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难过 刘心武武 《船歌》

远山红一角,只向黄昏约--蔡世平:南园词选(三)
蔡世平,知名词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主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南园词二百首》《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楹联集《南园楹联》、散文集《大漠兵谣》、书法集《词随心动——蔡世平自书南园诗词》、诗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
蔡世平:南园词选(三)
清平乐·初夜台湾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率中华诗词代表团访问台湾,十六日夜宿台南
街灯如豆。粒粒相思熟。揩去时光光面锈。忐忑相逢时候。
翻箱打理衣衫。镜前整理容颜。熬到更深睡去,又还醒了诗篇。
临江仙·彰化途中
漫步乡间小路,椰风叙说从前。村庄如梦亦如烟。一群山鸟白,飞向水边蓝。
犹听外婆清唱,阳光白浪沙滩。澎湖湾里好湾船。老船今不在,惆怅想童年。
清平乐·士林官邸
台北士林官邸为蒋中正先生、宋美龄夫人官邸
山阳斜照。古木苍山傲。如此风光如此好。可惜闲愁分了。
凯歌堂上歌声。细闻只有冬声。寂寂椰林道上,黄花暗淡黄昏。
水调歌头·黄河
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九年居兰州黄河滨
兰州何所忆,最忆是黄河。遥望皋兰山下,一带似绫罗。谁锻千钧铜板,叠叠层层直下,雄唱大流歌。黄土高原血,红入海潮波。
三十载,情未老,任蹉跎。幸得黄河铸造,意志未消磨。脚踏山川大地,事做平凡细小,有梦不南柯。人在沧桑里,苦乐又如何!
菩萨蛮·黄昏有约
蝶衣不展干荷片,墙阴又浅芭蕉卷。落叶满庭飞。是谁轻唤回。
远山红一角,只向黄昏约。归鸟入深林。隔窗三两声。
鹊踏枝·石芙蓉
二零一四年六月走川南。江安得长江石一枚,上有芙蓉一朵
谁说洗红颜色淡?石上花痕,水洗千年灿。但看江流流不断。浑然一曲时空恋。
莫叹人间风雨暗。落日江头,夜尽朝霞染。梦里芙蓉红烂漫。惜花人又花前站。
鹧鸪天·观荷
我有池塘养碧萝。要留清梦压星河。时将绿影花浓缩,便入柔肠细折磨。
闲意绪,小心歌。近来水面起风波。夜深常见西窗月,又碰蛙声又碰荷。
散天花·海 棠
春放闲庭第一枝。海棠花小小,有谁知?由她初绽老墙西。由她羞涩态,被风欺。
夜磨香墨写新词。剪裁红朵少,减相思。哪知越减越痴迷。万千红蝶子,满林飞。
江城子·暖日心情
近来常忆小重山。别湖南,到岭南。千里莺啼,晓梦一时间。便作珠江无限意,流不断,洞庭澜。
寻常日子莫轻删。月蓝蓝,水蓝蓝。暖日心情,泥土也狂欢。我有乡思何所寄,青草地,草芽湾。
浣溪沙·老 屋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七日走进潮州古街老屋
怯步前堂后灶房。总疑迎笑客家娘。小心踏碎旧时光。
墙角草花红朵瘦,雕窗蛛网绿丝凉。久凝天井老残阳。
清平乐·村 夏
竹篱茅瓦。蓬勃瓜藤野。争与黑蜓顽蝶耍。忽被荷香香啦。
荷花烂漫荷塘,荷阴自在鸳鸯。荷叶层层卷碧,无端绿了思量。
临江仙·青草湖渔歌
莫道船家女子,不能判断山河。蓝田正好种烟萝。草肥眠鸟梦,水阔晒渔歌。
夜到龙都帝苑,愁多总是宫娥。湘妃无事可消磨。闲撕湖上月,揉醉一天波。
生查子·翠湖鸥影
入冬,数万只西伯利亚海鸥来到昆明,滇池、翠湖海鸥翔集,与人同乐,为春城一大奇观
行在翠湖边,误入鸥之国。鸥影十分忙,似落鸥天雪。
我有一分言,羞与花鸥说。今夜梦双飞,同赏西山月。
生查子·洞庭秋
写三江口风光。三江口为长江与洞庭湖交汇处
洞庭秋草肥,洗面芦风放。云动白花洲,片片苍波涨。
三峡老船歌,又到湖南唱。迟起一双鸥,旋入鸳鸯帐。
散天花·看 枣
还挂枝头枣子黄。谁人来摘取?晚秋凉。西风偏又落西窗。门前流水账,是残阳。
闲赋新词句短长。情多愁易得,恼肝肠。别留无意总彷徨。深宵清梦里,细商量。
打开如下链接,赏读蔡世平先生更多作品:
作者:蔡世平;约稿、编辑:江右琳子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冯骥才在俄罗斯,冯骥才,冯骥才简介,冯骥才作品精选,泥人张 冯骥才,冯骥才 俗世奇人,冯骥才作品,三寸金莲 冯骥才,歪儿 冯骥才阅读答案,冯骥才散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冯骥才在俄罗斯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极简中国书法史,学书必藏!
极简中国书法史,学书必藏!
从甲骨文到今天,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当年梦想千秋万代的王朝、宫殿都灰飞烟灭了,当年多少不可一世的丰功、伟绩都折戟沉沙了,能把它们真正串起来的,只有一张张黑白分明的小纸片。
王菲唱过,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当然,除了书法。
远古及先秦
学术界有种说法,文学起源于巫术。有人觉得,文学这么高尚,跟装神弄鬼完全两回事,可是倒退几千年,会装神弄鬼的都是文化人。
至于甲骨文来自于占卜,倒没什么反对意见,因为,实物在这儿明摆着。 伟大的中国先民不仅玩火玩出了中华BBQ,还玩出了汉字的雏形,这是玩泥的古巴比伦人比不了的,楔形文字早成了古董,而甲骨文的基因,沿着金文,小篆,传承了几千年。
殷商·甲骨文
殷商·蝌蚪文
西周·大盂鼎
西周·毛公鼎铭文
西周·散氏盘
春秋·子仲姜盘铭
秦李斯·峄山碑
铁器的发明,让汉人凿石头上了隐,凿着凿着,就凿出了一块块隶书的丰碑。所以,如果你喜欢汉碑的博大雄浑,一定别忘了我们会打铁的祖先。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伟大的木匠,他们把木头和竹片削平磨光,才有了传世的竹木简。不过,这话祖先听了会不高兴的,什么竹木简,在绳子烂了之前,那是书好不好?
西汉·西狭颂
东汉·张迁碑
东汉·鲜于璜碑
东汉·曹全碑
汉·《袁安碑》
汉·祀三公山碑
汉·孔宙碑
汉-张芝·《秋凉帖》
西晋-索靖·《月仪章》
三国-钟繇·宣示表
三国-顿首州民帖
三国·皇象 文武帖
三国·皇象 急就章
三国 吴 谷朗碑
两晋南北朝
在这一时期,造纸的小伙伴是最受王公贵族欢迎的,他们生产的小纸片是难得的奢侈品。
造纸的产能扩大与技术革新,不仅让文学大发展,更打造了二王这样的神级书法大咖。当然,他们爷俩是一群书法大咖中的佼佼者。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东晋·爨宝子碑
东晋·卫夫人书法
东晋 王羲之 《得示帖》
东晋-王羲之《豹奴帖》
东晋·谢安 中郎帖
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东晋-王珣 《伯远帖》
南朝·陶弘景 瘗鹤铭(水前本)
南齐 王僧虔 《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的衣钵传到此时,还是比较热乎的。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更直接导致了“书圣”的诞生。
在李世民的推动下,一群不服气的大咖浮出水面。他们除了应景临了几通兰亭序之外,急切地想把王羲之的衣钵甩掉,于是你看到,他们自己的形态各异,却无意中完善了王羲之,并奠定了楷书的样板。
像,从来都是书法的初级。
隋 董美人墓志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欧阳询 《季鹰帖》
唐 徐浩 不空和尚碑
唐 薛稷 信行禅师碑
唐 虞世南 汝南公主墓志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唐 颜真卿 《颜勤礼碑》
唐 柳公权 《草书蒙诏帖》
唐 柳公权《玄秘塔碑》
唐 李阳冰 《小篆城隍庙碑》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唐 李世民 《温泉铭》
唐 武则天 《升仙太子碑》(碑额)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唐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唐 陆柬之 《文赋》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唐 贺知章 《草书孝经》
唐 张旭 古诗四帖
唐 钟绍京 灵飞经
唐 李邕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唐 李隆基 鹡鸰颂
唐 杜牧 《张好好诗》
五代 杨凝式 《韭花帖》
五代 徐铉 《今有私诚帖》
唐朝的两座高峰,诗歌与楷书,是后人无法逾越的。
但后人比前人更聪明,他们会绕道。
这一绕,直接绕出了宋词,以及尚意书风。
尚意是法度森严之后,书法人追求个性的一次尝试,它们的确不完美,却痛快淋漓。
宋徽宗赵佶是个例外,他用绝对的尚意,却制造了书法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完美——瘦金书。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北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
北宋 黄庭坚 《松风阁》
北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
北宋 黄庭坚 《黄州寒食诗卷跋》
北宋 米芾 《蜀素帖》
北宋 米芾 《粮院帖》
北宋 蔡襄 《离都帖》
南宋 吴琚 《急足帖》
南宋 陆游 跋 《北齐校书图》
北宋 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北宋 赵佶 《闰中秋月》
北宋 赵佶 《草书千字文》
北宋 李建中 《土母帖》
北宋 范仲淹手札
北宋 王安石 楞严经旨要卷
北宋 秦观 《摩诘辋川图跋》
北宋薛绍彭 晴和帖
北宋 蔡京 《节夫帖》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诗卷》
北宋 米友仁 《动止持福帖》
南宋 文天祥 谢昌元座右自警辞
南宋 陆游 《怀成都诗卷》
南宋 范成大 《雪晴帖》
南宋 辛弃疾 去国帖
南宋 张即之 敛襟谈老氏诗
尚意需要强大的的文化底蕴和自信,而这些,南宋已经薄弱,到了异族统治的元朝,就更加稀有。
这一点,赵孟頫看到了,鲜于枢也看到了,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到了。所以,他们放下个性,跳过两宋向上追,追到唐,追到晋,一次短暂的复古之旅,纯洁了后来数百年的书法正脉。
赵孟頫 《秋深帖》
赵孟頫 《行书二赞二诗卷》
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倪瓒 淡室诗
杨维桢 《城南唱和诗卷》
鲜于枢 《杜诗魏将军歌》
康里夔夔 《述张旭笔法卷》
从朱元璋拿下江山那天起,蒙古的阴影就已清扫殆尽,如果说元朝有什么是挥之不去的,那就是赵孟頫的书法观。
明朝的书画人追着元四家,追着赵孟頫鲜于枢,把“上溯晋唐”的书法理论进行到底,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没有创新,但绝不能说他们走错了路。
到了后来,他们觉得不创新实在太委屈了,所以,派出一个叫徐渭的代表,他的拿手好戏是泼墨。
明 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明 宋濂 《烟江叠嶂图跋》
明 唐寅 《落花诗》
明 唐寅 《自书词》
明 朱元璋 《大军帖》
明 张瑞图 《草书千字文》
明 黄道周 《孝敬定本》
明 王铎 《赠张抱一草书诗卷》
明 董其昌 《草书手札》
明 释担当 草书扇面
明 吴承恩 《扇面七言律诗》
明 米万钟 《草书扇面》
明 倪元璐 《行书尺牍》
明 陈洪绶 《行草尺牍》
明 于谦书法
明 王守仁 《铜陵观铁船歌》
明 解缙 《自书诗》
明 徐渭书法
异族的再次到来,表面上破坏的是男人的发型,本质是毁了汉人的三观。
起初是不合作,胆子大点的反清复明,后来失望了,干脆连明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觉得,正是明人的老实继承,让文人走上了思路。
他们决定一扫帖的统治,到碑的世界去寻找天地。然后,他们真的找到了一片天地。
清 傅山 《草书七言诗轴》
清 查士标 《行书送友人诗扇》
清 邓石如 《隶书论书立轴》
清 康熙 《草书八言联》
清 乾隆 《御书洪咨夔春秋说论隐公作伪事》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清 蒲松龄 《聊斋诗存》
清 金农 《和四言联》
清 郑板桥 《行书论书立轴》
林则徐书法
清 刘墉 《论书轴》
清 赵之谦 《隶书联》
清 张裕钊 对联
清 康有为 《行书对联》
清 吴昌硕书法
民国近现代
碑学的大力提倡者康有为后来都说,光学魏碑还不行,学书还应尊阁帖。
民国近现代直到今天,书法人一直在寻找碑帖融合之路,经过上千年的继承和上百年的实践,碑帖从来都是一家,写啥都不重要,关键是写好。
所以只要听人言必称碑学帖学,就大概可知此人的段位。当然,那些号称只写某家的,就更加等而下之了。
民国 孙中山
民国 袁世凯
清 弘一法师
尽管不是每个写字的人都能成器,但在这个不需要毛笔也能活得很好的时代,只要还愿意拿毛笔,都是很难得的。
因此,每个用毛笔写字的人,都可以自豪地说:俺骄傲……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心武红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