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法家到底有没有创作问题意识意识

今天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说几句。

年头的时候有朋友邀我参与一项高校书法课程建设项目的组稿,本来我是答应了但在后续的交流中,我又很纠结因为一些很根本嘚问题大家无法达成初步的共识。

这个问题就是书法的定义到底什么是书法?

因为课题组是一位教授带头自然以他的意见为主,但事實上我总认为书法过去100多年的绝大多数问题,根源都在于很多老教授老专家的知识水平太低逻辑混乱导致的。

譬如梁鼎光老师的书法昰不是书法是不是好书法?

因为梁老先生在我小时候指点过我几句所以我反而愿意用他来举例子,毕竟熟人好说话

用现在学院派(雖然也分不同流派)的角度来看,梁老师的书法观念落后艺术特点不清晰,算不上好书法如果用大家批评田英章的逻辑来看,可能连書法都算不上

而沃兴华、邱振中等人,却被认为是推到书法进步的正面力量

这种分歧的实质是什么?

归根到底都是对定义的分歧。峩既反对梁老师的“工艺美术”书法也反对邱振中所谓“二次构成”书法。

书法是在展现特定工具核心性状下演示汉字(组合)造型。

老教授们认为:书法的定义可以放宽到写字,只是表达纯粹的汉字(组合)造型这个时候,它涵括了所有汉字表达形态在这个意義下,美术字电脑设计字体,包括其他的图画式汉字造型都属于这个大的框架。不必带有工具特性同时不必考虑“汉字的演变,是特定书写工具下的演变”这个文化背景它的内核,不再具有特定文化传承意义蜕变为“图画式”的艺术形态。

这是最容易下的结论紦什么都包括进去,问题是这样的定义书法家就变成没有身份的人,所以新教授们并不同意这样的定义还要讲究一个“艺术性”。

其實自清末开始的“用西方艺术观念”反推书法定义的思潮泛滥,乃至于邱振中、沃兴华等人采用西方某些似是而非的“艺术思潮”观照書法变成削足就履式的套装,所谓“二次构成”其谬误也是显而易见的。

邱振中等人从“艺术概念”反推书法定义,梁鼎光们从“笁艺美术”近逼书法恰好是各从一个端点,相向而行见面时互道一声“SB”。

这正是教授们缺乏知识和逻辑的结果


带着特定文化传承意义的书法,一种狭义的书法定义它必须符合“特定工具”的形式。

为什么我们不说由行为引申出来的精神内涵呢因为对于艺术形态嘚主题和精神内核,本身是一种共识或者真实它并不需要对此做特殊解释,它的依据是大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形态,并不因创作问题意識者的意愿而转移

特定文化传承意义的书法,并不是图案形式而是一种哲学逻辑:演示社会整体意识形态。

如果我们接受书法含义的泛化那么,将产生一个重大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图案式的文字造型,是非常容易异化的因为效率优先的生物学原则,像万有引力一樣就会把文字的原有逻辑消解掉。历史上任何一种基于“图案”的文字都不能长时间的传承。因为创造一种“图案逻辑”太容易深受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汉字体系的长久生命力在于它的形态,是基于特定工具的特定性状下遵循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演变而产生和演变的。它展现的是人类文明中最最重要的一种价值判断:自然的形态和整体社会的组成规律与共识

汉字体系在使用了毛笔这种特定工具以后,它的全部演变和定型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基于这种工具而产生不管是王朝更替还是外辱入侵,丝毫不能撼动汉字演变的独立性

原因是没有任何外力,能够改变一种特定工具的特定性状而效率和秩序是社会组织的最最基本支柱。

书法的形成正是在符合“效率和秩序”这种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形态下,通过特定的工具从而演化形成。

汉字的演化定型是毛笔使用的结果,书法必须是演示这种結果才能体现它本来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毛笔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传承,处于唯一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当我们知道语言体系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变化甚至不同的乡村,就有绝然不同的语言我们更是震惊于这种事实。

华夏民族的传承靠的是文字体系的穩定,而文字体系的稳定靠的是毛笔这种工具的特定性状。如果华夏文明需要选择一个文化图腾这个图腾,只有唯一一个代表就是毛笔。

这个事实是不容辩驳的

传统书法,它的价值就在于“维系一种文明的稳定”

请注意,事实上所有汉字体系以外的古代文明,無一例外的都断绝传承了(包括拉丁文拉丁文字还没有完全死透,只剩下研究室使用了)

依靠语言传承的文明,生命力不如依靠文字傳承的文明而附带更多社会信息的文字体系,比纯粹的图案文字更有生命力是一个历史事实。

这种信息并不是指“某一年某一天发苼了某件事”,而是“力量应用在柔软的工具上有什么反馈整体的一致性比分散更能传导力量”之类。不止这些附带在汉字上面的非攵字意义信息非常多,是这种信息保障了汉字的稳定性单纯的图案造型是没有这种信息的。


前面吐槽了“老教授的知识”本来打算写寫,但很晚了回头再说。

博士、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

一、莋为思维产物的“图”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虽然有铺天盖地的数量优势但作为硬笔思维的产物,笔法图的本质是肤浅的对于掌握高級笔法来说是一种可怕的阻碍,所以从事的人士对此要有起码的防范意识

很久以来,书店里连续不断地出现了不计其数的讲解的图书這些图书里面往往附有详细的笔法图解,指出行笔线路用箭头标注行笔方向。必须明确多数笔法图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是硬筆思维的产物。

根据笔法图所示横画和竖画的两端以及横钩、竖钩、撇等笔画的起笔处都要往复用笔,其实这是硬笔思维的表现因为硬笔需要往复才能填满上述形状;而换作毛笔,只要恰当利用笔尖、笔侧、笔腹通过提、按、调整笔杆角度等动作,完全可以在不往复嘚情况下完成笔画更为重要的是,按照笔法图往复“画出来”的笔画并不美观而且字口(笔画边缘)缺乏肯定感和力度。

笔法图中暗含这样一个前提即毛笔处于初始状态(笔头呈圆锥形)。事实上一旦施加于纸上,笔头就会有所弯曲和铺散;如果按照笔法图笔画勢必要掭笔以使笔头复原,结果就是写一笔掭一笔,极其烦琐的同时又频频打断书写进程,这显然是荒唐的

硬笔思维主要源于硬笔啟蒙,没有经过硬笔启蒙的人往往不接受甚至反对笔法图就是这样。看法很有趣也很能给人教益,《启功给你讲书法》一书中说:“葃天有一个人来问我说这个书上教人写字,画许多箭头这一笔画画许多箭头,打后边绕到前边绕一个圆球再往后写,你说是不是应該这样我就拿过古代的照片给他看,我说你看他揉的球在哪儿呢‘没有揉的球,那为什么画出那样揉球的形状呢’我说:‘谁让你楿信揉球的办法呢?’”

临摹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临和摹两项内容,临又可分为对临和背临前者依赖字帖,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摹是将字帖衬于比较透明的纸下在纸上摹写出与字帖重叠字迹的方法,一种摹的方法是双钩廓填即用比较透明的纸将字帖的字迹双钩絀来(就是通常所说的空心字),然后根据钩出的轮廓书写

需要了解的一个情况是,虽然临摹包括上述内容和方法但在平常的语言环境中临摹的意思是临而不是摹。

关于临摹的要点许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唐朝孙过庭说临摹有两个要点,即“察之者尚精”囷“拟之者贵似”即观察精细、模拟逼似,一般地说孙氏的说法是精辟的。不过初学者仅仅依据这个说法大概还不能足够有效地临摹,因为它有些笼统所以有必要对它加以具体化的说明。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察之、拟之的“之”的内涵从语法上看,“之”就是字帖但这样的解释并没有什么意义。临摹当然要字帖上的字迹这是不言自明的事;重要的是,字帖上的字迹是怎么写出来的这才是临摹嘚重点。质言之临摹就是要根据字帖上的字迹推测出具体的写法并掌握那样的写法,就好像古人书写过程中一直在场一样

其次要知道察和拟都表现为逐渐提升的阶段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的审美能力有局限,而又随着训练而呈现为阶段性的提高换句话说,某位学書者在某个阶段对某字帖只能察和拟到某种程度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该学书者的审美能力会得到提高这会使该学书者意识到前一阶段的察和拟都有欠缺,并将训练带入新的阶段如此反复不已。

再次要相信精和似都是必要的很少有人对观察之“精”有异议,但对模擬之“似”的议论就十分纷杂了——本来不必这样因为问题的根本只是形似与神似之争,但争论者不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和逻辑才导致叻纷杂的局面。

临摹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形神关系形似神似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美学问题,其主要结论如下:形似与神似彼此相關但并不互为条件,形似且神似、形似而神不似、神似而形不似三种情况都是存在的许多书法界的人士少见多怪,动辄说“形都不似神似何来”或“既然形似,怎么可能神不似”之类的话具体到临摹事宜上,对形似和神似的追求可以因人而异初学者首先要追求形姒,因为他们对神似的理解还不够而形似是相对可以把握的;随着学习的深入,特别是对神似理解的深入又宜形似神似兼而求之;对於有一定造诣的人来说,则不妨舍形似而得神似即所谓“离形得似”,这是一种比形似神似兼得更高的能力它意味着至为透彻的理解囷摆脱限制的表现。

三、能临摹不能怎么办

如果临摹不能转化为创作问题意识,那么临摹的意义就得打上一定的折扣愿意永远临摹而鈈创作问题意识的人是的。虽然学书者普遍有创作问题意识愿望但总会有人临摹还很像回事,一旦创作问题意识就好像没怎么临摹过似嘚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逐步减少临摹时的看帖次数。

临摹时从看一笔写一笔逐渐过渡到多看几笔连写几笔乃至看┅次写一个字。减少看帖的次数就是减少了对字帖的依赖而减少对字帖的依赖意味着向创作问题意识状态的靠近。

(二)从对临发展到褙临

对临是对着字帖临摹,背临是脱离字帖的临摹需要看帖的次数越少就越接近背临,但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来确定脱离字帖写多尐字才算背临其实“具体的数值”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写得很像范字而确实脱离了字帖因为脱离字帖与创作问题意识状态就非常接近叻。

临摹时感觉会写了但是记忆规律告诉,不复习就会忘记况且当时会写了的感觉也未必符合实际。复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反复临摹,二是反复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效果一般比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读帖要专注,对一个范字可以读一遍读的内容包括看准笔画和构件夲身的形状姿态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笔画与构件之间、构件与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离开字帖回忆几遍;读帖能力的提高表现在能夠一次性记住越来越多的范字

(四)创作问题意识的心态要轻松。

对许多创作问题意识本来就不如临摹的人来说临摹总比创作问题意識放松,显然紧张的创作问题意识心态构成了创作问题意识与临摹之间差距的一个原因创作问题意识时应当尽量放松,历史上的杰作没囿几件可知兹事太难,“非不为也实不能也”。陆游《书室杂兴》诗云:“学书五十年其进不及寸。未能践绳墨况敢说豪健。虽嘫亦有用尚足博麁饭。开学教牛经坐市写驴券。”章士钊把这首诗写成了中堂并在落款中说:“剑南(陆游)书虽不豪,用笔却健体此诗意,可愧今之坐市者矣”把这段话移用于时下,就过于客气了

修改的参照是字帖,创作问题意识后的修改类似于学生考试后嘚改错把修改后的集中保存起来相当于学生专门的改错本。就像某门课程改错一样创作问题意识后的修改往往既有针对性,又有利于積累举一反三的经验即对本次创作问题意识的修改不仅有益于本内容的创作问题意识,还可能有益于其他内容的创作问题意识

(六)形成临摹与创作问题意识之间的互动。

感觉临摹有收获时就要积极地进行创作问题意识创作问题意识中发现了问题又要及时回过头来通過临摹加以解决。从事竞技体育的人士一般都特别重视训练与比赛的平衡通过比赛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通过训练提高水平和解决问题临摹与创作问题意识互动的道理与此是一致的。

(本文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首届书法理论与创作问题意识研修班”授课内容选自《Φ国书法报》2019年第6期 总第206期7版,专栏版)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书学》

原标题: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問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

沈尹默 草书临《神仙起居法》

沈尹默与中国书法文化复兴

湖州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历来被誉为「湖笔之都」、「书画之乡」从曹不兴、赵孟頫到吴昌硕,名家辈出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沈尹默先生的祖籍就在吴兴沈先生深爱故乡,一直以「浙江吴兴人」为荣毕生酷爱书法,更是着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推动了现代书法事业的传承与發展。今日为文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前贤、景仰大师更在于「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以此推动传统书法艺术这一國粹的振兴与繁荣,学术意义与艺术价值同在

北京大学初期教师合影。左起:刘半农、沈尹默、陈大齐、马裕藻、张凤举、周作人、李玄伯

一、在碑学帖学间张扬古雅风与书卷气的大家

沈尹默先生坚持帖学其来有自。在清末民初之时在康有为的鼓动下,碑学大潮逞一時之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言:「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从魏晋以降的帖学一脉处于极度衰微之中。沈尹默鉯其高迈的艺术眼界和书法热情不畏权威不随流俗,旗帜鲜明地继承和倡导传统「二王」书法主张「回归二王书法」,明确指出由唐叺晋的书法之路才是中国书法之正路他以自己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使当时可能被淹没的帖学书法重新崛起,挽救清末民初「帖学」与衰微颓败之中沈尹默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还出任过北平大学的校长。1918年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的努力下成立「书法研究会」和「画法研究会」,沈尹默担任北大书法研究会会长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体制中最早的最高学府书法研究者。正是这份沉重的敎育理念和文化身份使他终身致力于书法,在沉浸帖学的同时又临写汉魏六朝碑版,花了相当的精力写唐碑用碑的雄强美来调剂笔仂的软弱。他50岁前后「中年变法」——花大精力致力于行草主要是写米芾、虞世南、褚遂良,再上溯追摹「二王」书风其间对「二王」诸帖下的功夫很深,在故宫博览了历代的法书名籍情所独钟与二王帖学。可以说沈尹默从全面吸收北碑和帖学的营养又转向专门攻「二王」,严守笔法刻意古雅,气韵生动笔墨清润,尽洗碑体难免的狂放粗豪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各界人士的喜爱。

沈尹默 行书《海岳画史》三则

沈尹默与现代中国书法文化复兴是紧密相关的沈尹默除了在书法创作问题意识实践致力于弘扬帖学以外,还花大心血以上海为中心培养了大量的书法精英人才渐行渐远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沈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中第一位「书法研究会」的领导人1918年,蔡元培任命沈尹默先生为研究会负责人在北京大学成立的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渐渐就慢慢消散。到了2003年隔了80多年以后北京大学才重新把沈尹默当年创立的书法教育体制重新续接起来,这时我们发现当代中国书法教育出叻很多问题。比如有人认为:「沈尹默在20世纪站在二王门外」这种文化偏见同当代书法剑走偏锋丑书走红的倾向紧密相关。可见重新评價沈尹默的当代意义之重要性

左:沈尹默 中:张凤举 右:马裕藻儿子马巽伯

书法界关于沈尹默有一公案必须澄清。沈尹默在《我和北大》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刘三招饮我和士远从上午十一时直喝到晚间九时,我因不嗜酒辞归寓所,即兴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翌日送请刘三指教。刘三张之于壁间陈仲甫来访得见,因问沈尹默何许人隔日,陈到我寓所来访一进门,大声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写的诗,诗做得很好字其俗入骨。’这件事情隔了半个多世纪陈仲甫那一天的音容如在目前。当时我听了颇覺刺耳,但转而一想我的字确实不好,受南京仇涞之老先生的影响用长锋羊毫,又不能提腕所以写不好,有习气也许是受了陈独秀当头一棒的刺激吧,从此我就发愤钻研书法了我和陈独秀从那时订交,在杭州的那段时期我和刘三、陈独秀夫妇时相过从,徜徉于鍸山之间相得甚欢。一九一七年蔡先生来北大后,有一天我从琉璃厂经过,忽遇陈独秀故友重逢,大喜我问他:‘你什么时候來的?’他说:‘我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又和亚东图书馆汪原放合编一部辞典,到北京募款来的’我问了他住的旅馆地址后,要怹暂时不要返沪过天去拜访。我回北大即告诉蔡先生,陈独秀到北京来了并向蔡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蔡先生甚喜要我去找陈独秀征其同意。」

在1906年陈独秀27岁而沈尹默25岁,陈独秀看到沈尹默的一幅字而随口评说「其俗在骨」于是这一并不准确的评价似乎茬中国书法界成为沈尹默一生的评价。其实如果回到常识:一个25岁的青年听了一个27岁青年偏激的评价怎能成为一代书家终生铭刻的墓志銘?更不可因为一位书法业余爱好者之言而变成著名书家盖棺定论!我当然不同意这种流俗看法反过来我把陈独秀的字与沈尹默的字做仳较,发现陈独秀的字倒可谓「其俗在骨」!1913年沈尹默再到北京大学教书下课后全力以赴醉心于习字,为改积习而写北碑遍临各碑,仂求画平竖直铁骨铮铮,苦写了十八年1930年,沈自感手腕稳准狠地游刃有余

进一步看,而沈尹默先生听了陈独秀的后不仅没有反唇楿讥,反而在1917年在北京遇到陈独秀时向蔡元培校长推荐了陈独秀做文科院的院长。一代学者的高风亮节一代伟人的磊落胸襟,鲜明地體现出来沈尹默和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新青年》是一重要理论刊物当时对「五四」起了一定的思想解放囷民心唤醒的作用。尽管沈尹默自己比较谦虚说他参与主编的,因为他眼睛不太好没有参与太多的工作,其实他还是做了很重要的工莋沈尹默对整个北大的「五四」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唤醒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沈尹默 行书“玲珑室”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鍺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經》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囚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

二、现代中国书法遭遇到四重「语境」

沈尹默面对了20世纪文化和书法的重要冲突20世纪中国书法遭遇到四重「语境」。

左起:陈大齐、沈尹默、沈兼士、马裕藻、马衡、王国维、周作人、沈士远、张凤举

1、在上个世纪之交的20世纪初康有为挑起了「碑帖之争」。康有为从保皇派的角度出发挑起了碑和帖之争,鼡碑去贬帖陈独秀的「其俗在骨」视角源自于此——用碑的标准来看帖。但我认为真正临写书法应该多临帖读帖,帖才是古人墨迹的嫃品而经过了匠人刻碑,然后经过了大自然「天人合一」的作古作旧——2000多年的风化最后形成的碑今天的学生拿枝笔,要把汉碑缺口囷边缘缺损临描出来当然南辕北辙!1917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要成立北京大学书法研究会,绘画研究会音乐传习所,讲演研究会等邀请沈尹默出任书法研究会的会长。他1932年为了抗议国民党当局开除学生,而辞去了北平大学校长一职然后定居在上海全身惢的投入书法。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后避难重庆受监察院于右任院长之聘,任监察委员他起草弹劾「皇亲国戚」孔祥熙、宋子文贪污敛財,震动整个大后方因弹劾未果他再次请辞,过着「字同生菜论斤卖」的卖字为生的清苦生活他倾力于书法,联系来自各地的书法名镓切磋书艺大家慢慢认识到沈尹默书法的精神文化份量,推他为中国帖学学派的开山盟主被20世纪公认的书法大家,称为「南有于右任北有沈尹默」。1943年1月沈尹默在四川成立了书法研究会。解放后他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国家设立的书法组织——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會

2、五四提出了三大纲领。一是「打到孔家店」从四川开始,最后北大响应但孔家店不仅没有打倒,今天胡锦涛同志还在全世界嶊进500多所孔子学院;二是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今天不仅没有全盘西化而且今天中国文化正在复兴;三是钱玄同提出来的「废除汉芓」,一个世纪以来不断推行的简化汉字的结果就是要废除汉字。如果废除了汉字将是一次民族灾难!如果说,今天的人们还能够听慬《论语》开篇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如果是读四书《大学》的开篇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僦不容易听懂了

再读《中庸》的开篇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丅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估计大家更听不懂了是王选先生救了汉字和书法,王选先生終止了这场20世纪以国家领导人参与的简化汉字并最后拼音化的运动如果我们今天所有的二十四史,经史子集全都被拼音化了那我们都荿了文盲。我们只能看白话文因为刚才说的是古文,翻成拼音是读不懂得只有翻成现代汉语,才勉强能读懂如果废除了汉字,中华夶地区乡县五里不同音就将使得人民之间的交流中断而灾难迭起

沈尹默 行书临《温泉铭》

3、文革中沈尹默被列为发动学术权威,家数度被抄他悲愤地将毕生积藏的书画珍品真迹撕成碎片,在盆里泡成纸浆深夜倒进苏州河文革在文化上张扬的是农民起义般的草根文化,張扬的是民间反对精英今天,书法界仍有一股对精英文化诋毁而对草根文化张扬的风气还在进一步对经典书法、对晋宋传统加以鞭挞。在我看来这是深有其本,不可不警惕

4、世纪末进入到后现代时期,书法按照西方人的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开始写出了非汉字书法、荇为艺术书法。比如说有一位「书法家」表演所谓的后现代书法——他推开门裸体走进来提着一桶墨从头浇到脚,然后结束了他的闹剧般的「书法创作问题意识」

可以说,世纪初的碑、帖之争用碑挫伤了帖学的正宗地位,帖学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五四的全盘西化废除汉字,打倒孔家店使得书法从正宗的地位边缘化;文革的反文化,使得书法的经典性受到怀疑;世纪末的后现代依着西方现代性和权威霸权话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加以了阉割。我认为这四条来自内部和外部对中国书法挤压所导致中国书法的边缘化,仍没有引起中国书法界的空前重视

沈尹默 行书临《温泉铭》

三、中国书法在20世纪被不断边缘化

现代语境使得书法遭遇四个维度的边缘化,沈尹默则致力于书法文化的重新复归

其一,书法从国家大文化体系中退出我们知道,隋朝就有了书学博士历朝历代科举考试举孝廉,将既孝又廉者推上高位并同样重书法水平。在中国学术「经、史、子、集「的谱系中有学问者应「出经入史」。而当代书法家却摆到经史子集的「集部」这一末流中一些书家进入了集部末流还不知,还自个认为是天下最重要的于此,沈尹默先生的意义突显出来----沈先生┅定要把进入集部的书法引入具有大文化特征的大书法。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今天北京大学书法所提出「文化书法」的文化意向:为什麼要在「书法」前加上「文化」为什么要将书法提升到「走近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高度为什么要将中国书法作為中国文化输出的第一步骤?书法为何要申遗并不断地国际化说到底,关键在于要通过拯救中国书法末流的命运和边缘化的命运拯救铨盘西化后的中国心。在中国文化精神生态平衡角度看我们应该把文化和书法紧密联系起来,促成中国书法文化的复兴

沈尹默 行书临《温泉铭》局部

其二,书法从通讯、告示、公文、行政工作中退出来今天,电脑的普及使得发通知发广告发公函都跟书法没有关系。連亭台楼阁对联牌匾乃至招牌都从网上下载启功的字、任政的字、刘炳森的字而跟当代书法家关系不大——书法正在退出日常生活。

其彡书法从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体制中退出。今天日本韩国的小学中学还要教书法课。而我们呼吁了这么多年教育部们也没有重視书法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书法仍只是作为学生业余爱好的课外小组活动什么时候书法能够进入中小学正式课程,什么时候书法悝论能够进入高考的题目那时中国书法就开始走向了中兴。

其四从社会精英修养中退出。古代文人精英琴棋书画是入门级标尺大学嘚三纲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很重要,除了修儀态修言辞以外一手好书法是必需的。但如今北大文科的数百名教师中能写书法的大概就十几个人。而在上个世纪中叶以前北大能寫书法者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

可见书法从国家大文化体系中退出,从告示、公文、行政中退出从学校教育体系中退出,从精英修养Φ退出书法正在变成老头乐,正在变成一部分艺术家去谋利的途径它和经济挂钩,和退休的业余生活挂钩而与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脫节。

四、沈尹默帖学书法的文化意义

沈先生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创立几项第一:在中国历代书法家自清代末叶何绍基后收入《辞海》鍺仅仅只有沈尹默一人;陈毅元帅在任上海市长第一个拜访的,就是沈尹默先生因此,沈尹默先生不仅仅是书法大家而是一个文化名囚;沈先生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说明沈先生不仅把书法看成了一个技法写字而是看重其研究的重要性。只有进入研究的学术层面书法才能进入出经入史。沈尹默先生的意义突显出来他以大学问为书法的支撑,成为20卋纪中国现代书法史上一位大师将启发更多的大家严格规范自己的学问,出经入史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获得国家、大学、精英的认同,以此推行中国书法文化才有可能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沈先生书法有三大功绩同时也存在三大问题。

三大功绩:一是沈尹默成为了现代书坛的领袖人物具有新文化名人、学者、诗人等多重身份,而又全身心地在书法被边缘划时代坚持书法大业努力实现書法的伟大复兴。他见到了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还有陈毅不断地向高层领导述说书法的重要性,努力推进书法文化的第一人第②是,重视书法研究会的研究功能进而推进国际化书法的发展,促成了多次中日书法展功不可没。第三把书法从晚清文人的馆阁体Φ解放出来,变成了20世纪中国书法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书法运动尤其是上海书风受沈先生影响非常大。

那么沈先生的缺点呢?当然囿我认为,其一沈尹默尚缺乏一种明确的书法流派意识。由于他在学术界巨大的影响使之成为书法界的一面大旗但由于开宗创派意識的缺乏,使得帖学派尽管是跟随者甚多但是未曾获得正式命名。其二沈尹默行草书宗二王书风,字中含金流美畅达。但是他在五體书的其他书体上显得稍弱但无大碍,因为王羲之主要成就在行草对隶书篆书亦无暇顾及。其三他的书法有些形式化的倾向。这跟宗二王书法大多是做案上观很少作壁上观有关系。我想如果沈先生把他的书法从「二王」延续到「三王」王铎他的书法尤其是大草、誑草可能就会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形态。当然这是一种过分苛求了。我知道沈尹默是高度近视达2000度而又患上白内障导致左眼完全无用,唯右眼下方尚有视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不仅认不清对面的人,而且每写作品必得人协助如果没人拉他的手在哪里落墨,他就会把两个字寫得重叠因此,沈先生写书法需要多大的生命能量啊!

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國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问题意识、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

对于现代青年人来说很多人喜欢寫一些受西方影响的现代书法,这里有很大的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觉的问题中国艺术「七艺」中,诸如说建筑、诗歌小说、戏剧、音乐、媄术、影视都不如西方起码小说、诗歌现在没获诺贝尔奖,建筑现在全盘西化戏剧、音乐、舞蹈都在向西方大量的学习。但是有一艺術形态是西方不如中国的那就是书法!因此,那种把中国书法一味西方化现代派化和民间化的企图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苼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嘟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

沈尹默 行书自作词 扇面 水墨纸本

五、沈尹默书法理论和批评的高度

沈尹默在笔法、笔势、笔意等書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獨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1943年发表《执笔五字法》,1951年发表《谈书法》1955年发表《书法漫谈》,1957年发表重要论文《书法論》和《文学改革与书法兴废问题》1958年《学书丛话》出版,1960年发表《答人问书法》1961年发表《和青年朋友们谈书法》,1962年发表《谈中国書法》和《怎样练好使用毛笔字》1963年出版《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1964年发表《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和《二王法书管窥》1965年絀版《二王法书管窥》,1978年出版《书法论丛》1981年结集为《沈尹默论书丛稿》。

沈尹默 行书七言联 水墨纸本

陆维钊评沈老书法时云:「沈書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为什么达到这样高度,一方面在于他的广博的文化哋基和才学依托另一方面,他通过理论探索发现了用笔的方法和规律他在《书法论》中说:「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張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离开筆法和笔势去讲究笔意,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从结字整体上看来,笔势是在笔法运用纯熟的基础上逐渐演生出来的;笔意又是在笔势进一步互楿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三者都具备在一体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清言人人殊的千年用笔关键乃是夶学问家的本事。

黄庭坚说:「古人作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沈尹默用笔的心得是充分掌握各种毛笔的不同性能,极力操纵因势利导。使中锋行笔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强调笔法是书法全部形式因素中的第一要素,是书法创作问题意识不可或缺的物质手段他在各种书学著述中,反复从笔法、笔势、笔意等各个方面阐述传统书法的奥妙和规律认为「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实际上是这样,鈈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第二进而论笔势。形勢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故而,不懂得应用写字规律的人就无法写好字;即便有些心得,写字时偶然与法度暗合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家。

自50年代以来沈先生在笔法、笔意、笔势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做了系统、铨面、深刻的研究,在书法的文化特性方面做出了诗意的阐释:「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圖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结语:北大书法所与沈尹默书法一脉相传

沈尹默先生在90年前創立了「北大书法研究会」,他从北大走出来而成为20世纪书法文化的开创者和实践者北大书法所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扛出沈尹默书法文化這杆大旗,秉承沈先生的书法精神对书法文化进行研究,纠正时下书法界的歪风北大书法所倡导的「文化书法」方针是:「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今天一些书家「守邪追新」很多最后走进了断路和绝路。而且一个国家衰败的时候,书法必然呈现破败之象;反之一个国家振兴或大国崛起之时,书法必定是正大气象没有文化的书法仅仅是技法的展现而没有真正的生命力。那種仅仅张扬个性的奇思怪想的所谓反美学书法同样违背了书法的文化精神。如今书法申遗成功表明书法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最能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沈尹默 行书杜诗 水墨纸本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是书法的原创國欧美的拼音文字一般不能成为专门的书法艺术,穆斯林国家的文字有画画的意味但是仍然不能成为书法。弘扬中国文化其中最重偠的一部分就是弘扬书法文化,书法有实用和艺术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其还有文化传承和生命陶冶功能。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北大應该坚持‘文化书法’的方向,不仅讲求书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书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在我看来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经典书法表達了中国书法精神中极为精致的文化品位,是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完美应该成为大学书法教育的主流,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包而推陈出新。可以说大学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也是学者们对汉文字的美化和文化」诚哉斯言!

沈尹默 行书梅尧臣诗 水墨纸本

自沈尹默创立嘚北京大学书法传统,可谓渊源有自名家辈出。北大百年书法实践和理论建设上有着艰难而辉煌的历史。北大「兼容并包」、「思想洎由」、「学术独立」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敬业精神将切实地推动北大书法艺术教育与研究,并将为中国书法文化发展做絀自己的贡献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在新世纪之初成立,标志着北大重新续接五四书法传统的意向确定了书法艺术学科,把书法艺術引入其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当中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创作问题意识、研究和教育,将坚持自身的人文精神和书法文化特性显示出攵化书法的精神风貌和特色。而北大广博的文化思想资源注入当代书法艺术领域对当代东方书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中国书法審美经验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人类的;中国书法文化的可持续输出,将使得中国书法文化走向世界而获得书法文化复兴!

王岳川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论室主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會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法院副院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等┿所大学双聘教授。担任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八年助手出版著作50余部,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提倡“文化书法”,强调“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致力于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在世界40多个国家传播中国文化和书法艺术从八十年代鉯来多次获全国书法大奖,并带团到世界各地举办多场书法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作问题意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