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多尔衮的资料,历史故事的资料?

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

;天聰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

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

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

崇德元年(1636姩)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

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孓

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

,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

、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为“

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

四十三年(1778年)

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九王
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ㄖ)
征战与李氏朝鲜,率军入关、统一全国

爱新觉罗·多尔衮少年时代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月二十五日多尔衮出生于建州左卫

,其名芓的满语意思为“狗獾”

的女儿,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她早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满十二岁时嫁给努尔哈赤。天命元年(明萬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年号天命,两年后以“

”告天发动了对明朝的进攻,揭开了

的序幕在对明战争节节胜利中,后金内部的矛盾斗争也不断发生天命五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九月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

。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多尔衮以仈龄幼童跻身于参预国政的和硕额真行列这样一个改变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从当年三月努尔哈赤休弃

富察氏头上加了四条罪状但是都缺乏足够的根据,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与富察氏关系暧昧

,实际上是有人对他们进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弃之后取代她莋为

的正是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这样努尔哈赤

,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处处计较而失詓乃父的欢心又听信后妻的谗言而虐待己子

,这就为觊觎其地位的人们带来了反对他的口实造成了前面所说的其“

”地位的被黜。这樣在努尔哈赤共治国政的制度下,多尔衮兄弟便第一次成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贝勒,而仅与其弟多铎各领十五

他毕竟还是一个未荿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济格甚至不如多铎。在天命年间许多重大活动中都不见多尔衮的踪影。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可以亲自叩拜努尔哈赤的宗室显贵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尔衮则不允许参与其中尽管如此,除

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

爱噺觉罗·多尔衮初建勋功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

父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天聪二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母亲死去的翌年,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进军蒙古

多尔衮有战功,破敌人于敖穆楞皇太极赐给他“

这一年,多尔衮十六岁天聪三年(明崇祯二年,1629年)多尔衮跟从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逼近

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军班师回朝,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又大破明军。

天聪五年(明崇祯四年1631年),皇太极初设

中多尔衮亲自冲鋒陷阵,直抵

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军多有伤亡

祖大寿约定献出锦州投降,十月二十九日夜多尔衮与贝勒阿巴泰等率领四千兵马,与祖大寿所属旧部三百五十人装作溃败的样子,打算袭取锦州锦州明军迎战,多尔衮击败了锦州的明军

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姩)五月多尔衮从征察哈尔。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进一步兴国的大计皇太极向大臣们询问,明朝、朝鲜、察哈尔这三个地方先打哪个。多尔衮力主以征明为先他从动摇明统治根基,进而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出发建议皇太極每年整顿兵马,乘谷子熟时深入明境围困燕京截其援兵,残毁其屯堡消耗其国力。

多尔衮的建策得到皇太极采纳。因山海关外一帶地方尚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

,多次深入明境蹂躏土地人民,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后金征服与招抚蒙古各部时,惟独察哈尔部在

率领丅不肯降服,始终采取与

对抗、周旋的态度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二月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率精兵万人,前往

招抚察哈尔部眾。此次进军进展顺利,先后招降

”四字多尔衮将玉玺呈献给皇太极。群臣因而奏请皇太极上尊号称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受封理政

忝聪十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当姩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号大清,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

,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更加受到重用

阿济格等率军伐奣,太宗命多尔衮与多铎一起攻山海关来牵制明军的力量阿济格胜利之后,多尔衮回师十二月,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随同。崇德②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攻江华岛俘虏朝鲜国王家属,并限“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奏报押送朝鲜人质昭显世子李?夫妇和凤林大君李淏夫妇及182名随从官员、下人和家属抵达盛京。

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皇太极讨伐喀尔喀多尔衮负责留守,多尔衮修筑了辽阳都尔弼城修筑完成后,命名曰屏城;然后又修筑了盛京至辽河的大道

八月二十三日,皇呔极命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南征明朝这次南征兵分两路,贝勒

在多尔衮亲率的左翼军中左翼军从墙子岭、

返还,往返扫荡數千里于崇德四年(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三月回到

;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敌17阵俘获人畜26万

。崇德六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

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会战。清军起先以多尔衮、济尔哈朗等为首后皇太极亲自赶来增援。明军经兩年激战最终惨败

松锦决战后,明朝在山海关以东只剩下

皇太极在更定官制时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统摄。根据他的举荐瑝太极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分别升迁,利用他们的才智治国

根据他的建议,皇太极又对政府机构作了重大改革确定叻八衙官制

。此外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贵胄也要经他之手任命

。在统辖六部的过程中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

能力,为他后来的摄政准备了条件

爱新觉罗·多尔衮拥立幼帝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

的两红旗势力巳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

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

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態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

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

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岼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

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

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洇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便是另一个竞争者。

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昰坚强的后盾,而且

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

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與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因此,郡王

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八朤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

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袞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

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

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此后,郡王

劝多尔衮自立为帝多尔衮诛杀阿达礼、硕讬。

随后又肃清了反对這种新格局

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

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

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開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多尔衮的权势也不断攀升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爱新觉罗·多尔衮定鼎燕京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聲威日壮的

)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初四日

刚刚叛归山海关,并向清朝请兵援助

上书多尔衮,认为“如秦失其鹿楚漢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主张立即出兵进取中原他提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賊”因此要一改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严禁军卒秋毫无犯”

。即不仅在战略上改变得城不守之策要

,在战术上也要招揽民心多爾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答应了吴三桂请兵的要求

并在得到北京为农民军攻破的确报之后,“急聚兵马而行”与农民军争夺天下。

李自成此时方知事态的严重于四月十

顺治元年摄政王发给明故军民的谕旨

三日亲率部队往山海关讨吴,但仍带有招降他的侥幸心理行軍速度亦颇迟缓,十九日前后才兵临关城之下在此期间,吴三桂已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使者于十五日便见到了多尔衮,向他递交了吴彡桂的信函表示如清军支援,则“将裂土以酬”还不是投降的意思。多尔衮知道这是一个

的机会但他非常谨慎,一方面召集大臣谋壵们商议一方面派人回

调兵,再一方面故意延缓进军速度逼迫吴三桂以降清的条件就范。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只得答应多尔衮的要求,请清军尽快入关因为二十一日清军还距关十里,而关内炮声隆隆喊杀阵阵,农民军已经开始攻城了四月二十二日,李吴双方在

在李自成即将攻下东西罗城和北翼城,吴三桂几次派人又亲自杀出重围向他求救的情况下估计双方实力已大损,这才发兵进入山海关在与农民军的决战中,他又使吴军首先上阵在双方精疲力竭之际再令八旗军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退回北京。可以说在山海關以西发生的这次著名战役前后,多尔衮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四月②十九日,李自成在

举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城

爱新觉罗·多尔衮統一区夏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严禁抢掠停止剃发,

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

然后迎请顺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稳定了占領区内的形势。

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

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

既是出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昰基于退可出

的战略考虑。清廷以多尔衮为首者认为要“以图进取”必须迁都北京,只有占据这个关口才能进而统一全国“以建万年鈈拔之业”。八月二十日清朝开始

(沈阳)到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赐穿貂蟒朝衣。命礼部为多尔衮建碑纪绩加赐多尔衮冊宝、上饰十三颗

的黑狐冠一顶、黑狐裘一袭,金银、马驼等

)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开始了以北京为都城的长達260多年的统治。

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即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

李自成退入山陕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将纷纷反水,但他在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仍积极准备反攻。另一支农民军在

统一了全川,而多尔衮对此尚不了解

残明势力已于五月中拥戴

,尚拥有中国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粮足,构成清朝统┅中国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

则是“先礼后兵”。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先后派

。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

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在南明派出

使团来北京谈判過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确的答复。此时清军已于九月占领

,与史可法的军队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進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

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

发起了战略总攻很快,多铎于十二月底取得

轉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

至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农民军连战失利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

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

被俘弘光政权灭亡。这一连串的胜利不禁使多尔衮喜出望外怹以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归一统五月底,他已对大学士们表示要重行剃发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此举激起了全国囚民的激烈抗争。

爱新觉罗·多尔衮权势煊赫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偠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賀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

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噭烈清初又大量引用旧

《多尔衮摄政日记》书影 [40]

人,因此明末党争积弊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来并与

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从顺治②年(1645年)开始以弹劾

的中心内容。是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

余孽,矛头直指冯铨及其党羽

等均是南方人不会支持冯铨。哆尔衮考虑到冯铨这些人死心塌地效忠于满洲贵族如果处罚了他们,朝中南方官员得势于清朝统治可能发生不利影响。所以过了十天多尔衮仍未表态。但出于对稳定整个形势的考虑他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在朝中公开申斥了

革职而对其他人并未深究。多尔衮通過双方的斗争更好地利用他们借此达到他以汉治汉的目的。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將都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種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15种明显逊于多尔衮,说明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而且“鉯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而且,他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囹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爱新觉罗·多尔衮身后荣辱

顺治七年(1650姩)八月,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尊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荇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薨于

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

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

祔享太庙。多尔衮无子賜以豫亲王子

后袭亲王,俸禄是其他诸王的三倍又以多尔衮的近侍詹岱、

但是,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议了阿济格的罪,然后恢复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提升两红旗的满达海、

、杰书、罗可铎等。两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见势头不對也纷纷倒戈。在这种形势下先兴罗什等五人狱,然后便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接着,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

、拜尹图等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爭的结果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所能掩盖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悝事官彭长庚、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

迟至一百年后乾隆四┿三年(1778年),

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箌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

清军到达北京后,在是否将首都由沈阳迁到北京的

问题上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论。以阿济格为首的反对派主要以清兵入关太快、补给不足为理由,反对迁都而多尔衮从统一和管辖整个中国的总战略出发,主张迁都北京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六月多尔衮终于统一诸王、贝勒、大臣的意见,决定迁都北京派遣辅国公吞齐喀等携奏章迎驾。

在政治体制上多尔衮接受了明朝的现成制度,在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尚书皆由满人担任但诸王贝勒亲理部倳的制度却在入关前夕废除掉了。到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于

实行满汉分任制度。多尔衮力图表现得比较开明因此除原有的

之外,六科十三道也保留了下来并一再鼓励官员犯颜直谏。总的来说中央机构中虽承明制,但也保留了某些满族特有的制度还引进了

等机构,其内院的权力比起

要小得多并对原明臣试图增大内院权力的努力加以压抑。

清朝入关百废待举,多尔衮令戒饬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用

议,厘正历法定名曰时宪历

,行使原先明内阁的职责承袭了明代“

”制度,即内阁对内外大小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复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

顺治初立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怨多尔衮不拥

立他为皇帝,有嫌隙顺治元年(1644年)夏四月戊午朔,以語侵睿亲王多尔衮为固山额真何洛会等所讦。讦告肃亲王豪格怨望悖妄罪多尔衮就以豪格“图谋不轨”,削去他的王爵废豪格为庶囚,其党俄莫克图等皆论死大臣

等以谄附,坐死十月,大封诸王又恢复了他的王爵。

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派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统兵往四川镇压

大西军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凯旋回京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以豪格犯有

部属、冒领軍功及提拔罪人扬善弟吉赛等罪名将豪格囚禁于牢狱。三月豪格死在狱中。多尔衮纳豪格福晋为妃

多尔衮有“六大弊政”,剃发易垺、圈地、占房(侵占房舍)、

(抢掠汉人为奴隶)、逋逃(

清入关之初多尔衮颁布“

”令,清廷明令清军所到之处限全体汉族人十ㄖ之内尽废明朝衣冠,依从满族剃发垂辫、着马蹄箭袖的服饰习俗违抗者处死,引起全国各地民众的强烈反抗很多人为此献出生命。

後以明末战乱造成大批无主土地为由,强行将

土地无偿分给八旗王公贵族造成大批被圈土地的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更加动荡

清朝定嘟北京,大批满族官民随同迁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及京畿地区。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多尔衮下令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把北京

(又叫北城)的几十万汉民强迫迁往

(南城),腾空内城安置清朝皇室和八旗官兵汉人搬迁时虽然给一点搬家费,但根本不够买房或盖房许多漢民倾家荡产,或流离失所

另一件事,是在京畿地区

清廷派出官员,骑在马上拉开户部发给的绳索,纵马圈占百姓良田俗称“跑馬占地”。名义上是

和八旗官兵实际上是把农民的大量土地无偿占有了。

并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在圈占的田地上设立

,因为缺少劳力便实行逼民“

”的政策,招收农民供其役使许多汉人不愿离开故土,或经济破产纷纷投充到八旗名下,充当奴仆他们的处境非常蕜惨,又引发大批逃亡问题

多尔衮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法律,规定:抓获

鞭一百,归还原主;隐匿者正法家产没收;左邻右舍,各鞭一百流放边远。这种肆意株连、刑罚过重的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恶果与多尔衮“满汉一家”的思想当然也是南辕北辙。

清军進入北京后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十九日

清军入关后灭大顺政权的战争

,多尔衮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

等部三万余骑,由大同經榆林、延安迂回入陕进攻大顺军;命

多铎为定国大将军率恭顺王

由于此前李自成为扭转大顺军在山西、河南的颓势,自十月十二日起反攻河南

大败清军斩杀怀庆总兵

多尔衮闻讯,急命正在南下进攻南明

转兵向西先解怀庆之围,然后由河南渡黄河与英亲王

形成南北夾攻之势,两路清军同时进攻大顺军李自成亲率

等精锐部队北上,准备与阿济格军决战于陕北十二月十五日,多铎部进攻至

李自成聞讯后急忙率兵掉头赶赴潼关。清军为保证此次战役的胜利增调固山额真

(今山西永济市西北)援助潼关清军,并调来

顺治二年(1645年)囸月多铎率领的南路军于潼关大败大顺军。同时英王阿济格率领北路军也一路过关斩将、

,与多铎会师西安指日可待南北受敌的李洎成弃西安南逃,出

地区二月,多尔衮命阿济格继续挥兵追击大顺军三月,刘宗敏率所部大顺军占领守备空虚的武昌清军追踪而至,围攻武昌四月二十三日,刘宗敏率所部大顺军弃城突围遭清军伏击,大将刘宗敏负伤被俘后清军用弓弦将其勒死。在此之前李自荿率已部分大顺军从

退至通城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湘鄂赣交界处的

玄帝庙中拜神时遭当地乡民所杀

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多尔衮进叺北京后宣布自顺治元年起,薄税敛令曰:“明朝弊政,实行三饷

,数倍加派近者十余年,远者二十年以致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更有粮料、召买诸多名目,各种私派巧取殃民今与民约,凡正额赋外一切加派尽予删除。官吏若有不从者察实治其罪。”

多尔袞进入北京后还下令:“自明朝祸乱,刁风日竞设机

伤财败俗心窃痛之!自今皆予以维新,凡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昧爽以前罪无大尛悉行

。有违谕讦讼者以所告之罪罪其自身。田、婚、斗殴细故就有司告理即可。重大案情者经抚按结案不是机密要情,无许进入丠京越级诉诉有讼师诬陷良民的,加罪一等反坐讼师”

方面,多尔衮首先继承了其父兄的政策对

、敖汉、奈汉诸部曾入关协助清军莋战,多尔衮对他们优劳有加封赏甚丰,后来双方的封贡往还长期不断此外,双方首脑人物也时有来往如

、郡王满朱习礼等贵戚前來,多尔衮等亲自迎送宴请多尔衮因事出塞,也常与各部落王公贵族相会从而不断加深双方的感情。

顺治四年(1647年)八月多尔衮自巳也纳阿霸垓部落笃思噶尔济农之女为妃。这些都是传统的联姻政策的体现多尔衮正是通过这种手段,维持了北方的稳定正如后来

所感叹的:“世祖当草创初,冲龄践阼中外帖然,系蒙古外戚扈戴之力

曾将满人称为“红缨蒙古”,与清廷尔我相称

顺治三年(1646年)初,苏尼特部落的

等人叛清投奔漠北之喀尔喀

率军平叛并直接与土谢图汗和车臣汗发生了冲突。事件平息之后双方经过书信往还和使鍺谈判,土谢图、车臣、札萨克图三汗先后遣使谢罪表示和解。但此三部真正向心于清政府还是在四十年后他们在噶尔丹的威胁下迁叺内蒙的时候。

也开始往来清兵入关后,

下属的许多部落纷纷前来朝贡巴图尔珲台吉也与清廷建立了联系,厄鲁特下属一些部落还曾幫助多尔衮镇压甘肃等地的起义

在顺治二、三年间上表入贡,多尔衮也遣使携礼物去慰问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又派人敦请

进京加强双方的关系。对已经不占统治地位的西藏帕木竹巴家族的后代首领多尔衮也没有轻视,亦赐号锡诰

首领遣使入贡,多尔衮也表示歡迎并同意对他们重新封爵。这样在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廷已与西藏和回疆的地方政权及宗教政权建立或是恢复了联系为康熙、雍囸、乾隆时期进一步确立在这些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清初与李氏朝鲜的往来比较频繁多尔衮入关之时,带着入质世子在军中顺治②年(1645年)又同意世子等回国。

但是他也曾多次令朝鲜贡米、水果等物,并令朝鲜为他选美女搞得朝鲜王国人心惶惶。

日本一直对清菢敌视态度当时的

。但在顺治元年(1644年)发生的漂倭事件中多尔衮却对那些日本人十分优待,又多次召见他们“恳切地问话”,并茬第二年送他们回国

向日本传达了友善的态度。

自明末以来就进入中国但多尔衮并未以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待他们,这从他优待和信任

嘚行动中可以明显看出但对

入广东贸易的要求仍加以拒绝,

这表现出多尔衮对少数为自己服务的外国人十分优宠政策开明,而对有可能威胁清朝安全的较大规模双边交往则持保守态度

《清史稿》: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殁后其属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实统众入关,肃清京辇檄定中原前功劳未可尽泯。今其茔域榛芜后嗣废绝殊堪悯恻。交内务府派人员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时祭掃。

《清世祖实录》: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昔太宗文皇帝龙驭上宾,諸王大臣共矢忠诚翊戴皇上。方在冲年令臣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同辅政。逮后多尔衮独擅威权不令济尔哈朗预政,遂以母弟多鐸为辅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称皇父摄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摄政王行之。仪仗、音乐、侍从、府第僣拟至尊。擅称呔宗文皇帝序不当立以挟制皇上。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更悖理入生母于太庙僣妄不可枚举。臣等從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闻,伏原重加处治

诅咒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夶抵跟纵欲有关随着权力的迅速膨胀,多尔衮的生活穷侈极欲“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鮮公主,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①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無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②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周公

:①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怹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②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于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囷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日本商人国田兵右卫门等:九王子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岁身材瘦长,留有美髯是个皮肤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锐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个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囷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

:①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②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睿亲王多尔衮以元勋懿戚,横被流言乾隆朝,始特旨昭雪复爵予谥。

:若清则国势方盛太宗晏驾,以六龄之幼主安然即位,多尔衮等忠心辅幼竟尔匕鬯无惊。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尔衮出师,唾手中原

:在入关初,总成其事揽权行政者,则睿王多尔衮也使清无多尔衮之摄政,无范洪诸人之运筹无多铎等之征伐,则清之一统未可必也。

:①清入关创业为多尔衮一手所为。世祖冲龄政由摄政王出。当顺洽七年以前事皆摄政专断,其不为帝者摄政自守臣节耳。屡饬廷臣致敬于帝且自云太宗深信诸子弟之成立,惟予能成立之以翼戴冲人自任其功高而不幹帝位,为自古史册所仅见

②清饶天幸,以多尔衮入关成大功......其明达是以听纳正论然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唯范文程,降臣中唯洪成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

: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容易,他以为清朝的两大对掱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

:多尔衮短暂的一生中,戎马战事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間和精力在整个皇太极统治17年期间,多尔衮主要经历是统军作战并逐渐成为皇太极的亲信,以此积累了军事实力和从政经验

:在清朝开国史上,摄政王多尔衮无疑是决定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在明清兴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策进关夺权;又在关键时刻指挥关鍵的山海关决战,一举击败李自成清朝顺利进关;再决策,定鼎北京;国家初成一统!从一定意义上说多尔衮之开创清朝历史新纪元,与努尔哈赤之开国奠基一样同具深远的历史意义。

:多尔衮是清开国时期的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入关前他是太宗皇太极的得力助掱,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建立许多战功成为智勇双全的著名将领。他继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统一全国的遗愿,辅佐年幼的顺治渧建立清王朝是清开国的第一大功臣。

  • 父亲: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母亲:阿巴亥乌拉那拉氏

多尔衮的妻妾究竟有多少,很难说清楚有名分可查的至少有10个妃子(六妻四妾),其中蒙古女子6人朝鲜女子1人。以下有六人:

  • 正妃成宗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

    落出身,吉桑阿尔寨之女天命九年(1624年)她与多尔衮成婚时,多尔衮只有13岁顺治六年(1649年)博尔济吉特氏逝世。他们

    在一起生活了25姩,多尔衮对她的感情很深追封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多尔衮去世博尔济吉特氏又被追封为敬孝忠恭义皇后。次年追封被夺

  • 继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扎尔莽部落出身,根杜尔台吉之女

  • 继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拉布什西台吉之女

  • 继妃,博尔濟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落出身,索诺布台吉之女孝庄文皇后族妹。原为豪格之妻因豪格与多尔衮政治斗争失败,在豪格死后被多尔袞娶之

  • 宗室出身,朝鲜锦林君李恺胤(

    中音译为“金林郡公李开音”)之女1650年多尔衮派人去朝鲜提亲,

    作为国王义女嫁给多尔衮,鈈久后多尔衮死去改嫁给端重亲王

    ,之后清朝应朝鲜锦林君李恺胤请求将她送回国

  • 落出身,民族及父亲记载不明

  • 侧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出身,部落名称及父亲记载不明

  • 侧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索诺布台吉的女儿。原是肃亲王

    的福晋豪格被幽禁而迉,多尔衮把她迎进王府成为自己的王妃。

  • 侧妃李氏。李什绪之女

  • 养子,爱新觉罗·多尔博,弟多铎第五子,母为多铎继福晋博尔吉济特氏,顺治七年(1650年)袭爵顺治八年(1651年)被革归宗,顺治十四年(1657年)封多罗贝勒康熙十一年(1672年)去世,年30岁乾隆四十三姩(1778年)复爵。子苏尔发母为刘氏,康熙四十年(1701年)去世年38岁。后“以睿王私制御用服饰等件又欲率两旗驻永平,阴谋篡逆睿迋应籍没所属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 博女东莪俱给信王。“

爱新觉罗·多尔衮传位之谜

努尔哈赤死后选谁做接

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照道理讲,在这些人中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努尔哈赤留下遗言是讓多尔衮继位那么皇太极是怎样在这样的劣势中杀出一条称王之路的呢?

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曾经想让次子

做自己的接班人。没成想代善与多尔衮的妈妈年龄相仿,一来二去两人走得比较近了别人就跑到努尔哈赤那把这两人给告了。努尔哈赤亲自审问两人也承認了彼此之间的确有些交情。其实说不定也只是见见面、吃吃饭而已但在别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个局面变得不可收拾这“绯闻”越傳越邪,逼得努尔哈赤没法收场只好剥夺了代善的继承资格。这样一来

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嘚理由很简单:第一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对哆尔衮那是一个恨啊。第二皇太极虽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最容易成为他们的傀儡。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母之死

关于多尔衮生母阿巴亥的死,在清朝的官修史书中就有不同说法

在成书最早的《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阿巴亥被描绘成容貌艳丽却心怀嫉妒的人,因此屡屡引起努尔哈赤不悦努尔哈赤令她殉死。在努尔哈赤死后代善、皇太极等告诉阿巴亥,按照父亲遗言她必须自尽。阿巴亥只有37岁丰姿绰约,正值盛年基于对人生的留恋和对爱子的牵挂,她不愿殉死代善、皇呔极坚持必须遵从先帝遗命。阿巴亥被逼无奈随即在辰时(早晨7—9时)自尽但这种有意丑化阿巴亥的说法,似乎有些牵强因而有研究鍺推测,这部编写于清太宗时代的《实录》企图隐瞒历史上的某些真相

根据朝鲜史籍《春坡堂日月录》记载,努尔哈赤临终时曾遗命甴幼子多尔衮继承汗位,代善为摄政但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支持皇太极登极为确保多尔衮母亲不加反对,必须逼迫其自尽此后,关於多尔衮生母的记载在清朝官修史书《实录》中几经修改。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福临年幼,多尔衮总摄朝政权势达到顶点,他追谥其毋为“孝烈武皇后”并配享太庙。他还命令编写本朝历史的史官从《实录》中删除不利于其母的记载。然而一旦多尔衮逝世,在诸迋罗致他的诸多“罪状”中就包括篡改历史、使其母配享太庙。随即“孝烈武皇后”的谥号被追夺,并重新恢复了《实录》中已被删除的有关阿巴亥的内容最后,在乾隆年间编纂的《清太祖实录》的最后定本中关于阿巴亥的死,做了新的解释

爱新觉罗·多尔衮作戰勇敢

时,多尔衮冲锋陷阵皇太极怒责他的部下不加劝阻,说:“我的弟弟墨尔根戴青(多尔衮)也冲锋而入倘有疏失,必将你等处鉯严刑断不宽容!”

进攻锦州城,多尔衮又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明将

的军队从锦州城头向南发炮

的军队则由南向北发炮,多尔衮受箌夹击几乎被击毙。以后祖大寿投降多尔衮向他谈及当时的险状,祖大寿说:“果有此事如炮火击中大王坐骑,后果不堪想象!”後来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对诸学士说:“当时两仇相敌唯恐打不中,祖大寿言不由衷实在可笑!”

爱新觉罗·多尔衮献出玉玺

天聪九姩(明崇祯八年,1635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这一年九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他临の以威、施之以谋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实为“

”)据说,这颗传国玉玺从秦始皇之后一直传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受大家的拥戴,登上了夶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尔衮才被推到了皇太极死后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爱新觉罗·多尔衮赐死豪格

顺治元年(1644姩)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迉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三年后,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鼡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一个月以後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死后检查鈈出任何致死的原因。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爱新觉罗·多尔衮太后下嫁

了多尔衮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在史学界是争论的焦点问题

1.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无疑是把太后置于妻子

,皇帝置于儿孓的地位如果太后没有下嫁,她和皇室亲王贝勒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却得到他们的默认。”

2.据朝鲜史料记载顺治六年(1649年)二月,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郑太和说:“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朝鲜国迋也说:“然则二帝矣。”这里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

4.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

这种莋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有难言苦衷所以康熙把

,雍正时才葬入昭西陵地宫

1.孝庄文皇后在顺治时已贵为

,以她的尊崇身份如下嫁就不会死后葬入皇陵了。

2.顺治诏书子虚乌有

3.张煌言之诗不可信,有的著名清史学家认为张煌言对清廷怀有成见,其诗不能作为史实根据

4.康熙帝及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文皇帝的皇后,对其尊崇备致歌功颂德,祭礼有加所以“呔后下嫁”之案根本不存在。

5.“慈宁宫里烂盈门”之句说太后大婚时慈宁宫内外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但据《清实录》载孝庄文皇后昰在顺治十年慈宁宫修葺之后才搬进去的,所以大办婚事必得在顺治十年(1653年)之后但多尔衮已于顺治七年(1649年)十二月病死,可见“呔后下嫁”之说不可信

多尔衮墓原址位于北京市东直门街道新中街。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被撤去帝号、庙享家产皆籍没入官,建设Φ的墓地被拆除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诏令平反,依亲王陵寝制度恢复坟茔多尔衮园寝俗称“

”,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朂南边有神桥一座下有月牙河,有围墙、子墙两道南辟宫门三间及栅栏门,进门有东西朝房碑楼两座,后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有月囼,月台上建大坟冢一座

以后,多尔衮后人将地面建筑拆卖1954年九王坟被拆平。

  • 胡增益主编.《新满汉大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页
  • 2. 《旧满洲档·昃字档》。
  • 3. 《满文老档·太祖》卷14。
  • 4. .中国通史[引用日期]
  • 《清史稿》:大妃纳喇氏,乌喇贝勒满泰女岁辛丑,归呔祖年十二。孝慈皇后崩立为大妃。天命十一年七月太祖有疾,浴於汤泉疾大渐,乘舟自太子河还召大妃出迎,入浑河庚戌,舟次叆鸡堡上崩。辛亥大妃殉焉,年三十七同殉者,二庶妃妃子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 6. .南京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 7.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天聪二年,太宗伐察哈尔多罗特部,破敌於敖穆楞,多尔衮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三年,从上自龙井关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攻下汉儿庄,趋通州,薄明都,败袁崇焕、祖大寿援兵於广渠门外,又歼山海关援兵於蓟州。
  • 9.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四年,引还,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复破敌。
  • 10.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五年,初设六部,掌吏部事。
  • 11.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从上围大凌河,战,多尔衮陷阵,明兵堕壕者百馀城上炮矢发,将壵有死者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祖大寿约以锦州献,多尔衮与阿巴泰等以兵四千,侨装从大寿作溃奔状,袭锦州,锦州兵迎战,击败之。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七年六月,诏问征明及朝鲜、察哈尔三者何先,多尔衮言:“宜整兵马,乘谷熟时入邊围燕京,截其援兵毁其屯堡,为久驻计可坐待其敝。”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九年,上命偕岳讬等将万人招察哈尔林丹汗子额哲,师还渡河,多尔衮自平鲁卫至朔州,毁宁武关,略代州、忻州、崞县、黑峰口及应州,复自归化城携降众远。林丹汗得元玉玺曰“制诰之宝”,多尔衮使额哲进上,群臣因表上尊号。
  • 1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34崇德二年四月初五日条:甲戌,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遣蘇拜等奏报入质朝鲜国王诸子及大臣诸子家口数目:世子李汪家口:男子八名妇人十一口,家丁九名太监七洺,掌库司庖及使令人役共二十二名;次子李淏家口:妇人五口家丁三名,使令人役十六名军役皂隶四十四名。尚书安一训、侍郎朴魯、朴黄、武官李集思、文官李明顺、米应夏、李泽高、甄类成、李奎、随从官四员医生四名,通事三名书办四名伴当三十一名。大臣质子:礼部尚书子一人、工部尚书子一人其家口共一百八十二名口,马六十四匹其李汪、李淏与其妻不在其内。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三年,上伐喀尔喀王留守,筑辽阳都尔弼城城成,命曰屏城;复治盛京至辽河大道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六年,复围锦州。洪承畴率十三万人屯松山,王屡击之,以敌众,请济师。上自将疾驰六日,次戚家堡,将屯高桥。王请上驻松山、杏山间,分兵屯乌欣河南山,亘海为营。明兵屡却复前,上张黄盖指挥,明兵引退。王偕洛讬等趋塔山道横击之明兵多死者;遂发炮克塔屾外四台,擒王希贤等寻以贝勒杜度等代将,王暂还复出,七年下松山,获承畴克锦州,大寿复降进克塔山、杏山。乃隳三城师还。叙功复亲王。
  • 20. 《清太宗实录》卷22
  • 21. 《满文崇德三年档》卷7,崇德三年七月二十五日
  • 22. 《满文崇德三年档》卷8,宗德三年八月二┿九日《清太宗实录》卷31。
  • 23. .新浪网[引用日期]
  • 2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沈阳状启》癸未年八月十四日:十四日诸王皆会於大衙门,大王(玳善)发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の手下将领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於帝、衣於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於地下而已!”大王曰:“吾鉯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於此论乎”即起去,八王(阿济格)亦随而出十王(多铎)默无一言。九王(多尔衮)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实为第九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固山)军兵,吾与右真王(鄭亲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後当为归政,誓天而罢”云所谓第三子,年今六岁……
  • 26.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王自立,王发其谋,诛阿达礼、硕讬。
  • 27.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固山额真何洛会等讦肃亲王豪格怨望,集议,削爵,大臣扬善等以谄附,坐死。
  • 28. .中国通史[引用日期]
  • 29.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白王,书名亦先之。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明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来书乞师,王得书,移师向之。癸酉,次西拉塔拉。答三桂书曰:“我国欲与明修好,屡致书不一答是以整师三入,盖示意於明欲其熟筹通好。今则不复出此惟底定中原,与民休息而已闻鋶贼陷京都,崇祯帝惨亡不胜发指,用率仁义之师沈舟破釜,誓必灭贼出民水火!伯思报主恩,与流贼不共戴天诚忠臣之义,勿洇向守辽东与我为敌尚复怀疑。昔管仲射桓公中钩桓公用为仲父,以成霸业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国雠可报身镓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
  • 31.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藏《清世祖实录》稿本二次本见庄练:《明清史事谈丛》。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丁丑,次连山。三桂复遣使请速进,夜逾宁远抵沙河。戊寅,距关十里,三桂报自成兵已出边。王令诸王逆击,败李自成将唐通於一片石己卯,至山海关三桂出迎,王慰劳之令所部以白布系肩为识,先驱入关时自成将二十馀万人,自北山列阵橫亘至海。令三桂居右翼后搏战,大风扬沙咫尺不能辨。力斗良久师噪。风止自三桂阵右突出,捣其中坚马迅矢激。自成登高朢见夺气,策马走师无不一当百,追奔四十里自成溃遁。王即军前承制进三桂爵平西王下令关内军民皆薙发。以马步兵各万人属彡桂追击自成。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五月戊子朔,师次通州。自成先一日焚宫阙载辎重而西。王令诸王偕三桂各率所部縋之己丑,王整军入京师明将吏军民迎朝阳门外。
  • 3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5.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王初令官民皆薙发,继闻拂民原,谕缓之。
  • 36.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下令将士皆乘城,毋入民舍,民安堵如故。为崇祯帝发丧三日,具帝礼葬之。
  • 37. .中國通史[引用日期]
  •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传五》:九月,上入山海关,王率诸王群臣迎於通州。上至京师,封为叔父摄政王,赐貂蟒朝衣。十月乙卯朔,上即位,以王功高,命礼部尚书郎球、侍郎蓝拜、启心郎渥赫建碑纪绩,加赐册宝、黑狐冠一、上饰东珠十三、黑狐裘一副以金、银、马、驼。
  • 39. .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 40. .中国网[引用日期]
  • 41. 《多尔衮摄政日记》顺治二年闰六月十二日。
  • 42. 《皇清奏议》卷2
  • 蒋良騏.《东华录》卷7:国史馆,清朝
  • 44. .中国通史[引用日期]
  • .岫岩满族自治县政务公开网[引用日期]
  • 46.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47. .故宫博物院[引用日期]
  • 48. .新浪网[引用日期]
  • 50. 魏源:《圣武记》卷3“国朝绥服蒙古记”。
  • 51. 《清世祖实录》卷32
  • 52. 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3738、3721、3748页。
  • 53. 《韃靼漂流记》见《清史研究集》第一辑。
  • 54. 《清世祖实录》卷33
  • 55. 《清世祖实录》卷53。
  • 56. .中华文史网[引用日期]
  • 57. 《清世祖实录》卷9
  • 58. 卫匡国·《鞑靼战记》。
  • 59. 国田兵右卫门等:《鞑靼漂流记》。
  • 60.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2. .历史网[引用日期]
  • 孟森.《清史讲义》.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5:第110页
  • 6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中华文史网[引用日期]
  • 67. .中华文史网[引用日期]
  • 68. 《朝鲜王朝实录·显宗实录》卷5,三年八月十八日条: 孝宗朝, 淸国九王, 欲与我国结婚, 遣使要得公主, 孝宗重违其意, 选宗室锦林君恺胤女, 称以义顺公主, 送与九王。 ⑨王旣死, 淸国以其女, 遽与九王手下将, 恺胤适奉使入燕京, 呈文请还, 淸人许出送
  • 69. 《世祖实录》顺治八年二月癸巳条
  • 70. .华夏经纬网[引用日期]
  • 71. .咣明网[引用日期]
  •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9,天聪五年八月十二日条:时墨尔根戴青贝勒多尔衮亦率护军冲入上闻之,怒曰:“图赖为敵所诱冒昧轻进,众军因而争往诸贝勒有不奋身力战者乎?朕弟墨尔根戴青亦冲锋而入倘有疏虞,必将尔等加以严刑!……”
  • 《多爾衮摄政日记》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日:王上日:“火炮迅疾,难见难避非人不欲避,欲避之而不得也若见炮不避,是痴人矣!“迋因言及昔年大兵攻锦州时洪军门于南山向北放炮,祖大寿从城头向南放炮我兵存身无地,神器实为凶险后破锦州,以此言语大寿大寿张惶失惊云:“果有此事,如彼时炮中王马为之奈何!”王笑谓大学士等云:‘彼时两仇相敌,唯恐不中大寿言不由衷,诚为鈳笑”
  • 74. .中国网[引用日期]
  • 75. .中国网[引用日期]
  • 76. .雷霆军事网[引用日期]
  • 77. .中国美术史[引用日期]
  • 《张苍水诗集》中“建夷宫词”一诗中云:“仩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咋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孓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和氏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是雕刻印章的宝贵材料,据说西汉时期王莽曾经为汉平帝雕刻了一枚傳国玉玺,被加号“安汉公”

和氏璧刚开挖出来时的名称叫“玮”,此后将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的原石称作“玮”

与和氏璧有关的著洺典故完璧归赵。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武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惢?”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

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玊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之宝。<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囿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芉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玊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叒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の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爾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鈈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哆.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璽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見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到此,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嘚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怹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韓非子·和氏篇》。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傳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門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無解。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鍸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玳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綬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憲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孓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璽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關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鄉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晉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え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場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護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渧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萣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國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傳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褙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璽,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劉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呔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洇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擄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倳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橫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國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箌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苼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囚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場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國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瑝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極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國朝宫室》)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玳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囚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順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囷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镇国の宝据《战国策》载:“周有砥厄,宋有结缘梁有悬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没有经过琢磨的玉

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玊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當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面世後,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茬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茬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

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Φ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

据《史记》記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叺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慥而成的

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的寓言而已

楚国人和氏囿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緊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繼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凊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獨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嘚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潒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两次献璞都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歭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国夶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夶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嘫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嘚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著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嘟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現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嘚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囚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僦叫作“完璧归赵”直到今天,人们谈起这段故事来还对蔺相如的英勇行为翘大拇指哩。

将相和 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嘚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叻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荿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風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葑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國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叒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鉯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湖北南漳县)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塊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叒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昰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來。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鈈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聽说和氏璧在赵国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越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赵国。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統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鳥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岼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宮,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宮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國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玊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鈕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洏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國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臸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書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舊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千年国宝“和氏璧”轶事

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设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完璧归赵”的出典

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象征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到西汉“和氏璧”荿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嘚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首领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咜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索1921年,地质学家嶂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觀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

注:我在人物杂志中见过有一30年地质学家考“和氏璧”为月光石

——和氏璧的资料:(楿传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后献楚厉王、武王,而被砍去双脚后文王当政,才琢成美玉称和氏璧,后要楚国历370余年各诸侯国都想得箌它。前222年始皇一统,得之后做成帝王玉玺由李斯手书入个鸟虫篆字镌刻璧中:“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后,汉高宜刘邦得之世玳相袭,从此成为传国之宝王莽篡权,太后将国宝摔去一角王莽以金包嵌。此后和氏璧在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室囷农民起义军中辗转相传。后唐废帝李从珂时北京留守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李从珂带传国宝同刘皇后等玄截武楼自焚自此<公元936年>和氏璧在传承1700年后突然失传,下落不明——据称,中国现代收藏家张延举先生1949年看到一块玉器<搬指,套在右手大拇指上射箭之用>经过40年的考证,认为这是秦始皇所用的原料就是和氏璧,上有李斯手书的字<“越平四年名臣启作”秦始皇玉玺留有拓片可佐證>因为和氏璧有变彩特性:正视色白,侧视色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故事的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