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txt》哪个好看?

_阅微草堂笔记_对_聊斋志异_的指责与影射-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_阅微草堂笔记_对_聊斋志异_的指责与影射
【沧州师范学院论文栏目提醒】:网学会员为广大网友收集整理了,_阅微草堂笔记_对_聊斋志异_的指责与影射 - 文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阅微草堂笔记》对《聊斋志异》的指责与影射3张 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摘 要: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作了严厉的批判既指责作品内容驳杂和不真实又影射蒲松龄用《聊斋志异》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造成了很不良的社会效果。&&&&纪昀创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为了挽回《聊斋志异》的不利影响。&&&&尽管纪昀的创作态度和作品的社会影响与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截然不同但《阅微草堂笔记》同样内容驳杂和不真实。&&&&关键词:纪昀蒲松龄指责影射中图分类号:I20714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2-0001-05  很明显纪昀对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是非常不满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或自己出面或借学生之口说明或直接指责或影射暗示不断地用各种方法表现对《聊斋志异》的不满。&&&&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直接批判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有两则:纪昀的儿子纪汝佶曾经创作过几则模仿《聊斋志异》的作品纪昀在给这几则笔记写的序言中说:“亡儿汝佶……见《聊斋志异》抄本又误堕其窠臼。&&&&竟沉沦不返以讫于亡……惜其一归彼法百事不成徒以此无关著述之词存其名字也。&&&&”1P616纪昀仅仅指出不满《聊斋志异》而不满在于哪些地方作为一代文宗他似乎不屑于和蒲松龄这前代的一介寒士斤斤计较而是借他学生的口来说明。&&&&纪昀的学生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中引用纪昀的话说:“《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太平广记》事以类聚故可并收。&&&&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蝶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惟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1P619―620盛时彦的话说得颇为委婉但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对蒲松龄的轻视。&&&&他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纪昀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不满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聊斋志异》内容驳杂一书而兼二体。&&&&纪昀指责《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他认为小说是述见闻的因此要约略梗概而传奇则可以委琐具详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裁不能混为一体。&&&&但是在《聊斋志异》中既有小说又有传奇犯了体例驳杂之病。&&&&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是纪昀绝对不能容忍的。&&&&第二《聊斋志异》创作方法想象、??1??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125 No12  2010年2月        JOURNALOFCHUXIONGNORMALUNIVERSITY     Feb12010    3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张 泓1968―男浙江浦江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虚构。&&&&纪昀认为小说既是记述见闻的就一定要尽量真实而不能像戏剧一样随意装点。&&&&人在隐秘场合的私生活场景是羞于对外人道的那么别人则一定无从了解。&&&&但《聊斋志异》却正好相反充斥着大量描写私生活的作品就必是作者想象、虚构无疑。&&&&这很不合情理。&&&&二纪昀指责《聊斋志异》内容驳杂和想象、虚构但在这两方面他自己在《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中也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真实性上纪昀当然是想尽量让自己的每个作品都表现出真实的。&&&&比如为了表现自己创作的真实性纪昀对每则笔记均明确提出某地、某人事件的经过则寥寥数语以旁观者的态度加以描述没有一点想象、虚构的成分在内力图给人以真实感。&&&&他还往往在每则笔记之前写上“某某人言”而“某某人”又往往是达官贵族这样笔记的可信性似乎更大。&&&&在《如是我闻三》中纪昀记叙山东一村女幼时与人订婚后流离失所村女在献县给人当奴婢。&&&&十余年后主人把她许配给某奴仆。&&&&婚后互叙身世才知即为儿时订婚者。&&&&纪昀的叔父认为:“此事稍为点缀竟可以入传奇。&&&&惜此女蠢若豕惟知饱食酣眠。&&&&不称点缀可恨也。&&&&”纪昀则借友人之口说:“传奇中所谓佳人半出虚说。&&&&此婢虽粗倘好事者按谱填词登场度曲他日红氍毹上何尝不莺娇花媚耶”纪昀这段话既表现了他对虚构的不满也表现了他的创作原则一个只要稍加点缀即可成为优美的传奇故事的事件纪昀却原原本本地记录了事实而不愿加进半点虚构这似乎是最能显示书中每则笔记的真实性的方法了。&&&&然而纪昀也深知在小说创作中虚构的不可避免之处所以他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他在《滦阳消夏录五》中说:“余谓幽期密约必无人在旁是谁见之两生断无自言理又何以闻之然其事为理所宜有固不必以子虚乌有视之。&&&&”可见他并不完全排斥虚构他认为只要合理偶尔也可以加进一些虚构。&&&&纪昀评价《世说新语》说:“义庆所述刘知几《史通》深以为讥然义庆本小说家言而知几绳之以史法拟不于伦未为通论。&&&&”2P1182这时的他又反对以真实来要求小说。&&&&联系《滦阳续录六》中纪昀所说的“所见异词、所闻异词、所传闻异词鲁史且然况稗官小说”很明显他对于小说的真实性的要求是特别宽容的。&&&&所以《阅微草堂笔记》也是“有那么一个特点:既有纪实又有虚构既有传承又有创造。&&&&”3三纪昀指责《聊斋志异》的一书而兼二体但《阅微草堂笔记》同样不是一部体例纯正的书。&&&&纪昀在《姑妄听之》的序言中说:“今老矣无复当年之意兴惟时拈纸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而已。&&&&故已成《滦阳消夏录》等三书复有此集。&&&&缅昔作者如王仲任、应仲远引经据古博辨宏通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简淡数言自然妙远。&&&&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若怀挟恩怨颠倒是非如魏泰、陈善之所为则自信无是矣。&&&&”他声明自己讨厌怀挟恩怨、颠倒是非的魏泰、陈善佩服简淡数言、自然妙远的陶渊明、刘敬叔、刘义庆以及引经据古、博辨宏通的王仲任、应仲远。&&&&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称:旧题陶渊明撰的《搜神后记》“文词古雅非唐以后人所能”2P1208刘敬叔的《异苑》“词旨简淡无小说家猥琐之习断非六朝以后所能作。&&&&故唐人多所引用……有裨考证亦不少”2P1208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皆轶事琐语足为谈助。&&&&”2P1182除了这三部小说以外他又推崇杂说中的《论衡》和《风俗通义》。&&&&他评王充的《论衡》说:“然大抵订伪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风教。&&&&”2P1032而应劭的《风俗通义》则是??2??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2P1033纪昀说:“杂说之源出于《论衡》。&&&&其说或抒己意或订俗讹或述近闻或综古义。&&&&后人沿波笔记作焉。&&&&大抵随意录载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后。&&&&兴之所至即可成编。&&&&”2P1057这和他自谓的“忆及即书都无体例”的创作方法如出一辙且他又给自己的小说命名为“笔记”很明显他是以杂说来改造、充实小说。&&&&表现在创作内容上《阅微草堂笔记》中既有志人、志怪的笔记也有像杂说的笔记。&&&&《如是我闻二》叙述纪昀在乌鲁木齐时因牛少价昂而严禁杀牛后价格果然降低。&&&&但是牛贩听说牛价低都不肯来于是第二年牛价倍涨。&&&&纪昀由此得出结论:“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贻后日之忧者。&&&&”议论中透出一种辨证的色彩隐隐可看出与《论衡》、《风俗通义》等博辨宏通的杂说的相似之处。&&&&《如是我闻一》的一则笔记则是吴均《续齐谐记》“阳羡鹅笼”的模仿。&&&&“阳羡鹅笼”叙阳羡许彦山行时遇一书生书生求寄鹅笼中。&&&&两人共饮酒时书生从口中吐出一女子共饮。&&&&书生醉倒后此女子也从口中吐出一男子共饮。&&&&不料当书生酒醒与此女子共卧后此男子竟也从口中吐出一女子。&&&&纪昀认为这故事很有意思但男女幽情之类在他看来有伤风化于是他加以改造叙一书生夜遇数人大家相约说鬼故事其中一人曰:“曩在京师避嚣寓丰台花匠家邂逅一士共谈。&&&&吾言此地花事殊胜惟墟墓间多鬼可憎。&&&&士曰:‘鬼亦有雅俗未可概弃。&&&&吾曩游西山遇一人论诗殊多精诣。&&&&自诵所作……皆楚楚有致。&&&&方拟问其居停忽有铃驮琅琅HH然灭迹。&&&&此鬼宁复可憎耶’吾爱其脱洒欲留共饮。&&&&其人振衣起曰:‘得免君憎已为大幸宁敢再入郇厨’一笑而隐方知说鬼者即鬼也。&&&&”书生因戏曰:“此称奇绝古所未闻然阳羡鹅笼幻中出幻乃辗转相生安知说此鬼者不又即鬼耶”数人一时色变微风飒起灯光黯然并化为薄雾轻烟蒙蒙四散。&&&&原来相约说鬼者均为鬼。&&&&鬼幻化成人又借鬼之口称鬼也有雅鬼其虚幻莫测之处着实令人咋舌。&&&&至于模仿《世说新语》的笔记则更多。&&&&《滦阳续录五》叙沧州土民相约不以真酒应官因而当官者饮不到好酒。&&&&一嗜饮的沧州官员在罢官后方饮到沧州酒于是感叹:“吾深悔不早罢官。&&&&”《滦阳续录六》叙当时文人之酒量大小:“后辈则以葛临溪为第一。&&&&不与之酒从不自呼一杯。&&&&与之酒虽盆盎无难色长鲸一吸涓滴不遗。&&&&尝饮余家与诸桐屿、吴惠叔等五六人角至夜漏将阑众皆酩酊。&&&&或失足颠仆临溪一一指挥童仆扶掖登榻然后从容登舆去神态湛然如未饮者。&&&&”纪昀记叙的这些文人的风流佳话确实颇有《世说新语》的韵味。&&&&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把《续齐谐记》归入异闻《世说新语》归入杂事《论衡》、《风俗通义》则归入杂说。&&&&但纪昀在创作时却对三者兼收并蓄《阅微草堂笔记》中既有模仿《世说新语》的也有模仿《续齐谐记》的更有具有杂说色彩的笔记。&&&&这同样违背了他自己规定的小说定义。&&&&四纪昀指责《聊斋志异》一书而兼二体和创作上想象、虚构而他自己在这两方面也并不能做到完全符合标准这就显得很滑稽很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我们细看《阅微草堂笔记》就会发现纪昀表面上在指责这两方面而在内心深处其实认为这两方面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涉及的都是形式上的东西是无伤大雅的。&&&&所以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真正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另外几则纪昀影射和暗示《聊斋志异》的笔记。&&&&纪昀自己在《姑妄听之》的序言中说:“今老矣无复当年之意兴惟时拈纸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而已……诚不敢??3??张 泓:《阅微草堂笔记》对《聊斋志异》的指责与影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若怀挟恩怨颠倒是非如魏泰、陈善之所为则自信无是矣。&&&&”纪昀在《滦阳续录六》中还说:“惟不失忠厚之意稍存劝惩之旨不颠倒是非如《碧云h》不怀挟恩怨如《周秦行记》不描摹才子佳人如《会真记》不绘画横陈如《秘辛》。&&&&”《槐西杂志三》中一则笔记:东昌一书生稔闻《聊斋志异》青凤、水仙诸事也希望有一次艳遇。&&&&某夜果然为狐仙所邀请随一载有妙龄丽女的宝马香车而行进门后又受到丰盛的招待。&&&&正当他怦然心动之际却被安排为担任婚礼的傧相。&&&&最终结果是闻者莫不拊掌曰:“非狐戏君乃君自戏也。&&&&”《姑妄听之三》中一则笔记:里有罗生者读小说杂记入迷恨不一遇狐女甚而至近郊古冢狐居处投书求婚姻。&&&&后果然一狐化美女而来虽妖媚横生但性饕餮。&&&&最终罗生家贫如洗竟以瘵终。&&&&《如是我闻一》:两位文人正在辨别一首题名黄鲁直的诗作之真伪时一位路过的乞丐却一眼即识破此诗乃杨诚斋的作品。&&&&文人由此感叹此乞丐的怀才不遇。&&&&纪昀却发议论道:“聪明颖隽之士或恃才兀傲久而悖谬乖张使人不敢向迩者其势可以乞食。&&&&或有文无行久而秽迹恶声使人不屑齿录者其势亦可以乞食。&&&&是岂可赋感士不遇哉”我们把这些笔记稍加归纳就可发现纪昀影射蒲松龄和《聊斋志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聊斋志异》指责科举不公。&&&&《聊斋志异》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清代科举制度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怀才不遇。&&&&纪昀虽然没有对清代的科举加以辩护但对蒲松龄感叹怀才不遇却加以影射。&&&&第二蒲松龄的创作态度不平和怀挟恩怨。&&&&纪昀对于作者的创作态度有严格的要求他认为一定要严谨用中正平和的态度才能创造出好作品。&&&&而蒲松龄因为内心怀挟恩怨在创作时竟然颠倒是非。&&&&纪昀对此非常不满他把蒲松龄和魏泰、陈善相提并论。&&&&第三《聊斋志异》社会影响恶劣会对青年人造成不利影响。&&&&《聊斋志异》中众多的才子、狐仙的爱情故事会对青年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纪昀非常关心的。&&&&在他的笔下多位男青年因熟读《聊斋志异》中人狐相恋的小说一心渴望能有所艳遇结果要么自取其辱要么最终身亡。&&&&其取得的效果确实“旁敲侧击以证明文本破绽百出从而取得颠覆某种传统思路的效果在破除对文本迷信的同时给读者提供新的美感经验或智慧。&&&&”4五对于《聊斋志异》的内容驳杂和想象、虚构纪昀尽管不满但是他认为是可以原谅甚至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自己也很难做到作品内容单纯和完全真实。&&&&但对于蒲松龄的创作态度和《聊斋志异》达到的社会效果他则是深恶痛绝坚决不能原谅。&&&&表现在自己的创作上纪昀牢牢把握住“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2P1182三个方面。&&&&在创作宗旨上他决不允许丝毫背离自己规定的小说的创作宗旨。&&&&我们细读《阅微草堂笔记》就会发现全文1196则中无一则不在这三个范围之内。&&&&第一广见闻。&&&&纪昀曾被谪戍乌鲁木齐三年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时这三年时间便成为他的一个创作源泉。&&&&他经常在书中记录一些边疆的奇闻怪事以广见闻。&&&&如伊犁城中无井水都取之于河乌鲁木齐多野牛吐鲁番葡萄很多哈密瓜很多等等。&&&&在纪昀记载的广见闻的数则笔记中还颇有些有助于世人的文章如蛇角解毒豆浆解毒石膏治疫病等言之有据。&&&&虽然莫辨其真假但也可见纪昀的一番益世苦心。&&&&第二资考证。&&&&纪昀在《姑妄听之》的小序中自述其生平:“三十以前讲考证之学所坐之??4??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处典籍环绕如獭祭。&&&&三十以后以文章与天下相驰骤抽黄对白恒彻夜构思。&&&&五十以后领修秘籍复折而讲考证。&&&&”长期的书斋生活和工作需要养成了纪昀爱考证的生活习惯在创作《阅微草堂笔记》时经常不自觉地进行考证。&&&&如有人认为《西游记》为邱处机所作纪昀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根据书中的锦衣卫、司礼监、大学士等称谓得出《西游记》当为明人作品无疑。&&&&纪昀还经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神仙是不死的但为什么古代的神仙现在看不到而能遇到的都是近代的神仙百思不解后他的考证本领就派上用途了。&&&&他认为鬼是人的余气气渐渐消除。&&&&所以《左传》称新鬼大故鬼小。&&&&世有见鬼者而不闻见羲、轩以上鬼消已尽也。&&&&鬼既然如此神仙自然也不例外。&&&&他找到了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答案。&&&&第三寓劝戒。&&&&除了广见闻、资考证两者以外寓劝戒更是《阅微草堂笔记》的主体。&&&&《阅微草堂笔记》的整个框架就是以此安排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时常用佛教的因果报应之说劝戒人心。&&&&纪昀认为帝王用刑赏导人向善圣人用褒贬劝人向善而佛教则用因果报应劝人向善。&&&&虽然方法不一样但目的是一样的。&&&&纪昀在作品中把因果报应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所有的命运都是因果报应的产物:因为自己前世或好或坏的行为所以才有这世或好或坏的命运。&&&&比如他记载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老儒为人善良沉默寡言但命运坎坷每次应试都因一点小失误而不能成功。&&&&他忿忿不平求神告佛最终得知原来他前世是一个院吏坏事做绝所以罚他今世受此报应。&&&&纪昀借这则故事一方面表现对酷吏的极端不满另一方面似乎也可看出对蒲松龄牢骚满腹的讽刺。&&&&报应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报应会牵涉到各种各样的行为在纪昀的笔下屡试不爽。&&&&一个老太婆很会骂人突然舌头烂至喉咙既不会吃饭也不会说话痛苦而死一个作恶多端的歹徒后七世为猪一个放高利贷者忽然被雷劈死一个喜欢偷看妇女的少年突然双目失明一个喜欢拨弄是非者突然舌头上长了一个疮说话不再便利一个装鬼侮辱妇女者被鬼压死。&&&&此类故事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数不胜数。&&&&行善者得善报这在纪昀的笔下也分外灵验。&&&&六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纪昀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不满因为在所谓的“乾嘉盛世”中他已经敏感地发现了社会的诸多弊端而他认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会增加这些弊端。&&&&他想用各种方式极力地挽救这个社会。&&&&“盖不安于仅为小说更欲有益人心”。&&&&5P172有时真要感叹纪昀的良苦用心。&&&&参考文献:1纪昀1阅微草堂笔记M1长沙:岳麓书社199312纪昀1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小说家类一:卷140M1北京:中华书局196513程毅中1清代轶事小说中纪实与虚构的消长J1明清小说研究1998114陈文新1〈阅微草堂笔记〉结构阅读三例J1明清小说研究2000315鲁迅1中国小说史略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责任编辑 王碧瑶下转第10页??5??张 泓:《阅微草堂笔记》对《聊斋志异》的指责与影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的借用。&&&&下片抒写对苏轼的怀念与追慕以及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全词意气生动雄壮飘逸。&&&&清徐《词苑丛谈》卷四:“赵闲闲名秉文金正大间人。&&&&善书法有辞藻尝见擘窠自作和东坡赤壁词雄壮震动有渴骥怒猊之势元好问为之题跋。&&&&而词亦壮伟不羁视‘大江东去’信在伯仲间。&&&&可谓词翰两绝者。&&&&”这首词虽追和苏词但艺术上已有创新写出了月夜大江的空明澄澈。&&&&其雄奇寥廓、境界扩大和风格豪放处确与苏轼词各呈异彩。&&&&清人邓廷桢《月华清》序言:“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台绝顶晾楼。&&&&西风冷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词曰:岛列千螺舟横万o碧石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倚峭壁短箫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  却料能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辱楼成市。&&&&诉以瑶闾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唱蟾停鸣画角巩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里。&&&&此词是道光十九年邓廷桢和林则徐少穆、关天培滋圃在广州过中秋节一起赏月时作。&&&&全词气魄宏壮同时又跌宕多姿豪放中有清逸之气艺术上与苏轼、叶梦得、黄庭坚和赵秉文可谓是一脉相承。&&&&综上所述苏轼潇洒自如的人格魅力豪情奔放的词风尤其是中秋题材的词篇对中国古代词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责任编辑 王碧瑶AestheticConnotationofSuShi’sMid-autumnCiandtheInfluenceonLateWriterstheSecondPaperZHENGDe-kaiDepartmentofChinese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675000China上接第5页TheAccusationandCounterfeitfrom“StoryofYueweiCaotang”to“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ZHANGHongTourismCollegeofZhejiangHangzhou311231ChinaAbstract:JiYunhasmadetheseverecritiquetoPuSonglingand“StrangeStoriesfromaChi2neseStudio”in“StoryofYueweiCaotang”boththeaccusationworkheterogeneousincontentandisnotrealandinsinuatedthatPuSonglinggivesventwith“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totherealitydisaffectionhascreatedtheverybadsocialeffect.JiYuncreates“StoryofYueweiCa2otang”isforrecalls“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theadverseeffect.AlthoughJiYun’screationmannerandworksocialimpactwithPuSonglingand“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2o”entirelydifferentbut“StoryofYueweiCaotang”thesimilarheterogeneousincontentandisnotreal.Keywords:JiYunPuSonglingaccusationcounterfeit??01??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
【】【】【】【】【】
相关_阅微草堂笔记_对_聊斋志异_的指责与影射:
www.myeducs.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或许因为最近乃中元节之后,重阳节之前的缘故吧,睡前总要看几篇《聊斋志异》的故事才能入眠。夜深人静之际,蒲松龄笔下的鬼怪故事读起来是那么的令人毛骨悚然。其实鬼神未必可怕,但是贯穿《聊斋》始终的一种因果报应思想,实在不是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志怪小说并不是清代的新事物,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干宝的《搜神记》流传于世,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也搜罗了很多妖怪故事。但清朝以前,所有这些志怪小说,仅仅记事而已,不会刻意和因果报应扯上关系。可是,清朝最重要的几部小说之中,蒲松龄的《聊斋异志》、曹雪芹的《红楼梦》、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却无不以因果报应为小说的主线,《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干脆就是“谈狐说鬼”之书。
志怪小说以清朝为界限集体转向因果说,该与清朝政府尊奉佛教有关。在清之前,各个朝代的皇帝,或者信佛,或者信道,悉随尊便,宗教信仰首先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但满清贵族最终定鼎中原,多少是运气使然,有很大的侥幸成分,其实是“冷手执了个热煎堆”。为了顺利接管华夏政权,满人祭出一个“杀”字诀,估计清兵入关后,,真是血雨腥风。满族本来信仰萨满教,但以武力夺得华夏大地后,认为“马上”得天下,终究不能“马上”治之,于是大力推行佛教,尤其着力宏扬佛教教义之中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的一面,说白了就是劝诫老百姓要“认命”,乖乖做奴才。
但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确实具有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功能,因此在普罗大众之中颇有共鸣。而且因果说能够解释玄学上的一些疑点、难点问题,打通了某些关节要点,因此信命之人很难不信因果报应论。比如八字相同的两个人,父母的际遇和彼此的关系总会存在差别,唯有因果说能够解释此间的缘故。
净空法师谈前世,认为一个人到这个世间来投胎,父母与他一定有“缘”。缘主要分为四大类:报恩、报怨、讨债、还债。
如果一点“缘”也没有,即使对面遇到也不会认识。
如果是来报恩的,就是乖小孩,不用教,生来就懂得孝顺父母。
如果是来报怨的,将来就是怨家对头,一定搞得家破人亡。
如果是来讨债的,也就是父母前世欠他的,今世要还债。欠得少,没长大就夭折了;欠得多,出来社会就没了。
如果是来还债的,看他欠父母多少。如果欠得多,对父母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但是缺少恭敬心;如果欠得少,纵然他自己非常富有,对父母也很刻薄,顶多让你混个温饱就算了。
很巧,《》之中就有几个典型的“讨债”孽缘。比如《》和《》。
《四十千》
“新城王大司马有主计仆,家称素封。忽梦一人奔入,曰:“汝欠四十千,今宜还矣。”问之不答,径入内去。既醒,妻产男。知为夙孽,遂以四十千捆置一室,凡儿衣食病药皆取给焉。过三四岁,视室中钱仅存七百。适乳姥抱儿至,调笑于侧,仆呼之曰:“四十千将尽,汝宜行矣!”言已,儿忽颜色蹙变,项折目张;再抚之,气已绝矣。乃以余资置葬具而瘗之。此可为负欠者戒也。
昔有老而无子者问诸高僧。僧曰:“汝不欠人者,人又不欠汝者。乌得子?”盖生佳儿所以报我之缘,生顽儿所以取我之债。生者勿喜,死者勿悲也。”
.《拆楼人》
“何冏卿,平阴人。初令秦中,一卖油者有薄罪,其言戆,何怒,杖杀之。后仕至铨司,家资富饶。建一楼,上梁日,亲宾称觞为贺。忽见卖油者入,阴自骇疑。俄报妾生子,愀然曰:‘楼工未成,拆楼人已至矣!’人谓其戏,而不知其实有所见也。后子既长,最顽,荡其家。佣为人役,每得钱数文,辄买香油食之。异史氏曰:‘常见富贵家数第连亘,死后,再过已墟。此必有拆楼人降生其家也。身居人上,乌可不早自惕哉!’”
《聊》虽然也涉及对官府的批判,但披着“宿命论”的外衣,借“异史氏”之口“曲笔”进谏,倒也安然过关,并没有卷入文字狱,实乃蒲公的高明之处。多数人只是把《聊斋志异》当做戏说而已,但年齿渐长,阅历更丰,回头去读《聊》,岂可心无戚戚焉?
发布在. 将该链接。 或留个互链:.
电子邮件 *
2010年九月
6789101112
131415161718聊斋志异好看还是阅微草堂笔记好看_百度知道
聊斋志异好看还是阅微草堂笔记好看
我有更好的答案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同属清朝前期到中叶文言短篇小说中的两朵奇葩,嘉庆之后,文人常把两书相提并论。《聊斋志异》故事性较强,有些篇幅还很长,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较为丰富,很多故事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甚至多次改为影视剧、舞台剧等,比如《辛十四娘》、《小谢》、《聂小倩》、《连城》、《陆判》等等;《阅微草堂笔记》从文笔上来说,毋庸置疑是好的,因为作者纪昀(即纪晓岚)是清朝乾隆嘉庆时代一代文豪,还做了编辑整理《四库全书》工作的总纂官。但此书不太像在讲故事,更多的是在讲道理,文人气息浓厚,更接近于文人笔记。此书篇数虽繁,而篇幅皆短,可读性和故事性稍逊一些。
由於我的手机CPU不支持ARMv7,所以无法打开时光隧道,不能进入聊斋世界,阅微草堂笔记居然还要64位CPU才能开启时光隧道,而且要4'0以上系统,怎麼升级手机CPU。
采纳率:79%
盗墓笔记很适合我们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阅微草堂笔记白话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