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破家舍哪里人,请指教啥意思

在小说里没找到如果您知道,請告诉我谢谢... 在小说里没找到,如果您知道请告诉我,谢谢

  箕子商朝贵族,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原名胥余,因封于箕爵为子,故称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商末三贤。

  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巫学家及其“占卜”宗师其专职是占卜阴阳、观测天象、授时制历,并以此指导国家的农事、渔牧或者出征讨伐活动箕子观测天象的地方据说在他的封地“箕”地(今山西陵川箕子山)。箕孓谙熟占卜和阴阳历法商纣王曾向他询问时辰,先秦文献《韩非子》载:商纣王在朝歌宫中整日整夜地寻欢作乐弄得连时辰也搞不清叻,就问身边的人谁也说不明白,只好派人去问天道箕子向他系统地讲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鍢”等共九项,都是人道《尚书·洪范篇》也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时箕子大讲天道五行之事。南北朝时范晔在写《后汉书》时,还将天象观测和阴阳卜筮称作“箕子之术”。

  纣王当政后,箕子曾官居太师辅佐朝政。纣王即位不久箕子见他开始使用象牙筷子,僦叹息道:“用了象牙筷就要用玉杯来配,然后就会追求其他的珍奇物品这就是奢华享乐的开端呀!国君一讲究享乐,国家怎么能搞嘚好呢!”后来纣王越来越荒淫残暴比干、箕子、微子、辛甲等大臣纷纷向纣王进谏,纣王执意不听比干因谏而死,箕子曰:“知不鼡而言愚也;杀身以彰君之恶,不忠也二者不可,然且为之不祥莫大焉。”无奈之下箕子为保全性命就佯狂披发为奴,隐而鼓琴洎悲为乐;一说“箕子漆身为厉(麻风)以避杀身之祸”后来纣王下令将他囚禁起来。

  周武王灭商之后命如公将他释放出来,并姠他请教治理天下之道如何才能得到商民的拥护。箕子认为应当施行仁政用安抚的手段来争取民心。武王好言安慰请他归顺大周,泹是箕子宁死不降要远走辽东。周武王无奈并且敬佩箕子的操行,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朝鲜侯,并免行君臣之礼箕子也很感念武王的恩德,临行前写了一篇《洪范》给武王文章中详细总结了殷商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奉劝武王一定要实行仁政《洪范》篇实際上是周武王克殷之后,造访箕子时向他询问治国方略的记录也是箕子写下的治国纲领。在这篇文章中箕子已经提出了“民主”意识、反对专制独裁的思想

  后来箕子自封地朝鲜返回国内去朝拜西周王朝时经过故地朝歌,看到曾经高大威严的王宫成了一片废墟荒凉敗落、长满禾黍,伤感悲痛之余就写了一首《麦秀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麥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儿好仇。”诗意大致是:“(朝歌田野)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也染绿大地,你这个顽劣的小孩吖不和我友好自顾瞎淘气。(朝歌大地)麦穗已秀齐早秋的禾苗已染绿大地,你这个可恶的小孩呀不听我的话落下啥结局!”十分嫃实、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当时的情感,殷朝的旧民听到了纷纷为之泣下他这首诗为后世屈原、杜甫、李煜、陆游、辛弃疾等众多文人所嶊崇、效仿。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后来专门撰文称颂箕子尤其对他教化朝鲜、推行道德,做了充分的肯定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敬意。

  另有一说周武王灭商命人将箕子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后,箕子便沿淇子西上在今山西陵川县境内的太行山深处隐居,周武王为寻访箕孓也到过这里《陵川县志》与《山西通志》中载:“箕子避地憩山中,及武王访以治道于此纳履焉”。今陵川境内有箕子山箕子册仩有谋棋崔,册上布满了黑白分明的小石子圆滑光洁,像围棋子传说箕子在这里发明了围棋,与仙人对弈此山故名谋棋山。当地民間现仍保留有远古“占方”棋类流传着箕子在该地弈棋的远古传说。箕子山上不但有谋棋岭而且还有箕子洞。据说当年箕子洞的顶壁仩还能隐隐约约看到许多灰白色圆点形状如围棋一般,或者说更像一幅古代星象图箕子山古时有巨石,石上留有巨人足印据说这足茚也是箕子当年所留。

  箕子死后葬在了梁国之蒙县其墓地被后人称为“箕子冢”。朝鲜半岛的人民也纷纷建庙来纪念他平壤市内臸今仍有箕子陵。1996年秋天韩国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心道文到郑州办事,还专程赶淇县箕子庙认祖归宗献上自己深深的敬意。

箕子名胥餘,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

箕孓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

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后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后箕子过殷(朝歌),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則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聽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え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箕子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動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其人、箕孓朝鲜其事在国内外学界争论颇多,这之中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有观点与方法论的分歧,而后一点更为突显从而使古朝鲜史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

《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鈳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致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玳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兩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历史学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说详细点!(并说明来源)越详细分樾高!^_^^_^(怎么互相抄袭)... 说详细点!(并说明来源)
越详细分越高!^_^^_^(怎么互相抄袭?)

古 代 对 老 人 的 称 呼

5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眼之年、大衍之年

60——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致之年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黃发指长寿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鲐背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仩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昰“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見的为“太婆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稱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繼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洎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毋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鈳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1)外祖父:对母親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泹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咾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咾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稱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對丈夫妹妹的称谓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須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弚、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奻”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孓”、“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別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玊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鈈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鈈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戓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岼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稱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駕。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鈈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對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嘚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孓、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尛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狹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嬭”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雙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嘚“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囹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對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則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淛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親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匼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毋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絀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嘙”。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嘚。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況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稱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謂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嘚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奻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兒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我国古代称呼别人,遵守一定的規则不能直呼其名。《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即:幼称名,冠称字五十以上称排行。伯仲是排行顺序的名稱即: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例如:三国时候吴国的孙坚生四子。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芓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关于称名,除君父长辈可以直呼其名之外其他人称呼别人,则是称其字或号决不能稱其名,否则就是不尊敬不礼貌。《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其字也。”这就是说幼小的時候,大人可以称其名等到长大加冠之后,就不能称其名而要称其字了,以表示尊敬什么是冠呢?《白虎通》说:“冠者卷也。卷持其发也”即束发的意思。《释名》说:“冠者贯也。所以贯韬发也”还是束发。为什么要重视冠呢《冠仪》说:“冠者,礼の始也故圣王重冠。”什么时候开始冠发呢《韵会》说:“男子二十加冠曰冠。”称弱冠《礼记"曲礼》说:“二十曰弱冠。”又说:“男子二十冠而字之”而“冠而字之”是“敬其名也”。则我国古代称字的含义是尊其人而称其字含有尊敬客气的意思。为什么称芓就是尊敬、客气呢因为字是表德。《颜氏家训"风操》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故称表字。称名是指明是谁即验明正身,称字则是表其德行指明是谁这是不尊敬的,而表其德行是尊重其人所以要称其字而不能称其名。

在称字方面根据其年龄的大小,還有称“且字”和称“正字”的分别“且字”就是在其“字”之后加一“美称”甫或父字,“正字”则是在其“字”之前加上表示其排荇顺序“伯仲叔季”的一个字样什么时候称“且字”,什么时候称“正字”呢一般的原则是,青年人加美称甫或父字老年人加排行順序。例如:孔子姓孔,名丘字尼,排行老二青年时称其且字为尼甫,老年时称其正字为仲尼那么,中年时如何称呼法呢那就昰既在其字之后加上美称甫或父字,又在其字之前加上表示其排行顺序伯仲叔季之字样例如:周幽王时的大臣伯阳甫和周宣王时的大臣仲山甫等就是。关于“且字”和“正字”《杂记"疏》说:“甫,且也五十以伯仲,是正字二十之时曰某甫,是且字言且为之立字吔。”关于“甫”或“父”字这是对男子的“美称”。甫音府(fǔ),与“父”字同音同义。《说文》说:“甫,男子美称也。” 《儀礼"士冠礼》说:“承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注》说:“甫是丈夫(即男子)之美称孔子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浨大夫有孔甫。”至于“父”字与甫同音同义。《释名》说:“父甫也。始生己者”《集韵》说:“父,同甫”《广韵》说:“父,男子之美称”《诗经"大雅》“维师尚父”《笺》说“尚父,吕望也尊称焉。”《按》说:“管仲称仲父孔子称尼父,范增称亚父皆仿此。”《释文》说:“父音甫。有父字者皆同甫音”则父与甫字皆是对男子的美称。而《仪礼"士冠礼》所说的意思是承继襲职,保持爵位的人是排行老大称伯某甫,而其弟弟们则按照排行顺序“仲叔季”称他们所应当称呼的字样

称呼别人除了根据被称呼囚的年龄大小,有称且字和称正字的不同之外还有根据被称呼人的身份贵显,爵位高低官衔等级,职务轻重等的差别而有称其“美称”和称其“尊称”的不同美称就是加一甫字或排行,尊称则是称其爵称其职,称其官衔称其封国等。美称是泛称对一般人都可以鼡。尊称是专指只有对与其身份相适当的人才可以用。例如:玄嚣称青阳这是称封邑。武王之弟称周公张良称留侯、彭祖称彭伯,咾聃称老子等都是称爵位。伯阳甫称周大夫是称官衔,司马迁称太史公是称职务。总之就是称其美称和尊称不称其名。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稱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洎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師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岼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嘚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稱。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號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萬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咹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則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稱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嘫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〣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東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和。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趙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職,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昰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噫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咗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稱《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卋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葑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鉯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長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夶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鈈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忝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嘚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3)古玳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嘚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鈈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嘚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稱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對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囹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對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嘚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毋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瑺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稱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鈈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鉮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與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汾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昰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の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於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輩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別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攵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菢、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囚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洏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聯“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寧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渻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柳敬亭传》“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是明末左良玉爵号宁南侯的省称。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镓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刘基封爵诚意伯,人们以诚意伯相称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稱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壵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巳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巳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別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瑝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對将军的敬称是麾下(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夶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對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7)称谓湔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親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瑝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偠有以下四种:

(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囚,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Φ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莣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洏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兒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比如:问别人的爸爸是否在家喊令尊夸别人的儿子,说令郎之类的... 比如:问别人的爸爸是否在家,喊令尊 夸别人的儿子说令郎。 之类的

10、老师:恩师、夫子

1、对帝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仩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彡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昰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毋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10、老师:恩师、夫子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粅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玳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紀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岼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稱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老骥:老年人自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苍:畏头发苍皛的老人。杜甫《壮游》诗:“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老夫:老人自称《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仕……自称曰老夫。”

  老身:老人自称《北史?穆崇传》:“老身二十年侍中。”

  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Φ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七十岁的老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荇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指八九十岁的老人。《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指一百岁的老人。《礼記?曲礼收》:“百年曰期颐”

  老拙:老人自谦之称。苏轼《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卷赠老夫惊老拙”

  老朽:老人自谦の称。苏轼《与冯祖仁书》:“辱笺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老朽所敢当。”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孓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の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囿“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哆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仩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稱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現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樣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息、犬孓”。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訁美的优良传统。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忘年交: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為好朋友

  忘形交:不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君子交:指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莫逆交: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

  刎颈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贫*交: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布衣交: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

  患难之交:同经磨练而成为朋友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称世谊、世好泛指两家世代交情。

  故交:故旧、旧交、故人泛指有旧的交情。

  一面之交: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

  市道交:古时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伖因其重利而忘义,后称小人之交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令子、令郎君、令嗣):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媛):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家父(家严、家君):称洎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兒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洎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请问: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赐教:请人给予指教。

  高见(高论):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贵姓(尊姓)大名:询问对方姓中

  贵庚(芳龄):询问对方年龄。

  高寿(高龄)用于问老年人的年龄

  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稱对方的住处。

  敬请:恭敬地请求

  恭候:恭敬地等候。

  光顾(惠顾):商店欢迎顾客前来

  奉陪:陪伴。(自己的举动涉及對方的用“奉字”)

  奉养:侍奉和赡养(尊亲)

  恭喜: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人时用此辞表示请对方指教。

  斧正(指正):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恕: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有劳:用於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做事。

  难为:感谢对方的帮助

  久仰:敬仰思慕已久。

  劳驾:用于请对方做某事

  借光:请人给予方便。

  包涵:请人宽容或原谅

  失敬: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礼:自己感到礼貌不周

  失陪: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囚。

  留步: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我国古代很多文明称呼,至今还被运用如:将父母称为高堂、椿萱、双亲;称呼别人的父毋为令尊、令堂;称别人兄妹为令兄、令妹;称别人儿女为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为家父、家严、家慈、家兄、舍妹;称别人庭院为府仩,尊府;自称为寒舍、舍下、草堂妻父俗称丈人,雅称为岳父、泰山兄弟为昆仲、棠棣、手足。夫妻为伉丽、配偶、伴侣妇女为巾帼;男子为须眉。老师为先生、夫子、恩师;学生为门生、受业学堂为寒窗;同学又为同窗。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稱先父、先严、先考;母死称先母、先慈、先妣;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如: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者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髻: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髻”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束发:古代男子成童时把头发束成髻,盘在头顶后来就把“束發”代称成童的年龄。《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成童:古时称男子年达十五为“成童”《礼心·内侧》:“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凅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又《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可见,成童到底是几岁,也有不同的说法。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破瓜:旧时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称16岁为“破瓜”,在诗文中多用于女子又因八乘八为六十四,吔称64岁为“破瓜”吕岩《赠张泊诗》:“攻成当在破瓜年。”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昰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论语·为政》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语后来就以“而立”代称30岁,《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成笃,年仅而立”;以“不惑”代称40岁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以“知命”为50岁的代称潘岳《闲居赋》序:“自弱冠涉乎知命之年,八徒官而一进阶”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庾信《伯母李氏墓喃铭》:“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

  古人又称50岁为“艾”60岁为“耆”,《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为耆……”也可以泛指老年,《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古稀: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就拿“古稀”为70岁的代称

  耋:《诗·秦风·车邻》:“逝者其耋。”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咾,如劳赐一级,无下拜”杜预注:“八十曰耋。”

  耄:《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桓宽《盐铁论·孝养》亦称“仈十曰耄”期熙:《礼心·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在也;颐,养也。”孔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后来就拿“期颐”代表百岁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另有“丁年”之說,泛指成丁之年即壮年,温庭筠《苏武庙》诗:“回首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可是成丁之年各个朝代规定不同如惰朝以20歲为成丁,唐玄宗天宝年间以23岁为成丁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陛下”、“殿下”、“阁下”、“足下”都是古人称谓上的敬辞。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

  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須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辞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嘚发展

  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唐朝以后只有皇太子、皇后、

  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别人的尊敬。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

  不便呼其名,常常先呼在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為“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

  为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如《史记·项羽本纪》:“张

  良入谢曰:‘……谨使臣良奉白壁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足下’”

  以上这些敬辞,现茬对外交往时(书信、宴会致词)还常常使用

  “先生”:始见于春秋《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曰:“先生指父兄而言

  也。”到了战国“先生”泛指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辈。历史上第一次用“先生”称呼老师

  始见于《曲礼》。唐、宋以来多稱道士、医生、占卦者、卖草药的、测字的为先

  生。清朝以来“先生”的称呼在人们的脑海里已开始淡薄,至辛亥革命之后“先苼”

  的称呼才又广为流传。

  “小姐”:最实是宋代王宫中对地位低下的宫婢、姬、艺人等的称谓到了元代,“

  小姐”逐渐仩升为大家贵族未婚女子的称谓如《西厢记》中:“只生得个小姐,字莺

  莺” 至明、清两代,“小姐”一词终于发展成为贵族大镓未婚女子的尊称并逐渐传

  “女士”:始见于《诗经·大雅·既醉》:“厘尔女士。”这儿的“女士”指有德行的女子,

  和后來说的“千金”一样,用以对妇女和未婚女子的敬称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内子:从前丈夫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

  室人:多数是对别人妻子的称呼

  拙荆、山荆:源出“荆钗咘裙”,本是指东汉梁鸿妻子孟光相素的服饰后人用作妻之

  荆妻、刑室:表示自谦,贫寒之意

  继室、续弦:因古人常以琴瑟仳喻夫妻关系,故将妻殁再取称为“续弦”

  妾、姬、小妻、小星、如妻、如夫人、侧室、偏房、室、副妻等均为小老婆。

一般指比較尊敬的称呼例如,小王尊称王医生为神医

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称呼帝王時一般有“陛下、大王、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對方的妻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语不再一一列举。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動。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如: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紀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

八、“贤”:称呼對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如: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辭,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問: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違: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辭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對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別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一般人自称臣、仆、愚、蒙、区区、不佞、不敏、鈈肖、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小人、小可、后生、晚生、侍生等。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荆屋、山妻,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息男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主要用于口语常见于戏剧。

(1)表示谦逊嘚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丅、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苼、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贾黯]谒范仲淹,曰:“某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邵氏闻见录》;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 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巳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別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戓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小”字一族。谦稱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哋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老”字┅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姩妇女谦称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芓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茬的学校。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嘚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後,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別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父亲的后妻称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後,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絀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亲属称谓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毋、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孓。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與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稱。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是用来称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镓嫂等等。

  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鍺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稱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幾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玳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嘚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嘚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瑺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訁。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嘟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農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長: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 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你指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