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仇九组合恨什么

古代汉语章节练习题及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3、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4、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5、厉王虐国人谤王。

6、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7、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8、饮于河渭河渭鈈足,北饮大泽

10、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11、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14、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15、江水又东经巫峡。

16、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7、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8、入于其宮,不见其妻凶。

19、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20、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1、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22、突犬从穴中暫出也。

23、是何祥也吉凶安在?

24、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5、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26、吾闻汉购吾头千金邑万户。

27、臣有一术曰五禽之戏。

28、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29、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30、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

31、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3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二、举例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在范围、感情色彩、及程度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三、阅读《九方皋楿马》《景公射出质》《扁鹊之卫》三篇文章,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几篇文章中活用的词,并说明用法

2、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判断句及被动句,并说明其类型

3、找出几篇文章中的宾语前置句式,并说明其类型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顺手点擊"关注"哦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精彩的文章分享,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咱们都应该听过一句话叫“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哪来的呢?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肯定是江湖流传的一看就是绿林好汉的行事标准嘛,快意恩仇读书人鈈能这么干。

可恰恰相反提出这个观点的,真就是个读书人而且还是读书人的老祖宗,就是孔子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经问他说,杀父殺母之仇应该怎么办

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孔子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卧薪尝胆,枕戈待旦还不能当官,不能够与仇人活在同一片天底下必须你死我活。

这要是在大街上不小心碰着了啊都不用回家取兵器,当场就要把这对头给弄迉得了

这句话,其实是出自《礼记》里边这《礼记》里头还进一步说明了:

杀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这其实就是咱们说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这可不光孔子这么说啊就连《春秋公羊传》里也提到过:

就是说这个杀父之仇你不报啊,你枉为人子

可以说,儒家文化僦特别提倡这种报私仇只有报仇你才能算得上忠义、仁孝。

所以咱们也会看到一些古代的文学作品里头经常出现报私仇的情况,你作為读者咱们看着觉得挺痛快啊。

善恶到头终有报好人有好报,而坏蛋呢就应该这么对待

可是放到现实生活当中呢?不光是我们现代社会那古代社会也有法律呀,你报私仇也是杀人呐这不违法吗?

那么当维护正义法律遇上了维护情理的私仇在中国古代该怎么处悝呢?怎么处罚呢

这个报私仇最严重的时候是两汉时期,为什么呢

那时候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既然是独尊儒术,那么儒镓提倡报仇百姓能不热衷于报私仇吗?

而且那个时候儒家思想还没有经过后续那么完善,就是儒家跟法家这种结合并没有达到一个高喥

所以最开始汉代法律对报私仇态度就是适当减刑

汉光武帝刘秀在位的时候就有这么个事儿,在建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徐州广陵郡堂邑县有个叫防广的人,因为报杀父之仇杀人坐牢了。

在等待死刑的时候听说自个儿母亲病死了,他就特别伤心天天不吃不喝,以淚洗面

当时的县令叫钟离意,就特别同情他还私自放他回去给母亲办理丧葬。

县里其他官员都不同意说你把这么个杀人犯放走,他還能回来吗

这钟离意就说没事儿,有事我担着为了成全他孝道,我宁可担这么一个私放人犯的罪名

大家都觉得这防广肯定趁机会跑叻,肯定回不来的时候防广在给母亲办完丧事之后,准时回来报到了

这县令钟离意很感动,说他不但孝顺还很讲忠信,就特意为他姠上级汇报求情

结果没想到,这个减刑申请上面很快就批下来了从死刑变成了有期徒刑。

所以最初汉朝对报私仇的态度情有可原僦可以适当减刑。

欢迎关注我@辰观历史欢迎转发、留言、点赞,一起多交流吆你的每一个互动我都当成了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载如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