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夏月落款中汗旦谷是指什么时间

中国瓷器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中国瓷器指的是中国制造的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中国是瓷器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都有发现。
中国瓷器瓷器种类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唐三彩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日本信乐烧 陶器种类中的三彩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茶器。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另外欧洲自18世纪起亦开始制造瓷器,今天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地,特别是英国已建立起多个高级瓷器品牌。
中国瓷器保养方法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受到严重危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太过以免又造成保护性的损害。瓷库中国在此向诸位藏友介绍一下如何保养瓷器。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 倒。
三、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四、 出土的低温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会渗入很多杂物,甚至会出现脱釉脱彩的现象,应先在胎釉之间加入少量的粘合剂,在彩上再涂较软的粘合剂以防彩釉大面积脱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较长时间的高温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还产生很多钙质、硅质化合物,即土锈。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双氧水浸泡3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时以上,用清洁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锈。如果除不尽,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锈处,5小时后用医用手术刀斜削除去土锈,刀片只能向一个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锈去除后,再用白洁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锈完全去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高温釉和釉下彩。
中国瓷器清洗方法
1一般的污渍可以用碱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净水冲净。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温,以防冷热水的交替使瓷器发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铅的成分较多,出现泛铅现象,可先用棉签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净。
4如果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等现象,污渍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体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为酸、碱性物质易损伤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鸡毛掸子做清洁,因为鸡毛掸子易损伤瓷器上的描金。珍贵瓷器收藏时应配有相应尺寸,带胆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瓷器虽然珍贵,有些藏友对于它的保养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只要方法合适、即能保养得当,尽享收藏之乐。
中国瓷器古代工艺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这件
是原始瓷器的一个典型代表。器口作喇叭状,无肩,深腹束腰,底部有外撇的圈足。胎体坚硬,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器内外均施有青黄色釉,胎体与釉层结合紧密,底部无釉处露出浅灰白色的瓷胎。外壁装饰的纹饰排列整齐、朴素雅致。此尊现藏于。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和并称为。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省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中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
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初宣德时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红彩(铁红)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经高温、低温两次烧成。常见图案为海水行龙或海兽,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绘海水,留出行龙或海兽纹的空白地,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矾红彩补齐图案,然后低温二次烧成。这类器物造型种类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中国瓷器中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南亚的斯里兰卡、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仿钧釉瓷,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也可以在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再顺河而下到塔特(古);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彩瓷、广 东瓷、福建和青花瓷、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 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青瓷、白瓷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西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内部进一步分工,原始青瓷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
,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多仿青铜器,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东晋人口南移,南方出现城市繁荣,社会上对瓷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南朝时期,青瓷上出现莲花瓣装饰。北方一度陷于战乱,但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制瓷业又发展起来。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的烧制,始于6世纪的北齐,当时尚属初创。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郏县、、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唐代(733~804)的《》里写道:“邢磁类银,越磁类玉”,“邢磁类雪,越磁类冰”,这是陆羽对邢、越二窑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唐代瓷器生产成就的一个简略的概括。河南的禹县、郏县、等地区的瓷窑,还烧制出一种黑瓷地上带乳白色、中间呈现出蓝色针状的斑块装饰的花瓷,这一新兴品种为后来的钧窑的烧制打下了基础。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①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②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北方主要有定窑系、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和钧窑系;南方有龙泉窑系、。这些瓷窑不受宫廷规格的束缚,定窑的印花,耀州窑的刻花,钧窑的铜红窑变釉色,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的翠绿晶润的,景德镇窑青白瓷的色质如玉等,各具特色。③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花、釉里红和各种彩瓷 元代瓷器虽然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但北方瓷窑没有多大的创新之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如宋代。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瓷器的烧造,给景德镇带来了繁荣。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见彩图[明代景德镇瓷器御制厂(选自《景德镇陶录》)])。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中国瓷器对外传播
中国瓷器早在唐代即沿陆路和海路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在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的许多地区都有出土,在巴基斯坦的布拉明那、埃及的福斯塔特中均有发现。宋代海运发达,在通往亚非的交通线的主要地区,均发现有中国青瓷和青白瓷。宋人撰写的《诸蕃志》,记有近20个国家与中国交易瓷器。元代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出口,受到广泛的欢迎。明代()开辟了横渡印度洋通往非洲东海岸的航路,中国瓷器行销更广。与郑和同行的(1388~?)在《星槎胜览》中记述,进行瓷器交易的有20余国。欧洲先是由阿拉伯商人贩去中国瓷器,16世纪葡萄牙、荷兰商人来中国贩运。近人考察,年间荷兰贩运的中国瓷器即有1600万件以上。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中国瓷器和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是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中国瓷器产生发展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
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黄色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的格局。
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年)清(公元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百度百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
时间: 8:19:58
&&&&&&&&&&&&&&&&执业中药师考试之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导言部分一、概述: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中药学和中药药剂学两门课程。卷面分值比例为6:4,即中药学分值占到60%,中药药剂学占到40%。我们这个班是精讲班,将根据考试大纲要求,详细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使同学们全面掌握课程内容。2011年执业药师教材进行了全面更新,今年教材基本没有变化。二、考试题型:执业药师考试,题型均为选择题。(一)最佳选择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A型题),它是由一个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只有一个是最佳答案,每题1分,分值占到40分(其中中药学24分,中药药剂学16分)。如:升浮类药物不具有的效用是A、祛风散寒B、止咳平喘C、升阳发表D、开窍E、涌吐答案:B(二)配伍选择题(即通常所说的B型题),一组试题(2~4个)问题,共用一组五个备选答案,选项在前,题干在后,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选项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每个问题0.5分,分值占到40分(其中中药学24分,中药药剂学16分)。A、用附子、干姜治疗腹中冷痛、脉沉无力B、用茯苓、猪苓治疗湿盛水肿、小便不利C、用黄芩、板蓝根治疗发热、口渴、咽痛D、用五味子、山茱萸治疗滑脱不禁的症候E、用黄芪、人参治疗气虚下陷、脏器脱垂1、属于“疗寒以热药”治疗原则的是2、属于“疗热以寒药”治疗原则的是答案:A,C(三)多选题(即X型题),由一个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可选2个或以上的正确答案,分值占到20分(中药学16分,中药药剂学8分)。如: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混乱B误服毒药C用量过大D炮制失度E辨证不准答案:ABCDE选择题的考试特点,就是考试面会比较广,客观性强,但不像论述题有深度。大家重要的是把握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特别是要加强比较性的记忆,把有区别的、特殊的性质记住。中药学第一讲一、中药学主要考点分布章节大约分章节大约分值分布值分布历代本草简介1中药性能3~4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症1中药的应用1解表药3~5清热药7~8泻下药芳香化湿药温里药消食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平肝息风药补虚药&&&&1&&&&&&&&2~311~20~12~32~42~38~9&&&&&&&&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驱虫药活血祛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收涩药&&&&&&&&3~42~31~20~13~4112~3&&&&&&&&&&&&涌吐药拔毒消肿敛疮药&&&&&&&&0~11&&&&&&&&杀虫燥湿止痒药&&&&&&&&1&&&&&&&&二、中药学学习方法中药学部分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不容易抓住重点,考生普遍的问题是认为药味太多,功效主治相似,容易混淆,不易记住。对中药学我们给大家几点建议1、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功效与药性、主治病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例:黄连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胃、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脾胃气滞证为适宜,如:理气药橘皮辛、苦,温,归脾、肺经。本品辛散苦降,温和不峻,芳香醒脾,既理气运脾而调中,又燥湿理气而化除痰浊,凡气滞、湿阻、痰壅之证即可投用,兼寒者最宜。主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如:补虚药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治疗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2、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既容易记忆,又不易混淆。如:麻黄、桂枝同为辛温解表药,均性温而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证。而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他们还有各自的不同,麻黄善宣肺平喘;还能利水退肿。桂枝又善温通血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对性味归经、用量用法、配伍等内容也同样要区别对待。如理气药大多辛温芳香,这是普遍性,而苦楝子却苦寒,属特殊性要特别注意。再如矿物药由于质地重,一般可用30克左右,而朱砂虽是矿物药,但有毒只可用O.3-1.5克。槟榔的一般用量在5-10克左右,但治绦虫病需用量60-90克,量小难以取效。再以用法为例,大多数药物可以入煎剂,但逐水药甘遂有效成份不溶于水,驱虫药雷丸受热后有效成份破坏,均不宜入汤剂。至于配伍记一些常用的、特殊的配伍方法,重点熟悉其意义。如桂枝配白芍,附子配干姜,黄连配肉桂等。总之,学习时应区别内容是属于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而予以分别对待。对普遍性的内容可予总的掌握,对特殊的内容则须重点记忆。因此,既不要毫无区别地逐条硬记,也不要把特殊内容作一般普遍性对待轻易滑过。而特别要注意掌握其特殊性。3、归纳分析、明辨异同中药为数众多,而一味药常有数种功效,内容复杂,容易混淆。其实药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学习时可以将有可比性的药物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其异同点。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中药的性能、功效及适应证等内容。将功效相近的药物进行对比,比较其异同点,如麻黄与桂枝,石膏与知母,半夏与南星等。通过分析对比加深印象,便于理解掌握。将主治证相近的药物进行比较,有利于全面理解功效,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如黄连、干姜、党参均能治泄泻,但其功效有异,主治有别,黄连清热燥湿,治疗湿热痞满呕吐、泄泻、黄疸;干姜温中回阳,治疗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党参&&&&&&&&2&&&&&&&&&&&&补中益气,治疗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同样的如均治咳喘的麻黄、黄芩、北沙参、五味子;均治呕吐的干姜、半夏、竹茹、藿香等。同一药物因品种不同,炮制不同及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主治也有差别,通过比较可加以区别,避免混淆,如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地与熟地,生大黄与制大黄,附子与乌头等。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应用以上学习方法,可以纵观教材全貌,从纵横两方面掌握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中药学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提纲挈领地学好中药学。三、考试内容主要包括: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2、中药的基本理论内容及应用。3、中药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症的表述4、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5、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6、180种常用药物的药性、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症及中药配伍的意义)、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7、124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症、特殊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8、96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9、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10、72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大纲要求: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量和学术价值。、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品种繁多,仅古籍记载就有3000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所以中国人民把它你为“中药”。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了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我们介绍几种典型的本草著作:一、《神农本草经》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简要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三、《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作者:长孙无忌、李勣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3&&&&&&&&&&&&药物达850种。学术价值: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学术价值: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五、《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1892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序例部分对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学术价值: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六、《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达716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学术价值: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七、《中华本草》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于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2005年又出版了苗药。学术价值: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不仅对中药、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及苗药的教学、科研、临床治疗、资源开发、新药研制有使用价值,而且对中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练习:1、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体例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纲目》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C第二章中药的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苦、酸(涩)、甘(淡)、咸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中药的性能&&&&&&&&4&&&&&&&&&&&&大纲要求:1.掌握药性理论的内容及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表述方法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毒”的特性,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而药性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的。第一节四气&&&&&&&&一、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二、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三、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的作用,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四、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大寒证(亡阳证)→大热药(附子、肉桂)微寒证(脾胃虚寒证)→温性药(煨姜)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必要时加以药性相反的反佐药。例题:1、不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用:&&&&&&&&5&&&&&&&&&&&&A、温里散寒B、回阳救逆C、补火助阳D、温经通络E、凉血解热毒答案:E2、药性寒凉的药物具有的功效有:A、补火助阳B、回阳救逆C、清热解毒D、凉血止血E、清热泻火答案:CDE第二节五味一、含义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确定依据五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一)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二)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润燥。甘味多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勿用甘味,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三)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四)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泄即苦能通泄、苦能降泄和苦能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黄连、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是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柏有厚肠止泻作用。因苦能燥,易伤阴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五)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六)涩味能收、能敛,同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涩味药大多恋邪,邪气未尽者勿用。(七)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此外,还有芳香味,能散、能行、能开,又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也有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亦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五、气味配合&&&&&&&&6&&&&&&&&&&&&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菊花均辛凉发散风热;气味也有主次之分,黄芪与锁阳均为甘温,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味异气同者,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例题:1、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应慎用的药味是A、甘B、淡C、苦D、咸E、辛答案:A【2-4】A、能散B、能燥C、能敛D、能软E、能缓2、涩味的作用特点3、苦味的作用特点4、辛味的作用特点答案:C,B,A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含义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三、所示效用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四、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在表,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如治疗病位在上的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病位在下在里类病症,宜用沉降之性的药,如:治疗脚气肿痛,&&&&&&&&7&&&&&&&&&&&&选用黄柏、苍术、牛膝等;治疗病位在里的热结便秘,常选药性沉降的大黄、芒硝、枳实等。若见表里或上下同病,当浮沉或升降并用。如:治疗内有痰热咳嗽,外有风热感冒,常选既有升浮之性而宣散风热,又有沉降之性而降气祛痰的前胡;治疗上有肺热咽痛声哑,下有燥热便秘,常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胖大海。或升浮类药物和沉降类药物配合使用。如:治疗外有风寒感冒,内有肺热咳喘,常选主升浮而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配伍主沉降而能清泻肺热的生石膏;治疗上有风火头痛,下有热结便秘,常选用升浮而能散风止痛的白芷、荆芥,与沉降而能清热通便的生石膏、生大黄配伍。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症,宜选用或配用升浮之性的药物。如:治疗病势下陷之久泄脱肛,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配伍升举阳气的升麻、柴胡;治疗病势上逆之肝阳上亢,常选用沉降的夏枯草、磁石、熟地;治疗病势外泄之虚汗不止,常在选用补虚药的基础上再配性沉降而收敛止汗的麻黄根、煅龙骨;治疗麻毒闭肺,常选用清热解毒药的基础上配升浮而能宣肺开闭透疹的麻黄、浮萍等。3、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有时也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的特点,在组方遣药时,将升浮性药与沉降性药同用。如:黄龙汤为泻热通便、益气养血之方,即主以性沉降之大黄、芒硝、枳实等,佐以少量升浮之桔梗,使降中有升,以增强疗效。有时也采用顺其病势选药,因势利导去除病邪。如:治疗暴饮暴食之胃胀呕恶,可用升浮而能涌吐之瓜蒂;治疗泻痢初起腹胀痛而按之痛重者,选配沉降的大黄、槟榔,以祛除湿热积滞,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五、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五、影响因素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例题:具有沉降趋向的药物,性味多是A、辛甘凉B、咸苦温C、辛甘温D、酸苦寒E、辛苦温答案:D第四节归经一、含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指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适应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二、理论基础药物的归经是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脏象学说即论述人体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如:心主神志,可治疗神志异常的药物酸枣仁、远志、朱砂等归心经。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补充了脏象学的不足。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三、确定依据1、药物的特性关于药物的归经,古代文献上又曾将它和“五味”联系起来,认为:味酸---能入肝。味苦---能入心。味辛---能入肺。味甘---能入脾。味咸---能入肾。这种归纳,虽然对一部分药物是符合的,但绝大部分与客观实际情况并不同,不能作为规律性来认识。2、药物的疗效&&&&&&&&8&&&&&&&&&&&&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人心经....。由此可见,药物的归经也是人们长期从临床疗效观察中总结出来的。四、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少阴、太阴等,有时也将二者结合起来,如少阴心经等。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如头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治疗时必须考虑到药物的归经特点方可提高疗效。例题:安神药主归:A、肾经B、脾经C、心经D、肺经E、胃经答案:C第五节有毒与无毒一、含义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对机体能否造成伤害。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的强弱,即反映药物的偏性对人体作用的两面性。二、“毒”的特性狭义的“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似指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毒”:药物偏性的总称。一为药物的总称,药即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于如何应用。现代药理所说的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副作用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多因过用,久用所致。副作用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三、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毒性与品种、入药的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在皮肤粘膜施用面积大小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的发生。四、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香加皮做五加皮入药;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草乌;剂型失宜:砒石不能做酒剂;管理不善;疗程过长;配伍不当;辨证不准;个体差异;离经悖法。五、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例题:&&&&&&&&9&&&&&&&&&&&&1、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混乱B误服毒药C用量过大D炮制失度E辨证不准&&&&答案:ABCDE&&&&&&&&第三章本章结构: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含义&&&&&&&&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功效的含义及认定方式主治的含义及认定方式功效与主治病证分类及其表述方式八纲辨证:发表,清热病因辩证:祛寒,泻火中医辨证学气血津液辩证:补气,生津脏腑辨证:清肺,补肾功经络与穴位辩证:和解少阳卫气营血辩证:清气分热三焦辨证:清中焦湿热效对因功效:祛风、散寒中医治疗学对病证功效:截疟,对症功效:止血、止呕对现代病症功效:降血压,降血糖病名类:疟疾,肺痈主治病证证名类:热淋、血淋症状类:惊悸、耳鸣大纲要求:1、掌握功效的认定、表述及分类2、掌握主治病证的表述3、掌握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的相互关系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即是组方遣药的依据和防治疾病的基础,又是临床中药学的核心内容和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功效一、含义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高级功效: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对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的高度概括。其表述用语,成熟简练、简明扼要。初级功效: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应用直接观察手段,对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改善机体某种状况的客观记载。其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炼。二、认定中医对中药功效的认识、概括和确定,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对于初级功效的认定相对简单容易,而高级功效则相对困难复杂。最初,人们只能认识到某药防治某种疾病或调理机体的某种作用-单验方;它所表示的药物的主治病证,是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最早认识,后来人们把它的治疗作用记于本草中,成为了它的初级功效。随着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通过临床反复实践与验证,人们对其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了解越来越多,最后,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将初级功效上升为高级功效。今天,对功效的确定,经过两个大的阶段:首先收集资料,了解古今中外中医药著作,特别是本草著作,对其性能特点、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有关论述;其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分析资料,参考当代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应用文献考证、系统归纳、逻辑推理等手法,通过去伪存真,反复推&&&&10&&&&&&&&&&&&敲,最后提炼出能准确反应其治疗作用的功效。三、表述中药功效用语大多采用动宾短语结构构成的词组。其中,初级功效,常常与病证或症状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如:“截疟”“治瘘”“主寒热、头风”“延年”等。、,,高级功效,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风、寒、暑、湿、燥、火)、脏器(心、肺、脾、肾、肝、胃、小肠、胆、皮肤等)、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阴、阳、气、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产物(痰浊、瘀血、疼痛、结石)等名词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散风寒、平肝、补肝、通便、化瘀、泻火等)。二字词组表述单一型功效,如:祛风、清热;三字表述单一或复合型功效:如:清肺热,补脾气,疏肝气,散风寒、清湿热。四字词组表述复合型:如:发汗解表、发表理气,少数表述单一型,如:补益肺气,发散表邪等。五字以上多表述复合型功效,如:祛风寒湿邪、滋补肝肾之阴等。个别如:清泻大肠之火等为单一功效的表述。四、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中药的某些功效分别与八纲辨证相对应。如对应表里辨证的有解表、发表、温里、攻里等,对应寒热的有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对应虚实的有补虚、泻实等,对应阴阳辨证有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与病因辨证的六淫与疫疠、七情、饮食劳伤、外伤对应。如: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等;对应七情的有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等;对应饮食劳伤的有: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等;对应外伤的有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补气、行气、降气、敛气,养血、活血、止血、和,生津、化痰、利水等。(4)针对脏腑辨证:如:养心、清心、通心脉;宣肺、清肺、润肺;通肠、滑肠、涩肠;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温胃、健胃、养胃、开胃;疏肝、清肝、养肝、息肝风;利胆、清胆;温肾、补肾、益肾、滋肾阴、助肾阳;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等;通利三焦、健脑、暖宫等。也有补肺脾、补肝肾、补脾肾之阳等对应不止一脏一腑的表述。(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等。(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清气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散血解毒等。(7)针对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属于扶正的有补气、助阳、滋阴、养血;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然而,它们往往相互关联,划分是相对的。如:活血化瘀,即指改善血行不畅、血脉瘀滞的病理状态,又指消除瘀血的病理产物。(2)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恶化,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4)对现代病证功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肿瘤等。第二节主治病证一、含义主治病证是指药物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病证,也称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二、认定主要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三、表述1、病名类主治病证以疾病的名称表述中药的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等。2、证名类主治病症以疾病的证名表述,如热淋、湿热黄疸、风热表证等。3、症状名类主治病症是以病或某一症状名称表述,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11&&&&&&&&&&&&应用最多的是证名、其次病名、症状名最少。例题:A、清热燥湿B、截疟C、止呕D、辟疫气E、降血压1、属对病功效的是2、属对证功效的是3、属对症功效的是4、属于对现代病症功效的是答案:BACE第三节相互关系一、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初级是高级的基础,高级使初级的升华和提高,现代绝大多数用高级。二、功效与主治病证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对于初级如:“治热痢”是黄连的初级功效,提示黄连的适用范围为“热痢”;而去掉“治”字后,“热痢”就是它的主治病证,成了它“治热痢”功效的依据了。对于高级如鱼腥草治疗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及热毒疮疡等病证,因而具有清热解毒、排脓的特点;又能治疗热淋小便涩痛之证,故又有清热利尿通淋的功能。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性能特点是论述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功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具体应用。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止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止疾病与强身健体的具体应用。&&&&在学习单味药时,首先弄清性能特点,以此为纲,理解记忆功效主治,领悟掌握配伍应用。&&&&&&&&第四章配伍中药应用七情君臣佐使用药禁忌剂量煎服法&&&&&&&&中药的应用&&&&&&&&大纲要求:1.掌握中药配伍目的及内容。"七情配伍"的含义、内容及应用原则,君臣佐使的含义及内容。2.了解配伍禁忌的内容。3.了解妊娠用药禁忌的含义及确定妊娠禁用、慎用药物的原则。4.了解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法。5.了解中药剂量的含义。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的换算、确定剂量的依据及服药方法。6.了解饮食禁忌的含义、内容。&&&&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第一节&&&&&&&&配&&&&&&&&伍&&&&&&&&一、含义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二、目的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三、内容(一)七情配伍七情配伍,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的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共有七种情况,故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2、相须:就是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如石膏、知&&&&&&&&12&&&&&&&&&&&&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大黄、芒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3、相使:就是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水肿,用黄芪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故称半夏畏生姜。5、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故称生姜杀半夏。6、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称人参恶莱菔子。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相须、相使,表示增效,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相畏、相杀,表示减毒,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是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二)君臣佐使1、含义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原则,是七情配伍的发展。2、内容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又称主药。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其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这两种一般称为“正佐”法;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等。例题:1.臣药的含义是A.治疗主证的药B.治疗兼证的药C.治疗次兼证的药D.引药直达病所的药E.消除君药毒烈之性的药答案:B【2-3】A.黄芪配茯苓B、石膏配知母C.生姜配半夏D、人参配莱菔子E.乌头配川贝母2属于相使配伍关系的药组是3.属于相反配伍关系的药组是答案:A,E解析:石膏配知母属于相须;生姜杀半夏,人参恶莱菔子4.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有A.相恶B.相畏C.相须D.相杀E.相反答案:BD第二节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另外还有证候禁忌。&&&&&&&&13&&&&&&&&&&&&一、配伍禁忌是对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诸药:甘草反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贝母(川贝、浙贝)、栝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搏莫相依。二、妊娠用药禁忌(一)含义凡能损害胎元或可引起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二)确定原则按药性和毒性的强弱一般分禁用和慎用。禁用药一般毒性强、药性猛,属于绝对禁用,如斑蝥、马钱子、蟾酥、川乌、藜芦、胆矾、瓜蒂、巴豆、牵牛子、水蛭、土元、麝香、三棱、莪术、大戟、甘遂、芫花、商陆、水银、砒霜、雄黄、轻粉等。慎用药要根据病情慎重选择,要注意用量和时间,一般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攻下通肠及辛热滑利等药,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姜黄、丹皮、王不留行、大黄、芒硝、枳实、附子、肉桂等。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粘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病症具体应用。寒性病忌食生冷,热性病忌食辛热油腻;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烈性酒;肝阳上亢,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等;外感表证忌食油腻。第三节剂量一、含义剂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明清以来,是以旧制一斤十六两计算的。它们的简写方法如下:1斤(500克)=16两=160钱通常采用近似值:1两=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现今采用公制:1Kg=1000g单位中药的成人日服剂量,除毒、峻药和某些精制品外,一般干品为3~10g,部分15~30g。三、确定剂量的依据1、药物的性质性能:包括药材的质量、药材的质地、药物的气味、有毒无毒。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开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14&&&&&&&&&&&&也不宜久服。2、用药方法:包括剂型、配伍及使用目的。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某些药因目的不同,用量不同。如: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驱绦虫用60~120g。3、患者的情况:包括年龄、体质、病情以及性别、病程、病势、生活习惯与职业等。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可适当增加。4、因时、因地制宜第四节煎服法一、煎药时特殊处理法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由于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入药方法也不同。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磁石、牡蛎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10-15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等,久煎可降低毒性,也宜先煎后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治疗特殊需要,大黄久煎泻下力缓,欲减其泻下力则应先下。2、后下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它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物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3、包煎蒲黄、海金沙等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4、另煎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宜另煎频频灌服或再与其它药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附,造成浪费。5、烊化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以及饴糖、蜂蜜,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有些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成分难溶于水或易被破坏的药物,以研粉冲服,如:牛黄、羚羊角、琥珀。7、煎汤代水:灶心土二、服药方法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的多少、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一)服药时间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驱虫药、攻峻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宜空腹服。饭前服: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滋补药宜饭前服。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抗风湿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睡前服: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药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不拘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二)服药多少及次数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早晚2服或早中晚3服,每服药液量大约为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有利于顿挫病势。应用药力较强的如发汗药、泻下药时,服药应适可而止,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三)服药冷热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15&&&&&&&&&&&&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各&&&&第五章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解表药&&&&&&&&论&&&&解表药&&&&&&&&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大纲要求: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性能主治、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各药的药性、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细辛)及使用注意。3、掌握麻黄、桂枝、细辛、葛根、柴胡的主要药理作用4.熟悉: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升麻、蔓荆子。各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5.了解:西河柳、淡豆鼓、浮萍、木贼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6.掌握与各章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症的异同。7.掌握麻黄配桂枝,麻黄配杏仁,麻黄配石膏,桂枝配白芍,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柴胡配黄芩,生葛根配黄芩、黄连,菊花配枸杞子,蝉蜕配胖大海、桑叶配菊花、桑叶配黑芝麻的意义。概论含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可使外邪从汗而解。主具发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适应范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表症者。部分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等。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辛温解表药---风寒表证辛凉解表药---风热表证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性味多为辛温,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喘、水肿兼表证等。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性味多为辛凉,主能疏散风热,发汗力弱,长于透热解表,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配伍方法:表证兼正虚,据其阳虚、气虚、阴虚等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益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使用注意:1、解表药虽能透过发汗解除表证,但汗出过多能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发汗以微汗为度,中病即止,不可过汗。2、对于多汗及热病后津液亏耗者忌用。3、对于久患疮痈、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4、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过多而降低疗效。第一节辛温解表药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等的干燥草质茎。【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质轻,苦泄温通,入肺与膀胱经,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16&&&&&&&&&&&&【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病证】1.风寒表实无汗证2.肺气不宣的咳喘证3.水肿兼有表证者【配伍】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用量用法】1.5~10g。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中枢兴奋等作用。桂枝【来源】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入心、肺、膀胱经,既走表,又走里。发汗力虽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疗阳虚经寒血滞所致诸证可投。【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主治病证】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及症瘕。3、阳虚水肿、痰饮证。4、胸痹作痛,阳虚心悸。5、虚寒腹痛。【配伍】1、桂枝配白芍: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用量】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证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作用。紫苏【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叶称苏叶,梗称苏梗。【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入肺、脾经。既散肺经风寒,又理脾胃气滞,兼安胎、解鱼蟹毒。为治风寒感&&&&冒常用药,兼气滞胀满者尤佳。&&&&&&&&【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病证】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②脾胃气滞证。③气滞胎动证。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用量用法】5~10g。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耗气,故气虚和表虚者慎用。生姜【来源】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性能特点】本品味辛发散,微温散寒。入肺经,散风寒而发汗解表,温肺寒而化痰止咳,为治风寒感冒与咳嗽所常用。入脾经善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并兼解鱼蟹毒。&&&&&&&&17&&&&&&&&&&&&【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茧自缚②胃寒呕吐。③风寒客肺的咳嗽。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捣汁冲服。【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故阴虚内热及热盛者忌用。荆芥【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花穗名荆芥穗。【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性能特点】本品辛香,微温不烈,药力平和,功在肺肝。生用长于发散,善散风发表、透疹止痒,为发表散风通用药,治表证及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炒炭性变收敛,善止血,治各种出血可选。【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证。【用量用法】3-10g。不宜久煎。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防风【来源】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散微温,甘缓不峻,既走膀胱,又入肝脾,功善祛风胜湿而发表、止痛、止痒、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投用。【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③破伤风,小儿惊风。【用量用法】3~10g。入煎剂、酒剂或丸散。【使用注意】本品味辛微温,伤阴血而助火,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羌活【来源】伞形科植物羌活等的干燥根茎及根。【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苦燥,升浮发散,主归膀胱,兼归肾,药力较强。作用偏上偏表,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②风寒湿痹。【用量】3~10g。【使用注意】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又辛温燥烈,伤阴耗血,故血虚痹痛、阴虚头痛者慎用。细辛【来源】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等的地下部分。【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走窜,芳香气浓,入心、肺、肾经。既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药;又能温散肺寒、化痰饮,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主治病证】&&&&&&&&18&&&&&&&&&&&&①风寒表证(尤宜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②鼻渊头痛。③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④寒饮咳喘。【配伍】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辛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治寒饮喘咳日久者效佳。【用量用法】1-3g,粉末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散,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或肺热咳嗽者忌用。又有小毒,故用量不宜过大,尤其是研末服更须谨慎。反藜芦。【药理】本品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菌、抗组织胺、抗变态反应、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作用。白芷【来源】伞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性能特点】本品辛温燥散,芳香走窜,善除肺胃经之邪。外散风寒而解表,上通鼻窍而止痛。入阳明能燥湿散寒而止带,走肌肤能消肿排脓止痒而疗疮疹。最善治阳明头痛。【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主治病证】①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②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鼻渊头痛,牙痛。③风寒湿痹,寒湿带下。④疮疡肿毒。⑤风湿疹痒。【用量】3—10g。【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故阴虚血热者忌服。香薷【来源】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温。[性能特点]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化湿和中而解暑,还能开宣肺气而利水消肿,功似麻黄,药力亦强,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有“夏月麻黄”之称。【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主治病证】①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②水肿,小便不利。【用量用法】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有汗者忌用。藁本【来源】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性味】辛,温。[性能特点]既能发表散寒,治风寒表证与表证夹湿;又能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风寒湿痹与头风头痛。功似羌活,尤宜颠顶头痛。【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主治病证】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颠顶头痛。②风寒湿痹。【用量】3~10。【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散,故血虚头痛及热证忌用。苍耳子【来源】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果实。【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功效】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主治病证】&&&&&&&&19&&&&&&&&&&&&①鼻渊头痛,风寒头痛,表证夹湿。②风湿痹痛,风湿疹痒,疥癣。【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人丸散。【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有毒,过量服用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血虚头痛者不宜服。辛夷【来源】木兰科植物望春花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性味】辛,温。【功效】散风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戊戌年夏月落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