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国理政五大布局天地是不是指地方官的德政

下载费用:10 元 &
辩论陷阱及其对策 辩论中的十个陷阱与对策陷阱本是指为了捕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上面浮盖伪装的东西,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谬误陷阱是指论辩者把谬误乔装打扮,令对方一时无法识破,从而使其谬误得逞的一种论辩手段。谬误陷阱在论辩中经常出现,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识破了,就不难找到有效的对策。现将现实生活中最易碰到的谬误陷阱,举出十种并提出对策,供读者参考。一、偷换概念的内涵一个江湖医生给一个病人开了服中药,内有“巴豆一斤”。病人服药后腹泻不止而死。法庭辩论时,法官问医生“为什么用这么多巴豆” ,医生辩解说:“ 我有什么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得清清楚楚——巴豆不可轻用。病人腹中饱胀,用少了怎么行呢!”对策:指出其偷换了概念的内涵。法官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不可轻用’ 之‘轻’,是轻易的意思,就是说,巴豆不要轻易使用,而并非如你所说数量中的轻重的‘轻’ 。 ”这样,医生就无言以对了。二、答案不具客观性一无赖在十字路口拦住一少女:“你说,我是要往东走还是要往西走? 答对了我就放你过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随无赖的意志而定的,你说他“要往东走”,他则说“ 要往西走 ”,你错了;你说他 “要往西走”,他则说“要往东走”,你又错了。不管你怎么猜,你都是错的。 对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少女说:“按照女士优先的原则,你先猜猜,我这条手帕是要抛向东边还是要抛向西边?答错了就放我过去。 ”无赖不能答,只好放少女走了。三、搅乱概念的种属新世纪到来之际,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号召村民继往开来,勤劳致富。同时批评了村中一个一向懒惰委靡的青年张三,张三不服,当即顶撞道:“你这是污蔑走进新时代的中国人!”村支书不解:“我怎么污蔑了?”张三振振有词地说“ 刚才开会前,我们唱的那首歌,歌词中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这说明中国人是勤劳勇敢、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的,你怎么能说我懒惰委靡呢?这不是污辱中国人是什么?”对策:指出 “中国人”这个概念是个集合概念,集合概念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而不反映这个集合体的个别分子,而“张三”这一概念则属于非集合概念,亦即单独概念,单独概念不以事物的集合体为反映对象,反映的只是个别分子。二者是不同种属的概念。不要把它们混淆了。村支书可以这样对张三说:“歌词中的‘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这一论断中, ‘中国人’是指具有勤劳勇敢的属性的中国人的总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中国人。你把中国人的总体属性移到某一个中国人身上,不但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事实上也是荒谬的,你没看见现在还有杀人犯吗?”四、歪曲公认的准则业余作家李某,因迷上赌博,再也没作品问世。妻子劝他不要赌博,静下心来写作,他反问道:“我是不是作家?”妻答:“没说你不是呀!”他又问: “作家要不要体验生活?”妻答:“当然要啦!”他嘿嘿一笑,说:“我正在构思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就是一个赌徒。你想,我不去赌场,不亲自去赌,我能写得出这小说吗?”对策:体验生活对作家来说是必要的,但体验生活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在不违反社会公德、伦理道德、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去体验,而不能违反这个前提。妻子在说明这个前提后,可以对他反问:“啊,你要写赌徒,就得亲自去赌博? 那么,你写小偷,就得先去摸人家的钱包;要写妓女,就得先去嫖娼;要写杀人犯就得先去杀人啦!”这样丈夫就无言可辩了。五、扯进另外话题1976 年,上海市共青团针对青少年抽烟现象召开座谈会,团市委向全市青少年指出,抽烟有害健康,号召青少年不要吸烟。参加座谈会的“四人帮” 分子张春桥不满地说:“ 不能讲青少年抽烟就不行吗,我也抽烟吗。讨论抽烟好不好,一百年也讨论不出结果来。 ”对策:指出对方提出的话题不属本次会议讨论的范围,请围绕本次会议话题讨论。这里,座谈会的话题是针对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抽烟的现象而展开的,而且,座谈会也并不是讨论抽烟好不好的问题。可张春桥却一下扯进“我也抽烟” 和“ 抽烟好不好”这两个脱离原论题的问题,显然是故意转移论题。六、自相矛盾的“理由”张明对兄弟媳妇一直怀有偏见。一次,他告诫弟弟张亮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她们的话千万不能听,自己要有主见。 ”张亮追问:“女人的话真的不能听吗?” 张明说:“当然不能听。听了女人的话,就要倒大霉!”张亮知道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一直怀有偏见,但又不好直接说破,便故作惋惜地说:“哎呀,太遗憾了。我老婆经常提醒我,哥哥身体不太好,要我多关照哥哥点。眼看要过年了,这不,她刚刚给我 200 元钱,要我转给你哩。唉,你看,这该咋办呢?”张明一听,马上改口道:“不过,有时女人的话也是应当听的。 ”对策:指出对方自相矛盾处。张亮可以对哥哥说:“你刚才说‘女人的话千万不能听,听了就要倒大霉’ ,现在又说 ‘女人的话应当听’,我到底是听还是不听?”七、选言肢不全的“二难”有个民间故事说:森林大王狮子饿了,想吃其它野兽,但得找个借口,便张开血盆大口问狗熊:“你闻闻,我口里是什么气味?”狗熊闻出一股食肉动物特有的腥臭味,回答说:“有一股臭味。 ”狮子怒道:“你诽谤我,不是好东西!”于是将它吃掉。第二天,狮子又饿了,又如法炮制地问猴子。有了头天狗熊被吃掉的教训,猴子便乖巧地说:“啊呀,好一股香味,好闻极了!”狮子怒道:“我食肉,又不刷牙,口里怎么会香?你这不说真话的家伙,留你何用?”于是又将其吃掉。狮子的谬误逻辑是:它口中的气味不是香的就是臭的,动物按它的逻辑去回答,必然吃亏。事实上,这是一个选言肢不全的二难推理,狮子口中的气味除了香和臭外,还有别的味道,比如说没有什么味,或者说闻不出什么味。 对策:从选言肢不全上去找对策。请看兔子是怎么逃脱的:例中,第三天,狮子又饿了,还是如法炮制地问兔子。兔子假装闻了闻,说道:“报告大王,昨夜我感冒伤风了,现在鼻子仍然不通气,实在闻不出什么气味来。等我过几天好了再来闻吧。 ”这样回答,狮子是没法责难的。八、暗含不当的假定三个青年,星期天去某单位看望老同学,没有带证件,门卫不让进。他们再三说好话,要门卫给个方便。这时,门卫发现他们三人都是高度近视,便笑着说:“你们都是念了不少书的,认字是不成问题的。请你们看,那里面大礼堂门顶上是一条过节时挂的横幅,还没撤下,看见了吗?”三青年齐声说:“ 看见了。 ”门卫说:“那上面贴着四个字,是什么字,谁认得谁就进去。 ”三人都睁大眼睛认真辨认起来。一个说“庆祝元旦” ,一个说“欢度春节”,一个说“庆祝五一”。门卫哈哈大笑说:“你们进去看看吧,那上面没有任何字,你们都猜错了。 ”对策:跳出其设置的不当假定的圈子。对这种暗含的不当假定,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答复,都会落入其陷阱之中。因此,当对方以疑问语句向你发问时你要先想想,其中是否暗含不当的假定。一旦发现有,就予以指出,其暗含意图也就落空了。上例中,门卫玩的就是“暗含不当的假定” 谬误陷阱。他在运用疑问句问三个青年时,将一条本没有字的横幅说成有字,让青年认,三青年没有识破其陷阱,所以上当了。 九、杂糅其他问题有两人争论究竟是民主重要还是集中重要。甲说:“我认为应当加强集中。 ”乙立即追问道:“ 啊,原来你是主张集中和专制呀?”对乙的追问,甲如回答“是” ,乙就会进而攻击甲是专制主义者;甲如回答“不是”,乙就会指责甲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总之,不论甲如何回答,都会陷入进退维谷之中。对策:把问题分开回答。甲可以这样回答:“你说的是两个问题了。我主张集中但反对专制。 ”十、没有可比性某村民嗜酒如命,见酒必喝,每喝必醉。一次其妻劝他道:“你还是少喝些吧,喝多了有害身体。 ”他反驳道:“ 胡说,喝酒对身体只会有好处,哪会有害?”妻子又说道:“那酒厉害着哪,你没见村里酒店那些盖酒坛子口的布,不是没多久就熏烂了,得经常更换吗?”丈夫反倒大笑起来,振振有词道:“ 哎呀,你怎么忘了? 我们每年腌制糟肉,不是都要洒很多酒吗?酒洒得越多,肉就越不会坏呀!”对策:指出对方打比方犯了不可比性的错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人们常用的方法,但用作比方的事物必须与自己需要证明的观点间具有可比性,即二者应是同类中的两个不同对象。否则,就犯了不可比性的错误。腌制糟肉,是在加工食品时,借酒的杀菌作用抑制细菌孳生;而将酒大量喝进肚里,酒精的强烈刺激,会损伤肠胃。这两件事,属类不同,不具有可比性,不可相比。诡辩的艺术·机智诡辩术1、据实作答形拙实智 ——实话实说术 有些问题虽然十分简单,却不容易回答。 在社交场合遇到别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则容易让人感到难堪。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问题不予回答则显得自己无知,同时也很不礼貌,但如果牵强附会,勉强回答,也会让人厌倦。 实话实说诡辩术,就是在论辨中对一些简单而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实际的回答转换问题实质的诡辩技巧。 实话实说诡辩术可以帮助你回答你不知道的一些问题。 国外有一个导游陪同旅游团到某一个历史名城参观。 游者问:“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大城市吗?” 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非常机敏地说: “不!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 ” 旅游团里的人们哈哈大笑。 一个导游陪同参观团参观古城,却连古城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难堪的事情,但导游巧妙地用语言摆脱了困境,表现出他高超的诡辩技巧。 实话实说诡辩术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些不友好的提问,也可以帮助你回答一些不好直接回答的问题。 有人向瑞士大教育家彼斯塔洛奇提出一个伤脑筋的问题:“你能不能看出一个小孩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然能, ”彼斯塔洛奇干脆地答道。 “如果是个小姑娘,长大一定是个妇女;如果是个小男孩,将来准是个男人。 ” 彼斯塔洛奇遇到的是一个无聊且棘手的问题,更高明的教育家也无法回答。 但彼斯塔洛奇却用大实话来回击他。本来这个问题会使彼斯塔洛奇很难堪,但他却反而把提问题的人置于尴尬的境地。 某学院的一名学生,第一次陪外宾赴宴就遇到了麻烦。 “这是什么?”外宾指着盆里的菜问道。 那是两个剥了壳的鸡蛋,经过厨师的艺术处理,几乎如同凤凰蛋一般。 偏偏 egg ——鸡蛋这个词怎么也想不起来,他灵机一动,笑着回答:“这是公鸡夫人的孩子。 ” 语毕,同桌的外宾不由地鼓起掌来, “Verygood,very—good!..”这位学生实话实说,反而使自己的无知变成众人赞叹的幽默。 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他们提的问题,用实话实说诡辩术也可以奏效。 “阿英,你受过高等教育,是个有身份的人。但你在那个粗鲁的阔佬面前为何低声下气呢?” 阿英:“人类本来就是如此,你想挤牛奶,当然要在牛的面前躬下身来!” 别人对阿英提出的问题,是想挑拨阿英与老板的关系,也是对阿英人格的污辱。而阿英却作了一个巧妙的比喻,瓦解了对方的攻击。 由此可见,对于一些简单而不易回答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自作聪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回答,其实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作法。 最大的智慧是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理解世界。2、委婉表达心领神会 ——言下之意术 言下之意诡辩术指在论辩中,双方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意不把话挑明,而用隐蔽、暗示的表现方式,把直意包含在词语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向,让对方心领神会,即”言不到意到”的诡辩技巧。 言下之意诡辩术在外事交往中有特别的使用价值。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总理在一次酒会上说: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 20 多年..” 真可谓“绝顶好辞” 。其中“大家都知道的原因” ,就是一句隐含着大量内涵的“隐语” 。 从字面上,人们很容易明白其中的“言下之意” ,这样既避开敏感问题缓和了气氛,又表明了原则立场。 外交家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态度,又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时,就需要用这种言下之意诡辩术。 请看这样一段外交对话: 甲问:“我们的意图是下次会议能在纽约召开,不知贵国政府认为如何?” 乙答: “贵国饭的味道不好,特别是我上次去时住的那个旅馆更是糟糕。 ” 甲问:“那么,您觉得我今天用来招待您的法国小吃味道如何?” 乙答:“还算可以,不过我更喜欢吃英国饭。 ” 乙方用“隐言”表达了自己希望在英国召开这次会议的想法。 这不是故弄玄虚,有意做作,这是外交的需要。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微妙的。外交家出言的得失,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国际影响。因此,外交家们为了在外交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常常运用言下之意诡辩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向。 事实上,言下之意诡辩术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诡辩技巧。它在外交上,能很好地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作到“进可攻,退可守” ,真可谓是“直道好跑马,曲径可通幽。 ”巧妙地运用它,具有调和气氛,试探对方,以及随机应变的作用。 这种言下之意诡辩术,不仅在外交场合,而且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有积极意义。 某单位工人小王要结婚了,团支部书记问他:“小王,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呀?” 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的意思,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就这么一个女儿..” 书记说:“咱们车间的小李、小张也都是独生女啊!”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运用了隐语。 小王没有说明要大操大办,但话里隐含了要大操大办的意思。 书记也没有直接驳斥小王的意思,而是用了小李、小张新事新办的例子,曲折地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叫小王去体会、品味,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总之,这种“言下之意”的暗示,运用得好,能收到微妙的交际效果。3、一词多义一语双关 ——一箭双雕术 一箭双雕诡辩术,是论辩中凭借语音中的一语双关,或利用某个词的多音或多义,或者利用语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一种回答同时达到两个目的的诡辩技巧。 刘三姐既勤劳勇敢,又聪明美丽。 有一天恶霸莫怀仁梦想逼刘三姐成婚。刘三姐提出要按壮族的规矩对歌结亲,胜了成亲,败了莫再啰嗦。 莫怀仁只好答应了,并请了陶、李、罗三个秀才前来与她对歌。双方对了许多歌,三个秀才都败下阵来。莫怀仁贼心不死,想用最后一首歌难倒刘三姐。他唱道: “姑忍受你且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一少三多要单数,分不清就是莫家人!” 刘三姐微笑着唱道: “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九十九条守门口,还剩三条狗奴才。 ” 这样,刘三姐既把狗分开了,又把他们痛骂了一顿,刘三姐用的就是一箭双雕诡辩术。 运用一箭双雕诡辩术,应该有机敏的头脑、深邃的洞察力和一定的语言技巧,还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利用语言文字的谐音、多义、多层次意义来作文章,言在彼而意在此,既不能太直太露,太直太露则缺乏艺术性、兴味索然,也易于被对方抓住辫子;又不能过于隐晦,要让人稍作思考后即能清楚地理解。 一个中秋之夜,当时正在上海未回的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应邀参加一个由齐齐哈尔市到上海学习的厂长和盐城来上海学习的学员组织的联欢会。 联欢会时,人们请齐齐哈尔市委书记讲几句话,面对天南地北的这两部分人,市委书记说: “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是著名的丹顶鹤的故乡。丹顶鹤是一种候鸟。冬天,丹顶鹤就要南飞,飞到哪儿去呢?飞到盐城,和那里的百姓一起过冬,第二年春又飞回齐齐哈尔。丹顶鹤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飞来飞去,早就把我们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了..丹顶鹤那么美好,既是齐齐哈尔的骄傲,也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我希望我们两地人民经常往来。我们要到盐城感谢当地人民对丹顶鹤的关照,也欢迎盐城的同志来丹顶鹤的故乡游览观光..” 话音未落,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齐齐哈尔市委书记的一番话,牵动了两地情,用的也是一箭双雕诡辩术。 面对一方来自天南,一方来自地北的人讲话,不能单只向着哪一方。如果以齐齐哈尔市的人为主,就会怠慢了盐城的同志;而以盐城的同志为主,又恐辜负了“家里人”的期望。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做到对双力的情绪都要照顾到。这里,关键就是要找到一种能同时打动双方心灵的东西。齐齐哈尔市委书记找到的便是丹顶鹤,用这种美丽的鸟,表示了对两地同志的美好感情,又将丹顶鹤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巧妙地与齐齐哈尔市和盐城的地理位置联系了起来。 一箭双雕诡辩术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4、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一语双关术 一语双关诡辩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的关系。有意使一句话具有双重意义:表面在说这件事,实际上指另一件事。一语双关诡辩术既可以用来嘲讽,又可以用来委婉表明自己不便直言的观点。 从前,有个县官带着随员骑着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朝哪边走才对。 正巧一个老农扛着锄头走来,县官在马上大声问老农:“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 那老农头也不回,只顾赶路。 县官大声吼道:“喂!” 老农停下来说:“我没有时间回答你,我要去李庄看件稀奇事!” “什么稀奇事?” “李庄有匹马下了头牛。 ”老农一字一板地说。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县官百思不解。 老农认真地回答道:“世上的稀奇事多哩,我怎知道那畜生为什么不下马呢?” 对于这位问路时既不下马,还大声吆喝的县官,老农机智地运用了一语双关诡辩术来给予揭露和讽刺。 他借字面上的李庄之马下了头小牛却不“下马”的“稀奇事” ,影射讽刺身为县官的大老爷连问路时该“下马”都不懂的咄咄怪事;借字面的“畜生” ,斥责连做人的常礼都不懂的县官。 据载,光绪三年(1877 年) ,许多地方发生灾荒。 河北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等地为旱灾和蝗灾;浙江宣平水灾;陕西沔县雹灾;仅陕西高陵县,就“饿毙男妇三千余人” 。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当时,清王朝由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 于是有人用双关语编撰一副对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联语巧妙地嵌入了他们两个人的官职、籍贯和“政绩” 。联语中“肥”与“瘦” , “熟”与“荒” ,妙语双关,讽刺辛辣。 运用一语双关诡辩术时,要考虑场合、时间等因素,最好能“触景生情” ,信手拈来,这样不致于使人产生造作之感。 运用一语双关诡辩术时,所用的双关词语要以对方心领神会为原则,否则, “孤芳自赏”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伟大的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和玛丽在结婚前同在一个实验室工作,长期的合作、共同的追求和深切的了解使他们相爱了。彼埃尔·居里对工作认真,对仪态典雅的玛丽更是一往情深。 一次,当玛丽因故要回波兰故乡时,彼埃尔·居里十分焦急,他对玛丽说: “你十月间还回来吗?答应我,你还回来!你没有权利放弃科学!” 玛丽完全听明白了彼埃尔含蓄而热切的语意,很感激彼埃尔对自己的真挚热烈的爱,便满怀深情地回答说:“我很愿意回来!” 居里的话中所说的“科学”的含意是一语相关的:既包括科学事业本身,也包含居里自己! 玛丽对居里含蓄而热烈的表白自然心照不宣,激情难禁。而她的回答: “我很愿意回来!”同样是语带双关,她同样离不开科学事业和科学事业上的忠实伴侣居里。她愿早日回到居里的身边,回到科学研究的岗位上。 居里和玛丽,都机智巧妙地运用了一语双关术,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情。 这一语双关的一问一答,多么含蓄而又风趣地反映了这两位科学工作者真挚、热烈的爱情和高尚的修养与情趣。 一语双关诡辩术在论辩中具有双重作用:它能够使语言幽默、含蓄,加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论敌的嘲讽,挪揄,令其手足无措,不得不服输。5、百般挑剔巧钻空子 ——吹毛求疵术 吹毛求疵诡辩术,就是诡辩者钻对方语言的空子,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吹毛求疵,作出似是而非的议论。 吹毛求疵总是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即可以忽略的地方)要求其精确。 换言之,就是钻空子。 但是,往往不必要精确的地方一般又蕴含着某种精确的部分,这部分是完全可以利用的,尽管这种“利用”是叫钻空子,那也是一种合理的利用,是不可指责的。 人们为了简练总是把不必要精确的地方省略掉,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精益求精哪怕是个幌子那也是无可非议的。 故此,吹毛求疵诡辩术只要运用恰当,也可作为常用的诡辩技巧之一。 吹毛求疵诡辩术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主要介绍下列常见的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况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些话是可以而且应该省略的,否则会流于烦琐冗赘,而诡辩者常常对略语吹毛求疵, 《韩非子·说林上》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客人贡献“不死之药”给楚王,他把药送到“谒者”那里, “谒者”捧着药入宫,遇见”中射之士” 。 “中射之士”问:“可以吃吗?” “谒者”说:“可以。 ” “中射之士”便把药抢过来一口吃了。 楚王问罪,中射之士狡辩说:“ ‘谒者’告诉我可以吃,并没有说只有大王可以吃,所以这不是我的过错,而是‘谒者’没说清楚。 ” 第二种情况是,各民族语言中都有习惯用语,还有成语、歇后语。这类语词都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并且形成了固定的、人所公认的意义,对其形式通常没有人也没有必要究其精确性,但是诡辩论者往往在这个地方展开诡辩。 如成语“一目了然” ,如果有人要挑“毛病” ,则会反问:“那么两目呢?” 又如习惯语“救火” ,挑剔的人会说:”火不是越救越旺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生活中,吹毛求疵诡辩术的运用随处可见。其中有的是出于某种溺爱的严厉(即老师对学生或家长对孩子的苛刻要求) ;也有出于某种情感上的不满(即恋人对情人的挑剔) ;甚至还有出于某种报复的(即无理的责难) 。 总之,吹毛求疵诡辩术不仅有善意的,而且也有恶意的。其具体表现大都是在允许忽略的范围内刻意要求其精确。也就是说,在不必要精确的地方刻意要求精确。 当然,我们不能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约定俗成的词语中吹毛求疵。 否则。我们就会以今度古闹笑话。这种吹毛求疵是咬文嚼字,望文生义的错误。6、貌似否定实为肯定 ——异曲同工术 异曲同工诡辩术,是充分利用语言学中“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这一原理,通过改变表达形式与利用语境中的隐含法来实现前后话语意思一致性的诡辩技巧。 异曲同工诡辩术,其表面上是退让,而实质上是坚守阵地,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又可不改初衷。 牛津大学有个叫艾尔弗雷特的年轻人,因为有点诗才全校闻名。一天晚上,他在同学面前朗诵自己新创作的一首诗。同学中有个叫查尔斯的说: “艾尔弗雷特的诗我非常感兴趣,他是从一本书中偷来的。 ” 这话传到艾尔弗雷特的耳朵里,他非常恼火,要求查尔斯当众向他道歉。 查尔斯想了想,答应了。他说:“我说的话很少收回。不过这一次,我承认是我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的诗是从我读的那本书里偷来的,但我到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 看起来,似乎查尔斯已经道歉了,但实际上他仍在坚持艾尔费雷特的诗是抄袭别人的这一观点,妙就妙在他利用“偷”字的多义性做了文章。 “偷”有偷窃义,也可引申为“抄袭” 。他虽承认了艾尔弗雷特的诗不是偷来的,但由于后面有一句“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 ,就足以证明艾尔弗雷特确实是抄袭了别人的诗。 查尔斯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木,使艾尔弗雷特无地自容。 世界著名滑稽演员侯波有一次在电视台表演时说: “我住的旅馆,房间又小又矮,连老鼠都是驼背的。 ” 这句话被旅馆老板听到了,他非常生气,认为侯波诋毁了旅馆的名誉,打算控告他。 侯波知道消息后,心里挺不服气,决心坚持自己的看法,但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决定作些“让步” 。 于是他在电视台上发表了一个声明,向对方表示道歉: “上次我曾说,我住的旅馆房间里的老鼠都是驼背的。这句话说错了。我现在郑重更正:那里的老鼠没有一只是驼背的。 ” 侯波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术,他主要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达到肯定的目的,即否定的是老鼠的驼背,而肯定的却是老鼠的存在。 他表面上是道歉,其实是坚持先前的说法:我住的旅馆房间里有老鼠,而且不只一只。这样,他不但巧妙地坚持了上次在电视台表演中所持的看法,而且使其幽默讽刺的意味更为强烈。 某君偶染风寒,往一家医院就诊数次,不见好转,不禁愤然:“某医院某些医生真是‘南郭先生’ 。 ” 此话传开,众医生皆怒形于色,令某君道歉。 某君答:”前几日所说不妥,特为更正:某医院某些医生不是‘南郭先生’ 。 ” 某君的表达技巧也是异曲同工诡辩术。一字之异,妙不可言。 运用异曲同工诡辩术的诀窍是由部分肯定(另一部分否定)变为部分否定(另一部分肯定) ,结果仍然下变。 在特殊情况下,异曲同工诡辩术不失为一种交际应变良策。 7、避讳禁忌巧度难关 ——同义替换术 同义替换诡辩术就是根据论辩需要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取得论辩胜利的诡辩技巧。 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个叫诋毁的和尚。 此人聪明机灵,却心宜口快,喜欢议论天下大事,且要讲便讲,想骂便骂。 乾隆皇帝对此人早有所闻,为了找借口惩治诋毁和尚,便化装成秀才来到净慈寺。 乾隆随手在地上捡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指着青的一面问诋毁:“老师父,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一般的说法,应叫“蔑青” 。但诋毁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于是灵机一动,答道:“这是竹皮。 ” 乾隆原以为诋毁和尚会答“蔑青” (与“灭清”同音) ,便可以对清政府不满的罪名立即处罚他,料不到他巧妙地绕过去了。 “老师父,这个又是什么呢?” “这个嘛, ”诋毁心里明白了,若回答“篾黄” ,则正中乾隆的计策,因“蔑黄”和“灭皇”同音。 于是诋毁答道:“我们管它叫竹肉。 ” 乾隆这一招又失败了。 诋毁和尚机智地采用不常用的“竹皮” 、 “竹肉”等词语代替了常用的“蔑青” 、 “蔑黄”等有犯忌触讳的词语,终于躲过了一场无妄之灾。 构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语句的方式有许多,比如共同语与方言不同,像“太阳”与“日头” ;口语与书面语不同,像“蹓跶”与“漫步” ;古语词与现代语词不同,如“吾”与“我” ;构成词或语句的方式不同,像“演讲”与“讲演” ;等等,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灵活运用。乾隆皇帝有一次到镇江金山游览,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作向导。 小和尚陪同乾隆上山时,说: “万岁爷步步高升。 ” 乾隆有意试试他的口才,下山时故意问小和尚: “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怎么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比前步更高。 ” 小和尚为了避免“步步下降”这种触忌犯讳的语句,改变了观察事物的角度,从后步与前步相比来分析:后步既可指下山时在后面的脚步,又可指皇上的未来前程。用这样暗含双关的语句代替步步下降,巧妙地渡过了一道难关。 思维和语言并不是一对一的。有时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思维内容,有时同一个内容又可用不同的语句形式表达,这时,它们表达的内容虽然相同,但表达的效果又并不完全一样。 使用同义替换诡辩术可以满足我们论辩中回避忌讳的需要。另外,恰当地使用同义替换诡辩术还可以使我们的论辩语言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8、巧接言词否定对方 ——续接变意术 续接变意诡辩术,指接过对方的话语,巧妙地增加一些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改变对方的原意,从而否定对方的诡辩技巧。 这种方法针锋相对,巧用对方话语,通过增加巧接言词来改变语句意义,所以既增加了双方话语的对接性,又能收到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令对方无言以对的论辩效果。 甲:“昨天评议会上,我坦率地说出了对王主任的全部看法。 ” 乙:“都是优点。 ” 甲是个喜欢拍马奉承的人,但却装出一副敢陈述己见,直言谏上的面孔,乙续接了一句,使原可以肯定的“坦率地说出了对王主任的全部看法”变成了不可肯定的“坦率地说出了王主任的优点” ,从而否定了对方,揭露了甲的实质。 续接变意诡辩术的特征在于“续接”和“变意” 。 “续接”即顺着对方的话语,利用自然语言的线性特征在对方话语之后巧妙地增加一些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 “变意”即通过所增加的补充性、注释性的言词与对方语意相悖,形成对抗,以否定对方,揭示出对方的实质。 当面对面直接论辩时,运用续接变意诡辩术反应须十分敏捷,思维要快,语言组织也要快,否则难以“续接” 。另外,还要注意续接的言词应能改变对方的原意——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也就是能否定对方。 比如,有个人无论哪方面都未能显示出他未来的领袖才干,却对你说: “我想,凭我的才能将来弄个总理当当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 这时你不必一本正经地反驳他,说他这不行,那也不行,根本就不是当总理的料。你可顺着他的话语用续接变意诡辩术来与他对接:“我想你是可以的,不必等到将来,今天晚上就可以,当你进入梦乡的时候。 ” 这样否定对方的空想、梦想,而一点也不显得呆板、枯燥,倒是增添了一点雅趣。 续接变意诡辩术在日常生活的语言对抗中经常可以发挥它的插科打诨作用,增添语言交际的活泼感。如: A: “我很想念她。 ” B: “她的‘孔方兄’ 。 ” 不过,续接变意诡辩术一般带有极强的嘲讽意,因此若非面对恶意攻击的论敌时,使用此技巧应力求语气平和,用诙谐、轻松的语词来冲淡“嘲讽”感,使语言对抗变成愉悦身心的语言活动,创造一种含蓄的言语氛围,增加生活的情趣。9、不同语境不同含义 ——词语别解术 一个词语可能具有多种含义,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意思。 词语别解诡辩术就是诡辩者根据词语多义性的特点,把别人话语中的某 个词语赋予另外一个含义,以达到论辩取胜的诡辩技巧。 古代一个贪官离位时,有个老百姓送给他一块德政匾,上面写着“五大天地”四个字。 贪官看后还非常高兴。 好多他不太明白,问那人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那位老百姓解释说:“他一到位时,金天银地;在内署时,花天酒地;坐大堂断案时,昏天黑地;百姓喊冤时,怨天怨地;如今离位了,谢天谢地。 ” “五大天地” ,初看起来是褒扬的意思,可经那老百姓一解释,马上变成一个贬义词。他正是通过对“五大天地”含义的特殊解释,辛辣地讽刺了离位的赃官。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周恩来: “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 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 记者不死心,又问: “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人都昂首挺胸走路,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低头弯腰走路呢?” 周恩来风趣地回答: “很简单嘛。你们美国正在走下坡路,只好昂着头走路。我们中国正在走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路嘛。 ” 在另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突然站起来问: “请问总理先生,中国是否有妓女?” 周总理出乎意料之外地回答说:“有!” 在场的人都大为吃惊。周总理接着说:“在中国的台湾省。 ”全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那位记者又问:“请问总理先生,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总理:“有 18 元 8 角 8 分。 ” 记者们为之愕然。周总理从容地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 10 元、 5 元、 2 元、1 元、5 角、2 角、1 角、5 分、2 分、1 分,合计是 18 元 8 角 8 分。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全场再次激起了一阵掌声。 在有些场合,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可以有意违反同一律,追求一种出其不意而对方又能够接受的效果。这时,即便是对方也不会视为不严肃的诡辩,而会视为机智,更不便加以逻辑学上的反驳,而会欣然地或无可奈何地接受。 在上述例中,记者问的是作为交通路线的“道路” ,问的是人们在路上行走时的姿势,周总理却故意别解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运动中的精神面貌。这种回答,当然比按照原问题回答要高明得多。 在第三问中,记者所问的“中国”显然指大陆中国,周总理回答的中国却包括台湾在内,周总理巧妙地利用记者所提问题的模糊性宣传了一个中国的主张,否定了两个中国的错误说法。在后一问中,记者所问“资金”是指资金总额,而周总理为保守国家秘密,别解词语,把作为发行金额总量的“资金”换成作为发行面额总数的“资金” ,可谓机智卓绝,令人拍案。 再看一则对话: “在公司中我是头。 ”公司经理对他的朋友说。 “这我相信,但在家里呢?”他的朋友问。 “我当然也是头。 ” “那你的夫人呢?” “她是脖子。 ” “那为什么呢?” “因为头想转动的话,得听从脖子的。 ” 这里的“头”字,被公司经理前后赋予两个含义,前一个“头”是指公司的最高领导,而后一个“头”则是指人的脑袋。 公司经理巧用词语别解诡辩术,巧妙地解释了自己在公司和家里的不同地位,真是令人忍俊不禁。10、矫枉过正答非所问 ——言过其实术 双方谈话,不能答非所问,这是社交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一些场合,对方所问的话本身带有不良用意,如果按问话的要求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会使自己陷于被动或受到嘲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式是超出问话本身已经局限的范围,做出言过其实的回答。这就是言过其实诡辩术。 一个纨绔子弟游荡到乡下,发现一个村子非常落后,不像城里那样有那么多可供他肆意作乐的地方。 他问村里一位长者:“这地方太偏僻了,没有酒馆,也没有妓女,对吗?” “是的,此地野外经常出没狐狸。 ” 由此可见,运用言过其实诡辩术可以尖刻地讽刺不良的人品和险恶的居心。 80 年代初,重理轻文在中学里很有市场,某校高中分科后,个别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生。 一天,几个理科生不怀好意地问一位文科生: “你能描述一下什么叫万有引力吗?” “不知道!你不就想听到这个回答吗?” 几位恶作剧学生讨得一场没趣。 有世界就有矛盾,就难免有不善意的提问,运用言过其实诡辩术作出矫枉过正的回答,就是对这类人的极好回击。 在许多场合,运用言过其实诡辩术,还能表达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 一位男子走进一家咖啡馆,发现只有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 男士走上去,彬彬有礼地说: “女士,我可以坐在你旁边吗?” “什么,你要和我交朋友,我不是那种人。 ”女士气忿地回答。 “对不起,我不是那个意思..”男子回答。 “什么,你说,你要领我到红灯区(指西方国家夜里的淫乱场所)?” 女士几乎是喊了出来。 男子尴尬地找到另一个角落坐下了。 几分钟后,这位女士走到这位男子身边说: “对不起,我是心理医生,想了解一下男性在遭到意外攻击时的反应。 ” “什么,一宿要 100 美元。 ”男子高声喊道。 这位女士用这种有辱他人的方式做实验,后遭他人羞辱,理当如此,应当钦佩这位男子借题发挥言过其实的机智。十句经典诡辩!绝对经典啊! 10:561.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2.烧香的不一定是和尚,还可能是熊猫...3.喝醉了我谁也不服,我就扶墙!4.我就像一只趴在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又找不到出路.5"什么叫乐观派的人?""这个……就像茶壶一样,XXXXX 都烧得红红的,他还有心情吹口哨!"6.白天停水,晚上停电,发不出工资,买不起面,打开邓选找到答案,原来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翻到最后,我靠,一百年不变。7.我一朋友在联通实习,一天,一老头走近来,劈头盖脸就来句"给我办张移动卡,好吧?"然后我那朋友头也不抬的就来句﹕"师傅,有人来砸场子!8、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9、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10、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洞烛玄机——诡辩的手法种种1、 百般抵赖——否认事实的诡辩2、 信口雌黄——歪曲事实的诡辩3、 假痴不癫——模糊概念的诡辩4、 浑水摸鱼——混淆概念的诡辩5、 瞒天过海——偷换概念的诡辩6、 随心所欲——肆意曲解的诡辩7、 清浊不分——模糊语境的诡辩8、 故弄玄虚——模糊判断的诡辩9、 含糊其辞——模糊判断的诡辩10、 闪烁其辞——模糊判断的诡辩11、 以假乱真——虚假判断的诡辩12、 无中生有——虚假隐涵的诡辩13、 节外生枝——混淆模态判断的诡辩14、 移花接木——混淆时态判断的诡辩15、 假途售奸——错误三段论推理的诡辩16、 似是而非——错误复合判断推理的诡辩17、 是非无度——自相矛盾的诡辩18、 模棱两可——是非两不可的诡辩19、 胡搅蛮缠——混淆论题的诡辩20、 东拉西扯——转移论题的诡辩21、 答非所问——偷换论题的诡辩之一22、 暗渡陈仓——偷换论题的诡辩之二23、 偷梁换柱——偷换论题的诡辩之三24、 牵强附会——“论据与论题不相干 ”的 “推不出”诡辩25、 众口铄金——“以人为据 ”的“推不出”诡辩26、 假虎张威——“滥用权威 ”的“推不出”诡辩27、 恶言泼语——“诉诸他恶 ”的“推不出”诡辩28、 借风使船——“诉诸感情 ”的“推不出”诡辩29、 生拉硬扯——不当类比的诡辩30、 轻动干戈——轻率概括的诡辩31、 树上开花——虚假预设的诡辩32、 刹那生灭——相对主义的诡辩当头棒喝——如何破斥诡辩1、 针锋相对——用事实说话2、 明镜鉴形——以知识判定3、 两刃相杀——独立证明法4、 以一当百——证伪法5、 将错就错——归谬法6、 两权相衡——比较法7、 引君入彀——顺势逆辩法8、 以迂为直——避角法9、 壁上反观——辩证驳10、 三十六计走为上——不驳
下载提示(请认真阅读)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元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6433364"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辩论 陷阱 及其 对策 DOC
&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辩论陷阱及其对策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编号: 42788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77.01KB
上传时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五大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