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本耽美小说高干攻强迫受,说的是一攻两受的。攻是一位农民攻,受一位是钢琴家,一位是财神。

说话的艺术(上)
 说话,即口头的语言交际,不但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而且是人类数十万年来得以繁衍生息、生存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人类已经步入新世纪的今天,科技与信息革命所掀起的新浪潮正汹涌澎湃,整个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说话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了人们事业成败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先决条件。
  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大师伊索,年轻时在某贵族家当过奴仆。有一次,主人设宴,来者多是哲学家,主人令伊索准备最好的酒肴待客,伊索便专门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办了个“舌头宴”。开餐时,主人大吃一惊,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伊索不慌不忙地答道:“您吩咐我为这些尊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导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听罢,个个发出赞赏的笑声。主人又吩咐伊索说:“那我明天再办一次酒席,菜要最坏的。”次日,开席上菜时,依然是舌头。主人见状,大发雷霆,就问伊索缘由。伊索仍然不慌不忙地回答:“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口中说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啊。”
  说话对人类来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人离不开说话,犹如鱼离不开水。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说:“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说话里。”
  说话,看似是一项简单的活动,只要没有生理缺陷,两片嘴唇一碰,原始语言便生成了。但要把话说得有水平、有意思、有效果,却不那么简单,而要做到口吐莲花、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打动人心就更加不容易了。
  俗话说:一句话让人跳,一句话让人笑。说话能力的高低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素质。一个说话讲究艺术的人,说出的话常常是说理切,举事赅,择辞精,喻世明;轻重有度,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游刃有空间;可陶冶他人之情操,也可为济世与良药;可以体现个人的雄才大略,更能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因而,一个人能否把握说话的艺术,对其人生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
  鉴于此,《说话的艺术全集》一书应运而生。本书共分四篇,从理论上讲述了练就说话艺术的基本途径、技巧;在实战上从我们生活的常见方面出发,讲述了如何与不同的人说话:父母、客户、对手、朋友、恋人,等等,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说话:求职面试、求人办事、演讲、谈判、答记者问,等等,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籍。
  说话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的练习培养出来的,我们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完本书后能练就高超的说话本领,把话说好,说得更具艺术性,如金丝玉帛般悦耳动听,如暮鼓晨钟般警世醒人;字字如珠玑,句句入肺腑;其内涵丰富,富有哲理,其寓意深刻,令人玩味。
  自古成大事者无不长于说话,我们真心希望本书能帮你掌握高超的说话艺术,成为一个善说巧说的人,助你摆脱平凡,用语言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最终走向辉煌,走向成功。
  编著者
  2007年8月
 说话为什么要讲究艺术
第一章 掌握有效说话的法则
 说话要有针对性
  1.针对年龄差异说话
  2.针对性别差异说话
  3.针对性格差异说话
  4.针对爱好差异说话
  5.针对职业差异说话
  说话要有感染力
  说话要有准确性
  说话要有互动性
  1.提问的4种方式
  2.反问的8种方式
  说话要讲规矩
  说话要讲智慧
第二章 扼住恐惧的咽喉
&  找出恐惧的根源
  培养自信心
  让紧张感为我所用
  身体克服恐惧法
  积极地暗示自己
  正确认识自己的说话能力
第三章 打造完美的声音
 控制一下说话的音量
  1.掌握有特色的各种句调
  2.语调抑扬顿挫
  3.培养表达心声的语调
  4.控制说话的轻重快慢
  把握说话的语速
第四章 借用肢体语言说话
 让你的眼睛会说话
  运用手势
  摆正体姿
  穿着得体
第五章 丰富的语言来自灿烂的内心
 博览群书,拓展知识面
第六章 把握好沉默的分寸
 时机未到时就得保持沉默
  恰当运用沉默方式
第七章 把握好说话时机的分寸
&&  看准机会再说话
  插话要找准时机
  该说话时就说话
第八章 把握好说话曲直的分寸
 说话不可口无遮拦
  转个弯儿说话
  顺水推舟巧应对
第九章 把握好说话轻重的分寸
 点到为止
  响鼓不用重锤敲
  发生冲突时切忌失去理智
  拿不准的问题不要武断
第十章 把握好说服与劝阻的分寸
 说话时要尊重他人
 寻找说服的最佳突破点
  先接受对方的想法
  晓以利害,使他人为之所动
  抓住关键,一语中的
第十一章 与人开玩笑时的说话分寸
 开玩笑不是恶语低俗
  开玩笑要适度得体
  开玩笑要因人而异
  开玩笑要符合场合
  不拿别人的隐私开玩笑
第十二章 调解纠纷时的说话分寸
 调解纠纷的“三宝”
  打圆场要让双方都满意
  适当地褒一方,贬一方
  维护当事人的自尊心
  唤起当事人的荣誉感
  模糊解决
  委婉规劝
第十三章 赞美别人时的说话分寸
 赞美话甜心入骨
  善于把握赞美他人的“度”
  有新意的赞美更能打动人
  以第三者的名义
  用谦卑的心去赞美
第十四章 幽默也要恰到好处
 巧用停顿,意趣迸发
  声东击西的幽默法
  婉言曲说成幽默
  拿自己开开玩笑
  幽默5忌
第十五章 倾听也要讲究分寸
 把说话的权利留给别人
  倾听是对别人的最好恭维
  悉心聆听让你获得好人缘
  到什么山听什么歌
  做个倾听高手
第十六章 激励别人有分寸
 信任是激励的基础
  找个高帽给他戴
  步步为营,循循善诱
第十七章 婉言批评
 批评时要给人留足面子
  批评要“见好就收”
  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
  欲抑先扬做批评
  多做自我批评
  避免走进批评的误区
更新时间 13:11:00& 字数:3842
 说话为什么要讲究艺术
  在现代社会,人离不开说话犹如鱼离不开水。说话作为人们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就放牛,给有钱人家打工,甚至还一度为了果腹而出家为僧。但朱元璋却胸有大志,风云际会,终于成就一代霸业。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儿时的一位穷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旧日的老朋友,可又怕他讲出什么不中听的话来。犹豫再三,总不能让人说自己富贵了不念旧情吧,他还是传了穷伙伴进来。
  那人一进大殿,即大礼下拜,高呼万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起当年饥寒交迫时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消息传出,另一个当年一块儿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见到朱元璋,他高兴极了,生怕皇帝忘了自己,指手画脚地在金殿上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结果让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带进肚子里。”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真命天子”朱元璋又气又恼,哭笑不得,只有喝令左右:“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拖出去砍了!”
  会说话的人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升官发财,不会说话的人却因为言语不当遭到灭顶之灾。由此可见,说话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深刻地领悟语言的真谛,学会如何说话,讲究艺术,显然是势在必行的。
  会说话好办事
  近代美国诗人佛洛斯特从说话的角度,把一般人巧妙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满腹经纶,却说不出来的人;第二类是胸无点墨,却滔滔不绝的人。
  佛洛斯特的观察相当深入,我们经常看到一肚子学问而讷于雄辩的人,也不时听见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因而,交谈最根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而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达,使人听得痛快,而且回味无穷。所以“有话可说”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要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断学习,力求充实自己。
  平心而论,中国传统并不鼓励人研究交谈方法,顶多不过提出若干基本原则,让各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可是,大部分人却没有能力去体会并运用这些原则,甚至误解“巧言令色,鲜仁矣”的道理,弄得人简直不敢开口。
  然而在当今社会,社交场合交谈艺术却实在是处世的第一要诀,不可不细加研究。律师出身的美国参议员,也是美国最著名的演说家之一—戴普曾经说过:“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令人心悦诚服的交谈能力更能迅速获得成功与别人的钦佩了,这种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来。”
  的确,能够在交谈中把意思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出人头地。他们不但可借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视,而且比一般人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必须了解:如何探寻事物,如何说明事理,以及如何进行说服性的言谈,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
  巧说话让感情峰回路转
  生活是复杂而又深邃的,是一个浓缩了酸、甜、苦、辣、咸的“五味瓶”。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何对待呢?不但要在态度上迎合,在思想上关注,更重要的是在语言上尽力美化,用话语传承美好的生活。
  西汉才女卓文君巧用数字劝郎君的故事堪称佳话。
  卓文君是西汉的著名才女,为了神圣的爱情,她不顾众人非议,和司马相如私订终身。开始时,小两口相敬如宾,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但后来,司马相如出仕做官后,对卓文君的情分就逐渐淡化了。卓文君从司马相如写给自己的一封竟然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13个字的信件中看出司马相如对自己变了心,她担心相如移情别恋,于是将相如写给自己的13个数字融进感情,写了一封情真意切、充满哀怨的劝郎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虽说三四月,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相思,千关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红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瓣。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流,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世你做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看到妻子如泣如诉的信后,为妻子的深情所感动,后悔不已,最后与卓文君白头偕老。
  爱情是夫妻感情的基础,充满爱意的话语是夫妻关系得以长期维护的利器,它能够使真爱之心得以发挥,让感情峰回路转,使夫妻生活更加幸福、圆满。
  在感情世界里,语言是心灵的钥匙,会说话才能让爱情固若金汤,让生活尽善尽美。
  说话是事业成功的翅膀
  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某一次谈话。在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自己的时候,曾有一张美德检查表。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有些骄傲,这种骄傲,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相信这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我决定竭力避免说出一切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消说”……而以“也许”、“我想”、“仿佛”……来代替。
  富兰克林又说: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你如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合作与助力。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你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能够应付一切的口才。
  要使别人瞧得起自己,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决不可露出乞怜的样子。你可以谦逊,但决不可谄媚。你不可唯唯诺诺,使人觉得你一无动人之处。你发表意见时不可肆意批评别人,更不可告诉对方说你的计划一定成功,如果雇用你,必可使业务发展等语。这只能让对方心里称许,不应由自己说出。自夸必连带着固执,这种态度只会使人厌恶。去访问一个人时,把目的简单地说出之后,你就应该告辞。即使环境允许你逗留一些时间,你也应该立刻把话题转到别处。
  应聘工作时的晤谈,最重要的是表现自己的资格和能力,不过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是不宜的,如果应聘工作的晤谈令你胆战心惊,那么这也许是你深深地明白自己肚子里究竟有几滴墨水的缘故。工作晤谈不是社交拜会,不宜摆出一副安逸的姿态。谈话的范围要守在一定的界限内,不要谈办公室的陈设,不要谈对方的一身装束。应聘晤谈时间有一定的限制,你必须把你的资格和能力浓缩表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将其交代清楚,所以这时就是检验你所受训练、教育及能力的关键时刻。
  在工作上,要能胜任并心情愉快,不要摆一副冷面孔,尽量减少情绪上的困扰及不切实际的空想。你可以和同事谈谈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谈谈工作上的经验,要诚心诚意,不抱任何成见。在一块儿工作的人,必须彼此敬重、关心,互道平安,态度温和。我们要彼此坦诚相待,心中有话,应该直言不讳。我们在团队精神的表现上尤应具有高境界。
  失言是常有的事,此时不要虚张声势,除非你遭遇的情势已牵涉到别人的情感问题。这样,你应该立即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你认错就不致使情况恶化,而且你很可能还有所收获。现在有勇气说我错了的人已经不多,因此,敢说“我错了”就能赢得尊重。这样无心的错误,还不难让人谅解。然而有一种错误,几乎不能让人原谅。显然,我们最好不要公开取笑任何人的缺点。如果你已犯了这种错误,那么就勇敢地认错、道歉并请求对方宽恕,然后闭上嘴巴。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学识。会说话的人让人看到光明,使人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相反,不会说话的人,则会被人低估能力,以致被人扭曲形象。一个人即使思想如星星般熠熠生辉,即使勤奋得如一头老黄牛,即使知识渊博得像一部百科全书,但若缺乏良好的谈吐能力,则成功的机遇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难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所以,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因人而异地与别人交流,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乃至一生。在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事情多如牛毛:
  如果你正在求职,就要学会推销自己的优点,针对问题不卑不亢地回答。
  如果你是位老师,循循善诱和口若悬河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是位律师,唇枪舌剑地辩论就是这种职业的基本功。
  如果你是位商务人员,做贸易也好,做管理也好,推销公关也好,商场舌战是不可避免的。
  …………
  所有这些都是人生应该经历,而又不可回避的事情。面对这一连串繁琐、杂碎的事务,你切不可忧心忡忡,一筹莫展,也不可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这种种世事,你只要具备了说话的能力,学会如何说别人喜欢的话,就会进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人生在社交中度过,话语交流伴随着你每一刻,你时刻在实践着话语交往,好的话语是你生活的调味剂,是你事业的推进器,是你家庭的和谐曲,也是你实现自我的凯旋曲。掌握了说话的艺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也能结友如云,化险为夷,舌绽春蕾,赢遍天下。
第一章 掌握有效说话的法则(1)
更新时间 13:17:26& 字数:5727
 说话要有针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时又是惊人的,因此,在说话时要针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讲出不同的针对性的语言。俗话说,“看碟下菜,量体裁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要求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
  1.针对年龄差异说话
  由于不同年龄的人对语言形式的识别能力和对语言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同,讲话者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听众,应该因其不同年龄的特点而有所区别。
  一个小男孩在吃苹果的时候发现苹果变颜色了,就问妈妈:“妈妈,这苹果怎么变成褐色了?”妈妈就对孩子说:“因为苹果发生氧化了,当你把苹果皮啃掉后,苹果肉与空气接触,使苹果发生氧化,果肉的分子结构改变了,从而颜色也改变了……”可想而知,幼小的孩子听不懂这些话。这就是说话不看对象。所以,跟儿童讲话,就要运用适合儿童特点的通俗易懂的话。
  2.针对性别差异说话
  不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和习惯,所以,说话还应注意听众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人讲话,应当选择不同的方式。有个班级举行同学聚会,同学们好多年没有见面了,都很高兴,有位男同学开玩笑地对一位女同学大声说:“你真是越长越‘苗条’了!可惜啊,中国没有相扑运动。”女同学本来很开心的,可一听这话扭头就走了,男同学讨了个没趣。
  3.针对性格差异说话
  由于个人性格不同,讲话者在讲话时应该注意分寸,把握尺度。如同性格开朗的人谈话,你可以侃侃而谈;同性格内向的人谈话,就应注意分寸,循循善诱。孔老先生这一点就运用得很好。据说有一次,孔子的学生仲由问他:“听到了,就要去做吗?”孔子说:“不能。”而过了几天,另一个学生冉求又问他:“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干吧!”公西华在旁听了就不明白了,问孔子说:“他们两个人的问题相同,而您的回答为什么却相反?我有点儿糊涂。”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好退缩,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胜,胆大勇为,所以我劝阻他。”
  4.针对爱好差异说话
  爱好,是指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的浓厚兴趣。由于各人的爱好不同,对话语的“兴奋点”也不相同。你对一位潜心研究学问的学者大谈“股票”、“生意经”,他定会嗤之以鼻;相反,你对一位经商的人大谈“治学之道”,他也势必味同嚼蜡。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勇于开拓创造的人,希望能得到事业、工作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而生活困难,穷困潦倒的人,则盼望能听到扶贫济困、发财致富的信息。爱好音乐、绘画、书法的艺术者,集邮者,垂钓养花者,纪念品收藏者和球迷、歌迷、棋迷们,都会对自己的专门爱好津津乐道,谈起来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兴奋点”,爱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交谈,可以激发出话题焦点的“火花”,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使交谈各方在口才表达上得到共同的长进和提高。
  5.针对职业差异说话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专业工作。不同职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言谈必然带有一种职业色彩,如农民的话语充满了“泥土味”,工人的话语豪爽直率,军人的话语威严沉稳,推销员的话语给人以极强的诱惑力等。职业、专长不同的人,其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趣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他们对于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话题具有强烈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究和钻研的精神。即使同样是知识分子,也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不同而有区别。一般来说,科学家、学者比较严谨、纯真,“书生气”重;演员、艺术家比较活泼、开朗,浪漫气息重。领导讲话只有注意到了不同对象的职业特点,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说话要有感染力
  说话富于幽默感的人,在感染周围听众的同时,也会给听众增添快乐。说话幽默离不开说笑话,这就是说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你在说笑话时,记住不要伤人;你在开玩笑时,不要使它变作恶作剧;你在嘻嘻哈哈时,不要流于无聊胡闹。你可以参加一切有趣的谈话,欣赏体会那些使人发笑的言辞,你可以记住一些好笑的事例和机智幽默的语言,并且深知其中的含义。如果你是一个习惯严肃的人,你可以学习一下轻松,认识轻松的价值。
  如果你想你的话能发生效力,且非要将你的话一吐为快时,我们劝你讲话时不应该单是报告一些事实,还该表明对这事实的态度。说话成功的人,大都是富有活力和精神抖擞的人,他们具有爆发力,可把内心的情绪迸发出来。倘若你因为害羞不敢和人交往,不敢和社会接触,那会导致你一事无成,畏怯是可以征服的,害羞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感情,这种心理和感情也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必须克服,只要耐心去纠正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是因为你没有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所以你在众人面前,会感到内心很不安。假如你有这种现象,应该鼓起勇气和决心,跟大家说话。那么不久以后,你就可以成为一个说话高手。
  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早年曾应邀做过一次演说,她这样回忆那场演说:
  “……在那次会上,梅农(会议主持人)突然宣布说尼赫鲁小姐(即甘地夫人)要讲话,这使我惊讶万分。在那天之前,我只是在儿童时代的集会上讲过话,从来没有对成年听众发表过演说。我很害怕,尤其是会场又这么大,可能是卡克斯顿大厅吧,我当时简直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最后,我还是讲了几句,听众中有一个醉汉说,‘她不是在讲话,她是在尖叫。’听他这么一说,听众当然哄堂大笑,我发誓以后再也不在公众面前讲话了。”
  听起来甘地夫人并不善于说话,但就在这次糟糕的演说之后不久,她又进行了一次极为出色的演说:
  “当我到达南非时,非洲人说:‘我们将在大会堂为你举行一次招待会欢迎你,你要讲话。’
  “我说:‘噢,不行,我一句话也不准备讲,只有依了我这个条件,我才赴会。’
  “他们很吃惊,因为他们已经租下了会堂,而且一切都已安排就绪。最后,他们说,不管怎么样,你总得坐在讲台上。还说,他们会设法为我保持沉默作些解释。
  “那天的招待会在下午4点举行,整个上午我都在访问非洲铁路工人的生活区,那里的条件真是糟糕透顶,使我非常生气。招待会上,当宣布尼赫鲁小姐不讲话了的时候,我拍了一下桌子说:‘我倒要讲讲。’
  “会议主席大吃一惊,怔住了,没等他开口说话,我已走到话筒前。我激动万分,记不得自己说了些什么,但肯定讲了班图人和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我的讲话在非洲报纸上刊登了出来。第二天,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受到人群的欢呼。女的过来吻我,男的同我握手……”
  甘地夫人演说成功的最大诀窍在于感情。本来不想讲,却抑制不住感情的冲动,非要“讲讲”不可;本来没有很好的说话能力,这回却说得十分出色。可见,说话与感情是息息相关的。一个人对于所要论述的内容毫无兴趣,只是硬着头皮去讲,自然很难在说的过程中充满激情,也就很难打动听众。反之,如果自己对于所要论述的问题早就有一肚子要说的话,那么此时登台,必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每个努力想把话说好的人,必须注意说话时的感情,做到“以情动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黑暗的时期,当德寇飞机对英国狂轰滥炸之时,丘吉尔曾向秘书口授了一篇演讲稿。这里摘录一段精彩的文字:
  “我们决不投降,决不屈服。我们要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上作战,我们将满怀信心地在空中越战越强。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的地点作战,在田野作战,在山区作战。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决不投降!”
  当口授完这篇演讲稿时,这位年近七旬的首相竟“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这是何等激动的感情啊!这激情来自于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憎,来自于珍视自由、热爱和平的崇高信念,大大增强了言辞的感染力。丘吉尔向秘书口授讲稿尚且如此动情,当众演说时的澎湃的情绪便可想而知了!
  以情动人除了要求说话人自己要动真情之外,还要求说话人善于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充分表达出来,迅速激起对方的共鸣。说话人必须善于体察对方的心境,用饱含浓情的言辞去拨动对方的心弦。
  桓谭《新论》中记载着战国时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叫雍门周的琴师去见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问他:“你弹琴能使我悲伤吗?”
  雍门周说:“我弹琴是想使你愉快,怎能使你悲伤呢?但我替你想想,确也有可以悲伤的事。譬如百年之后,你的坟上长满了荆棘,放牛的、担柴的在上面跳跳蹦蹦地唱起歌来,他们将唱道:‘唉,像孟尝君那样尊贵的人竟也会这样啊!’”
  孟尝君听了雍门周的这番话,不禁泛起悲凉之感,眼泪已涌到了睫毛边,不过还没有掉下来。这时,雍门周拨动琴弦,轻轻一弹,孟尝君的眼泪就不由得掉下来了……
  “未成曲调先有情”,让孟尝君潸然泪下的,显然不是乐曲,而是雍门周的一番“开场白”。这“开场白”勾勒了一个悲凉的景象,引导孟尝君去联想“百年之后”的事情,而且用“我替你想想”表达了雍门周对孟尝君的同情之心,这就很容易地达到了“以情动人”的强烈效果。
  雍门周的“开场白”以“催人泪下”为目的,当时并没有竞争的对手,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如果是竞选时的演讲,谁更能牵动听众情感,谁就能获胜。此时,这种“牵动听众情感”的本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有一个叫约翰·爱伦的普通人和一个在南北战争中的著名英雄陶克将军竞选国会议员。陶克在竞选演讲即将结束时,还说了几句很带感情色彩的话:
  “诸位同胞们,记得17年前(南北战争时)的今天,我曾带兵在一座山上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吃尽苦头、风餐露宿造就伟大战功的人。”
  这话应该说是很精彩的,许多听众都认为爱伦定输无疑了。然而,爱伦不慌不忙,说了几句很轻松的话,便扳回了败局。他是这样说的:
  “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下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携带了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寒风冷露的滋味儿,来保护他。”
  这话比陶克说的更高明了。因为听众中许多人是南北战争时的普通士兵,所以,爱伦的话更容易激起这些人的共鸣。于是,爱伦击败了陶克,胜利地跨进了国会大厅。
  说话要有准确性
  说话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了,但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情却是决定一个人生活及事业优劣成败的关键因素。由一个人每天所说的话,可以判定他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一个人每天的喜怒哀乐,往往由其言语来决定。一生失败于说话的人很多,我们和人接触时所说的话,是很容易被人估定其价值的。话说得好,流利会被人赏识并付托重任。如果一个人有了才干,但没有口才,虽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既有才干兼有口才的人,他的成功希望更大。因为你的才干可以通过言语谈吐充分地表露出来,使对方更深一层地了解你,并且信任你,这样对方才敢付托给你重任。一个有学问而没有口才的人和人交际时,就有点难于应付,在无形中就损失了不少的利益。往往有些人,在繁忙的人事接触中,觉得别人说的话,有如自己被威胁似的,也许别人的说话太圆滑多变,太富于感情,使自己的说话倒像和木讷结缘了。一个滔滔不绝的说话者,颇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可以影响周围气氛的松弛与紧张。
  有个人为了庆贺自己的40岁生日,特别邀请了4个朋友来家中吃饭。
  3个人准时到达了。只剩1人不知何故迟迟没有来。
  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而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
  在座的有一个客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个客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客人气走了。主人急的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留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说他们。”
  最后这朋友听了,再也按捺不住,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名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铁青着脸也走了。
  一个会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也能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来接受。有时候还可以立刻从问答中测定对方言语的意图,并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增加自己对于对方的了解,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不会说话的人,不能完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会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他信服地接受。
  1916年,美国化验学家路易斯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共价键”的电子理论。这个理论对于有机化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可是这一理论发表后,在美国化学界并未引起应有的反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路易斯不善言谈,没有公开发表演说,以宣传自己的见解。
  三年以后,美国另一个著名化学家朗缪尔发现了路易斯见解的可贵。于是,朗缪尔一方面在有影响的《美国化学会志》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阐述和发展路易斯的理论,同时,又多次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大力宣传“共价键”。由于朗缪尔能言善辩,对“共价键”做了大量宣传解释工作,才使得这一理论被美国化学界承认和接受,一时间,美国化学界纷纷议论朗缪尔的“共价键”,而把这理论的首创者路易斯的名字几乎忘却了,有人甚至把它称做朗缪尔理论。
  说话要有互动性
  说话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当你面对听众谈话的时候,如果你只会一大套一大套地把自己想好的话讲出来,而不了解听众的看法和兴趣,不能观察听众对你的话有什么反应,有什么疑问,不能及时地解除对方心理的症结,那你就不能算是一个好的谈话者。
第一章 掌握有效说话的法则(2)
更新时间 13:18:35& 字数:6081
 说话时,你既要有你自己的立场、态度和推理方法,还要懂得对方的立场、态度和推理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嗜好和推测都是不同的。另外,说话时,你可以让别人先说,一方面是表示你的谦逊,使别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你可以借此机会,观察对方的语气神色及来势,给自己一个测度的机会。这不是两全的方法吗?可是有许多人,说话总是喜欢抢先,好像自己先说了,便可以压倒对方,或者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还有许多人,说话一开始便滔滔不绝,自以为是一个善于说话的人,其实别人会因此对你产生不好的印象。倘若你是一个商店职员,对一个上门的顾客,滔滔不绝地在宣传自己的货物如何物美价廉,顾客对你如簧之舌、天花乱坠的说话,最多认为也不过是一种生意经,决不会相信而立即购买的。反过来,你如果给顾客说话的余地,使他对货物有评论的机会,你们成为对此货物互相讨论的人,你的生意便可能做成了。在交谈中,无论是提问还是反问,都要考虑交谈对象和情境。适时巧妙地提问,可以避免交谈中的利害冲突,让谈话继续下去,有时甚至还有可能掀起谈话的高潮。
  1.提问的4种方式
  提问切忌唐突。那么该怎样提问呢?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提问方式:
  (1)选择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多用于朋友之间,表明双方并不在乎如何选择。例如,你和朋友一起去酒吧,你不知他的喜好,便问:“咱们要生力啤酒,还是青岛啤酒?”
  (2)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别人按照你的意图去做事,你可以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例如,你要秘书起草一份文件,先把意图讲清,随后问一句:“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3)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法,也就是给所提的问题限制一个范围。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拒绝回答的可能。
  例如,在香港,一般茶室客人喝可可时,都喜欢放个鸡蛋。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有好多客人就回答说不要,但是如果侍者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对方的选择范围就小了,提问者就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回答。
  (4)婉转型提问
  为了避免对方拒绝回答出现尴尬局面,可婉转地提出问题。如,一个小伙子遇到了心爱的姑娘,但不知姑娘怎么想,他可以试探地问:“我能陪你走走吗?”如对方不愿意,她的拒绝也不会令小伙子太难堪,
  在日常交际中,一般不可问别人有多少钱,不可问女子的年龄,不可问别人的家世,不可问别人工作上的秘密。
  2.反问的8种方式
  在交谈中,巧于反问,可以平中出奇,甚至可以反败为胜。常见的反问类型有:
  (1)讽刺型反问
  讽刺是以刻薄的不容作模棱两可解释的嘲讽形式,对社会生活中的弊病和人们身上的不良现象,加以尖锐的揭露和辛辣的抨击,使人在笑声中有所思考和启迪。有这样一则故事:地主在半夜催长工说:“天亮了,还不起来干活?”长工说:“等我捉了虱子再去。”地主说:“天这么黑,能看见虱子吗?”长工答:“既然天这么黑,又怎能看见干活呢?”长工的讽刺诘问,使地主处于自打耳光的窘境。
  (2)疑问型反问
  直接公开地表明反问者的观点、倾向,以证明、推理、辩驳等手法对事件发表议论、评判。有一日,《工人日报》以“这是个什么会”为标题,披露了在某招待所召开的某会议内容。为期5天的会议,只有半天安排开会,其余都是观光游览。作者问道:“国家三令五申不许借开会之机游玩,为什么仍会有这种不知被报纸披露过多少次的怪事呢?”这则报道旗帜鲜明,有理有据,巧设疑问,直接作出概括性的结论。
  (3)层递型反问
  层递型反问从层层深化的语气中,使人加深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和印象,步步深入,吸引人的注意力。这种手法含蓄深刻,语言优美活泼,生动紧凑,能增强谈话的表现力。
  (4)幽默型反问
  幽默型反问产生于喜剧性的情景、惬意的误会和有趣的越轨行为。它使人感到活泼、轻松、快乐、滑稽、诙谐或优美。幽默是情趣与理智的统一,它的形式是轻松愉快的,但它揭示的主题是严肃的。英国笑话《扯谎》里有一段妈妈和儿子的对话。妈妈问:“你要哪个苹果?”儿子答:“我要那个大的。”“你应该懂礼貌,要小的。”“妈妈,难道懂礼貌就得撒谎吗?”天真的反问,使人在笑意中有所领悟。
  (5)悬念型反问
  设置悬念来引发提问者的疑问和好奇心,比一般的平铺直叙要扣人心弦一些。这是一种获得强烈效果的反问形式。例如,小莉问燕子:“丹丹最近好吗?”燕子说:“啊,她出事了,你不知道?”小莉急了:“出了什么事?”事实上丹丹仅仅遇到一点小麻烦,但燕子的反问引起了小莉的极度关切。
  (6)肯定型反问
  答问者以反问的语句直接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例如,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问大臣:“守天下难不难?”侍中魏徵答道:“非常难。”李世民又说:“我任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又听从你们的批评意见;守天下还难吗?”魏徵说:“古代帝王,打天下的时候,注意用人和听从意见,一旦打下江山,只图安乐,不喜欢别人提意见,导致亡国。所以,圣人说‘居安思危’,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能说守天下不难吗?”这种反问比正面回答更有力。
  (7)机智型反问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或明或暗、或褒或贬、或深或浅地反问对方,巧妙地表达反问者的观点、态度和倾向,由此及彼,达到目的。
  (8)抒情型反问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往往有着内在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经常会在反问者的嘴里或笔端自然地流露出来。以情感人,这便形成了抒情型反问。
  反问的艺术,还有许多种。但若想真正掌握这些反问艺术,还必须不断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想像力、思辨力和应变能力。
  说话要讲规矩
  说话要讲究“规矩”,不可胡乱说,如果说话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仅在形式上会带来很多麻烦,还会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说话的规矩主要包括语言规矩和逻辑规矩两个方面。
  所谓语言规矩是指说话人在言辞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守语言规范的要求,不能因为语言表达的混乱、不完整而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要做到语言规矩就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语音必须清晰准确
  说话人要表达什么,必须是不含混,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让接受者一听就明,一听就懂。这样,表达才有作用,交际的目的才能实现。
  做好下列3个方面,有助于达到语音清晰准确的要求:
  (1)遇到容易产生歧义的读音,应予以适当解释。比如贵阳人,把“雨”(yL)读为“yi”(以),“鱼”(yP)读为“yI”(仪)。贵阳人说“我上街买yU”,外地人真不知是买什么。贵州思南人分不清“前”(qiWn)与“情”(qIng)、“建”(jiSn)与“进”(jKn)、“军”(jOn)与“娟”(juQn),等等。像这类不清晰的语音,如不适当补充、解释,是非常影响交际效果的。
  (2)与非本方言区的人交谈,最好不要用方言。我国地域辽阔,方言千差万别。如果都属北方方言区域,交流基本没有问题。而其他区域就有些麻烦。比如用普通话说:“你看这是什么”。上海话则成了“侬窥窥逮个司撒莫资”,福州话则成了“女看最筛先闹”。不仅语音完全不同,连用词也有很大差别,这叫外地人如何明白!
  (3)对一些关键字词的发音,尽量说得慢一些。说快了很容易使语音含混,让人听不清楚,或产生误听。
  2.语句通顺明了
  这主要指用词前后协调准确、意思完整,不多余、不错乱等。
  要做到语句通顺明了,就要注意:
  (1)符合习惯要求。有些语句虽然从逻辑或语法的角度看并不规范,但既然已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就应当按约定俗成的原则来处理。比如“打”,其词义一为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打人、打鼓;一为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打官司、打交道;一为制造—打毛衣、打镰刀等等。但“打的”、“打工”、“打瞌睡”、“打酱油”、“打折扣”、“打圆场”之“打”,就无上述意义。使用这些词汇时,只能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按习惯办。还有像“打扫卫生”、“救火”、“养病”、“消除疲劳”、“晒太阳”之类,也属此种情况。
  由于国别、民族、地域、信仰等差别,习惯要求也不是一致的。表达者需要入乡随俗,使自己言辞合于接受对象的习惯。否则就要出差错、闹笑话。
  一个美国人应邀参加一个中国人的婚礼。他感到新娘很漂亮,便按美国人的习惯,老老实实地向新郎赞美说:“你妻子真漂亮!”新郎基于中国人好谦虚的习惯,连忙说:“哪里,哪里。”美国人傻了眼,他想:“怎么?还非得具体指明是哪里漂亮吗?”于是,他仔细说:“眼睛。”见新郎不解地盯着自己,他赶紧补充说:“还有鼻子、嘴唇、眉毛、头发……”
  (2)不生造词语。生造,是指按照自己的意愿杜撰、编造出谁也不懂的语词。虽然语词在人民群众的交际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但它的产生应有一定社会基础,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为交际区域的群众所接受才行。绝不是任何词都可以随便生造。像这几年出现的“打的”、“打工”、“撮一顿”、“大款”、“倒爷”等已被人们熟悉,用于言辞交际当然可以。但如有人说:“我来迟了,实有抱惭。”其“抱惭”就是生造。
  逻辑规矩指的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规律和形式。说话人在以言辞进行交际的时候,必须遵守逻辑要求,否则就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说话要符合逻辑规矩,就要剔除以下几点:
  1.言行不一
  所谓言行不一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他们为达到某种目的,往往假以美言,说得很好听,以蒙骗听者,然后再施以丑行。因此对那种夸夸其谈,自我标榜的表达,应提高警惕。
  2.背离中心
  就是本来说的是这件事、这个问题,但说着说着,话题竟跑到另一个问题上面去了,出现了前后不一现象。英国大主教威尔·勃福斯在科学协会作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长篇演说。当说得最起劲时,他突然攻击起支持达尔文学说的赫胥黎来:“赫胥黎教授就坐在我旁边,他是想等我一坐下就把我撕成碎片,因为照他的信仰,人是由猿变的嘛!不过我倒要问问,这个猴子子孙的资格,到底是从祖母那里得来的,还是从祖父那里得来的呢?”大主教的人身攻击就完全是背离主题的。这叫做前言不搭后语。
  3.混淆概念
  就是把本来不是相同的概念当成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混同使用。如一个学生砸坏了教室的窗玻璃,老师批评他不爱护人民财产,要他赔偿。他说:“人民财产,人民都有份,我是人民,我砸烂的是我那一份,我赔给谁?”学生将“人民”这个概念在集合意义下的使用同在非集合意义下的使用混同起来了。“人民”是所有人的集合体,其性质是不为它的组成分子(即每一个具体的人)所具有的。
  4.模棱两可
  模棱两可,就是对同一事物或问题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都认为可以或不可以。如某人有个知心朋友是律师,一天他偶遇一直在外奔波劳碌的律师朋友,对他说道:“嗨,你成天穷忙个啥?其实我看哪,律师这工作不能说它没用,但也不能说它有用。要是被告真有罪,你再为他怎么辩,他还是有罪;要是被告本身就无罪,你还为他辩什么呢?”此话就是模棱两不可的表现。律师工作要么有用,要么无用,某人对两方面都认为不可,因而是错误的。
  说话要讲智慧
  说话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思辨能力。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艺术魅力,光靠技巧是不够的,还应讲究智慧。说话要想具有智慧性,就必须首先要克服掉以下几个问题。
  1.有杂音
  有些人谈话本来很好,只是在他的言语之间掺上了许多无意义的杂音。他们的鼻子总是一哼一哼地响着,或者是喉咙里好像老是不畅通似的,轻轻地咳着,再要不就是在每句话开头用一个拖长的“唉”,像怕人听不清楚他的话似的。这些毛病,只要自己有决心,都是可以改掉的。
  2.用多余的套语
  有些人喜欢在交谈中使用太多的或不必要的套语。例如,一些人喜欢什么地方都加上一句“自然啦”或“当然啦”一类词句;另一部分喜欢加太多的“坦白地说”、“老实说”一类的套语;也有人喜欢老问别人“你明白什么?”或“你听清楚了么”;还有的人喜欢老说“你说是不是”或“你觉得怎么样”,如此等等。像这一类毛病,你自己可能一点不觉得。要克服这类毛病,最好的办法是请你的朋友时刻提醒你。
  3.特别爱用一个词
  有些人不知是因为偷懒,不肯开动脑筋找更恰当的字眼,还是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特别喜欢用一个字或词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意思,不管这个字或词本身是否有那么多的含义。例如,有的人喜欢用“伟大”这个词。在他的言谈中,什么东西都伟大起来了。“你真太伟大了”,“这盆花太伟大了”,“今天吃了一餐伟大的午饭”,“这批货物卖了一个伟大的价钱”,等等,给别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多记一些词汇,使自己的表达尽可能准确而又多样化。
  4.过分使用夸张的手法
  夸张的手法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效果。不过,我们不能把夸张的手法用得太过分,否则,别人就不会相信你的话。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都说的是“非常重要”的消息,也不可能每次都讲“最动人”的故事或“最可笑”的笑话。因此,不要到处用“非常”、“最”、“极”等字眼,否则,当你在无数的“最”中有一个真正的“最”时,又怎样表示呢?难道你能说“这件事对我是最最重要的”吗?如果你真这样说,别人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认为你是一向喜欢夸大事实的人。
  5.谚语太多
  谚语本来是诙谐而有说服力的话,但谚语太多也不好。用谚语太多,往往会给别人造成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的感觉,不仅无助于增强说服力,反而使听者觉得有累赘感。谚语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使谈话生动有力。
  6.太琐碎
  许多人在谈话过程中琐碎得令人讨厌。例如,讲述自己的经历本来是最容易讲得生动、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欢听别人讲其亲身经历。但是,许多人讲自己经历的时候,一味地不分主次地平铺直叙,觉得自己所经历的,样样都有味道,都有讲一讲的必要,结果反而使听者茫然无头绪,杂乱无章,索然无味。
  讲经历或故事,要善于抓重点,善于了解听者的兴趣在哪一点上,少用对话。在重要的关节上讲得尽可能详细一些。其他地方,用一两句话交代过去就算了。
  7.滥用流行的字句
  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会被人不加选择地乱用一番。便如,“原子”这个词就被滥用了,什么东西都牵强加上“原子”,如“原子牙刷”、“原子字典”,“原子”这“原子”那,使人莫名其妙。
  除了上述7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自己在谈话中的声调、手势、面部表现等方面,努力使各个方面协调、得体。这样,就能让我们的话语充满智慧,大大增强自己说话的吸引力。
第二章 扼住恐惧的咽喉(1)
更新时间 13:21:54& 字数:4282
 找出恐惧的根源
  不少人在众多的人面前说话时感到非常害怕,我们经常听到他们这样说:
  “我听过许多报告,多数报告都有答疑的时间。即使我坐在听众中间,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但每当我考虑提出一个问题时,我的心就怦怦地跳个不停。整个胳膊感觉像木棍一样,连举手都很困难。”
  “我的老师在每堂课上都喜欢提问。无论何时被叫到,我都会口干舌燥。如果是一对一闲谈,我能感觉好一点,但仍然紧张,我不愿说蠢话或去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
  “没有比求职更糟的了。我花了6个月来找工作,真是令人痛苦。在等待会见时,我总是冒冷汗,额头布满汗珠,腋窝也湿了,衬衫贴在了后背上。还没进办公室就这副样子了。”
  什么使这些恐惧落在我们的身上?为什么要担心呢?简单来说,我们大家都想获得尊重,希望招人喜爱。
  具体来讲,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而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那么从此以后,哪里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其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无遗吗?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有时会以较低的水平来评价你。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全力发挥,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现代社会的个体人具有高度的社会化特点,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绝对免不了要与社会接触、与他人接触,而说话则是人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可想而知,一个不想说话的人肯定会为现代社会所不容,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事实证明,就连聋哑人也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手语来进行交际。
  第二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有的人是因为先天原因。有些人生来性格内向,气质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他们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寻路问津也思前想后。
  此外,还有一些教育不当的因素。有些家长对儿童的胆小不加引导,孩子见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习惯性地害羞、躲避,没有自信心。儿童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有一个“光辉形象”留在别人的心目中,为此,他们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重视,唯恐有差错。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了他们在交往中生怕被人耻笑,因此表现得不自然、心跳、腼腆。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对此,家长和学校应给予正确指导,鼓励青少年大胆、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
  对怯场心理的产生原因众说纷纭。美国演讲学家查尔斯·R·格鲁内尔提出了“自我形象受威胁”论。
  “自我形象受威胁”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进行演讲时,就把自我形象暴露在公众面前。由于担心自我形象会因为演讲而被毁坏,就产生了窘迫不安的怯场心理。例如,1969年,两位从事演讲学研究的教授在纽约开会,当他们向大会报告论文时,因为怯场而晕倒。“自我形象受威胁”论解释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两位教授的职业自我形象在诸多同行面前受到了严重威胁。
  恐惧或忧虑会阻碍我们说话的尝试。有时保持安静较容易,退缩在“壳”里可以掩饰自己的软弱。但是,那样意味着我们将错过无数次张口说话的机会,我们的观点将不被注意,我们的力量将得不到认可。
  做下面这个诊断式测验,来找出恐惧在何处阻碍了你的说话。
  诊断性自我测试:指出你的恐惧
  用“是”或“不是”回答下面5个问题:
  (1)单独出席聚会你会感到局促不安吗?
  (2)你愿意表达一个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吗?
  (3)你在拒绝你的朋友要求你做某事时感到困难吗?
  (4)你对洽谈购买价格或合同感到不情愿吗?
  (5)你在给别人打电话时总是避免要求什么吗?
  只要我们看清自己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它,就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随着你自信程度的增加,你的说话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培养自信心
  当众说话,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它决定你这次讲话能否出色与成功。
  说话时保持自信是需要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训练出来的,如果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得体的着装仍然无法带给你足够的自信,那就需要更多的自我表现了。
  以下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多加练习,直到自信流露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为止。通常失败感和沮丧感是由于受到打击或害怕承担风险所导致的。而人性中普遍存在着冒险的“动力”本能,在正确发挥作用时,它能驱使我们信赖自己,并利用机会发挥我们自己的创造潜力。在我们有信心有勇气地行动时它才有机会发挥出来。因此,那些拒绝创造性的生活,拒绝勇敢的行动,而使这种自然本能遭受挫折的人,其实过去就是赌博成性、整天沉溺在牌桌上的人。有的人不能坦率面对自己的弱点,所以一个不愿意亲自试一试的人只好拿别的东西当赌注,一个不愿意勇敢地行动的人则往往靠酒杯来壮胆。此时唤醒自己内心的信心和勇气就是人的自然本能。记住,当你认同自己的专业能力、聪明智慧时,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具体方法是:
  1.练习大胆表现自我
  把自信心视为肌肉,需要定时、持之以恒地锻炼,如果稍有懈怠,它很快就会松弛。和不期而遇的人进行一对一交谈,是很好的开始,从和水电工、超市收银员接触开始吧!
  2.想象自己是完美的化身
  这是许多名模、影星在表演之前惯用的伎俩。同样适用于工作职场,面对大客户或提案,先静坐,从心中默想曾有的愉悦感觉,比如曾经聆听的悠扬乐章,愈具体效果愈好。
  3.说话时语气要坚定
  很多人说话时都犯过过于急促的错误,说话的诀窍在于音量适当、语调平稳,速度不缓不急,此举显示你对说话的内容信心十足,利用呼吸换气时断句,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嗯”、“啊”等语病,内容显得流畅有条理。切忌以疑问句结束陈述事实的语句,以免影响语气的坚定。
  4.仿效偶像
  学习你所仰慕的人具有的美好特质,可以是影星张曼玉或钟楚红,也可以是政治家或外交家撒切尔夫人,只要她具备你所希望拥有的特质,均可模仿。
  5.以得体的装扮来加深留给他人的印象
  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的服装、发型、化妆,甚至香味,来展现你完美精确的专业形象。特别在颜色上要多注意,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语言,可以善加运用,深色系代表权威信赖;亮色系则引人注目;暖色系则传达温柔且易于亲近的信息,如果你想增加自信与亲和力,不妨选择深色服装,搭配浅色丝巾或围巾等。切忌穿着过于暴露或大胆的服装,例如紧身短裙或V领低胸上衣,不仅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也会使你因怕穿着走光而分心。
  6.以拥有者的态度走入每间屋子
  走路的姿态常不自觉地泄露你的秘密,昂首阔步,抬头挺胸,仿佛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中。想象你拥有这个空间,当你举步时,回想过去曾自信的感觉。
  7.向你的焦虑妥协
  掌握害怕的根源。害怕时会有生理反应—冒冷汗或呼吸急促。当你知道所有可能会有的征兆时,就可以透过一些放松的小技巧克服它。
  8.要准备犯几个小错误
  为了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有时可能要稍微受一些痛苦,但不要自轻自贱。如果有把握之后再去行动,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你在行动时随时都可能犯错误,你所做的决定也难免失误,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追求的目标。你每天都必须有勇气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失败的风险和受屈辱的风险。走错一步总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动”要好一些。你一向前走就可以矫正前进的方向;大部分人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有多勇敢。事实上,很多潜在的英雄一生都在对自我的不信任中度过。如果他们知道自己潜在的能量,那将有助于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甚至克服巨大危机的自信心。记住,你有这种能量,但若不付诸行动、不给它们释放出来为你服务的机会,你永远不会发现这些能量。
  9.处理“小事情”也要鼓足勇气、采取大胆的行动
  不要等到出现重大危机时再去当大英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勇气—在小事情上锻炼勇气,才能培养出在更重大的场合勇敢地行动的力量和才能。
  10.以恰当的态度接受恭维
  大部分女性都有所谓的女性自我贬抑倾向,总是习惯性地将别人的赞美向外推拒,如此一来,很容易将自己由主动参与转换成被动接受,这是很不明智的。下次当有人恭维你时,记得以“谢谢”来代替“你太客气了”或“那其实很简单”这类的客套语,太谦虚也会有损你的自信。
  让紧张感为我所用
  讲话者在登上讲台之前,经常会过早地感到紧张。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紧张的状态从接受讲话邀请时就已经开始了。通常,我们参与活动的时间越长,紧张的状态便持续得越长,症状也越严重。
  人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会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典型的情况。无论地位高低还是个性好坏,都无一例外。
  但对于讲话者来说,紧张有时是合理的表现,有时则不是。讲话者可能会担心自己的选题或信息不太迎合观众的期望或需要;担心观众会抨击讲话质量,对内容的可信度提出质疑,或提出一些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意识到自己的陈述有错误,或遗漏了关键的信息。即使对讲话的题目了如指掌,对自己的讲话资格满怀信心,讲话者也会担心自己表现不佳,从而产生尴尬的局面,而只有观众能够察觉到这种紧张和尴尬。
  讲话者如果缺乏适度的紧张感,就不能分泌出足够的肾上腺素,来帮助他调整到巅峰状态。
  要做一场精彩的当众讲话,窍门就在于,让你的紧张情绪为你服务,这就是紧张感的反利用。想象一下,当你浑身紧绷时,分泌出的大量的肾上腺素就会成为你完成精彩讲话的催化剂。
  是的,有时你会感到自己的肢体已经失控了。你可能会体验到如下甚至更多的症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嘴唇干涩、两腿发软、肌肉抽搐、呼吸急促、声音发颤、胸闷恶心……但是,无论你感到多么紧张,永远不要告诉你的观众。如果观众察觉到你的不适,他们会为你担心,就像父母在观看自己的女儿在学校舞台上扮演灰姑娘时一样。要是你放任自己的紧张,他们就会转而注意你颤抖的双手,而非专注地听你的演讲。要记住,在通常情况下,你的紧张情绪并不会明显到被人看出来。
第二章 扼住恐惧的咽喉(2)
更新时间 13:22:26& 字数:4526
 有时候,我们在讲话时丧失自信的原因是缺乏观众的反馈。在对一人的谈话中,我们能得到即时的反馈:对方会抬抬眉头、皱皱眉头、争论、微笑、点头或者确认你的观点。而在一群人面前讲话时,我们经常会因为缺少这样的反馈而若有所失。这就好像摸石头过河时,看不清水面下的石头,你每走一步都会有点紧张,直到你的脚踩踏实了为止。
  要想控制住紧张情绪,就要提醒自己永不放弃。
  如果你被恐惧打败,就会有大麻烦。所以,你要深吸一口气,拒绝紧张感占据自己。在讲话时,也应该这样—绝不让自己迈出退缩的第一步。与其担心自己会如何尴尬,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在演讲的话题上,反复回忆并演练自己演讲的要点,而不是把那些困难思来想去。
  有些人能利用紧张提高情绪,从而冲淡恐惧,某位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这种方法颇有体会。这位节目主持人曾经主持过一个“民歌大家唱”的节目,节目中经常邀请各地方的人来到直播室,轮流唱两三首乡土歌谣。大家在排练时都非常卖力,并不紧张,但等到排练结束,休息1个小时后,幕布垂下来了,参观的宾客渐渐增加,表演的人就开始紧张了。
  透过幕布,可以听到观众的吵闹声。等到开幕前的5分钟铃声响起,第一批上场的人就依规定集合在舞台左右两边。此时,其中有几个要表演的人,以颤抖的声音对节目主持人说:“我好紧张啊!真羡慕你,一点都不怕。”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节目主持人总会回答他说:“如果有人不会紧张,那他该去看医生了,因为他的神经可能有些问题。虽然我看起来很镇静,但事实上我也相当紧张呢!你们看,我的腿不是正在发抖吗?”
  “真的啊!跟我们一样嘛!”就在一阵笑声中,大家的紧张情绪得到了缓解。
  可以断言,所有的演员、歌星、演说家,在即将上台或录音之前,都会感到紧张。这并非主观臆断,好多名人自己都承认这种说法。
  “如果不紧张,就不是歌星了。因为每次在上台前都必须认真地准备,说不紧张是骗人的。”香港有位现代流行歌曲红歌星如此坦然地道出了她的心声。
  “我总是很紧张,台下的观众也跟我一样,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下去,才能达到表演的最佳状态。”北京一位既讲相声又演小品的大腕演员也这样承认。
  “我好紧张啊!”许多广播或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都不免会这样诉说。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即使心中很紧张,也绝不掩饰,反而把心中的压力状态开朗地暴露出来。这么一做,倒可以把紧张的心情一点一点地排除。
  面对紧张,不退缩,反而会让自己兴奋起来,利用对这种情绪的把握,可以使自己达到最完美状态。
  身体克服恐惧法
  对于当众讲话羞怯的人而言,首先就要让自己的身体不要紧张。如果你是这样的人,不妨做做以下练习。
  1.追蝴蝶练习
  在登台前最后一刻做,效果最好。
  双脚开立,与肩相齐,膝微屈,挺背,双臂放松垂于身体两侧。不必刻意呼吸,边叫“呜”边做蹦跳,一共10次,尽量用力,“呜”声要短、急、用力。每次喊完“呜”,双拳向下猛砸。放松闭嘴,缓慢深呼吸。嘶嘶吸气,微张嘴,弯腰至膝,蹲于地。
  重复3遍,做缓慢深呼吸。
  2.摇来摆去练习
  双腿分开站立(与肩相齐),同时摆动身躯、脖子和头,先向右,再向左。让双臂自由摆动,随身体转来转去,最后双臂放松地围住双肩。在摆动时,尽可能地大声叫:“我不在乎!”如此反复,也可叫:“不,我不在乎!”“你奈我若何!”重复几十次。
  (1)身体摆动时,保证头随身子转。
  (2)尽可能轻松自在地去做。
  3.空手劈柴练习
  双足分开约40厘米,屈膝。握拳,手放两边,嘴唇紧闭。深呼吸3次后抬臂高举过头。哗啦一声,双手用力地劈下,并尽可能放开喉咙大声叫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屈膝)尽可能用劲地重复5次。
  4.劈柴动作练习
  两腿分开约38~45厘米,脚尖向前,两膝轻松放直,攥紧双手。吸气,摆动紧握着的手,高抬过头。把举起的手摆下来,猛向前屈,吐气。手下来时,大叫一声“哈”。(屈膝)吸气,再举手。重复上述动作,做10次或20次。
  注意!吸气时要闭着嘴,直到你的手下摆时叫“哈!”这样就可吸进更多氧气,练习就更有效。
  5.蒸汽机练习
  双脚与肩齐,屈膝,将头抬起,闭嘴,右臂后拉,左臂前伸,尽量用力。同时深呼吸。
  左右臂换个方向,重复上述动作。节奏要平稳。开始要慢,随后要越来越快,持续做3~5分钟。记住:闭着嘴!
  6.心怀世界练习
  吸气,感觉你像是在扩张,张开双臂,拥抱整个世界。伸展四肢,感觉你的心脏是世界的扩充与展开,你不再是单纯的一个生命体。至少坚持1分钟以上,让世界置于你的怀抱中,手放胸前,双手轻抵。如此做4次,把消极的意念都去掉。努力去喜欢它,把它容纳进来,把它放在心上,化恨为爱。
  7.减压练习
  站在门槛上,手掌挤着两边门框,鼓气用力。面部、头部、脖子会有热血上涌。尽量多坚持一会。突然完全放松,深呼吸。重复3遍。
  我们想说话时如果呼吸紊乱,氧气的吸入量便减少,头脑会一时陷于痴呆状态,从而不能把所想的词语说出来。
  在某种意义上说,“呼吸”和“气息”是一个意思,因而调整呼吸就能“使气息安静下来”。
  说话时是按下列程序发生不正常情况的:怯场—呼吸紊乱—头脑反应迟钝—说支离破碎的话。因此调整呼吸会使这一情况恢复正常。
  说话时使全身处于松弛状态,静静地进行深呼吸,在吐气时稍微加进一点力气。这样一来,心就踏实了。笑对于缓和全身的紧张状态有很好的作用。笑调整呼吸,还能使头脑的反应灵活,话语集中。
  不要强忍紧张,把它释放出去。告诉你的身体,你能控制自己,对大脑也如是说。在你说话前,先从头到脚都动一动,前后晃晃你的头,张开嘴,做几次深呼吸。即使是面对听众,你也可在桌下晃晃脚,活动活动手指。这样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减少你的焦虑。不要跷起二郎腿坐着,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减少你过度的紧张,使全身充满活力。
  积极地暗示自己
  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没有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
  演讲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演讲题材和演讲效果充满自信,要在精神上鼓励自己去争取成功。演讲者可以用如下几句话反复暗示、刺激自己:“我的演讲题材对听众具有极大的价值,听众一定会喜欢。”“我非常熟悉这类演讲题材,我一定会成功。”“我准备得非常充分了。”演讲者不应在上台演讲前过多考虑可能导致演讲失败的因素,如“我忘了演讲词怎么办?”“听众嘲笑我怎么办?”这种负面的自我暗示往往会产生不好的结局。
  关于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卡耐基先生最有经验,而在他的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经验就是:“你要假设听众都欠你的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你是神气的债主,根本不用怕他们。”
  现代实验心理学表明,由自我启发、自我暗示而产生的学习、行为动机,即使这动机是佯装的,也是导致学习、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手段。
  树立自信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记住自己是被邀请来做讲话的。有人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对这一论题十分精通。提醒自己,如果在座的观众中有人比你更权威,他们早就该被邀请来做演讲了。
  我们应该想到恐惧是后天的反应。两岁大的孩子在过马路时不会懂得害怕,直到有人猛地把他拽回来,警告他过马路有多么危险。同样,当我们第一次看见同学站起来背诵诗歌,发现他突然哽住了,变得慌张窘迫,以致全班发出阵阵的窃笑时,我们懂得了当众讲话时会害怕。既然紧张害怕是后天学会的,那么它也是可以被忘却的,或者至少是可以被控制的。
  正确认识自己的说话能力
  胆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要训练好说话的胆量,说话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求说话者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一个人如果想不断树立自己说话的信心和增强自己说话的魅力,真正做到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认真检查并评价自己的说话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生活中,像哑巴一样不能用口说的人毕竟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的人,并非对谈话之事一窍不通。但是,我们一般的人也不能说是很会说话、很会驾驭语言的人,尽管大家或多或少有些长处,懂得些谈话的常识与方式,但很难说有多少普通人去郑重其事地、科学地分析,研究过它,所以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或多或少在某些场合具有不敢说话的毛病。
  对于那些平时不敢说话的人,随时随地都有训练说话胆量的机会。下面20个问题将帮你分析自己的说话能力:
  (1)我的声调是否悦耳?
  (2)我是否口齿不清?
  (3)我是否喜欢与他人发生争执?
  (4)我是否狼狈地看到自己的话使人产生反感情绪?
  (5)我是否遇见别人不同意我的意见时,只有再三地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呢?
  (6)我是否见了别人就觉得好像无话可说?
  (7)我是否常常被人认为“固执”呢?
  (8)我是否常常忘记他人的姓名?
  (9)我是否常用一些不太文雅的俗语?
  (10)我是否在某些人面前就有很多话说,而在某些人面前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呢?
  (11)我是否能运用不同方式来对不同对象谈同一个问题?
  (12)我是否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有兴趣的谈话题材?
  (13)我是否常说些别人禁忌的话?
  (14)我是否在说话中不注意尊老敬贤?
  (15)我是否未留意自己跟人谈话的态度?
  (16)我是否根据别人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17)我是否不能引起别人发言的兴趣?
  (18)我是否能使谈话很顺利地进行而不中断?
  (19)我是否能够很自然地改变谈话题材?
  (20)我是否不知道在何处结束我的谈话?
  此外,如果说你真有诚心解决自己不敢说话、说话胆小的问题,不妨按照如下方法坚持练习3个月,其说话胆量便可得到惊人的提高。
  用一个笔记本逐项地记下上面的每一个问题,并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如实记录下来,例如,找出你自己在什么人的面前不敢说话的原因,再仔细想一想,记下自己跟别人说话时的情形,然后记下自己认为应该最先要改进哪一项。若说话者照此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地做下去,一边看笔记本,一边研究自己的情况;一边看笔记本中讲的20个问题能否解决,一边又把自己的经验所得记在笔记本上,最后就功到自然成了。
  认真分析并正确认识自己的说话能力,有利于说话者看到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扬长避短,增强信心,迅速提高自己的说话信心,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
第三章 打造完美的声音(1)
更新时间 13:24:25& 字数:4307
 控制一下说话的音量
  当你与别人交谈时,一定不可忽视自己的声音,这是显示你口才的一个主要因素。
  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或者在机器轰鸣的工厂里,不得已需要提高声音说话,但平时就没有必要大声说话。试想四周一片宁静,或树下谈心,或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如何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讨厌;在公共地方,同伴更会觉得难堪。
  我们每个人的音量范围的可变性很大,有的高,有的低,说话时,你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音量。高声尖叫意味着紧张惊恐或者兴奋激动;相反,如果你说话声音低沉、有气无力,会让人听起来感觉你缺乏热情、没有生机,或者过于自信,不屑一顾,或者让人感觉到你根本不需要他人的帮助。
  苏珊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资深业务经理,她最关心和留意客户的销售问题,并总是乐于帮助他人解决,但她的声音却让人听来讨厌,那尖叫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女孩发出的叫声。她的老板私下说,我很想提升她,但她的声音又尖又孩子气,让人感到她说的话缺乏认真。我不得不找一个声音听起来成熟果断的人来担任此职。显然,苏珊就是因为自己说话的音量不合适而失去了提升的机会。
  有时,当我们想使自己的话题引起他人兴趣时,便会提高自己的音量。有时,为了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又会故意降低音量。但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在自身音量的上下限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
  当你内心紧张时往往发出的声音又尖又高。查理是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投资研究部经理。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总是表现得异常活跃和激动,为了让大家听到他所说的话,他总是大声叫喊。每当他打电话时,隔几个办公室也能听清他所说的每一句话。同事们对他的这些行为感到迷惑不解。
  其实,语言的威慑力和影响力与声音的大小是两回事。不要以为大喊大叫就一定能说服和压制他人,声音过大只能迫使他人不愿听你讲话而讨厌你说话的声音。与音调一样,我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也有其范围,试着发出各种音量不同的声音,并仔细听听,找到一种最为合适的声音。
  演讲中音量的高低是否恰当适度,影响着表情达意的准确程度,左右着听众的听觉感受、精神状态,甚至关系到整个演讲的成败。缺乏经验的演讲者在这方面往往认识不足,有人气如牛,声如雷;又有人有气无力,声音出不来;还有人忽而大声,忽而小声,一下提高声调,一下压低嗓音,让人弄不清他的用意。
  对于音量的控制还有一个妙用:运用音量的变化来吸引听众。
  人们常说:“会议中,大声疾呼才是胜利者。”这是因为声音大,具有扰乱对方说话的作用。比如,大声呼叫与开怀大笑的政治家或实业家,不论其说话内容如何,至少比音量低的人更易给人留下豪放磊落与大胆的印象。事实上,在某种意义上,会议具有密室性,如果大声疾呼,会摧毁这密室性,也许大声可让对方惊讶,但反观大声疾呼的人,是企图利用“威吓效果”让自己处于优势。
  那么,向来声大如雷的人,如果突然变得轻声细语,会带给对方何种反应呢?一般而言,“轻声细语”让人联想到悄悄话或秘密。因此,当对方忽然降低音量时,即使不是重要内容,也会让人自然而然去细听话中的内容。
  愈是大声疾呼,其接着而来的轻声细语也愈具效果,说明两者间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在会话中想领先一着,最好是音量大小配合。简单地说,先以大声疾呼来威吓对方,再以轻声细语来吸引对方的注意。把威吓与引起注意的效果交替使用,即利用两者间的差距,让对方疲于奔命,完全乱了阵脚,这便是大声疾呼与轻声细语轮流使用的意图所在。
  一次,在某个全国性会议上,因发电影票问题,引起与会者不满。有几个人怒气冲冲地来到会务组兴师问罪。会务组组长确实是语言心理战老手,他向对方解释时的声音越来越小,嘴巴也越来越靠近对方的耳朵,最后简直就是贴在对方的耳朵上说悄悄话。对方的脸色也由阴转多云,多云转晴,最后,组长拍拍对方的肩膀,亲热地问了一句:“明白了吧?”对方点了点头,微笑着告辞了。事后,有人询问组长:“组长,您跟他说了些什么,这么见效?”组长的回答令人大吃一惊:“其实我什么也没说!”“那对方为什么消了怒气呢?”“我跟他说话的方式使他消了气。”
  培养受人欢迎的语调
  语调是语言表达的第二张“王牌”,所谓语调,就是说话的腔调。从严格定义上说,语调应表述为:整句话和整句话中某个语言片断在语音上的抑扬顿挫,包括全句或句中某一片断的声音的高低变化,说话的快慢(即音的长短和停顿)以及轻重等。在口语交际中,语调往往比语义能传递更多的信息,能对听众的心理产生极其微妙的特殊作用,因此更为重要。
  在波兰有位明星,人们都称她为摩契斯卡夫人。一次她到美国演出时,有位观众请求她用波兰语讲台词。于是她站起来,开始用流畅的波兰语念出台词。观众们虽然不了解她台词中的意义,却觉得听起来令人非常愉快。
  摩契斯卡夫人接着往下念后,语调渐渐转为低沉,最后在慷慨激昂、悲怆万分时戛然而止。台下的观众鸦雀无声,同她一起沉浸在悲伤之中。而这时,台下传来一个男人的笑声,他就是摩契斯卡夫人的丈夫—波兰的摩契斯卡伯爵,因为他的夫人刚刚用波兰语背诵的是九九乘法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调的不同竟然有如此不可思议的魅力。即使不明白其意义,也可以使人感动,甚至可以完全控制对方的情绪。
  此外,语调还起着润色语言的作用,它可以促进思想沟通,使语言表达更加清晰明确,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学会运用语调,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语调能反映出你说话时的内心世界,表露你的情感和态度。当你生气、惊愕、怀疑、激动时,你表现出的语调也一定不自然。从你的语调中,人们可以感到你是一个令人信服、幽默、可亲可近的人,还是一个呆板保守、具有挑衅性、好阿谀奉承或阴险狡猾的人。你的语调同样也能反映出你是一个优柔寡断、自卑、充满敌意的人,还是一个诚实、自信、坦率以及尊重他人的人。
  所以,我们说话时,要能够渗进人们心中,这样才能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因此,在表示有疑问的时候,你可以稍微提高句尾的声音;要强调的时候,声音的起伏可以更大些;要表现强烈的感情时,可以把调子降低或逐渐提高。
  总之,绝对不要使你的语气单调,因为音阶的变化会加强你的说服力。你的热情会在音阶的变化中展现,并且能够感染听者,从而产生说服的力量。
  如果你在说话时,只是抓住了字词的表面意义,那么你只是用“借来的字词”在传达而已,你并不是个很高明的说话者。你应该把这些字词的意义充分地表达出来,并且加上你对它们的爱,你的表达才是完整的,你的感情才能充分地表露出来。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调生动有趣感染听众呢?
  1.掌握有特色的各种句调
  一句话富有表现力,因为它声音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声带拉紧,声音就变高;声带放松,声音就变低。我们说话可以自由地控制声带的松紧,使之发出不同的高低音。一句话声音的高低变化叫做句调,句调是语调中主要的内容。句调可分升调、降调、曲调、平调4种,升、降、曲、平四调,各具特色。只有掌握句调的特点,才能灵活表达出各种句调。
  (1)降调
  这种句调先高后低,但声音不是明显下降,只是逐渐降低,句末音节短而低。在口头交际中,降调的使用最为常见,它多用于情绪平稳的陈述句、感情强烈的感叹句、表达愿望的祈使句。
  (2)升调
  这种句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升高,句末音节高亢,一般用于提出问题、等待回答、感情激动、情绪亢奋、句中顿歇、意犹未尽、发号施令、宣传鼓动、惊异呼唤、出乎意外等场合。
  (3)平调
  这种句调变化不大,平稳、舒缓,多用于表达分量较重的文句,如庄重严肃、冷淡漠然、思索回忆、踌躇不决等。
  (4)曲调
  这种句调由高转低,自低升高,或由低转高,再降低。曲调能表达出复杂的情绪或隐晦的感情,所以常用于语义双关、言外有意、幽默含蓄、讽刺嘲笑、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处。
  2.语调抑扬顿挫
  说出的话中含有语调才能显得抑扬顿挫。抑扬顿挫构成语言自然和谐的音乐美,能细致表达思想感情和语气,使语言更富有吸引力。一般来说,语调越多样化,越生动活泼,其吸引力就越大。分寸感是语调正确的首要条件。每句话都可以用不同的语调来说,但不同的语调给对方的信息刺激也是不同的。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不一,就可能给人不同的理解,文明语言可能揭示不尊敬对方的信息;相反,有些不礼貌的语言在非常亲近的人当中,却给人揭示一种亲密无间的信息,关键在于语调分寸感的使用。恰当地运用不同的语调,是衡量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3.培养表达心声的语调
  语调对于有声语言表达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语调不仅能成功地表达一个人的心理和性格,还可以表达说话者微妙的感情。不同的语调,将导致对方不同的感觉效果。一句话起什么作用,产生什么效果,给听者什么感受,取决于说话者的语气和语调。语调关系到口才的成功和失败,所以要交际成功,必须练习那种真实、准确、富有生命力的语调。
  4.控制说话的轻重快慢
  人们说话都有轻重快慢之分。一般来说,重要的词语或需要强调的内容说得重些,句子中的辅助成分或平淡的内容说得轻些。说话轻重适宜,能使语意分明,声音色彩丰富,语气生动活泼,语言信息中心突出,从而引起听者的注意,引导听者的思路,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说话的轻与重,是相对而言的。太轻,容易使听者减少兴趣;太重,也容易给听者突兀的感觉。应根据说话的内容,该轻则轻,该重则重,使人感到音节错落有致,舒服畅快。
  语速应根据交际场合和个人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运用恰当的语速说话,是控制语调的主要技巧。在需要快说时,语速流畅,不急促,使人听得明白;在需要慢说时,不能拖沓,要声声入耳。语速徐疾、快慢有节,才能使言语富于节奏感。听者处在良好的倾听环境里,才能不疲劳,并且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培养恰如其分的节奏
  节奏不是外加的东西,它取决于说话的内容和交谈双方的语境,靠起伏的思绪遣词造句,靠波动的情感多层衍进。
  人们在说话、朗读和演讲中,速度的快与慢、情绪的张与弛、语调的起与伏、音量的轻与重等,变化对比,就形成了节奏。节奏在口语中起着重要作用。
  节奏主要表现人的心理的运动变化,不同的口语节奏具有不同的形象内涵和不同的感情色彩。适当的节奏,有助于表情达意,使口语富于韵律的美感,加强刺激的强度。
第三章 打造完美的声音(2)
更新时间 13:25:12& 字数:4471
 口才出色的人,与他谈话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们说话时,抑扬顿挫,引人入胜,就像一个出色的钢琴家,将语言的节奏当做钢琴的琴键随意指挥,弹奏出一曲动人心弦的“高山流水”。他们对语言节奏的掌握可谓随心所欲。
  下面几种语言节奏较为常用,若能有效地掌握,也能起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1.高亢型
  高亢的节奏能产生威武雄壮的效果,声音偏高,起伏较大,语气昂扬,语势多上行。用于鼓动性强的演说,叙述一件重大的事件,宣传重要决定及使人激动的事。
  2.低沉型
  这种节奏具有低缓、沉闷、声音偏暗的效果。语流偏慢,语气压抑,语势多下行。用于悲剧色彩的事件叙述,或慰问、怀念等。
  3.凝重型
  这种节奏听来一字千钧,句句着力。声音适中,语流适当,既不高亢,也不显低沉,重点词语清晰沉稳,次要词语不滑不促。用于发表议论和某些语重心长的劝说、抒发感情等。
  4.轻快型
  轻快型节奏是最常见的,多扬少抑,听来不着力。日常性的对话、一般性的辩论,都可以使用这类型的节奏。
  5.紧张型
  紧张型节奏,往往显示迫切、紧急的心情。声音不一定很高,但语流较快,句中不延长停顿。用于重要情况的汇报,必须立即加以澄清的事实申辩等。
  6.舒缓型
  舒缓型节奏,是一种稳重、舒展的表达方式。声音不高也不低,语流从容,既不急促,也不大起大落。说明性、解释性的叙述,学术探讨等宜用这种节奏。
  以上6种节奏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但又互相渗透,有主有辅,只有适当把握,才能显示出技巧的内在力量。而有些人对语言的节奏毫不留意,将语言当做垃圾,不顾一切地向别人扔去。
  总之,缺乏节奏感的语言是平淡呆板的,而节奏感强的语言抑扬顿挫,富有表现力,是吸引听者的最大秘诀。
  人们在表达欢乐、兴奋、惊惧、愤怒、激动的思想感情时,语流速度一般较快;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失望或心情沉静、回忆往事的心理活动时,语流速度一般较慢。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内心的思想感情是很紧张、很激动或很愤怒的时候,语流速度表现出来的却是平缓的,而听众正是从说话者的平缓的节奏中,感觉到说话者内心感情在强烈地变化着。
  节奏感强的、动听的、连贯的语言,同唱歌和音乐有许多很相近的特点和因素。有些词语需急速地念出来,就像音乐中的8分音符和16分音符;另有些词语必须表现得有分量些,必须拖长些,就像全音符和2分音符;而连贯一气的词语,就像是二连音或三连音。
  字母、音节和单字—这就是语言中的音符,可以组成小节、一首歌或完整的交响曲。正是由于这种有节奏的语言,才使人们的讲话变得富有魅力。因此,要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如同音乐般优美动听,就必须注意语言的节奏。
  语言节奏的处理,既是说话者感情的表露,也是说话者思想水平和涵养的表现。
  适时的停顿
  停顿是语言交流中的第一大要素,恰当地处理语言交流中的停顿,不仅是表达说话意图的需要,而且是增强语言表现力和精确性的需要。
  停顿是指口头表述中,词语之间、句子之间、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在声音上的间断。谈话、演讲如果不注意语音停顿,是无法传情达意的;如果停顿得不恰当,反会造成表意的错误。因此,停顿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
  适当的停顿,可以准确表达语言的内容和感情,同时,也给听者领会和思索的时间,还可使说话者得到换气歇息的机会。停顿可分为以下4种:
  1.语法停顿
  标点符号是语句停顿的主要依据。不同的标点符号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因此其停顿的时间、方式也不一样。一般的说话,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的时间次之,逗号、分号、冒号再次之,顿号的停顿时间最短。
  2.逻辑停顿
  文字语言中写有标点的地方一般需要停顿,但在一个句子中间,为了准确地表达语意,揭示语言的内在联系,可根据文义,合理地划分词组,做一些适当的停顿。词组之间的停顿千变万化,是停是连还需以表意准确清晰为出发点,做出适当的选择。
  3.感情停顿
  亦称“心理停顿”,是为了表达语言蕴含的某种感情或心理状态所采取的停顿。恰当地运用感情停顿,可使悲痛、激动、紧张、疑虑、沉吟、回忆、思索,想象等各种感情和心理状态的表达更加准确。感情停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语言表达技巧,它能充分展现“潜台词”的魅力,使听众从“停顿”中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难以言表的感情,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
  4.生理停顿
  即停下来换口气,一般来说,生理停顿是与以上3种停顿结合在一起进行的。这种停顿必须服从语法、逻辑和事态的需要,一般不单独进行。
  要掌握停顿艺术,还要把握停顿的疏密长短和停顿的气息处理。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涵越丰富,停顿就越多;句子越短,内涵越少,停顿也越少;表现回味、想象等心理状态和凝重、深沉的感情,停顿较多,时间较长;表现明快的节奏和欢快的心情,停顿较少,时间也短。
  停顿的气息处理,必须根据语言的内容合理控制,有时急停,有时徐停,有时强停,有时弱停。这种气息强弱急缓的变化,是停顿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
  停顿训练要从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感情停顿、生理停顿等概念的理解和各种标点如何停顿的方法的介绍开始进行,逐步深入到个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归纳出语流中的间隙停顿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语段训练,录音后逐句评析。
  可以根据要求做以下停顿设置练习:
  (1)做领属性停顿练习:“他当过营业员,在报社干过记者,还做过电工。”(在“他”后做比后面逗号更长的停顿)
  (2)做并列性停顿练习:“过去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现在我们也不会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在“过去”、“现在”后安排停顿)
  (3)做呼应性停顿练习:“现在播送中央气象台今天早晨6点钟发布的天气预报。”(在“播送”后停顿,以表明与“天气预报”的响应关系)
  (4)做区分性停顿练习:“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获得冠军。”(若在“了”后停顿就会产生歧义,应在“美国队”后停顿)
  (5)做强调性停顿练习:“自古被称作天堑的长江,被我们征服了!”(在“被我们”后作较长停顿,以突出征服长江的英雄气概)
  (6)做回味性停顿练习:“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这句名言在“暗”字处停顿,给人留有思辨回味的余地)
  (7)做生理性停顿练习:“我……我丢了佛莱思节夫人的项链了。”(在“丢了”、“夫人”后增设停顿,表现因惊惧而口舌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耽美小说高干攻强迫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