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一贞的画牡丹最好的画家画

查看: 5453|回复: 12
【牡丹花会】牡丹传说故事之姚黄和魏紫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据说,在宋朝的时候,邙山脚下有个名叫黄喜的穷孩子,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里只有他与母亲两人相依为命。黄喜为人忠厚,又有良心,由于家里穷,他很小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靠辛辛苦苦地上山砍柴卖过日子。每天才拂晓,黄喜便拿起母亲为他张罗好的干粮袋往扁担上一挂,然后手提柴刀告别母亲上山砍柴去了。
&&在上山必经的山坡路上有个石人。这石人究竟是怎么来的,当地人没有一个说得清楚。自从黄喜第一次上山看见它后,便每次上山都要与它打照面。离石人不远,有一眼山泉,常年不竭,清洌甘醇,黄喜上下山时,经常在这里解渴、洗涤。山泉旁边长着一棵绽放紫花的牡丹。这株牡丹长在这里究竟有多少年了,当地人也没有一个讲得明白。反正黄喜第一次上山时,它就长在那里了。与每天一样,黄喜总是早晨第一个来到这里,然后他不失童趣地从扁担上取下干粮袋,往石人颈脖上一挂,说:“石人哥,吃馍吧!”接着,他又走到山泉旁边,捧起几捧泉水浇在紫牡丹根部,说:“牡丹姐,喝水吧!”之后,黄喜才上山去砍柴。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黄喜已长成了一个健壮、英俊的大小伙子。但他仍然是每天砍柴、卖柴,勤劳朴实,心地善良。这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砍完柴后,来到石人面前,取下挂在石人脖子上的干粮袋,笑嘻嘻地说:“石人哥,你不吃馍,那我可吃啦!”吃过后,他又走到山泉边喝了几口泉水,接着又给紫牡丹浇了几捧泉水,然后再挑起柴担下山去。
&&这天黄喜砍的柴特别多,远看就像挑了两座小山,连扁担都压弯了。走了没多久,他感到有点累,便傍着山用根木叉支起柴担歇息一会。就在这时,一名姑娘从山上走下来,当走到黄喜跟前时,竟主动地提出要帮他挑柴。这下搞得黄喜很不好意思,一个大男子怎好让一个年轻娇美的姑娘家挑重担呢?便连连摆手不同意,急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姑娘见他窘成这样。不禁笑了起来,接着不由分说,便上前把柴担抢了过来,挑起来就往山下走去。不知怎么的,黄喜在后面徒步追也追不上。
&&就这样,姑娘一口气将柴挑到了黄喜家。这时,黄喜母亲正在灶前做饭,见到儿子领回一个美貌的姑娘,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她连忙把姑娘让进屋里,又是让座,又是倒茶。但这姑娘不坐也不喝,就像来到自己家一样,袖子一卷,就下厨房,相帮老人一道生火、擀面,什么活都干,一刻也不闲,把黄喜娘弄得欢喜极了。
& &饭后,黄喜去集市卖柴。黄喜母亲就拉着姑娘的手说起家常来。姑娘说她名叫紫姑,就住在邙山上,父母俱亡,家中只有她一人。听了这些,老人就更想要她做媳妇了。她将这心愿对姑娘一说,姑娘也就羞答答地同意了。从此,紫姑就在黄喜家住了下来。紫姑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针线,她绣的牡丹活灵活现,就像真的一样。黄喜上街卖柴也顺便带点牡丹花刺绣去卖,总是一下子就被人买去。这样过了一阵子,家境就逐渐好了起来。于是,黄喜母亲就催他俩早日把婚事办掉。但紫姑却劝她不要着急,说再等一会,等到自己到黄喜家满了一百天,就正式结婚。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紫姑有一颗宝珠,整天都含在嘴里,不如此她就不能正式成为凡人,她的原身即是山泉边那株紫牡丹。自从她踏进黄喜家愿作他家媳妇后,她就不仅自己含,还叫黄喜与她轮流含。她还一再叮嘱黄喜只可含着,不能咽下,否则,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妇。黄喜便间紫姑这珠子究竟有何妙用,她说它能提神强身,砍柴、挑担就会不感到饥饿和劳累。为了试验一下这颗宝珠的妙用,有一天黄喜砍的柴特别多,但他挑在肩上竟不觉得重,很轻松地便挑下了山。因此,他认定这果然是颗宝珠,每天都记得要含一含,而且,他还在心里默记着天数,一待含够一百天,便好与紫姑成亲了。
&&时间日复一日过去了,黄喜含珠已含了99天,再过一天就将期满了。这使他兴奋不已,满怀喜悦地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第二天,黄喜仍与往常一样上山砍柴。当他走到石人面前时,竟喜不自禁地对石人说:“石人哥,我明天就要与紫姑成亲了,你为我高兴吗?”说完,他对石人笑了笑,又来到泉水边,想把这喜讯也告诉那株紫牡丹听。但他一想又不对了,自从与紫姑相识后,他就没再在这山泉边见到那株紫牡丹。当时他还以为是谁把它挖走了,心里好几天都不高兴。现在他又想起了这事,不禁脱口问石人知道不知道他那牡丹姐姐究竟给谁挖走了?现在何处?没想到他这一问后,石人居然说起话来,说:“就在你家里!”
&&黄喜大吃一惊,一边后退,一边惊问石人怎么会说话。这时,石人就对他说,那个紫姑就是紫牡丹变的,她是个花妖精,要你含珠子是要吸干你身上的精血、元气,今天是最后一天,明天你就将没命了。
&&对石人这番话,黄喜不大相信,他觉得紫姑不会害他,但他又想到那株突然失踪的紫牡丹,心中也不由有些害怕了。黄喜便再三追问石人说的话是不是事实,石人仍一口咬定是事实,并对黄喜说:“你要活命还来得及,那就是回家后把那棵珠子吞下去就行了。”
&&黄喜是个忠厚老实之人,他将石人的话信以为真,一回家,紫姑又要他含珠子,他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将珠子咽下去了。紫姑一见,脸色立刻就变了,人也差一点晕倒。黄喜娘连忙搀扶住她,并连声追问儿子这是怎么回事?黄喜是个孝子,也从来不知道说谎话,他便将石人不久前讲的话一五一十地全说了出来。
&&听了这么一说,紫姑什么都明白了,原来黄喜上了石人的当。接着,紫姑一边哭,一边讲真情。原来,那石人是个石头精,它见紫姑貌美,便起意霸占她为妻。紫姑不从,石人仍死死纠缠她,但因紫姑有那棵宝珠增加法力护身,故石人只得无可奈何。而且,只要紫姑、黄喜含这颗宝珠满了百天,结为夫妇,那石人就更无计可施了。但现在黄喜已将宝珠咽下了肚,不仅紫姑失去了护身之宝,而且黄喜也将死去,这样,石人就可施妖法胁迫紫姑从他了。
&&一听此话,黄喜大梦初醒,后悔不已,满腔的悲愤更促使他要找石人去拼命。这时,紫姑便指点他带上利斧去,要一下将石人头劈开,再将头中一部无字天书取出抛向空中用,那么,天神就会惩罚石人。
&&于是,黄喜马上提起斧头就上山。到了石人那儿,他用尽全身力气朝石人头上劈去。劈开后的头中果然有本无字天书,黄喜取出书就用力朝天上抛去,顷刻间,头顶就出现一道闪光,接着一声霹雳,将石人击得粉身碎骨,七零八落。
&&这时,黄喜肚中的那颗珠子开始作怪了,烧得他心里十分难受,就像一团火焰要从他咽喉中冒出来。他赶忙喝了几大捧山泉,但仍烧得难受,无奈,他只得纵身跳入泉水中。没想到他只在水面上打了个旋,便立刻被水吞没了。
&&不一会,紫姑也从山下跌跌撞撞地赶来了。她一见黄喜已投身山泉,便也跟着跳了进去。
&&一段日子之后,这山泉旁边突然长出了两株奇异的牡丹,一株开黄花,一株开紫花,争奇斗艳,相互辉映,人们闻知后,都纷纷上山来观看、欣赏,都说这是黄喜和紫姑的化身。
&&也不知过了多久,这山泉边的两株牡丹分别移植到了洛阳城里姚家和魏家的花园里,从那以后,人们便管姚家的黄牡丹叫“姚黄”,而将魏家的紫牡丹叫“魏紫”。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洛阳牡丹的故事与传说
牡丹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花卉,原为野生植物,与荆棘无异,主要产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巴山秦岭、山西的中条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区,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
  牡丹在洛阳栽培,据史料记载: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隋志·素问》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的记载。自隋以来,牡丹在民间栽培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宫廷的宠物。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辟西苑周200里,多种牡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及至唐宋,洛阳一直处于国都、陪都地位,栽培、观赏牡丹之风日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皇家宫苑,寺观园林,私家花园鳞次栉比,宋代理学家邵雍写有&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之名句,可想当时洛阳园林之盛,花卉之壮观。每至春暖花开时&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成为京城洛阳的亮丽景观。诗人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马光的&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均描绘出唐、宋时期洛阳人们赏花的狂热程度。
  中国的著名花卉数百种,各显其长,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极高。它花朵硕大,品种繁多,姿色万千,冠压群芳。&观古今花谱,佳丽360多种,无一可与牡丹伦比。因此,被誉为&花中之王&。而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于牡丹生长发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他饱览了洛阳名胜古迹,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据说,很早以前,邙山上的野生牡丹人们不以为贵,常割其为柴,有个青年十分怜惜,将其移植院内,精心护养。在一一方手帕,上面绣有大朵的牡丹。这个青年纳闷,正要相问少女忽然不见了。展开绣帕,但见上面题有一首诗:&芳名洛阳花,邙岭为我家。感君情意重,来春见奇葩。&到了第二年春,这位青年家中的牡丹花困果然丰硕艳丽,婀娜含情,从此他便以种植牡丹为生,家境日见丰裕。看来,传说中的这位后生该是洛阳最早的&牡丹种植专家&啦。
  自唐代以来千余年间,洛阳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龙城录》中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历代文人学士吟咏洛阳牡丹流香吐馥、旷代绝姿的诗句美不胜收。唐人王亦真写洛阳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于悟&,此诗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珍贵及人们对牡丹的挚爱。
  据说唐太和年间,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内殿赏牡丹花,问画家程修己:&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程答:&中书舍人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听罢赞不绝口,便称洛阳牡丹&国色天香&,于是牡丹便有&国色天香&之誉。
  千余年间,洛阳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态,艳丽迷人。欧阳修的&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谛。历史上最盛时牡丹品种可达119个。现在已达500多个品种,概括地说,可分为&三类、九色、十型&。三类,即单头类、重头类和混合类。这个是按当年每枝上的花朵数分类,一朵的为单头花、二朵的为双头花、三朵为三头牡丹。九色是指红、粉、紫、蓝、黄、白、绿等花色,这是按牡丹的颜色分类。十型主要根据洛阳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态特征分类。19世纪,英国进化论学者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曾援引洛阳牡丹的生态变异,作为他《进化论》学说的佐证。宋时,洛阳姚姓人家的姚黄和后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别被称为花王、花后。&姚黄一枝开,众艳气如削&。元丰年间,洛阳进献宋神宗姚黄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兴奋不已,竞不顾他那君临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头上,可见,皇帝对牡丹的痴迷程度,并从此传为佳话。
  唐宋以来,不少文人骚客不惜洋洋洒洒为牡丹作诗撰文,形成洋洋大观的牡丹文化,并演绎出众多有关牡丹的神话传说、软闻趣事。
  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沼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
  对牡丹的另一传说,则是唐明皇李隆基偕杨玉环夜游长安宫沉香亭,这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 妃,闻听洛阳牡丹已盛开,而禁苑中的木芍药尚含苞末绽,遂使宫人击鼓催之,花仍不开,她一怒之下,将牡丹全部贬到洛阳。可牡丹到了东京洛阳,刹那间,百花枝头灿烂辉煌,一齐绽放。其实,以科学态度观之,西安虽和洛阳在同一纬度线上,但温、湿度较洛阳均稍低,洛阳则西隔崇山峻岭,又在邙山之阳,较长安春早之故。为此,一代诗仙李白有《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句讥讽杨玉环,由是贵妃衔恨,贬抑一代诗仙李太白,终生郁郁不得其志。
  这些传说显示出牡丹不畏淫威、坚贞不屈的风格,也正是中华民族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的写照。
  自从洛阳牡丹享誉国内外之后,前来求购的络绎不绝,隋、唐两代中日 交往频繁、洛阳牡丹传至日本,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宝。我国的邻邦朝鲜、韩国也广为栽培,随后,美洲、欧洲不少国家也相继引种,把洛阳牡丹称为&中国花&或&天都神花&。北宋末年,中原兵陷,洛阳宫苑毁于一旦,牡丹的栽培、繁殖也随之衰微,移至南宋京城杭州。明亮靖年间毫州、曹州人自洛移植牡丹,成为新的牡丹胜地。四川天彭、江苏盐城均有洛阳牡丹名品栽种,自此,洛阳牡丹遍及神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尽沧桑,洛阳牡丹只剩下30多个品种。1959年秋,周思来总理视察洛阳拖拉机厂,专门询问洛阳牡丹的情况。周总理的关心引起了洛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恢复扩大种植面积,相继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开辟了牡丹观赏区,并在邮山新建国色牡丹园,洛浦公园形成了十公里牡丹长廊,并建起千亩牡丹基因库;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把牡丹定为市花,于1983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从此,处处牡丹,户户天香,牡丹品种发展到500多个。每年花会,姚黄、魏紫、青龙卧墨池、贵妃醉酒等牡丹名品,各呈娇态,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洛阳王城公园曾创下一天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的记录。花盛期,城内居民蜂拥往观,万人空巷。正是:&看花看到牡丹月,万事全忘自不知。&
  与牡丹花会相映成趣的是洛阳牡丹灯会。洛阳灯会,姑于隋、唐,1000多年来,已成为人们喜庆节日的一大习俗。近年来,洛阳花灯声誉鹊起,成为我国三大灯会之一。昼赏牡丹夜观灯,把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推向高潮。每年牡丹灯会,千道流霞染醉漫天星斗,万家灯火摇醒沉寂夜空。彩灯如诗如。画流光溢彩,令你辨不清是置身仙境还是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初冬,全国竞选&国花&领导小组通过新闻界披露候选国花方案是:一国一花--牡丹。此时,一场早镕的大雪使九朝古都披上银装,而洛阳耐火研究院花圃一株牡丹却适时傲雪怒放,人们奔走相告,无不先睹为快。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惊呼&国花评选传佳音,牡丹应知雪中笑&的百年奇观。
  近年来,洛阳牡丹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还远销到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结束了牡丹&能看不能买&的历史。牡丹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项技术都有新的突破,基本上达到了&花开花落随人意,春来秋去不相关&,为进一步开发洛阳牡丹奠定了基础。
  宋人李格非曾记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侯于园圃之兴废。&时序更替,沧海桑田,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哲理:国兴则花荣。今天,我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牡丹犹如东方之彩霞,装扮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牡丹,这个千古花魂,诉说着我们中华民族图强思变的史诗。牡丹为洛阳着装,洛阳为牡丹扬名。牡丹与古都荣辱与共。花开歌盛世,花谢孕生机;牡丹是洛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纽带与桥梁,牡丹,是古都的美学徽章,它将伴随洛阳前进的步伐,迈向新的辉煌。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明朝末期,有一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释易寿”。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易寿在寺院中除了日勤于佛事外,闲暇之时,几乎都用来研墨作画。他又擅画牡丹,所做之画,细腻逼真,宛若天成。凡观看者,无不拍手叫绝。 易寿作画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年春日,谷雨前后,牡丹争相竟开,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拜佛观花,以图富贵、吉祥、安康。 这日午后,易寿正在院中对着牡丹作画,忽听院前人声嘈杂,抬头望去,远处有几棵庄丁打扮的人,簇拥着一位富贵之相的“胖子”,大摇大摆向这边走来。走到近处,方看清胖子是当地有名的恶霸“王大癞”,此人一向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o “王大癞”走到易寿跟前,见他有一手好画,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易寿何等人格,岂能与‘‘王大癞”为伍,当下拒绝。“王大癞”恼羞成怒,硬逼其交画一幅。易寿毫不示弱,将画撕烂,将毛笔投入到砚台中,愤然而去。“王大癞”只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归。 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笔墨,正好落在附近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到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
 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是称其为“紫斑牡丹”。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枯枝牡丹的传说
& &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抗 金将军率部途径洛阳,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 &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已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 &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般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园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并将此牡丹呼称为枯枝牡丹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奉其中
& && && && && && && &
& & 据说施耐庵与刘伯温是上下村子人,打穿开裆裤,两 人就在一起,是屁股沾尘灰的朋友后来上学,俩人又在一个书房,投的一个师他俩的师父,可是个云彩里伸腿不是凡脚(角):种过田,跑 过生意,当过兵,做过官脚踩了半个中国晚年设账收徒,一次只收四人,到施刘上学时,就他俩两人都聪慧异常,老师一点就亮,根本不作费劲老先生在精心授业的余暇,常常拈须自得地说:想不到临老结大瓜,晚年才教到这样两个可心的学生准备在施刘结业后,他就关门收摊子啦!
& & 施耐庵年长两岁,做事稳重,三步一计,计计得中刘伯温精灵些,一步三计,三计难活一计刘伯温非常尊敬师兄,施耐奄也很爱护师弟转眼三年过去了一天,老师向他俩问道:两位徒儿,准备将来干啥?刘伯温风快地说:治国平天下!施耐庵想到晚上,才向老师回话:遇则治天下,阻则自己受刘作温听愣了,说:施耐庵讲的对,谁能保着一根竿子爬到头呢?停停,又说:明日,你俩就满师了念师生之谊,各送一朵花给我作纪念 吧!
& &老夫子就是怪,要个礼物也与众不同时当十月,万物凋零,哪有花呢?刘伯温就找了一朵迟开绛红菊花施耐庵想了想,捏了一截牡丹枝子牡丹叶子一落,那黑瘦的枝子,就象枯的一样,有什么样哩!? 先生拿起刘伯温的绛红菊花看看,颜色还可以,虽然迟点,毕竟开了心想,这可能预兆刘伯温发迹晚又伸手拿起施耐庵的牡丹枝子,看不到花以为老眼昏花,就揉揉眼,又瞅了瞅,还是看不到花,放到鼻子上闻闻,才晓得是牡丹枝子他不解地问:耐庵徒儿,你怎么以枝当花呢?施耐庵回答说:老师,我平生就爱牡丹,她不畏淫威,武则天在冬雪天一声令下,百花俱开,唯独她铁枝傲上,不改本性现在不是牡丹花季,我只好以枝代花先生点点头收下虽然心里佩服,但觉得毕竟不是好兆头人各有志,不能相强只是对施耐庵日后会吃性子硬亏不放心,于是对两位徒儿说:现在朝纲不振,政治腐败,天下大乱,即将到来,你俩会不会各保其主,翻脸不认人,师兄弟干起来?两人都 干脆地答道:不会第二天,先生送别他俩,嘱咐说:日后,望你俩记住:同窗谊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携切切两人记住了辞了先生,施耐庵向西走了刘伯温又与先生讲两句话,也往西走了
& & 不久,元末农民大起义施耐庵帮助陈友谅拉了队伍,做了军师陈友谅没有队伍以前,对施耐庵 言必听,计必从,很快地人马增 多,地盘扩大,在全国成了一支响当当的队伍可是坏了,后来陈友谅变了,他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选一次美女施耐庵谏发九次,都未听;第十次,施耐庵又谏了,陈友谅还是不听施耐庵挂冠遁了隐到家里,种着牡丹,过着耕织写书生涯
& & 朱元璋带队伍打到长江,才遇上刘伯温,便认他做军师自此,朱元璋节节胜利,地盘不断扩大这一年,队伍从兴化经过,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主公,我有一个故人,家住这里,想请你一道去看望看望朱元璋说:嗨,是你故人,又不是我朋友,我去干啥呢?刘伯温只得打开天窗说亮话: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诸 子百家,无不通晓,有经天纬地之才,比我强百倍朱元璋笑着打断他的话说:军师,得了,得了你们读书人喜欢圈子,说半天,还不是要我学刘备请孔明吗?成,走于是,两人一道去访施耐庵
& & 施耐庵在家听说朱元璋的队伍从这里过,想起老师临别的话,晓得师弟一定要来,就嘱咐家里人说:近日无论何人来找,就说我出门访友,三年方归说罢躲了起来刘伯温领着朱元璋来到施家,家人说:先生,家主出去啦,三天后回来刘伯温说:那好施先生回来,请你告诉他,故人刘伯温和主公朱元璋来访三天后再来,望他务必等等说罢,就走了
& & 施耐庵这人倔得很他跟陈友谅干过,就不愿再帮朱元璋好马不配二鞍嘛!再说,他会看麻衣相,他看到朱元璋额大下巴小,好干绝情的事,所以就怎么也不愿出山但又无奈老同学盛情他想,要让刘伯温死了这条心才好当时,他正在写封神一看书稿,乐了让封神帮我度过这一关吧!于是第四天,东方才露鱼肚白,他便把封神摆在桌上,然后悄悄地连家人也没打个招呼就下乡了,跟老农两文钱买条瓠子刮刮谈去了
& & 朱元璋和刘伯温按时来了家人把俩迎进家中,让他俩在书房坐下,说:我家先生早晨喜欢遛田埂你俩坐坐,我去找!
& & 朱元璋坐下,瞥眼看到桌上的封神,就随手翻着看朱元璋这人怪,看书从后面往前面看看到书上写的尽是些云里来雾里去土里遁的事,飘飘缈缈,不觉边际,心里便有几分不乐,觉得施耐庵太玄缓啦!因此对刘伯温说:施耐庵这人太玄啦,恐怕没有真才实学,不敢见我们刘伯温一听,急得满头是汗,陪着小心说:主公,他确有本事,你再看看朱元璋只得耐着性子看下去,看到哪咤降生,来劲了,目不转静地边看边笑,手还不断地比划着待看到哪咤闹海,他不觉 诵出声来,连连叫绝:好,好!军师,东海叫他写的真美啊!这东海,可就是淮安那个东海?刘伯温忙答道:是的这里人说,海向东流,江向北流,海就是东海,江是长江朱元璋眼不离书,点头称赞说:施先生,有本事!
& &刘伯温听了乐滋滋的,轻轻舒了一口气,抹下帽子放在桌上朱元璋继续专心地看封神,一点不急,看样子是非把施耐庵等到不可看着,看着,当看到哪咤与李靖闹翻,迫父,追父,要杀父时,他眉头皱了个大疙瘩,把书移推到一边心想,施耐庵在唆使人犯上作乱,要照施耐庵的话去做,不是要形成子迫父,臣迫君的局面了吗?那我姓朱的还能坐稳江山吗?想到这些 ,他伸了个懒腰,说:军师,算了!我们队伍齐整 ,人手不缺我不想请他了
& & 刘伯温没有办法,朱元璋起身,他只好跟在后面,离开了施家走出村子,刘伯温忽然说:主公,你等一步,我的帽子忘了,我去拿来朱元璋答应了刘伯温回到书房,提 笔在稿上写了十六个大字:青山不倒,绿水长流,远遁江湖,诗酒自娱写罢拿起帽子,谁想帽底下,竟是一幅丹青画面上是一条河,一个渔翁正依着牡丹花钓鱼哩刘伯温看渔翁怪面熟的,瞅了瞅,竟是自己他恍然大悟,急忙收了画原来,这是施耐庵用画点拨刘伯温后来,明朝建国后,刘伯温果然失踪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所有功臣都被烧死,惟独刘伯温幸免
& & 刘伯温赶上朱元璋,两人走到东海朱元璋伫马看看,觉得一个小小的内湖,叫施耐庵写得那么浩渺美丽;想刘伯温说施耐庵有经天纬地之才,心里一怔:此人不请出,留下是祸根;不杀不得了,遂决心杀施耐庵
施耐庵看到刘伯温留下的十六个字,就打算搬家可他性子慢,加上园里那株牡丹,长得鲜活美丽,真叫他伤舍不得,又想不出移花的好点子,遂耽误了时间
& & 朱元璋这人心毒手狠,说干就干他怕刘伯温是施耐庵同学,会做人情,因此杀施耐庵之事未让刘伯温知道,暗中派了一个大臣去执行其实,在东海边朱元璋发愣,刘伯温心里已有数了回南京后,他抢先一步,把戍边和任务交给苏北,十八岁至四十岁的全在内,一下就把施耐庵 抓到,遣着去戍边了
& & 刘伯温一生是三计难活一计,为啥为一计就活了呢?原来这是他先生教的他与先生分手时,先生嘱咐他说:常言说,是酱值钱,人犟不值钱如果施耐庵敬酒不吃,你就让他吃罚酒吧!
& & 施耐庵临行时,把书稿捆捆,交给一妻妇,说:我走了,牡丹还开花,你就烧稿嫁人妻子大把眼泪抓,哭哀哀地说:你讲的啥话?施耐庵说:花荣人死,花枯人活牡丹枯了,你就守着枯枝牡丹,看着书稿等我妻子泪眼模糊地说:我晓得了施耐庵一走,她就除妆下地,守在家里
& & 原先,人们知道施家牡丹派场,短不了来看谁知施耐庵一走,花出有灵,渐渐叶子瘦了,苞子消了,人们也不来看了这时那带着杀人圣旨的大臣来抓施耐庵人们说:施耐庵去寻医牡丹的药了大臣抓不到人,一气之下,命令兵丁把牡丹打得七零八落
& & 大臣一走,妻子把打折的枝子扫堆在一起,哗哗的泪水洒到枝上翌年牡丹又发芽了,长了几片叶子,花苞却再也不见了;逐年瘦小,到第九个年头竟枯了妻子守着枯枝牡丹,看着书稿,一步不挪
& & 那时,戍边十年,期满放归去时,施耐庵四十岁,归时五十岁了妻子一见,喜出望外,激动的说:你的话还真灵验啦!两 人抱头大哭哭后,妻子把书稿交给他,指着枯了的牡丹说:先生,牡丹在,书稿在,人也在有劲,你就攒吧!施耐庵高兴地说:花还要开,书还要写!于是,整活了花圃,扫去败叶死枝说也怪,第二年春上,牡丹发芽长叶,到五六月竟开出花来,万紫千红,盈盈艳艳,悄丽娇娆施耐庵异常高兴,一则牡丹色彩这么奇丽,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她不畏强暴,反抗压迫,忠于主人的高贵品质,令人倾倒他激动地说:花如其主,花如其主!就挥毫写了一首诗:
& & 牡丹曾是亲手栽,十度春风九不开;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荷包牡丹”的传说
古时,离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芳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在曹州牡丹园里,有一种叫‘花二乔”的牡丹,花朵有两种颜色,鲜艳美丽.很受
游人喜爱。若说起这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 & 很久以前,曹州有—对同胞姐妹,姐姐叫大乔,妹妹叫小乔。俩人整天形影不离,
相处的—直很好。她们俩都非常喜欢牡丹,一有空就跑到牡丹园里,为牡丹松土、施肥
& & 当姐妹俩长到十八岁那年,有一天,突然从北方恶熬熬地飞来一条凶猛、粗壮的大
黑龙,它在牡丹国上空盘旋、翻功起来。顿时,牡丹园上空黑云密布,不见了天日,“
阿嚏”黑龙打了个震 耳的喷嚏,紧接着,天上便开始下起雨来。细细的雨虽不算大,但
奇怪的是雨水却是黑艳色的,像木炭水般的黑水落到牡丹上,牡丹花便枯萎起来.高挺
的花朵也无力地垂下了头。
& & 一个时辰后.黑龙飞走了,雨住了,太阳也露出来了。这时,乡亲们都纷纷地跑到
牡丹园里,大家被枯萎的牡丹惊呆了。牡丹可是命根子呀,没有了花,就等于没有了粮
食,乡亲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 & 就在这时,从西边的天空飘来一朵白云,白云上站着一位白发银须的仙翁,他声若
洪钟地对百姓们说:“要救枚丹.只有杀死黑龙,把它的血滴在牡丹花上,牡丹才能复
活。记住,被黑水淋过的牡丹只能活七天。”说完,仙翁便不见了。杀死黑龙,谈何容
易。连黑龙住的地方都不知道,乡亲们再次陷入无望中。忽然,人群中有人说道;“这
不难.杀死黑龙的事,就交给我们吧。”&&大家一看,原来是大乔、小乔。“两个小姑
娘连条狗都杀不死.怎么去杀大黑龙呢?”但人们又没有其它好办法,只好看姐妹俩的
& & 一天过去了,不见姐妹行动,二天过去了。也不见姐妹行动,有人便去催她们,可
是姐妹俩却关着大门,呆在屋里不出来。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天。第七天早上,枯萎的牡
丹园里突然长出了九百九拾九朵新鲜美丽的社丹花、到中午时分,牡丹园上空又开始乌
云滚滚,天空又出现那条大黑龙,它盘旋着,飞舞着,看到地上还有一大片牡丹没枯死
,便恶狠狠地打了个喷嚏,天上便急唰唰地落起黑雨来,奇怪,新出的九百九拾九朵牡
丹花淋着黑水却一点也不枯萎。黑龙感到十分惊异,便落下去看个究竞。当它落到离地
面还有五尺高时,突然,从牡丹叶上钻出了大乔、小乔,每人手中握着一把明晃晃的长
剑‘姐妹俩使出全身力气,猛地刺向黑龙的左眼、右眼。
& & “啊!”黑龙痛叫一声,它双眼被刺瞎了,黑龙痛苦地在地翻滚起来。姐妹俩毫不
畏惧地与瞎了眼的黑龙搏斗起来。一个时辰,二个时辰,到第三个时辰,姐妹两才把黑
龙杀死。大乔、小乔看着死在地上的黑龙,长长地出了口气,说道:“这下牡丹有救了
。”说完就累死在黑龙旁边。
& & 原来,这九百九拾九朵牡丹是姐妹俩花了六天六夜时间用纸扎成的。因为她们知道
.黑龙第七天一定会来的,便趴在牡丹下,袭击黑龙。
& & 听到了动静的人们,纷纷进来了。他们看到死在地上的大乔、小乔,都心痛地哭了
。人们把两个喜爱牡丹的姐妹合埋在了牡丹园里。
& & 人们把黑龙的血抽出来,逐个筋在即将枯死在杜丹身上,不一会牡丹都复活了,又
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和芬芳。
& & 第二年春天,在姐妹俩的坟上.长出一棵牡丹,到谷雨时分,那棵牡丹开花了一朵
花却有两种颜色,人们都说这是姐妹俩的化身,便把这种牡丹叫做“花二乔”。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第一集 国运昌时花运昌
& &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爱花的民族。我们的古代祖先爱花、护花、种花的历史,几乎和他们生息繁衍、发展壮大的历史一样深厚、悠久。先民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把牡丹赠给恋人表达爱情的描述。我国人工栽培牡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开始于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时代,距现在已有1400多年。
& & 牡丹花朵硕大丰满,鲜艳夺目,品种繁多,芳香浓郁,自古以来,被公认是“花中之王”,雄居于群芳之首。
& & 牡丹生机旺盛,适应性极强,原产我国巴山秦岭、黄河沿岸;如今,她的芳踪艳迹遍及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无论是天山脚下、青藏高原,还是黑龙江畔、东南沿海,无论是河谷水涯,平野田畴,还是高山绝顶,大漠沙疆,都有牡丹顽强的生命,醉人的馨香。
& & 我国牡丹人工栽培遍布全国各地,有近千个品种。目前,我国拥有丰富的牡丹野生资源,众多的栽培品种,宏大的牡丹生产规模和日臻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中国牡丹人工培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 历代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民间艺人创作了大量赞美牡丹的诗词歌赋、民歌民谣、小说戏剧、绘画雕塑、电影电视,以牡丹的优美艺术形象,滋养着人们的精神,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淳厚俊永的“牡丹文化”;牡丹不仅生长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也牢牢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整个中华民族蓬勃向上、奋发图强、豪迈进取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素质的象征。
& & 难怪中国人如此执着、长久地钟爱着牡丹;难怪亿万炎黄子孙不约而同地心心相印地尊奉牡丹为中国的国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说:“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候于园圃之兴废。”在我国唐宋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升平,牡丹园圃也很繁盛;到了北宋末年,连年战乱,国势衰微,牡丹园圃也随之萧索凋敝。牡丹的命运就这样成为世事兴衰的一面镜子。
& & 今天,中国牡丹欣逢盛世,冰浴春晖,威蕤繁茂,盛况空前。在古都洛阳,在花海菏泽,在甘肃兰,州,在安徽铜陵,在四川彭州,在湖北隆中,在许多盛产牡丹的地方,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牡丹花会,迎接五洲四海的友人;牡丹已成为对外交往的纽带,和平、友谊的使者,为振兴祖国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图强、人民幸福、祥和、安乐的时代特征。
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第二集 洛阳牡丹天下奇
& & 牡丹,又称为“洛阳花”。
& & 洛阳,以盛产名贵牡丹和家家户户种植牡丹而成为千古昌盛、永葆芳华的“花都”。
& &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封建王朝在这里建都,然而,千年岁月的巨潮早已把那些烜赫一时的帝王将相们冲刷得无影无踪,只有牡丹,仪态万方的牡丹,千古常新的牡丹,为这座古城昭示着美、生命力、创造力和永恒的青春。
& & 洛阳人栽培牡丹开始于隋朝。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开辟方圆200里的“西苑”种植牡丹和奇花异卉,从此,西苑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
& & 到了唐代,洛阳的宫廷寺院、富豪宅第和民间,栽培、观赏牡丹已十分普遍。白居易在《买花》这首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狂热迷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 & 在北宋年间,洛阳种植牡丹规模空前,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出现了许多名贵品种,我们今天看到的华丽高贵的“姚黄”、丰满鲜艳的“魏紫”、灿若朝霞的“洛阳红”、冰清玉洁的“玉千叶”等等,都是八百多年前就培育成功的牡丹名品。
& & 宋代文人还撰写了一批有关牡丹的重要理论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张响的《牡丹花谱》、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等等。这些著作详细论述了洛阳牡丹的历史渊源、栽培技术、名贵品种和牡丹园圃兴盛以及世人欣赏牡丹留连忘返的情景。
& & 历代文人墨客创作了千百首诗赋词章,吟颂牡丹的艳丽风采和高贵品节,以花抒情,借花明志,在我国文学史上,成为千古传颂的佳构华章。
& & 1959年秋天,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时说:“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 & 一席哲言确立了牡丹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席哲言开辟了牡丹发展史的新纪元。洛阳人民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迅速扩大牡丹种植面积,新建洛阳牡丹园、洛阳牡丹宫和千亩牡丹基因库,并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等处开辟了牡丹观赏区。每当春风浩荡、牡丹花开的时候,洛阳城数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阵阵。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欢乐的海洋,使古城春色更添诗情画意。
& & 在洛阳,牡丹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 & 今天,牡丹进入了自己生命的辉煌繁盛的新时代。1983年,洛阳市首创牡丹花会,被誉为“中国花事的一大壮举”。从此,一年一度的花会为洛阳历史增添了前所未有过的灿烂篇章。洛阳人民敝开大门,用鲜花迎接国内外客商。他们举办商品交易会、洽谈会和牡丹笔会、诗会、灯会、书画展、歌舞晚会,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十三届牡丹花会共接待中外来宾3000万人次,经济贸易成交额达上百亿元,全市已兴办三资企业300多家,洛阳牡丹也正随四海宾朋远渡重洋,香飘万里。
& & 古人说:“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花都洛阳正在创造奇迹。她将踏着新世纪的鼓点,把牡丹的芳菲和美丽奉献给全人类;她将抖落历史的尘埃,用心血、智慧和热汗去培育崭新的文明之花。
第三集 天香国色遍长安
& &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是唐代诗人李正封赞美牡丹的诗句。当时的皇帝唐文宗李昂听了这两句诗很赏识,从此牡丹便获得了“国色天香”的美称,传遍京都长安,流誉千年史册。
& & 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lO世纪,共约2100年间,先后有用、秦汉、隋、唐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使长安成为我国建都最早、时间最长的古京城。
& & 千百年来,我国历代人民在以长安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庄严古朴的城墙,高耸云霄的大雁塔,气魄宏大的碑林,雄伟壮丽的兴庆官建筑群,都在倾诉着古老的辉煌,抒发着豪迈的诗情。
& &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唐代,京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对外交往频繁、万邦来朝的世界大都会,人口达百万以上,外国使节、侨民、商贾、僧侣云集,宫阀巍峨,寺观林立,贸易繁荣,一派太平盛世的繁华景象。这个太平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京都长安的皇家宫苑,富豪士绅宅第,民居院落,寺庙园圃,到处栽植着雍容华贵的牡丹,到处炳耀着牡丹艺术的光辉。
& & 大诗人李白应唐玄宗召请,在沉香亭畔即席挥洒,写成三首《清平调》,其中一首写道:
名花倾国两相欢,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栏杆。
& & 这首七言绝句娇娆浓艳,字字含香,成为吟诵美人名花的千古绝唱。在盛唐时代,长安城内,无论王族贵胄、达官显宦,还是文人墨客、平民百姓,都种牡丹,赏牡丹,于是牡丹苑囿繁荣兴旺,牡丹诗文、牡丹绘画、牡丹雕刻、牡丹歌舞盛极一时。
& & 1000多年过去了,至今,沉香亭牡丹圃、慈恩寺牡丹园、化觉巷清真寺的牡丹砖雕、石雕、木雕,还向人们展示着那个牡丹盛世华贵富丽的审美时尚和气势磅礴的创造激情。
& & 西安市东郊的临漳县骊山自唐代开始大面积种植牡丹。据柳宗元的《龙城录》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曾把洛阳花师宋单父召到驱山,种植牡丹上万棵,颜色品种各不相同。从此,骊山成为京都长安附近的一个巨大的山岳牡丹园。
& & 如今,古城西安牡丹的繁华和社会的繁荣与盛唐时代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历史的螺旋已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昔日禁卫森严的皇宫内苑,如今已成为广大劳动人民观光、游览的胜地;这些容光焕发的牡丹群不再是帝王嫔妃们的掌中之物,而成为西安人民缔造新生活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缔造崭新文明的象征。
& & 在牡丹飘香的骊山脚下,秦俑兵阵揭开千古帐幕,重见天日,使五大洲的来客睁大惊奇的眼睛,慨叹这不可思议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 & 西安牡丹、骊山牡丹正在这个崭新的牡丹盛世,走出悠远古老的酣梦,去描绘新时代的壮丽,去创造新世纪的恢宏。
第四集 蜀中奇葩秀天彭
常忆彭州送牡丹, 祥云径尺照金盘。
岂知身老农桑野, 一朵妖红梦里看。
& & 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诗中说的“彭州”,又称“天彭”,在成都市西北36公里处,是蜀中著名的牡丹之乡。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代,天彭牡丹就已经和洛阳牡丹齐名,驰誉天下,有了“花州”“小洛阳”的雅号。
& & 彭州是蜀中农业文明的摇篮。相传在3000多年前,这里是华夏彭族的立国之地。彭州境内有险峻的峡谷,神奇的栈道和原始森林,瀑布彩虹,蜂峦峭拔,高插云汉。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为牡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 & 彭州牡丹发端于丹景山,在宋代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遍布城乡,空前繁荣。
& & 天彭牡丹最集中的观赏胜地在丹景山。这个以牡丹闻名天下的风景名胜区位于彭州市西北的九陇镇,离彭州15公里,距成都50公里,最高峰1150米,面积18平方公里,山峰峻秀,泉壑幽深,初唐诗人王勃在这里留下“丹溪漏日”的题壁,可见当时丹景山曾经古木参天,绿荫浓密。山中主要牡丹景点有牡丹坪、牡丹台、金华寺、天香园、丹霞园、永宁院牡丹园、鸭绿桥岩牡丹、悬崖牡丹等处。丹景山中牡丹不同于园林庭院牡丹,她们穿岩凿石,遍山盛开,苍崖绝壁,倒叶垂花,光彩绚烂,照耀山谷,怒干虬枝,野趣盎然。
& & 如今,丹景山中栽植牡丹10多万株,共200多个品种。“丹景红”艳丽娇娆;“玉重楼”高洁端庄;“彭州紫”典雅富丽;“禁苑黄”恬淡俊秀。古今珍稀名品,荟萃天彭,丹霞满眼,美不胜收。每年谷雨前后,满山牡丹竞放,游人连袂比肩,留连于花香彩浪间,如痴如醉,乐而忘归。许多外国朋友惊叹丹景山牡丹美艳绝伦,赞誉丹景山是“人间天堂”。
已故彭州籍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故乡牡丹》这首诗中说:“不是长安不洛阳,天彭山是我家乡。花开万萼春如海,无奈流人两鬃霜。”挚爱牡丹、渴念故乡之情跃然纸上。
& & 在我国大西南的辽阔原野上,云贵高原的峻岭峡谷中,处处有牡丹的芳姿艳质。
& & 我国藏族同胞称牡丹为“边也梅朵”,就是“吉祥如意之花”。西藏生长着野生牡丹珍品——“大花黄”;在许多建筑物上,镑刻着牡丹图案,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色彩逼真,绘制精美,堪称一绝。
& & 无限丰富的牡丹文化现象表明,牡丹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审美语言,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共同的审美追求。
第五集 丝路花开万里香
& & 在我国西北部甘肃省陇原大地、河西走廊,牡丹的芳踪倩影随处可见。
& & 甘肃牡丹的原种是紫斑牡丹,主要分布在小陇山区、陇南山地林区,数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牡丹种群。她的显著特点是:花瓣基部有大块紫斑,植株高大,坚韧强壮,耐旱抗寒,花朵茂盛,香味浓烈,从四月下旬到五月底,都有牡丹花相继绽蕊盛开。主要传统佳品有“佛头青”、“绿蝴蝶”、“醉仙桃”、“朱砂红”、“河州粉”等等。
& & 甘肃从唐代开始栽培观赏牡丹,到清代和民国年间,种植规模更大,兰州临夏、临挑等地群众几乎家家植牡丹,户户竞芳菲,牡丹园圃鳞次栉比,锦绣遍野,蔚为壮观。
& & 在万里长城最西端、嘉峪关近侧的酒泉市,规模宏大的牡丹园与喷涌不息的名泉斗奇比艳;天水市的十里牡丹花城亦可与花都洛阳、花海菏泽媲美争辉。
& & 临夏古城,又称“河州”,800年前已开始栽种牡丹,临夏各族人民在每年5月牡丹盛开时,便掀起“浪牡丹”之风,他们开牡丹宴,饮牡丹酒,赏牡丹名花,共庆年景丰饶,生活幸福。
& & 位于兰州东南郊的和平牡丹园种植130多亩,繁育牡丹苗木13万多株,选育和新创牡丹品种达200多个,又从西藏引种野生大花黄牡丹。经过20多年努力,和平牡丹园形成了具有兰州地区特色的牡丹品种群,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牡丹生产基地。
& & 位于兰州南面的临洮城内及郊区,庭园种植牡丹相沿成俗,花大如盘,气魄雄伟,。清代诗人吴镇写诗赞美临洮牡丹说:
“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
绝艳生天末,芳华比洛中。”
& & 大西北人民培育了千年牡丹,也创造了充满高原雄浑豪迈气质的牡丹艺术。
& & 在1600多年前的魏晋时代,这黄土高原上狭长的走廊就成了著名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商人们将中国丝绸运销西域、波斯各国时,也把中国牡丹捎到异国他乡。因此,古丝绸之路也成了中国牡丹最早移植到国外的通道。当牡丹的芳香艳彩伴随着清脆的驼铃声,迎着漫漫黄沙、长河落日和大漠孤烟渐渐远去时,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象,这是何等雄健刚劲的历史的足音。
第六集 千古花魂艳隆中
门在垂杨阴里.楼枕曲江春水.
一阵牡丹风,香压满园花气.
沉醉.沉醉.
不记绿窗先睡.
& & 一朵花,以千古智慧之星诺葛亮自比,其气魄、胆量也就太大了一点。然而,不能怪她狂妄,不是她缺乏自知之明,而是把她培育出来的隆中花师执意要让她依傍诸葛亮的英名,成为举世瞩目的名花。花师的舔犊深情,良苦用心可以理解。
这朵形似绣球、红艳妖娆的牡丹取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名字,她叫“卧龙出山”!产自湖北省襄樊市郊的风景胜地隆中。襄樊市在汉江之滨,已有3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因襄阳、樊城合为一个城市而得名
& &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史书上已有“隆中栽牡丹”、“隆中牡丹繁盛”的记载。唐代襄阳著名诗人皮日休曾在《牡丹》一诗中说:“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从此,牡丹获得了“花王”的尊号,历代文人也反复引用这精辟贴切的诗句来表现牡丹艳冠群芳的独尊地位。
& & “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经过千年种植牡丹的实践,襄樊民间逐渐形成了春日赏牡丹的传统风俗。今日隆中,芳菲灿烂的牡丹花事更胜过以往的任何时代。隆中牡丹品种繁多,奇丽多姿,现在隆中牡丹已有240多个品种,红、紫、黄、白、绿、粉、兰、墨各色俱备,阳春三月,万蕊齐绽,把隆中装点成香海丹山。
& & 在这松柏掩映、牡丹环绕的地方,我国三国时代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曾隐居草堂,躬耕垄亩,发奋读书。
& & 阶前牡丹吐艳的“三顾堂”,就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纪念堂,堂内诸葛亮石刻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堂前三棵古柏,传说是刘、关、张三兄弟拴马的树。在谙葛亮故居草庐亭前的六角井,当年曾供谙葛亮全家生活用水和浇灌花木。谙葛草庐几遭破坏,历代重修,都是依据六角井来判断草庐的方位。
& & 在隆中,还有武侯祠、卧龙深处、老龙洞、观星台、古柏亭、野云庵等近20个景点组成的人文景观。这里,处处能感受到诸葛亮这位智多星对后代的深远影响,处处能看到隆中牡丹的玉貌仙姿。千古花魂陪护千古英灵,给人以美的感召和心灵的启迪。
第七集 春来香满凤凰山
& & 生长在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的牡丹,叫做“凤丹”,就是驰名中外的药用牡丹。
& & 铜陵位于安徽省长江南岸,以开采冶炼钢的悠久历史而被称为“铜都”。
& & 据清代《铜陵县志》记载:“长山石窦中有牡丹一株,高数尺,花开二三枝,素艳艳丽,相传为晋人葛洪所植。”这棵长在深山石缝中的千年牡丹被后人称为“仙牡丹”。由此可见,钢陵栽培牡丹的历史相当久远。
& & 这座雄峙在长江边、飘溢着牡丹花香的高山,就是铜陵凤凰山。这里漫山遍野覆盖着牡丹的青枝翠叶,每当春风送暖的时节,千万朵蓓蕾绽放枝头,如彩云飘拂,如锦绣铺地,七彩绚丽,光华灿烂,这时的风凰山则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山。
& & 凤凰山盛开的“凤丹”是一种独特的牡丹品种,枝干高大挺拔,花朵肥硕丰满,配以翡翠碧绿的叶子,更显得娇艳秀丽。铜陵凤丹与安徽宁国县牡丹、巢湖银屏山牡丹同为南方系列,有白、粉、红、紫等不同颜色。
& & 凤凰山一带土质为金黄色或白色沙土,适合风丹生长。凤丹的药用价值最高,她的根和皮都是名贵中药材;凤丹圆直粗壮,肉厚粉足,香气浓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品质绝佳”的盛誉。
& & 安徽铜陵凤丹的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丹皮300多吨,成为我国最大的丹皮生产基地。
& & 春雨春风,将凤丹的芬芳洒追滴水崖的清泉,洒遍相思河的湍流,洒遍天井湖的碧波,洒遍太白书堂和五松山的绿荫。古老的铜都和凤凰山牡丹,正沐浴新世纪的曙光,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瑰丽的青春。
第八集 菏泽芳菲花如海
& & 菏泽,古称“曹州”。这里从宋代就种植牡丹,到了明代,曹州牡丹开始繁盛起来,当地许多官绅富豪和平民百姓纷纷开辟牡丹园圃。清代,曹州牡丹种植规模更大,据史书记载:“曹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景象十分壮观。
& & 曹州牡丹园,彩浪起伏,花香袭人,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牡丹园,园内种植牡丹1100多亩;百花园,以种植和培育名贵稀有品种和传统优良品种而闻名于世;古今园,始建于明朝初年,园内花木茂盛、名品荟萃,松编工艺造型栩栩如生。三处名园,相互辉映,各具特色,是菏泽牡丹的集中观赏区。
& & 菏泽牡丹以品种繁多为显著特征,据统计,目前已有600多个品种,花分三类六型八色,交错如锦、姹紫嫣红、夺目如霞。你看,那重瓣千层的“赵粉”,那洁白生辉的“昆山夜光”,那紫梗翠瓣的“绿牡丹”,那双艳争辉的“二乔”,那紫黑庄严的“冠世墨玉”,还有那“葛巾紫”、“玉版白”早已在《聊斋》中化为美丽善良多情的牡丹仙子。这些千姿万态的牡丹新品种是菏泽人勤劳、智慧、创造力的结晶。
& & 催花,是菏泽花师们的传统技艺。即使在萧瑟的深秋、凛冽的隆冬,菏泽花师也能叫牡丹绽放出烂漫春光。
& & 菏泽是牡丹的海洋。
& & 菏泽是牡丹艺术的海洋。
& & 菏泽是牡丹精神的海洋。
& & 这些在牡丹花乡里诞生、长大的戏剧明星、歌坛明星、体坛名将、武术状元,他们身上所秉赋的不正是牡丹那种总邻群芳的英雄气概吗!
& & 菏泽牡丹正乘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菏泽人民架起走向世界的金桥,通往繁荣幸福新纪元的金桥。
第九集 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笑菜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 & 花逢盛世,分外兴旺,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如今是全国种植牡丹最多的城市。空前繁荣的京城牡丹是我们所处的这个飞速发展的伟大时代的生动形象和鲜明标志。
& & 在我国元代史书上,已经有北京种牡丹的记载。明清时代,北京牡丹兴盛一时,出现了惠安伯园、嘉僖寺、草桥、极乐寺、清华园等大面积牡丹园圃,有的竟达数百亩的规模。春季花开时节,人们沿着花间小路,细细观赏品第,有时竟忘记了回家的路径,天黑了,就露宿在花丛中。当时北京牡丹的繁盛,不亚于花都洛阳,花海菏泽。冬季催花技艺也已经相当成熟,每年冰雪中催放的大朵牡丹成为进贡给皇帝的珍品。
& & 在明代,北京西直门外极乐寺内修建了“国花堂”;清代颐和国内建造了“国花台”。圆明园后景区的牡丹亭四周栽种着各色牡丹,花团锦簇;被称为“花海”的清华园内,牡丹一望无际,璀灿如霞。
& & 然而,北京牡丹曾经历过惨痛的历史浩劫,至今还保存着不堪回首的记忆。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进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衰微,使中华民族濒临危亡,北京牡丹也难逃刀砍火焚、玉殒香消的厄运。在1860年和1900年的两次大劫难中,风光旖旖旎的百亩园圃,千顷花海被侵略者的铁蹄任意践踏;强盗们在大肆劫掠后又纵火焚烧,雄伟的殿阁付之一炬,美丽的牡丹灰飞烟灭,芳香的名园变成一片焦土。北京牡丹的命运就这样紧紧联系着国势的兴衰。浩劫之后,人们进发着血泪呼喊:圆明园安在,牡丹亭安在,清华园安在,国花堂安在。
& & 历史走过了黑暗的长途,北京牡丹始终和中华民族同甘苦、共荣辱,经历了浩大的痛苦,无数的坎坎坷坷。只有在今天,在中国繁荣强盛的今天,北京牡丹才真正进入了自己的锦绣年华,才真正找回了失落的青春。
& & 在故宫御花园,人们品味着这牡丹与剑石、翠竹的巧妙组合和深远意境,兴致无穷。
& & 在景山万春亭下,这枝干苍劲,错落有致的牡丹群正向四方游客点头致意,播送芳馨。
& & 在寿安山卧佛寺,依山缀石构筑的百亩牡丹园内栽植牡丹700多种,登高俯瞰,满目繁华。
& & 在位于香山和玉泉山之间的北京植物园内,有北京最大的牡丹园圃,栽种牡丹近万株,共300多个品种;登上画栋雕梁的牡丹亭,满园春色,尽收眼底。
& & 在北海、天坛,牡丹正向人们展开阳光般的笑容,在中山公园、颐和园,牡丹正散发着醉人的幽香;在十三陵、八达岭下,牡丹向国内外宾朋致以友谊的祝福;在北京市民的宅院、案头、牡丹品尝着当代生活的甜美和欢乐。
& & 在这花的艺术中,人们把美变成了永恒的精神;在这花的造型中,人们寄托了美好的祝愿和懂保。
& & 花的色彩,展示我们伟大祖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前程似锦。
花的雕刻,嵌进了我们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奋斗。
& & 北京牡丹,京城是你巨大的家园。
& & 北京牡丹,京城人民是你忠诚、勤劳的园丁。
& & 北京牡丹,你将和富强的祖国一样,青春勃发,生机无限。
& & 北京牡丹,在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厦上,你将是光彩照人的瑰丽勋章!
第十集 中华牡丹冠群芳
& & 牡丹,她体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品格气质。
相传武则天命百花在冰天雪地里提前绽蕊,“火速报春知”,只有牡丹不违时令,抗命不开,被武则天下令自长安贬到洛阳,施以火刑。许多牡丹根枝烧焦,但脉息犹存,第二年又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人们称之为“焦骨牡丹”。这个神奇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赞美着牡丹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 & 牡丹,她是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和高贵品德的象征。
& & 在江苏盐城市便仓镇,有一座枯枝牡丹园。那些形似枯朽的古牡丹已有700多年历史。传说在宋朝灭亡之后,一位叫卞济之的官员隐居盐城,将从洛阳带去的红、白两色牡丹移到盐城栽植,以花明志,红的代表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白的代表为官清正廉明。直到今天,这些枯枝牡丹仍然花朵盛开,清香荡郁。
& & 牡丹,她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审美要素,审美情结;
& & 那浩如烟海的牡丹诗文、牡丹艺术、牡丹戏剧、牡丹神话,深深携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上,奔捅在他们的筋脉血液中,融汇在她们的性格、激情里,牡丹早已成为炎黄子孙生命的元素,牡丹文化早已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
& & 牡丹,她是受到各国人民钟爱的世界名花。
& & 公元8世纪,中国牡丹从长安、洛阳传到日本,在那里生长繁衍,至今栽培品种已发展到300多种;公元18世纪后,中国牡丹传播到欧美各国,被称为“中国花”和“天都神花”;牡丹已在英国、美国、德国、丹麦、荷兰、加拿大、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安家落户。
& & “阅尽大干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 & 牡丹在我国各族人民心中,早就是艳冠群伦的“花王”;尊牡丹为国花早已约定俗成,成为亿万人民的共识。
& & 在1994年举行的全国范围的评选国花活动中,各族人民积极参与,争先恐后;他们自觉组织起来,宣传评牡丹为国花的充足理由和深远意义;来自全国各地的信函像雪片一样,飞向国花评选办公室.香港、台湾同胞和许多外国朋友也纷纷来电,热心参与或支持国花评选。
& & 这是人民的心愿,人民的翘盼,人民的呼唤。
& & 人们在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中国国花正式诞生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 & 人们坚信,中国牡丹将作为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繁荣富强、美好幸福的象征,载人中国千秋史册,载入全人类崭新文明的光辉史册。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一)洛阳牡丹甲天下之(新)
洛阳牡丹看源头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诗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写。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他说的京城,无非洛阳;他说的国色,乃大唐帝国最美的颜色。
岂止是大唐国色?泱泱华夏,绵绵数千年,无花出其右。国色即国花,牡丹实际上早已是中国的国花。
牡丹何时所生?牡丹从何而来?也许,洛阳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牡丹的脉络就是中国牡丹的历史。
牡丹的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在洛阳北邙山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小两口男耕女织,恩恩爱爱,但有一样不顺心,成亲三年还没有孩子。医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见灵验。
这天,小两口从一只凶猛的老鹰的爪下救下一只美丽的鹦鹉。鹦鹉知道小两口的心事,从邙山仙人台上衔回来了灵芝草。妻子吃了灵芝草,不多久,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叫鹦哥。
鹦哥10岁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种病,好多人染病卧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妈妈也奄奄一息。
鹦哥决心找到仙人台,挖来灵芝草为妈妈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过几条河,翻过几道岭,眼看走不动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爷爷。
白胡子爷爷问小鹦哥为啥出远门,鹦哥说要找灵芝草救妈妈。白胡子爷爷摇头说,你妈得的是冷热病,灵芝草治不好。他交给鹦哥一块石头,说:“你把这石头磨成钥匙,你妈的病才有指望。”说完,白胡子爷爷不见了。
鹦哥来到河边,找块青石就磨开了石头。手磨出血来了,膝盖跪出血来了,这样三天三夜,石头终于磨成钥匙。
白胡子爷爷又出现了。他笑着夸赞小鹦哥一番,说,这钥匙能打开王母娘娘瑶池的门,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妈妈的命。说完,吹口仙气把鹦哥送到了天宫。
鹦哥用石头钥匙开了瑶池的门,找到了金丹葫芦,倒出一粒金丹。他刚要出门,又想起邙山的乡亲们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芦来个底朝天,尽其衣兜装满金丹。
也许是时间耽误太久,王母娘娘发现金丹被偷,急忙仗剑追来。鹦哥哪能跑过王母!正在焦急,忽从云缝间见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顾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乡亲们谁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鹦哥,便要处死,白胡子爷爷不知从哪里又冒出来。原来,他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王母娘娘说:“难得这孩子为乡亲们治病,可饶他不死。”王母娘娘慈悲为怀,点头应允。仙翁又告诉鹦哥,你撒下的金丹会即刻长出一种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药治病,定安然无恙。
鹦哥回到邙山,果见满山遍野都是鲜花。他把经历告诉了妈妈和乡亲,大家把花根刨出来熬药汤,喝了病立马好了。因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人们给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为牡丹。
牡丹的由来——一幅图画的发现
上面的故事是洛阳民间传说,而且是那种过去在夏夜麦场,外婆摇着扇子讲述的传说。如今,这种传说讲上100遍也没一个人相信。天工开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认识有赖于发现。
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这是说,牡丹早先不过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当柴火烧。
人们真正关注牡丹,是因为发现了牡丹的药用价值。人说,有巢氏架木为巢,使人们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伏羲氏渔猎狩耕,使人们懂得怎样生存;神农氏尝百草,使人们懂得如何与自然抗争。神农尝百草总结出《神农本草经》,将牡丹列为“中品”,“除症结瘀血,安五脏”。
《黄帝内经》《素问》篇则载:“清明次五日,田鼠化为( ) 牡丹华。”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开之时。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吕氏春秋》载:“中央土:中曰戊己。其帝黄帝。”中央土,洛阳也。黄帝把洛阳青要山作为“密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密即蜜。黄帝族以蜜蜂为图腾,自然关注花开。
牡丹“唯以药载本草”,自《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后屡见不鲜。之后,人们又发现了牡丹的欣赏价值。南北朝时谢灵运在《太平御览》中称“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云:“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而王应麟在《海记》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规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赤页红、革呈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颤风娇等。”这也许就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因无发现其他史料,中国的牡丹专家大多也倾向于把隋炀帝建西苑作为中国牡丹栽培史的源头。
然而,这是源头吗?
2005年9月,国家邮电部在洛阳举行《洛神赋图》特种邮票首发式。《洛神赋图》为东晋画家顾恺之力作,其艺术价值不逊《清明上河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
洛阳,曹魏之故都也。曹植写《洛神赋》就在洛阳。据说,洛神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笔下的洛神实际写的是甄氏。曹植与甄氏相恋,而甄氏却被迫嫁给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当皇帝后又将甄氏赐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与甄氏梦中相会。这曲折凄惨的故事终于成为曹植婉约动情的诉说。
但是,我们现在欣赏《洛神赋图》已不关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女,也不关注因“洛出书”而被武则天封为“神河”的洛水,我们发现了那幅画中灿然开放的牡丹。
这牡丹显然是人工栽培。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会长李嘉珏教授据此考证推论,中国牡丹的栽培观赏史已有1600年,这比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引种牡丹整整早了200多年。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三代之居”洛阳。夏、商、周三代均在洛阳建都,这已被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证明。《古琴疏》中载,夏“帝相元年,条谷贡桐芍药。帝命羿植桐于云和,命武罗伯植芍药于后苑”。不知这里的芍药是不是牡丹?若是,牡丹的栽培史就超过了4000年。据洛阳牡丹研究所调查,洛阳南部伏牛山脉至今还能发现原始野生牡丹,叫“扬山牡丹”。古人引植栽培野生牡丹,那是很自然的。
古时候,芍药、牡丹区分并不清楚。郑樵《通志》中说:“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芍药仅此一名,而牡丹名称甚多,如木芍药、鹿韭、鼠姑、牝牡等等不一而足,隋炀帝还一度称其隋朝花,到了宋代,因洛阳牡丹各地传播,人们又称其洛阳花、京花。
华,古通花,华夏,花夏也。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有多长,花的渊源就有多远。
从万花会到牡丹花会
牡丹的栽培源头有待专家的定论。《墨庄漫录》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心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这万花会,是不是现代洛阳牡丹花会的源头?
人们习惯于说洛阳牡丹始于隋、兴于唐、甲天下于宋。隋炀帝建西苑引种牡丹是开了个好头,但仅12年,此朕便呜呼哀哉,成花下鬼,做风流梦去了。而大唐、大宋两朝,国泰民安,洛阳牡丹进入发展黄金期。
唐代以洛阳为东都,宫廷寺观、富豪宅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杜阳杂俎》载:“唐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叶,即瓣,古时称花瓣为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东都尊贤坊田令宅,中门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唐代诗人辈出,据说,《全唐诗》就有牡丹诗500余首。这些诗描绘牡丹花姿、记述牡丹风俗、抒发赏花人感受各领风骚。如徐凝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白居易云:“戏蝶双舞看日久,残莺一声春日长。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而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更为牡丹赢得“国色天香”的千古美誉。
宋代以洛阳为西京,由于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洛阳牡丹更上层楼。“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对此,邵雍吟道:“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马祖常吟道:“洛阳春日湿芳菲,万斛脂胭染舞衣。帐底金盘承蜜露,东家蝴蝶不须飞。”而王安石的诗更是真情流露,他写道:“红朴未开如婉娩,紫囊犹结想芳菲。此花似欲留人住,山鸟无端劝我归。”
宋代比起唐代,牡丹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出现了一批牡丹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和《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其中,欧阳修写道:“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红、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阳敌。”“谢灵运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阳甚远。”由此,洛阳牡丹甲天下流传开来。
宋代比起唐代,最出新的事莫过于举办万花会。宋以前,恐怕无人想起来办什么节、会,但宋西京太守钱惟演就有这样的思路,这样的魄力。“以花为屏帐”、“满目皆花”,真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悠然自得,独树一帜。但不知钱大官人是仅在官府里张罗,还是与民同乐?
据载,洛阳万花会引人关注,亦引来东施效颦者。“蔡元长知维杨日,亦效洛阳,亦作万花会。其后岁岁循习而为,人颇病之。元礻右七年,东坡来知扬州,吏白旧例,公判罢之,人皆鼓舞欣悦。”这是说,扬州的万花会办不下去,不办倒甩了包袱。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现代洛阳牡丹花会从1983年起迄今已成功举办23届。每逢花会,高朋满座,车水马龙,来洛赏花旅游者以百万人计。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发展成为与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等并列的中国四大节会之一。而与洛阳几乎同期举办节会的城市,有的已步履维艰,甚至节会消失蒸发。
关键在于发展求变。洛阳牡丹花会举办伊始,提出“以花为媒,广交朋友”,细一琢磨,这其实和宋代万花会无甚差别,无非花前月下,把酒清谈。花会活力的迸发在于提出“花会搭台,经贸唱戏”后。随着经贸升帐成为主角,洛阳牡丹花会累计吸引4000万海内外人士来洛观光旅游、洽谈投资,共为洛阳引进外资数百亿元。现在,洛阳牡丹花会已成为洛阳的品牌。每逢花会,龙门、白马寺、关林、天子驾六博物馆等景点和各公园、牡丹园游人如织,宾馆、饭店爆满,为此,专门增发牡丹专列,增加飞机班次。各种活动此起彼伏,其中洛阳牡丹灯会、牡丹书市、全球华人顶尖歌手演唱的庆典晚会及洛阳大型歌舞《河洛风》、武皇十万宫廷乐舞等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牡丹花会还促进了洛阳牡丹的蓬勃发展,目前,洛阳牡丹品种已达960个,观赏面积达6000亩,商品牡丹面积1.6万亩。
随着牡丹影响力增大,全国各界要求将牡丹定为国花的呼声渐高。其实,牡丹在全国人民心中早已是国花,清朝慈禧太后也曾正式册封牡丹为国花。据说,评定国花的方案有两种,一是一国一花,国花为牡丹,四季名花为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二是一国两花,分别是牡丹和梅花。不论哪种方案,牡丹终将得选。洛阳牡丹将有更加辉煌的前景。
(二)洛阳牡丹甲天下之
洛阳地脉花最宜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名句。
欧阳修强调“地脉”,什么意思?这决不是说洛阳的土地肥沃,氮、磷、钾不缺,而首先是指洛阳的地气、王气。
洛阳牡丹甲天下,得益于洛阳的山川形胜。而洛阳的山川形胜,托起了十三朝古都、六朝陪都,坐上了105位皇帝。君临天下,才有了让他们“养眼”的牡丹;有了装扮他们首善之地人居环境的牡丹;有了他们粉饰太平的牡丹。
当然,牡丹不单为他们而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花。
又一个甲天下
古人称洛阳,“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史记·周本纪》载周公论洛阳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何尊》铭文云:“唯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 )民”。故洛阳为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仅指洛阳。
洛阳四周山脉相连。北面邙山绵延,景山、首阳山、荆紫山等49峰,峰峰相峙;南面龙门山西起熊耳,东接嵩岳,伊阙系天然门户,地势险要;东南面为万安山,沟壑险峻,巍峨壮观;西南面为周山,又名秦山,雄立一方。
洛阳六水交流。黄河在邙山之北,为天然屏障;洛河在洛阳之南贯穿,因城在水之北,故曰洛阳;伊水经伊阙北去,汇合洛河注入黄河;氵廛 河、涧河、谷水各有走势,蜿蜒曲折,分别流入洛河。
洛阳如此“河山拱戴”,引起无数皇帝和觊觎王位之人的青睐。《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语:“自洛氵内延于伊氵内,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隋书·炀帝纪》载隋帝语:“雒邑(洛阳)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合。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这两位当时最高统治者的话,代表了首选洛阳为都城的所有统治者的共同心声。
统治者何以对“河山拱戴”饶有兴趣?说白了,首先考虑安全。古代冷兵器作战,战事频发,洛阳据险可守,足以应对突发事件。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陈桥驿兵变后,欲都洛阳,终都汴梁。后来,金兵偷袭汴梁,掳去赵匡胤子孙徽宗赵佶、钦宗赵恒,逼得高宗赵构偏安杭州。有史学家认为,洛阳易守难攻而汴梁无险可依,假如北宋定都洛阳,不仅靖康之耻可以避免,那一段历史或可重写。
洛阳形胜甲天下,决定自古帝王州。洛阳现有定论的建都朝代有13个,分别是: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有待认定或有待单列的朝代有5个,分别是:黄帝、帝喾、西汉、郑、武周。有定论的陪都有新莽、北周、后汉、后周、宋、金等6个。此外,“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1931年上海“一·二八”事变,蒋介石为避日军“暴力胁迫”,曾将中华民国首都由南京迁至洛阳,后称行都。
洛阳自古帝王州,决定洛阳牡丹甲天下。
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广为流传。《事物纪原》载:武后诏游上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洛阳牡丹冠天下。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更把这一故事写得栩栩如生。
这牡丹乃花中之王,惟洛阳为天下第一。有姚黄、魏紫名色,一本价值五千。你道因何独盛于洛阳?只为昔日唐朝有个武则天皇后,于冬日之间,要游上苑,写出四句诏来,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不想武则天原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命,一夜发蕊开花。次日驾幸上苑,只见千红万紫,芳菲满目,单有牡丹花有些志气,不肯奉承女主幸臣,要一根叶儿也没有。则天大怒,遂贬于洛阳。故此洛阳牡丹冠于天下。
武则天贬牡丹是否确有其事?诗倒是真有,故事纯属虚构。
此诗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确系武则天所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此诗写于691年,已是武则天在洛阳建立“大周”的第二年。怎么会有牡丹“贬于洛阳”?
而且,武则天写此诗也并非真要花开,而是借此事树其天子权威的。
不错,武则天是从长安来到洛阳的。但她对洛阳甚有好感,对长安甚为厌恶。据考,武则天在洛阳被唐太宗初幸,之后才成武才人。唐高宗继位,立武氏为后,武后令人斩去原王皇后和萧淑妃手足,投入酒缸,数月而死。此后,“武后惊惧,多次梦见二人被发沥血的惨相”,故力劝高宗迁都洛阳,自己则终身不回长安。
武则天在洛阳大力倡导种植牡丹。舒元舆《牡丹赋》说:“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这是说,武则天把自己家乡的牡丹移植于洛阳。那么,武则天把长安的牡丹带到洛阳也不足为奇。
“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这是古人公论。而古人更有公论,在洛阳栽培牡丹的始作佣者是隋炀帝。
“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隋帝栽培牡丹真是高起点、大手笔。一辟地,就是二百里,快从洛阳到郑州了。据说,移植牡丹时,隋帝还亲自过问。当闻听花工说此花叫木芍药时,认为太俗太土,极为不满。当即下令叫隋朝花。这隋朝花当然是隋朝的代表,国色也,国花也。
“唐则天已后”,开元盛世至。洛阳牡丹的发扬光大者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五年,唐玄宗迁都洛阳,此后20年,在洛阳度过11年。唐玄宗、杨贵妃与牡丹的故事甚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沉香亭赏牡丹、“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醉写《清平调词三首》。
据《杨妃外传》载,开元初年,唐玄宗、杨贵妃等到禁中沉香亭赏牡丹。李龟年押众乐前,将欲歌。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为?”遂命翰林学士李白进诗。李白援笔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据说,此次赏花诗酒会上,唐玄宗亲自抚琴奏乐,李白要高力士为自己脱靴,而洛阳花师宋单父亦在场一一介绍花品,其中有出自洛阳的姚黄。《姚黄传》载:姚黄花出,众人惊叹美色,谓“此皇王之胄,奇种也”,遂进御沉香亭,玄宗赏花大悦,“所谓‘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盖实录云。”
隋、唐以降,扛起洛阳牡丹大旗的当属宋朝一帮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匡义兄弟俩皆出生于洛阳,当上皇帝后,自然偏爱家乡,虽都汴梁,但置洛阳为西京,加上皇帝贵族、幕僚大臣多出洛阳,故洛阳繁华不亚于东京。宋大兴土木,建筑宫城、皇城,同时令民间大修宅第园林,使得洛阳成为“中国园林之母”,而园林无一不培育牡丹,终使洛阳牡丹甲天下。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其因何在?假如用现在的套路去总结,三点。一曰“领导重视”。隋炀帝亲自下诏进花,亲自询问花工花名;二曰“措施得力”。武则天爱花切而怒迟,唐玄宗为赏花而兴师动众;三曰“狠抓落实”。宋朝的皇帝们率先垂范建宫殿,令民间修园林卓有成效。“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皇帝爱牡丹,臣民敢不趋之若鹜?
一方水土养一方花
宋代,有西京洛阳往东京汴梁贡花轶事。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述道:“洛阳至东京六驿,旧不进花,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始进御。岁遣牙校一员,乘驿马,一日一夕至京师,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以菜叶实竹笼子,籍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看来,贡花虽不多,但挺费事儿。贡花给谁看的?当然是皇帝。皇帝是洛阳人,当然偏爱洛阳花。这使我们想起“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杨贵妃吃荔枝还要人不远千里专送,皇帝看看自己家乡的花有何不可?
但也有微词。《渔隐丛话》载:“钱惟演留守,始置驿贡花。议者鄙之曰:‘此宫妾爱君之意也。’故东坡诗:洛阳相公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洛阳往东京进花,也有不是奔着皇上去的,而是达官贵人之间的馈赠。对此,欧阳修抱着欣赏的态度写道:“赠以洛阳花满盘,斗丽争奇红紫杂。两京相去五百里,几日驰来足可捷。”
洛阳往东京进花,是否劳民伤财?我们大可不必替古人担忧。我们感兴趣的是可以从中得到一个信息:洛阳的牡丹比汴梁的好。汴梁的菊花名扬天下,谁也没有听说洛阳往汴梁贡菊花。
洛阳这个地方很怪。牡丹长得好好的,但到了外地,就慢慢退化了,至少是花朵没有过去大了。而外地的牡丹本来一般化,到了洛阳,一下就变支楞了。这是一位园林工作者的感觉。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古人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除却人为的因素,洛阳确实是牡丹的天堂。
“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其气候基本与我国“二十四节气”同步,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立春”时节,牡丹的幼芽开始膨大,并逐渐绽裂,而这时洛阳的平均气温已回升到0℃以上,适宜牡丹发芽。“谷雨”时节,洛阳气温稳定在17℃左右,牡丹自然进入开花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
河洛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
2004年4月,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和洛阳市地矿局还公布一项科研成果,经过对560平方公里土壤的考察研究,发现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元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这些微量元素能有效促进植物细胞生长,促进叶绿素、糖类、酶类的合成及花蕾的形成。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此丰富,在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套话。
人为和自然的结合,叫天人合一。洛阳牡丹得到大自然的爱怜,得到皇帝的垂青,得到庶民的钟情,得到文人骚客的推波助澜,定然会开出国色天香,“竞夸天下无双艳”,“万家流水一城花”。
(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
洛阳士庶皆爱花
假如有人问你:“阴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你一定惊诧:“中秋节——谁不知道!”假如有人告诉你,这天也是牡丹的生日,你也许会一脸茫然。
是的,古时候,洛阳当地百姓把中秋节这天也作为牡丹的生日纪念。这天,人们摆供烧香,搭台唱戏,供奉花神,还要吃牡丹糕,喝牡丹汤,用水给牡丹洗浴。
为什么这一天是牡丹的生日呢?
传说,古时候某年阴历八月十五这天,吕洞宾从洛阳邙山路过,看到这里正传瘟疫,民不聊生。听说天上牡丹仙子能治住瘟疫,便上天请仙子。仙子花容月貌,是王母娘娘的使女。娘娘一听吕洞宾来意便噗哧笑了:“谁不知道你是八仙中的好色之徒,今编排这些话恐又想骗我使女不成?”吕洞宾满面羞红,有口难辩。只得夜里敲开牡丹仙子门,再三哀求。仙子不仅貌美,而且善良,便偷偷下凡,撒了许多牡丹种子,长出许多牡丹,百姓们用牡丹根熬药喝,都治好了病。
王母娘娘知道牡丹仙子偷偷下凡之事,贬她永世不得再回天宫。牡丹仙子只好在邙山翠云峰住下。而吕洞宾心中十分过意不去,也决意留在邙山不走。因牡丹种子是八月十五这天撒的,百姓们就把这天作为牡丹的生日。每年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翠云峰为牡丹仙子进香,也在邙山上为吕洞宾修了一座庙,俗称吕祖庵。
把花插在少女头上
牡丹花美,又能治病,洛阳百姓对牡丹又爱又敬。自古至今,他们种牡丹、赏牡丹、画牡丹、绣牡丹、写牡丹、唱牡丹,把牡丹融入陶器、瓷器、建筑图案中,让牡丹走入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形成了淳朴的风俗。
牡丹是爱情之花。《诗经·郑风》中早有记载:“淆之外,洵吁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此诗中的芍药即牡丹。因为秦汉以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再者,朱熹在《诗集传》上早已道明,此诗写的是“三月上巳之辰”,“郑国之俗”。郑国,与周朝王城洛阳相邻,乃河洛之地也。“三月上巳”,即阳历4月中旬,正是牡丹盛开之时。因此,我们现在看此诗,河洛男女相赠牡丹以示爱情,不亚于今天赠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同样的爱情之花也表现在《洛神赋图》上。曹植与洛神相恋,河边绽开的也是牡丹。“名花倾国两相欢”,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维系他们爱情的也是牡丹。
2005年4月,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一张图片,说是牡丹花会期间,几位洛阳少女头簪牡丹花,徜徉于大街上,成了街头风景线。有人以为这几位姑娘新潮、前卫,其实,这仅是千年之后的翻新。欧阳修早在《洛阳牡丹记》中就说过:“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说的“插花”,也可以说是往花瓶里插,但也可以说是往头上插。因为杨贵妃就爱往头上插。在《长恨歌》舞台上,杨贵妃出场,必是头簪牡丹花。
爱情,是人最美好情感的流露,最美好的情感当然要用最美的花去体现。洛阳少女或许就是在表达情窦初开时最美好的感情,或许仅是在展示一种美。
插花既然是风俗,那就不应是少女的专利。苏轼在《吉祥寺赏牡丹》一诗中写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看来,当时人无分老幼,喜爱簪花者不少。爱美之心人人有之,展示一下老年人风采何羞之有?
把花接在香椿树上
《异人录》载:“张茂卿好事,因有一楼,四周列植奇花,接牡丹于椿树之梢,花盛开时,延宾客,推楼玩赏。”据传,洛阳张茂卿官人家确有一株香椿树。张大官人请花师来家培育牡丹,要求新、特、奇,与众不同。花师看中了这棵香椿树,就把牡丹嫁接到此树上。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关于洛阳牡丹牡丹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这就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在以后出现的几处牡丹产地,无不与洛阳牡丹有着渊源关系。
梦里犹记伊人笑 雪花飘舞醉红尘
我的博客地址:
http://hi.baidu.com/mengxue1976
在线时间1710 小时
社区金币24001 枚
主题帖子精华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的国花。
相传在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药砍柴,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快活。四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两人爱如至宝,取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他爹死了,后来,他妈又得了个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请医生看病抓药,可是跑遍了周围九乡十八镇,还是没把他妈的病治好。后来,英哥自己也累病了,他妈说啥也不让他再去请医生了。
这一天,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谁要是吃了,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瞒着他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他走啊走啊,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脚蹬手攀地向上爬。当他快爬上山顶时,头也晕,心也跳,肚子饿得咕咕叫;脚一抖,手一软,“骨碌碌”从上面摔下来,昏了过去。醒来的时候,英哥见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问那老头哪里有灵芝草。那老头问他要灵芝草干啥,他说:“俺妈得了一个奇怪的病,俺要找灵芝草给他治病。”那老头听了,摇摇头,说:“灵芝草也治不好你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那老头点点头,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递给他说:“你把它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工的小铁片,到那时我就有办法。”英哥接过铁棍,二话没说就走了。他在小溪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来。磨呀磨呀,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一滴一滴的血不信地滴到铁棍上。谁知那血一滴到铁棍上,铁面无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正要去找那老头,不料一转身,发现老头就站在自己身后。老头笑嘻嘻地说:“好孩子,真有决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那天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贞繁体字多少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