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黄氏始祖德贞公宗词

黄氏资讯:平乐黄氏宗亲组团到福建省寻根谒祖
日,平乐县黄氏宗亲代表一行跨越千山万水来到福建省平和县小溪旧县村寻根谒祖,受到当地黄氏宗亲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曾刊文说到,我们祖先的祠堂,都是祭祀中华民族灵魂的地方。中华民族走过的历史风雨历程,虽然都有是非善恶,但它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不必苛求于前人,更不必要求完人。每一个中华民族之群体中,都造就了杰出人物,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所有这些,都是从我们不同姓氏的祖先祠堂里走出来的先辈或后人,这就是民族追根或寻根的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平乐,就是平安快乐之意。平和,就是平安睦和之意。这就是两地黄姓前辈自古就有的共同文化理念。
平乐黄氏宗亲组团前去寻根问祖,其实就是为传承两地祖先的这种“平安至和”人文思想。
日,平乐县黄氏宗亲代表一行来到福建省平和县小溪旧县村寻根谒祖,拜谒霞苑黄氏宗祠、黄元吉公墓。平乐与平和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割不断一脉相承的宗族亲情,平乐宗亲受到平和宗亲的热诚的接待,并邀请平和宗亲到桂林省亲。
“霞苑黄氏”也称为“琯溪黄氏”。南宋,久安公之子黄元吉从汀州上杭县迁至漳州漳浦县清宁里(时平和县属漳浦县所辖)琯溪霞苑开基。据族谱记载:“霞苑黄氏一世祖考宋漳州路万户侯昭毅将军黄公,名元吉,谥昭毅,一世祖妣诰授一品夫人贞懿何氏。生九子,曰:一使,二使,三使,四使……九使,史称八房九使”。元吉公后代分衍本县各乡镇,云霄、漳浦、东山、龙海、南靖、厦门,潮州、汕头、汕尾、广州、罗定、梅州及广西,以及台湾、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地区,至今繁衍二十多代。
图片:黄文亮、黄海安
更多宗亲资讯,敬请关注:江夏黄氏一家亲 微信公众号:
JXHSYJQ 黄氏家族大小事请添加微信:
江夏黄氏一家亲:弘扬“江夏”精神,挖掘“黄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族美德!
定期推送黄氏家族文化,黄氏家族活动,黄氏家族风采 ,黄氏宗亲交流,黄氏宗亲资源共享等诸多优质内容,重服务黄氏家族的微信平台!
注明:纵览天下黄氏氏资讯,尽在天下黄氏信息平台!欢迎您的关注和分享至朋友圈和群,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不尽完善,欢迎各宗亲提供活动信息。投稿邮箱: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弘扬“江夏”精神,挖掘“黄氏”文化,继承优良传统,传承家族美德!
定期推送黄氏家族文化,黄氏家族活动,黄氏家族风采 ,黄氏宗亲交流,黄氏宗亲资源
今日搜狐热点黄氏宗亲网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黄氏宗亲网&族谱书目
璧山黄氏禹德公后裔家谱【重庆璧山】
家谱摘要:
家谱堂号:
家谱来源:
  个人收藏者:◇ 收藏者:黄万良(四川达州)
家谱名称:
家谱版本:
修纂日期:
修纂人员:
家谱目录:
重庆市璧山黄姓(2002)编撰《黄氏通谱》目录
  1、先祖画像
  2、上古部落分部示意图
  3、廿一公发迹示意图
  4、璧山黄氏联宗入川始祖墓照
  5、黄蜀澄遗像
  6、爆破英雄黄家富
  7、吟入川始祖有感
  8、璧山黄氏后裔清明联宗祭祖盛典
  9、璧山黄氏联宗续谱资料联络员玉照
 10、璧山黄氏亲宗续谱理事会成员
 11、捐资续谱芳名单
 12、序言
 13、黄氏香火家风和谒祖祭品
 14、璧山黄氏联宗续谱
 15、峭山公后裔入川各支派
 16、峭山公后裔辞广东入川辈行对照图
 17、远古的传说
 18、黄姓由来
 19、古黄国概况
 20、黄氏祖宗分支及发展地区情况
 21、发扬传统文化 促进时代改革的名贤
 22、宏扬忠孝开拓族风的名贤
 23、黄氏传统文化的另外几个方面
 24、黄氏存谱重序
 25、联宗续谱接脉到户 附世系图
 26、光前裕后――当代璧山黄氏有志之士录
 27、编后记
 28、续峭山公后裔入川各支族系
内容照录:
黄氏谱序忠孝流传
  宗室派衍自天皇 递及高辛与高阳 一脉相承无异派 禹平水土始分张 各居各国各一姓 各宗各氏各一族
  我祖伯益第六子 使封之国号曰皇 黄氏因国以为姓 流传虞从至禹商 商氏宗支曰愈茂 始有镇国武霸王
  后因纣主多无道 遂出五关往歧阳 后嗣由岐入于处 子孙在从日胜强 遂有歇公春申君 辅治处邦保怀王
  怀王敕旨葬祖墓 墓葬江夏黄鹤乡 左有石狮并石象 右有石马与石羊 鄂州城内立祖庙 仁义村前建宗坊
  歇公名下十三子 又生一女名贵娘 日调战马教场上 夜攻兵书在秀房 腰佩三尺剑一把 手持百钧弓一张
  建立大功数十次 巾帼雄威震荆襄 怀王敕旨进爵位 加封司马烈女娘 女将一千兵十万 扫平诸戌镇边疆
  后遭奸人李园害 诸子逃匿往他方 相传至汉有霸公 霸公生子有四郎 汉与世号称极盛 内阁学士出黄香
  九龄犹能知尽孝 冬则温席夏扇凉 其子名霸亦贤嗣 治政第一比人强 后有裔孙名曰琬 充振家声亦侍郎
  看来行孝多获报 子孙发达世代昌 承继相传有叔度 后先辉映亦生光 递及两晋不乏嗣 族繁亦难以尽详
  传之唐世天水公 亦是我族一贤良 初出台州为太守 次登台阁尚书郎 弹劾奸臣李林甫 直斥其非无隐藏
  又传至宋有山谷 才学美誉檀词场 秉义素行多孝顺 亲奉肴美与母尝 后三世孙名弘儒 亦列巍科在朝廊
  赋论一百七十名 惟有弘儒秉擅长 谨录一谱呈帝览 帝览其谱亦称扬 钦赐一扁赠黄氏 忠孝无双四季香
  既迄峭公宋进士 三妻二十一子郎 只因金兀术扰乱 始诏诸子在宗堂 各留长子承侍俸 诸子分金散四方
  临行又见情难舍 故题七律诗一章 如有孝心思我者 各宜记此莫相忘 迄今三七家风在 黄氏宗支江夏堂
  自盘古开先递及轩辕、高阳、高辛皆一脉相承无异派也,延至夏禹平王赐姓名氏其氏各宗其籍,后世因而传之遂有谱之一图,此谱之所由著也。溯我黄氏之先出于陆终,乃陶尧帝唐世虞衡官伯益之第六子始受黄国,因氏
曰黄,所生一子名渊--生敬--生歇,歇公保楚怀王有功,封为春申君,有三千剑客,十万甲兵,奉敕葬祖墓在鄂州江夏黄鹤乡仁义村前十五里,墓前有石狮、石马、石象、石驴等件,山陵高拱,松柏茂盛,生子十三人,皆封烈候,又生一女,名曰贵娘,日调战马,夜读兵书,手执硬弓三百斤,威镇乾坤,荡平诸夷,数立奇功,封为司马烈女,歇公为人忠厚,后遭奸人李园之难诸子逃匿,相传至汉惟四子羁公所生四男,长住?州,次子住入邵武,三子住陈州,四子住信州,浮塘关惟次子,枝叶茂盛,流传绵远,如汉时之黄香保太子,太保其子黄霸为颖川太守治政第一拜相,霸孙黄琬官拜尚书又一支黄,皆一时之盛传。至唐朝有天水公登进士,初出浙江台州太守奉旨弹劾奸臣李林甫,唐德宗贞元五年拜内阁宰相,生二子长曰膺封万户候,又有第三世孙石弘儒登赐进士又有功,时大国儒风大雅赋论有一百七十名,惟弘儒公谨录家谱一卷奉上,帝观之上嘉其谱赐扁曰:忠孝无双,黄氏家声赫濯苗裔益盛;次子石峭即十一郎宗赐进士出身礼部尚书娶三妻,官、吴、郑氏各生七子共廿一子,各配婚记子孙共计一百四十二口,遭金兀术之乱,至元世祖大德八年,峭公设宴召诸子孙曰:汝等子孙今听吾言,吾今老矣,须有九象之余不务桑中之业,自承接祖上春申君及鄂州之派以至今时于此地,粗置产业流及尔象惜者地僻田稀,难为今生计,仓库渐虚,供给浩大,家口日增,何以为子孙之计事不预期终日蹭蹬。吾自幼时,由福建延平府汀泉丙广寺尝闻入问,同民顽不输税粮礼义无知,后蜀主建兴元年诸葛亮驱出南蕃而去,现今荒野,田地广阔山水环回甚好营生。但吾今老矣,不堪匍匐,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十八子吾将金银八千派作廿一股均分,各人依数受领听命往诸处散居,若有孝心思我者,则亦任在乎尔金逐一开枝以效祖上承接后裔,即日登程离别悲拜而去。临别峭公作七律诗一首以志之,诗曰:
  骏马堂堂出异方,男儿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身健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尚望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黄氏宗亲网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
&&黄氏宗亲网&宗族动态
[寻亲公告]四川黄姓寻根问祖
  四川是一个移民大省,黄姓占总人口第八位。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学会分会筹建黄姓历史专业委员会,对四川黄姓的姓氏和谱牒研究,无疑是一个福音。据初步查考四川黄姓从三国蜀汉起,已有数十支黄姓入川落业,为四川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已查出的
12支黄姓简述如下:
  1、三国蜀汉时,江夏郡黄琬之子黄权、黄保逃难到了巴西,在四川阆中落业。
  2、唐末陕西富平县枣儿垭黄温,从戎利州(广元)戍边落业四川梓潼,后又分迁绵阳游仙、涪城、江油等地。
  3、北宋时江西南丰县付坊乡杨家村黄尚仁,奉命迁蜀入川到四川岳池,后又迁重庆府蓬巴县,云南腾冲县。
  4、南宋湖北云梦县(即湖北江夏郡)黄文友,游宦入蜀至四川盐亭,后迁至剑阁普成(今王河乡),南宋礼部尚书、天文学家黄裳乃五世孙,后分迁至剑阁、梓潼等地。
  5、元至正二十二年,福建郡武黄峭公后裔黄大震迁四川三台青衣沟(今紫河乡),第二次分迁梓潼鹅溪、彭水、酉阳等,第三次分迁重庆、线树垭、砦矛沟、湖南叙浦等地,繁衍兴旺,是四川黄姓的重要支系。
  6、明洪武四年湖北孝感乡洗脚河黄姓,入川迁四川中江县下村二水口,后又分迁成都广汉、三台西丰乡落业。
  7、明代江西金溪黄德入川,迁四川酉阳黑水小溪村,为土家族之黄姓。
  8、明末湖北麻城孝感乡火烧屋基黄金榜,入川迁四川江安,后又散居内江、仁寿、合江、富顺、永宁等地。
  9、清代湖南黄学聪后裔入川,在四川安岳落业。
  10、清雍正年间广东龙川黄继旺入川,在成都华阳县(今龙泉驿)同安乡,立业于柑子园。
  11、清雍正十一年广东龙川县宁红都太和甲田心约老屋黄盛韬,入川百先到成都洛带,后至金堂县渠水沟(洪安北)落业。
  12、湖南鼎州(今常德市)回族黄隆兴之后裔,连续五代皆迁成都、前江、重庆夔州府等地。
  由于本人对姓氏谱牒刚刚入门,只知一鳞半爪,或者挂一漏万,还请谱牒研究学者,及热心黄姓姓氏族谱收集的爱好者多加指点。以“四川黄姓寻根问祖”为题,是希望四川黄姓及其来源地的黄姓,互相沟通,交流信息和资料,为四川黄姓寻根问祖架起一座桥梁,期盼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帮助,通过网站进行相互交流,如有族谱(不分古今版本)、宗支碑文、字派、名人、祠堂楹联,不论多少,皆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信函寄给我们,以便在会刊上刊登交流,谢谢您的支持帮助,来信请留您的通讯地址、电话、电子邮箱。
  来函请寄:
  联系人:黄枝生
  地 址:四川绵阳梓潼文昌镇翠云东路梓潼报社
  邮 编:622150
  邮 箱:
  电 话:
浏览器不支持嵌入式框架,或被配置为不显示嵌入式框架。湖南省黄氏宗亲总会印行之《黄氏源流世系研究》(黄世用编著,2014版)
欢迎进入湖南黄氏总商会
您现在的位置:&>>&
湖南省黄氏宗亲总会印行之《黄氏源流世系研究》(黄世用编著,2014版)
黄世用编著书封
家族风骨 &文化情怀
----《黄氏源流世系研究》序言
《湖南黄氏二修世谱》主编 &黄善香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模式,中国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历史上,中国政经、文化、儒家、思想曾不断强化家族的作用和意义,使得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担负着生育、经济、教育,甚至政治功能。“家庭、礼仪、文官制”,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
  直到今天,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消失,并且在现代经济、政治中呈现出新的特征,曾经的“四大家族”,诸如“荣氏家族”这样的工商业家族、政经家族屡见不鲜。哪怕远隔重洋的美国,“布什家族”、“克林顿家族”的大名也如雷贯耳。
  而其中,“文化家族”现象更引人注目。近代以来的文化家族如梁启超家族、俞平伯家族、陈寅恪家族、曾国藩家族等,由于其以文化为优势,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薪火相传,弦歌不绝,发人深省。个中缘由,当然各有各的特殊性,但综其个案,他们的共同特质却是家族文化与家族教育的长期熏陶,坚持家族风骨,传承文化精神,便是这些文化家族生生发展的命门与密码。
家族文化专题研究成果表明:贵族培养需要三代方能成功。一个家族要建立起一种足以影响家风的家学渊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需要形成一种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场”那样的环境,使得家族的下一代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历史上,分宁黄氏、丰城黄氏、邵武黄氏的人才辈出、枝繁叶茂,黄氏后裔出将入相、开拓进取,无一不是家风传承、家学渊源、家族教育的结果。处身于一种父辈希冀、自我期待、人文气息、潜移默化环境中的年轻人,能不自觉使然于十年寒窗、发奋图强吗?
  当岳华黄氏清河宗亲将其父亲世用先生遗著《黄氏源流世系研究》手稿寄达《二修》编委会,我深深感受到老一辈文化人对后裔的无限希冀,对家族文化作用的深切了解,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将这一份份手稿整理出来,留传后世。这首先倒不是因为这份手稿的学术作用有多强,而是因为其凝聚着老一辈家族宗贤对后辈的深切期许与愿景。这一份热望,令人感怀;这一份期待,长久温暖着我们的心。
  家族风骨,文化情怀,历经风雨而痴心不改,掠过浮世而沉淀永恒。这个世界,从不缺少金钱与争斗,关键缺少的就是“忠孝为本、厚德载物”的文化与精神。让我们把掌声、把鲜花送给对此曾深有感悟、却已经驾鹤仙游的世用先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家族文化遗产。当先生亲手绘制的图样、亲笔的手写体文字精印成册,汇涓成流,传于子孙,激励后世,既是先生遗著《黄氏源流世系研究》生逢其时,也是对先生在天之灵的最大慰籍。
二零一五年三月仲春于长沙
黄世用公手迹
世用公遗作之一
一、革命烈士----黄祖轲
孙 黄世用 谨撰
  黄祖轲():号立三,1892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乡黄家门的一个富农家庭。1912年2月初,黄祖轲在东山乡和有志青年徐履仁一见如故,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相约外出求学。当时徐履仁家境穷苦,无法筹集学费,黄祖轲慷慨解囊支持,两人于是年赴武昌考入武汉中学就读,深得董必武校长器重,主编校刊,撰写进步文章。
  一、人物生平
  黄祖轲,号立三,华容县东山乡黄家门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春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在校集体加入国民党。九月提前结业,参加“二次东征”,任第一师某排排长。10月,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政治科长。1926年调任第二十一师某连指导员,参加北伐。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他毅然离开部队赴武汉,被党组织派往汉阳兵工厂做“兵运”工作。7月,入叶挺国民革命军第四教导团,参加南昌起义。后随部队转战到广东,党组织派他到海陆丰从事“工运”工作。失败后,被调往上海做党的联络工作。1931年调任红军某团政委,屡建战功。1935年10月参加长征,抵达陕北后调地方工作。任中共北平市委政治交际处主任,负责与共产国际组织联系。1945年去山西太原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二、人物事迹
  1924年,黄祖轲在武汉中学由董必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武汉读书期间,通过董必武的介绍,黄祖轲认识了国民党员张英武。1924年底,黄祖轲毕业时,湖北自立首领黎天才和石新川为反对湖北的军阀势力,在鄂西扩充军队。黄祖轲与张英武、涂国钦等积极响应。黎天才指派黄祖轲、张英武招一个新兵团,并委任张英武为团长,黄祖轲和涂国钦为营长。为了开展驱逐反动军阀的斗争,黄祖轲动员父亲拿出一笔钱,在鄂西宜都百沙地区招兵训练。可惜还没来得及编好队伍,就被北洋军第八师包围缴械了。从那时起,黄祖轲认识到了枪杆子对于革命的重要性。
  百沙事件的当天晚上,同乡好友、新兵教练韩梅村问黄祖轲今后怎么办?黄祖轲决断地说:“我带你到武汉去找董必武先生。”并告诉韩梅村:“我的同班同学余洒度在广州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常有书信来。黄埔军校是在俄国帮助下国共两党合作举办的。”
  1925年春初,黄祖轲和韩梅村到武汉,向董必武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董必武的热情支持下,他们于2月乘船经上海到达广东黄埔。由于没有赶上第三期入学时间,军校不肯录取他们。黄祖轲只好持董必武写给广东石井兵工厂厂长雷大同的信,求援于雷大同。后通过雷大同出面和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联系,黄祖轲和韩梅村才得以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兵连学习。进军校后,黄祖轲经常聆听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讲演,进一步明确了革命的对象、目的、方法,更坚定了革命的信念。
  同年9月,为适应国民党建军的需要,黄祖轲和军校第三期的部分同学提前调到部队任职。黄祖轲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某连任排长,不久升任连长;10月,升任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并参加第二次东征。
  1926年7月,黄祖轲调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某连任党代表,随军参加北伐,作战于江西、浙江、上海,后移防南京。
  日,蒋介石叛变革命。黄祖轲义愤填膺,从部队逃了出来,准备绕道去武汉。当天深夜,他找到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当排长的韩梅村,叮嘱韩梅村不要忘了同上黄埔的志向,不要为革命低潮所动摇。临别时,韩梅村见他身无行李,囊中空空,送了100元路费。黄祖轲到武汉和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党组织安排他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工作。同年7月,韩梅村请假探亲时到武汉看望他。当时武汉形势也很紧张,黄祖轲正准备随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教导团去南昌。他再三嘱咐韩梅村要坚定革命信念,不要做有损于革命和人民的事情。后韩梅村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少将高参兼保安第三支队司令、阜新市市长,于1947年5月率部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八军一六一师师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武汉,黄祖轲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役。由于局势的恶化,黄祖轲跟随武汉军校部分人员由陈毅率领乘船顺江而下,准备参加南昌起义。不料在九江上岸后,被张发奎所部拦截,一部分人冲散走脱,黄祖轲等则被编入教导团。不久,教导团来到广州,驻防北郊四标营。
  离开武汉时形势紧迫,黄祖轲没有回家探望父母和妻子儿子。到达广东后,他才向妻子玉贵写了一封信:“我因奔走革命,不能料理家事,所有一切要你一人担任。我是很抱愧的、很感激的,请你忍耐一些。对于父母要孝顺,对于兄嫂要和睦,对于小儿要男女一样对待,好好教养,不可开口就骂,动手就打。钱财要看得轻,待人要厚,对己要薄……我是以革命为职业的。此时归家真难做到,亲爱的玉贵,你原谅我吧!”
  黄祖轲到达广州不久,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参加秋收起义的何长工奉毛泽东之命到处寻找南昌起义部队,住在同乡办的华宁客栈。他从客栈老板口中得知黄祖轲在教导团,便于次日找到了黄祖轲。他俩原是中学同学,又互相知道对方身份,真是喜出望外。黄祖轲帮助何长工打听到了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的行踪。临别时,他还把自己身上惟一枚金戒指交给何长工作为路费。何长工根据黄祖轲提供的情况,几经周折找到了朱德。不久,南昌起义余部和起义部队便在井冈山会师了。
  同年12月,广州起义前夕,黄祖轲奉命在所部成立了清除反动军官的行动小组,并任组长。10日晚,他带领行动小组趁夜色潜入反动团参谋长的宿舍,当场处决了这名反动军官;同时,还将其他15名反动分子逮捕关押起来,为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清除了内部障碍。在广州起义中,黄祖轲和行动小组成员回到组里,参加了攻打市中心反动堡垒公安局的战斗。
  广州起义失败后,黄祖轲被调到上海作党的联络工作,来往于沪汉线上,传递党的重要情报,后又调到武汉作地下工作。
  1931年,为加强湘鄂西红军的政治工作,黄祖轲调红军某团任政委,同团长江炳炎领导部队浴血奋战,屡建战功。1932年6月,国民党徐源泉部“围剿”湘鄂西苏区,黄祖轲在沙市附近的太阳口被捕。平时和战士们一起吃住,战时和战士们一起冲锋的黄祖轲,皮肤黝黑,两手起茧,衣服破旧,敌人误以为他是普通一兵,看管不严。黄祖轲趁机逃出了虎口,重新回到了部队。1935年10月,黄祖轲参加了工农红军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他又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祖轲调中共北平市委,任市委政治交际处主任。1945年,他到山西省太原市执行任务时,在市辖的河滨村不幸被捕,英勇就义,时年53岁。
世用公遗作之二
华容辛亥革命志士----黄荣
作者 &黄世用
  黄 &荣():派名作乾,字象春,又字乘元,号菊初,又号英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仙鹤寺村黄家湾人。黄荣生于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正月十五日。他自幼入塾馆读书。庚子年后,痛心国事,种族思想勃然萌发,对满清专制尤为痛恨。
  癸卯年春天,他离家前往岳州府中学堂读书,课余与同学纵谈时事,慷慨激愤,并故露排满真相,意欲借以运动,竟无应者。其时,新学虽已兴办,科举尚未彻底废除。乙巳年二月,黄荣回县参加科举考试,他名列前茅,为主考官华容知县李光所赏识,接着的府考亦顺利通过。其后全面停止科举考试的诏令下达,道考不再举行。丙午年春天,黄荣复又携资赴鄂,考入武昌的湖南旅鄂中学。在旅鄂中学,他仍然关心时事,言必慷慨激昂,却仍然不获知音。
  丁未年,华容创办师范,华容知县李光邀请黄荣为教习,黄荣欣然接受。戊申年腊月,潘鼎新从日本回家过年,黄荣闻讯即往拜访。潘鼎新本是乙巳年华容县试的案首,同黄荣早有交谊,他们久别重逢,倾心相谈,故旧变新知,更加契合。潘鼎新是革命党人,便介绍黄荣参加“同盟会”。
  次年(1909年)三月,潘鼎新又邀黄荣一道赴鄂,协助开展革命工作。当时,孙武、焦达峰也是新近回国,正在汉口筹建共进会总部,商讨两湖革命方略,经潘鼎新介绍,黄荣又与孙武、焦达峰认识,再入“共进会”。以后“共进会”的同志在汉口华景街汉昌里刘燮卿家研习炸弹、制造旗式、拟编军队、订定赏罚和印刷名片札委,黄荣也一一参加。“共进会”总部设在汉口鸿顺里,采用会党开堂烧香、结盟入伙的方法吸收会员,用“中华山”的名目统一长江各地纷繁的会党组织,充实革命实力,筹集款项,准备发动起义。
  这时,革命党人英气蓬勃,纷纷奔走各地,在广大社会底层秘密进行宣传组织工作。但作为南北咽喉之地的荆、岳等处,却尚未经人联络,他们见黄荣办事热心,遂派他前往调查,兼充联络员。黄荣奉命来到岳州,发现洞庭湖滨巴陵、华容一带的会党组织以“兰谱会”最为兴盛,便找到华容“兰谱会”首领焦甲申,对他宣传革命大义,劝其入会。焦甲申受到革命思想的启发,不仅自己同意入会,接受革命党人领导,还积极引荐,让黄荣同其他头目接触。于是,黄荣就在巴华一带往返活动,与众头目一一接头洽商,事成并作了一番布置才返鄂复命。
  黄荣回到汉口,不到半月便接到巴陵李纯生的信函,报告他们在该地已联络有数千人,同谋者有彭蠡、周四堆、童杰、方古儒等人。6月,黄荣复又奉命渡江,随带盖有“铁血主义”大印的名片五千张和愿书三千份,再次来到岳州,化名刘汉卿,寄寓城陵矶高升客栈,以争取清军官兵加入。未久,他便与驻扎当地的巡防队郭管带混熟,并且还与郭的契友江鸿宾以及临湘哨官金得胜相往来。经过黄荣开导,这些人很快便坚定了革命意志,不仅自己答应填写愿书加入“共进会”,还介绍他们的许多兵目参加。随后,刘构贤也受派遣来到岳州工作。一天,刘贤构获悉黄荣在城陵矶感染痢疾,随即前往省视。刘见黄荣偃卧床第,奄奄一息,困苦已极,遂设法将黄护送长沙治疗,其城陵矶事务,则移交李纯生接办。
  这年七月,华容党人焦甲申部属在华容县罗家洲(又名罗家嘴)酝酿起事败露,焦甲申本人在转移至茅司铺时为官兵阻击擒获,押往巴陵监狱杀害。其时,黄荣在长沙,早已病愈,正受焦达峰派遣,化名王箸筹前往江西萍乡彭汝颜处调查当地“兵运”工作。由于及时得到彭蠡从岳州发去的信函,知道焦甲申已经出事,官府追捕革命同志甚紧,黄荣返回长沙后,也就不再回到岳州,因而幸免罹难。
  但是,岳州官府对黄荣的追捕并不就此罢休。知府魏景熊派出官兵涌到黄荣家里盘问索人,一日数次。加之地方劣绅乘机中伤,借此邀功,黄荣的父亲德贞先生被逼自杀,家资倾荡,兄弟妻子,转徙流亡。这对黄荣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是他的革命意志却不因此衰减。由于黄荣已是一名被通缉的在案逃犯,不便继续留在故乡巴华一带露面活动,此后他便更加紧密地追随在焦达峰等革命领导人的左右,积极开展革命工作。
  庚戌年(1910年)春天,长沙发生饥民抢米风潮。焦达峰本拟发动会党群众参加,以图大举,后来发现有反动官绅暗中操纵,内情复杂,便没有继续介入。其时,黄荣同焦达峰、焦达人、刘贤构等人正在长沙地方活动。抢米风潮平静,接着就是常备军退伍。黄荣又随焦达峰、刘贤构前往醴陵去联络退伍士兵。他们在醴陵大量吸收同志,辛亥年长沙光复时,刘贤构随焦达峰入城所带去的几百人,大多都是这次联络上的。
  辛亥年(1911年)正月,“同盟会”总部在香港设立统筹部,准备集中全党力量在广州发动一次大起义,计划一举占领广州,然后,兵分三路进入广西、湖南、江西,会师武汉,直捣燕京。四月初,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武汉,居正、孙武、刘公、焦达峰、杨任等人在武昌胭脂巷二十四号“共进会”机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付办法。会上提出“就从我们两湖干起来,再不要依赖别处了。”中国革命以两湖为主的方针就在这个会上明确,著名的两湖声援协约,提出“湖北首先发动起义,湖南在十日内必须响应;湖南首先发动,湖北在十日内也必须响应”的口号。其时,黄荣和任震正在武汉。以后,闰六月初六日,谭人凤等人在上海成立中部同盟会总部,接着又在中部同盟会的领导下,于武汉正式成立两湖联合会组织,黄荣和任震都是两湖联合会组织的成员。两湖联合会组织重申了两湖协约。湖南方面以焦达峰为首,作出了相应的安排。潘鼎新、黄荣后来成为负责前路岳州方面的事实上的革命领导人。其时,潘鼎新由汉口返乡出任华容明达小学的堂长。黄荣则因系清廷缉捕的逃犯,咱不便回华容露面。
  正当两湖联合会组织成立的时候,社会上一个反对清政府假“铁路国有”为名,大举拍卖路权的群众保路运动正在开展起来,特别是湖南长沙各种反清的革命团体与联络机构纷纷出现,民情激越,机会难得,焦达峰只身急返湖南,准备实行大举。他与陈作新研究,决定把运动新军的任务委托给陈,自己则全力运动会党,并致函湖北催促黄荣尽快返湘进行协助。后来,由于湖南反动当局采取严厉措施,立宪派士绅和一些商会同人在高压和收买中软化下来,长沙反对“铁路国有”的事态不久也就平静了。黄荣是五月上旬回湘的,这次虽然大举未成,但他协助焦达峰在联络会党发展革命实力方面做了不少实际工作。
  辛亥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湖北武昌城头的炮声响了,是湖南履行“协约”诺言的时候了,湖南的工作必须全面展开,潘鼎新闻讯便致函焦达峰,要求将逗留在长沙的黄荣派回故乡协助自己组织响应。黄荣八月下旬离开长沙回到家乡。焦达峰任命潘鼎新为第三镇统制,黄荣为副统制。以后,黄荣就同潘鼎新率领会党群众二、三百人武装攻入华容县城,活捉知县,宣布华容反正。原来黄荣奉命返回故乡,先在岳州河东同李纯生、周四维接头传达了焦达峰的旨意,准备河东河西配合行动。接着他就秘密回到河西华容县,同潘鼎新等一起对河西巴华一带的革命党人和原兰谱会旧部进行联络。九月初一日长沙反正的胜利消息传来,华容革命党人更是欢心鼓舞。他们一面在大元口设立秘密办事处,具体策划起事响应的工作,派人四出通知党人前来集合,一面安排黄荣回到黄家湾老家,在自己家里为他父亲德贞先生举行家礼祭奠仪式,实则为搞好前来集合人员的接待工作。
  黄荣这次阔别回家,声称是由陆军大学毕业归来,身着陆军制服,头戴陆军军帽。黄荣一到家便宣布,隆重举行家礼,即为他已故的父亲德贞先生烧灵牌入祖先位的仪式,还摆酒设筵,开门拜客,并且请来戏班子,在门口禾场外边收割了稻谷的空田里搭起戏台唱连台戏。于是,道贺的,送礼的,探亲访友的,执事帮忙的,演戏看热闹的,送信赶场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各道人等,远近咸集,迎进送出,攘攘熙熙。有说有笑,有哭有号,有喊有叫,通宵达且,夜以继日。这等场面,从表面上看只是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寻常闹剧,而实际则是革命党人组建义军的誓师大会,用会党的话说,便是一次“开山堂”。
  由于事起仓促,时间紧迫,革命党人,会党群众,当时能赶到黄家湾来的并不算多,大抵一、二百人。到了正式进攻华容县城的时候,义军便有二、三百人了。以后在黄湖山反背的东岳庙树旗招兵,义军又增加到七百二十人。为了实现同焦达峰的密约,又将义军扩编为两个营队,乘二十四只帆船分两路开赴长沙,以巩固新生的省府政权。但是,革命的发展也有不顺利的时候。长沙反正刚刚十天,焦达峰、陈作新正副都督同时被刺,省府立宪派党人上台,焦达峰部属被诬为土匪,受到排挤和镇压,风云突变,地方反动势力复又抬头。潘黄率领的两营华容义军在洞庭湖受到清军阻击,只好退守君山。以后,久困师疲,军心动摇,兵目走散不少,义军损失重大。既而获悉湖北方面,清军大举南下,汉口失利,武昌危急,亟需支援,潘鼎新、黄荣遂将所余义军二百七十人全部带往武昌,保卫首义之区。华容义军到达武昌,被编在湖北系统的混成一协输送第三标,参加了汉阳、武昌保卫战。
  黄荣没有直接参加汉阳保卫战。由“共进会”第三届会长刘公任命为总监察处书记官。十月六曰,汉阳失守。十月十日,清军在汉阳隔江开炮轰击都督府,武昌城内谣诼繁兴,人心惶恐,各处办公人员纷纷离去,总监察长刘公挺身出面督令死守危城。这时,黄荣积极支持刘公守城,竟至连夜不寐,除了办理文件,还不顾生命危险出外稽查内奸外特,为刘公探悉重要情报,武昌危城遂在坚定的革命党人舍身维护之下得以保存。武昌一城的保留,为以后南北议和提供了重要基础,黄荣支持刘公守城的行动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民国元年二月,刘公统军北伐。这年春夏,黄荣在武昌一带搞“五族少年保国会”,自认会长,并介绍蒋子辉参加。袁世凯篡夺国家权力以后,反动面貌日益显露,派北兵屯驻武汉,革命党人普遍受到排挤和镇压,黄荣在武昌难以立足,便跟随京山刘英、刘铁兄弟转入地方进行反袁活动。民国四年春天,湖北革命组织破坏,在汉口教堂做事的涂寿卿被捕,供出巴陵刘星炜、华容黄荣等皆为同党,均已返回原籍。这年五月,北兵将军段芝贵(时为湖北都理,即都督)行文湖南,并派便衣先到巴陵抓获刘星炜,又由刘星炜带路在墨山铺茶馆里把黄荣捉到。在墨山铺与黄荣同时被捕的,还有周荷池等五名华容同志。他们先被押到华容县城,再由县署增派武装解送武昌。当黄荣被押到华容时,县知事徐世镛连忙给他双膝跪下。黄荣见了说道:“你给我下跪,意思是说你不能保我。我知道,这次不单你县知事一人保不了我,恐怕全华容人也保不了我。不过,我却可以保住所有华容人的。你放心,起来吧!民国四年(1915年)乙卯四月二十六日午时,黄荣在武昌受审,直至抽肠绞死,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四岁。
  中国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一举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这场改变国人命运,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斗争中,以黄荣为首的华容革命党人勇立潮头、奋起响应、浴血战斗,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革命事迹永载光辉史册,英名与世存!
世用公遗作之三
杰出的苏区文化战士----黄宗汉
作者 &黄世用
  黄宗汉,号迪非,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东山镇德才村,华容县著名革命烈士。
  青年时,笃志好学、盛负才华,崇尚工农革命。1926年毕业于长沙平民大学,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投身土地革命。1928年由中共“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特委刘少逸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苏维埃华容县主席团委员兼文化委员会委员长之职。起草一至四期华容苏维埃政府文委通告和1931年上季文化教育工作计划。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革命诗词、歌谣、歌剧等文学艺术作品,见《湘鄂西英烈志》和《华容县英烈志第二辑》。
  公之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形象,且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政治宣传感染力。如:“生死置度处,忠于苏维埃,推翻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献身共产党,始终不反悔。宁做断头汉,不当屈膝鬼。”又如:“公鸡叫,红军到。腰里挂的盒子炮,肩上背的大马刀。工农看了心欢笑,豪绅见了魂吓掉。”等革命歌谣,均及大地鼓舞了工农革命意志和胜利信心,唤起了广大群众的觉醒,深受劳苦人民喜闻乐见。
  1931年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大围剿”,苏维埃政府被迫撤离华容县境,收编到湖北洪湖监利县苏区。彼时,黄宗汉调到洪湖革命根据地工作不久,又调任湘鄂西省委秘书长兼任中共天(门)汉(川)中心县委书记。次年八月,黄宗汉因反对夏曦的左倾冒险主义(即王明路线)的错误路线,而遭到左倾分子以杀改组派为名,惨遭杀害,壮烈牺牲于监利县桐子湖天燕墩之地。同时遇难的还有其三位警卫员,均用烧红的铁丝穿通手心,押去刑场遇害,铸成奇冤,直到解放后,才被平反昭雪,追认为著名革命烈士。
  公生前出生入死,浴血奋斗,威震顽敌。岂料却死在左拐子手中,能不哀动。但其功绩一直未曾显扬后世。余以简笔草传,以示侪辈敬仰英烈风范耳!
怀念作品选刊之一
命运多舛的父亲
  一、出生并非贫贱,童年充满了幸福,怀揣美好的理想
  父亲讳名黄世用,字先觉,于一九四零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湖南省华容县东山乡黄合村黄家门祖屋老宅。祖屋于清咸丰年间我爷爷的爷爷所建,是一座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四合院建筑,周边乡邻俗称“白屋门”,祖上在清朝末期应该算是富甲一方的人家吧!父亲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许多欢乐,他是爷爷奶奶生育的第一个男孩,后来奶奶又为父亲添了一位弟弟世斌、妹妹惠意。&
  父亲天生聪颖,在童年时期接受过传统而进步的家庭教育,祖父祖母都是受过私塾教育的知识一辈。解放前革命先辈董必武、朱樱曾在我们家祖屋创办了东山中学,董老为校董朱樱任校长,学校当时是抗日救国进步青年的学堂,向学生教授文化知识和革命理念,祖父也是其中的学生,童年的父亲也从这个学校受到了耳濡目染的教育。
  解放后,父亲进入范家岭中心完小(当时的公立完小)读小学,家里到学校要步行近三公里崎岖的乡间小路,父亲早去晚归,背着书包,怀揣少年的梦想,日复一日开始行走在了那条求知的路上。&
  一九五四年发大水,父亲的姑妈和表妹逃水灾从塔市驿搬到了范家岭。从此父亲的少年发小同学中增加了一名至亲的表妹张淑兰,比父亲小两岁,两兄妹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在表妹的记忆中,他一直担任班长或学习委员,自幼懂事,尊敬师长,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比他小一点的同学都亲切地称呼他世用哥。他学习刻苦认真,不管炎热的夏天还是数九寒冬,步行崎岖山路五六里地从不迟到旷课。小学阶段几乎每天都有大字练习的习作(既是毛笔书记),他总是认认真真地照着隐本书写,还在每个大字旁边端端正正地音上很多小楷毛笔字,他说这既利用了纸张,又练了字,是一举几得的好事,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小他就练得一手绝好的毛笔字。由于他勤学苦练,肯于钻研,其他学科也非常冒尖、品学兼优,他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三好生。他在兄妹三人中排行老大,从小就分担很多家务劳动,协助家里耕种,有空就上山砍柴,还经常带着我到老屋门前的溪水中、田沟里摸鱼。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唱歌。他从小喜欢开动脑筋,劈竹子,编制各种竹器,诸如篮子、篓子、筲箕等等。特别的是他把竹子锯成筒子,用蛇皮蒙着一端做成二胡类的乐器,自学、自拉、自唱,还热心地告诉我还有身边的其他小朋友拉琴唱歌。时常给家人、相邻亲友带来欢乐。他每天上学除背着沉重的书包外,还两手总不空的提着食物、蔬菜,步行几里地接济我们,再苦再累都不怕,总是微笑着问寒问暖,打听还需要什么。姑妈感动的说:“世用这小子,真是个孝敬的好伢儿啊!”年少父亲的聪明勤劳,和善孝顺,克己待人的品性就这样铬印在了他表妹的记忆里,两兄妹在一起渡过了小学时期的快乐时光。&
  一九五六年父亲考入华容县第三中学,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完成了中学学业,是华容三中的首届毕业生。一九五八年以优异的成绩被长沙交通学院(现长沙理工大学)录取,攻读航务工程专业,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教育经历,使得父亲塑造了正直诚恳、乐观向上、言行一致的高尚品德并践行一生。父亲也因此立志成为一名施展才华,爱国敬业的新中国交通事业工作者。&
  二、一字之差,厄运突降,十七年挣扎在社会最低层
  一九六二年父亲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当年与父亲一起被交通学院录取的还有他的中学时期的好同学熊高淼、许炎林,仨同学一起毕业并分配了工作,父亲和熊高淼被分配到上海长江航道处工作,许炎林则分配去了重庆长江航道处。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父亲离开大学回到老家休整,准备奔赴上海航道处工作,报效国家之时,父亲的厄运开始降临。那是一九六二年七月的一个夜晚,父亲被老家华容的公安局抓走了,并查操了父亲的所有物品,这一去就是八个月没有回来。因此父亲就失去了为之十几年寒窗苦读,梦寐以求的工作。
  被抓的原因是父亲有海外关系,解放初期,父亲的一个表姐和表姐夫去了台湾,一直音信全无。在六十年代初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海峡两岸敌对关系异常紧张。公安局在父亲的物品中查出了一纸信封,信函人是汪建国,父亲的表姐夫叫汪建业,而汪建国则是父亲在交通学院的一位同学,在那个人治大于法治的年代,不用分说就以父亲的一纸信封(一字之混)为证据,判父亲“里通外国,判国投敌”之罪,判决入狱,拘狱六个月。我就出生在父亲服刑的日子里,父亲心里知晓我该出生的日期到了,只可惜失去了自由,不能看到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在有一位儒雅、贤惠、勤劳、善良的祖母照料母亲和呱呱待哺的我。父亲六个月的服刑期满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管制。这一管制就是十七年之久。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面对那顶突如其来的“反革命分子”帽子,父亲除了茫然和无助,只有默默承受,开始了漫长的劳动改造和接受管制。刚刚下学的儒弱书生,好多农活都不会干,父亲乐观地将此作为他人生的第二大学,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老老实实接受管制,从插秧割谷到耕田犁地,从挖沟担土到开荒垦地,很快适应了劳动改造生活,体质也得到了锻炼。
  当时的农村生产队极端贫穷落后,而且阶级斗争氛围非常浓烈。食盐、火柴、布料、煤油等日常必须生活用品不但无钱买,而且买不到,所有物质都要凭票供应。没有煤油(当地叫洋油),父亲就到山上去捡拾松树的桩茬(父亲称它“油角亮”)用作黑夜照明;没有食盐父亲就从老屋墙脚的青砖上刮白肖熬煮。父亲披星戴月辛苦劳动一天记10分工分,每10分工,年底核算折合人民币0.18元至0.25元(按当年生产队里的收成好坏不等)。生产队里收获的粮食一多半都喜交了爱国公粮,收成不够好的年份,人口粮只够吃半年,每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就会推着木轮车(俗称鸡公车)到外生产队或亲戚家去借口粮,我从五岁开始就记得经常帮助父亲拉“鸡公车”,以减轻父亲推车的劳动强度。
  父亲在承受了超负荷的劳动之后,还免不了经常挨批斗。特别是一九六六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对父亲的批斗活动更加频繁和激烈。
  那时我已有四岁,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记忆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对父亲的批斗方式有几种,有时是用麻绳反捆父亲的双手跪在地上,有时是带着“反革命分子”的尖帽子游行,更不忍睹的是大队常用的那二个戴着红袖标一字不识的“斗士”用扁担、木棍猛击父亲的背部和臀部并施以拳脚相加,有时“斗士”还揪住父亲的头发使劲往下压,意思是向贫下中农低头认罪。这样的批斗,一年少则几次,多则十几次,父亲只有哽咽着泪水往心里流。
  祖屋里的清代木雕、隔门、花板、壁龛,以及祖上传下来家具、瓷器、生活用品等等被当时的红卫兵队伍砸毁、烧掉,搞了个精光,祖屋的一半也拆去建了大队的小学,剩下的一半留作父亲一家老小十五人居住,后来也分几次拆除换成了土坯墙,拆下的青砖、木梁柱、檩条、布瓦慢慢变卖,供我们兄妹读书交学费和缓解一大家人的困苦生活,祖上在清朝留下来的一座古建民宅就这样在父亲手中消失了。
  父亲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即使是在这样残酷的历史背景下,父亲也在思索着如何摆脱这吃不饱、穿不暖、穷得叮当响的日子。一九七一年在父亲的提议下,生产队请来木匠,用老屋拆下来的杉木檩条打造了一艘小木船,由队里的一位刘姓伯伯(贫农出身)和父亲俩人在附近的大荆湖里运起了黄砂。小木船能载1.5立方黄砂,动力是双人划桨,黄砂是从大荆湖上游的港汊里用铁锹在齐腰深的水里捞起,放在木船上,运往长江边的砖桥码头销售,一天只能做一船,当时每方黄砂售价在2.5元左右,父亲和刘伯伯一天就能为生产队造创五元的收入。虽然父亲和刘伯伯起早摸黑十分辛苦,在那个时代这可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为生产队里解决了无钱购买农具、农资、取水抗旱等好多的困难,父亲和刘伯伯这一干就是五年,直到那艘小木船破损不能再用了,父亲也因此患上了血吸虫病。
  更痛心的是,在一九七三年六月的一天,父亲卖掉黄砂,队里有六个村民在砖桥码头赶集后乘船一起回家,其中就有三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还有父亲的亲弟弟世斌。父亲划着浆,行使在大荆湖上,天气突发狂风暴雨,父亲的船翻了,父亲的水性较好,奋不顾生,一个接一个将落水的五人救起,上岸后才发现少了自己的亲弟弟,年仅三十岁的弟弟就这样在风浪中和他的哥哥永别了。
  噩耗传来,祖父、婶婶、母亲悲痛欲绝,年幼的我们兄妹除了悲痛哭泣,还有对父亲的不解,为什么父亲不救自己的亲弟而是先救别人,疑惑也许只有交给时间来向我们解答了。父亲强忍悲痛和悔恨送走了叔父,默默承受着命运的不公。遭冤屈、被打倒、挨批斗、强劳作、痛失亲人,一波接一波无时不在摧残着父亲的身心。母亲也因此精神失常,整天唠叨不休,语无伦次。
  叔父死后不到二年,婶婶带着只有三岁的小堂弟改嫁了,七岁的老大和五岁的老二交给了父亲。父亲要抚养的子女增加到了七个,好在父亲不畏艰难,总相信再苦再累也会挺过来的,我们兄妹也亲密无间,从小就开动脑筋,想着法子帮助体贴父亲,七兄妹虽是父亲沉重负担,却也是父亲的希望和慰藉。
  时间到了一九七五年,我小学毕业,该上初中了,那时的入学是靠贫下中农推荐,大队支书不推荐我继续读书,当时的大队妇女主任季主任说“这么小的伢,成绩又好,不读书干什么呢?还是让他进初中读书吧!”而H支书却极力反对,说“反革命的后代再读书又会成为反革命。”
  我面临的是辍学,父亲深知知识的重要和无知的悲哀,便偷偷将我送往长江对岸的湖北监利投亲靠友读初中,暂时寄宿在汪老师和欧阳老师家,初次离家的我,很不适应,总有农村的穷孩寄人蓠下,连累他人的不适之感,还经常想家流泪,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后来父亲只得再求助他中学时的同学辗转将我接回老家华容的佛寺学校插班就读初中,父亲的同学肖老师、刘老师也是冒着阶级立场不坚定的风险暗中帮助了我们父子。
  一九七六年“文革”结束了,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其它入学也实行依据考试成绩,再也不用贫下中农推荐了,一九七八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容三中,圆满完成了高中的学业。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培养是坚定的、执着的,我们兄妹七人中只有大妹妹初中毕业外,其余六弟妹都读完了高中,我和三弟还取得了大学专科学历,并走上了国家公务员的工作岗位。父亲正直谦逊,待人以诚,虽因“反革命分子”身份遭受捆打、批斗、迫害,但仍坚韧乐观,保持和善待人的秉性,并以“宁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强烈自尊处事。作为接受了父亲价值观熏陶的子女,我们兄妹得以勤奋耕耘各自的事业,堂堂正正立足于当今社会,并教育和表率于我们的下一代。
  三、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父亲享受了短暂的欢乐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父亲的命运开始了新的转折,正直壮年的父亲看到了新生的曙光,内心充满着喜悦,对未来满怀着希望。一九七八年,我们的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一九七九年,父亲得到平反昭雪,十七年前对父亲的判决属冤假错案,摘掉了戴在父亲头上十七年之久的“反革命分子”帽子。
  父亲所在的生产队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虽暂没推行包产到户,生产队分成了两个联产承包合作小组,通过社员的一致推举,父亲当上了生产合作组长,在父亲的带领下,合作成员生产积极性高涨,团结奋斗,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直线上升,通过短短两年的努力,在交完爱国的公粮后,生产队社员们再也不用挑着箩筐、推着“鸡公车”到处借粮了,口粮自给有余,年底分红现金基本保证了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彻底摆脱了无米下锅、穷得叮当响的日子。
  其实在这两年里父亲一边忙于农业生产,一边在期盼着那一份失去了的工作。一九八一年秋从县城传来了好消息,组织上为父亲落实政策并安排了工作,任华容县交通局六门闸船闸管理所所长。母亲和小弟、小妹的户口关系也办理了随迁,随父亲从农村转入县城。父亲为这份失而复得、迟到了近二十年的工作非常兴奋,此时的父亲已四十二岁,脸上仿佛又呈现出了大学毕业时的青春风采。我依希记得父亲在赴工作单位的前夜还拿出他心爱而熟练的二胡拉起了《空山鸟语》、《光明行》、《赛马》等曲目。
  父亲乐观向上,爱好音乐文艺,拉得一手好二胡,唱得一曲好歌,写得一笔好字,年轻时很帅,我还保存有一张父亲大学入学时的老照片。如果没有错案和“文革”,父亲一定是一名航务工程的高级工程师,国家港航事业的领军人物,恐怕也是一位真正的“高富帅”。
  十年“文革”是父亲一生的低谷悲惨时期,父亲依旧保持了“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依靠音乐和文艺释放和缓解身心的压力,每当批斗受整回家,父亲总会拿起心爱的二胡边拉边唱《二泉映月》、《良宵》等曲目,如泣如诉。我从小也接受了父亲一些音乐与文艺的熏陶,虽在一九八一年报考湖北艺术学院未能录取,但也因较好的音乐天赋与素养在学校及工作单位小出风头。
  父亲在船闸工作四年后,于一九八五年又调往县城的航道管理所任所长。这两份工作都是与父亲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对口的,所以适应得很快,干得也很好,多次得到交通局党委的肯定和表彰。父亲天性耿直坦荡,不会阿谀奉承,凭着坦白真实的一颗素心,真诚待人,认真做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凭着一股子对工作的热忱,无论在船闸还是在航道,都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团结带领单位同志同舟共济,亲如一家,荣辱不惊,淡定从容,活得从从容容,干得实实在在,虽没有渊明的超然世外大影之范,但也具备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的天性。父亲对这迟来了二十年的工作是热忱的,也是知足的,一直干到退休。
  父亲退休后,总也闲不下来,在大学同学建引下远赴广西南宁参与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一年之后因身体不适回到家里,又开始潜心家族事务,细心查阅历史书籍,研究、追朔黄姓族源,并自备盘存奔走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摸清整理了庭坚公后裔族群分布和派系比对,得到周边省、市宗亲的一致认同。
  父亲撰写的黄姓源流世系图考等相关资料手稿得到“湘黄会”及《湖南黄氏二修世谱》编委会的高度评价。作为童公后裔六修族谱理事会成员,不畏艰辛,劳累奔波,认真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圆满完成了族谱修缮,为后来续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赢得了宗亲族人的敬重。
  四、与病魔抗争,父亲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求生的欲望
  晚年的父亲饱受着疾病的折磨,父亲患有心脏病、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高血压等疾病,随着年龄的变老,身体每况愈下,曾几次住院救治。父亲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二零一零年父亲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我因在外地工作,不能守在父亲身边尽孝,只能在假期回老家探望,照料护理的任务落在二弟和三弟的身上,两兄弟轮流换班,给父亲喂着吃、抱着洗,精心照料整整四年,最终还是留不住父亲。二零一四年农历四月十二日午时,父亲带着对生活、对亲人、对家族的深深眷恋离开了我们,享年七十五岁。
  父亲在通往天国的路上走得很轻松、很安祥。在父亲离世的日子里,父亲的生前好友、同学、同事、亲人、乡邻,以及得到过父亲帮助的近千人前来祭拜、吊唁,父亲被安葬在他出生的地方祖屋老宅后山吉地,坐北朝南。
  父亲走了,留下他对我们深切的关爱;留下了他那挥之不去的音容;也留下了许多难以言喻的遗憾。一生奉公守法,问心无愧,他的世界只有勤奋、和善、忠诚、孝顺,奋斗、折腾了一辈子,没有给我们兄弟姐妹留下一点物质财富,却给了我们宝贵精神财富。
  在失去了父亲的日子,唠叨了父亲一生的母亲可能不适应,每天端起碗来就会想到父亲,那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对她来说,精神层面是重点,在那个阶级斗争、贫穷困苦的年代留下来的习惯,母亲今生可能是难以根治和改变了,整天唠叨,划阶级、站立场,怕浪费、怕花钱已根深蒂固。我们要做的就是顺服,不计较母亲不休的唠叨,安排好老人的生活。同时我们也会好好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在这个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大好年代脚踏实地、奋发图强,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父亲的一生经历了几个时代的变迁,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雨,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是,无论生活的担子压得有多么沉重,始终挣扎着把我们兄妹培养成人。父亲的一生是朴实勤劳、光明磊落的一生,他能在那种曲折艰辛的磨难中挺直腰杆,踏实而勇敢的面对种种人生困境,默默吞咽着生活中的苦水,顽强而不屈的活着,不管在任何艰难困苦中,都不轻言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慢慢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与压力,屈辱而倔强地活着,该需要怎样的忍耐与执着,才能面对这人生之风霜、雨雪的侵袭。在劳累中他没有抱怨过自己的命运,在批斗中他没有怨恨打斗过他的人,在厄运中没有埋怨过自己的生活时代。硬是凭着一股豁达与执着迎接着他人生的光明与春天,在这个改革开放、民富国强的大好时代,父亲也感受了生活的美好,在儿孙满堂之中,享有天伦之乐。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圆满的。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不再!一些关于父亲的故事宛留!父亲的音容永在!
怀念作品选刑之二
怀念族兄黄世用先生
庭坚公二十九代裔孙 &黄世田
  族兄世用先生不幸于日作古,我悲痛难忍,也感觉到他是一种解脱。于是,一口气作了两幅挽联:
科班出身文采飞扬壮志难酬终有憾,
憨厚本性人格闪亮族望日显总发光;
天垂泪一生磨难万事休,
地含情无数美德千秋扬。
  以此作为我对他的赞美、评价和怀念。
  其实,我和世用兄的交往是很少的,了解未必深入,但和他短暂的交谈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到华容一中教书,听说老兄为家族做了许多事,便专程去拜访他。那时,他住在华容一大桥附近的公产房内,屋很简陋,但屋里到处是书,地上铺的大白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的家族源流世系之类的文字,线条规范,字迹工整,一看就令人肃然起敬,是一副做事很认真很讲究的派头。听他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讲述,方知他对家族往事有很深的了解,对家族事务十分热心和专注。我也从此坚定地认为我就是“炎黄”的正宗后裔,黄庭坚的嫡系后代,“……作、求、世、泽、长……”是我们的字派等等。听了老兄不用置疑的口述,看了他拿出的多方佐证,你不得不信。由此,我认识到老兄做事一丝不苟,值得我们学习和敬重。
  以后,看到了本祠堂的六修族谱,上面有世用兄的名字,知道他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可想他为族史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再以后,我专注于我的工作,几乎没有与老兄交往了。经多年的沉寂,认识了老兄的儿子清河,方知老兄得了重病,心中非常不安,前去探望。见到老兄时,昔日的风采荡然无存,坐在轮椅上,目光呆滞,形容枯槁,令人十分心疼。但说到家族、说到家谱,他不停地点头,而把钱给他,他却不感兴趣,可见在他骨子里都装着家族的事情。
  在我房七修族谱的时候,我被推举为主编,第一次担此重任,深感责任重大,而又资料匮乏,所以惶恐不安。此时清河贤侄拿出了其父苦心编写的族史源流,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也摸到了一些道道,我们受其鼓舞,开展扎实的工作,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七修》编纂工作,获得了族人的一致好评。当我们大功告竣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怀念我们尊敬的世用兄,是他给我们开悟,是他给我们精神上的鼓舞,是他让我们走了捷径,我们永记他的功劳和优秀品德。
  在与贤侄清波、清河俩兄弟的交谈中,我才知道世用兄走过的弯路和经受的磨难,他在“文革”前能考上长沙交通学院,证明了他的聪颖,在“文革”中被误打成“反革命”,被整的死去活来,但他坚强地活着,而且成功地养育了五个子女和两个侄儿,令人不免感慨万千。“文革”后平反昭雪,焕发青春,为党工作,又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大丈夫如此能屈能伸,何等不易,世用兄真是了不起啊!
  如今,世用兄与我们永别了,只有三尺黄土供他享用!但他的子女在为他争光,他的族人在怀念他,他的精神和风范在有良知的人们中流传。世用兄,您安息吧!
怀念作品选刑之三
我敬重的世用兄
庭坚公二十九代裔孙 &黄明立
  《湖南黄氏二修世谱》主编善香教授觉得世用兄很了不起,为黄氏家族花了不少心血,做了很多别人难以做到的好事,要为他编一本书,记载他为家族所作的贡献,传颂其感人事迹,传承其坚韧向善的精神。并要求我写点东西,我欣然应许,感觉到不写点什么,对不住我敬重的世用兄。
  记得我在东山黄合小学读书的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中期,本来课上得好好的,突然间响铃集合,站到操场上一看,队伍前面搭了台,五花大绑捆着几个人,戴着一米多高的用纸糊的“尖帽子”,上面还用毛笔写一些大字,大队支书站在台上,扯着嗓门、脸暴青筋、声嘶力竭地喊了几句,全校学生就开始游行,走在最前面的是大队民兵,接着就是那些被捆绑且低着头的人,我们跟在后面,举着拳头、喊着口号。开始还有点紧张,后来趁老师不注意,同学之间边走边逗逗打打。长大后才知道,这叫斗“四类分子”,在这些被捆绑的人中,经常有世用兄及世用兄的父亲黄志健老伯。我父亲当时任大队林场场长,志健老伯在林场当炊事员,我问父亲为什么要批斗他们,父亲及不耐烦,吼我一句:“你不晓得的”。但我又经常听父亲对母亲说:健婆婆(志健伯的昵称)是个好人,读过几年私塾,国民党时期当保长时,对上面布置的抓壮丁、催军粮等任务从不把乡亲往死里逼,对犯了官司的人,更多时候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罪人,做老好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就对世用兄父子充满了同情和敬意。
  我刚参加工作(80年代末)时,世用兄调到了华容航道站工作,任站长。航道站办公楼和世用兄家就在华容一大桥东边桥头(现已撤掉建沱江广场)。其实我和世用兄年龄差别大,平时打交道也不多,但我到华容县城办事,多数在世用兄家落脚,也许是因为宗亲关系,也可能是他给了我善良的直觉。世用兄每次都热情接待,总能做出几个好吃的菜,特别忘不了的是那煎的沱江鲫鱼,放上些坛子辣椒,味道鲜得要命,把鲫鱼汤淋在饭上,吃了又想吃!
世用兄给我讲关于航道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航标设置、航道划分、华容沱江的  弯弯曲曲,现在想起来,这些知识对于我并不重要,但他讲的时候,那种兴致,那专业熟悉程度,那种对航道管理的痴情,让我们记忆犹新。当我工作懈怠厌倦时,我常拿世用兄对工作热爱之情作比较,自我调适,自我鞭策!
  华容县东山中学最早创办于1938年,是湘鄂边界第一所马列主义学校,最初校址就是世用兄老宅,由革命先辈朱婴先生创办。2007年,我到东山中学任校长不久,曾多次拜访世用兄,到他那里发掘东山中学的历史。我困惑,一个能把自家房子无偿腾出来办学,而且培养抗日爱国学生,应该是根正苗红,怎么父子都双双打成“四类分子”呢!我为世用兄父子鸣不平,但我每每说起这些,世用兄一笑了之,或者叹上一口气,说这不怪共产党、不怪政策,而是大队里某些人无知、泄私愤、妒忌。可敬的世用兄,真是对党忠诚。世用兄如数家珍般给我讲东山中学的创办过程,讲述董必武、沈钧儒、钱俊瑞、朱婴、黄松龄、韩梅村等校董所作的贡献,帮我寻找这些革命先辈的后代,恳请他们资助东山中学。他把所有有关东山中学的书籍送给我,说这些书留在他那里没用了,只有给我才能发挥作用,嘱托我把东山中学办好造福乡亲,也为家族争光,只可惜我辜负了他的厚望,没有继续为东山中学作贡献。
  世用兄一晃走了快二年了,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一直坚强向善向前走,我很想用一首诗来概括,但水平有限,力不从心,我只能简单的说,世用兄已修炼成佛,我敬重!
二零一五年八月八日
华容樊沱山黄氏宗亲理事会简介
  华容樊沱山黄氏是金华五大族系^公房庭坚公支房裔孙。华容樊沱山黄氏宗亲理事会最早成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甲寅岁,第一届宗亲理事会会长黄廷缙(字次源),第二届宗亲理事会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丙寅岁成立,宗亲理事会会长黄元英(字乐三),第三届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岁成立,宗亲理事会会长黄魁琳,第四届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岁成立,宗亲理事会会长黄先觉(字琢山),第五届于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丁亥岁成立,宗亲理事会会长黄德尊(字杰山),第六届于公元一九九二年壬申岁成立,宗亲理事会会长黄求安(字诚忠)。第七届华容黄氏宗亲理事会于公元二零一二年壬辰岁成立,宗亲理事会会长黄世田,华容县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常务副会长:黄明立,华容县操军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政治教师;秘书长:黄泽文,华容县中医院普外科主任;副会长:黄新华、黄世军、黄继文、黄世平、黄智勇、黄敏、黄增华、黄超群、黄文力、黄清波、黄泽斌、黄清河、黄飞虎、黄培根、黄泽进、黄胜。第七届华容黄氏宗亲理事会在省湘黄会和岳阳市黄氏宗亲会指导下,开展了多次宗亲联谊、祭祖、访祖活动,并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项宗亲盛会,成立了顾问委员会、《七修》编委会和财务领导小组,高标准地编纂了《岳华黄氏七修世谱》,创建了《华容黄氏网》,华容黄氏大本营(QQ群号),为周边省、市黄氏宗亲互动提供了便捷、凝聚了族情。历届华容黄氏宗亲会认真践行“忠、孝、义、和”的黄姓人精神,崇尚“耕读传家、孝行天下、无我笃实”的光荣传统而德重千秋!
《黄氏源流世系研究》后 &记
  修史编志素来为世人所重,历代文人雅士且以此为责志。故中华民族五千年之文明史得以流传至今而不湮没,我们的家族历史乃中华民族历史之细胞,记载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多方面的历史图籍。追根溯源,我们就是“炎黄”正宗后裔,黄庭坚的嫡系后代。
  早在八十年代末,华容樊沱山房黄氏《六修族谱》在众族尊的艰辛编纂中得以续修告竣。在那纸、笔的时代,他们历尽艰难,各地采掇、数校其稿,终于高标准地完成了时隔四十年之久的浩大工程,了结了多年来无数族老贤宗的心愿。我敬爱的父亲黄世用先生就是编委重要成员之一。他有光发热,从此与姓氏探讨、黄氏源流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那是一九九一年的寒冬深夜,父亲房门紧闭,直至三更,我起床见门缝隙还留有余光,便推门入内,顿时烟雾冲鼻。只见父亲肩披大衣伏在写字桌上,而已鼾鼾入睡,他手中还拿着钢笔,稿纸上密密麻麻书写的都是黄氏源流和迁徙的历史资料。桌上摆放多部《黄氏谱牒》和《中国姓氏研究》等史册。地板上铺放着一张张如同地图的手写稿。我急了,冲父亲叫嚷,父亲这才上床和衣睡了。他就是在这夜阑人静之时翻阅《史册》、查看《中国姓氏研究》及《黄氏谱牒》,倾注大量心血,收集整理,绘制书写出了一幅幅黄氏源流世系图•考,江夏黄氏、金华黄氏宗支分派叙,黄庭坚诗歌文风成就概叙等黄氏历史资料。那一份份手稿展开,阅读欣赏如同长廊画卷,折叠一起犹如朝廷面圣的“奏折”。
  华容黄姓有十多支系,而黄姓人口在本地也不算很多,只要知晓其为黄姓人,家父都十分亲切与之交谈、询其族源。也时有宗亲来访,寻根问祖,父亲都欣喜接待、帮助疏理脉络、凝聚血缘、认祖归宗。因此认识家父并予赞许的黄氏族人不少,在黄姓族人中父亲已深受尊重,父亲因而颇感欣慰。
  其实,我父亲的一生是坎坷多磨的一生。青年时期,他怀惴梦想,就读长沙交通学院,攻读航务工程专业,立志施展才华,报效社会时因故而未能如愿。“文革”期间,冤假错案导致父亲入狱,打为“反革命”,接受劳动改造、批斗侮辱,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偿尽了人间苦头。但家父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挫折面前不低头,苦水只往肚里吞,委屈伤感时只能对他心爱的“小胡琴”诉说。
  历尽磨难的父亲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盼到了平反昭雪的那一天,父亲工作了,焕发青春。工作中一直保持着爱岗敬业、清政廉洁、严于律已的作风。他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丰功伟绩,显赫炫目的名声地位,但在我们心中,他是一位正直和善、伟大而平凡的父亲。
  晚年的父亲,疾病缠身,在医治期间,父亲的生前好友、同事、宗亲等多次前往探望,给予了父亲莫大的精神安慰,使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享受到了真挚的友情、挚爱的亲情与族情,父亲因为有了这些关心他的人而不再孤独,生命也因为有了大家而精彩和丰富。
  父亲累了,他带着对亲人、对家族、对生活的眷念走了。日是一个苍天垂泪的日子,在与病魔顽强搏斗到最后一刻,父亲安祥地走向了异国天堂。谦虚善良、和蔼可亲的父亲生如春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我相信逝去的是父亲衰竭的身躯,升华的将是父亲永恒的灵魂。
  在清理父亲遗物时,那一幅幅、一份份折叠整齐而已泛黄的黄氏源流世系手抄稿如“奏折”再现眼前时,我不禁肃然起敬、心酸内疚、临表泣涕,那是父亲历经数载在工作之余整理出来的黄姓家族资料啊!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夜深人静伏案书写的身影,父亲的音容笑貌再现,与黄氏宗亲交流族史的亲和场景历历在目。同时以深悟到这一份份家族史稿是父亲留给我们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敬祖崇宗、孝行天下”的黄姓人精神的延续吧!
  此时正值我房《七修世谱》续修。在以族叔世田为主编、明立叔为副主编的指导下展开编撰工作,两位族叔因资料匮乏而困惑不安,我拿出了父亲精心书写的族史源流稿,而令编委会一帮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一部精致美观,并具可读性、欣赏性及收藏性的《岳华黄氏七修世谱》,是父亲的精神激发了我们;是父亲的品德感召了我们;是父亲倾注心血的文稿资料帮助了我们,我们因此取得了成功。族叔黄世田、黄明立对父亲的精神和人品给予了感人的赞许和深切的缅怀。
  特别感谢《湖南黄氏二修世谱》主编黄善香先生。在我将父亲手稿寄达长沙《湖南黄氏二修世谱》编委会后,善香教授收悉并在第一时间予以回电,给予高度评价和赞美,又曾多次电话联系或QQ留言,对我父亲的逝世深表哀悼,对那一份份手稿给予了家族文化精神价值的肯定,他在百忙之中组织《二修》编委会人员保持原文截图扫描,精心整理排版,从而形成了我父亲的遗著《黄氏源流世系研究》一书,这已经是对我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大慰藉了。时隔二十多年,父亲对家族的热爱与敬宗崇祖的精神得到了彰显。
  事实上,家父手稿还有大部分损毁严重而未能入卷,因此内容显得有些凌乱,可读性与欣赏性不是很强,也不具备权威的学术研究价值,只能算是爱宗睦族的一种奉献精神的延续吧!敬希望宗亲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并予谅解。而今以湖南农大黄善香教授为主编的《湖南黄氏二修世谱》编委会及其团队,他们才是“孝行天下,敢为人先”的黄姓人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激励着我们江夏儿女不断奋发图强、勇往直前!
  谰言长语,难表谢意。
下一条新闻:
上一条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巩溪黄氏祖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