卄景祐三年秋秋是什么年份

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乡村建设+$head_words:\\ 晏阳初+$head_words:\\ 梁漱溟+$head_words:\\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中国“乡村建设”思潮与实践的哲学评析——以廿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建为案例"}
&&&中国“乡村建设”思潮与实践的哲学评析——以廿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建为案例
中国“乡村建设”思潮与实践的哲学评析——以廿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建为案例
本文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的思潮与实践为研究的主题,回顾和总结了“乡村建设”问题的历来研究成果,认为已往的“乡村建设”的研究涉及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发掘和重审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派别模式及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三)对乡村建设运动性质的评价。(四)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这些成就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很多有益的参考和启发,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过分注重对乡村建设的性质的关注,而忽视了乡村建设先驱者所做的一些实际经验的总结和应用性价值的开掘。由于研究乡村建设的性质问题涉及一些历史和政治的敏感性,大多是以政治界限来取代科学的探讨,很难从纯粹的理性高度来讨论一些应然问题;同时受后此因果关系的影响,将后来的结果作为衡量其当时认识的正确与否的主要评价依据,将乡村建设运动后来的终止看作是其失败,依据其“失败”,认定它当初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的,这显然失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应有的研究工具。这不仅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经验的完整认识,也无法为现实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使人陷入历史的迷雾之中难以辨清方向。本文将以一种“超越成败论”的态度来再度审视历史上的乡村建设思潮,这既是对历史原状的继续发掘,也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尝试。
(二)以往的乡村建设研究更多的注重对个别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缺乏对整个乡村建设思潮和实践的整体性研究,尤其是没有将乡村建设与当时已经发生的现代化这样重要的社会进程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讨论。本文将从现代化的视角对乡村建设问题展开讨论。
(三)过去的乡村建设研究过于拘泥于历史上的是非问题的争论,忽视了在是非之外一些重要的技术性问题,如怎样进行乡村建设的问题注重不够,尤其是在当时与现在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一些大问题也没有彻底地论证清楚,如: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农业本身发展过程中土地产权问题,小农与大农的问题等,以及由此而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一向所讨论的社会形态变革问题等。本文在讨论历史上的乡村建设问题时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个具体的审视。 (四)在研究方法上,过去的研究都是从特定的学科范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这难免有削足适履之感,本文从哲学的视野来加以分析,就可以超越具体科学范式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的综合运用各专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问题。
本文正文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乡村建设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乡村建设思潮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指出: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成分的社会结构。占据中国总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却承受极为沉重的生存压力,民生问题成为这个时期最为突出的问题。二十世纪的中国革命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中国的农民问题,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将民生问题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来对待。中国的“乡村建设”者的思想主张是对这一时代要求的一种回答。“乡村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当时国内外各种新思想交汇碰撞的必然性产物。象民粹主义、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也是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知识分子颇有影响力的思潮。在“新村主义”、杜威重试验的哲学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多少都带有实用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意味及社会改良思想的色彩,其手段多以调查和实验为主,并以通过教育和改良的办式试图解决极为严重的民生问题,进而改变积贫极弱的中国现状,为复兴中华文明做贡献。
第二章乡村建设思潮的基本主张与试验。主要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建设”的人物晏阳初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为案例,总结了他们的对乡村建设的思想主张和主要的实践经验,分别阐述了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与定县试验以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晏阳初的定县实验主要积累了下述乡村建设的经验: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发掘农民自身的潜力,注意引导农民向科学生产和科学生活的方式转变,改造社会,而不迁就社会。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他的文化哲学思想有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是践行他的文化哲学的一次试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主要通过“团体组织,科学技术”两个途径进行。乡村建设的措施表明它大体是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即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法,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办理地方自治与自卫、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以及移风易俗等措施,复兴日趋衰弱的农村经济,实现所谓的“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
第三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乡村建设的批评和论战。与乡村建设提倡者同一时代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作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乡建工作只能解决枝节问题,而当时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促成中国农村破产的主要因素便是帝国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要挽救中国农村之崩溃,并建立农村改造的必要前提,必定先要铲除这两种制度。”因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这一论战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围绕乡村建设问题所展开的争论对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具有间接的贡献。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长期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在这一重要历史阶段的指导理论。
第四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乡村建设思潮与实践的评析。在肯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乡村建设"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在作为一个已经完成了包括土地革命在内的新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如何建设好和如何发展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回答,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作了一些考察和总结,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即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的盲目追求标准化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进而回到对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的评价,指出“乡村建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以知识分子为先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救济乡村或社会改良运动,是乡村建设救国论的理论表达和实验活动。乡村建设派的理念及实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和实践的宝贵的思想材料和历史经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会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在组织和引导农民走上摆脱贫困和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具有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特点,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乡村建设”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转化。首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兴起的社会历史渊源和当代条件。指出:我国当代的“新农村建设”是完成我国全面现代化任务的一个历史使命,我们面临的情况和要求与“乡村建设”时期已有很多变化,但历史上的经验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尤其是他们主张通过科技兴农,通过发展互帮互助的合作形式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的方法和经验,在今天也没有过时;他们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让农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乡村建设”运动中去,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创新精神,对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也不无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新农村建设”是对历史上的“乡村建设”的一种接续,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的一个现实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出现的一些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一种应对策略。其次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公共财政供给与私人和村社自愿供给相结合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重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其利益格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整合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组织资源等最具紧迫性。最后,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在最近几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更高的境界发展。
摘要: 本文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的思潮与实践为研究的主题,回顾和总结了“乡村建设”问题的历来研究成果,认为已往的“乡村建设”的研究涉及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发掘和重审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二)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派别模式及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三)对乡村建设运动性质的评价。(四)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这些成就对本文的研究具有很...&&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艺术品藏品
&民国34年 (1945)
&14.1 × 9.7 cm
民国34年 (1945)
14.1 × 9.7 cm
八品品相描述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品相描述:八品
品相如图,看准竞拍。谢谢合作。
商品描述: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祖籍福建的苏本立、本炎、本铫、本浩昆仲,奉父遗命,在南市安仁里旧居创办民立中学,本炎为经理,本铫任校长。为沪上有名的私立中学之一。
&&&&1909年迁南市大南门中华路,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校舍毁于日军炮火。同年9月暂迁沪西地丰路。1940年2月迁至威海路414号。2004年9月迁至威海路681号。
&&&&1956年改为公办,更名为“上海市第六十一中学”,男女兼收。1959年列为区重点中学。1964年列游泳为重点体育项目。1985年9月,恢复民立中学校名,立“勤学笃行”为新校训。1993年兼并瑞金中学。2003年爱国中学校舍、教工划归民立。
&&&&学校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民立以“治学严谨,学融中西,注重书法,尤以英文见长”著称于沪,毕业生除进大学外,多数能考进海关、银行、邮局工作。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民立中学即为上海学生联合会发起学校之一。1925年五卅运动中,当时在校求学的殷夫(“左联”烈士)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和革命活动。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民立中学中学生殷夫、夏采曦、范一夔、李思勤、章铮、徐雷、李默等7位校友先后为革命捐躯。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形成了以学习校友“左联”烈士殷夫为主线的爱国主义教育系列。1983年,殷夫纪念碑在校园建成。1989年和1995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和静安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民立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特色,学生多次在全国、全市各类竞赛中名列前茅,在游泳、艺术体操、棋类等国际、国内和全市比赛中获得金牌。初、高中毕业生的合格率、优良率和升学率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区重点中学的较高水平。二十多年来,“殷夫文艺节”、“民立体育节”和“民立科技节”等活动,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百余年的办学过程中,经过几代教师的辛勤劳动,民立中学保持了长时期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著名“左联烈士”殷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原中纪委书记、中*委委员李昌、叶培大教授等五位中科院院士、著名作家周瘦鹃、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原国家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魏启明、著名油画家陈丹青、著名节目主持人张培等都曾在民立工作或求学。始于1964年的体育传统项目――游泳,4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游泳人才。其中最杰出的是亚洲游泳王子沈坚强和奥运冠军乐靖宜也曾在民立求学。
&&&&进入新百年,民立中学将传承“民以国存,国以民立”的办学传统,遵循“勤学笃行”的校训,以“博雅教育”办学思想为指引,以“具有鲜明人文教育特色”为办学方向,以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
艺术品收藏查看: 1187|回复: 19
仿廿三十年代美孚石油的“洋油”灯,启闭动力是气味?风力?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用一驻极体话筒即可实现。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点温计 发表于
揍他身体,灯泡也不着。
摸一下亮再摸一下更亮再摸一下就灭了。
点温计 发表于
但呼喊却不行
嘘嘘声才亮,声频很高?拍巴掌也亮, 鼓掌就不亮。
用驻极话筒选频?
不太明白楼主的意思,到底是油灯还是电灯?油灯用吹气点着几乎不可能,电灯嘛,就是陶瓷压电片了,和“气球声控开关”一个道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估计这种东西不会做的那么复杂,就是一普通的风(气)动开关。。。。。。
气敏和压敏及压力传感器肯定能实现上述功能,是不是温度传感器也能实现?
可能是选用频率比较高的声波!曾经用过一种声控的遥控器(开关电源)就是用高频声波控制的。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Powered by白光琦:宣幽二世年份考訂-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 →
字体大小:放大&缩小&原始字体
白光琦:宣幽二世年份考訂
18:56:37 发布
宣幽二世年份考订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出了自共和迄孔子365年的大事和诸侯纪年,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绝对年份的年表,是太史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至今奉为圭臬。此表的春秋部分,有经传为据,相当可信,虽有一些问题,后人也已订正。其西周部分,由于史料不足,难免有误,我们在使用时,应该首先予以检验,不宜简单套用。
厉王出奔,共伯和摄行天子事,因时王尚在,不能废止时王年号,所以不存在共和纪元。这个问题,近年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不再赘述。这里只谈宣、幽二世。
《史记》宣、幽二世的年份是否正确,可以用确知为宣、幽二世的纪年铜器的历日予以检验。因为彝铭是原始资料,未经后人窜乱,最为可信。
光绪《嘉祥县志》载有嘉庆十二年出土的《周宣王冊命鲁武公金简》释文。这裡录其首尾文字于下。
“惟王三年丙子,十月望,王各于廟室,册命敖。已巳,司徒季□右敖立中廷,受册命。王若曰……敖拜稽首,对扬天子休命。卅年。”
释文“丙子”二字是由《十二诸侯年表》查得作为注文而窜入正文的。“十”,古文七字。“望”前当脱既字。“王各于廟室”有脱文,盠方尊“王格于周庙”,善夫山鼎“王在周各图室”,无叀鼎“王各于周庙述于图室”,可供参照。“冊命敖”也不宜在已巳之前。释文虽有错乱,原版毕竟出于古墓,不容伪造。释文开头的“王三年”是周王纪年,末尾所加的“卅年”则是鲁国纪年。
《鲁世家》:“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金版证明,鲁真公三十年为周宣王三年,而《十二诸侯年表》在宣王二年。这是一不合。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单叔家族窖藏铜器中,逨盘铭记其先人历事先王,至“朕皇考龚叔…享辟?王”,?王即厉王,则逨所事的天子必为宣王。四十二年逨鼎铭记时王“肇建长父侯于杨”,也证明时王是宣王。其历日为“隹卌又二年五月既生霸乙卯。”
依《十二诸侯年表》,宣王四十二年为786 B.C.,是年的6个乙卯日,都在当月下旬,我们知道,既生霸在望日之前,是年不论任何建正,都不会有“既生霸乙卯”。这是二不合。
传世的二十八年?盘铭曰:“隹廿又八年五月既望庚寅,…史带受王命书,王呼史淢冊赐?。”四十二年逨鼎铭有“尹氏受王?书,王呼史淢冊?逨。”四十三年逨鼎铭有“史淢受王命书,王呼尹氏冊命逨。”。?盘与逨鼎铭文中的史淢必为一人。则?盘也必为宣王时器。
依《十二诸侯年表》,宣王二十八年为800B.C.,是年的6个庚寅日,都在当月望日之前,而我们知道,既望都在望日之后,是年不论任何建正,都不会有“既望庚寅”。这是三不合。
以上三不合,足以证明《十二诸侯年表》所排的宣王年份有误。
年份是研究历史的前题条件之一,年份错了,推导出来的结论也就不可能正确。举例如下。
兮甲盘是公认的宣王时器,其历日为“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于《十二诸侯年表》在823B.C.,王国维先生推得是年三月乙丑朔,二十六日得庚寅,因以二十三日以后为既死霸,进而创为四分月说。陈久金先生由此推得是年三月丁卯朔,二十四月庚寅,因以下半月为既死霸,进而创为二分一点说。这些说法,都因前题条件有误,恐怕难以成立。
那么,宣王年份错在那里?从《纪年》里可以找到线索。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昭二十六年里,包含这样一段话:
汲冢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盘以为太子,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曾侯之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晋文侯之误)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
清华简《系年》也说:“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据《太平御览》147引《纪年》:“幽王八年,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为太子。”知平王出奔在幽王八年。后三年,申侯拥平王叛立,幽王大怒,起师围申,申侯不敌,乃引严狁杀王于骊山之下。
据此,是平王立于前,幽王死于后。平王既立,自当诏告天下,改称元年。所以这一年,既是幽王十一年,又是平王元年。
平王立五十一年卒。《春秋》隐三年“三月庚戌天王崩。”太史公据此上推,以平王元年为770B.C.,无误。
平王叛立,以子反父,周室不承认,史官不记。幽王死后,周室仍不承认,乃立攜王。及平王一统,以事不光彩,周人讳之,故周史不载。太史公不知平王之叛,以为幽王死后诸侯才立平王,于是依逾年改元之通例,置幽王十一年于平王元年之前,致使《十二诸侯年表》的宣、幽二世並错前一年。
古本《纪年》,先儒以其与正史乖异,视为妄说,以致失传。经过近代学者的辑佚和研究,确认其为信史。那些与正史乖异之处,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因此,宣幽二世的年份,应订正为:宣王元年826B.C.,幽王元年780B.C.。
今作彝铭历日对照表,附于文末,以供学者检验。
附:宣幽二世彝铭历日对照表
?簋:二年正月初吉丁亥
正月无丁亥
鲁武公金简:三年七月[既]&&
望…&& 己巳
鲁真公三十年卒
兮甲盘: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
五年琱生簋:五年正月己丑
六年琱生簋:六年四月甲子
史伯硕父鼎:
六年八月初吉己巳
虢季子白盘:
十二年正月初吉丁亥
正月无丁亥
鲁武公九年卒
伯克壶:十六年七月既生霸乙未
成钟: 十六年九月丁亥
克钟:十六年九月初吉庚寅
此鼎:十七年十二月既生霸&& 乙卯
吴虎鼎:十八年十三月既生霸丙戌
11月2日丙申
&&&& 十九年四月既望辛卯
鲁懿公九年弑
廿八年五月既望庚寅
伯御十一年
四十二年逨鼎:
五月既生霸乙卯
5月乙卯朔,不合
封长父于杨
伐申戎破之
四十三年逨鼎:
六月既生霸丁亥
史颂簋:三年五月丁巳
颂鼎、簋、壶:
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散季簋:四年八月初吉丁亥
说明:表中的建正,以冬至在当年十一月为建寅,十二月为建丑。
王宁:《周宣王冊命鲁武公金简》释文校识。见简帛网。
见《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见《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36页。
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曰:案“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八字,疑乃孔疏引刘炫之案语,与下文“以本非適,故称携王,”相同。
?簋:“無”字所挟两物相连,这种写法都在共和以后。由一名史官冊命,可排除幽世(说见后)。毛伯应即宣王前期的卿士毛公。故断入宣世。
周人认为 60日辰都有灵性,或吉或凶,而丁亥为大吉之日,子日为大忌之日。初吉是选择的吉利之日,与月相无关,初吉与生霸死霸不是一亇纪日系统。
西周晚期以后彝铭中的“初吉丁亥”,率皆作器者为求吉利而虚饰之词,不必实有其日。
鲁武公金简释文:“七月[既]望”与“已巳”之间夾有叙事,可有两种解释:一、己巳在既望之后,未必属于既望。二、是年七月庚子朔,卄九日戊辰可见残月,属于既望,次日己巳早晨残月初伏,应为既死霸,只因天色阴翳,误以为残月仍在,故称既望。
周人以朏为一月之始,朔日新月未现,还属于上月。故四月朔日于时历为三月既死霸。
琱生是召伯虎的叔父,即厉王十一年师?簋的宰琱生,此时年老致仕。簋为宣王时器。
史伯硕父鼎:腹饰積鳞纹者,都不早于宣王。“王”字尚有肥笔,故排除幽世,断入宣世。
此盘铭文,语多傲慢,事蹟可疑,非本人所作。“正月初吉丁亥”更是假托的大吉之日。
伯克壶:腹部所饰交盘龙纹,今所见都在宣王以后。“無”字所挟两物相连,这种写法都在共和以后。伯太师又见伯公父簠,是宣王时器。“天右王伯”应是宣王前期的卿士毛公。故断入宣世。
克钟:铭文的“周康剌宫”是厉王宗庙,知为宣王时器。周王之召赐,只用于老臣及重臣,知此人已老,应即厉王时的善夫克。
吴虎鼎:满月是晚上才能看到的,当晚见到满月,次月即为既望。宣王十八年十三月庚午朔,十六日乙酉13刻望,只因天色阴翳,当晚未见满月,故次日丙戌仍称既生霸。
鲁武公以括与戏见王,王立戏。宣王废长立幼,鲁人不服,懿公九年,鲁人弑懿公而立伯御。伯御十一年,宣王伐诛之。《国语》:“三十二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既诛伯御,当废其年号,而称孝公元年。故宣王三十二年,既是伯御十一年,又是孝公元年。
宣王四十二年五月乙卯朔,新月末现,不得称既生霸,试释如下:西周晚期,观象授时已到成熟阶段,产生了编制来年历书的要求,于是历家试验一种以29.5日为一月的朏策,因术数过小,不到三年就差一天,以致月首先天,因而废止。是年五月乙卯朔,丙辰胐,历家推得乙卯朏,先天一日,故铭文作“既生霸乙卯”。
史颂与颂是一人。其器的籀文在西周彝铭中最为成熟,时代也应最晚。所记冊命仪式由两名史官出场,宣王十九年遤鼎以后的彝铭都是如此,十七年此鼎以前未见一例,可知颂器晚于宣王中期。嘏辞连用“康娱屯右通录永命”,亦见于四十二和四十三年逨鼎,“皇考龚叔”又同逨盘,疑颂为单逨之弟。三年颂器当在幽王之世。
亥字上增一横,是厉王后期才出现的,春秋时成为主流。此散季疑即四十二年逨鼎的司工散。
本文收稿日期为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日
点击下载附件:
下载次数:30
分享这篇文章...
4980个读过此条>
你可能对相关文章也感兴趣...
Copyright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网站邮箱:
您是第1950000+
位访问者 感谢提供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光三年秋大水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