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谈谈民族精神本民族一部文学作品,谈谈你对民族文学的理解

周热销排行
用户评论(0)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请你谈谈中国传统思维的某一特征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_百度知道
请你谈谈中国传统思维的某一特征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我有更好的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 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 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 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 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 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 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 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 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 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 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 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在比较 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 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 根本依据。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 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 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这里的跨文化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一是跨越文学的所属的文化体系;二是跨越大系统中与 文学同一层级子系统,即跨学科。 4、为什么要将“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础? 这里强调比较文学研究在方法论观念上的沟通、平等意识。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对话, 这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前提。比较文学的研究基点也正在于比较研究,考察等方面 5、比较文学为何强调“汇通”研究?这里的“汇通”,强调的是对比较研究的两方或多方都要具有整体的贯通的理解和把握, 不是就事论事作局部的、表面的比附或对照。这里强调的既是一种研究的观点,也是对比较 文学学者的一种高素养要求。 6、怎样理解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钱钟书认为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 区别开来。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 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 是没有什么 意义的。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不仅如 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 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 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7、试析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 (1)、为文学研究开疆拓土 (2)、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4)、促进国际间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顺运文化转型中的文化重组第二章思考题 1、解释名词: (1)“可比性”:在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研究中研究对象间的同一关系。它是比较文学 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中最核心的,决定了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能否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关键,也决定研究成果的价值。 (2)“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有意识的比较思维是要求充分发挥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不仅有着纵向的历史眼光,同时还要有横向的世界意识,全球观念;不仅有着科学的比较方法,同时还应有明确的比较目的。 2、“可比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同一关系。在逻辑学中指对象之间外延相同内涵不相同的关系。客观存在的两个 对象其外延不相同,只能限定在外延相同的范围内进行的 比较,确定其同一的关系; (2)内在关系。是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而不是浮表的联系; (3)文学关系。应是对象之间具有的与文学相关的客观联系;(4)在一次比较中,这种联系始终是明确而确定的、一致的。 3、试述比较思维的局限与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弥补。 比较只是将所比对象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来相比,而有条件地撇开了其它的方面。所 以比较的结果只有事物整体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比较,或者只是某种 属性的程度上的相互比较。如果将这种比较的结果绝对化,乃至以偏概全,就容易产生片面 性。 4、试述文学“可比性”的心理基础。 一、人的一致性形成文学可比性 不同文化的文学具有可比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类生存的客观 世界是同一的,都有生老病死之苦、喜怒哀乐之情等七情六欲。“人的一致性”,使得中外 文学作品有很多都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生活经验和理想。 二、文学实践到理论认知具有可比性 文学是人的创造。 人类的文学创作有其共同的规律。 从文学形式的发展看: 1、最早的文学都是口头流传的神话; 2、字文记载的最早文学几乎都是诗歌; 3、戏剧的产生往往与民族宗教相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结合作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_百度知道
结合作品,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幼儿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我有更好的答案
幼儿文学是适应3-6 岁幼儿阅读或听赏的由成人作者创作或改编的符合幼儿审美需求的幼儿故事、童话、散文,以及儿歌、幼儿诗等各种文学体裁的总和。幼儿文学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优秀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从中了解社会,找到自我,发展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文学以其文学的特质,以其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对幼儿进行“人性之熏陶”,从而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在这里,我仅就幼儿文学中蕴涵的德育作用谈谈我的看法。幼儿德育主要包括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期的2-7 岁是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进入幼儿时期,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对道德判断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这个时期的幼儿仍然是他性道德占主导地位,主要还是按外在的原则和要求进行调节,而且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局限,他们对道德概念和判断还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幼儿文学主要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生活,在帮助幼儿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幼儿文学中蕴涵爱祖国教育“祖国”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幼儿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之中,每日每时都接触到祖国的自然、社会、语言、文学以及赋予民族传统色彩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这都为爱祖国教育提供可能。由于受幼儿发展水平和认识规律所制约,幼儿的爱祖国教育只能是初步的爱祖国启蒙教育,即爱祖国情感的培养。幼儿的情感具有易感性,所以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构成的幼儿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引起共鸣和相应的情感。幼儿文学中有很多关于国家领袖、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人物为国、为民的故事,外国侵略者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故事等等。一次,我带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正逢国庆,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爱祖国专题教育活动。我听了一节公开课,年轻的老师声情并茂地为小朋友讲述了王二小的故事,同时配以多媒体画面,小朋友听得特别认真,有的还流下了眼泪。“老师,王二小真了不起!”“老师,我还知道黄继光的故事。我想讲给大家听。”一个小朋友站了起来。得到老师的许可后,他给大家讲了黄继光舍身为国的事迹。虽然奶声奶气,但可以看出他的敬仰。这下可热闹了,小朋友们纷纷举手要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说出来。这堂课结束之时,老师问小朋友:“这些英雄人物都有什么相同之处?”“勇敢”“机智”“聪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要保护其他人”“他们恨日本鬼子”????“你们说的都对。他们勇敢,保护别人,打敌人,最终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祖国。”老师总结。“祖国”孩子们神情凝重,嘴里念念有词。爱祖国教育内容很多,我们还可以通过传说、神话、散文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物产、民族工艺等。在孩子的心中树立伟大祖国的形象,不是一日二日之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多次地、不断地用形象具体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幼儿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相关活动打动他们,才能使幼儿心灵中爱的情感和对祖国的自豪感产生共鸣,并得到深化,最终形成爱祖国的动力定型。二、幼儿文学中蕴涵爱科学教育爱科学教育就是要求幼儿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逐步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事实求是的精神。幼儿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究周围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幼儿文学中专门向幼儿介绍知识的动物儿歌、植物儿歌、知识童话等知识性幼儿文学作品在引导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知识方面功不可没。他们不仅可以让幼儿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还可以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长知识,扩展眼界,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比如叶永烈《圆圆和方方》,作家塑造了圆圆和方方两个童话形象,让他们一会儿变成棋子、砖头、田地、自行车,一会儿变成油罐、算盘、汽车、人造卫星,比试本领高低,使小朋友了解圆形和方形物体的各自用途。三、幼儿文学中蕴涵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集体的事业,孩子是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必须对幼儿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养成集体主义思想品质。集体主义教育,要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有集体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还要培养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精神。一味的说教只会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幼儿文学作品美好的主题、有趣的题材、生动的情节、活泼的语言可以让幼儿在快乐中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优良品德,从小塑造儿童的美好心灵。例如,儿歌《共伞》让幼儿看到了那个的孩子的神态和小朋友之间友善的情形,感受到关心他人,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操。四、幼儿文学蕴涵中文明礼貌教育文明礼貌是一个人文化、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也是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的反映。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应该从幼儿期培养。要教育幼儿待人谦虚、诚恳,关心、尊重别人。幼儿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我们应该让孩子保持这种纤尘不染的童真,并把它们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幼儿文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
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样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许你对这句话不陌生,可你对这简单的一句话当中的深刻意义领会多少?你对“文学”“语言”“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过吗?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这样几层意思:
文学属于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嫡系.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 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从文艺学的观点来看,文艺或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各种样式都自有其特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按照它们各自采用的媒介和规则的不同,通常将文艺区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四个部类: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
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影视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二、文学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影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学语言怎么样?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读者脑海中唤起“视觉感”,一个“绿”的色彩,晕染了整幅画面、整首诗的意境,千古为人所称道.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种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出来的.王国维还说:“欧公《蝶恋花》‘面旋落花’云云,字字沉响,殊不可及.”王氏颇有天才颖悟,觉出欧阳修词“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的“声音感”,声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奥妙,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非常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三、怎样理解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借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汉语的音乐美古已有之,古人的优秀诗文可付诸吟咏,响于口耳,可惜于今衰弱,文学语言的接受逐渐视觉化了.不过,如果我们细心地读,静心地听,也能感觉出白话文的种种音乐之美来.
1.整齐之美
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试看这样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对偶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排比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旋律感.
其实,优秀的白话文也体现整齐之美,例如: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
2.抑扬之美
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试看下例: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读入声,归到仄声里,我们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读音来读.读这种严格按平仄规则写的诗,要注意语音的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上扬而悠长,仄声下降而短促,这样可接近于古诗本来的声律要求,表达抑扬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严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 仄仄
的空中楼阁》)
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
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古诗词的押韵情况是显见的,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须押韵,不过词的押韵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韵,也可能三句押韵;平声韵和仄声韵分开,不像现在这样通押;还有入声韵,这是古诗词中特有的,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绝迹,在现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况比较复杂,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现是押韵就够了.入声韵的绝迹,属于“音变”现象,古代发音和现在所不同;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押韵,现代人读来觉得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总之,古诗词押韵较为分明,造成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诵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赋和散文的用韵易于被忽略,值得一提.赋是押韵的,汉赋是典型的赋,我们读得少.如高中课文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果细心地读,可以发现古代有些散文也间或押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违”和“归”押韵,“夷”和“知”押韵.如果我们只看不诵读,是不容易察觉其中押韵的;如果多诵读,就容易读出韵味来.  
从现代文学语言的情况来看,语言回环之美主要不是表现用韵上,而是以词组和句子为运用单位,呈现多种形式.它也与语句的整齐之美相关,如前面提到的“黄酒之与白干……”就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回环之美;它还有词句的小回环,自有一种旋律感,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前面提到的“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也是一种小回环.
当然,汉文学语言之美不止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我们时刻牢记“汉文学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一信念,那么我们上语文课读课文,在课外读书报刊,都能体会到这种语言之美;我们平时说话,或演讲,或交谈,都会自然地表现出这种语言之美.
四、怎样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具有深味性、伸缩性、多变性等特点,读者把握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义、意味、意韵的“纵深地带”无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品味这样的语言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它的深层意蕴、弦外之音和审美效果.这样的品味活动,不同于学习实用性语言,不同于学习外语——那是偏于语法分析、实用效果分析和运用性训练,多有理性的判断推理,于情感、美感、联想、想象无涉.那么,中学教学中的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活动究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要重视整体把握.
语言的音节或文字的有机组合,构成“语言场”;文学作品的语言场不同于别的语言场,这种场的强力和魅力都远远胜出其上.所以品味这种语言应有良好的整体感或“场感”.“场”照亮了作品的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作品中的字词句靠这“场”来定义、定性,它们离开这“场”就还原到字典、词典中去了,成为只有单一的平面的意义的语言材料了.
例如《故都的秋》的核心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悲凉”一词是大家都能认能说能写的,它至少有这么三重意蕴:
(1)词典义:悲哀凄凉.(《现代汉语词典》)
(2)普泛的文学意义:对往事或现实的沉痛感慨;即景生情的悲伤;复杂的人生感受.
(3)《故都的秋》中独特之义:作者颠簸于人生旅途,身心疲惫,深感悲凉;看见秋景引发美好的情怀,表达了一种审美感受;美好情怀中渗进人生的苦涩味,是美感与苦涩感的混合生成.
此三者的意义逐层扩大,又逐层具体化,由单一性趋向多义性,而且由于读者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郁达夫笔下“悲凉”感受的细微差别何止百千.
我们为什么能品味出这么多的内容呢?这得益于对《故都的秋》的“文章场”“语言场”的把握,体现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认知的确定性.记住,这是品味语言的常规.
2.要重视微观分析.
不能只是单纯地“高屋建瓴”地“俯视”,还应沉潜到语言的溪流和浪波的底层,察看语言“美景”的各个重要的精微细部.需要发挥你的解词读句的能力,需要你对语言细节“末梢”具有一定的敏感.
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耐人寻味,“忘却”与“记念”本是一对矛盾,怎能组合在一起,并作为标题醒目地列出?其中汇集各种意味:有对国民健忘大脑的提醒,有对作者自己放下精神重负轻装上阵的激励,有对反动派“瞒”和“骗”的愤怒.简短的语句里可作出大文章.
这种微观分析,重在“精细”,在“细”字上下功夫,从“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读者百味;作者未必这般,读者感慨万千.
3.目标指向是深层意蕴、审美效果.
(1)深层意蕴:指文本义、语境义,而非词典义、浅表义.有些众人皆知的语言深层意味应该挖掘出来,有些众人忽略而你沉思之后突发新见的深层意味更应该挖掘出来.
(2)审美效果: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在充分认知、理解之后作出的理性评价.一般都给予好评,很少有差评.涉及的方面很多,如遣词造句的精心、恰当,词句中思想感情的厚重性和丰富复杂性,句式的长短变化,组词构句的陌生化、创造性,词句在语音上的表情达意效果……记住,不是光理解语言本义,而是着重于“品评”效果.
4.培养品味语言能力的途径.
说到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也许你会很快地说出“多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困难之所在.很多中学生爱读时尚文学、时兴作品,而拒绝经典作品,从学习语言来说,这是一种偏差.时兴作品当然可以读,它们的语言与你的语言“距离”较近,容易被你接受、“消化”,可以培养你的“现代语感”;而经典作品的经典性理应包括语言的经典性,它是民族语言的经典、精华和范例,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存留下来的“金子”,你一时难于“咀嚼”和“消化”,是因为你心浮气躁,还没有静心地沉入作品的底层,去捕获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你读过较多经典作品之后,你获得的语言素养一定比读时兴作品丰厚得多、深厚得多,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你读文学作品时,是只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也关注语言表达?如果你带着“消遣”的心情,可以只读故事;如果你心怀“学习”的目的,最好是把读的目标全面化,包括关注作品的语言表达.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批评某些“爱读书”青年说:“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朱先生当然是正面倡导关注语言技巧在内的“艺术技巧”.阅读的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其间高低、优劣泾渭分明.作为学生,要学好语文,应该把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作为关注点、兴奋点,不放过任何一次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机会.
你最好有专门的“文学语录簿”“语言素材本”,记录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句子,作一些评点,并且经常翻看,出声地吟诵.学习文学语言是慢功夫,偷不得懒,光是只阅读不记录是不行的.许多文学青年就这样勤学语言起步写作,文学大家也同样经过了细致漫长的积累语言、锤炼语言的过程. 再问: 能结合一部完整的经典的作品么?比如说红楼梦啊?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结合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谈谈“文学是语言艺术”的理解!》相关的作业问题
如果以符号媒介类型来划分,艺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而文学使用的符号媒介是语言,以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因而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与其它艺术类型有很大的不同,其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特征.文学形象由语言塑造,而语言并不像其它自然符号,
据我说知,大学里学同声传译的,需要学习《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翻译教程》《翻译技巧和布局谋篇》等.你可以买这些书,上网搜一下,然后邮购.多听,不要变成哑巴英语.然后,考上海中级口译,再考上海高级口译.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
  语言艺术的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与语言文字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具有符号性、概括性、心灵性和表达的灵活性等多方面特点.语言的上述
  语言艺术的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与语言文字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具有符号性、概括性、心灵性和表达的灵活性等多方面特点.语言的上述
一、文学与绘画的区别与相通 文学以语言符号描写世界,作用于人的想象,是语言的艺术.绘画以线条、色彩等符号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视觉,是视觉艺术.由此构成二者的区别. 文学与绘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彼此之间存在着形态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最清楚地表现在二者塑造艺术形象使用的媒介符号的不同.德国学者莱辛(Gotthold
  既然已经有人回答了第1、2、6题,那我也来说一下其它题吧~ 就是表达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婚姻是必要的吗?  这个问题看你是要以哪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必要”的意思是“非如此不可”.就这个程度而言,婚姻不是“必要”而是“需要”,它取决于不同人的不同的价值观跟人生观.毕竟,你不可以否认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并
这个和三峡没什么具体联系,水经注是我过古代人郦道元长期游历,所写的对中国古代地理所总结的,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
Jane EyreThe development of Jane Eyre’s character is central to the novel. From the beginning, Jane possesses a sense of her self-worth and dignity, a commitmen
《生命所不能承受之轻》、《苇间风》、《小王子》、《麦田里的守望者》、《黑牛集》、《呼啸山庄》、莎士比亚戏剧集、三言二拍、《菜园》、《传奇》、《情人》 再问: 谢谢,我也看过部分了 再答: 《洛丽塔》、《哭泣的骆驼》、《蝴蝶梦》、《世说新语》、《神的孩子全跳舞》、《古文观止》、《蛇为什么会飞》、《百年孤独》、《梦的解析》
  文学类 ­  《悲惨世界》  《雾都孤儿》  《源氏物语》 ­  《牡丹亭》 ­  《哈姆雷特》 ­  《浮士德》 ­  《瓦尔登湖》 ­  《追忆似水年华》 ­  《新月集》 ­  《先知》 ­  《约翰·克利斯朵夫》 &#
有一半关于法医的书《首席女法医》米兰昆德拉的很著名 而且会让你想很多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一本好像叫《佛法即活法》大概是这个名儿 既不清了还有《巴黎没有摩天轮》《放风筝的人》个人觉得看书没什么限制只要不是黄书其实都能看 兴趣是一方面 但涉猎广一点 会让你懂得多一点
简爱 很经典
历史题材的有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东周列国,这几本都相当不错,近代的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也很经典.语言优美的有“小王子”“茶花女”还有莎士比亚的悲喜剧我也读过,都挺好的.情节方面的红与黑和飘都挺好.
The Cold Night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Mr Bajin in his later life,which also was the one that obtained the greatest honor.As a classic model of modern liter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文
这个问题答好了太困难了,我想那些经典你肯定不会去看了,除非有故事做例,或者有名师注解,30岁左右《道德经》可以看了,不常看书的人得先找一些培养看书习惯的书,想看历史各种演义不错,三国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但好多人都看过,更麻烦的是大多数人看书不喜欢看第二遍,所以不能保证你会喜欢.近代余秋雨我比较推荐,他的作品力求公正客观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可不读的10本书: 1、鲁迅:《阿Q正传》,你不要说你没有看过.没看过的那就看了就知道了,精神胜利法,太经典了.谁没有用过这招儿呢?据说不仅是国内的人民,就连国外的群众们,都老用这招儿平复被现实世界折腾的老受伤的心灵.几千年了,其实人民群众(包括作家们)都心里门清似的,但就让鲁迅通过《阿Q正传》给提炼出
我最爱的经典文学作品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传神地塑造众多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豁达稳重的薛宝钗.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等.阅读这本书,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提高人的文学素养.我在深刻理解原著内容的基础上,精读了几个故事.如.等.这些故事通俗易懂,人物丰满,情节生动连惯.这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实际谈谈民族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