肥东居皖中腹地,是省会合肥的东大门。东望南京,南滨巢湖,西融合肥,北襟蚌埠,既有&吴楚要冲、包公故里&的盛名,又有&襟江近海、七省通衢&之美誉。肥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宋代包拯,清代李鸿章,当代张劲夫、吴邦国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肥东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景观有风光如画的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奇石密布的皖中第一高峰浮槎山,江淮分水岭上的璀璨明珠岱山湖,庐阳八景之一的四顶朝霞等。人文景观有包氏宗祠、李鸿章家族遗存、曹植墓、六家畈古民居和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青龙褚老圩新四军旧址纪念馆等,其中瑶岗纪念馆是合肥市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命名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 【长临河古镇,一个昔日被称为“小上海”的枕水人家】走进,才发现那洒落着白发的老人,裹着厚厚的衣服,手下却在不停歇的忙着编织。我尽量用平稳的话语去问她:一个篮筐要编多久?她回到了我好多,我却只听懂了一句:要一天的时间…… 【吴家花园,一座深宅大院的前世今生】在肥东长临河古镇六家畈,一个小小的村镇里。遇见一处深宅大院,遇见马头墙的江淮民居,遇见清末那些我们不得而知的历史故事…… 【627岁的吴氏国公祠,记载着多少光阴里的故事?】有多少光阴里的故事,会顺着时光的脉络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清晰可辨……我们都是时光之外的人,需借着时光之里的证据,来说一说曾发生过的事、曾遇见的人……【花张挂面丨舌尖的美味、指尖的传承,探寻家的味道】花张人的早晨,是从一碗挂面开始的。从挂面下锅,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五分钟,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工艺。王登前,是花张集的一位老挂面手艺人,他从事挂面加工制作,已有整整40年。家里现存的储存面粉的木桶以及发酵面粉的盆、钵都是从爷爷辈那儿传下来的,迄今100多年历史,也算是几件文物了……【关于作者】 【关于wo丨乍暖】一个时而文艺、时而逗逼的我一个想要从南走到北、再从东走到西的我一个健忘却又爱回忆的我嗯~就是这样一个想要撒一点野的我……【图文/乍暖微博@乍暖行书】【实用攻略】 【行程安排】1月12日 济南→合肥入住安徽栢景假日酒店1月13日 合肥入住一品宴肥东宾馆AM.六家畈古镇(吴家花园)、红石嘴、四顶山PM.长临河古街、桥头集镇(蓝山湾、龙泉古寺、爱情隧道)1月14日 合肥→济南AM.八斗镇(花张挂面、国公祠、安徽大鼓、曹植衣冠冢)PM.撮镇镇(VR小镇、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关于美食】【关于住宿】安徽栢景假日酒店位于合肥市中心 区域,濉溪路与阜阳路交汇处,距新火车站、市内主要汽车站都不远,环境优雅,交通便利。酒店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典雅。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地上十六层,地下两层,拥有近16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店内各种服务设施齐全,拥有先进的通讯设备,所有客房内均可高速接入Internet,是旅游观光、商务活动及召开会议的理想场所。一品宴肥东宾馆是安徽省文一投资控股集团斥巨资重新升级的现代化花园式星级酒店,这座集住宿、餐饮、商务、会议为一体的综合型酒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因地制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景中曲折多变、曲院回廊、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吴家花园,一座深宅大院的前世今生】
冬日出行,总是会略感萧条,于是便避开山山水水的曲折,去一方小小的天地之间,回溯历史尘埃中留下来的惊叹和感怀。于是,有了这次安静倾听的相遇,在合肥,一个算不上旅游大城的城市;在肥东长临河古镇六家畈,一个小小的村镇里。遇见一处深宅大院,遇见马头墙的江淮民居,遇见清末那些我们不得而知的历史故事……这里是“吴家花园”。于我而言,一切模糊而又混乱,不甚了解之后是略知一二,由此,更是被这院子的一草一木,和那灰墙小瓦马头墙所吸引。吴家花园是合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是江淮民居特色的代表性建筑,有灰砖灰瓦、有雄伟壮观的马头墙,无不在散发着浓厚的古色古香的韵味。车子穿过有些窄窄的马路,正巧赶上镇子的集,透过玻璃看来往的村民,忙着讲价闲聊,就这样弯弯绕绕走过有些破败的民舍,来到六家畈吴家花园前,便被门口的两头石像吸引。在两侧便是介绍的吴毓芬和吴毓兰两兄弟的简短过往。于是,这“吴家花园”的历史根源便也有了概述。吴毓芬,字伯华,淮军将领。在李鸿章率率领下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吴伯华官江苏候补道,加按察使衔,同治四年(1865)吴伯华辞官返乡,殁后旨赠太仆侍卿。而吴毓兰为其弟,当然也是一同返乡,于是便在家乡六家畈建立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吴毓芬在此建立自己的官宅,在东侧吴毓芬的弟弟吴毓兰便建立了自己的民宅,官宅和民宅之间有一条三尺宽的巷子,名为“手足巷”。这两个宅子便构成了“吴家花园”的主体结构,而“吴家花园”也是李鸿章亲笔所提,至今里面也保存着许多的历史古迹。吴家花园于2015年开始恢复修建,2016年免费开放。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最大限度的保持着吴家花园的原貌,当然也是融入了许多的现代的气息,随处可见的花花木木,风景、文物等,各种文化融入其中。踩着手足巷,深入这座宅子,一进、两进,皆是不同的景,枯木逢春、镇井之兽为风调雨顺……这一切似乎都在讲述着历史轮回中,那些我们世人不曾参与的过往,是怎样的活灵活现。院子里还未融化的积雪,透过一扇扇的门,想要看穿过往,却依旧被那冬日里的一抹绿给惊扰。多年前,是不是也会有可爱的人踩着吱呀呀的雪,在这庭院里一步一步的惆怅。在院子里的每一处,都有景观可寻。抬头,积云的缝隙中时不时透出湛蓝的天,而那灰墙小瓦的屋檐,似乎见证了这座深宅大院的蜕变,沧桑浮华之后也变沉默和低调。再低头,便可看见园中的假山、池沼,自然之美便也与这建筑之美遥相呼应。登上小姐楼,开启的窗边,是积雪的屋顶,透不出的日光,被远处的树木遮挡,不知多年前这小姐怀着怎样的情愫度过四季,或欢腾、或安静……小姐楼里有一处保留下来的床,但是看上面的雕刻便可见匠人的功底深厚,于现在的人看来,无不惊叹于那精细的技艺,人物也是栩栩如生,想来能把如此精致的老物件保留下来也实属不易。那床边的联袂更是引人深思:“一对玉人成好合,九天仙女下丸尖”……不知那最后“丸尖”作何解释?想来也该是他们对于文字的一种祈愿吧!院子里的一抹黄,抬头是马头墙和一只飞鸟,阴沉的天气和料峭的树枝,我想这就是历史留下的遗憾吧,我们不曾抵达的过去,也是他们不曾来到的现在。于是,一切平衡而柔和。吴家花园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合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在花园中你可以见到一些不曾认识的老物件,无论是不是曾留下的,但是这也是对过往最好的纪念。【登四顶山,俯瞰这世间云雾】 【安徽肥东振湖塔】振湖塔,又名潜溪塔,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巢湖之滨的六家畈镇潜溪村,坐落在四顶山。风水塔。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六角七级砖结构,高四十米,塔最上层顶端绘有仙鹤,每层周角均系有铜铃。塔内螺旋式阶梯可登塔顶。因年久失修,有些倾斜和损坏。振湖塔为六家畈吴氏宗族之风水宝塔。建此塔一为长临河风水宝地,二为六家畈人外出经商返乡起到航标作用。此塔是合肥地区保存尚好唯一古塔。日塔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顶山】四顶山,位于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乡境内、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山体面积2.67平方公里。因山有四顶,故名。四顶山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全其美和独特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而雄居皖中。四顶山在合肥市肥东县城南25公里、巢湖北岸。海拔174米。因山有4峰,故名。又传说古仙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故又称为四鼎山。唐代有人建寺,后方自勉建朝霞书院于此,皆毁。四顶山有&四顶朝霞&景观。山上有洞穴奇石、 朝霞&景观。山上有洞穴奇石、&炼丹池&。初晴露旦,旭日东升,登山俯瞰,恍乎涌五色琉璃,故又名朝霞山。为古&庐州八景&之一。山上树木葱郁,怪石林立,石尖端常年滴水,俗称茶壶嘴。登山远眺,百里巢湖片片风帆,姥山忠庙绮丽风光,尽收眼底.唐著名诗人罗隐有《四顶山》诗记其胜:&胜景天然别,精神入画图。一山分四顶,三面瞰平湖。过夏僧无热,凌冬草不枯。游人来至此,愿舍发和须。&为巢湖风景区重要景点。交通:1、南七里站-金寨路-长江中路-胜利路-老火车站-胜利北路-临泉路-新火车站2、博物馆-安庆西路-蒙城路-寿春路-长江东路-长江批发市场3、曙光影院-和平路-全椒路-屯溪路-巢湖路-长江中路-长江西路-省农机化校联谊活动有首届中国【长临河古镇,昔日被称为“小上海”】
多年未曾遇见如此大雪的合肥,在2018年的伊始,猝不及防的接纳了这一场上天的恩赐。我坐着车在合肥的道路、村镇之间奔驰,隔着窗玻璃外,低头是路面一旁还未来得及融化的雪堆,抬头是天空里急着透过厚厚云层的蓝天。深深的吸一口这冬日里微凉的空气,一阵寒颤,似乎才清醒的走进这座未曾好好看过的城。来到合肥,车子沿着巢湖岸边的街道行驶,伴着清晨微薄的日光,看着远处是虚晃的船只,天水相接的地方该是梦境的边缘,才会让人发着呆想要去探一探。就这样跑着跑着,在巢湖一旁、青阳山脚下,被长宁河环绕的长临河古镇就这样与我们见面了。一口写着“古井”的古井和长临河古镇,被横跨在长宁河之上的拱桥连接,于是,我们缓缓而上,准备去会一会这典型的皖中特色古街的韵味。走在长临河古镇之中,踩着石板路,身边的游客不多,而居民却更显闲适。在长临河古镇中主要有两条老街,南北街长360米名曰老街;东西街长240米,名曰东街,两条街形成一个“丁”字形,是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典型皖中特色古街。传说长临河古镇像一艘宝船,绕过古镇的长宁河仿佛一条纤绳,拉着宝船驶入巢湖。丁字街为吴氏先祖设计,有两个寓意一是像锚和钉一样稳固宝船、稳固根基,二是盼望吴氏家族人丁兴旺、子孙发达。【长临河民俗文化馆】走在长临河古镇的古街道上,一边在心里比拟着先前这里的场景,一边却又被那开敞的门扉拉回现实,就这样,长临河民俗文化博物馆走进我们的视野中。这个建筑面积670多平方米的宅子,是三进式砖木结构的房子,在最早时它是淮军将领的老宅。目前则作为以“留存民间物件,展示农耕文化”为主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并且是对外免费开放。来到这里,不妨去里面更贴切的走进这个古镇的从前与此时。馆中陈列了环巢湖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留存下来的1361件生产生活物件及史料,对研究江淮地区,尤其是环巢湖地域的民间文化,弘扬传统文明,传承人类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中你会认识并了解到当地的古民居、古民俗、古民风、古文化,这是江淮地区生产生活的一个缩影,更是农耕文化的一个片段。【老街与阿婆】从博物馆出来,天空的蓝依旧还是藏匿在厚厚的云层中,但日光却热烈的洒在青砖小瓦的墙壁上,阴影斑驳之间,是时光给予的感叹。被修缮之后的长临河古镇上,游客不多,阿婆却依旧在自家开敞的门边,一边炸着糯米粑粑、一边与我们交谈,尽管夹杂的方言让北方而来的我,有些难辨识,却依旧被她纹丝不乱的夹着白头发的发髻打动。长临河“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村绕”的古镇风貌,或者你觉得有些夸张,这里不及太多的江南小镇,但是这里却有着不同于其他古镇的历史与文韵。长临河有名是因为出了很多国民党将领,走出过20名将军。曾经有三位长临河籍国军上将同时在任,长临河籍的将军刘和谦、罗本立还是前后任的参谋总长,这在国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沿着不算宽的古街,缓缓踱步,不知是谁家的狗狗匆匆的从你的脚边窜过,然后后转身停留,好像是通了人性般,来嗅一嗅你来自何方?穿着厚厚棉衣、带着帽子、手揣在兜里的阿婆,一点一点走进我的视野中,安宁和美好便是形容那时那刻最贴切的词汇吧。走过房檐下悬挂的红灯笼、数一数脚下一块块的石板,后边来了一辆三轮,我躲在门边,看这里的喧闹与安静,似乎于我这个游客无关,却又莫名的被这里的一举一动感染和带入。猛地伙伴招呼我,有阿婆在自家手工编织篮筐。走进,才发现那洒落着白发的老人,裹着厚厚的衣服,手下却在不停歇的忙着编织,我尽量用平稳的话语去问她:一个篮筐要编多久?她回到了我好多,我却只听懂了一句:要一天的时间。方言真的是让人难交流,我闭了口,生怕恼了阿婆的兴致……【吴氏旧居】走到长临河古街景区东街25号,一座青砖小瓦房停留在我们的身边,与古街的宣扬比起来这里却显得宁静而素雅,这里便是&测绘将军&吴忠性先生的旧居。旧居的正门不似我们常见的门扉正正的朝向正北或是正南,而它恰恰是朝北偏东,只因有&日出东方,紫气东来&之意。在正门的门梁上,雕刻的花样,还有那向内的门钩,听伙伴讲起来才知道,这才是最最正宗古老的,现在的反而都是向外。推门而入,在厢房之间是天井小院,为砖木、小青瓦结构,在道家养生学说中,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中居人脉,有天地人三者合一的象征意义,具有皖中徽派古民居建筑的特色。整座旧居座南朝北,临街四间半正屋,正屋后面有二间厢房。在厢房的院子中,迎春正开的洋洋洒洒,裹着厚厚大衣的我们,还在苦恼这微凉的冬日,而这花花草草却早已在欢迎着温暖日光的到来。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走在长临河古街上,一颗躁动的心便会慢慢的安静下来,你总会遇见不知从那个院子里跑出来的小狗小猫;你也会遇见门扉里做着手工或者烤着粑粑的阿婆,她们面容和善、她们说着方言,就这样,时光缓慢而逝……【龙泉古寺,寻一处历史遗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泉古寺,地处安徽省肥东县桥头集镇龙泉山腰,寺因泉而名,山因寺而胜。《临沂县志湖泉》:龙泉,在城西南龙泉屯,停泓无际,绿竹环之,下流入水。据现存的《龙泉碑记》记载:寺庙始建于唐朝初年,兴盛于明代,重修于清朝嘉庆五年。这以后,历经兴衰,几度重修,规模逐渐缩小。70年代仅剩下民房改修的三进大殿和十余间寮房。世事沧桑,龙泉古寺今已面目全非,昔日顺山势层层而上的古寺,犹如一条伏卧的巨龙,如今已不见鼎盛时之全貌。唯有“龙嘴”中汩汩而出的龙泉水,涓涓成流,常年不断。泉水清澈见底,泉里的太阳也发出金灿灿的光芒,和天上的太阳互相映衬,但却是天壤之别。据说过去泉里经常放养鲤鱼,小者尺余,大者数尺,但村人相戒为龙,莫敢取食。水昼夜不息地流出来,来这里取水的络绎不绝,把这清鲜的活水取回家。佛祖教人觉悟,劝人向善,讲的是众生平等;禅宗祖师宣扬的是悟透人生,放下妄念,净化心灵。龙泉寺的山门两侧有联曰:到伽蓝睁开双眼,入寺院收束一心。只是在滚滚红尘之中,有多少人真的舍得了浮名浊利,抛得开锦衣玉食,放得下美女如云?【花张挂面,指尖的传承探寻家的味道】
对于一个地道的北方人而言,如果几日不吃点面食,定会觉得日子里缺少了些什么。平常的生活中,或许不能察觉出面食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在你待在异国他乡吃不到熟悉的味道时,才会发觉那些细微的存在竟也变得如此重要起来,似乎生活里点点的幸福感都是由它缔造的。在庐东、在八斗镇、在花张集,这个不大的集市,却是被一样面食霸占了味蕾。这面食,不管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不是陌生的。挂面,便是面条,只是这挂面是手工的挂面,是日复一日用双手和着日光和微风,一下一下抻出来的。不由得,那面里便带着那抻面人的喜怒哀乐,如那衣裳、围裙一抖弹出的面粉,洋洋洒洒流传了多年,直至今日,亲眼目睹,竟也对着挂面生出了别样的情愫。儿时的记忆里,闷热的夏季,老爸总是会下一大锅的面,起过凉水的面条Q弹、加上黄瓜、加上西红柿炒蛋的凉面老爸总是能吃上几碗,似乎院子外的知了声都变的悦耳起来,整个夏季便也少不了凉面的踪影……时光变迁,多年之后,我长大,老爸真成了老爸,但似乎对于“面”他依旧情有独钟,每每回家时,晚饭总会有一顿是少不了的面条。而在花张集亲眼看见那手工的挂面,我似乎懂得了老爸对于面条的执念,不在只是美味而已吧。爸爸对于面的热衷,正如花张人的早晨,都是从一碗挂面开始的。这个不大的集市,每天要消耗掉五百多斤挂面。从挂面下锅,到煮熟上桌,看似不到五分钟,但其背后却有着很深的工艺。我们走进这个小小的村子,走近这手工制面的手艺人家里,亲眼目睹一场美味的诞生。王登前,是花张集的一位老挂面手艺人,今年64岁。每天凌晨两点钟,他就悄然起床,洗漱整洁后,开始挂面加工。他从事挂面加工制作,已有整整40年。家里现存的储存面粉的木桶以及发酵面粉的盆、钵都是从爷爷辈那儿传下来的,迄今100多年历史,也算是几件文物了。老人告诉我们每晚12点开始揉面、醒面,夜里两点开始面进行纯手工加工,面里只放些盐不放碱,碱虽然有助粘的作用,但不融、面色泽易黄不通透,水用井里地下水不用现成的自来水,因为花张集处于江淮分水岭高地,易旱雨少,井水通过土壤层层过滤清澈见底,用井水和面通过反复柔、搓、锤、打、拉,最后盘条上筷后放到专用制作的保湿箱内让面自动收缩定型,整个过程需要近4个小时。王登前住在花张集的东庄,整个庄子以前都是做挂面加工的。随着时间流逝,许多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能留下的人本就不多,更不用说在去做挂面了。王登前的老伴无奈道:“我们没办法出去,要照顾老人,更是因为孩子他爸对于做挂面这门手艺,是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呀,我们也只能是干一天算一天!”说话的同时,也不忘拿面棍往挂面架上插,插好后,开始抻面。见王登前小心翼翼的将面条慢慢地开始抻,不快也不慢,要讲究技巧,不然这面定是成不了形。抻面除了诀窍,还要掌握几大要素:阳光要好,风不能大、也不能小。风大挂面会吹掉,没风,挂面不能收水。见他们老两口来来往往从屋内拿面棍到屋外,一面抻面条、一面咧着嘴,似乎这样日复一日相同的动作没有一丝的枯燥,反倒成了这蓝天白雪的世界中一抹最温情的存在。在东庄,像王登前夫妇俩现在仍在从事挂面加工的人家只有五户了。他们每天最多也只能加工一百来斤,而且供不应求。不过,也正是这些传统手艺者的坚持,让我们还能领略、感受到花张挂面这传承两千年的手艺,在当下仍有其极强的生命力和供不应求的场面。我总觉得,对于手工艺人而言,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才是支撑着他们前行的根本吧,或者换句通俗的话来说,那些他们日复一日做的事都是可是骨子、埋在生活里生了根的存在,无法从身体和呼吸重剔除,于是,就这样不辞辛苦、不计报酬的走下去。而对花张挂面而言,这传承两千年的手艺更是让人感动。【吴氏国公祠,记载着多少光阴的故事】
飞檐翘角下的风铃随着风的韵律叮当作响,云层之上的天空蓝的如刚刚被清洗过般、透着清澈温软的气息。回忆过往的时候,总会仰着头发呆,任由思绪纷飞。又有多少光阴里的故事,会顺着时光的脉络一点一点的渗透出来、清晰可辨。我们都是时光之外的人,需借着时光之里的证据,来说一说曾发生过的事、曾遇见的人。宗祠,算的上是时光之里的证据所在。这里的院墙灰瓦、这里的飞檐屋脊、这里的浮雕木刻,都在用点点滴滴的存在感来刷出时光之外的我们对历史、对光阴,最正确、最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古老的宗祠,留存着每一个姓氏家族的记忆和历史,纵使波折,却仍旧默默记录着光阴里的故事。位于肥东县八斗镇的吴氏宗祠,便是一处可以追溯至光阴里的存在。吴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咸丰年间遭洪杨之乱,片瓦无存。同治年间,族人筹款集资,另行选址,仿照原样重建宗祠。站定于宗祠之前,被偌大的“国公祠”三字先吸引了目光。只是,这吴氏宗祠为何命名为国公祠?曾八斗镇大吴村人吴复,累年征战、军功显赫,被封各种称号,在死后被追封黔国公,叶落归根后,为旌表功臣,明太祖在吴复故居大吴街建祠一所,雕像祀之,授“国公祠”竖匾。国公祠徽式建筑,一派青砖灰瓦,一座飞檐翘角的五凤楼,翘角四周悬挂着风铃;门前一双石狮守护着宗祠,煞是气派; 门廊呈“八”字形状,正面立匾“国公祠”,两旁有荷花、蜻蜓等彩绘图案;门上刻有金色对联:“带砺分封扬休虎拜,公侯锡爵食报鸡鸣”。顺着那飞檐翘角的痕迹,追溯时光。总能给世人自省、悔悟的冲动,我们总是犯着错行走,终究美好收场。过往亦是如此,积雪虽晒了日光,泛着耀眼的光,却依旧努着性子不融化,不知是眷恋着世间的温存还是害怕消失殆尽。不过,人生总归一场,光阴里的诉说我们听了就听了,无需太多牵绊,向前才是最本该的得到。国公祠内的两院之间,中隔墙上留有一道圆门,墙上可见精美砖雕,另有二十四孝、八仙过海、花鸟龙鱼等图案,工艺手法也是十分精湛。檐角之上还未融化的积雪,更是将人带入了时光之中,太阳藏在云层中透着隐隐的光,而我们,正巧在这里遇见从前的人。院内的更是有牡丹、金桂等花草,虽说是寒冷冬季的缘故,那些枝枝叶叶却依旧为这园中添就了一抹绿色,让人很容易与满月形的大门联想起来,寓意“花好月圆”。墙上一角排列着续谱修祠的捐款芳名碑,体现着族人敬祖爱族的情感美德。今日所见的“国公祠”是由吴氏子孙筹资,捡拾旧砖瓦,在原地址按原祠堂样式修复而成。每年清明,皖、湘、贵、川的吴氏子孙都要赶至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也会有许多喜欢明代历史以及中国古建筑文化的游客来这里学习交流,更有爱好摄影的人也会来这儿采风拍照。【曹植衣冠冢、VR小镇】 【曹植衣冠冢,遗迹实地探访】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相传曹植曾三顾八斗,第一次为公元213年,22岁的曹植随父征伐孙吴,曾长期驻军在今八斗镇一带,并为当地群众修建了一步两眼井。二顾八斗岭为公元215-219间,曹植督学,在八斗岭西南角修建学堂一座。三顾八斗岭为公元229年,曹植遭贬遣回东阿封地前给当地群众留下衣冠及其它随身物件,以为纪念。曹植衣冠冢位于八斗镇八斗社区,具体位置:合蚌路34KM处西500米八斗中学体育场旁。原址于文革期间遭损,2015年重修曹植衣冠冢以纪念曹植与八斗的情缘。【VR小镇】合肥VR小镇位于肥东县撮镇镇,总占地面积1508亩,总建筑面积约58.4万平方米,由全球VR科技体验中心、VR人才培训基地、VR科技转化中心、VR孵化解析中心四大功能板块构成。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VR投资、创业、工作、展示、体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合肥VR小镇从项目立项开始,即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网龙华渔教育作为VR小镇的运营方,依托自身的龙头企业地位,引入了一批在VR行业中技术领先、高速成长的代表性企业,涉及VR设备、VR影视、数字娱乐、卡通动漫、无人机、智慧教育、三维数据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实现签约总面积5平方米,为VR小镇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肥VR小镇整体规划总占地面积150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8.40万㎡,建设地点位于肥东县撮镇镇桥头集路与裕溪路交汇处。建设内容包括VR体验轴、滨水观光休闲带、VR创业社区、VR企业社区、云计算社区、创意产业社区六大板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于安徽省肥东县撮镇镇,南临淮南铁路和合马公路,北靠312国道,西邻合肥,坐落在肥东县与合肥市的城郊结合处瑶岗村。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均为清末徽派建筑,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总前委旧址、中共中央华东局旧址、总前委参谋处旧址、总前委机要处旧址、总前委秘书处旧址和总前委后勤处、警卫营、总前委医院、防空洞、墩塘等遗址。馆藏文物近千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6件。陈毅元帅代号&501&的专用电话机,谭震林穿过的布棉线编织草鞋;王德将军在总前委使用的机密文件箱,以及邓小平用过的马灯、粟裕用过的水壶、钟玉祥将军用过的望远镜、布草鞋和功勋章等。在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前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几个大字,为当年曾亲临瑶岗的渡江战役指挥者之一、书法大师舒同1986年9月题写。纪念馆内有实物、图片(表)700余件,以及将帅题词、书画作品108幅,党政领导题词36幅。总前委参谋处旧址原是张氏支祠,建于清末年间。位于华东局旧址往西行约200米,总前委进驻瑶岗时,参谋处设于此。参谋处为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部分珍贵革命文物展厅,这里收藏并陈列着渡江战役及解放战争期间的各种枪支、枪套、斧头、报刊、肩章、被褥和各种生活用品,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同志的回忆录和渡江战役纪念馆工作人员对他们的访谈录。总前委旧址西边的是机要处旧址。旧址原是王景贤二弟的住宅,总前委进驻瑶岗村后是肖光、廖昌英等机要员工作、生活的场所。解放后,该处旧址一直是私人住宅。它是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原是王景贤二弟的宅第,总前委进驻瑶岗后机要处工作人员曾生活、工作这里。总前委旧址原是清末五品顶戴中书科中书衔太学生王景贤的宅第,三进四厢两座四合院。房子屏门格扇,地板房间,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一进正屋东房为陈毅卧室,西边一间是时任华东局常委、宣传部长、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的卧室,最西边一间是刘伯承的卧室,两侧厢房是警卫人员的居室。二进正厅是总前委会议室。北侧正中的展橱里展出的是渡江战役前夕,邓小平主持召开的一次总前委、华东局联席扩大会议,部署渡江作战任务和接管江南新区及支前工作会议的纪要等项文字材料。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的卧室在二进的东间,室内按原状陈列着架子床和一套西式办公桌,还有邓小平当年用过的一盏煤油灯。这盏灯是邓小平离开瑶岗时送给房东的。&文革&后,房东的后代捐赠了出来,这盏灯得以重新与游客见面。小贴士:地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位安徽省于肥东县撮镇瑶岗村,南临淮南铁路和合芜公路,北靠312国道。门票:合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门票:10元/人交通:公交路线:合肥市内乘坐公交6路、15路、28路、106路、147路至大兴镇下,随后换乘当地巴士抵达目的地。自驾路线:沿裕溪路高架至大兴镇下高架,往前500米右拐进兴港路后直行,到达肥东撮镇,根据导航和指示牌走即可抵达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本文由飞猪签约达人 周末旅行攻略 提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徽州砖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